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4-10 14:43: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市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市环境治理的意义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水污染就是环境污染中的一种。作为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水资源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关于城市污水处理的问题在我国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城镇中污水系统中的污水被统称为城市污水,其中主要有工业产生的污水以及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城市污水处理是目前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中所需要处理的首要问题,它与保护水资源、保护城市人口的居住环境以及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1.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处理的意义

在对城市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污水处理有着重要意义。水资源的污染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制约,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对水污染进行处理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首要任务。其中,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我们所面对的水资源的危机得到缓解。

在城市环境保护中,对污水的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重要时候,对污水治理回用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缓解。在环境的保护中,污水的主要来源是城市,对城市污水的资源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对淡水资源的消耗,使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中,对城市污水进行资源化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资源的节约,有利于水资源相关的环境危机的解决,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的问题

2.1资金短缺

关于污水处理资金,我国主要靠政府的投资以及国际的援助,但我国相应的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不算是强大,所以国际的援助也只能解决一部分。因此,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有关于城市污水处理的开展还存在着一定的资金问题。因为缺少资金的问题,在多数城市的相关污水处理厂不能得到及时的扩充,其对污水处理的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检修和更换,从而导致其对污水处理的速度不够及时,处理能力不强,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甚至还有些污水处理厂因为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做到正常运行。因为资金的短缺,导致城市对于污水的处理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污水处理的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

2.2污水处理厂的管理问题

就我国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管理体制来看,其在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多是管理体制都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污水处理厂得不到正常良好的运行,发挥不出其最大的能力对污水进行及时处理。另外,除了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其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以及其在运行操作方面的管理水平都达不到所要求的高度,相关技术人员对相关设备的操作掌握不够熟练,从而导致在污水处理中出现一些不足和问题。

2.3城市规模的扩展对污水处理造成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城市的发展对污水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规划污水处理的相关事宜也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城市化在发展中越来越密集,而相应的污水处理依旧处在分散处理的状态下,这样的现状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就会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在城市污水处理中,集中处理城市产生的污水,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对污水处理的管理,同时还节省了投资建设等。但是集中处理的相关建设周期比较长,其工作系统也过于庞大,在协调运作时存在着许多的难题。在对城市污水进行分开处理的时候,大多是由开发商通过建立较小的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的,其在资金、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否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污水处理的力度达不到相应的标准,排放的污水不达标,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3.城市污水处理的相关策略

3.1增加污水处理的资金

在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主要靠政府投资的方式来对城市污水处理等相关设施进行开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限制了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因此,在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想要对其相应的建设进行提高,就要对其在融资渠道中进行开拓,促使相关投资资金得到提高。在具体的投资方式中,我们可以开展个人投资、发行环保彩票、建设环保债券以及BOT方式等。要想使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从根本上对其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达到城市污水处理的飞速发展。

3.2对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完善

在对城市污水处理方面,我国应积极制定一套相应的管理体制,对污水处理的质量进行监管以及在污水产业中建立一套标准的管理体系,在法律上給予城市污水一些有力的援助。另外,我国对污水治理等相关产业要給予一定程度上的鼓励与支持,在需要的时候給予一定的帮扶,促进污水处理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城市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我国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各地的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监督管制,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在不违背水资源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针对具体情况对污水进行全方面的处理,保证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朝着越来越科学的方向发展。

3.3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污泥能力进行提高

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来看,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加强了重视的力度,对污水处理厂的设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更换,使其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从而使我国在城市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在污水处理过后,其残存的污泥却得不到较好的处理,其处理的力度达不到,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城市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对污泥的处理才刚刚展开。因为在大多数污泥中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颗粒以及致病细菌等污染物,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身的健康以及环境的保护工作都造成了极为有害的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其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水资源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关于城市污水处理的问题在我国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不单单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更是对国民生计的一个保障。在对我国城市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增加其需要的资金,对污水处理的相关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检修;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法律支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从而使我国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力度达到相应的标准,使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区荣汉.浅析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污水治理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9,15(10):191-192

[2]梁鹏.我国城市环境治理中的污水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8,20(4):194-195

篇2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6年度项目:“京津冀重污染区域环境联动治理制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HB16FX009)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中公民意识的养成途径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8月12日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治理环境污染不仅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什么是公民意识

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对于公民意识的定义,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较为认同的观点是,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于自己在国家中所处地位的自我认知,即公民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义务,把自己作为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的主体,是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融为一体的一种自我认识,主要体现在公民个人和国家、和社会、和他人以及和自然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公民意识的内容非常丰富,就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中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

二、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中公民意识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中国各大城市出现雾霾天气的天数占到了全年总天数的20%~55%之间,雾霾在京津冀出现的天数在100天以上,甚至了出现PM2.5(浓度)严重爆表的现象。雾霾产生的原因表面上看是不利气候条件这一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深层次原因则是中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所积累环境问题的显现,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产能过剩、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过大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持续强化,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污染排放量的大幅增加,建筑工地遍地开花,污染控制力度不够,主要的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等多种原因共同造成了雾霾的不断发生,京津冀地区的污染源基本全部包含了以上因素。减少排放人人有责,这个责任首先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的责任,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公民意识总体来讲比较欠缺,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主体意识模糊。公民意识不到自己的公民身份,意识不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公民,是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环境保护的主体。作为公民应该正确认识人和环境的关系,人不能仅仅从大自然中去索取,更应该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和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作为主体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坐享其成,而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为改善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权利义务意识淡薄。公民缺乏对自身的权利的认知和理解,也不懂得采取何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权利。即使自身的权利受到了侵害,也不知道用何种方式保护自己,同时对于自己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尤其是保护环境的义务模糊不清,意识不到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更多的强调自己的权利,以及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而忽略了行使权力是履行义务的保障,履行义务是权利实现的前提。

(三)责任意识缺失。公民不知如何享有和运用权利,就不会形成履行义务的主动和自觉,结果就会给社会造成了一种较强的不负责任感和不信任感。很多人在政治与社会参与中表现出一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旁观,以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和“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狭隘。这种根深蒂固的麻木的“看客心理”极大地影响了京津冀地区环保事业的协作治理,也制约了公民意识长成。

(四)法律意识不强。无论是环境的破坏者还是环境的受害者,头脑中的法律意识都相对淡漠,很多人并不认为他们的行为原来也是犯罪,为了眼前利益不惜破坏环境,触犯法律。普通大众受到了伤害也不知道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遭遇不公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进行“权力寻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环境破坏者的嚣张气焰。

三、针对不同群体的公民意识培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京津冀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来说,公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态知识和生态道德水平也越高,生态意识也比较好;而受教育程度低,采用原始低下的生产方式的公民,生态意识稍差,面对各种不同情况,我们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一)加大对普通公民的环保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大气候。针对有一定受教育程度的城市成年公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作支持宣传普及低碳环保知识,并注意在城市中挖掘树立典型的环保榜样人物,使低碳环保成为一种风尚,一种潮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对于市民而言,环境问题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和生活细节,将环保的理念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比如,针对随地乱扔垃圾或是垃圾不分类的问题,不用的家用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夏季空调温度调得过低问题,城市交通拥堵,尾气过量排放问题等,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提倡低碳出行、绿色消费,为治理雾霾尽一份自己的责任。尽量乘坐公交工具或步行上下班,不用或少用塑料袋,多使用可循环利用的产品,夏天少开空调节约电能。

(二)加强对准公民的教育,把环保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步入社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公民,但是公民意识要从小培养,不能缺位,临时抱佛脚为时已晚。这就需要各级学校,以及家庭、社会通力合作,把公民意识的培养从小抓起。

