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6 16:38: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可持续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认为,小额信贷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必须在组织上具备可持续性。小额信贷从发展初期,就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考虑,建立合法的专门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作为一项服务于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活动,需要一个具有独立性和长远目标的组织机构来运作,一个从一开始就没有独立性和长远打算的小额信贷机构是不可能发展出可持续的小额信贷的。同时,只有得到国家法律制度的许可,小额信贷机构才能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进而才能大规模地开展业务活动。
其次,必须在经营收入上具备可持续性。这点对小额信贷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小额信贷是作为一种提供给穷人的金融服务,但是它反映的是一种正常信贷关系。这决定了小额信贷机构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扶贫机构,它的业务也应该是一种正常的金融业务。尽管小额信贷的发放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不应低于商业银行平均利率,才能弥补其各项成本,使机构正常经营下去。
再次,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信贷队伍。小额信贷机构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农村客户,工作压力大,任务重,薪水待遇也比较低,这就对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业务熟练,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反之,则会影响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小额信贷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金融机构准入的严格控制。众所周之,在我国只有经过中央银行批准的金融机构才能合法从事各种金融业务。现阶段在农村地区成立和注册新的小额信贷机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从基础上影响着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2.资金来源上受到限制,过于狭窄。由于小额信贷机构没有取得合法的金融机构的地位,资金在来源上就受到严格的限制。我国目前的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依靠央行的再贷款支持,二是政府扶贫资金,三是国外和国际组织的资助。央行的再贷款数量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小额信贷市场的需求;政府扶贫资金容易受到政府的左右,用途窄;靠国外的捐赠和贷款更是永远不可能发展出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机构。
3.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低利率政策。考虑到广大低收入农户的承受能力,我国政府大规摸推行小额信贷的目标定位于消除贫困。这样,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利率在我国受到严格的限制。该利率往往低于正常商业贷款的市场利率,相反,小额信贷的管理成本和呆坏账处理成本是高于商业银行的,这就造成了低利率和高成本的矛盾缺口,而这个缺口只能由农村信用社承担。长期以来,小额信贷的运作成本难以得到补偿。
4.农村信用社自身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硬件来说,农村信用社处于最基层,设施环境条件差,缺乏良好的办公环境;从软件来说,员工的素质千差万别,任务重,信用社管理水平和防范金融风险、创新金融产品、满足金融需求的能力层次都比较低,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管理成本。
三、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完善外部环境建设
小额信贷是一项新的金融服务,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培育。在我国农村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来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因此必须给予小额信贷机构以合法的金融机构地位,使其可以在吸收存款方面合法化。必须加快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使其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成为产权明晰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控风险、自求发展的市场主体。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使小额信贷利率逐步市场化
我们知道,一个合理的贷款利率能够激励贷款人按时还款又能使信贷机构实现自负盈亏。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成本和贷后管理成本都普遍高于大型商业银行,而且小额信贷在农村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资金来源成本、贷款管理成本、农民承受能力和农村资金市场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对小额贷款利率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首先,在小额信贷推广初期,实行优惠利率政策,鼓励农民贷款,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小额贷款的积极作用。在成熟之后,小额信贷利率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之上向上浮动。在小额信贷形式被广大农民接受之后,可以根据农村市场资金需求状况,将小额信贷利率逐步由浮动过渡到市场化。
3.对小额信贷对象进行培训
这里的“培训”既指贷前培训,又指贷后培训。多国的实践证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小额信贷成功的关键所在。农村的市场基础薄弱,农民也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在项目的选择上,无法对迅速变化的市场灵敏的做出应对,很可能选择了已经处于衰退阶段的落后技术;其次,对新技术了解渠道狭窄,操作困难。这就需要小额信贷机构对贷款户进行业务培训。首先应为农户提供有前途的项目和技术以供选择,在农户进行生产的过程中,要加以指导,教农户学会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当然,这不是单独由农村信用社的力量能够做到的,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农业科技部门共同努力。通过这样的培训,大大提高贷款的成功率,减少小额信贷的风险,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一、强化法人治理意识。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公司制企业都必须建立的较为规范的企业治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通过权力制衡,监督管理者的绩效,保证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利,对农村信用而言,是实现市场化经营管理的基础,而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整体运作情况看,法人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还很薄弱。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大多还未完成商业化改革,即使已完成商业化改革,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农村信用社,其法人治理大多存在股东会对经营管理层的委任权缺位、董事会和股东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要求缺位、信用社经营业绩与经管层的收入及升迁等关联缺位、对经管层的监督评价缺位等现象,从本质上看,则是农村信用社所有权的缺位,其后果必然是经营权凌驾于所有权之上,和被角色扭曲,股东权利虚化,经管层的经营权异化为经营特权;资金来源于各类储户,权利来源于各家股东,只要不出大问题,信用社业绩好坏谁也没责任,对其经管能力、绩效缺乏客观评价,在符合监管要求下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实际常常流于空谈。
