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服务范文

时间:2024-11-06 16:37: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科研服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学科研服务

篇1

中图分类号:G2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9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by studying the document type of clinical medical thesis. Methods:18778 pieces of writing of Guilin and Liuzhou and nanning Guangxi in CBM and Core Journals from 2006-2015 were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Results :The local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re mainly base the analytical literature(χ2=22.7,P

Key Words: Document type; Descriptive literature; Analytical literature; Clinical medicine; Scientific research

临床医学论文是研究疾病发生、病理及转归的总结。大多属于临床应用研究。常分为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1-3]。尽管文献类型因素只是文献标引的辅助标准,但对读者选择和利用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该文论文分类是基于CBM数据库的临床论文分类方法。即按期刊栏目将临床医学文献分为综述、讲座、译文、病历报告、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Meta分析及多中心研究等八类[5]。文献类型分布的统计是本地临床科研现状和走向的一组重要数据信息。开展对临床医学论文类型的比较分析,则对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掌握本地临床科研特征,做好信息服务及科研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该文以该校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为检索工具,以2006―2015年间桂林、柳州和南宁三发表的临床医学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将这些论文按其写作特点再归类为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名下。计数并统计分析。试图从这个角度为临床科研创新提供信息服务。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桂林医学院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收录的2006―2015年间作者单位为桂林、柳州和南宁的临床类核心期刊论文为统计源。

1.2 方法

1.2.1 检索策略

应用CBM本地版的高级检索路径构建基本检索式:(桂林or柳州or南宁)[作者单位]and2006-2015[年代]and(综述or讲座or译文or病例报告or临床实验or随机对照实验or Meta分析or多中心研究)[文献类型]。再分别选择第一作者为桂林或柳州或南宁医疗单位的核心期刊论文18 778篇。

1.2.2 文献整理

将检索出的18 778篇文献分别归组到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三类。分析类论文含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及多中心研究,描述性论文含综述、病历报告,其他类论文含讲座、译文、及Meta分析。然后分组进行χ2检验。多中心研究是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划归在分析性论文类,综述划归描述性论文是其为对某一专题的综合描述[6]。

2 结果

共整理出表1~表6。该文设置表1是为了比较桂林论文数量在广西主要城市之间的地位。其余表格重点分析桂林论文的分组比较的具体情况。

3 讨论

3.1 临床医学科研论文类型的一般概况

表1显示,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科研论文数量总体介于南宁和柳州之间。较南宁少,较柳州多,属于中游水平(χ2= 45.07,P

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研究文献大致情况是分析性论文占67%,描述性论文占31%,其他论文占百分比不足2%(见表2)。在2010―2015年间,分析性论文比2006―2010年间的分析性论文增加了10%,描述性论文则降低了10%。(表3,χ2=22.7,P

分析性研究论文一般具有目的、方法、材料、结果及结论等结构要素。可较直观反映临床科研成果,体现科研水平和价值以及科研工作者的严谨科学态度。分析类文献数量大,所占比例高,除了有临床学科的应用研究性质因素外,尚与其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大有关。有研究认为[7],分析类文献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为80.22%,为所有类型文献之最。分析类文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参考价值大,是能够产生较高下载和较高被引的文献类型[8]。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不同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中有各自作用,应注意体现不同的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应有的功能。

3.2 临床?验论文在分析性论文中所占比例大

无论在2006―2010年间,还是在2011―2015年间临床试验类论文数量均大于随机对照实验的文献(表4,χ2=10.02,P

3.3 描述性论文类型以综述文献为主

综述有增加的趋势。2006―2010年间综述类文献占68%,而在2011―2015年间综述占75%(表5,χ2=6.7,P

3.4 其他文献类型变化

篇2

关键词 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资源建设 学科化服务 一体化发展 高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化服务是近年高校图书馆实践与研究的焦点领域,这表明图书馆界对学科化服务的关注度高、期望值大,也反映出主动化、知识化、专业化和个性化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已成为共识。然而调研结果显示,学科馆员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科服务在低水平徘徊,实践有待突破和创新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低谷意味着转机,转机需要转型,本文试图从梳理国内学科馆员制度实践发展的脉络出发,分析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实践的现状,从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视角探索学科化服务创新的方向与管理机制,对于图书馆积极主动变革、实现转型期学科化服务的跨越发展有着建设性意义。

1 国内学科馆员制度实践发展的三个阶段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首先引进学科馆员制度,之后许多高校图书馆相继设立了学科馆员岗位。学科化服务走过的十余年中,虽然学科馆员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不断发展演变,我们不难发现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是一对主要相关的主题,沿着二者关系的变化轨迹,可将国内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概括为三个发展阶段。

(1)单线或并行发展阶段。国内学科馆员制度实施之初,学科馆员多设在参考咨询部门(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主要工作职责为院系联络、学科咨询和学科培训等,作为学科咨询馆员单线发展;少数图书馆还在采访部门单独设有学科采访馆员(如厦门大学图书馆),负责学科馆藏资源建设,不直接参与一线读者服务,与学科咨询馆员并行发展。在这一阶段,学科馆员从无到有,前者在开创图书馆与院系的沟通渠道、改变传统图书馆被动等待的服务形象、主动推送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方面;后者在改革传统采访工作按文献类型组织、强化学科文献知识内容遴选、推进馆藏建设学科化与专业化方面,分别取得了开拓性进展,也分别锻炼了一支能力出色的学科馆员队伍。然而,在业务实践中,学科咨询馆员不负责资源建设,而学科采访馆员不参与读者服务,两类角色独自发展、没有实质性关联,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基本处于割裂状态,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和用户需求水平的提高,二者脱节的管理方式成为学科化服务深化的制约因素。

(2)交叉发展阶段。近几年为了优化学科资源建设、深化学科服务,一些图书馆积极尝试学科咨询馆员参与部分文献类型的馆藏建设,或者学科采访馆员参与读者服务的新举措。两类职责的部分交叉,对于改善院系联络成效、促进与用户的供需契合,以及提升学科馆员业务能力、增强学科馆员话语权均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缺乏业务流程的整合重组和配套制度跟进,只是将两类工作职责简单累加,学科馆员的时间精力缺乏应有的保障,加之相关职能部门协同不足,“交叉模式”取得短期成效之后显现出弊端,“参与”流于形式,或者“参与”程度不到位,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两类职责互相牵扯,顾此失彼,无法获得持续效应,统筹和协调的问题与矛盾凸显,学科化服务难以整体有效推进。

(3)一体化发展探索阶段。目前国内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的困扰,总体上处于第一或第二阶段,少数图书馆开始步入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道路,都亟待向新的阶段跨越转型。从美国实践来看,20世纪中期以后,其高校图书馆普遍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的首要职责是负责某学科的馆藏建设,其次是该学科相关的联络、咨询、辅导服务嘲,这种按学科组织的在资源建设基础上向促进资源利用及深层次服务拓展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延续至今。那么,对于现阶段的中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发展瓶颈在哪里,创新突破口又在何方呢?

2 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变革方向

2.1 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看,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制度是为了加强面向学科用户的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保障。当我们从学科化服务的视角,重新全面审视图书馆业务流程,发现虽然学科化服务是关联全馆业务部门的工作,但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信息服务相当于学科资源的“输入”(采选)、“输出”(推广与服务)过程,是学科化最密切相关的两个环节,而系统、编目、流通等均属于学科化服务的基础支撑环节。因此,抓住了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两者的关系,也就抓住了学科馆员制度发展定位的主要矛盾和学科化服务机制的关键问题。国内外实践证明,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可谓学科馆员制度的一体两翼,不可分割,学科资源建设是开展学科服务的基础,学科服务反过来又推动着学科资源建设的发展,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相辅相成。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两项业务有着共同的基础要求和目标归宿,都需要联络学科用户、熟悉学科资源和用户的特点与状况,最终促进学科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因此,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保障两部分业务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和统筹协调,加以相关协同支撑机制为辅助,能全面提升图书馆整体学科化服务能力,是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方向。

2.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和瓶颈

目前国内研究者基本认同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是学科馆员职责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CRIO模式等,也有学者突出强调馆藏资源建设是学科馆员的核心职责和学科馆员制度能否行之有效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国内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中,却存在重学科服务、轻学科资源建设;重服务方式探索、轻管理机制创新的倾向。面对长期以来由采访部门独立按文献类型组织馆藏建设工作的历史现实,多数图书馆存在对资源建设学科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资源建设学科化的改革力度过小、学科馆员在资源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不是主导者而仅限于院系意见传递者或参与者的问题,其结果是学科馆员在学科资源建设中的价值难以真正体现,致使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无法得到有效贯通与融和发展,这已成为学科化服务进一步深化的瓶颈。可见,国内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优化关键在于加强资源建设的学科化实践探索,学科化服务创新的突破点要放在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统筹研究及其可行性管理机制设计上。

2.3 一体化发展的变革方向

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变革旨在通过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改变原来导致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两部分业务内容相对独立脱节的旧机制,建立以学科馆员为承担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主导责任的统一主体,以图书馆各职能部门为人员、资源与技术的提供基地和协同平台的学科化服务整体集成机制。其路径是依托现有的相关职能部门(资

源建设、参考咨询、学科分馆等)进行学科化改造、业务流程重组和权责再分配,实现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的学科化整合和一体化贯通。

(1)确立学科馆员承担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主导责任,使其成为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业务内容整合的实践主体。对于每个学科单元而言,主体可以是学科馆员个体,也可以是学科馆员小组。学科馆员成为学科资源建设规划、需求调研、采选、评价、整合、维护和推广的主导者,并以馆藏资源建设与利用这一最受师生关注、最易引起共鸣的业务环节为切入点,与学科院系建立长效的联络拓展服务机制,积极有效地融入高校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实践。

(2)以资源建设学科化改革为突破口。对馆藏建设部门进行学科化改造,将按文献类型由采访人员组织文献采访的工作流程,重组为按学科由具有较强学科知识背景和文献采选能力的新型专业学科馆员主导馆藏与服务的发展,同时,馆藏发展不再局限于专门的业务部门。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学科馆藏内容采选主导权从采访人员到学科馆员的有效转移,并且建立起学科馆员之间及其与学科服务支撑队伍之间的协作关系。

(3)构建有利于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学习型网络组织。学科化服务目标的实现需要紧密围绕学科院系的资源与服务需求,建立以学科馆员团队为执行主体、以学科服务支撑队伍为辅助的协同运作的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形式,围绕计算机网络构建基于知识联网和团队动态协作的学习型网络组织。

3 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网络组织构建

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职责贯穿对口学科从资源建设到利用的全过程,属于典型的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然而其学科馆员设置众多、细分学科、虚拟化管理的机制不能照搬到我国多数图书馆。如何在中国国情、不同馆情下实现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的有效管理,是学科馆员制度设计的关键。下文拟在剖析学科馆员类型划分和人员组织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3.1 学科馆员的类型划分和人员组织

