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

时间:2024-04-19 10:19: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前沿

篇1

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传统粮食企业可以对企业的各个关键业务环节进行优化,改善企业组织结构,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同时可以统一运作平台、共享业务数据,为管理层提供参考依据,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正因为信息化建设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目前传统粮食企业正大力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粮食行业来说是一场带有深刻变革意义的创新与尝试,在推广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陷入许多困境、遇到诸多问题。

2、传统粮食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困境

2.1 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显然,多数粮食企业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行政干预和计划经济的管理阴影,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思想不到位等状况,对新技术不适应、对新理念有抵触。特别是信息化的改良将会推动传统企业实现全面、彻底的改革,从观念更新到业务优化甚至组织机构的重组等,都会造成企业上下一时很难适应。要对这种落后的传统行业实施信息化,确实困难重重,不仅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可能挫伤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2.2 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造成大量盲目实施或重复建设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但由于传统粮食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模式,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容易形成被动信息化的局面。而且,一般企业没有组建专门的机构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系统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各部门可能自行其是独自建设各自的信息系统,这样一方面造成企业大量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内部信息的不对称、不畅通,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同时埋下了网络和信息的安全隐患。

2.3 大部分企业没有自身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信息化实施人才

受传统就业观念和用人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一般粮食企业是吸引不了信息技术人才的。大多数粮食企业只配备基本的信息系统维护人员,根本没有专业的信息管理机构和技术人才,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显然,引进的信息技术只有通过消化吸收与企业实际融合以后,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这就需要企业自身要有一定的应用研究、创新开发的能力。同时,由于传统粮食行业本身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技术人才的缺失已成为粮食仓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软肋。

3、传统粮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3.1 革新传统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体制创新

传统粮食仓储企业实施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其主要任务还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资源要素进行重组,以建立一套符合信息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因此,在规划信息化战略时就应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改革创新相结合,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不仅是―种先进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实际上也体现了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可以讲,粮食仓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的过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2 注重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减少信息孤岛

近年来,粮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完成了以储粮安全为目的的粮情智能化监控系统、为日常管理服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出入库管理为主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和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并对电子商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由于建设实施的信息系统项目繁多,在开发应用中难免会出现重复无序建设和信息数据不连贯不共享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高度注意。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前期规划时就应规范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格式、定义模块接口,为应用信息系统的扩展性和协同化提供基础,应充分考虑平台的复用和数据的共享功能。

3.3 积极跟踪和应用前沿的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的水准

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全息化智能化的储粮仓库监控管理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云计算的应用为开发更具智慧的粮食决策调度系统和从事电子商务构建了应用平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粮食企业应该大胆尝试新技术在新领域的创新应用,而不应只停留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上和应用领域中。广大企业应利用各种最新信息技术整合企业资源,尽量满足生产和管理需求,努力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3.4 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氛围,大力培育自己的信息化人才

篇2

首先,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继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资源。对中小企业来讲,信息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企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也是由信息和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其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应对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站在经济竞争最前沿,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是中小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

其次,有利于推进中小企业发展。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传统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正在被打破,促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没有信息化,中小企业的改造、重构和工业化的进程就会大大减慢,其生存和发展就会面临越来越大的问题。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只有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及时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较快发展。

再次,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企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实现设计、生产、办公、决策辅助和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其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它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因此,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四,有利于实现国家信息化战略。据统计,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而且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有生力量。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国家信息化战略就难以实现。加快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早日实现。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具备加快推进的条件。但也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等问题。

首先,思想观念陈旧。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单纯在企业中运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对企业进行重组,以建立一套符合信息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从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结果是许多企业花大量资金购买了硬件,但最终未能获得理想效果。落后的思想,陈旧的理念、传统的模式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要素。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讲,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上的创新。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僵化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信息系统,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还挫伤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缺乏统一规划。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统一规划和标准,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的中文说明缺乏强制性措施,影响到企业的应用与管理,对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技术防范手段。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和设置专职领导。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之前必须进行系统的规划。有些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由于没有领导进行统一的指挥和领导,各个部门自行其是,仅从本部门出发,而不考虑其他部门是否已建立起与本部门相当的技术和能力,这就造成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不畅通,从而不利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再次,服务层次偏低。据调查,我国已有70%的企业接通互联网,但多数仅在网上建立了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今天,电子商务在全球得到高速发展。但我国,由于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差,资金拖欠严重,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制度保障,绝大部分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缺乏紧迫感。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一直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得不到普及。真正实现CAD、OA、MIS系统的企业在全国1000多万中小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系统,已实现的企业仅为2.9%,而且,还有近一半的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第四,建设成本过高。国产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力弱,建设成本高。现阶段,我国IT厂商主要能提供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而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能力明显不足。从国家重点企业调查结果看,这导致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难等,直接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五,信息人才匮乏。在我国从事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中,大部分是纯粹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他们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较欠缺,甚至有些员工对计算机的应用仍停留在较低层面。当前,我国信息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信息人才总量不足;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三是人才资源配置不科学。其结果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人才成本的加大,不能适应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为了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理性地面对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趋势,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审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价值,将企业的管理技术、研发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应用,推动供应链协同商务模式、相互信任和双赢机制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首先,增强企业主体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企业主体意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保证。企业主体意识主要包括环境意识、危机意识、管理意识、信息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企业主体意识,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与方法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只有增强自身主体意识,并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全过程,才能有效的提高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作用,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其次,认真做好发展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进行变革的一项系统工程。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是要通过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变革,达到学习、研究和应用国外先进管理思想、产品设计和信息技术,加快企业全面创新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因此,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整体规划,分期实施。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逐步实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一是适用性原则。企业信息化建设要结合实际,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选择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开发方法和策略,构造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二是经济性原则。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以及系统实现和维护等都要体现经济性;三是效益性原则。即一切以系统的目标为中心,一切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机理都是为实现系统的目标而服务的。

再次,推进管理体制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再造与创新。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引进和运用先进管理软件的同时,要注意从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出发,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而不是让先进的管理软件迁就落后的管理方式。

篇3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企业间的竞争日益严重,一般的管理已适应不了现实发展需求,怎样提升企业处于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保证企业高效并一直发展,即为企业遇到的相当实际且要迫切处理的重大问题。其中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及管理水准的关键战略性措施,即为实现企业信息化。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太多成本,企业融资有着难度

中小企业因为经济实力较薄弱、管理水平不先进以及信誉不乐观,在融资之上,长期有着难度,所以很多企业承受不了数量极大的信息化建设成本,还有大量企业因为没有足够的后续资金,间接导致初期投入浪费。

(二)领导层的信息化观念不深刻

在我国,有些中小企业领导者以为企业信息化存在着应用系统,企业中的多数管理问题均可解决,根本未考虑此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做什么。实际情况下,企业信息化为一类运用IT技术达到优化管理以及优化业务模式,提升企业效率以及生产力的过程,牵涉了技术、战略以及管理这些层次的事项。

(三)误解了企业业务模式以及管理流程

通过系统进行现存业务模式以及运作流程的体现,仅使企业运作时候的人为错误变少,增速了信息流,实现不了企业信息化的预期目的。应该重视业务流程以及组织调整,还有业务模式革新,主要就是确保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模式实现综合统一。再造的目标即是针对现存业务进行重新设计及理解,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去信息化这种盲目性。

