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1 10:26: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44-01
我国高中音乐教学长期以来局限于程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定势”之中,不但使得所开展的音乐教学活动枯燥乏味,缺乏新意,而且也很难真正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的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这种局面急需突破。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中音乐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高中音乐教学的设计
高中音乐教学的设计,简单来说,就是根据高中音乐教学的教学特点,在综合考虑任课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的基础之上,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各种学习资源,探索和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1.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即在开展高中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师生所预期的、能够实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高中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在大方向上对所进行的音乐教学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同时还为后续的教学评价提供参考的依据。一般来说,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满足科学、规范、明确的标准,同时还要能够直接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针对民歌《茉莉花》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如果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民族意识,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并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能力,就明显存在教学目标大而空,且不可测评等问题,不够科学、规范和明确。而如果设计为能够独立演唱歌曲,能够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并用描绘性的词语加以概括和表达就会更加清晰和明确,而且还更好的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教学方法的选择。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完成所制定的音乐教学任务,所选择和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对教学的成效有着直接性的影响。目前,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可以概况为四类:(1)以音乐感受和情感体验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法;(2)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的实践式教学法;(3)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语言式教学法;(4)以学生自行观察、实验、思考和讨论等活动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劣,在开展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进行选择时,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任课教师自身的能力特长等等。
3.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分为导入设计、设计以及结课设计三个主要的部分:(1)导入设计是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引入教学内容的过程,在教学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好的导入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在进行导入设计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多种方式来实现;(2)设计。设计,设计一般在教学的中间或者是四分之三处,通常最能够体现教学的成果,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竞赛、表演或是辩论等多种方法来进行设计;(3)结果设计。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切忌虎头蛇尾等问题的出现。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结课设计可以选择归纳总结式结课、采访式结课、设疑式结课以及语音萦绕式结课等等,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二、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
音乐教学的创新所囊括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广,本文就主要针对其中最为主要的音乐教学观念创新、音乐教学内容创新以及音乐教学过程创新进行简要的分析。
1.高中音乐教学观念的创新。音乐教学观念是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创新的指南。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观念的创新时,一定要注意采用审视的眼光、开放的心态来对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新兴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辩证的分析,并据此探索和提炼新的音乐教育理念。
2.高中音乐教学内容的创新。高中音乐教学内容的创新最为关键的是要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来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并据此来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内容组织的开放性和所组织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让学生能够借此来体验音乐的价值,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3.高中音乐教学过程的创新。高中音乐教学过程的创新,应注意一下几点问题:(1)要注意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注意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2)要注意强调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的统一,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注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3)要重视音乐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整体性影响,重视高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参考文献:
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身心如沐春风,学习倍感轻松、愉悦。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是教学顺利的保障。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在做到简洁明了的基础上还应讲究点准确性和新颖性,应从教学实际出发,选取合适的切入角度,使导语更有益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更有益于开启学生的思维。精妙的语言导入是引人入胜的引子,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特定情境中,牢牢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使之产生新奇感,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例如:曾经听过一节课:《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师首先出示课件,创设“竹林”的情境,接着,教师问:我们走进了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从学生的回答中,足以说明教师创设的情境已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与氛围之中,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很自然的过渡到:让我们共同分享“竹”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吧!——教师配以多媒体出现的图片分别介绍有关竹子的知识、以及画家诗人所描绘的竹子的作品。介绍过后,教师说: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我国著名的竹乡----云南的西双版纳,走进这片如海的竹林,你听到了什么?(播放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片段)
整个导入过程,教师语言简洁、生动,语气亲切,设计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人入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有着浓浓人文色彩的课堂氛围。
二.提问的语言设计要新颖,富有启发性。
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是一种智慧的发掘、灵感的启示。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和神秘感,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对音乐的好奇心。有时,语言的神秘和具有暗示性的提问设计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设计《渔舟唱晚》这一课中,在导入部分我提问:音乐可以描绘心情、抒感,那么音乐还有怎样的作用呢?(学生回答还可以描绘景色)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指向音乐本身,为教学埋下伏笔。再有:在初步听赏《渔舟唱晚》之后,我针对古筝的音色提出问题:听了这首乐曲你对古筝的音色有怎样的印象?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针对古筝的音色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来总结古筝的音色,这样更具说服力,印象更为深刻。在对乐曲初步感受之后,我提出这样问题:它的名字叫《渔舟唱晚》,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名字的呢?通过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把对乐曲的初步感受与想象,引入到对《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感知与想象上来,使我们想象有了具体的情境。同时,通过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呈上启下的作用。
三.过渡语的设计要自然,流畅,富有艺术美。
过渡语有如桥梁,在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就像“线索”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在音乐教学中,过渡语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同时语言自然、流畅。应该说过度语的方式有很多,通过提问的方式,在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的同时,还要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通过对上一环节的总结以及对下一环节的陈述,使学生体会到明晰的教学思路,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音乐教学的过度语还应讲究一定的艺术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一课,在初步感受乐曲的基础上,再次欣赏,教师是这样说的: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乐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溶溶的夜晚,微风轻拂凤尾竹,少女坐在竹楼望着窗外的明月,竹楼外的葫芦丝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耳畔响起《月光下的凤尾竹》优美的音乐)”教师没有枯燥的说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而是用富有诗意的话语将学生带入了乐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学生仿佛也已醉在这情景之中。通过这样富有艺术美的过渡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对乐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感知。
