时间:2024-04-08 14:46: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医药制剂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王阳明;知行合一;伦理价值
Key words: Wang Yangming;knowledge and action are one;ethical value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321-02
1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内涵
1.1 “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知行学说思想最早阐述出自《尚书·说命书》篇:“知之非艰,行之惟艰”[1],指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强调行比知更困难。其后孔子提倡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他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可见其很重视知行的关系,但言过其行。荀子曾提出:“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则行过其言。宋明时期,我国知行学说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程颐、朱熹主张知先行后,但同时也认为知与行不能完全分离,知与行是相互联系的。程颐指出,行依赖于知,只要有知,便能见于行,所谓知必能行,而无知必不能行。朱熹也认为:“知与行,如目与足。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强调目是足行动的前提和方向。朱熹得意弟子陈淳强调知行并重,他说:“致知力行二事,当齐头著力并做,不是截然为二事。”元代大理学家许衡,主张知行各有先后,他说:“凡行之所以不力,只为知之不真;果能真知,行之安有不力者?”元代与许衡齐名的吴澄则不守门户,“会和朱陆”,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认为知行都归于心,知就是行,知能行。王阳明批判的继承了程颐、朱熹、陆九渊等各种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3]从而达到新高度,将知与行并作一件事,实现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王阳明这一学说对后人影响极其深远,徐阶、张居正、李贽、袁宏道、、等深受其思想影响,梁启超先生称其学说“势极体大,支配着全中国”。
1.2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
1.2.1 知 王阳明的“知”,指的是良知。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4]良知在孟子看来是指人天生所具有的伦理道德,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爱之心等,这种尊老爱幼的道德是人本身独有的,也是儒家遵从的核心思想,即仁义礼智信。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良知思想,他认为,第一,良知即是天理。王阳明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5]任何违背天理的事情都是违反纲常伦理的,从而在具体事件中,将天理作为内心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第二,良知是君子品格,是“内圣外王”的前提。古往今来,君子都具有良知,能急人之困,解人之忧,内立德,外立功,立言,“内圣外王”。
1.2.2 行 王阳明所谓的“行”,不是简单的实践,而是包含着在良知作用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活动。例如立志成为君子,需要在行动中时刻保持君子风范,养成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公平、公正、务本、孝悌、仁爱、三省吾身、言而有信、不巧言令色、不乘人之危。
1.3 知与行 王阳明认为,知与行的关系,是本体与工夫的关系。知与行,犹如知孝悌与行孝悌。知孝悌,未行孝悌,不是真正的孝悌;知孝悌,行孝悌,方可称其孝悌。知与行,就像植物之根与人工培养灌溉的关系,植物无根不生,生长却离不开后天的培养灌溉。
1.4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必要性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改进,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却出现了空前的危机,信仰缺失、公信力下降、价值观扭曲、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滋生,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强调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有机结合,注重修身养性、省察克己、自我完善、塑造高尚人格,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达到君子风范。最终为扭转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唤醒公民道德良知、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共建和谐国家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2.1 理论上主张“活水有源”,具有开创精神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灵魂和本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我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道德伦理纲常甚为详细而系统,西方哲学家称我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庄子等思想只具有很强的思辨性。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称中国没有哲学家,只有所谓的道德讲师。其实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部分,几千年来,其思想体系指导着数代君王成就伟业。