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范文

时间:2024-04-10 14:42: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篇1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把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促使高等院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定位、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本科教学质量标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自觉规范办学行为,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新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1]。

一、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一)部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偏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存在着师资队伍不稳定,管理困难,新招聘的青年教师还不能很快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尚未形成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这就使深化教学改革工作推进受到很大的制约。

(二)人才引进、开发、培养机制不健全。在教师培训,特别是青年教师培训方面存在差距,人才引进和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大,相关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师资队伍整体建设规划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对独立学院尤为突出。

(三)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亟待加强。对教学工作还没有做到相关制度的全覆盖,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还有不小的差距。

(四)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尚未健全,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的力量不强,督导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尚未进行全程监控,监控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教学力量薄弱,管理的思路和做法比较陈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推进教学改革,凝练特色办学理念

(一)根据《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大力推动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高等教育要在教育教学建设中注重办学特色的凝练与总结。形成依托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培养导向就业的专业素养,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秉承严格管理的优良传统的特色办学理念。

(二)教学是高校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保障正常秩序的关键,实践中的虽然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但规范的教学管理能够从根本上促建学校的进步与发展。要健全高校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有效地开展中期教学检查、毕业设计检查。要长期坚持院长接待日制度,学生座谈会、网络及其他形式的评教制度,高度重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三)坚持学风建设常抓不懈。各高校都要采取措施,以抓《学生考勤制度》的贯彻落实为切入点,教务处定期抽查通报,辅导员、教师及学生自我教育联动。开课单位加强与任课教师在贯彻学校教学常规,教书育人方面的沟通、检查。教师节大力宣传优秀教师事迹,以教风影响学风。

(四)加强内涵建设,有效的管理是保障,制度建设是有效管理基础,需构建有效地制度管理机制,使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

(五)做好专任教师管理工作,就要严格聘任程序,尊重专任教师享有的权利,要求并适时提醒专任教师履行应尽的义务,逐步建立起激励机制,每年教师节要表彰优秀专任教师。建立起专任教师库,由专人负责。做好对专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分批将青年骨干专业课教师派出进修,参与企业技改、应用项目开发等;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传帮带和开展教学竞赛活动等,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六)牢固树立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组建好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和优化学科结构,规范专业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大力度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公寓人才平台,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努力搞好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三结合”。每个专业要选几门专业主干课程,探索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从中找出人才碰头上的差距与不足,及时对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在专业建设上向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倾斜。

(七)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将教风、学风建设贯彻到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教学以及各项工作的奖励竞争制度,为稳定人才、激发活力发挥重要作用。抓好建章立制工作,修订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保证独立学院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建立教学督导组和领导听课制度等。严抓学生考勤管理,贯彻学生课堂行为规范,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积极推进院系两级管理,各院系自主发展的责任意识。保障高等院校又好又快发展

(八)近年来高校生源呈连续下降趋势,这对高等院校构成挑战,在生存威胁面前,要应对挑战,化“危”为“机”。生存的出路在于提高办学质量,在于走特色办学之路。提高办学质量应该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负责。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培养出优秀教师为学生授课,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三、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深化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我们要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制定明确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继续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建立起任课教师聘用管理的机制。明确学科专业建设带头人,建立和完善教研室一级的建设。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及在教书育人中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是我们的目标,通过制度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确保教学质量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弥补制度建设上的空白,制定出明确的计划、目标,使制度建设与学院发展相适应。在此基础上,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切实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搞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计划启动新一轮的教学大纲修订工作,使之更适合学生的特点。

支持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编写讲义和教材;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胆改革考核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依靠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网络使学生方便使用高校数字图书馆和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

(四)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加强院系两级管理的力量和监控的力度,层层把关。按照《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的要求,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按照《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的要求,规范教学管理流程,初步建立起教学管理各环节的质量标准。重视并继续发挥好学院教学质量督导组的作用,改变人员组成,充实力量。

(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使其达到或超过评估标准的要求,加强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创新管理机制,破解难题,走出一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新路。

四、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认真研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逐步改变传统知识灌输式教学,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教授与时代进步和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课程内容。特别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启发式、情景式等多样的教学形式,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课程置换、课程比例调整、优化课堂知识讲授结构等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中去,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已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组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独立学院校际间探索学分互认的开展,鼓励校际间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篇2

一、内涵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工作体系和运行体系,在提高教学质量中是保障教学质量的管理和控制的机制。在这种机制的运行中,以“教”与“学”为两大核心,在不断提高教学目标的同时,巩固和提升教学质量,已达到适应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生活的需要。

1.人才培养

人才作为21世际的财富,在高校三大职能中也处于三项之首。不仅作为高职学校的基础性职能,还是高职学校的核心职能。然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培训,而这种培训是依托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做保障的。所以,科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机制。其实,实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对教育工作有着多方面的益处和积极作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使在工作中对工作的各要素、环节、员工状态得以充分的了解、反馈和评价,而且对于具体员工来说,可以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各种的评价手段进行合理刺激,使教学工作趋于精密化和严谨化。在员工与机制的双保证下,使得高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一个良好的保证。特别是在高职学校竞争激烈的今天,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技工证中发挥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2.设计属性思考

对于教学质量来说,既有在社会、上级甚至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这属于外部监控。而在高职学校对自身的办学水平、硬件、质量方面的监控,则是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在内部评估以及优秀评估联合学校自身的监控和管理,共同组成了教学质量监管的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个方面。在教学质量管理中从封闭化转为开放,受监控对象的监控机构,从一个变成了多个。而受控对象的监控方式,从单一变成了多层次深层控制。在此基础上,有几个原则应该遵守。

(1)科学性

我们在探讨教学质量监控时,并不是单单以监控为目的。而我们是要以近些年不同院校的不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来寻求一条适用于任何高职院校的有建树的研究成果。其实,在监控的同时,我们只希望能够以这种方式来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可能由于一些原因,我们不能建立一个十分完美的体系,但是在这项探求中,我们不能把这项监控当成一种任务,而是要把它当做一个科学行为,因为这个体系就具有科学性,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知识和理论方法来完善这项质量监管体系。

(2)系统性

在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方面,在学校中教学质量监控渗透在方方面面,而在人与人间的关系、部门间、或者是各班级间,教学质量管理依然发挥着自身的功效。而在高职院校的实施中,教学质量并不是一次检查就可以有评判标准的,而是在反复检查中一点点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学质量监控需要对这个事情实施全程监控,在一层层监控中不断地改善,在这种循环往复中进入下一过程,体现其系统性。

(3)可行性

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实行的可行性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时间上可行。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时间,只专注于这件事。第二,财力上可行,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我们也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金钱。第三,可操作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在操作上,我们既要做到操作简单,比较明显,又要监控标准视情况而定。第四,就是效果上的可行性,毕竟教学质量监控是要面对每个学生和每个老师的,所以要易于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接受。

(4)全员性

虽说这项监控系统监管的是高职学校每一个人,包括老师。但是在这种监控下,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教师和作为基本任务培养的人来说,教师和学生皆是质量监控体系的一部分,在角色的转换中参与着监控的进行。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教学监督实施到每一个学生和教师身上,调动学生干部积极行动,从根本上保证监控的实施。

(5)可持续性

科学监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在教学质量监督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就是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地积累和不断的总结经验,才会在新的发展道路上获得成功,最后达到完善。

二、结语

对于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来说,这个建设就是对其本身属性的一个归纳与阐明。对于监控与评价,需要高职学校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监控与评价虽是一个监管系统,但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加强教师教学质量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08-28.