因此,首先必须加快完成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尽快建立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其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后,让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充分发挥职能,通过确定农村信用社高管任职、对信用社经营管理层做出包括年度经营目标、远景发展目标等在内的具体要求,并建立健全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机制,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责、权、利关系明晰化,让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层的任职、收入甚至职业生涯与其经营管理能力及所经管信用社的业绩挂起钩来,强化其经管职责和动力,并在规范的法人治理体制基础上,形成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战略和有效运营机制。
二、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意识。发展是规模、结构、速度、效益的动态组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因此,防范风险、规范经营管理不仅是各级管理部门的监管要求,也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要追求发展的高质量。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常常会走入把上速度、上规模当做是发展的误区,甚至把发展与扩张冲动等同起来,片面追求资产负债规模或存贷款等业务指标的高增长速度,出现了重整体规模扩张轻盈利能力提高、重总量轻结构、重速度轻效果、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等种种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缺乏扩张与质量并重的科学发展观。
因此,与整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形成适当的资产负债规模,包括客户结构、区域结构、业务种类、期限和业务量结构、收支及利润结构等在内的合理的结构,占有能够支撑继续有力参与竞争的市场份额,确保盈利水平和能力,并以适当的速度不断扩大、创新、调整、优化,应成为农信社高质量经营的基本标准,也应成为评价农信社经管水平高低、效果好坏的重要依据。农村信用社高质量运营的过程,实际就是动态协调规模、结构、速度、效益的优化平衡过程,也是有效配置有限资源保证长足、长远发展的过程,归结起来,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意识。
三、树立经营战略意识。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总体的、长远的企业战略都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生存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农村信用社作为特殊的企业,要保证自身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并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有效维护地区金融安全和稳定,更需要有“精密”的战略管理。但在农村信用社几十年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重战术轻战略的现象普遍存在,结果是发展方向不够明晰,定位不够准确,发展重点不够突出,经营管理的自发性强而自觉性弱,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少、延续性差而因人因事而异的变化多且随机性强,在竞争中被动反应多而主动布局出击少,竞争手段以“散打”多而“组合拳”少,有限资源优化配置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从战略部署的高度出发,制定具有可行性操作的总体战略、运营战略以及职能战略三个层级在内的企业战略。一是总体战略。即制定农村信用社的远景发展目标,人财物等各类资源配置原则,及对职能单位、业务领域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和相互渗透的依存推动关系的总体要求;二是运营战略。是将总体战略所包括的远景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措施具体化的过程,期间形成农村信用社独有的、包括战略规划、资产负债管理、风险防范、产品创新及研发、品牌建设等在内的具体的竞争或经营战略;三是职能战略或服务运营战略。具体涉及内部经营的管理,如财务收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产品定价、客户细分、信贷投放、市场营销、考核激励、企业文化等具体领域。把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从容易漂移摇摆的状态规范到相对持续、相对系统的战略目标管理上来,从而保证经营管理主线明朗、目标明确,经营策略不朝令夕改且具有相对的连贯性,有效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并使全员真正归属于信用社及其发展目标。
四、强化知识产权意识。随着入世后各项承诺的不断兑现,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开放,银行业是其中竞争激烈的行业之一,因此,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正在全面展开。尤其是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并未引起同行的足够重视,花旗银行自1992年开始就在我国不断提出商业方法类专利注册申请,去年以共达19项的具有前瞻性的配合网络技术的金融服务系统方法中电子货币系统和数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及操作系统等获得注册,在国内及业内引起热烈反响,但除了工商银行完成了一卡双币信用卡系统专利注册、招商银行完成了信用卡申请表专利注册外,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开发、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实质性举措还并不多。从过去几十年的经营来看,信用社在他行的管理中经营,过多依赖他行的支持,自主开发知识产权的意识无从谈起,即使是目前成立了省级联社、省级行业管理组织,但以前的老观念一时难以改变,缺乏自主开发知识产权的意识,目前为数不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也都是在竞争的压力下被动和滞后的开发,其结果是使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不足,竞争缺乏有力的武器。
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树立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基于目前现状,农村信用社可在加快培养自有开发人员的同时与其他部门、企业进行合作加快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增加信用社市场竞争力。二、在加快开发的同时,农村信用社要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意识。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结果一是自有商业方法得不到法律保护,二是如果为他人抢注,需要支付巨额的专利使用费,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在竞争起点就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战役中留于不利地位。因此,各农村信用社或农商行在开发应用技术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对知识产权保护。
五、培育企业文化意识。与其他金融企业相比,目前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尚存在以下差距:其一,文化理念含糊不清。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体制不清、产权不明、行政分割,缺少统一的规划,导致在文化理念的表达上含糊不清,不能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中国信合”标识和“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宣传语之外,其他的都难以体现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特征,形象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业务发展。其二,文化氛围难以营造。突出表现在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上,农村信用社多年来沿袭的是过去国有商业银行模式,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没能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未能使员工与农村信用社同步成长。其三,文化内涵不深不透。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服务对象狭小、人才缺乏,五十年来沿袭的是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与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现有服务功能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文化内涵急待挖深挖透。