当今我国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期,人们道德生活实践与传统的道德理念发生了冲突,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及今后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打破了孔孟以来固有的思想束缚,批判了程、朱理学中的错误理念,强调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相辅相成关系,为传统思想道德与现代社会实践创造了一个完美结合。为此,他在《别湛甘泉序》中说:“今世学者,皆知尊孔子,贱杨墨,摈释老,圣人之道若大明于世。然吾从而求之,圣人不得而见之矣,其能有若墨氏之兼爱者乎……”。王阳明认为,孔孟以来,直到朱熹、程颐,中国哲学思想都只是停留在表层片面的知行关系之中,没有达到内心的道德实践与意识形态认识层面,是一种比较肤浅的认识。犹如人们对善的评价,王阳明之前,人们认为只要存在善的意念,即是善的完成。王阳明之后,人们认为,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的善,才是真正的善,是一种君子理念,不违背伦理纲常,是对君主忠诚,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友爱,对朋友诚信,并以此作为行动出发点,达到所谓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突破传统中国哲学的道德理念,影响着当今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引导着经济朝正确方向发展。
自古以来,新思想的形成有两种途径:其一,站在前人肩膀上,继承他们的主流思想,沿用他们的观点,在同一领域中,同他们竞争高下;其二,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体验,得出新结论,批判前人的思想,打破旧体系,自立门户。
王阳明选择在思想上创新,第一,他认为知与行不可分的关系,促进了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哲学理论的进步。第二,他鼓励人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脚踏实地,刻苦钻研,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不能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应用发展的观点,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既不沉睡在尊孔孟的陈旧学说之中,也不赞同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思想,而是通过深入学习实践,取各家之长,以成就自家一派之见,其创新精神值得继承与发扬。
2.2 实践上强调“践履德行”,具有教育意义 当代社会,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传媒工具广泛使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空前提高。现在,人们比较缺乏的不是道德认知能力,而是将道德认知落实到具体的道德实践的能力,外在表现出重知轻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缺乏在实践中践行的勇气和决心。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本体与工夫的合一,即实践中深刻领悟思想内涵,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反过来再作用于实践。他的教育思想超越了孔孟等先秦哲学的“知之非难,行之为难”思想,也超越了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思想,强调知行并进,相互作用,“践履德行”,才能成就理想人格,对于改变当前社会道德现状,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例如当前,社会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献爱心活动等,都是帮助广大公民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在实践中感受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参考文献:
[1]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人民出版社,1982.
[2]张燕婴.《论语》译著 北京:中华书局 2006.9.
本院制剂多年来生产的中药制剂由于疗效确切 , 价格低廉 , 深受临床和广大患者的好评。本文对本院 2011~2013 年中药制剂的药物利用度进行统计分析 , 更加明示医院制剂存在的必要性及发展前景。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从信息科调取 2011~2013 年本院中药制剂的相关数据 , 包括名称、规格、销售量、用药金额等。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使用药物利用研究的常用方法限定日剂量 (DDD) 等来统计分析本院中药制剂。DDD 定义是指某一特定药物为治疗主要适应证而设定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 , 以限定日剂量为单位的某药品的消耗量 , 反应的是用药频度的大小即为限定日计量数 (DDDs), 用于制剂之间的比较。
1. 2评价指标 本院中药制剂均是本院名老中医多年来临床经验、疗效确切的验方 , 剂型多以颗粒剂、合剂、丸剂为主。
2011~2013 年本院中药制剂使用情况稳中有升 , 上升幅度均超过 15%。其中 , 清胃化湿合剂、清热止咳合剂、清热合剂以销售金额计算始终保持在前三位 , 清胃化湿合剂 3 年来一直排列第一位 , 销售金额还在逐年递增。此外 , 清胃化湿合剂、清热合剂、鼻渊合剂、搜风凉血丸、健胃消胀颗粒、复方银花感冒颗粒等的销售金额也在大幅度上升。从 DDDs 依次排列后经过研究发现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清胃化湿合剂、清热止咳合剂 DDDs 位居前列。
3、讨论
3. 1中药制剂使用情况 2011~2013 年本院中药制剂使用排名前三的用药金额、DDDs 占总量的 51.45%~55.08% 和47.91%~54.24%, 成下降状态。除清热止咳合剂、活血再通丸使用金额略有下降 , 其他中药制剂使用金额都稳中有升 , 而十种中药制剂构成比均有下降趋势。究其原因 , 由于中药制剂起效慢、口感差、特别是对于慢性病需长期治疗 , 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