[2]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3]王嘉毅.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与监控[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4]邱丽敏.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215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学校教学管理永恒的主题。随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随着《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在我国高等护理院校认证工作的开展,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推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保证。因此,建立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管理标准,完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是高等护理院校迎接“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注重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与教学管理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拟建设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的质量管理制度与保障体系,并确立一种完善的质量文化来规范质量行为。管理过程中采用系统化管理,强调过程控制与持续性质量改进。并且在改革中探索研究,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研究的思路与目标

本文主要从“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引导性问题”入手,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关于侧重研究体系建设、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和教学质量改进措施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主要依据高等护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中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相关内容,结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质量监控要求,同时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完善和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的模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落实等方面,全面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围绕我国护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中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依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质量监控要求,并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完善和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模式的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落实等方面,全面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四、研究的过程和途径

本文主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引导性问题”中围绕“质量保证”的要求开展研究。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标准

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并保障运行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从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等,结合教学管理实际,在建立符合高校教育特点的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对一些新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式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研究。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

对教学关键环节即课堂教学、实验与实习、毕业考核、考试等设置质量控制点,以质量控制点为重点,制定质量保证流程和实施条例[1]。形成从学院领导做起、各职能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各教研室教师及学生参与的“全员参与”质量监控的机制,形成既有教学管理人员又有广大教师和学生,既有校内专家又有校外专家参与的管理监控队伍,进行听课、评教及专项检查监控机制。

(三)搭建教学质量信息管理平台

教学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汇总、处理各类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教W质量论证与决策系统提供决策依据[2],也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提供重要保证。因此,充分利用信息管理技术,搭建方便、实用、高效的即时的教学质量信息管理平台,有效开展自我评估、专业认证和教学质量监控,定期更新教学状态信息,及时收集教学信息,对教学信息收集及统计分析,实时通报教学反馈,监督改进教学工作。

(四)形成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负责制度,加强教学质量改进工作;探索推进质量改进的合适途径和有效方法,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地运行,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特别是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效果的评价,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改进工作。质量改进主要针对评估专家对我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3]。

五、研究结论

“通过建立普遍接受的专业教育最低标准,规范专业教育[4]”。教学过程监控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标准的建设为我国护理专业指标体系建设形成专业示范作用,在此基础,针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的引导性问题的深入探索,初步建立了教学质量管理保障指标体系,聘请相关管理专家进行论证,在结合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审核评估项目、要素和要点提示深入研究,使建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为教学管理自我评估和专家进校考察评估提供服务。

通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途径、改进的效果与评价等,总结和提炼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施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积极探索高等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规律,进一步推动高等护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标准.2013年.

篇4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建设的依据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督,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质量保证体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2006]16号文件)的颁发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中心,重点抓教学质量,预示着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时期。2008年,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育[2008]5号文件)指出:“高职评估旨在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为重点的质量保证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内涵质量建设,必须重视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质量监督。201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这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标准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把教学质量提高作为提升高职办学内涵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方向。

高职教育“以提高内涵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四合作”为主线的发展方向”,促进了高职教育普遍重视内涵质量的建设,而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反馈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适应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学质量评价的要求,建立相对完整的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反馈体系以及相对应的运行保障机制,形成教学从管理、检查、督促、反馈到整改的闭环系统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质量保障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构建“4233”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1.构建了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由教学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组织实施,两个部门并列运行可有效保障质量监督。为适应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需要,在教学质量监控实践中,我们探索出构建学院“4233”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即4个系统、2级组织、3支队伍和3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控制、评价、反馈保障。其中的“4”,即建立了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的4个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督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和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其中的“2”,即院系二级督导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院督导室负责全院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反馈保障和二级教学单位督导组负责本系部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价与反馈指导。其中的第一个“3”,即3支队伍,院系专、兼职督导员队伍、学生信息员队伍和企业兼职督导员队伍。信息员队伍负责收集和整理本班级教学质量信息,企业兼职督导隶属于各个系部管理,参与系部的教学质量监督。其中的第二个“3”,即三级保障,形成学院、二级教学单位和教研室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与反馈保障。

2.实现了多元化、多主体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监控是依据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价与反馈,如何科学、合理、公平评价,建立与教学质量标准相对应的评价标准是实施有效监督的基本保障。在实践中,我们用3年时间初步完成了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通过研究和不断实践的修正逐步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多元化、多主体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实现学院、企业兼职督导和社会第三方参与的多元化、多主体教学质量评价。即学院内部对二级教学单位教学工作状态的评价、对教研室教学工作状态的评价和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其中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同行、二级教学单位领导、二级督导组等完成,在评价指标设计和评价权重上,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指标侧重点不一样,这样可使评价结果较客观,教师易接受。外部评价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兼职督导、实践指导教师和校友对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对学生定岗实习的职业能力的评价、社会第三方对学校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在聘请企业兼职督导员方面,选择以人力资源部部长为主要对象的兼职督导,因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部长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毕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最熟悉。因此,从2010年开始,学院根据二级教学单位规模共聘请了56个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部长为学院兼职督导员,得到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为了有效发挥兼职督导员在教学质量方面的监督作用,每年完成一次对系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测评,根据需要为二级教学单位学生做一次讲座,每学期完成一次听课任务,为学院督导室提供人才培养有关质量信息。教学质量测评则通过二级教学单位实习巡视教师给企业兼职督导和实习指导教师发放评价表的方式对学院系部教学工作和学生职业能力等进行评价。2011年,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又引入了第三方评价单位,即目前公信力较好的社会评价机构”麦可思评估”,对2010年的毕业生质量进行全面评估。通过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对学院教学工作状态和教学质量的评估,使学院从上到下普遍重视教学质量内涵建设,提高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近几年来,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处于同类院校前例。 转贴于

三、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工作是一项针对活生生的人而开展的一种促进人的身、心、能健康发展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劳动和观念形成的过程。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对某一名教师或学生进行结果性评价,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应该建立在过程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从教学活动过程来看,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是关键因素、学生是重要因素、教学管理是条件因素、质量监控是保证因素,评价的作用是检查教与学的质量并提出指导建议。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从教师工作的责任心、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教师的教学责任心表现在教学态度、教师的精神面貌和教师的为人师表等方面;教学能力表现在教师课程的掌控能力、教学内容的取舍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调节学生心理的能力等;教学水平表现在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教师知识及技能的迁移能力和学习运用能力等。对学生学习监督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气和学习质量进行监控。学习态度表现在课堂学习的精神面貌,对待专题研讨、调研、社会实践等学习任务的态度等方面;学习风气表现在遵守组织纪律、尊重教师、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学习质量表现在完成学习任务(作业、报告、演讲)等的质量。对教学管理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主要检查管理者为师生提供的教学服务质量并提出指导意见;对管理者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者对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为师生提供的教学服务设施和师生对教学、生活等方面的建议意见落实情况等。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分两条线运行,分别由不同的主管领导管理,其目的是能够较好地实现督管、督学与督教。为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和质量反馈的要求,三支质量监控队伍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学院督导对教学质量监督的主要形式有听课、座谈会、专项检查、常规检查、实习巡视监督等。其中听课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重点听四类教学人员的课,即学期评价排名靠后的教师、学生信息员反馈意见较大的教师、近三年进校的青年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青年教师偏多是各个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学院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使青年教师较快通过教学关,通过对“青兰”工程实施的监督检查,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学比赛、说课比赛、课程设计比赛,组织青年教师听优秀青年教师上公开课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质量关,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企业兼职督导对学院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通过毕业学生顶岗实习、课堂听课、座谈会和填写教学质量评价表、学生实习巡视督导等方式进行。学生信息员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主要通过各个班级学生信息员每月报送的教学质量意见书、座谈会、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对上述三支队伍反映的教学质量问题,学院督导室根据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三个反馈渠道,即通过每周的教学例会反馈一些面上较普遍的教学质量问题;通过对系部主任或书记反馈系部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中发生的教学质量问题;通过对教师一对一反馈教师个人在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有效促进了学院二级教学单位、教研室教师重视教学质量。

四、建立评价相对应的激励制度

教学质量的提高,仅仅依靠教师、管理者的自觉性或教师的奉献精神是不够的,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运行机制,其中评价激励制度是激励运行机制的重要保障,评价激励制度包括二级教学管理激励制度、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激励制度、科研工作质量激励制度、教学团队建设激励制度及教学改革与创新激励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形成有效激励运行机制;通过激励制度的有效执行,可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和挖掘教师潜在的教学能力。在构建“4233”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过程中,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重视激励机制的运用,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工作激励制度,对教师教学质量每学期评价一次,与教师的工作绩效、职称评定挂钩,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对二级教学单位和教研室的教学工作状态每年评价一次,对获奖二级教学单位、教研室在校园网上公示,极大地促进了二级教学单位重视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研究和学生就业质量,达到了预期效果。

篇5

关键词 社区教育 PDCA循环 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8.013

The Research of Quality Control System about Higher

School Involvement in Community Education

JIANG Kui

(Administr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Commun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oint of building learning society. But there exists many difficulties in community education of China. It is significa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education. The article introducing circulation theory to establish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cluding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monitoring assessment, communicational feedback, continual improvement. Expect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rame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promoting quality of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education.

