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4-04-17 15:33: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专业学科评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

篇1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5-0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属于地理学类,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具有学科基础广、专业口径宽的特点,各高校培养定位存在资源环境规划、城乡规划、数字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多种倾向,因此毕业生去向也非常广泛。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大学这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在已有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至今为止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为在校生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实用信息,也为本校和相关院校专业定位提供参考。

一、专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科技大学在2002年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首次招生,2013年正式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制图等信息化测绘技术,立足于城乡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面向城乡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治、土地评估、测绘地理信息等行业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秉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依托专业实验室、3S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以及已经建立的20余个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加强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自2004年第一轮立项建设以来,借助教学评建大好契机,围绕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新一轮专业建设达到了校重点专业的要求。

二、毕业生去向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的对象是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历届毕业生,样本容量为368人。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考研、就业等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的来源是连续多年建立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了2007―2015届毕业生去向的总体状况,毕业生累计考研率达16.3%,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14.9%,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城乡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评估咨询、农林矿产资源、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企业的毕业生占68.8%,如图1。

三、毕业生考研分析

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总人数为59人。2007届考研10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5.8%;2008届考研14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5%;2009届考研8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0%;2010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2011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6.7%;2012届考研5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0.8%;2013届考研3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0%;2014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8%;2015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7%,历年的考研率变化趋势详见图2。以上数据显示历届毕业生考研率并不稳定,主要受当年就业形势、学生意愿和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把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分为地理类、农林遥感类、资源环境类、经济管理类及其他五类。通过数据分析(见图3)可知,考取地理类学科的毕业生为28人,占考研总人数的47.4%,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如考取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农林遥感等方向的研究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由于地理类学科在本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对地理类学科考研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见图4)。地理学科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育四大类。考取自然地理学研究生为10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5.7%;考取人文地理学研究生为4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14.3%;考取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为13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46.4%;考取地理教育研究生为1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6%。可见地理学科中考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而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毕业生就业分析

对本专业2007―2015届除考研之外的309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企业、城乡建设项目管理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农林矿产资源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各类企业的人数为254,占总就业人数82.2%;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为55人,占总就业人数17.8%,详见图5。

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去向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参军、事业单位,其中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为42;参军人数为4人;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9人。显然在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最多,但是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行政机关单位的就业人数集中在2007―2010年,以后迅速下降,近年来几乎为零,如图6所示。

就业于企业的去向主要有国土规划类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城乡规划设计企业、地质勘察类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等。其中在国土调查规划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高,在规划设计类企业和地质勘察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低,由此可见国土规划类企业是本专业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比重详见图7。

五、结论

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得出:虽然历届毕业生考研率不稳定,但考研学科方向相对集中,主要以地理学类为主,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自然地理专业占绝对优势。在行政机关就业的毕业生集中在2007―2010年;在企业就业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的重点领域面向现代企业,而在现代企业就业的历届毕业生又以面向国土行业为主,主要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复垦专项规划及项目设计、地籍测绘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2] 谢启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使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1)

[3] 吴晓敏,董萍,陆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 王兰霞,王蕾,李巍,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思考[J].经济师,2012(9)

[5] 王兰霞,赵喜江,王蕾,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探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

篇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贯彻《纲要》精神,逐步优化初中教师的学科结构,真正做到“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推动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及课程建设,我们于2011年3月组织开展了对贫困山区县――四川省叙永县的地理学科教师及地理课程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是借2011年3月地理学科中考复习研讨会之机进行的。因此,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叙永县初三年级的地理教师。调查方法是以问卷为主,以个别访谈为辅。来自全县29所初中学校的30位教师参加了问卷调查,共回收分别来自23所学校的23位教师的有效答卷,占参加调查教师的76.7%。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作为调查对象的与会初三教师的基本情况、所在学校的地理教师及地理课程情况、对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等三个方面。另外,其中有5位教师还接受了个别访谈,访谈内容涵盖了问卷调查内容但重点放在意见建议和归因分析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初三地理教师的情况与分析

对初三地理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了教师年龄、性别、学历、专业、职称、是否兼职及兼职学科、工作量等内容。23位教师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10人,30岁以上的13人,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男教师17人,女教师6人,以男性教师居多;学历均为大学专科以上,其中本科学历13人,符合国家要求;从教师所学专业看,其中仅1人为地理专业,其余有9人为中文专业,4人为数学专业,2人为体育专业,2人为教育管理专业,英语、政治、美术、化学、计算机专业各1人,地理专业教师占有效调查教师的4.3%,专业教师严重短缺;从专兼职情况看,有4人专职地理教师,其余均为兼职教师,兼课的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思品、历史、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体育、美术等10个学科,专职教师占有效调查教师的17.4%,专职教师太少;教师周课时12节―16节,除个别教师外,地理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合理范围内,只是教师多为跨学科教师,甚至1人跨多个年级多个学科,无形中加大了教师工作量。

按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三年级不再开设地理课,但由于在当地的中考中,地理学科列入了中考考试范围,所以,叙永县的初中学校普遍在初三年级安排了每周1课时的地理课。同时,正因为地理属于中考学科,所以各学校往往都安排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任课。从这个角度看,初三地理教师的基本情况在整个初中地理教师中是具有代表性的。由此可以看出,叙永县初中地理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专职教师太少应是该县基础教育存在的比较突出问题。

2、初中地理教师及地理课程的情况与分析

对初中地理教师及地理课程情况的调查,包括了学校班级规模、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研组织建设以及地理教师人数、所学专业、学历等内容。接受调查的23所学校,包括单设初中15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和戴帽初中8所,覆盖了城乡不同区域环境的学校,具有代表性;其规模最大的20个班,最小的3个班,平均为10个班;其中有17所学校的地理课按初一、初二2节/周、初三1节/周设置,占受调查学校的73.9%,另有3所学校初一按3节/周设置,其余年级与前面的17所学校相同,有3所学校的初三地理课是在4月份的初中毕业会考后加设。在校内教研组织的设置上,所有受调查学校均只设置了文科综合教研组,未单独设置地理教研组,且有20所学校没有设置地理学科备课组,地理学科日常教研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关于地理学科教师情况,调查显示,23所学校有69名地理教师,但专职地理教师仅9人,占地理教师总数的13%;所有教师的学历均在大学专科以上,但仅1人系地理专业毕业,专业教师占地理教师总数的1.4%。由此可见,地理学科虽然教师数量足,可是几乎没有专业教师,专职教师也占比太低,这进一步印证了对初三地理教师的调查结果。

3、个别访谈情况与分析

由于时间等因素限制,只选择了5位有代表性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重点围绕当前状况的原因分析、对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起来,受访教师的观点和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1)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造成了叙永县地理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短缺、专职教师太少。受访教师认为,叙永县地理教师队伍现状堪忧,其成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与当前的教师人事政策有关。在历史上,该县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解决类似地理学科的初中短线学科(如政治、历史、生物等)教师短缺问题,与高校合作开办了文政、文史、政史等复合型专业,但并未涵盖到地理学科,因而地理学科缺少专业教师储备。而近年来,叙永县在教师招聘录用中,受招录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短缺学科的教师难以补充到学校,造成了地理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的状况。在学校层面,由于教师学科结构不配套,连语文、数学、英语等长线学科都难以专业化、专职化,地理学科的专业化和专职化就更加困难。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当前该县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落后局面。

(2)希望尽可能保持地理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并切实加强地理教师新课程培训。受访教师认为,要在短期内解决叙永县地理学科教师专业专职问题,是不大现实的。因此,为了落实新课程要求,保证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县级教育教研部门的工作,督促学校保持初中地理教师的相对稳定。同时,要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多形式开展初中地理教师新课程培训,帮助现有地理任课教师把握地理课标要求、掌握必要的教材教法知识。

(3)地理课程建设应以县域范围来统筹规划、统一要求。受访教师反映,基层学校的地理课程资源匮乏,部分学校甚至缺乏基本的教学挂图、教学仪器,教师教学十分困难。他们认为,地理学科在一所学校肯定是比较弱势的学科,在教师以非专业非专职为主的情况下,要以学校为主搞好地理课程建设往往收效不大。因此,无论是地理课时的保证、教具学具的提供还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均建议由县级教育教研部门来统筹规划、统一安排。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中不难看出,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及课程的现状的确堪忧,突出表现为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专职教师太少、教师学科不配套、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偏科现象明显、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发展不全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我们觉得过于纠缠于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多的要从现实的和主观的方面去分析查找。据此逻辑,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更主要的在于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象地理一样的短线学科重视不够,进而在教师招录政策上缺乏对教师学科结构的关照、在教师工作分配上缺乏对短线学科的关照、在学校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上随意性大。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改善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建议:

