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8 14:46: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药制剂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王阳明;知行合一;伦理价值
Key words: Wang Yangming;knowledge and action are one;ethical value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321-02
1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内涵
1.1 “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知行学说思想最早阐述出自《尚书·说命书》篇:“知之非艰,行之惟艰”[1],指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强调行比知更困难。其后孔子提倡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他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可见其很重视知行的关系,但言过其行。荀子曾提出:“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则行过其言。宋明时期,我国知行学说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程颐、朱熹主张知先行后,但同时也认为知与行不能完全分离,知与行是相互联系的。程颐指出,行依赖于知,只要有知,便能见于行,所谓知必能行,而无知必不能行。朱熹也认为:“知与行,如目与足。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强调目是足行动的前提和方向。朱熹得意弟子陈淳强调知行并重,他说:“致知力行二事,当齐头著力并做,不是截然为二事。”元代大理学家许衡,主张知行各有先后,他说:“凡行之所以不力,只为知之不真;果能真知,行之安有不力者?”元代与许衡齐名的吴澄则不守门户,“会和朱陆”,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认为知行都归于心,知就是行,知能行。王阳明批判的继承了程颐、朱熹、陆九渊等各种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3]从而达到新高度,将知与行并作一件事,实现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王阳明这一学说对后人影响极其深远,徐阶、张居正、李贽、袁宏道、、等深受其思想影响,梁启超先生称其学说“势极体大,支配着全中国”。
1.2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
1.2.1 知 王阳明的“知”,指的是良知。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4]良知在孟子看来是指人天生所具有的伦理道德,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爱之心等,这种尊老爱幼的道德是人本身独有的,也是儒家遵从的核心思想,即仁义礼智信。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良知思想,他认为,第一,良知即是天理。王阳明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5]任何违背天理的事情都是违反纲常伦理的,从而在具体事件中,将天理作为内心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第二,良知是君子品格,是“内圣外王”的前提。古往今来,君子都具有良知,能急人之困,解人之忧,内立德,外立功,立言,“内圣外王”。
1.2.2 行 王阳明所谓的“行”,不是简单的实践,而是包含着在良知作用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活动。例如立志成为君子,需要在行动中时刻保持君子风范,养成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公平、公正、务本、孝悌、仁爱、三省吾身、言而有信、不巧言令色、不乘人之危。
1.3 知与行 王阳明认为,知与行的关系,是本体与工夫的关系。知与行,犹如知孝悌与行孝悌。知孝悌,未行孝悌,不是真正的孝悌;知孝悌,行孝悌,方可称其孝悌。知与行,就像植物之根与人工培养灌溉的关系,植物无根不生,生长却离不开后天的培养灌溉。
1.4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必要性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改进,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却出现了空前的危机,信仰缺失、公信力下降、价值观扭曲、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滋生,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强调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有机结合,注重修身养性、省察克己、自我完善、塑造高尚人格,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达到君子风范。最终为扭转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唤醒公民道德良知、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共建和谐国家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2.1 理论上主张“活水有源”,具有开创精神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灵魂和本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我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道德伦理纲常甚为详细而系统,西方哲学家称我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庄子等思想只具有很强的思辨性。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称中国没有哲学家,只有所谓的道德讲师。其实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部分,几千年来,其思想体系指导着数代君王成就伟业。当今我国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期,人们道德生活实践与传统的道德理念发生了冲突,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及今后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打破了孔孟以来固有的思想束缚,批判了程、朱理学中的错误理念,强调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相辅相成关系,为传统思想道德与现代社会实践创造了一个完美结合。为此,他在《别湛甘泉序》中说:“今世学者,皆知尊孔子,贱杨墨,摈释老,圣人之道若大明于世。然吾从而求之,圣人不得而见之矣,其能有若墨氏之兼爱者乎……”。王阳明认为,孔孟以来,直到朱熹、程颐,中国哲学思想都只是停留在表层片面的知行关系之中,没有达到内心的道德实践与意识形态认识层面,是一种比较肤浅的认识。犹如人们对善的评价,王阳明之前,人们认为只要存在善的意念,即是善的完成。王阳明之后,人们认为,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的善,才是真正的善,是一种君子理念,不违背伦理纲常,是对君主忠诚,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友爱,对朋友诚信,并以此作为行动出发点,达到所谓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突破传统中国哲学的道德理念,影响着当今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引导着经济朝正确方向发展。
自古以来,新思想的形成有两种途径:其一,站在前人肩膀上,继承他们的主流思想,沿用他们的观点,在同一领域中,同他们竞争高下;其二,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体验,得出新结论,批判前人的思想,打破旧体系,自立门户。
王阳明选择在思想上创新,第一,他认为知与行不可分的关系,促进了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哲学理论的进步。第二,他鼓励人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脚踏实地,刻苦钻研,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不能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应用发展的观点,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既不沉睡在尊孔孟的陈旧学说之中,也不赞同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思想,而是通过深入学习实践,取各家之长,以成就自家一派之见,其创新精神值得继承与发扬。
2.2 实践上强调“践履德行”,具有教育意义 当代社会,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传媒工具广泛使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空前提高。现在,人们比较缺乏的不是道德认知能力,而是将道德认知落实到具体的道德实践的能力,外在表现出重知轻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缺乏在实践中践行的勇气和决心。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本体与工夫的合一,即实践中深刻领悟思想内涵,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反过来再作用于实践。他的教育思想超越了孔孟等先秦哲学的“知之非难,行之为难”思想,也超越了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思想,强调知行并进,相互作用,“践履德行”,才能成就理想人格,对于改变当前社会道德现状,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例如当前,社会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献爱心活动等,都是帮助广大公民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在实践中感受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参考文献:
[1]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人民出版社,1982.
[2]张燕婴.《论语》译著 北京:中华书局 2006.9.
本院制剂多年来生产的中药制剂由于疗效确切 , 价格低廉 , 深受临床和广大患者的好评。本文对本院 2011~2013 年中药制剂的药物利用度进行统计分析 , 更加明示医院制剂存在的必要性及发展前景。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从信息科调取 2011~2013 年本院中药制剂的相关数据 , 包括名称、规格、销售量、用药金额等。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使用药物利用研究的常用方法限定日剂量 (DDD) 等来统计分析本院中药制剂。DDD 定义是指某一特定药物为治疗主要适应证而设定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 , 以限定日剂量为单位的某药品的消耗量 , 反应的是用药频度的大小即为限定日计量数 (DDDs), 用于制剂之间的比较。
1. 2评价指标 本院中药制剂均是本院名老中医多年来临床经验、疗效确切的验方 , 剂型多以颗粒剂、合剂、丸剂为主。
2011~2013 年本院中药制剂使用情况稳中有升 , 上升幅度均超过 15%。其中 , 清胃化湿合剂、清热止咳合剂、清热合剂以销售金额计算始终保持在前三位 , 清胃化湿合剂 3 年来一直排列第一位 , 销售金额还在逐年递增。此外 , 清胃化湿合剂、清热合剂、鼻渊合剂、搜风凉血丸、健胃消胀颗粒、复方银花感冒颗粒等的销售金额也在大幅度上升。从 DDDs 依次排列后经过研究发现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清胃化湿合剂、清热止咳合剂 DDDs 位居前列。
3、讨论
3. 1中药制剂使用情况 2011~2013 年本院中药制剂使用排名前三的用药金额、DDDs 占总量的 51.45%~55.08% 和47.91%~54.24%, 成下降状态。除清热止咳合剂、活血再通丸使用金额略有下降 , 其他中药制剂使用金额都稳中有升 , 而十种中药制剂构成比均有下降趋势。究其原因 , 由于中药制剂起效慢、口感差、特别是对于慢性病需长期治疗 , 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
3. 2医院制剂存在的重大意义 ①弥补市场供应不足。医院制剂就是医院自己配制的药品 , 它由医院的制剂室根据本医院临床需要按照固定处方配制而成 , 是市场上买不到也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的药品 , 所以医院制剂就弥补了临床必需而市场没有的药品。②是研发新药的基础和源泉 , 据报道我国已批准上市的中成药 90% 以上的品种是在医疗制剂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龙牡壮骨颗粒”来源于武汉市儿童医院的医院制剂 ;“金叶败毒颗粒”原是同济医院制剂等 , 再有复方丹参滴丸、薏花仁油、康莱特注射液、胃苏颗粒、消渴丸、通心络胶囊等都源于医院制剂, 目前年销售额均超过亿元。③本院研发的复方银花感冒颗粒、金菊利咽颗粒、活血再通丸、清热止咳合剂、清胃化湿合剂、搜风凉血丸、益母净口服液、防风苦参颗粒等药品 , 因疗效确切、市场上没有、不可替代、价格低廉而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 3医院制剂发展方向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 , 应大力发掘、整理、提高 , 如果中药制剂满足不了临床的需要 , 中医就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坚强的后盾 , 所以医院制剂健康发展 , 关系到祖国医药的发展。①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发新剂型。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是生产高质量药品的必要保障 , 在中药提取方面已有超声、微波、动态逆流等提取浓缩机 , 具有省时、节能、提取效率高等优点。同时 ,研发泡腾颗粒、气雾剂等新剂型来满足临床需要。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医院制剂室应重视现有人员的培养 , 同时引进高学历人才 , 研发出疗效更好、使用更方便、副作用更小的新剂型。
近年来 , 本院加大了对制剂室建设的投入 , 并按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的规定完成了大规模的硬件改造 , 并验收达标。目前 , 本院制剂室新研发的儿科用药气雾剂也已投入临床使用 , 因疗效确切 , 用药无痛苦 ,深受患儿及家长的好评;为了克服患儿服用儿科煮散口感差、煎煮困难的缺点 , 正在研发免煎儿科散剂 , 在保证用药疗效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用药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永恒 . 医院制剂学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86:66.
