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2 10:55: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古代园林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营造法则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原则主要有:“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山水为主、双重构造;有法无式、重在对比;借景对景、引申空间”,具体到造景手法有:抑景、借景、添景、夹景、框景、对景、漏景等。造园内容包括: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故中国园林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以小见大、一步一景的艺术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这些方法既可以作为造景手法,也可作为观赏法则。
2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表现形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国园林恰是利用了山石、植物、建筑,因地制宜,对大自然之美进行再现,体现了一种怡然、闲适的自然之美。中国园林也追崇“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意境美。而这种意境美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髓的美学范畴。园林中的意境美讲究“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正如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谈到:“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这准确地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所以,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所在。
3 在继承中发展中国现代园林
3.1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思维
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追求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恰恰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破坏自然环境是独特的手法,强加线条于其中,大搬西方“一览无遗”的园林风格。其实,现代园林设计应从古典园林的造园观念出发,在提倡生态学、自然学和人类学的基础上建造园林的观念,可以善意地去改变和重塑自然界。设计师要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溶于大自然,尊重自然才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法则。另外,在设计时应充分去分析方案实施后是否真正能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存。认真校正园林中的乔、灌、草的植物配比合理性,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园林绿地是否真正能满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基本生态功能;园林的道路、广场设置是否比例得当,能否兼顾景观与功能使用等等。
3.2 抱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去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和“虽是人为,宛自天开”的美学境界,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日月、山河、森林,无不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次论证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科学性。虽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以经济发展为背景的,但经济的发展同样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正如《淮南子・本经训》上“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典故,指出发展经济以不能破坏山林、水体等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所以,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园林设计中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
Abstract: Yangzhou garden has a long history,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is mor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first Yangzhou local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research, careful analysis of appropriate imperial garden of the Qing Dynasty, Huizhou and Suzhou corresponding architecture and garden three the Gardens, and then come to explore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Gardens.Key words: Yangzhou; garden; Qing Dynasty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历来,人们对于扬州园林独特的风格持有着不同的看法。总结而言,扬州园林相应的特色主要是受到下面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扬州本土相应的地域与文化;二是受到清代皇家园林相应的影响;三是受到周边区域例如徽州、苏州的建筑相应的造园风格。扬州园林的相应的艺术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为:园林类型、园林布局与建筑单体等,这些因素都有着相应的历史形成原因。
