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0 14:42: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数字媒体技术的含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象形汉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成熟的造字系统和美丽的笔画结构,被视为艺术性和使用性兼备的文字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象形汉字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相关设计作品数量不多、传播不广、应用水平层次不齐等问题。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体的不断更新,新媒体艺术设计中需要融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元素,以提高新媒体设计作品的文化审美内涵。象形汉字蕴含的独特的结构、丰富的意境、纯朴的视觉语言、神秘的故事都能为新媒体领域提供优秀的设计灵感和素材。
一、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古汉字,即指距今两千年至三千年前我国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等处于源头的汉字。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甲骨文和金文是象形汉字中最具文化审美特征的古文字,其中所具有的符号性意义与审美价值能大大地提高新媒体设计作品的质量。
1.提升新媒体设计的艺术内涵东汉文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归纳总结出了六种造字方式,虽然纯象形字的比例并不是最多的,但诸多研究都称象形是造字之本,文化之源。在汉字的造字方法上,象形的造字是更具有意向性,在笔画和构成上都呈现出线条化和图案化的表现①。这种对形态的概括和归纳,形成的既便于记忆的文字,也是具有魅力的符号。象形汉字是东方记录历史、文化的起源,它扎根于三千年前,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它原本在龟甲、兽骨上、在青铜器上被记录。如今进入数字时代,它的呈现媒介更加多样,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元素可以在新媒体设计中应用,它的艺术表现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在新媒体创意设计中形成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2.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象形汉字是目前为数不多可以识别、使用的古文字。利用新的形式,象形汉字能够迸发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目前,象形文字的研究集中在识别和勘误,象形文字被发现了四千字左右,可识别的一千四百个左右②,这些字多数是多意字,但有关象形汉字的设计研究不多,象形汉字的使用没有与时俱进,不能随着时空变幻下的审美趋向、社会意识形态而变化③,造成了了解象形汉字人群的断层。在新媒体中的运用有利于象形汉字的传播,进入年轻人的群体视野,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传播=记录=传承,这种“传播”是把过去用甲骨、用竹简、用纸记录的象形汉字,设计在屏幕上、投影中、三维空间等新媒体艺术作品中,使其延绵不息的传承下去。
二、象形汉字在新媒体中的设计原则
1.识别性原则新媒体设计要传达信息,即设计的可识别。多数以汉字为主题的新媒体设计都会涉及到识别性,无论是应用象形汉字的字义、字形还是笔画,都要确定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是否能被识别。对于观看者来说,象形汉字还是比较抽象的,让观众能够明确地识别出象形汉字元素,才能够帮助建立联想,了解具象的汉字,明确设计的意图,最后引申出观众的思考,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受象形汉字字库的限制,有些字比较相近,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取舍。象形汉字中的月、夕和肉,就只有线条曲折的区别,使用这种能指区别不太明显的字体,就要用笔画取舍以达到准确使用的效果。如在汉仪陈体甲骨文中这三个字的设计(图1),月字选取的是甲骨文中“月”字的写法,夕字是在甲骨文“月”字的基础上去掉一笔,因在甲骨文造字中“夕”代表不全的“月”,所以选取了金文中“月”字的结构,“肉”字则选取了篆文中的结构作为字形,形态上更像隶书中的“肉”字。在甲骨文书法中,已经在字形的处理上达成了共识,在不违反字体的基本结构和造字规律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借用和删减,对不太能区别的字型进行适当地变形,在符合造字规律的前提下增强艺术效果④。
2.交互性原则在可识别的基础上,如果想要受众对象形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可利用新媒体的特征,去设计交互行为,多交互的设计趣味性强,观看者能够直观体验和感受,会调动起来他们的参与感。交互设计里包括沉浸感的体验,利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器官感知一个创造者构建的环境中,增加观赏者的体验感和观赏乐趣。如的设计作品《地书》把参与者输入的汉字变为图形符号,利用计算机的整合把字变成图形,增加了作品的交互性。新媒体注重对接受信息的反馈,这种反馈就把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变为信息的互动传播,在象形汉字的设计运用中利用这种“交互”的联系,可以引导受众持续的参与互动。
3.审美性原则象形汉字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其字体结构都具有很强的艺术特征,在运用中要传承下去。但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中运用并不是拿来主义,照抄照搬,而是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做到把具有审美意蕴的象形汉字和现代化的形式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注意,不能是为了使用而使用,造成元素的堆积,这样会使受众审美疲劳。在设计时要考虑作品的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从外形、结构、质地、色彩等多元的视觉要素来考虑其艺术性,从而带来观者审美的愉悦。
三、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1.象形汉字字义的应用字义,即把象形汉字作为字体使用,可取字的原意和引申义。在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中,象形汉字包括单字使用和编排使用。就可识别性来说,作为单个汉字使用比组合更易识别,因为作为一种符号,它的意向比较丰富,一个能指符号的所指范围比较广。如汉仪陈体甲骨文的宣传H5《甲骨也嘻哈》作品,就是以字义为主,“汉仪字库”、“可口可乐”等霓虹灯牌,使用的就是甲骨文字体,创新的基础上有民族传统特色。总之,准确了解字的本意和引申含义,取本义和引申含义是合适的,但只取形态上相似的字却不了解其自身含义的生搬硬套就失去的传达信息的意义。
