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9 15:33: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电商消费者调研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调研目的
本次调查最根本的调查目的是:
(1)通过市场调研,为产品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次要达到的目的:
(2)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目前校园电信增值服务的需求及动向;
(3)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和运作方法;
(4)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校园电信增值服务市场的渠道模式和渠道结构;
(5)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对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的认知和看法等。
总之,本次调查最根本的目的是真实地反映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市场的消费需求和竞争状况,为我公司相关产品的定位及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调研对象
学校(各地区每类选1-2所)
1.部委属高校
2.省直辖市属高校
3.民办高校
4.职业技术学院
老师(各选1-2人)
1.教务处老师
2.授课老师
3.教务助理
4.图书馆管理老师
5.校长
6.后勤主管老师
7.体育部老师
8.与我们产品及业务有关的老师
学生(各选2-4人)
1.大学一年级——四年级学生
2.硕士研究生(脱产、在职)
3.博士研究生(脱产、在职)
4.成人教育学院学生(脱产、在职)
调研内容
消费者研究
产品调查
——消费者对目前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的评价;
——消费者对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形式的偏好趋势;
——消费者对校园电信增值服务内容的偏好趋势;
——消费者对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组合的要求;
——消费者对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的趋势与建议;
——消费者对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的潜在需求与校园电信增值服务现状的差距等。
购买行为调查
——消费者购买什么类型的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WHAT)?
——消费者为何购买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WHY)?
——消费者何时购买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WHEN)?
——消费者何处购买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WHERE)?
——消费者由谁购买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WHO)?
——消费者如何购买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HOW)?
影响因素调查
——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设计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程度;
——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内容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程度;
——品牌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程度;
——影响消费者购买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价格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程度等。
广告信息调查
——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消费者获取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信息的主要渠道;
——目前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信息的主要传播点等。
竞争对手调查
——目前目标消费市场是否有类似的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
——消费者对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的了解程度;
——消费者对竞争对手价格的接受程度(如果有竞争对手);
——消费者对竞争对手利益点的接受程度等(如果有竞争对手)。
问卷设计思路
(1)问卷结构主要分为说明部分、甄别部分、主体部分、个人资料部分;同时问卷还包括访问员记录、被访者记录等。
(2)问卷形式采取开放性和封闭性相结合的方式;
(3)问题结构上采取分制评价量表、自由选择、强制性选择、偏差选择、自由问答等几种方式。
(4)问卷逻辑采取思路连续法,既按照被调查者思考问题和对产品了解的程度来设计。
调研区域
根据调查的目的及校园电信增值服务产品的目标市场等情况,公司研究决定为以下区域做为调查的主要区域:
2、中国本土奢侈品牌将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传统大众知名品牌将陆续推出高端品牌形象或推出新的高端品牌与高端产品
3、O2O与C2B将彻底改变传统奢侈品零售模式,中国市场将产生一批立足O2O或C2B的奢侈品零售企业
4、基于大数据管理的会员制综合服务企业将成为奢侈品市场的未来亮点
四大变迁
1、新媒体将进一步抢占广告份额,传统时尚纸媒将面临更大挑战,高端窄众媒体将迎来新发展机会
2、奢侈品牌的中国管理团队将面临进一步的换帅潮,品牌总部将通过人事任命加强对中国区的管控
3、传统商业零售地产转型加剧,服务业将取代零售业成为商业地产的新方向
4、国家将进一步控制奢侈品礼品消费,但是会鼓励奢侈品市场健康有序地快速发展,并将推出相关调控与管理政策
四大风险
1、传统B2C电商将面临巨大挑战,品牌自建电商与平台型电商将获得成功,其他传统电商将很难存活
2、国外奢侈品牌并购风险大于机会,众多中国资本将陷入国外奢侈品牌收购陷阱
3、与传统知名奢侈品牌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传统商业零售地产将迎来全线溃败
