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01 15:57: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揭示了诸多教育问题。传统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应用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复杂起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文学教育作为辅助。通过文学蕴藏的巨大能力获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样,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满足当代受教者的需求,需要强大的思想理论支撑文学教育,因此,思想教育与文学教育融合并实现资源共享,能有效促进文学教育发展。第一,将文学教育积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会增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及感染力,使得口头道德逐渐变成生动的文学形象[1]。第二,通过鉴赏文学作品,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受教者实行人格、思想、政治以及心理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学教育中的纵深和拓展,能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渗透和覆盖。第三,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虚拟社会,对受教者有一定的参照作用,能提供独特的社会体验。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性格塑造始终围绕着一种教育氛围和学习氛围,激发受教者的感性认知,能通过感悟和思考体会文学教育的思想内涵。文学教育的氛围要建立在优化育人环境的基础之上。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旨在于培养受教者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通过文学教育能使得受教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多的熏陶和感悟。利用文学教育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适应文学教育的新发展方向。总之,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发展能使得文学教育环境和途径更加顺畅,实现了教育效益最大化[2]。

(二)提升思想政治感染力重视文学阅读

经典是通过积淀和时空转换诞生的。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智者的明哲和智慧,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如,文化语境和历史语境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和权威性。文学教育的根本就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鉴赏和品读,使得受教者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在心灵的对碰中提升智慧增强情感体会[3]。由于文学作文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探知人性的光辉和魅力,也能促进受教者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的形成,促使受教者综合全面发展。重视文学经典就是在注重自我超越,受教者能从丰富的内涵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感悟,潜移默化的实现自我修养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同时,文学经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得受教者心灵与作者心灵实践激情的对碰和交流,唤醒受教者的追求和渴望。逐步向大智慧、大知识氛围迈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格陶冶和创造启迪。同时,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力度,使得文学经典逐步向追求自然追求真善美过渡。让文学教育成为一种知识、一种经验、一部人生[4]。

(三)提升教育时效性避免形式化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缺乏层次,直接从教育者角度出发,填鸭式的教育很难让受教者接受。教育者往往以遥不可及的高大形象拉开与受教者之间的距离,不容易被受教者所接受,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从而导致受教者忽视了人生态度的感知和人文精神形成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终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空间。因此,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文学教育发展。将人文内容以及审美内容传授给受教者,使之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欣赏水平及认知水平。同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受教者的文学素养,激发人生观的养成,提升人格素养。为了避免文学教育流于形式化,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给课堂增添活力。使得文学教育不再僵化,在重视主体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育内容的吸收,摆脱传统填鸭式传授模式[5]。

二、重构文学教育

(一)重塑文学教育理念

通过分析文学教育内涵发现,改变文学教育现状走出困境,首先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入手。通过文学即人学的卓识来丰富文学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强化文学教育就是在强调立人和育人教育。要体现出人文教育也要倡导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陶冶受教者情操,丰富受教者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协作能力。文学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必须要围绕文学教育特性,注重文学教育审美回归,关注“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现实理想。只有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才能使得受教者做到自我超越、自我反思以及自我磨练,使得人格构建成为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文学教育的定位是以前瞻性和先导性为主,强调审美教育、人文教育以及文学性为核心的教育原则,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文学教育目标和方向。因此,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是文学教育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否推进文学教育的重要因素[6]。

(二)回归文学教育人文性

新课改以后,强调文学教育的文学性和人文性。追求文学价值就是在追求人文精神,这也是重构文学教育的重要原则。艺术源于生活,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同样源于生活,是人对环境的体验也是人对环境的向往和追求。文学教育也是精神文化的重构要素。当有高学历的人不懂得感悟生命就如同野蛮人聚集的荒野。这句话说得就是文学需要人文性回归,作为一种精神来陶冶情操慰藉心灵,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让受教者在接受文学教育过程中充满灵性与激情、感悟,积极体会生命价值并对未知世界形成一定的向往。文学教育回归人文性,不是短时间内能形成的,需要不断的熏陶和渗透。因此,文学教育回归人文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支持,在提成人的品格修养以及心灵修养后,完善文学教育人文性。文学教育的真是面目是超越功利主义误区的,是承载着培养人类素养的重任,这也是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学教育有一定的推动型,因为精神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渲染出来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学教育也会形成有机结合,并最终成为教学亮点[7]。