四.评价语言的设计要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
评价,作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节,我想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关注评价对象。因为我们评价的目的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长,所以,我认为我们在作评价时应多采用积极、正面鼓励的话语。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之处。发挥自身教学机智并抓住时机,给学生们恰当即时又带有激励性的评价。评价时应用富有个性的语言,使学生感到他的与众不同,老师的表扬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例如:你的想法真有创意,可见你的想像力很丰富。你回答问题的声音比上一次响亮多了。等等。一句富有创意的评价足以树立起学生的信心,甚至是心花怒放。
体态表达在教学评价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当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时,教师投以鼓励的微笑;当学生上课做小动作时,教师给予提醒的轻抚;当学生表现良好时,教师递上赞许的眼光。可能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张笑脸,一个手势就能让孩子一整节课都保持积极和热情。
目前高师声乐教育的教师存在声乐教学认知能力较差的现象,对受教育者并未做到真正的声乐教育,而且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中,受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较短、传统声乐教育模式的固定化等因素影响,导致声乐教育和现实需求之间断裂。现实需求属于外因,而声乐教学的理念及模式是内因,内因无法彻底转变,则外因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需设计一套专业性强、针对性的声乐教学总体教学设计。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需了解各中小学所需的声乐人才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以迎合社会的需求。中小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和素养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在解读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更青睐于配有歌词且语义清晰的声乐作品。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解读出不同民族、风格和地区的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对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文化多元性有一定了解,以开阔学生视野。在获取实践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堂表演、课外演出和校内比赛等方式,锻炼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不但能将审美体验直接渗入人文知识和实践知识中,而且能将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和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三者的互动中取得平衡,使抽象的音乐教育更加生动化、具体化。因此,在高师教育阶段需具备相关的知识,并接受音乐美的训练,同时高师阶段声乐教学需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学生实施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式的音乐教育和素质培养。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属于声乐学习的主要方式,其中包含技术训练、音乐作品理解、人文知识普及、艺术家演唱观摩、曲目选择及检验教学成果等内容,故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中,需注重所有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一)人文知识普及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需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普及,从声乐作品中获取人文知识。但声乐作品内的人文知识比较复杂多样,仅靠声乐教师传授,学生无法领略到人文知识的全部内涵,因此,可通过中西音乐史、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等与声乐教学相关的教学科目,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人文知识。同时音乐教师需减少音乐技术类训练,增加音乐的综合素养知识教学,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曲目选择
对于声乐教学的教学曲目选择,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母语作品的主导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曲目需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宗旨,发挥出“母语”传承我国文化的载体作用。中国作品曲目的体裁需突出戏曲和中国民族歌剧等,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从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二是小组课曲目选择的可行性:小组课是高师声乐教学中比较灵活的上课形式,在小组课上,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曲目,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培养学生独立演唱或小合唱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需在不限曲目、不限演唱方式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发挥,使其能展现阶段性声乐学习优势。声乐教学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如采取独唱、二人合唱和多人分声部演唱等,调动学生多元化考核的思维,将考核当作个人才艺的展示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锻炼的多元性
(一)舞台实践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才能在毕业后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角色。因此,高师院校需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除了校园演唱外,还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如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声乐大赛、电台传媒、节目录制、重大节日演出等,让学生积累演出经验,并培养学生的舞台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教学基地实践
1.1系统功能单一,缺乏灵活性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教育规模随之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教育教学管理难度的加大.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难以满足这种发展趋势的要求,许多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模块单一,灵活性差.多数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不具有扩充性,难以根据高校教育现实需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进一步细分,培养方案的调整,教学资源的丰富以及多校区的产生,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要求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例如要求系统具备强大的查询功能和统计功能,能够随时添加各种新的管理部门和机构,能够方便地进行自定义,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随时添加相关的业务代码[1].
1.2教务管理整合性差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有一个通病,即管理平台分散,功能单一.教务管理系统的平台很多,如教务管理系统、成绩登记查询系统、学生选课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开发的应用软件类型多种多样,水平参差不齐.但太多功能单一,例如,成绩登记查询系统只能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教务管理系统也只能对教务进行管理,网上选课系统只能实现网上选课.这种功能单一、平台分散的情形导致各个管理系统各自为战,彼此之间缺少配合,增加的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的效率.
1.3操作过于复杂
还有一种情况,一些专业软件公司开发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专业性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但是这种系统往往脱离了高校实际情况,过于追求严格的管理模式,操作起来十分繁琐,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2系统需求分析
随着高校音乐专业的不断扩招,音乐教师和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增加了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经常导致教育资源、时间的浪费.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通过设计高效快捷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以促进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十分必要.
2.1系统的目标
本系统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虑,设计了一个综合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旨在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本系统的目标是尽量减少人工操作,具有良好的安全保密功能,具有对授权用户提供信息检索、信息录入等功能,具有简单的操作界面,实现数据的高效率处理等.
2.2本系统的技术架构
高校音乐教学管理对象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针对系统用户的特点,本系统的采用了基于J2EE技术体系的B/S结构,B/S和C/S结合的架构开发模式、Struts技术实现等[2].J2EE多层应用如图所示:C/S架构,该部分主要是把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分成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其架构如图所示:
3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有教学信息、系统管理、教师信息、学生信息和考试信息五大模块.各个模块具有不同的功能,既相互独立,又彼此配合.
3.1教学信息模块
教学信息模块是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中最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供教务工作人员使用的.主要包括:公告和教学内容两个功能模块.实现学校信息的快速流通,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信息效率,同时可以减少工作量.
3.2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是针对系统本身的一个模块,主要用于工作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管理,是整个系统正常安全运行的必要保障,包括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的维护,以及课程信息考试信息的及时更新,同时这部分增加了数据备份功能增加数据的安全性.
