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1 14:39: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外语理论教学与实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1234
国内刊号:31-1964/H
邮发代号:4-325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一、情感化外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驱动作用,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情感的放大才能具有动机作用。情感本身可以在没有生物内驱力的情况下对人的活动起驱动作用。有些学生对某一问题或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和不懈追求,就是在兴趣和好奇等情感体验下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内容的内在力量、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教师个人的情感感染力,往往是吸引学生有效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最佳手段。外语学习既是一种行为参与,又是一种情感心理体验。教与学不单是一个从知识到知识的单纯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并且认知的效果常常取决于情感的变化。外语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积极情感的指引和维持。教师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氛围,设法使学生享受积极的情感体验,变苦学为乐学,教与学才可能具有持久的高效率。
二、情感化外语教学的主要途径
1.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情感交流的主阵地。第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第二,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营造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2.课余外语活动的适当开展能进一步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交流。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有趣的外语活动,可以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如,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介绍一些外语阅读材料或者教一些外文歌曲、诗歌和散文。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外语语言的美感,提高了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更主要的是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
3.作业批改是教师对学生认知目标审阅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进行纸上情感交流的一个过程。要改变传统的作业批改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在后面写上个不冷不热的Good或机械地打上A、B、C和日期。我认为,应该在作业批改中注入更多的人情味,如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善意的玩笑或者画一张简笔画等,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要以为简笔画是小学或初高中教师的专利,紧张而有些枯燥的大学生活更需要适时地轻松一下。当学生紧张的神经被你这种善意的玩笑触动时,师生之间的距离就逐渐缩短了,学生会觉得你与他们很近,而且有共同语言。这种亲切的情感毫无疑问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化外语教学需遵循的原则
1.平等性原则。在情感化外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遵循师生平等性原则。想学生之所想,走近学生,才会更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更了解影响他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现代化教育呼唤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才有可能进行顺利的情感交流,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2.主体性原则。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在情感交流过程中,同样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情感体验的主体者应该是学生,情感交流活动过程中必须遵揗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为教师的情感因素只有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时,才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3.欣赏性原则。情感因素分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才会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列宁说:“人类在研究真理时,积极肯定的情感起激励作用,消极否定的情感起抑制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如成就感、自信心等。唤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前提就是教师要欣赏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学生,不管学生的成绩是好是坏,做教师的应该努力挖掘连学生自己都可能不知道的闪光点,增强他的自信心,引发成就感。在教师欣赏的目光中,学生会更加健康地成长。
四、情感化外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情感化外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师应具有炽热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也来自对学生的热爱。教师要用这种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表露出对教学及本专业的情感,表露出对学生的关注和欣赏,以自己对专业对学生的真挚情感来感染学生。第三,外语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引起学生喜欢、羡慕等积极情感,进而产生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欲望。第四,情感化外语教学要求外语教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只有工作热情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不足以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当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学效果不断增强。
综上所述,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起他们的勇气,增强他们的自信。所以,要对情感化外语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学校里的学习都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情感交流是心灵接触的桥梁,在高等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与学生的积极情感交流,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也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中国的经济正逐步融入到全球经济中,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也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随着外贸业务量的增加、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对外贸易交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直接参与了对外贸易交流。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英语口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贸英语口语正是一门将英语口语与外贸业务相结合的课程,而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
1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的特点
1.1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专业性强
首先,学习外贸英语口语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贸基础知识。由于该课程涉及到的外贸场景包括了完成一笔进出易的大部分环节,因而要求学生熟悉外贸业务的流程,掌握外贸的理论与实务的相关知识,如询盘和发盘、各种支付条款的利弊、信用证的流程、装运和保险等。
正是由于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与外贸业务流程联系紧密,因而课程涉及到的英语词汇和句式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各种单据的英文名称都是固定的,报价、包装、保险等句式都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一些单词在外贸场景中也具有其特定的意思。学完该门课程后,要求学生能就外贸业务中涉及的各个场景和环节进行模拟对话谈判和协商,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用符合外贸场合的专业语言回答或者提出问题,为今后从事外贸工作打好基础。
1.2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实践性强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不仅强调学生掌握与外贸有关的专业词汇和句式,而且要求学生能将掌握的专业词汇和句式较好地运用在外贸磋商与谈判业务中,培养学生与外商的交际能力。因而,外贸英语口语的理论与实践教学,都应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引入模拟外贸流程的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外贸专业环节涉及到的专业英语都有所练习,最终使学生的专业英语口语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在实际开展对外贸易业务中还涉及到各国文化差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对外贸易交往中,如果能够对合作伙伴的文化和礼仪有所了解,熟练而恰当地运用相关的礼仪知识,将会有助于与外商的洽谈与合作。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要想成功地开展对外贸易业务,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进而对各国的商务礼仪有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交往,也要对合作伙伴所在国家的贸易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有所了解。这都要求学生不仅要就书本上的知识而学习,更应该关注国际动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关注与我国业务往来较大的一些国家的发展动态,不断的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各国的商务礼仪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2 外贸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不愿开口,组织模拟对话效果不佳
鉴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大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习惯背单词、学语法,不愿在公开场合说英语。加之同学之间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少部分英语好的同学一般更敢于开口,而大部分英语水平中等的同学则不愿开口,导致老师在组织模拟情景对话或分组讨论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不够活跃,大多同学宁愿将相关内容写下来,自己独立完成,也不愿意主动开口与组内同学讨论。因而,组织模拟对话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英语口语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久而久之,口语课变成了英语课,口语的学习演变成单词和句子的默写。
2.2 教学材料较为匮乏
与英语口语不同,外贸英语口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实际生活中的相关谈判资料又具有一定的企业机密,因而外贸英语口语的教学材料如听力材料和视频材料相对匮乏,实践教学也缺乏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此外,鉴于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课本中所例举的各种案例和模拟场景情节往往简化了产品信息,与实际外贸工作中的情节有较大差距。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材料,老师在讲授时也只能针对书本上的内容展开讲解,组织学生模拟对话也容易流于形式。
2.3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的实践性非常强,而学生毕竟没有踏入社会,没有从事外贸工作的经验,因而在针对各种外贸业务进行讨论和对话时也只能抽象地泛泛而谈,无法展开深入的讨论。特别是讨论到具体行业和具体产品时,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对产品相关信息的一些英文表达非常缺乏,因而在进行根据外贸业务设计的模拟谈判时无法深入开展讨论。
3 外贸英语口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建议
3.1 积极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
