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劳动实践感悟范文

时间:2024-04-08 17:40: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食堂劳动实践感悟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食堂劳动实践感悟

篇1

扩大沟通渠道。让高校师生参与后勤管理,不仅是提高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师生和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之间互动的重要契机。一个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只有让各类人群实现充分沟通,才能使各方面的愿望得到表达,使潜在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也才能在全校成员之间建立起互相信赖、融洽共处的关系,形成齐心协力发展事业的合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努力完善沟通协调的机制,在学校后勤部门、校团委、校学生会之间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每学期召开例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定本学期切实可行的共建活动计划,并通过联席会议确定各自承担的责任,共同采取措施落实计划。另一方面,在落实计划的过程中,也保持及时的沟通互动,按照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计划,比如在招募志愿者参与后勤管理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就征求不同志愿者的兴趣,并结合后勤部门提供的服务需求岗位,对志愿要求和岗位需求不一致的做好协调和说服工作,使志愿服务得以顺利开展并持久进行,至今已有千余人次参与到活动中。

促进互帮互学。学校后勤服务人员与师生之间并非只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一些领域也可以互为人师,后勤人员可以从教师和学生那里学到一些有用的理论和实用知识,教师和学生则可以从后勤工作中增强服务意识,学习到书本上没有教授的劳动技能。本着这一理念,我们组织成立了校后勤集团青年职工学校,聘请学校研究生会同学为后勤集团的团员青年举办公文写作、法律知识、西部支教感悟等讲座,同时利用后勤服务集团现有的场地、设备、原材料为学生提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给参与后勤集团管理工作的同学们颁发社会实践证书,这些举措既得到后勤集团员工的热情支持和参与,也受到学校广大师生的欢迎。

让学校师生走进后勤、体验后勤、监督后勤并参与管理,体现了南京大学民主管理、和谐发展的思想。活动开展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促进了员工素质及后勤服务质量的提升。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后勤服务集团的发展,集团职工队伍一线岗位从业人员以事业编制为主体已转变为目前以聘用人员为主体,这部分人员中个别人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工作责任感,通过师生参与后勤管理,对后勤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将校园巡视、食堂文明监督等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促使这部分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学校后勤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篇2

校园环境绿化不仅能为学生创造景色幽雅、空气清新、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也能成为学生综合实践的课程基地。城区学校的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缺少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直成长在水泥森林里,缺乏对动植物的了解,更缺少对生命的敏感和体验,匮乏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体会。

基于以上的思考,学校开发出了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生态园学生活动实践基地,其中包括果园、植物园、种植园、养殖园、模拟生态园以及微型农耕博物馆。生态园的诞生为孩子们提供了体验身边生活与感悟生命价值的绝好机会, 是学生们动手实践的好场所。它的建设遵循“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的基本准则;它的活动强调“动手中学习、观察中学习、体验中学习”。生态园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融入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体验、感悟、学习。老师们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种植、养殖活动,组织学生感受、体验各类家常蔬菜和身边动物的生长过程。学生参与到每个环节的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分享到丰收果实、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更加乐于探究。

可以说我校生态园的建成有效地克服了城市学校缺少学生观察体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资源中心和活动基地的难题。生态园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我校科普实践活动的焦点,一系列主题性的学生体验和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增长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培养了观察能力,搜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关爱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以主人翁的B度参与社会、学校建设的热情。

二、开发“食物健康课程”基地资源

民以食为天,人的生活离不开食物,懂得健康饮食、合理饮食,并珍惜食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该素养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健康情况。现在很多的城市孩子,在家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基本上不会做家务,更不懂得食物的挑选、食物的营养、食物的健康等相关的生活必备知识。

鉴于此,学校决定因地制宜,将食堂打造成一个不可多得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基地。聘请食堂厨师作为专业讲解员,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挑选新鲜的食物、怎样清洗食物、了解简单的配菜方法、健康的烹饪方式、常用的烹调技法及配料等知识。为了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学校对各年级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要求和时间表,每学期安排几次食物与健康方面的专题综合性学习。在初步了解一些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学校会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去搜集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食品卫生知识,然后自行设计学校一周食谱,与学校午餐食谱做对比,提出他们的建议与看法。学校也会定期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对学校午餐食谱做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当上学习与生活的主人。另外,学校要求学生在家中具体实习操作,并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在班级分享。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校会在每年的春秋季游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机会自带自己动手做的食物,并从食物挑选、营养健康、烹调方式、食物季节性等方面在班级作分享与交流。在一年一度的奇思创意节上,学校还会分年级进行食物健康方面的科普知识大赛,提醒孩子们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开发校外基地课程资源

中小学校普遍面临生均面积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的基地与设备不足的现实问题,而校外可开发的基地却能进行很好的补充。鉴于此,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校外的很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场所,解决了校园资源匮乏的难题。

例如,利用学校食堂定点采购食品与企业、农户建立起的合作关系,我们在这些工厂、企业、种养殖大户建立了科技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基地参观,接受专家、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到餐饮行业、农业园区开展“小小服务员”“我们的小菜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与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起长期合作,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3

二、主办单位:XX大学推拿手法协会

三、活动时间:20XX年4月

四、活动对象: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全体学生 五、活动地点: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

六、活动背景:

从有人类开始,人们在劳动中造成损伤,以手抚摸,疼痛即减轻或消失,因此认识了按摩的治疗作用。按摩又称推拿,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在现代社会,西医大行其道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个明显的弱点,西药副作用大,西医手术更是让人痛苦。而中医推拿通过人体特定穴位的组合,不同手法的按摩,疏通人体的经络,保证气血津液的流畅运行,激发人体的自动调节系统,从整体启到一个调节的作用。中医推拿不仅可以有效地在疾病治疗方面起作用,而且对于疾病的防治,日常生活休闲享受,养生方面都有其独到的效果。作为中医古老的奇葩如今正慢慢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随处可见中医推拿养生馆也说明了这一点。