1、规范教师招录,改善教师结构,大力提高地理学科教师专业化水平

如前所述,叙永县地理学科教师专业化水平极低,与该县近些年来的教师招录办法有很大的关系。该县近几年的初中教师招录,首先是对应聘人员进行文化课考试,然后由应聘人员按文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选择缺编学校,学校完全没有选择教师的自,这不仅造成了地理学科专业教师缺乏,更造成了学校教师学科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如果继续执行这一补充教师的办法,该县初中地理学科专业教师缺乏的状况就根本不可能改变。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规范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工作;在此之前,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相应的人事部门,制定相应的地方政策,切实纠正中学教师补充招录时不注意兼顾学科专业的现象。

2、统筹规划,多方协作,切实加强地理教师的培养

鉴于地理作为短线学科,其教师需求量在一所学校并不大,而在当前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要想依托学校来改善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建议贫困山区要以县域为单位,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统筹做好初中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义务教育初中学校的多方协作加强地理教师的培养。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依托高校定向培养和现有在职青年教师接受成人教育培养相结合方式培养地理学科教师。

3、以县为主,上下联动,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并保持地理教师的相对稳定

篇3

大到探月的嫦娥卫星,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单反相机、CD光盘,无论是国家进步,还是你我的生活质量,都与光学工程息息相关。由于光学工程的应用实践要求十分严格,相关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无力承担与光学工程科学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工作。因此,每年有大量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

由于光学工程是一门高层次、高门槛的学科,相较于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并不多。总体看来,光学工程专业的考研竞争比较激烈,尤其是在一些光学工程名校之中,2012年浙江大学光学工程的报录比就曾高达17∶1。

目前,我国具有光学工程博士一级授予资格的高校共38所。具有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共有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9所,具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高校有上海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两所,具有博士培养资格的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主要有长春光机所、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上海技术物理所、安徽光机所、成都光电所等6所。

我们如何在为数不多的顶级名校或科研院所中选择一所最适合自己的院校呢?

第一,重视院校综合实力,避免依赖单一数据。

各种评估结果中的得分、排名等数据往往只能反映院校的宏观指标,且不同机构均有不一样的标准,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院校的全部情况。各院校的研究方向独具特色,互有长短,具体到每个研究方向,实力强弱更不相同,比如,光学设计这一领域,普遍认为实力强弱依次为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同样的道理,单纯地看重院校的院士、长江学者数量、实验室规模、研究经费等指标也是不科学的。院校研究水平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院校的导师构成、地理区位与就业环境、同学本科来源的层次与学术氛围等软实力也不是量化指标可以衡量的,然而这些因素对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成就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往往比宏观数据具备更大的影响,万万不可忽视。

第二,光学工程不是什么院校都能“玩得转”。

在考生中广泛存在“211高校未必比985高校差”的思想,从而选择考研难度相对较小的“211工程”院校深造。不可否认,一些“211工程”院校在其传统优势学科上的确不比“985院校”差,甚至更有优势。但是,光学工程是一门“高富帅”的学科,只有高层次的院校才能承载光学工程这门学科,而优秀的光学工程人才往往也出自优秀的院校。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光学工程精密程度非常高,对实验仪器设备和资金的依赖性比较强,缺少国家重视和资金上的倾斜,院校很难承担昂贵的实验仪器设备,从而限制研究生的发展;第二,“985”院校导师的视野更加开阔,对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更加严格、培养目标更高,甚至某些院校的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也能在诸如Optical Letters等国际顶级光学期刊上。此外,高层次的院校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出国深造、就业等方面也具备更大的优势。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光学工程相关院校及其考研情况进行深度解读。本文将以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的上海光机所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浙江大学:为强者而生

学科地位: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设立于光电信息工程学系内,该系前身为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是中国光学工程学科的诞生地,具有雄厚的学科实力。在2007―2009年、2010―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

学科特色:有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目前设置有光学工程研究所、光电信息及检测技术研究所、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光电显示技术研究所、先进纳米光子学研究所和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光学惯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

研究领域: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包括微纳光学与介观光学与器件、光学光电子薄膜、光电显示技术、高精度光纤传感、光电成像技术、微纳米精密检测技术、生物光子学、新型激光与光电子技术、光电子集成器件与系统,光通信技术与系统和新颖人工光电介质等。

师资力量: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以长江计划特聘教授何赛灵为领军人物,大部分导师均为杰出“海归”或外籍教授,在光子学和电磁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获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

地理区位: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规模庞大的光电产业集群,具有国际化、起点高的特点,相较于珠三角地区以封装、为主的光电―半导体产业而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竞争情况:浙江大学就读光学工程的研究生中超过半数来自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的推免生。考研竞争极为激烈,从近年报录比便可见一斑。

考试特色:浙江大学光学工程考研参考书为郁道银、谈恒英著的《工程光学》。浙江大学光学工程的专业课考试较其他学校包括的内容更多,报考的同学需要复习几何像差、傅里叶光学等本科阶段较为薄弱的知识板块。此外,也会考查一定的激光原理知识。

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传奇

学科地位: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近年来发展迅速,实力雄厚。尤其是在筹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是我国目前仅有的几个国家实验室之一,学科地位非同一般。华中科技大学在2010―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与浙江大学并列第一。

学科特色: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设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激光加工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电子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B类)、教育部敏感陶瓷工程中心等研究机构。其中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是由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建,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共同组建,已投入4亿多元建立了12个科学研究平台以及1个光电公共测试平台。

研究领域:华中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测控技术、光电信息存储、光通信技术、基础光子学、激光科学与工程、光电子器件与集成、纳米光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能源光子学、太赫兹技术。

地理区位:华中科技大学地处著名的武汉光谷,当地产业集群形成的产学研体系研究水平很高,产业价值巨大,尤其在光通信、激光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就业前景看好。

竞争情况: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复试分数线2013年为330分、2012年为340分、2011年为330分。招生人数60人左右,随当年推免生比例有所波动。

考试特色: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课考试偏向物理光学、电子学、激光原理相关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有两个单位可以接收光学工程的硕士生,分别是光电学院和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天津大学:精益求精

学科地位:天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设立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是我国较早设立光学工程的高校之一。天津大学光学工程在2007―2009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二,2010―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此外,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也是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的15个全国试点学院之一。

学科特色:所在学院设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仪器中心、现代光学研究所、光电子研究中心、传感工程研究所、照明技术研究所、光电测控技术研究所、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生物光学研究所、安全防伪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和开发机构。

研究方向:超快激光理论与应用研究、光学信息处理及其应用、光学技术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光学传感器技术、先进固体激光及非线性频率变化技术、光电子学与光通信技术、激光与光电子应用技术等。

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4人。天津大学光学工程的师资队伍配置十分合理,老中青年教师比例合理。老年教授如姚建铨院士、王清月教授等可以保证该学科的顶级实力,中年学科骨干如刘铁根教授近年来在光纤传感领域硕果累累,超快激光实验室的胡明列教授是天津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学术前景十分光明。

地理区位:既紧挨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的天津滨海新区,又毗邻首都北京,就业环境较为优越。

竞争情况:就读于天津大学的研究生中,本校生源占有较大比例。天津大学工学复试分数线2013年为330分,2012年为335分,2009―2011光学工程报录比如下:

考试特色:天津大学考研参考书目为郁道银、谈恒英著的《工程光学》和周炳著的《激光原理》,建议欲报考的同学参考天津大学蔡怀宇教授编写的《工程光学复习指导与习题解答》。

南开大学:虽小而精

学科地位:南开大学光学工程设立于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内,隶属于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由光学工程元老母国光院士创建,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取得光学和光学工程两个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在2010―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南开大学光学工程名列第五。