2.象形汉字字形的应用象形汉字的字形具有鲜明艺术特点,字形在设计中多作为图案使用,可对字形进行重构、组合。因象形汉字独特的造字方法和结构,会使设计通俗易懂,简洁明确。选取象形汉字的字形作元素的设计可对字义进行模糊使用,重视图案化的表达。陈楠设计师团队的《生肖甲骨文》表情包设计作品,充分运用了象形汉字的字形(图2),如“牛气冲冲”的设计就是把象形汉字中牛字的结构图案化变成一只“牛气冲冲”的牛头,强化了组合字的图形化和文字图形象征。另外,象形汉字因其载体的不同,字体的形态也有区别,甲骨文的笔画较细,多是生硬的直线,金文却有流畅的线条和笔触⑤。这种字形上的差异,在应用时具有创意空间。如北京奥运的系列标识设计就是以篆文为基本结构,兼具金文字体特征,通过现代图形的设计简化,使标识容易记忆、方便使用,通过特有形态达到形意统一。
3.象形汉字笔画的应用汉字最小的结构单位是笔画,在设计中的应用也很多样,笔画多数是作为零件来组合使用,可以和其它字体相结合使用,进行变形和套用。如日本设计师井口浩太动态汉字的设计中,“布”字中间的笔画就变成了日本象征性的门帘,镜头推进一个个门帘后面。除了对笔画的变形外,还可以进行笔画的组合。如《我执》的字体设计动态海报,通过钢琴键的弹奏,掉落下一个个书法笔画,利用汉字的笔画和无声的钢琴键的演奏,创造出画面的节奏动感。象形汉字笔画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太过浅显的使用会造成“貌合神离”,忽略对象形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属性的设计,就像是无本之木,缺乏文化深度。
4.象形汉字载体的应用象形汉字的载体大致分为两种:龟甲、兽骨记录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记录的金文,这两种文字的载体,也是象形汉字中所包含的元素,它们很具有标志性,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该载体的文化寓意。如顾鹏的甲骨文海报设计,运用了甲骨的载体作为主体,此应用方法也出现在标志和会徽设计中,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把中国传统印章作为主设计元素,利用历史沉淀下来的形式进行新的创作。数字媒体设计可以借鉴这些优秀案例,应用象形汉字的载体进行创意。象形汉字的载体除了甲骨和器皿,甲骨的刻法和金文的铭文排列方式也都适用于新媒体艺术设计中。
5.象形汉字故事的应用象形汉字因其久远的历史感和神秘感,具有一些传播已久的故事,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开始萌芽,天地神鬼为之震动。以及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甲骨文被王懿荣在中药铺的药材里发现时,文化之火的重新复燃⑥。这些故事在新媒体设计中的应用较少。开发中国传说故事用作交互绘本或者游戏的背景,可以引出庞大的故事体系,如在传说中仓颉有四目,造字时引发奇观,故事保留下来的是寥寥数字,所以尚有许多未知可以创作。故事的应用能够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力。如何运用中国已有的故事进行创作和延伸才是输出文化的主要手段,如在妇好鼎上歌颂的女性形象“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统帅和女性政治家,她的故事正是象形汉字记录下来的。许多动人的故事在甲骨卜辞上,在青铜铸成的鼎器上被永远保存了下来,但是却在现代人的记忆中遗失。通过把传统的故事和新媒体艺术进行结合,能使这些动人的故事呈现给观者,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新媒体艺术设计才会更具丰厚地文化内涵。
四、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展望
象形汉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设计中,提升了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扩大了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科技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新媒体艺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体验,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从传统媒体静态的传递信息逐渐到注重动态化、交互化的体验,因此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也需结合新媒体艺术的特点进行设计。当代文化产业异常繁荣,当代文化产业的繁荣促进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是我国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找符合精神需求的文化内容。象形汉字本身除了形式美以外,也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远的意境,与新媒体的结合使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蕴含了象形汉字元素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不仅使设计的水平提高,更推动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其次,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单一媒体的设计作品已经没法满足现代社会审美转变的趋势,象形汉字通过利用新的形式,能够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媒体的不断更新发展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用传统文化讲中国特色的故事,能够打破地域局限,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受众,提高中国传统艺术传播的影响力⑦。利用新媒体艺术的多种形式可以扩大象形汉字的传播范围,象形汉字被遗忘了太久,以新媒体艺术作为载体,不仅仅是记录象形汉字,象形汉字也随着被记录能够持续的传播,有记录有传播就能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
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图景:“它为我们带来了机器化大生产的观念,以及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以统一的标准化方式重复生产的经济形态。信息时代虽然显示了相同的经济规模,但时间和空间与经济的相关性减弱了。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制造比特……”