Keywords: community education; PDCA Cycle; quality control

1 我国社区教育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保持社会和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教育旨在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进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型城市的中坚力量。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教育的发展,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种学习型组织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前全国共建成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近200个,省级500多个,对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其中教育资源不足、公共投入匮乏、缺少立法保障等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既能弥补社区教育资源的短缺,系统地为社区教育提供物质资源和智力支持,又是高校实践终身教育理论、社会服务职能的最好体现,是一种实现社区和高校共赢发展的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创办社区学校,如知识科普学校、技能培训学校、语言培训学校、儿童学校等;二是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如举办讲座,提供咨询服务,提供场地和设施服务等。

高校的介入对社区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缺少立法、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社区学校质量参差不齐。如何构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社区教育质量,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3 构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

3.1 PDCA循环理论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是英语单词Plan、Do、Check和Action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顺序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Plan:方针和目标的确定,活动规划的制定。

Do: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并进行运作,实现计划的内容。

Check: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对错,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Action: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总结成功经验,形成标准;未解决的问题,向下一循环反映。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每经过一个循环,质量就提升一步。

3.2 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在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PDCA循环的程序进行质量控制,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基于PDCA循环的社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组织保障系统、监控评估系统、沟通反馈系统、持续改进系统,四个子系统互相依存,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质量闭环监控体系(如图1)。

图1

3.2.1组织保障系统

建立健全高校、社区和政府三方长效合作机制,明确职责,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从高校的角度讲,应树立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和平台,发展社区教育,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通过考核和奖励等方式激发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社区应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加强社区教育宣传推广,努力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和开放水平,同时大力开发资金来源渠道,为社区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政府则起到支持、推动、统筹协调的作用,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保障机制、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加强对社区教育事业的领导和发展规划,促进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规范、科学、有效地开展。

3.2.2监控评估系统

制定针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监控评估体系,是PDCA循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该体系从内控机制和外部评估两个方面来实现质量监控和评估。

高校应建立质量内控机制,加强自查、自检、自我提升。第一,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制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工作计划,并明确相关责任人;第二,建立教学质量检查制度,由院系领导或相关工作人员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教学环节和实践活动进行抽查和评估;第三,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加强鼓励、引导,调动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外部监督和质量控制。第一,建立督导评价和奖惩机制,成立社区教育督导小组,督导组为独立的第三方质量监控组织,由专家和社会人士等组成。督导组主要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教学管理环节进行评估,重点考察社区教育的管理服务、学习秩序、后勤支持等方面,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反馈评估情况,并将评价结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考核内容。第二,有计划地进行各类专项检查。由政府有关领导带队,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教学开展情况、基础建设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对取得突出成效的单位给予表彰,并作为下一年度经费拨付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三,开展满意度测评工作。专家团队设计满意度评价指标,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教学和管理质量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测评结果作为评定学习型社区的重要依据。

3.2.3沟通反馈系统

根据“事事有反馈”的原则,注重检查监控信息的及时、互相、真实反馈。通过检查通报、工作会议、居民座谈会等形式,向有关部门和社区居民及时反馈社区教育质量监控信息;在社区设立“督导信箱”、“政府信箱”、“大学信箱”等,采集居民对高校和社区教育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统计、提炼。

3.2.4持续改进系统

持续改进阶段,既是一个循环的最后阶段,也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在这个阶段,高校和社区对各项质量检查反馈信息加以诊断、分析,对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对工作计划进行修改完善,对社区教育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同时,根据各方意见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和工作标准,确保教学和管理人员有规范可依,防止社区教育工作的随意性。通过持续改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合理状态,将监控机制和质量提升有机衔接起来,有助于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建立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社区教育办学水平和提升社区居民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全方位、全程性的质量管理系统工程。该体系实际运用过程中应注意:

一是必须有足够的财政投入作为支持,建立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资金支持体系。除了确保政府财政投入为社区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外,还应积极拓展经费渠道,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社区教育,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经费总额,保障社区教育的质量。二是监控评估环节中各项评价指标的确定须遵循规范性、可操作性、全面性、奖惩结合等原则,克服随意性。另外,评价指标设计也应考虑到不同社区区域性社会、文化、经济的差异。在考核评价组织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和督导组应遵守“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严谨严肃”的原则,客观组织检查、评价,确保考评的实效和公信度。三是建立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来协调、统筹、管理、分配各种资源,管理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各项活动。同时,建立并落实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促使质量管理工作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慧.社区教育和社会学习[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1).

篇6

新建本科高校是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感召下应运而生的,它们是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系列中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对保证我国本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而研究新建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下笔者就新建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不足之处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1、新建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构建和运行的特点

1.1 新建本科高校暂时没有毕业生,使本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在短时间内己法接受社会的检验

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尽管有许多指标,但最终还是要由社会和用人单位来检验。目前,我国大部分本科专、世的学制为四年,新建本科高校在获得国家批准后才能而向社会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由于在他们之前没有本科毕业生,因而存刘他们组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质量究竟如何,缺乏社会对往届本科毕业生评价的反馈信息,为教育数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运行带来不便。

1.2 新建本科高校规模逐年增加,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逐步健全和运行成为可能

根据我国普通本科学校设置的相关规定,新建本科高校经国家批准设置后,第一年仅批准开设四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仅有100个招生名额。所以,新建本科高校可充分利用有利时机,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并在运行中及时发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逐步使体系趋十合理,发挥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监督和调控作用。

1.3 新建本科高校管理人员来源广泛,能充分吸收各本科高校所长,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并能保证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和严密性。

新建本科高校为了设置的需要,会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教育精英,组建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学及管理团队。他们会以各自身上无形的资源如全新的质量意以,先进的质量监控手段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产生非常有利的推进作用。

1.4 新建本科高校大都由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受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中的质最标准及定位需花大力气研究,避免职业教育痕迹过浓的现象。

根据我国《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要求,称为学院的新建本科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这就注定了新建本科高校在申请设置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他们只能从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社会评价相对较高的高职院校中产生。而这些院校习惯了高职专科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其制定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很难摆脱高职教育的影响,会对本科教育教学质晟保障肢监控体系的构建带来不利的影响。

1.5 新建本科高校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客观上对教育教学质最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带来困难,需要不断努力,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提供支持。

新建本科高校为了降低办学成本,在申请设置本科高校时,其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符合设置校准为原则。随着本科教育的不断深人,资源短缺、文化积淀不够深厚的矛盾会逐步显现,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2、新建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构建及运行需要决的几个问题

2.1 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然而,我们到底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呢,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结沦。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将学生看成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学校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多以学生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的高低为主要依据,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内容的现象发生,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主张以学生是否适应社会需要,能否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标准;学生本位的教育价博观认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应该以是否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主张教育教学应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实现人生价值。

严格说来,三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产生的三种不同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承的。因为,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就无法掌握现代思维方式和现代技能,根据个性有选择地培养技能也就无从谈起,满足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所以,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观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找准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将知识传承、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根据学校类型的不同,合理调整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才能形成正确的质量标准,并以此来指导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运行。

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大部分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来,其类型应为教学应用型,应将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最优劣的标准,只有两者完美地结合,才能使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最人限度地张扬个性,也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2.2 以学生为中心,全员参与,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

新建本科高校基于学生本位结合社会本位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在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工作中,应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引导教学肢教学管理工作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学生管理工作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

道德和法律意识为中心,促进学生满足行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校各个部门、各个教育服务环节都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2.3 沟通信息,及时反馈,减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的滞后性