其四,文化功能未能发挥。目前,农村信用社文化营销中最为紧缺的便是知名的服务品牌,金融服务过于同质化,企业文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因此,如何借助企业文化这一载体,做好做足文化营销这一文章,就显得十分重要。
“人才就在信用社,与信用社一起成长”的观念是构建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关键。一、要加强培训,开发人力资源。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使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有机结合。一方面全面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既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尤其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进而实现每个人的能力、兴趣与工作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二要加快职业化的领导队伍建设,推动经营管理向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发展。农村信用社的价值观、道德观、责任感等思想意识与精神将在其领导身上集中体现。为进一步提高领导队伍的素质,应逐步建立领导资格认定制度、任职收入制度、培训培养制度、市场化评价制度及监督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另一方面创建激励约束机制,开发和利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和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为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使用提供均等的机遇。逐步实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管理,为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提供人尽其才的发展空间。探索人才开放政策,加快吸纳国内外一流人才的步伐。完善绩效考核目标体系,严格按绩用人、按绩付酬,形成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的激励约束机制。三要通过专题研究与学术交流相结合,社际交流与本单位业务岗位交流相结合,境内考察与海外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资质考试相结合等形式,培养和造就农村信用社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队伍。从而构建农村信用社卓越的企业文化、实现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版权所有
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实现金融创新是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金融创新是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发展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存在以下问题及制约因素:一、抵抗风险能力弱。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尚面临资产质量较差、经营效益不好、资本充足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其金融创新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二、服务观念更新慢。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农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18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1.5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农村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
1.1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1.2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3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大量城市垃圾都流向了城郊和农村,给农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2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1全面强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例如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等,并且要积极按市场经济规律把产品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积极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低碳农业规模的扩大。 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提高低碳农业整体水平
发展低碳农业,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要积极整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与科教兴农战略。要大力引进、选育、推广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种养业的低碳水平;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加大对企业、基地潜力的挖掘;积极开展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低碳农业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低碳农业水平;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政策应该更加倾向于低碳农业,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榜样;积极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用品无害处理技术,积极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宣传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加大对低碳农业的监管,强化低碳农业的规范化程度。
为促进和发展低碳农业,满足老百姓对绿色、无公害、低碳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严格践行对百姓作出的低碳、绿色、安全的承诺,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召回、销毁、理赔。
4积极宣传低碳农业,全面提高老百姓的低碳农业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低碳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运用舆论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低碳农业,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宣传和改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低碳环境,打造低碳农产品自主品牌,生产绿色、低碳、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的低碳深加工企业,使得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建设。以低碳农业理论为先导,将低碳农业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型种养模式,创造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和谐低碳系统。 5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低碳农业保驾护航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执行农用资源管理条例、农业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资市场、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品的安全。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产品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假冒无公害、绿色、低碳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展开 “低碳打假”行动,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根据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执法队伍的发展。 