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1 10:26: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确定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引导以及学生后期的学习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即课文涉及的基本知识,例如作者的背景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中某些字词的用法、写作手法的运用等等;其次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教师要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进入课文,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例如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古人的一些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的一些语言特色,以便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二、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是进行授课的前提,同时也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以便为课堂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备课工作是一项需要多方考虑、周密计划的工作,比如教师要考虑到大纲要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等等。此外,文言文备课与普通的的白话文教学备课就不一样,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认识等等。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大纲的要求,《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要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文言文也要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教师要根据这些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其次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比如初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较少,知识积累也相对薄弱,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文章的讲解需要更为具体、详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再次教师也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比如《狼》这篇课文,老教材把本文当做文言文单元进行教学,新教材则将这篇课文放置在了动物单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备课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备课方法。
三、做好课堂教学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新课改将学生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但这个过程中也缺少不了教师的讲解教育。比如对于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介绍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了解了一定的文章背景,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对文章进行学习。比如《狼》的作者蒲松龄,教师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补充,让学生认识到他的生平,比如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后来做幕宾,但也不甘为人所用,就设帐教学,直到70岁,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对于《聊斋志异》的介绍则要让学生认识到书中的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其实就是“借物言志”来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当前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文言文篇目,教师应该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初步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写作方法。比如可以采用散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通过学生的阅读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让他们对于文章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同时对于文章的难点进行总结,以便教师进行释义解惑。所以需要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划出有疑问的字词,也可以通过小组、同桌的组合来互说课文大意,相互答疑、存疑。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分析。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握好,对于简单的就略述,对于难点就要详述,以便学生能够听得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注重常用词的分析之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于疑难词的理解,比如对于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定用法等等,要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内容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进一步理解文中形象
笔者认为,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对于文中形象以及思想的分析才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同时也是对于学生有教育意义的部分。所以笔者就特别重视这一部分的教学。比如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小组交流,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发言、辩论,让学生重新认识文章的整体结构脉络,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文中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四、做好归纳提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师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笔者也深有感触,通过这个例子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也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在《狼》的教学之后,笔者就让学生找一些自己知道的与狼相关的词句,大家便总结出了很多例子,比如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心狗肺、如狼似虎、引狼入室等等,这些成语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形象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多总结、多交流,同时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而努力,以便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96-01
从初中生物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实验教学形式化、重点不突出等问题还比较普遍,初中生物教师必须要关注这些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改进对策,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实问题
1、实验教学过程程式化、形式化
很多生物教师总是在实验开始之前,向学生细致地讲述各个实验器材的作用与操作方式、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教师进行实验,学生独立思考、发问的机会很少,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实验教学重点不突出
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许多教师会在实验之后将考试可能会考到的知识点汇编为练习册,让学生不断练习与死记硬背知识点,久而久之,学生生物思维就会十分僵化,学习效率不高。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改进对策
1、创新教学理念,加速实验教学改革
不断的对我国的基础教学理念进行改革,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点,为我国的生物实验教学打下基础。为了保证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为了更好的开展生物实验教学课程,需要实施全面有效的教学手法,利用学生对于未知领域的热情和好奇心,保证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好现代生物教学的基础。我国的学生需要进行综合性的教学培养,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的选取课程进度进行学习,保证完善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的同时,对于生物教学的工作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培养出一批有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
例如:通过制定关于“动物的进食行为和行动方式”的问题上进行探讨,教师需要事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兴趣爱好询问,通过分配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让A、B、C三个不同的小组分别到不同的地点进行动物的实地观察,同时记录下不同科目的动物运动以及进食防御等方面的信息。还有,教师需要设定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确保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知识的精神,构建良好学习生物实验平台。
2、尊重学生意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初中生正是一个有着积极思想和容易迸发新奇想法的年龄,这时的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类教学兴趣非常浓厚,喜欢利用各种方式完成哪怕是繁重的教学任务。这时,需要教师提供良好的互动教学平台,让学生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老师要予以肯定,一定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想法,并适时的融入到实验教学工作中去。