在一体化发展模式下,融合学科咨询馆员和学科采访馆员工作职责的新型一体化学科馆员在学科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进一步区分和细化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构建学科馆员团队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我们主张根据参与学科资源建设的方式差异,将学科馆员划分为综合型学科馆员与服务型学科馆员两种类型。前者侧重对口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统筹责任,除负责对口学科服务外,还独立负责或分工负责学科文献采选工作(或直接担当学科采访馆员),是学科馆藏发展的主要责任人及文献采选的具体操作者;后者侧重学科服务责任,主要承担学科服务和资源建设联络人角色,通过与综合型学科馆员合作组成学科工作团队的方式共同担负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统筹、规划和主导责任。前者以专职为主,部门分布较为集中;后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部门分布较为分散。

区分综合型与服务型学科馆员有利于保障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一体化成效,提高学科资源建设质量,又有助于扩大学科馆员队伍,全面覆盖并逐步细分院系专业,形成学科联络与服务的规模效应,推动学科服务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同时,还便于针对不同类型学科馆员制定合理的绩效标准、考核及激励方法,形成工作与激励的良性循环。

在学科馆员组织上,对于仍处于学科馆员制度探索阶段的国内大学图书馆,学科人才储备往往不够充足,宜围绕学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遵循学科馆员设置按学科、联络分院系的原则,采取粗分学科领域组建学科工作团队的模式。学科划分因馆而异,可粗可细,前提是要便于图书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灵活设置学科馆员和优化组配学科工作团队,开展学科文献采选和服务工作;联络分院系则明确对口联络院系的学科馆员为主要责任人,便于院系与学科馆员进行点对点的经常性联络。当人才储备充足时,可进一步考虑细分学科领域的组织模式,为学科馆员集中精力和时间专深于某一学科领域的资源建设与服务创造条件。

3.2 一体化发展的网络组织构建

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网络组织构建可分为虚拟型和实虚结合型两种组织形式。

虚拟型网络组织较适合学科馆员制度历史悠久、处于成熟期的图书馆,主馆和专业分馆均可承担学科资源建设任务,学科馆员分散在不同部门,归所属部门分散管理,由协调员负责各项业务协调。同时,安排相关职能部门主管兼职学科馆员或作为某项学科服务的主要责任人,促使相关职能部门重视、支持和客观评价学科馆员工作,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协同效应,保证学科化服务顺利开展。例如,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设置6名协调员协调来自10个总分馆的69位学科馆员开展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全部学科馆员中,部门主管、分馆馆长、副馆长等大小主管共有35位,约占总人数的一半。

对于国内学科馆员制度仍处于成长期、探索期且馆藏发展任务仍由专门业务部门负责的多数图书馆,适宜发展执行力较强的实虚结合型网络组织,对学科馆员实行岗位管理和职责管理相结合。如图1所示,在组织结构上:

(1)综合型学科馆员:以经学科化改造后的采访部门,或者融合采访部门和参考部门组建新的学科化馆藏发展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组织主体,集中多数的综合型学科馆员并进行岗位管理,统筹安排全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同时,吸纳参考咨询、特藏建设和专业分馆等部门的综合型学科馆员参与,建立与采访业务助理的协作关系,强化学科资源建设的组织以及一体化管理的效果。

(2)服务型与综合型学科馆员组合形成学科工作团队:服务型学科馆员主要来自参考部门、学科分馆和流通阅览等部门,以职责管理为主。对于某一学科院系的资源建设与服务,可由一名或几名综合型学科馆员负责,或者由两类学科馆员组合成学科工作团队负责。例如,厦门大学图书馆在2009年实施了学科采访馆员和学科咨询馆员融合发展的改革,馆藏建设以采访部综合型学科馆员为主,并组建了经济管理和生化医学两个学科工作团队,在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发展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作为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主力军的学科馆员团队,紧紧围绕学科院系服务而组建。学科馆员隶属于各个职能部门,归所属部门管理,由学科馆员协调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工作。各职能部门(包括采编、技术、流通等)以及常规业务团队(包括一般性参考咨询、馆际互借、教学培训、科技查新等)整体作为提供资源、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学科服务支撑队伍,与学科馆员团队协同运作。

4 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管理方式探索

4.1 集中统筹协调与部门分散管理相结合

实行学科馆员协调小组集中统筹与职能部门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科馆员协调小组成员主要由分管资源建设、参考咨询、学科分馆的馆长,以及由学科馆员兼任的负责馆藏发展、参考咨询、教学培训、系统

技术等项目协调的协调员组成,总体规划学科馆员团队的工作内容、业务进度、服务拓展与创新,协调促进全馆学科服务支撑队伍协同运作。协调小组明确不同学科馆员担负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的内容和职责范围,并协助职能部门落实每个学科馆员的工作岗位职责及其投入学科化服务工作的时间比例,确保权责一致和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以达到预期的学科化服务效果。职能部门负责日常管理、评价,并结合协调小组的评价意见,对学科馆员进行综合考核。协调小组与学科馆员联席会议是学科服务举措和资源建设等重要事项的议事机构,形成的决策建议报馆相关专业委员会最终审核批准。

4.2 采取行为目标导向管理和综合绩效评估激励机制

行为目标导向管理旨在建立以对学科馆员行为引导为目的的机制,强调管理的总体目标导向,重视学科馆员的参与和自我控制,依靠团队合作完成学科服务任务。鼓励学科馆员积极参与探讨和制定学科化服务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并通过比较实际绩效和预期目标的差距来进行自我改善;鼓励学科馆员积极将创新思想转化为创新行为,将各种经验、技术和成果保存并内化于组织的知识库中。然而,要把鼓励转化为实际成效,首先要面对学科馆员的知识性工作投入与工作业绩如何评价、测量和激励的管理难题。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建立完善的学科服务工作统计系统,由学科馆员详细记录自己从事的主要知识性工作,如院系访谈、信息推送、资源采选、学科服务平台内容维护、授课与备课、讲座开展、专题咨询和学科情报分析等,按实际投入小时数转为量化测评,并结合实际成效进行评价。职能部门在全面收集学科馆员绩效信息和协调小组评价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学科馆员承担的学科化职责和部门业务职责的双重绩效进行综合考核和激励。绩效评价还要充分考虑来自院系用户的满意度评议。在图书馆层面上,还应根据学科馆员工作团队的表现,建立项目完成奖励制度,激励学科馆员团队积极接受新任务,把组织目标的实现与个人成就感的满足结合在一起。

4.3 强化团队协作,深化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

学科化服务是个协同性很强的全局性工作,一体化管理机制通过强化学科馆员团队及其与学科服务支撑队伍的协同运作,统筹、协调和合理解决学科馆员的精力、动力和能力三大问题,切实发挥其学科化服务主体作用。通过合理的团队分工保障学科馆,员的时间、精力安排,使角色定位客观可行,而不是一味过高过多要求;通过团队的高效合作、目标共识和有效激励,激活学科馆员的创新动力并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通过团队成员优势互补、智力激荡和培训学习进行能力互补和能力培养。要提高学科馆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引导服务能力,还必须使学科馆员群体能共同分享更多的信息或“完全信息”,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团队会议与横向交流相互学习和达成共识,通过构建功能完善的网络交流与信息集成平台,使团队成员能够方便地获取信息、分享知识与创新思想,逐步形成创新、合作、共赢的组织文化,不断提升学科馆员团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5 结语

国内高校学科馆员制度走过十余年,学科化服务实践取得一定成果,面临进一步提升学科化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问题。从早期重视联络、单方面信息服务的学科化或者资源建设的学科化,到二者相互的参与、交叉,再到注重二者的综合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反映了学科化服务实践和理论不断完善的进程。认清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是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的战略方向,合理规划并积极推进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发挥学科馆员及其团队在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并通过完善一体化管理机制及学科服务支撑平台进行有效保障,才有助于形成整合优势和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学科化服务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学科建设构筑强有力的学科文献信息与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素清,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突破瓶颈的理论思考,图书馆杂志,2010(4):35--37

2 王晓力,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图书情报工作,2008(2):20--23

3 范爱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科馆员工作模式及其启示,图书馆杂志,2008(2):63--66

4 胡琳,刘倩,姚乐野,论馆藏资源建设是学科馆员制度的核心一一学科馆员制度反思之一,图书情报工作,2011(5):19--22

5 韩丽风,钟建法,图书馆资源建设学科化的组织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1(15):72--76

6刘琼,中美大学学科馆员初步比较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13--16

7 汪莉莉,钟永恒,耶鲁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研究,图书馆杂志,2011(3):76--79

8 王积俭,陈日湘,知识管理时代的组织设计研究,企业管理,2001(5):6―7

篇3

一、 作者与著作简介

1866年,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中学时代的弗莱克斯纳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学习之余,弗莱克斯纳还在路易斯维尔图书馆做兼职工作。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并且聆听到许多学人对政治、文学、宗教以及音乐、艺术等各种问题的谈论,这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后来在自传中写到:“在图书馆,我看不到孩子的身影,但我接触的是甚至今天以学术和文化的观点来看都不平凡的人。……我一生的阅读都受到我在图书馆度过的两年及接下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听到的谈论的影响。”[1]1884年,17岁的弗莱克斯纳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霍普金斯大学高超的学术水平、自由的学习气氛、简明的行政管理给弗莱克斯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86年,19岁的弗莱克斯纳提前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中学教师,并于1890年创办了自己的学校。1905年,他转让了开办的学校,进入了哈佛大学进一步地接受教育。在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后,弗莱克斯纳于1906年到柏林大学继续深造。在柏林大学,弗莱克斯纳切实感受到了与霍普金斯大学同样浓厚、自由的学习氛围,真正体会到了“大学是科学研究之所”的内涵。德国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对弗莱克斯纳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在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资助下,弗莱克斯纳于1909年考查了美国和加拿大155所医学院。他将调查结果整理成《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并于1910年公开发表。此后,弗莱克斯纳继续在欧洲进行医学教育调查并完成了欧洲医学考察报告。1912年,他加入美国普通教育委员会,并一直工作到1929年从教育委员会退休。

1928年,弗莱克斯纳应邀赴牛津罗德斯讲学。此后,他又到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汉堡和柏林对大学进行观摩考察,随后写成《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一书。

1930年,弗莱克斯纳在富商班伯格(Bamberger)兄妹的资助下,在普林斯顿大学组织筹建了高级研究院,并担任了该高级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他游遍欧美各地为研究院聘请一流的学者,如爱因斯坦、冯诺依曼、沃尔特W.斯图尔特等。研究院结构简明,氛围宽松,研究中心只负责向学者提供足够的经费,不干涉学者的自由。不久,研究院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望。1959年,弗莱克斯纳在纽约去世,享年92岁。

