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6 16:24: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地理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世纪以来,我国地理教育研究在各方面都进一步取得了发展,并促进了地理教育的发展。为了分析近年来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本文选取了在我国地理教育界影响较大的期刊之一 ——《地理教育》,希望通过对期刊的文章内容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整体状况并提出一些建议。
《地理教育》是本着“更好地服务于中学地理教学”办刊宗旨而发行的双月刊,目前已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国内重要的地理教育类杂志之一。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地理教育》杂志从地理科学发展、地理教育发展两个层面,为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该杂志文章的撰写者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教育管理者;②地理教育理论工作者,包括地理科学工作者、教育科学工作者、高师院校地理学科教育工作者、高师地理系学生以及地理教育出版编辑人员等;③地理教育实践者,包括广大地理教师、各级教研员等;④部分中学生。
本文拟通过研究《地理教育》2004-2009年所发表的文章,期望可以侧面了解近年来我国地理教育在课改、教材、教学及高考方面研究关注点的变化以及对各个点的关注程度,并提出建议。
二、文章内容分析——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
1、课程改革
《地理教育》把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章放在最前面的部分,就足以证明课改对于整个地理教育的指导性作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理新理念,课程评价,课堂教学等。
2、地理教学研究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地理教育》对于教学探讨方面的文章最多,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教材的重新解读,课堂和教学设计,地理教学新观念,新老师对于地理教学的认识展示交流,地理教学中采用的新手段,中外地理教育的对比等,且主要集中在前三个方面,而对于教学新手段和中外地理教育对比则关注较少。
1)教材的重新解读:2007年以前主要以解析、比较、概念和规律梳理的方式进行呈现;2007年以后主要以问题探讨、重难点解析、具体问题的教学辅导建议等方式提出。
2)课堂和教学设计:2007年以前更多以课堂和教学设计中一些原理和技巧的探讨等方式呈现;2007年以后更多以整堂课的案例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的方式呈现。
3)地理教学新观念:越来越多地强调新课改后,地理教学对实际生活的实际意义,注意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角色的转变。
3、教材研究
近年来对教材本身的关注增加,除了原本教材新析中对于教材的重新解读,另外专门开辟了“地理之窗”一个一级栏目对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介绍。此外,原本教材解读中只是对高中部分进行解析,在2008后增加了对于初中部分的补充,且就文章数量来说与高中部分几乎相等。从文章统计数量还可以看出,课外链接虽然有所减少,但是总体关于地理基础知识部分的文章数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就研究内容看,之前更多关注自然地理方面的部分,例如太阳高度角、水圈、气圈等方面的知识,人文地理方面则较为关注“工业化”“城市化”等;近两年更加关注人文地理方面的部分,例如城市、区域等,更多地是以区域整体趋看待人地关系,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对自然方面的关注则转向于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问题。此外,无论从教材本身内容关注点的变化或是课外知识链接的选择,近两年都呈现出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趋势,回应“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例如随着台湾旅游的开放,初中地理有《台湾旅游资源》的介绍,又如与媒体的联系加强例如《看电视剧<闯关东>谈人口迁移的原因》,这些与时俱进的话题在吸引学生学习的同时,加强了他们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高考
从统计的文章数我们可以看出地理教育对于高考这一指标的重视,2006年以后在“高考聚焦”栏目中专门开出“专题指导”这个二级栏目,以专题的形式梳理相关知识。此处以这个二级栏目为侧面反映高考关注点的变化,而高考关注点的转移则可以侧面反应地理教育中的重难点以及关注点的转移,这种方法或许有些片面,但可以总结出高考关注趋势基本没变(表1),始终包括太阳高度与光照图、区域地理(区位)、世界地理、海洋,都是较为宏观层面的对地理事物间的整体认识。
5、其他
主要为“学生园地”和“地理广角”。其中“学生园地”中一个二级栏目由原来的“名师指津”改为现在的“师生对话”,更为符合新课改下对师生平等教学互动的强调。在“学生园地”中,一直受到关注的是地图的使用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问题,但不同的是近两年更加注重从生活中关注环境、爱护环境,例如《我想种棵树》、《关于长沙市生活垃圾调查及处理的报告》等。此外,在“地理广角”中新增一个二级栏目“师范教育”,专门关注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点,并调查一些地理教育现状与探讨地理教育师范生的培养问题。
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改革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虽然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近年来在改革上取得的进步很大,但“及格”就是学校对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要求,所以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只是一门副科。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完成课本内容就是教师对教的要求,对实际效果不管不问,学生参与活动少和教师讲授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对教师讲授看得比学生探索重,对考试成绩看得十分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得不到重视,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普遍。教师和学生分别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和装知识的“容器”。传统课堂中学生扮演听的角色,教师扮演讲的角色,课堂气氛变得十分压抑。这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现代教育理论的思想相悖,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从而对地理不感兴趣。
三、初中生地理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法
1.标准评价的同一性使得评价结果对地理教师定位不准确。地理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课上学生的学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法,是不可能和其他学科相同的。因此应该有专门的评价标准来对地理学科的教学进行评价,只有这样评价才能准确、到位。另外,由于评价标准同一会容易让评价者“一刀切”,从而导致其忽视地理课程评价标准的特殊性。因此,地理学科教学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的建立,才能使得评价公正、客观、科学。
2.传统观念的制约。地理被人们长期以来认为是副课,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不容易被改变。中考不考查地理,导致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地理教学评价的研究在时间上和精力上花费得较少,甚至基本就不花时间和精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初中地理教育必要性的宣传,改变社会、学校、教师的观点,不要因为中考不考查地理而对地理不重视。