例如:关于“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课程的教授,老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气候季节进行课程材料的选取,老师可以实现准备实验小白鼠进行培养,通过观察其短期生长变化,发现他们在每个生长阶段时的主要特征,学生也可以自主进行饲养,方便课后进行观察。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
3、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因为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I生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的学生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学生是被动地参与实验,实验改革就是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自己找出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生物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
4、拓展实验教学时空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只利用实验课时间进行实验教学难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实验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可以在非实验课上进行。生物课外实验是中学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生物课外实验也就成为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
5、优选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实验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学校可以顺利完成给定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方案进行改革,不断的把握学生学习的兴趣方向,利用各种有趣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的进行合理的教学实验帮助学生记忆学习内容等。
例如:进行“生物的生长是否受环境影响”的教学课程时,可以选定一种生长周期短而且生长迅速的植物进行观察,比如“蒜苗”。首先将准备好的蒜苗分成四组,分别放在朝阳、背阴、潮湿和干燥四个环境中进行培养观察,学生需要每天进行记录和测量,观察蒜苗的生长状况。只有亲自经历实验的学生才能获取实际的知识,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同时,对知识的探知欲望更加强烈,同时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
总之,重视实验教学,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会的动手操作能力,才是当今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关键和目标。
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个令我们感到极为懊恼却值得深刻反思的现象: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却是在逐年递减。预备年级时学生对英语极为感兴趣,课堂上勇于参与,乐于表达。可是到了初二初三,一些学生逐渐对英语失去兴趣,甚至于厌烦,最后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放弃对英语的学习,因而英语教学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成绩以及今后的发展,我们很有必要对两极分化的成因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以便及时地采取措施,降低分化程度的恶化。
一、两极分化原因
(一)教材因素
目前上海市初中阶段普遍采用的是《牛津英语》教材,它最初是由香港教材改编而成,内容多,含量大,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近几年来英语教材在不断改版,目前我们使用的最新版本叫做《牛津英语上海版》,新教材力求话题反映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的英语学习,并对六到九年级的内容进行了大量调整,对难度较大的单词、句子、语法进行了删减,旨在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有大量的单词,有用的短语和课文需要记忆。本来这些内容的背诵,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通过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符合语言学习的习惯和规律。但是农村大多数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新教材每课几十个单词连认读都感到困难,更不必说背短语和课文了。另外,农村孩子知识面狭窄、信息量不足,所以我认为教材中的有些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并不能吸引学生兴趣,随一些学生失去信心,慢慢掉队。
(二)学生因素
首先,进入初中阶段之后,面对新的老师、新的环境以及难度逐渐加大的学习内容,部分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又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放学后贪玩,根本不预习,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后又不认真做作业,达不到巩固的效果。其次,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开始学英语时,有兴趣,有热情,有信心,但随意性大,一遇到困难,比如较多单词的记忆,较长课文的背诵等,就失去信心和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且多数后进生根本不知道学习英语的目的和重要性,他们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了事,免受批评。长此以往,后进生的英语成绩只能越来越差。相反,具有良好学习习惯、自我约束能力强的同学越来越好,两极分化逐渐形成。
(三)教师因素
由于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课堂中的表现也大不相同。牛津英语教材的特点是容量大内容多,英语教师为了抓紧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会不自觉地把复习提问、对话训练、尤其是单独表达等机会多数让给基础好点的学生,以便于节省时间,使整个教学过程进展顺利。但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困生,学困生就失去了很多练习的机会。另外,英语课堂要求老师能够设计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调动学生主动性。但是有些教师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使得教学活动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学生久而久之也对学习英语失去了兴趣,学习目的性不强的学生甚至放弃了英语学习。
二、防止两极分化的对策
(一)改善关系,保持耐心
由于后进生学习态度差、成绩不理想,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置之不理,久而久之老师对其则失去了耐心,师生关系变得不再融洽。而事实上,创造温馨和谐的语言教学氛围,缩短师生距离,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如果师生关系和谐、密切,学生在心理上对该教师产生好感,“爱屋及乌”,往往也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同样对自己讨厌的人和事,学生是不可能产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有好的心态,以免将消极情绪“传染”给学生。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低的学生,教师应该以较强的毅力保持耐心,细心地去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学习潜力,这样才能激发心中的爱心和热情,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二)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对于学习方法欠佳,学习效率低的后进生来说,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师必须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堂上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课后复习的好习惯。放学后要求其认真复习老师讲课的重点,试着找出问题,做好标记,以便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然后按老师的要求认真预习,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或重点处画上记号,以便上课有重点的听讲。这样,就在学习中掌握了主动。在上课过程中,要集中精力,做到“五到”:看书或看黑板时“眼”到,跟读或发言时“口”到,听老师讲或同学发言时“耳”到,做笔记或作业时“手”到,做以上事情时“心”到。对于做得有进步的同学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好习惯才能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行为。但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长期坚持不懈地指导和检查,否则功亏一篑。
(三)激发动机,诱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习英语也是一样,学生只有对英语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促进他们对英语单词、语法和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英语的乐趣,进而取得学习的成功。
激发学生兴趣不但使师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而且是防止分化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唱英语歌曲、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这些方式的利用给教学带来较好的效果,也让更多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有效地防止了分化。中学生的荣誉感强,竞争意识强烈。所以我把这种竞争意识巧妙地引入课堂,如在教完知识点之后,设计小组竞赛,男女竞赛完成必答题、抢答题,比赛猜单词,现场完成小故事等。对总分高的小组给予鼓励或适当的奖励,这对激发学生的热情非常有效。
(四)改变教法,分层教学