[2] 韩石蕊 , 程洪兵 . 浅谈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现代药物与临床 , 2009, 24(6):341.
[3] 童立 . 新时期医院制剂发展瓶颈与前景展望 . 上海医药 , 2011,32(8):397.
[4] 王曙东 . 浅谈医院制剂对临床医疗的作用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医学研究生学报 , 2010, 23(1):72.
[5] 邹豪 , 邵元福 , 朱才娟 , 等 . 医院药品 DDD 数排列分析的原理及利用 . 中国药房 , 1996, 7(5):215.
[6] 王杰雄 . 论我国医院制剂的存在与发展 . 中国药房 , 2002,13(3):134.
[7] 吴晓春 , 史颖 . 对当前医院制剂面临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调查与思考 .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 2008, 10(4):141-142.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主要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的控制与运用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学科。目前,在我国的中药药剂学研究中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包括理论上以及技术上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需解决。
1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
1.1建立了中药药剂学的创新平台。创新是每一个领域都需要的科学精神,在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中也需要创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以国家工程为中心的重点实验室,并且发展前景相当的乐观。
1.2构建了中药特性的新技术体系,根据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以及成分的复杂性,构建了基于中药特性的新的释药技术,例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技术,经皮给药技术等。把这种复方制剂的中药运用在临床上的现象很多,而且临床效果不错。
1.3中药制剂成型的关键技术,与传统的中药制成剂的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制成剂的水平大有提高,像中药注射剂、经皮和黏膜给药制剂等都是现代中药制成剂中的关键技术。中药成分本身就比较复杂,再制作成药剂的难度就更加困难,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生产的控制技术,包括对中药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控制和在线监测的控制技术,对这些技术都要加大使用力度,提高制药工程的技术水平,提高中药制剂的产品质量和效果。
1.4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中成药的二次开发,针对临床上的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已经重点开展在临床上效果不错的技术生产;加强现代中药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发一批疗效高、药效好的中药制剂[1]。
2 中药药剂学的学科发展成就
2.1中药药剂学的新理论 首先是对中药粒子的设计研究成果。中药粒子的设计理念是"药辅合一",是对特定工艺设计相关技术的总称。目前,在临床主要运用的是采用粒子的设计,制成了口腔溃疡散,这种药物与普通的制成剂相比,颜色更加的均匀,酸味降低,粒子表面的设计更加的人性化,减少了冰片的味道;而且这种制成剂的稳定性更高。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制备工艺可以通过改变散剂微观结构形态,影响散剂的粉体学的性质。
2.2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的理论研究 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的系统是建立在对中药的发展和继承的理论上,遵循的还是古人制药的思想和原则,把中医疗法作为治疗的核心体系。根据中药特性的不同,对各种药进行组合,利用现代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多种不同释药的单元。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的系统研究思想充分发挥了中药复方整体作用的特点,对中药新型释药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可能性,推动了中药制剂的技术发展。
2.3构建了基于中药特性的系列释药技术 ①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技术;②靶向载体制剂技术;③中药微粒给药技术;④中药纳米固化制剂技术;⑤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这些新的释药技术,给中药制成剂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技术上的支持,推动了我国中药制剂临床实验的发展。
3 中药特性的评价技术
3.1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体内外相关性的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的方法是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之上,用数学模型来对物体外释放特性以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关系进行描述,体内作用特征主要途径是利用体外释放的曲线来进行预测的。通过这种评价的方式,对处方的设计进行指导和优化,对制剂的相关工艺进行加工,加快产品发展的速度。
3.2多维谱效关系评价的方法 这种评价的方法是利用各类化学特征的光谱的原理进行相关理论上的优势互补,根据中药的相关特性,尽可能多的选择与疗效相关的各种药效,把这种药效的活性作为评价的指标;最后再利用数学处理的方法,把复方的指纹图谱与多种药效指标结合建立数学模型,确定彼此间的谱效关系,建立内在的关于疗效评价的标准。
3.3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方法建立在微渗析采样的同步在线以及非同步在线的基础上,主要是利用偏光显微镜的观测技术针对中药制剂的乳膏颜色进行评价,检测中药的成分与乳膏的基质之间是否互相相溶,这种评价技术能够促进形成稳定的体系微观结构,是制约中药乳膏制剂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并且利用好这一评价的理论方法,掌握中药乳膏制剂的关键技术,对提升中药制剂的技术水平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中药药剂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4.1中药理论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在中药制剂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是中药制剂的药学理论与现代制剂理论并不能有效结合在一起。中医药学的理论相对来说较为复杂,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哲学上的宏观、整体以及发展变化。根据中医药学的这一特点,在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用辩证的思想来分析药物的特性,从药物特性的整体上来分析中药的疗效。总之,需要对中药药剂学进行宏观整体上的指导,从整体上把握中药药剂学的研究方向。
4.2对中药新技术的运用不够 在对中药药剂研发上不能依靠一种技术,需要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知识。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药制剂的研究还停留在最简单的研究中,生物利用度不够高效长效的制剂非常少。
4.3中药发展的水平不高 目前,在我国中药的发展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与完善,很多药物在研发的过程中受条件的限制,对临床药物定位太过广泛,而且也不没有明确的目标,优势发挥的不明显,与国际上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药品研发的质量不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等问题。总之,我国中药制剂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还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5 我国中药药剂学科的发展对策
5.1加大中药制药的研究力度 在我国中药药剂学研究中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中医学理论,针对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具体方向来应用具体的中药制剂的相关方法,提高研究的质量和疗效。需要继续完善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设计以及相关的评价体系,合理利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中药制剂的实践,提高中药制剂的水平。药剂改性技术是从其它学科领域中引进来,在实践的操作中需要把该技术与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相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系统地评价改性效果,需要每一位研究人员参与进来,大力研究中药粉体改性技术,促进我国制剂设备研究的科学化与规范性,建立完善的中药制剂的基本理论。
5.2对制药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 在对中药制剂生产的过程中,对制药的关键技术要重视起来,加大对关键技术的使用力度,对颗粒、丸剂、外用制剂成型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系统的原理,需要对关键的技术进行应用,提高这些药品的生产水平,提高临床应用的疗效。
5.3加强中药制药装备技术的开发 在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相应的工序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在提取、浓缩、干燥、成型以及包装的过程中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在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做到高效、节能减排和提高原材料的使用率,解决制药设备中的关键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完善中药制药装备的创新体系,完善中药产业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的服务体系,为我国的制药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2]。
参考文献:
1 口服给药制剂
儿科临床中,儿童服用固体药物有一定难度,所以在传统口服剂型中,以糖浆剂、合剂、口服液、混悬剂、颗粒剂等应用较多,儿童用片剂多制备成泡腾片、分散片、口服速溶片、咀嚼片等形式[3],并加入适当的矫味剂调节口感,方便儿童服用。结合儿科用药特点,近年来开发出许多新剂型。
1.1 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缓释制剂可提供比较平稳的血药浓度,减少副作用,维持持久的药效。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缓释、控释制剂可定位、定速、定时释放,减少患儿服药次数,可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可减少患儿用药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缓释、控释制剂受胃肠道因素影响小,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释药平稳、恒定,副反应少,提高了临床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适合儿童用药的特点。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提取物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相同,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中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发展很快,上市品种逐步增加,是目前中药新制剂研究的热点[4]。
1.2 中药泡腾剂
中药泡腾剂是指加水后可迅速崩解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片剂或颗粒,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本剂型含有适量泡腾崩解剂,冲服时遇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促使颗粒快速崩散溶解。这种剂型在中药汤剂和糖浆剂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起效迅速、易吸收等特点,解决了婴幼儿患者服用固体药片的困难,是儿科用药一种比较理想的剂型。代表品种有山楂泡腾颗粒和小儿肠胃康泡腾片等[5]。
1.3 口服微囊