(四)信息化人才缺乏

在我国内,企业信息人才相当贫乏,虽然为国家重点企业,62%的被调查企业依然信息人才较为匮乏,在小企业内,80%缺少有关的IT者。我国从事企业信息管理的工作者内,多数为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者,极其缺乏管理知识。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新途径的探讨

(一)中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新途径

对于中型企业,其运用信息化方式,主要是健全管理、优化流程以及强化企业发展的活力以及张力。中型企业处在生命周期的发展环节,企业存在某些基础,市场存在一些影响力,产品具有一些知名度,内部管理处于不断完善内,然而每类要素的配置实现不了最优组合,所以运行效率经常低下,要更深地提升并优化市场可拓展性、生产工艺、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内部职能管理。

第一要选择企业门户网站建设。门户网站即为企业对外的一个窗口,为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开展、企业信息化运用的前提;基于建设角度,要强调普通商务门户网站的建设,后实施内容拓展,给出电子商务以及互动应用功能。

第二要进行网络营销及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进行网络营销以及电子商务的开展即为企业对外销售的二个层次,网络营销可以将企业产品以及服务推广至更广阔的市场内,电子商务主要在网上实施贸易。可以于现存门户网站前提下实施改版并升级,还能加入电子商务以及网络营销公共平台。进行电子商务型网站的自建,企业能够自主实施营销及管理、还实施网上贸易,然而应该增设专门人员、物流配送,还有支付系统,有着高的投资成本。加进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应针对企业产品、服务市场状况作出选择。当今能选用的国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比如:阿里巴巴、一些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中小企业信息网,以上平台有了国内及国际市场,平台技术较为成熟,费用却较高。还存在一些区域性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比如:某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商务网,均为政府提倡的第三方运营平台,有着较强的普及型及公益性,服务更为亲近,费用也不高。

(二)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新途径

对于小微企业,还有个体经营户,运用信息及互联网技术的重要目的即为加大销售、增加收入。小微企业还处在起步环节,每个方面均应进行辅导并支持,关键体现在:服务客户的范围不大、产品的知名度以及品牌影响力不高、人员的数量不多、素质还低。当今国内外大多数信息化产品厂商均将时间重点花在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之上,没有足够的关注小微企业,不存在较为成熟的经验及模式供以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选用。基于小微企业事先处理生存的此特性,为了站立于市场、大胆竞争,重点任务即为迅速把企业产品推广出,使许多客户了解,最终增加产品影响力,挖出企业生存的中心产品,进而做强做大。

对于小企业,最关键的信息化建设即为进行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小微企业依靠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与线下销售相配合,为小微企业发展的必要选择。资金筹措力度不高,致使小企业实施不了大范围促销、广告及营销的活动,进行网络营销以及网上推广即为小微企业节省资金的关键措施。人员数量不多及素质还低,致使小微企业自建不了网络营销系统,应依靠第三方网络营销服务平台确保网络营销活动的完工。服务客户范围不大、产品知名度以及品牌影响力不高,致使小微企业选用第三方网络营销服务平台的时候,可以选用本土化以及区域化平台,区域化以及本土化网络营销平台服务的客户及对象均处于此区域、此地,同时本土化以及区域化的网络营销平台可以接近实际、亲近企业前沿,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一对一服务机遇。另外本土化以及区域化的平台费用不高,致使小微企业不具有过高的资金压力。

需要强化信息管理以及和政府间进行的互相沟通。地方以及区域性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通常均为政府所提倡,所以针对平台设计,要积极考虑综合信息的服务功能以及企业和政府间的关联及互动。小微企业引进如此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之后,能和中介机构及政府进行互动,按时了解每种信息,防止信息不对称造成商机失去。

应该建立自身的门户网站。每级政府提倡的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平台均存在着企业自助建站这一功能,小微企业主引进该平台之后,能把自身的门户网站于公共服务平台内进行搭建,依靠公共服务平台的营销力度以及企业集聚力度将企业推广出,产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积累。

最后要有针对性地牵涉管理信息化的运用。依靠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平台其中的综合管理功能,针对小微企业的具体状况,针对性地引入若干管理息化应用系统,保证下步企业强大以及运用管理信息化健全基础管理具有优良的前提。某个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本市中小企业促进局大力提倡,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给小微企业量身打造出来的一种信息化整体运用处理方法。此平台进行了企业自助建站、企业网络营销、企业综合管理应用以及政企联系系统,还有综合性商务门户网站的特性及功能这些的集成,对于企业综合管理系统,还包括客户关系以及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办公应用、人力资源以及财务管理系统,还有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确保这些系统间的互通互联及集成。此平台主要给区域性的小微企业以及有些基础管理不厚的中型企业研发出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三、总结

总之,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像企业于市场竞争一样,每个均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企业均存在自身发展之路,各企业均能针对自身具体情形以及市场环境选用符合自身的信息化应用处理方法。每个创业开始的小微企业主不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一味盲目、跟风,必须根据企业具体,选出符合自身的信息化应用处理之路。

参考文献:

[1]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2009,1

篇4

[分类号]N99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第一步,选取国际上被美国ISI(科学情报研究所)的SCI、SSCI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10个技术创新创新理论研究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期刊(见表1)。

第二步,从SCI、SSCI中下载2001―2005年间英语语言的文章3 066篇,提取3 233个关键词,依出现频次的高低提取186个关键词。

第三步,确定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期刊。首先,在中国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技术创新”,搜索登载“技术创新”方面文章居多的期刊(2001―2005年);其次,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统计出的期刊,同时被CSSCI收入及包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指定的管理类、经济类、科学学期刊范围内,或只包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指定的管理类、经济类、科学学期刊范围内的期刊(见表2)。

第四步,利用CSSCI数据库,将由表1所示期刊中得到的关键词,对应地输入所得到的中文期刊中,最后得到纯文本格式的文章共有41 869篇(次)。

1.2 研究方法

从下载的41 869篇次的文章中,提取关键词26 083个,出现总频次为134 925次,平均每个关键词出现5,17次。同时提取出现频次为112次以上关键词97个,其出现总频次为23 775,占出现总频次的17.6%,平均每个关键词出现245.1次。由平均出现频次可知,97个高频关键词基本上代表了当今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

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通过自编软件,对出现频次居前97位高频关键词(见文后附表)进行共词分析,生成共词矩阵,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分别绘制以高频关键词为内容的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2 前沿图谱与研究领域

2.1 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

从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的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图1),可以看出由高频关键词聚类而成的8个前沿知识群。这8个前沿知识群亦是当代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的8个前沿学术领域。

从这8个前沿知识群所构成的前沿研究领域频次居于前列的关键词(见表3)与其他高频关键词(见附表),可以了解当代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的基本内涵。

从知识图谱中各知识群的分布态势来看,知识群1、2、3处于核心知识“地带”,其中,知识群1与知识群2的知识含量最大,占据着主导之地位,知识群3发挥着“桥梁”的功能;知识群4、5、6、7、8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它们却聚集在一起,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知识群1中,“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信息技术”、“战略联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核心能力”、“人力资本”、“产品创新”、“评价指标”、“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知识共享”、“全球化”、“网络经济”、“互联网”、“学习型组织”、“竞争战略”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主要关注在全球化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技术创新的主线,以产品创新为核心,集中于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联盟的建立、人力资本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电子商务的发展、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等领域。