一个班级三十左右个学生千差万别,学习成绩和知识基础不同,个性特点不同,学习能力水平不同。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头脑当中适当划分层次,制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防止两级分化的产生。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呢?(1)为避免出现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学困生跟不上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在每一节课前先分析教学内容,把教学目标分层为基本目标、提升目标和拓展目标。基础目标,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而且必须达到的最低教学目标。提升目标,即多数学生在教师和小组的帮助下经过自身努力可达到的水平。拓展目标,适合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2)在操练中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档次的操练,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而指定练习。比如,在阅读文章时的提问,就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简单的留给后进生回答增强成功体验,理解性问题则可以让基础好的同学尝试。也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按能力大小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践的机会。(3)由于课堂教学目标不同,设计的巩固作业也应有所不同,尤其是学困生的作业要降低难度。同时鼓励各层次的学生在完成本层次作业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其他层次的作业。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出现两极分化不是偶然的,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因此,防止和缩小英语的两极分化并非朝夕之功,而是一项长期且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用心思考和不断地实践。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只要我们教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培养其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功感,就一定能走出两极分化的教学困境。
参考文献:
初中生之所以要进行科学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科学思维。而在科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实验则是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巩固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结论,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科学实验教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对于操作性、开放性以及创造力和团体协作力等方面的培养为目标,设置不同的环节,以求达到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优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初中的孩子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除了对他们的科学知识储备进行提高之外,对他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非常地重要。因此,在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课堂进行优化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减少演示,增加操作
很多初中的科学实验课堂,教师往往会考虑实验教学课堂的时间非常紧凑和宝贵,他们认为,如果让学生自行实验会耽误很多知识讲解的时间,于是大部分的初中科学实验课堂都是教师演示为主,殊不知,过多的演示不仅仅会降低学生积极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会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师减少协助
除了减少演示的频率,让学生们学会自己动手之外,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时候,还应该要减少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协助。很多教师认为,初中生仍然还是处于一个孩子的阶段,在很多实验过程中,他们需要老师的从旁指导。尤其是在化学课上,有时候,会有一些例如腐蚀类或者是反应类的化学实验,由于不放心,教师往往会给予过多的协助,过多的协助和指导实际上同演示一样,都会降低学生们的自行实践,独立实验的能力。
3.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在课堂上有义务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在团队中实践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在学习初中物理中有关大气压的内容时,有一个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分组,然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别拉住不同半球,并且有人记录实验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会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优化学生创造性的开发过程
除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之外,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针对着初中生心理发展开始加速的特点,对他们的创兴能力和创造性的开发也犹为重要。
1.实验过程的开放性
什么是实验过程的开放性呢?实际上,就是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教学的同时,设置开放的实验,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延续到课外。比如说,生物实验课堂上要做的蚯蚓实验,就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外进行实验的前期和后期活动,通过这样的开放性实验,学生们能够在没有课堂时间压力的状态下,发挥其自身的实验创造力。添加很多新想法。
2.实验步骤的多样化
很多科学实验是不仅仅有一个实验设计方法的,如果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实验过程的标准化,不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实验步骤的设计,那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创新性培养。
3.实验原理的综合性(多学科)
我们知道,初中的科学实验教学主要也就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但是,学生们日常的生活是综合性的,仅仅是用某一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联想能力培养。因此,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最好能够将实验原理有一个综合性的开发,联系各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们对实验有一个综合的联想。这样,就能够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思维发散。
三、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
前面所说的,都是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验设置,实验活动过程安排以及教学理念的一些优化。但是,我们知道,实验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对象又是初中生群体,那么适当的教学过程方法应用,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让科学实验教学原理能够有效实施。
1.现代化的教具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辅助教具开始出现在初中教学课堂中。那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要合理运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具。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进行实验的讲解辅助。这些教具的使用不仅仅能够为教师的讲解带来方便,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注意力更加集中。
2.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仅仅是靠着科学实验教学课堂的时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要帮助学生培养出一种生活处处皆科学的思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生活中也能够进行大量的科学思考。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实验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情景设置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验的设置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实验的取材,操作上也尽量采用生活化的物品,这样学生就能够养成随时随地用身边的器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
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尤其是对于他们的科学学科的学习评价,更要关注他们的能力提高以及学习过程,还有他们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科学实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综合、多元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能够立竿见影地提高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他们对自身能力培养的重视。
四、结论
针对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初中时期的思维发育的特殊性,新课程标准提出为科学实验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除了传统科学实验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指导方式以外,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课堂进行优化改革。
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注意增加学生的操作环节,减少教师的演示和协助,并且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进行小组的团队合作;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注意实验过程能够尽量具有开放性,而实验步骤具有多样性,不拘泥于标准的答案,而实验原理也要尽可能地联系各个学科,有综合性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法优化方面,除了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具使用之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况增加生活化的情境设置,并且能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一个多元化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秦国成.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初探[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6).
