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2 15:2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历史速记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对素材进行整合
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中,素材的运用并不是对于一些资料进行简单叠加的过程,而是要通过教师对于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分析、组合以及改造的基础上对这些资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整合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教师在进行素材整合的时候一定要合理,所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回顾物理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学的各门课程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
二、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同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
(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物理学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获得、物理公式的总结和推导都离不开物理实验。例如:力学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功的原理;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光学中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等物理概念、定律、原理及公式,都是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在物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定律、原理及公式,教师若采用实验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验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有效方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相当于物理教学成功了一半,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知识广度,而且更加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而实验往往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理论联系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
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
鉴于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不仅应该重视实验,而且应该在整个物理教学中认真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原则。
三、目前,农村学校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状况
(一)基本情况调查。
目前,在部分农村乡镇办中学中,课本上所要求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完成情况较差,这包括数量上和质量上。不少学校的物理实验数量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基本上一个学生分组实验都不做,即使有的学校按要求完成了,但是实验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二)实验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仪器配备短缺限制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
目前,还有很多农村学校虽然名义上设有物理实验室和仪器室,但通常都是一室多用。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共用,物理仪器、化学药品、生物标本也混放在一起,引起物理仪器、生物标本严重腐蚀,提前报废,更有甚者有部分学校,由于扩大招生,学校的校舍比较紧张,就把物理实验室改为教室或学校会议室,使学生分组实验无法开展。实验仪器配备也严重不足,学校类别是二类的学校,实验室及实验仪器配备还没有达到三类学校的标准,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远远不能解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之需,且现有的实验器材损坏严重,不少器材缺胳膊少脚,多数器材老化、腐蚀,使得物理实验教学不能有序进行。目前很多实验设备都是几年前“普九”“普实”验收时根据旧教材的实验配备的,新教材安排的实验活动很多不能开展。一些实验探究活动,如: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焦耳定律、探究海波的熔化实验等都不能正常开展。
(三)片面追求升学率,重理论、轻实验。
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高分数,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错误做法。一些物理教师之所以会放弃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便于突出和促进学生把握有关实验的知识要点,继而提高所谓的教学效率。其实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一但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动手。
(四)实验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欠佳。
农村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其实验教学环节几乎相同,即学生模仿老师的演示或照着黑板上写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学生只是机械盲目地进行操作,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不知道,学生所关注的是结论而不是过程。现阶段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得出同一个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特别是在我们农村中学,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一个班有70多个学生,而一个学生实验最多也只能分成8个组,这就导致一个组有8-9个学生合做实验,有部分学生只能在旁边看,不能亲自动手做,当然也不关心实验观察,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养成、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五)实验考核方式,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
在现在的中考物理科考试中,虽然把物理实验操作考试列入物理考试当中,但考试成绩实行等级划分,即只分为“达标”和“不达标”两个等级,也没有把考试成绩加入中考总分,只是作为示范性高中录取新生的一个参考,试想农村初中学校能有几个学生能进到市示范性高中就读呢?所以目前实行的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对促进实验教学作用不大,学校领导、老师、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考试的形式主要体现在笔试检查学生对实验的记忆和理解运用情况,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并不能真正在有限的卷面上反映出来,导致出现学生背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状况,教师也会淡漠物理实验的教学。
(六)领导不重视,师资配备不足。
本人工作十几年来,学校物理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换了一个又一个,教务员、图书室管理人员、体育室管理人员、饭堂工作人员等都先后管过实验室,但从没有出现过专职的实验管理人员,最好的情况是物理教师兼任了。他们的职责就是拿钥匙开开门、扫扫地,上级检查时造造材料,做实验都得任课教师亲自准备。这样一支队伍,维持日常教学已经挺费劲,要全面实行实验准备、实验及实验后的仪器整理和维修就恐怕是勉为其难了。
(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自身素养跟不上。
首先是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在农村学校,由于教学条件较差,教学任务沉重,使得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淡漠了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更谈不上费时费力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导致教师在实验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在物理成绩的考核上都存在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形式单一,陈旧,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实验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缺乏系统性,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从目前初中物理教师的队伍来看,呈现专业化教师偏少,课时负担过重的现象。农村初中不少学校,有些物理教师因为年龄偏大、从教时间长,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观念难以割舍,对新课程改革推行的教学方法抱有成见。对于从教时间较短,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热情很高,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没有达到心目中的效果,便会心灰意冷,缺乏激情,这些都会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推进。
四、促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措施
针对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要转变物理实验教学的理念和教师实验教学的能力、水平,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改变目前初中物理实验面临的种种困难呢?