二、 《现代大学论》中的教育管理思想

《现代大学论》共分四章。第一章集中展示了作者对大学的性质与大学教育中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大学的职能、大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等;在二、三、四章,他分别描述了美、英、德大学的特点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书中,作者用大部分篇幅描述和分析了美、英、德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美、英、德大学管理工作的行政效率、组织结构、教师薪酬、教师聘用等多个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 大学的作用与职能

管理作为一种手段,总是为一定的目标服务的。了解弗莱克斯纳关于大学作用和职能的看法,明确他在大学管理上一系列主张的出发点和归宿,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他的大学管理思想。

首先,弗莱克斯纳十分重视大学对社会的作用。他强调说,大学对社会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由于世界的复杂化,当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人类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这些问题只有依靠人类的理智、依靠科学研究才能解决,而大学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佳场所。他说:“人类在长达数世纪的缓慢进化过程中,只能依靠经验探索道路并作细微的调整。如今长期以来束缚人类调整自我的障碍已被除去。社会必须采取行动——要么是明智的行动,要么是愚蠢的、盲目的、自私的和轻妄的行动。”[2]10 “要采取明智的行动,就必须先研究这些问题,谁去研究这些问题?由谁并且在什么地方研究?”[2]15政治家、商人因为学识有限、存在偏见等原因都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大学能担当此重任。在书中,弗莱克斯纳赋予了大学极为崇高的地位:“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除了大学,在哪里能够产生理论,在哪里能够分析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在哪里能够理论联系事实,在哪里能够传授真理而不顾是否受到欢迎,在哪里能够培养探究和讲授真理的人,在哪里根据我们的意愿改造世界的任务可以尽可能地赋予有意识、有目的和不考虑自身后果的思想者呢?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2]10

其次,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正是来源于大学的特殊的职能。他提出,大学的职能有四:“保存知识和观念、解释知识和观念、追求真理、训练学生以‘继承事业’”[2]4。其中,保存知识和观念一直都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它对教育和研究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比起发展知识、高层次训练和批判性地确立行为价值的工作,保存知识的工作是从属性的,研究问题和发展知识的职能是大学的各种职能中最为重要的职能。他强调说,人们都重视行动和眼前的利益,曾经人们可以依靠这种方式生活,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单凭经验办事已经不够,人们必须依靠理智和对事物的认识来处理各种社会问题,诸多社会问题只能依靠研究才能解决。由于大学里聚集了各种各类基础人才,因此大学正是进行这项工作的最有效的机构,大学也因此具有社会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研究问题、发展学术的职责。

在弗莱克斯纳看来,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学术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那么如何理解他所说的科学研究呢?在书中,弗莱克斯纳所说的科学研究是指“纯科学”研究,这与洪堡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理解是一致的。在《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一文中,洪堡指出:“高等学术机构是学术机构的顶峰……其全体成员(只要可能的话)必须服膺于纯科学的观点。” [3] 弗莱克斯纳在对充斥当时美国著名大学的他所认为的假研究或伪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剖析之后,明确指出:“收集信息——即使是精确的信息——不是研究。收集大量的描述性材料——在家政学、社会科学和教育学领域这种做法相当普遍——不是研究。未经分析的和无法分析的资料,不管收集得多么巧妙,都不构成研究……那么,什么是研究?虽然学术合作也是一种旨在获得真理的努力,不能被排斥在外,但研究不是通过雇佣他人而是个人独自作出的静悄悄的和艰苦的努力,它是目前人的思想在一切可利用的设备与资源的帮助下能够做的最艰难的事情。课题必须是严肃的或具有严肃的含义;目的必须是没有私利的;不管研究结果对财富、收入或物欲的影响多么密切,研究者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2]

弗莱克斯纳强调,进行科学研究只需要思考而不需要对后果负责。在人类历史上,正是这种不承担责任的研究方式激发了种种发明创造。在研究的内容方面,他认为,只要是纯科学的研究,那么无论是研究历史的还是当下的问题,无论是做自然科学还是社会人文科学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

(二) 为科研服务的大学管理思想

弗莱克斯纳认为,由于大学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发展学术,进行“纯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因此大学的管理工作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一活动展开。书中,弗莱克斯纳在介绍并评价美、英、德大学管理的同时阐发了自己的大学管理思想。

综合看来,弗莱克斯纳在大学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观点:

1. 大学在管理上要有统一的目标。

在弗莱克斯纳看来,一所大学在管理上要目标统一。他说:“我坚信,大学应该是一个有机体,其特点是有高尚而明确的目标,能做到精神与目的的统一。”[2]158 但许多大学由于职能过于分散,丧失了统一的目标。他讽刺美国的许多大学办成了中学、职业学校和社会事业机构。这些大学不断扩展,不断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但却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他认为,由于缺乏统一性,美国的许多大学仅仅成为各种行政机构的集合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大学丧失统一性的另一种原因是各个学院各自为政,大学作为一个整体难以形成共同的目标。 他谈到伦敦大学,并认为“缺少精神和设计的统一伦敦大学”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这是因为,伦敦大学由30多所保留自主权的学院、一些研究机构和十几所医院附属医院组成。由于管理上的问题,各个院所都竭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大学的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导致各个学院难以达成共同的目标。弗莱克斯纳所说的统一的目标实际是指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学术的目标。他认为大学只有坚持这一方向,才能称之为大学。

2. 大学在管理上要给教授充分的参与权。

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最重要的基础是人才,大学中的学者和科学家在学校管理方面应有充分的权利。他指出,美国大学的管理方式是董事会掌握学校的基金和财产,校长由董事会选择,学校的日常事务通常由校长和教师管理。在学校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董事、校友和校长,而不是对学科更加了解、更有发言权的学者和科学家。因此,大学在制度上不能保证教师和校长,教师和董事之间都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大学的发展无法依靠机构本身的创造性和活力,而只能希望董事们决定是正确的,并且选择的校长有出色的管理才能。对此,他说:“无论如何,校长独揽大权的时代已经过去。虽然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今后他的角色应有所不同……设校长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校长不应孤立地处在教职员与董事之间。”[2]162-163

弗莱克斯纳认为,校长和教授在大学管理上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但不能只看到校长的优势而忽视教授的作用。教授参与大学管理对大学发展极为重要,大学要建立适当的制度来保障教授的管理权。

3. 大学要注重给学者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

弗莱克斯纳主张,大学在行政管理上不应干扰师生的学术自由,因为学者的智力或精神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努力程度。他反对行政职能过重,从而束缚了师生自由的创造力的做法。在书中,他批评美国的大学过于强调组织效率,使用企业的管理方式,建立了严格的科层制来对教师进行管理。这种方法忽视了教育和企业的差别,不利于为科学家和学者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他说:“管理的效率与思想的丰富之间事实上并无联系——除了相互之间的摧残之外……在这样一种庞大机器的冲撞挤压之下,理念怎能产生,又怎能获得威望?”[2]164 此外,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行政管理机构应当尽量简单,以此来节约成本,并为师生的学术自由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在组织形式上,他主张大学应松散地将师生组织在一起,这样既能保证个人独立的研究自由,又能使师生相互自由地交流。他指出,美国成立各种研究所来集合多科学者共同从事研究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如在哈佛大学法学院中设立的刑法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设立的“教育研究所”、“学校实验研究所”,它们只是附属于院系的一些系科。他说:“知识的进步首先依靠人为的简化;系科之所以建立,不是因为生活或物质世界是简单的,而是因为不限定研究领域,就根本不能通过观察或实验取得进步。”[2]96他还认为,这样的组合无益于学术进步,思考是个人的事情。正确的做法是保护研究者的个人自由,同时使他们能够自由便利地交流。

4. 大学应重视教授的工资待遇。

弗莱克斯纳指出,学者和科学家在职业上的选择体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但这不等于他们就不食人间烟火,学校应该保证教师衣食无忧,能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科学研究的有效进行。他说:“大学的全面现代化,勇敢地解决当前社会迫在眉睫的重要法律、社会和经济问题的可能性,取决于大学使自己的教师彻底摆脱校外私人津贴的能力,这么说也许一点也不过分,否则很难理解教授如何才能保持完全独立的学术态度。”[2]183

弗莱克斯纳为美国教授的工资待遇鸣不平,认为虽然近来教授薪水终于已有所提高,但还远不足以使一名学者或科学家能够籍以成家、教育子女、生活稳定、购买图书以及轻松度假。比较而言,一名大学教师还不及30年前富有。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一位报酬偏低的教授不得不要么离开大学,要么——或许是无意识地——使自己屈从于校外的津贴工作。”[2]183作者呼吁社会要重视教授的工资待遇,以此来捍卫“理智的堡垒” 。

5. 大学在教师聘用上要避免近亲繁殖。

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是各种不同思想进行交流、碰撞的地方,各大学间的人才流动有利于学术的发展。作者指出,无论是美国的大学还是英国的大学都存在学术上近亲繁殖的问题 ,哈佛人教哈佛人、耶鲁人教耶鲁人的现象仍很普遍。他十分赞赏德国大学的“编外讲师”制度和大学教师的“游学”传统。德国的大学生要取得博士学位需要通过论文答辩和特定的考试,以证明自己有从事研究的能力。当他取得博士学位后就获得了由教授会颁发的教学执照,成为了“编外讲师”。德国的大学从所有的编外讲师中选聘副教授,从副教授中选聘正教授。这样,一个人可能在一所大学学习,而在另一所大学成为编外讲师,然后在其他大学成为副教授、正教授。作者认为德国大学的做法有利于人才流动,避免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纵观全书,弗莱克斯纳最核心的观点是大学当成为学术的中心,大学要通过为研究者提供宽松、便利的环境使学者、科学家能在大学里潜心研究并训练接班人,大学当以此种方式来对社会作出贡献。弗莱克斯纳对于大学管理的诸多看法都是与他对大学职能的上述看法密切联系的。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来看,大学的职能在逐渐发生变化。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神学家、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的本质在于传授知识与培养理性。弗莱克斯纳承认大学的教学职能,但他认为大学最重要的职能不在教学而在科学研究。今天,大学除了进行科学研究,培养科研人才以外,还担负着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和服务社会等多种责任。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克拉克?科尔所言,现代大学的职能是一个由生产性职能、消费性职能和公民职能构成的错综复杂的职能体系[4]。然而,即使今天大学的职能已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但研究的职能依然是大学最重要职能之一。因而,弗莱克斯纳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科研职能的发挥、大学内部的管理仍然具有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Abraham Flexner. I Remember: The Autobiography of A branham Flexner[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40:29-30.