6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低碳农业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全局,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因此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国外政府为鼓励农民从生产常规农产品转向生产低碳农产品,对农民给予相当数额的补贴。鉴于国外的经验和发展低碳农业的需要,必须确保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过程、贮藏运输途过程中杜绝污染。这对于正常生产的农民和加工企业来说,这一转变不但人力投入将大大增加,而且物质投入更需加大。因此,低碳农业在发展初期需要相关农业部门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设立低碳农业专项投入资金。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还必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发展低碳农业。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低碳农业发展领域,与低碳农业建设基地及农户形成共享利益。此外,还应该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农业低碳型龙头企业,推进和扩大低碳农产品发展,提高低碳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展望
当前农村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低碳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我国农村的持续、科学、和谐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必须发展低碳农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尤其在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这就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有效确保农村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畜牧养殖业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1现阶段我国农村畜牧养殖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在我国畜牧养殖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之下,无论是牲畜本身的数量,还是其品质,都在得到提升程度的提升[1]。尤其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畜牧业的支持和帮扶力度,这就使得我国畜牧业实现了大步伐的进步。可是,在我国农村畜牧养殖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一些问题的产生和出现也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我国农村畜牧养殖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相应的资金投入不够、技术推广有限、农民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偏低以及相关的技术设备落后等,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快速以及可持续发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未来我国农村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关键。
2促进农村畜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注重对养殖户思想的改进
有效转变农户的思想,切实提高养殖户的综合能力,是有效促进农村畜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所以,相关的部门可以有效引导农户对现阶段畜牧养殖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并且在实际的养殖过程当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同时还需要兼顾市场发展情况,对市场发展行情有明确认知,从而找到适合农村畜牧养殖的科学发展对策。
2.2选择适合本地区生存的畜禽品种
畜禽品种的科学选择,是有效提高本地区畜禽养殖水平的关键。这是因为不同的畜禽生长,需要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依托,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不同畜禽品种,其生产性能也会有所变化。所以,未来在畜牧养殖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对畜禽品种的科学选择,这样才能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达到良好的养殖效果。
2.3注重以及加强对本地区动物疾病的预防及其控制
避免动物疫病,可以切实促进农村畜牧养殖业的长久发展。并且有效对动物疫病进行控制,还可以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以及避免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对畜牧养殖业动物疫病的防控,首先需要对现阶段的养殖场环境进行改进。通过进行必要的消毒,从而营造良好、安全卫生的养殖环境。其次,需要建立全面的免疫制度,这样才能使得疫病一旦出现,有科学合理的免疫方案作为保障,从而避免了疫病的大范围传播。加之科学合理使用疫苗,势必可以改善动物疫病现象。最后,则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只有让其掌握相应的动物疫病防控措施,才能使得饲养与管理更为科学,进而促进农村畜牧养殖业的长久发展。
2.4科学使用健康的饲料资源
选择科学、健康的饲料资源,可以确保周边环境的生态性不被破坏,同时也可以真正提高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效果[3]。比如可以选择利用秸秆、枇壳等农副产品作为饲料,代替了传统人工饲料的使用,避免了许多饲料的弊端。并且,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畜牧养殖和管理的成本,对于提高畜牧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大帮助。
2.5注重对农村畜牧养殖的规模化以及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村畜牧养殖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实际上也是为了规范现阶段农村畜牧养殖现状。尤其是当前许多偏远农村,在畜牧养殖方面均以家庭为单位,且对畜产品的加工也停留在表层。这就使得这些畜牧产品本身的经济附加值降低,甚至许多时候无法形成完整的畜牧养殖产业链条,对于促进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4]。鉴于此,需要尽可能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层次加工,这样才能使得产品本身的价值有所体现,进而为农户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国家以及政府的层面来看,近些年来,对我国农村畜牧养殖业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为我国农村畜牧养殖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农村畜牧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我国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向着更好、更强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邓鹏.农村畜牧养殖可持续发展道路探讨[J].现代畜牧科技,2016,(10):18.
[2]陈正会,王维珍.农村畜牧养殖规范化与科学化发展途径分析[J].当代畜牧,2015,(14):8-9.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可持续发展 建议
一、引言
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了很强的区域特征,城市和农村的区域划分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催生了城市和农村分割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慢于城市,农村金融明显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
农村金融体系以农村金融机构为基础,农村金融机构又以县级银行以下的村镇银行为核心。农业政策和土地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中小企业等的金融需求。如表1,2010年至2016年村镇银行总数,资产总额在不断增加,不仅表明金融供给的增加,也从侧面反映了金融需求的强烈。