(三)改善文学教育模式

传统文学教育模式过度肢解化,因此要实现文学教育目标必须重构文化教育模式,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文学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并从中感知生命体会生命,了解文学中包藏的愉悦体验,培养人的情操和品德,并逐步完善人的兴趣爱好和文学导向。由于人文性决定了文学教育属性。因此,改善文学教育模式首先要从理性感悟和感性追求入手,充分发挥文学魅力避免失去文学韵味。构建充满活力且开放的文学教育体系。使得学生能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内容拓展视野[8]。第一,文学素养的丰富与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息息相关。因此,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教育活动,充分尊重教育课题并创造平等的对话环境,使得受教者能在心灵上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悟。第二,尊重文学教育形式,坚持个体理解感悟原则,遵循个体体会和意会规律,从动态教育刺激受教者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得受教者能在文学赏析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情韵和风格魅力,做到抛其形而得其神。第三,教无定法却选择又发。文学教育过程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角度出发,在受教者一定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发挥受教者的潜能张扬其个性,提升受教者的思想品位和人生境界,最终增强生命的感悟能力。

篇2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形成一种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一同建设起来的,具有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扬民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应认真听取学生合理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在文化建设中涉及到重大决策时应增强决策的透明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决策的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渠道,提高师生的亲切感,真正体现学风建设的民主性,在各社团组织的内部文化活动中也要贯彻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建设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加高效的展开。

二、家庭环境的优化措施

优化家庭环境的氛围、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以及家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对小孩教育存在着不良的教育方法,例如小孩犯了错误家长往往以打骂的方式来解决,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更容易使小孩误入歧途,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造成了很大影响,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沟通,多倾听子女内心的真实想法,科学的引导他们成长,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优化家庭环境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很重要,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同时还要把握好度,适当的教育期望,才能真正促进子女成长。在教育中家长首先要有良好的耐心,当子女做错事时应该给他们讲解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及做了之后会造成什么后果,当子女做对事情时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去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重视道德教育。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积极的进行互动,积极的互动能够加深家庭间的情感。因此,作为家长应该要有一定的自身素质,能够及时发现这种关系,及时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这对于子女今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

篇3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高校在思想教育中的实时性,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标准提出,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等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开展层次清晰、要素完善、前后衔接、协同发展等系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不断发生着变化,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需符合时展。从伦理角度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完善教育内容,还需要对内容进行改革和重新构建,除去陈旧思想,置换新近现代思想。从伦理视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教育的内容伦理意蕴进行探索,总结出符合伦理科学知识,富有创新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重视情感教育内容渗透

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情感的发展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表现出了受教者与内容相悖,甚至出现了受教者产生逆反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实效,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需注重情感内容的渗透,发挥出情感效应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育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有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是从受教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出发点,对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和行为之间会产生出一种爱恨憎恶的态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受教者的单独交流活动,而是两者之间相互交流的双向影响,情感交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出调节、激励以及评价作用。单从激励而言,情感的动力不仅强大,而且不可预估。

3.丰富教育内容突出时代特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需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进行改进构建的细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建立在一定的原型基础之上,并且借鉴伦理学相关思想,不断加强利益原则、诚信伦理、生态伦理、他者伦理等教育。

(1)利益原则教育

利益机制的教育永远都是伦理学教育的重点,因为从伦理视域下研究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对利益的探讨,关于大学生是否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谈利益还未见定论。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来看,基本上都是重视对精神的教育,而对于物质的教育则很轻;更注重奉献,而轻于索取;注重社会利益,而轻于个人利益。