3.3教师信息模块
教师信息模块是与学生信息模块对应存在的,是对教师信息进行管理的模块.是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是管理全体任课教师的相关信息,由于学生和教师需要彼此了解相关信息,因此教师信息中有一部分是公开的,供学生查询.这部分主要功能是便于教师上传学习资源和考试题目、在线阅卷评分以及答疑等.
3.4学生信息模块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因此,学生信息模块是整个系统中最主要的模块,该模块主要用来管理学生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学生个人基本信息.例如学生的籍贯、年龄、所在院系班级等情况,这部分基础信息是学生管理的基础.第二,课程管理模块.本教学管理系统中要完成学生选课功能,因此设置了课程管理模块,这一部分要与教师信息模块中的课程信息对应.
3.5考试信息模块
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考试,考试成绩管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有调查表明:高校学生成绩管理占了教务工作人员近70%的工作量,因此,本系统设计考试成绩管理数据量大,涉及所有院系的学生,因此这部分是考试信息模块.实现对学生成绩的高效管理.其功能有试卷的上传、考试的安排、考试、阅卷、评分、成绩查询等.
4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实现
4.1教学信息模块的实现
教学信息模块通过四个窗体实现教务工作人员的四大操作,即学校政策窗体、考试安排窗体、教学信息窗体、通知文件窗体,主要操作界面有教务公告界面、公文起草界面.实现学校新闻、公告、招生信息等的.
4.2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该模块主要进行系统数据的维护及后台管理,包括学生、教师的相关信息以及试题部分的数据库.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登陆之后,选择相应的窗体进行有关操作.主要窗体有学生信息管理维护窗体、教师信息管理维护窗体、课程信息的更新管理窗体、考试信息的更新管理窗体、教务信息管理窗体、学校通告信息管理窗体、学校学院相关政策管理窗体.主要操作界面包括用户密码修改界面、用户权限分配界面、具体权限分配界面.
4.3教师信息模块的实现
教师模块使教师登陆后通过单击不同按钮实现各种操作,主要包括资源上传窗体、信息窗体、答疑窗体、上传试题窗体、阅卷评分窗体.通过这些窗体,教师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上传、信息、解答学生疑问、阅卷评分等工作.主要操作界面有教师个人课表查询界面、成绩录入界面、教师个人信息维护界面等.
4.4学生信息模块的实现
这一模块包括学生信息模块主窗体、学生基本信息输入窗体、选课窗体、资源下载窗体、答疑窗体、参加考试窗体、成绩查询窗体.通过这些窗体可以实现学生信息的输入、选课、下载学习资源、答疑、参加考试以及成绩查询等功能.该系统操作界面主要包括学生成绩查询界面、学生选课界面、学生课表查询界面.
4.5考试信息模块的实现
考试信息模块主要操作窗体有登录窗体、上传试题窗体、考试窗体、阅卷评分窗体、审核成绩窗体、成绩查询窗体.主要操作界面有添加题型信息界面、设置智能组卷策略界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而通过游戏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娱乐活动中,学会音乐知识和技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教学,提高自己对音乐的领悟与鉴赏能力,有不同的理解。
一、游戏教学的趣味性
游戏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趣味性。趣味性的应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形成学习的意识,有意识倾向。
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很大吸引力,教师经常会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会利用游戏所具有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并给学生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发挥。比如,教师课前会根据教案,先准备7个水瓶,注入不同高度的水,让学生通过敲击感受音高的变化。到了课上,学生利用手边的铅笔、直尺等,敲击水瓶的瓶口,感受音乐。随后,教师讲解休止符时,会用“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把音乐休止符作为红灯,休止符作为绿灯,因为红灯和绿灯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物,这种方式能够让其准确理解休止符具有的意义。而对于强弱音的讲解,则会运用不同的声音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形成回音,像是闹钟的闹铃等,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
二、游戏教学的活动性
活动是游戏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只有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才可以算一个好游戏。小学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音乐知识有基本的了解,运用身体的各个器官,表现音乐,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游戏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互相配合,优化教学效果。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其他事物的肢体动作与说话的形态,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展开活动。比如,《在农场里》这首歌,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农场中的动物,这些动物包括小鸡、鸭子、牛、羊等,根据自己的理解模仿动物的行动方式,发出与其叫声相近的声音,展示自我。课上,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想要扮演的动物,随着音乐的播放,做出动作,进入歌曲营造的氛围中,受到音乐的感染,展示音乐的趣味性。而当学生欣赏《在钟表店里》时,可以用身体模仿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走法,随着音乐摆出不同的时间。
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生活中真实的事物,摆出不同的动作,使得其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符合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其对音乐的理解将更加全面。
三、游戏教学的竞争性
游戏教学除了具有趣味性与活动性外,还具有竞争性。这种竞争性让游戏具有比赛性质,可以促进游戏教学的进行,也可能出现游戏分歧,所以,教师要选择性地使用,在适当的教学时机插入。
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让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有很高的斗志,加入竞争能够增加学生的斗志,学习音乐。比如《沂蒙山小调》,教师会先把歌曲分成数个部分,先逐一地播放,然后整体播放一遍,让学生猜出这首歌的歌名,会给说出歌名最接近的学生以奖励。例如,课上,学生听完歌曲后,会说出《沂蒙山歌》《歌唱大山》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小学音乐教师利用竞争性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年级展开教学。因为小学生所在的年级是不断上升的,随着年级的上升,心理认知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形成了思维模式,但尚未形成准确的认知,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想要表现自我,极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小学中年级学生对事物已经形成基本的认知,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更倾向于能够激发自己想象欲望的事物,用自己发散性的思维思考问题;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可以独立分析事物,判断事物的性质,形成成熟的心理,知道自己喜欢、厌恶哪些东西,只需教师和家长稍加引导即可。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的,以生理和心理发展为基础,选择竞争游戏的内容,以及竞争性的程度,使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紧密结合,加深游戏教学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
总之,游戏教学与小学音乐教学的结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的应用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课上教学顺利进行。为此,教师要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其具有活动性和竞争性,设计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会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惯,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郑大庇.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218.