与其它英语口语课一样,学生如果要想学好外贸英语口语课程,必须多开口,将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说出来才会有所提高。为了让学生多开口,老师应避免填充式教学,而应在课堂上创造出说英语的氛围,多设计各种形式的问题,如除了难度较大的模拟外贸场景谈判外,可以多设计简单的单词或词组填空题,针对外贸业务的问答题、专业词汇的解释、利用固定句式造句、外贸业务中的对话填空等。如果提问过于单调,每堂课都是类似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是无法调动起来的。如果题目过难或过泛,也不利于学生开口。在提问时,如果学生不愿回答,应鼓励其开口回答。提问应符合学生的平均水平,以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回答基本正确,获得自信。此外,全班集体或部分同学大声朗读新单词、重点句子、课文对话等都可以让学生养成开口的习惯。学生多开口,养成上口语课开口说英语的习惯,自然会不怕说英语,上课也会更积极,更活跃,在进行对话讨论和模拟谈判时也会更主动。
此外,由于国际贸易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学生一般都没有从事这方面的业务,因而也很难从深层次进行理解,以前学过的实务知识也比较容易遗忘。因而,在每涉及到一个外贸业务环节时,针对相关的外贸理论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理论讲授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用英语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如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优劣势、包装的重要性、参加商品交易会的准备等。这样,学生的外贸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语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2 实践项目具体化、生动化
在外贸英语口语的学习中,小组分组模拟情景对话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小组分组模拟情景对话一般是由老师按照外贸业务流程,根据其中的某个典型外贸业务环节设计商务场景,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和对话。但很多学生在进行分组模拟对话的时候积极性不高,不愿参与对话,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布置的实践项目过大或过泛,导致学生不知从何开始,也不知如何完成。因而,在组织理论课堂中的对话和谈判时,给定的外贸工作场景一定要具体、生动一些。例如,让学生模拟外贸业务中的价格谈判,如果仅仅给出买卖双方公司名称和产品名称,要求学生进行价格谈判,学生会不知从何开始入手。而如果给出稍具体一些的谈判思路或要求,学生在开展谈判时按照谈判有思路可循,不仅可以加快课堂进度,也可以让学生可以轻松完成各种项目。而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时间比较充裕,因而可以由学生自由完成谈判,但可以给出相应的具体规定,如卖方的初始报价、买卖双方最终达成的价格等。在时间充裕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对话后,还可抽点不同的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对话表演和展示,并将每次的小组得分纳入学生考核。
此外,为了使实践项目具体化、生动化,应避免使用各种陈旧、老套的案例,可以积极使用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从各种外贸交流论坛、外贸交易网站、广交会等获取产品和公司信息,用真实的公司名称和产品信息去设计各种外贸场景,并在学生进行模拟情景对话时展示公司和产品的相关图片,使实践项目更真实、更具体。
3.3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是一门与时代同步发展的课程,因而老师在上课时也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缩短板书的时间,而且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给学生。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展示文字信息给学生,也可以播放图片、音频、短片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可以看到、听到更多信息,更直观地了解各种专业词汇使用的背景。在根据外贸业务进行模拟情景对话的环节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外贸场景图片和资料,使学生在进行口语演练时更真实,并能更好地去体会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可以积极利用因特网,通过建立个人网站或网络课程,将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听力视频材料、商务案例和各种外贸场景模拟材料上传至网上。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外时间多听多模仿,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4 结论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贸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避免填充式的英语教学,把培养学生在对外贸易交往中的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课内外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课内课外多听、多练、多说,使学生的专业口语水平和业务洽谈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也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不断加强外贸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不断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学习外贸实践,才能更好地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卢颖仪.外贸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8).
[2] 韩晶晶.关于外贸英语口语课程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1(7).
[3] 蒋秀娟.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课堂[J].国际商务研究,2006(6).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88-03
一、引言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和对语言错误的进一步研究,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Chomsky对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的区别,使人们对语言错误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错误分析就是对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探索和研究所犯错误的性质和产生原因,进而防止或减少语言错误的过程。
错误分析理论首先将错误(error)与失误(lapse or mistake)进行区分。考德(Corder)认为错误是因为对某种语言规则的无知而出现的语言使用上的偏差,而失误是指由于偶然的疏忽而没能正确应用已知规则而造成的语言行为上的错误。倡导错误分析理论的功能派对待外语学习者所犯错误的态度较为宽容,认为错误是学习语言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路碑,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此对学生的错误顺其自然。理由是熟能生巧,只要多说就能慢慢自我克服。这种态度强调的是学习者使用语言的流利性,其结果虽然使学生克服了怕犯错误的心理,但是过于放任自流完全不注重语言的准确性。
二、外语学习错误类型及错误原因的探究
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和所出现的错误除了母语干扰之外还有其他因素,有错必纠的教学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学生怕犯错误,回避和尽量少说,反而影响了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于是研究焦点便转向了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发现、了解、解释语言学习策略和过程。以功能派的认知理论为基础的错误分析理论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著名的语言习得理论专家R.Ellis在“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一书中谈到了心理语言分类的问题,并列举了这种分类的主要项目:
(1)过度概括或称泛化规则(Overgeneralization and Ignorance of Rule Restrictions)
(2)忽略规则(Ignorance of Rules and Forms)
(3)错误假定(False Concepts Hypothesized)
(4)随意遗漏(Omission)
(5)有意添加(Additions)
(6)简化规则(Incomplete Application of Rules)
(7)配合不当(Archi-forms and Alternating Forms)
然后将错误产生的原因大致归为三类:
(一)语际语言错误(Inter-lingual Errors)也即是由于学习者把母语习惯带入目的语的学习和运用中造成的语言负迁移。
(二)语内语言错误(Intra-lingual Errors)这类错误是因为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则理解不对或学习不全面而引起的。
(三)其他方面的错误(Other Errors)其中包括因教师的教学或教材的不恰当而使学生产生的不正确的假设而犯的错误。
还有就是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文化习惯而在用该语言交流时产生的语用错误(Pragmatic Errors)。如在餐桌上,中国人会对别人的夸奖谦虚地用“where,where”这套客气话回答,会让西方人莫名其妙。一些英语教师谈到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
1、语法概念不清。
2、语言知识不足。
3、汉语习惯的干扰。
4、语言表达的熟练性不够。
5、日常交际经验不足。
应当说所有这些说法都涉及到了错误的原因,但它们并没有触及错误发生的内在原因。
三、对外语教学实践的启示
外语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依赖于对外语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了解,而错误分析理论正是通过分析外语学习者所出现的言语错误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并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因此可以说,错误分析理论的建立是外语教学的一大发展。它一方面丰富了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并已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待学习者的言语错误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以下我们仅就它对外语教学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三个方面的启示作些讨论。
(一)正确认识学习者的言语错误
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在口语或笔头表达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对于学习者的这些言语错误,教师传统的做法是“有错必纠”,以求得学习者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其结果是,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对学生的言语错误的讲评和更正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对待学生言语错误的方法是一种消极的方法。从科德(1979)对学习者言语错误所描述的三种不同类型来看,“有错必纠”的方法只有可能对“系统的语言错误”(systemetic errors)会产生一定的效果,而对那些“形成系统前的错误”(pre-systemetic errors)和“形成系统后的错误”(post-systemetic errors)则起不到什么作用或起的作用相当微小。此外,过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会使得他们产生一种“怕犯错误”的心理,而不敢大胆地去进行用目的语交际的尝试,这极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目的语交际能力。
错误分析理论向人们提示:学习者的言语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学习者在言语交际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意义的表达,在他们的语言规则没能内化的时候,语言形式上的错误在所难免,而且有些错误是语言学习中的必经阶段。应用语言学家杜雷和贝特(1974)曾说过:“不犯错误是学不会语言的。”可见学习者是在言语错误中学会语言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者的言语错误不必大惊小怪、过分挑剔,而应采取宽容一点的态度,并告诫学生,错误的出现是前进中的问题,只有大量的实践才能逐渐减少。这种将学习者的错误从需要避免、需要纠正的地位提高到作为认识语言学习内部过程的向导的地位的积极作法,十分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外语的运用中逐步走向完善,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
(二)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言语错误
外语学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认知过程,它牵涉到诸多不同的因素,因此外语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时所犯的言语错误也是多方面的。虽然错误分折理论在目前还不可能全面地将外语学习者所犯的各种言语错误进行准确的归类,为教学的各个方面提供依据,但是根据错误分析理论研究的成果,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对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错误加以区别,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这对提高外语教学效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区别语言行为错误和语言能力错误
“语言行为错误”(performance errors)指的是学习者由于疲劳、紧张、粗心、激动或注意力分散等,在说话和写作时所犯的言语差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口误”、“笔误”。例如:
(1)He is my sister.
