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9 15:33: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034-04
一、中国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经历了过去三十多年井喷式的发展,中国企业现在正步入一个平缓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企业过去的低成本优势已一去不复返而且很多企业已走到了发展的转折点,面临着发展瓶颈的制约,很难实现继续的增长,再加上一些外国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国企业现在面对的外部商业环境非常的恶劣。面对此种困境,中国企业该何去何从,这成为关系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重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但时至今日,仍未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经过系统性的思考和分析,我们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难题,中国企业应从企业战略(如国家层面,实现宏观发展方向的转变)和商业模式设计(企业层面,寻找新的价值创造逻辑)两个方面来入手,帮助企业重新整合定位,改变原来发展模式以此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发展困境,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二、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内涵及关系
(一)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含义及其构成
1.企业战略的含义及构成。企业战略即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谋划,它为企业指明了长远的发展方向。企业战略包含:使命、目标体系、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与控制五部分内容。
2.商业模式含义及其构成。商业模式是指企业创造价值的内在逻辑,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价值诉求、价值传递方式、利益分配方式以及企业如何保持自身正常运作的具体方式,而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共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企业的发展寿命。由此可见商业模式对于企业具有非凡的意义。借鉴国内外学者大量的研究成果,商业模式包含:定位、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和能力、经营模式、业务系统、营销模式、融资模式、利益分配模式和自由现金流结构九部分内容。
(二)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关系
通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这两种理论不论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所解决问题上都即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关于研究和解决如何实现企业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的)也都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通过战略的灵活性调整实现“外部适应”从而更准确的指引企业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行,而后者更侧重于通过内部的合理运作实现“内部协调”从而更好的进行价值的创造。商业模式相较于企业战略缺乏的是对外部竞争环境信息的持续收集、分析和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谋划;企业战略相较于商业模式缺乏的是对具体如何创造价值、如何传递价值、如何分配价值的系统性思考,而恰恰这两方面的内容对于企业而言又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要实现企业很好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这两者的关系进行仔细的研究。
从涉及的内容来看。企业战略是对企业的长远谋划,主要内容是为企业的发展制定方向,而商业模式则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内在逻辑,主要内容是如何具体的经营企业从而实现顾客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当然企业战略也反映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1],而商业模式同时也是对商业活动的一种抽象,它决定了商业活动如何为公司带来盈利,也决定了企业是如何把组织中的投入转变成价值增加的产出[2]。因此,从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涉及的内容可以看出,两者都反映了企业如何规划并实施一系列的措施使组织获得长远的发展,在内容上即存在很多区别也存在很多关联之处。
从解决的问题来看。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巴纳德和德鲁克所提出的,如何使组织同时做到“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3]。其实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这两种理论都同时涉及了这两个问题,比如说商业模式中的定位就是试图通过对产业链的分析和对外部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来给企业寻找一个可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产业位置”,解决的是“外部适应”问题;商业模式中的其他模块则更加侧重于指导企业如何实现更好地运营,它们决定了企业如何创造、传递和分配价值,解决的是“内部适应”问题。与此类似企业战略也存在这一特点。企业战略中愿景的确定和目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据此制定的战略都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决策,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而做出的长远谋划,解决的是“外部适应”问题;企业战略中的战略执行和战略分析与评价部分是企业为实现其既定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行动,主要关注点在企业的经营层,解决的是“内部协调”问题。
