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3 09:1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社区治理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医疗卫生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医疗护理手段也备受重视。不但在门诊及住院治疗中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在社区治疗中同样不能忽视。输液治疗的静脉留置针是十分常见的治疗方式,但是一旦护理不善也可能会引发并发症,或增加疼痛感。如何加强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是医疗卫生工作中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12月期间,经社区输液治疗的50例患者的资料,探究社区在静脉留置针管中的护理措施和相应的护理效果,并总结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4月-2012年12月期间,经社区输液治疗的5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11-79岁,平均(43.21±2.06)岁;其中心率失常患者11例,酒精中毒患者12例,脑出血13例,呼吸衰竭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例,心理衰竭患者4例。选取同期在门诊或住院治疗的50例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9-81岁,平均(42.63±3.62)岁。经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选择较粗和血流较好的血管,成人患者选择前臂或上臂浅静脉,例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情况特殊时也可以选择大隐静脉或下肢内踝静脉,尽量选择患者的健肢侧静脉,避让患者的手背静脉和关节静脉网;婴幼儿患者要选择头皮静脉穿刺,如颞部或前额浅静脉[1]。
选用美国BD的留置针按照常规的穿刺方法穿刺,穿刺前要检查好留置针的质量,坚持无菌操作,左手固定患者皮肤,右手呈25°左右进针,见回血立即压低留置针10°-15°后再进针3-5毫米[2],拔出后用碘伏消毒,贴胶带固定,并标记穿刺的时间。
封管采用生理盐水进行,用注射器抽取5-10毫升生理盐水后镜肝素帽部位缓缓注入,6至8小时后以同样方式再操作一次。由于生理盐水能够较好的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外液容量,与人体的血液循环和钠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能够防止血栓。
1.3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液静脉留置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对照组为32%,观察组患者的留置针时间为(5.12±1.03)天,对照组为(7.12±1.12)天,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和留置针管时间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护理体会
输液静脉留置针是常见的治疗手段,较之口服药物治疗减小快,药效明显,但是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留置针护理,主要护理方式如下。
3.1健康教育
置管前护士应告知患者尤其是幼儿患者进行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方法和意义,使之了解正确的配合方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以便增加治疗依从性,更好的配合治疗。
3.2静脉留置针的正确使用
输液前先使用10毫升0.9%的生理盐水冲洗针管,确认无堵塞后给药,保证输液速度适宜,不能过快或过慢。封封管后避免患者过渡活动或肢体下垂[3]。输液后,将头皮针与输液管分离,正压封管后使用纱布将肝素帽包裹好,放置在患者的头皮或肢体上行再次输液治疗时,要先使用0.5%的碘伏消毒,再将头皮针刺入肝素帽。每天用碘伏消毒穿刺皮肤,每连续使用24小时后更换透明膜,每周更换肝素帽[4]。
3.3并发症护理
静脉留置针期间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随访,告知患者家属加强对患者的看护,观察是由有针刺部位渗血、硬结、红肿、渗液、疼痛等现象,一旦发现要立即拔除,改变穿刺部位,对于硬结、红肿、疼痛等情况,应采用25%的硫酸镁进行局部是热敷或局部热敷[5]。
综上所述,为社区患者进行输液静脉留置针治疗药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看护,告知患者和家属正确的陪和方法和护理方法,掌握正确的拔针方式,做好及时的针管、肝素帽等的更换等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缩短留置针时间,值得广泛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韩诗卉.水晶肉色短丝袜在双手和双脚部位静脉留置针固定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1,18(07):109-110.
[2]Lebovic DI,ChaoVA,Martini JF,et al.Needle retraction type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 Chinese Nursing Association National intravenous therapy nursing academic exchang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nd lecture [C].2012,13(04):198-199.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guangzhou panyu district north road junction plane to do area set as an example, the motor vehicle to do area set conditions and form, and highly channelizing design and traffic organization from two aspects discusses the motor vehicle to do to set up the influence of the area traffic capacity.