・知识群2中,“企业”、“风险投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创新”、“R&D”、“激励机制”、“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国有企业”、“资源配置”、“实证分析”、“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科技政策”、“基础研究”、“中国企业”、“信息不对称”、“企业家”、“市场结构”、“组织创新”、“科学哲学”、“评价方法”、“企业创新”、“层次分析法”、“合作创新”、“国际创新系统”、“技术能力”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首先着眼于企业的有关问题,包括跨国公司、中国企业中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中的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激励机制及R&D的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的关系,企业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立足国家创新系统的视角,涉及区域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市场结构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企业创新与合作创新的关系等问题。再者,科学哲学的视角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反思,技术创新的有关评价方法,特别是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也是该知识群的―个研究亮点。

・知识群3中,“企业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组织学习”、“WTO”、“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组织结构”、“项目管理”、“企业战略”、“创新能力”、“信息化”、“制造业”、“高技术企业”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的注意力集中在WTO、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加强企业管理,这涉及到战略管理、组织学习、组织结构、项目管理等内容。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尤受瞩目。

・知识群4中,“上市公司”、“综合评价”、“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集中在有关上市公司的综合评价、国际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等问题上。

・知识群5中,“公司治理”、“股票市场”、“证券市场”、“高新技术”、“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聚焦在高新技术公司的公司治理及其与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等方面。

・知识群6中,“科学技术”、“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集聚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及其评价等领域。

・知识群7中,“管理模式”、“企业绩效”、“经济全球化”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集中于

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其绩效的关系问题。

・知识群8中,“企业信息化”、“科研管理”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企业的科研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某种程度而言,企业信息化为企业良好的科研管理创造条件,而企业有效的科研管理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

2.2 因子分析

在高频关键词的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基础上,再利用因子分析对研究前沿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以利于解释。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得到累计方差贡献率占71.599%的前8位主成分,如表4所示:

考察高频关键词因子分析中的原始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可知:

在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中,最为活跃的研究前沿是知识群1,这表示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极为引人注目。第二活跃的研究前沿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风险投资、制度创新、知识创新、R&D管理、跨国公司的管理等为主导的知识群2,这说明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维度下,区域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企业创新的核心――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等问题,已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知识群3是居于第三活跃的地位,亦即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学习及供应链管理、产业集群、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等呈热点趋势。其中,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已取得普遍的共识与肯定。这三个知识群在知识图谱中占据的地带最为“庞大”,知识含量也最为可观,知识群1与知识群2引领着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的前行,知识群3则在其中起着一定程度的“贯通”作用。

知识群4、5、6、7、8在知识图谱中,虽占据的位置有些“偏僻”,学术活跃性偏弱,但其在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中,所占分量不可小视,对整体研究的进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与完善作用。

篇5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49-02

1 国内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

当今科技的推动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科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信息随之被各行各业抬到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地位。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企业必然顺应信息化以及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科技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适应市场变化,成为带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的重要力量,最终实现我国实现工化、现代化的目标。

1.1 政府重视科技信息服务,着力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政府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从1999年开始,科技成果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立项建设。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启动了国家科技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我国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部分着重强调了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图书馆”等一批以提供文献信息为主的网站;同时还建成了“中国公众科技网”、“中国科技成果”、“中国科技统计”等综合性科技信息网站;以及“中国农网”、“中国林业信息网"等专业性科技信息网站。除此之外,新华网、新浪网等多种综合网站也专门开辟了与科技相关的版块。2010年初,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0年6月,三网融合终于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1.2 学术界对于科技信息的相关理论研究

学术界对于科技信息的相关理论研究有着众多的方向,简要归纳如下方面:

(1)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刘娅在建设集成化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研究中,根据信息服务发展的历史阶段,将信息服务可以分为传统信息服务和现代信息服务,并对两者进行界定。认为传统信息服务一般是指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以前发展起来的信息服务,主要是以文献信息为主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

(2)科技服务体系研究。李燕,徐晖认为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政府机构、半官方机构、民营机构和企业内设机构。

(3)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沈洪,苏小华对电力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及创新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科技信息服务的模式发展方向:1)信息服务提供的多元化。2)信息服务提供的开放化,最大可能的实现资源共享。3)信息服务提供的集中化。4)信息服务提供的有偿化。

(4)科技信息服务区域研究。黄晓虹、王东红等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资源系统平台,结合南宁高新企业特征和科技创新信息服务,讨论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各地方也积极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各省市地区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科技信息网,而且科技信息也深入各个行业。

(5)科技信息服务行业研究。高瞻在《信息化环境下制造业成功的秘诀》中提出要建成高素质,高学术水平、高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要强调必须实现信息集成,信息共享,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杜平安在《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中认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容科技根据构成企业全部活动的四大功能进行分类:产品设计的信息化、产品制造的信息化、供销服务的信息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2 国外企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在国外,政府都把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列入国家政策。20世纪90年代,美国咨询业产值达到了2030亿美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0%;1995年,美国管理咨询业已经实现了260亿美元的收入,占全球管理咨询收入的52%。同样,欧洲的管理咨询业发展也很快,1997年欧洲18个国家的管理咨询公司为13.4 万个企业提供服务,年收入达207亿美元,且以每年20%―30% 的速度递增。日本1995年拥有咨询机构6000家,管理咨询收入达47亿美元。

主要发达国家科技信息服务的应用:

(1)美国和法国都大力支持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美国信息服务的机构不仅包括了专业图书馆、信息中心,还包括属于公司企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和自主经营的私人信息机构。法国将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级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和科技文献中心、大区科技情报中心网络、地区性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法国政府致力于利用新技术把科技信息服务贯穿到各行各业生产过程的每一步。

(2)德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信息服务的发展,不仅专门制订情报发展制度文件,还投入巨额资金支持专业情报工作的发展,同时注重数据库的质量标准,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1984年,政府提出了《1984--1987年联邦政府促进情报文献纲要》,从政策上支持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两年后,政府又制定了情报工作的发展计划,计划内容包括专利、文献资料、经济专业情报等。

(3)在日本,80年代末就有44%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科技情报中心被日本作为全国的核心,在全国范围内收集齐全情报信息,并建立情报信息库,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2个分支服务点,通过与全国情报信息中心联网来开展信息检索服务,最终形成了一个成熟全面的科技文献信息检索网络,承担起向全国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任务。

3 企业科技信息服务所存在的问题综述

企业科技信息服务存在诸多在“点”和“线”上做文章的问题。这里将从企业、信息技术、政府三个方面阐述企业科技信息服务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企业

(1)传统的经营理念与企业信息化不同步。企业信息化不单是将企业信息化的技术使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它更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者思想上的接受,以及在日常管理运营中合理的运用。但是现在国内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理解并接受这个观点,导致在管理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2)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只有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积极建立企业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模式,才能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但是由于部分企业对于企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因此投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很少,导致该项技术虚有其表,不能在企业里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针对此点不足,安徽省为破解企业科技信息化建设面临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计划在2011―2013年间,建设10000家“数字企业”典范,预计2011年将建设3000家“数字企业”。

(3)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利用率低。我国的信息加工基本上还处于手工处理阶段,90%的信息资料尚未电子化,利用率极低。据相关研究报告得出,我国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够成熟、现货市场和有形市场不够完善、市场诚信度不搞、相关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导致企业对于发展电子商务,发展企业信息化模式没有信心,更没有紧迫感。