[2]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J].中国教育报新课程周刊,2007,(17).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则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重翻译,忽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分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就毫无美感可言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串讲的方式,读一句,讲一句,要求字字句句落实清楚,从字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篇章,从小到大,甚至课前就给学生翻译的本子。这种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只关注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习得的规律。
2、脱离课本,过于重视艺术欣赏的传授。
另一方面,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很有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脱离课本,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很有兴趣,但是收获不大。
三、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死角。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创新?
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创新。
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第二个层面是接受和继承文学遗产。第三个层次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因为处于起始阶段的初中,学生既无文言文积累,更谈不上文言文语感,因此教学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积累词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师观念的创新和自身角色的转变。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设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是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的引导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发挥课堂讨论的引导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讨论这一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交流形式肯定会越来越多,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讨论问题的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问题引向深入,将旁逸问题引向课堂,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且具有价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在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导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问题。
(3)教学中古今互动,学以致用。
文言文教学要古今互动,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经常误用成语典故,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出处,不明意思。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迁移,多同现代汉语联系,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3、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反复朗读,能够帮助领会文章要旨。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弄清其义,效果比教师指点还要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摘抄习惯。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十分重要,它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略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小结
综上,文言文教学的创新策略还有很多,不管哪种创新,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人文、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转变死角,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参考文献
[1]陈德勤.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06)
[2]孙玲娟.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13)
新课程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上述要求,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一、指导诵读,激发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感。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读中发现问题。要读出情味,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语言的运用;要在读中发现问题,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我在教学《醉翁亭记》这篇散文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声画同步,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节奏进行朗读。当舒缓悠扬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们一个个主动拿起课本: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上课时学生精神振作,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看得出学生已完全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二、引导品味,掌握方法
文言文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像鉴赏古玩那样品味其中的古典风味。其实,不少文言文名篇都是优美的散文,文章音韵和谐,对偶押韵,读来如风行水上,琅琅上口。有的句式整齐,有的骈散结合,间或运用多种艺术修辞手法,艺术性较高。优美的语言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如饮醇酒,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学习这样的文言名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陋室铭》、《爱莲说》等,篇篇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体现出一种艺术的崇高美感。
有时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某篇课文的立意、题材、章法、语言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以求得开拓思维,加深理解,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教《桃花源记》可引入《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引导学生比较其不同章法,并思考为何有不同写法。《桃花源记》通过虚构的桃花源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综合运用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小石潭记》在精巧的语言艺术中呈现自然之美,融入作者身世遭遇、思想感情,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会感到文言文的章法,“正”中有“奇”,严谨而富有变化,即使是同类题材,写法也异彩纷呈。这为学生写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启发思考,鼓励质疑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在自由探索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其学习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好方法。
在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教材对“蒙络摇缀”的注释是:“遮掩缠绕,摇动下垂”。“缀”解释为“下垂”还是“连缀”查字典后发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缝合,连接”义,而《古代汉语词典》中为“系结,连接”,以上工具书中均未列“下垂”这一释义。教学中,我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学生反应很热烈,向来将书本奉为宝典的他们体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涵义。课后就有学生捧着字典来找我。“老师,书上注释里对‘悄怆幽邃’的‘幽’,解释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静’要好。”“还有‘水尤清冽’里‘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没有‘清凉’的义项。”
此后,我还在课上抓住对“翕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欣赏了潭中游鱼的情致。是“轻快敏捷的样子”还是“一致的样子”?学生先查工具书,然后再根据语境作出判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快乐,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四、注重积累,学会归纳
知识积累是提高能力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平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建立“古文知识仓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梳理。如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等。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总结以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其中较常见的就是归纳一词多义现象。如学及《岳阳楼记》时,学到“连月不开”的“开”时,让学生回忆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这个词,意义是否一样。《醉翁亭记》里“日出而林霏开”中的“开”是“散开”之意。“《满井游记》里‘如镜之新开’,是‘打开’的意思。”……学生通过自己的“温故”,对这个“开”字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好处。
其实,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罗红.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教研究,2006,5-6.