新建本科高校由于暂时没有毕业生,因而来自社会及用人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还暂时起不到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临控作用。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高校要不断地及时地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的矗式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信息采集,通过学生评教,掌握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程度;通过教师评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同行互评和专家砰估及时化解学生与教师评学结果之间的冲突,汲取其积极的成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消除其消极成份对教育教学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纠正教育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之间的偏差,以此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文件,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学校教育教学是一个过程,通过教育教学过程的严密组织和高效运行来逐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要通过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评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来体现,但这一最终结果却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是一系列教育教学过程的积累。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对每一个教育教学过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师任用、教材选购、课堂管理、考核管理、教学评价、课程评估、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制订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并通过相应的标准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教学管理行为、质量评价行为和教学服务行为。使教育教学行为与教学质量标准之间的偏差能得到及时地纠证才能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有所保址,实现对总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1-0023-07

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以学校自评为基础,院校评估(合格评估与审核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以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为主体,高校、政府、专门机构、社会多元评价机构相互结合的特色评价体系。正如刘振天所言,《意见》的亮点是将高校自我评估作为整个评估设计的基础,以审核评估重点评价学校自身定位、办学条件保障与实施效果。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方案明确“应注重学校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关注内涵的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提高”。

从学术视角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成果,无论是本体论上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涵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路径探讨、专门针对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对策建议,抑或是方法论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比较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或建议都落脚于如何提升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审核评估研究为例,有学者指出,本次审核评估着重突出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要求,实质上都可以归结为如何建立和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这一核心问题。

无论是高等教育政策导向抑或是学者研究呼吁,加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和重要核心,本研究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相关探讨亦是基于上述研究与现实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现有文献中,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往往被等同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两个概念存在的天然关联性毋庸置疑,但两者所蕴含的理念及外延特征却泾渭分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面向教学这一特定对象,而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面向对象涵盖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个层面,因此,对象学视角下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延可界分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内部科研质量保障体系与高校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三个部分。

一、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简要述评

对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内容的研究,高海生等人认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由控制要素系统,质量标准系统,统计、测量与评价系统,组织系统,保障系统五个部分构成。戚业国提出本科教学质量思想与质量文化、质量准则和质量标准、教学投入保障机制、教学过程的保障、教学产出质量保障与教学保障的反馈与修正系统。于志刚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含教学质量管理与决策系统、教学质量评估和诊断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预警系统以及教学质量保障支持系统。杨昆蓉认为以改进完善为目的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信息搜集系统、评价与诊断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质量保障支持系统五个板块构成。陈学明在分析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基础上,将体系构成解构为决策系统、指挥系统、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条件保障系统、评价与诊断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文化宣传系统以及质量仲裁系统八个组成部分。

针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的研究,赵菊珊给出如下建议:一是建立全员、全程和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二是建立层级结合、上下贯通的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三是建立经常化制度性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四是建立专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组织与机构。魏红认为应当遵循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以系统的理念和思维对关涉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实施持续性的体制化与结构化的评价、诊断与监控,构建权利、责任与任务界定清晰、协调互促的保障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另外,关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体实施研究,邹永松在解构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问责要素、现状、类型及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问责机制与问责程序,并以绩效考核、年度报告等项目建构更加合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李红梅认为推进高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策略应当涵盖五个方面,具体包括:全过程覆盖,有节奏推进;设计流程化,目标理性化;评估规范化,运行常态化;依托网络化,推进信息化。

从既有文献来看,对于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既有学理性研究亦有对策性探讨,既包含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的理论探究,又涵盖对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所涉高校的个案介绍,研究内容不可谓不丰富。但仔细研判相关研究成果有以下问题未予以厘清:一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逻辑基础,如“质量”“教育质量”的应有之意是什么?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科学涵义如何理解?是否有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统一模式?二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然状况,如高校实施状况整体性如何?其共性弊端在哪里?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怎样?我们能够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在哪里?三是建构特色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落脚点问题,如特色如何进行表现?要素建设与体系建设如何协调相处?

二、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理念层面的缺位与错位。如前文所述,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在政府行政性教育评估推动下将外部评估转化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过程。由于这种转向处于发生伊始,高校、政府、社会及其他相关利益者还处于角色自我调适阶段,难免存在错位或缺位现象。一方面表现在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靠行政牵引推行,缺乏内在动力;高校在建构自身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亦没有充分考量相关利益者切身需求。另一方面体现在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主体的高校没有提升到整体发展战略高度,并没有结合自身条件及社会需求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权力分配上,沈玉顺认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管理结构应当由校级层面的集中走向院级层面的分散,即由高层集中走向基层分散。这样的制度安排有两个考量缘由:一是从行政管理视角出发,简政放权是我国政府行政实践的趋势面向。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体现在校级层面上表现为事务管理过多、过细,没有给予基层院系足够的权力和空间,这种情境下的基层院系往往只能成为具体事务或任务的承担者和履行者。二是从学术组织体建构来看,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往往局限于各自城堡中,无法破除各自壁垒进行自由交流与充分合作。有论者提出应该把基层学科和课程调整的设置权、科研项目管理权、资源分配权、人事权等相关学术与行政权力下放给基层教学单位,以增强基层组织自主适应能力以及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充分释放基层组织的创新能量。李奇更进一步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还没有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保障之间、输入保障与输出保障之间、行政问责与市场问责之间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点。

2.具体行为层面的失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高等教育实践中通常表现在教学质量管理上,体现为:在各学期实施开学、期中及期末三个节点的过程检查;推行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或师生互评的评价方法,采用对发生教学事故的教师进行惩戒的相关举措。这样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往往以项目作推进,并非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尤其是并未建构真正合理与理性的保障体系。另外,在组织建构上,虽然不少高校在教务部门设立了教学质量科或单独设置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等机构,但其职能仅仅限于教学管理部门内部行政性事务监督。高校所设置的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的存在往往表现在为学校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保障措施提供相关建议,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基于其实质性权力。

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成上,大部分高校建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运行机制通常停留在评估与监控阶段,没有对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改进,因应措施力度不足或相对滞后。杨彩霞就教育部评估中心开展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讨会成果进行了概括分析,认为有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虽然能够自成系统,但未形成闭环,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改进与发展。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转型时期,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势必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同时,在这个时期里必然存在对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探讨与争鸣。这些不断涌现的问题,从意识到行为,从要素到体系,从制度到机制,涵盖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宋鸿雁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现阶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高校使命与价值引领极度缺乏;二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单一,多元利益无从体现;三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管理结构集中过度而分散不足;四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内容向度避重就轻、舍本逐末;五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行为取向凸显形式主义,保障效果显示提高乏力。

处在建设初期和转型时期双重压力下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何建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何发展与完善?其内部建构要素与各系统环节如何进行协调与互促?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运行如何更加有效?这一切问题只有在比较、学习与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才能有较全面与完整的回答。

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览

1.欧洲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情况简述。欧洲各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普遍受到三类组织机构影响。一是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欧洲大学协会、欧洲高等教育机构联合会以及欧洲学生联盟等洲际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尤其由上述机构单独或多方联合制定的高等教育保障原则、标准、规范对欧洲各高校大学内部质量体系建设影响较大。二是欧洲各国成立的国家级专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如挪威教育质量保障署、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法国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评估局等。三是欧洲各大学设置的院系专业标准与质量委员会。其具体职能是开展院系内部的质量保障工作,组织协调相关评价活动,负责报告院系质量保障工作过程与成果,以保证与国家和欧美相关标准一致。

除有完善的组织体系保障外,欧洲各国普遍设置了衡量和评价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指标,如瑞典国家高等教育局设立的评价指标包括质量提高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大学的使命与规划战略、大学利益共同体的认同与合作、大学教职员工参与质量保障工作的情况、学术人员聘用与专业发展、大学质量审计和跟踪系统等。欧洲各大学也公布各自的专业标准和相关的质量政策,许多高校还编制了《专业标准与质量手册》对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建设、新生录取工作、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学位授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欧洲各高校普遍以多元评价项目推动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如同行教学观察,旨在通过同一院系或相同学科同行观察,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估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经历进行记录,评价学生学习经历,反馈学生对于大学教学的想法和建议。专业监控和年度报告主要由设置专业标准一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方案一监控专业活动