1. 扬州园林特点受到扬州本土相应地域与文化的相应的影响
自然环境在进行园林的营造过程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工的叠山理水因而成为了扬州园林特别是城市山林的一种较为普遍的造园手法,这就是被称为 “旱园水做”。“三者鼎胜,不可轩轾”。然而扬州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优势和条件能够使得园林胜于其他的两个方面呢?首先皇家园林是由古代的帝王进行建造的,而苏州园林是由相应的文人进行建造的,与之对应的是扬州园林更多的是由当地的商人进行建造的。园林主人所具有的相应的身份与情趣对园林相应的整体气象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与之相比,苏州园林的主人的类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那些遭到贬谪或者隐逸的官员,二是那些无心爵禄的名仕,三是那些崇尚风雅的文人。这些园的主人都是文人,而且都是一些较为失意或者退隐的文人。“城市山林”的高墙较为深囿,而且小院庭深,仿佛正是象征着他们那种远离喧嚣,避世远祸以及澡溉的心志。在大多是的商人的扬州园林主人的心中,将园子与住宅结合为一起的相应的做法是一种很有裨益的做法。这种“官商文化”产生的影响被直接体现表达在相应的建筑平面布局之上。清代扬州园林按照一种有没有相应明确的物质边界的原则进行划分为相应的“封闭式园林”以及“开放式园林”,前者是指城市宅园与市郊园墅,而后者主要指的是湖上园林。到了清朝的中晚期,湖上园林呈现一种一蹶不振的态势,而城市宅园反而呈现一种复苏的趋势,同时涌现了一大批的名园,而且相当的一部分能够保存至今。在扬州现存的园林在瘦西湖以及大明寺除外,可以进行划分确定为“市郊园墅”或者“城市宅园”。
然而,同样作为扬州园林的主人,不同的园林布局正是在形式上展示了造园者的相应的不同身份以及阶级文化。例如寄啸山庄又被称为“何园”,山庄的主人何芷s具有较为显赫的身份,同时有着较为正直的人格,因此表现为主人的宅园林风格较为疏朗大方。而汪氏小苑得主人是一位有名的徽商。相应的汪氏小苑的风格为住宅为主,苑囿相辅。园子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总宅第却有着较大的面积。偌大的住宅有着高墙进行围垣,同时没有设有相应的窗牖,门楼同样没有进行较为精细的雕琢,墙面同时没有进行相应的粉饰,这充分表现出了商人相应的藏富心理与深居心理。
2.受到清代皇家园林特点的影响
“南北园林之间的风格差异最大的方面表现在面积的大小”,这是将南方私家园林与相应的北方皇家园林进行相应的比较。只是针对相应的私家园林来说,各地之间的大小的差别并不是很明显。同时主要受到园林大小相应因素影响的主要是建造者相应的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状况。在清代的中后期皇帝较为频繁的南巡,将扬州园林的建设推向了一个顶峰。这时候扬州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皇家园林相应的影响,具体的表现为在受到园林布局以及官式建筑细部风格的影响。纵观在扬州现存的相应的园林,我们看到的是只有瘦西湖不同于扬州城内相应的其他私家园林。瘦西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私家园林,私家园林会受到两岸私家园林集群的影响进而形成相应的整体性景观。在整体上的气象与北方皇家园林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变现为就是体大景多;然而瘦西湖没有进行良好的整体规划布局,各园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以湖面作为中心, 呈现出一种交相辉映的外向景观的特征。在瘦西湖的繁荣时期,扬州湖上山林呈现一种空前的规模发展:到了乾隆三十一年已经建成了二十四景,同时逐步形成了一种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相应的湖上园林风光。因此,扬州瘦西湖可以进行定义为北方多景大观园林的相应的南方版本,是在相应的特定历史发展条件下出现的特例,同样也是表达了相应的皇家园林的审美方向对于扬州园林影响的一个良好的例证。在清代的中到晚期,每次皇帝临幸,都进行大肆营造。所采用的营造之法同样也是较多的模仿京师的风格,较为具体的表现在建筑的尺度、色彩与翼角相应的做法上面。
受到徽州、苏州的相应的影响
徽州对扬州园林产生的相应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徽商相应的审美风格,苏州对扬州园林的相应的影响则更多的体现在工匠进行流动进而带来的相应的技术交融。在明清时期,众多的徽商在扬州地区大规模的进行园林和住宅的营造。他们有着一种较为强烈的乡土观念,在建设过程中会将自己家乡的相应的建筑风格进行建造。因此扬州园林在一方面就会受到了徽州园林的相应的影响作用。
结语
对于扬州园林的研究在我国的建筑研究过程中是一个较为庞杂的研究课题,因为一方面要对布局规划、造园元素以级相应的风格流派进行探讨,同时还要在对涵盖对建筑单体形制、古建筑营造技法等进行较为深刻的研究。园林会受到强烈的地域因素的影响作用。在扬州园林的发展过程中,众多的时空因素在扬州园林身上留下了相应的印记。能够系统地和科学地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能够更加真切的体会到扬州园林的全貌。
参考文献:
[1] 陈从周.扬州园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 陈文和.扬州画舫录[M].扬州:广陵书社,2010
[3] 汪菊涵.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中国古建园林建设源于审美艺术的环境而产生,强调自然与景观的天然和谐,浑然一体。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一直秉奉“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的苏州四大园林中就可以体现出以人为本、自然生态以及整体性的巧妙结合,完全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古典哲学理念。
1.2园林布局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实际