在日常的教学中,随时可以进行对中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这种培养主要是体现在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对于小学生的一些不环保行为,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问题能力有限,不要单纯进行斥责,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行为,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保护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培养教育,一定要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注意方式方法,寓教于乐,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但并没有真正走入社会,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既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尤其是环保意识的培养可以多采取社会实践的形式,带领大学生深入工厂、矿区、企业、社区,使他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到实际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感受,才能够加深认识,坚定信念,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也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和更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着重对环保意识薄弱的群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他们增强环保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环境受到破坏的同时,广袤农村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农药化肥残留超标,农作物秸秆任意焚烧,禽畜粪便的随意排放,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小厂矿的随意排污等都给农村的水源、土壤、空气等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进而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很多地方出现了“癌症村”这种极端严重的后果,所以加强农民自身的环保意识的培养尤为迫切,尤为重要。发展农村经济,精准扶贫,改变农民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是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关键。要在农村推广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奖励、补贴等形式弥补因采取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所造成的收益差,同时也可将部分生产项目交由专业机构在环保部门监管下统一进行。

(四)对企业经营者这个主要的排污群体,要奖惩并用,双管齐下养成环保习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他们的经营者很多都是禁不住利益的诱惑,知法犯法,不断地排污,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和破坏。对于一些企业而言,高成本的环境保护措施与其盈利的初衷相悖,因此不愿投入污水处理等设备资金,而当地政府也不希望企业效益下降所导致的税收降低、地方经济发展减速等后果出现,从而助长了企业的恶行。所以对于他们,一定要运用法律的武器,教育与惩戒并举,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迫使他们养成环保习惯。

四、公民意识的养成途径

(一)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虽然公民意识这个词很现代,但它的内容可以找到很多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作为思想一脉相承的延续,我们应该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更多易于中国人理解和接受的表述。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和我们现在的环保理念高度契合,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对于培养公民意识中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大有裨益,应该发扬光大。同时,我们应该批判的吸收和借鉴优秀的西方文化和思想观念,使公民养成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考的习惯,成为真正的有素质的现代公民。

(二)发挥学校教育在公民意识培养中的智力支持作用。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学校应该成为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阵地。现代社会中,从小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使之从小生根发芽非常重要。但我们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甚至没有相关的教材,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此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学校忙于应试,更不知公民教育为何物,这样就错过了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的大好时机。

(三)充分发挥道德的引导作用,在全社会营造环保的良好氛围。道德具有评价、调节、教育、引导的功能,它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当今社会已经冲破了传统的“熟人”社会,舆论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大众传媒正成为引导和形成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更是有效提升我国公民意识的重要媒介。大众传媒具有覆盖面较广、传播速度较快、传播影响力较强等特点,网络的灵活性、开放性能够满足公民生活中环保知识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应充分利用媒体的强大力量,为公民有效地提供丰富的与生态环保相关的信息,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辟交流平台,树立先进典型,抨击违法行为。

(四)发挥法律的强制性作用,以法治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首先,建立健全环保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做好宣传,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让公民知法懂法;其次,强化法律法规执行力,对于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绝不姑息迁就,发现问题要坚决惩处,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企业经营者为环境污染付出应有的代价,使他们做到不敢排污,不想排污。同时,运用科技手段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偷排问题,增强对环保无污染企业的支持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争取使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尽快得到改善。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城市管理理念

城市管理不仅仅是改变城市,更是提升城市。在新型的管理理念中,管理就是服务,只有提供优质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是提高执法和管理绩效的立足点和根本保障,才是更好的城市管理。

就城乡接合部管理而言,我们要引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对人的“改造”。农民是城乡接合部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发展涉及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因此发展的难点在农民自身。管理者要以农民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体民生、察民情、惠民意,急群众所急、利群众所需,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维护市容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二、以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城乡接合部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沿地带及城市职能的疏散地,是城市建设活动十分活跃的地域。因此,加强城乡接合部的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城乡接合部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当中,对于城乡接合部的建设,一方面要引导,一方面要限制,既不能让村民盲目建房,也不能任凭村民自由破坏市容环境,必须是符合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采取以环境控制为主,通过对其物质性整合与改善,优化现有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立足高品位、高起点进行科学规划,有力打造城乡接合部新形象。

三、以加强服务为根本,创新城市管理手段

管理手段的合理应用是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管理过程中,我们要以服务为前提,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行管理手段创新,从市容环境治理的理念和科学的技术手段上要有创新意识,加强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对市容环境演化规律的认识,迅速建立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理体系,更好地为城乡接合部公众服务。

一是成立综合部门,实施覆盖管理。发生在城乡接合部的市容环境问题,原因不同,表现形态各异,涉及面广,随机性强。其管理模式不能采取“各自为政”的办法,而应该借鉴城区的综合执法模式加以解决。首先,建立一个由市容、环卫、工商、公安及当地街道等执法部门参加的综合管理机构,统一执法时间和行动,对各类影响环境卫生的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其次,对城乡接合部道路、小区管理实行“单元组合法”,即在按人口比例所划定的路段内配齐垃圾收集人员,垃圾袋统一、定时收集、拉运。同时,进一步强化沿街单位“门前三包”卫生责任制和市政道路、住宅小区道路的保洁,使区域空间基本做到处处、事事、时时处于有效的管理中,使环境卫生真正做到长效管理。

二是建立管理基础台账,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城乡接合部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有其特殊的位置,它既体现了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与前景、又有自己沉积多年的农村特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意识相对落后,区域发展缺乏规划性与长久性,短时期内有利益可见的就不顾长远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的城乡接合部,商业比较发达,“门前三包”、无照经营、私搭乱建、违法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很严重。要改变城乡接合部特殊的状况,不是靠一支队伍,凭借有限的信息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马上可以改变的,急功近利也许有短期效果,但从长远发展上看是有弊端的。只有靠建立管理基础台帐,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章行为。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要求执法部门严格依法管理,努力提高执法效率,有效地遏制各类违法行为。城乡接合部有着其特殊的性质,农村的特点和固有的发展思维模式决定着我们的管理工作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措施,一管到底,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要用事实和公正去赢得群众的尊重和理解,要调动群众的参与意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维护、支持我们的城管工作。只有这样,执法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

四、以加大投入为依托,加快城乡接合部市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普遍地区村庄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基本都是行政村、自然村自行解决,即所谓“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城乡接合部地区由于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次生经济见缝插针,基础设施无法适应,环境迅速恶化,仅靠行政村、自然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远不能适应,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甚至由政府直接管理。

篇4

吴先生在当时就敏锐地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战后大规模重建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建设性破坏”的问题,如对土地资源的侵蚀,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等。吴先生提出,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建筑单体设计或城市规划具体技术问题上,而应从改善和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环境这一整体宏观战略上着眼。因而倡导“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

80年代中期,笔者从清华建筑系毕业后,在吴先生指导下,进行城市(Amenity)宜人环境研究,这一课题也是吴先生“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在当年中国大规模城市建设与地产开发尚未真正启动以前,吴先生就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化运动将要带来的问题的研究。对大规模城市建设将会带来的种种城市弊病和矛盾有高度的警觉性。努力从中国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发展战略问题,南方中小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研究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吴先生提出要从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地景学和建筑设计三方面着手,人居环境的规划与建设要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里进行,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中战略上的最高境界,寄希望于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环境科学、艺术创造上的最高境界,依赖于有造诣的建筑师、规划师。为加强这两个层次上的衔接,提高建筑师在城市发展决策中的地位。吴先生研究探索国外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倡导在中国建立城市总建筑师的机制。2002年5月吴先生赴德国参加国际建协大会预备会议期间,也同柏林前总建筑师J.P.Kleihues教授讨论欧洲著名城市总建筑师制度的形成与实际运作机制。

二、创造宜人居住环境需要规划、景观、建筑和设备技术以及发展商等各方面通力合作。

美国建筑大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从人与环境着眼,将建筑分为“人工建筑”和“自然建筑”。引申而言:从住宅、建筑群到城市,都属“人工建筑”,从住宅园林、城市园林到大地景观、生态园林都属于“自然建筑”,两者综合构成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