篇4

关键词:

学报;学科建设;关系

地方高校学报是省(或地级市)属高校所主办的学报,是展示高校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的窗口,为高校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1].学科建设包含学科方向、学科基地、学术成果、学科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学术环境建设等内容[2].学科建设与学报发展之间是协同发展的关系[3-4].增强高校学报服务意识,不但有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下面就以《许昌学院学报》为例来进行分析讨论.

1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推动作用[5]

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巩固优势学科

学报借助优势学科能够扩大高校学报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提高学术质量;而借助学报这一平台,各院系的学术研究能得到拓展、提升,优势学科的地位能够得到巩固和加强.

1.2培育新兴学科

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研究起步晚,目前还不易被人所认知和接受.高校学报需专门开辟专栏,为相关研究人员刊登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提供机会,从而助推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1.3培养学科人才

高校学报在培养学科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只有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和学历均衡的科研队伍梯队,那么学科建设才能持续提高和发展.

1.4积极宣传科研成果

高校学报刊登高水平论文,不仅是一个宣传、交流、转化科研成果的过程,而且还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2我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化

地方院校可以依托当地独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特色,开设与之相对应的特色学科,学报在此基础上设立特色栏目.同时学报可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主动引导学术研究发展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如设置栏目和选题策划时,学报尽量向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倾斜,以扶持本校的特色学科建设.近年来,许昌学院正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在将要更名为河南理工学院,并确定以理工科为发展方向的大背景下,许昌学院的学科建设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许昌学院的院系设置和学科建设都是围绕许昌市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经济建设展开的.许昌古称颍川郡,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花木之都,人造金刚石、发制品、电气电力装备、食品等工业发达,所以学校设有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电气(机电)工程学院、新材料与能源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等院系,并建立了许多重点专业和优势学科.相应的,许昌学院学报设有颍川学人、魏晋史研究和钧瓷文化研究、电子与机械制造、化学化工与材料、食品加工、地方资源等特色栏目.

3《许昌学院学报》推进学科建设的途径

高校学科建设有助于学报整体质量的提升,为学报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高校学报只有依托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6].

3.1加快学报数字化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学报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学报应适应数字化传播的新趋势,加大学报数字平台建设力度.学报在封二开设“颍川学人”栏目、封三刊载学科建设成果的同时,积极引进网络投稿系统和数字化出版系统,充分利用学报网络平台,扩大对学科建设的宣传介绍;并通过优先出版的形式,使本校优质专业论文快速发表并传播出去.王丽婷认为学报可以开设“行业—学术信息通报”专栏,紧跟学校科研项目进展,广泛传播学校的学科建设,扩大学科的影响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7].所以学报就应该充分利用QQ群、微信等新媒体,积极向本校教师推送本校学报最新动态和学科建设动向,实时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

3.2推进学报制度规范化建设,引导学科建设

学报规章制度是编辑工作的保证.学报应深入教学科研一线进行调研,制定实际可行的规章制度,以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1)为了提高本校教师在本校学报的积极性,学校制定鼓励性的奖励政策,提高科研积分;(2)邀请本校知名科研人员组成编委;(3)邀请本校知名专家做重点栏目的主持人;(4)在封二颍川学人栏目介绍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5)在封三对本校教师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6)定期对相关院系、重大科研成果、优秀科研团队进行介绍;(7)在政策和资金上对本校教师给予倾斜支持,如内稿优先、优稿优酬等;(8)加强与文摘刊物、中国知网等大型数据库的联系和沟通,积极推荐本校优秀科研成果.这样才有利于学报及该栏目依托的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3.3强化学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学术人才

人才是学报和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报要积极培养校内核心作者群,推动科研队伍建设.学报采取适度的倾斜政策,加强和学校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1)学报要重视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对青年教师论文的写作进行指导,每期必须有青年教师论文等,为学科建设注入新动力.(2)学报应与科研一线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尤其关注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动向,主动约稿,不断巩固和扩大校内作者群.这样,学报不仅可以培育优秀学科带头人,而且可以促进学科梯队建设.

3.4参与学科建设,引导研究方向

学报在出版过程中要始终与学校的学科建设方向保持一致.(1)学报在规划和设计栏目时,尽可能向本校的重点学科倾斜,优先发表学科带头人或重点学科的优质论文.(2)学报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积极邀约校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举办大型学术会议,以论文集或增刊的形式参与会议日程,推动学科建设.(3)学报可以和院系之间在科研方面展开合作.学报除了拥有作者、读者和专家库等资源外,学报编辑人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科研素养,在搭建学报与科研合作平台的操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8].学报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如参加科研创新团队,召开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广座谈会,共同申报研究课题,参与学位点的建设等[4].

4结语

地方高校学报要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围绕学校学科建设方向,统一规划、协同发展,才能使学报的学术水平得到提升,学科建设顺利进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卫世乾 单位:许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参考文献:

[1]李穆,王士忠,杨继成,等.地方高校学报与重点学科建设的互动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06-708.

[2]修荣荣,刘为清.论学报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84-87.

[3]杨荔晴.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关系探析———以协同创新为视角[J].出版广角,2015(9月下):70-71.

[4]温优华.新形势下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J].出版发行研究,2016(5):51-54.

[5]刘明寿.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2,24(3):210-213.

篇5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服务于广大师生,是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多方位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最全面的服务。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必须从继承、积累和探索的角度,系统地收集和掌握所承担科研课题的完整信息,因而对可供参考的图书资料要求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同时,由于教学科研人员所需的图书资料是其所要开展的科研工作的依据,因而必须强调所参考图书资料的准确性;参考文献为科研人员解决科研问题所必需,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在前人或别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需要全面完整地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科学的结论,所以,科研人员所需求的图书资料还要求具有完整性的特点。

1 优化纸质图书建设

1.1 多方面结合按需订购

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学、科研的需要,结合读者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建设方案。依据书商提供或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的文献出版信息,广泛征求读者对文献资源建设的意见,认真做好读者需求调查,根据读者的反馈信息作为订购依据,促使所购图书符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要求。

1.2 采购多样化

在经费有限而需求无限的情况下,为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保证采购图书质量和到馆率,增加采购工作的透明度,本馆以招标的形式选择书商。在采购形式上,采取现场采购与书目预订相结合的原则;在采购人员组成上,图书馆人员与二级学校领导和专家参与的方式,尽力解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文献需求,支持教师围绕自己的学科专业和兴趣购买图书,较好地保证了所购图书适合本校学科专业特点,保证了图书的到馆率和利用率。

1.3 拓宽文献资源的利用范围,实现资源共享

为保障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保证两个校区图书资源共享,图书馆在两校区开展了图书通借通还,在两个校区书库分别设立了查询机和通借还窗口,通过校园网进行异地馆藏图书信息查询,加快了图书流通,极大地方便了两校区师生对图书的需求;与广西大学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活动,广西大学图书馆为本校教职工办理了30多张馆际互借借阅证,方便了师生在广西大学图书馆借阅纸质文献资源;积极参与地区性、全国性高校馆的资源共享工作,2011年加入CALIS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工作,并已完成了读者数据和馆藏的提交工作,加入CALIS将进一步推动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行、共建进程,丰富学校文献信息服务内容。

2 电子资源建设

注重数字资源建设,坚持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并重。近年来随着资金投入量的不断增加,本馆加强了馆藏电子资源建设。图书馆在选择购买电子资源时,首先要要求供应商先提供免费试用,让读者充分熟悉了解电子资源的学科专业特点和使用方法,然后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并根据读者的点击率综合评议后决定购买数据库的各类。目前拥有《CNKI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金图国际高校英语学习资源总库》、《北大法律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中华古籍全文检索系统》、《Springer外文数据库》、《EBSCO外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等10个数据库。根据学校特色专业发展的需要,注重特色文献资源库的建设,建立了钦州学院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数据库和其他特色学科资源导航数据库,启动了刘冯数据库建设工作,初步建成了海洋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泰语角等阅览室。

3 积极完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3.1 管理手段的网络化和自动化

建立了以图书馆网站为平台,以电子文献资源为主体、关联服务不断拓展的图书馆网络服务系统。馆内的文献采编、典藏、外借、阅览、书目信息和读者外借信息查询、校区间的通借通还、电子文献阅览与下载等各项工作均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实现了图书馆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书目管理等相关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检索。

3.2 服务工作的网络化

图书馆建立了自已的网站,功能日益完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为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等服务提供了优质的网络平台。

目前图书馆主要提供以下网络服务:

1.WEB服务:图书馆的各项网络服务都可以从图书馆网站上链接。

2.OPAC(公共查询服务):在电子阅览室及各流通书库设置检索机,为读者提供网上查询图书馆藏书目数据、读者借阅信息和读者自助服务。

3.电子资源服务:介绍常用电子资源的内容和使用方法。主要以全文数据库和电子图书为主。

4.网站开通了各种与读者顺畅交流的途径,如馆长信箱、新生入馆教育栏目、咨询台、读者留言、在线QQ联系电话等,通过交流,解答读者在使用图书馆和检索信息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 以读者为中心,注重人性化服务

完善了全校教职工的电子邮箱催还书功能,针对教职工图书借阅逾期较为严重问题,采用通过电子邮箱的方式进行图书催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馆内扩大了读者借阅权限,增加了学生读者假期借书的册数和延长借阅时间;为方便全校师生借阅图书,进一步完善了图书馆管理系统,开通图书网上读者借阅情况查询、图书续等功能。

4.1 实行藏、借、阅、检一体的全开放式服务管理模式

为充分体现“藏以致用”的原则,中外文图书、中外文期刊借阅提供了全开架借阅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4.2 加强了读者的交流和沟通

1.图书馆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全方位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

2.采用读者问卷调查、流通阅览数据分类统计等途径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及获取资源的满意程度。

3.采编部、阅览部等深入二级学院、教研室及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广泛征求读者对文献资源的订购建议,提供多种方式让读者直接参与文献资源建设。

4.利用网站首页上的“新书通报”、“好书推荐”和在两校区流通书库设立“新书推介栏”,向读者推荐思想性强、学术价值高的图书。

5.开展多种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通过书面、口头、电话、网上留言、在线交流等多种方式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为读者充

(下转第32页)

(上接第29页)

分利用本馆资源提供指导。编印“图书馆的常规问题”,解答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一般性问题,例如图书馆的机构设置、文献布局、服务方式、借阅制度等。为方便读者了解图书馆概况,在图书馆主页上还设置了“入馆指南”、“读者服务”等栏目,供服务24小时查询。

4.3 搞好读者培训,提高信息素养

本馆注重读者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日常培训和课程教学,提高了师生利用文献信息和终生学习能力。2011年3月在图书馆成立了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教研室。授课教师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适应文献检索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充实教学内容。通过《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文献的检索方法和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增加了信息意识,为今后独立进行信息获取、利用以及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5.1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2011年,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图书馆修订完善了图书馆规章制度,对旧的不适应当前工作需要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修订补充,基本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使得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减少了管理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保障了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5.2 成立了钦州学院大学生读者协会