七、活动目的:

1、发扬传统中医文化,弘扬医者精神,激发同学们对中医的兴趣;

2、培养同学们的学习意识,促进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

3、感悟中医,让中医推拿这一简单有效的医疗方法真实的展现在同学面前,领略中医的博大精深;

4、培养同学们的自我保健意识,能自己运用推拿手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毛病;

5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和谐校园;

6、加强学同学们的文化与技能交流,增强同学们在学习中相互促进作用;

7、展现我中医学校学生的中医推拿技能,希望更多的同学认识推拿手法,爱上推拿手法。

八、活动形式:

1、中医知识笔试竞赛

2、推拿手法展示大赛

九、活动流程:

(一)大赛报名:

1、大赛前,连续在食堂门口进行为期3天(9、10、11日)的报名活动,详细填写报名表

2、经过贴吧报名,在可报名期间委派专人留心报名动态,及时解决同学问题。 3、活动现场报名

(二)初赛(12、13日):

1、根据报名人数决定初赛持续时间(1到2天),利用中午无课时间进行初赛

2、在食堂门口放置按摩床(三张),每张床安排一名模特、一名专业老师、一名计分员。

3、租借音响及话筒类设施,活动前播放轻音乐调节现场气氛,组织

3参赛秩序,委派主持人主持比赛

4、由参赛选手向老师进行一些基本手法(基本手法由选手个人选择决定,不必拘泥)的展示。评委老师按评分表打分 5、从初赛选手中筛选出前30%的同学进入下一轮比赛。

(三)复赛:

<一>笔试部分(15日晚6:30—8:00)

1、参赛选手在教室内进行笔试(主要涉及:推拿学、中医学基础、推拿治疗学、推拿手法学等)

2、笔试部分结束,学术部对照笔试答案批改试卷,统计得分。

<二>推拿手法展示部分(16日傍晚)

1、准备工作:在食堂门口放置按摩床(三张),每张床安排一名模特、一名专业老师、一名计分员。摆放好桌子、音响类设施,活动前播放轻音乐调节现场气氛,组织参赛秩序 2、由主持人主持活动开始。

3、选手抽签:抽取3种常见病,所抽得相同病症选手为一组。 4、选手在自带的模特上进行对该病症的展示,并对自己的手法作出相应的讲解,由评委老师进行点评打分。 5、手法展示比赛结束

<三>办公室将比赛成绩按“笔试成绩50%+手法展示成绩50%=最终成绩”的形式将选手得分进行统计,并评出各个奖项。

<四>颁奖典礼

十、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获奖证书+100元人民币

篇4

爱心活动心得感悟一

为推动扶贫助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切实重视和关心弱势群体,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2019年广泛组织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等一系列扶贫助残社会公益活动。现将上半年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扶贫助残等“xx”活动的重要意义,把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摆上重要日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成立_扶贫组残活动领导小组。把公益事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切实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有关工作。加强领导,积极引导干部广泛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推动扶贫组残活动常态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二、精心组织,广泛开展

深入开展走访慰问、爱心捐助、义务劳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各尽所能,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取得实效。

1、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开展走访慰问孤寡老人、贫困失学青少年、困难群众等,送去关怀与温暖。为子女在外地、丧偶又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和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里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让他们感受社会温暖,幸福生活,安度晚年。为贫困家庭提供帮助,给他们捐赠米、面、油、衣物等生活物品,向他们提供多方面的援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开展“三关爱”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向孤儿院捐赠春夏衣物、图书、文体用品等,为孤儿院的儿童送去家的温暖,组织志愿者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给老人送去关怀和温暖,以此奉献一片爱心。

3、开展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积极开展“服务社区、奉献社会”义工服务活动。积极投身义工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的义工深入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清洗乱涂乱画和“小广告”、清理卫生死角、清除白色垃圾等活动,帮助整治脏乱差,实现洁、齐、美,努力将社区营造成居民温馨的家园。

4、开展助学帮困“圆梦”活动。走访慰问贫困家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贫困学生捐款,动员社会力量,筹集善款,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上学难”问题,实现其上学梦想。

5、开展义务宣传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志愿者通过向居民发放宣传册、设立咨询服务站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有关政策和服务事项办理程序,发放宣传材料,接受群众的咨询。深入社区开展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等宣传教育活动,讲解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广大居民的安全意识。

三、加大宣传,务求实效

加强宣传报道,通过政务公开栏、信息简报、网站等,大力宣传活动开展情况及好的经验做法,营造“人人献爱心,处处送温暖”的良好氛围。了解困难群众的需求,对活动作出计划和具体安排,精心组织,整合资源,积极动员志愿者广泛参与,务求取得实效,真正把温暖群众德心坎上,使他们真切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爱心活动心得感悟二

在这里,在_这片欢乐的土地上,在这座美丽的山上,在这充满爱的是那样,迎春花的笑脸是那般的灿烂,欢快的水流从山上淙淙的流下,在这灿烂的阳光下,桃花似乎都在一夜间绽开了美丽的笑脸。今天,我们_全体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在_食堂前举行了“学雷锋献爱心,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童年”义卖活动,我们全体同学都积极踊跃的投入到了这次活动中。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师们的关注,其他兄弟班级的帮助,以及各位学长学姐的热心的参与,可以说此次活动取得了_成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本次义卖活动主要是为了倡导大家学雷锋精神,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给予那些福利院的孩子们以关怀和帮助,让春天的阳光真正洒向他们的心底,让我们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都能有一颗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帮助他人的善心。本次活动将以大家奉献大量义捐物品的方式,班级同学进行估价,并于x月x日中午在_食堂门口进行义卖,义卖获得的金钱将全数捐赠给_市_儿童福利院。