创造宜人居住环境,特别是居住区建设,需要规划、景观、建筑和设备技术以及发展商等各方面通力合作。

在西方国家有一种社会现象,业主委托建筑师设计房子,业主的文化素质以及对建筑的修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最终建筑的形象与品味。今天,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时期,居住区开发常常是几十万以至上百万平方米的规模,这不仅是一幢房子的优劣问题,而且将对于城市环境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发展商在追求合理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看到其建筑产品将融汇到现有城市的空间之中,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几代人或几十代人的居住环境质量。因而发展商应看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开阔眼界,提高水平,让自己开发的城区为后人留下一份可以值得自豪的业绩。

三、中国目前住宅发展现状对规划设计师的要求

建筑学的内容和建筑师的业务从来都是随着时代而横向拓展,纵向深化。然而20世纪以来,学科的扩大与专门化使从事具体工作的设计师个人的视野却在趋向狭窄和破碎。由于多学科进一步介入城市的规划建设,无须借助建筑师就可以开展城市发展事业。建筑师的作用有日趋削弱的倾向,这也是造成众多城市开发环境质量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是现实社会对规划设计师提出的挑战,要迎接这种挑战,建筑师首先应在合理地组织物质和空间环境,创造宜人的居住生活方面,发挥其专业特长,当仁不让地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决策性工作。

其次,建筑师要扩展自身的知识范围。建筑事务所要能为发展商提供,从策划、规划、建筑设计到景观设计,建筑设备技术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并能站在学科的前列,吸收国际上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与经济技术,创造出时代的精品。

中国地产开发市场将日趋走向成熟,对高质量建筑设计的需求日益明确,建筑设计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在未来时间内将有相当数量的设计机构因为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而难以生存。建筑师要放弃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设计,这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四、北京五合在改进人居环境方面的理念与实践

北京五合创立短短三年以来获得较大成功,原因除了其有较高的设计质量,较强的市场观念和敬业精神以外,也与其注重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和实践有很大关系。

1、尊重环境与土地资源,设计应使土地升值而不是浪费土地

每一块土地都由其在城市或环境有的区位决定了其经济价值。发展商在得到土地之后,应充分考虑土地及其周边环境的关系,在深入进行市场、环境调研之后,确定产品开发定位。在这里要特别考虑开发的合理性,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特别应控制容积率。规划批准的容积率是一个上限,发展商应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确定一个合理的数值。容积率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收益率,但超过了一定界限,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带来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造成整个楼盘销售危机。

建筑师在得到设计委托时,除了要在规划设计中满足业主的使用要求之外,还要考虑尊重环境与土地资源,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保护现有树木、植被。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提供最理想的空间形式,提升土地的价值。

国外许多城市在对于城市开发项目的管理上,把能够改善这一区域的城市环境,提高其土地和周边地产的价值,作为城市开发所追求的重要目的之一。

2、参与策划,从项目决策阶段入手,重视改善环境。

房地产在中国是新兴行业,开发商大多数都不是房地产专业出身的,有规划建筑背景的都是很少。因而很多发展商在确定产品定位和开发理念,以及如何将其落实到规划与建筑空间形体上都显得力不从心。能够根据开发商提出的要求提供设计的建筑师很多,但市场上最需要的是有策划能力的设计师。北京五合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市场的发展,长期收集积累相关产品的信息。我们能够以建筑师专业的角度,对产品定位提出独到的建议。对市场的精辟见解与成功的业绩赢得发展商对我们的尊重与认同。在这一基础上,建筑师参与项目方向性决策,能够对于提高最终产品质量和创造宜人居住环境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3、注重城市整体空间肌理的保护和重新塑造

中国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规模浩大,速度空前,城市以往逐步发展生长,形成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因而在城市设计中,应特别重视建筑群的整体和城市全局在空间上的有序与协调。欧洲国家在战后大规模重建过程中,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或说走过这样的弯路。60年代规划师们喜好设计自由矗立在绿色草坪上的高层建筑,或是在同一地块内设计出高度和尺度变化很大的建筑群。这种方案在图纸、模型上显得很生动,空间变化丰富,但实际盖出房子来很不理想,高层建筑中间的开敞空地,既不属于公共空间,也不属于私人空间。建筑高度和尺度很大的建筑群,对居住在里面的居民来说并不感到舒适。欧洲的建筑师以及开发商们现在已开始转向传统的街区式布局形式,这种城市空间形式更能够满足人类情感和品位的需要,它在城市公共街道空间的塑造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北京五合在其所做的规划设计中,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4、强调从规划到建筑及景观等细部的整体设计,通过精美的设计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应从规划到景观,从建筑群体到建筑装饰细部整体考虑。规划形态决定了社区大的空间与功能布局,景观与建筑设计应同步进行,整体考虑构思,室外、室内空间的创造、协调、过渡、需要设计师花气力去推敲。通过精心的设计,创造从室内到室外,从私人空间到开放空间、到城市公共空间这样一系列舒适宜人的空间,提高整个城市环境质量。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城市环境空间的不仅要满足城市功能的要求,如居住、工作、交通等,同时它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规范影响看社会行为和城市生活。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02-02

0 引言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1]。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因而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知识水平上应体现高教性,在能力层次上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是决定其能否就业前提条件。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以往我校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按照大学本科的学科体系设置,只是将其瘦身、简化,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应用性知识很少,与岗位技能相关的实践性内容更是缺乏。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与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为此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课程体系的改革

1.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技术咨询服务等一线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水、气、渣、噪等防治与治理、环境监测、环境管理与评价等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1.2 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我校面向电力行业的办学特色,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学科知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解构与重构,把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的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就业导向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1.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石油等企业的环保部门、环保运营公司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及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可以在环保局、环境监测站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在环境工程公司(环保设备厂)从事设备营销、生产、安装、施工、调试、维护等工作;可以在科研、设计、咨询服务等单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备竣工验收、环保设备性能考核试验、环境及污染源调查、室内环境检测等技术服务与咨询工作。

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如图一所示,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如下:要求学生具备分析计算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常用工具及加工设备使用能力;机械及工程制图、读图能力;力学应用能力;化学应用能力;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能力;设备运行分析能力;设备运行操作及其检修能力;事故诊断能力;现场安全防护能力;环境危害因素及污染源监测能力;环境影响评价能力;污染治理专业技能;竣工调查基本能力。

1.4 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以上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职业领域专业岗位、典型任务进行分析的分析为依据,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解构,将其与职业能力要素相融合,广泛征求山东电力研究院专家、发电企业和供电系统专家意见,构建就业导向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包含3个模块内容: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课程模块、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与健康、电力应用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入学教育与军训、金工实习、就业指导。该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社会能力、英语读写能力和应用数学、金工加工等从事技能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有机化学、程序编写与调试、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工程流体分析与计算、仪器分析测定、环境工程微生物应用、环境与污染源监测分析、烟气污染治理、污水治理、噪声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专业认知顶岗实习、监测顶岗实习、专业英语实训、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共16门课程和课程设计、生产实训、职业教育等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等,通过这部分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从事环境专业技术领域岗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可上岗操作。

篇6

内容摘要: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为了保护环境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各自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中国的城市环境治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组织和市民的作用,有助于建设美丽中国,切实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从而实现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环境 治理 模式 启示

2013年1月份以来,中国许多城市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国际的热烈关注。城市雾霾污染的大面积出现要求中国的城市发展警惕“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弊端。本文分析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历史背景和不同治理模式,并提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建议,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背景

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一方面,这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工业急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在20世纪上半叶,英国、美国和德国等国的城市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当时,英国的首都伦敦和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芝加哥的煤烟污染比较严重。同时,公害事故日益增多,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数扩大。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城市环境污染还处于初发阶段,污染源相对较少,集中在煤炭、石油和化工,污染范围不是非常广泛,污染局限在部分城市和地区,这一时期的城市环境治理还未普遍受到重视(梅雪芹,2000)。