随着计算机音乐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音乐制作已不再是一项高深莫测的技能。通过使用相关软件,音乐制作的过程可以变得更为简单和快速,甚至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出自己喜欢的音乐。如今,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这是教育模式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已经具备了进行计算机音乐教育的条件。在计算机音乐教育中,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是完成计算机音乐教育的辅助手段。从目前发展情况看,计算机音乐技术正在对人们的音乐教育观念进行革新,同时促进了音乐教育内容、工具、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为我国不同层次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有利于音乐教育在我国的整体发展。
一、计算机音乐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计算机音乐教育是以计算机的软硬件为基础,实现音乐的学习和创作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高校音乐基础教学来讲,计算机音乐教育更多的是进行软件的学习和运用。计算机音乐软件种类繁多,根据各自功能大致可分为MIDI音序软件、自动伴奏软件、乐谱排版软件、音源软件、多轨音频编辑及录音软件、音乐教育软件等。对这些软件的熟练使用,是计算机音乐教育的基础,也是计算机音乐教育的目标。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推行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全面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将计算机音乐技术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可以把传统音乐教育中单一的教学过程优化整合成为具有综合、互动、多样特性的教学体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充分发挥计算机音乐技术的优势,通过计算机实现音乐的授课过程,不仅可以发挥出计算机技术的优越性,并且在创新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将步入一个新的技术性的时代。
二、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本科院校的音乐学科可以在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建设两方面实施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首先,要吸取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重点师范大学以及综合型大学传媒学院的教育经验;其次,高校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量身订做一套能够体现新教育理念、新技术和新教学手段的教学体系。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如下:
(一)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系统性、原理性和普适性是对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理论一般性到实验特殊性的教学规划思想。要在对计算机音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梳理主要学科和实践课程的结构与方法,加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贯彻计算机音乐教育的授课理念,保证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生动性。计算机音乐教育课程结构应调整好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合理地安排学科课程内部机制,使计算机音乐教育有持续发展的活力。
(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在我国,计算机音乐作为新兴的学科,要想保持发展壮大的动力,关键是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导向,体现计算机音乐的核心教学价值。首先,要开展优秀计算机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增强教师在计算机音乐方面的专业性,授课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其次,与国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采用访问学者或人才引进的方式,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学院的师资队伍质量。
(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在计算机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教师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高科技带来的便捷,顺应时展步伐,积极开展教育转型工作。从我国计算机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教师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发展音乐教育,积极推动计算机音乐教育改革。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巨大而长远的工程,要求教育工作者着眼于未来,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发展的模式,走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的音乐教育改革之路。
(四)理论结合实践
计算机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音乐教学中,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并且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同理,在进行技术教学时,教师要对音乐的内涵和特点有深入了解。在计算机音乐应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把学生逐步引导到掌握计算机音乐技术的水准上去,让他们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音乐相融合,为今后的进一步提高奠定良好基础。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计算机音乐教育必须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计算机音乐教育发展之路。笔者所在学院从构建计算机音乐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套适合学院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建设方案(图1)。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程度不断提升,计算机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音乐教育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保持其科学地、可持续地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应重视研究如何提高教学体系的专业化程度,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具体包括更加深入地加强课程系统性建设、加强优秀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储备、加强国内外的广泛交流等,不断丰富和加深计算机音乐教育教学的内涵,借此推进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作者:刘可祎 单位:哈尔滨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1 改变生硬的课堂提问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展开想象时,常常会煞费苦心地设计一些问题。如曲子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风格怎样?音色、力度、速度是怎样变化的?等等,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审问式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因为这种紧张的学习气氛,使课堂出现“冷场”现象,而影响课堂效率。
我尝试着改变这生硬的提问方式,设计题目的语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我能感受曲子美在哪里”;“我感觉到了曲子的情绪及速度、力度的变化在哪里?”;“我能分析曲子的结构。”等,然后再让学生欣赏音乐后选项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选择题目形式的提问,便于拉近师生关系,也便于学生思考和判断。教师将教育的意图变成学生自身求知的需要,有利于引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动力,教师也不用那么费劲的讲解,师生都是在一种和谐、平等、互动中接受新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2 让学生参与备课,体现师生的高效学习气氛。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前备课,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学习方法。如:我教学“采茶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体裁的歌曲时,让学生课前去寻找同类体裁的曲子,通过交流听赏、筛选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方案。这其中教师只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 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是开发学生音乐潜能的有效举措
新课程呼唤着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的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音乐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基础。我根据自身的能力、知识结构与性格,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整体水平与基本素质,根据新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室的设备与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2.1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景、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形成了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教师创设一种融听、视、感、触为一体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如《梨园金曲》戏剧欣赏课,课前我在教室里张贴几幅剧照,有沙家浜里的《智斗》,《铡美案》、《红灯记》里的人物等,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的氛围。上课一开始教师播放《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段,让学生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剧照,判断人物角色所属的行当。曲毕,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以至顺利地引导学生直奔主题,深入进行审美的体验。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2.2 以游戏化的方式,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审美体验的活动中