(2)诚信伦理

伦理视域下开展思想政治道德建设,之所以要提及诚信伦理,其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还存在着不足,当前的大学生诚信现状令人堪忧。其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上。社会层面主要是当前社会中的多元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价值体系出现失衡,造成传统的诚信问题受到冲击。学校层面则主要是重视技能学习,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很少,致使一些道德、人文精神渗透等在教学中不断弱化。

(3)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打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传统界限。人们逐渐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纳入到了道德领域,其主要是人们在各种事物中承担起道德和责任义务,在生活中不能够随意践踏自然。引入生态伦理其主要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提升学生们的能力,就引入该伦理概念。

(4)他者伦理

他者伦理的引入主要是当前的学生缺少了人对工作、对社会、对群体的义务意识,任何一个有担当的人在社会中都均有其角色义务。近年来,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等均显得单薄,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责任心的缺乏,急需采取措施改善这一现状。

篇4

民生问题涵盖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内容中,衣食住行方面就是物质层面,这一层面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就是人,人具备自主意识、自主思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帮助人们树立促进经济发展的竞争意识、道德品质等,进而实现物质层面民生问题的解决。物质层面的民生问题解决之后,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二)精神层面的关系

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过,民生状况及公共福利发展的水平却明显的落后于经济水平。当前,社会上比较突出的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都是民生问题精神层面的范畴,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人们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也限制了人们在精神方面需求的发展。只有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发展,才能保证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当前比较突出的时代民生问题,并通过恰当的调整来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来指导和规范自身的行为。

(三)政治层面的关系

尽管民生问题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还是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来解决这些存在的民生问题,由此,民生问题也属于政治层面的问题。民生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政府的行为,为了提升民生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就需要政府转变观念,重视民生问题,明确自身承担的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帮助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党和人民的关系也需要利用其进行调节,从而将社会稳定在安定团结的状态中,进而使民生问题在一个安稳的政治环境中解决。

二、时代民生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坚持大众化的工作

所谓大众化的工作,就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民生问题来进行,具体说来,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以及工作语言都要坚持大众化。大众化的工作理念,就是坚持群众观点、站在群众的立场,以群众的视角来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满足人们的民生需求,同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去,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大众化的工作内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以群众的生活实际相连接,避免单纯的讲政治、讲理论;大众化的工作方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能只是宣讲、灌输,而是要结合群众的实际特点,通过情理结合的方式来提升教育的效果;大众化的工作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要通俗易懂,避免理论化的语言,通过对话式的平民化语言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在民生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民生工作人员每天都会与群众接触,因此,他们十分熟悉群众,基于这两个方面的优势,在日常的民生工作中,应该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民生工作人员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政府应该加强对民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从而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从而在工作中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还能够提升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

(三)加强对官员的教育和引导

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官员要充分的重视,尤其是基层官员,更是应该十分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了解,有针对性的将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理服人,情理结合,提升民生工作的有效性。基层官员在解决民生问题时,要放下身上的“架子”,真正的融入到人民群众当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及,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而真正的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为了提升官员工作的有效性,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教育和引导,督促官员树立群众意识,把群众的困难和需求放在工作的首位,切实的解决各种群众问题。

篇5

高校的学生可以来自天南地北,他们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也都大不相同。因此,学生的贫富差距就会造成相互攀比,从学习到吃穿。在物质经济方面,贫困生由于受到攀比

心理的影响,就会感到很自卑,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产生抑郁情绪。比如前几年出现的马加爵事件,就是由于产生了自卑情绪继而怒杀舍友。

(二)贫困大学生存在仇富心理

由于贫困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比较,会逐渐觉得贫富差距较大,并且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认识,继而产生仇富心理,甚至开始仇视整个社会,心理感到失落,对生活没兴趣。如果任由这种情绪继续发展,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学生会失去奋斗目标而一蹶不振。