3.2 信息技术

(1)网络信息资源过于零散。当前网络科技信息数量很大并且动态性强,但这些信息资源分布零散。对使用者来说,搜索信息成为了如同海底捞针一般的困难,而信息系统的检索方法又有不相同,所以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成为了他们遥不可及的愿望。

(2)当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混乱。由于网上信息分类与组织目前并无统一标准,所以现有网上服务的信息分类是自成体系。众多网络科技信息系统的资源信息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例如,技术前沿动态或科学发现。实际上,科学技术只是科技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系统还包括了科技政策、科技条件、科研管理以及科学与经济和社会的互动等其他内容。目前我国网络科技信息服务还远未达到集成以上信息的高度,急需在“面”上寻求突破。

(3)现有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服务方式单一。当前的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方式多为单向的信息,很少开展互动或个性化的服务,在服务深度上很少达到为决策提供依据的高度,这使得网络科技信息服务变成海市蜃楼的技术,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3 政府

(1)缺乏统一规划,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完善的统一规划和标准,应该加快制定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网上支付、网络信用、网上交易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根据中小企业信息化特点,制定修订地方和部门的管理规章和规范,重点完善技术装备、标准、电子认证、信息安全、信息系统集成和工程监理等规章。

(2)政府资金投入不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庞大,如果政府没有重点的全部投入资金支持所有企业建设企业信息化,这将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是不现实的。所以政府要有侧重点的,同时又能兼顾最多的企业来向其提供建设企业信息化的资金,保证整个市场最大化实现企业信息化。

科技信息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情况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当今企业生存环境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企业、国家和整个社会应该站在战略高度,审视当前科技信息服务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全面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娅.关于建设集成化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几点思考[J].现代情报,2005,4(4):67-69.

[2] 李燕,徐晖.对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安徽科技,2002(08).

[3] 沈洪,苏小华.电力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及创新研究[J].东北电力技术,2004,25(02).

[4] 黄晓虹,王东红,谢沛善.南宁高新企业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7(29):219-220.

[5] 周海涛,李岱素.国外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概况及对广东的启示[J].广东科技,2006(5):34-35.

[6] 高瞩.信息化环境下制造业成功的秘诀[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2(09).

[7] 张永超.国外信息服务与国内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趋势[OL].2008-4-17.

[8] 钟鸣.日本科技机构的运行机制[J].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01(11):45-48.

篇6

信息化的加法

信息化从无到有,是“做加法”的一个过程,通过响应业务需求,把信息化一个一个落地实现。做加法的特点,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最开始的一个系统,慢慢发展到三个、五个、八个系统,逐步将信息化建设起来。这是国内外很多企业都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化建设到了一定程度时,就要反过来解决“从有到无”的过程,即整合,对信息化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目前的泸州老窖,就是从加法到减法的一个过程,即消除“信息孤岛”的过程。只有有了一个个信息岛以后,才有消除信息孤岛的机会,泸州老窖信息化加法的过程,也是多数中国企业经历的,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很多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经历的阶段,一些爱好者开始自己做一些程序,跟数字打交道的财务部门,往往是一个企业信息化萌芽的地方。第二个阶段,随着国内外专业化软件的逐渐成形,很多企业认识到自身做的软件无法满足企业更高层次的需求,开始引入用友、浪潮等财务管理软件,以及一些专业的营销系统、防伪系统和办公软件。但是,各个软件解决的的都是局部问题,各部门之间仍然存在着孤立的现象。因此,随着2000年国外ERP的兴起逐渐把一种管理理念传入中国,中国企业信息化加法进入第三阶段。ERP即企业资源计划,它把整个企业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ERP实施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

移动信息化之路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政策指导下,泸州老窖又制定出了“数字化泸州老窖”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泸州老窖通过调研和尝试以移动互联技术手段实现其大量人员的业务流程和工作行为管理,这种实践再一次证明泸州老窖管理思路的正确性和前沿性,它们如千年前率先发现搭窖酿香醇的秘方一样,抢占了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的销售企业信息化管理先机,用手机终端和Web端,通过优质的3G通信网络,成功的将企业内的人与人,流程与人,工作与人,数据与人,店面与人紧密相连。这种窖藏的管理学新思,正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的普及,在同样具有移动业务流程和移动人员管理需要的销售企业领域内蔓延。

搭建供应链运营基础平台

随后,泸州老窖搭建了供应链运营基础平台,这个基础平台实现了未来统一的组织管理、岗位管理、权限管理、流程管理等。2011年,泸州老窖又在这个平台上搭建了销售订单模块、营销费用模块、客户关系管理模块。现在,泸州老窖正在搭建物流管理模块,将来还会按照这个思路,不断在这个平台上丰富它的业务功能。

通过信息化建设,泸州老窖在中级阶段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是六个方面。

第一,消除信息盲区,实现营销业务的全线贯通。如同一个一个搭建桥墩,有的间隔1000米,有的间隔5米,间隔5米的地方可能重复了,而间隔1000米的地方则不会。营销业务的全面贯通也是如此,把多个系统消除,只剩下一个模块,可将所有的业务有机集成在一起。整个的营销业务的主要功能是客户管理。比如潜在客户,只要登录系统都可以在上面注册,之后会有业务人员跟进并将其发展成为真实的客户。

第二,流程驱动,高效运转。信息化的时候,技术平台按照一种可配置的方式,把流程展现出来。比如为了提高效率,要缩减流程,只需要把想去掉的节点去掉就可以了;如果企业最近经营的风险比较大,要加强管控,要增加审核流程和管理流程,只需要从基础的节点拖进去就可以实现流程的配置,让每个流程都能够很好的适应业务的实际需求。通过流程化明确每一个节点的职责,可实现高效运转。

第三,记录节点信息,支持业务落地。比如一个客户的开会流程,每一个流程今天到哪个节点,每个节点耗时多长时间,在系统上都会记录得非常清楚。这将给管理和考核提供依据,促使业务真正的落地和高效。

第四,落实内控思想,提升控制力度,业务风险提前管控。企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整个业务链条的一个环节。岗位之间不是管理和被管理,应该是一种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无论是财务,还是业务,都是这个链条的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有相互关系。全面拉通能让上游对下游有所约束,把内控思想、管理制度嵌入到系统中,将过去人员被动执行改为主动管理,将以前财务的事后监督、反映,变成事前控制。比如合同对订单的控制。过去要做一个独立的合同管理系统,而且好多是一种文本的性质,现在把它抽象出来,把合同里面所有的要素数据化、标准化。

第五,价值管理贯穿业务,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业务一体化,很容易被误解为财务干业务的事情、业务干财务的事情,两者坐在一起叫做财务部业务一体化。事实上,财务业务一体化,就是把财务管理的思想和管理的游戏规则嵌入到系统中,让业务产生的同时自动产生财务信息。

篇7

一、网络经济的由来

网络经济在世纪之交的蓬勃发展,是与1993年以来国际互联网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分不开的。但就网络经济这一概念而言,则早已有之,而且由于不同学者对“网络”和“经济”的不同理解,它有着不尽一致的内涵。例如,早在80年代,有些日本学者鉴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均因有相应的网络而发展起来,就把服务经济称为网络经济,提出要研究这类网络经济学问题。现在成为时尚而流行的网络经济或网络经济学.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是互联网经济(internet economy)或互联网经济学(interneteconomics)。当然,这也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它与信息经济或信息经济学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人们利用网络,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从事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网络化极大地加快了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逐步开放和适度监管来利用世界上成熟的技术成果、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以促进经济增长。

