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讲课稿范文

时间:2024-04-19 10:19: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语文讲课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语文讲课稿

篇1

我从这片校园中得到了母性般的呵护,使我在这里得以成长,感恩的心,使我深爱这里。有了不足,听到的更多是鼓励;犯了错误,看到的还是宽容。难以忘怀,XX年年9月,刚开学,学校的开学典礼叫做感动校园,随着音乐声,我们回忆了更多在去年发生的感动校园的故事,虽然我没有经历过却依然被感动着。

记得在高一的时候,有一次我不舒服,仍然上学了,中午的时候,妈妈打电话到教师办公室询问情况,老师得知后,就来询问我,还说如果实在不行就去医务室看看,之后一直关心我,问我还(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不能不能坚持。这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件小事,但当它发生的时候,却那么令人感动,生活在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校园里,怎能不心存感动呢?

我爱我校,因为这里有辛勤工作的老师,为了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他们认真地备课,悉心的准备各种工具。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他们的精心教导下,我们不但积累了许多知识,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他们在引导我们进入知识圣殿的同时,为我们树立人格的楷模,精神的丰碑!我爱我校,这里是知识的宝库,是我们获取力量的源泉。是我们踏向社会的第一扇大门。我爱我校,在这里我们健康的成长,把心中的理想放飞。为了明天的辉煌,我们要现在打下基础去充实自己,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以及在坐的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为自己的选择骄傲》。

时光匆匆,来这个学校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里,我时常喜欢好友漫步于校园,在夕阳的余辉下,欣赏着我们校园的美丽。不知不觉中,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乡村角落中的这道亮丽的风景,我为自己当初选择这所学校而骄傲。

我们高中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因此,校园处处洋溢着师生浓情,那响着我们串串笑声的教室,那记录着我们 一行行脚步的 操场以及那映照着我们一次次活动的路灯,都无不勾起我们的回忆,无不勾起我们的深情,无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学校里学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感受,都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每个人的体会也都不一样。以前,我最害怕的就是老师说:“同学们,马上要考试了,要好好复习啊!”因为平时学习不是很认真,很多知识没有自己消化,到了考试的时候,就抱抱佛脚,可每次的效果总不理想。我有那么多的时间在学校呆着,为什么我的成绩就是不理想呢?我 难道天生就比别人笨吗?不 ,我不相信,我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收获成功的喜悦。我开始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好笔记,课余时间我多找老师交流做到不懂就问。通过我的努力,我的成绩慢慢地有了起色,我也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伟大诗人泰戈尔说过“当你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我不再因为中考的失利而自怨自艾了,我要抓住现在这个机会,好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哪怕开始还只有丁点的进步,但那毕竟已经开始了呀,我相信,在所有老师和同(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学的帮助下,我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的。

今年暑假,又有几百名一年级的同学来到了我们的学校,为我们的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情,抱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和我当年一样,走进了这里。我想对他们说,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看,这里有整齐美观的两座教学大楼,有舒适干净的寝室,有宽敞可以让你驰骋的篮球场,还有那几十位在默默奉献如父母般疼爱我们的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大可以在这里安心地学习和生活,我相信,三年后的你们,一定不会遗憾今天的选择。

篇2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学生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来并不说明他们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老师积极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也就是说要使学生会思,就得需要老师的精心诱导。在“诱”和“思”的联系上,“诱”是外因,“思”是内因,只有把“诱”调节到“思”的频率上,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怎样才能协调好诱与思的关系,使学生明确思什么,怎样思呢?关键在于教师“诱”的艺术和水平。而“诱”的成败又在于授课中疑问的设计是否巧妙,诱思的方法是否科学。

一、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设疑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情感因素自始至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中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成绩关系密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为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促使学生更勤奋地学习,取得好成绩。可是据调查,在高中生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因此,必须在教学中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提问的艺术,即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二、有梯度地设疑

设计提问时,要像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学记》中有句话:“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说明提问时要先易后难。因此我们设问时,就要在安排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工夫,做到由易到难,步步设梯,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爬梯”。

阶梯式提问是日常教学中最易普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人人有思考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显示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也敢于积极参与,从而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智力得到锻炼和强化。

三、“因材施教”,照顾全局的设疑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决不可忽视。所谓“因材施问”,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又要能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科学备课,恰当“施问”,使学与问真正和谐地统一起来,实现“教”“学”合一,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向学生问什么?怎样问?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在因材施“问”的同时注意照顾全局,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加以引导。

四、渗透人文教育思想的设疑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着令人骄傲的古代文明。作为炎黄子孙要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财产,就必须学好语文。因此,语文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对于“人文”这样一个大的范畴,在语文教学的提问中应怎样体现呢?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设疑。如字词解释、诗文背诵与赏析、文言词汇的理解与运用等。

2. 注意体现思想教育的耀眼火花。语文教育离不开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故而在授课中要特别注意设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思想,学习传统美德,树立崇高理想。