在活动前期,首先,班委们宣传号召大家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去,捐出大家珍藏的义卖物品,事实上大家热情高涨,捐出了大批的物品,这其中尤其要提及有些我们的学长学姐,他们得知我们举办这项义卖活动后非常支持,捐出了自己大量珍贵的物品,还有我们亲爱的兄弟班级,在班长的号召下,x班的兄弟姐妹们也积极地投入了进来,捐出了大量的物品,为我们的义卖活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再次,_全体同学以及那些即将即将获得善款的孩子深深的对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接着,团支书等班委主动联系了_市_儿童福利院,关注那些儿童,并讲明了我们的活动内容以及活动的主要目的。在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后,我班便于x月x日正式举办此次义卖活动。

中午11点,全体班委们首先到达_食堂门口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大家整理好现场,从_借来桌椅,贴上我们的义卖宣传海报,由两人拉上宣传横幅。此外,大家铺好另一块供大家签名的横幅。最重要的是,大家摆好义卖所需的物品,贴好标签,给大家分配好具体的工作,分别带领本宿舍的人记账、交易物品、宣传义卖活动、号召人员、带领大家签字人员、拍照人员等等。大约12点时,全班上课的同学全部到达,全部投入到义卖活动中来。

首先,_书记到达义卖现场,对大家的活动表示支持和鼓励,并现出爱心,买下我们的义卖物品,对我们的义卖作出了巨大的帮助。后来,_老师也到场,参与我们,献出爱心,对义卖做出了巨大的帮助。

接着,下课的同学陆续来到了食堂,_的孩子们积极的介绍我们的义卖活动,整个场面十分热烈各位同学都非常有爱心的关注我们的义卖活动,许多学长学姐都投入其中,我们可爱的助辅_学姐和_学姐、_学长早早便来到现场支持我们,我们从内心真诚的感谢这些支持我们的人。

12点半后,活动告一段落。根据大家商量的,在13点时,也就是大家上课经过食堂的那段时间,大家进行下半场的义卖,希望有更多的人支持我们义卖活动。到下午一点半时,活动基本_结束,所有的同学一起计算所获成果,清理现场,归还所借物品。大家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虽然有些累,但从内心来说却是很开心,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将会给予福利院的儿童以帮助和希望!

阳光依旧那么灿烂,这让我们想起了孩子们的笑脸,那般的灿烂温暖人心。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在这次活动中,_这个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到了充分的体现!_真不愧是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的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我们看到了老师对学生以及学生活动的关注和支持,看到了_孩子一颗温暖的热心,看到了同学学长学姐之间的互帮互助,看到了兄弟班级的温情

再次,我们深切而真诚的感谢_x老师、_老师,感谢亲爱的学长学姐,感谢我们可爱的兄弟班级,感谢所有支持关注我们的同学!谢谢你们!

让我们一起为福利院的孩子们祝愿,希望他们能够幸福快乐!

爱心活动心得感悟三

无私的爱可以点燃生活的希望,温暖的心可以慰藉困苦的生命。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让他们在不幸的严寒中,可以沐浴着缕缕的春风;在重重的艰难中,胸中荡漾着阵阵暖流。

原工学院有一个扶贫助教活动,扶助对象是_区二段_里_门_号的_和_姐弟俩,自原工学院分成生物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和机械学院,我们生食学院主动接过这个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从未间断,并且在_年被团市委评为市级“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自从原工学院分团委手中接过这个“爱心火炬”,我们就决心要把这个“火炬”传下去,并且要越做越好。在这一年多里,我们积累经验,在活动形式上创新,活动开展越来越细,责任到人,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支持和赞许。

我们将大一新生的班级分为两组,由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干事轮流带领新生到他们家开展工作。活动的具体内容有:

一、根据扶助对象的要求,我们开展了义务家教工作。每次活动的班级挑出两到三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由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干事带领给孩子进行家教,每班一周,一周两到三次。

二、为了使工作更加完善,我们生食学院组织了各年级同学进行了“扶贫捐款”活动,同学们积极参加、踊跃捐款。到目前为止,我们共集到捐款近千元,并且我们实行帐目公开,捐款由专人保管等措施,保证捐款都用到扶助对象身上。

三、我们还不定期给扶助对象带去作文本、课外练习册、书包、铅笔盒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礼物,这些物品都是由同学们的爱心捐款购买的,代表了同学们的一片心意。

四、为了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我们在05年每星期日带张志斌来学校参观,并且教其电脑的基本知识。

五、扶贫形式多种多样,有家教、聊天等,在节假日我们还会带孩子游玩天津。

六、每逢过节,我们都会为扶助对象送去节日的祝福并且给他们带去节日礼物,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怀,比如我们每年中秋节给他们家送去中秋月饼及节日的问候。

七、为了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在各班扶贫助教结束后,每班要求写一份扶贫助教总结,谈谈自己的感想和认识。我们会选出优秀的文章推荐到宣传中心发表。

篇5

学校历来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一是利用每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文明,鞭鞑丑恶”的演讲;二是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校内外事件发表评论。

2、定期评选“礼仪之星”

学期末,学校把思想品德优秀、文明守纪的典型学生评为“礼仪之星”,而且照片上墙,张榜公布,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

一开始,我校一些新生很不适应这些要求和做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习,都能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见到老师和外来人员,都能主动地问候:“老师好”;食堂就餐秩序井然;公交车上都能主动让座。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文明行为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3、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家长学校要按要求办好,深入加强对学生自理、自、自治、自律、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篇6

1. 设计有效、有创意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实践活动为组织和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的课程。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是老师们追求的目标。“效”是指是否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是否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法和行为。设计对学生有用的、有创意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有学生发言踊跃的热闹,更要有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心灵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在设计活动前对课程目标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活动的形式应该服从于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并非所有新奇的形式和过程都能增强活动的效果。