“伦敦烟雾事件”的爆发说明城市环境治理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当时,伦敦工厂产生的废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伦敦一年中雾霾天气平均多达几十天,长期的城市环境污染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了“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由于多年的工业污染,又由于伦敦居民在冬季使用燃煤采暖,导致大量粉尘、有害气体和污染物在城市上空飘浮,能见度极低,伦敦市民呼吸困难、眼睛酸痛,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疾病高发,从12月5日到8日,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支气管炎、结核病、流行性感冒等与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并引发大量居民死亡。“伦敦烟雾事件”使英国意识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城市环境治理。经过多年来的努力,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加强城市环境治理,积累了很多有效经验,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

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及内容

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治理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方位的影响。基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各自的传统,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治理形成了三种模式。

(一)政府主导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模式重视传统政府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及其职能机构通过制定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政策和环境标准,采取一定的行政、经济和工程技术等方式,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该模式中政府是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行动主体,模式运作的方式是由上至下,具有行政集权和政府主导的特色。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模式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政府在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强势影响力,并具有主导地位。与环境治理有关的市场主体的生产运作、农民的生产活动、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相关活动都受到政府的管理和监督,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政府不仅是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者、动员者、促进者,还是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者、主要监督者和仲裁者。这种具有垄断性和一方独大的角色使得政府在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权限很大,很多不该管的事务也一并管理。第三,治理工具上以行政手段为主,以经济手段为辅。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垂直性,政府制定城市环境治理的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规章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相关部门进行环境的检测、检查和监督工作。

(二)市场主导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市场主导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重视发挥经济手段和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市场化机制来筹集城市环境治理所需的资金,引导和激励企业、社会个体参与城市环境治理。一方面,市场可以弥补城市环境治理所需的资金不足问题,有利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加大处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力度;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可以利用其对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等信息的快速反应和灵活处理的优势进行城市环境的资本投入、运营和效益管理。城市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机制的措施包括:收取产品税、资源税、污染税、原料税、排污费、使用费、补偿费等;提供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环境基金,建立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实行押金—退款制度;污染许可证和资源配额的交易等(陈海秋,2010)。从形式上来分析,市场化治理模式主要表现为建设—运营—移交、政企合资、合同委托、社区自助、TOT等多种形式。这些不同形式中,市场主体都有不同程度的资本融入或管理参与,重在发挥私营部门的优势,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避免政府失灵的出现,同时又可以保证企业的利润,分担风险,减轻政府负担和社会负担,从而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多方共赢。以建设—运营—转让的形式为例,政府通过合同授予私营企业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以私人资本参与城市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通过向使用者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回收资本投入赚取利润;待特许权期限结束时,城市的基础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其运作过程包括建设(Build)、经营(Operate)、转让(Transfer)三个环节。

(三)多元主体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相对于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该模式中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存在多个机制,致力于建立多主体投入、多形式经营的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其他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种治理主体依据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政策和环境标准,调控城市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们损害城市环境质量的行为,以维护城市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邓集文,2012)。多元主体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中,政府充当其“元治理”的角色,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令、条例、决议、规章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相关的职能部门承担环境的检测、检查和监督职能,维护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成本较大的与环境治理有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因经济外部效应产生的环境污染而受害的群体利益,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补偿。企业协会制定环境保护的标准,通过和政府、社会的互动,及时就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沟通,积极寻求降低和遏制城市环境污染的对策。第三部门由于其成员遍布各个领域,且深入基层,获取信息快捷、全面、真实,发挥着政府和企业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西方模式对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启示

(一)完善法治和政府战略引导

完善法治对于中国城市环境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包括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两个层面,二者不可或缺。一方面,在城市环境治理上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形成一套完备的系统。环境保护的法律要增加专项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事务性、针对性。另一方面,城市环境治理需要培养市民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外在的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要内化为政府官员和市民个体“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观、行为原则和社会精神意识,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经济增长不能以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理念。

政府战略引导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境的治理要加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市民追求的生活是精神、物质、文化的全方位、有品味的生活,而非仅仅是物质的生活。生态效益是形成经济效益的客观自然条件,经济效益是形成生态效益的物质基础。经济效益是市场机制的目标导向,服从于经济人假设,是经济主体追求个人利益的理性选择,但是也具有负面的经济外部性。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创造持久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指标设置要涵盖多个方面,既要科学,又要合理、可行,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化的操作,要兼顾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和城市建设三个方面。完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政府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促进城市环境治理层次的提升。

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的设计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顶层设计和实践的操作性紧密结合。指标体系的顶层设计需要规划城市环境治理的长期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同时,城市环境治理的具体政策设计应以战略目标为指导,具有操作性,保证相关的政策在基层得到顺利执行。第二,系统性和协作性紧密结合。城市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设计要使得各部分的指标相互联系,互相配合,发挥整体。指标设计遵循协作性原则,有利于使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规范,有助于城市环境治理的开展。第三,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同时,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要植根于中国现有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瓶颈问题所在,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四,正强化和负强化紧密结合。正强化是指对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环境污染的行为实行奖励,激发优化城市环境治理的行为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实现城市环境治理的正面效果和良性循环。负强化是指对与城市环境治理目标相违背的短期行为、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生态的实行罚款、停止营业、法律追究等手段。

(三)积极发挥第三部门组织和社会公众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第三部门组织在城市环境治理中发挥着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政府由过去的全能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转变,公民社会也在发育过程之中,大量的第三部门组织得以产生和发展,积极关注城市治理生态危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为了发挥第三部门组织和社会公众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政府要创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组织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为环保组织提供政策支持,积极采取其提出的合理建议,配合其保护城市的行动,为其提供一定的基金支持,使其成为连接政府、企业与社会间的桥梁与纽带,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其次,环境保护组织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要处理好和政府的合作关系,规范自身的管理和组织活动,提高组织人员的素质,严格进行组织的财务管理,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社会的环保参与,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改进市民的环保行为,开展环境维权和法律援助,参与政府环保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再次,第三部门组织要积极进行管理创新。当前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污染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环保组织要面对新形势与时俱进,探索第三部门组织、政府、市场、社会大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多方参与,共建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世界历史,2000(6)

2.陈海秋.转型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2)

篇7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的拓宽,老区的改造,产能建设等对部分原有大树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需要进行移植;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环境景观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环境改造规划设计时也采用移植部分大树进行景观点缀,突出景观效果,丰富景观元素。但是大树移植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活率低,在本地区以前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笔者通过自身多年从事绿化施工管理的实践经验对大庆地区大树移植的具体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选择树种

1、乡土树种为主,杨树、柳树、糖槭、榆树、樟子松、青扦等不同规格的大树,乡土树种运距相对较近,便于冠型保持,成活率高,同时减少远距离运输成本,节约苗木材料造价约50~70%。2、适当引进、吉两省其他品种,如蒙古栎、水曲柳、白桦、康椴、黑松等来丰富大树品种和景观单元。

二、选择时间

1)春季2月20日至4月20日或立春至谷雨之前。这段时间土壤逐渐解冻,气温逐渐升高,树木枝干变软弹性增强,是树木移植的最佳时机,即可完整的起挖土坨和保持树木根系的相对完整,又可减少对树木枝干和冠型的损伤,苗木损伤小,失水少成活率高。

2)冬季11月初至12月20日前或立冬至冬至前。这段时间气温逐渐下降,土壤逐渐冻结,此时可根据天气情况对树木进行分层起挖,做到挖完冻透即可。即可完整的起挖土坨和保持树木根系的相对完整,但树木枝干弹性减弱。冬至以后气温急剧下降,树木枝干变脆极易折断,不变吊装运输。建议在确保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应以春季栽植为主冬季栽植为辅,尽量不选择秋、夏季。