二、电子商务的产生及其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随着网络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作为工具被引入到商贸活动中,产生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务运作模式,将给人类带来一次史无前例的产业革命。成功的电子商务企业首先应使企业内部运作电子化、信息化。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发展自身的信息化,并构建信息化模型,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概述: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展的商务活动。当企业将它的主要业务通过内联网、外联网以及互联网与企业的职员、客户、供销商以及合作伙伴直接相连时,其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就是电子商务。美国学者瑞维_卡拉克塔和安德鲁一惠斯顿在《电子商务的前沿》一书中提出:“广义的讲,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商业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满足政府组织、厂商和消费者的降低成本的需求。这一概念也用于通过计算机网络寻找信息以支持决策。一般的讲,今天的电子商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买方和卖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联系起来,而未来的电子商务则通过构成信息高速公路的无数计算机网络中的一条线将买方和卖方联系起来。”

(二)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产物。企业信息化进程孕育了电子商务,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没有企业信息化,社会对电子商务不可能有强烈的追求,置身于电子商务中,人们才能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在网络和信息化社会中,电子商务以其显著的信息优势为企业奠定了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源和立足之本。这些信息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同时它制约着其市场竞争力,决定着电子商务信息优势的创造与发挥。因此,现代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活动必须完全融合在一起。

三、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

1、改变企业组织的结构。在以往的企业组织结构中,上情下达、下情上呈由中层管理者起作用,而实施电子商务的企业由网络承担,这就为企业组织结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子商务减少了经济活动的中间层,缩短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时间滞差,加快了经济主体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使信息传递效率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另外,由于网络办公、电脑会议的普及,公司的组织结构将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虚拟,类似网络中的一个网站。而这种具有流动性特点的虚拟组织结构将更能适应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

2、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在这种新型运作方式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供销链的有效建立,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从而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

3、改变企业的营销管理。以往的批零方式将被网络代替,人们直接从网络上采购,传统的人员推销失去大部分市场,广告宣传也为适应新的传播媒体而改变。管理界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将更加依赖于上网者的资料以及对网络的充分利用。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组合和分销等一系列营销管理活动将会因电子商务而发生改变。当前,网络营销正成为营销学的一个分支,它使顾客有了更多、更广泛的选择,同时帮助企业扫清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的障碍。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网络与传统营销的组合方式进行管理,效果显著,营销费用明显降低,营销预算更加方便、准确。

4、影响企业的结算方式。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实现电子付款.进行资金结算、转账、信贷等活动。目前主要的信用传输安全保障和认证问题还未得到全面解决,但是纸货币流被无纸电子流所代管而引发的结算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企业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做好改变传统结算方式的准备

5、改变企业竞争方式。电子商务改变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成本结构,使上游企业或下游企业改变供销合同的机会成本提高,从而进一步密切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电子商务不仅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销售市场的机会,而且也提高了更加密切的信息交流场所,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电子商务促进了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新型服务的能力,使企业可以迅速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和购买习惯,同时可以将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从而促进了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四、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篇8

据“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重大项目方案起草组召集人杨海成博士介绍,按照该工程的部署,“十一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投入将以企业为主体,国家将拿出2.5亿元的科技计划资金来支持,同时全国各地省市、行业将配套7.5亿元的资金。同时,科技部还希望地方示范骨干企业能够自主投入4亿元资金,加上其他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将有50亿元左右的资金来支撑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发展。

杨海成分析,其实,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投入要求,50亿元的资金还相对保守。实际上,从“十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推进的过程和全国各地各省市积极响应所确定的国家和地方投入看,已远远超出了这一数字。

制造业信息化效能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十五”期间科技部在27个省、47个重点城市、5000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了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副主任胡建生介绍,科技部委托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和天津市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等单位,对我国2004年度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取样调查分析,总共收集到了2954家企业的有效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制造业信息化正由局部应用阶段向内部集成、管理变革阶段发展。

2.制造业骨干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每百人计算机的拥有量和增长率都超过了意大利等国家,企业内部计算机联网率、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率等指标都有显著提升。

3.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得到逐步完善,有38.69%的企业设立了CIO职位。

4.在企业信息化投资比例逐年降低的情况下,信息化效能在逐步得到提升。目前,企业更重视如何更好地将信息系统和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企业效益,而不是简单的投入问题。同时,制造业企业的库存资金占用流动资产的比率逐年降低,2004年已经降低到30%以内。

5.信息化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创新。2003年比2002年平均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6.97%。

6.电子商务应用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成为当前的重点和热点。2004年,通过电子商务实现销售的占企业总销售额的17.17%,增长率为119.01%;采购额则占16.67%,增长143%。

7. 软硬件的国产化比率还有待提高,需大力扶持我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在2004年,企业应用国产软件的比例达47.22%(按套数计算),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8.集成和协同成为当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关注的焦点。大中型制造企业集团对SCM、CRM等为代表的面向供应链和市场协同技术有迫切需求,并以之为目标。其中,处于市场定义阶段的企业比例增加到6.47%,处于管理变革阶段的企业增加到21.40%,处于内部集成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80%,而处于个别流程信息化阶段的企业逐年减少,2004年该比例已经降低为41.32%。

《关于推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科技部高新司冯记春司长指出,上述调查所显示出的趋势和需求也将是“十一五”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努力方向。“十一五”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顺应国际制造业全球发展的趋势,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实际发展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创环境”的方针,以“企业是主体,机制是保证,技术是依托,服务是手段,效益是根本”作为工作原则。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是:

1. 以高校、科研单位和创新型研发团队对主体加强前沿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力求在基础理论方法、公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和突破,形成一批创新的现代化制造技术及信息化成果,培养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研究队伍,引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2. 以系统集成和专业化应用需求为牵引,与企业应用示范相结合,开发一批集成系统和行业应用产品,促进规模化的应用和推广,着力培养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促进产业化进程,建立产品开发和企业应用相互支撑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3.开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企业示范。在10个以上的行业性集团和企业开展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实现300家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和以“甩帐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化流、物流和资金流以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示范企业, 并推动1000家以上的企业推广应用;建立10个左右的ASP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10000家中小企业提供网上生产链协作和共性技术资源服务,显著提升中小企业、骨干企业和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4. 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政策、标准等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新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营造制造业信息化良好应用发展环境,形成完善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估工作体系。结合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开展制度化的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指数、企业指数统计调查评测工作,对省市、行业和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评估,建立科学严谨多层面的信息化评估体系。

6. 积极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市场优势和在信息技术领域与国外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大力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人才培训,推进在产品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加强企业在集成应用方面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技术和产业层面上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国际化进程。

六项保障措施积极推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确保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顺利进展,科技部建议各地采取如下保障措施:

1. 完善组织保障体系。由于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是一个集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产、学、研各方密切协作,加强和完善国家和地方“制造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小组”等组织协调机构的建设,开展发展规划研究,在制定规划时明确目标和重点,出台相应保障政策,发挥专家咨询机制作用。

2.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机制。国家和地方要围绕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优势,以大型企业集团、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升的需求为重点,以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相关重大科技计划为引导,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并跨部门、行业、地方联合组织实施。各地对列入国家计划重点支持的项目和企业,安排配套资金,落实推进企业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主体。