三、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耦合关系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现在对战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涉及了商业模式的内容,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的涉及了战略因素,这一研究的趋势使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呈现交叉融合的趋势。许多学者也对这种交叉融合的趋势进行了分析,但是对融合程度的看法却存在分歧。Santos等(2009)认为商业模式回答的是战略概念中How(如何创造价值)的问题,只是战略的一部分[4];与此相近张文松教授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确立战略定位即商业形态之后,所相应采取的竞争模式及商业流程,正确的战略定位本身不能保证盈利,企业需要合理的商业模式支持。即一个战略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能力与所采取的商业模式是否相适应,在这里商业模式解决的是企业战略制定后的战略问题,它是连接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桥梁,是一个将各方交易活动相互连接的纽带,对企业的战略起到支撑作用[5];Afuah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他提到商业模式包括了战略和运营有效性的利润导向等各个方面,与企业战略息息相关。所以,他们认为,战略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6];与此类似按照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的说法,商业模式是“以一种系统地、严格地方法去考查一个企业的健康状况和赢利能力。它是对你的当前现实情况和将来的可能—而不是希望之中的—方向的述”。另外,商业模式还是“现实世界变化所构成的威胁或者提供的机会征兆的一种早期预警系统”以及企业“采取行动的蓝图”。也就是说,商业模式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创造的逻辑了,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将战略融入其中[7]。Elliot则认为:“企业战略详细地说明商业模式如何应用于市场,以便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区别。”这说明,战略使商业模式在外部市场上实现企业间的差异化,从而表现出优异绩效,战略与商业模式是企业的两个侧面,相互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8];Yip也指出了相同的观念,他认为战略和商业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并非一个词的两种语义。事实上,商业模式与战略之间是无法替代、互补共生的[9]。Zott和Amit考察了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匹配关系,他们发现商业模式与市场战略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匹配关系[10]。Magretta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她指出战略思考始于良好的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则是完成组织特定目标的经营体系,战略与商业模式的互补匹配会使新的商业模式产生难以复制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成长发展[11]。马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了商业模式与战略之间的这种互补与融合的关系。战略强调竞争并获取企业绩效,而商业模式则关注通过具体的活动形成的系统为企业谋利;战略重视外部竞争,而商业模式则关注内部经营。因此,如果能将商业模式建立在企业战略的基础上,将外部竞争与内部经营进行融合互补,就会为企业获得绩效、创造价值,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12]。在这些观点中虽然都提到了有关于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融合的思想,但这些观点都只是概念的阐述,没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关于这两种理论如何实现“恰到好处”的融合的问题,因而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未形成一套有关这一方面的完整理论。
(一)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耦合的意义
虽然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这两种理论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单个理论而言仍存在很多的缺陷,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活动对理论的要求。要走出这一困境的重要思路就是寻找现有管理理论的耦合性,让它们在管理实践中取长补短,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强化。基于这一思想,从企业管理侧重的方面来看,企业战略主要着重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外部,保证企业的发展能够紧跟环境的变化,寻求的是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商业模式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内部,企业运营中的价值创造逻辑和方式,探寻的是企业内部的协调。如果将这两者能进行很好的耦合,发挥各自的长处,那么就可以保证企业同时做到“外部适应”与“内部协调”,实现长远的发展。
另外战略需要模式的支撑,模式需要战略的引导,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商业模式为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具体的企业情景;另一方面战略又为商业模式的设计提供了长期的愿景和价值主张。与此同时商业模式对战略选择和战略变革有强烈的指导作用,其所包含的平衡协调思想是企业经营的本质,并且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企业战略并有助于克服战略盲点;企业战略对于模式设计和模式创新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意义,其所包含的通权达变思想是实现企业发展的根本,并且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模式的设计并有助于完善模式的不足。所以,两者的动态耦合是实现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成为“游戏规则”制定者的重要途径,这就是这两种理论进行耦合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耦合的条件
1.战略与商业模式耦合互补的条件。从环境层面来看,外部环境如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以及外生的技术等与内部环境如企业资源、核心能力、企业运营模式等决定了企业的竞争环境及其竞争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战略的选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以适应竞争环境,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的设计来获得更多的价值以维持和获取竞争优势。因为战略更加重视对企业外部竞争格局的分析与竞争策略选择,而商业模式则侧重于关注保持企业内部经营的顺畅和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战略强调战胜对手获取利润,而商业模式强调寻求获得在价值链上的独特价值,通过这种独特的价值使企业获得足够的盈利;战略更多地以企业当前拥有的资源为基础去寻求企业资源的进一步拓宽,而商业模式更侧重于利用现有资源对盈利潜力的挖掘。
从所起作用层面来看,“战略的作用是为组织绘制出航线”,“战略促进了行动的协调性”,“战略提供了一致性和有序性”;“模式的作用是保证企业这台机器正常高效的运转使其能很顺利的沿着既定航线前行”,“模式保证行动的协调性”,“模式确保了一致性和有序性”。概括起来可以说,战略负责引路,模式负责走好路;战略把握宏观方向,模式注重微观操作;战略保证做正确的事,模式保证正确的做事。战略关注市场外部环境变化,从而提出对竞争环境及长期发展的对策,实现的是企业的“外部适应”;而商业模式侧重于如何更好地创造、传递和分配价值,实现的是“内部协调”。这些功能和作用上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关系共同构成了战略与商业模式耦合互补的条件。
