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4-04-13 09:13: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物学科学素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通过教学,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意义十分重大。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表现在学生对科学的一些基本的信念、态度、观念和理解,树立一种科学的求知、认知态度,形成科学的思维思考模式;二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与技能。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不仅仅属于科学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其基本要领,要鼓励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多参加科学探究活动。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各版本的实验教材不仅增加了实验数量,而且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三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与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不仅限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学素养不仅是生物学领域科学家的事,而是“人人有责”,不仅局限于生物实验室,而是全社会都是生物学实验室;四是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促使学生在研究型学习或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解释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具备科学素养是一个合格公民的重要素质,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有很多途径与方法。一是认真开齐开好实验课。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者普遍的做法是压缩实验课内容,专注于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实验操作,因此,操作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现象十分普遍;二是要根据新课标精神,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内容。因此,在实验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验课题是“探究”还是“验证”。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最后分析实验现象,与实验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要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转为探究性实验,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帮助学生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尝试提出探究性问题,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模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三是要多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把学校内部的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场所,把身边的各种生命系统作为生物学的实践对象,组织学生走向广阔的自然世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过实际调查广泛接触社会,能够提高学生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需要各方面的保障与配合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是生物学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方面应予以重视,并给予多方面的保障。一是政策理论引导方面,从国家的导向方面已经很明显,国家教育工作会议都有过相关论述和强调,教育部也多次出台过政策文件,相关业务部门也有专门的期刊进行理论研讨,呼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加强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并进行试点,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理论体系;二是搭建实验教学交流研讨平台,征求各一线教师意见,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建言献策机会,寻求有效意见措施,各种积极成果,促进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培养;三是条件保障方面要积极到位,各有关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站在推动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沿,积极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在软硬件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抓好生物实验教室的标准化建设,配齐配好相关设备和资源,尤其是现代教育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要跟上,保证新技术新产品及时应用到教学一线。探讨实验教学的检验检测效果,加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讨实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46-01

中国科学教育已走过了百年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并且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目标定位是树立“全民科学”“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不但要重视传授科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科学方法,培养善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中国一直采用分科课程模式,即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代替科学教育,这种模式对普及科学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要在生物教学中加强这些素养的培养,是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一、学科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

生物学习兴趣是对生物学力求认识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渊博的知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情境创设,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讲高中生物绪论时,生物学和它的发展方向的内容最好用一课时来讲,应多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过程、环境污染的治理,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研究前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都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当代重要的科学领域,都与生物知识有密切的关系。正如《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从而认识到生物科学的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热爱生物,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较强的动脑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些能力又有助于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探究真理,不断地修正错误和不断地创新的过程。所以,探究性学习应该成为生物教学的基础。让学生明白,创造发明虽然不是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但需要学会并具备探索性学习能力。要真正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求知。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生物教材内容中科学的成果和科学的过程,更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索过程。为此,教师要实现由陈述知识型教学向探索活动型教学转变。

所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验操作教学,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科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查,并要求写出观察结果、实验报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鼓励学生探究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能从现实世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突破教科书规定的范畴,突破教师只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局限。通过不断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不仅获得生物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真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设计思路。

三、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慎密

的分析问题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归纳、演绎和类比三种常用的推理方法。如在讲蒸腾作用的意义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和矿物质元素主要是植物吸收的生物知识。但为什么蒸腾作用能促进植物的根对水分的吸收,而不能促进根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呢,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原因,原为根的吸收原理是渗透作用,而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原理是主动运输,分别是两种不一样的传输方式。让学生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认识自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用正确的世界

观去分析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

在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的目标基础上,结合生物学科特点,《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内容。正确的世界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础,生物学许多方面的内容都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恩格斯把细胞学说的创立,进化论列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的其中两个,因为以上两个方面是知识对于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非常重要的。如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也能找到。这些事实都证明了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都存在着共性。在生物学、胚胎学等方面的证据,都说明了生物是通过进化而产生的。

篇3

新课标实施的接受者是学生,教师是主导,学生始终是主体。如果我们的学生头脑中没有对新课程中生物课学习新要求的具体认识,而始终抱有“生物课嘛,平时听一听,考前背一背就够了”的陈旧观念,那么任凭我们的生物教师怎么努力,新课程的实施恐怕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在高一第一节生物课上,先不要着急讲授新课,而是主要给学生介绍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给学生先“洗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学科的学习意义,了解生物学科的学习对提高和完善个人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给生物课恢复应有的地位,正确对待这门学科。只有学生了解了高中生物新课程,接受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了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要求,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适应新课程。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生物教育工作者,我们改变不了社会这个环境,但可以通过和家长的交流,使家长对生物新课程的实施有所了解,改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认识,从而提高对孩子生物课学习的要求。所以在高一的第一次家长会上,生物教师也应登台亮相,将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家长,提高家长们对生物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并向家长介绍一些能使孩子生物科学习的轻松有趣的方法,请家长配合教师对子女的该课程的学习加以引导和监督。

第二,改变传统的生物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生物教学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实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靠学生的机械记忆来记住所学知识,然后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方面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却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较重。

现代生物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中学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实际上是注重对学生生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协调融洽,开发潜能,发挥特长。正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新课程所倡导的生物教学方式那样,在这个教学方式中教师不是单向的将现成的生物知识、生物原理与生物规律的结论传输给学生,而是在教给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更注意强调过程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则成为这些学习方法得以实现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使课堂教学应当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些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就表现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能力的有意识培养。

篇4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内容

1、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根据《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和新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水平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从这一界定中不难看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所追求的并非对生物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并非限于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包括对生物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并非生物科学知识的专门化和学科化,而是强调科学与个人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因此将提高每个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生物科学素养的具体内容

生物科学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比较重点的一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态度是指学生对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科学精神所抱有的好奇心、自信心、实事求是的科研工作作风以及善于合作交流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等。科学的世界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并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另外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多数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世界上还有许多事物不能用科学方法来验证等。二是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是可以受益终生的,让学生们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并且科学探索是重过程胜于结果的过程,其过程主要的步骤和技能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作出预期、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三是主要运用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思维方式有逻辑思维、辨证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

二、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1、教师应全面提高个人生物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就必须成为一名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编写的方式、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具有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和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要更新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与反思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把握教材,关注教学细节,使自已的教学课堂成为向学生成功渗透生物科学素养的高效课堂,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息相关,以培养学生学会探究和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注重实验教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初中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很贫乏,由于新鲜感与好奇心的驱使,对生物课特别是生物实验课兴趣较浓。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在对学生进行实验课的重要意义和实验目标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培养,要避免空洞地说教。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实验课的重点,如果观察不好,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一是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在观察中除要求学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外,要引导学生有新的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严格按顺序观察不仅能提高观察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如果操作不得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爱做实验,形成素养。操作技能的培养,首先要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使学生都能动起手来,对有惧怕心理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帮助,使他们逐步消除惧怕心理,让他们多接触仪器和标本,时间长了,就自然地敢动手操作了,教师适时的加以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自然水到渠成。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