完成质量报告等线性活动组成。周期性院系检查作为全校性活动,以5-7年为一个周期,面向全校教学单位进行检查,由相关评价小组形成质量报告提交学校。

2.欧洲国家高校内部的代表:英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世界上较早建立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的国家,其建设过程经历了以大学自治为单一模式到外部控制,又回折到以大学自治为主、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互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负责高校学术质量审核以及教学质量评定的专门机构,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规则与标准,如英国高等教育资格框架、高等教育学术质量与标准保障实施准则、学科基准、专业规格等。这些完善的制度规范为各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外在准则。

英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离不开多元评估和评价机构的共同协调、相互配合。作为多元化质量保障主体实施典型国家,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包括政府、高等院校、专业认证机构、中介性评价机构、新闻媒体等。这些机构对建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适切性与有效性提供了中性、客观的评价主体保障,但其多头评估给各高校造成了较大压力,且某些评估内容有重合现象。为规制和优化以外促内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与成熟,英国优化了既有的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体现在:由政府资助的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委托独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包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以及科研评估小组――以评估和审核的形式激励、促进和指导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英国高校普遍建立了所涉研究对象为学校、学院、系(专业)及师生个人四位一体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在学校层面上,制定明确的质量发展战略并进行相应的质量管理。这一层面的教学质量保障主要通过周期性检查、外部监考员制度以及学科与专业评估等项目进行。学院负责学位质量,促进目标达成,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组织学习管理及支持管理工作。系(专业)层面的质量保障涵盖教学质量与学术质量,一方面确保专业教师的资格与能力适应教学需求;另一方面明晰和确定学生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学院和系层面的教学质量保障主要由年度课程模块评估以及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等一系列项目构成。而师生层面的校内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体现在对教师教学检查与培训以及吸纳学生参与方面。对于教师群体而言,每名教师必须接受一年一次的院、系相关委员会的考核以及不定期的教学质量检查,检查和考核的内容包括授课内容与效果、、科研成果商业化及科研经费等相关情况。对于高校教师培训工作,一方面建立相关制度安排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技能,如教育理论、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等;另一方面与其他高校建立联系,开展互派与交流活动。对于学生参与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机制安排有两种途径,一是学生代表以学生观察员身份参与到校委员会,对学校教学政策制定提供咨询、进行监督;二是通过对学生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安排、授课情况的看法与意见。

3.美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英国建立在国家层面以相对统一和规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同,美国式体系建立在地方与学校自身层面上,体现了多元与特色化的内部性特征。这种表征为多元与特色化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问责制为价值建构起点,通过多项目实施进行推动,形成有效性措施与固定制度安排。这些项目既包括有着较长历史的校内专业定期审查、专业排名、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学校和专业认证制度、联邦政府数据搜集等,也包含近30年发展起来的学术项目定期评审、大学排名、学生学习效果调查以及毕业生调查等。如赵炬明所言,美国只有地方和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各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制度与措施。形成了丰富的多样性。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都有大学自治传统,但其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模式却大相径庭。欧洲普遍采取国家协调、统一规范,经历了由大学自治一国家调控国家和大学互动的发展历程;而美国模式,遵循着地方和大学多元化、多样性、特色域的发展特征。虽然有倾向表明政府在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调控作用,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调控作用还不能和欧洲国家相提并论。

我国高校在治理模式上深受苏联模式影响,与政治紧密挂钩,缺乏高校自治传统。与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历经时间短,虽有自己发展特色,但远未达到成熟程度。从借鉴意义而言,由于我国现在高等教育办学与管理模式和欧洲相近,而与美国高校生存土壤偏差太大,因此借鉴欧洲国家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经验更有意义。

四、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框架

“质量”一词与“民主”“宗教”“艺术”等词汇一样,是一个存在根本争议的概念。对该词汇的理解须在不同的维度,依不同的视角,居于不同语境中进行相应解读。同样,要对“教育质量”一词进行正确理解,须在教育学与管理学两种视角下进行厘定。教育学理念下的“教育质量”一词有两种意蕴:一是在教育理念建构下的“质量”强调学习者自我建构意识,重视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影响、互动与回应;二是在教育行为建构下的“质量”突出外界控制,以标准化流程和机制实现预设价值目标。管理学视域下的“教育质量”既指向高等教育产出的“产品”,又涵盖产出产品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服务性活动,这种服务性活动包含在整个高等教育提供服务的人员、过程与环境中。而质量保障的外延界定,依据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白皮书》,可界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评估机构对大学教育质量进行的标准化评估,即质量评估;二是为激励大学进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建设由外促内的质量评估;三是大学内部为对教育质量保障而建立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考量:一是体系的完善性;二是体系内部涵盖元素的健全性;三是体系内部元素与体系之间流动机制的有效性;四是体系的特质性。体系完善性既涉及体系建设的思路,又涉及体系各环节建构的完整。体系内部涵盖诸元素的健全性不但指向体系内各构成元素不可或缺又表明各要素之间必须建构有机互动和联系。体系各环节及各构成要素之间机制有效性表征为,既在整个体系间构成完整的、大的闭环,又要在各体系环节以及各环节要素间构成不断反馈与改进的、小的闭环。体系的特质性是一校建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区别于同类型高校或同区域其他高校的优势所在。基于上述考量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应当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构按照保障体系构建要素,遵循既定建构模式和一系列评价指标,对人才培养活动中的投入质量、过程质量和产出质量进行全方位协调,实现目标、投入、组织、监控、反馈与改进相对闭环和完整的保障系统。

1.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而言,目前有全面质量管理(TQM)以及ISO9000两种建构范式。前者要求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围绕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即对输入质量、过程质量与输出质量进行全方位度量和评判。该思路建构下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如图1所示:

教学决策系统:以国家、社会、市场、相关利益者为需求面向,客观理性决定学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重大问题,并以学术委员会及教学委员会为载体,制定全校教育质量指令性政策,指导、批准与决定学校重大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教学质量保障实施系统:以学校确立的整体性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确定教学质量发展目标与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在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分管教学院长线性行政组织框架下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调节与控制。

教学质量信息处理与评估诊断系统:以保障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产出的数据与资料、资料和凭证为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本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及网络化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同时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为基础建构学院评估(注重学科)一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三位一体”的评估架构。

教学质量反馈系统:以质量规划-工作规范-质量标准-过程控制-信息搜集

质量评价为体系设计,将评价信息既及时向内反馈给教师、学生、教学督导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又向外集中向教学质量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用人单位、家长、校友――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2.面向ISO9000认证标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通常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其管理理念是:应用企业经过严格审核的国际标准化的品质体系进行品质管理,真正达到法治化、科学化的要求,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迅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两种不同的组织体,高校能否像企业一样适合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本身需要有一个内化过程。设计思路是由企业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经过分析取舍转化为高校管理标准,通过ISO9000族组织结构安排,明确各部分职能与责任,以教学质量管理手册与政策文件等形式进行制度与机制安排(如图2所示)。

篇8

据统计,2008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继续稳居高等教育大国的位置。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也相当严峻。挑战的严峻性主要集中在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战略目标的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则发挥导向作用,指导高等教育各个方面向前发展。因此,如何构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何种分析框架,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迈向高等教育强国过程中必须正视和急需回答的一系列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依据

目前,对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从概念分析出发,通过演绎的方式对被评客体属性有关内涵进行分解进而生成具有相互关联的各项指标,另外一种是根据评价目的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目的是指进行评价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对评价指标的设计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评价目的会导致评价指标体系的差异。根据评价目的来确定指标体系的具体步骤为:先从评价目的结构分析入手,认真分析评价目的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并将其全部罗列出来,再经过反复的分析、筛选,最终提炼出最能反映目标体系的指标,从而形成指标体系。当然,两种方法并不互相对立,在恰当的情境中两者可以很好地结合。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来讲,其最终目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所以,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既涉及对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概念演绎,也要将其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的结合起来。

(一)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概念演绎

当将“质量”与“水平”两个概念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在不同的场合或语境所表达的意思侧重点不一样,在过程评价中,“质量与水平”的重心放在“质量”上,在结果评价中,重心则放在“水平”。因此,在作为过程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概念的演绎应该将重心放在“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概念上。