那么对于在数字化技术下的传统媒体――广播媒体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一、数字化对于广播媒体的含义
“数字化”对于广播媒体而言带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广播媒体中的个别环节或者某个领域采用数字技术;另一个含义是指整个广播媒介领域,确切的名称为“全数字广播”。
就目前来看,各级广播中心系统数字化程度平均接近50%。广播节目的制作、播出、传输、发射、分配、接收的各个环节都在进行数字化改造。从节目制作环节来看,MD机、数字音频工作站、非线编辑系统、数字录音系统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在播出分配环节中自动播出系统、播出资料库也已实现了数字化……
数字广播是信息服务的新领域,被看做是继第一代音频广播(电台)、第二代视频广播(电视台)之后的第三代广播业务类型,结合了互联网与有线电视的特点,让用户利用已入户的有线电视网络来享受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用户利用个人电脑或电视机,加装相应的接收设备,通过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来享受多媒体信息服务。只要家里已接入了有线电视信号,拥有个人电脑,和一个数据广播的专门接收设备,就可以接受中国数据广播平台提供的信息服务。
从目前发展的情况分析,可以说广播媒体的数字化基本上是遵循先易后难、先部分后整体的策略推进的。由于选择路径的不同,各地区在广播节目的播出和传输系统的数字化方面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二、广播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曾几何时,当电视出现以后广播便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无数的广播人对于电视冲击下的广播应如何突围一时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广播并没有像当时的一些学者预计的那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反而以全新的方式找到了适合当下情境的发展出路。接着互联网、手机……新媒体接踵而来,广播在经历过与电视的竞争融合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慢慢的摸索出了一条在新媒体环境中生存的道路。然而我们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必须要认清形势,看到广播业面临的挑战,然后才能针对这些挑战找到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
(一)广播面临的挑战
1、首先是广播自身的缺陷。第一、广播相比电视、网络等视听兼具的媒体而言有着与生俱来的劣势――线形传播和非实体的特点。由于线性传播的特点使得所有的广播节目只能顺序收听,无法倒检索,转瞬即逝、过耳不留。非实体的特点主要是指“受众只能听,而不能看到或触摸到它。”但是这些缺陷将随着传输和接收设备的数字化越来越容易得到克服。第二、广播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前由于媒介间所享有的信息有限而媒体之间竞争压力又都十分的巨大所以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的现象。第三、广播单位收入渠道单一,多数广播电台主要将广告收入作为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故更多注意销售广告,而面对内容资源及其他经营性资源的多重开发和利用还远不够,电台的产业化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产业链并未得到有效的延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广播台的收入规模扩张和经营的稳定性。第四、广播节目需求还未放量式显现,广播节目的市场化进程缓慢。不少广播电台的直播还没有真正的分离,多以自制自播为主,很少从市场上购买广播节目,结果实广播节目的需求市场尚未真正的形成。
2、其次,推陈出新的其他媒体的压力。相比较而言,广播与电视、互联网、手机在市场占有率、受众影响力、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电视的图画符号具有声情并茂、多姿多彩的优势,另外现代城市中地铁电视、车载电视的大量使用无疑更是对拥有流动性强的优势的广播一大打击。互联网这一第四代媒体的出现更是以它海量的信息、超强的互动性、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吸引了大批受众的眼球特别是青年受众的青睐。手机更是以其便携性的优势而且价格的低廉满足了各个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
3、再者,传受格局的变动。在传统媒体占据主流的媒介环境中,传受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种由传者占主导的格局,受众的被动接收的地位因为传统媒体的特点得不到改变。但是新媒体的出现使那种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受众变成了具有自主性、主动性的“使用者”,这种全新的传受方式让一直以来广播媒介的传统单向传播格局面临着极为尴尬的局面。虽然广播媒体也在不断的试图通过热线电话、短信互动甚至网络论坛的形式进行着互动,但是听众的主动地位并没有网络中微信、手机媒体等等那样的明显显现出来。
(二)广播的发展机遇
虽然上述提到了不少目前条件下广播面临的问题,但是事实一次又一次的向我们证明任何媒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广播也不例外。广播具有东山再起的四个资本:媒介资本――当电视夺走了大部分人之后,广播仍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远不及的优势发挥作用。受众资本--广播是一种个人的传播媒介,是“幻想着的乐园”,精神世界的天使。它可以让人戴上耳塞独自静静地收听、慢慢的咀嚼、自由的想象。收听资本-广播是一个“从不妨碍我们的朋友”,听众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收听。经济资本――广告客户的小算盘在某种意义上也帮助了广播,因为做广告的人发现,在电视上做广告花的钱多,相比之下,通过广播做广告可以少花钱多办事。
一、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的图书馆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是服务于社会的或单位群体的一整套完备的文化设施。多少年以来,它一直承担着文献信息的整理、传递,履行着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储存、传递知识和信息的机构,一直是传统信息环境下重要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因此,其服务也是传统的服务模式。
