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7 15:33: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太平洋岛国的历史发展状况
1 殖民统治前的历史
南太平洋岛屿上的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但在殖民入侵前,基本保持着原始的社会形态。发展程度落后,未形成农耕时代的文化、宗教和政治。
早在公元前 8000 年以前,新几内亚高地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三、四千年前,萨摩亚、汤加、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等地居民发展到较高的社会水平,岛上居民大部分为波利尼西亚人、美拉尼西亚人和巴布亚人等人种。在大约 3500 年前,一批来自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移民进入南太平洋群岛,在随后的五百年中,拉皮塔人散布于南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大约 3000 年前,美拉尼西亚人来到斐济。在这一时期,汤加、萨摩亚、斐济等地,有着大体相似的文化,因为他们来源于相同的祖先——波利尼西亚人。此后,汤加人和摩萨摩亚人孤立地朝前发展着;而斐济则不同,各地移民相继涌入,形成了今天斐济人种多样化的形态。人们进入南太平洋群岛后,最初在一些岛屿的沿海以及近海岛屿定居下来,并从事一些贸易及采掘沿海资源的活动,如在海边捕鱼等。
随着人口的增加,定居点沿海岸线扩散,并向内地扩展。于是农业开始在内地发展起来,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了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区别。在一些较大的岛屿上,如斐济、萨摩亚等地,也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产生了原始的氏族,在同一祖先之下,分解扩大为若干个不同的部落,具有同一祖先的部落从血源上来说属于同一谱系。在南太平洋岛屿上,有着许多分属不同谱系的部落。岛屿部落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等级结构,但仅限于男性,分为从农奴到高级酋长六个等级。由于战争、内部分裂、移民及人口增减等原因,部落和氏族的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
到殖民入侵之前,南太平洋各岛屿形成了较为相似的村社结构。绝大多数人口分布于若干村落群当中,一个村落群有几百人。村社经济以初级的自给农业为主,村庄是经济生活的自给自足的细胞,松散但级别不断升高的政治联合把这些细胞结合起来。村庄本身有时包括几个分开的聚落单位,但他们仍保持着坚强的政治团结,村庄的生活格调受首领支配,组织严密而稳定。在村庄内,亲属关系是社会组织、居住关系和聚落形态的最重要依据。氏族是社会结构的支点,氏族土地是农业活动中的基本地域单位。不同的氏族和村庄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但从总的来说,是新石器时期的文化。该地区作为整体却呈现不稳定状态,主要表现在部落间经久不息的敌对和残杀上。在欧洲人最初登上南太平洋岛屿时,他们看到岛上各部落之间争战不断,仇杀不断,当地土著人在他们眼中是凶残野蛮的“食人族”。早期的传教士詹姆斯卡尔弗特(James Calvert)是这样描述他们所见到的社会的:在这块与世隔绝的海岸上,邪恶无节制地发展,带来闻所未闻的骚动……,物质与精神的力量也只是为了培育各种罪恶,直到它侵蚀了每个人的灵魂,玷污每一个家庭,占据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各个角落,就连宗教崇拜也成了极度恐怖的狂欢。许多美拉尼西亚血统的村庄奉行平等主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许多地方,土著人中至今仍存在强烈平等主义思想(至少在男性中是如此)。在这种社会中,社会成员较平等,酋长的权力也是有条件的,受到一定制约。
殖民前,各个岛屿孤立存在,人们受限于地势阻隔、语言不通、部落仇恨,以及传统的宗教信仰等,各自束缚在村庄或部落内,只有斐济、汤加、所罗门群岛等个别岛屿之间存在偶尔的交往。例如考古证明,斐济与邻近的波利尼西亚岛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与汤加,在汤加与斐济之间定期有小股移民往返;在1000 年前,汤加曾对斐济进行过大规模的入侵,并对斐济群岛的东部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争战与仇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落间的交往,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稀少的。后来在这些岛屿上也出现了部落联盟,但即使最大的部落联盟也只占领了沿海的小块土地和邻近的几个小岛,而且这种联盟十分不牢固。在南太平洋地区,也存在酋长部落,但很少有较统一的政治实体,邦国、王国等都没有在此形成。
2 殖民统治的历史
1521 年 3 月 6 日,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登上关岛,太平洋岛屿的历史从此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在 16 世纪剩余的时间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险家是在这一地区进行探险活动的主角,他们先后发现了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马奎萨斯群岛等,并据为己有。在 17 世纪初,荷兰航海家经过几次探险活动,发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汤加和斐济的部分地区、复活岛、萨摩亚等。随后英、法、德的探险家纷至沓来,从 1788 年开始,英国殖民者大量涌入大洋洲,南太平洋岛屿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19 世纪下半叶,德、英、法等国瓜分了南太平洋群岛,开始了对南太平洋岛国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他们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西方列强对南太平洋群岛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正是如此。他们在通过武力征服疯狂屠杀当地土著人,掠夺资源、贩卖奴隶的同时,利用传教士传播西方的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念,摧毁当地土著人原有的宗教信仰,以巩固其殖民统治的成果。西方列强对南太平洋地区的殖民统治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向本国领地派遣官员进行直接统治;另一种是间接统治,即通过当地的土著势力来实施对殖民地的统治,其最大特点就是利用当地酋长来达到殖民统治的目的。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强行把自己的制度和文化移植于南太地区,从而将其纳入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西方对南太岛国地区的殖民统治,不仅将资本主义经济的要素强行注入当地经济社会,同时也给南太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打上了“西方文明”的政治烙印,这些殖民统治的遗产,在南太岛国取得独立后,仍然发挥了重要影响。