是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一种微小胶囊[6]。该类制剂隔离外界与药物接触,可防止药物挥发、氧化、水解,尤其适用于芳香类中药,如荆芥油、薄荷油等挥发油沸点低,易挥发,又不溶于水,制成微囊后稳定性良好,既可防止其散发,又利于携带,便于服用。同时,微囊制剂可以掩盖中药的不良气味,增加了儿童服药的顺应性。微囊还可延长或控制药物的释放,制成长效制剂;囊膜有隔离药物与外界的接触的作用,减少与复方制剂的配伍禁忌。
1.4 中药茶剂
是指含茶或不含茶的药物经粉碎、加工的粗末制品或加入适宜黏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品,以沸水浸泡取汁服用[7]。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茶剂袋泡茶更便于携带和服用,在疗效、剂量、外观和味觉上都得到了改善,容易被家长和小儿接受,有较好的市场前景[8]。
2 口腔给药剂型
主要是口腔崩解片。是指在口腔内可快速崩解、分散或溶解于唾液中的片剂。患者服用无需用水或只需少量水,几十秒内即可在口腔速崩或速溶,具有服用方便,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国内文献从主药及辅料的溶解性角度考虑将其分为口腔速崩片(口崩片)和口腔速溶片(口溶片)两类[9]。近年来口腔崩解片技术基本成熟,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也已经将口腔崩解片列为一种新剂型,并已有多种药物的口腔崩解新制剂获得药品注册申请。如治疗儿童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的小儿清热止咳口腔崩解片等。但中药口腔崩解片研制的难点在于中药的掩味技术,可通过添加甜味剂或矫味剂、应用喷雾干燥技术和包衣技术等手段解决[10]。
3 非口服给药制剂
非口服给药剂型一般起效迅速,可避免药物口服时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而且又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对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特别是不能或不愿吞服药物及伴有呕吐症状的患儿尤其适用。
3.1 透皮吸收制剂
中药透皮吸收剂型是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其皮肤表皮比成年人薄,角质层也较薄,皮肤对药物的可穿透性比成年人大,在用药剂量上应严加控制。
3.1.1 贴膏剂
中药贴膏剂采用制剂学方法使药物透过皮肤屏障,经皮下毛细血管吸收入血,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11]。该制剂不需口服,不被肝脏首过效应破坏,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皮肤角质层还具有贮存作用,使血药浓度曲线平缓,恒定输药、控制血药浓度,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如中药小儿感冒退烧贴是以穴位贴剂形式,用于小儿感冒退烧[12]。值得一提的是,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制得的巴布膏剂近年来发展迅速,因其具有载药量大,与皮肤生物相容性好,药物释放、吸收好,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透皮吸收剂型[13]。
3.1.2 中药浴剂
中药浴剂是药材提取物加营养剂、透皮促进剂、软化剂等辅料制备而成的一种液体制剂[14]。具有使用方便,患儿愿意接受等优点,较适合婴幼儿湿疹、脓疮、皮炎、荨麻疹等皮肤病以及局部高热患儿的治疗,如双花洗液。
3.2 呼吸道给药制剂
主要是气雾剂。是指药材提取物或药物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装在具有特制阀们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细雾状或细粉状定量或少量喷出的制剂。气雾剂剂量小,分布均匀,奏效快,使用方便,吸入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外用则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具有速效和定位准确等特点[15]。儿科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如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很好[16]。
3.3 直肠给药制剂
直肠给药是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直肠给药剂型主要是栓剂和中药灌肠剂,在引入肠道后能与直肠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药物经直肠黏膜下毛细血管吸收,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
3.3.1 中药新型栓
栓剂给药方便,吸收迅速,从生物利用度看,药物的吸收速率仅次于注射剂,尤其适合小儿使用[17]。在传统栓剂的基础上,现在又出现了中空栓剂和双层栓剂等新型栓剂。中空栓剂由日本人渡道善造于1984年首先报道[18],栓中有一空心部分,可供充填各不同类型药物。如水合氯醛中空栓在儿童镇静方面取得了很好疗效。双层栓剂可制成内外两层或上下两层,如雷公藤双层栓,前端为空白基质,后端含有药物,在直肠内,栓剂前端融化可形成液态的基质屏障层,可有效阻止后端所释药物向上扩散,避免了相当一部分药物由直肠上静脉经门-肝系统吸收,而直接从直肠下静脉和静脉绕过肝脏,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肝首过效应[19]。
3.3.2 中药灌肠剂与直肠滴剂
中药灌肠剂是将中药提取物灌注于直肠而迅速发挥药效的一种制剂,采用直肠给药,作用迅速、温和、持久[20],不但给药方便,且显效速度与静脉系统给药相当,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口服给药效果的2倍,同时减少和避免了药物受胃酸和消化酶的分解破坏。有人应用中药灌肠剂治疗外感发热、肺炎咳喘、中毒性肠麻痹、病毒性脑炎等儿科急重症,使中医药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更好的作用[21]。直肠滴剂与灌肠剂相似,不同的是滴剂剂量一般比灌肠剂小,所以要求中药提取物纯度较高。滴剂的插管置入内3 cm左右的深度较好,以防止插入直肠过深使药物大部分经直肠上静脉吸收,被肝脏首过代谢,药效降低。
我国儿童占全国人口的1/4,目前用药品种却仅有60多种[22],所以有人说中药制剂的新剂型研究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革命[23],改进剂型,是提高儿科用药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极为迅速,为实现药物的“三效”(速效、高效、长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儿科中药新剂型逐步向服用更加方便,口味更容易被儿童接受的方向发展[24]。
参考文献
[1]佘建华,吴秀清. 浅谈中医儿科用药剂型的改革[J]. 基层中药杂志,2002,16(6):58.
[2]丁彦吉,李江. 儿科中药给药的思考[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3):46.
[3]罗雯晔. 儿童用药剂型的探讨[J]. 遵义科技,2003,(4):4344.
[4]崔福德. 药剂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4.
[5]宫爱华,董健. 剂型与儿科用药探讨[J]. 齐鲁药事,2005,24(7):439450.
[6]张兆旺. 中药药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91.
[7]张晓枫,翟学明. 中药茶剂的开发与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3):164.
[8]薛旭初,康孟利. 新颖保健袋泡茶现状及前景[J]. 农产品加工,2006,5:87.
[9]蔡刚,朱晓薇等. 关于中成药口腔崩解片开发应用的思考[J]. 天津中医药,2004,21(5):3637.
[10]平其能. 口腔崩解片的研究及开发[J]. 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4,4(4):2425.
[11]姜梅,孙海燕. 如何正确使用药物新剂型[J]. 中国乡村医药,2000,7(11):27.
[12]李嵘. 药物新剂型在儿科治疗中的作用及展望[J]. 儿科药学杂志,2004,10(6):1012.
[13]潘卫三,李华. 中药巴布剂研究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J]. 中医外治杂志,2004,13(3):34.
[14]李丽丽. 儿科用药与临床应用中的中药剂型浅析[J]. 陕西中医,2003,24(6):537538.
[15]姚妹,周幸福. 应加强婴幼儿用药新剂型的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2):94.
[16]刘磊,宋晓东等. 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J].中国民康医学,2006.4(18):310311.
[17]江长波. 中药栓剂的发展与应用概况[J]. 江西中医药,2001,32(5):4850.
[18]刘晓华,张大等. 中药中空液体栓剂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7,28(6):331333.
[19]孙洁,张景艳. 中药栓剂的发展概况[J]. 中医药学报,2005,33(4):7678.
[20]陈爱明.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儿科疾病体会[J]. 中医儿科杂志,2006,2(1):4344.
[21]赖子建,赖婉玲. 中药灌肠法在儿科急重症的应用[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6):19.
摘要:近年来,中兽药制剂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在畜牧生产中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在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中兽药制剂的应用特点及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概述中兽药产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中兽药;应用;畜牧生产;发展前景
中兽药主要以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炮制加工而成的饮片及其制剂,由于其具有毒性低、不产生耐药性、少残留或无残留的特点,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为中兽药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中兽药的特点?
功能的多样性。因为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其功能表现为多样化,畜禽养殖上应用的中兽药往往是多味药复合中药方剂,各种成分的中药对机体不仅具有独特的作用,而且它们之间还能相互作用产生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其作用面被进一步得到拓展,促使机体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不易产生耐药性。中药治病主要是通过调节阴阳,使其恢复平衡,其作用机理不同于西医,由于大多数中药具有复合作用,多为复方,复方中的多种成分通过在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能量代谢的各个环节来干扰细菌代谢。不易产生耐药性。?
少残留或无残留。中兽药的原料为天然药物,各种成分保持了的自然状态和生物活性,这些成分原本就是生物机体的组成和维持生态平衡所不可缺少的物质,进入畜禽体内后,有些被机体吸收利用。有些被分解排出体外,即使不能被分解排出,也不对畜禽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2中兽药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调节畜禽免疫功能。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主要取决于机体免疫力的高低。中兽医认为,中兽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现机体免疫力在动物抵抗疾病中的重要性,同时体现了疾病的发生同动物机体内因密切相关?[1]?,中兽药能够使动物机体产生特异和非特异免疫功能,对机体的神经、体液和细胞分子水平进行全方面的调节,提升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或增加免疫细胞数量,促进畜禽免疫器官的发育,从而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
治疗畜禽疾病。中药的优势和特色除了毒副作用小、残留低外,主要体现在药效的整体性和药源的天然性两方面?[2]?,广泛应用于防治动物的普通病、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疾病的治疗。奶牛乳房炎奶牛常见病之一,可造成产奶量下降,失去饲养价值,最终淘汰,给养殖场户造成经济损失,中兽药因为其无抗,在治疗奶牛乳房炎上有巨大的潜力,一些中草药复方制剂和中草药提取物制剂被用于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显著,曹文斌等发现,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的醇提物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3]?。?
提高畜禽生产性能,中药添加剂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能增进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蛋白质和酶的合成,从而促进生长,提高繁殖力和生产性能?[4]?。据报道,由党参、黄芪、三仙等组成的添加剂饲喂AA肉鸡,在47日龄时,2%添加组的增重较对照组提高了11%。益母草、羊藿、阳起石配制的散可促进母猪,同样可以促使畜禽的。?