3. 注意知识的衔接与延伸。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化,我们决不可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教师应在备课中设计相应的拓展知识,以便授课时加以提问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注入各方面的人文知识,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尊重他们的人格、利益和各种创造及发展的可能性。

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的设疑

教师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口头语言,能把模糊的事讲清楚,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把静态的现象讲得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经常性地处于活跃状态,保证教学的成功。富于感染力的口头语言,是提问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能最直观地给予学生听觉及视觉刺激,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而要做到这一点,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篇3

对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教育,课文题目作为内容的核心与中心,能够起到总领提纲的作用,我们通过分析课文题目就能够分析其中的内容,甚至能够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之初,我们需要先从课文题目入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例如在《鸿门宴》教学中,虽然该题目仅仅有三个字,但能够将内容分解为“鸿门”和“宴”,鸿门作为当时的地名不必多做陈述,但“宴”这个字却有深刻的寓意,由于古代的宴席与当代的宴席都存在一个共通点,例如升学宴、结婚宴等,都存在一定的目的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鸿门宴”来开展目的性分析,《鸿门宴》的目的就是项羽杀刘邦,可见仅仅凭借“鸿门宴”三个字,就能够分析其中的内在联系。课文题目简练、准确却包含着丰富信息,如果抓住了题目要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够给课文主体内容留下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点

在长期教学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课文中某一自然段或某些句子是整个课文当中的“文眼”,能够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意图。在开展课文讲解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够抓住课文中的“文眼”就能够抓住课文中的要领,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深度。例如在李清照《声声慢》教学中,该诗词主要是想要表达李清照的“愁”,让学生抓住“愁”的字眼,就能够带感情的感受到“黄花、淡酒、细雨、梧桐”以及“凄凄惨惨戚戚”的感情。能够抓住《声声慢》中的“愁”,就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深度,也才能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该诗词。

三、通过情景引导教学,实现先看后学

为了能够全面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通过融入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先看后学”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情景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将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转移到书本当中;再者,通过实现“先看后学”的形式,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例如在《兰亭集序》教学中,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需要教学情境,可以在课前用投影仪播放一些关于《兰亭集序》的图片或者视频,例如一幅高山流水中很多人饮酒的图片、兰亭地理环境的视频。学生通过观赏相关的美景,能够对“兰亭”产生一种向往,从心理打消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负面情绪,待到学生看意正浓的时候,教师将视频暂停,激发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后续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奠定基础。

四、开展合作探究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合作探究模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中主体,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与辅导作用,笔者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待到情景导入模式完毕之后,给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课文核心问题),让学生小组进行问题讨论,从而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之后将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在小组学生回答过程中,就是知识、思想共享的过程。如在《兰亭集序》教学中,情景环节结束之后,笔者会给学生小组提出问题(问题必须要有一定难度),如:“该文章主要描述兰亭风景,但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思想呢?”“既然作者想要表达其他的思想,为什么要重点描写兰亭风景呢?”。通过小组学生讨论,很多学习小组都已经找出了核心点,即“通过游玩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而且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以及“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由于每个小组的思考方向存在着差异性,在表达观念过程中,势必会存在一定的矛盾,或者所有学生小组的结论不够完善,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出现的漏洞进行补充,将知识重点进行落实。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将《兰亭集序》进行延伸,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既然《兰亭集序》是一种‘序’那同学们知道它的前文吗?”进而引出《兰亭集》,并在多媒体上播放一小部分内容,其余内容让学生课下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养成课余时间看书的习惯,这样才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之所以教学效率不高,究根结底还是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全面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要能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点、教学中的关键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赵迎春 单位: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篇4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讲评的前提准备必不可少。

1.做好学生写作情况的资料准备,这是讲评成败的关键

教师必须认真批改作文,并做好笔记。如学生这次作文的基本情况,主要的优缺点,典型的例子,尤其是优美语句、精彩片段,还有选出几篇好文章以及典型的病文等等。教师一定要勤动手、勤动脑,随时记录相关情况,了解学生作文的真实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讲评。我常被学生的真情实感及一些独到的笔触所感动,当我把他们文章中的某句话、某段话读出来的时候,他们的表情和眼神告诉我,我成功了。

2.做好作文理论指导的准备

也就是说,这次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文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在这次作文写作中的表现怎么样,出现的问题需要哪些理论作为指导,这些理论知识要准备好。在讲评过程中,插入一些作文指导的写作理论,除了能给予这次作文的一个评价和指点外,其实很重要的还有为学生的再创造指明道路。

二、作文讲评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突出重点

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和记录下的情况在讲评的时候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作文讲评要把多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概括进去,触及学生写作的得失,引起学生的共鸣。作文讲评的范围比较广泛,每次讲评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突出重点,让学生就此次作文中一至两个主要问题,在教师的“重锤”敲打中震惊起来,取得更大的收获。当然,在突出重点问题讲评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兼顾其他,做足重点,带动一般,详评与略评相结合。如,我在讲《岁月的礼物》时,重点突破对命题作文的审题,也略讲一下这次学生在作文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比如文体不明等。