3. 2医院制剂存在的重大意义 ①弥补市场供应不足。医院制剂就是医院自己配制的药品 , 它由医院的制剂室根据本医院临床需要按照固定处方配制而成 , 是市场上买不到也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的药品 , 所以医院制剂就弥补了临床必需而市场没有的药品。②是研发新药的基础和源泉 , 据报道我国已批准上市的中成药 90% 以上的品种是在医疗制剂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龙牡壮骨颗粒”来源于武汉市儿童医院的医院制剂 ;“金叶败毒颗粒”原是同济医院制剂等 , 再有复方丹参滴丸、薏花仁油、康莱特注射液、胃苏颗粒、消渴丸、通心络胶囊等都源于医院制剂, 目前年销售额均超过亿元。③本院研发的复方银花感冒颗粒、金菊利咽颗粒、活血再通丸、清热止咳合剂、清胃化湿合剂、搜风凉血丸、益母净口服液、防风苦参颗粒等药品 , 因疗效确切、市场上没有、不可替代、价格低廉而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 3医院制剂发展方向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 , 应大力发掘、整理、提高 , 如果中药制剂满足不了临床的需要 , 中医就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坚强的后盾 , 所以医院制剂健康发展 , 关系到祖国医药的发展。①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发新剂型。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是生产高质量药品的必要保障 , 在中药提取方面已有超声、微波、动态逆流等提取浓缩机 , 具有省时、节能、提取效率高等优点。同时 ,研发泡腾颗粒、气雾剂等新剂型来满足临床需要。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医院制剂室应重视现有人员的培养 , 同时引进高学历人才 , 研发出疗效更好、使用更方便、副作用更小的新剂型。
近年来 , 本院加大了对制剂室建设的投入 , 并按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的规定完成了大规模的硬件改造 , 并验收达标。目前 , 本院制剂室新研发的儿科用药气雾剂也已投入临床使用 , 因疗效确切 , 用药无痛苦 ,深受患儿及家长的好评;为了克服患儿服用儿科煮散口感差、煎煮困难的缺点 , 正在研发免煎儿科散剂 , 在保证用药疗效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用药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永恒 . 医院制剂学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86:66.
[2] 韩石蕊 , 程洪兵 . 浅谈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现代药物与临床 , 2009, 24(6):341.
[3] 童立 . 新时期医院制剂发展瓶颈与前景展望 . 上海医药 , 2011,32(8):397.
[4] 王曙东 . 浅谈医院制剂对临床医疗的作用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医学研究生学报 , 2010, 23(1):72.
[5] 邹豪 , 邵元福 , 朱才娟 , 等 . 医院药品 DDD 数排列分析的原理及利用 . 中国药房 , 1996, 7(5):215.
[6] 王杰雄 . 论我国医院制剂的存在与发展 . 中国药房 , 2002,13(3):134.
[7] 吴晓春 , 史颖 . 对当前医院制剂面临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调查与思考 .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 2008, 10(4):141-142.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主要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的控制与运用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学科。目前,在我国的中药药剂学研究中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包括理论上以及技术上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需解决。
1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
1.1建立了中药药剂学的创新平台。创新是每一个领域都需要的科学精神,在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中也需要创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以国家工程为中心的重点实验室,并且发展前景相当的乐观。
1.2构建了中药特性的新技术体系,根据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以及成分的复杂性,构建了基于中药特性的新的释药技术,例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技术,经皮给药技术等。把这种复方制剂的中药运用在临床上的现象很多,而且临床效果不错。
1.3中药制剂成型的关键技术,与传统的中药制成剂的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制成剂的水平大有提高,像中药注射剂、经皮和黏膜给药制剂等都是现代中药制成剂中的关键技术。中药成分本身就比较复杂,再制作成药剂的难度就更加困难,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生产的控制技术,包括对中药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控制和在线监测的控制技术,对这些技术都要加大使用力度,提高制药工程的技术水平,提高中药制剂的产品质量和效果。
1.4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中成药的二次开发,针对临床上的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已经重点开展在临床上效果不错的技术生产;加强现代中药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发一批疗效高、药效好的中药制剂[1]。
2 中药药剂学的学科发展成就
2.1中药药剂学的新理论 首先是对中药粒子的设计研究成果。中药粒子的设计理念是"药辅合一",是对特定工艺设计相关技术的总称。目前,在临床主要运用的是采用粒子的设计,制成了口腔溃疡散,这种药物与普通的制成剂相比,颜色更加的均匀,酸味降低,粒子表面的设计更加的人性化,减少了冰片的味道;而且这种制成剂的稳定性更高。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制备工艺可以通过改变散剂微观结构形态,影响散剂的粉体学的性质。