当前,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勤快、学生懒惰的现象。教师通常认为只要将文言文中的所有字词与句子翻译完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但实际上学生没有获得知识,同时还阻碍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如何提升文言文的实际教学效率,是当前初中语文继续解决的一大教学课题。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弄明白每个字词的实际含义,以及每个句子的大意,从而应付必要的考试。但是,这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大大影响了语文的教学效果,也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背离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目的。
出现这种教学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对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忽略了语感的培养。文言文教学不具有计划性,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流程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模式也不够丰富,这就导致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缺乏深入研究与探索,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教学中也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单调、沉闷,即使文言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也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1.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对初中生而言,文言文学习还处于初始学习的阶段,所以需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激情。首先,教师要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初中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样就不会显得过于生疏。其次,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汉语,主要是学生对语句停顿没有丰富经验,因此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文言文阅读,可以采用诵读、吟诵与默诵等方式,也可以是全体阅读或个人阅读。要想进一步突出教师对文言文的规范化阅读,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读、朗读与默读。
2.教师进行正确的规范化朗读。文言文阅读不同于现代语文,特别注重字的读音。但是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正确的规范化朗读,这样一来就可以强调读音,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初中语文《童趣》一文,“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在现代汉语中句中“强”字读作“qiáng,但是在本文中却读作“jiāng”,由此可见很多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字在读音上是不同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异音字。
在学生具有文言文语感的基础上,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深入引导,让学生自发性地阅读,真正读懂文言文,然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指明朗读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熟读之后再进行整体阅读,保证阅读的质量。这种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给出合理化的评价,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坚持从学生的角度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身以及学生的整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课堂的“授之以渔”,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改变逐字逐句翻译的习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意境设计,让学生在既定氛围中进行文言文学习,加强学生的语感学习,实现译文与原文结合的教学模式,再通过实践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文言文翻译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删减与保留、增加与替换,从而对语句进行适当调整。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依照课文中的注释,结合参考工具、文章的背景环境,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文言文的语言。另外,出现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进行点拨与引导,可以利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让学生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调整,利用增加或补充的方式对文言文进行语句疏通。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薄弱环节,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并掌握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结合语文具体的教学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坚持从学生的角度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实现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永继.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过程――谈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措施[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2]刘桂清.文言文教学应在读“上”下功夫――评一节高效的识字课[J].陕西教育(教学).2010(11).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部门近几年来不断加强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甚至在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幅上做足文章,其中一至六年级优秀古诗文70篇,七至九年级古诗及文言文共计50篇,另外还有 120 篇的篇、段背诵。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尴尬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推荐了背诵的篇目。教育部门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在加强。然而,文言文教学的高投入,低效率,也一直是个不争的事实。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也是伤透脑筋。站在讲台上大讲特讲,换来的是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头昏脑胀,几欲入睡。每篇文言文的学习,都要经历这样痛苦的上课过程,学生实在难以爱上文言文,更别说课外主动去阅读文言文了。于是,考试中出现的课外文言文部分,成了大多数学生的拦路虎。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类题目让很多学生"谈古色变",得分率超低。
据笔者最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随机调查的不同年级的 300 个学生当中,有 91% 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很难学,有 90%的学生最怕背文言文,97% 以上的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类题目让很多学生"谈古色变",甚至在很多教师心中古文题目成为学生成绩的分水岭,数次中考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古文题目的扣分率都在 50% 以上。一方面是上级教育部门和专家的逐渐重视,一方面是一线的教师和学生陷入古文学习的无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凸显它的尴尬现状。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突破
2.1 言在文先,立足于言:首先文言文的"言"是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如《公输》,第一步文言知识的梳理,这是一个很集中的很直接的解决言的问题。"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对于这段话中的"公输盘"、"墨子"、"楚"、"宋"、"鲁"、"郢"等人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的句式古今也差不多,不必多花力气。对于"为"、"之"、"以"、"于"、"起" 、"见"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起于鲁"、"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