高等教育质量是个见仁见智的概念,其中尤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考察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情况基础上所提出的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最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该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与活动:各种教学和学术计划、研究和学术、教学人员、学生、楼房、设施、设备、社区服务以及学术环境等等”,“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识的交换、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流动以及国际研究项目等”。因此,可以根据对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演绎,选择有代表性和可行性的指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全面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各个方面。

(二)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特征

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指标设计如何体现这些内涵和特征?现有文献分析表明,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高等教育强国这样一个复杂概念有不同的分析和解读视角,但是数量、要素、结构、功能、环境、输人、输出却是绕不开的理解维度。具体而言,一个国家之所以可以称得上高等教育强国,关键在于“它拥有较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较高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数量、输入);在于“它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的人才”(输出);在于“它建有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或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要素、输出);在于“它已经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布局结构合理、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在于“它的高等教育系统已与本国的社会各子系统已形成功能耦合关系,能够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功能);在于“它是世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创新的‘集散地”’(输出)。因而,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以上述高等教育强国的特征为依据,进行逐层分解并体现在具体的指标上。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分析框架

在逐层分解出评价指标之后,一定要有贯穿其中的理论分析框架将所有指标组织起来,才能发挥指标体系所具有的功能,使深入分析成为可能,否则,分解出来的指标只是一种教育统计数据的堆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评价目的一方面使评价指标体系不得不放在国家层面来考虑,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对于前者,长期致力于教育指标研究的专家约翰斯通(Johnstone,James.N.)认为,在建构国家层面的教育指标体系过程中,教育输入、过程与输出这个框架仍是最常用的分析架构;l6对于后者,则与斯塔弗尔比姆(Stuflebeam,L.D.)所提出的教育评价的CIPP模式具有恰切性。CIPP即为背景(Context)-投入(Input)一过程(Process)一结果(Product)的评价模式。_7因而,结合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演绎和评价目的,可将评价指标体系纳人背景一投入一过程一结果的分析框架,并将其列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确定生源与规模、学术基础设施、教育投入、科研投入、学生类型、教师资源、学生投入、教育资源转化、人才培养结果、学术和科研产出、社会服务、国际影响力等12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之下又设立32个观测点,构成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评价指标框架(见表1)。

(二)观测点内涵与重要性说明

1.与高等教育背景(资源基础)相关的观测点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评价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时,人口统计上的特征是一个重要要素,对于高等教育来讲也不例外。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的是某一国家人口接受教育的总体水平,受教育年限越长则人口中接受教育的水平越高。完成高中教育是青年人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教育的毛入学率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及其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反映的是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实质上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能力的一个标志。学生均拥有图书量和在校生计算机普及率是评价国家或地区学术基础设施能力的指标。从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高深学问来看,对高深学问的保存、共享的方式和手段则对高等教育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个人计算机不仅为身处高等教育领域的人们打开了交流高深学问的新通道,而且也为高等教育找到高校与社会资源相互合作的途径和方式。当然,传统以图书来保存、共享知识的方式也不能丢弃。

2.高等教育投入观测点

合理的教育财政投入比例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反映高等教育投入的各个指标中,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和投向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总量,也是衡量一国政府对教育努力程度的主要指标;高等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反映一国政府在总体财政资源中如何对各级教育进行分配;高校生均经费指数含义是一个国家用一个GDP支撑了几个学生完成其一年的学习,也可以说相对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拿出多少财力支持相关教育的发展。从经费来源结构上看,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为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并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充分合理性,但是,由于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长无法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非公共资金带着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兴趣、需要的使命介入高等教育的现象开始在全球出现。因此,观测点“公共高等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与“非政府高等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在结构上的伙伴关系也会影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使命和质量。与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一样,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方式和衡量手段。“学生资助经费(奖学金、贷款等)占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反映了一国政府对弱势学生群体入学机会的关注和资助力度。

通过研究促进知识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职责,研发经费是保证高校实现这一职责的重要保障。“高校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反映了一国企业、政府、高等教育部门、私人非营利部门对研发的投入力度;“高校科研经费占总科研经费的比例”反映了研发经费在上述各部门的分配。

3.体现高等教育过程的观测点

对过程的监测也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手段。与高等教育过程相关的主体主要有学生和教师及两者的比例。观测点“5A类学生比例”、“5B类学生比例” 和“博士生比例”反映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及比例与社会需求的协调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既取决于学校的教学安排,也取决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与其他观测点相关的统计数字不同的是,观测点“学生课后自我学习时间”需要通过抽样调查来获得相关的数据。拥有博士学位是大多数国家高校教师的入场券,因而,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校教师所具有的基础学术训练水平,也体现了师资的质量与水平。教师年薪占人均GDP比例是反映高校教师职业获得经济收入在社会各职业中所占的位置,是教师职业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标志。生师比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生师比越低,师生之间互动的机会可能越多,学生得到教师的指导就越多。反之,亦然。

4.高等教育结果观测点

结果是直接体现质量的直接观测点。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果中,观测点“25—64岁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反映以往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存量。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参与经济活动才能体现出其质量和价值,观测点“经济活动人口教育程度构成”中高等教育的比例说明了这一点。

科研产出的具体观测点包括“师均日论文数”、“师均SCI论文数”、“师均专利授权数”、“高被引论文数”。虽然科技论文EI、SCI收录和被引是一个在国际学术界广为争议的话题,但是在没有更有效的衡量方法出现之前,其对科研质量的度量仍然是主要的方法。由于高深学问只有同行才能理解,高被引论文则通过同行评价体现了科技论文的质量。专利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有新颖性,反映了技术发明创造活动的水平。

根据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含义是“以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的为目的、以教学和研究职能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的具有学术性的服务”,指标体系将“高校年均非学历教育人次”和“师均技术和专利转让收入”作为评价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观测点。

正如克拉克·克尔所言,“大学按它对普遍知识的承诺的性质而论,本质上是国际机构”,因而,吸引着来自许多国家的学生与教师。观测点“留学生占全球国际生比例”、“外籍教师占本国教师比例”体现了一国高等教育系统从其他系统获得资源的吸引强度。这种资源在反映本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同时,也通过交流、理解促进该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世界一流大学是一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标杆或高地,在各种不同世界大学排行中,一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居于何种位置、数量的多少体现了该国高等教育标杆或高地高度。观测点“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行前500的高等教育机构数”和“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世界大学排行前20的高等教育机构数”分别从学术排行和声誉排行两方面分别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

三、指标体系构成特点

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特点可以参照图1来理解。

(一)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特征

指标体系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内涵演绎出发,使具体的观测点并不是一种主观判断,而是有着比较充分的依据,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特征。

(二)以诊断和导向为功能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目的,因而,具有诊断和导向的功能。通过观测指标观照高等教育,诊断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质量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而发挥其导向作用,指导高等教育各个方面向前发展,最终达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的。

(三)反馈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一方面,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遵循着输入——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而且在体系内存在着反馈回路,体现为结果评价不仅可以夯实高等教育的基础,而且可以刺激高等教育投入。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职能的多样化,指标体系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变换组合,具有可塑性。

(四)过程考察与结果考察的统一

针对以往评价指标体系注重结果评价的弊端,该评价指标体系在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增加了反映教育过程的指标。

篇9

[DOI]10.13939/ki.zgsc.2017.10.246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级各类高校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如何有效地提高高校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各级各类高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断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努力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提升监控体系的现代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革新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步骤。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建设上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诸如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方式传统粗放、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1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思想滞后

需要看到的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分析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等多个子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科学设计和规范建设。可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上重视程度不足,高校管理者更愿意将大量的教学资源用在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科研上,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滞后。同时,还有一部分管理者简单地认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就是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就是简单地建设几个网站、购置一些设备而已,忽视了监控体系内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导致系统内的分析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等无法发挥作用,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水平的提升。