3中兽药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医药研发机构越来越重视对中兽药的研究,研发出许多新型中兽药产品,这些新产品被广泛的应用于畜禽养殖,其应用效果显著,同时,由于大量的化学药品被无公害的绿色中兽药所替代,减少了畜产品中兽药残留,提升畜产品的品质,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提高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中兽药在畜牧产业中的应用,对畜牧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温伟,吕金良,高振伟,等.浅谈现代中兽药的发展前景[J].中兽医学杂志,2010(1):50-53.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138-02
医院制剂主要是对市场药品供应情况的“拾遗补缺”,是医院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份[1]。我院是本省唯一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院内制剂50余年的发展历程,结合国际国内医院制剂发展形势,对我院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前景进行分析。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成本高,设施、设备简陋投入成本高,效益低是当前我院院内制剂存在的最大问题。目前,我院制剂的生产基本属于纯手工制作,人力成本非常高,2014年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73.11%(见下图)。而且,由于设备限制,达不到生产的连续性、自动化、成套化及机械化,在工艺流程、卫生学控制上缺乏控制指标。这不仅与越来越严格的《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背道而驰,而且也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我院2014年制剂成本分析饼图
1.2成品包装比较粗糙和简陋目前我院有些品种的包装与标签有些过时,尤其是特色制剂―新止咳合剂和紫黄软膏的标签太普通,没显现出中医药特色及儿科专用特色。此外,缺乏儿童用药小工具,给患儿用药带来不便。
1.3质量标准不健全,有待提高虽然我院特色制剂在临床上应用已有50余年,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点,而且对于儿童患者具有较高的依从性。但是其制备工艺简单,部分工艺没有经过系统的稳定性试验、无关键性工艺参数,仅凭多年的制备经验加以生产,难以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及均一性。另外,成品的质量标准仍沿用20世纪中期前辈们留下的自制简单标准,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尤其是中药制剂,仅仅通过微生物限度、pH值、薄层鉴别等简单的控制,缺乏有效成分的含量控制指标,以及中药复杂成分的全成分质量控制指标。难以保证制剂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1.4技术落后,剂型单一开发儿童药物剂型时应结合患儿的年龄、体质和药物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尽量选择混悬剂、滴剂、泡腾片、口腔速溶片、直肠栓剂等适用于儿童的剂型[2]。而我院现有制剂仅为口服和外用两种,口服的全为口服液;外用的只有洗剂、滴鼻剂、滴耳剂和软膏剂,缺乏适合儿童用药的新剂型。
2解决措施
针对我院医院制剂存在的这些不足,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2.1降低人力成本,合理配套设施、设备以机械设备代替人工生产,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是为了与新版GMP要求接轨,为今后我院制剂的大力发展奠定基础。当前应合理配套硬件设施、设备,引进相应设备以节省人力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完善检验设备的合理配套,引入含量测定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以提高药品质量,同时提供新制剂研发的条件,为医院创造更多效益。
2.2创新服务模式,设计特色包装医院不能墨守陈规,要将当前仅限于保证临床供应的服务模式转变为医疗服务型和技术研究型的模式。应该站在患儿及其家属的角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想患者之所想,忧患者之所忧”。首先,设计符合儿童专用特色,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且有着自身特色的包装与标签。其次,提供方便患儿用药的小工具,可在新止咳包装中配置小量杯或刻度滴管式喂药器,紫黄软膏包装中配置适量医用棉签,以方便患儿用药。
2.3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提升质量标准制剂质量是保证患儿用药安全的重要前提,医院应加大药物基础研究和创新制剂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内部资金整合、争取政府扶持等方式吸收资金,在生产加工工艺方面,可通过正交试验、均匀设计试验、响应面设计等优选最佳工艺,设定工艺参数。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中,可着重将传统的打粉、煎煮等中药制剂生产工艺进行针对性改进,从源头上保障制剂质量;成品可通过建立指纹图谱,以相似度来进行多成分的全面控制,建立健全的质量标准体系。另外,还可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检验技术,强化制剂有效成分分析工作,明确制剂所用剂量和临床疗效之间的联系,降低副作用[3]。
2.4设计并开发符合儿科专用特色的新制剂儿科制剂研发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儿童用药依从性,且剂量准确。当前,在众多剂型中,采用掩味技术的经皮吸收贴剂、口腔速溶片、直肠栓剂是较为理想的儿童制剂类型,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备受医务工作者和患儿家长的青睐。
3我院制剂的发展前景
目前儿童专用药物种类、剂型存在巨大缺口。据资料显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大陆14 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16.6%,而目前在我国可用的3500余种临床药物中,专供儿童使用的仅有60 余种(含中成药),仅占2%左右[4]。很多医院(包括我院)都是将成人用药进行减量用于儿童,属于超说明书用药,会给临床用药带来风险。儿童医院制剂的特点是临床需要量较小、有效期较短,且药厂不愿意生产或难以生产,不能及时满足临床复杂多变的需要。这种供需矛盾,为儿童医院制剂的生产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只有通过发展儿童医院制剂才能解决这个矛盾[5]。而且,很多制剂已经成为医院最具特色的制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治疗,有利于增强医院竞争力。同时有效的特色制剂是医院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总之,医院制剂要抓住发展机遇与困难挑战并存的现状,要凭借其自身特色,本着服务临床,服务患儿的态度,逐渐改革创新,在实践中探寻发展出路、发展方向。这样本院制剂才会逐步完善,发展壮大,与临床药学、科研开发、药品经营等工作紧密结合,从而推动本院药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建华.我院制剂的发展概况[J].中外健康文摘,2013,(26):412-413.
[2]车顺方.儿科药物制剂设计及新剂型开发[J].中国卫生产业, 2013,(23):60-62.
[3]张国文,赵剑.探讨医院制剂的管理现状与发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135.
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全国乃至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据统计,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10048亿元,比2005年增长5684亿元,年增长率为23%。今年1月-8月,更是创出了总产值同比增长25.23%的佳绩。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医药市场容量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加上我国正处于医疗保障体系加速完善时期和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更使医药产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来自权威机构的预测称,未来5年,我国医药产业的年增长率不会低于20%,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消费大国。山西省是我国原料药特别是生物产品发酵的最佳地域,具有发展医药产业的巨大潜力和比较优势。因此,山西医药产业这轮“朝阳”定会快速升腾。
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凭借多年来取得的经验,振东制药抓住机遇,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显示出了公司极强的盈利能力。相信此后几年,振东制药在提升公司大众品牌知名度的同时,公司的业绩也将会继续稳步提升。
以核心竞争力占领市场
[中图分类号] R9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a)-169-02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s of hospital preparations
SU Shiwang
Jiangmen Skin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 Jiangmen 5290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pertinence of hospital preparations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ystem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hospital preparations there need reasonable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linical nee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preparations space and prospects, observation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hospital preparations and development trend, display of hospital preparations should have their own conditions is it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Hospital preparations should be put forward should be mastered in making full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on the basis of play in the clinical positive function, committed to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y supply safeguard model transition,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situation; Hospital preparation; Quality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
医院制剂应有的自身条件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医院制剂的质量把握应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在临床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致力于由供应保障型向技术开发型进行转变,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针对性地对医院制剂的质量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新形势下的医院制剂需要合理存在的重要性,及在临床需求上医院制剂的发展空间及前景,现综述如下:
1 医院制剂的现状
医院制剂通过《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等的实施,医院制剂的配制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制剂的质量标准在原来基础上也得到一定提升,并且相应地提高了软、硬件的条件,使制剂的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但仍未达到理想水平。大多数医院领导对医院制剂的重视不够,未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缺乏相关的生产设置和检测设备。部分医院制剂机械化程度不高,批量小,导致制剂成本高。在医院制剂的种类上,大多数医院基本上已放弃传统生产配置大容量的注射液,就连配置小容量的注射液也极少继续保留,目前,医院制剂的主要品种通常为中药制剂和普通制剂。中药制剂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制剂,一般是医院制剂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其品种主要来自临床中经典方及经验方,其配制的标准一般是自拟方,制作配置为口服液、合剂、散剂、酒剂、片剂、颗粒剂、胶囊、膏剂等;普通制剂是临床医疗工作中按需配制的制剂,主要品种有消毒液和口腔、五官、皮肤等科的常用制剂,其配制标准参考《中国医院剂规范》[1]。从目前的医院制剂的质量现状来看,医院制剂虽然面临着挑战,但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临床医疗上,药剂师都期望能将临床上一些安全有效、长期应用及廉价方便的验方与秘方制成具有本院特色的医院制剂;科研教学上,很多临床研究都离不开医院制剂的配合,医院制剂是灵活多变的生产模式,能帮助临床进行开发、设计新型制剂,并进行工艺改进,提高药剂的稳定性等;市场补充方面,对于一些有效期较短并且稳定性较差的制剂和某些品种众多,同时批量小的制剂一般极少由药厂生产,无法满足临床医疗及科研需要的药剂,只能通过医院药剂来解决两者的供求矛盾[2]。
2 医院制剂存在的问题
2.1 医院制剂的外在质量问题