2.战略与商业模式“耦合强化”的条件。要真正在管理实践中实现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耦合,仅仅把握两者的区别,弄清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挖掘它们的共性,把握实现中两者融会贯通的关节点。从实施的过程看,两者可以“耦合强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战略是用“外部适应”来带动“内部协调”,商业模式是用“内部协调”来带动“外部适应”。虽有所区别但两者都同时关注企业的“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出现了交叉重合的部分,这就是战略与商业模式耦合强化的根本条件。
四、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耦合过程
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学者们观点的梳理、分析和对大量文献与案例的研究,我们发现:一是单纯的实施企业战略或者商业模式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实现很好的发展,但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不能真正的满足现代企业对理论的要求;二是虽然这两种理论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实现相互支撑、互补融合,但是关于如何实现这两种理论的互补融合,使这两种理论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一个相对“完美”的指导理论体系的问题还未能得到解决。基于上述现状,经过长时间系统性的思考,我们一致认为可以通过耦合的方式来改变上述现状,将两种理论耦合为一种理论,耦合互补不足处,耦合强化共同之处,从而扬长补短,形成一个相对“完美”的指导理论体系,满足现代企业对理论的要求。下面我们用一个图形来说明一下基于战略与商业模式互补性与相似性的耦合过程(两种理论相互作用,最后形成一个整体),具体图形(如图1所示):
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就像是两个不完整的“车轮”,单独的运作都无法保证企业的顺利前行,如果将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进行“耦合叠加”,同时关注到这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深入挖掘出它们的共性,把握好现实中两者融会贯通的关键节点,将不完整部分补齐进行“耦合互补”,将相同部分“耦合强化”,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很光滑的“车轮”,实现企业的顺利前行。
耦合(Coupling)本身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按系统论观点,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者两种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协调、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13]。在这里是指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这两种理论构筑的系统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交叉,最终融入或嵌入彼此的系统,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象限。所以在将两种理论耦合时我们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这两种系统看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确定需要“耦合互补”的部分,需要“耦合强化”的部分;重新划分好各模块并确定各模块需要完成的任务;最后再以系统性的思维设计好各模块,确定各模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现模块之间的良好分工协作,使它们相互支持、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统一整体。这种耦合在宏观上是代表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这两种管理理论在指导企业长远发展上面的协作;在微观上,表现为使企业内部各部分保持稳定、密切的联系,从而相互融合、同生共长,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战略与模式这两者不论在组织层面还是在系统层面都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和融合性,不存在大的耦合的障碍,而且在个人层面这两种理论也不存在理解、执行和伦理上的冲突,即也不存在个人层面耦合上的障碍。因此从宏观层面来看,这两种理论可以进行很好的耦合。
深入到耦合系统的内部企业战略的五个模块和商业模式的九个模块之间,既不完全相似也不完全相异,它们可以相互强化、相互补充,共同耦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这两种理论是如何实现相互强化、相互补充的。
在商业模式中“定位”部分起到“外部适应”的作用,但这种适应不具备包容性和持续性。如果能在定位中引入企业战略中使命的概念,那么就能很好的弥补定位局限性和短期性的不足,实现灵活、持续性定位,使模式做到更好的“外部适应”,引领企业的长远发展。当然这一过程是相互的。使命在使定位获得包容性和持续性的同时也会使自身得到强化,变得更具体,从而更具操作性;而且定位这一概念虽能明确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确定了企业发展的短期方向,但其还是达不到企业管理中对“指导方向”具体化的要求,还需进一步的细分。而企业战略中的目标体系和战略制定这两大模块恰恰能弥补定位这方面的不足,使定位进一步细分,强化定位的指导性作用。
企业战略中“战略执行”模块起到了“内部协调”的作用,但这种协调太宽泛,无法进入细节,可操作性不强。而商业模式中除定位以外的模块的内容恰恰是关于如何实现企业良好运营的具体内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弥补战略执行这方面的不足,强化战略执行这方面的能力,使战略执行实现细微化和具体化,从而更好的实现“内部协调”。当然这一过程也是相互的。商业模式的模块在使战略执行变得具体可行之后,也会强化自身内部的联系,使这模块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更具系统性。
商业模式的九大模块虽然细致的阐述了企业创造价值的内在逻辑,同时关注了如何实现企业的“外部适应”和“内部协调”,但却缺乏对现行模式是否恰当,现有定位是否合适的分析,缺乏连接“外部适应”和“内部协调”的桥梁,无法使这两者始终保持正确性,无法使这两者协调统一,达到完美的契合。而企业战略中的“战略评价与控制”模块恰恰涵盖了这些内容,可以很好的弥补商业模式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五、结语
作为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面临的共同课题,是一个组织在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如何创造和维系自身的相对优势,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顾客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这两者共同的目标,强调用系统、权变、柔性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是两者共同的思维模式。在企业战略中侧重于对未来的长远谋划,在商业模式中更多的是强调如何保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具体内容,只有把握住上述的区别和联系,才可以在管理实践中促进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的耦合。
参考文献:
[1] AnsofHI.Corporate Strategy[M].NewYork:McGraw-Hil,1965.
