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4-04-13 09:1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

篇1

1.什么是“梳理探究”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个理念就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中“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2.“梳理探究”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第一册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册包括“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第三册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册包括“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进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册包括“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其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七个专题侧重于梳理,其他八个专题更倾向于文化探究。这十五个专题都很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专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新知识、新概念。

3.“梳理探究”的设计

其源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几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如:第一,积累。整合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例如教材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古代文化常识”等侧重于积累、梳理、整合,同时在整合中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第二,应用。拓展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发现。创新就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梳理探究”分析

刚开始分析“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梳理探究”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写照,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等,以为大体上就是汉字、对联、词语(成语)、修辞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字与必备常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人文性的“语文味”是很浓厚的。“梳理探究”不完全是人们想象中的“综合实践”或是“课外活动”课程,它是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相并列的。“梳理探究”中的专题牵涉到语文学科的几大方面如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就以小专题“奇妙的对联”来说,分别从对联的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三个方面去分析。在对联常识和对联作法上介绍了上下联的平仄、字数要求,同时还列举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实例;在对联欣赏中还运用了写意、锤炼等一些文艺学方面的知识来说明。

5.“梳理探究”考题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考语文要求考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都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都涉及到“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的内容。例如必考题“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等类型的题目都与“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小专题有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等题目都与“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有关联。而必考题中的大类型“语言文字运用”与选修课本中的一本书的书名相似,其实是与“梳理探究”中的知识一脉相承的。

从课程标准开始分析,到教材、高考考纲、试卷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梳理探究”这个专题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应用。所以,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必修五册“梳理探究”中,每册都包括三个小专题。第一册中的三个小专题主要是语言文化常识,第二册是语言积累应用,第三册是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册是语文学习空间拓展,第五册是文言文能力提升。特别是三、四册说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所以,语文学习要注重趣味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在“梳理探究”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吻合了新课标的精神,语文老师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篇2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诗经》问世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各朝各代的文人学者们在诗歌的天空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璀璨的明星。诗歌渗透在每一个文人学者的心中,也频繁出现于各类体裁的文章中。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古诗词,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表现及意义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情感真挚、语言精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词是学生提升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积累有着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做到积累、感悟与运用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根本上来说,阅读、写作和鉴赏诗歌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将古诗词鉴赏渗透于当作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2.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意义

将古诗词鉴赏渗透于当作之中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其意义广泛而深远。一方面,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有利于强化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理解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实现读写结合的诗歌教学模式,并在当代多元化的写作背景下实现自觉应用。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方法与策略

1.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材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解读和鉴赏古诗词不是孤立的鉴赏和评价,而是一个综合鉴赏、写作与理解运用的全面化和一体化的过程。在古诗词鉴赏的课堂教学中,应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有效利用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古诗词及文学常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全面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

熟悉和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对于正确地理解和鉴赏诗歌至关重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见长,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学者表达个人情感、倾诉人生境遇、感叹历史兴衰的重要手段。在当作之中,也应将个人情感作为文章的主线,使文章有血有肉,而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应学习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丰富当作模式。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古诗词鉴赏技巧

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诗歌鉴赏技巧。

(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在古诗词鉴赏中,首先要明确“诗眼”,即一首诗中用的最妙的一个词或字。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个字便点出了诗的意境。其次,更要学会分析和品悟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诗人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通过抓住“意象”来分析诗歌,对于体会作者情感具有重要意义。诗歌的意境则渗透着作者含蓄而丰富的情思,优秀的古诗词都蕴含了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意境,在诗歌鉴赏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和领会。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文学常识。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学习其内容,也要注意其中蕴含的基本文学常识。古诗词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多种形式,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题材而言,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及边塞诗等多种题材和类型。在当代文学写作中,有效利用古诗词之中所蕴含的文学常识,有利于丰富当作的题材和模式。

4.把握古诗词深远意境,品位其语言魅力

古诗词的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精炼。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意境中品位诗词的词和句,正确理解诗词的整体意境。更要明确诗词中所涵盖的特殊语法现象,并分析诗人如此运用的目的及其作用。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生动形象、充满魅力。古诗词的每首诗歌都有其特定的语言风格,或者诙谐风趣,或者细腻委婉,这不仅与诗人的个人创作风格有关,更与全诗情感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在古诗词的鉴赏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古诗词的深远意境,品位其语言魅力,并将其运用于当作之中,加深古诗词鉴赏对当作的影响。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全面激发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态度,将阅读、写作与鉴赏有机结合,并结合当代人多元化的写作思维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是当代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篇3

教学必须认识现实,学情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依据。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究竟学到了些什么,学得怎么样,仅从入学成绩上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必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方法,当然,还包括学习态度。在此基础上,制订语文学习规则,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学生也需要了解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学习惯,明白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总之,上好高中语文起始课,可以为今后教与学的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帮助学生了解初高中语文学习的不同,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从能力和素质上得以提高