Keywords: plane intersection; Turn left waiting area; Straight waiting area
中图分类号:U412.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十一五”期间,番禺区汽车保有量由2007年的13.24万辆增加到2011年的25.83万辆,增长率95.1%,年平均增长率19.0%。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使得快速膨胀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道路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交叉口范围内交通对象的行为特性较为复杂,由于不同方向交通流对时空资源的争夺,导致交叉口运行秩序混乱。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总结阐述交叉口机动车待行区的设置条件,结合广州市番禺区大北路平面交叉口的实例应用,讨论待行区设置后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改善情况。
2 国内外研究结论综述
待行区设置是作为有效的交叉口渠化措施之一,通过设置合理的待行区,提高对交叉口闲置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确定交叉口内各交通流合理的通行空间,从而使通行能力显著提高。针对机动车待行区设置方法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研究表明,设置左转专用车道可以有效地对进入交叉口的左转车流进行组织[1]。国内学者也相应建立了左转自行车相位设置流量临界值的概念和自行车、行人提前截止时间的计算模型,为解决混合交通环境下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的冲突问题提供了参考[2]。相关研究在参考国内外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左转车道设置的原则、常用方式,车道的长度、宽度等问题,研究表明对左转车道进行合理偏移,将有助于提高驾驶员的视距[3]。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内部分城市对待行区的设置进行了实证研究。目前上海、杭州、南宁、柳州等地,普遍采取设置左转和直行待行区等手段进行平面交叉通优化组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上海、杭州在使用左转待转区的基础上,引入直行待行区来进行交叉通组织优化。研究表明,在有条件的路口设置左转和直行待行区,路口的通行能力平均提高8% -10%左右[4].
3 待行区设置方法研究
在交通网络中,平面交叉口是整个路网中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的瓶颈。通行车辆在平面交叉口处反复地分流、合流及交叉,使得该处的交通状况复杂、降低通行能力。同时,交叉口的拥堵往往由点到线,由局部向大范围加速蔓延,甚至影响力在短时间内难以消散。可以说,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行状态与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运行状态密切相关,提高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关键。提高平面交叉口车辆通行效率的措施可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从工程角度,拓宽交叉口范围,增加进口道数量以使交叉口的运行效率得以提高,但用地限制使这种方法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二是从管理角度,单个路口实现多相位,使相互冲突的车流在时间上分离,维护路通秩序,提高通行速度,但其长周期、高能耗、高污染的局面与现代节能、环保的时展理念相矛盾。
如今饱和交通流愈发成为上海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使用SCATS等先进的智能信号控制系统已难以达到一劳永逸的预期管理效果。因此合理利用交叉口内的有限空间是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和使用效率的最直接方法。
4 应用实例
番禺区大北路为区中心地带最繁华的城市道路,大北路交叉通流较大,由于道路两边已是成熟商铺,无法拓宽道路,必须采用渠化设计及交通组织来改善交通拥堵现象。因此,将大北路交叉口作为番禺区左转及直行待行区的试验点。经大量应用表明,直行待行区在增加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缓解道路通行压力上具有一定优势。
图1 番禺区大北路与禺山大道交叉口俯视图
由于本交叉口空间较为充裕,可在四个方向分别设置左转及直行待行区,使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交通秩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经观测,目前未对相邻路口造成负面影响。经路口观测,四个方向左转及直行通行能力提高率为20%-30%。
5 结语
为了解决交叉口机动车等待时间过长造成拥堵的弊端,可酌情在路口区域较大的平面交叉口设置左转或直行机动车待行区,以充分利用时空资源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减小信号周期,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机动车待行区的设置对交叉口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提高和延误的减少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Shebeeb, Ousama. Safety and efficiency for exclusive left-turn lanes atsignalized intersections[J].
虽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是基层的医疗结构,但是其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社区人民的基本健康。近年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优质服务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还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以下是报告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0张床位,共有9个护士和1个护士长,年龄22岁~47岁,平均年龄为32.5岁,中专学历的有7人,大专学历的有3人。其中护士有7人,护师有2人,主管护师有1人。
1.2方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首先要制定相关的优质护理服务的计划,并根据这些计划展开优质护理服务。其次要将原来的排班模式进行改革,将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适当调整,例如可以使用临床分工的方法,每个护理人员每天要管理6~7个患者,全程负责患者的优质护理,包括健康教育、治疗和用药等。此外,要将护理人员进行分组,每组2人,这两人的经验和能力必须不相同,一人较高,一人较低,这样可以形成互补及学习,在操作之前2个护理人员要严格查对,确保患者的安全治疗。在夜班方面,至少有2名护理人员值夜班,通过24h全天服务,为患者提供最优质到位的服务。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体现为白天帮助责任护理传送药品及设备,协助责任护理进行基本工作,使得责任护理不用经常离开病房和患者,增加了责任护士与患者交流的时间,提高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服务的满意度。最后,培训教育是优质护理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将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点,并结合老年患者相对较多的特点,可以制定合理的常见疾病的常规护理方法。另外要强化护理人员急救和基本技能的培训。由于护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级别的培训。在短期内主要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长期内主要强化专科技能,并提高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1]。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使用x2进行检验,P
2结果
优质护理在实施前患者对于服务的满意度为92%,而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之后患者的满意度高达99%,可见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另一方面,优质护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优质护理在实施前患者对于服务的满意度为92%,而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之后患者的满意度高达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优质护理,明显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