读者协会是由校团委领导、校图书馆直接指导的全校性学生社团,是联系图书馆与学生读者的纽带和桥梁。协会宗旨是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的读书风气。

5.3 营造安全、文明、幽雅、和谐的读书环境

近年来图书馆重视环境建设,从抓安全、文明、卫生入手,不断改善管理环境、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读者创建了一个较为舒适宽松、清雅宜人的学习环境,较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教育功能和环境育人的作用。

5.4 延长开放时间,从时间上保证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

目前图书馆阅览室周开放时间达77小时,超过教育部周开放时间不低于70小时的规定。图书馆服务器24小时全天候运行,读者可随时利用电子资源。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窗口,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充分了解了读者的需求,就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读者,满足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中国图书情报工作实用大全[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0.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44-02

一 课程性质与作用

旅游服务礼仪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在介绍基本礼仪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行业的特点,深入阐述了旅游接待人员所应具备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和礼仪规范,旨在深化学生对服务意识及礼仪规范的理解,为从事旅游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在学生实践训练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全面提高其实际应变能力及应用旅游礼仪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全面了解现代社交礼仪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则的基础上,掌握仪容仪态礼仪、礼貌语言的运用、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及旅游行业主要接待服务礼仪的基本知识。

三 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第一,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由普高及职高升学组成,普高学生对旅游行业接触较少,职高学生则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旅游服务礼仪的具体知识同样很少接触。

第二,开设本课程是在第二年的第一学期,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铺垫。学生初步树立了发展职业能力的目标,学习的职业导向性明确。

第三,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

针对以上学生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策略:(1)理论结合实际,精讲多练,注重实训实践;(2)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反思等教学方法;(3)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立足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并结合理论作业、实验作业和参观、实践相结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4)针对复杂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

四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在生产经营、社会服务领域具有高级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加强礼仪教育尤为重要。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坚持“理论够用、适度”的原则,注重通过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礼仪素养,掌握各类礼仪的基本技巧、规范及操作方法,更好地胜任旅游岗位工作,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见左表)

五 教学方法手段

1.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一,理论讲授。对于旅游服务礼仪的理论部分,包括概念、历史、思想、原则、功能、性质、特征等内容,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应用多媒体设施,扩大信息量,提高其生动性,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案例分析。在教学中鼓励教师运用大量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礼仪在旅游工作中、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知道礼仪在具体应用时要遵循的原则和灵活性,体现了这门课的实践性。

第三,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也是本课程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针对一些重点与难点问题,如:东西方礼仪的差异、中国人存在的不文明行为、旅游工作者的礼貌修养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等问题提出思考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对所思考的问题都有了深入的思考,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四,专题模拟。由于学生缺乏社交经验和服务工作的经验,如果只采用理论讲授会枯燥无味,学生也缺乏互动,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礼仪在社会交往中、在旅游服务中具体应用规范的掌握。所以在实务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采取专题模拟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设计场景,自己参与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去体验、思考、总结归纳、评价。

第五,实际训练。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用在旅游服务礼仪的能力培养部分,主要涉及社交基本礼节、礼貌语言运用、仪容仪表修饰、仪态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我们的实际训练,使学生在相关内容的应用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现了这门课的运用性。

2.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旅游礼仪课程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幻灯投影、视频、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等不同方式进行授课,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强化学生对礼仪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仪表礼仪”章节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VCD,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仪表美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平.现代社交礼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鄢向荣.旅游服务礼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凝炼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方向错了,只能是做无用功;方向对了,就能事半功倍。图书馆在详尽占有本学科的资源和信息,掌握本学科的动态,审视本学科的发展态势,提供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基础上,就能为学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把握方向。汇聚创新队伍就是要搞好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艺术院校图书馆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对于提高学术队伍的信息保障能力,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持续、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艺术院校要汇聚创新人才、引进各学科急需人才,有没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信息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招贤纳才”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构筑学科基地更需要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这一强大物质基础的鼎力支撑。由此可以看出,艺术院校图书馆与学科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对学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艺术院校图书馆来说,首先可以发挥馆内专业人员素养和相关学科人力资源优势,详尽搜罗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相关信息资源,为凝练学科方向提供全面而详实的决策依据;根据教研人员的不同信息需求,图书馆可以提供高质量、深层次、个性化、多元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有利于引入并留住各类创新人才、急需人才,为汇聚学科队伍营造出艺术院校“以人为本”的信息环境;图书馆围绕学科建设提供全面、精准的文献信息资源支持,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厚的“营养”准备,构筑学科基地就有了完备的物质基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换句话说,艺术院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映衬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水平和态势。

同时,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发展也离不开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充实、调整和优化,新建学科的增加,重点学科的增多,新兴专业的开设,学校必将增加图书馆经费的投入,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规模等就会逐步扩大,资源数字化甚或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需的设备设施就会得到相应增加、改善。另外,学科建设和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信息资源开发,改进并完善图书馆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从而推进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这样,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就会上升,广大师生自然也会越来越多地利用图书馆、喜欢上图书馆。

总之,艺术院校图书馆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整体。学科建设要依靠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自然也要依赖于学科建设,两者之间体现为一种互利双赢的关系。为学科建设服务是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建设方向,是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

艺术院校图书馆为学科建设做好服务工作的内涵

最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艺术院校对图书馆建设都相当重视,加大了投入力度,各馆面貌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艺术院校图书馆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推进了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图书馆服务学科的方式还是很被动,服务手段落后单一,文献资源开发深度不够,这与读者的主观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很难形成差别优势和特色优势。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信息爆炸,各种信息机构林林总总,艺术院校图书馆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主动适应社会,主动适应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依托艺术院校的资源优势,走支持学校学科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特色化建设之路,才能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1.围绕学科建设制订周密详实的文献采集计划

自接受国家教育部首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来,艺术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图书、期刊的价格上涨幅度还是远远高于文献资源购置经费的增长速度,艺术类书刊上涨幅度尤为明显,因此,馆藏纸质文献的增长率还不容乐观,特别是较新的前沿的学科文献的保障率还是颇受限制的。

如何把有限的文献购置经费利用好,对于艺术院校图书馆来说是十分必要而现实的,是值得我们必须认真思索和不断探讨的问题。要统筹、合理使用好有限的文献购置经费,图书馆就必须考虑学科建设的实际发展状况,认真细致地制订好文献采购计划,有选择、有针对地做好相关文献资源的保障工作。重点学科是学科建设的龙头,具有引领、辐射、带动和扩散作用。图书馆在制订采购计划时,要突出重点,保证重点,要确保重点学科专业馆藏达到研究级水平。因此,要全面收集国内外与重点学科有关的专业权威论著、学术观点具有代表性的专业论著以及学科发展进程中有影响力的论著;要认真收集、选购国内外信息密集、检索性强的工具书刊和核心期刊,适当加大外文原版进口书刊的采选品种和比例;同时,由于网络电子类资源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越性,围绕重点学科还要逐步添置相关的专题数据库、电子书刊及音视频等生动形象、直观感受良好的多媒体资料等。

新建学科是艺术院校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而适时作出的新的学科规划和布局调整,是艺术院校顺应时代潮流,为申办艺术大学而建立的学科。新建学科,以前的馆藏积累肯定较少,甚至几乎没有,特别需要前沿、权威方面的资料支撑,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制订馆藏目标和年度采购计划时,要适当向新建学科“倾斜”,以保证新建学科持续稳健发展。而对一般学科来说,可根据原有馆藏基础,突出学科的特点,分情况建设,把有限的经费用好用足。但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搞“小而全”模式的收藏,因为不论何种规模、何种类型的图书馆也不可能完全、全面收藏所有学科的全部资料。艺术院校图书馆要逐步建立起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学科齐全、专业配套、切合实际、整体优化的具有学科特色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2.调整馆藏结构

艺术院校图书馆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的实际,对现有馆藏结构中的文献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如我院的“美术学”、“戏剧戏曲学”、“音乐学”、“艺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并且“美术学”、“戏剧戏曲学”作为博士学位培育建设学科,因此,对这四个省级重点学科的文献建设目标应定位在研究级收藏水平,要全面系统、长期连续地收藏,以突出学科特色。而一般学科和专业文献建设目标应定位在大学级收藏水平,坚持有选择的收藏,保证其相对完整够用。另外,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和工具性的一些有共性的相关学科领域的文献,如哲学、管理学、教育学、综合性参考工具书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期刊等,也要适当保证采集的品种和数量。逐步使艺术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体现出专业适应性较强、学术水平较高、覆盖面较广、连续性较强、载体类型多样的馆藏特点。

调整藏书结构,包含调整藏书等级结构和载体结构。藏书等级主要通过藏书内容的深浅和完整程度来表征,是藏书对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办学层次决定和要求读者阅读、研究的等级不同,直接影响藏书的等级结构。因此,藏书等级结构必须考虑到艺术院校办学的学科层次。为保证申办艺术大学的需要,可考虑适度超前。调整载体结构问题是由于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方式的推广和普及,广大读者对电子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求图书馆做到印刷型纸质文献与电子类文献合理配置,馆藏实体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协调发展,互为补充。这样,读者要求购置相关数据库,添加网络电子书刊等就成为了当今时代阅读发展的新趋势。同时,还要调整文献布局结构,改变传统的文献分散布局模式,尽可能将重点学科文献按集中方式布局,将重点学科所有文献集中于图书馆收藏,采取开放式的借、阅、参、咨一体化的学科文献服务方式。

3.畅通与学科的交流渠道

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要求艺术院校图书馆要进一步畅通与学科点的沟通、交流,以便及时了解教研工作的发展变化情况、学术活动开展情况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变化情况,提高文献采访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图书馆要坚持聘请专家、学者参与选书,将最新书刊的预订目录及时发送到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专家手中,由他们推荐、选订各学科、专业所需文献信息资源。同时,图书馆还要邀请各学科负责人参加图情工作会议,认真听取他们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切实做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为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

4.做好资源数字化工作

资源数字化工作就是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通过扫描、数码照相、识别等手段,将印刷型、缩微型、光盘等文献及电子出版物等进行加工和转化,并将转化后的资源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并到网上,使其成为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院校图书馆要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一中心不放松,在做好印刷型文献建设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电子出版物的采集和收藏,并加快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建设步伐,逐步将载体形式多样、馆藏特色鲜明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给广大师生,以不断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文献信息需求。

图书馆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方式和途径

为确保重点学科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其他学科快速发展,艺术院校图书馆当前要切实做好以下信息服务工作。