(三)贫困大学生感恩之心淡薄

部分贫困生以贫困为借口,只想依靠学校和社会对其资助,认为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对于学习方面不够重视,学校的活动参与度也不高。还有些学生利用资助金满足自己的私欲,逐渐变得懒惰,缺乏独立创造的能力,感恩意识淡薄,不懂得知恩图报。对于父母和朋友的帮助认为是理所当然,进入学校后与家人的关系更加疏远。对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也呈现出冷漠的态度,甚至认为是分内之事,不必感恩。最后,还有些毕业的贫困生不偿还贷款,给学校和国家社会都带来负面影响。

(四)贫困大学生缺乏对政治的了解

贫困学生一般成长的环境条件比较艰苦,因此接触到的媒介和信息平台也较为有限,而关于国家政策、政治的了解就更少了。在他们的眼中,国家大事比不上自家的小事,他们对此不感兴趣。这些情况都使得他们缺乏是非观念,影响他们对是非的评判标准,甚至淡化了爱国的热情。这些都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表现。

二、高校辅导员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

贫困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和思想方面多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辅导员应该加强对他们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首先,辅导员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学生会活动,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通过展现自我,能够提高个人的自信心。辅导员还应该与学生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他们的问题给与反馈。此外,辅导员应该提醒其他同学要关心和照顾贫困学生,多与他们交流,不要歧视和嘲笑他人,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在这种环境中,贫困生能够逐步消除心理自卑。其次,辅导员要让贫困生能够正确看待贫困差异,对社会抱有希望。辅导员可以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灌输学生财富是靠自己劳动创造的理念。积极安排一些育人讲坛和成功人士的讲座,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最后,要注重贫困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辅导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干部的竞选,努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演讲、表演等,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培养贫困生的爱国情操和政治素养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培养爱国情操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可能甚少使用先进的设备,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也比较缺乏,辅导员就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比如订阅相关杂志报刊,分发给贫困生,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家实事。利用开放网络教室,使贫困生能够通过网络,掌握到国家动态,了解政治知识。通过政治知识的有效传播,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组织贫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有些贫困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了培养他们能够自力更生,辅导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老人院看望孤寡老人、照顾福利院的儿童、进行义务献血等。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别人的困难之处,从而产生帮助他人的心理,改变原来的态度,怀着对学校、社会的感恩之心学习和生活。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学校提供了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可以让学生减轻家里的负担,还可以让学生尽早地融入社会,锻炼个人的工作能力。通过勤工俭学,学生培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还通过工作中感悟到劳动的辛苦,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让贫困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减少仇富心理,学会用勤劳创造财富。

(四)教育贫困生常怀感恩之心

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诚信活动,使学生能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让受国家资助的贫困生写一封感恩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还可以组织贫困生进行义务劳动,通过辛勤的劳动换取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表达他们对学校的感恩。通过感恩系列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关心身边的人和环境,感恩社会对自己的关怀。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才可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未来通过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五)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培训

很多辅导员不是心理专业或是思想政治专业的专家,因此在实际的教育中,总是凭着自己的经验辅导,有时效果不太满意,学生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使辅导员能够准确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辅导效果更加显著,学校可以安排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或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专业的培训可以提理论知识水平,为实践提供帮助。学校还可以安排辅导员参加一些经验交流会和其他学校的辅导员进行这方面知识的互相学习和交流。通过安排培训考核,对于心理和思想政治培训合格的辅导员办理合格证允许上岗,对于不合格的辅导员进行再培训。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使辅导员自身素养得到提高,还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篇6