三、作文讲评要多以欣赏的眼光,科学评价学生的作文

我以为,作文讲评的主旨是让学生不断增强“乐于写”的心态,而“乐于写”的策略首推抒发性灵。古人主张作文批改原则要“少改多就”,旨在诱发兴趣,保护创作热情,引导独立创作。激励学生放开手脚,多读多写,积累多了,见识多了,实践多了,等他有了六七成火候时,再指点一二,自然事半功倍了。作文讲评就是这种批改思想的延续,赏识是关键。

以欣赏的眼光,就是要多肯定。所以,在讲评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欣赏环节,如“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段欣赏”等,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赏中有评”。在上《岁月的礼物》讲评课时,我事先挑出几篇学生较好的习作,印发给学生。先让学生猜猜文章的作者,揭示出谜底后,我让原作者朗读其作品,并接受我的现场采访。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

(1)你是怎么审题、构思的?

(2)最令自己满意的地方是哪些?

(3)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满意?

我发现他们回答得都很好,说到自己的作文都是滔滔不绝,这样鼓励了他们,也让其他的学生知道了怎么样才能写出好文章,一举两得!

四、作文讲评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并能对其进行升格训练

作文讲评过程中,教师如果“一言堂”,学生被动听教师说教,这违背了以生为本的原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5

首先,试卷刚做完后,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结果的主观愿望,此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形象地比喻说,注意是学习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其次,由于试卷刚刚做完,学生的记忆中还会清晰地留存着试题、思路的痕迹,乌申斯基也曾强调:不要等记忆的大厦崩溃之后再去重建。鉴于以上两点因素,教师的及时评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评讲越及时,就越有利于评讲课效率的提高。因此,评讲试卷能早则早,趁热打铁会更好。

二、充分准备,加强针对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试卷评讲课教学。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试卷评讲之前,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坚决不打无准备之仗。首先,如果时间允许,教师一定要做下水试卷,因为不做不知深浅。其次,要做好分析工作,统计好平均分、优分率、低分率、各分数段的人数的分布情况等等,越细越好。甚至于出现典型性错误的同学名单都要记下来,以避免教师课堂提问的盲目性。个别有特殊错误的同学名单也要记下来,便于老师课后进行面对面的个性化辅导。第三,根据分析的情况,教师至少要弄清楚试卷的难易题的分布,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共性的错误与错误原因,从而准确确定好本节课 “讲”与“不讲”的内容。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这样的试卷评讲课才会更有针对性,不至于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

三、授人以渔,注重规律性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试卷评讲不能仅仅满足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答案错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错,关键是能够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即通过一条题目的解决找到解决一类题目的钥匙。评讲课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这把钥匙,并能让学生牢牢握住这把钥匙。例如,我在评讲“诗歌鉴赏”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读不懂诗文的现状,引导他们总结规律,读懂文本。针对如何读懂诗,我们总结出 “五抓”,即抓题目、抓作者、抓朝代、抓注释、抓意象等;针对读懂现代文,我们总结出“三抓”,即抓中心句,主旨句;抓开头句,过渡句,结尾句;抓议论抒情句等。当然答题也有答题的规律。例如在解答技巧类题目时,我和学生主动寻找规律,共同明确了这一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即技巧+分析+效果。又如在解答“写景有什么特色”一类题目时,我与学生从大量同类型题目中总结出这类题目常见的几种答题角度,即虚实角度、动静角度、空间角度、感官角度等。注重规律性后,我发现学生做题的能力和以前比明显提高了,他们能够主动运用评讲课上所掌握的规律去解题,这一点在后来的几次考试中得到了验证。

四、分类集中,重视整体性

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现象:一节课被切割成几个板块,课堂变成了多个板块的杂乱组合,如诗歌鉴赏、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等;板块之间缺少联系,且教师仍然按照原有的题目顺序,按部就班地组织评讲,这样的评讲课,只会给学生带来一种零碎、繁琐、杂乱的感觉。实际上,每个板块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例如,有不少学生会在不同的题目上出现相同的错误。这时,教师就应该打破原有试题的顺序,将这些带有相同错误的题目先分类集中,再以之为本节课的“支点”,将几个不同的板块“打通”,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支点”进行。这样的课堂,目标才会更明确,学生才会获得一种整体感,课堂的效率才会真正得到提高。在一次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在不止一道题目上犯了“审题与答题”的错误,于是我就以“审题与答题”为标准将题目原有顺序打乱,分类集中,并以“审题与答题”为教学“支点”组织教学,效果良好。

五、巩固延伸,坚持拓展性

篇6

同学们好,今天我演讲题目是《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

温馨提示: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语文课前的演讲稿三分钟

大家下午好!