2.2 重视"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只有多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位和意蕴。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读准字音,读准句逗,读懂字义,读出情感,读进作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文言语感。诵读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是坑坑洼洼、结结巴巴、破句连连、有气无力,没有美感的机械性的读书。只有真正走进文本,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读到的体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达到忘我之境界。从根本上激发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文言文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后,学生理解感染了,就会认为读或背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对课文过多的解读是无法代替学生诵读的。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自然地理解,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样交给学生的是活的知识,是自己悟到的知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学生在诵读中加以品味,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他们才会愿意接触,包括在课外。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能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
2.3 总结规律,举一反三:任何知识的学习,再难,再复杂,总是存在一定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记忆,而且能让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学习的规律。如,实词"许"在文言中有"答应、允许、同意"和"左右、上下"两个意思。如: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高可二黍许。③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时人莫之许也。仔细观察分析可发现①②句的"许"属于"数词 +许","许"往往表约数,指"左右、上下"。③④句的"许"属于"许"+名词(代词)","许"是动词,指"答应、允许、同意"。又如,虚词"之"的用法虽灵活,但仍有规律:(1)之+名词,此时"之"往往是结构助词"的";(2)动词+之,"之"往往是代词;(3)名词(代词)+之+动词,"之"往往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只要掌握这些规律,以后碰到相关的情况,就能不假思索地准确判断。
三 、结束语
文言文是我国的古代文化遗产,堪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学好文言文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更是学好语文的需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为经典,文质兼美。因此,深入钻研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的语言,记录了我国文化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历史文明。我们作为中国民族的一分子,需要且必须传承这一文化瑰宝,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习文言文,又要学好文言文。但是当前的文言文呈现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常年凄凉景象,其教学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一、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现状。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上存在的偏颇。由于文言文久远的年代性,相对于白话文、现代文的学习来说,学生会遇到更多的语言障碍。因此,多数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扫除这些语言障碍上,片面地强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翻译,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沉闷、单调,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有时候,为了单纯地赶进度,直接将现成的翻译和答案教给学生,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字词,更是得过且过。教学中严重忽视学生的能力训练,弱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次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枯燥。多数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依旧是采用传统的“串讲”模式,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滔滔不绝,学生在课桌前奋笔疾书,不知所云。课下只能是对着笔记,死记硬背,效果平平。虽然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会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教学本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不过是“大剂量”地、华而不实地“灌输”罢了。
2.学生学习现状。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是决定文言文教学效果的一大影响因素。就目前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状态,大致可分为三种:其一,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阅读上的陌生感。由于文言文的历史久远,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使用的语境和环境,学生在阅读、学习和使用中都会产生语感陌生、语境不明的情况,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情绪,导致文言文的学习效果较差;其二,由于文言文基础知识,技能淡薄,在翻译文言文时,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接触部分的文言文,拥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是对于很多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文言文语法,依旧似懂非懂,在翻译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三,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态度不端正,方法不恰当。在多数学生看来,文言文的学习无非是为了应对高考,忽视文言文的文化内涵、阅读美感等,功利性太强。片面的文言文学习认识,衍生学习过程中不恰当的学习方法。
二、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对在培养学生了解、接收名字的文化传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此重要的教学作用,绝不能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存在的。因此,高中语文老师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和探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拥有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端正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欲望。
2.创新教学方法。传统串讲式的教学模式死板、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花费经历大,时间长,而且收效甚微,因此,要实现文言文的高效教学,就必须改变,创新教学方法。
(1)课前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有效的课前设计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要环节之一,再加上文言文本身就存在严重的“高耗低效”的问题,课前预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一些准备的内容和时间放在课下进行,高效地利用课上的每分每秒,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预设中要特别考虑课堂的引入环节,切实做到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探究。完成课前导入,接下来就是课堂的教学阶段。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拥有初中学习的基础,虽然高中难度加大,但是很多学生依旧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注释自主学习文言文。因此,教师可有效地利用小组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样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在小组探究中,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切不可“荒废”。
(3)教学验收。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之后,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对于整个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书面的表达,对于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并挑选其他组员,进行其他字词句的翻译。之所以要挑选其他的组员进行翻译,一方面是为了给更多的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并提高自信,另一方面可全面地了解小组合作的成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针对其中的疑点、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和细讲,为学生答疑解惑,画蛇点睛。