(2)It didnt bother me in the sleast. ——Sorry, I mean “slightest”. (正确的用词应是slightest)
例(1)中说话者因“口误”将She说成了He;在例(2)中说话者原本想用的词是slightest,结果由于某种原因说成了“sleast”,而后自己又予以更正。
语言行为错误是偶然的,不是反复性的言语差错,是由于没有正确使用已知的语言系统而造成的。任何人在使用本族语或外语时都会发生语言行为错误。这类错误是没有规律的,往往可以由学生自己发觉并改正。
“语言能力错误”(competence errors)指的则是外语学习者的话语中那些不同于操本族语者的特殊之处。即学习者因尚未掌握所学外语的体系而犯的那类系统性错误。这类错误会在学习者运用语言时反复出现,它反映出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这种错误一般不能由学习者自己发觉和改正。例如:
I very like to read the novels.
We practice to speak English with them every afternoon.
2、区别全局性错误(global errors)和局部性错误(local errors)
贝特和凯巴斯基(Bert and Kiparsky,1972)从语言的可理解性的角度将学习者的言语错误区分为全局性错误和局部性错误两类。所谓全局性错误是指违反了有关句子的整体结构,从而影响整个句子意义解释的那类错误(如错用或漏用连词、主要词组语序颠倒、对句法规则的过度概括等);而局部性错误指只对诸如从句或短语等一部分句子意义的解释有影响的错误(如错用或漏用某一动词或名词的词尾形式、冠词或助动词的错用或漏用等);而这种影响往往不会妨碍正常的交际。例如:
The soldiers had been shooting when they are blindfolded.
那些士兵是蒙住眼睛被枪毙的。
例句中有两个错误:一是在该用shot之处误用了shooting,这类错误影响了整个句子意义的解释,有可能导致对句子意义的误解,属全局性错误;另一个错误是从句中的动词时态的误用,即该用were而误用了are,这类错误是局部性的错误,因为它不影响说话者想表达的意思。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对待学生的言语错误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即:只要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其语言形式结构有偏误或用词造句不符合规则,便一概而论地加以指出和更正。其实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在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区别对待全局性错误和局部性错误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目的语,不要怕犯语言错误;对于那些不会造成交际过程中断或误解的局部性错误应尽可能避免过多地去指出和纠正,以免挫伤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积极性。贝特和凯巴斯基(1975)也说过:“全局性的错误,即第二语言习得者普遍犯的错误,并对交际造成很大干扰的错误,应该予以重视。局部的错误,随着语言学习的发展,自然会逐渐解决。”
3、区别对待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错误
口语和书面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交际媒介,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口语交际中,人们一般不可能事先准备好一大套,然后滔滔不绝地说下去,更多的情况是边想边说,经常改变话题和说话方式。此外,意义的传达往往还伴随着一些非语言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等。而在书面语交际中,人们通常有较多的时间去斟字酌句,使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根据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学生在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交际形式中所出现的错误是符合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规律的。
在书面语表达中,应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系统方面的知识来监察和修改语言输出,少出或不出语言形式方面的错误,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了书面表达错误,教师首先应区别其类型,以便分别对待。对有的错误可以在错处做一些提示性的标记,然后让学生自行更正,这有助于学生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出错的根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有的错误,尤其是学生因根本不懂得某一规则或某一规则学得不全面而犯的错误,教师可作一些适当的解释和更正,这样可以使学生从错误中学得一些新的语言知识,以指导以后的语言实践。
学生口语中出现的错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规则运用得不熟练或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应用所学规则来监检语言输出而造成的。对这一类错误教师应采取宽容一点的态度,特别是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思想的表达、意义的传递上时,教师更不应打断他们的交际来修正语言形式上的错误,否则将不利于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的流利性。外语教学实践的经(下转第291页)(上接第289页)验表明,在学生的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留意观察学生出现的错误,并将那些典型的、普遍性的错误记录下来,作为调整以后教学重点的依据,对提高外语教学效果是有益处的。
(三)教学安排应遵循外语学习的规律
科德(1975)指出:“语言学习是发现语言中底层的规则、范畴和选择体系的过程。这些规则、范畴、体系学生是通过教师向他提供的语言资料进行某种处理活动而发现的。错误乃是这一过程性质的反映。”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的言语错误提供了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的证据,展示了其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步骤。因此,对这些言语错误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可能帮助教师预见到在某一教学阶段中学生会碰到的困难,从而在教学中采取主动,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普遍存在的言语错误是对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提供的一种反馈。通过对这些言语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教师可以找出现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从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订出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错误分析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错误分析理论使人们改变了对错误本质的认识:把错误从需要避免、需要纠正的地位提高到了作为认识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内部过程的向导地位。另一方面,外语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依赖于对外语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了解,一定意义上说,外语习得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而错误分析理论正是通过分析外语学习者所出现的言语错误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借助错误分析理论,外语教师可以发现、总结外语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常见的错误类型,了解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而预测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以便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外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Corder S.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2\]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3\]戴炜栋,束定芳.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国语,1994,(5).