情况不同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他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是要我的命的 ? ”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语文课前的演讲稿三分钟

大家好:

我姓马,名晴。父母希望我活泼开朗,一路阳光,乐观向上,给我起名为晴。也许是这个缘故吧,我真的是这样一个人,一天到晚都是嘻嘻哈哈,叽叽呱呱地说话,快快乐乐的,好像永远没有烦恼。

我敢说,我带给周围同学的是快乐。活泼的我让人觉得我很有趣。但我也承认,我的话曾经伤害过同学。也许是我太快人快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时是对同桌的一句批评,对干部的一条意见;有时是对同学不经意的嘲笑。前者是善意的,但应以委婉的方式,后者则应尽量避免。

我还是一个“多管闲事”的人。记得初中的时候,听到班上男同学在谈一个我感兴趣的话题,我想也许我能帮帮他们,就凑过头去发表见解。谁知他们不领情,一个男生说:“关你什么事?”我只好用一句很不雅的话自圆其说:“关我屁事!”班上的好几个科代想必已经注意到了我,我总会很积极地提醒他们的工作,或者提建议,但我也是出于对班级的热爱,望不要见怪。

我也算是乐于助人吧。有一次同学打电话问题目,我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可她怎么也听不懂,她说,我还是先看看书吧。真是急得我直跺脚。于是我又重新讲起来,虽然我已经不耐烦,可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我讲不清心里就不舒服,还是继续讲,终于,那位同学听懂了。我舒了口气。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热情奔放,乐观向上。我不希望大家都像我这样热情,但我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样乐观地学习和生活。谢谢大家!

语文课前的演讲稿三分钟

我家住在丰台区,离六十六中很远,即使这样,每当在路上回想起学校,心中总会有丝丝感动涌上心头,也就不觉得有多远了,我虽然来到六十六中只有一年多,但我却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我从这片校园中得到了母性般的呵护,使我在这里得以成长,感恩的心,使我深爱这里。有了不足,听到的更多是鼓励;犯了错误,看到的还是宽容。难以忘怀,20xx年9月,刚开学,学校的开学典礼叫做感动校园,随着音乐声,我们回忆了更多在去年发生的感动校园的故事,虽然我没有经历过却依然被感动着。

记得在高一的时候,有一次我不舒服,仍然上学了,中午的时候,妈妈打电话到教师办公室询问情况,老师得知后,就来询问我,还说如果实在不行就去医务室看看,之后一直关心我,问我还不能不能坚持。这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件小事,但当它发生的时候,却那么令人感动,生活在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校园里,怎能不心存感动呢?高中语文课前演讲稿(三分钟)

我爱我校,因为这里有辛勤工作的老师,为了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他们认真地备课,悉心的准备各种工具。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他们的精心教导下,我们不但积累了许多知识,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他们在引导我们进入知识圣殿的同时,为我们树立人格的楷模,精神的丰碑!我爱我校,这里是知识的宝库,是我们获取力量的源泉。是我们踏向社会的第一扇大门。我爱我校,在这里我们健康的成长,把心中的理想放飞。为了明天的辉煌,我们要现在打下基础去充实自己,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语文课前的演讲稿三分钟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以及在坐的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为自己的选择骄傲》。

时光匆匆,来这个学校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里,我时常喜欢好友漫步于校园,在夕阳的余辉下,欣赏着我们校园的美丽。不知不觉中,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乡村角落中的这道亮丽的风景,我为自己当初选择这所学校而骄傲。

我们高中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因此,校园处处洋溢着师生浓情,那响着我们串串笑声的教室,那记录着我们一行行脚步的操场以及那映照着我们一次次活动的路灯,都无不勾起我们的回忆,无不勾起我们的深情,无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学校里学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感受,都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每个人的体会也都不一样。以前,我最害怕的就是老师说:“同学们,马上要考试了,要好好复习啊!”因为平时学习不是很认真,很多知识没有自己消化,到了考试的时候,就抱抱佛脚,可每次的效果总不理想。我有那么多的时间在学校呆着,为什么我的成绩就是不理想呢?我难道天生就比别人笨吗?不,我不相信,我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收获成功的喜悦。我开始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好笔记,课余时间我多找老师交流做到不懂就问。通过我的努力,我的成绩慢慢地有了起色,我也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伟大诗人泰戈尔说过“当你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我不再因为中考的失利而自怨自艾了,我要抓住现在这个机会,好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哪怕开始还只有丁点的进步,但那毕竟已经开始了呀,我相信,在所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的。高中语文课前演讲稿(三分钟)

今年暑假,又有几百名一年级的同学来到了我们的学校,为我们的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情,抱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和我当年一样,走进了这里。我想对他们说,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看,这里有整齐美观的两座教学大楼,有舒适干净的寝室,有宽敞可以让你驰骋的篮球场,还有那几十位在默默奉献如父母般疼爱我们的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大可以在这里安心地学习和生活,我相信,三年后的你们,一定不会遗憾今天的选择。