1.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工作

艺术院校图书馆要重视做好文献信息开发工作。在全面系统的分析、对比、总结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广泛听取重点学科带头人和有关专家意见,对馆藏文献资源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加工和整合,为广大师生提供针对性好、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学术参考价值高的学科文献综述、述评等信息服务。

首先要做好宣传揭示开发工作。在广泛、全面收集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仔细分析及充分论证,编制出完善的学科专业文献馆藏目录、联合目录以及编印系列检索报道类资料,分发到重点学科的广大师生手上,供他们检索、查询,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指引查询渠道。其次,做好信息资源挖掘服务工作,就是将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同一学科内容和主题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发掘、整合,编辑成专题文献索引、资料汇编等二次文献信息产品。最后,就是要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再生性开发工作。再生性开发是文献开发的最高级形式,是三次文献信息产品,是创造新的知识,这也是最困难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广泛综合多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从而形成的学术文献资源信息,如学科研究概况、动态综述、专题述评、专题调研报告、进展报告等。艺术院校图书馆要高度重视做好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因为这对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十分有利且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重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

当前在图书馆经费紧张,馆藏又亟待充实的情形下,由图书馆来整理网络学术资源无疑是开发和补充馆藏资源的最好而又最便捷的方法。艺术院校图书馆要结合馆藏建设规划来选择网络学术资源,经过整理后的网络资源即成为馆藏的一部分。开发和利用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已成为当前艺术院校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科导航系统是专业化的网络服务平台和网络资源专题知识指引库。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专业优势和潜能,即充分发挥他们娴熟的网络检索的技能和他们在分类、标引、挖掘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图书馆专业技能和优势,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进行检索、开发、整合,建立起学科导航系统,方便重点学科广大师生便捷地利用网络资源。具体来说,图书馆可在主页上以链接的方式建立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对专业化信息资源的更新情况、专业领域的学术动态,学科最新的进展情况等进行动态报道,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加工,并编制出目录、索引和文摘等二次文献,供广大师生便利地查阅和利用;此外,还可以从网上筛选下载各种信息,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指南或搜索引擎,引导重点学科广大师生通过搜索引擎等常用网络检索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

3.建立重点学科建设专题数据库

在保证纸质实体馆藏文献连续、稳定、较快增长基础上,艺术院校图书馆除购置或利用国内外相关的大型专业数据库外,图书馆也应高度重视本馆自建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工作。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将馆藏珍贵的有特色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转换,形成具有本馆特色且能广泛共享的电子化、网络化学科信息资源库。此外,艺术院校图书馆还应特别注意收集本校重点学科的学术成果信息和相关学科带头人、学科专家的个人信息,分别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论文数据库和专家数据库等,不断充实、补充、丰富和完善馆藏,更好地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如我馆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国家级立项建设项目“云南民族艺术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工作。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拉动我馆学术队伍的建设,必将推动我院戏剧和美术博士点建设的文献保障服务工作、推动我院博士点建设工作和这两个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我院图书馆事业也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我们将以更专业的姿态进入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图书馆的视野。

4.做好科研项目的全程跟踪服务工作

近几年来,艺术院校申报科研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这对学科建设、学校发展均是极为可喜可贺的事情。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充分把握这种情势,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规划、目标和任务,结合本馆自身特有的条件和优势,力所能及地选定有关重点研究课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深入其中,进行全程的跟踪和服务。从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自始至终进行跟踪服务,连续提供有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做好全程服务工作。全程跟踪科研项目,做好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为学科建设服务最具实质性、根本性的表现,也标志着图书馆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和水平。图书馆跟踪重点科研项目服务,提高了重点学科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推动了学科建设的有力发展。

5.做好信息资讯报道工作

负责重点学科建设的广大教师,他们一般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任务,他们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量均较大,但大多都没有时间投入到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工作中。为了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和压力,以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研工作中,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本馆特有的条件和优势,积极主动地向他们提供信息资讯快报,如及时通报最新采购到馆的中、外图书,定期提供核心专业现刊的篇名目次,定期收集、整理并向他们提供反应学科最新动态的专题书目资料等。在信息报道服务工作中,艺术院校图书馆还要注意做好一项最重要的服务,那就是要紧密跟踪重点学科广大师生研究的科研课题,努力搜罗科研信息最新动态,并从中筛选出他们需要的信息,加工成文献综述、动态综述、专题述评、专题调研报告、进展报告、研究报告等相关的信息产品,及时、快捷地提供给他们使用。

6.加强对重点学科教研人员文献情报信息素养的培训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上的学术信息资源也在迅猛增长,日益成为教学、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信息来源。但是,由于对网络学术资源缺乏有效的搜集、组织和分析,重点学科教学、科研人员要想在网上查找艺术学等学科或某一专业方向的信息,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极大地限制了重点学科教研人员对这些学术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艺术院校图书馆可举办重点学科教研人员培训班,讲授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知识、情报检索语言、现代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检索技巧和步骤,电子商务运用及常用网络管理与服务的方法等。也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制作成个性化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入门教程或相应的“帮助系统”,详细介绍相关知识和服务,为切实做好重点学科教研人员的文献情报信息素养的培训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8

一、基本现状

1.学校现状。我市主城区共有实验小学、新城一小、新城二小、新城三小、新城四小、新城六小、新城七小、新城八小、新城九小等9所非寄宿制公办小学和新城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等4所非寄宿制公办初中。共有小学生11761人,初中生5716人。

2.学生现状。目前,我市小学下午放学时间5至10月为17:30,其余时间为16:30,初中下午放学时间5至10月为18:30,其余时间为17:30。下午放学后,主城区近40%的学生下午放学后会进入家政。这其中,在家政住宿的学生将近50%,其余学生仅是就餐和做作业。

3.家政情况。目前在主城区小学初中周边的家政机构将近150家,规模较大的不足五分之一,更有不少在资质、手续、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在家政机构每个月的费用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这对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二、服务开展情况

(一)广泛调研,积极部署。我局高度重视课后服务工作,收到《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陕教基一办〔2017〕13号文件),召开局务会进行专题研究,确定了“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分别召开了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座谈会,进行综合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并讨论出台了《韩城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段学生课后服务的实施意见》,对我市课后服务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确定将新城区第六小学和新城三中两所学校作为课后服务工作试点学校。2018年6月,市教育局组织部分校长赴上海考察学习其课后服务工作的经验与做法。

(二)先行试点、积极推进。我市新城区第六小学和新城三中两所学校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试点。按照 “学生自愿、校内实施、免费服务”的原则,课后服务工作确定在3至9年级在校学生中开展,服务时间为周一至周四,离校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下午的18时。在课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做了规定,要求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开展国情、市情、乡情教育,开展艺体、科普教育和学生社团及兴趣小组等活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严禁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 同时,学校制定了工作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全面强化管理,完善了安全保障措施,建立了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制定严格的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和应急预案措施。目前,试点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积极稳步推进。

三、问题建议

“课后服务”的最终执行者是基层学校和教师。因此,也势必对学校管理和教师工作产生诸多影响。

1.学生晚餐问题。非寄宿学校没有学生食堂,无法为学生按时提供晚餐。

2.教师补助问题。开展课后服务,延长了教师工作时间,增加了工作量。同时,对教师的家庭和生活也会有一定影响。

3.学校经费问题。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将产生水电、耗材等新的费用,会增加学校经费支出。同时,增大学校管理难度。

4.家长接送问题。课后服务结束后,如有部分家长不能按时接学生,将为学校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厅〔2017〕2号)中:“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的要求,建议市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对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学校进行财政专项补助。补助经费按照200元/每生每年标准予以补助,主要用于相关人员补助、水电费支出、消耗品购置、场地使用等。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学习研究。认真总结前期试点成果,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大胆研究,深入探索,加强统筹,以素质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发课后服务文化内涵。全市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个性化的课后服务的实施方案,突显学校特色,积极稳妥的推进全市课后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努力将课后服务工作打造成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和拓展校园文化的新平台。

篇9

一、**市海洋地理特征、渔业生产和港口开发等基本情况

1.地理特征。**东濒黄海、南临长江,地处北纬31°41’~32°43’、东经120°12’~121°55’之间,海岸线北起海安老坝港、南至长江入海口的启东圆陀角,涉及全市5个县(市)、26个乡镇。全长206公里。其中,如东海岸线106公里,启东海岸线77.5公里;海岸带面积1.3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2100平方公里(21万公顷)。

2.渔业生产。**是我国沿海地区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江在此入海,**沿海海水营养丰富、有机物多,为鱼、虾、贝类等提供了充足饵料,给沿海水产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优越条件,渔业资源十分丰富,近海鱼类约130多种,多获性鱼类75种,优势种有7~8种。其中滩涂贝类资源居全省沿海各市之首,文蛤、四角蛤、青蛤、西施舌、竹蛏、毛蚶、泥螺等优势品种蕴藏量丰富。近年来,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达到105万亩,年产量达到18万吨,其中贝类产量达到16.6万吨,文蛤出口量占到全国的80%以上。

滩涂养殖和海洋捕捞是**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沿海是亚洲最大的现代化紫菜育苗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条斑紫菜养殖基地,紫菜养殖面积达20多万亩,年产条斑紫菜约14亿张,养殖与加工总量均占全国紫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吕泗渔场是全国四大渔场,世界九大渔场之一。虽然,随着近几年全市海洋捕捞转产转业工作的推进,**海洋捕捞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规模仍然保持。目前,全市投产捕捞渔船近4000艘,其中远海作业船只1000多条,海洋捕捞年产量近40万吨,占全省的一半左右。

3.港口开发。近年来,**在新一轮沿海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以大港口建设、大项目带动来促进开发。在深水海港的建设上,**加快洋口港码头、陆岛通道、人工岛、临港工业区四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在重大项目的建设上,全力推进lng接收站和燃气轮机电厂、大唐电厂等项目。以重大项目特别是重特大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绿色能源、石化、冶金、物流四大支柱特色产业,用大项目推进大开发。先后有洋口港工业区、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两大临港工业区和启东、海门、通州滨海工业区陆续开始开发建设。

二、**市海洋气象服务的基本情况

1.初步形成了海洋气象服务的新体制

目前**市海洋气象服务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的新体制,市气象台与各县(市)气象局将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传真、政府办公网等手段传到各级政府、海洋渔业局、海事局等部门,气象局和各相关部门依据各自管理职能将灾害性天气信息通过各自的系统逐级传给渔民、海洋作业人员及沿海周围的作业人员,收到灾害信息的人员按要求预先采取防范措施,尽量减低灾害损失和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市气象局与海事局签订共建协议书,联合打造水上平安**,通过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高科技通讯手段,为保障平安海洋提供气象科技服务支撑。