[2] BetzF.Strategic Business Models[J].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14,1:21-27.
[3] 高文武,王虎成.从管理思想发展趋势看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互补[J].长安大学学报,2011,(5):37-42.
[4] Santos,J,Spector,B,and Van Der Heyden,L.Toward a theory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within incumbent firms[R].INSEAD Work-
ing Paper,2009.
[5] 张文松.企业战略——获取竞争优势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66-267.
[6] A fuah A.Business Models: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M].Boston Massachusetts:McGraw-Hill,2003.
[7] 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转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8] Elliot S.Electronic Commerce:B2C Strategies and Models[M].Chichester,U.K:John Wiley,2002.
[9] Yip G S.Using Strategy to Change Your Business Model[J].Business Strategy Review,2004,15(2):17-24.
[10] Zott C,Amit R.The Fit Between Product Market Strategy And Business Model:Implications for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
agement Journal,2008,(29):1-26.
引言
新经济出现以来,亚马逊、阿里巴巴等一批企业的巨大成功以及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对传统商业规则的剧烈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尽管目前商业模式还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理论和操作体系,但人们普遍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方式和逻辑,其创新目的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应对环境变化、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一直就是战略管理领域的最根本问题。因此,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具有相似的研究领域和目标,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关联和相互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等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的界定。例如,哈默尔(2000)将企业战略视为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波特(2001)并不认可商业模式的独立存在性;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商业各个部分如何适配于一体,而企业战略关注的是如何超越对手;Osterwalder等(2002)将商业模式视为企业战略的概念性和架构性实现;王伟毅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诸多方面,它的理论基础常根据自身组成要素而定。本文认为,商业模式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没有得到彻底地界定。
一、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按照Hill(2007)等人的观点,所谓企业战略是经理所采取的旨在达成一项或多项组织目标的行动,其目标就是实现优于竞争对手的绩效和竞争优势,它具有过程本质,包括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大阶段。可见,企业战略的本质特性是时序化、纵向的行动和过程。商业模式作为企业价值创造方式,具有一定的结构,其组成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其本质特性是空间化、横向的方式和状态。企业战略是面向未来的、动态的、连续地完成从决策到实现的过程,商业模式是面向现实的、(相对)静态的、(相对)离散的价值创造方式;企业战略关注外部环境和竞争优势,商业模式关注内部结构和价值实现。它们两者都具有全局性,都面向整个企业;都具有系统性,前者包含目标体系和行动体系,后者包括结构体系和价值体系。
一般来说,在某个时段,企业只有一个商业模式,但可能同时存在多个战略。商业模式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地位总是存在的,不管它是否被企业有意设计,而企业战略并不永远存在。捕捉商业机会的(初创)企业未必有战略,却一定要有商业模式;企业遇到重大情况需要采取行动时,则必定需要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位居首位,而企业战略则位居第二。在商业模式趋同的情况,(战略)核心能力决定企业成败;在环境相同、资源相近的情况下,竞争胜负取决于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的主要关联点在于:它们一定会共享某些要素,如波特(1996)的客户需求、产品或服务种类、接触途径三种战略定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战略制定到战略实施必然要经历商业模式这个环节,商业模式是战略制定的结果,又是战略实施的依据(Hill,2007)。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客观的水平垂直式交融关系(如下页图1所示)。
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之间的交融关系决定了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商业模式的配套,在战略实施的时候需要依据商业模式作为蓝图,在设计商业模式时候必须考虑企业战略的目标和意图。如果将下页图1中的商业模式视为在技术(资源)开发和经济价值创造之间起到媒介作用的关键装置(Chesbrough等,2002),那么企业战略则扮演着这个关键装置的调节器角色;如果将它视作一架由不同部件组合而成、具有特定运行逻辑的机器,那么企业战略相当于它的操作员(Masanell等,2009)。至此,我们不仅可以揭示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理解解释不同研究者对它们之间关系认知上差异的原因。其表面原因在于观察视角的不同,而根本原因则在于没有基于两者特性对其关系进行彻底辨析。