3. 以行业和区域为重点,实现协同推进。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根据我国区域广、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差异大的现状,按照分类示范、分区管理、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的原则,选择部分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行业性企事业单位,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企业应用示范工作,实现项目实施的联动和国家、区域、地方的资源整合,协同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组织单位联合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专家组等管理、咨询机构,形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体系。

4. 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示范等各个环节,贯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人才培养三大战略。以能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作为计划立项的重要依据,把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作为企业示范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以专家、咨询和培训机构、IT企业为支撑,培养一大批制造业信息化专业应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特别要加强企业信息化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形成一支专业化实施队伍。

5. 加强落实,积极探索建立引导、激励机制。各地应加强政府引导,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形成工作部署与检查落实、绩效挂钩的工作监督机制,制定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办法和激励机制。

6. 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意义和作用,展示成果。

机制创新是重点

“实际上,整个‘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要分在三个大的层面开展。”杨海成认为,首先,是以863计划为主来开展前沿技术的跟踪和探索,这就包括智能设计、数字样机、虚拟制造、协同管理以及异构系统集成;其次是要通过863重点项目的开发,进行自身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软件产品及系统开发,这里就包括了电子CVP、制造集成协同信息管理以及产品全方位输出管理等技术,集成我们自主创新的软件产品系列;第三,是我们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是围绕着集团型企业、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来开展集成、应用。当然,这里所指的集成、应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制造业。

篇9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33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02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信息化是当下很多企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国的电力信息化经历了比较漫长的发展阶段,从最初只是被简单地运用于数据检测,到中期的计算机技术探索,再到后期的网络化技术,与此同时,电力行业也从技术维度逐渐转向服务质量和控制能力的提升,可以说信息化管理手段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成为了很多电力企业重要的管理方式。但是同国外相比,我国家电力信息化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凸显电力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1 目前我国电力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化管理标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很多电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纷纷利用各种手段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在相应的具体设备应用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电力信息化管理在目前也已经成为了很多电力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的标准化建O相对滞后,加上实用主义的建设目的,导致在电力信息化管理中一直缺乏一个具体的标准,到底什么样才算合理的,达到什么样的度,以及具备什么样的规模才算是完善的,甚至一些企业会利用以前的管理标准,但传统标准体系的应用导致其电力信息化管理大打折扣。这样的电力信息化建设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甚至可能产生很多的混乱,或者不同的企业之间在进行对接或者沟通交流时会存在很多的障碍。

1.2 信息化管理水准不高

电力信息化管理毕竟是近些年才开始出现的,它的操作者还是人,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所以实施者的水平决定了电力信息化最终能够达到的效果和高度,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即使一些企业引入了比较好的技术和设备,但是一些管理人员可能意识不到其存在着的价值,在一些关键的环节和人才配备上可能会存在着诸多问题。且信息化是一个比较前沿的行业,很多管理人员可能不太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不愿意加强学习,存在着能力方面的缺陷。一些企业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技术和人才后,开始变得亦步亦趋,不愿意再进行投资和维护,管理和维护在当前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和不足,如果不注重这个问题可能会使前期的投资功亏一篑,也不利于真正实现信息化的价值。

1.3 外部配套市场的问题

一个稳定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一定的配套设施,除了人们说的人员和设备之外,还需要依托于一个完善有序的市场环境,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尤其是电力行业市场内部的竞争比较激烈,很多企业为了尽可能的占领市场,今天出了这项技术,明天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技术,尤其是存在的一些恶性竞争现象,可能会对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我国的电力行业本身是依靠垄断才获得发展空间的,又有很多人员习惯了“大锅饭”,不想进行改革,觉得会产生裁员和下岗,电力信息化的发展步履维艰,不利于电力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和进步。

2 促进我国电力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对策

2.1 提高对电力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力度

电力企业决策者应重视本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要明确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因为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需要耗费较大的财力和物力,其并非短期工程,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实施才能看到效果。所以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一定要高度重视总体规划,摸清企业管理存在的薄弱部分,不应在还没有对企业自身状况作出调查分析前,就仓促“上马”管理项目。电力企业要建立信息化管理和维护组织,建立负责审议信息化建设、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等问题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还要建立承担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安排的其他技术咨询的技术咨询层,如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专家组,对企业信息化重大技术问题技术的改造方案进行论证。

2.2 强化电力信息化队伍建设

当今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瓶颈”,高素质的电力信息化管理人员是企业争相追逐的对象,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引进,引进具备专业背景的人才,通过素质模型进行选拔、评价,同时根据能力的不同确定搭配的团队,这有利于业务的发展。对于一些非高端的信息化人才,企业可以以培训的方式完成转化,辅助电力业务的转型。电力企业可以经常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职业技术学院等联系,聘请专业教师,集中组织员工进行技能培训、鉴定。同时注意加强差异化培训和针对性培训。比如可以利用具有实际指向性的操作问题,帮助员工切实解决信息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将信息化的培训变成一种问题的咨询解决过程,而非单纯的、脱离实操的授课。同时信息化人才培训也要结合员工的情况进行展开,整合分析员工的个人需求和培训意向,合理安排相关的培训过程。

2.3 加强对外部资源的配置利用

在外部配套设施上,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应用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电力企业进行的信息化管理要与各级政府部门、信息管理咨询机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开展合作。因为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作为政府,应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提高带宽和接入速度,分步骤消除地区间、部门间的资源垄断、网络分割壁垒和体制,切实降低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成本。

总之,电力信息化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竞争优势,但是信息化并非是一个口号,也并非是企业自我炫耀的本钱,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实施的过程,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就如同一个公司营业额的增长曲线,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目标,不是装上计算机,连上了网络,内部业务实现自动化管理了就完事了,还需要从人入手,从管理入手,不断进行更新和创新,切实提升管理水平,最终保障电力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TP39

在各种媒体的连篇累牍的报到和宣传下,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对“大数据”一词想必都不陌生。无论是对于走在社会发展前沿的互联网、IT产业,亦或是传统的医药、交通行业,大数据必将带来难以估量的价值。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如果掌握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在今后的信息化发展应用上取得领先地位。面对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正在进行信息化改革的工业企业要把握好大数据带来的机遇,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

1 大数据时代

1.1 大数据的定义。百度百科中说,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由于数据量的庞大,大数据的单位不能用G或T来衡量,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大数据是一种海量的、高增长率的以及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它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1.2 大数据的4V特征。大数据具有四大特征:一是数据量巨大。各种智能设备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量从TB级快速升到PB级别。二是数据类型繁多。如网络日志、图片、视频等。三是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可能有用的数据只有一两秒。四是处理速度快。因为数据存在时效性,所以大数据要求能够快速处理。“1秒定律”,这与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业界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纳为四个“V”,即Volume(容量)、Variety(种类)、Value(价值)、Velocity(实时)。

2 大数据时代下工业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的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企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大数据的时代下我国的信息化系统在传统企业的应用效率却得不到较大的提升,传统的工业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的成效并不显著。由于信息系统得不到其应有的应用,产品的开发力度也不高,开发新产品的速度和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2.2 工业企业缺乏利用信息化来增强市场应对能力。在国外市场,高新技术企业在利用数据化来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但是从我国来讲,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处于创业的阶段,应对性不强,在通过数据来增强对财务、营销以及库存的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如何通过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化的发展进步来增强我国工业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以及市场反应性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就需要不断通过建立起企业的网站来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知名度,以帮助更多的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2.3 大数据时代下传统产业与当地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的一些企业在实施数据项目时,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并没有与当地的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没有用高技术新信息来服务于客户,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传统产业企业与当地企业脱节的现象,在大数据时代条件下,工业企业更要利用好信息化来不断推动产业的发展。