此外,20xx年6月,市应急办“进一步规范沿海大风警报的通知”规范沿海、沿江大风警报的。市气象局先后制定了“手机终端预警服务可行性方案”、“海洋防灾减灾预警服务方案”等,通过这些机制和方案的建设,全面提升**抗击气象灾害的能力,提高了组织指挥水平,为更好的开展海洋服务提供了保障。

2.加大投入,逐步完善海洋气象监测和信息平台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努力加大沿海气象设施投入。20xx年,如东率先建成沿海测风站;20xx年,针对滩涂养殖事故频发的情况,组建“如东县海洋预警预报服务系统”在如东的海岸线上建立3个滩涂人工测潮点,租用渔民船只,固定地点,雇佣渔民每天2次通报潮水到滩时间与上涨高度。

20xx年,****港洋口港区经济开发区与中石油**lng项目部、**洋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近400万元,在洋口港区近海设置海洋水文气象监测浮标系统。该系统通过对灾害性天气进行监测及预警,为港口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设计依据,同时也为港口航道船舶提供了安 全保障。

20xx年11月19日,**海洋气象预警信息中心(吕四大功率电台)在启东市吕四港镇吕北村开工奠基,该项目得到了国家工信部无管局、**省气象局、**省无管局、**市政府和启东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此举标志着我市将结束一直没有专用海洋气象预警信息平台的历史。中心建成后,海上作业船只和滩涂养殖用户将能全天候获取实时海洋气象信息,海上安全生产将得到重要的基础性保障。

20xx年我市还完成了气象“三个一”平台的建设,全市共布设136个自动站、126个电子显示屏,气象兴农网的服务终端延伸到每个乡镇,农村气象联络员深入至每个村。此外,**还将建设6个观测风塔,遍布沿海区域。一个以海洋气象台为中心,由沿海加密自动气象站、风能梯度观测站、海洋浮标站等组成海洋气象信息监测网正逐步建立起来。进一步加强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对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水平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3.加强科研,努力提高海洋气象预报服务水平

自我市提出“海上**”的发展战略之后,为配合市政府做好沿海开发和沿海经济建设,**市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各类海洋气象服务,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海难事故损失,服务于沿海施工建设,研制开发特色的专业气象服务,为发展海洋经济保驾护航。

如东县条斑紫菜养殖面积达16万亩,占**省紫菜养殖面积的50%以上,占世界出口量的15%。紫菜养殖的全生育期均与海况和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气象条件影响最大。如东研发了紫菜各个生育期气象条件的提示预报指标。例如紫菜采苗期的海水温度必须低于23℃,相当于日平均气温低于20℃;又比如紫菜苗生长期的适宜水温为15~20℃,相当于日平均气温17℃,如果出现连续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7℃,必须采取冷藏措施,否则将发生烂苗。再比如紫菜收获期不能出现8级以上大风,如果预报有8级以上大风,必须采取提前收割措施,否则大风大浪将冲走紫菜,造成产量的直接损失。近几年来这项预报服务,保障了许多企业的利益,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另外,在紫菜养殖繁忙季节,如东沿海滩涂上每天有4~5万人作业,常发生群死海滩事故。因此,海上安全生产是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常抓不懈的工作重点。如东局把海上安全服务工作前移到沿海滩涂,20xx年,如东局针对滩涂养殖事故频发的情况,在县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全市率先组建“如东县海洋预警预报服务系统”在106公里的海岸线上建立了3个滩涂人工测潮点,并科研开发了如东沿海潮水到滩预报技术。通过电子显示屏向沿海7个乡镇、主要闸口、县政府、县海洋与渔业局、县水务局等相关部门及时海洋与气象预报信息,预报内容包括潮汐、潮水到达紫菜养殖区的时间、海温、海浪和海上风力等级趋势预报。县领导对海洋预警预报服务给予充分肯定。

海上围垦是洋口港建设初期的一项重大工程。海上围垦施工,要求潮位低、海面风力小于6级,不得出现与海岸线走向成正交的东北风向,否则,遇上大风大浪,将冲走泥沙而缺口。所以说海上围垦施工是人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更确切的说是依据海洋与气象变化而决策施工措施。如东局为此进行专题科研,在先后六次大的海上围垦施工期间,每天为其提供未来3~5天内的逐日潮位和天气预报;在闭拢口的关键时期每三个小时提供一次精细化的海洋与气象预报,领导和预报人员亲临现场服务;为指挥部重大施工决策进行海洋与气象条件论证等服务,保障了项目的如期进展。同样,在接岸引堤、黄海大桥、接岛引堤和人工岛等洋口港重大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如东县气象局都提供了准确细致的气象服务。经过5年多的开发建设,20xx年洋口港的建设目前已进入尾声,创下了在复杂的施工环境下人员零伤亡、环境零污染、水上交通零事故的“三零”纪录,**气象服务部门为此优异成绩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目前**市海洋气象服务存在的不足

1.部门联动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虽然目前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的新体制,部门间相互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确实落到实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信息资料的实时共享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海洋渔业部门对渔船的实时监控数据和滩涂养殖的相关资料也未与气象部门共享。

2.海洋气象观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气象部门在**市沿海仅建设了9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1个海洋浮标站,相对于满足**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800万亩的海洋气象观测就显得捉襟见肘,既不能完全得到**市海洋实况气象资料。也不能准确描述**市海洋区域内天气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更不能对海洋天气预报进行订正检验。

3.海洋天气预报的针对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气象部门所做的海洋天气预报,海洋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等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进。

四、打造**特色海洋气象服务品牌的建议

我市海岸线长达206公里,海岸带1.3平方公里,滩涂面积2100平方公里(21万公顷),丰富的海洋资源带动了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台风、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对沿海地区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了解**海洋经济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根据需求建设**海洋立体气象观测体系,及时、有效的提供针对性的海洋天气预警预报服务,减少海洋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海洋气象服务品牌。

1.进一步了解**海洋经济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通过本次调研发现,不同部门对海洋气象服务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沿海养殖对海温、海浪和大风较为敏感,也非常重视;而**海洋区域内的近海海上运输和海上捕捞,对海上中短期以及临近的大风预报非常关心,但对晴雨和温度的预报却要求较低。所以必须认真细致的了解**海洋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对我们提出的新需求,以需求为牵引, 带动和促进海洋气象服务的发展。

篇10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颜色的材料吸收热量的多少。

2、能够准确的测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4、能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能够与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热水器方案。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得出黑色材料比白色材料吸收的辐射热多。

2、能够揭示生活中利用热辐射的一些现象。

STSE目标

1、能分别举例说出生活中利用不同颜色的材料的例子。

2、能设计出造型美观、效率高的太阳能热水器。

重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观测不同颜色材料吸热本领的强弱。

二、课前准备:

导入用画板、分组实验材料:不同颜色的纸、凡士林、火柴棍、纸杯、温度计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激发兴趣。

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现场作画,不过,我不用笔,不用颜料,请大家注意看!(教师把一幅用纸画的熊猫图贴在泡沫塑料板上,用红外线灯正对着这幅图,相距大约10厘米,几秒种后,揭开纸画的熊猫图后看到,泡沫塑料板上凡是原来图画中黑色的部分凹陷下去,白色部分无变形,平整的泡沫塑料板变成了一幅“熊猫图”)

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这是老师刚学来的新招,但利用了什么原理一直想不明白,大家先来猜猜看。

(学生猜测)

2、总结,启发实验1

(1)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比较统一,认为黑色吸热快,白色吸热慢。那么,我们穿的衣服颜色是否跟这种现象有关呢?是否穿黑色的衣服就会感到热,穿白色衣服感觉就凉快些呢?有没有办法让大家相信你的想法呢?让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讨论一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实验方法设想:

一、用传热比赛的方法,用凡士林将豆子粘在黑白不同的纸板上,看哪张纸上的豆子先掉下来。

二、在两支温度计的下端分别贴上黑、白不同的胶布,用他们去测量同一杯热水,看哪支温度计升高快些。

三、用黑、白两种颜色的一次性纸杯,各放一块冰块,看那个杯里的冰融化得快。

…………

(3)分组实验,强调安全,保持清洁。

(4)汇报实验现象。

3、深浅颜色与吸热的实验。

(1)看来,大家都在实验中验证了自己的猜想,黑色的确比白色吸热快。实验中,你们有什么新的思考吗?

(学生谈想法:变换不同颜色试试看。)

那我们抓紧时间,继续实验吧!

(2)学生实验

如:用黑色和灰色、浅红和深红、橙色和淡绿色等等不同颜色的纸片及身边现有材料进行试验

(3)汇报结果

总结:得出结论:颜色越深,吸收热的能力越强;颜色越浅,吸收热的能力越弱。

4、生活中的应用

(1)现在老师终于明白泡沫熊猫图的制作原理了。你明白了没有?能说说吗?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3)总结:

教师介绍不同物体对太阳光线吸收能力不同,从而颜色也有所不同的道理。比如物体能够吸收所有的光线,看起来才是黑色,所以当然升温快些。(也可制成课件)

(4)故事中的科学

篇1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0-0095-03

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移动学习支持服务的特点

最初,学习支持服务的思想是在英国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与远程学习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主要目的是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供各种支持服务。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移动学习模式。当前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移动学习支持服务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开放性

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开放性。这种开放不光是指教育形式、教育环境的开放,更是指教育本质、教育观念的开放,任何教育对象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开放的教学资源完成自身知识水平的提升。

2.自主性

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具有显著的个性化学习特征,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当前,开放大学的学习者普遍都随身携带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他们通过移动设备既可以进入学习平成知识的学习,也可以进行自我z测、补充练习等,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具有较大的自主性。

3.移动性

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他们既可以在工作单位、家里,甚至旅途中通过网络访问教学资源,也可以将教学资源下载下来,随时观看学习。所以,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具有显著的移动性,能方便学习者随时完成学习任务。

开放大学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主要构成要素

1.课程学习资源

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提供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授课视频、课件资源库、试题库、教学案例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者主要通过课程学习资源了解任务、寻求解答,从而掌握知识内容,进行扩展学习。

2.教学过程资源

教学过程资源包括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形成性考核记录、学习评价反馈、作业完成记录等。这些资源在学习者学习课程内容、获取辅导以及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习者的学习方向,督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开展学习的重要资源。

3.人力资源

学科专家、技术人员、教师、学习小组等都可以成为移动教学支持服务平台中的人力资源。学科专家具备学科专业能力和超前的教学观念,能为学习者提供与学科性质相关的教学内容、扩展资源和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人员能为学习者创建学习平台,解决技术难题;教师与学习小组能对学习者进行答疑,组织学习者交流互动,并给出学习评价和情感支持。

4.技术资源

技术资源包括为学习者提供交流互动的工具等硬件资源,以及教学策略、教学技巧等软件资源。技术支持要能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情感满足,所以要在实现交流功能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学习者的交流互动习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让学习者更方便地获得多种途径的交流互动。