2.2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的理论研究 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的系统是建立在对中药的发展和继承的理论上,遵循的还是古人制药的思想和原则,把中医疗法作为治疗的核心体系。根据中药特性的不同,对各种药进行组合,利用现代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多种不同释药的单元。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的系统研究思想充分发挥了中药复方整体作用的特点,对中药新型释药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可能性,推动了中药制剂的技术发展。
2.3构建了基于中药特性的系列释药技术 ①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技术;②靶向载体制剂技术;③中药微粒给药技术;④中药纳米固化制剂技术;⑤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这些新的释药技术,给中药制成剂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技术上的支持,推动了我国中药制剂临床实验的发展。
3 中药特性的评价技术
3.1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体内外相关性的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的方法是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之上,用数学模型来对物体外释放特性以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关系进行描述,体内作用特征主要途径是利用体外释放的曲线来进行预测的。通过这种评价的方式,对处方的设计进行指导和优化,对制剂的相关工艺进行加工,加快产品发展的速度。
3.2多维谱效关系评价的方法 这种评价的方法是利用各类化学特征的光谱的原理进行相关理论上的优势互补,根据中药的相关特性,尽可能多的选择与疗效相关的各种药效,把这种药效的活性作为评价的指标;最后再利用数学处理的方法,把复方的指纹图谱与多种药效指标结合建立数学模型,确定彼此间的谱效关系,建立内在的关于疗效评价的标准。
3.3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方法建立在微渗析采样的同步在线以及非同步在线的基础上,主要是利用偏光显微镜的观测技术针对中药制剂的乳膏颜色进行评价,检测中药的成分与乳膏的基质之间是否互相相溶,这种评价技术能够促进形成稳定的体系微观结构,是制约中药乳膏制剂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并且利用好这一评价的理论方法,掌握中药乳膏制剂的关键技术,对提升中药制剂的技术水平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中药药剂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4.1中药理论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在中药制剂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是中药制剂的药学理论与现代制剂理论并不能有效结合在一起。中医药学的理论相对来说较为复杂,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哲学上的宏观、整体以及发展变化。根据中医药学的这一特点,在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用辩证的思想来分析药物的特性,从药物特性的整体上来分析中药的疗效。总之,需要对中药药剂学进行宏观整体上的指导,从整体上把握中药药剂学的研究方向。
4.2对中药新技术的运用不够 在对中药药剂研发上不能依靠一种技术,需要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知识。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药制剂的研究还停留在最简单的研究中,生物利用度不够高效长效的制剂非常少。
4.3中药发展的水平不高 目前,在我国中药的发展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与完善,很多药物在研发的过程中受条件的限制,对临床药物定位太过广泛,而且也不没有明确的目标,优势发挥的不明显,与国际上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药品研发的质量不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等问题。总之,我国中药制剂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还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5 我国中药药剂学科的发展对策
5.1加大中药制药的研究力度 在我国中药药剂学研究中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中医学理论,针对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具体方向来应用具体的中药制剂的相关方法,提高研究的质量和疗效。需要继续完善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设计以及相关的评价体系,合理利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中药制剂的实践,提高中药制剂的水平。药剂改性技术是从其它学科领域中引进来,在实践的操作中需要把该技术与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相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系统地评价改性效果,需要每一位研究人员参与进来,大力研究中药粉体改性技术,促进我国制剂设备研究的科学化与规范性,建立完善的中药制剂的基本理论。
5.2对制药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 在对中药制剂生产的过程中,对制药的关键技术要重视起来,加大对关键技术的使用力度,对颗粒、丸剂、外用制剂成型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系统的原理,需要对关键的技术进行应用,提高这些药品的生产水平,提高临床应用的疗效。