2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激情和活力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改革创新是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要着力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点,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时代感和实效性。坚持以重大事件、节日和纪念日等为契机,组织开展爱国学生运动纪念活动、演唱会、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活动。组织京剧、话剧、杂技、歌舞等剧团到高校演出,积极推进高雅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建先进典型报告团,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创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展示大学生积极向上、创新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高校要认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网络教育主阵地、主平台、主渠道建设,不断开创网络育人新局面。要认真研究制定本校的具体落实方案,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要壮大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队伍,建立督查督导跟进措施,加强本地本校品牌网站建设,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要精心培育网络典型项目,大力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形成网络育人强大合力,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在解决大学生的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突破

始终坚持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理念,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大学生的生活、心理、就业等困难。设立奖学金、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措施,使得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为有效应对因物价上涨引起的高校伙食问题,实施高校临时性伙食补贴办法,在物质资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精神的激励和引导。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调查,使得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力量不断加强。高校要遵循网络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明确推广思路,引领带动高校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增强校园网络吸引力。要以把好正确导向和强化内容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内涵,加强互动性、弘扬正能量。

4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力支撑。必须始终把造就一支德才兼备、敬业奉献、教书育人的思政工作队伍作为推进工作的基础工程,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工作队伍整体素质。高校要把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队伍培训、提高素质上,基本形成以骨干培训为重点、心理健康培训为特色、岗前培训为基础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邀请国家级、省级专家进校作专题报告。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广泛,接受能力强,当下在网络中流行并被大众接受的“热词”都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既“接地气”又能够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要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并伴以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感染力,使受教育者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思想境界的升华。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还要抓住时代特征,紧扣时代主旋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代特征。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品德高尚,首先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经过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大学生群体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快,其眼界较为开阔,对是非曲直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无论多么娴熟的语言艺术如果不以教师高尚的师德为前提都不会获得大学生的信任,而学生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是运用语言艺术的根本所在,否则就成为哗众取宠。其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做一个有坚定立场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党性原则,始终抱有“坚守”的精神。唯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才能在思想上“不跑偏”,在面临是非问题时才有底气,才能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再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拥有更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有扎实学识的人。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运用语言艺术。在具体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需秉持其通俗简洁、真诚理达、音量适中、语调亲切、语气委婉、风趣幽默等艺术特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驾驭语言能力的保障。最后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学习和创新,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信息时代,他们知识面广阔,思维活跃,鉴赏力较强。坚持学习和创新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脉搏,关注大学生所关注,“能听懂”并“会讲出”属于大学生的群体语言。

篇7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从两者之间的差异来讲,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目的上侧重点是不同的,除此之外还包括不同的模式教育以及不同教育上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四方面可以说是其主要的差异点,从两者之间的共性来讲,虽然两者之间在教育实施的目的上侧重点所有不同,思想政治教育重思想以及政治方面的教育,而音乐教育重音乐理论方面的教育,但是两者教育目的无论是从出发点还是最后的归宿点是一致的,除此之外两者之间的价值取向虽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最后体现了两者间的共性。

(二)两者间融合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共性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一定的融合,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音乐教育来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加之国家对于艺术与政治内容相结合的要求,使得音乐这门艺术要从形式以及内容上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性。也就是说政治思想教育要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要大力的情调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在音乐的教育中加入具有中国民族色彩的思想教育。