3 岛国独立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大洋洲人民中间引起了新的政治觉醒,促进了争取自治和独立的运动。二战后,联合国的催促加快了地区自治或独立的步伐。这一趋势在该地区的反映是不平衡的。1962 年 1 月 1 日,西萨摩亚取得独立,成为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太平洋岛国。西萨摩亚的独立对这一地区的非殖民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库克群岛 1965 年建立了完全的内部自治政府,与新西兰政府保持自由的松散联系。在瑙鲁,尽管有英国的不情愿撤出和澳大利亚的反对,但是在其内部强大的民族主义以及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这个太平洋最小的岛国于 1968 年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70 年代是太平洋地区大规模的非殖民化时代。斐济和汤加均于 1970 年割断了与英帝国的联系,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1974 年,纽埃获得了自治,并同新西兰保持自由联系。1975 年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1978 年,所罗门群岛独立。在非殖民化进程中,自身族群矛盾较多的吉尔伯特和艾利斯群岛干脆一分为二,前者于 1979 年独立,取名基里巴斯,后者于 1978 年独立,命名为图瓦卢。1980 年,英国在太平洋地区最后一块殖民地——新赫布里底实现了非殖民化,改名为瓦努阿图。至此,南太平洋地区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但是,由于南太平洋地区的非殖民化运动起步较晚,且都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实现的,所以,获得自治的岛屿基本上都与原宗主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依附的本质一如既往。从这个意义上看,太平洋岛国并没有实质性地登上国际舞台,其处在国际政治舞台边缘地位的处境并没有因为独立而发生根本的改观。
三、太平洋岛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 产业结构落后
太平洋岛国大多属于传统的农业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部分居民属于农民,其中巴布亚新几内亚农业人口占 83%,斐济和西萨摩亚占 60%,瓦努阿图占 80%,国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出口在外贸中占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仍有许多岛国至今依然实行自然经济,处于欠发达状态。岛国取得独立后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并为此做出了多方努力,包括出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拓宽经济发展渠道、寻求经济多元化和发展多样化等,这些举措对于促进岛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的基础的差异以及殖民统治时期融入资本主义体系经济要素的程度不同,导致了岛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2 现代化进程仍处于开启阶段
20 世纪中后叶,各岛国在取得独立之后,开始了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的艰难探索。
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各岛国现代政治构建的基础,是西方殖民统治时由宗主国移植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这种移植使各岛国跨越了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由尚处于原始落后的社会形态,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对于各个岛国来说无疑是历史性的飞跃,但是这种移植来的政治制度,缺乏当地使其生根成长的根基和土壤,如何使其尽快本土化,减少殖民统治残余的影响,是各岛国独立后推进政治现代化所遇到的首要问题。此外,影响南太岛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还有:联合国对岛国政治制度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岛国当地地缘政治和历史传统势力的影响。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各岛国间出现政治发展的多样性,导致其缺乏一个统一的政治权威中心,是严重阻碍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经济现代化方面。南太岛国进行经济建设、推进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与推进政治现代化相比更加艰难。首先,它们面对的是殖民统治留下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岛国目前存在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二元经济形态)、经济结构畸形(依赖单一产品或初级产品)的基础;其次是科技落后、环境和人口问题;再次是影响其生存发展的气象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羁绊,使其经济现代化进程缓慢。 虽然各岛国取得政治独立后,走上了较独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步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影响,建立了与其地区特色相适应的政治、经济体制,推动政治民主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整体而言,太平洋岛国仍属世界欠发达地区,其现代化程度仍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
3 太平洋岛国发展的困境
1.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截至目前,李渠村退耕还林180 hm2,荒山造林360 hm2,房前屋后栽植杏树24 hm2,山洼林、草、柴长势好,植被恢复。
1.2基础设施逐步加强
全村修建基本农田28.67 hm2,人均达到333.33 m2,基本农田从无到有;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0.4 km的村级铺砂道路已经建设成功,大路通到庄前,小路通到门前;建设1所新的村级完全小学已投入使用,新的村部正在筹建之中;全村通电农户211户,农电入户率达到100%,建水窖、土园井98眼,改造泉水1眼,极大地缓解了人畜缺水的困难状况。
1.3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800 kg,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全村拥有电视209台,占总户数的99%,农用车130辆。全村绝大多数农户用上了煤和电灯,并修建了新房。
1.4文化程度普遍提高
政府和个人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高中生、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全村扫除文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每年考上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约10名。
1.5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
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不再局限于“种粮为吃饭,养猪养羊为过年”的旧观念,开始面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从种玉米开始到种葵花、药材、果树,搞养殖业。2011年,全村羊只出栏数达到3 380只,建成养殖暖棚70栋,养牛210头。同时,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外出务工人员达到380人,经济收入逾200万元。
2李渠村贫困的原因
一是人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面积少,可开发资源匮乏,大多数农户没有其他经营项目,仅依靠简单种养,农民增收空间有限。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差,单位耕地产出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农民大多数是小学及初中文化水平,加上接受农业技术培训机会少,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薄弱,农民生产技能较低,经营效益不高。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完全依靠种植业,畜牧养殖比例低,农户收入单一,种植业易受生产力条件制约,农民收益难以提高。五是自然灾害严重。春秋干旱以及低温冻害等灾害频繁,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3发展建议