三、选择土壤

大庆地区土壤环境较为恶劣,多为弱碱性土壤,种植土奇缺,而且质量较差,如果移植区域土质较差可选择种植穴内更换种植土拌合10%腐熟农家肥,不具备换土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用黄土、沙性土拌合20---30%腐熟农家肥来代替种植土。

四、选树、起挖和吊运

1、选择符合设计要求规格的树木(植株健壮,冠型优美,无病虫害),同时要具备起挖、吊装和运输条件。2、起挖要选用具有起挖经验的工人和专业的起挖工具,按起挖树木胸径的8―10倍为直径,以树杆为圆心画圆,作为起挖树木土球的边缘,土球形状要苹果状,根系切口要齐平,并涂抹伤口愈合剂,同时根据土质、运距和天气等实际情况选择,草绳、铁丝网或无纺布等进行包装。3、树木的吊运要选用专业的设备和操作人员,同时配备经验丰富的指挥人员,吊装时要选用适当吨位的吊带,以吊土坨为主,吊树干为辅,且树干要进行包扎保护以免对树干造成损伤;运输时要土坨在前,树冠在后并做好固定。切忌不能采用钢丝绳吊装。

五、挖穴、施肥和措施

1、大树移植一般都在冬季和早春进行,种植穴的挖掘最好在秋季入冬前挖完,应避免挖冻方。种植穴的半径和深度正常情况下要比所栽植树木土坨半径和厚度分别大20,不宜过大和过深,形状为圆柱型,需要做排碱措施的需加深50,挖方要均匀放置在种植穴周围,变于栽植和围堰。2、将腐熟的农家肥均匀的撒在种植穴周围的挖方上,并与50%左右挖方土搅拌均匀。施肥量正常情况以种植穴的底面积乘以10为宜。3、如果遇到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渗透性差,需要深挖种植穴50,回填砾石30,细砂20。

六、栽植、围堰和支架

1、树木要高栽植,土坨表面要高出种植穴表面20左右为宜,栽植时要先回填40左右拌合肥料的挖方土并踏实,树木去除包装起吊入穴前土坨要均匀喷施浓度为200:1的根动力1号,找好方向后再慢慢落吊,土坨触地后应位于种植穴中心位置,及时回填拌合肥料的挖方土并踏实,完成后撤吊。2、栽植后应及时把剩余的挖方土在种植穴周围做成30(上底)×50(下底)×40(高)梯形截面的围堰。3、大树风阻大,支架一定要牢固,最好采用4--6角独立支撑,再加1―2道横梁,支架要选用小头7*大头10左右长度控制在与地面成60度角支在树木高的2/3处的松木杆为宜;横梁规格选用5*7左右;注脚要5*7长度在70--80左右的松木杆,注脚地上留30左右;支架要用8号退火线进行捆绑,支架进场前要进行防害处理。支架与树干支撑点要用麻袋片缠绕3―5层,避免对树干造成损伤。春季第一次浇透水后要对支撑点进行适当调整。

七、修剪、覆膜和浇水

1、支架完成后要及时对树木进行整形修剪,主要清理枯枝、残肢和影响景观的枝干,并及时涂抹伤口愈合剂,清理树下围堰内树木残肢。2、春季栽植树木围堰覆膜可以提高低温3~5度,保湿效果好,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同时可以较少60~70%的浇水量。冬季栽植树木围堰覆膜可以保持土球的含水率。修剪完成后要立即用户规格为0.06~0.08的防寒膜对围堰进行覆盖,防寒膜的宽度要比围堰外圆半径宽10―20左右,两条防寒膜四周和重叠处用土压实。3、树木栽植后第一次浇水非常重要,冬季栽植的树木浇水要适量,不宜过多,控制在春季浇水量的30%左右;春季栽植的树木第一次浇水要浇透,同时配合施用生根剂、根腐灵。

篇8

一、引言

“双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包括了代表中国经济发展较高水平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省25个城市。为了保护环境,减轻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双三角洲”各城市在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加大环保的力度,用于建设环保设施的资金不断增加,控制城市废气、固体废弃物、废水的排放和生产,25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超过95%,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也普遍超过了90%。但是,由于“双三角洲”25个城市地理环境、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城市环境治理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有所差别,部分城市投入少成效好,相反有些城市投入大成效却不明显,为了对各城市环境治理进行综合评价,需要结合投入产出效率对综合评价得分进行相应调整,以更好地反映各城市在环境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二、基于效率评价指数的熵值赋权综合评价法

(一) 评价方法的设计

基于效率评价指数的熵值赋权综合评价法是在传统的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评价结果与投入产出绩效结合对考察对象进行评价,即保留了综合评价的全面性也反映了投入产出的效率。首先,利用熵值赋权分别计算各市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与产出的综合得分,该分值反映了各市在环境治理中的总体水平;其次,引入数据包络分析中的投入和产出效率,该效率指数反映了地区的在环境治理中的投入和产出效率;最后,利用DEA模型的效率结果对所得到的评价单元的得分进行效率调整,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

根据DEA的基本原理,当两评价单元的产出值相同而投入规模不同时,若其中一单元的投入大于另一单元的投入,表明其产出效率较低,因此,对此单元的评价得分进行适当调整可以反映评价对象的投入产出效率,从而更客观地衡量评价单元的水平。

(二) 熵值赋权法

熵值赋权法是一种根据各项指标所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数的方法,它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

设xij(i=1,2,…,n;j=1,2, …,m)为第I个系统(被评价对象)中的第j项指标的观测数据,xij≥0。

(1)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特征比重:。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其中,k>0,ej>0。如果xij对于给定的j全都相等,则pij=1/n,此时ej=klnn。

(3)计算指标xj的差异性系数。对于给定的j,xij的差异越小,则ej越大,对于被评价对象间的比较作用越小;当ij的差异越大,则ej越小,该指标对于评价对象的比较作用越大。因此,定义差异系数gj=1-ej,gj越大,越应重视该项指标的作用。

(三)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论

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假定一个生产系统中有n个相互独立的决策单元DMUj(j=1,2.…n),每个决策单元组织m种资源(投入)Xi=(X1j,X2j,…,Xmj)T,生产s种产品Yr=(Y1j,Y2j,…,Yrj)T其中,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投入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输出的产出量,vi为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的一种度量(权),ur为对第r种类型输出的一种度量(权),而且Xij>0,Yrj>0,vi≥0,ur≥0,i=1,2,…,m;r=1,2,…,s;j=1,2,…,n。

DMUj的输入和输出向量分别为Xi=(X1j,X2j,…,Xmj)T; Yr=(Y1j,Y2j,…,Yrj)T,j=1,2,…,n。

设DMUj0的输入输出为(xj0,yj0),在常用的CCR模型上增加凸约束评价DMUj0相对有效性的C2GS2模型(线性规划)为:

θ表示投资缩小化率,α表示扩大比率。这个模型构造出某个虚拟的DMU,这个虚拟的DMU的投入量是,产出量是是权重,这个构造出的DMU即可以用来评价第j0个DMU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效率。从约束条件来看,求解的是在产出不小于第j0个DMU的条件下,尽可能小的投入量。θ值为1,说明无法通过权重组合使得在产出不减少的情况下投入减少,DMU投入有效;否则就存在通过权重组合的θ值小于1的虚构DMU,可以用更少的投入达到同样甚至更多的产出,决策单元不是有效的生产活动。α值为1,说明无法通过权重组合使得在投入不减少的情况下产出增加,DMU产出有效;否则就存在通过权重组合的α值大于1的相同的产出可以由更少的投入达到,说明DMU不是有效的生产活动。

(四) 评价调整

利用C2GS2模型可以得到面向输入和输出的相对有效性,用于评价单元当前评分,调整后的结果应该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进行调整后的评分值非负。