学科特色:设有教育部光电信息技术科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博士后流动站。

师资力量:南开大学光学工程规模较小,共有教师28人,教授、研究员18人,副教授8人,其中有院士1人,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3人,但导师队伍水平相当优秀,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欧美名校留学、访问研究的经历非常普遍,近年来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最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令国内同行为之拜服。较为出色的是青年教师刘海涛教授,在Nature发表两篇论文,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两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等离子体等微纳光学的相关理论。

培养模式:南开大学光学工程招生规模较小,几乎与导师人数平齐,每个研究生均能得到导师的大量指导,研究生教育接近于精英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南开大学光学工程的专业型硕士培养计划与学术型硕士培养计划基本相同,这与其他学校的培养模式有所区别。

研究领域:相比其他高校,南开大学光学工程的研究方向的理论特色较为明显,其研究领域主要有:光学/数字图象处理科学与技术、光学处理与光计算技术、激光与非线性光学科学与技术、现代光通信技术、光波电子学、光子技术、眼视觉光学和共焦显微技术、飞秒激光技术、微纳光学。

地理区位:与天津大学相同。

竞争情况:南开大学近年来考研报录情况如下所示,可见相较于其他院校,南开大学光学工程的性价比较高。

考试特色:南开大学光学工程往年专业课参考书是赵凯华、钟锡华编著的《光学》,专业课考试风格自2013年起有所变化,并且2014年考研没有提供参考书目,需要考生注意。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卧虎藏龙

学科地位: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

学科特色:上海光机所现设8个研究室,分别是: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空间激光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含:中科院空间激光通信及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全固态激光器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高密度光存储技术实验室、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光机所建成了国内仅有国际上也为数不多的“神光”系列高功率大型激光装置,用于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激光与光学系统、超短超强激光系统、激光原子冷却装置、空间全固态激光器研制平台。在各种新型、高性能激光器件、激光与光电子功能材料的研制方面,也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现代光学和激光与光电子领域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单位之一。

研究领域:强激光技术、强场物理与强光光学、信息光学、量子光学、激光与光电子器件、光学材料等。显而易见的是,上海光机所的研究方向非常偏向于理论研究,因而十分适合于光学工程理论方向的深造。

地理区位:地处长三角的核心上海,地理区位优势相当明显。

竞争情况:每年有许多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学府的毕业生通过推免进入上海光机所,研究所人才济济。近年来上海光机所光学工程的复试分数线为:2013年320分,2012年325分,2011年330分。每年招生人数在40―50人,随当年推免比例有所浮动。

篇4

九年义务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的素质教育。由于受到初三毕业升学考试的影响,为了追求中考成绩和毕业升学率,学校只注重中考学科的教学;对非中考学科不重视,从学校领导、班主任,到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都是如此;就是教这些学科的老师自己,也觉得:教得好坏与否,于学校、于学生毕业升学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就是教育督导评估方案中,也没有专门的条目,对非中考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估,无形之中,默认或助长了这种学科的不均衡发展。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改进和完善督导评估体系,使学校各学科都得到均衡的发展。

一、教育督导评估在学科教学方面的“盲区”。

根据《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方案(试行)》({1},下称方案),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评估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每次评估都是对学校工作的一次全面的、系统的、规范的检查,学校在评估检查中不断提高办学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其中却有一个很大的“盲区”——历史、地理、生物、电脑等非中考学科被彻底“遗忘”了!

方案中第49条“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及教材” 是专门有关学科教学方面的。虽然没有专门提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和化学六大学科,但他们是会考科目,是学校全体师生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方案第50条至52条是专门针对体育和美育的;历史、地理、生物、电脑这几门学科是没有只字片言提及的。这样,产生的后果是:学校只要按照课程标准开足课时就行了;至于这些科目的教学质量就不去管了;由于美术和音乐有专门的检查指标,学校还会重视一下资料档案的布置收集,历史、地理、生物、电脑这几科就连美术音乐都不如了。整个方案中没有一处文字提到“各学科均衡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方面的相关资料要求。

教育督导评估小组到学校评估的时间不多,工作繁多,本来就难以面面俱到,更何况条目中没有的项目呢?评估领导下去听课,也是对七大中考科,历史、地理、生物、电脑等真正成了评估检查的“盲区”。

二、中考模式下的学科教学失衡。

按照现在的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中考)制度,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和体育是全市会考,七科总分是高一级学校录取的最主要依据。一间初级中学的办学水平如何,教育部门还可以提高督导评估进行检查,但其他社会各界,却只能通过会考成绩来了解评判学校的优劣。所以,在中考的“指挥”下,七大学科的教学工作,成为学校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这里的“教学质量”无疑是指中考七大科。

在这种中考模式下,学校的学科教学必然失衡。一是师资方面向七大科倾斜。学校非常重视七大科教师的配置,不但千方百计吸引吸收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还想方设法留住优秀教师,努力打造“名师名校”形象,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吸引力。名校效应主导了社会与学校以及学校之间的师资流转,名校成为优秀人才的汇聚地,二普通学校就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这样的后果是:名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学校内部也是尽量把教学骨干安排在初三年级。由于初一初二基础没有打好,初三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补,来促,太注重初三的冲刺,忽略了初一初二抓基础的重要性。对于非中考学科,学校就不会重视,配置不齐,经常是非学科教师兼课。这样的后果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学校老师不重视,教,学生也是不喜欢不重视学,很多学生都是采取随便应付、及格就好的态度,吃力不讨好,教学质量不高。

二是生源流转失衡。在名师名校效应的影响下,优秀学生都通过考试、迁户转学等涌向名校,名校学生人才济济,学位非常难求;生源好,师资又好,当然教学质量就更好;而普通学校,生源不足,招生困难,优秀学生更少,本身师资又没有优势,所以与名校的差距就变得更大了。所以这些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加不注重非中考科目的教学。但是,高中阶段,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都要开设,都是高考的学科。因为初中基础没有打好,无疑给高中的学习带了很大的困难。老师和学生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费更大的努力去补救,这无形中增大了高中师生的负担,也影响了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

三、学科均衡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学科设置,初中阶段开设的各个学科,都是基础学科,都属于文化科学素质,都是学生升学之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都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还是只注重中考学科,忽视非中考学科,就会重新走回“应试教育”的老路。同样,教育督导评估作为对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全面的整体的检查、督促、指导和评估,也应该注重学科的均衡发展,对学校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才能把“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落到实处。而不是跟着中考转,只重视七大科的教学质量,忽视了其他学科的教学。

四、寻求学科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

既然学校出现了学科教学不均衡的现象,脱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作为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综合检查指导的督导部门,理应纠正时弊,采取相应的对策,协同上级主管部门,督促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应该增加素质教育方面的具体指标,增加有关“初中开设的各门基础学科都应该均衡发展”的要求,并且有具体的指标和资料目录,以此来督促学校重视非中考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言建议,改革中考学科设置,从升学考试这个产生偏科的根源上入手纠正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考察学生的各学科水平,让学校工作回到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

2,改革中考制度。初三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截止学段,是向高一级学校升学的阶段,进行选拔性考试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从贯彻素质教育的本旨出发,为寻求各基础学科的均衡发展,按初中课程标准开设的学科,均进行统一考试,都计入毕业升学成绩,并作为高中阶段录取的依据。这样,学校就不会只注重语数英政物化体,而是全面均衡分配师资和资源,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学生也不会只重视中考学科,偏科发展,到了高中又来亡羊补牢;家长和社会也会清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加强对学生的督促辅导。

依笔者愚见,中考可以按照以下方案进行:

(1)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历史按时在初三下学期进行全市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成绩作为毕业升学成绩的一部分。

(2)地理、生物、电脑在初二下学期进行全市统一考试。其中,地理、生物在本校考试,由区统一安排考试座位,交换不同学校的老师进行监考,统一阅卷,成绩记入考生档案;

(3)体育、美术、音乐为选考科目,由学生自主报名选择其中一科或几科,在初三上学期进行统一考试,成绩作为体育、美术和音乐专业学校的录取依据,以及其他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参考依据。

篇5

受伊安•麦克哈格的《与自然共设计》的启迪和斯坦尼兹景观变化模型的影响,GeoDesign的核心在于将设计的理念引入到GIS系统的框架之中,研究一种可以融景观规划和设计、环境影响与评价、过程管理和结果预测于一体的地理规划设计工具以及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问题。GeoDesign具有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前景,也必将给我国高校在目前的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GeoDe-sign的核心理念就是建立“追求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程度最小的规划、设计活动”,这对我国广大地方院校的地理科学专业开展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启示,需要作深入、系统地研究。