二、商业模式对企业战略的系统整合作用
企业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发掘和培育竞争优势来源,因此对企业战略的整合实际就是主要对竞争优势来源的整合。根据张敬伟等(2010)的观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来源、表征和结果三个层次。其中,资源、能力等构成来源层,客户价值构成表征层,而绩效则构成结果层。从来源层到表征层和结果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竞争优势因果关系和循环链。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等问题,研究者们先后提出了定位、资源、能力、知识、流程再造、交易成本、演化经济、战略网络、商业生态系统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大多关注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某一方面关键要素,而没有全面、系统地给出竞争优势形成的完整解释(霍春辉等,2008)。Amit等(2001)发现,没有单个的创新或战略管理理论可以完全解释电子商务的价值创新潜力,认为需要对现有理论观点进行系统整合。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已开始对竞争优势来源等企业战略问题进行整合研究,但是都多少存在整合范围有限、竞争优势形成过程模糊等方面的不足。
(一)整合基础之一
尽管这些竞争优势来源的视角和观点不尽相同,甚至存在相互冲突的地方,但是彼此之间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这构成了它们被商业模式整合于一起的第一个基础。
1.外生与内生:资源、能力和知识理论强调竞争企业异质性和竞争优势内生性,而定位理论则重视企业外部环境和市场地位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没有异质性的资源、能力和知识,企业就很难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来应对市场竞争并获得优势市场地位。同样,若不能及时从外部获得战略性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配置,企业就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将失去原有竞争优势。
2.存量与增量: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存量则决定着企业资源增值速度和增量大小。能力大小和提升速度快慢取决于企业知识存量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组织学习。能力发挥要受制于资源存量、质量和结构。知识积累速度也要受制于现有能力,特别是核心和动态能力的存量和结构。
3.系统与要素:活动作为系统是建立在资源、能力与知识等要素之上,而流程是活动的集合,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知识要素只有通过流程系统的有机整合才能产生价值。
4.产权与契约:资源理论认为企业资源包括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征、信息、知识等。交易成本(契约)理论将资源视作由其各种属性独立的个体产权捆绑在一起组成的产权束。产权依附于资源属性,产权受到的法律、契约或社会道德准则的约束也会影响资源所有者能够创造和占有的资源价值。
5.载体与内容:企业形成的存储了有价值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惯例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从能力对资源配置以及知识对能力的指导作用看,惯例显然属于资源、能力、知识等要素内容的载体。
6.具体与抽象:流程和价值链都由活动组成,流程相对具体、稳定,而价值链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抽象、组合,企业流程管理应该以价值链思想指导。
7.范式与案例:战略网络中的战略联盟、合资企业、虚拟企业等都可以视为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治理方式——中间组织。交易成本理论是一种分析范式,而战略网络理论则是这一范式的应用案例。
8.个体与群体:演化经济理论与商业生态理论都从生命体的视角看待企业。前者主要关注单个企业,认为企业在与环境之间的比较、选择、学习促使企业不断演进、变迁。后者主要关注整个商业生态系统,认为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良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9.竞争与合作:传统的价值链理论更多将企业看成一个自治实体,强调竞争,战略网络理论则将供应商和消费者等视为合作伙伴,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则强调商业系统内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学习、共同进化。
10.生产与交易:演化经济理论关注新奇和生产,交易成本关注效率和交易。实际上,企业是生产和交易的统一体。
(二)整合基础之二
按照Peteraf等(2003)的竞争优势V(alue)-P(rice)-C(ost)模型,竞争优势是指客户购买该企业产品或服务后所感知到的价值(V)与企业生产或提供该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成本(C)之差,客户价值(消费者剩余)就是客户感知价值(V)与企业产品或服务市场价格(P)之差,而企业价值(生产者剩余)就是企业产品或服务市场价格(P)与企业生产或提供该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成本(C)之差,亦即企业利润或经济租金。
创造客户价值(消费者剩余)是商业模式的直接目的,而创造企业价值、利润或租金是其最终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由于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之间存在交融关系,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中的关键要素最终都要通过商业模式的系统整合和转换,以提高客户感知价值或提高产品市场价格或降低产品成本等途径,进而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最终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可见,商业模式与竞争优势来源在关键要素构成和价值创造方面都存在一致性,这构 成了商业模式整合竞争优势来源的第二个基础。