数字图书馆是高技术的产物,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凡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压缩与传送技术、安全保密技术、可靠性技术、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等。数字图书馆的含义很广,它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上的图书馆主页,而是一整套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数字化资源的集合。广义来说,数字图书馆包括所有数字形式的图书馆资源,经过数字化转换的资料或本来就以数字化加工、数字内容存储管理和使用形式出版的资料等,或经过回溯性加工的资料;各类资源类型,包括期刊、参考工具书、专著、视频资料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存储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丰富,传统图书馆的机制显然不能满足这些需要。因此,人们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的设想。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能大量存储各种形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它,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
数字图书馆是将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信息的数据化、存储管理、查询和集成在一起,使这些信息数据得以在网络上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信息。数字图书馆利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超媒体技术,针对数字化图书馆中各种媒体的特性,在图像检索、视频点播和文献资料提出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有效可行的管理检索方案。在当今数字图书馆作为一套完善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无疑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妥的环境,方便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它不但包含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应的服务,还融合了其他信息资源(如博物馆、档案馆等)的一些功能,提供综合的公众信息访问服务。可以说,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公共信息的中心和枢纽,数字化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二、进一步加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服务机构,无疑是服务业的一员。图书馆界已意识到信息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在不断调整思想、改进技术,重塑图书馆在信息环境中的形象。
传统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特点是在自己拥有有限资源环境和条件下,向有限区域的用户提供有限的服务。网络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拥有资源的方式和数量。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拥有大量网站形成的庞大信息空间,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资源有限的局面。如何有效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新型服务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随着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和日益普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向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和纵深化方向发展,而且要求其“新”而“快速”。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各行业的用户都希望迅速获取他们认为有用的、相关的、权威的和可靠的信息或知识。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开创新型的服务为各种用户提供服务。
在数字图书馆中,信息以多媒体形式表达,读者将从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所表达的信息中获取知识。文献信息经过数字化后,利用计算机检索速度很快,不仅可以检索书目信息,也可以全文检索,从根本上改变了落后的手工检索方式,加快了文献利用和信息的传递。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还不受复本的限制,可以同时供多个读者使用,大大地提高了文献利用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能够传输各种各样的数字信息,使异地信息传输和利用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图书馆应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
数字化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化资源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图书馆现有馆藏的基础上,将其中有价值、有特色的文献资源数字化;二是各种形式的电子出版物;三是网络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对数字图书馆来说,网络信息资源必将逐渐成为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主体。
一、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为社会生活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传播平台,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使艺术创作获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创作紧密的结合,创新了艺术创作形式,缩短了传统的艺术观念与商品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艺术的亲和力。
二、 数字媒体技术的含义