2.4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政府存在较大的依赖性。由于机构不够完善,加之部分企业的思想观念和意识较为落后,使得企业的信息化投入的风险性较大,转化的成果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企业在技术和人才培训方面也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样一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对于政府的依赖性仍然较大。

3 明确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推动工业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1 加快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来不断推动企业的工业化产值,是当前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更是我国利用信息化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在当前来讲,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企业深度,不断加强企业的信息转化能力,不断以新的信息、新的技术进步来推动产业的发展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信息化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产耗,更好地适应起市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加快技术进步的脚步,以信息化来带动产业化,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带动企业的创新性发展,这对于我们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工业企业的带动作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大数据发展的今天,大力推动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进步,也是我们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3.2 推动我国工业企业发展进步的战略思想。我国工业企业实现现代化,不断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实现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实现示范企业的发展为新的目标,来大力推广现代化技术,不断以信息化来促进工业化,推动企业的优化升级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大数据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4.1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数据安全管理。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系统之间是互连的,他们之间会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生态圈。大数据的环境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比如:企业自身的商业机密在数据共享时会被泄露;很多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没有被明确界定;数据量的存储和安防措施不够有力等。数据具有共享性,我们在保证数据在大环境下共享的同时,还要注意数据的安全性。我们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保证数据在传递过程中不会被篡改和泄露。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加强对数据安全问题的控制和管理,以解决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新的数据安全性问题,所以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

4.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信息基础平台,而现有的供电局信息基础架构还不足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在进行信息基础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时,不仅要增加信息系统的计算能力和数据消化能力,还要重视对数据资源的扩展和融合。业界普遍认为,现今的云计算技术能够搭建一个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满足各类工业企业对数据服务的需要。所以,我们的供电局如果要搭建和完善信息基础平台,应该利用好云计算技术,把自身对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4.3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逐渐迈入整合化、智能化时代。大数据技术最吸引工业企业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大”,而在于数据的“用”――整合、分析、利用等。我们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总是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而此时,如何将那些海量的数据加以整合和利用是目前企业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遭遇的必须要解决的拦路虎。大数据信息应用系统对如何利用好数据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在大数据应用系统发挥作用前,企业急需对系统模型和数据规范进行统一和整合。我们的企业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和推动下,将信息应用系统推动到智能化的阶段。

4.4 加强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工业企业信息化提供环境保障。建立起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大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加强技术合作领域的创新型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创新发展的实例来促进企业信息化,不断推动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改造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来加强企业的发展进步,使得信息技术能够真正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力量,为企业信息化创造条件。在大数据时代,工业企业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各种媒体来加大企业的信息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的最新信息技术的更新普及,使得企业形成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好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来建立起网络化的服务平台,使得工业企业的形象以及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5 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5.1 信息化建设中的缺陷。首先,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都仅仅是对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没有意识到数据将带给我们的巨大价值。其次,很多大型的国有企业因为受到政策的保护而导致自身危机意识薄弱,在信息化建设中会慢半拍,落后于其他外资或合资企业。还有,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对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企业管理上缺乏对大数据的应用,导致企业管理高成本、低效率的局面。

5.2 把握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会给企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企业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优化自己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渐变成精细化、数据驱动型的管理。企业传统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会被改变,大数据将成为企业的决策中心,并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大数据发展中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总的来说,就是大数据技术应用越深,企业吸收的价值也越大。目前来看,企业主要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并积极挖掘大数据的应用。

5.3 应对大数据的挑战措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的企业可以做出以下措施来应对:一是加强领域的合作,各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要加强合作与共赢;二是开发高效的数据密集型计算方法,科学家们需要加大研发力度;三是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遇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6 结束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际上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遭遇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哪个企业能最快地适应和习惯新形式下的数据模式,熟悉和掌握最新最有效率的数据处理方式,那个企业就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占得先机,取得主动权。大数据时代是针对国际来说的,所以为了紧跟国际步伐甚至超越某些国家,我国的许多企业开始投入到大数据技术的研究中,以期能够尽快的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寻找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六.企业信息化建设及测评问题研究[J].上海海事大学,2013(12).

[2]Noset.大数据时代[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3(02).

[3]刘婷婷,李长仪,张立涛.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1).

篇1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物流行业的更是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物流信息化水平决定着物流企业发展的水平,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研究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物流信息化发展提出建议具有极大的意义。

一、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信息化深化发展的今天,国家对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很重视,并通过加大投入的方式,支持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有很多企业以物流信息建设为重心,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另外,很多企业也把构建信息平台作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内容,积极利用一些新兴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普遍受到关注。但不能说我国的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很高,据调查表明,虽然有五六成的企业进行了信息化投资,但有很多企业信息化投资率不高,有的甚至不足1%,即使是信息化建设投资率率大的企业,投资率也不过10%,因此,虽然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收到重视,但投资率不高依然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这就影响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影响物流行业,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深化发展。这里从两方面着手分析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物流行业在信息化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化建设明显落后于日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虽然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日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是很低的,最明显地表现在,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影响到物流信息的有效沟通,影响到企业的深化发展,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这制约了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有些企业信息系统使用情况不佳。现在,基本上所用的物流企业为了业务发展的需要,都购买了物流信息系统,但有很多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不佳。这主要是因为,物流业务和流程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发展特点,每个物流企业的物流流程基本都不一样,而物流信息系统的设置具有统一性的特点,很多企业在购买信息系统之后,发现与自己的物流流程不符合,使用不方便,因此,导致信息使用系统不理想。

(二)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现状

物流企业主要依赖物流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商业活动,这种公共服务平台的载体是物流信息平台,因此,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也决定着物流信息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物流信息平台是指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内的物流活动进行相关数据管理的通用信息交换平台,这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支撑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平台。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平台的种类丰富,既有区域平台,还有为港口、园区等提供服务的物流信息平台,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满足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物流信息平台发展迅速,但在发展中还是有一定的问题和不足的,具体表现为:第一,现在我国物流信息平台运营主体主要有政府和企业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以政府为主的模式,虽然物流信息平台的公益性特点较强,但由于政府负责,后期资金投入得不到有效保证,同时对市场也很难准确把握。而以企业模式建设的信息平台,虽然能够积极对市场动向进行把握,但其对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系统规划缺乏相应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平台建设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第二,物流信息平台的盈利能力不强。现在,物流信息平台缺乏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缺乏完善的市场调查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导致盈利能力不足,这样,平台的发展就受到很大的影响,难以为物流行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三)物流信息人才紧缺

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的懂得信息技术的物流复合型人才,虽然,现在大多数专业学校都开设的有物流专业,也向社会输入了大量的物流人才,这些人才也掌握了物流专业的基础知识,但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缺乏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下的运营能力,缺乏岗位适应和创新能力,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行业的现实发展需要,人才的缺失也是制约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物流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