新课程强调了教学的活动性,而音乐课程又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如教学“采茶舞曲”引导学生感受区别顿音与连音在情感表现上不同的艺术效果时,我遵循音乐教学愉悦性的原则,创设游戏化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画若干棵茶树,每棵茶树分别代表一条旋律,让学生根据音乐听辨先采哪棵树的茶叶。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既训练学生的听力,又熟悉了歌谱,也掌握了连音与顿音的表现方法,又获得了审美愉悦的体验。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美秒的情景中得到了知识。
1茶文化素养的内涵理解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其中所诠释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内涵,更是一种精神启迪。想要对茶文化进行合理认知与有效应用,就必须寻找到合适的应用途径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融入策略与理念,从而实现该教学活动的方法改革与真正创新。当然,从当前多元文化的时代特色看,茶文化的精神理念也是提升茶文化影响力与价值的关键,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从物质属性出发,通过不断实践与应用,最终形成丰富而多样的精神理念与人文内涵。茶文化的物质属性,是该文化得以稳定发挥的基础动力,更是造就了该文化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与价值力。茶的物质属性,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稳定性,同时也是茶文化得以真正发展的前提与关键。纵观茶文化的长期发展特色,我们看到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才是茶文化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当然,茶文化的物质属性,不仅是茶文化的发展动力,更是因为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诸多物质性、稳定性元素,这也是茶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比如,茶具、茶馆等等“可触目性”的物质元素,都是我们感知与理解茶文化的重要动力。随着茶文化体系发展与应用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应用茶文化时,要注重从层次性、多样性,乃至创新性等多种研究视角出发,通过探究合适的文化应用方向,从而实现茶文化生命力的全面提升。茶文化素养是一种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综合融入的素养机制,从人文素养角度看,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乃至精神思维,都能够对当前人们应用茶文化提供基础。从艺术素养看,其中所诠释的则是以艺术内容为基础,以艺术审美为前提的素养诠释。因此,在当前我们利用茶文化素养,构建最佳应用机制时,必须注重从文化素养这一内涵点出发,通过探究合适的文化融入体系,从而实现理想的素养传承与应用机制。
2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教学的实施可行性理解
事实上,艺术设计和音乐之间存诸多内涵上的关联性与一致点,在当前整个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如果我们适当选择音乐元素,融入音乐内容,不仅极具必要价值。同时,在当前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注重选择合适的艺术设计内容,必然能够形成良好的应用效果。所以,如果我们将两者予以深度融合,其将引导我们深化对音乐与艺术设计关联性的价值认知。在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学习时,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美学理念,将为学生更好学习音乐艺术提供情感性理解。同时,在学生参与艺术设计的学习活动时,如果选择合适的音乐曲目,也能够为学生创造出愉悦、动听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自身对艺术设计活动的美学理解与人文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对设计活动和艺术创新的价值认知。当然,无论是艺术设计活动,还是音乐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理解与精神引导下的艺术感知与价值理解。所以,在当前创新该教学活动时,应该从教学整合与情感理解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完善、客观的整合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多元整合。现代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作为一种综合性教学活动,想要实现这一融合的最理想教学效果,就需要注重创新整合方法,并且充分认知教学融合的应用价值和理念优势。客观的看,当前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从激发学生审美的价值理解来出发,尤其是要注重做好对学生的审美理念进行有效培养,通过设计创新,进而实现现代艺术设计的最理想效果。所以,在将音乐与现代艺术设计活动整合过程中,这不仅能够实现音乐艺术的美学感知与融入,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与表达。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与音乐教学整合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做好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也注重做好完善的美学启迪。与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同的是,艺术设计是一种极具创意与创新内涵的活动,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样化的,除了文化理解外,艺术上的认同与创新,也是当前我们做好该活动的关键动力。
3基于茶文化素养的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教学模式
21
世纪素质教育‘审美型’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一九九七年七月我校被市区定为此模式教学试点校,一年来在省,市,区有关领导的指导下,实验已具雏形,下面就我校实施“审美型”教学模式设计情况做以说明。
一,模式特点
“审美型”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品质,即个体通过审美教育而逐渐形成以感受美,监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核心的审美能力与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审美观等品质。“审美型”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一目的而设计的。它的特点:
1
,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灵活多样的特性和不受视觉影响的审美特征。以“听”引起学生对审美形象的注意。
2
,在审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已变成了审美指导和审美形象的化身。在整个模式教学中,突出了教师以审美的引导和自己的审美形象展示的地位。
3,
突出了音乐技能教学的主渠道,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是“唱歌”教学的这一旧模式。
4
,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知美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再现美,这是“审美型”教学模式的最大特征。
5
,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音乐是艺术中最能体现美的一种形式。“审美型”教学突出了培养,塑造学生监赏美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服务。
二,理论依据
1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
21
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
21
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
2
,依据国务院《关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的美育(包括音乐,美术和劳作等)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切实加强。”
3
,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知识。即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是教育的关键期和形成个性的最佳期;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音乐审美型教学依据这一客观规律。
4
,依据小学音乐教育的理论,小学音乐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之一便是“小学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小学音乐教育要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人才素质的要求,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监赏美,表现美,评价美的能力。
5
,依据从《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音乐新大纲充分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大纲》明确规定,音乐课教学目的“培养审美情趣”,强调音乐艺术美的熏陶。
三,音乐课堂“审美型”模式结构。图示附在后面。
四,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是种精湛的艺术,即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进行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一种科学,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逻辑规律以及教学过程本身的各种规律来进行的。本模式教学的实验以突出审美为核心,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