数字媒体技术是以信息科学为主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于媒体、教育、娱乐、广告等多个行业的信息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媒体交互、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等多项技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完成对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的处理,将分散单一的信息组合转换成具备一定观赏性的艺术作品进行传播,是一种兼具操作和实践的应用技术。
三、数字媒体技术的特点及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比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平台,操作更为方便,由于减少了传统传播下手工制作的步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传播的便捷高效性,使得数字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交互性更高,使得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共享的最大化。数字媒体技术也是一种能够呈现模拟画面,构建虚拟世界的技术,这让很多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设想、构思,能够获得一个具象化的途径。数字媒体技术还是一门具备较强综合性的技术,能够将图形、音频等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多彩的数字影像。
四、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促使艺术作品突破旧有的单一传播渠道,以一种更好的形式被大众所接受,要保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更为国际化的平台作为支撑,还需要打造好本土化的文化内涵。不再是单纯的抄袭,艺术创作者应该发挥文化产业的特点,同时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创造出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不能是简单的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艺术创作变成流水线上平凡的产品。
五、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1、丰富艺术形式,拓宽表现形式。传统技术下的艺术创作,很多虚幻、天马行空的艺术概念受限于传统技术而无法得到实现,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这些在过去看似虚无缥缈的想法达以实现。在电影中,各种现实与虚幻,空间和时间的折叠,都能够借助计算机,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融合更多的艺术效果,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场景。
数字媒体带来的多媒体影像处理技术,打破过去受限的表现形式,运用计算机程序将虚幻的场景、角色同现实有序的结合起来,能够更为直观的营造出虚幻的意境。虚拟设计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拓宽了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思维,能够更加自由的完成各种不受束缚的艺术创作,这无疑增强了艺术作品的设计感和可观赏性。
2、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艺术创作是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先冗长的人力输出逐渐被计算机取代,数字媒体技术也在不断缩短工作周期。原先需要一整个大团队耗时完成的任务,在现在有了数字媒体技术加入后,可能小团队且耗时不多便能得到解决。
3、增加艺术传播的互动性。艺术的传播在过去存在单一、不灵便的缺点,数字媒体技术有效的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增强了艺术创作的互动性,使艺术创作成为一种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可以与受众进行互动的一种艺术形态。数字媒体技术使艺术创作者能够利用数字化的语言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不受空间限制的双向交流,这都有助于现代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4、创新艺术创作。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多领域多学科的技术内容,现代艺术创作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就是将艺术表现形式与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有效的结合起来,既体现了艺术感,又变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艺术形式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突破了不同艺术类别之间的界限,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结合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点,创作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新形态。
5、对艺术创作的挑战。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存在两面性,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面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可移植性与艺术创作的原创性之间的矛盾,数字媒体技术世界化与艺术创作本土化的矛盾,技术的刻板与艺术感性的矛盾,都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做出合理的调整,集众家之所长,融入文化内涵,最终达成艺术创作的新高度。
六、结言
科技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媒体技术无疑对促进艺术创作的突破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艺术作品具备自身的艺术性的同时,结合了商品属性。归根到底,艺术作品的商品性无法替代其自身的艺术性,艺术性作为艺术作品的作品属性,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与时俱进,运用最新技术帮助作品创作无可厚非,但只有深入研究以及了解了艺术的本质之后,才能够自由驾驭,使得科学技术真正为艺术创作服务。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