在上了《有多少人为了我》课后,笔者带领学生参加了校内的公益劳动,清扫学校操场、电脑室、阶梯教室,清洗食堂地面等,还一起采访了学校的保安、保洁员、食堂工作人员,了解他们从早到晚一天的辛劳都是为了学生们;还带领学生跟清洁工人一起清扫校门口的马路、捡垃圾。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对为他们服务的人们产生了了解的兴趣和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同时,他们在实践中自己教育自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设计有趣、易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学生在接触了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后,所受的教育最深刻,因此注重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集知识和经验于一体的情境中体验,注重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和可行性,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去实践,显得十分重要。老师只是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

例如上《从一滴水说起》一课,笔者校的老师设计了了解家乡的水资源状况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每组一名家长的带领下,分组活动,各组带有不同的任务,到不同的地点,搜集不同的材料,比如:水的样品收集、水环境的照片拍摄、听取周围人家对水的回忆……根据大家收集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原因,事后大家共同拟定了一份给当地镇政府的倡议书,希望全镇人民都来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培养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3. 做好实践活动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活动总是伴随着评价。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在离开课堂后,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如何评价学生的活动及行为,则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活动的评价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激励性的评价更能促进他们的发展。比如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家长将活动记录、调查问卷、活动报告、照片、查找的资料等内容进行综合整理,以各种形式开展评价、展示,并放入学生的品德成长袋,这样还可以经常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体验活动的成功和快乐。

二、 做实学校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社会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的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我们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特点和少先队活动的特点,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围绕品德与社会课感恩方面的教育内容,组织有关的主题中队活动,进行实践活动和道德行为训练,以巩固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课后,少先队开展“感恩亲人”活动,让每个孩子体会家人为了自己的成长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和尊重家人,学会体谅和关心家人,并为家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学们在活动中,再次感受到家人的爱是无法用一件小小的事情来回报的,懂得了爱家人的方法和情感。

三、 用足家庭资源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和第一所学校,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对他们一生有重大影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和家庭分不开,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了解家庭生活、与父母经常沟通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父母养家的辛苦,从而学会孝敬父母;通过参与家庭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参与劳动,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品德等。只有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形成一致的教育声音,才会取得教育的最大效果。所以,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校通、告家长书等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也成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甚至是服务者。

如讲到《我爱秋天》时,就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设实践活动的条件,让孩子跟着父母去田间地头认识本地的典型农作物,同时让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实践的课,就要放开手,制订周密计划,让父母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 用活社会资源

篇7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给学生一个简化了的纯化了的世界,离开了具体生活情境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其结果是,学生获得的知识不能运用于生活。只有把抽象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中,与一个个具体的生活事件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内在的丰富意义,才能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因此,品德课堂应该倡导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的课程和教学。

一、尊重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体验

课堂,是儿童生命成长和教师价值观展现的一个重要空间。生活化的课堂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在师生互动的激情中,去实践对课堂活动的投入和课堂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基于生活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能不断得到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教师的智慧、激情、经验和个性也能得到激发、展示和超越,因而教育成为生活的过程,成为师生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

《有多少人为了我》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课,一位老师在执教《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虽然课堂呈现的生活场景平凡、普通,但课堂上的交流自然、真切,师生真情流露,让人感到亲切、温暖,感触很深。

上课伊始,教师用猜谜的形式引出各种职业,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和这些人有关,揭示课题。

接下来,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漫画。

师:用心看一看,你能感受到什么?想一想,你的家人是怎样关心你的?

生1:家里的人都把好吃的留给我。

生2:爷爷、奶奶很节俭,但是对我提的要求很大方。

生3:妈妈烧了鱼,把鱼头、鱼尾留给自己吃,把鱼肉留给我吃。

……

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非常爱你们,你们时时享受着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其实,关爱你、为了你健康成长而付出心血的人还有很多,就像你每天快乐学习的地方――我们美丽的校园,也有很多人为你忙碌、为你辛劳,你能说说吗?

生1:老师为我们上课,为我们批作业。

生2:保安叔叔在校门口,为我们站岗,维持秩序。

生3:大哥哥为我们搬水桶,让我们有水喝。

生4:厨房的阿姨为我们做饭,省得家长送饭到学校。

……

教师(配合课件)深情讲述:每天,老师带着同学们走进校门。老师们辛勤工作,为同学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校的工作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同学们默默地服务着,不辞辛劳。监督岗的同学在细心检查,旗手庄严地升起五星红旗,图书管理员每天耐心地整理图书。同学们每天都把学校的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关心,有了他们的服务,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看着这一张张关切的脸,你想对谁说几句吗?

生1:老师,我要对你说,你辛苦了!

生2:我要对学校的保安叔叔说,你们辛苦了!

生3:我要对老师说,你不但要上课,而且要为学校修桌椅。于老师,你辛苦了!

师:对,于老师是我们学校总务处的老师。他不但要为我们上课,还要为我们做许多我们看不到的工作,还抽空为我们修理课桌椅。

生4:我要对厨房的阿姨说,阿姨,你每天为我们做饭烧菜,你辛苦了,谢谢你!

……

新课标强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已有的经验要唤醒,引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顾。从学生交流身边家人怎样关心自己,到讨论学校周围人怎样帮助自己,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平常熟视无睹的生活,以及身边种种现象后面的人的表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不但家人关心着自己,学校里周围的人也在关心着自己。教师把品德课看成是和儿童共同交流的活动,是与他们谈论生活的话题,使教育成为生活的过程,成为师生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教学过程精心而又自然,达到了教育无痕的效果。

二、基于生活实际,丰富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知识经验,有兴趣需要,也有生活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思考,所以,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在教材和儿童的生活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反映真实生活的教学,使课堂不再是认识、接受、掌握、复制的空间,而是实践、体验、感悟、创造的场所。

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老师告诉学生,很多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比我们想象的辛苦得多。

师:今天,我们把食堂的阿姨请到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来了解一下她们的工作,好不好?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要采访的问题,然后推选小组代表进行采访。

(小组商量后代表提问)

生1:阿姨,学校食堂里有多少工作人员?(阿姨:3人)要烧多少人的饭?(阿姨:600多人)

(教室里发出“啊――”的惊叫声)

生2:每天工作多少时间?