1
,创设艺术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这种活动总是与情感密切相连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只有融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成为一定的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才能成为教学的积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正迁移状态,激起对课的内容的企盼和渴望,从而陶醉在艺术教育之中,“审美型”教学模式实验中,我们抓住了课前这一环节,着重以美入手,按教材的要求,情境导入,也就是说,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将它带入美的旋律之中。具体做法:
a,
伴着优美的音步,随教师做行进间的律动;
b,
在教师琴声的伴奏下做有节奏的动作,美滋滋地走进去;
c,
边听乐曲边欣赏教师那亲切的教悔,步入课堂,进入快乐而轻松的学习之中。这样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
,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再次领悟音乐的美
综合技能的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把复习,检查和加深扩大知识面的工作放在一齐来进行。教师要善于将枯燥的发声练习和新谱解难练习融进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感受到美,领悟音乐的内涵,巩固旧知识发现新技能。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歌唱姿势的美,呼吸发声的技巧美,咬字,吐字的形象美,将这一连串的音乐美,展现给学生,使之在训练中去再现。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由浅入深的辅导,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使学生做到歌唱时姿势优美,呼吸正确,发声自然,圆润,咬字吐字清晰。
这一环节的主要内容是为承上启下服务的,提示主旨,引出思路,温故知新,由此用彼,为整个课堂定音定调。渲染和制造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学习心理气氛。力求缩短新知识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新奇,激动,兴奋的情绪和跃跃欲试的心态,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去感受美,体会美。
3
,以情传知,使学生在感知美的内涵的同时,达到监赏美的目的。
审美感受力就是审美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协调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及个体对审美对象完整地把握和领悟而产生的愉悦。音乐新知教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技能,也就是让学生完整地把握和领悟音乐形象。
传授新知从导入新课开始。如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生发探究新内容的兴趣,因此设计导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样达到激情的目的。例如《拍皮球》一课,就以新奇为主,利用自录电视片导入,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学生下课拍皮球的游戏场景,把学生带到了那欢乐的场面之中,个个跃跃欲试,急不可待地想去拍皮球,教师抓停顿
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课教学。
接下来便是学习新知识。每一首歌都有确定的主题和内涵,收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就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深究歌曲内涵,对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细致地描述,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教育意义和基本情绪。例如讲授《拍皮球》一课,教师在充分讲解之后,出示三个人物情绪,让学生任定其一,这一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他们主动地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感知结果,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内涵以达到鉴赏美的目的。而设计的范筹是主要的新课的教法。教师的范唱是运用歌声的表现形成,把儿童吸引到新的意境中去。教师的影响力十分重要。仪表,语言,声音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理解和模仿,从而让学生在视听的基础上“模唱”。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会形象美,表现形象美的关键。为了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和教育学生,陶冶他们的品格,丰富他们的感情,我们采用了范唱,讨论,练唱(分组练唱,独唱,合唱),利用乐器伴唱,欣赏等教学方法,并适时机,恰如其分地融合范唱,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难点。讨论的设计是为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儿童对歌曲的文字形象和音乐形象,积极的思维活动。谈论自己对歌曲的初步印象和认识,并能区分哪些是美的,那些是丑的,怎样地吸收与批判。练唱也是对歌曲的再创造过程。教师采用各种方式的教学,激起儿童情感的共鸣,以便学生演唱时的艺术再创造。并对歌曲中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以及拍节,调式,调性,情绪的各种变化进行重点很好地把握,从而去感受音乐形象。欣赏是为了更好地体会那些美好的形象。利用乐器伴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情绪,帮助学生掌握旋律中的节奏,音高,丰富演唱效果,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4
,游戏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象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审美感受致力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低年级的儿童识字不多,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善于表现自己,表现欲望极强,音乐审美型教学根据这一特点,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歌表演。使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通过自己的创造表现出来。音乐活动,音乐形象的再创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练习手段。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启发诱导到位,设计组织好游戏活动,充分唤起审美主体的想象,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学生即兴表演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不拘一格,尽情表演,当然也要强调,遵守规则,使课堂活泼有余,严肃认真。
五,模式操作策略
音乐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校教育重国阵地它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学校党政领导管理的科学化。音乐教育的基地是教学设备及条件。为了搞好这项实验,我校领导首先解决了场地(两个音乐教室)器材,(钢琴一架,电子钢琴,音乐教学板,
vcd
,打击乐,电子琴),为实施实验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领导定期听课指导,解决教师疑难,领导的重视,促进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只有教才能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他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和极高的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支持教师的在岗学习和培训,并积极聘请市区教研员给予指导,使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纵观多年来的中国教育,虽然迟迟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但众多的教育精英都在努力地寻找一条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结构模式。其中“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审美型’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一九九七年七月我校被市区定为此模式教学试点校,一年来在省,市,区有关领导的指导下,实验已具雏形,下面就我校实施“审美型”教学模式设计情况做以说明。
一,模式特点
“审美型”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品质,即个体通过审美教育而逐渐形成以感受美,监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核心的审美能力与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审美观等品质。“审美型”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一目的而设计的。它的特点:
1,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灵活多样的特性和不受视觉影响的审美特征。以“听”引起学生对审美形象的注意。
2,在审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已变成了审美指导和审美形象的化身。在整个模式教学中,突出了教师以审美的引导和自己的审美形象展示的地位。
3,突出了音乐技能教学的主渠道,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是“唱歌”教学的这一旧模式。
4,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知美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再现美,这是“审美型”教学模式的最大特征。
5,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音乐是艺术中最能体现美的一种形式。“审美型”教学突出了培养,塑造学生监赏美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服务。
二,理论依据
1,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
2,依据国务院《关于%26lt;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6gt;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的美育(包括音乐,美术和劳作等)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切实加强。”