受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受教育者和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学习者的消极情感会影响其学习潜能的正常发挥,而学习者的积极情感如自尊、移情或动机能产生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如何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协调统一,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一、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及内涵
1.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溯源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动机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活动根源于内部动机。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在自我实现动机的驱使下,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机会, 人性就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还是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学习内容本身有意义并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具有相关性,以至于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教育学者们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应用到了教学领域,这样便形成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即以学生为中心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协调统一,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在教学目标上,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及培养 “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精神”是把受教育者放在居中的位置,把他们的“自我”看作教育的根本要求,社会所有的教育活动不仅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围绕着“自我”进行。
鉴于世界处于迅速变化、充满矛盾的时代,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惟有寻求知识的过程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人本主义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在于使人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最终达成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
(2)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以其学习观为基础的。人本主义的最基本的假设是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每个人都有优异的自我实现的潜能。那么,整个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的发展与实现的过程。人本主义教学主张课程的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应与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美国教育学者麦克尼尔(J.D. Macnil)指出“人本主义者认为,课程的功能是要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有内在奖励的经验。……自我实现的人这一理想,是人本主义课程的核心。”
人本主义教学的出发点不是“任务”,而是“对个体主观经验的尊重”。人本主义教学不再过分强调特定学科的知识结构,而是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实现有意义学习。
(3)人本主义师生观。人本主义教学视野下的学生是可以自我选择的自由的个体,他/她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人本主义教学视野下的教师不是“正确答案”的提供者,而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应是一位“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facilitating),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训练”(training)或“教导”(teaching)。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需要通过双方的认知和情感的沟通,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目的。有效的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此,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倡导情感化的师生关系,强调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在外语教学中实践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协调统一,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培养知情意合一的人呢?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理念,具有包括:(1)为学生提供一种归属感;(2)把所学的课程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3)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4)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5)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6)培养学生的自尊感;(7)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8)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批评;(9)鼓励学生的创造性;(10)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11)鼓励学生的自主性;(12)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13)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
下面重点阐述高校如何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的外语教学。
1.实现人本化的高校外语教学目标
高校外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外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高校外语教学除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之外,还应有更高的目标追求,这就是培养整体的、全面发展的人,精神丰满的人。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真诚、自尊、自信、理解与合作等品质的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罗杰斯的个性理论又称“自我学说”,这种学说要求“一个人必须依靠自己发现、发展和完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依靠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借助于情感和认知合二为一的认知途径, 形成一个充分独立的、创造性的、充满着真实、信任和移情理解的完整的人”。要培养“真实、信任和移情理解的完整的人”,必须营造一种“真实、信任和理解”的环境。首先,教师应具备真诚的品质,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潜能,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如果能够做到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和理解每一个学生,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学艺术,还要具备真诚、移情性理解、耐心和谦虚等人文品质。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在一个不断进化的社会里,教师为学生面对未来做的最好的准备就是“让他/她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让他/她们坚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是社会的重要成员”。语言学家认为,习得第二语言是获取一种新的语言自我的过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个性冲突。青年大学生有比较高的自尊(Self-esteem),较容易受挫。因此,教师应了解并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对他/她们在语言上所犯的错误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纠正得法,防止伤害学生自尊心,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采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对自我的信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有能力完成的教学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予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逐步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实现人本化的高校外语教学内容和过程
注重教学过程是人本主义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注重教学过程就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课程内容应如何传授,课程内容的传授既要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需要。首先,应在重视学生内在动机与需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考虑怎样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人本化处理。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拓展一些具有人本主义思想的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pair work,story telling,group discussion 等活动。比如婚姻、健康、谋生、休闲娱乐等主题,既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世界,又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未来。有关爱情、友谊、金钱等主题,能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与同学的交流沟通中逐步确立自己的生命观、幸福观和价值观,这与人本主义所倡导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在人本语言教学中,“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很受重视,它既是学习者学习语言,又是学习者了解自我进而改善自我的一个途径。学生在以小组或对子形式展开的活动中,询问和谈论彼此的情感、经历、价值观念等,在用语言交流的同时,也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各种内在体验。当学生在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的环境里学习时,能够消除外部威胁,增强自我意识和学习动机。当学生发现所学习的材料、内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时,他/她们的学习兴趣会更浓,理解力和记忆力会增强,这时的学习是一种自我主动的学习,当学生全身心(感情和智力)地投入学习时才是“最持久、最深入的一种学习”,也只有这时,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精于启发性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要靠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时,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人本主义教学是“从认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开始的,并且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在学生群体中,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偏好有所了解,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另一方面,从学生的立场来看,他/她们有被认同的需要。当学生真实的内在需求被唤起,学生的个体差异被认可和尊重时,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的动机与动力,这时的学习才是高效的。
3.建立人本化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合作关系是有效地进行外语教学的前提。人本主义十分强调学习氛围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提倡师生平等,创造“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气氛,热忱地对待学生和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我形象,减少防御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形成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 当学生在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环境中学习时,就能充分释放出其学习潜能。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两者是不可分割,彼此融合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情感因素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生要学什么,还应该创设一种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建立并维持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要努力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美丽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形象地再现教材,把学生带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在连续的情景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使学生忘我地由“扮演脚色”到“进入脚色”,由“被动脚色”跃为“主动脚色”。教师还可以组织表演节目、讨论、辩论等活动, 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空间,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高峰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任务或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活动,在交流的活动中提高认识和培养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活动的指导者,又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这种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生可以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学中,人际情景和教学情境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协同作用,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师要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妙趣横生的语言去从事教学。教师要以自己的“以教为乐”引发学生的“以学为乐”,师生共同体验教学之乐趣。
三、结语
我们不难看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高校外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促使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多个角度重新对高校外语教学进行解读。人本化的高校外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在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引导人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具体地讲,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从而使学生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总之,高校要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注重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自我实现的人。
参考文献:
[1]Arnold,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8.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83-484.
[3]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 440.155.
[4]麦克尼尔.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4.
[5]马斯洛.李文浩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131.
[6]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评述[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0,2.
外贸跟单员是随着我国外贸的发展和业务的细分而出现的一个新岗位,《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即是根据此社会需求,新兴的一门国际经贸类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的即是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外贸跟单员。
一、外贸跟单员与《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情况简述
(一) 外贸跟单员的岗位定义与工作职责