二、探析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下的音乐教育

(一)发挥音乐的政治思想育人功能

建立在政治思想上的音乐教育能够发挥音乐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对于音乐这门艺术来讲,应该是具有较强的育人作用。也就是说也教授音乐的同时还要起到与人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音乐教育实施中,很多的音乐教授者往往只是重视对于音乐基本内容以及技巧的知识讲解,而忽略了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通常认为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程的主要工作,音乐教育只管做好音乐部分的讲解就可以,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是不相关的。可以说种教育思想或者说这种教育现象对于音乐教育的发挥是非常不利的,音乐的较好教育应该是建立在思想政治的基础上,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音乐教育往往教育的思想内涵不够充分,音乐就变成了制造音乐的工作,造就出来的人才往往也只是音乐理论足够,但人文精神匮乏。而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的运用在音乐教育中,从音乐本身与人文精神两方面来综合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向政治思想教育借力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想要良好的发展下去必须要向政治思想教育借力,政治思想教育除了能够对音乐教育赋予充分的人文精神之外,还能够对音乐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给与一定的有力帮助,使得音乐教育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政治思想教育具有很强的教育色彩,在政治思想的教育中其本身就存在内容较多的教育方式以及坚实的教育理论,而对于音乐教育来讲,这些正是其发展所需要的,通过对政治思想教育的方式以及其坚实理论基础的借鉴,可以大大的丰富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通过借鉴政治思想教育“晓之以情”的进行音乐教育,不仅丰富了音乐的教育意义,还提高了音乐本身的教育价值。

(三)发挥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对于音乐教育的有效良好的开展,以及体现政治思想教育的价值除了要向思想政治教育借力之外,还要充分的将两者进行融合,发挥出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传统教学中,往往是将音乐与思想教育分开来进行的,但是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共性,对于现代音乐教育来讲个,更应该将两者融合起来一起发展,将其综合的教育力量做到最优化,也就是不仅要充分发挥政治思想教育的政治性,还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音乐性,对于这种目标的实现就需要相关的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相关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的进行思想以及教育信息的有效沟通,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政治思想色彩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校园文化以及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对受教育者进行综合的教育。

篇8

(二)创业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自身的创业优势,实现对个人价值的认同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其他创业群体而言,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1)他们均接受了比较正规的社会主义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和完善的人格;

(2)他们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创业群体,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工作充满热情,是新信息、新资源的引领者;

(3)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有能力把这些知识转化为社会劳力生产力。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帮助这一群体充分发挥优势为己任,为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实施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好创业的引导与培养工作。

(三)创业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实现大学教育的使命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引入创业教育,将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优势,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完善教学过程的结构,实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完善,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高。在高职生中开展创业教育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核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

二、在创业教育视角开展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化创业理念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座的组织以及学校党团学组织、党校、理论研究会等的研讨,充分发挥大学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资源优势,明确“创业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进而树立起自主创业的信心与勇气,更加珍惜在校的宝贵光阴,努力刻苦学习,并且能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自觉磨练自身的创业意志,积极培养自身创业的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4]此外,学校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育人的责任,把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使命,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创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从规范化培训、社会化实践、项目化资助向基地化、网络化的推进。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转变教育理念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体系中,已经逐步增加了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了一些选修课或必修课,如“两课”、就业指导课、文化素质教育课、创业学等课程,但是还远远不够。创业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管理学、信息学、统计学、金融学、人际交往、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在课堂教学上形成专业而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让学生在该体系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相关内容,在这些课程中渗透实施创业教育的理念,使大学生具备创业型人才所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创业所需的综合知识,引导学生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例如,学院可以搜集优秀校友的就业、创业成才事迹,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交流,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感染学生,让学生以学校的校友为榜样,激发他们创业的热情,提升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愿意投身到学校创建的就业平台中去,为自己今后的创业做提前尝试,而校友就业、创业的资料也可以作为就业与创业指导的辅导教材。此外,可以制定创业项目的标准化手册,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活动、学生校内创业的具体操作流程等,使学校的创业项目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从而进一步拓宽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内涵,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不断提高。

(三)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创业进行有机融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激励和同化作用。把创业教育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通过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学生科技文化社团并围绕创业教育这一主题开展各类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制作,组织和参加各类创业计划大赛和其他各种课外科技活动;通过举办成功企业家报告会、座谈会、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优秀毕业生的创业历程,为在校大学生树立创业榜样,弘扬创业精神,使创业者成为大学生敬慕的社会角色;通过在校园内创建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来吸引具备创业热情的学生,鼓励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开展创业活动;通过建立学生创业信息资源库、创业网站等,实现学生创业资讯的更新域创业资源的同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的专业实训基地,在实现工学交替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将创业教育的理念真正融合到专业实训中去。此外,应该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活动变成了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