2.1.1 医院制剂的内包装无严密封口 部分医院对于医院制剂的内包装封口未给予重视,经常可见无严密封口,如:软膏制剂一般采用白色的塑料盒装,但里面一般没有配置内盖,导致盒与盖之间留有缝隙,容易使药品发生渗漏与挥发,影响药效;对于口服的溶液剂、外用的洗剂等常规使用白色的塑料瓶盛装,也常常没有配置内盖,同时外盖的密封度不良,容易导致药液泄漏或主药成分、溶剂随时间自然挥发,并在瓶口处形成结晶,影响药效,并且污染瓶外壁及标签。另外,医院制剂无内包装,或封口不严,不但未能达到药剂密封保存的要求,还容易导致其含量测定、性状、微生物限度、装量等无法达到质量检验标准[3]。
2.1.2 医院制剂的包装选择不当 某些制剂品种需避光,但因配制的量少,部分医院没有专门备置相应的避光包装,而是使用普通包装进行包装,致使存放期间药效下降。
2.2 医院制剂的内在质量问题
一些医院制剂室由于设备落后,或批量小的手工操作,如软膏制剂在制备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原料与辅料搅拌不均匀的现象,导致其测定的含量与平行实验中的数据有所偏差。制备溶液剂时容易因投料不准确造成其测定含量时的结果与规定的标准有出入。
2.3 医院制剂的质量标准问题
错误多、水平低、可执行性较差是医院制剂中主要存在的质量标准问题。原因如下:进行理化鉴别的实验时所反应的酸碱度、温度、剂量及加入试剂的顺序等叙述错误或不够规范。对于处理一些软膏剂的样品前,由于选择的溶剂不够合理,分离和提取的作用无法体现,无法重现鉴别实验结果或出现浑浊现象[4]。某些复方制剂中存在的一些成分由于在设计其鉴别方法时,对其他的主成分及辅料会造成的影响没有事先考虑,仅仅按照单方或原料药制剂的鉴别方法进行,导致无法重现鉴别实验结果。采取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鉴别试验时,由于取样大小不合理,或稀释的过程不合理,导致供试品对光的吸收度过小或过大,不在检验的最佳范围内,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使规定的最大吸收波长不能重现[5]。采用容量分析法对含量进行测定时,由于取样量少,极少消耗滴定液的体积数,导致无法良好观察发生的反应,增大偶然性的误差和平行实验结果的偏差。采用对照品的量太大,并且不合理配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医院制剂的质量标准问题近几年通过几次的质量提高,相对来说质量标准得到一定的提升,但仍未达到理想水平。
2.4 医院制剂的质量安全性问题
由于医院制剂无法进行现代新药审批中要求进行的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缺少客观及科学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标准[6]。医院制剂室的技术力量欠缺,其设备简陋,同时也欠缺相应的激励制度,无法调动药剂专业人员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
3 医院制剂的发展趋势
3.1 医院制剂的生产转型
医院制剂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下已不断进行深化发展,医院制剂仍需加大改革的力度,尽快完成转型,否则,将会面临被淘汰。从事医院制剂开发、研制及生产的药学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到此点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观念,在挑战中寻求发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根据自身医院制剂的发展需要改革创新。一方面可以利用医院这个特定的广阔临床市场,发挥其优势,将多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并认为疗效确切的制剂品种罗列出来,联合有实力的制剂企业进行共同开发,按照新药进行报批;另一方面可引进科研,开发多渠道的经费,将具有市场潜力及发展前景的优良制剂品种,通过临床验证后,取得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致力于将医院制剂从简单的生产型向研究、生产联合临床的“三位一体”型进行转型,全面提高医院制剂的水平。
3.2 对于生产的药品品种注意拾遗补缺
对于一些有效期较短并且稳定性较差的制剂和某些品种众多同时批量小的制剂一般极少由药厂生产,还有一些医疗的急需产品也需要在医院内调配配制,因此,医院制剂需要长期配置上述的药物品种。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选拔出设备好与人员素质高的医院制剂室培养成“制剂中心”,专门生产提供给当地临床的拾遗补缺的品种,如:硝酸匹罗卡品滴眼液、阿托品滴眼液、盐酸丁卡因注射液等,是临床上必需的,但市场上没有进行销售,就需要医院进行生产提供给临床。
3.3 加强对医院中药制剂的研发
在医院制剂中,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一直都是医院制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坚实基础。目前,对于医院自行开发中药制剂方面,仍欠缺高、精、尖的能力,主要原因是研究手段还相对落后,以致于医院的中药制剂难以打入市场。因此,医院制剂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展现祖国医学的优势[7]。
3.4 个性化给药
医院制剂应为患者“量体裁衣”,临床药师应针对患者具体的病情进行合理调配,做到个性化给药,提高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赵延红.医院制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2):192-194.
[2] 杨雪梅.医院制剂的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药事,2007,21(9):716-718.
[3] 郑琰,陈艳英.医院制剂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 21(10):585-586.
[4] 吴敏,熊风英.医院制剂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0):1598.
[5] 张耕.医院制剂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药师,2006,9(2):179.
1 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与开发的意义
1.1 有助于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
1.1.1 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 中药归经是中药选择性地归属于机体疾病状态的某些脏腑经络的属性,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传统的归经理论没有阐明归经所依据的经络、脏腑的实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经难以继续指导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中药归经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应该是全面探讨归经的物质基础,并从分子水平阐明这一理论所涉及的现代生理、生化、药理、病理等问题,揭示归经的实质。目前,中药归经理论实验研究的其中一类思路是观测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及作用部位[2]。随着纳米中药粒子或纳米中药微胶囊的发明,可以利用其控释效应,使中药有效成分恒速稳定地作用于动物模型或人体的作用器官或特定靶组织,并较长时间地维持其有效的浓度,从而较好地确定药物主要作用的某些生理系统,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
1.1.2 进一步完善中药“升降沉浮”理论
中药的“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势。升降沉浮作为用药的基本原则,它与临床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临床治疗时,需根据药物升降沉浮的不同特性选用相应的药物。传统理论认为,代赭石、半夏等能引药向下,作用趋势向下;人参、黄芪等能益气升提,作用趋势向上;金银花、细辛等可作升浮药;大黄、黄连等可作沉降药。因此,我们可以将纳米级的这些中药作用于生理器官,跟踪其作用趋向,确定其“升降”或“沉浮”。
1.1.3 揭示“五脏相音”的实质
五脏相音理论认为,五脏相应于不同的声音,五脏脾、肺、肝、心、肾相应于五音宫、商、角、徵、羽,可以根据人们声音的变化,以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提示应当进行何种经络调理和饮食调理,最终达到治未病的目的[3]。2004年,德国Gimzewski教授[4]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其研究成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精确地测知了单细胞细胞壁上的任何振动,并把它们转换为声音,开创了基于纳米水平的细胞声学,也开创了一个新的高科技研究领域——声音与疾病的关系。这与《黄帝内经》中论述的宏观意义上的脏腑声音、辨色听音察体诊断疾病、以声音区分阴阳并进行饮食和经络调理以达到治未病的理论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5]。因此,纳米技术的应用,将可能揭开中医“五脏相音”理论的神秘面纱,以更好地指导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1.2 有助于提高制剂质量和水平,促进中药新产品的开发
1.2.1 改善传统制剂工艺,丰富中药剂型,提高制剂质量和水平
采用传统的水提或醇提的制剂工艺容易破坏中药的生物活性成分及有效成分,而一些与纳米技术相关的制剂技术的应用,如分子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固体脂质纳米粒技术、聚合物纳米粒技术和微乳技术等,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药传统的以汤、丸、散、膏、丹为主的剂型,引入高效透皮释放制剂、口服控释片、口服含片、干粉吸入剂、鼻喷雾剂、舌面速溶片以及植入制剂、微乳剂和脂质体等多种新剂型,也将显著地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水平,如可以极大地提高制剂的混合均匀性、分剂量准确性以及可压性。
1.2.2 增加新功效,促进中药新产品的开发
纳米中药的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将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生物活性及药理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而赋予传统中药全新的药效,拓展治疗范围[3]。例如,纳米化后的牛黄和灵芝都呈现普通牛黄和普通灵芝不具有的药效。若将纳米中药应用到保健品或化妆品中,将促进中药材保健品、化妆品工业的发展,拓展中药的使用范围。此外,若将纳米中药作病毒诱导物,将可能实现不含抗生素的长效广谱抗菌功效和抗病毒功效,开发出新一代的广谱抗菌药物。总之,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对加速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1.2.3 促进中药制剂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提升中药的市场竞争力
中药的多种新剂型,可以使其使用方法更符合现代医学标准,利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将纳米技术引入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能在纳米中药的制药技术、药效等诸方面建立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创新方法,能使中药的质量评价有国际化的标准,从而有助于提升中药的市场竞争力。
1.3 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中药一般都含有较多的木质素、纤维、胶质、脂肪、糖类等,用传统方法粉碎往往难以达到细胞破壁,影响了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浸出,妨碍了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中药粒子的纳米化可以使细胞破壁,大大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渗透性或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可以利用纳米化的中药所具有的缓释功能和靶向给药功能,提高药效。另外,也可以利用中药的纳米包覆技术,改变一些中药制剂的亲水亲油性,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这将有利于减少用药量,节约有限的中药资源。
2 存在的问题
2.1 与中医“辨证用药”原则相悖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机理较复杂,往往多元反应同时进行。中药从单味药到组合成方,不仅量变,而且质变,中药在不同复方中的功效可能有所不同,这与药物在不同的复方中可能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有关。随着纳米技术的应用,中药成分之间的某些物理化学反应将受到控制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得药物脱离了复杂的化学环境或使化学环境更加复杂,导致中药有效成分和药效的不确定性,并影响药物的稳定性,从而可能改变药物的功效,与中医“辨证用药”的原则相悖。
2.2 与中医药“价廉”的特点相悖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备领域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其生产成本,势必会影响到中药的销售价格,使原本以质优价廉取胜的中药因价格因素而难以推广,也会影响到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设。
2.3 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有待加强
①纳米中药制备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包括适合中药制药行业使用的系列超细颗粒装备及配套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工作;②纳米中药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建立纳米中药药理、疗效、病理学和毒理学的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③纳米中药新产品开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以及产业化推广工作。
3 结语
纳米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它给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与开发领域的一些应用基础研究上获得突破,它必将极大地促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杨祥良.基于纳米技术的中药基础问题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 28(12):104-105.