阿姨:早上五六点钟就到学校食堂准备,每天大约要工作八小时。

生3:每天要做哪些工作?

阿姨:先要采购,拿回来挑拣清洗加工,然后要烧煮。要保证全校同学按时吃上饭菜,我们的工作很紧张。

生4:在家里做饭和在学校里做饭有哪些不同?

阿姨:在家里,一家只有几个人,而在学校里有600多人,用来炒菜的铲子又长又大,要用双手用力铲才能让锅里的菜均匀加热,很累。

生5:阿姨,你最不喜欢什么季节?

阿姨:冬天的时候,水冰冷刺骨,钻心的疼,但是要把菜洗干净,我们要忍着;夏天,在锅台边烧菜,屋子里很热,烧菜的锅子边更热,站一会儿就浑身是汗了,不要说干活了,真的很辛苦。

生6: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阿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同学们能吃饱、吃好。

师:刚才不停地听到同学们发出感慨声,想说些什么?

生7:阿姨,你辛苦了!

生8:阿姨,我爱你!

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同学们能吃饱、吃好。”多么朴实而温暖的话语啊!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阿姨不怕苦,不怕累,多么不容易呀!

此时,阿姨又要回到工作的岗位上了,让我们再次把掌声响起来,把最真诚的祝福送给阿姨!

(学生鼓掌)……

在对话中生成情境,在情境中诱感,在情感中感悟道德,是该片段给大家的感受。发展性德育理论认为,品德教育是一种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的碰撞。因此,品德课堂教学毫无疑问应该成为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包括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同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的对话。

在以上片段中,教师以课堂交流活动为载体,以课程资源为依托,让学生在与学生、老师、学校工人的对话交流中,重新建构对“生活事实”的认识。对话为学生创造了自我反思的机会,学生从对话中去体验、分析、反思,知道家庭、社会、学校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我们服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课程特征上,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儿童真实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社会交往生活才是最鲜活、最有意义的教材。在课程资源的运用上,教师充分考虑了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出不去”的情况下,把劳动者“请进来”,使教室成为开放的空间。学生真正走近劳动者,“零距离”贴身观察,进行情感交流,实现心灵撞击。跟名师大家的课相比,这堂课也许显得十分普通简单,但正是这种课堂上呈现的普通简单的生活场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给人以简洁而又不平凡的效果。教师和阿姨在与学生交流中的亲切、温暖,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课堂是一种生活,一种教育生活,尊重儿童生活,就是要尊重儿童的现实生活,尊重儿童的精神生活。为儿童的道德智慧生长而教,我们应该遵循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构架课程与儿童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用理想的生活去引导和提升儿童真实的生活,使教育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我们就能让学生看到窗外美丽的风景,精彩的世界,让学生在享受中不断成长。

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党对农村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饱受知识贫乏的农村人期盼后代人不再是时代的落伍者,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上大学这唯一的出路上。一部分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视体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者的现象。有些人不愿参加社会劳动,连自我服务的劳动也不愿干。农村中小学校更是在升学率、优秀率上拼命做文章,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是否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思考甚少。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扭曲了智育发展,使得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实践与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到艰苦朴素的集体中去,学会求知,尝尝艰辛,触摸社会跳动的脉搏,体会人类生存条件,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在我们在学生中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光凭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凭给学生念几篇所谓感人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显然已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热爱劳动、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也只有通过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系列勤工俭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八荣八耻”的深刻理解和体会也只能让学生在从事勤工俭学活动去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勤工俭学劳动教育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能教育和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是将理论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桥梁。让学生到工厂听听机器轰鸣,看看师傅发愤图强的拼搏精神,他们的心灵深处会留下难忘的印象;“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每一个小学生横竖都能背诵的诗句,现在又有几个中学生能够正真的理解和体会,所以他们可以随便乱倒饭菜,他们根本不懂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到学校农场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体验一次劳动,尝尝劳动的艰辛,听一下农作物生长过程的说明,他们才懂得成果来之不易;让他们爬山采一次药,使他们懂得不畏艰险的人才能达到顶峰;让他们种一棵树,并确保其根深叶茂的历程,使他们懂得在树下乘凉的快意和成才的欢乐;让学生参加一次夏(冬)令营活动,领略祖国秀丽山川、历史名城,感悟大自然和高新科技的奥秘,使他们懂得只有强国,才能兴家,从而树立“为国家之崛起而奋读书”的道理,也就是说让学生从小就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

2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现在在中小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差,虽然他们生长在农村,但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一切都是大人包办代替,在小学生中不会做家务、不会洗手绢的大有人在,初中生不会使用铁锹、锄头、的学生不低于60%,更区分不了韭菜和葱,高中生连简单的照明灯头都不会接,这些不能不说与我们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实施,除了在课堂上和校园内进行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以外,还有大量社会知识、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在校园内是无法完成的,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在课堂上无法掌握的东西。

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这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年龄而定。对高中学生来说,根据所学知识除必要的实验室实践外,要与校办劳动教育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走出教室去了解社会,培养他们融入社会的意识,让他们有新鲜感,并进行必要的操作,使他们融汇在校学习的知识,从实践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于初中生而言,组织学生到社会,到基地去学习劳动技术课,激发他们对某种知识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慢慢形成好钻研的习惯。对待小学生,要从爱做家务事教育开始,到劳动实践基地和勤工俭学菜地拔拔草,给小苗松松土,学习移栽小苗等,进而培养他们独立完成某一项劳动任务的能力。总之,要创造环境,让他们学有所获,做有所感,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篇9