篇9

文化迁徙的含义与途径

文化迁徙,或文化变迁是指文化从一个地方和环境传播或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和环境。在这当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或实践者。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的四大文明已经随着漫长的历史长河的不断迁移或消融或消失或融入到一种新的文化中,成为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播可谓是经典之传。正是因为的巨大生命力,特别是与中国文化的某种可相容性,使得不断中国化,从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成功推动了中国化的理论进程,在实践中丰富了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说,文化迁徙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和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文化迁徙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这就是文化迁徙的途径问题。文化迁徙的途径主要包括口头传播、书本传播、潜移默化式地传播和网络传播。

首先,口头传播。这是最原始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类在群居生活中往往是由长者把本族群积累的知识,用口头传授的方法传给下一代。其中,采取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当然,这种知识不能被称之为知识,只能称之为传说。

篇10

二、关注现实问题,实施初中政治课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选用相关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

政治课和时政是密切相关的,若政治课堂脱离了时政,单纯的进行思想理论的教授就失去了政治教学的意义,学生也很难产生兴趣。所以选用相关的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无疑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授《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节时,教师可选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时政来引发学生对这类信息的关注,从而对本课产生期待和兴趣。与社会现实题材相关的视频短片可以凭借其独有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在瞬间巧妙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关注现实,重视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增加政治学习的亲切感

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程度,促进学生达到知行合一。为此,有效的手段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行为,将道德知识理论转化为道德实践,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知识来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如在《改革开放成果辉煌》这一节教学时,可实现设计改革前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或衣食住行等项目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通过走访周围的亲戚好友,在他们具体的生活经历的前后变化的记录整理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丰富其社会生活的经验,促进其学会交流合作、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更新充实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要将政治课和社会的现实生活向结合,教师就要增强二者的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来培养学生的信心和乐观心态。社会现实的问题中其实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和知识,教师要对其挖掘利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于教材内容就有了更主动和深刻的理解。

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实施初中政治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投以关注,将初中的政治课上好,要求学生从教材章节的主题着手,亲自访谈、调查、搜集相关数据、图文资料和事例等,在此基础上,使活动更加富有意义、更加充实。此外,要求教师精心备课,从内容到活动、从活动的过程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注意事项等,均需做到胸有成竹。

(二)确保形式灵活,切忌死板教条

政治教学实践活动要有创意、灵活多变,切记墨守成规、在教室或学校内搞“闭门造车”。可选用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也可组织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的那个,重要的是能被学生喜闻乐见,调动其参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认识。

(三)倡导学生对社会现实的问题投以关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利用它来开展初中的政治教育,这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的节奏,有理有据有度地对其进行适时总结,避免学生讨论偏离了主体。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应及时总结,严禁走马观花、难以深入,特别是三分钟的热度更要严防。还可在活动展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收获、说感想、讲打算,将“明理导行”落到实处。

篇11

(一)因层而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所谓文化载体,即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意,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文化建设中,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小学生接触到的文化产品也变得丰富多彩。随着文化产品、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文化载体也得到了丰富的发展。然而,教育者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到低、中、高三个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性,选择相应的文化载体,以便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面,笔者以小学低、中、高年级三个阶段的文化载体选择为例进行详细论述。

1.低年级学生以音像、图画为载体

低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发展水平较低,且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决定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能够做视觉、听觉呈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将抽象的语言文字,以具体的图画、声音、动画等呈现给学生以便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以具体的图画、动画等向学生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其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达到该阶段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例如,学校可以利用Flash等动画制作软件,将抽象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以动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校有计划地组织一二年级低年级的学生,定期观看对他们思想、行为规范有影响的动画片。同时,学校可以将抽像的文字规范以漫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将图画贴在教室,时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地基础。