(4)总结归纳。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文言文也不例外,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越多,掌握的相关知识就会越丰富,在理解、分析和应用中会越熟练。因此,做好课堂内容的总结归纳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在文言文中,很多知识、句式用法都是相同的,教师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和联想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主动地学习,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中文言文教学不应是因循守旧的,否则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认清现实,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观念,又要转变教学方法,将更科学、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来教学。尽管许多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在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但唯独文言文教学还是死水一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普遍方式就是:整堂课由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讲完后再作所谓的“内容解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
针对现阶段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作了一个思考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到底起到一个什么作用?真的只是“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为什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如此之差?现有语文课本中所引用的均是脍炙人口、传诵后世的千古文章,为何不能引起学生的丝毫兴趣?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迁移能力比较薄弱,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都是当今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难题。
一 文言文教学中的思考
1.初中文言文存在硬性教学模式
现阶段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通常在授课前一天教师会叮嘱学生回去“阅读”全文。所谓的“阅读”即是熟悉下文章句子的大概结构,以便于明日授课“句句落实”的时候学生能“跟上”进度不会掉队。次日课堂学生便成为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更不要指望他们能够理解所谓“古训”。这让笔者想起来了所谓的“八股风”,它就是这个格式就要这样写,引用到此就是:它就是这个句式,词就是这个意思,你们记住就好了,考试就考这个,然后怎么怎么样。殊不知这忽略了学生自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试问单纯为了考试,中考课外部分学生应该如何作答?
2.学生对文言文自主学习积极性较差
大多数初中生乃至于高中生认为,文言文是极为枯燥的。他们宁可去学习“鲁先生”或者干脆去写作文,之乎者也什么的,他们感觉实在是无法接受,当然他们也不清楚为什么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自己要去学习这种文章。但委实不知道自己这种想法真的是大错特错。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如成语心旷神怡、明察秋毫、任重道远、落英缤纷、豁然开朗等。
而一些词义古今完全相同,如《陋室铭》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教师应加强引导,使学生明白古今语言的联系。
3.严重忽视文言文诵读及文言文词汇用法积累
现今的语文文言文课堂上,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在做笔记,几乎没有学生诵读或者思考的时间。这种完全让学生成为“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失去诵读文言文的语感,更不用说体味文章所流传至今的千古蕴涵,就连同类用法出现在不同文章中学生都难以准确的做出知识迁移。纵观历届中考试卷,课外文言文虽然降低难度从直译变为选择,但仍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二 实践教学中的经验积累
1.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性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的威力就在于使人积极地去寻找满足他们所产生的认识和需要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学习文言文也如此,与其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实行“个人承包制”,不如合理的分配师生资源。在次日准备教学的课程中,比如《出师表》一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首先由教师在放学前布置预习任务,将《出师表》一文中涉及必须翻译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句告知学生注意;(2)让学生放学回家利用网络搜取《出师表》作者简介及分析,历史概况,并要求学生写出对当时局势的看法;(3)次日课堂让学生分成若干组试译课文段落,明显差错由教师指出说明。这样学生结合课余时间查询的各项资料,以及对历史时段的了解和译文中的不解,让学生在记忆正确释译时印象更为深刻。
2.善于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发现隐含其内的“国魂”
任何流传至今的古文都有其灵魂所在,这也是传诵千古的原因之一。正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如《荀子》中的“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体现了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时过千年仍值得我们借鉴。又如《岳阳楼记》之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陋室铭》、《爱莲说》等体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都应由教师合理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慢慢体会。是读准字音、读清句意,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在多次诵读中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怀和我民族引以为傲的“国魂”。
三 结语
其实文言文教学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一种兴趣教学模式,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教师除了将字词用法传授给学生之外还要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传授给学生,但最好是在学生自我发现障碍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学生去鉴赏,切实地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切实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大多难以理解,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不是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对于初中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让学生真正掌握文言文,成为初中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看法,鼓励互相讨论,多鼓励少打击。例如,在进行《论语》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帮助大家记忆和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结成学习小组进行问答,表述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一般而言,初中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对于文言文一般会有一种抗拒的心理,这是由于文言文不够贴近生活的缘故。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情境的设计和创设,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理解起来也会相对更加容易。学生的兴趣达到了,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文言文的学习。
二、教师引导,善用语言魅力和提问的方法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路人,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文学素养以及语言魅力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授课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需要、采用他们喜欢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热情。例如,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讲解时,可以将课文中的一些知识用故事的方式展现,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的吸引力要比乏味的知识强很多。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黔娄与妻”的历史故事,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作者想要表达的志趣,这样的形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的提问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时机,应该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不可以提出过于困难的问题而打击学生的自信,也不可以提过于简单的问题而使同学们感到无趣。提问应该遵循真实性和启发性的原则,应该设置难度阶梯,分别将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去回答,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文言文的问题设置相较于现代文的设置更为困难,所以教师应该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提问。