第一块蛋糕要送给妈妈

对很多小学生来说,生日就像一个喜庆的节日,是一个值得盼望的日子。因为过生日的时候可以吃蛋糕,可以宴请好朋友,还可以借机会向父母要礼物。

草桥小学的孩子们并不这样想。他们说,我的生日是妈妈的受难日。他们不但不会借机会要礼物,还会把第一口生日蛋糕给妈妈吃。

这要归功于学校进行的“倒背书包护鸡蛋,体验妈妈孕育难”活动。

春季的一个早晨,草桥小学的学生会收到一份奇特的礼物――一枚生鸡蛋,“这就是一个小生命。从现在开始直到下午放学,你们要把它放在书包里,无论去做什么都要带着它,爱护它、保护它,不要让它受到伤害,就像妈妈当初怀孕时爱护你们一样。”老师说。

孩子们按照规定将鸡蛋放到书包里,然后将书包反背在胸前,无论做操、上体育课还是上下楼梯、去厕所,书包都要这样反背着,不能拿下来。

前面多了个“大肚子”,学生们的感觉是既不舒服,又不方便――上下楼梯都要抓着扶手一步一步挪,跑跳打闹更是想也别想了,这样的一天多憋屈呀!可是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尽管每一步都小心翼翼,鸡蛋还是很快就碎了,到下午放学时,全校也没剩下几颗完整的鸡蛋。但是,孩子们内心却有了收获,六年级一位学生说:“把书包反背过来,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不舒服,上楼时看不到地面,只好侧着身子上楼,弯腰做值日扫地,觉得身体往下坠。总之,做每件事都很难。我只尝试了一天,母亲却要坚持10个月,多么辛苦呀!感谢父母对我的呵护,我以后一定会善待父母,尊敬父母。”

唤醒了学生的感恩意识之后,学校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回家后采访父母:在怀孕的那段时间都有哪些感受?是怎么呵护肚子里的宝宝的?听妈妈讲了怀孕期间的种种不容易,以及自己出生时妈妈受的苦,孩子们深切理解了妈妈的爱。

接下来各班召开小型班会,主题是“我的生日,妈妈的难日”,孩子们纷纷表示,了解了妈妈怀孕和生育的不容易,才知道自己以前过生日只知道要礼物庆祝是不对的,自己的生日就是妈妈的受难日。要感谢父母给自己生命,第一块生日蛋糕要送给妈妈吃。

这还是我的孩子吗

有一个男生,学习成绩很差,还经常偷钱、偷东西。老师苦口婆心教育他多次,没见任何起色。他妈妈想教育他,可一开口就被他噎回去了:“你连一天书都没念,有什么资格教育我!”用他爸爸的话说就是:“这孩子简直无药可救了!”

可是在这个男生读到六年级时,他的爸爸突然来到学校,对着老师和校长一个劲儿鞠躬,嘴里还一再重复着一句话:“这还是我儿子吗?这还是我儿子吗?”

原来,草桥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发现,有些孩子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不仅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抱怨父母给予自己的太少,有人甚至怨恨父母,瞧不起父母。所以,在“倒背书包”活动之后,学校号召学生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在一个月时间内,每天观察、记录父母爱的言行。

前面说的那个男生为了完成写日记的作业,开始注意父母的行踪。他发现,父母每天凌晨两点多就要起床,骑着三轮车去上菜,然后再把菜拉到别处去卖,经常要晚上九点左右才回来。那时正值严冬,看到父母冻青的脸、冻裂的手,这孩子懂得了父母生活的不容易。在一个周末,他又按照学校要求,跟着父母去卖了一天菜,看着父母一天受苦受难挣来的那点心血钱,他内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那以后,他不仅再也没偷过钱,每天放学回来,还主动打扫房间、做饭,分担家务。学习上也主动了,成绩有了提升,小学毕业后还进入了一所不错的中学。孩子发生了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难怪他的父母都不敢相信。他们说:“是感恩教育挽救了孩子!我的孩子真幸运!毕业之前赶上了学校的感恩教育!我们永远感谢你们!”

草桥小学将感恩活动系统化,还设计了让学生翻看自己成长的照片、与父母共话成长故事、跟父母上一天班、认领家庭岗位、体验家务劳动等环节,并定期召开班会让学生交流感受,充分引导和激发孩子们的感恩之情,让活动的影响最大化。

向保安叔叔敬礼

一次,日本友人来校访问,看到学生放学离校前向门口的保安敬礼说再见,感觉很惊奇。其实,在草桥小学,这并不算新鲜事。这里的学生见到保洁阿姨、食堂的师傅,都会敬礼问好,道一声“您辛苦了”。

草桥小学倡导学生体验身边人的劳动,养成尊重他人、感恩社会的品德。

在学校,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是老师。这项体验就从老师的工作开始。学校引导学生观察老师一天的工作,然后分担老师的一项工作。有的学生认领了收作业的工作,“原来觉得收作业很简单,没想到每次都不能一次收齐,有人出去了,要想着下节课下课后赶紧找他要。还有人明明没写,还假装翻找。没想到收作业这件事也挺麻烦,老师除了收作业还要判作业,还要备课和讲课,真是太辛苦了!”