开放大学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建设

目前,开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开设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了解、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应用技术等,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其适应互联网时代对社会人才的需求。

按照《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的要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开放性、一站式、交互式的移动学习服务平台。

1.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功能

在开放大学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中,需要实现的基本服务包括学习课程教学任务服务、课程答疑服务、课程测试服务、资源下载上传服务等,另外还需要有教务信息查询服务、为师生交流提供的服务等。

教师通过登录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课程教学相关任务,其中包括课程内容相关资源、教学任务目标、课程学习指导等。学生通过浏览并下载教学任务,为远程课堂教学的开展做好课前准备。在课程答疑服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留言对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在课程测试服务中,学生可以登录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选择章节测试或总测试等检测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在资源上传下载服务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需要补充学习的相关资源进行下载,或将一些优质资源上传以供他人参考。

2.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学习资源的建设

从计算机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来说,开放大学要提供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源,因为学习资源作为支撑教学过程的基础,是教学开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首先,开放大学在建设移动学习服务平台计算机课程学习资源时,需注意保证学习资源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多样性。例如,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教学演示PPT、计算机知识重难点讲解视频、计算机功能演示教学动画、CAI课件等计算机课程学习资源,要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以保证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资源。

其次,建立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不仅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还能为学习者分享自己检索到的优质学习资源提供便利。开放大学还可以鼓励学习者在交流互动中获得知识,并且将其分享的教学资源保存下来,以便为后续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最后,在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上,教师不仅要能够方便地上传教学内容、教学课件等,还要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地搜集各种新形式的课程资源,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易公开课等作为补充资源整合到教学资源库中。

3.教师与技术人员提供的支持服务

教师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传授知识技能,提升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能力、计算机技能等,此外教师还要能熟练运用学习平台学习资源、解答学生问题等。技术人员的支持则是维护学习平台的正常运转,确保资源上传下载接口的安全,保证平台各功能正常发挥作用。

由于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中的所有教与学行为都是依托计算机技术、移动网络实现的,所以远程教育工作者(教师)、平台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服务。

4.建设虚拟计算机实验室

虽然计算机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基本功能演示等可以被制作成文本、视频、PPT课件等来辅助学生学习,但由于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所以对于一些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演示的内容,则需要建设虚拟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学习。

近年来,我们普遍采用VMware、Virtual PC、Virtual Box等仿真软件来搭建虚拟计算机实验室。例如,用VMware软件构建虚拟的网络实验环境,能够真实地模拟实际网络情况,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学到理论知识并参与动手操作,这就极大地克服了开放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中难以进行实际操作的困难。

结语

开放大学通过构建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不仅能丰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互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少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辅导网站的构建[J].海峡科学,2012(7):69-72.

[2]乔艳琰.学支持服务体系在网络学习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姜玉莲.基于微课程构建开放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以基层电大课程实践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4(3):52-60.

篇12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的公用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全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公用事业迅猛发展。城市供水能力由原来的3万吨/日增加到13万吨/日,城区售水量达到6万吨/日;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车辆达到380部,开辟线路30条,线路单程达到480公里,年客运能力达到3000万人次;城市集中供热于1998年起步,到目前,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50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超过40%,莘县、茌平、高唐、临清等县(市)已实行集中供热,阳谷等县的集中供热工程也正在建设之中;城市燃气主要有管道燃气和液化气两部分,用气人口34万人,气化率达到90%以上,其中,液化气用气人口约20万人,管道燃气由__新奥燃气有限公司于1999年8月正式运营,到目前,发展民用户6万户,日售气量6万方,形成了覆盖城区50平方公里的供气规模;污水处理于20__年10月正式建成投入运行,总投资8747万元,日处理污水能力5万吨。新水河第二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设计日处理能力5万吨,预计今年9月份建成投入使用。

二是公用企业改革初见成效。20__年4月,市政府组建了城市水务集团,20__年1月,市政府按照水源与供水管网一体化运作的原则,与海南润达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资1亿元,组建了__润达水业有限公司。供热管理体制由原来的“一网三厂”改为“分区划片、厂网合一、布局合理、共同发展、统一管理、保障供应”的模式。管道天然气走开与民营企业合作的路子,1999年,市政府与新奥集团共同出资创办__市天然气有限公司,总投资1.2亿元,开创了我市以市场转让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先例,成为政府与民营企业成功合作的典范。城区液化气采取招拍卖的形式,以市场转让的方式,对液化气站经营权实施成功拍卖,为规范液化气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主要以举债机制为重点,引进外资,扩大投资规模,海南润达水业注入资金5500万元,主要用于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建设管网50多公里。民营资本开始进入公用事业领域,新奥燃气以市场转让方式获得了管道燃气经营权。出租汽车、城市液化气经营主要是以民间个人和企业投资运行。

四是监管机制基本形成。市政府于1998年成立了公用事业管理局,通过几年来的发展,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承担了全市的供节水、集中供热、城市燃气、公共交通和污水处理五大行业的监管,并成立了供节水、集中供热、燃气和公交客运四个管理办公室,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基本形成了对公用事业行业监管的框架。

二、影响和制约公用事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体上看,我市的公用事业发展是快速的、健康的,已成为城市广大居民生产、生活的必需,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由于我市的公用事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公用事业的投入不足。近几年来,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每年政府安排的城市建设资金达数亿元,以20__年为例,市政府安排的城市建设资金为6.2亿元,但是对公用事业的投入微乎其微,基本没有安排一个公用事业项目。例如城市公共交通,1980年以前,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总和为38万元,原县级__市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每年10万元,现在市政府每年补贴40万元。目前,公交公司承担着全市70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免费乘车,65岁至70岁老人半费乘车等政府指令性任务,仅这一块公交公司每年造成亏损546万元,财政补亏不足10%。城市供水、集中供热等行业也都是企业自行融资,近几年财政都没有投入和补助。

(二)公众利益保障处于弱势地位。公用事业经营大多是垄断性企业运作,一旦经营权在握,企业与政府就必然处于博弈的局面。但如果政府在监管方面存在经验不足,预想不够,就会使政府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就可能不愿意或无力兑现当初的承诺与义务,而此时已是“生米煮成熟饭”,政府常常无可奈何。而在政府利益受损的背后,通常也喻示着市民或公共利益的让步。如城市集中供热,我们实行的厂网一体模式,造成了供热企业的区域性独家经营,用户没有了选择空间。这种情况极易滋长企业的“霸气”,用户的正当利益很难得到保障,企业凭借其垄断经营地位侵害用户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供热企业要求用户必须达到80%的交费率,方予供热,经常出现极少数用户不用热,而导致全楼停供的情况。个别供热企业甚至违反物价部门规定,擅自向用户收取分支管网和换热站的建设费用,施工预算高出市场好几倍,并且必须由他们设计施工,否则就不予供热,加重了群众负担,用户敢怒不敢言,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再如,有的供水企业强制用户使用他们指定的设备,如不接受就拒绝供水,群众对此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三)政府监管力度亟待加强。我市公用事业行业的监管处于起步阶段,监管的范围和深度还不能与现实需要相匹配,监管体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监管目标不明确。我市公用事业投入主体 企业占主导地位,因此政府对行业监管的话语权就不强,很难处理投入、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不理顺,缺位和越位管理并存,多头监管现象普遍,造成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部门协调困难,效率低下。如有的县市公共客运交通主管部门在交通局,有的供水企业主管部门在水利局等等,但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这些行业监管却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如何管,怎么管,往往使这些监管部门无所适从。三是部门间配合不够。公用事业发展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但是个别管理部门受利益驱动,无视企业违规行为,不能很好地履行监管职责,助长了不法行为。如在城区液化气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中,个别部门为非法液化气企业补办手续,给清理整顿工作制造了障碍。再如城区供水、供热一户一表的改造,按照有关规定,对没有实行一户一表的新建建筑,有关应当部门不予办理施工许可,不予竣工验收,但有的部门要求不死、把关不严,使这样的工程也得以施工、验收,为下一步全面推行户表改造工作增加了难度。四是公众监管不足。部门对公用事业的监管表现出浓厚的行业管理色彩,缺少公众、社会辅助监督意识,致使公众参与度低,公众监管乏力。

(四)法规和制度保障滞后。近年来虽然我市出台了一些公用事业行业管理的相关规章,但是部分规定在操作中缺乏实际性、适用性,再加上公用事业领域上位法的依据不充分,有些领域几乎没有成型的法规,给我们出台地方性规章带来了困难。在工作实践中,行业主管部门对公用事业企业的监管,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经济调控手段又比较薄弱,造成一些政策规定和计划目标很难得到贯彻落实。

三、促进公用事业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支持力度。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基础设施的投入应该比其他固定资产投入要多,增长率要高。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基础设施的要求条件越来越高,其投资比重应相应的提高(这是全世界的共同趋势)。因此,政府要增加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投资;要适当地切出部分资金用于市政公用事业的资本金或用作周转金,发挥政府资金的启动作用;要减少和压缩政府在一些经营性和风险性较大的项目中的投资或补贴资金,增加用于市政公用事业的投资。从宏观上讲,政府不仅要考虑市政公用设施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和结构,而且要制订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相关政策。加大市政公用设施投入应坚持货币投入与政策投入相结合。由于货币投入易受到资金、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而政策投入相对受限制较小,政府应当合理地运用经济杠杆,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促进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

(二)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管理体制和市政公用事业企业的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的职能要重新定位,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市政公用事业的“统包统揽”的管理模式,从直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管理,在统一规划、行业指导、制定政策法规、监督执法和综合协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市政公用事业企业要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发展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把经营行为推向市场,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滚动发展。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市政公用事业设施建设和管理养护项目资源推向市场,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开展项目招投标,由中标企业进行专业化的运作。通过这种方式,使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养护逐步走向社会化,使市政公用设施的经营管理逐步走向市场化。

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市政公用事业的特点。市政公用事业最显著、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公用性。在改革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征,区别对待、分类推进。要合理区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补贴性与非补贴性的特点,实行不同的改革措施,寻找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的最佳结合点,努力做到既提高企业的效率,又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进一步加强市政公用事业设施发展规划和管理。市政公用事业是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基础性产业。城市总体规划中要充分反映基础设施的总体规划和中长期目标,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制定市政公用设施的总体规划和分段实施的蓝图,通盘解决道路、公交、供气、供热、供电、排水、排污、给水、电信、邮政、路灯、公厕、绿化、有线电视等公共项目建设。应用发展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结合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地下发展等各项建设综合规划,减少建设的反复和浪费。特别是地下管网建设应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每拓宽和新建一条城市道路,就应同时铺设好各种城市地下管线,预留出将来发展管线的地下穿孔,避免城市道路上的“拉链”现象。在搞好公用设施发展规划的同时,还要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加强规划的集中管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