2GeoDesign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影响

2.1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形成运用地理学思考和解决人文、经济、社会领域的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锻炼运用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地理学实习、实验的基本实践技能。地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表1)。GeoDesign借鉴风景园林、环境科学、地理学、规划学、再生研究及综合。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用于在地区和全球尺度上通过地理位置和取向的优化来解决突出的问题。显然,GeoDesign是新兴的地理信息科学与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融合的结果,关注学生运用GIS技术和地理学原理来评估人类活动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方法(图1)。可见,地理专业今后需要更加注重拓宽学生的综合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形成更加系统的复合专业技能。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更加注重吸收多学科的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综合技能,掌握新兴的GIS、GeoDesign等专业技术并转化为自身的地理知识创新技能。

2.2对地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目前,我国各类师范类高校大都开设了地理科学专业,且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为面向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长期以来,这种定位为我国的地理专业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这种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也日渐显露:(1)由于中学地理师资的相对饱和导致地理专业的毕业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部分高校的地理专业在招生、专业发展等诸多问题上面临困境;(2)相对集中的地理学基础知识的培养模式局限了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地理科学领域的新技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较强的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动态的知识结构,最终影响到学生综合技能与就业取向;(3)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充分,很多学生毕业后即使是选择进一步深造也仍需继续学习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学习过的一些技能性、实践性课程;(4)没有构建学生的可持续创新的地理科学知识终身素养。这说明了地理专业的整体办学思路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广大师范类高校的地理科研工作者没有及时地结合国际地理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对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思考。GeoDesign是一种统一的、具有较强的空间规划能力但又不依赖于特定软件平台的地理科学整体思维方法,致力于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地理设计、分析、建模问题。因而,GeoDesign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设计规划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和数字表达能力,这对现有的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2)。

2.3要求变革现有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地理专业的改革,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由于地理科学前沿研究领域的很多科学理论转换到专业教学领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高校地理专业领域的教学改革仍然方兴未艾。目前,美国的宾州州立大学、北亚利桑利大学已经开始开设GeoDesign的相关专业,开始正式实施GeoDesign专业的相关教学。这对将GeoDesign纳入到我国高校地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GeoDesign是一种全新的地理学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紧密关注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所提出的“改变自然,设计自然”的理念更加注重将地理学的理论、知识、方法运用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当中。GeoDesign以GIS作为技术支撑,以对空间活动的规划设计作为目标,对于很多设计过程的中间结果可以在计算机中实现虚拟重现,这样的特点非常有利于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可以观测到中间过程结果,而且还可以对设计结果进行预测。所以,如何将地理学的理论、案例、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等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地理信息技术新特色的GeoDe-sign教学模式,这些都是对当前地理专业教学方式的重大挑战。

3对地理专业环境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

3.1设置学科交叉融合性强的环境保护核心课程

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始终以人地关系作为学科的核心领域。现代地理学融合了地图学、数学、计算机科学、遥感、自然环境、地球表面过程等诸多学科,随着人类对地理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不断被引入到地理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当中。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地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中应当突出并强化新兴的、综合性强的、能体现地理学最新理论发展方向的交叉课程的设置,并鼓励学生选修这类课程,以利于培育学生的环境素养并通过他们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如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与测绘、计算机等学科融合发展的新兴学科,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地理专业一般只开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这样一门较为简单的课程,而对于其它技术性课程则多数不开设,在环境教育类课程设置中也不注新的学科理念、技术理念等的引入,这非常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地理学在科学技术的驱动下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新的学科和专业,如GIS和GeoDesign。所以,在保证学生掌握必备的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将新兴的交叉性强的地理类环境保护相关课程作为地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利于他们形成更加良好的知识结构。

3.2加强学生终身地理素养和环境意识的培育

终身地理素养指的是学生能够掌握与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形成持续的地理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即使他们从学校毕业后仍然能够自主地、不断地学习新的地理学知识和理论,能够关注地理学的研究热点问题。这实际上是地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对于我国高校地理专业的本科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地理学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必备的地理学软件分析工具,构建运用计算机进行地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学生一旦掌握了地理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基本的地理学研究工具,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他们就能够自主地围绕某一地理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研究活动,这不但有利于增强地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也非常有利于提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师资水平。当然,对于如何构建学生的终身地理科学素养,既要开展相关评价方法的研究,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方案,更加要求广大高校的地理学工作者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掌握某些地理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3.3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掌握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现代高素质复合型地理人才的必备要素。近年来,历经多轮地理专业教学改革,我国很多高校的地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的课时总数都被不同程度的削减。但是,地理学始终是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科。现在地理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由野外实践、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构成,在评价方式上主要有实验报告、考察记录和毕业论文等方式,加之现在很多实验课程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实验课程的开设效果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在客观上都导致了地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如有的学生甚至连ArcGIS、ER-DAS等主流GIS平台软件都不能熟练地进行操作。当今地理学走向跨学科交叉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GIS技术已经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必备工具。

因此,探索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以笔者所工作的高校为例,部分科研实力较强的教师结合科研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研究课题,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或者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参加“挑战杯”等多种方式,使得很多有浓厚学术兴趣的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此外,系部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有兴趣的学生成立了“地理信息工作室”、“制图规划工作室”等学习团体,开展学科竞赛,这些都为强化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我们认为,GeoDesign代表了地理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也体现了地理学在数字化时代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特点。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不但要突出课内时间的有效利用,更要求教师要善于精选科学研究的案例并指导学生从事难度适中的地理学环境问题的科学探究。

篇6

中图分类号:G65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123-03

Promote Geographic Teaching by Means of Reinforcing Geographic Experiment//Chen Xiujie

Abstract Because Geographic experi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eographic teaching, many scholars of normal universities have explored this area. Based on interviewing the research of Geographic experim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he paper firstly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Geographic experiment, then, analyzes the actualities about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Geography in China, in the end, makes out the effective measures about how to promote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Geography.

Key words geography; geographic experiment; geographic teaching; ability of innovation

Author’s address Lab Centre of Rizhao Campu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China 276826

1 地理科学的特点

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它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由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因此,地理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1],在当前的大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地理学突出的特性是综合性、PRED性(区域性)、软科学性和工程性[2]。高等师范地理教育的主体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但未来的中学地理教师不仅仅只是教书匠,应当成为社会建设者和教育家。这种地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决定了大学地理教育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既要有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又要重视实践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地理实验的重要性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空间距离大、时间跨度长,现代人所能涉猎的空间和时间范围远远不能满足其研究的要求;另一方面,现代地理学引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民生产建设中起到很大的战略指导作用。再者,学科要发展单单依靠现有书本上的知识和前人的经验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去发现新的知识和理论。因此,不管是对现有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还是学科的发展,都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完成。对于高师地理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野外教学实习和室内实验教学两大块,在目前课程改革、学时压缩、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实验教学在整个地理教学中更加举足轻重。实验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2.1 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涉猎的内容时空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各个部门,比如地貌的形成过程,时间久远,范围广大,而人们生活的空间却非常局限,单靠前人总结的书本知识有时很难理解。目前高师地理专业的教学经费又不允许大量的野外实习,因此实验教学地位凸现。在实验室内观察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运用多媒体演放地貌的形成过程,根据书本的基本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成因、找出规律。这样,学生如同亲身感受到地理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2.2 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是科学创新的平台,如果没有很强的实验技能又何谈科学的创新?实验技能就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从专业基础实验开始到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现代地理学引入许多新技术、新理论,更需要在实验中验证和突破,如果没有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做不到的。

2.3 通过实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地理学科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非常强的优势,地理实验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发展学生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的素质,具体表现在使用仪器设备的能力;分析成因、总结规律的能力;查阅资料、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勤奋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 高师地理实验现状

3.1 实验室状况

轻实践、轻能力是多年来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培养人才的弊端。由于多数人对地理学科的不了解,使其对地理实验教学产生偏见,因此地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受到严重的阻碍,大多数师范学校的地理实验室欠缺或不健全,更不用说其中的软硬件了,致使地理实验不能按教学要求进行。近些年来,各级高校大范围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剧增,地理实验教学更是不堪重负。