学校引导学生观察食堂师傅、保安、清洁工的工作,并带领学生亲身体验他们的劳动。比如,班会课上,老师让学生计时择韭菜,看二十分钟全班共择了多少。然后计算,全校830个孩子,一顿饭需要多少人做,用多长时间。再告诉他们,我们的食堂实际上只有9个师傅......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了解了师傅们的辛苦,也就懂得尊重他们了。

过去,教学楼一层大厅的衣冠镜上常常有学生拍的小手印。二年级学生胡亚美说,他们班里开展了一次擦小镜子的活动,把弄脏的小镜子让同学们擦,结果越擦越脏,向学校清洁工阿姨请教后才擦干净。现在,学生们对清洁工阿姨特别尊重,衣冠镜上的小手印不见了,见到清洁工说声“辛苦”的多了。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才能获得真切的感悟。没有体验,就没有完成教育过程。体验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捐出所有的压岁钱

篇10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让语文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才能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唯有让学生觉得语文很有用,语文课很有趣,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有高效率。具体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活学活用,让课堂变成缩微社会

(一)让语文为生活服务。我们有许多寄宿生,他们三餐都在食堂吃饭,每一顿都有人乱倒食物,原因是不爱吃或吃不下。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对偶”这种修辞手法的时候,我就要求学生运用对偶手法为学校食堂拟写一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节约粮食,实行“光盘”行动。学生们写的五花八门:“以剩饭为耻,以光盘为荣”,“珍惜粮食,讲究形象”,“文明用餐,礼貌待人”,“食堂饭菜香,阿姨劳动苦”。不管是借鉴还是原创,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学生既掌握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在兴趣盎然中明白了语文为生活所用的关系。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课前三分钟是很多语文老师用心经营的一块阵地,我想来点新鲜的,既要让学生觉得有趣,有挑战性,又要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把它跟生活联系起来怎么样呢?让学生说说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必须是有新闻价值的,有社会意义的,或者是触动了自己心灵的。通过这样的叙述和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以及表达能力,又能为作文积累素材,一举多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之后,发现学生越说越像样,越说越有深度,越说越能引发讨论,效果真的很不错。

二、打破界限,把课堂变成舞台

语文课就一定要规规矩矩地讲课、听课、感知、探究、拓展、感悟吗?有大语文以及学科综合的理念引领,我们完全可以跨界学习,把语文课堂变成展现学生十八般武艺的舞台。

(一)把创作背景介绍变成展现历史知识的舞台。一些学生历史学得好,那么,把名家名篇的创作背景介绍交给他们吧,给他们一个展现历史知识的舞台,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从历史到语文,由自卑到自信,他们对语文课的热爱就会一天天增加,有了热爱之心,学好语文只是早晚的事。

(二)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生活。有些课文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场面生动;有些课文所展现的生活与我们的现实隔着遥远的时空,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编成课本剧演出来,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更深刻的领悟,让活生生的画面再现在学生眼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这样的改编、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也能让课堂变得活泼灵动,变得生活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审美体验。

(三)让网络高手把新词、热词带进课堂。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成了学生学习的一个良好媒介。但在我们这所乡村中学里,不是每家都有电脑,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用手机学习。于是,我给那些有条件上网学习的学生分配了任务:每次作文课,让一个人来介绍最近的网络新词、热词,然后,让全班进行仿词训练,并把相关资讯改写成100字左右的作文素材。这样的介绍和训练把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社会生活动态,把他们变成社会人,而不是象牙塔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每次这样的作文课都是学生们的期盼。

三、穿越时空,让语文友情主演各类角色

前文已经论述过,生活化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色生香。而生活是个非常广阔的领域,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人、事、景、物、情、理,它以文学、影视、新闻、资讯、活动等等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文学就不用说了,因为它本身就是语文。那么,要让语文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我们就要让语文在影视、新闻、资讯、活动中友情主演各类角色,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演技和魅力。

(一)走进影视作品,改写结局。改写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把时下的热播剧引进课堂,让学生进行改写,绝对比让他们改写课文更有吸引力,何乐而不为呢?比如改写《琅琊榜》的结局。看过《琅琊榜》的学生没有问题,没看过的也没关系,简单介绍一下剧情就行。

(二)关注时事热点,学会归纳概括。新闻资讯可谓是最新的社会生活动态了,是学生感兴趣的,渴望了解的,在做略读训练或综合性学习训练时,可以把他们引入课堂,以阅读文本或链接材料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训练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

篇11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作为老师为方便教师学生,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数学教学大都在教室内进行。但是有的数学课在室外进行效果会更好,尤其对于低段小朋友,它不但能满足小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获得更为丰富、更为具体、更为全面的感知体验,提高学习的效率。于是,尝试把有些数学课由室内搬到室外,把学生带到室外宽阔的场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到教室外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在“看”中学

大自然,有花草树木,有山石田土,有飞禽走兽……其教学效果可能比多媒体更加生动、亲切、有价值。到教室外,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学会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并应用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学到知识,获得体验、发展能力。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发现从教室到操场有许多“活”教材。让学生观察我们的教学楼,问:“有几层楼?”“每层有几个教室?”“有多少格楼梯?”学生们个个都饶有兴致地思考和讨论,比在教室里思维活跃得多,数出的物品也比在教室里多的多。

走出教室观察生活,学生就能更好的学会这种观察方式和养成这种观察习惯。带学生出去观察生活,教师首先要做到时刻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心怀教材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近在学生周围的教学资源。

二、到教室外做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

游戏已逐步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兴趣。成功的游戏教学,不仅能调节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游戏,学习新的知识。在室外进行数学游戏活动,开阔的场地能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活动空间,能激发、维持他们对游戏的兴趣,不易产生乏味感。

让数学课走出教室,给孩子们提供最理想的游戏场所,既让学生“玩”的尽兴,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知识融于游戏中,在室外数学教学中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游戏化,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快,记得牢,也不会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例如,教学“平均数”时,老师把42个学生分成7个小组,到操场上拍皮球。要求每人只拍一次,并牢记自己拍了多少下。然后让各小组围成一个圈,讨论:各个小组平均每人拍几下皮球?在讨论中,有的同学能口算,有的同学笔算。反馈后可以看出,学生在短短十来分钟就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

只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和课堂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数学教学游戏,室外数学教学一定会达到最佳效果。