(一)政府关怀,学校领导重视。
“教育强国,教育富民”是中央多次提出的战略目标,政府关怀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是改进和推进新课程顺利、健康实施的关键和保证。学校领导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教师的配备、课程的安排、学生实验时间上给予保证,确保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二)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推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向前发展。
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甚至上级主管部门评价学校的标准往往是一个升学率,评价学生看分数,很自然地大家仍以应试、升学为轴心来安排教学内容。目前有些学校的做法是:给初三年级的每个老师下一定的中考升学指标,一个班分数达到“A+”等级要多少人,“A”等级要达到多少人等等,并且达标与否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其实这样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是片面的,因此要转变观念,就要转变整个社会的观念,要让学校和教师认识到教育不能追求表面效果、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着眼于未来。只有观念端正了,才能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和其它有关方面充分考虑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教学改革给予保证。
(三)探索改革适应新课标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发挥主导,主体功能。
大力探索改革适应新时期形势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起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教学时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究、分析、归纳出结论,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加大考查力度,改变考核方法。
近几年来,虽然中考物理学科的考试不仅有书面考试,还进行了实验操作考试,但是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原因:①实际操作考试成绩并不计入中考总成绩,学生、老师并不太重视。②操作流程有待规范,物理实验考查都是由各城区、各学校自行组织,有部分学校物理老师自己监考,教育主管部门巡视,考试成绩的虚实有待进一步论证。③考题往往是事先公布,即使平时不做实验,到考查之前加强训练一下也没有多大问题等等。因此建立健全的实验考核的评价、督导、激励机制,确保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提高物理素质,造就一代新人。
(五)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教学能力,使自身具备良好的实验技能,必竟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要真正运用好物理实验教学,使之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课改的实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实验教学素养。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多渠道、多形式搞好实验教师培训,通过举行各级物理实验研讨会,提供物理教师间的交流与探讨的机会,从而相互促进。同时实验室工作人员也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业务水平,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具备选择器材的基本能力,必须做到专职专用。
(六)改变实验室的管理方式。
目前,绝大多数的农村学校的实验室管理都是封闭式的,物理实验教学也局限于课堂教学。实际上,除了课堂实验教学外,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到实验室去通过“动手”自主做实验,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促进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开放实验室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开放时间。可选在每天的自修课或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有条件研究和创造,使学生能自由进入实验室,但要做好登记工作。②仪器摆放要合理。③材料利用。学生除了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内各种仪器进行实验外,还可以把平时丢弃的易拉罐,橡胶管等收集起来加以利用,这样做既可节省资源,又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④组织管理。除了安排实验员负责开放时间的宏观管理外,还可安排若干名学生协助管理,提供指导。
初中历史的教学侧重于熟记知识点,而学生在积累背诵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既而能够事倍功半。初中历史的教学,以往侧重于线性记笔记,但是线性的记笔记,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布局有个概况,但是不利于熟记各个细节的知识点。而初中历史考试中,细节又往往都是考试的重点。因而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都有详细的概况了解,更能够让学生记住关键的知识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后既能够宏观的掌握整体,又能够微观的把握局部。更好地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仅提高的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间接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把握历史课堂内容,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课堂效率,高效完成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学科的意义
历史学科以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为基本构成要素,知识体系的掌握对于整体只是结构的理解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逻辑性发散性,时间性和顺序性的特点,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关键点,再以点带动面,是非常有效的记忆方式,亦是非常具体的可行的操作办法。而思维导图的方式刺激大脑,图形的模式比文字要更加具体化,可视化,更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事倍功半。形成完备的知识框架结构,不仅有利于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记忆,更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的带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历史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布置作业,为求学生能够牢牢的掌握知识点,而思维导图则更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掌握知识点,快速的记忆知识点。所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带来更便捷的学习方法,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教学实践带来了革命,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更好的带动教师完善自我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以更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带动整体教学实践的进展[1]。