(1)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坡改梯和井窖建设步伐,保证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27 hm2,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2]。
(2)定期实行村务公开,村内重大公益事项开群众大会进行表决,提高村民参政议政的程度和决策的透明度;各项收费及奖罚应在年内兑现结束并向村民公布,否则会影响农民参与各项工作的积极性。
(3)各级干部对群众的承诺要及时兑现,做到言行一致,对承诺的事情不要推诿,以免影响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不利于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4)要对退耕所剩耕地进行高效、合理利用,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种植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药材、葵花等特色农作物的种植。
(5)抢抓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殖等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养殖业,坚持把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积极推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组织引导群众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扩大种草面积,修建圈棚养畜。
(6)组织农户劳务输出,使其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学习先进技术和实用本领,促进农民增收。
(7)积极扶持创办村级服务实体,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接轨,拓宽农民脱贫增收的路子,解决剩余劳力从业难的实际情况。
(8)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普及率[3-4]。
4参考文献
[1] 刘谊兴,徐珂,刘长喜.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23-03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濒临太湖,距离上海只有120多公里,属于沿海经济开发城市。2013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无锡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48.5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207.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14.2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8.52.2:46.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基本相当。近几年,无锡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总产值(营业收入)8073.73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增长47.2%;高端装备制造和工业设计产业增长15.5%;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增长17.1%;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增长32.0%。无锡紧紧围绕“扩大内需保增长、创新创业促转型、政企合作维稳定”三大突出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总体平稳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无锡市高职专业设置现状
对照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对无锡市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统计分析。无锡市现有高职院校11所,2013年总计划招生13572人。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指导性专业目录所有一级19个专业大类的14个,覆盖率为73.68%;531个子目录专业中开设专业数为117个,占总专业数的22.03%,开设专业平均比率为23.48%。其中,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等大类,每个学校都有所侧重的开设了子专业;制造、土建、文化教育等涉及民生的行业开设专业也相对集中;相较而言,生化与药品、医药卫生、公共事业等大类只有个别学校开设。如,针对医药卫生行业仅有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眼视光技术专业,当年计划招生41人,实际录取20人,仅占招生计划的48.78%。而农林牧渔、资源开发与测绘、公安和法律等专业11所学校都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在2013年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中,制造业仍然位居榜首,达到总招生比例的26.6%,其次是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传媒和财经类,比例都超过了10%。值得一提的是艺术设计与传媒专业发展势头迅猛,这与无锡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关系,各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做了很多探索,相继开出的子专业达到了28个,招生比例也从2010年的9.63%上升至15.7%,上升速度明显,从侧面也反映了无锡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招生数量上,环保、气象与安全、医药卫生、生化与药品等所谓的冷门专业只有个别学校开设,人数也都在50人左右。
二、无锡市高职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结合对无锡市19个主要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2013年度无锡市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统计数据。制造类专业在无锡各大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比率达到68.75%,招生比例达到26.63%,2013年招生人数达到3614人。制造业作为无锡的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尽管招生在数量上已基本满足了社会对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但从学校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录用高职学生的情况反馈来看,专业设置的有效性不明显,企业真正能用的人才缺口很大。无锡素以鱼米之乡著称,农林牧渔业非常发达,在无锡经济发展中的排名仅次于制造业。而调查发现,与农林牧渔相关的专业,在无锡11所高职院校中,已连续八年未开设任何相关专业,仅有个别中职学校开设了园林技术专业,但专业设置单一,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实用性和因地制宜性也不明显。无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自然优势,水产养殖、畜牧兽医类高级技能人才奇缺,阻碍了无锡现代农业的发展,应适当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如无锡在水产养殖中技术咨询专家奇缺,而无锡的很多乡镇正在新建生态村、观光镇,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增设水产养殖技术、观光农业和畜牧兽医等专业。