(三)整合框架
通过商业模式整合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就是按照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逻辑对各种竞争优势来源进行组合。波特(1991)不仅系统地分析了企业成功因果链,同时也在不经意中道出了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逻辑。在波特看来,企业成功(获取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企业所处的产业吸引力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地位。企业有吸引力的市场地位来自于低成本、差异化两种战略形式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则来源于企业内部一系列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即价值链。企业正是以比竞争对手低的成本完成活动,或者以增加客户价值的方式完成活动使企业具备索取高价格的能力,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是规模、学习曲线、活动之间的联系、活动与其他业务共享的能力等。从产业结构和市场地位到活动和驱动因素回答了“是什么”使企业成功或获取竞争优势,而企业可能拥有来源于企业历史的、预先存在的声誉、技能、适当的活动等“初始条件”以及为实施新战略所需要的特殊技能和资源的组合或创新的“管理选择”则回答了企业“为什么”成功或获了竞争优势。如果将这些“驱动因素”、“初始条件”和“管理选择”归类为资源、能力和知识等投入要素,那么波特的成功因果链同样也是企业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逻辑,即从投入要素到价值活动、到低成本和差异化产品及市场竞争优势的完整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战略)要素、(微观)活动、(宏观)方式、产出(形式)、结果(形式)等五个层次。结合波特五力模型、不同竞争优势来源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因素,对以上九种竞争优势来源进行分类、排列,由此形成一个基于商业模式的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整合框架(如图2所示):
在这个整合框架中,资源、能力和知识处于要素层。其中,资源属于最基本的投入要素。资源如同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而能力和知识则更像激励因素。流程(再造)、交易(成本)、惯例(演化经济)处于活动层。企业可以暂时没有正式的治理方式和组织学习,但不能没有基本的流程。价值链、战略网络和商业生态处于方式层。企业或许暂时没有对外开展战略合作或营造商业生态系统,但是不能没有内部基本的价值链。因此,它们在整合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个整合框架的内在逻辑是,资源、能力、知识等战略要素既来源于外部要素市场,又来源于内部积累,它们经过流程、交易和惯例等活动形式的微观整合以及价值链、战略网络和商业生态等经营形式的宏观运作,形成低成本、差异化、聚焦等形态的产品和服务,最后通过客户价值这个渠道,分别形成战略绩效和客户与企业价值。这个整合框架清晰展现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层次性、结构性和价值性。
三、企业战略对商业模式的理论支撑作用
虽然商业模式比企业战略古老,但是企业战略却比商业模式理论成熟。实际上,商业模式一直蕴涵于企业战略之中。从钱德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到安索夫的“现有产品、未来产品、现有市场、未来市场四种要素组合”和安德鲁斯的“公司可以做的与公司能做的之间的匹配”(席酉民等,2009);从波特(1996)的“产品与服务、客户需求、接触方式”三种定位,到Prahalad等(1990)的“各种资源、技术、技能有机组合”的企业核心能力;从Gulati(2000)等的“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的战略网络,到Moore(1993)的“包括顾客、市场、产品或服务、经营过程、组织、利益相关者、社会价值或政府政策在内的共同进化的商业生态系统”,都可以随处看到商业模式的身影。特别是,作为资源和能力战略理论重要思想源泉的熊彼特早在1934年就提出了产品、技术、市场、供应源和组织模式等五种形式创新,它更是对商业模式创新内涵和形式的生动表达。由此可知,商业模式主要理论基础就是价值链、资源、战略网络、合作战略、交易成本等企业战略以及创新理论。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提高客户感知价值,或提高产品市场价格,或降低产品成本等途径帮助企业创造价值,进而形成竞争优势。
结语
在研究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在基于战略理论建立商业模式理论体系过程中,波特的竞争战略和定位理论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波特的理论体系不仅视角较宽,它包括了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市场结构、企业价值链和产业集群、客户价值和社会责任,而且商业模式成分也最多。可以说,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其实就是定位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波特(2001)才对商业模式不以为然。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哈默尔.领导企业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Porter M.E.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1,(3):63-78.
[3]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5):1-8.
[4]Osterwalder A.,Pigneur Y.An e-Business Ontology for Modeling eBusiness[R].15th Bled Electronic Commerce Conference,Bled
Slovenia,2002.
[5]王伟毅,李乾文.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1):32-48.
[6][美]C.W.L.希尔 & G.R.琼斯.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7]Porter M.E.What is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6):61-78.