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努力,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这是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目前,影响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是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如果社会和企业能够共同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有效解决物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供需矛盾的问题,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定制开发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企业的业务和流程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要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有效实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本身就需要积极与信息开发公司进行沟通、不断磋商,把自己的业务特点和流程特点与信息开放公司交流,这样,开发公司才能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开发出个性化的信息系统,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只有实现信息系统的定制开发,信息系统才能在物流企业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三)各方努力做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是物流行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各方要共同努力做好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作为国家,要重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之后,要对其进行持久的关注,加大资金投入,充分了解市场动向,完善服务平台的质量,提高其公益价值。政府也需要组织大量优秀的专业人士,进行服务平台的开发,不断完善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质量。作为企业,也要认识到,开发信息平台对企业盈利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对服务平台的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不断实践,提高平台的服务质量。

(四)各方努力加大物流专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能够与行业发展挂钩,努力培养出能够满足现代物流行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这对于解决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地意义。作为企业,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对现有的物流行业上岗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提高在岗人员的物流信息化处理水平,企业也可以从相关信息业的从业人员中选拔人才,对其进行物流专业知识培训,使其能够尽快上岗,以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作为国家要充分认识到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能够积极组织专家制定出统一的物流专业评估标准,规定物流专业学生考核的核心课程,把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其中,以此方式督促各级学校能够用最前沿的知识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就业后就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五)物流行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物流信息技术

现在,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于世界先进国家,因此,我国的物流行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物流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的内容涉及到多方面: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GIS技术、GPS技术、EDI技术、QP技术等等,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水平,完善物流信息交易平台,积极构建联合的电子商务平台,有效促进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

另外,作为企业也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企业内部实现智能化运输系统建设,积极构建全国和区域性的物流信息平台,有效实现供需信息的交流。同时,要加强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建立具有广泛兼容性的数据库,以此方式,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效益的有效提升。

(六)政府努力改善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环境

虽然,我国政府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我国物流信息化基础环境不是很理想,因此,政府部门不经要把物流信息化建设纳入规划,还必须做出更有利于推动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决策,通过有效方式激发物流信息化的社会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推动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为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完善,我国物流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很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国家社会和物流企业本身,要积极努力解决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引进国外先进单位物流信息技术手段,加大资金投入,加大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的深化发展,只有这样,我国物流企业才能在竞争激励的背景下,有效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才能有效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篇12

(一)、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竞争优势

1、产权明晰,经营灵活,具有一定的决策管理优势。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决策管理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对外投资决策更趋近于市场决策,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更加具有效率。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往往具有更大的决策权,对外投资决策更有效率,更能根据投资环境的改变及时地作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对外投资决策。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产权约束明晰,经营灵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市场机会。也能够较灵活地撤出市场。

2、相对的技术优势。

(1)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很多领域缺乏现代尖端技术,但却拥有不少“适用技术”,这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有广泛的适应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技术可以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找到广阔市场,并且价格也较低,易被发展中国家接受。

(2)小企业也具有对外投资的技术优势:其一,技术创新的时效优势。中小企业一般不设置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主要和科研机构共同进行研究开发,中小企业在与科研机构联合协作方面表现出更能迅速地把科研成果推向国际市场的能力。其二,小规模技术优势。美国哈佛大学的刘易斯・威尔斯教授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之一是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就我国而言,中小企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就较为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劳动密集型技术,就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偏好。

3、相对的市场优势。首先,中小企业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和市场专业化需求。大型企业在大批量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上往往具有优势,但在劳动密集型的民族传统和特色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上中小企业一般更具有优势。其次,中小企业规模小,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市场进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触客户。更快地反应市场等优势。另外,在产品的开发方面愿意设计和生产适合当地条件的产品,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其产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劣势分析

中小企业在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方面处于劣势,我国中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生产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产品和技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创新较少,竞争性不强。内部管理混乱,财务管理方面,不少中小企业会计帐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没有体系;中小企业有灵敏的市场应变能力,但因缺乏财务分析而常常导致投资决策失当,引发企业财务风险。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多的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而中小企业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管理体系。这不仅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也不利于中小企业引进人才。

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偏低,尤以厂长、经理更为突出。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也普遍较低,这与当今突出以知识和科技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相适应。缺少对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知识。对一些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的运用不太熟悉。对相关国家的法律、政治、经济形式缺乏了解。由于受制于财力、经验等,无法对国际市场深入调研,导致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信息传导机制不健全,不能把握国际市场的最新动向。

缺少跨文化管理意识。国际化的企业除了要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也要重视企业本身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而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企业文化,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缺乏对当地文化的了解。

中小企业欠缺品牌管理能力。在整个世界市场都在逐步进人微利时代,尤其是像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所经营的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领域,一个缺乏足够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品牌则无法保持稳定的销售增长。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从企业信息化进程来看,信息系统建设水平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的单机应用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出现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等现象;由于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造成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人才流失严重;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工商、银行、海关、外汇等部门以及企业、客户之间的密切配合,但由于我国的各部门信息系统不完善,所以各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平台。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宏观策略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各国政府在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方面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机制,积极发挥引导的作用。我国政府应采取以下的对策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

(一)政府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帮助,为中小企业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保护体系。按照WTO规则,制定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市场准入、国际贸易、财税政策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鼓励有实力、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充分发挥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作用。加强政策导向,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规。

(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各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大都采用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方法。如欧盟,一方面欧盟作为中间人,协调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鼓励银行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则增加资金投入,利用欧洲投资银行及欧洲结构基金中的区域发展基金会向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同时,积极推行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建设。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应有的启示。比如,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并逐渐放宽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还可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扶持和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制定优惠的金融、财税政策以保障中小企业的资金需要。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微观策略

企业在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在现代企业都在用技术、知识武装自己的时候,谁能通过缜密的分析而大胆创新谁就能走在国际化的前沿。中小企业必须进行创新。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管理的创新包括国际化战略管理的创新、国际化营销的创新、国际化组织创新、国际化人力资源创新、国际化产品与技术的创新和国际化财务管理的创新。

(一)中小企业对内首先要树立国际化经营理念,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彻底改变落后的企业制度、传统管理模式和低层

次服务方式,建立既能适应本土文化和市场环境。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和服务规范;其次要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完善人才管理。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化,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这样才能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向国际化发展;第三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企业文化与企业产品品牌建设相辅相成,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底蕴,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在品牌塑造中要坚持产品标准的国际化和品牌运作管理的国际化,同时要关注当地文化在企业文化和品牌营销中的融合;第四在信息化方面,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保障;整合内部资源,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方案;吸引信息化人才,加快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培养;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二)中小企业对外首先要实施战略联盟,打造企业旗舰。我国中小企业要在WTO的平台上与跨国公司竞争,必须走强强联合、战略联盟的道路。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战略伙伴关系,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规模,最终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同时,战略联盟的建立,有利于企业资金的筹集,减少经营风险;

(三)树立国际市场意识,努力开拓海外市场,现在世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拒绝这种标准化产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走向个性化;从国外来说,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国际贸易中,对各种各样特殊的专业化产品的需求正在增加。对于小企业来说。这就是机会,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来说,在提供专业化产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我国正在变成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一方面要学会如何提高自身在国内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还必须学会如何利用国际市场,如何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身的优势和立足之地。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内外环境要素正在发生急剧变化,正因为如此,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中小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必然选择。我国的中小企业应该针对自己的缺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选择适合自身模式的发展战略。抓住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实现企业在组织制度、技术开发、产品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是我国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国际水平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李亚,民营企业跨国经营[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3月版

[2]鲁桐,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8月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