[2] 赵宗江,胡会欣,张新雪.中药归经理论现代化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5-7.
[3] 高也陶,李捷玮,潘慧巍,等.五脏相音——《黄帝内经》失传2000多年的理论和技术的现代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 27(9):51-53.
[4] Pelling AE, Sehati S, Gralla EB, et al. Local nanomechanical motion of the cell wall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 Science,
1 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与开发的意义
1.1 有助于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
1.1.1 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 中药归经是中药选择性地归属于机体疾病状态的某些脏腑经络的属性,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传统的归经理论没有阐明归经所依据的经络、脏腑的实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经难以继续指导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中药归经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应该是全面探讨归经的物质基础,并从分子水平阐明这一理论所涉及的现代生理、生化、药理、病理等问题,揭示归经的实质。目前,中药归经理论实验研究的其中一类思路是观测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及作用部位[2]。随着纳米中药粒子或纳米中药微胶囊的发明,可以利用其控释效应,使中药有效成分恒速稳定地作用于动物模型或人体的作用器官或特定靶组织,并较长时间地维持其有效的浓度,从而较好地确定药物主要作用的某些生理系统,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
1.1.2 进一步完善中药“升降沉浮”理论
中药的“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势。升降沉浮作为用药的基本原则,它与临床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临床治疗时,需根据药物升降沉浮的不同特性选用相应的药物。传统理论认为,代赭石、半夏等能引药向下,作用趋势向下;人参、黄芪等能益气升提,作用趋势向上;金银花、细辛等可作升浮药;大黄、黄连等可作沉降药。因此,我们可以将纳米级的这些中药作用于生理器官,跟踪其作用趋向,确定其“升降”或“沉浮”。
1.1.3 揭示“五脏相音”的实质
五脏相音理论认为,五脏相应于不同的声音,五脏脾、肺、肝、心、肾相应于五音宫、商、角、徵、羽,可以根据人们声音的变化,以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提示应当进行何种经络调理和饮食调理,最终达到治未病的目的[3]。2004年,德国gimzewski教授[4]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其研究成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精确地测知了单细胞细胞壁上的任何振动,并把它们转换为声音,开创了基于纳米水平的细胞声学,也开创了一个新的高科技研究领域——声音与疾病的关系。这与《黄帝内经》中论述的宏观意义上的脏腑声音、辨色听音察体诊断疾病、以声音区分阴阳并进行饮食和经络调理以达到治未病的理论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5]。因此,纳米技术的应用,将可能揭开中医“五脏相音”理论的神秘面纱,以更好地指导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1.2 有助于提高制剂质量和水平,促进中药新产品的开发
1.2.1 改善传统制剂工艺,丰富中药剂型,提高制剂质量和水平
采用传统的水提或醇提的制剂工艺容易破坏中药的生物活性成分及有效成分,而一些与纳米技术相关的制剂技术的应用,如分子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固体脂质纳米粒技术、聚合物纳米粒技术和微乳技术等,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中药传统的以汤、丸、散、膏、丹为主的剂型,引入高效透皮释放制剂、口服控释片、口服含片、干粉吸入剂、鼻喷雾剂、舌面速溶片以及植入制剂、微乳剂和脂质体等多种新剂型,也将显著地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水平,如可以极大地提高制剂的混合均匀性、分剂量准确性以及可压性。
1.2.2 增加新功效,促进中药新产品的开发
纳米中药的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将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生物活性及药理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而赋予传统中药全新的药效,拓展治疗范围[3]。例如,纳米化后的牛黄和灵芝都呈现普通牛黄和普通灵芝不具有的药效。若将纳米中药应用到保健品或化妆品中,将促进中药材保健品、化妆品工业的发展,拓展中药的使用范围。此外,若将纳米中药作病毒诱导物,将可能实现不含抗生素的长效广谱抗菌功效和抗病毒功效,开发出新一代的广谱抗菌药物。总之,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对加速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1.2.3 促进中药制剂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提升中药的市场竞争力
中药的多种新剂型,可以使其使用方法更符合现代医学标准,利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将纳米技术引入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能在纳米中药的制药技术、药效等诸方面建立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创新方法,能使中药的质量评价有国际化的标准,从而有助于提升中药的市场竞争力。
1.3 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中药一般都含有较多的木质素、纤维、胶质、脂肪、糖类等,用传统方法粉碎往往难以达到细胞破壁,影响了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浸出,妨碍了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中药粒子的纳米化可以使细胞破壁,大大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渗透性或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可以利用纳米化的中药所具有的缓释功能和靶向给药功能,提高药效。另外,也可以利用中药的纳米包覆技术,改变一些中药制剂的亲水亲油性,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这将有利于减少用药量,节约有限的中药资源。
2 存在的问题
2.1 与中医“辨证用药”原则相悖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机理较复杂,往往多元反应同时进行。中药从单味药到组合成方,不仅量变,而且质变,中药在不同复方中的功效可能有所不同,这与药物在不同的复方中可能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有关。随着纳米技术的应用,中药成分之间的某些物理化学反应将受到控制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得药物脱离了复杂的化学环境或使化学环境更加复杂,导致中药有效成分和药效的不确定性,并影响药物的稳定性,从而可能改变药物的功效,与中医“辨证用药”的原则相悖。
2.2 与中医药“价廉”的特点相悖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备领域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其生产成本,势必会影响到中药的销售价格,使原本以质优价廉取胜的中药因价格因素而难以推广,也会影响到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设。
2.3 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有待加强
①纳米中药制备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包括适合中药制药行业使用的系列超细颗粒装备及配套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工作;②纳米中药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建立纳米中药药理、疗效、病理学和毒理学的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③纳米中药新产品开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以及产业化推广工作。
3 结语
纳米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它给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与开发领域的一些应用基础研究上获得突破,它必将极大地促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杨祥良.基于纳米技术的中药基础问题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 28(12):104-105.
[2] 赵宗江,胡会欣,张新雪.中药归经理论现代化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5-7.
[3] 高也陶,李捷玮,潘慧巍,等.五脏相音——《黄帝内经》失传2000多年的理论和技术的现代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 27(9):51-53.
中药制剂源于实践,未经人为化学修饰,是天然化学组合库,是在朴素的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具有显著地综合疗效特色。中药中某些成分的特殊疗效与较大的毒副反应已成为利用新型给药系统的特点与优势。中药提取改变了传统中药制剂面貌,促使有效部位与药材组织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分离,减少剂量、提高疗效,为剂型选择、制剂成型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体现有效方剂疗效的桥梁与保证。
1 微波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微波(Microwave)是一种波长在1mm~1m、频率在300MHz~300GHz的高频电磁波,介于短波与远红外之间,故称微波。微波具有使分子极化和离子导电两种效应,可使处于微波电磁场中物质的极性分子或离子快速转动及定向排列,因磨擦和高速旋转而产生热量;可使细胞内极性物质尤其是水分子受微波能作用产生热,致水气化产生的压力使细胞膜破裂,或致细胞收缩,出现孔洞和裂纹,使提取溶剂容易进入细胞内,从而溶解细胞内的物质,达到提取目的。微波具有能量集中、穿透力强、选择性高、加热效率高、时间短等特点。
2 微波提取技术特点
2.1选择性高 微波提取技术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在微波场下,极性分子可吸收微波能产生热量,故对具有不同极性的植物细胞或组织所含成分有不同的作用,故对细胞内成分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提取高山红景天根茎中的红景天苷与传统乙醇回流法相比,微波提取技术提取率高,提取时间短,杂蛋白含量明显降低。有报道认为微波提取的选择性与植物细胞或组织中的含水量多少有关;微波提取对含不同极性成分中药的提取选择性不显著,但对不同形态结构中药的提取有较高的选择性。
2.2提取时间短,能耗低,提取率高 微波穿透力强,可克服一般加热过程的热传导、热辐射造成的热量损失,加热效率高,使得提取能耗有效降低。如在提取荆芥挥发油时,与回流法比提取时间缩短15倍;提取山楂多糖时,与回流法比提取时间缩短7倍;提取甘草甘草酸时,微波法8min相当于索氏提取3h;提取秦艽龙胆苦苷时,微波法3min明显优于水煎法30min。同时提取过程中的温度低,时间短,有效成分的破坏损失少,因此提取率高。
3 微波提取的影响因素
3.1物料粒度 物料粒度对微波提取是有影响的,如粒度对龙胆苦苷的提取率的影响40目高于20目稍粗,提取液粘度低,利于后续过滤。
3.2溶剂 溶剂会影响微波的传送及对微波能量的吸收利用。一般选择适当浓度的乙醇溶液,并可根据需要添加适当的提取辅助剂。如优化微波提取甘草酸工艺,提取率:含10%乙醇的0.5%氨水>氨水>水,溶剂用量适当,与传统提取方法比可减少30%~60%,过多会造成微波严重衰减,影响微波能量的有效利用。
3.3温度 温度直接影响目标成分在提取介质中的溶解度及扩散速度,从而影响提取效率。微波提取温度可略低,降低目标成分的受热破坏,减少杂质成分的提出。微波提取甘草中甘草酸的工艺,结果60℃条件下提取效果优于40℃。
3.4浓度梯度 浓度梯度影响目标成分的溶出和扩散速度。微波可使目标成分在药材内迅速迁移,提高传质速度缩短扩散平衡时间,故要采取适当方法(如搅拌、换新溶剂)提高浓度梯度。
4 微波提取技术展望
微波提取中药成分,具有选择性高、提取时间短、能耗低、收率高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但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的研究以提取工艺优化,提高提取率为主。针对微波作用原理,用化学、药效学、毒理学方法评价、比较该技术的特点,适用范围,仍缺乏相应研究。提取原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完善,微波非热效应对成分稳定性的影响值得探讨,利于指导合理进行中药材的提取操作。 完善生产用微波设备,由于微波易泄露,对人体有一定的损伤,设备的安全性以及操作保护措施需进一步完善。注意成本核算,微波提取需要使用专用的提取设备,设备投资费用及安全维护费用高,如何完善设备,保证使用的安全性,降低费用,直接关系到此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于成立.中药制药中微波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3(7):88.