外贸跟单员是指在进出口业务中,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加工、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部分或全部环节进行跟踪或操作,协助履行贸易合同的外贸业务人员。
跟单员主要工作职责包括:1、跟踪每张单订单的生产并将货品顺利的交给客户,收回应收回的款项。2、同新、旧客户保持联系增加沟通,了解客户所需。3、接收客户的投诉信息,并将相关的信息传递到公司的相关部门。4、掌握、了解市场信息,开发新的客源。5、做好售后服务。
(二) 外贸跟单员的发展前景
以客户定单为依据,跟踪产品(服务)运作流向并督促定单落实的跟单员是各外贸企业开展外贸业务的基础性人才。每一个外贸企业,不论是贸易型出口企业,还是生产型出口企业,不论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大中型企业,还是身兼数职,公司规模较小的小型外贸公司,必不可少的就是跟单员这一岗位。
因此,在整个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大背景下,我国各类型各种规模外贸企业良性发展的情况下,对于跟单员的岗位人员需求是庞大的,跟单员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较为看好,只要能够充分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加强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一定能够在日后的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先机。
(三) 《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课程定位为高职外贸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此课程以跟单员岗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进出口跟单操作流程为主线,按照高职学生的任职特点,采用案例、项目驱动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训练职业技能,发展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外贸企业的出口业务流程中,以外销合同为依据,跟踪产品(主要是货物)运作流向并督促合同的落实。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跟单员,让学生既熟知进出口跟单业务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流程,又能熟练进行进出口跟单业务处理。
《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主要教学目标为:培养具备专业职业能力、专业知识累积以及专业素养的外贸跟单员。1、职业能力:能合理寻找供应商;能处理打样、寄样;能审查出口合同;能进行原材料采购及确认;能核实生产技术及设备;能跟踪生产进度;能进行质量监控;能处理货物出口包装及租船订舱;能处理货物报关、报检等手续。2、知识目标:掌握企业法人登记及生产经营情况核实事项;了解与产品企业相关的各类安全、生产、企业标准及环保包装要求;熟悉样品制作;掌握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知识;掌握常用货柜尺寸及装载重量;熟悉我国进出口相关法律法规,掌握进出口主要流程。3、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协作能力与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 《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课程主要教学手段
目前,该门课程授课多采用讲授、多媒体教学、建立课程网站,利用网络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以及引进模拟操作相关软件等方式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除了在教室听课以外,也可以通过小组形式的模拟发表进行实训,到学校专门的实训教室,利用网络资源或者专业课程软件进行模拟操作,锻炼操作能力;也可以依托学校实训基地及校企合作平台,进行观摩考察学习、顶岗实习等,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当前《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权威教材以及完善的课程体系
目前《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专业权威的教材种类非常有限,成体系的教材数量很少,大多是针对全国外贸跟单员培训考试内容而编写的教材。教材内容覆盖面广,内容多,量大,很多知识点跟《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保险》、《外贸单证实务》等相关课程都有重叠,使得本门课程的教材在整个国际商务专业教材体系中缺乏优点和亮点。教材的不统一不不成熟也使得本门课程体系建设滞后,从目前的高职院校来看,由于外贸跟单的课程建设起步较晚,所以该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有很多不足,教学大纲编制也非常不成熟,教学内容在院校之间相差较大。正因为此,许多高职院校外贸跟单课程的开展很难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是实际有效的实训课程的缺失使得许多教学内容与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相关知识雷同甚至重叠,而跟单课程的实质应该是注重在履行订单过程当中的操作与实践,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手段使得培养外贸跟单员工作也就变得有名无实。
我校在几度更换教材后现在使用的是由外贸跟单员考试中心编写的《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该教材也存在如上问题,虽然覆盖知识点全面,但内容过多,并且大量与国贸实务、单证等教材内容重叠。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课程设计等局限,必须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筛选,授课过程中选择性的讲授教材当中的部分内容,虽然避免了重复国贸实务、单证课中已有内容,但删减也使得学生对于部分内容的熟悉不够,难以全面系统的让学生全部掌握有关内容。
(二)课程教学内容理论多,实践少,课程实践限制大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以课堂授课模式居多。教师通常会将课程分为出口跟单和进口跟单两部分,按照传统教学方式,从接收订单一直到生产进度跟单,从货物运输讲到出口收汇核销。而学生对于如何组织生产,什么是确认样,什么是色样,货品内外包装有何区别和侧重等一系列跟单重要问题均停留在表面认识和理解上,缺少实践机会使得学生无法很好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校外的实践环节的实施条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现在的外贸企业大多数为私营中小型企业,它们本身对外贸跟单员需求量小,不愿意接受没有从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也缺乏全面培训的安排,即使找到对口实践单位,大多数能安排的也只是观摩而不太可能真正让学生上手操作,使得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有很大的难度。再者因为跟单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本身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单纯的一次两次观摩或者一到两天的实践操作并不能保证学生真正锻炼了实践能力,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课程的实践教学受限居多,实施难度较大。
三、《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一些建议
针对上述若干问题,也根据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对于如何将实践与理论教学方式进行结合,给出一些建议。
(一) 小组任务教学:进行角色扮演,组建公司进行模拟流程操作
跟单员的工作本身需要同生产企业、客户以及外贸公司进行配合和联系,因此可以分配角色进行模拟操作,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创设与工作环境相类似的场景进行模拟操作。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建若干模拟公司,并选定生产产品,建立自己的产品展示,任务角色有生产企业、客户、外贸公司业务员、跟单员等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然后,选择了角色的学生如模拟外贸公司业务员的学生可以通过软件或网络与模拟客户的学生进行询盘、发盘等操作,也可以同模拟生产企业的学生进行“供应商选择”、“验厂”等操作。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必要的空白单据如“生产进度表”、“采购单”、“入库单”等供学生进行填制,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业务流程,加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针对任务完成情况对每个小组的效果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进行实地参观教学
跟单员需要掌握大量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能力,跟单课程有若干环节如生产进度控制、质量跟单、供应商的选择、货物运输等都牵涉到工厂,然而学生之前普遍没有接触过工厂等生产企业,缺乏感性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习货物运输的环节安排到工厂或者集装箱码头进行参观。本课程选择跟学院有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外教学地点,安排学生进入工厂进行实地观察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生产企业里的外贸跟单员进行讲解和现场演示,学生通过现场观察感受熟悉外贸生产企业的环境和氛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可以让学生有职业初体验的感觉,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
(三)利用校内实训室和课程软件进行模拟操作
授课过程中,可利用学院现有的校内实训室如模拟外贸公司业务部、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等进行亲身体验。当讲解到“合同跟单”时,教师可以结合现有的国贸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国际商务实训室中进行如网上磋商、合同签订、订单下达、网上支付、订单跟踪等一系列流程的仿真操作。讲解产品包装选择时,可演示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格的瓦楞纸箱和纸板,可带领学生操作“模拟跌落试验”,该试验是将内装商品的纸箱按照不同的姿态和次数从规定高处自由跌落,以检验纸箱对商品的保护程度。目前,我院也在积极开拓外贸跟单相关软件的应用,在已经应用南京世格软件公司的SIMTRADE模拟平台以及POCIB的基础上,也在试用体验世格软件新进推出的SIMOS外贸跟单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目前仅限于教师体验中,日后如果发展成熟,可作为本门课程的专门教学软件推广至教学过程当中。
(四)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巩固教学效果
通过组织学院、参与市、省乃至全国性的技能竞赛,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或技能,而且相应的技能竞赛需要选手发挥聪明才智,活学活用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重复知识,甚至更需要进行升级和创新;层层选拔的过程、集中培训的经历、激烈竞赛的场面,可以让学生选手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培育学生奋勇拼搏的精神,使学生的竞争能力得到提升。2012年12月2日,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全国外经贸职业教学学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外贸跟单技能大赛圆满成功,也代表了外贸跟单全国类大赛的一个发展里程碑,作为指导老师,去年第一次带领学生参加赛事,获得了团体二等奖,也是对学生和本人教学工作的一种激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再接再厉,加强学习,努力获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28-01
1 “监察模式” 理论诞生的背景
早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将言语看成是由言语器官活动组成的习惯系统。后来的斯金纳用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言语行为和儿童语言的习得。之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验认为不同年龄有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的认知能力,他的认知发展论为语言习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通过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形式特点的分析,形成了言语生成理论。他将语言习得分为两个层面,即能力和表现。能力就是指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包括本族语言中天赋的和习得的全部语言知识;表现是指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包括创造和理解句子的原则,以及分析语法错误和错用的原因。
深受乔姆斯基言语生成理论的影响,Krashen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对“监察模式”进行了首次描述,强调了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探求语言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这一模式包括了五个假说,分别是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2 “监察模式”理论的具体内容
2.1习得与学习假说
Krashen将“习得”和“学习”这两个术语进行了对比。他认为,就像儿童牙牙学语一样,当我们完全沉浸在外语环境中,所听所看的都是这种目标语材料时,这种过程应是“习得”。而一旦我们特意注意所学语言的形式及语法规则时,这一过程就变成了“学习”,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2.2监控假说
“监控”是学习者对白己语言输出的质量进行有意识的监
督,它可以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期间或之后。
2.3自然顺序假说
自然顺序假说提出,第二语言规则的习得是以一种可预示的顺序逐步掌握的,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的掌握,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
2.4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是“监察模式”的核心内容,Krashen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语言输入的作用就是激活大脑中的习得机制,而激活的条件就是恰当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2.5情感过滤假说
Krashen试图以情感过滤假说来解释为什么学习者的学习速度不同,他们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也参差不齐。学习者差异的存在不仅是由于他们接受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量不同,还在于不同的情感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不恰当的情感 (如学习动力不够、过度焦虑等) 会对语言输入产生阻碍,使其无法进入语言习得机制,当然也就不能进行语言习得。
3 “监察模式”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形成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尽管母语已足以帮他们解决在一般社会活动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但随着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大,异族文化的交流,学生有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需要。
3.2建立愉快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教师在言语、表情、姿态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关怀、欣赏、肯定、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减少学习压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3.3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基础阶段的外语学习往往远离现实生活,难以创造真实的生活情景。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没有真实性情景可依。一切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因素都是体现真实情景的语料库。教师必须模拟真实程度不一的情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语境库”的局限性,形成多层次情景。
3.4运用综合的信息源和媒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媒体传递单源信息,结果学生难以提高各种语用能力,获得真正的语言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语言软件的开发,我们完全有条件为学生创立一个多媒体,多信息源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仿真的语言习得环境中学习外语。
3.5提高语言的接触频率
外语学习同母语习得一样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但需要真实程度很高的活动空间,也需要一定量的活动时间。从某种角度来说,外语学习活动经历三个阶段:理解语言材料(信息输入);丰富语言认知结构(知识积累);运用语言实践(加工输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保证信息输入、语言操练和实践活动的密度。
4 “监察模式”理论的局限性
“监察模式”理论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的历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几项基本假设上。
如“习得”与“学习”的区分在理论上似乎是可行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确定某一过程到底是“学习过程”还是“习得过程”,也无法确定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是来自“学习过程”还是“习得过程”。实际情况很可能是两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无法截然分开。
Krashen的自然顺序假说主要是建立在词素习得顺序研究基础上的,而这些研究从有限的语言现象推导出普遍的语言习得顺序,在方法上是站不住脚的。Krashen提出了自然顺序假说,却又无法解释为什么语言习得会存在这种顺序。
他强调“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强调语言输人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却又没有准确定义“可理解的”到底是具有什么样特征的语言输人。
他试图用“情感过滤”来解释学习者差异,似乎也过于简单化。“情感因素”是如何过滤掉语言输入的?为什么这些因素能过滤掉某些语言输入而放过另外一些输入呢?