1.2 管理体系滞后

为了实现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必须建设一个科学、高效、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管理监控体系建设的信息化。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其中的分析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等各个子系统相互独立,无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对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信息第一时间进行收集整理,无法对这些信息第一时间进行分析研判,导致教学管理监控体系运行效率不高,采集信息实效性不强,无法为决策机制提供信息支撑和数据支撑,自然导致教学过程中反馈出来的很多问题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长此以往,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不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无法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1.3 管理方式传统

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另一个突出因素就是管理方式传统,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当前,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运行还是主要依靠传统方式来进行,很多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整理还是依靠人工来进行,造成管理监控体系运行效率过低,无法为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很多高校对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建设缺乏足够重视,在硬件设施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投入,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建设了相关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但是在建设、管理、使用、维护等方面仍然十分滞后,加之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法让这些网j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作用。

2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路径

2.1 不断提升对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水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升高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问题,不断提升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的认知水平、了解水平和重视水平。一要提高认知程度。各级各类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认识和了解,真正认识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建设与高校自身发展密切相关,提升对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提升管理者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二要加强分析研判。各级各类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力度,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召集相关人员加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其发展的规律性和前瞻性进行合理把握,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给予资源保证,扎实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进度。

2.2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规划和设计水平

要想不断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水平,就要从内容筛选和细化、制度体系的规划和设计上下功夫。一要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内容的科学筛选。要抓紧管理从质量监控体系的搜集、分析、评估、应用等几个环节来进行深入研究,紧密结合高校各个院系和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实际,使体系内容可以对教学实际进行完整反映,确保可以对教学信息进行全面完整的收集和反映,以期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的跟进和推进,特别是可以从教学、考试、评价、就业等多维度进行创新和实施。二要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内容进行认真的细化和分解。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设计上,要坚持重在细节,让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一一对照,从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探寻出教学监控体系与教学活动的平衡点和立足点,以保证监控科学有效地实施。三要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网络化、现代化建设。针对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网络化、现代化建设,一一寻求破解路径,积极打造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不断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信息化程度。

2.3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管理和运行水平

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管理运行方面,主要从管理和维护方面下功夫,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提升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对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日常管理,对教学管理软件的选取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不可一味地求洋求新。在日常管理上,要建立规范的制度和应急机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个人相关信息的管理力度,确保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安全平稳运行。二是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想促进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当前,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对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不灵活,缺乏探索和开拓意识。在这方面,必须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和培训课的方式,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创新管理体制的方式,激发管理人员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关系高校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必须引起高校管理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分析力度,进一步创新思维,开拓视野,加强创新,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不断再上新水平。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19-0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验教学作为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点,必须坚持从实验、实习和实训等环节上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建设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实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建设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核心就是对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与质量的保证。质量保证的核心问题是提供信任。要想取得外部的信任,必须先建立内部的信任,这就需要有计划地、有系统地开展质量活动,不仅确保实现质量要求,而且必须要能提供充分的证据加以证实。质量保证的精髓是证实性、预防性、系统性、反应能力,一个好的质量保证体系,应能对影响满足质量要求的问题迅速作出反应,并以强有力的领导和充分的投入确保能得到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我们通过对ISO90001质量保证体系的学习,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

系,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正常运行。

一、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健全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大纲等对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实验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较为科学、完整的规章制度,对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严格管理,在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程序规范上,健全和规范实验教学管理程序,使实验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形成了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实验教学活动规范、学生行为规范以及教师、实验室人员等实验教学行为规范和实验教学管理人员服务行为规范。

二、健全实验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依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对专业各主要实验教学环节制定了合理、完善的质量标准,包括实验教学课堂、考试、考查等。对于课堂实验教学,所有实验课程都具有完备的实验教学大纲,其中明确规定了教师编写实验教指导书、选择实验教材、备课、授课、辅导、批改实验

报告、考试等环节的质量标准。

三、实验教学质量标准与考核

实验教学过程应包含以下七个环节。任课教师、学生各自应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保证各个环节的教与学的质量。

1.教学前的准备

实验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和严格规范实验教学内容。必须认真备课。上实验课前,做好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药品、材料等的检查和准备工作,并预做实验,以确保实验正常进行;重点讲清实验内容和要求,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步骤、实验注意事项。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学生在仪器设备的作用、现象和数据的观测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的训练,对学生现场操作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随时校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解答疑难问题。

2.学生实验前的预习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复习教材的相关内容,明确实验的目的及原理;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掌握实验项目的要求、内容、所依据的原理及所需测量的数据等。到实验室对照具体实验装置进行现场预习:了解实验装置,摸清实验流程、测试点、操作控制点及所使用的检测仪器、仪表,最后按实验小组讨论并拟定提交实验方案,预先做好分工

3.实验动手前的考评

任课教师要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认真审定小组所拟定的实验方案,要对小组成员进行随机提问,让学生回答与实验装置结构、流程、操作、原理等相关问题,理解实验预习、实验准备的情况,合格后才能安排下一步的实验。

4.实验中的具体操作

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操作,操作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并随时考察学生,考察学生的操作情况、数据获得情况、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故障排除情况等等,以了解学生实验的真实情况(包括实验数据的来源、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评定的成绩尽可能和学生的真实实验情况相吻合。

5.实验报告的编写

将实验操作中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计算,撰写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要真实反映所要做的是什么?怎么做?所做的结果是什么?以及存在的问题。要能体现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创造性和探索性。

6.实验课程的理论考核

在实验课程结束后必须进行相应的理论考核。任课教师要根据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出一定数量的考题,让学生进行笔试。

7.实验课程的成绩评定

实验课程的最后成绩应由四个部分构成:实验预习成绩,占30%,包含实验预习报告成绩与实验前的考评成绩;实验中的操作成绩,占30%,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现场考察情况;实验报告成绩,占20%;实验课理论笔试成绩,占20%。

四、实验指导教师质量监控制度

1.实验教学试讲制度

初次讲实验课的教师、教学效果欠佳的教师、新开课或开新课的教师和工作原因较长时期脱离教学岗位后又重新任课的教师必须进行试讲。试讲一般以模拟正式授课形式进行,由实践中心主任主持,全体实验任课教师参加评议。试讲课程一般按实验讲课10-20分钟、操作指导10-20分钟准备,试讲内容为将要讲授的实验课内容,试讲完毕,评议教师提出不足或改进意见,中心主任讲评,最后投票决定试讲教师是否通过试讲,试讲通过后,教师方可正式授课。未达到要求的试讲教师必须认真听取评议教师提出的意见,根据实践中心的具体安排,重新准备试讲。在试讲前和试讲后正式授课前,实验教案必须由课程负责人或指定的主讲教师审阅、修改,直至满意,方可正式授课。

2.实验课集体备课制度

各专业实验的实验课备课由实践中心主任或副主任主持,实验指导教师和负责实验准备工作的实验室人员参加讨论,明确实验目的,做好实验内容统一、实验操作统一,做到材料准备充分、仪器设备完好。坚持实验课预做制度,由实验准备人员和实验指导老师进行,预做实验必须达到预期效果,才能进行实验课教学。

3.实验听课制度

实践中心主任或副主任每学期必须对每门实验课进行听课,并了解本专业实际教学状况,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及时给予意见并反馈到各实验室,使指导教师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实验指导教师必须互相听课,相互取长补短,交流实验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次。

4.评教评学制度与要求

每学期进行开设课程的评教评学,在学期中段进行,除征求学生对实验课的意见外,还要求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学生反馈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并及时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解决实验课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作好评教评学活动的记录,并作总结。

五、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效体现

实验教学中,通过试讲、集体备课以及老教师以身作则,对青年教师传、帮、带,使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有些教师在讲课时语速较快、教学方法欠妥、学生评价较低,在集体备课、主任听课时,教研室老师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建议,直到该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方法逐步得到学生和同事的认可,并在学生评价中获得较高的分数。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实验教学改革是整体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步骤。通过制定并认真执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我院的实验教学质量大幅上升,学生动手能力及技能操作明显提高,使各实验中心实验教学工作始终健康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洪君,等.创新教育思想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中的体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5):93-95.

[2] 赵永俭,等.日本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6):1-6.

[3] 房海.高校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5):21-22..