3.2 实验课程项目设置

为了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在不断改革,专业课程的比例相对下降,特别是自然地理课程从门数到学时都大大缩减。实验课程减少,在仅有的实验课程中,由于总课时的缩减致使实验项目随之减少,实验学时也已压缩。

3.3 实验教材

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的保障,地理科学的区域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的重要性。但受地域等因素的限制,一直没有规范统编的实验教材,制约了地理实验的规范性操作。有的院校实验教师自己编写实验教材,但形式、要求不统一,项目简单,而且多年不变,跟不上知识的更新,根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陈旧落伍的实验教材不但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而且消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 实验队伍

实验师资缺额少编,部分素质偏低。据了解,各个师范院校的地理实验队伍普遍不健全,大多都是兼职教师,有些人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只是为了应付实验课。而高师地理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高师地理院系,本身在接受本科教育时实验技能就没训练好,现在又来带学生,效果可想而知,只能是恶性循环。

4 加强地理实验,促进地理教学

4.1 更新观念,建立高素质的实验队伍

首先,让各高等师范院校的实验主管部门充分了解和认识地理科学的性质和重要性,对地理学实验室的建设能够有高度的重视,这是地理实验进行的基础保障。

其次,地理教师和地理工作者更应充分认识地理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地理科学的发展需要一代代地理人的努力。实践才能出真知,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尽可能地做好地理实验。

第三,目前地理实验队伍不健全,有的兼职实验教师理论课讲解非常出色,但实验操作能力较差,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有的实验技术人员根本不是地理学科出身,对地理实验内容一知半解;有的实验教师在地理知识方面堪称专家,但在教育理论和方法、师德品质等方面还有欠缺。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法提高现有实验队伍的整体素质。比如:教育部高校师范司应定期举办地理实验培训班,让地理实验人员有计划地参加培训,提高操作水平,不断更新知识;各高等师范学校也可以选派实验人员到实验设备和实验水平较高的院校进行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尽快造就一支业务水平高、敬业精神强和师德品质好的地理实验队伍,为地理实验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4.2 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

有了合格的实验队伍没有实验场所,就好像士兵没有战场,无用武之地。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场所,其中的软硬件是实验的物质基础。因此,地理实验室的建设应引起高师实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实验室建设的具体要求,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搞好地理实验室的建设;购置先进的软硬件,并且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保障地理实验的顺利进行。

4.3 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

实验室管理体制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秩序保障,它包括实验室主任岗位职责、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安全制度、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条例、实验教学考评规则、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实验用品管理方法、实验室开放规则等。对制度不能重形式轻管理,学校实验主管部门或院系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实验室评估的要求,定期检查。特别是实验教学考评工作和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工作要深入细致地去做,把实验教学成绩纳入教师的教学评估,把实验成绩纳入学生这门课的总评成绩。

4.4 增加实验课程和项目

以往的地理实验基本都是自然地理和地理技术各课程的实验,这符合自然地理是基础、地理技术是手段的规律。但现代地理学在研究自然地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研究,以便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应在继续做好自然地理实验的基础上,加强地理技术课程的实验,增加人文地理课程实验。

实验教学要按基础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分层次开展,使其成为与理论教学既相互协调又相对独立的,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实验课组成的教学体系。

各实验课程要编写实验大纲,明确实验目的、学时、方法、使用仪器和工具等,淘汰与删减陈旧的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尽量多涉猎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选好实验教材,最好是与教科书配套的统编教材,如果没有统编教材,实验教师可自编。

当然,课程改革削减了总时数,实验项目和课时却在增加,必然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产生矛盾,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可以在计划实验学时内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对于教材内容的延伸项目可利用实验室的开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

4.5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过去的地理实验大多是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学先是教师把实验步骤一一交代清楚,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去做,整个实验成了一种机械操作。加上地理实验又不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必须步骤正确才能出结果,而且实验一次结果也未必正确,所以有的学生态度不端正,走马观花应付上课。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不闻不问,造成实验教学质量不高的后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没发挥出来。

实验课程和项目改革后,使实验由过去单一的模式变成有演示、验证、综合、设计、创新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模式。实施新的实验模式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实现实验教学的现代化[3]。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实验原理、方法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

1)对于演示、验证性实验,教师不光要讲清实验原理和步骤,还要设计问题,让学生边做边思考,最后除了实验过程和结果,还要把问题解决的情况写在实验报告上。这样有助于督促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地貌类型判读这一实验,首先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观察各种地貌类型,然后区别其特点,分析其形成机制和形成过程,最后利用多媒体把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进行播放,既可以纠正学生的想法,又加深了直观印象,能够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2)对于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只讲清设计原理,给定实验项目和实验目的,至于实验方法、实验过程、所需仪器设备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例如地图编制这一实验,要求根据所学过的地图基本知识和理论编绘一张电子地图。此实验的原理即地图编制理论由教师在课堂上交代清楚,其余问题全部由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根据作图的需要收集资料(数据)、设计内容和图面、确定表示方法、编写设计书、熟悉软件操作等,最后完成自己的创作。可以说一张图包含了地图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一种内容的地图有多种表示方法,每个人采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思考、动手、表达和创新的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相关课程的联合。有些课程的内容联系比较密切,它们的实验项目个别的甚至完全一样,这样的实验课程在安排实验项目时,可以统筹考虑,相同的项目只做一次。例如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这两门课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起源于地图,经过制作地图、赋予地图上各地理要素属性、空间分析处理,最后仍然以图、表的形式输出结果。这两门课程都有地图编绘实验项目,可以只在地图学实验中安排此项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兼顾两门课,学生所完成的电子地图可以直接用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属性赋值、空间分析等实验内容。由此一来,避免了实验项目的重复,节约了实验学时,更为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开展提供了空间。

4.6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教育的主旨,培养创新能力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除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教师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适当给出一些较难的具有创新性的项目,感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开放在课余时间做。院系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学生的研究课题,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奥秘。通过实验培养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创新的能力,也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实验教学是地理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做好地理实验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地理教学效果。高师地理本科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学地理教师,同时也为更高一级学校输送研究人才,有了好的教学质量,才能使本科毕业就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教育家;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能很快适应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因此,注重地理实验教学,是目前高师地理专业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篇7

2005年3月28日,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要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科学刨新研究,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实施研究性教学,推动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GIS专业是近20多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与多技术融合的特点。由于课程体系还不十分完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尚未形成,目前GIS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和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GIS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深入开展高校GIS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研究工作,探讨科学、合理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我国高校GIS专业的健康发展,对提高我国高校GIS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与研究,为GIS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学水平提高开辟了新的道路。

1 GIS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1.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涌与特征。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不同,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1.2 GIS专业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2.1 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普遍弱化。传统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求同而忽视求异;在学生发展上,注重统一忽略个性;在传授方式上,重视主导忽略主体;在教学方式上,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灌输而忽略引导。学校只鼓励学生“learn”(认识、学会),而不资助学生“study”(研究、思考),因此,我国学生虽然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学习基础扎实牢固,但是学生的协作、科研、创造思维等能力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创新能力远比欧美学生差。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够匹配。我国高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变化调整的速度较慢,使得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联系不够匹配,教学内容不够前沿和实用,这样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利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不够紧密。我国高校教育普遍采用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职业技能相脱离的传统模式,即大一至大三大量学习理论课程,大四实习阶段才真正接触实践知识。由于缺乏实践这个教育平台,学生对与社会实际不紧密的理论教学兴趣不商,因此,对理论知识很难融会贯通。

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不科学。传统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单一,基本通过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评定。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期末考试前才是最要紧的“学习时间”,因此,考试变成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背诵能力和记忆能力的评估,而不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能力、多向思维能力的评价,考试变成了对学生个性的扼系。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习成绩与未来职业成功之间并没有相关联系。

教育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传统学习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即学生学习仅局限于课堂及课后完成作业,学习内容局限于教材、教学内容必修,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对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也十分有限。

1.2.2 大学学习特点的需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还要具各较强的创造思维、资料查阅、规划设计、交流表达、组织管理和开发创新等能力。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处于学习知识、研究问题、发展创造力的黄金时代,为他们的学习由继承性认识过渡到探索性、创造性认识提供条件是高校培养的重要目标。