3.教育经费投入与地理教师素质、数量的制约。学校经费对地理教育的投入太少,导致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空缺。学校地理教师的数量偏少,致使地理教师一人要带多班和许多课时,一般每个地理教师每周课时少则12节,多则16节,使教师上课的激情在不断的重复中被消磨殆尽。再者某些素质较低的地理教师由于课时较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这都制约了地理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相关问题做出决策,并形成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 1988年欧共体通过的环境教育决议指出,环境教育的指导原则即“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使公众积极有效地参加环保活动及合理谨慎地利用环境资源奠定基础。”环境教育之目的,即重视和关心环境问题,培养个人或集体为解决现实问题和防止发生新的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志和实践能力等。
基础环境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关心。深化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知识。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要有基本的理解。态度。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技能。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评价。能测定个人和社会的环境状况,并能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美学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评价。参与。能为解决任何社会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行动,以此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
1.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诸多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次,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第三,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均与地理有关。
2.环境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式,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描述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时强调“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些内容与环境教育思想相统一,将中学生环境素养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观相结合,无疑是对个人、家乡、国家乃至全球发展有益的工作,也为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入新鲜内容。环境体验、环境调查和实验等实践活动为地理开放式教学以及乡土地理学习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方法与内容,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更适合在地理教学中从身边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环境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关注社区环境、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三、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环境教育
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学内容多涉及地理环境的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理论联系实际,自然融入环境教育。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教学,可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培养惜水、节水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在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之一: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无需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和教学时间。
2.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环境教育
环保道德意识是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下,由环境价值观影响、约束人们环境行为的思想规范。环保道德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树立保护环境光荣、损害环境可耻的道德观念,明确人类对环境所负有的道德责任。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建立,大都在中学阶段开始形成。中学生环保道德意识的形成,环保观念的建立非常重要。地理教学在这方面的教育功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教师在地理课上,运用环保案例进行教学,可以自然唤醒学生的环保道德意识,学生会从内心感叹环境美好、祖国河山壮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可以将祖国地理状况与水流量逐渐减少,湖水逐渐被污染、许多景观不如从前秀美,泥沙逐年增多等,让学生感到环保的重要性、主动树立环保道德观念。只有受到这样的教化,从而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一切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出发,爱护地球,做到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使学生立志将来为环保事业做贡献,让学生在积极的环保教育中提高环保道德责任感,发展对环保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地理教材中环保思想的素材
我国大部分中学中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教材,没有专门的环保课,因此教育渗透的方法是进行环保教育的主渠道。即在不改变现有课程配置体系的前提下,适当的将地理教材中体现环保的科学知识的思想向学生渗透。在地理教学课程中,基于忠实于教材的原则,又充分探索教程中环保教育的要素,多搜寻整理与环保方面相关的内容和资料等,我们发现许多关于环保教育的素材,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发挥教材本身的优势,渗透环保教育思想。如在讲授“中国地形特征”这个知识点后,可以联系当前我国水土资源流失等问题,增加保护植被和水资源等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环境问题,介绍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和解决的方式,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还可以在介绍一些地理基础知识的概念时,不仅讲解其基本含义,渗透环保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只要这些地理名词与环境教育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申几句话点到环境教育即可,这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环保教育,体会出保护环境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将环保教育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