篇7

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复习讲评中要善于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在整体了解、全面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在语文复习中对知识点的理解正误和考试得失分情况。对典型的错误答案,教师要善于归类并提炼出常见的错误类型。语文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训练时,教师要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在把握重点难点、综合贯通之后,对语文知识有必要进行重组,令其形成线,串成珠,达成体系,并能循序渐进。

例如,对于文言文复习来说,学生对它感到怵得慌,但学生并不是不喜欢诗歌,故而教师讲评时,自己就需要吃点苦,做个有心人,教师可以花费一定的时间,做一个整理工作,参阅课本和《汉书》《后汉书》《新唐书》《唐宋家散文》等,整理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如宰相、三司等,再整理出表示被任以官职的字词。语文复习讲评中,教师再把这些知识分门别类地交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扩展了知识面,增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复习讲评中,要始终明白大纲规定,高考要求的选文都是以浅易文言文为主的:从文章运用的语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见词和次常见词,所选文言句式都为常见的句式,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知道文言文中的实词大多为单音节词,每个字就是一个词,而文言虚词多在文中充当标点符号的作用(古时文中无标点)。在翻译时要尽可能地把它扩展成现代汉语中该词的引申词。在理解文意时要掌握文言选文的一些规律,如故事叙述的选文,多选一人多世的形式,或通过多个侧面来表现该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道德、为人处事、性格气质等,故多为节选每个侧面中的一点,以全篇不超过400字为佳,掌握这个规律,在阅读时特别要注意像前文所说的表官职变化的词如表任命的:授、拜、除、封;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等标志词。每个词出现之处就是表示上件事的结束,下件事的开端。而解题时还要充分了解题目所给的提示信息,如综合分析题、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德选择题、注释所给的提示。教师在根据大纲规定的要求和多年高考选文特点,对所选练习加以整合,给学生以学法和信心,在此基础之上,拓展学生的练习面,学生会学有所得的。

二、优化“评”的过程,帮助学生寻找规律,触类旁通

在现在的语文学习中,有多少学生是认真听我们的语文课的呢?在高三的复习中,学生戏称语文课为休息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因在于,语文复习讲评课“讲”得多,教师在复习讲评中的个性化的“评”却很少,而教师的“评”要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高效率的“评”。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学生会由衷地感到老师“是在说咱中学生自己的事情”,而一旦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足够的兴趣,我们何愁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佳呢?因此,教师应重视新授环节的教学,如同农民犁地一般,一定要深耕到位。对于学生知识学习出现的问题,作“亡羊补牢”的工作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有些情况下,由于学生此时得到的指正是来自于教师对其本人或周围同学的学习案例的生动分析,同时,伴随着老师对相关学习规律的揭示或重申,他们就会感到,这种语文学习指正是非常富有意义,因为他们对学习规律的掌握是源于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这种亲身体验将会更好地激发他们进一步寻找学习规律,产生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我又听到一些学生在语文考试后说,开考前,学生竟然紧张得拿不住笔,我不禁诧异。很显然,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调节,忽视了我们大语文教学理论,学语文应着眼于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讲评课要结合班级学生在讲评中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在有效的单位时间内,要完成试卷讲评的任务,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有一句著名的话是:“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学生理解、掌握得好,且又属于机械性的试题,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果断地加以舍弃或稍纵即逝,一笔带过。教师评讲的重点始终应聚焦在学生对一些重要试题的答题亮点上,以及常见错误的解剖分析上。

新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真正有效地“动起来”,师生互动是一种高效能的互动,而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课堂热闹和师生你来我往的问答,因此,讲评课要大胆地安排一定的学生活动板块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相关学科学习的得与失,进而便于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明确疑难攻关重点。所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失、谈考试体会”是关键。

例如,在现代文阅读复习讲评中,要让学生知道自己阅读时,只注意文中大概内容,在半懂不懂中就匆忙答题,往往答非所问,或者拣了芝麻,却丢了西瓜。这时,教师就应当告诉学生,读懂文章是关键,懂了做题的准确率就高。让学生阅读文章时遵循作者的思路,把握住作者思维脉络,认真读题审题后,找准信息源,并抓住关键句、关键词。要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那些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词语,带有作者感彩的词语,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词语,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关键词语,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具有指代意义的词语。通过让学生反复琢磨,揣摩思考并深刻理解,从而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真正懂得什么叫学语用文,从而优化了讲评课中“评”的过程,也优化了学生的学,让学生学有所得。

三、优化学生的复习心理,向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希望

语文知识好教,但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常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指导。我认为,高中语文复习讲评中,要加强语文学习的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考试心理优化和调节。

其实,这种心理的出现,还是来源于对语文的忽视。这是学生中一种常见的复习方法和临阵磨枪的态度的体现,学生平时就疏于对语文的积累,拿到题目没底气,答案都是凭大概差不多就行。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应该针对这种情况优化学生的考试心理,进行有效的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态度的培养。