(2)输入的相对有效性越靠近0,调整量越大,反之,越靠近1,调整的量越小。

(3)输出的相对有效性越远离1,调整量越大,反之,越靠近1,调整的量越小。

(4)当评价单元处在前沿面上时,不需要进行调整。

输入输出调整公式:

(五) 评价步骤

在投入产出的意义下,(1)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并计算标准化后投入产出数据的综合评价得分;(2)用数据包络方法计算输入和输出的相对有效性;(3)对步骤一得到的综合评价得分进行输入和输出相对有效性调整;(4)根据综合评价得分的大小,对城市环境治理水平进行排序。

(六) 评价结果分析

本文的评价结果反映评价对象的相对效率。城市环境治理水平的基于效率评价指数的评价结果反映的是各城市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效率,实际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结果是具有相似投入规模的城市环境治理的相对投入产出效率;综合评价反映了城市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力度和成果。

三、“双三角洲”25城市环境治理评价实证分析

在应用效率评价方法对各城市的环境治理进行综合评价时,可以对若干城市某一特定时期的环境治理相对效率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对同一城市不同时期的环境治理相对效率进行纵向比较。“双三角洲”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治理水平处在全国前列,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4个省级区域25个城市2011年环境治理各指标水平为考察对象。考察对象包括长三角洲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16个城市,珠三角洲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9个城市。

(一) 指标体系及指标体系数据来源

城市环境治理评价指标应包括环境治理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选用财政支出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污染源治理完成投资总额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总额三个指标作为城市为治理环境的投入指标,一般来说,投入越多,表明政府对环境治理越重视;选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烟尘控制区总面积、绿化覆盖面积、园林绿地面积为产出评价指标,反映了城市在治理环境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及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①

(二) 实证分析

对25个城市的3个输入指标和5个输出指标,按照上述评价步骤进行计算。本文进行投入与产出的相对效率指标的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调整后的投入要素得分和产出要素得分的总和就是该城市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总得分,对25个城市进行重新排序。

由表2第9列数据可以看出,在引入投入产出效率指标后,25个城市的排名都发生了变动。其中变化较大的是排名下降8位的绍兴,下降7位的扬州和上海,下降5位的舟山和杭州,下降4位的佛山,上升了7位的镇江、珠江和肇庆,上升5位的嘉兴,上升4位的泰州和湖州,其余13市排名变化不大。

为了对引入效率评价指标后的综合评价得分对城市排名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对产出要素得分相当的城市比较其投入要素得分的方法进行分析。在产出要素相当的前提下,投入要素越多,其投入效率越低,经济效率指标调整后的综合排名可能降低。如:肇庆和扬州,后者的投入是前者的10倍,但产出得分却相当,因此,在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意义上,扬州的排名应低于肇庆。从数据包络分析的效率评价指标来说,扬州的投入相对效率0.06,远小于1,产出相对效率6.79,远大于1,因此投入与输出的调整值都大于肇庆,在进行相对效率调整后,扬州排在了肇庆之后;珠海的投入和产出效率都高于江门,经过效率指标调整后的综合得分,珠海排名应高于江门;嘉兴、无锡和绍兴三市,在投入方面,嘉兴最少,绍兴次之,无锡最多,无锡的投入是嘉兴的近3倍;但是由于无锡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大手笔投入,使得它的综合评分只下降了3位,而绍兴的排名则下降了8位,这也是由于其它经过效率调整而导致综合评分变化的城市所共同决定的;上海、宁波两市比较,上海的投入是宁波的10倍多,上海的投入要素得分是投入最少的肇庆的224倍,而产出要素得分仅为最少的惠州的18倍,所以上海排名下降了7位之多。

综上所述,引入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相对效率评价指标对“双三角洲”25城市环境治理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对各城市的环境治理水平根据效率指标进行了调整,可以得出上海、绍兴、扬州、舟山、佛山5市的环境治理成效较差,投入较多而环境治理成果较不明显;嘉兴、珠海、镇江、湖州、肇庆5市的环境治理成效较好,其环境产出得分要高于同等投入城市水平。

四、结论

城市环境治理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为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引入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效率指标模型,结合传统的熵值法赋权的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基于效率评价指标的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以“双三角洲”25个城市环境治理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在处理有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这种基于效率改进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广泛用于存在投入和产出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刘满芝,周梅华,杨娟.基于DEA的城市物流效率评价模型及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9,(6).

[3]姜爱林,陈海秋,张志辉.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篇9

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也是最公平的福祉。作为代表现代文明水平的城市,比如天津市,现面对着严峻的大气形式,如何创新大气环境治理系统,实现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方法,将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急需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一、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首先,考虑到相反发展的环境和经济,提出快速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和处理城市大气条件需要360度无死角全过程管理。而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或研究方法,城市空气环境治理和改革方法管理着高度人为的城市主体的大气环境,并不断改变管理理论,系统和方法以实现环境,并且实现合作发展和持续改进经济的决策过程。其次,就理论和创新而言,它可以表明“业务创新可以提高生态效率”这一假设。基于新系统经济学的原理,构建了既有利于方法又有利于经济的理论框架体系。基于持续改进的理论,建立的自给自足,完整的动态环境管理系统还可以内生地驱动八个系统的有序循环,从而改善环境和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协调发展。再次,作为评估环境执法后果的主要方向,高层政府与污染公司之间的对立可能是周期性的特征。如果“环境管理影响因素”看起来相对不规则,这意味着政府正在推动环境质量的变化,那么以环境为导向的评估可以迅速形成一种稳定策略。在基于高度评价的评级系统中,累积罚款可以达到进化的平衡。第二,地方官员的晋升困难,基于地方基层官员“完全理性的人”方法,使用来自中国北方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衡量体系的假设。不影响环保性能。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由GDP决定的评级模型,以改善大型和小型高管人员的绩效评级系统。最后,环境消极主义与环境悲积极主义两者都有其自身的原因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利用这两种观点的理性因素之外,我们还需要避免这些缺点,对环境问题提供全面和客观的理解,并提供对环境治理有用的指导体系。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区域一般达66-160天了。2017年5月,空气质量根据城市居民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居民对于目前的空气质量感到不满,高达2%的居民希望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能够在2021年达标可达到。从2018年以来,国务院及环境保护部(以下简称环保部》等部门都出台了多项大气污染防治系统。2013年1月1日,该方法被反复称为新《环境保护法》的“历史上最严格的”方法,该方法规定了严厉的行政处罚,例如每日罚款和环境责任。2015年8月,国民议会常务委员会修订并通过了新的《空气污染控制法》。这导致对空气污染行为的惩罚增加,并增加了政府对污染控制的责任。2013年5月至2014年,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引入“十项大气条款”后迅速做出了反应,并以每个地方政府的名义制定了地方空气污染主管部门的治理体系规范。

二、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现状

(一)城市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不少人形成了环境消极主义与环境积极主义两大派别。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基于自然资源的损失,许多物种的灭绝、人口的爆炸、食物的破坏以及各种物种的不断死亡。1961年一个美国人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开启了整个世界对环境污染问题反思的大序幕。1964年出版《人炸》则敲响了世界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的警钟。1972年,丹尼·米德斯(DannyMidus)教授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题为“增长的限制”的报告,该报告严厉批评了生产和消费的结果。对这种环境的负面方法。马里兰大学的经济学家朱利安·林肯教授(JulianLincoln)尽快反驳了领导这对夫妇的学者的环境活动。环境活动主要考虑技术进步和市场体系,以解决环境问题。人类是理性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经济是无限增长的,市场和价格机制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