二、有利于课堂内容核心的把握,提高课堂效率
思维导图模式即为处理核心信息的模式,思维导图以关键词为中心,以关键词为纽带为枢纽,更好地将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联系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线性思维,而线与线之间联系到一起,又形成全面整体覆盖的思维。掌握重点知识,而不用全面的阅读,把握宏观整体,而不用细碎的去掌握。课堂效率至关重要,课堂上听课状态好,课后复习事半功倍;而课堂上效率低,复习则需要很大的努力。尤其是文科形式的历史学科,思维方式对于记忆的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思维导图模式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习掌握,更好的消化理解,做到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吸收。与传统的被动的教学相比,思维导图更注重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主动的学习形成主动地思维模式,主动地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的促进学习。传统的课堂板书一般只是讲求本章节的内容来龙去脉,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以及灵活性,思维导图更加形象具体,使学生记忆深刻。更好的掌握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以及意义所在。把握好主次关系,掌握好重点与非重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质量,为教学实践的进步迈出一小步[2]。
三、有利于形成个性化教师的风格
教师的水平在教学的质量中体现着一定的作用,教学严肃认真的老师,虽然教学水平高出很多,但是由于课堂气氛沉闷,反而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学习,还会使个别学生昏昏欲睡。而相反,课堂幽默又不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灵活,一般都能带来好的教学反馈,以及学生的对老师的喜爱。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更好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充分的消化吸收,汲取养分。教师教学宗旨是“有教无类”,不讲学生分层次,不区分学习的好坏,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同学之间的差异,而又不区别对待“好坏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的节奏,并且帮助学生分析优势与弱势所在。由于旧的教学方式手段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且一味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只是要细化,教学方式单一,重视结果,而忽视方法,也是导致学生厌倦历史课的原因。而历史教师通过教学思维导图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获得学生的认可的同时,不仅是教学质量质的飞跃,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体现,教师独特性的风格也是建立在学科内知识根基夯实的基础之上,没有根基高楼,就犹如空中花园,即使看上去明艳,可终究会摇摇欲坠。初中历史教师有着过硬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个性化的风格,无论是在初中学习阶段,个性化的老师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构建的思维导图模式中,更好的理解运用知识。
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形成发散性思维方式
知识体系是一个建立在各大知识点基础之上的结构,而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类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关键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更有利于快速记忆知识点,脑海中形成完整的体系模式。而且由于思维导图的模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记忆方法,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答疑,自我解惑,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思维导图模式是由点带线,由线代面,想象成一棵有着粗壮树干的大树,逐渐的分成几支树干,树干上有树杈,树杈上面有着茂密的枝叶,无穷尽也。在想象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而本身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又会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完善自我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学生在自我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学习的潜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而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扬长避短。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发现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总之,教育体制的逐渐改革和完善,教学理念的改变,无一不体现着进步的教学思维方式。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更是体现着优势所在,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提高教学实践的进展。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微观带宏观,从逻辑性到发散性,从顺序性再到时间性,思维导图的历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的优势。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书写,制作可以强化记忆,又凭借对思维导图的个人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型思维。学习终究是一项自主性的工作,自主性强学习习惯好的,终究要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历史中考已实行开卷考试,课堂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多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课堂笔记的记法也与传统的方法有所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记笔记的速度和准确度,更有利于学生在中考时查阅而提高考试速度和做题的准确度,规范做好课堂笔记就显得致关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初中生做好历史课堂笔记呢?
一、做笔记的必要性
笔记本的有三个作用:一是做预习记录,以明确听课的目的性;二是在课堂上用来记下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解题技巧,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或知识要点;三是用于课后总结,用它来对听课内容进行分条理性的课后整理,为的是消化、吸收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为今后的复习留下一份完整大资料。