5.3加强中药制药装备技术的开发 在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相应的工序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在提取、浓缩、干燥、成型以及包装的过程中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在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做到高效、节能减排和提高原材料的使用率,解决制药设备中的关键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完善中药制药装备的创新体系,完善中药产业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的服务体系,为我国的制药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2]。
参考文献:
1 口服给药制剂
儿科临床中,儿童服用固体药物有一定难度,所以在传统口服剂型中,以糖浆剂、合剂、口服液、混悬剂、颗粒剂等应用较多,儿童用片剂多制备成泡腾片、分散片、口服速溶片、咀嚼片等形式[3],并加入适当的矫味剂调节口感,方便儿童服用。结合儿科用药特点,近年来开发出许多新剂型。
1.1 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缓释制剂可提供比较平稳的血药浓度,减少副作用,维持持久的药效。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缓释、控释制剂可定位、定速、定时释放,减少患儿服药次数,可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可减少患儿用药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缓释、控释制剂受胃肠道因素影响小,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释药平稳、恒定,副反应少,提高了临床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适合儿童用药的特点。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提取物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相同,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中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发展很快,上市品种逐步增加,是目前中药新制剂研究的热点[4]。
1.2 中药泡腾剂
中药泡腾剂是指加水后可迅速崩解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片剂或颗粒,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本剂型含有适量泡腾崩解剂,冲服时遇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促使颗粒快速崩散溶解。这种剂型在中药汤剂和糖浆剂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起效迅速、易吸收等特点,解决了婴幼儿患者服用固体药片的困难,是儿科用药一种比较理想的剂型。代表品种有山楂泡腾颗粒和小儿肠胃康泡腾片等[5]。
1.3 口服微囊
是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一种微小胶囊[6]。该类制剂隔离外界与药物接触,可防止药物挥发、氧化、水解,尤其适用于芳香类中药,如荆芥油、薄荷油等挥发油沸点低,易挥发,又不溶于水,制成微囊后稳定性良好,既可防止其散发,又利于携带,便于服用。同时,微囊制剂可以掩盖中药的不良气味,增加了儿童服药的顺应性。微囊还可延长或控制药物的释放,制成长效制剂;囊膜有隔离药物与外界的接触的作用,减少与复方制剂的配伍禁忌。
1.4 中药茶剂
是指含茶或不含茶的药物经粉碎、加工的粗末制品或加入适宜黏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品,以沸水浸泡取汁服用[7]。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茶剂袋泡茶更便于携带和服用,在疗效、剂量、外观和味觉上都得到了改善,容易被家长和小儿接受,有较好的市场前景[8]。
2 口腔给药剂型
主要是口腔崩解片。是指在口腔内可快速崩解、分散或溶解于唾液中的片剂。患者服用无需用水或只需少量水,几十秒内即可在口腔速崩或速溶,具有服用方便,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国内文献从主药及辅料的溶解性角度考虑将其分为口腔速崩片(口崩片)和口腔速溶片(口溶片)两类[9]。近年来口腔崩解片技术基本成熟,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也已经将口腔崩解片列为一种新剂型,并已有多种药物的口腔崩解新制剂获得药品注册申请。如治疗儿童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的小儿清热止咳口腔崩解片等。但中药口腔崩解片研制的难点在于中药的掩味技术,可通过添加甜味剂或矫味剂、应用喷雾干燥技术和包衣技术等手段解决[10]。
3 非口服给药制剂
非口服给药剂型一般起效迅速,可避免药物口服时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而且又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对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特别是不能或不愿吞服药物及伴有呕吐症状的患儿尤其适用。
3.1 透皮吸收制剂
中药透皮吸收剂型是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其皮肤表皮比成年人薄,角质层也较薄,皮肤对药物的可穿透性比成年人大,在用药剂量上应严加控制。
3.1.1 贴膏剂
中药贴膏剂采用制剂学方法使药物透过皮肤屏障,经皮下毛细血管吸收入血,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11]。该制剂不需口服,不被肝脏首过效应破坏,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皮肤角质层还具有贮存作用,使血药浓度曲线平缓,恒定输药、控制血药浓度,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如中药小儿感冒退烧贴是以穴位贴剂形式,用于小儿感冒退烧[12]。值得一提的是,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制得的巴布膏剂近年来发展迅速,因其具有载药量大,与皮肤生物相容性好,药物释放、吸收好,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透皮吸收剂型[13]。