当然,光靠猜题、押题进行训练是远远不能达成语文教育教学任务的,对学生也只是促其养成依赖心理,要告知学生大学教授和知名高中语文教师是怎样出题的。这时我们就要进行高考试题的研究,在讲评中,对学生进行规范答题训练,尽量把试卷中体现的知识点的特点和作用讲全,多角度答题,避免缺失和遗漏。

篇8

作为语文讲评课堂,如只给学生侠义上的答案和文本上的分数,就难以避免枯燥与效率低下,因而教师应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课堂,唤起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重视,进而去追寻正确的理解与应用,这才是教学的本真。

那如何让枯燥的习题讲评课充满活力,走向高效课堂呢?要求教师讲究碰撞的艺术,在“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

一、题题相“撞”,探究无法预约的美丽

低效劣质的讲评课往往会使学生提不起精神,甚至昏昏欲睡,其主要原因在于讲评的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经常看到学生埋头苦抄屏幕中的答案,而浑然不顾如何得到这样的答案,即使有些老师屡次提醒“不要抄写答案”,但学生仍乐此不疲,更甚者有些学生只关注ABCD。这正是教师忽视了讲评中的技巧,照本宣科地逐一讲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而,在讲评中精心设计题目,题题相撞不仅以题促题,举一反三,而且可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首先,讲评内容需要理性归类,寻找学生的错因。教师应先于学生分析试卷的难易度、知识点、重难点以及习题完成的情况,学生在习题中以“红黄蓝” 三种颜色(红代表非常难,无法完成;黄代表一般难度,解题思维不清;蓝代表易,无须讲解)标注自身完成的情况,教师指定一张习题表格,可以把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做个统计,摘录精彩答案,找出学生答案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自己讲评的内容与思路。习题重难点的选择,一般来说,字音、字形、成语、病句、默写等识记类的题目由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哪些该略讲,哪些该细讲,做到胸中有数,只有精简课堂题目的内容,题目以生为本进行筛选,才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悟。

其次,在题与题中进行理性认识。题题相撞,教师可以有心进行,如设计类似的或相异的题进行比较分析,适当变换题型或改变答题的方向,巧妙地引导学生在题与题中寻找自己对习题的了解程度,避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也尽可能地提供学生对习题错因自我反省、自我发现的机会。如《雷雨》题目:对下面的舞台说明和台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习题完成的情况非常不理想,统计下来大部分学生都划分到黄色区,因为看懂题目却答题概念模糊,在讲评中,教师呈现了“‘你来干什么?’表现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这一句的潜台词是什么?”顿时学生就明白了,开始讨论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以课堂中学过的潜台词知识为出发点,学生找到了两者题目中“如何理解”和“潜台词”中的差异点,最后弄清楚前者是回答周朴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言,后者是回答周朴园真正想说的话。以另一题来碰撞习题中的题目,减少教师生硬的知识点讲解,在有意与无意中让学生在题目中找到理性的认识,触碰到教学中无法言语的美丽。

二、生生互“撞”,迸发互动合作的火花

整个讲评中,学生才是主体,启发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给学生讨论试卷或练习中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做出自己不同的理解,站在自己答题情况的立场上讲评自己的试题,才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与解题能力的提高,才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课后练习卷现代文阅读《山村弦歌》中第15道题,“这篇散文以“山村弦歌”为题,联系全文和注解,谈谈其中的含义。(4分)”在统计中学生基本上都以红区标注,为了让讲评更透彻,使学生更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在课堂中呈现不同学生的答案,让学生进行讨论彼此的答题方向。如某一学生的答案“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后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而文中弦歌是指山村中树头老师拉二胡。文章以学生唱《感恩》为内容引出下文,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学生觉得主题是为了扣住“感恩”二字,一石激起千层浪,班级同学纷纷站起来反驳,有人说为何弦歌如此忧伤?有人说难道标题的弦歌是为了表现学生吗?文章的结尾为何如此呢?于是在学生与学生的碰撞中,教师才发现学生已经在争论中找到了答案,明确了文章的主题。

改变教师讲评的一言堂,学生与学生的互撞,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分小组讨论,选小组长言,团结协作避免学生惧怕问老师的心理,可以全员参与,个体分析与其他学生的异同,才能让学生关注自己,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打破单调乏味的讲评局面,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才能肯定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师生碰“撞”,挖掘创新独到的素养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是讲评课中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讲评中大胆放开,有力收束,不再总担心挂一漏万,新课程明确:“要把学生当作待燃的火把,而不是盛东西的容器。”我们应该努力燃烧学生对讲评课的热情,挖掘他们独到的素养。