三、到教室外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

自然界的物体丰富多彩,小学生也较感兴趣,喜欢去观察、探究。利用这些物体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能更持久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生活中有无数的数学动手操作材料。我们总是精心地制作教具和学具,却忽视了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如:认识数量时,组织学生到室外拣树叶、石子,并玩一玩、数一数它们的数量;让他们在玩乐中感知数量,认识数量。各种各样的自然物让学生爱不释手,他们在摆弄这些物体的过程中,数量关系得到不断地强化,加深了理解。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更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以认知主体的角色参与、操作、体验、感悟,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在过程中提升数学情感。“吨”在三年级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教学“吨的认识”时,画10袋大米图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感悟1吨的效果。如果带学生到食堂,先让学生到磅称上称称自己的体重,并告诉他们40个学生的体重总和约为1吨。再让学生看看,抱抱一袋大米,并说出大约几袋大米重1吨……就这样,让学生在食堂上特殊的一节课,学生既学到了有关知识,又发展了实践能力。室外“实际测量”,孩子们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有活动,有数据,有体验,更有价值!

在室外进行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需要,进行大胆创新、大胆尝试。因为开展室外数学教学活动,意义重大。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体现寓教于游戏,寓教于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到教室外上数学课,能使学生觉得心情愉悦,学生感到数学如此亲切,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到室外上数学课,拓宽了学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触景生情,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探索的最佳状态。

2.激发小学生参加身体活动的兴趣,提高小学生进行身体活动的技能,引导小学生形成积极参加活动的习惯。到教室外上数学课,让学生的身体和思维摆脱了教室的约束而得到了解放,让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直接成为数学教学情景。这样既能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能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世界的习惯和能力。

3.缓解学习压力,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力;把孩子们带出教室,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直接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室外环境是最真实的生活空间,处处皆是活生生的教材,是最具体的,让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探索、调查、观察、体验、思考、想像……学习将变得快乐而有趣。

篇12

生活是作文之源。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去拓宽生活范围,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从而产生表达的需要。

1. 担当家庭成员角色,在劳动中积累素材。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家庭里的琐事,诸如买菜、拖地、洗衣等,一律不让孩子动手,让孩子失去体验生活的机会,所以,学生们写起家庭生活总是枯燥乏味。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在家里完成一些家务劳动,如扫地、整理房间、到超市购物、烧饭等,家务劳动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并提出一定要求,让学生写一些日记或主题作文,学生有了亲身的生活经历,他们写起来,内容上没有难度,语言上更富有真情实感。

2. 引领学生走进经典,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我们的学生现在大多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或教室、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对社会了解的机会比较少,感悟人生比较肤浅,这就需要通过阅读弥补他们的不足。我们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引领他们走进经典。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如初一新生入学,可以结合“亲近文学”这一主题,向学生推荐名家名篇,组织学生做读书卡片、举行写读书心得比赛等活动;还可以利用网络阅读、收看专题电视节目“百家讲坛”途径,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而达到激发阅读兴趣,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语文素材目的。

3.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体验中积累素材。在我们的很多教师的作文课上,常常是按照单元作文教学的要求布置学生练笔,有的作文内容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如果让学生对陌生的事情进行作文,他们是难以写出切身体验的,也写不出好作文。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作文素材的重要的源泉之一,我们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生活,积累作文素材。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学生中开展:做一天值日班长,当半天小交警,进行一次采访活动等。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观察到很多的事情进展过程,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体验探究的无穷乐趣,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内容的作文,就不会有无从下笔之感了。

二、 科学指导训练,提高写作实效。

写作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涉及到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结构布局等很多方面,可以这样说,写作指导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借鉴模仿指导。模仿是人的天性,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模仿”起步,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训练。吕叔湘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范文可以非常直白地告诉学生某类文章该写什么和怎样写,这比任何指导都清楚明了,模仿范文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茅盾曾说过:“模仿可以说创造的第一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语句、片段简单的仿写开始,再到整篇文章仿写,也可以提供不同角度写法的文章,让学生在比较中去思考文章的写法,去训练写作能力。

2. “下水”示范指导。作文教学仅靠模仿范文的写法是远远不够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有的作文虽然可以让学生按‘例文’去依葫芦画瓢,但‘画’的毕竟是‘瓢’,而不是‘葫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示范――写个样子给学生看看。”[2]教师只有经常写“下水文”,对选材、构思、立意等有了自己的思考,对学生的作文困难了然于心,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才有针对性,学生作文才会少走弯路。于永正先生在三十多年作文教学中,坚持写“下水文”,采取“下水”指导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系统训练指导。新实施后,全国出现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这些教材都有意识地加强了作文教学,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作文专题训练。但总体而言,规范有序的作文训练还不够明晰。作文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情况,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系列训练:写作习惯的训练。一般包括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阅读和积累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反复斟酌修改的习惯等;写作知识的训练。主要抓住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修改等环节进行训练;文章体裁的训练。要围绕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四类文体进行训练。命题形式的训练。近年来,常见的命题形式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各类命题作文要训练学生掌握基本要求。

三、 建立评价机制,增强写作信心。

鲁迅先生曾要求人们“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修改文是提高质量的重要步骤,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发写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1. 自评修改法。小声朗读自己的作文初稿,围绕作文要求和写作的重点修改草稿。读文章时,注意标点是否漏缺,使用是否正确;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加字漏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是否有主次,重点突出……文章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朗读显露出来,通过及时的纠正、加工,就能基本达到训练的要求。树立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2. 互评批改法。魏书生老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学生互相批改的好处,如“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3]……他的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互评作文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在批改作文之前,可根据每次作文的特点或者本学期作文批改的系列训练要求,提出不同的批改重点,让学生围绕这些要求去相互批改。魏书生老师通过对学生长期互批训练,让学生逐渐掌握从“中心、选材、结构、表达方式”等十个方面写出具体评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