研究性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逐渐学会思考、探索、创新,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开展科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2.3 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区域性和空间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空间分布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地理科学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它跨越了一系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将全球尺度与区域尺度融合,并将实现跨学科的综合集成。而地理信息技术为地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GIS是地理学从传统地理向现代地理过渡的个标志。它具有信息量大、空间性强、分析功能丰富、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它为地理学科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并能满足地理学科课程内容广泛性、空间性的特点,为更加方便、直观和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区域差异及其相互联系起到良好信息载体的作用。同时在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建立区域地理思想方面能起到其他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a因此,在地理学科中引入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提高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开拓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推动现代地理学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作,是地理学科发展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具有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与现代地理学发展需求一致,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有助于提高地理信息的收集能力,处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空间概念的感知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 GIS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改革与实践。OIS专业研究性学习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深刻的探究性和丰富的实践性的特征,其主要目标是体验性目标,它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整理地理信息技能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

验。因此,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是GIS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主要方式。

2.1 GIS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

2.1.1 课程体系及模块划分。GIS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学科设置中,地理学一级学科、计算机一级学科都设有GIS的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的不同。OIS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有较大的不同,如以地理为背景的GIS专业侧重于GIS数据的获取、数据质量的控制、空间数据的管理、3s的集成以及其在土地利用、城乡规划、资源合理利用开发等方面,以计算机为背景的GIS专业侧重于软件的开发、WebGIS的应用、数据共享、交互操作等方面。

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体系设置时,我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专业背景和就业岗位群出发,明确支撑其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后,将GIS专业的职业能力分解为GIS应用能力与GIS开发能力两个核心能力。根据两个核心能力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整合,形成两个模块,以地理为专业背景、就业方向为GIS应用研究的模块强调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镇规划、土地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规划实践等课程体系的建设,而以计算机为背景、就业方向为GIS软件设计与开发研究模块强调GIS算法基础、GIS二次开发、软件工程、网络GIS开发、开源GIS、嵌入式(3IS开发、GIS系统集成、地理信息工程实践等课程体系的建设。两个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相应的两个模块来培养完成。

2.1.2 突出重点、整台与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改革时,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我校根据GIS技术的发展实际和市场的需求,及时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实例等新的知识引进课堂。同时,通过校企联合,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胆进行课程模块化整合,打破学科单一性,整合相关理论课程,使之结合更紧密,内容更紧凑。如《GIS》课程。适当增加反映GIS工程特色、软件编程和当代GIS最新的科技发展等内容组织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系统。《地图学》课程删去那些已被淘汰或基本不用的技术工艺,如传统编绘工艺、制印工艺等内容,对那些虽为重要内容但商观、易于理解的内容,如地图符号、地图表示方法等内容的课时量大幅减少,提倡学生自学,同时加强答疑力度,而对既是重点又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地图投影、遥感制图等内容适当补充、加强,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的目的。

2.2 GIS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针对GIS应用的广泛性,应在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习为中心,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学习过程的目标,设计兼顾“巩固基础理论”、“熟悉理解方法原理”、“掌握方法技术过程”等全面需求的GIS教学软件环境。

2.2.1 采用“项目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项目教学法”是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实践教学方式,即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依托我校GIS产学研课题的研究优势,在研究性教学中,所有课程均围绕一个真实的产学研项目作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讲授。在实践环节中,如项目技术方案的编制、项目组织设计、模拟招投标中均围绕这个共同的项目展开训练。这样,不仅每一个项目培养一个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强的团队,而且这个研发中心项目开发小组开发的成功项目编写成“项目实践教学指导”,在第一课堂的地理课程中实施项目实践教学,实现教与学互动的教学目标。

2.2.2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针对研究性教学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网上教学及软件实习以及生产实践相结合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遥感图像处理》课程中,学生非常熟悉华农大校园区域,抓住学生在高分辨遥感IKONOS和QuickBird影像中看到自己所生活学习的建筑物、操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兴趣。《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地理事象动态过程的动画设计,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实度高,对知识的理解客观、深刻;备课程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通过探讨一些具体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如在《自然地理学》中,系统地讲授了“大气的热能”和“大气的水分”等章节后,结合气象奇观吉林雾淞,要求学生解释雾淞具有“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这一观赏特点的原因。丰富多样的课堂,拓宽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角度,开拓视野,使学习效果更佳。

2.2.3 改革考核方法。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考核学生学习效果除了笔试外,在实践操作较多的课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GIS应用》、《GIS二次开发》、《网络GIS》、《测量学》等课程需要大胆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采用“笔试”与“考试”分别进行的方式,课程成绩按理论笔试的成绩与实验课成绩相结合评定。

2.3 GIS专业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的改革。

篇8

论文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无法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进行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提出了“精炼课堂教学,活化课外研学,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估措施”的教学模式。  

 

0 引言 

 

gis是目前各个领域都在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及技术主要来源于英语国家,不仅前沿理论、技术以英语体现,从应用角度来说,一些优秀软件仅有英文版。在引进时往往受到语言障碍的制约,严重影响到对新技术的及时理解和应用。因此,gis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专业英语知识,才能熟练地掌握运用gis专业知识。 

 

1 gis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1.1 教材难觅 

目前gis公开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大多是任课教师自编教材。教师自编教材往往是将一些英文的学术论文汇编起来,或是选用原版专业文献或是专业书籍的片段。学生使用以后,普遍感到专业词汇太多、句子较长、内容枯燥,因而产生厌学情绪。 

1.2 教学模式陈旧 

调查显示,目前60% 以上的专业英语教师以课堂上逐字逐句讲解课文为主。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扮演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听、说、写等综合运用英语能力也不能提高。 

1.3 课时有限 

gis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较多,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专业英语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大部分高校设置的是30-54课时,与教学大纲规定的100-120个学时相差甚远,使得教学难于展开。 

1.4 评价方式单一 

任何成功的专业英语教学都需要有效的评估措施,英语技能测试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②而目前,一般的专业英语考试内容仅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因为没有听说的考试内容,学生和教师往往对听说训练有所忽视。 

 

2 gis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要有效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就必须从教学模式上下工夫。本文研究按照“精炼课堂教学,活化课外研学,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措施”的思路,进行gis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2.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本研究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科技英语阅读;二是专题学习。专题学习主要有专业词汇及其构词法,翻译基本理论、技巧,专业文献检索,应用写作,gis最新技术介绍等主题。课堂教学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级阶段: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指出:“without grammar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法和专业词汇及术语的学习。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一些单词的意思与公共英语中不一样,有些专业术语远远的偏离了单词本身的含义,因此,在专业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些词汇在公共英语以及专业英语中的不同含义。 

(2)中级阶段:本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书刊文献的能力。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gis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具备一定阅读和理解专业英语文章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必对课文的每句话都进行精讲。复杂的长句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课程讲解的重点应放在此类句子上。 

(3)高级阶段:专业英语教学不仅应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和阅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掌握用专业英语查找资料,进行交流所必需的方法和技巧。高级阶段要结合专业的特点,侧重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教给学生专业文献检索、应用写作等技能。 

2.2 自主研学 

“外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单靠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专业英语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和积极参加其他各种课外活动。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自主研学的途径:传统的教学法只有一本教材,以本为本,这必然导致输入的单一性。gis专业英语缺乏教材,但同时也给了专业英语教师更多的灵活性。网络上大量的英语专业网站资源涵盖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常常更新,与新技术联系紧密,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查找与专业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这种查找和学习过程中,突破了地理环境制约,学生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接受信息、感知语言,有效运用专业英语。 

(2)自主研学的方法:信息时代提供了众多的知识获取途径,课堂和教师已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自主研学、拓展训练、思维创造,给学生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这是本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要义。本研究自主研学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具体的教学任务被置于循序渐进的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最后展示学习所取得的成果。③任务型教学方法以小组的形式展开。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实现。 

   布置任务:在此环节中, 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带着具体任务,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较好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gis专业英语第一单元“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gis”时,可以提供“why is gis important? ”“why is gis so hot?”“the market value of gis.”等专题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课外查找本小组所选专题的材料,并整理自己所搜集的材料。

自主探究:学生在明确了探究的目的、问题后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利用相关工具收集信息,并分析、加工、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大量用专业英语表述的网页或篇章,学生必须首先读懂素材,了解素材的主要内容才能确定它是否符合相关的主题要求。 