三、改善方法,用适当的手段进行语文教学
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针对文言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让学生摸清文言文阅读和题目的规律。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每段的中心句以及小石潭这个名字的由来,阅读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其次,对古诗文的默写应该与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相结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魅力,避免死记硬背,理解是关键。最后,要注意文言文教学与写作相结合。文言文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借鉴古人的遣词和造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效率,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读与写的结合会让学生对文言文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同样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一举两得。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积淀,文言文的魅力就在于其述发的感情和韵律,教师应该运用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方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从而爱上文言文,提高主动性。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文言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并不十分到位,死记硬背并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因而,教师应该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强引导,善用语言魅力和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同时改善教学方法,用适当的手段进行语文教学,促进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更佳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最终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我校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研究工作从2014年12月开始,历时两年,其间我们开展调查访问、教学研讨、教学实践、资料整理等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乃至全县的教学实施及评价体系,并在此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推广运用,不断完善。现就研究中的做法和经验做出如下思考。
一、开展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一)开展文言文阅读现状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以山河初中2015年九年级九班、十班,八年级九班、十班学生为对象,对学习中的动机、兴趣及意志品质等心理方面进行一些调查和探讨,共发放问卷149份,其中有效问卷140份,无效问卷9份(包括写姓名及答题不全两种情况)。通过入班无记名调查分析发现以下现象:(1)学生学习文言文目的动机较为功利:应付考试;(2)学生学习限于死记硬背,缺乏运用;(3)学生愿意学习文言文,但不够努力;(4)对文言文缺乏兴趣、对文言文课堂教学“不满意”的学生较多。同时发现,大多数初中生具有相当强的意志力,他们愿意克服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二)近距离接触部分学困生,了解他们的学情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学困生,发现这些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迫于外在升学压力,所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大打折扣。文言文学习使学生有压力,导致情绪不稳定,同时他们对当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满意度不高,认为太难,老师要求过高。
二、对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文言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我们主要通过创新教法来调动兴趣。(1)通过新颖奇特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激发兴趣。(3)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4)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
(二)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多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学时,可听录音,可教师范读,亦可组织学生齐读,或指定学生朗读,或小组竞赛,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其进入学习古诗文的最佳状态,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我们组织了“朗诵经典诗文,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朗读比赛。在悠扬的古韵之中,全校师生沉浸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品味着唐诗宋词的思想之深刻,语言之优美,用词之绝妙。琅琅的吟诵声响彻整个校园,气势恢宏,催人振奋,使学生在受到诗歌语言魅力的熏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三、展开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策略试验及研究
(一)重视归纳、整合、延伸
要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还要探索、归纳古诗文语言的规律,领悟、总结解x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运用文言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对古诗词进行梳理,摸索规律,形成方法,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据此,我们课题组编写了《山河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十五篇》《历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命题分析》《山河初中经典古诗文朗诵推荐篇目》《经典古诗文中的人文教育研究》《文言文教学优秀课例》等校本教材,利用每周的师生共读课,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通过努力,学生的文言词汇积累、句子释义、质疑问难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评价措施。我校在学生背诵古诗文方面给学生划定了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并实行背诵等级彩色评定措施,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二)开展各类文言文教学竞赛和知识竞赛
为充分调动教师教好文言文,学生学好文言文的积极性,我们组织各类观摩课、公开课、同课异构活动,并于2015年5月组织了一次初中文言文阅读竞赛,由于组织严密,激励措施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录制了一部分效果良好、有推广价值的课例。其中古诗文活动课《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古文教学《三峡》在2015年全县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观摩大赛中分别被评为一等奖和三等奖。
(三)组织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教学论坛、论文评选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外出学习10余次,请名师进课堂授课,不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组织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努力,论文《提高初中生课外阅读质量的策略》在2015年全省陇原名师工作室优秀论文(案例)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策略》发表于《新课程》2016年5期。
通过两年时间的研究,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策略与做法,从2016年9月份开始,我校进入了“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策略”的全校推广及实践阶段。截至目前,这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参加与此相关的活动,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受到县教研室、兄弟学校及“陇原名师徐彩梅初中语文工作室”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