[2]王艳,张铁军. 微波萃取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J]. 中草药,2005,23(03):45.
[3]马玉哲,张俊杰,李红霞.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最新进展[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6(01):45-46.
[4]席彩彩,张文芳,侯明月,等.微波提取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2014,23(03):23.
[5]李作平,张女曼丽,詹文红. 微波萃取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04,12(01):34.
中图分类号:R2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6-0004-06
Abstract: Mongolian medicine is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Mongolian people,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ongolian medicine makes a certain contribution to the health of the nation because of its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rich experi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medicine ,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medicine by consulting the Mongolian medicine research literature.
Key words: Mongolian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 Mongolian medicine ; development situation
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多年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医药,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及丰富的临床经验,除多用天然药物以外,还有灸疗、火针、药浴、放血等多种特色疗法[1]。蒙医药特有的治病法则、天然和安全等特性赋予的潜在市场利润使其在医药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蒙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目前蒙医药发展还存在规模小、人才短缺、需求量少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蒙医药发展,加强蒙医药文献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加强蒙医药科研工作及蒙医药相关宣传工作,充分开发利用蒙医药饮食等,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有效医疗服务要求,笔者提出促进蒙医药发展的几点建议。
1 蒙医药特色
1.1 独特的理论体系
蒙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是蒙医药继承发展的根本。其显著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为主导[2],即以阴阳五元学说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蒙医学认为疾病种类虽然繁多,但病因上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协日乌素、粘”等6种因素,称为“六基症”,本质上分为寒热2种[3]。蒙医理论认为三根七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并且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三根七素学说在蒙医学理论中居为核心理论。所谓三根是指赫依、希拉、巴达干。蒙医理论认为三根在人体内以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存在,如果三根失去平衡,则会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七素是指食物之精华、血、肉、脂、骨、骨髓、(经血),也包括滋养这些物质的元素,七素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的最基本单位,也是人体三根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蒙医诊断主要是通过望、问、切三诊,问诊以询问患者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病史、体质等;望诊注重面色、形体、五官、皮肤、头发指甲等;切诊以切脉为主。治疗原则上结合饮食起居、患者体质、生活习惯、四季给予治疗[4]。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把这些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蒙医特色理论,提高蒙医诊疗水平,用蒙医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2 丰富的文献资源
千百年来,在蒙医药学系统理论奠基与传承发展历程中,形成并保存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具有系统的医学体系和重要的医学典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脉诀概要》《药物识别》《甘露滴珠》《甘露临证鉴别论诊疗集》《识药晶鉴》等一整套蒙医药著作;此外还有《巴莎森制药法》《医法海鉴》《蒙药正典》《甘露医理》《实用蒙医药学》等著作[5]。这些文献是蒙医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蒙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临床和新药开发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情报来源。蒙医药丰富的文献资源使蒙医药学日趋完善,形成了具有鲜明北方民族医药特点和地域特点的近代蒙医药学。
1.3 丰富的药材资源
据统计,蒙药材品种多达2200余种,较常用的有1342种,其中植物类大约940种,用药部位包括种子、果实、根及根茎、全草、枝叶、花等;还有菌藻类14种,昆虫类、动物类大约290种,矿物类大约98种[6]。其中黄芪、麻黄、肉苁蓉、沙棘等多数药材是内蒙古著名的地道药材。此外,具有药用价值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6种,保护植物40种[7]。如此丰厚的蒙药资源是蒙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
1.4 独特用药方法
蒙药在品种方面具有地方特点外,其用药原则、药材的加工炮制方法,配方、用药及药引子等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蒙药用药上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用药原则,重视地道药材及对药材的正宗采集加工炮制方法。如热、温性药材晒于阳光下或火烤,凉、寒性药材风吹或阴干。在蒙药配方中,90%以上药味为生药,极少数药味炮制也是轻微从简[7]。与此同时,蒙医临床用药特别注重药引子。由于蒙药药引子在医疗实践中功用独特,它能够引导药物快速并准确达到病灶,因此蒙医对症所用药引子很多,如奶油、牛奶、红糖、黄酒、白酒、马奶酒、绵羊肉汤等。这些奇妙的药引子造就了蒙医药特色药引子文化[8]。蒙药的独特用法使得蒙医药研究更加有必要。
1.5 蒙医特色疗法
蒙古族的先民不仅积累了诸多药材、成药治疗疾病,也发明了很多颇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早在两千年前,蒙医的“七十二脉放血”、震脑术、皮疗法、马奶酒疗法就已经成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疗法之一[9],此外还有如酸马奶疗法、色布苏疗法、矿泉疗法、针刺、灸疗法、拔火罐疗法、冷热敷、正骨疗法、药浴、蒙医火疗、茶疗、蒙药熏蒸、盐浴等。蒙医赞巴拉道尔吉火针、温针疗法、蒙医正骨术、熏鼻疗法、乌拉灸术、焖汤疗法、红柳灸疗法等蒙医特色疗法没有被遗忘,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
2 蒙医药发展现状
2.1 蒙医药规范化、标准化不断完善
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了蒙医药现代化进程。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蒙医药标准不断完善。2007年,建设了GLP实验室,即优良实验室规范实验室,制订了《蒙药材炮制规范化研究》《蒙药制剂规范》《蒙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及《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使蒙医药标准更系统化。
在蒙药品种调查与整理方面,我国曾对蒙药进行过一定规模与范围的资源普查,对蒙药进行了标本采集与鉴定工作[7]。例如,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野生蒙药用植物的调查证实,库布其沙漠地区含有丰富的蒙药用植物资源,共有蒙药用植物29科,49属,51种、1亚种、2变种[10];对新疆厄鲁特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进行普查证实,新疆厄鲁特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共有42种[11]。
在单味蒙药的品质评价研究及蒙药成方制剂规范化质量标准的研究方面,《内蒙古蒙药材标准》收载蒙药材322种,《内蒙古蒙成药标准》收载103个品种,《内蒙古蒙成药标准》补充本收载100个品种,《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收载蒙药材57种、蒙成药145种。还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成药标准汇编》收载了十几个品种的蒙成药;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了4种蒙药材,12种蒙成药。
在蒙药材考证方面,《蒙药学》共收载蒙药543种,附墨线图333幅;《蒙药志(上)》共收载蒙药152个品种,并附墨线图195幅和彩图146幅[12]。
在蒙医治疗方面,开展了《蒙医名词术语规范》和《蒙医护理标准》《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汉译》《蒙医传统正骨操作规范》《蒙医传统疗术操作规范》《蒙医疗术标准穴位图谱》等标准化项目[7]。
2.2 蒙医药服务机构不断健全
国家和积极推进蒙医医疗机构建设。据统计,旗县级以上蒙医医院或蒙医中医医院94所,其中三级以上19所,二甲以上54所[13]。目前,已形成了以2所自治区级蒙医医院为龙头,16所盟市级蒙医机构为骨干,90所旗县级蒙医机构为基础,其他各类医院蒙医科为补充的庞大服务机构体系[13]。在蒙药制剂机构方面,有54家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蒙药制剂室。配制剂型有丸剂、颗粒剂、汤剂、胶囊剂、片剂、合剂、散剂、酒剂等,具有6000多个蒙药制剂注册批准文号[14]。此外,在蒙药产业方面,有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赤峰天奇制药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库伦蒙药厂、内蒙古乌兰浩特中蒙制药有限公司等中蒙药制药企业25家[15]。这些医药服务机构的完善,不仅改善了患者就医难的问题,也为蒙医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
2.3 政策扶持推进了蒙医药发展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第八条“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中提到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大”和“十”都提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11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弘扬中医药文化,研究部署“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交流经验,研究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路和方法[16]。此后,又相继出台了《自治区推进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食品药品安全内蒙古建设方案》《自治区蒙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等相关条例。《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发展的决定》,涵盖了蒙医药产业政策、投融资机制、蒙药材标准、蒙药材炮制、蒙药制剂和蒙中药材种植基地规范化建设等。并把蒙药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列为一项内容,加快了蒙药标准化建设步伐,明确了蒙药产业及蒙医药发展方向,提出了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14]。这些法规为蒙医药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3 存在问题
3.1 蒙医药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
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蒙医药人才队伍是蒙医药学传承与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首先,不少资深的蒙医年事已高,他们优良的医疗技术面临一定的失传风险。其次,在高校当中,研究生数量不足,造成承担科研课题的导师无法顺利进行研究或对研究进行深化,减少蒙医药学研究的后备力量[17]。再者,设立蒙医药学院或专业的大学招生规模有限,满足不了医疗机构对蒙医药人才的需求,严重影响了蒙医药整理、研究和传承等工作。
3.2 蒙医药产业化发展程度低