[8]Chesbrough H.& Rosenbloom R.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 off Companies[R].Harvard Business School,Working Paper,2002.
[9]Masanell R.C.& Ricart J.E.,From Strategy to Business Models and to Tactics[R].Harvard Business School,Working Paper,2009.
[10]张敬伟,王迎军.竞争优势及其演化研究现状评介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1-10.
[11]霍春辉,芮明杰.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的反思与整合[J].学术月刊,2008,(2):94-100.
[12]Amit R.& 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6-7):493-520.
[13]Peteraf M.A.,Barney J.B.Unraveling The Resource-Based Tangle[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imics,2003,(24):309-323.
[14]Porter M.E.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95-117.
[15]席酉民,刘文瑞.战略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蓬勃发展,现代企业的经营运作方式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需要考虑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转变。具体说来,选择何种企业运作模式,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使商业模式得到创新发展,是目前迫切需要实践和理论探讨的话题。
商业模式一词源自于英语“business model”,虽然其在企业界和学术界以及社会上经常被使用,但目前并没有关于其概念的较为严格的统一定义。不过从人们经常对其使用的语境分析,商业模式一词主要是围绕公司企业如何在经营运作中使其收益高于投资的方法展开的。笔者认为,商业模式可作如下定义,即,其通过某种体系结构,经过价值创造的内在机制来展开经营运作,以给客户供给价值增值的商品来赚取利润。所以,商业模式的内容包括通过资源配置的方式优化资源供给从而支持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在互联网环境下,商业模式需要发挥网络的力量来帮助获得资源并展开经营活动。因此,可以说,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利用网络来使企业获得利润的经营运作方式。
二、企业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分析
1.价值增加
价值增加是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商业运行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价值增加是商业开展的重要目的,一切商业活动都需要将价值的增加放在首位。商业模式中的价值增加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成本以及收入等三个要素。其中价值取向是企业开展商业活动的重要方向,也是其进行商业活动的目标。企业一般是针对特定的商户群展开商业活动的,价值取向要体现对客户需求的定位。客户需求的定位需要企业认真的分析客户消费商品或者服务的动机。这也需要从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进行考虑。企业要实现价值的增加还需要控制企业的成本和提高企业的收入来实现。价值成本主要是企业在生产或销售企业的商品时所投入的直接费用,而价值收入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收入来源以及商品的定价策略等内容进行研究。这三个要素是企业追求价值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2.产品营销
产品营销是实现商业价值增加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产品营销的方式将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产品价值的增加,获得企业盈利。产品营销不仅仅是企业销售商品的过程,实质上其也是企业建立客户关系的过程。为了实现企业的销售目的,企业必须要通过产品营销策略获得最佳的目标客户定位,同时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的关系,同时还要通过对企业自身和其销售渠道进行优化,以更好的实现价值增加的目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
3.资源配置
为了更好的推动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企业需要合理的配置资源以实现资源的有效转化,从而为企业的产品生产和营销提供最大的助力。资源配置是企业通过对企业的内部资源、伙伴资源等进行有效配置,并这些因素与企业的生产机制、管理制度等结合起来,实现资源转化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各种资源要分为产品研发资源、企业经营管理资源和企业营销资源,这三种资源的合理分配是资源配置的主要任务。
截至2011年1月奇虎360安全卫士活跃用户超过3亿、360杀毒活跃用户超过2.4亿,2011年3月30日奇虎360公司正式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交易,成功上市。目前奇虎360公司市值保守估计已经超过了40亿美元。[ 资料来源:baike.省略/view/288073.htm]从2005年9月奇虎360公司开始创立,到目前也就短短的五年多时间,但却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这些成绩无遗令同行业大跌眼镜。这样的成绩也使其他的互联网杀毒软件企业开始求新求变,继奇虎360公司实行“免费”的营销策略后,以瑞星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杀毒软件企业不得不开始面对挑战实行“免费”的营销策略。奇虎360公司到底采用了何种商业模式,使得公司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发展成为了很多企业和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一、如何理解互联网企业产品营销的新商业模式