3,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知识。即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是教育的关键期和形成个性的最佳期;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音乐审美型教学依据这一客观规律。
4,依据小学音乐教育的理论,小学音乐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之一便是“小学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小学音乐教育要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人才素质的要求,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监赏美,表现美,评价美的能力。
5,依据从《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音乐新大纲充分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大纲》明确规定,音乐课教学目的“培养审美情趣”,强调音乐艺术美的熏陶。
三,音乐课堂“审美型”模式结构。图示附在后面。
四,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是种精湛的艺术,即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进行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一种科学,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逻辑规律以及教学过程本身的各种规律来进行的。本模式教学的实验以突出审美为核心,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艺术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这种活动总是与情感密切相连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只有融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成为一定的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才能成为教学的积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正迁移状态,激起对课的内容的企盼和渴望,从而陶醉在艺术教育之中,“审美型”教学模式实验中,我们抓住了课前这一环节,着重以美入手,按教材的要求,情境导入,也就是说,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将它带入美的旋律之中。具体做法:a,伴着优美的音步,随教师做行进间的律动;b,在教师琴声的伴奏下做有节奏的动作,美滋滋地走进去;c,边听乐曲边欣赏教师那亲切的教悔,步入课堂,进入快乐而轻松的学习之中。这样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再次领悟音乐的美
综合技能的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把复习,检查和加深扩大知识面的工作放在一齐来进行。教师要善于将枯燥的发声练习和新谱解难练习融进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感受到美,领悟音乐的内涵,巩固旧知识发现新技能。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歌唱姿势的美,呼吸发声的技巧美,咬字,吐字的形象美,将这一连串的音乐美,展现给学生,使之在训练中去再现。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由浅入深的辅导,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使学生做到歌唱时姿势优美,呼吸正确,发声自然,圆润,咬字吐字清晰。
这一环节的主要内容是为承上启下服务的,提示主旨,引出思路,
温故知新,由此用彼,为整个课堂定音定调。渲染和制造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学习心理气氛。力求缩短新知识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新奇,激动,兴奋的情绪和跃跃欲试的心态,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去感受美,体会美。
3,以情传知,使学生在感知美的内涵的同时,达到监赏美的目的。
审美感受力就是审美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协调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及个体对审美对象完整地把握和领悟而产生的愉悦。音乐新知教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技能,也就是让学生完整地把握和领悟音乐形象。
传授新知从导入新课开始。如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生发探究新内容的兴趣,因此设计导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样达到激情的目的。例如《拍皮球》一课,就以新奇为主,利用自录电视片导入,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学生下课拍皮球的游戏场景,把学生带到了那欢乐的场面之中,个个跃跃欲试,急不可待地想去拍皮球,教师抓停顿 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课教学。
接下来便是学习新知识。每一首歌都有确定的主题和内涵,收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就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深究歌曲内涵,对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细致地描述,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教育意义和基本情绪。例如讲授《拍皮球》一课,教师在充分讲解之后,出示三个人物情绪,让学生任定其一,这一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他们主动地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感知结果,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内涵以达到鉴赏美的目的。而设计的范筹是主要的新课的教法。教师的范唱是运用歌声的表现形成,把儿童吸引到新的意境中去。教师的影响力十分重要。仪表,语言,声音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理解和模仿,从而让学生在视听的基础上“模唱”。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会形象美,表现形象美的关键。为了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和教育学生,陶冶他们的品格,丰富他们的感情,我们采用了范唱,讨论,练唱(分组练唱,独唱,合唱),利用乐器伴唱,欣赏等教学方法,并适时机,恰如其分地融合范唱,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难点。讨论的设计是为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儿童对歌曲的文字形象和音乐形象,积极的思维活动。谈论自己对歌曲的初步印象和认识,并能区分哪些是美的,那些是丑的,怎样地吸收与批判。练唱也是对歌曲的再创造过程。教师采用各种方式的教学,激起儿童情感的共鸣,以便学生演唱时的艺术再创造。并对歌曲中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以及拍节,调式,调性,情绪的各种变化进行重点很好地把握,从而去感受音乐形象。欣赏是为了更好地体会那些美好的形象。利用乐器伴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情绪,帮助学生掌握旋律中的节奏,音高,丰富演唱效果,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4,游戏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象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审美感受致力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低年级的儿童识字不多,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善于表现自己,表现欲望极强,音乐审美型教学根据这一特点,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歌表演。使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通过自己的创造表现出来。音乐活动,音乐形象的再创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练习手段。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启发诱导到位,设计组织好游戏活动,充分唤起审美主体的想象,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学生即兴表演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不拘一格,尽情表演,当然也要强调,遵守规则,使课堂活泼有余,严肃认真。
五,模式操作策略
音乐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校教育重国阵地它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高中音乐课程的设计过程,就是要建立起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已有知识、兴趣和爱好,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处于一种相对轻松的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音乐发展和成长。
一、关注学生发展,确立生本目标
在对音乐教学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确立课程教学的目标。在进行教学目标确立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尊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只有确立生本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一种音乐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感变化,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够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在学习人音社的高中音乐中的第一册中的《音乐与人生》的时候,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选取的时候,就需要选用学生喜欢的音乐来让学生进行欣赏,比如腾格尔的《天堂》,学生对于这首歌比较熟悉,在欣赏的时候也能够静下心来,很快进入到一种音乐的美好世界中。教师为了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也可以让学生来选取自己喜欢的音乐,让学生将自己认为的积极向上的音乐拿到课堂中和别的同学进行分享,比如有的学生选取了《明天会更好》、《童年》以及《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这样轻快的歌曲,这些曲目都是学生熟悉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也都是一些朗朗上口的曲目,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要仅仅用课本上曲目来束缚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中感受到一种音乐的包容,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单个的曲目,更是学会了音乐曲目中表现出的积极人生观,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形成。