二、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的发展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贷款审批流程复杂
广大农村金融市场一直以公办金融机构为主流,农户筹集资金时,经历的审批程序比城市贷款更为严格,审批流程更为复杂,付出了更长的审批时间,更大
的资金成本。审批流程的高复杂性,严重削减了农民借助农村金融来获取资金从事创业开发的积极性,也使得以公办农村金融机构为主的农村金融组织无法完全融入广阔的农村资本市场,从而难以l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二)惠农信息传递失效
近几年,惠农金融政策相继出台,这些政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接收。各地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为低下,而且农村多地处偏远山区,信息较为闭塞,无法及时获取市场的信贷信息,又由于部分农户没有很强的金融知识,没有专业的认识,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惠农政策未得到充分的落实,农户吸取资金,取得贷款,获取金融优惠服务存在盲区,创新创业、经济发展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信用体制严重缺失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信用体制仍未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严重缺失。正式金融机构放贷需抵押,且多数限于实物资产。而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有效的抵押物数量较少,借贷人常常将农业工具、土地、房屋等作为抵押物,该类抵押物不仅估值相差巨大,同时还需要花费高昂的处置资金,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接受该类抵押物,最终导致农户贷款困难。其次,农村金融担保机构数量少,业务范围不广,缺乏对民间金融进行支持的信用系统。近几年,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由于缺乏金融信用体系支持,农村金融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农村贷款比以前的难度更高。
三、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简化贷款审批程序
一方面便利农村发展,一方面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建立起便利农户融资、筹资的渠道。例如,创立专项的农户创业贷款资金、专项的农业规模经营贷款资金等,化解贷款难的错误认识,从而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同时,简化审批手续,使农户、农村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贷款,避免繁琐的手续和不必要的资金成本,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二)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降低信贷面临的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一,政府需派遣专业人员负责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对借款人的动向和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管,放贷前需要对借款人及其还款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评价,避免因其无法按时还款而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第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用信用做名片,对于信誉良好的借贷人可以适当地放大对其借款的数额,或者在还款时间和利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在一定意义上能鼓励其他借贷农户。
(三)保证资金供应连续
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防止资金问题的产生,实现供应的可持续性。第一,对于农村金融,建立资金回流制度,将银行从农村吸纳来的资金再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之中,而非只顾城市;第二,增加资金来源,允许其他资金进入。例如国外的公司、机构以及一些民办金融机构,以增加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并且贷款公司也可以考虑与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来获得资金,进一步扩大筹资渠道。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而促进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是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针对信用体系建设缺失、市场风险较高等诸多问题,政府需要在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并加强对民办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和监管,以激发农村金融的活力,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通过强化农村金融市场,逐渐突出城乡二元金融市场的特点,协同作用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宇.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
[2]刘娇然.试论我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系,金融保险,2016.
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较严重不平衡性,主要在于城乡差别上。就目前农村贫困问题而言,多数地区存在着较大面积的贫困点,这些点连成一个面积较大的贫困区,其经济状况甚至达到了特困程度。因此在国家扶贫力度方面,需要一笔巨大的资金投入,且不仅要授之以鱼,还需授之以渔,帮助农村地区彻底摆脱贫困,达到可持续发展效果。
一、农村地区贫困因素分析
(一)思想上的落后性
农村地区居民由于长时间居住在同一地点,对世界的认知范围较小,因此在思想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世代流传下的落后思想根深蒂固,阻碍了新思想的传播。另外,农村地区教育程度不及城市,在观念上较为落后,多数地区仅采用靠山吃山方式生活,没有想到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落后思想的指导下,人们过度开发土地资源,不顾对环境的破坏而无节制的滥用土地。在这种土地开发——滥用——再开发的恶性循环过程中,当地居民会越来越贫穷,且土壤无法再持续发展。
(二)人口素质偏低
农村地区教育上较为落后,因此在教育程度方面多为初中或是小学。加上我国现有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地区的偏袒,其人口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城市地区,自家经济条件的限制让孩子上学的机会减少。在人口数量上涨的同时,有效的土地资源逐渐无法满足人口数量上涨的需要。在这一背景下,农村人口开始开发周边土地资源,并且不顾环境污染滥用自然资源。在这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举动下,农村地区自然无法实现经济上与环境上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础薄弱
农村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虽然农业是我国基础型产业,但一味地采用土地种植方式发展经济会造成经济模式单一、产业单一情况,不利于经济的全面发展。另外,在单纯采用土地种植的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会逐渐呈现不足状态,更加速了环境的破坏。
(四)国家扶持力度的不足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面积较大,在经济上国家必须兼顾所有贫困地区,因此在单个地区的扶持力度上会有所下滑。另外,由于农村地区交通条件的限制,在经济扶持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扶持结果无法做到持续观察。加上卫生事业与文化事业的落后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制约。
二、农村可持续发展优化策略