做课堂笔记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技巧。笔记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弥补记忆缺陷的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笔记是一份永恒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一堂课下来,即使再聪明仔细的学生,最多也只能记忆课堂内容的大概结构,大部分细节很快就会淡忘,特别是那些资料性比较强的内容﹙如图表、数字、公式等﹚更容易被遗忘。为了充分消化和理解,记录听课内容非常重要。
二、指导初中生做好历史课堂笔记的策略
1、明确做笔记的宗旨
做笔记的宗旨,就是进行知识转移。因此,做笔记要以大脑为主帅,思维为中心,理解为标准,重点为获取,变老师和书本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知道该让自己怎样去做笔记。
2、把握做笔记的时机
做笔记的前提,就是不能影响听讲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做笔记时把握好时机。做笔记的时机有三个:一是老师板书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三是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补记。
3、注意做笔记方法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做出简单回答。课堂笔记,最详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简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一言以蔽之:做笔记的方法是:课前预习有重点的记,详略得当选择记,结合理解灵活记,抓紧时间迅速记,不懂问题特殊记。
4、老师在念笔记时,语速要适中
由于历史老师任课班级多,每班的周课时少,而教学任务又重、工作量大,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在黑板上板书每一个笔记,多数时候是老师口头念,学生自己写,这就要求老师在口述时语速不宜过快也不能过慢。过快,学生跟不上,势必会造成学生笔记的字迹潦草,甚至无法完整地记好;过慢,无法保证完成教学计划按时完成。同时老师在口述笔记时,要不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以调整语速,把学生写不来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
5、历史笔记中的圈、点、勾、划技巧
圈、点、勾、划更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笔记方法。“圈”就是圈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点”就是将课文中的重点历史图(包括历史人物图、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图等)作上符号;“勾”和“划”就是把基础知识用直线或波浪线进行勾画,(学生可按自己的习惯使用符号)在进行勾画时只需要学生划出主干部分,修饰成分可去掉。
6、注意笔记内容
记笔记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像“速记员”一样,一切都记;二是像看电影一样,一切都不记。笔记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内容:一是老师讲的重点、要点、难点与疑点;二是基本理论和公式的解释、说明、推导与结论;三是基本观点、论据、论证及一些有价值的数据、事实、实例;四是老师对某些新问题的新见解及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思路、方法和技巧等。
7、课后要及时补充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迫,老师所讲的一些内容当时可能漏记。下课后,应尽快抽时间去补充。对课堂上所记的混乱部分,最好重新整理、归纳,这也是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08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是初中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当下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固定化,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现象时有出现,教师的权威不可动摇。学生的“问题”思维缺乏,不敢提出“问题”,不愿意提出“问题”,不会提出“问题”,更没有“问题”内化的动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一直以来从事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工作,在“问题”教学方面进行了微探,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问题”的氛围营造
营造“问题”氛围,指的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将知识变得更有趣。此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古诗进行教学,能很好地创设学生的“问题”氛围。在学习历史与社会九上《俄国十月革命》一课时,教材这样描述:“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十月革命的影响,笔者巧妙地引用了两句古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是红杏出墙来”。当笔者念出这两句诗的时候,学生就用好奇的眼光看着笔者,这时笔者就不紧不慢地讲到:“……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和政权纷纷建立,这种状况是从来没有过的,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而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在资本主义大行其道的前提下走上了一条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就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同学们现在能理解这两句的含义了吗?”“能……”用两句古诗既形象地阐释了两个问题的内涵,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这个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现实中初中学生有很多人喜欢历史,却不喜欢上历史课。仔细一想,也在情理之中。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如果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运用历史知识,简直是痴心幻想!笔者认为,应围绕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历史与社会的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营造“问题”氛围,不仅仅在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的层次把握
“学而不思则罔”,“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正如教育家顾明远所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正因如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七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21页第一题
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很自然地写出下面类似答案:
综合探究五:认识台湾
1. 台湾岛是中国第 大岛屿,包括台湾岛和 、 、赤尾屿等众多小岛。
“老师,作业本错了,作业本错了!”一名同学急匆匆地跑到办公室对笔者兴奋地叫道。“钟华同学,别急,慢慢说。”笔者先稳住他。“我发现作业本这里错误了。”“哪里有误?”“第1题有误,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屿,包括台湾岛和澎湖列岛、、赤尾屿等众多小岛。按道理说,台湾岛就包括台湾岛了,那当然就不对了。”
“你先回教室,马上要上课了,等一下再解决!”