小组讨论: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对所获得的素材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拥有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气氛由沉闷变为活跃。此外,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甚至不同性别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小组讨论为他们创设了和谐的氛围,减少了心理压力。这种英语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尤其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成果展示与交流: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然后教师和全班同学参与评价。为了展示成果,学生必须熟悉素材内容,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重新组织语言,用完整而精练的语言陈述和回答问题。 

2.3 强化实践 

专业英语课是一门实践课,运用能力的提高需要靠学生的大量实践。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即兴演讲、专题讨论等。例如,对于gis专业来说,使用专业软件非常频繁。行业内使用的最优秀专业软件如arcgis、mapinfo等都是全英文软件。我校gis专业有包含这些软件的实验室。专业英语教学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设施进行实践教学;另外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还可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研、选题,查阅英文参考资料和文献,并在检索的基础上,着重就所选专题的综述类论文资料进行阅读,并写一份检索报告和英文摘要。这项工作使学生既阅读了专业英语资料,又对毕业设计的程序及文献综述和英文文摘的书写有所了解,也为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 

2.4 完善评价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监控教学任务完成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极性评估相结合的策略。形成性评估主要体现为:教师把学生课堂教学、自主研学、和强化实践阶段进行的过程纳入最后的评估,并给出成绩;终极性评估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的最后成绩由两部分共同组成,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评估。 

 

3 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课题组自2006年以来,正是以这样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本研究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体现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从形、声、文字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观,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输入方式多元化和形象化,能够充分发挥新兴学科特有的优势,在教学内容、方法、时间和进度上能够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精炼课堂教学,活化课外研学,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措施”的教学模式,正是顺应社会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改课题“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注释 

篇9

有这样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们师范专业毕业生应明白的,具体内容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教师掌握这些的水平如何取决于其是否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是否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是爱岗敬业的前提,教育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让学生能做更好的自己;教育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教育史人类薪火相传的过程,使人类文明生生不息。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教育工作的原动力。要从一名初职教师逐渐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和持久的教育动机,积极深沉的工作热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教育工作不仅是为学生和社会做奉献,其实也是赋予自己生命以意义,我们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成就我们自己。

当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时,我们就会努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而这专业知识不仅指学科知识,还包括教育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对该项内容有详细的基本要求,其中教育知识包括: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学科知识包括: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学科教学知识包括: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识特点,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通识性知识包括: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放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地理学科,该如何丰富专业知识呢?首先要明确地理学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地理学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而高中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中国目前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地理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地理的价值也相应得到了拓展。地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有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和区域发展规划等领域向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的应用研究,地理学所做出巨大成绩,正是地理学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其次要明确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培养现代公民的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并重的结合。

当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时,才能在教学工作上创造成绩。如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是其专业能力的彰显。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其中教学设计包括: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教学实施包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注重节和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德育活动,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住址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理想、心里、学业等多方面的发展,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妥善应对突发事件。教育教学评价包括: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沟通与合作包括:了解学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协助学校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反思与发展包括: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现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篇10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其中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关键。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好经济地理学对于地理类专业的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存在缺乏创新思维训练;学习内容太多,重点不突出;实践少且以认知性为主;缺少创新实践;学习评估方法单一等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1]。近年来,相关学者对探究式教学的特点[2-3]、类型[4]和模式[5-6]等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在高等学校的地理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7-8]。李小建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9],注重与国际接轨,突出理论构建,在全国高校中广泛使用。该教材的理论框架比较适用于探究式教学。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以该教材的内容体系为基础,构建经济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思维方式的培育、主要理论点的课堂教学和相关的辅助教学及激励三个层面(图1)。其中,基本思维理念贯穿始终,体现在各个环节。主要理论观点是课程的主干,通过理论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全课程的主要理论并可以运用理论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课外阅读、认知探索、专题研究及评估考试等辅助手段进一步加强基本理论的贯彻,加深对重要理论的理解。

一、贯穿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思维理念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对其理论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但经济地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多数与还原论有关。还原论的基本原理,是把复杂的事物简化,把高层次的现象用低层次的规律概括,把整体的问题分解为基本元素,从而发现事物间关系的最基本原理[10]。比如,区位论所形成的基本思维逻辑就是把研究的问题进行简化假设,从而推出基本理论。再逐渐放宽假设,逐步接近现实世界,把原理论进行修正。得出较好的解释客观世界的理论。与之比较,整体论强调世间各事物之间的联系。系统论强调事物联系的系统特征。这很符合地理学中的许多客观事实。这些思维方式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均十分重要。但由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相关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创造性的学习习惯,我们在“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引入一种基本思维方法。即“前人观点――相关条件――现实条件――新的观点”思维方法(图2)。通过该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根据中国国情,探索相关的适应理论的能力。与思维方法相关联,我们还在“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文献收集能力,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成果展示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进行人格培养,包括求真务实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着重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经济地理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定理―例证法”。所谓“定理―例证法”就是指在精选出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案例和数据对其进行例证,以加深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李小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挑选出15个经济地理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点(各理论点在教材内容体系中的位置,见图3),并针对各具体理论点,提出例证的思路。

(1)经济地理学的定位。要点:研究对象、学科发展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例证:比较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经济学的区别。

(2)杜能农业区位论。基本观点:空间距离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结构。例证:村庄周围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技术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韦伯工业区位论。基本观点:工业活动趋向于费用最低的区位。例证:以不同行业(或部门)为例,分析运费、劳动力、土地、优惠政策等方面产生的费用对区位选址的影响以及区位效果。

(4)中心地理论。基本观点:中心地职能越高,服务半径越大,数量越少。例证:居民点的规模与数量关系、商业网点等级与数量的关系。

(5)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基本观点:企业在一定收益性空间界限内布局,纯收益最大是最佳区位。例证:收益性空间界限和工业区位模型的关系,企业家经营能力和水平与区位模型的关系,政府政策对区位模型的影响。

(6)普雷德的行为区位矩阵。基本观点: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取决于决策者的信息量和信息利用能力。例证:微软的选址,外资在华投资的选址。

(7)区位论新论。基本观点:新产业区位呈现新特点、新因素对产业区位具有新影响。例证:金融业区位、创意产业区位、住宅区位,技术、外部性等因素的影响。

(8)企业空间扩张规律。基本观点:企业空间扩张呈现接触扩张(近邻效应和距离衰减)、等级扩张(市场规模)和通道扩张。例证:3种类型的企业的空间扩张。

(9)跨国公司区位。基本观点:合理布局各组分的区位使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例证:世界大型公司的分布,外资在中国的区位变化。

(10)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基本观点:区域产业结构逐步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演变。例证:某区域产业的纵向发展,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间比较。

(11)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基本观点:空间结构演变表现为低水平均衡――非均衡――高水平均衡,点――线――网络的变化特征。例证:一个区域空间结构的时间演变,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间比较;叶大年的对称分布规律,陆大道点轴理论。

(12)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基本观点:区域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偶然因素启动区域增长,路径依赖锁定区域发展模式,收益递增加快区域增长。例证:美国的道尔顿地毯产业集群,中国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

(13)区域经济差异。基本原理:区域经济差异与收入水平呈倒“U”字形关系。例证:发达国家例证,中国例证。

(14)区域间关系。基本观点:区域间因发展梯度不同,技术和产业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的推移;发达区域依赖欠发达区域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欠发达区域依赖发达区域的技术、资本、信息。例证:国家间的产业转移,中国的产业转移。

(15)贸易与区位。基本观点:区域间因比较优势不同带来区域间的分工;规模收益递增也带来区域间经济活动差异。例证:中美之间的贸易,美日汽车贸易。

三、相关的辅助教学及激励

1.拓展学生的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问题,加上知识基础的千差万别,因此需要教师把好第一关“合理设计阅读材料和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提示去阅读,做到有的放矢。在文献选取方面,我们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前面15个理论点相关的经典文献;(2)列出学生阅读文献时所必须弄清的主要问题;(3)每个理论点列出文献5篇左右;(4)以中文文献为主,侧重中国案例文献。学生可以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