3.1.2 中药浴剂
中药浴剂是药材提取物加营养剂、透皮促进剂、软化剂等辅料制备而成的一种液体制剂[14]。具有使用方便,患儿愿意接受等优点,较适合婴幼儿湿疹、脓疮、皮炎、荨麻疹等皮肤病以及局部高热患儿的治疗,如双花洗液。
3.2 呼吸道给药制剂
主要是气雾剂。是指药材提取物或药物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装在具有特制阀们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细雾状或细粉状定量或少量喷出的制剂。气雾剂剂量小,分布均匀,奏效快,使用方便,吸入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外用则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具有速效和定位准确等特点[15]。儿科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如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很好[16]。
3.3 直肠给药制剂
直肠给药是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直肠给药剂型主要是栓剂和中药灌肠剂,在引入肠道后能与直肠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药物经直肠黏膜下毛细血管吸收,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
3.3.1 中药新型栓
栓剂给药方便,吸收迅速,从生物利用度看,药物的吸收速率仅次于注射剂,尤其适合小儿使用[17]。在传统栓剂的基础上,现在又出现了中空栓剂和双层栓剂等新型栓剂。中空栓剂由日本人渡道善造于1984年首先报道[18],栓中有一空心部分,可供充填各不同类型药物。如水合氯醛中空栓在儿童镇静方面取得了很好疗效。双层栓剂可制成内外两层或上下两层,如雷公藤双层栓,前端为空白基质,后端含有药物,在直肠内,栓剂前端融化可形成液态的基质屏障层,可有效阻止后端所释药物向上扩散,避免了相当一部分药物由直肠上静脉经门-肝系统吸收,而直接从直肠下静脉和静脉绕过肝脏,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肝首过效应[19]。
3.3.2 中药灌肠剂与直肠滴剂
中药灌肠剂是将中药提取物灌注于直肠而迅速发挥药效的一种制剂,采用直肠给药,作用迅速、温和、持久[20],不但给药方便,且显效速度与静脉系统给药相当,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口服给药效果的2倍,同时减少和避免了药物受胃酸和消化酶的分解破坏。有人应用中药灌肠剂治疗外感发热、肺炎咳喘、中毒性肠麻痹、病毒性脑炎等儿科急重症,使中医药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更好的作用[21]。直肠滴剂与灌肠剂相似,不同的是滴剂剂量一般比灌肠剂小,所以要求中药提取物纯度较高。滴剂的插管置入内3 cm左右的深度较好,以防止插入直肠过深使药物大部分经直肠上静脉吸收,被肝脏首过代谢,药效降低。
我国儿童占全国人口的1/4,目前用药品种却仅有60多种[22],所以有人说中药制剂的新剂型研究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革命[23],改进剂型,是提高儿科用药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极为迅速,为实现药物的“三效”(速效、高效、长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儿科中药新剂型逐步向服用更加方便,口味更容易被儿童接受的方向发展[24]。
参考文献
[1]佘建华,吴秀清. 浅谈中医儿科用药剂型的改革[J]. 基层中药杂志,2002,16(6):58.
[2]丁彦吉,李江. 儿科中药给药的思考[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3):46.
[3]罗雯晔. 儿童用药剂型的探讨[J]. 遵义科技,2003,(4):4344.
[4]崔福德. 药剂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4.
[5]宫爱华,董健. 剂型与儿科用药探讨[J]. 齐鲁药事,2005,24(7):439450.
[6]张兆旺. 中药药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91.
[7]张晓枫,翟学明. 中药茶剂的开发与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3):164.
[8]薛旭初,康孟利. 新颖保健袋泡茶现状及前景[J]. 农产品加工,2006,5:87.
[9]蔡刚,朱晓薇等. 关于中成药口腔崩解片开发应用的思考[J]. 天津中医药,2004,21(5):3637.
[10]平其能. 口腔崩解片的研究及开发[J]. 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4,4(4):2425.
[11]姜梅,孙海燕. 如何正确使用药物新剂型[J]. 中国乡村医药,2000,7(11):27.
[12]李嵘. 药物新剂型在儿科治疗中的作用及展望[J]. 儿科药学杂志,2004,10(6):1012.
[13]潘卫三,李华. 中药巴布剂研究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J]. 中医外治杂志,2004,13(3):34.
[14]李丽丽. 儿科用药与临床应用中的中药剂型浅析[J]. 陕西中医,2003,24(6):537538.
[15]姚妹,周幸福. 应加强婴幼儿用药新剂型的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2):94.
[16]刘磊,宋晓东等. 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J].中国民康医学,2006.4(18):310311.
[17]江长波. 中药栓剂的发展与应用概况[J]. 江西中医药,2001,32(5):4850.
[18]刘晓华,张大等. 中药中空液体栓剂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7,28(6):331333.
[19]孙洁,张景艳. 中药栓剂的发展概况[J]. 中医药学报,2005,33(4):7678.
[20]陈爱明.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儿科疾病体会[J]. 中医儿科杂志,2006,2(1):4344.
[21]赖子建,赖婉玲. 中药灌肠法在儿科急重症的应用[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