到教室后,笔者把钟华同学刚才对作业本提出的质疑,向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笔者并没有急于给予回答,笔者有意地问到:“这题真的错了吗,该怎么改呢?”一位学生举起了手,站起来答到:“把台湾岛改为台湾省不就得了。”这时,又有一位摇了摇头,站了起来,答到:“这样依然不对,‘台湾省是中国第一大岛屿’这样表达还是不对。”一位语文特别好的学生站了起来,答到:“我认为应该这样改,把第一小句话逗号改为句号,在‘包括’二字前增加‘台湾省’三字即可。也就是把题目改为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屿。台湾省包括台湾岛和……”
“这位同学回答的怎么样?”“很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到。这时,笔者借机反问提出质疑的钟华同学:“你明白了吗”“明白了。”通过对这个突发事件的处理,既调动了学生,又η耙豢蔚闹识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回顾,可谓一举两得。
善于追问,更能让学生的“问题”上升一个层次。一次成功的追问能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暴露真实的思维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也便于教师把握教学,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还能在教师的追问下进一步思考“问题”。而此时,教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问题”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
三、“问题”的动力转化
教学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是提高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没有对学生构成伤害。
在一次校内公开课(课题《气象万千》)时,抛出一个问题“观察气温降水柱状图,描述温州气候的特征”,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这时,一位同学举手了,笔者暗自窃喜,终于有人举手了。当笔者叫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却说:“老师,我看不清题目!”笔者只好示意他坐下,场面略显尴尬。笔者只好等着其他来同学来回答,直到本课结束。
课后,笔者静下心来细想一下,刚才上课的时候自己那样做对吗,这样对那位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吗?殊不知,那位学生一直以来看不清黑板,他能够在公开课上对笔者说出来,是对自己莫大的信任,而作为教师的自己没有给他一点帮助!当时要是笔者能给他建议“让你家长带你去配眼镜”或“和班主任商量一下,给你换个前面一点的座位”,岂不更好!第二天,笔者赶紧和他谈心,帮他出主意。终于,他对笔者越来越信任了!以后的课堂,他更有自信了!这不正是为人师者梦寐以求的吗?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就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予他们尊严、自信及取得进步的奖励。笔者这样做应该也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吧!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还不够,还要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和抓住课堂生成,在日常教学中广泛运用。
四、“问题”的广泛应用
历史与社会课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历史故事会、历史手抄报、历史知识竞赛等。但每一堂课活动不宜过多,精心设计,达到活动的目的即可。开展活动进行学习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抓住课堂生成资源,运用“问题”促进教学。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发展过程,许多学习信息不断涌现。生成是不经意的,是在刻意预设中的不经意之举。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能灵活应对,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资源”,也许就会成为我们课堂中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在学习历史与社会七下《行政区划》一课时,对于教材图5-6中国行政区划,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上课时,笔者问学生,对于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你知道多少?大多数学生都在埋头看书速记。就在这时,一位平时各科成绩都挂红灯的学生(注:这位学生从七年级入学以来每次测验都在班级倒数第一)悄悄地举起手来。笔者心里一愣,莫非又有什么情况。只见他慢吞吞地走上讲台,轻轻地拿起三角板,指着屏幕上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划图,边指边讲。这个是浙江省,那个是江苏省……他居然说对了很多,其他学生都惊呆了。笔者也感到奇怪,就问他,你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记住的,用的是什么方法?
初中教材的这诸多变化,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模式是传统的讲谈——接受式,这种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传统教育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整个教学过程由老师把控,通过老师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用讲授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从感知到理解,最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它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较好的发挥。然而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分强调老师主导地位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都处于一种被动受教的地位,学习积极性低落,创造力难以发挥,好的学生也是因为责任心的驱使认真听讲,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每逢考试就背诵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老师也是事先就给学生勾划好,有的更是形成文字资料交给学生背诵,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有创造能力,有想法,有个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值此教材改革的东风,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的老师,势必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其实也有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也在对新教材下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有杭州的茅蔚然老师在1982年就提出了“四段式历史教学法”,后来上海的钱昌明老师将一堂课分为阅读,整理和练习三段式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模式都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的爱学习,想学习。不是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吗?那么教师只能在课堂上想办法,努力创设高效课堂。经过对很多名校经验的学习,很多教学理论的探究,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我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讲出来与各位老师共勉。
一、在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在班上展开学习竞争
分组一定要搭配合理,让每一个组的实力均衡,而且组员一定要各有特色,组长要推选较为认真负者,同时有一定号召能力的同学。各组之间的竞争体现在学习的所有过程,从开始预习,完成预习作业,到课堂积极参与学习,最后是作业的检查,全方位考察,全方位竞争,每学期总结两次,对优胜组和失败组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总结之后再重新建组。这样就保证了全班所有同学都投入到学习的竞争当中,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过程由预习——合作探究——解决作业三部分组成
1.指导学生做好预习。
每一节课的开始,用5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新课,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预习时可准备适量的填空题让学生根据教材完成,问题允许小组适当的讨论,
2.老师精讲。
老师讲课的时间大约安排10-15分钟,对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完成的学习内容可以迅速带过,主要是讲知识结构,讲重点,难点,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对本课知识从宏观上进行把控,明白教学内容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和线索,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采取图示法进行。
3.小组学生就课内难点展开讨论。
老师在针对全班同学进行精讲之后,再针对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设计问题,要求各小组讨论,时间为5分钟,之后,引导各小组选派代表作答,对大家掌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再进行引导与讲解。
4.总结本课知识。
这个阶段要充分利用本课知识结构图,对新课知识再次进行回顾,总结,这个过程要老师做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完成,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可以指导学生去寻找当中的关键词,从而快速记忆下来,还可以让小组比赛记忆。这个过程也是大约5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