篇11

一、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作为与生产、营销、财会并存的职能,主要的目的是制定、实施有关质量的方针、目标和职责。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是指为了发展、实施质量管理相关的项目而开创的一系列的研究进行理论与方法。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情况的述评,找到更好地评价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明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并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质量管理论述主要内容包括内涵、必要性与可行性、基本内容等,从而对理论发展与现实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必要性

(一)增强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竞争力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信息服务与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选择服务数量,艺术课的知名度和质量信誉成为首选的目标。

(二)提高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者的质量意识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和实践,进行全面学习,以便更高水平地参与到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管理中去。质量意识也逐步成为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质量管理标准中真正落实到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者日常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促进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体系建构对于艺术课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改善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的办学质量,而且可以使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能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步入一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路径。

三、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一)信息服务质量管理

我们应该明确设计质量体系结构及体系要素。学生是质量系统的重点,学生往往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服务提供,并直接评估过程的效果。要根据需要制定质量手册,规定工作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服务质量体系要素,对服务质量过程中的主要重点,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体系,做到分工明确,要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按照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制定各个岗位规范、服务标准和质量控制规范。学校与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对学生的服务需求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地研究和交流,对沟通的结果进行排序、汇总、分析,形成学生服务的摘要,以便奠定学生服务设计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质量管理

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工作人员是艺术课的宝贵财富。在参加价值转化活动中,工作者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体系目标在于提高网络环境下高校学前教育艺术课服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保持竞争优势。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要积极接受并善于利用网络文本。要适应广大90后大学生群体试图通过图画、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技术,以及微博、微信等微客户端进行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文本形式。二要营造大学生群体参与并互动的网络微环境。要通过网络文本的互动性、创新性、集群性,营造90后大学生群体在场的意识形态现场,让大学生群体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实现交互层面的动态性质的审美需求。三是创新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途径。要广泛利用纪录片、专题影像、学术论坛、高校网站,实现传统文本正统性向当下网络文本灵活性的转变,淡化网站类的政治色彩,以网站作为主要平台,围绕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引领大学生群体相关教育认同度。

(三)学生行为质量管理

高校学生最终要面向社会,而社会不同于学校生活,前者强调规则、强调责任、强调合作、强调创新,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应对学生施以必要的责任意识和艺术行为规范教育。这对学生迅速适应艺术需求、高效融入社会大有裨益。第一,强化行为规范教育。考虑学校教育在规范教育上的先天不足,可以采取聘请教育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开设专门课程培训和讲座的方式强化这一教育职能,使高校毕业生更直接地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观,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自身综合能力,塑造艺术精神和践行艺术行为规范。第二,培养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生活状态之下,积极、乐观和自信的生活态度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心理要素。学校应加强挫折教育、压力教育,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引导大学生培养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自我适应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第三,提升学生的艺术精神。在艺术教育课程中融入艺术精神内容,改变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融入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艺术精神教育,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择业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意愿和能力。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能充分了解专业相关的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现状,由此有的放矢,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同时,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岗位实践平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实践、了解企业工作状态的机会。

【参考文献】

篇12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

1.打破时空界限,实现广泛的双向互动

现代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在时空条件和人员投入上的限制,满足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的特点。同时由于社会化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存在,现代远程教育能够适应社会个性化教育和自主性学习教育和个人发展需求。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和时间限制,实现不同空间和时间下的教育资源整合,能够有效融合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激发不同群体和相关参与者的思想和教育模式的互动,进而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

2.新型线下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育的实时更新

现代远程教育存在可供受教育对象实践操作的线下技术,它便于教育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方的双向互动,有利于教育内容、方式等及时沟通和调整。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虚拟学习环境体系,需要教师、学生等参与群体的自主控制和应用,因此线下技术是推进远程教育体系发展的核心环节。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必须大力发展如计算机、投影仪等工具和传输平台、教学前端等有线、无线技术,方便教育人员和受教育对象访问和学习相关内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便利地进行双向信息传输,形成良性互动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体系革新的核心发展环节,只有重视和研究远程教育模式,才能有效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现代远程教育适应了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

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现代远程教育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新传统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是要求终身学习型的社会,要求每个从业人员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比较短缺,虽然近年不断进行大学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但是“式”发展产生了学生不适应传统高校教育模式、传统高校教育毕业生知识滞后社会需求等问题,并且进一步带来了就业竞争激烈等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充分发挥人、财、物等资源,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可迅速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满足大众化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知识性社会的社会需求,避免传统扩招模式的弊端。

2.远程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

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远程学习环境虽然在时空要素上隔离了教师和学生,但是通过网络实时传播课程和线下技术的发展应用,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接触到同一门课程,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分阶段地主动学习相关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反之,在课堂教育体系中,学生只能被动同步接收教学内容,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同一时间的学习效果存在巨大差异,进而降低整体的教育质量。当今,绝大多数远程教学课程使用数字化教授手段。诸如听力辅助手段、论坛和互动软件等的发展和应用可实现写作、问题分析和合作学习的共同进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替,适应社会需求。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从学习角度看,合理的在线课程能够为每个学生更好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更为个性化的指导方式;从管理角度看,在线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非传统和难以获得满意服务的学生的要求,在课表的设计上更灵活;从教育者角度看,在线课程的及时互动,有利于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求的实时更新。这种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能够提高高等教育机构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学生”互为主体的现代远程互动型教学模式,提倡没有终极参照和标准的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实践,削弱了教师强势力量,提升了学生力量,形成交互主体的彼此依存的关系,打破了课堂封闭的主客两分结构,突出了具体化、个体化的教育过程。“每一个实践者都是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的学习模式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的不间断的反思和对话的教育互动过程。富有高度创造力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会不断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构建高层次的远程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传统和远程教育模式的良性互动

(一)设计高效的学习过程支持服务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适应数字技术发展的教育模式,使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教和学的概念内涵不断延伸,所需的学习过程支持服务越来越新颖和实用。电子信息化虚拟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实体教室,学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和考试,可以通过E-mail和聊天室功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可以通过手机、USB设备、流媒体等方式及时沟通,可以通过数据库等保存所需资料和知识。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过程支持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与教育者的知识储备、知识传播方式和手段有重大关系。因此作为保障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学习过程支持服务体系,在教师素质提高的前提下必须获得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1.完善网络教与学的平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中,教师可以迅速地根据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实现良性互动。因此,为达到这种交互性教学效果,需要逐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提升基本硬件设施,优化资源配置,为教师供给教学内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提供支持服务,便于教师教学内容的高质量传播,同时有利于学生高质量的接收和学习。

2.结合传统教育的优势,完善教学辅助环节

实际上,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设计和评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必须继承和发展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重视作业设计、完成要求等方面的学习支持体系建设,创新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课程讨论、作业、评价方法等教学辅助环节的高效构建,并积极结合Email和实地教师访谈等手段,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课后讨论和反馈信息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

3.积极研究和发展适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线下学习资料

在远程教育模式中,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学习资料的应用。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应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需求,积极调整和改进学习资料,研发能够适应远程教育特点的优质教材,使这些教辅等学习材料适合受教育者,保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技术

环境现代远程教育的理想模式就是将所有教学环节通过网络结构实现,包括多媒体教学、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互动、作业的提交和批改、远程考试模式的实现等。因此,必须不断优化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所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在不断完善技术硬件的基础上,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还需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等软环境的开发、建设和应用。我国在现阶段就是要开发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资源的设计应由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人员应针对学科性质和课程特点,研究以何种媒体组合形式传播学科知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建设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料。通过高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实现其与传统教材等学习资料的良性互动,构建完善的教材体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中,相关参与主体需要考虑信息容量和表述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时间要求,以文字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以视频资料作为学习和讨论的重要手段,以Email等交流手段作为互动手段,通过各类资源的有效组合,实现课程的高质量教学。同时,它还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完善导师指导和作业测评等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价体系。在定位、索引、提炼、大数据库和重新包装等数字视频压缩和存储技术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优化信息沟通平台,实现学生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和考试,应用诸如手机、USB设备、流媒体等视频技术与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及时沟通与联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评反馈模式,保障学生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提高教师获得学生学习的测评效果和信息的能力,促进远程教育体系的完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