(一)互联网企业产品营销的新商业模式
奇虎360公司所实行的营销产品“免费”的策略,其实并不是奇虎360公司的首创。在奇虎360公司实行产品“免费”营销策略之前,已经有多家企业实行了产品“免费”营销策略,而且这些企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腾讯、淘宝等等。从这一点上来看,也坚定了奇虎360公司做杀毒软件“永久免费”的决心。互联网企业产品营销的新的商业模式,是基于互联网网络技术这一基础平台,通过向互联网用户提供免费的产品,在用户对于免费产品的价值认同后,形成对产品的忠诚度及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在此过程也是互联网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过程,进一步使互联网企业的用户变为互联网企业的客户,最终使客户购买企业的其他产品或者增值服务实现盈利。当然互联网企业也可能在赢得用户和客户的认同之后,采用广告模式或者交叉补贴模式获得盈利。下面我们对这一新的商业模式做一简单的分析。互联网企业之所以提供免费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用户,用户通过使用企业提供的免费产品,会对产品做一个评价,如果普遍的评价都较好,就会形成对产品的认同、对企业的认同,然后就会促使小部分的用户变为客户,由于用户的基数很大,所以虽然只是小部分的客户仍然有很大的基数,这部分客户会选择购买企业的其他增值服务,这样企业也达到了盈利的目的,企业就会不断改进产品,形成新一轮的循环。这就是互联网企业产品营销新商业的基本模式。
(二)互联网企业产品营销新商业模式的盈利模式
互联网企业新商业模式的盈利模式其理论基础就是长尾理论。长尾理论是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在网络的兴起提出的。其理论认为:当商品各个环节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 [美] 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4)]长尾理论认为产品的数量(收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主体区域、一部分是长尾区域,传统企业和个人关注主体区域,认为主体区域才是企业盈利的部分,而很少关注长尾区域;而按照长尾理论模式,在互联网行业应该是关注长尾的区域,因为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其产品成本也特别低廉,并且拥有极多的消费群体,因此互联网行业符合其理论,其产生的效益甚至可以超过主流产品的数量(收益),这就是互联网企业新商业模式的盈利模式。奇虎360公司也正是基于这理论,大胆进行企业战略改革,从企业长远的发展角度和战略高度使用产品“免费”的营销模式,目的也不是为在杀毒软件本身获益,而是为获得主流产品外的其他增值服务效益。
二、新的商业模式作为企业战略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新的商业模式作为企业战略需要注意的问题
1、企业战略的相对性
奇虎360公司所开启的新的商业模式,虽然既有长尾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也有像腾讯、淘宝等成功实践经验。但是企业的战略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当真正运用这一模式并且作为企业的根本战略时,在战略实施时,可能面临的实际情况并非和预想的一样,现在似乎正确的战略,到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就不一定全部正确。奇虎360公司是否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在不偏离新的商业模式下的企业战略得到贯彻,并且获得企业的预期成果。
2、企业战略的风险性
奇虎360公司选择了新的商业模式那也就必须面对所带来的风险。市场的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能否长久,虽然目前用户、客户对于这种经营模式相当满意,但是市场的可变性特别大,奇虎360公司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战略。奇虎360公司所实施的企业战略,还必须考虑来自竞争对手、企业成本、创新导向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竞争对手也可以对其战略进行模仿或者实施新的企业战略进行竞争,而更为重要的是奇虎360公司所采用的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并为真正的实现盈利,如果企业长期不盈利,企业不可能实施这种企业战略,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另外企业也应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方能在这一行业保持技术的竞争力。
3、企业战略的长远性
企业战略的长远性对于企业发展有着特别重要作用。奇虎360公司以杀毒产品“永久免费”为企业营销的策略这一新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够适应企业战略的长远性。未来的环境并不能完全预测,现在就开始以“完全免费”为口号,如果企业一旦遇到发展问题,出现不盈利,再改变为“收费”产品,可能就会一败涂地,因为这时用户和客户会觉得企业的不够诚信,对于他们进行了欺骗,到时可能要挽回用户就难上加难。奇虎360公司考虑了公司的发展长远性,但似乎又忽略了企业战略的长远性。
(二)新的商业模式面临的挑战
1、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
奇虎360公司采用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虽然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颠覆性改变,但由于现在传统的“收费”的商业模式还是占据着主要地位,新的模式在挑战传统模式时候,必然会遭到空前的反对,在各自的利益下,双方如果一旦较真,必然导致双方两败俱伤。好消息是瑞星等一些传统杀毒软件也开始实行“免费”的营销策略,这看上去无遗是对新商业模式的“支持”。但还是有一大批传统企业并不愿意实行这种模式,而且以瑞星为代表的这些企业也是处于无赖之举,并非心甘情愿。如何应对这些强劲的对手,当然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加强保护,但更应该的是赢得用户的心,只有赢得了潜在的消费者方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2、来自本身技术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