4、国际奢侈品牌在华发展20年所培养的大批管理人才并不一定适合中国本土品牌的创立与发展
附 录
2013《中国奢侈品报告》面对中国市场的4650名高资产人群展开调研,深入探究中国富裕人群的奢侈品消费观和消费习惯。
本次调研覆盖中国主要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包括北京市为代表的华北地区,上海市为代表的华东地区,辽宁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湖北省为代表的华中地区,广东省为代表的华南地区,四川省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代表的西北地区。调研人群中,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下(普通资产类人群)、资产1000万-5000万人民币(高资产类人群)及资产5000万人民币以上(超高资产类人群)的消费者数量基本呈现约1:2:3的均匀分布。
为深入分析超高资产类人群的奢侈品消费特点,比较他们与普通资产类消费者和高资产类消费者的异同,本报告特别将资产超过5000万人民币的富裕人群划分为三个层次:资产5000万-1亿人民币的富豪(占总调研人数的33%),资产1亿-5亿人民币的大富豪(占总调研人数的9%)以及资产5亿人民币以上的超级富豪(占总调研人数的5%)。
研究团队:
周 婷 (Tina Zhou),中国奢侈品报告首席专家,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
姚士锋(Steven Yao),中国富豪产业专家,财富品质集团董事长
研究员:师春芳(Summer Shi),王子麟(Canzy Wang),朱 砂(Sha Zhu),邓 菲(Victoria Deng),蒯 婧(Jing Kuai)
首先,我不是怀疑调研人员的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但总隐约觉得这个报告的数据应该和市场真实的状况(定性走访)有较大的差异。这里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客观造成的,(主观原因都在前期的“定量”问题设定上)一是不了解市场竞争的格局,二是主要消费者分布不清晰,完全照搬一般调研模式造成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完全意义上的“定量”调研,在很多产品身上并非完全适用以及不适合将其作为决策依据;其次,我并不排斥“定量”的研究,要不,很多市场调研公司要“告”我了。
笔者还记得被传为经典的一个市场调研故事。话说在美国有一间鞋子制造厂,工厂老板派一名市场经理到非洲一个孤岛上调查市场。那名市场经理经过严格的定量分析,发现居然没有人穿鞋子,也没有穿鞋子的习惯,这个数据说明没有任何市场。回到旅馆,他马上拍发电报告诉老板说:“这里的居民从不穿鞋,此地无市场。”
当老板接到电报后,思索良久。便吩咐另一名市场经理去实地调查。当这名市场经理一见到当地人们赤足,没穿任何鞋子的时候,心中兴奋万分,一回到旅馆,马上电告老板:此岛居民无鞋穿,市场潜力巨大,快寄一百万双鞋子过来。
启示:同样的境况,却有不同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我们要怎么看待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问题,不是定量不好,也不是定性分析不好,关键是你怎么看待、使用调研的结果。其次,你对市场的综合判断和感觉是怎样的?“定性”可以为消费者的“定量”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来源,否则,有可能找不到目标消费者,或者找到的也不是吻合目标群体的消费者。有人会说,又拍脑袋了吧,其实,后面去孤岛上调查鞋子市场的业务人员没有做定量分析,相反,前面那位分析了很多、很久,但后面那位成功开发了市场,为什么?对调研的综合判断和分析尤为关键。也就是说“定量”是要建立在有市场“感觉”基础上的。
那么,如果区域市场的业务人员,能像宗庆后般熟悉自己的市场,即使不做定量的市场分析,也能把市场情况和渠道、终端状况摸透。每个新品上市,针对每个区域市场进行调研是不现实的,但区域市场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比如:品牌影响力、渠道结构、消费者来源、竞争品牌状况、资源投入情况并不完全一样。靠什么?靠积累;也靠敏锐和把控。
新品上市,区域销售人员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对企业的业务人员来说,我们很难在新品上市时对包装、出厂价、味道进行调整,能够最大限度的调整的是产品的市场运作架构、渠道结构、渠道(终端)、消费者宣传等方面。所以定性研究对区域业务员很关键,不要陷入定性研究就不科学,数学模型更科学的误区,很多情况下,在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和渠道并非很市场化或很成熟的情况下,运用定量的数据模型并不能反应真实的市场现状。再则,消费者和渠道商心理是很难通过量化模式来得出正确结论的。
接下来,我们能做什么?
第一、了解经销商意愿
中国“地大物博”,消费品终端太多、太散,很难通过自身力量达到完全覆盖。千万不要跟我说:消费者是最重要的,我们最终就是抓住忠诚消费者,诸如此类的陈词滥调,如果你做过市场,就会明白,一个合适的商对你有多重要。我不想再在赘述这个问题。
你应当先去批发市场或同类产品的经销商处看看,当然,可以“谎”称你是某竞品的业务人员(该经销商没有做竞品的这个牌子产品)先了解一下虚实,看看这个经销商的兴趣、实力、思路怎样?如果该经销商有兴趣和意愿,接着再亮明身份,并表示一下歉意(一般来说他会理解的)。接下来就好谈了,你要将公司主要政策和要求跟他谈明白,如果意愿很高,接下来可以谈细节。
要探明经销商对这个市场的看法和思路(要谈透彻),一般他会了解大致的同类品牌的做法、销量等,然后你再总体走一遍主要批发商,基本情况就应该了然于胸。
说点题外话。有很多人习惯性非常讨厌做商(二批商)激励活动,认为这对市场很有害,说是公司库存转移,但实际情况远不是理论那么简单。在淡季和旺季的适当时候进行渠道促销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压库、激励等原因;还是打压竞争对手都有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经销商的力量还是很大的(无论从资金筹措和产品分销来看),很多时候,没有任何动作才是最大的危机。当然,这都是有策略,针对性进行激励,盲目促销当然贻害无穷。
第二、分类走访终端
终端的走访不是过去终端看看,也不在乎你走了几十家,更关键的是走访的质量如何?一般采用“闲时”走访,如酒类产品的终端――餐馆,一般上午午饭前,下午的晚餐前,最好是晚餐前(很多小老板早上没有起床),这样,终端老板会有时间招呼你。
问他对主要竞争品牌的看法,运作方法,通过终端老板反应顾客对竞争品牌的看法;再仔细看看陈列、空箱、礼品、赠品、促销情况、海报张贴、生动化、签订的协议、以及主要品牌大致销售情况等等。去终端一定不要只问一句话:老板,这个好卖吗?老板,哪个好卖吗?他会很烦你的,老板会想:好不好卖关你什么事呢?!