2.丰富中年级学生的文化载体

针对中年级,这个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对文化载体的选择要确切的符合其学习能力发展特征。不仅对文化产品的选择要适应学生学习能力发展阶段,同时对文化载体的选择也要注重对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白言语等能力的锻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字面材料的理解已经有所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正处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时,不仅要选择具体的能呈现视觉听觉效应的文化产品,而且要引导、组织学生读书,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对文化产品或某一事件进行赏析、评价,引导学生“听”和“读”,在评价、赏析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教育者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活动。教育者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影响的书籍,如《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狼与小羊》、《狐狸和葡萄》、《龟兔赛跑》等各种经典的寓言故事,在组织他们读书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谈一谈他们读故事后的感受。教育者可以对学生的感受加以点评,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切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发挥高年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高年级学生的大脑发育的重量已经接近于成人,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必须的生理基础,而且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已有所发展、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增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媒体的选择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锻炼其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在高年级阶段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开展读书活动。在这一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组织对文化作品中的某一现象进行辩论、评价。可以组织受教育者写读书心得、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辩论等,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使学生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例如,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报”活动,让学生养成关注实际生活,关注时事的好习惯。同时,教育者可以让学生对其所阅读某一事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教育者可以就其所谈观点进行评价、引导,让学生在评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逐渐实现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时,教育者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有争议的社会话题进行辩论,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切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进而自觉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循循善诱、启发式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措施。受教育者能否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关键在于有没有恰当的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明确了教育目的、有了正确的教育内容和合理的教育途径。但是,如果没有恰当的教育方法,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然而现代我国思想教育忽视个性与情感的交流,重灌输轻疏导,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艺术性和趣味性,而且费事、耗时、成效低的缺点。依据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解释及实践过程,可以看出“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生准确、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抑或扬长避短,取得应有进步。因此在初等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现状,发现其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势,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同时,小学生作为特殊的教育对象,教育方法的选择也有重要的作用。教育者要采取适当地,能够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思维而有所领悟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先了解学生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其学习动机,引导受教育者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当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发生意见冲突是,教育者不要唯我独尊,要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共同探讨,互相协商,交换意见。这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从相互的交流中得到启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平等的沟通交流中完成思想的转变和知识的掌握。而且,在教育过程中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创新能力,还可以使双方形成和谐的关系。启发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提高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篇12

师资的数量与素质直接关系着实习期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伴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扩招,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大多数中职院校却没有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个别老师既担任授课任务还得兼顾实习指导,因此往往对实习指导难以投入太多精力,不能及时地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数量庞大,实习地点分散,难以做到实习老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师生之间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电子沟通,无法面对面的进行交流,造成沟通不畅。

2、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作为实习的主体,部分学生对实习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实习遇到的各种困难心理准备不足。虽然绝大多数中职院校在实习前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强调实习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性,但往往到了实际的实习环境中,当实习学生承担起与企业员工同等的责任和义务的时候,经常会因为任务繁重、工作效率低下而产生挫败感和抵触心理,甚至借故中断实习,不辞而别。

二、中职生实习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对策

1、做好中职生实习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习前,由辅导员、指导老师等相关管理人员一起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全方位地加强学生职业导向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拓展进取的职业意识,爱岗敬业的专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首先,实习辅导老师在前期要通过大量的充分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针对性地开展实习前期的思想指导教育,用讲座、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式,从思想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到实习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多和指导老师、企业员工进行交流和探讨,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为即将到来的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其次,学生进入实习期,遇到角色转换不适应、劳动强度太大等问题,往往给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实习前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态度,为以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2、利用企业资源,壮大师资力量

中职院校在中职学生实习期间应当建立一支以学校辅导老师为主,以企业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辅的辅导团队,为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校的指导老师,在做好实习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加强与实习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跟踪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动态,及时进行跟进式强化教育。另外,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职业技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强化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和考核,从而保证为企业提供更加优秀的毕业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