(二)环境治理措施存在不足造成空气污染问题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出于历史原因。简而言之,煤炭是主要的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其次,长期以来,这是一个粗糙的发展模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GDP和环境的重视是警察和政治理论的发展。在社会政治和行政投入虚假金额的过程中,普通帐户及其政府在废除基本帐户后处于中心地位,政府在实现良好的环境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市政当局来说,它们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空气污染控制的双重压力。可以以北京市为例可以进行证明,根据三氧化硫,氢化氮和烟(粉)尘的库兹涅茨曲线,污染物排放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不太重要,但显然与广告组织的环境政策有关。创新将有助于提高生态效率。但是,空气污染系统物理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的滞后性相对较强,以结果为导向的环境质量评估系统需要考虑凤凰城机场的各种环境管理,以查看影响因素SBM-DEA模型用于计算北京和其他城市的大气环境,输入和输出变量的缓解率以及平均收敛分析用于通过管理创新提高环境效率。

三、城市大气环境发展趋势

首先,在旧城镇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环境和经济是无法遵循的。对这种巨大的对角线发展模型认为,在生态和文明概念的指导下,必须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不应该为能够在短期内解决空气污染而盲目高兴。从洛杉矶和伦敦等城市的各种旅行来看,管理烟雾绝非几日之功。简而言之,无论是从其他山区学习还是基于中国的疾病反复学习,城市环境治理都需要持续而全面的创新。城市燃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型的概念包括城市空气环境,管理创新和环境管理等许多领域,要定义它,我们首先需要组织相关概念。现代词典对城市的定义如下:人口稠密,工商业不发达,居民主要是非农业人口,通常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可以从法律和自然的角度看待城市的定义,从法律上讲,城市是国家和政府确定的具有法律重要性的行政单位。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城市具有某些功能,包括经济和非农业功能,专门的分工以及某些功能,例如政治和文化,人口众多,人口稠密,社会关系复杂。城市环境是由使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人们创建的高度人造的存储环境。人口高度集中,人与环境之间的严重矛盾,社会和政治因素以及经济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征,这将对尽快飞行产生决定性影响。人类住区的城市化对空气,水和生物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大气环境主要是指与人类生活更加紧密相关的大气。地球的大气层由地球周围各种气体的混合物组成,范围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一个城市或一个城市群形成后,只有在用餐后才变得美味。由于人力资源的发展,人口密度很高,空气成分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差异。塑造城市大气环境,城市大气环境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例如高度人造的城市环境以及人类通过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自然大气环境。

四、城市大气环境治理措施

(一)完善城市环境管理相关措施环境治理是政治生态学和环境政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倡导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人类的政治活动。环境治理的定义是环境治理是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决策过程。环境治理是三个主要的机构:市场、公民和社会(例如,在地方政府、家庭、国际或全球层面)之间的多层次互动。该实现是对环境需求和社会投入的响应,是独立于法律,没有任何程序,是人类过程并且具有广泛接受的行为约束,具有“良好治理”的特征,并且主要目的是:“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齐晔等人则认为环境监管的内涵发生了几度变迁,经历了从环境的行政,再到环境的治理的演变。杨立华和张云则认为环境管理范式就应该从管理过渡到了参与式管理,然后最终再回到治理。专家学者参与、民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公民的参与、企业的参与等各种专门化治理模型和强调多个社会主体合作的多元协作理范式,这是治理机构针对环境问题采取的所有措施的原则和方向,主要包括治理机构结构、治理机制、治理原则、治理目标和治理绩效等分析框架。"。

(二)加强环对城市环境的管理1914年,在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生产要素和生产系统中条件的“新结合”以及通过市场获得潜在利益的活动和过程。这一新理论涉及五种情况:引入新的“礼物”,使用新技术,开放新市场,控制新原材料供应以及实现新的工业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方法属于经济学领域。研发的起点是企业家生产低成本或高利润产品的方式,他的研究集中于西湖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提供的创新,即制度创新的方法,他的研究集中于制度的形成和改革。不同教授从各自的研究系统进-一步丰富创新理论,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英国经济学家德维克里斯托夫.弗就里曼于1989年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看研方法、大学等多方面,是一个机制概念。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飞跃不能仅仅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还需要政府以最佳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和分配资源。社交活动提供信息,游戏规则和激励措施。

篇10

城市环境治理是指各级政府管理者依据国家和当地环境法律、环境政策和标准,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质量,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活动行为的总称。党的十把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视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保持城市环境质量的稳定,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防治污染的能力,使祖国的山是绿莹莹的山,水是清澈碧绿的水,天是晴朗朗的天,让人民群众生活在青山、绿水、蓝天之中。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城市的政府机关及社会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认识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高度。

1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用电量猛增是引发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空气中的 PM 2. 5 等颗粒物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扬起的灰尘和金属冶炼厂排除的废气经过二次转换悬浮在大气层中,从而产生了雾霾天气。没有冷空气形成的大风降温是消失不了的。由此可见,雾霾天气的形成与燃煤电厂发电猛增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城市水质污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在 21 世纪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城市污水是指制药厂、造纸厂、化学材料厂等重污染企业和市民生活用水排入城镇地下深水井和江河中污水的统称。这些污水通过城市排水网汇集并运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城市污水治理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最重要问题。目前,各个城市的环保部门与环保专家都在为解决排污问题进行研讨,力求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新路子。同时也制定了很多政策来遏制重污染企业肆意排放污水,并加大了违规污水排放的处罚力度。另外,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和不足,污水处理能力和运作水平偏低,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前进步伐,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城市工业垃圾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生产的迅猛发展, 我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自然环境受到的污染也就越来越严重。城市固体垃圾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垃圾不仅占用土地影响城市形象, 还给人体造成极大损害。 塑料袋、废旧电池被埋在土壤中,极大地损害了土壤质量,在这些土壤中长出来的农作物被人体吸收后又严重损害了人体健康,这样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2 探析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的整改措施

所谓环境治理是指为维护城市区域的环境次序和环境安全, 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市各级政府依据国家和当地环境政策、环境法规和标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手段调控人类生活行为,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的有关行为的总称。针对城市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工业固体垃圾污染等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来进行城市环境治理。

科学利用环境容量改善燃料构成, 努力开发新能源。众所周知,大气污染是由多种污染源造成的区域性污染,并受到所在地区地形、气象、绿化面积、工业结构、建设布局、 工业布局、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城市各级政府部门、环保部门要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运用各种防止污染的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大气污染。首先,要科学利用大气环境容量,根据大气自然规律如:大气中的稀释扩散、降水洗涤、氧化还原等,定总量、定时间、定地点的向大气中排放污气,从而合理利用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其次,要改善燃料构成,尽快开发新能源。城市各级政府机关、环保部门可以考虑使用清洁的气体或液体燃料来代替化石燃料发电,这样可以显著降低大气中的降尘和飘尘。城市环保部门和从事环境保护的专家要加紧对无污染燃料的研究, 尽快改善燃料构成, 以此来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同时,加快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来减少燃煤、燃油的用量。

2. 使用科学的污水处理方法,保护水资源。妥善处理城市污水对城市环境保护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始终居高不下, 再加上一些人的节水意识不强,造成的浪费是十分惊人的。如何创新城市污水的回收以及再利用,探讨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推流式的生物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采用不同的负荷,使污水处理达到最佳效果。比较适用于对水质要求低的城市,目前,这种方法是城市污水处理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

(2 )采用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简称为 SBR 法,这种方法能够实现高浓度进水、高容积负荷和高去除污水率。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水质要求较高,水量水质波动较大的旅游城市进行污水处理。

(3 )采用科学的污水处理方法的同时,我们的环保部门也要加大管理力度,认真履行职责大刀阔斧地实施各种措施限止重污染企业排放污水,以保护我国的水资源。

3. 采用科学的环保方法处理城市工业垃圾。城市工业垃圾处理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随着城市环保居住理念深入人心,新型环保城市更加注重的是如何让城市垃圾污染无害化、资源化。目前,此项工程已成为工业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采取卫生填埋式处理工业垃圾,对整个垃圾填埋场进行封场绿化。 同时,还要建立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建立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可以防止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其次,对垃圾填埋后进行环境监测。对垃圾场环境监测是垃圾填埋场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确保填埋场正常运作和环境评价的重要手段。