在现阶段,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文言文,初中只要求学生能读懂大意,明白作者写了些什么内容即可。但高中阶段的要求却细致得多,不光要理解意思,还要求学生掌握词义的演变、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要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对文章的分析理解等等,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与初中不可同日而语。再比如写作,对于高中学生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的要求远远高于初中生,这不仅仅是文章字数多一二百字那么简单。学生在经过初中的毕业考试或升学考试之后,往往有一些错觉,认为语文的学习只不过是重在背诵,只要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花点工夫背一下就能取得好成绩。我在多年的教学中接触了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在中考时只不过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把课本内容学扎实了。所以,不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时就把语文学习的长期性、艰苦性告诉学生,不给他们指出初高中语文学习的不同点(比如,初中的毕业考或升学考试语文试卷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出自课本本身,而高考时虽然知识点都在书上,可是考试的内容却无法在书上找到现成的),学生一旦形成了思维定式和不好的学习习惯,以后要纠正起来会非常困难。

三、明确学习要求,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学好语文

了解了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就要顺势而上,提出自己在教学上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要想提高语文水平和能力,自己该做些什么。当然,每个教师的具体要求和做法是不同的,我认为,无论提出什么要求,都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学好语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家散文,从元杂剧、话本到明清戏剧、小说,真可谓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诗人作家群星灿烂。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没有一根串起这些知识的主线,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将是零碎的,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就会是欠缺的。我曾经给学生打过一个比方,就好比在电脑中存入自己的资料,如果不系统地建立文件夹、子文件夹,分项保存,那么今后要用的时候找起来那是非常麻烦的。当然,也要鼓励学生,告诉他们学好语文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如果能充分展现教师的学术素养,就能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建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

四、指点迷津,教会方法,使学生找到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途径

学生知道了该做什么,接下来就想知道该怎么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在自己的教学领域学有专长的人,个人学习语文的经验和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借鉴。同时,语文教学也有长期形成的规律。把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捕鱼”,而不只是给学生“鱼”,这才是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根本途径。所以,高中语文起始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学生提供方法上的指导。我认为,方法各有其巧妙,但学好语文的基本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点:

1.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

语文本质上是一门工具课,每个人可以说从娘胎开始就在学习语文,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2.把课文与注释结合起来

课本中为什么有那么多注释?实际上,学会了看注释,起码有一半的内容不需要老师教了;学会了看注释,就是学会了自学,这才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

3.把背诵与理解结合起来

语文学习是需要背诵的,但却不是机械的背诵。宋朝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才记得牢、记得久。

4.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篇4

有经验的高中语文教师都深有体会,影响教学成效的因素有多方面,积极情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充满自豪、满足、成功、喜悦等积极情感,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教学成效快速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将积极情感因素充分考虑并融入进教学设计之中,将其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笔者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专门针对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开展了研究,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让学生感受到尊重,更加接近教师

尊重每一位学生,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确定的基本原则。高中生思想发展已经接近于成人,心理更加多变,对于教学中形成的师生关系具有更加敏感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每一位学生,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拉近心理的距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走得更近,能够为师生互动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从不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而是注意批评教育的场合、对象、语气等等,采取较为婉转、更加真诚的交流方式跟学生进行交流,既发挥了教育的引导功能,同时也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尊重学生还要体现在对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平等对待,无论是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是相对滞后的学困生,教师都要一视同仁,决不能简单地以分数论英雄看待学生。

二、让学生感受到关爱,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的关爱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成为推动学生更加投入学习,有效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促进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从两方面对学生给予关爱,首先,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予以点拨,让学生在学习遇到障碍的环节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爱。另一方面,笔者在经常和学生开展沟通交流,尤其是成绩中后的学生,帮助他们科学分析自身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哪些知识上的薄弱环节,以及技能上的优待改进之处,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技巧掌握水平,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多给予学生一些关爱,能够在学生内心产生较大的影响,让学生满怀积极情感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提高了学习投入程度。

三、让学生感受到温馨,发挥互助作用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节奏更加紧张,相互之间帮助交流较少。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班级开展了“选对象结对子”活动,让班级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主动与学困生结成帮扶对子,采取“一帮一”、“几帮一”的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实施联动考核、综合考核,通过结对帮扶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之间增进了解,相互帮助,密切合作,不但让学困生感受到了环境的温馨,提高了学习投入程度,同时,对于整个班级良好班风学风的营造,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学生在谈及自己语文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环境,实践证明,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打造团结合作的学习风气,才能够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共同进步提高。

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体现促进功能

成功是所有积极情感中层次最高的心理体验,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基础知识不扎实、复习方法不科学等等,这些方面制约了语文教学成效提升。此时,心中的积极情感能够对学生产生强烈的促进作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尤其是班级后列学生,在积极情感推动下,能够更好地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和组织教学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分层开展学习,各个层面学生之间的学习目标具有差异性,对学困生予以降低,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在降低难度的考试中获得满意成绩。每一个层面都有着与自己能力基础基本一致的学习目标,保证学生能力与目标之间距离的进一步缩短,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一个层面的学生几乎都能顺利实现学习目标,积极的成功体验同时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信息与激情,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方面作用较为明显。

五、让学生感受到愉悦,拓展教学空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