总之,“监察模式”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确缺乏科学性,在实践中也很难操作。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Krashen的理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间题,它的积极意义却是不容抹煞的,特别是它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强调注重意义的语言交流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Pasty M. Lightbown and Nina Spada.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ird Edition. 2010.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234-03
一、双语教学模式与外贸实践操作技能有效结合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能“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人才,已成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由此,双语教学也正成为培养国际应用型人才的“桥梁”。双语教学一般是指在课堂中运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进行各门专业学科的教与学。它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科学习与思考的能力,提高其国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以适应新世纪全球化社会对国际型人才的需要。《国际结算》是我院商务英语与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完备、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是从事银行涉外业务和企业对外贸易业务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本课程直接对应外贸公司单证员工作岗位,是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初始就业岗位。我院提出“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培养目标,因此,本课程也是培养高职学生今后可能从事外贸跟单员、外销员等岗位的技能课程。单证是整个外贸工作的核心,通过单证员工作岗位,可以很清晰地将整个外贸环节串联起来。因此,《国际结算》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并有效结合高职学生外贸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既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也符合高职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二、目前双语教学模式与外贸实践操作技能结合所遇到的问题
(一)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和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教材及辅助资料匮乏
本人连续三年担任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深深体会到该课程双语教学和外贸操作能力培养有效结合的教材少得可怜。目前,新华书店、博库书城等书店市面上销售的教材,要么是全中文,要么就是全英文;要么是全理论,要么光是单证操作方面的。国内出版发行适合双语教学并结合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国际结算教材(中英文对照本)屈指可数。我院从2007年开始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结算》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所使用的双语教学教材情况如下:06级使用的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肖云南、平主编的《国际支付与结算》(2004年出版,第1版);07级使用的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叶文琴、顾宏远主编的《Fina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结算(英文本)》(2007年9月出版);08级使用是由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刘长声等主编的《ENGLISH FOR IMPORT & EXPORT DOCUMENTATION国际商务单证英语》(2007年8月出版)。但在本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在双语教学模式下高职外贸单证职业技能培养与实践教学研究》(立项编号为Z20080103)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我院高职学生对目前使用的教材不太满意。一个是教材难度太高,全是英文,缺少中文注释;二是每章节课后缺少练习题,即使有也是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动手操作方面的训练非常少。
(二)既具有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又有外贸工作经历的“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我系老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英语能力,或许能胜任课堂双语教学,但大多缺少外贸企业工作的经历,在解析专业词汇、讲授专业知识,尤其是将理论知识拓展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面,就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另外,从事外贸工作多年后来我院应聘教学工作的人外语水平太差而且教学水平一般,不适应双语教学。因此,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面临“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问题,而且该问题成为国际结算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和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有效结合的一大瓶颈。
(三)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总体参差不齐使双语教学与技能培养收效甚微
虽然我院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较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高,但同一个班级50~70人的英语水平高低不齐,尽管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国际结算双语课前已经通过大学英语三级、四级,但由于专业英语术语、词汇以及表达方式与普通英语大相径庭,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存在理解困难,因此,造成对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及时消化吸收,更读不懂如信用证之类的全英文资料并进行外贸单据填制等方面实践动手操作训练。
(四)双语教学偏重理论,轻视了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传统的授课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即先学习相关概念或定义再举例展开。目前,很多开展双语教学的老师仍然摆脱不了这个模式,一味去强调理论知识的英文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或按照英文教材逐章逐节讲得很细,变成翻译式教学或语言知识讲解,使学生对这门课的实践意义和培养目标模糊化,使他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而当他们到了具体工作环境下就不会进行知识的变通和应用,显然这种结果是违背了我们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三、双语教学模式与外贸实践操作能力结合的措施及建议
(一)选用或编排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双语教材
许多教材采用概念讲解、样单评析、作业练习为主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保证了专业知识双语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制作单证等问题就可能束手无策。根据高职的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及高职学生特点,应积极组织有关银行、外贸行业专家和本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联合编写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双语教材。《在双语教学模式下高职外贸单证职业技能培养与实践教学研究》的课题组正着手编写这样的双语教材,并采用与工作岗位对应、与工作任务结合的项目教学法,如汇付这个章节,我们把汇款作为一个业务操作任务,首先设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和操作任务。其次导入与本操作任务有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通过三个模块来达到教学目标,一是任务操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二是汇款操作业务的流程,这两个模块的双语教学能让学生掌握实际任务操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第三个模块主要是汇款业务操作实训,通过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的实际汇款业务让学生讨论如何办理汇款业务,然后归纳总结出操作要点(如果是要制作单据,那么总结出单据的缮制内容和要点)。最后学生参加模拟实训。该教材能够有效将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学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结合,达到培养“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我们高职院校专业老师仅仅具备英语专业知识或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却缺乏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及单据制作方面实践经验的现象,我们鼓励承担专业课双语教学的老师利用假期到进出口企业或银行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由此达到培养他们“双师型”素质的目的。学院也可以通过聘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校做培训或讲座,要求相关老师去参加。
(三)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实施小班化双语教学,增强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
近几年,我院招生规模扩大,“双师”素质教师缺少等因素使得目前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无法做到小班化教学,基本上还是采用大班,人数为50―70人。大班教学大大削弱了该课程双语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结合的效果。在《在双语教学模式下高职外贸单证职业技能培养与实践教学研究》课程组调查教学效果的问卷中,有6%~8%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提高外语水平没有影响。另外,分析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课效果发现,能听懂教师讲课70%以上的内容,商务英语学生为29.43%,国际贸易专业为19.37%;能听懂50%―70%内容的学生两个专业分别占52.8%和61.75%,听懂30%~50%内容的分别为11.08%和12.93%;还有6%左右的学生则听懂的部分低于30%。在问到是否会影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但也会影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跟不上老师的授课内容,无法适应双语教学这种授课方式。学生认为双语教学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听课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高职学生有相当多的人没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英语水平离双语教学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二是大班教学造成授课老师对课堂管理的难度,无法做到课程上跟每个学生教学互动,不能顾及到部分“落后”学生也在情理之中。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降低双语教学教材中超过四级水平英语单词的难度,如在相应位置标出中文注解,同时,在教材编写中尽量避免一些生僻、难度较大的英语单词。另外,就是采用小班化双语教学,人数控制在30~35人之内,既可以调动学生在该课程双语教学中的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可以使授课老师对参与实践操作训练的学生所反馈的问题及时解答,这样就比较有针对性,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使双语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四)双语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和强化体验式模拟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此次对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实践中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调查中,认为课件在声音、动画等方面缺乏强烈的效果和内容形式比较单一,不够丰富。出现有35%―45%比例的学生提出希望授课老师在课件声音、动画等方面增强效果;39%―47%的学生认为内容形式要多样化,也有10%左右的人提出改进文字组织,提出需要改进版面的人数比例只有5%左右。可见,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国际结算的双语教学除了要采用灵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要突出体验式模拟实践教学。这是因为国际结算是一门涉外性很强的实践类课程,外贸业务中经常要处理一些全英文资料,如国外发来的信用证,所缮制的单据一般也都是全英文的,涉及的条款栏目的填写都需要运用专业术语表达。根据这些特点,一方面,双语(尤其英语)要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实训指导书等模拟训练资料也要体现双语特色,尽量采用英文编写;另一方面,进行体验式模拟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根据模拟情景动手制作各种单据,撰写英文的实训报告。模拟实训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模拟实践教学的运用和强化,既能明确本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也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其学以致用,最终实现毕业后立马上岗操作。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两个专业分别有近90%和95%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各种单证操作技能的培养有帮助,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可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运用和强化体验式模拟实践教学能使双语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结合。