随着无锡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无锡已借助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实现海陆空的全方位衔接。2013年高职院校交通运输大类计划招生294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等三所学校新开设了航空服务、高速铁路动车乘务等专业,占该类招生比例的32.65%,未来几年包括上述学校在内的高职院校可结合学校特色开设城市轨道等相关专业已满足高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无锡的19个主要行业中,公共事业涵盖的内容很广,未来无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问题将日益突出,目前仅有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了涉外事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门课程,实际招生76人。事实上,包括很多本科类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该类专业,但因跟风追求市场效益,缺乏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学生真正能学到的东西很少,就业竞争力差。要满足公共事业发展的要求,保证无锡城市现代化的全面铺开,必须小口子人手,重点优化相关专业及衍生专业,培养专业基本功扎实,拿来就能用的专业技能人才。近几年,无锡动漫、艺术设计产业发展前景良好,11所高职院校都纷纷瞄准市场开设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也由2006年的1300人增加到2013年的2131人,增长了1.64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就业形势严峻,相关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下降。所以在专业设置上,不应批量生产画图的流水工人,而是要培养具有专业特长,能在该领域有所创新、独当一面的高级人才。另外,电子信息类专业尤其值得关注,行业就业环境看似良好,招生人数一直持不减的态势,但实质上人多质不优。尤其是高职类学校的学生,基本功本来就不扎实,再采用全面撒网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真正能胜任工作的寥寥无几。高职院校一定要以此为警示,结合企业实际设置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不求难而求能活学活用。
总的来说,无锡各大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大多集中在制造、电子信息、土建和财经大类,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数控等专业每个高职院校基本都有开设,专业重复现象比较普遍;无锡的新能源、物联网等产业起步较早,但专业设置单一;科技、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但软硬件设施较缺乏。所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和科学预测,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适中建设,适宜发展。
三、推进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锡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根据无锡市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总体要求,结合对高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实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以区域经济需求为依据,优化专业设置
结合无锡经济发展现状,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高职院校要能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接轨,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接轨;要坚持进行专业相关调研,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要有意识的培养专业设置的前瞻性,缓解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的矛盾。事实上,无锡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对社会职业需求的敏锐性还有待提高,专业设置的重点和特色还要进一步加强。无锡市高新技术的应用理念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机会致使许多新岗位的产生,也使得人才紧缺程度加深。在这样的区域经济背景下,充分考量好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培养高新技术产业的各类人才,成为无锡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当务之急。2014年7月1日无锡地铁正式开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在三年前就开设了相关专业,迎合了无锡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学生就业问题也迎刃而解。未来,无锡将继续在轨道交通、新能源开发和环保等产业领域有较大的动作,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结合高职特点,根据人才的需求程度和岗位的稀缺程度培养不同领域的人才。
(二)以城市发展战略为依托,建设骨干专业
(一)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近三年来,累计争取投入611.79万元,重点完善了沿山、沿河、沿交通线和人口相对集中地区的36个苏木文化站、117个嘎查文化室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强优秀精神文化作品创作。“一团三队”共创作舞台艺术作品247部,其中3部歌曲等作品入选全区“五个一”工程奖,盟歌舞团在2004年全区文艺调演中获银奖。“西新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全盟广播电视工作得到加强,认真实施了“村村通工程”,更新了部分设备,完成了308个广播电视盲点的覆盖,解决了部分地区长期听不到、看不到广播电视的问题;全盟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76.l%提高到2003年的88.3%。
(二)教育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结合“转移发展战略”的实施,撤并改造了部分中小学,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危房改造”等项工程,投入资金7600多万元,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教学环境。民族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基础教育以旗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得到全面落实,目前全盟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16%,辍学率控制在0.02%和0.74%以内,青壮年非文盲率稳定在97%以上。全民健身计划得到实施,群众体育普及化程度明显提高,竞技体育工作稳步发展。
(三)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