2.加强学生的认知探究

经济地理学的实践教学包括认知性实习(感性)、学理层面实习(理论验证)和探究层面实习(反思,发现)三个不同层次的体验与训练。认知实践可将google earth的观察、室内模拟、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其中实地考察是认知探究最重要的途径。根据课程重点内容可包括企业区位、企业与区域发展关系、区域之间关系、全球化等方面。鉴于经济地理学现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地可根据区域特点,有不同的侧重(如东部地区院校可侧重跨国公司投资区位、跨国公司空间组织和全球―地方关系;中西部地区院校可侧重新型城市增长、城郊农业、专业村和农区空间结构重构(村镇合并);东北地区院校可侧重国有企业的区位、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南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两校开展了以考察中部经济发展为主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工业集聚区和农区(城郊农业、专业村)等。同时考虑到生源地(主要来自河南以及中部其他省份)和教学的整体性,也选择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青岛市、日照市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着重跨国公司投资区位、全球―地方关系等方面的认知与探究。

3.引入相关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作为基本理论掌握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整合平台,在经济地理探究式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教师指导下,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开展相关专题研究。课题小组通过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形成调研报告或论文。这样,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又能够使其系统地整合所学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专题研究的选题可以遵循热点问题和理论问题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普遍性与地域性相结合以及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就研究内容而言,各个地区的高等院校,应该结合区域的经济地理现象,选择合适的课题。比如,在城市经济地理研究方面,可开展商业网点、大型零售业区位、城市交通、房地产等方面的研究;在农区经济地理研究方面,可从农户、农户群等微观角度,选择典型农区,开展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粮食生产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研究。

4.改革评估考试

传统的考试模式、评价体系是以考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的纸笔考试形式,只能在认知方面考查学生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书面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分析解决实际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缺乏对人的多元化、人性化和动态化的评价。探究式教学要求对传统的评估考试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一种“全程式-多元化”考核模式。我们在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时考虑以下原则:(1)强调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成果展示的能力。(2)强调创新,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3)强调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具体操作层面就是从学生课前阅读、课堂讨论、认知与探究、专题研究和卷面考试等多个环节开展全过程、多元化、发展性评估。比如,学生总成绩中课前阅读占10%,课堂讨论占10%,认知与探究占10%,专题研究占20%,卷面考试占50%。

四、结论与启示

探究式教学在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上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理论研究成果还比较薄弱。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围绕特定的《经济地理学》教材,进行了相关方面的一些探索,力图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创新:(1)在理念上,引入了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理念,训练学生形成经济地理学科学思维定式:“了解前人观点――观点形成背景条件――现在经济地理条件――可能得出的新观点”。(2)在内容上,基于教材的知识结构,精炼教学内容,突出各部分的理论要点,构建了立体化的教学框架,使教学内容清晰明了。(3)形成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体系,即课堂内的“理论―例证法”、与课堂外的“认知―探究逐步递进法”和“热点追踪―理性分析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一方面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4)在考试评估上,从学生课前阅读、课堂讨论、认知与探究、专题研究、评估考试等多个环节开展了全过程、多元化、发展性评估,突出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考察。

对河南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践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促使师生关系进入良性互动状态。学生的相关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奖励。相关高校可根据自己的特殊性,不断探求,改善经济地理的教学方法,拓展地理类专业教育的改革思路,优化地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学福. 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 教育科学,2002, 18(2):33-36.

[2] . 试论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教师的作用[J].学科教育,1998(10):20-23.

[3]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 探究式学习: 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 (12): 52-56.

[4] 李森,于泽元. 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2):83-88.

[5] 郑渊方,廖伯琴,王姗. 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J]. 学科教育,2001(5):1-4.

[6] 张军海,李仁杰,孙铁柱等.高师地理实施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2):257-262.

[7] 王国梁.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7):51-54.

[8] 李刚,吴元芳. 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新思路[J].福建地理,2004,19(2):42-44.

篇11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融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环节。基于以上认识,在多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现代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业技能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了科学、系统、高效的高师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构建“全程多维互动式”高师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篇12

在中国“十一五”计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和中国旅游教育的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配合国家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安排,配合国家旅游局 “十一五”旅游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服务全国旅游院校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需要,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特组织了本次研讨会,以促进中国旅游教育和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讲话的精神;通报了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调查分析情况;总结“十五”期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会代表就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全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和评估、核心课程设置与关联延伸专业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硕士点建设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就旅游专业建设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并达成共识。本次会议是一次新时期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和指导专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会议。

二、主题报告内容

会上有4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4个报告全面客观、系统分析了中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考究了中国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走向,勾勒了中国旅游教育未来的发展宏图。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组长马勇教授的主题报告是《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马勇教授通报了新一届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后对“十一五”期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意见。马勇指出: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要认识到充分利用教育口各级别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如重点学科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建设、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等等;同时专业建设要与旅游行业有效接轨,充分接受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指导;积极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的研讨;设立《旅游高等教育通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信息交流。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田里教授主题报告为《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面分析研究了新世纪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系统剖析了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别从战略与战术层次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阐述,提出对策。结合评估具体的指标体系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旅游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必须按照大学的标准化培养目标与模式,不能一味屈就于企业的标准,必须保持知识的独立价值,高校旅游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培养制度。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高峻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的主题报告。报告依据历年统计资料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等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人才规划的的重点、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面向21世纪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名俭副教授作了题为《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探讨》的主题报告。报告全面调研与分析了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介绍了目前唯一一项国家级旅游本科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成功创建经验,并为全国旅游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及实施工程计划。

三、会议主要成效

参会代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评估、专业拓展、精品课程建设、博士硕士点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探讨,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1.重新定位旅游学科发展方向

会议认为,目前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有393所,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猛,在中国学科体系中已独树一帜,应该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规模不断扩展、旅游学术积累不断丰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和学科行为,使之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逐步成熟化。会议提出把全国旅游院校本科旅游教育分为应用型(技术)和科研型(理论)的两种类型,教指委制定相应的分类指导方法,把本科旅游教育与高职旅游教育在学科发展上加以区分。

2.制定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

会上讨论了由田里教授负责起草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评估方案初稿。会议认为,专业评估很有必要,既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水平的一次检阅行动,也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一次提升过程。专业评估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发挥其规范管理、提升整体实力的重要作用。专业评估标准要进一步作调整,兼顾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

3.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质量

会议代表希望,在教指委的指导下,提升教学、科研、师资、人才培养等专业建设质量。一是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支持,努力申报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类专业发展资源,如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重点学科、品牌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名师、重点试验中心、文(理)科试点班等等。二是加强旅游科研,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各省市各类旅游科学研究项目,并积极参加科研成果的评奖工作,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整体实力。

4.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外合作

一是加强国内旅游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合作。二是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联合办学,创造旅游学校师生到境外培训、实习的机会。目前有很多旅游院校开展了非常有效的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港、澳地区的院校也有意与大陆院校进行广泛合作。三是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尤其要更注重与管理学科横向的合作,与历史、地理、经济等传统学科的合作,教指委将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推动二级学科领域的合作。

5.调控旅游院校的总体办学层次

一是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从战略上严格控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规模,保证毕业生高就业率和良好的专业形象。二是大力推进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院校积极申报硕士点,提升旅游管理学科形象。三是适度发展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科积淀和学术积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

6.建立高等旅游院校的交流平台

一是形成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中心的“旅游教育会议”制度,每年举办专业建设和发展研讨会,及时通报信息、交流经验、研讨对策。二是出版《旅游高等教育通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刊印;《旅游科学》等专杂志设专栏刊登国内外旅游教育和旅游学术会议的重要信息,加强信息交流。三是教指委旅游专业组建设“中国旅游教育”网络平台,展示成就,通报毕业生供需情况、国内外访问学者、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种信息,整合资源,全国共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网站制作维护工作。

7.拓展旅游学科的专业延伸领域

目前学科目录“旅游管理”只有一个专业方向,从某种程度限制了旅游管理学科发展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在专业设置问题上,许多旅游院校做了不少探索,积极向休闲、会展、娱乐等领域拓展,实行校内的优势资源整合,突出院校和地域特色,创立特色品牌专业,如华侨大学整合体育系设立“运动休闲娱乐”方向,中山大学设“休闲与俱乐部管理”等专业。

8.建设旅游专业核心精品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和规范,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旅游类精品课程。会议提出规划,争取用3-5年内,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00门,校级精品课程500门。旅游涉外性强,专业标准应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形成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核心精品课程体系;积极倡导开展双语教学,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接轨。

9.筹备旅游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