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开口能说、动手能做”,并能将商务与英语知识相结合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娟.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0-121.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坚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认为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态度、动机、个性、自尊与自信等。第二类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师生有目的、积极主动参加的双边活动。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可见,外语教学中,师生关系对教与学的影响也是值得探索的课题之一。
一、“师生关系”的定义
“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皮连生,2002:326)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几乎天天上课与学生接触往来,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媒介。
二、良好师生关系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认识速度和质量与其认识密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老师的关系。当今的外语教学是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它不象历史、地理知识那样靠背诵语言知识就能掌握,也不象数、理、化那样靠透彻的理解、周密的分析。外语课堂教学比起其它学科来,在教学方法上、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在教学设备的运用上都应更加先进。
外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是学生获得有效输入和内化课内外输入并逐步转化成输出的最理想的途径,外语教学只有通过相互交往活动,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实际运用能力)。因此,为了保证交往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更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
1.提高自身的素质,形成个性风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个文件中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5个因素和1个公式”。这5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与条件;(5)教师的素质。这5个因素中,前4个是可变因素,而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1个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十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X教师。这个公式中括号内4者相加是10分,而教师的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即教学质量越高。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的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建立一直合格的、新型的中学外语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是提高中学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2.真诚地理解、接纳全体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是其它教育因素所不能代替的。教师可通过了解、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学习的爱好、困难,实现应有的“移情”,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外语的交往活动,时刻注意学生那段时间中的使用外语能力的进步。师生之间只有在相互理解、接受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才能对教师所教学科采取合作的态度,乐于为他们所喜爱的教师而努力学习。3.给予学生期望与成功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而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后,会激起对教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如此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让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也是融洽师生关系、改善英语学习环境的途径。
4.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随着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也就更显得日趋重要。作为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汲取某一方法的优点,筛除其不足之处以创造有效的方法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学习对象。正如Robinet说的:“优秀的教师总是充分利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最好的教学材料。”①方法一:创设适当的情景,在活动中学习。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营造交际氛围,引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培养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相联系,模拟真实生活情景,将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力求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活泼。
②方法二:采用开放式或讨论式教学。复述、表演、辩论、演讲、口头作文等训练方法,均使学生通过实践来锻炼实践英语的胆量和英语口语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自我。
③方法三: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随着多媒体、影碟机、网络的广泛运用,英语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媒体,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制作直观易懂的课件,使课文中角色鲜活起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先进的媒体还可以增加课文知识的信息量,加大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提高单位课时的效率,使英语教学实现“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先进教学模式。
④方法四: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最好辅助形式,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事业,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课外活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办英语小报,出英语墙报,组织课外阅读,开展英语歌曲、话剧表演等竞赛,办英语广播、英语讲座等活动。
另外,教育部新颁发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选修可作了初步的设想,也利于英语教师的借鉴,如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语言应用类(文秘英语、科技英语、信息技术英语、初级旅游英语、初级经贸英语);欣赏类(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英语歌曲欣赏)等。这些活动均能开阔学生视野,清除心理疲劳,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情感,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鑫英语教学中师生情感协调与缩小两极分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3(3).
随着军队院校教学任务的转型,岗位任职教育已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短时间、多层次是任职教育的主要特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是岗位任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是任职教育院校必须研究的课题。因此,探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
一、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有针对性地把部队所需要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专题,以课内专题讲座为主体,课外研究探索为补充,将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课外浑然一体。课内教学精讲主要知识点,采用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将主要的理论融会贯通。课外针对专题的内容,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等,查阅资料,研究讨论,开阔思维;还可以带着问题亲临部队“实战”,“实战”中应用理论,消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强化理论、拓展知识、创新发展的目的。
二、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以学员为主体,充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体现这一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学员来自部队,具有丰富任职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优势。
(一)创造了学员潜能发挥的氛围
岗位任职教育针对性强,需求的知识多、内容新。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突出教学训练的研究性、试验性,让各种思路、方案、概念、设计碰撞交汇,让人的创造潜能在允许失败、允许反复的良好氛围中激发成长。
(二)改变了“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信息时代的指挥军官,应以具备整合高新技术装备及多种作战因素的能力为基础,以提炼有创意的指挥概念并形成系统设计为素质能力的最高形态,这种智慧和能力的获得,创造精神的激活,需要有适应的教学模式和环境加以培育。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员“灌输式”教学方法,留给学员自主开发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使课堂向“实战”拓展延伸,使知识向创新型发展。
三、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按照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应提高分析解决部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员能够胜任拟任岗位需要。
(一)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实施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步骤,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的整合。一是要选取部队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学分析内容。要经常关注部队武器装备发展动态和使用管理以及军事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支撑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通过专题讲座,引导学员进行分析。二是要结合军事斗争准备选取研究探索内容。选取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经典战例进行分析,设置未来战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实战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三是要根据学员任职岗位需要提炼补充内容。在学员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任职学员拟任岗位的特点,搜集现职岗位学员的成功经验和体会,提炼补充专题内容。
(二)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保证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一是要准备好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整合之后,实施中精讲哪些内容、自学哪些部分、研讨什么问题、学员扮演什么角色,教员都应当提前设置。二是要恰当处理聘请教员与自身授课的关系。教学实施中,自身教员授课是主体,但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请进来”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对于一些知识前沿和跨学科的问题等,需要聘请专家教授进行讲座。三是要合理安排参观见学活动。“走出去”是拓展知识的必要环节。“走出去”看什么?学什么?回来后干什么?这些问题,都要在教学实施中提前安排,使学员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准备。