积极推进农村牧区卫生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3年,全面完成苏木镇卫生院经费、人事、业务管理权上划,实行“旗办旗管”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了“病人选择医生”、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完成了城乡居民疾病普查工作,普查率达91%以上,建立了全盟城乡居民健康数据平台。加大了疾病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三大体系建设力度,已建成盟、阿右旗疾控中心、盟急救中心、三旗传染病区。重点加强了农牧区卫生、预防保健、民族医药、科教兴医四项工作。阿左旗积极开展了新型农牧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参保农牧民达3万人。预防保健体系逐步完善;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97%以上;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全盟“十五”以来未发生重大疫情。
(四)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全面落实
坚持把计生工作作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了对综合保证指标和工作服务指标的考核力度。进一步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维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继续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创新了政策推动、优质服务、综合治理“三项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利益导向机制。三旗均结合自身实际创建了1―2个“三结合”示范基地,盟直和三旗旗直部门启动了生育保险实施方案。
(五)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制定了《阿拉善盟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加大宣传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使旅游业逐步成长为全盟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先后完成了主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旅游基础条件及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组建国内旅行社3家,星级宾馆3家,旅游景区(点)1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旅游定点单位23家,旅游商品及纪念品生产销售企业若干家。加大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和宣传促销工作力度。2003年全盟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3.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1亿元。“十五”期间,旅游项目建设总投资将达到1亿元人民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文广事业发展积欠债务多
由于阿盟“两基”达标属低水平欠债达标,目前仅“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所欠债务已高达5950万元;盟民中、一中,为了满足高中教育规模扩大的需求,近年来贷款1856万元实施改扩建工程,每年支付利息就达136万元;与盟卫校、技校、师范合并后的电大承担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2004年基础建设缺口资金200万元。高额的债务已影响到各级教育部门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阿盟贷款1700万元率先在全区成立广电网络公司,但自治区网络公司至今没有接收阿盟分公司,不仅给阿盟广电事业发展和运营管理带来困难,而且每年需支付100多万元的利息,文广部门已到了无力承担的地步。目前全盟教育、文广口积欠债务已高达9706万元。
(二)服务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全盟社会事业部门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有367人,占到全盟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总数的60%以上。但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速度不快,继续教育力度不大,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职称高、学历高、自身能力素质低”的现象。全盟社会系统82%的专业人员集中在盟旗所在地,不足18%的专业人员分布在基层苏木镇、嘎查村,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呆在机关、浮在上面,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人才资源闲置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各部门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要求之间的明显差距,也是目前全社会比较关注的病源和高中生源大量流失现象发生的症结所在。
(三)社会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不足
近三年来,全盟社会事业部门累计投入11561万元,其中国家、自治区投入的比重为60.2%,旗县为27.4%(其中49%以教育附加费形式投入),盟市仅占总投入的12.4%(其中52%以教育附加费形式投入),盟、旗财政对社会事业投入的增幅远远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事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健康需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社会事业发展的欠账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设备上。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更新速度缓慢。2003年以前,医疗系统没有增添先进的医疗设备,目前全盟10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仅有1台(中心医院CT机),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只有23台,且91%集中在旗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中,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苏木镇卫生院、计生所设备简陋,正常的业务工作运转都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了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络中苏木镇枢纽基础作用的发挥。文化设施严重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全盟苏木镇文化站房舍大部分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旧房屋,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单一陈旧,专业艺术团体排练场所破损严重;演出器材、设备严重老化,无法适应舞台艺术演出的需要,遇到大型演出只能向周边地区租赁。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盟旗所在地缺乏高标准、现代化的文化设施,严重束缚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社会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是引不进、留不住人才。从2002年至今已外流优秀教师54名,近4年全盟卫生系统已累计减员296名专业技术人员。二是用不活现有人才。由于出口不畅、进口所限、激励机制不健全、用人制度不配套、新陈代谢功能不完善,使各单位急需人才不能引进,胜任不了工作的人员不能正常流出,院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吸纳,致使各单位冗员臃肿、效率低下、缺乏活力,发展后劲不足。