蒙医药产业化发展存在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科学的营销手段、缺乏国内市场销售网络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2008年全国蒙药专业生产企业只有5家,行业产值不过2亿元人民币[18],表明没有足够规模的蒙药企业。一方面,相对国内中药产业而言,蒙药研发过程及产业化步伐较缓慢,基础研究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透彻,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生产和科研相脱节,存在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脱节的情况[19]。在销售环节,蒙药没有直接商,导致蒙药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掠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整个蒙药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对此,亟须加强蒙医药的基础研究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的研发路径,努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适应现代工业需求形式的高端民族医药精品,使蒙医药产业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快速发展[20]。
3.3 蒙医药需求受限
长期以来,由于蒙医药的覆盖范围较狭窄,受地域、交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消费者对蒙药的认可度不高。绝大部分蒙药局限在以内销售和使用,在全国各地的销售很少。据孙畅教授的调查,全国有高达73%的汉族人民并不经常接触蒙药,有近25%的人根本就没有接触或听说过蒙药[21]。可见蒙药被认可度小,需求量少。此外在供给上,蒙药产业出现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消费者对蒙药的了解不够深入,而引起需求量少。
4 蒙医药发展对策及建议
4.1 蒙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及电子信息化研究
蒙医药古籍文献是蒙医药知识的主要载体,如《四部甘露》《秘诀补遗批注》《秘诀宝源》详载了蒙医药核心思维、核心观点及诸多方剂,为蒙医临床诊疗技术和经验提供了文字依据。蒙医药古籍文献、经典著作是蒙医药学研究的命脉,保护研究古籍文献,继承创新蒙医药最基础的工作,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8]。
大量的蒙医药古籍文献为蒙医药学文献电子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浩必斯嘎拉图提出[22],建立蒙医药学文献电子数据库的原则是立足具有相关专业高校,面向社会,既要考虑蒙医药文献数据库的合理性,又要保证数据源的完整性,并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先进性,符合蒙医药学专业和蒙医药学文献的发展趋势。此外,程鸿等对蒙医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案[23]。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蒙医药数据库、蒙医药信息网络、虚拟蒙医药研究机构和蒙医药远程教育网络、蒙医药智能化信息平台,形成蒙医药信息化的网络体系,不仅避免文献古籍的遗失,也可以便利人们随时查阅[24]。
在蒙药材信息化方面,“常用蒙药材数据库应用系统”收录了326种常用蒙药药材和516首方剂信息,使用该应用系统能够便捷地查询常用蒙药的基本信息,为蒙药数据挖掘搭建了良好的基础平台[25]。因此在蒙医药其他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4.2 紧抓教学,加强蒙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蒙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蒙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长期追求的目标。教学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应建立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加强教学实力。做好蒙医药科研、开发蒙医药科技工作,特别是在医疗科技领域中,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科研人才放在现代化发展的全局性重要位置,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医战略,不断培养大批的蒙医药人才[26]。让广大教师在扎实的蒙医药学理论知识基础上,紧抓教学质量,培育出一代代蒙医药高等学历人才,使蒙医药人才更加丰富,对于蒙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3 遵循蒙医药发展规律,加强蒙医药规范化研究
蒙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蒙医药现代化研究必须遵循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不得将现代医学理论生搬硬套,强加在蒙医理论之上,必须要将蒙医药特有的发展规律和现代科学方法有机结合来研究蒙医药[27]。虽然经研究者们经多年努力,在蒙医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不够完善,导致迄今为止,蒙药还没有真正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28]。因此,将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合理应用于蒙医药的研究中,规范蒙医药标准,加快发展创新步伐,是蒙医药走向世界的基础。
4.4 合理开发蒙药资源,积极推进种植、养殖资源
蒙药源问题是困扰蒙医药产业化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蒙药材多为天然产物,虽有地广物博的药材产地,但也因长久采集或环境因素等易导致药材匮乏问题。另一方面,蒙药广泛采用珍稀动植物入药,比如藏红花、麝香、羚羊角等。由于国家对珍惜动植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大,蒙医药产业化生产遇到药物原材料缺乏的窘境。对此,在传统理论指导及实践基础上,以现代科学方法及手段开展蒙药材研究,充分利用药材资源[29],同时针对稀有物种药材,需要积极栽培绿色药材,用生物防治手段,建设无污染药材基地和人工喂养动物,培育地道药材,推广优良品种[9]。
4.5 加强蒙医药相关宣传工作
首先,应立足于做好蒙医药宣传工作;其次,再面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全面宣传蒙古族的文化传统与习俗,不断向社会展示蒙医药的博大精深和疗效,发挥蒙药和保健品的优势[21]。如今,辽宁省82所各级蒙医医疗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30],在蒙医药全国性发展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这对全国范围内推进蒙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6 开发利用蒙医药饮食
蒙医饮食疗法分为食物和饮料两大类。食物类包括粮食类、肉食类、油脂类、乳食类、蛋类等;饮料包括水类、奶类饮料、茶类、酒类等4类,总计包括近200种饮食[18],不少饮食长期以来被蒙古族人民用于预防及治疗疾病。在蒙医饮食疗法研究中,元代蒙古族医学家和营养学家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饮食营养和食疗医学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疗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营养学专著[31]。此书中把日常饮食分为谷物类、禽类、牲畜类、鱼类、蔬菜类、瓜果类、副食类等7大种类,并且对食物的性质及功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不仅附有170余张图,还把饮食营养学与药理学相结合起来,给后人研究和探讨蒙医饮食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2]。如酸马奶,蒙医传统经验用于滋补和调护身体,如今“酸马奶疗法”的研究已证明了酸马奶对高血压、冠心病、瘫痪、肺结核、慢性胃炎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非常明显,其开发利用潜力很大[33]。此外还有蒙古奶茶、奶食品、肉类食品的医用开发也在不断研发中[34]。
5 小结
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以及同自然界、疾病做斗争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在防病治病方面日益凸现出他的独特魅力。人类对于医疗保健“同归自然”的呼声更为蒙医药的开发研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蒙医药的发展既要讲特色也要讲优势。因此,振兴和发展蒙医药,推进其研究与开发,是历史的潮流、时代的需要。我们应更好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借鉴其他民族医药的发展经验,更加深入研究与开发蒙医药,更好地保持和发挥其特色与优势,坚持标准化,实现现代化,不断进取,使蒙医药为人民的保健康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圆,尚远宏,刘超,等.蒙药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发展前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2):282-285.
[2] 玉荣,布仁巴图,赵百岁.论蒙医药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6):69-71.
[3] 王玉华,色仁那木吉拉.蒙医药学概述[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5,37(1):48-52.
[4] 陈留柱.加强内涵建设发展蒙医药事业[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 20(8):54-56.
[5] 布仁达来.蒙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19(5):68-69.
[6] 刘程惠,胡文忠,何煜波,等.中华民族医药――蒙药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76-11478,11536.
[7] 乌兰.蓬勃发展的内蒙古蒙医药事业[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 16(7):1-6.
[8] 包温泉.蒙医药的继承创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8):58-60.
[9] 毕力夫,吴岩,常福厚.继承和发展蒙医药,加快蒙医药的研究和发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3):186-189.
[10] 姜春义,铁龙,哈斯巴根,等.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野生蒙药用植物的初步调查[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5,34(3):65-68.
[11] 巴音达拉,嘎日桑敖力布,哈斯巴根.新疆厄鲁特蒙古族药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3):1-4.
[12] 周桂坤,关金凤.蒙药的历史渊源、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1):6-9.
[13] 乌兰.世界传统医药瑰宝、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药[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9):1-5.
[14] 王玉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筑牢蒙药梦――蒙药产业化发展趋势[J].北方药学,2015,12(12):131-132.
[15] 李啸浪,焦爱霞,唐萍.贵州民族医药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亚太传统医药,2013,9(7):1-3.
[16] 包梅花.发展蒙医药文化推动蒙医医院长足发展[C]//北京中医医院.2013京蒙蒙中医药高峰论坛论文集.通辽,2013:254-257.
[17] 韩牡丹.如何发展蒙医药事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15(37):132.
[18] 杨丽梅,杨丽莉,张璞,等.少数民族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前沿,2012(1):164-166.
[19] 高宇航.内蒙古蒙医药开发利用现状、发展前景刍议[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7):4464-4467.
[20] 杜江.中国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1,17(10):70-71.
[21] 武小兰.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5):16-18.
[22] 浩必斯嘎拉图.内蒙古医科大学图书馆建立蒙医药学文献数据库的构想[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6):14.
[23] 程鸿,李.基于学科导航的蒙医药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108-110.
[24] 吉木斯,阿拉腾巴根.探讨蒙医药学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8):56-57.
[25] 马运运,郭静霞,毕武,等.常用蒙药材数据分析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构建[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2):170-172,177.
[26] 于连云.加快蒙药开发研究,实现产业化步伐的若干对策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1,11(2):56-57.
[27] 毕力夫,乌仁图雅,吴岩.蒙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是蒙医药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4):256-258,263.
[28] 吕振兰,王雨梅,孙鑫鑫.蒙药产业化发展浅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16(12):79-80.
[29] 特布沁.中国蒙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和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5,43(1):102-104.
[30] 齐秀珍,齐宝山.强化蒙医药管理,走突出蒙医药特色和优势发展之路[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10):72-74.
[31] 鄂兰秀,额尔德木图,程立新.《饮膳正要》蒙医学理念探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4):33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