四、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岗位任职学员的特点,而且也充分开发利用了各类资源。在内容选取上,采用前伸后延的方法,前伸到学员部队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困扰部队的难题,收集典型的案例,收集学员急需的知识。后延到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前沿上,后延到学员将来的任职岗位上。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在自身讲课的基础上,聘请了其他院校和部队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专题讲座,采取了研讨式、案例式等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也证明了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更新了学员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
通过政治理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学员有自己的学习兴趣,有自己的创新空间。结合课堂精讲内容,针对某些理论或某项新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开阔了思维,拓展了知识。一些学员就某项问题专门写出了非常有见解的研讨论文,有的论文已在相应刊物或研讨会上发表,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二)丰富了课堂内容,补充了教学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护士人力资源成为我国最丰富的资源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护理教学理念及临床经验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高专护理院校还不能与国际接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具有国际护理水平的护士需求量逐渐上升,如何全面提高我国高专护理专业人才的外语技能,使之与国际水平接轨,是我国护理界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专英语阅读的理论基础
英语教师的教学职责之一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高专英语教学中,一般采用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理论、图示理论及交互式理论等开展英语阅读教学。
1.任务型教学理论。强调“意义至上,实用至上”的原则,让学生以交流为目的,轻松且真实地运用语言。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转播者,更是任务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可以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设计不同任务,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语言及非语言的资源分析任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的模式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帮助自己及他人顺利完成学习目标。教学策略上,要求创造教学气氛,共同合作,全员参与,小组学习与个体学习相互交融,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此种教学理论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帮助学生提升交际能力。
3.图示理论。图示理论是建立在读者平时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对图示结构的认知使得读者将知识通过视觉输入到大脑皮层中,存储的记忆与知识结构相互联系,通过阅读关键词或词组,激活相关图示结构。图示结构涵盖的知识不仅包括生活常识,还包括语言结构知识、文体结构知识及文章的预测能力。
4.交互式理论。交互式理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进行思想交流,相互传递信息并对对方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交际英语的教学理论需要具备交互式的能力。交互式教学中,教师不是教学资源的唯一来源,学生也不是学习过程中的客体,被动吸收知识的对象。“交互式”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成为教学主体,在交流中产生共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阅读教学原则
1.了解学生就业方向:为指导学生就业为指导原则,教师对阅读课加以重视,明白其在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2.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根据学生反映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及阅读方式,了解学生阅读喜好。
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中,注入真实情感,例如:考试,学生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了解,教师可将其升华到人生,如疾病、衰老、灾难等,引导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
4.阅读课堂不仅仅以传授阅读技巧为目的,大量的阅读并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三、高专涉外护理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1.阅读教学前阶段。教师在教学初期,将整个教学交给学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教学计划做出课件。前阶段,教师可以按照小组顺序,随意邀请小组成员进行课前导入,其他学生对其导入给予适当评价,并进行综合评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教学技能及合作学习技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对整篇文章的鉴赏能力。
2.阅读教学中阶段。阅读教学中级阶段是学生阅读成果的展现阶段,可以开展一系列阅读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学生结合课堂背景知识,以小组形式展开话题研究,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帮助指导,对知识进一步加深固定;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次阅读效果。
3.阅读教学后阶段。教师可以延伸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话题,引导学生向更深次思考问题,例如:使用电影里的经典词句、名人名言深化主旨,替身课堂质量;教师可根据当堂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好相应的延伸阅读,帮助学生转换视角,对文章进行多元解读,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学充分结合起来,课堂上授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该扩宽视野,扩宽知识面,使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与国际接轨。
综上所述,英语是涉外护理必不可少的一门能力培养课程,对高职学生采取专业的英语阅读模式,应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学习语言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会灵活运用语言,对日常工作及生活起到一定的帮助。高职高专涉外护理专业英语阅读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与就业能力结合,满足当前我国涉外护理职场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3-02
一、引言
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就是指教师根据汉语学习者的认识结构和认识水平,遵循汉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动、形象和具体的语言情景,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为生动具体的、可理解的语言,创设尽可能多的汉语语言情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习得汉语,促进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内化和语言输出的过程,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此之前,笔者已经从事一学期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本文章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初级汉语口语课堂为研究对象,在输入输出理论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这种特殊的教学策略来分析和探讨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和语言输出的最大化,以及在语言信息内化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希望能给以后关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质量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输入输出理论
“输入假设”是美国语言学家Kreashen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该假设认为理想的语言输入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输入是可理解的、输入是有趣的和相关的、输入不应以语法为重点、要有足够的输入量。其中,可理解用公式表示为i+1。i表示语言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1表示稍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学习者通过理解包含i+1阶段的语言就能从i阶段进到i+1阶段,就可以习得新的语言结构。
加拿大语言学家M.Swain在沉浸式法语教学的基础上提出“可理解性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该理论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尽可能地使用语言‘这样才能提高语言能力,达到流利的类似本族语的水平。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准确又流利不仅需要可理解性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性输出。
三、初级对外汉语口语中的情境创设及实践
(一)情景创设的措施和方法
1、展示图片或实物。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东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所以解释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比如讲到中国的很多节日中的一些习俗,像中秋节的月饼,灯笼等时,教师可以事先展示灯笼、月饼等实物或者进行图片展示,让他们感受真实的情景,或者老师可以就教室的实物来教学,比如灯,空调,窗户,墙,桌子等等,展示实物是学习者更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在第一时间就抓住学习者的兴趣。
2、以实例引出语法点。在讲汉语中,不要用很难的专业词汇去解释语法和知识点,而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去体会用法。例如在讲“比”这个词时,先给出飞机,火车和汽车,这三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是大家都知道的,在这个基础上,引出飞机比火车快,火车比汽车快,随后还可以举其他的例子,比如,两件衣服,一件380RMB,一件240RMB,那就是衣服A比衣服B贵,渐渐的学生便能体会“比”的用法,是n1比n2+adj;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想出更多的例子,那么不用任何专业的词汇,便能让他们很好的掌握“比”的用法。
3、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在情景创设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学生接触新的语言信息的机会,还极大地推动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进程。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在游戏和活动中得到练习和巩固,这不但使学生对情景有所了解和熟悉,而且巩固了在此情景下运用的词汇和句型,为新的语言输入奠定基础。
4、真实场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课堂上尽量用中文来教学,并常常根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场景来编不同的对话,比如去商店买东西,是食堂打饭,去银行取钱;另外,口语课堂的设置很灵活,有时会带他们走出教室,到课外学习,比如留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篮球比赛时,笔者和他们一起到现场进行教学,比如篮球场,球服,啦啦队,裁判,进球,加油等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也不刻板,学生很易接受。
(二)情景创设的实例分析
以下结合笔者在一年的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实例来谈谈情景创设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所以例子均出自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初级汉语口语》这本书。
1、新课导入。在进入新单元前,老师要创造一定的情景把学生逐渐引入本单元的话题,而不是一开始就学习生单词。
例1:以第十课《她病了》为例。
老师可以就身边发生的现象提问,比如有的同学上个星期没来上课或者迟到了,老师可以问:XX今天为什么没有来上课?
学生可能回答:他感冒了;他起床晚了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正式的学习,说:“看看这篇文章中,安妮怎么了?让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新课导入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关注。教师利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出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这些情景中,学生不但复习了已学知识(比如感冒,迟到等),而且对新知识(头疼,请假,闹钟停了)产生了解和兴趣。
2、生词讲解。中文中的很多词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意思,不创造一定的情景就很难理解清楚,而且创造的这个情境必须是与新课里的单词用法是一致的,否则扩充太多,学生反而不易理解。
例2:以第十三课《我去图书馆上网》为例,其中的生词“找”在这个单元里面是买东西后找钱的意思,但是“找”在其它情景中用的较多的是找东西,还有如找罪受等等,为了让学生了解它的用法,可以拿学生身边的物品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