二、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参与
以学生为基础的音乐课堂,需要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教师就需要丰富课堂的内容,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课堂中。音乐教学不仅仅使局限于教师的教学,任何一种和音乐有关的活动都应该被教师借鉴进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强化音乐的学习。比如班级里面可以形成音乐学习小组,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或者让学生观看音乐电影,让学生感受音乐在电影中起到的作用,还有可以让学生表演音乐剧,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比如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的话,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这样的教学质量也会不好。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班级体面分的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来选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民族音乐,然后收集视频或者音频来在整个班级同学面前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在进行音乐搜集的时候,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学生都会用心进行准备,在进行同学面前展示的时候也会集中注意力,而同学之间有一种亲切感,在别的同学展示的时候也会静下心来,经过这样的过程,每个学生不仅掌握了自己喜欢的民族音乐,对别的同学喜欢的音乐也有了了解,这样的课堂质量就比较好。
三、增加音乐活动,促进音乐应用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要在学校开展多样的音乐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有关音乐的活动中,在活动中可以设置多样的奖项,使得学生愿意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准备,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水平,而且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努力所带来的成功。
比如在每年的时候可以在全校开展歌唱比赛,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可以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曲目,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作的曲目,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有的学校都举办一二九歌唱比赛,学生在《红旗飘飘》、《祖国颂》等红歌的演唱中感受到青年人身上应该具备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气。为了提升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在去欣赏音乐剧,让学生感受到高雅音乐的熏陶,高中生很容易受到一些低俗的音乐的感染,尽管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还需要能够培养学生鉴赏高雅音乐的水平,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逐渐摒弃低俗的思想,树立起来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对于一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比如喜欢民族乐器葫芦丝、古筝的学生就需要提供机会让学生练习,必要的时候对这些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从而使得学生的音乐水平提高。
总而言之,音乐的学习对于高中生的发展极为关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美的存在,从而形成高雅的情操,此时就需要教师按照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来进行课程的设计,使得学生喜欢上音乐的学习,在欣赏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 史炯华.《基于学生学习的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思考》,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07-01
一、目前我国音乐人才的社会需求概况
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的关键在于创作,在我国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虽然说我国每年多会有知名的艺人涌现出来,但是这远远赶不上不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度,音乐作为可以愉悦人的身心的一门艺术,可以跟说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我们工作劳累的时候,我们可以倾听一首轻音乐,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听一首激情的歌曲,来释放我们内心的郁闷,所以我们需要大量的优秀艺人为我们创作歌曲,来满足我们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名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对物质文化的追求正在扩大,社会中有许多人开始学习音乐,当然他们学习音乐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挣钱,他们把音乐当做是一个乐趣去学习,这些人中的很多是在年轻的时候对音乐感兴趣,但是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不得不放弃的,现在他们学习音乐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而已,他们不要求自己的音乐教师有多专业,他们只需要能够教授自己简单的音乐技巧或者知识即可。目前,在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很多人在学习的道路上选择走艺术的路子,音乐便是他们众多艺术路中的一条,但是我们知道,在我们普通的教育学校中,音乐教师大都不够专业,他们要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到社会上寻找专业的音乐教师给自己辅导是必经之路,这也是目前我国对音乐人才的一个重要需求方面。总言之,在我国国家发展方向的驱使下,我国的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的扩大。
二、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音乐教学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致力于为我国培养优秀的音乐艺人
前面提高,在我国大力推进精神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艺人数量和增长速度远远满足不了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在我国艺人培养的历史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音乐艺人都出自大学校园,即使不是从大学校园中发展而来的优秀艺人在成功后也会到我国专业的艺术类院校中进行就读,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让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大学对音乐艺人培养的作用可见一斑。在大学音乐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培养音乐大学生创造力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身感受来培养他们的创作灵感;我们在大学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感觉迷茫,音乐类的学生也不会例外,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音乐潜力到底有多大,所以我们可以为他们安排扮演一定的角色,来对滩进行潜力挖掘,着重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运用“视听教学”法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以及锻炼他们的创作意志等等。
(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致力于为我国培养大量的音乐教学人才
其实每个音乐学生都有一个艺术梦,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偿所愿成为优秀的音乐艺人。高等院校的对音乐类大学生进行日常教学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大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将学生培养为优秀艺人外,还可以让他们成为当前社会需求的教学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音乐能力,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大部分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说他们在掌握一定的歌唱基本功的同时,还会大量的乐器演奏,这样他们在现实的社会中,就会有很多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大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致力于为我国培养大量的音乐人才为基础,从而提高我国的音乐人才的质量与数量。
三、结语
在我国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无论是对优秀音乐艺人的需求,还是对具有综合音乐能力的社会音乐教学人才的需求都在扩大,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着两种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我国推进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高等院校必须立足于社会需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选择应用科学合理的大学音乐教学方法,致力于满足我国日趋增长的音乐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