城市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关注城市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政府机关既要关注地方经济发展、 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一个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城市环境保护为代价。笔者希望政府、环保部门、环保专家上下齐心合力,共同创建城市的美好环境,尽职尽力治理城市的废气、水和工业垃圾, 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环境问题出现,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姜爱林.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庆三峡学院报, 2008 (5 )

[2]区荣汉. 浅析城市环境保护的污水治理问题与对策. 科技信息,2009 (29 )

篇11

前言

做好环境治理构建生态城市是现今我国城市建设中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近些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极为严重,以“雾霾”为例,雾霾所影响的范围及持续的时间在逐年增加,对于民众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是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将环境工程的建设并应用与城市中对于推进城市生态建设进程、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用现状

构建生态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需求,生态城市建设指的是通过利用生态学原理构建出一个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工程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工程通过对城市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和治理从而实现环境改善的一项技术项目,从而将城市生产生活中对周边环境所造成污染的影响降至最低。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在环境工程的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项设施的建设及相关政策都急需完善。在环境工程的应用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难题:(1)污水处理技术及设施急需升级,民众在生产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我国在世界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处于末位,因此,做好城市污水的处理,减少其对于水资源的污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环境工程中对于污水的处理主要是通过降解、处理等一系列工序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分离出来并将处理后的中水排放出去从而实现了污水的循环利用。但是此项技术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处理技术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此外,环境工程中的污水处理覆盖率不高从而使得各地都存在着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问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2)对于城市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处理是环境工程建设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且垃圾产生量仍然在以每年约9%的增速在增长,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此外,在城市垃圾的处理过程中由于环境工程建设不到位极易导致垃圾产生二次污染,从而对城市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阻碍。(3)城市绿化面积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方向,做好城市绿化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的绿化面积,以城市公园为例,城市公园被称之为“城市之肺”,其能够对城市的气候、空气质量进行明显的改善,同时绿化面积的提升还能够为民众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生活氛围。做好环境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总是进展缓慢,因此,今后应当对环境工程的建设及应用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做好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环境工程是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城市中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集中在污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废气等几个方面,做好城市的环境治理应当积极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以污水为例,现今在城市中所产生的污水主要分为: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对于民众生活污水可以通过在污水厂对这一部分污水进行处理,待到其达到排放标准后再作为中水再次进行循环利用,但是现实是很多城市并未采用污水处理而是直接排放,因此,应当加强对于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通过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加强对于污水的处理避免将其直接排放。此外,工业废水是城市污水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腐蚀性、难降解的物质,针对这些废水应当积极在各生产企业中建立专业化的工业废水处理设施,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将工业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予以去除,此外,应当加强对于工业废水处理的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推动对于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此外,对于环境工程中的水处理设施应当加强,提高水处理的效率确保污水达标排放。环境工程中的水处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应当加强对于水处理技术的资金投入,通过技术的创新在提高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并降低城市污水处理的成本。除污水之外,废气是城市污染的重要一项,以现今我国常见的“雾霾”为例,其主要是由于非法排放废气导致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多所造成的,在环境工程的建设及应用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在废气污染中的投入,对工业生产中所排放的废气进行过滤处理避免有害物质直接排放进空气中。

做好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做好对于环境工程的宣传是提高环境工程建设及应用的重要举措,一般来说,民众对于环境工程的认识极为陌生与遥远,需要加强对于环境工程的宣传使得民众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从了解到支持从而积极的参与到环境工程的建设中,团结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的参与到环境工程的建设中。(2)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应当加强对于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环境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量巨大,单一依靠政府的投入来进行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投入少、见效慢,为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除了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外还应当积极的引入多元投资力量参与到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中,通过构建规范的社会体系鼓励更多的资金参与到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3)加强对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做好城市污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需要依靠科学的技术予以处理,相较于国外,我国在环境工程技术的研究投入较少致使我国的环境工程技术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差距,为做好环境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应当加强对于环境工程技术的资金及人才的投入,提高环境工程技术水平,从而能够更好的构建生态城市。(4)环境工程包含城市环保建设中的诸多方面,其中做好城市规划也是环境工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要一环,做好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绿化面积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通过在城市中加强对于城市绿化的建设及环境工程的建设从而使得城市生态建设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从原先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中脱离出来,确保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从而实现环境优化。(5)积极推进各种节能降耗设备在环境工程及民众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是能耗大国而不是能源利用强国,新时期,国家积极推进节能、增效的发展战略,应当积极坚持能源开发与节能并重,在全社会积极推进能源节约战略,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坚持石化能源的清洁、高效的利用,加强对于煤炭的绿色利用,加快煤层气产业规模化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大对于可再生绿色能源的合理利用,构建绿色生态城市。

3 结束语

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新时期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当积极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做好环境治理、构建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疏忽,伴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生活环境呈“脏、乱、差”的样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环境治理已经迫在眉睫。党的十报告提出要“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的与发展实践的重大创新。新的时期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变迁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环境的持续恶化制约农村社会的发展

近来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应用,给土壤及地下水资源带来极大的危害。由于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应用,中国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耕种能力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大。在农业耕种过程中大量的农药使用造成农作物药物残留问题,农产品质量下降。虽然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仍停留在传统阶段,生活垃圾随处倾倒,白色垃圾随处可见。很多地区的池塘都受到生活垃圾的污染,农村整体环境呈现“脏、乱、差”的景象。一些污染大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如造纸厂、化工厂等污染大的企业污水随意排放,对地上河流、地下水资源等造成极大危害。如一些化工厂急于追求经济利益,不顾环境危害,将污水直接排向地下,由于地下水的隐蔽性,一时难以发现,但是对农村整体地下水资源的危害确是毁灭性的,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重城市、轻农村的环境治理政策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缺位

由于农村地区幅员辽阔,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一直处于隐蔽状态,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一直对城市环境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态势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加之地方政府发展理念中的重经济因素的偏向,导致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农村是城市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输出地,消耗了农村大量环境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环境排放的废物远远大于农村,不断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城市并未向农村按“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支付治理补偿费。一些农村地区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并未得到应有的补偿。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一些污染物排向农村却不包括在治理范围之列,并且对于农村小水体、水源地、耕地等治理和保护也未加考虑。作为环境治理的政策长期主要用来治理城市环境,对广大农村环境的治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1]。

(三)缺乏农村环境治理的机制

中国环境治理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城市地区,对农村环境关注较少。在中国城市地区,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环境治理机制。在广大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机构不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监督体制不完善。这源于多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以及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忽视。政府在农村环境领域的公共管理职能长期缺位,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环境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环境利益是一种公共利益,个人或企业不能代表公共利益,只能由公共的权力机关来代表公共利益。在环境治理的框架中,政府不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公共的利益,而且基本垄断了环境制度的供给,应当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积极推动农村“环境良治”的实现。因此应发挥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政府的引领下,发挥群众在环境治理中的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

(四)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仍需提高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一直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环保的知识掌握不足、环保意识较弱。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大多关注自身经济条件的提高。对环境的重要性并未上升到重要地位,甚至一些居民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居民无关。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难以发挥环境治理的主体与监督作用,导致环境治理难以收到科学的反馈信息,环境治理效果较差。

三、对策分析

(一)以政府为主体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

随着经济发展造成的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引领,生态文明观、环境公平观、环境正义、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环境保护新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应以政府为主体,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强化环境观念。转变过去经济发展优先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的思想,树立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根本的理念,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基础上切实维护农村居民的环境权益。

(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

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作为公共事务的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制定农村环境治理的目标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对环境治理的力度纳入政府考核的主要目标,同时在地方发展中坚持环境为本的发展策略。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农村居民及各级组织既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同时也应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让村民在环境治理中监督治理的效果,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

(三)健全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