教师不应该盲目相信答案的讲解,有时学生的方法可以更甚一筹。在偶尔的一节讲评课中让我意识到学生与教师的碰撞,让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是鲜活可贵的。讲解高考题文言文第18题,因为觉得分析文章过于麻烦,就直接分析答案,把标准答案分析给学生说了一遍,随口问一句:“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这一处很明显了,对不?”谁知马上有学生回应,“选项后部分问题更有问题,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著名的文士。欧阳行周不是天资聪颖,后文‘有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可见他是刻苦成才的,再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来悼念他,不会因为他是天才而称赞而写著。”他的一番讲解,使当时我的激动心情无法言表,也一下子打开了其他学生解题的思路。

还学生和老师平等的讲评权利,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讲评舞台,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挖掘出学生独特的语文素养,同时带动一大批学生在学生的道路上比学赶帮超。

“撞”在讲评课中,实际上就是让“主体”回归学生,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培养探索精神,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老师,带给他们的是学习乐趣和合作愉悦,以及高效所带去的成功,从而课堂变成了更宽广的舞台,学生的思维可以尽情地舞动起来。

篇9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来说,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在教学中加点“醋”,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教学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在教学实践中添点“油”,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在课堂中加点“酱”,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篇10

首先,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批改试卷。其次,教师要做好各项数据统计。如全班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段人数,各题得分率,本次考试中进步明显者,退步明显者。再次,教师要精心备课。总结学生失误的集中点,错误的原因,知识的遗漏欠缺,思考如何进行题型的归类和变型,每个类型题的解题思路、技巧、答题切入口及注意事项。对于试卷中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题,教师应命几道相同类型的习题,以备在课堂上训练。教师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的答题情况,才能使讲评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讲评时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扩展和提高,使讲评成为一次知识的巩固、更新。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试卷讲评课也要像平时的教学一样,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切忌包办代替。即使对试卷中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教师也不应该一讲到底,只是告诉学生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因为学生没有总结、归纳、提炼的过程,很难理解到位,印象也不会深刻。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先让误答学生讲自己当时的思路,这样便于教师发现症结,对症下药;再让做对的学生讲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教师可适时点拨,这样通过比较,不但能整理提炼出正确的思路,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碰撞,更有利于深入思考并引发创新的欲望。

3.注重用好激励性原则

毕业班学生考试不断增多,不少学生在经历考试失败后,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失去动力。这时,他们特别需要精神的激励。所以,在讲评课上,除直接表扬考试成绩优秀的同学外,还应该多角度地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加以鼓励和肯定,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当众把同学们的亮点展示出来,学生受到了鼓舞,同时也能互相借鉴。在这种激励性原则下,学生的学习潜能被激活,又能树立起信心,不断地努力学习。

4.注重方法和规律的总结

讲题不能只说答案,而应重在思维过程的分析、做题方法的指导和答题规律的总结,让学生对于同一类型的题目形成较为规范的信息获取、分析归纳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思维不只停留在试卷的某一道题上,而是打开思路,习得方法,提高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在讲说明文时,指导学生总结这一类题的答题规律:①哪类说明文(介绍事物、事理);②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③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十种);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答题规律。学生明白了答题的步骤和规律,复习的效率自然就能提高。

学生掌握教师的指导有个从“懂”到“会”到“用”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训练。因此,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答题的方法后,要做几道同类型的题目,趁热打铁,让学生按照老师指导的技巧进行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能力,提高实效性。

5.注重对课本的关注和回归

学生在语文复习中往往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觉得语文考试与课本关系不大,因而在复习中也不重视课本。但纵观近年来的高考题,越来越呈现出回归课本的趋势,有的题目答案就原原本本在课本上,如名句默写题。有的题目虽然是课外文章,却隐含着课本的材料和信息,其答案也隐含在课本中。如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题,所选的文段是课外的,而考查的知识却是课内的,其中涉及到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都是最常见的,也都是教材中学过的。教师对于这类问题不要急于告诉答案,我们不妨把时间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动手,通过翻教材、查资料纠正错误。这样一方面能加深记忆,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真切认识到课本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后的复习中重视课本知识。

6.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拓展

在讲评中,不能就题讲题,只让学生弄懂这一道题,而应该以一道题为中心,辐射、拓展相关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如在文言文阅读题中常会遇到“汤”字,常见的意义是“开水,热水”,如“媵人持汤沃灌”;那么我们就要由这个词扩展到“加热”这个意思,如“汤其酒百樽”;再扩展到“大水急流的样子”,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篇11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在吸收文学艺术精华的同时,更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绘画、灯光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因素。另外,影视在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生活。而《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确表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将影视资源引入高中语文的课堂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让教学形式多样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也正是语文教育应该做到的。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影视资源引入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课堂内容,增加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课堂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辅,应该把搜集教学资源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和自然,让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有机会接受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影视资源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很大程度地丰富高中课堂的内容,增加教学资源。如在教授“唐诗宋词”单元时,我大胆加入《唐之韵》和《品读宋词》的相关视频资源,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又能让学生对祖国灿烂的文化有一个相对整体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艺术都是相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影视通常都会将情节安排得非常紧凑,既错综复杂又跌宕起伏;人物塑造也比较典型、鲜明;环境展现、气氛渲染又很形象。这些和小说的创作有太多相似之处。在教授“小说”单元时可以加入经典的影视作品。周星驰的《功夫》就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故事如何更有感染力地讲述,还有《阿凡达》等。这些影视作品的加入既能引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文学作品有深刻的认识,又能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增加对艺术的热爱,而这些热爱对学生的生活和人生是非常有益的。