(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必须加强设施管理,通过高科技种植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改善当地基本条件。在此方面,国家可以委派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展开种植讲座,并将先进种植技术与种子带入当地,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另外,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也应清楚地向种植者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让其了解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此方面,国家需要投入较大人力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全面灌输。
(二)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教育力度
农业人口的素质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上的投入不仅受到经济的限制,还受到当地居民思想上的抵制。一些思想觉悟不高的农村人口并不认可“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认为孩子在接受到基本文化、能够正常与人交流即可,无需进一步掌握更高深学问。
在这一背景下,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以及先进农业种植设备的使用。因此国家应提升对农村的教育力度,可采用志愿者方式让更多大学生愿意去农村当“村官”,以提升农村人口思想文化素质为目的,让农村人口能够通过文化的提升以及科技的辅助在不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达到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
(三)因地制宜发展,提升农业效力
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好方式就是依靠已有土地资源利用其特色性展开种植。我国地域面积较大,不同地方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也存在差异性,贫困地区不能单纯的看到别的地区依靠种植某种农作物发家致富了就依葫芦画瓢的同样引进。在种植方面切记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优势、水源优势、气候优势、温度优势等各方面选取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同时,还可以发展品牌化战略,将同一地区的优秀种植打造成品牌销往国内各省市,提高其经济收入。
结束语
农村贫困长期以来都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制约,农村问题不仅包含经济上的落后,还包含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贫困地区持续贫困并且越来越贫困。在贫困问题的解决上,单纯加大资金投入只是治标不治本,国家应教会农民提升经济的根本方式,通过可持续发展让人口、种植、经济、生态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春.农村贫困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J].财经界(学术版),2013(6)
[2]周科朝,潘泽泉.社会转型期的农村贫困问题研究:中国经验[J].湖湘三农论坛,2012(10)
[3]胡岩.甘肃省农村贫困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3
二、新时期四川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时期四川农村沼气发展的机遇
1.“美丽乡村”的提出为农村沼气发展带来新契机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农业部办公厅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和《关于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计划到2015年,在全国创建1000个美丽乡村。即通过集成推广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灶、高效低排放的生物质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小型风电等技术和产品,增加农村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为此,四川借以“美丽乡村”创建为契机,因地制宜将小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等农村能源设施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并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以推动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
2.农村节能减排为农村沼气发展提供了平台
为了实现“十二五”的目标,国家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16%、碳强度下降17%的具体指标,我国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颁布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要对各省级人民政府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尤其是2013年以来,我国1/4地区出现雾霾现象,受影响的人口达6亿人之多,随着社会公众对PM2.5的广泛关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正式拉开了“向雾霾宣战”的序幕。农村要实现节能减排,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十分关键。在IPCC的排放清单中,农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据测算,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大约占全国排放量的17%左右,农业源排放的CO2和CH4分别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1%~25%和57%。农村沼气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变农村的传统用能结构,替代煤炭、薪柴和秸秆等造成的空气污染,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以农业废弃物生产沼气带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这有助于农村领域的节能减排,此举也必将为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3.CDM成功试点为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效应
近年来,四川充分把握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主动与发达国家进行联系,积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将农村沼气发展所带来的节能减排效益进行捆绑出售。目前,四川地震重灾区的什邡市和绵竹市的1.7万口沼气池,已经以每口沼气池两个碳信用的价格,打捆销售给了挪威的能源部。遂宁、资阳、泸州、宜宾、达州以及广安等6个市的20万口农村户用沼气池,也将进行打捆申报CDM项目,并已与芬兰政府达成有关意向性的协议。预计两项交易每年可以获取约2000多万元的CO2减排收益,将使75万农民直接受益。此外,自2009年以来,四川省农村能源办公室就与四川省CDM中心以及成都智联绿洲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有效推进了四川农村户用沼气有关CDM项目的全面开发。PCDM项目也于2010年11月开始启动实施,首先在四川宜宾市和南江县分别进行试点,而且在成功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验收的基础上,2011年开始将有关项目基准线调查范围进一步扩大,惠及四川达州、广安、自贡、泸州、乐山等13个市(州)已建池的农户。该项目已于2012年在联合国获准成功注册,这是全球第一个成功注册的农村户用沼气PCDM项目,也是我国第二个获联合国批准的PCDM项目。据介绍,四川下一步将争取把全省2010~2015年规划建设的所有农村沼气用户合计约180万口农村沼气池全部纳入到CDM项目进行开发,预计全部交易总共可以产生30多亿余元的减排收益,平均每户每年将获得减排收益约180元。CDM项目的成功试点,不仅增加了项目区农户的收入,也为农村沼气有关项目的后续推进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二)新时期四川农村沼气发展面临的挑战
1.畜禽养殖方式变化对农村沼气发展的影响
沼气的发展离不开畜禽的粪便,畜牧业的规模将直接影响气源的基础。四川一直以来是全国生猪养殖大省,作为国家批准建设的唯一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生猪的出栏量曾经占到省际间调拨的1/3、全国的1/9和全世界的1/20,历来就有“川猪安天下”的美誉。目前,生猪的养殖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农村散养和规模养殖两大类型。据有关部门统计,按照农业部户均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标准,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生猪的散养户每年正以4%~5%的速度递减,而且目前总体上呈现加速退出的发展趋势。
2.沼气建设成本上升