再有就是你的产品突破口在哪?一般而言,快消费是对终端进行突破;消费者在哪些终端比较集中,接触点好找?然后进行分类,餐馆、酒楼、夜市、超市等分别进行走访。
分析这些终端对产品上市的总体影响程度,哪些行业集中,便于上市突破;哪些是第二步才能进入的终端。有人喜欢说:消费者怎么怎么重要,开口必是消费者。但新品上市马上进行消费者活动效果不会太好。
原因是什么?
一个新产品,除了以前的那种大量广告拉动、炒作的除外,很难通过单纯的广告营销起到绝对制胜的作用了。也就是说,那个广告制胜的时代基本已经远去,而消费者消费一个产品并不是看到就会买,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获得关注――知道;然后是感受――兴趣,再产生需求――欲望,最后才是行动――购买。从这个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知道:新品上市先要让消费者关注,等产生了较强的欲望,再进行促销,效果就会很好。所以,上市立即促销的效果是不好的。
看看现在超市里刚上市就打折的产品会卖好吗?你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会买吗?大多是不会的,因为你都不知道这个产品值多少钱,打折对你而言,没有价值感可言(体会不到降价带来的实惠)。终端激励并不仅仅是“做终端找死;不做终端等死”那么简单,因为它是产品上市顺利进行的非常重要一环,缺少了这一环,产品在承上(商)和启下(连接消费者)都会出问题。“这一环”是让消费者产生欲望进而推动购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策略的消费者调查
如果你在街上拦截一个消费者问他:这个产品好不好?一般很难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么人家不理你,要么应付你;如果你召集一些消费者来座谈,消费者大多会给你面子,说:还不错。所以,作为区域业务人员,你要“扮”成消费者和他们聊天,让他们没有戒备,在轻松的氛围中说出真实想法,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结果。
你可以去消费场所看看他们在消费什么?在不同场所消费品牌或产品是否一致。这样你可以知道在产品上市之后,经过了渠道、终端之后,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消费者的拉动活动,以拉动目标消费者的持续消费。
中国计算机报调研中心近期对10家液晶电视渠道商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渠道商对CRT电视的前景并不看好。80%的渠道商认为CRT电视将逐渐退出市场,仅有20%的渠道商对其持乐观态度。由此可见,在与液晶电视的竞争中,CRT电视并未做到力挽狂澜,已不再是渠道商关注焦点,处境堪忧。
在对液晶电视销量占渠道商总销量比例的调查中,全部渠道商的销量比例均在四成或四成以上。其中,销量比例为四成、五成的渠道商均为10%,销量比例达到六成的为30%,七成、八成、九成、九五成的也分别达到10%,另有10%的渠道商尚未详细统计销量比例。
10家渠道商对市场上的主流液晶电视尺寸的看法不尽相同。调查数据(复选)显示,认为目前主流尺寸为37英寸的渠道商占到50%,选择30英寸及以下的为20%,选择32英寸的也为20%,选择40英寸的为30%,选择42英寸或以上的占10%。
品牌仍为首要关注
与厂商相比,消费者对液晶电视的态度更为狂热。根据中国计算机报调查中心对40名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消费者的调查,在未来购买电视机的选择倾向中,高达97.5%的消费者表示将选择液晶电视,仅有2.5%的消费者表示将考虑CRT电视。液晶电视遥遥领先、炙手可热。
消费者对液晶电视的青睐已经毋庸置疑。那么,消费者购买液晶电视首先会考虑哪些因素呢?中国计算机报调研中心的数据显示,54%的消费者表示品牌是首要关注对象,18%的调查对象最关注其是否高清,8%首先考虑价格,5%首先考虑信号是否兼容,而优先考虑尺寸、外观、接口完备情况、质量、综合性能等因素的消费者分别占3%,尚没有消费者表示优先考虑液晶电视的可录制功能。对品牌的关注脱颖而出,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因素,价格等退居次要位置。由此可见,厂商在品牌上多下工夫比价格战促销更为有效。
目前,液晶电视主流品牌竞争仍十分激烈。对消费者未来购买液晶电视的首选品牌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日系品牌索尼,关注比例为26%,紧随其后的为长虹,关注比例达到16%;选择关注海信及TCL的消费者皆为10%;选择东芝、松下的分别为8%;海尔、夏普分别为5%;选择LG、创维、康佳的均为3%;另有3%的消费者不确定将选择何种品牌。从上述结果来看,索尼虽然领先,但优势并不明显,群雄割据的局面仍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