三、了解社会百态,感知生活真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真切感知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些都使得学生心智发育较缓,而影视作品大都关注社会现实,表现生活的某些方面。在语文课堂中适当地加入影视欣赏,可以让学生间接接触社会生活,思考生活现象,促进学生心智走向成熟。影片《活着》表现了在社会生活中人会有诸多的无奈,而《向左走,向右走》则反映了人生诸多错失的神秘……这些作品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也能启发学生在人生路途上出现意外时要理性处理。当然,一些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如《汉武大帝》《血色浪漫》等也可推荐学生在假期观看。

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鉴赏影视剧是一种艺术品评。一些优秀电影把真实的生活和人类的高尚情操和品质展现给学生,在欣赏的工程中可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阿甘正传》能让学生扫去心中自卑的阴霾,树立生活的强大自信;《肖申克的救赎》则能让学生明白社会并不是处处有阳光,但我们要有能力去自我救赎,还社会以应有的光明。《雷雨》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影响。《任长霞》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信念的伟大。因此,将影视资源引入到课堂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努力探索,大胆尝试,这样就能全方位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影视资源引入到高中语文课堂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也必将会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篇12

一、中华文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坚持民族平等、文化多样性

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文化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民族感情。因此在文化教学中,一定要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尽量避免感情上的倾向性。在介绍中华文化时,民族自豪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照顾到各民族学生的情绪,决不能表现出卖弄炫耀、唯我独尊的态度。有时教师在讲授时可能会遇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对比,在肯定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成就的基础上,介绍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以特点来定位优点,而不是着力夸耀优点。在与其他文明作对比时,仅在异同的层次上作比较,突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而不是比较孰优孰劣,更不应有高低之分。在涉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文明时,尽量以赞扬欣赏的态度去讲解评价,即使需要指出其不足之处,也要在充分肯定其优点之后再委婉地提出。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宗教和民族习惯,避免出现一些敏感问题

预科学生民族成分并非单一,但多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这些民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有很多信仰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要求教师要认真对待。例如中华文化的课程中有关于中华饮食文化的章节,在给学生展示川菜图片时就可以尽量避开一些用猪肉做的菜;在农业畜牧业章节中关于饲养家猪等内容也可酌情处理。有些民族在历史上甚至现时代争执矛盾激烈,彼此存在一些敏感问题,一旦触及就有可能引起争执和不愉快。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语言,必须在宽松、和平、融洽的环境气氛中进行,训练语言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避开政治敏感性问题,避开一切可能导致课堂不愉快、不和谐的问题。

(三)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

由于各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同一文化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特别是成年的汉语学习者,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于学生,不能仅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们的观点和判断,要避免他们对中华文化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可以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但不可强行改变别人的观点,应鼓励学生用汉语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最后深入地分析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国人的思维习惯,加深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更好地用汉语进行交际。这样既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又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中华文化的教学形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汉语文化补充

文化补充又叫文化旁白,是指教师在授课中发现学生生疏的文化现象时进行必要的介绍,在学生交际中发现有误解和表达偏差时给予及时的指导。这是一项大量的随时随地的工作,它灵活多变,见缝插针,有针对性。

文化补充建立在文化对比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汉语教师要有汉语文化和学生母语文化对比的基本功,备课时要较准确地预测学生的文化空缺,不失时机地给予补充,要做文化教学的有心人。

在预科汉语教材中,应该对汉语文化点合理地进行布局,系统而又分散地进行教学,特别是一些直接影响得体交际的文化内容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安排。

(二) 帮助学生进行文化欣赏,创造文化氛围

文化欣赏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采取哪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教具和电教等手段,创造与词语涵义相应的文化氛围,创造恰当相衬的语境,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汉语必要的文化氛围中,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课后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文化欣赏,欣赏的内容可以是一场电影、一出戏曲表演或是一场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等,在美的享受中拉近学生与汉语文化的心理距离。

(三) 课外活动可开办文化讲座

文化讲座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上基本呈单向。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以“文化因素”的形式分散在语言教学中的,相对来说比较零散。通过文化讲座的方式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进行系统地讲解。而且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概括并综合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知识,这也意味着在讲座中教师对学生提供的知识是群体相同的,具有相对的平等性,学生在讲座中原则上将受到教师一视同仁的对待。所以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而言,文化讲座是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方晓华.新课程汉语教学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96.

[3]周健.试论文化混融语境中的交际与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2000 (4).

[4]吴可勤.民族班汉语教学中汉文化的导入问题[J].语言与翻译,199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