农村沼气成本上升,一方面是养殖户饲料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是社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据测算,养殖户的饲料成本约占养殖成本的70%左右。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四川省从东北等地调运的玉米、大豆等饲料粮以及运输成本的上涨,直接导致养殖成本的增加。从社会劳动力来看,近几年出现了普遍上涨趋势,其中农民工平均工资的快速增长,导致农村沼气建设机会成本大大提高,极大影响了农户建池的积极性。同时受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新农村建设导致农户居住方式的改变等因素影响,以及电力、成品油、防疫、环保、用地等费用的上涨,这些都使沼气建设成本上升,政府补贴对相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农村沼气的可持续发展。
3.商品能源的替代对农村沼气发展的威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条件的改善,农民可选择生活能源日趋多元化。能源使用的便捷性成为生活水平较高的农民选择能源的首要因素,与用电、天然气等能源相比,虽然沼气的经济性占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沼气的正常使用需要农民掌握一定的技能和付出一定的劳动时间,相比其他能源便捷性不足。因此,近年来选择商品能源农户逐年增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沼气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期影响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研究假说
结合前人研究以及四川实际,特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农户的个体特征
研究将受调查农户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作为反映其个体特征的基本指标。由于农村沼气建设带有工程建设的性质,一般男性对此更加了解,因而调查其对农村沼气的认知态度越能真实反映农户意愿。如果年龄越大,越可能导致农村沼气建设管理困难,不利于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农村沼气有关政策和发展沼气的好处了解越多,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
2.农户的家庭特征
农户的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家庭收入因素、家庭劳动力人数、外出务工人数以及养殖情况等。据研究,农户在收入水平偏低时比较乐意使用沼气;而随着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更倾向于煤炭、电能、天然气等可得性和使用性都更佳便捷的商品化能源。劳动力人数及外出务工情况预期也对农村沼气发展影响显著。随着畜禽散养农户逐年减少,畜禽养殖结构的变化对农村沼气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3.农村沼气的项目特征
农村沼气项目包括建池年限、建池成本、施工的质量以及配套产品质量情况等。建池年限越长,废旧沼气池可能性就越大,从而降低农户的使用意愿。农村沼气国债项目中央补助标准偏低,农户自筹压力大,从而影响待建农户参与农村沼气发展的积极性。建池质量、管道安装是否科学、配套产品质量是否满意也会影响农村沼气的可持续发展。
4.政策特征
政策特征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对农村沼气发展的重视程度、农户对国家有关农村沼气发展方面的补贴标准以及补贴方式的满意程度等。如果农村沼气发展能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重视和配套支持,则项目实施效果会更理想。农户对补贴政策是否满意也会影响待建农户参与农村沼气发展的积极性。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根据前面的研究假说和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比较复杂,既受到政策特征和项目特征的影响,也受到农户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实现农村沼气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政府重视是前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重视程度对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在1%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沼气有关项目的实施具体由地方政府来进行,但地方政府基于财力有限和其他因素的考虑,往往会出现“政府失灵”。而村级组织拥有决定谁是项目村和项目户的选择权,如何选取项目实施的农户,对于农村沼气项目的顺利实施也十分关键。如果所选择的项目农户能够通过农村沼气的使用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那么这部分农户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他农户决策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政府重视是实现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科学设计是关键
分析表明,农户对补贴标准和补贴发放方式、项目施工的满意度对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户对现行补贴标准不满意,认为补贴标准不足建池成本的50%,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尤其是对于自筹压力大、建池意愿强烈的农户应予以更多的补贴。在补贴发放方式上,大部分农户希望能将政府补贴全部补给农户,由农户自主选择施工人员,自主谈判工钱,自主选择灶具等相关产品购买品牌和价格。在施工方面,虽然政府加强了对施工人员的行业规范,但由于缺乏监管,部分地区由于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施工质量不高,管线安装不科学,从而影响了农村沼气池的产气质量。因而农村沼气发展未来的政策调整应考虑如何提高农户对补贴标准、补贴发放方式以及项目施工的满意度,注重政策设计的科学合理。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农村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当中,乡村振兴会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发展限制。所以,分析农村地区的金融领域发展现状,结合其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对应的提升措施,为后续乡村振兴道路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可以为提升我国农村经济环境起到推动作用。
1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对乡村地区经济振兴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也是农村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想要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变化,就要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实现产业创新和整体竞争力。目前虽然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整体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种植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与城镇相比,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相对滞后,收入较低,不管是在农业科研设备补充还是产业融合等方面都缺少外来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1]。其次,农村金融支持也是实现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和谐健康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关键保障。在农业发展环境下,农业种植过程当中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环境的原材料会影响土壤质量,降低作物产量,严重时会导致水土和耕地面积流失,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肆意排放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等产生的污染,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来科学处理污染源[2]。再次,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淳朴的乡风是实现农村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现在农村地区依然有盲目攀比、大肆操办红白喜事的现象,同时文化建设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有限的文娱设施难以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儿童的教育问题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外保护传统文化、修复历史遗产以及宣传和引导道德风貌都需要引入资金,保证工作顺利实施[3]。