通过责任护理包患者的方法,护理人员对于自己管理的患者有了更好的接触,也能更好的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求,更好的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此外,通过夜班护理人员的协助,责任护士避免了频繁离开病房和患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基本护理和心理护理等,大大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社会的发展带来护理模式的改革是必然事件,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离不开优质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而且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很大的意义[3]。只有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才能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国家政府及地方政府十分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自2010年全国卫生系统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后,各地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参与其中,提升自身价值,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手段。通过软环境建设、人员素质提升、加强管理、调整工作流程等手段,做到了优质护理服务,所起到的成效也非常显著,加强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程度与工作热情,进一步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及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非营利医疗机构,由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以社区服务为主体、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教育、医疗、康复等综合性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大约在3~5万人,对常用需求,例如床位、基本设备、常用药品、急救药品等合理、按需求比例配置[1]。
2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是人们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积极响应,融入“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了全面、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更好的服务大众,需要提高服务质量,以下分析了具体实施措施:
2.1营造基础护理氛围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强调优质护理服务,建设软环境,如宣传条幅、宣传卡等,使护理人员置身于“优质护理服务”的氛围中,在公告栏中应该及时更新目前流行病、传染病及相关预防方法,让患者能够在护理中心感受到“优质护理服务”。
2.2调整工作流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面对的居民患者大多属于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因此,对护理人员编组分班,每个责任组由2~3名护士组成,并设立责任组长,实行指导并监督护士工作,落实基础护理的工作内容。对护士制定岗位责任制,如护士需要提前10min进入负责病房进行护理,并热情、主动的询问患者的感受和需求。
2.3合理配置人员 护理人员的工作比较繁琐、劳累,因此,对护理人员编排两班制,由夜间1~2名值班护士调整到晚班一人一房监护护理。使护理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为患者服务,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班,两班护士需要通过交班了解患者情况,保证护理工作的完整性。
2.4组织培训 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分配护士到各地方大型医疗机构进行学习,所有学习人员需要在通过理论知识考核后才能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培训人员需要分批进行,一方面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人员结构稳定,另一方面也不会对培训机构造成太大压力[2]。
2.5加强护理手段 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安全护理意识,实行责任制,有专门护士负责,对不能自理患者进行生活护理,如刷牙、洗脸、更换床单被褥等,对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自理患者可以协助护理。护理手段的提高离不开护士的责任心。因此,需要通过巡视病房、沟通交流、健康教育等方面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同时也加强了护理手段。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每日对自己负责的患者进行了解并登记,包括病房、病床、姓名、疗程等,由患者或家属签名确认。
2.6加强沟通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大力开展沟通服务,由于老年患者较多,护士需要经常与患者聊天、沟通,了解患者需要,给予患者安慰,对患者进行医疗护理知识宣传教育,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3]。
2.7完善管理方法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点,需要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并制定表格式护理文件,按照书写要求填写,护理部制定的护理文书需要建立在科学、完整、真实、全面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护理文书进行填写,并由护士组长监督检查。
2.8建立竞争机制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非盈利机构,工作人员时常会产生对工作怠慢,对患者需求不予理睬、责任心不强等心理,在工作中不求进取,不负责任。因此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对护士人员进行监督检查、评估考核,成绩优异者可晋级或者评为“明星护士”并给予一定奖励,对于考核不达标者给予一定惩罚。在服务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具体到责任人,质量管理小组与当事人了解情况,并及时帮助当事人及时解决,引以为戒,对其他服务人员加强培训,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质量创新后的成效
通过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的环境、宣传教育、护理技术、服务态度、日常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也逐渐加强[4]。
3.1成效一 全面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护士的业务能力: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后,良好的服务态度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得到了最佳服务,满意度增加。护士的整体职业形象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对患者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态度、礼貌用语以及专业的护理技术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服务。巡视病房先敲门,对患者更加体贴、温馨的照顾,对患者需求及时了解,并加以解决,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营造出一种优质服务护理的氛围。
3.2成效二 护理人员专业机能的提升:在加强技能培训后,护理人员丰富的专业知识为护理工作带来了优质服务,对患者的问题进行专业性回答。护理人员的工作认真,不怕辛苦,及时做好各项治疗工作及清洁工作,熟练、准确、及时的执行医嘱。护理人员的技术过硬、工作认真、知识全面也为护理人员增加了自信心。
3.3成效三 普及健康知识:在护理工作完成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询问、沟通,及时了解患者需要,同时为患者进行安全教育知识宣传,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也为减少医疗事故纠纷做出贡献[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面向的群体不仅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的患者,还有同社区内的居民,提高健康防范意识,加强自我保护,将健康知识普及到人民群众中。
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理念是提升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这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投身其中,让患者感受到更浓烈的优质护理服务氛围。护理人员注重细节化、了解患者需求等个性化服务,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特点。护理质量与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有效落实了优质护理服务,为社会稳定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建军.河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许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