三、“十一五”发展重点和前景展望
(一)文化广播电视方面,“十一五”期间建设阿拉善盟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工程等;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积极进行定远营古城、曼德拉山岩画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定远营古城民居保护和修缮工作,继续做好居延遗址保护和管理工作,进行全盟文物普查;文化精品创作方面,抓好《阿拉善风韵》、《土尔扈特婚礼》等重点剧目创作;同时要做好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人才开发培养及重点专业艺术团体建设
广播电视要以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的综合信息交换平台。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的产业化、集团化发展,初步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以提高广播电视的制作、播出、传输、收看质量。继续加强广播电视的覆盖工作,在“十一五”期间人口覆盖率达98%以上。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按照“高起点建校,高质量办学”的思路,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满足社会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需求。重点抓好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及相关项目建设,实施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结合起来,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全盟卫生事业发展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牧区卫生发展与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有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加强行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基本相适应的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卫生监督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强卫生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重点建设好盟、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区和急救中心两个救治体系,苏木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四)旅游工作要以资源为依托、产品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努力开拓客源市场,提高旅游队伍素质,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力争在2010年以前,树立“中国秘境阿拉善”的旅游总体形象,把阿盟初步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特色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沙漠探险基地
重点建设四大旅游功能区:阿左旗山漠湖生态旅游区、巴丹吉林沙漠探险旅游区、居延文化旅游区、东风航天城高科技旅游区;五项旅游精品工程:贺兰山森林生态旅游精品工程、腾格里沙漠湖泊度假旅游精品工程、巴丹吉林世界级沙漠探险旅游精品工程、额济纳居延文化旅游精品工程、东风航天城高科技旅游精品工程。
(五)民政工作要建立以低保为主体,临时救助为补充,社会互助和优惠政策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对口支援、临时帮困和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的社会互助体系;在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措施和帮扶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老年人福利服务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重点建设巴彦浩特殡仪馆、老年人活动中心、敬老院等项目。
(六)继续加强乡镇以上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建设,全面推行“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积极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建立健全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牧区逐步建立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的保障制度和农牧区医疗保障制度
四、今后社会事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和改善对社会事业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工作,要把社会事业建设置于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要进一步完善机构、加强领导、细化措施、量化目标、责任到人,为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方面分工负责的社会事业领导体制;要广泛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的整体合力、要认真抓好中央和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发展社会事业的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社会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力争做到财政预算中用于社会事业的经费在逐年递增的基础上,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增收的幅度。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积极创造经济效益,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深化社会事业投资体制改革,依法放开社会事业投资领域;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资社会事业和社会产业,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和自身投入相结合的社会事业投资体制。
(三)加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要大力实施以规划为先导,以资源整合和项目争取为切入点的重塑重组工程。要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重点加强盟民中和一中的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全区一流的民族学校和重点高中。要全面实施农牧区卫生帮扶工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加强中心医院和盟蒙医院建设。要继续实施好“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建设好多功能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要加强三旗、重点苏木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三旗服务站达到甲级服务站标准;全盟二分之一的苏木镇达到甲级服务所标准。
(四)深化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