古建园林建设应该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风土人情相适应。我国北方园林主要以北京的皇家园林为主,讲究大气和权利的张扬位置,显示帝王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权利。而我国南方以私家园林为主体,主要以风景秀丽、园林典雅为主体,强调我国古典哲学的主次分明、天人合一的思想。
1.3造林设计手法
中国古建园林设计手法主要以山、水、花木、景观、画为要素。在整个园林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把这些素材进行巧妙的结合,创造出美的景观效果。通过山水的交融、花木、景观的衬托以及画的点缀,形成了空间效果在视觉上的美的感受,达到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浑然天成,显现出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园林意境。
2现代设计理论在古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古建园林设计中的优势
计算机在中国古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末期,到目前位置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它为古建园林设计提供了创新和飞速发展的平台,在古建园林设计中立刻得到高度的重视并且效果明显,成绩卓越。由于以现代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传播快、精密度好、快捷方便、效果较好、效率较高,而且补充、完善和修改教方便。
比如pro/e软件三维立体设计,其内容涵盖了三维模拟设计、分析计算、动态模拟与仿真,同传统的二维CDA计算机设计软件相比,功能更加强大、直观效果更加理想、立体效果更强、设计切合面更加优化,使得设计者能以更真实和直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另外对模型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处理也提供了极大方便。
如果用手工进行古建园林设计同pro/e三维软件绘制相比差距较大,可谓是天壤之别。用pro/e软件进行古建建设三维立体直观效果达到最佳,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实时修改这些参数的设置,实现古建景观特征的修改和再生,而不需要重新绘制图形,从而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中图分类号:B83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4-0095-04
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山水城市等艺术形式,人们很少从环境美学角度研究其性质与意义。有关环境艺术的研究成果广泛涉及传统山水园林、山水城市范畴,但普遍重功能设计视角、轻艺术美学视角。有些人注意到山水诗、山水画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联,却主要是从现代环境设计如何借鉴传统审美文化这一思路人手,并未充分意识到山水画、山水诗,其实与山水园林、山水城市一样,都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的基本形态。事实上,中国传统山水艺术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基本信念,传递了人与自然之间互动审美、互动实践的丰富文化信息。如山水诗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心灵对话,展示了人与自然相互融入的诗意境界。传统山水画大多描画人置身自然环境、其乐融融的场景,对现代园林与城市环境美学建设有重要意义。古代山水园林与山水城市模式更是从物质形态上承载了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栖居理想。阿诺德·伯林特在讨论环境美的问题时,将环境看成是与人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审美对象,是“被体验的自然、人们生活其间的自然”,并且能够“满足我们的感知活动并让我们产生回应”。根据这一界定,中国传统山水艺术就是环境艺术的经典化身,它既蕴含人文环境,也蕴含物态环境,是从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层面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诗意栖居的环境审美理想。从文化根底上说,这种环境审美及其栖居理想能够在千百年历史中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传承至今,得益于其中所蕴含的信仰精神。
一、信仰维度与传统山水艺术研究的现代性
自古及今,信仰总是以多元化的方式存在于习俗、神话、祭祀、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而对中国传统艺术与信仰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中国学者早有研究和认识。宗白华认为艺术是一种技术,但它是介于哲学与宗教之间的东西,在理智上是对宇宙的了解方式,在情感上则是对宇宙的信仰方式,因而古代器皿在技术、艺术、宗教、政治、经济实用上往往是不可分的。陶思炎认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的“纸马自唐代在中国出现以来,伴随着宗教民俗而广为流布,成为各地民间信仰活动中最常见的俗信物品”,它是“集宗教、艺术、民俗于一体”的民俗艺术,有深厚的“信仰背景”,是“信仰表达的载体,其应用属宗教民俗现象”。吴祖鲲认为传统年画就是一种民间信仰的承载方式,值得保护和发掘。
基于艺术与信仰的关系来理解中国传统山水艺术的内在品质,学术界也有研究。如陶文鹏认为,意境是王维山水诗的灵魂,其《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云:“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以蝉声、水声等音响素材表现秋暮久雨新晴的典型特征,体现了诗人处理自然音响素材的高超艺术功力,而且诗中声音、形象与色彩具有和谐的情调,展现了久雨乍晴之后山水情景交融的意境。陶文鹏分析认为,王维山水诗的意境表现力与其崇奉南宗禅理紧密相关,意在将山水林泉当做求得净心、悟解禅理的精神乐园。王国璎在《中国山水诗研究》中专章探讨“长生”(或“永生”)信念与魏晋时代山水诗发展的关系,认为对永生的信念引发了咏仙诗,进而引发咏山水之诗,最终诞生“山水诗”。
然而,从信仰维度解读中国传统山水艺术的基本特质,还有若干问题值得深入细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