2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现。首先,农村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助力农业发展的基础。金融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要以重视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为基础,以引入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和完善管理经验为目标,以此来调整现有的农产品结构,创新农村地区的产业布局,实现粮食、农林、牧业的统筹结合以及种植养殖和销售的一体化发展[4]。其次,要强化涉农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手段来培育创新型农业主体的作用,实现农村产业的多角度融合以及农村地区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确保多个产业结构可以实现互动补充,以此来促进农业产业的兴旺发展。再次,农村金融要以扶持绿色农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从传统的追求高产转变为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应的金融导向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涉农金融机构要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进程当中引入绿色导向,以绿色信贷业务来支持农业绿色循环的低碳生产,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使依靠自然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变成现代化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模式,重视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引入节本增效的创新技术,强调推广畜禽养殖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农村金融支持可以依托农村地区现有的绿色资源,发展并扶持休闲、旅游以及健康产业,推动农林牧渔等产业和教育、文化、养老等实现有效融合[5]。最后,农村金融支持要重视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较为失衡,地区金融配比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想要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振兴发展就要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缺陷。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当中,通过拓展和延伸农村地区的服务链,形成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强化乡村地区发展的前提开展丰富多样的金融普惠活动,帮助农村居民提高金融服务的运用能力,实现农村地区共同富裕[6]。
3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是以推动农村地区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资金融通可以确保各项基础工作顺利进行,但受外界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缺乏资金对农村各项事业的融通支持以及对不同经营主体的政策性支持,同时具体的对象和外部环境的差别会导致相关工作受阻。
3.1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
首先,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环境相对较弱,难以与城市地区相匹配。大部分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对较慢,金融供给的主体相对单一,市场发展空间较小,商业和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营工作会过度关注个体利益,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完善工作细节。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有的地区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会因为结构单一而影响融资功能,直接限制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其次,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受市场主体的供给和需求不对应问题的影响,金融监管体系对市场的约束性和管理性相对较低,直接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细化和完善,失去对地区经营结构的约束。
3.2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金融产品单一
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能充分展现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展开分析可知,丰富的金融产品能从多个角度满足农村地区金融主体的不同资金需求,以此来为农村经济主体的项目建设提供基本支撑。分析目前的建设成果可知,农村金融产品的类别和形式还不够全面,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整体要求,也不能实现外界环境和内部政策对经营的促进作用,直接影响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导致资金的运营和使用受到较大的约束。
3.3贷款额度有限,贷款困难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所发展的业务当中,大部分为小额贷款,款项相对分散,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会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水平的促进作用,甚至会阻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地区,农民对小额贷款的需求量较大,一般会以相应的担保抵押为条件申请贷款,但因为农村地区的抵押物资较少,且大部分农民的个体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所以农村金融发展会受到一定约束,制约了农村经营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7]。
3.4农村金融保险不完善
农村金融保险对于乡村振兴产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后续的风险防控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保险在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农村金融保险存在发展滞后以及缺乏担保的情况,在当前社会环境当中,商业保险不断发展,而农村金融保险相对落后,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限制了对保险的可承担风险。另外农村金融机构的现有网点数量较少,在开展涉农业务时需投入大量资金,降低了贷款的收益率,导致资金流入到非农产业中。假如农村金融保险不能降低农业融资风险,就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8]。
4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议
4.1构建合理的金融服务政策和体系
首先,分析目前农村金融环境的发展情况可知,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较大不足,要从农村金融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制定并落实对应的金融服务政策,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多元化农村经营主体的现代化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现状科学规划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以多样化的途径引导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确保该类金融机构促进农村区域实现经济和文化水平双重发展,满足农村地区在各个领域建设工作的资金需求,另外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调节效应,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的业务网点,为完善和发展后续经济体系打下基础。再次,要细化现有的监管机制,规避各类风险,构建完整、科学、优良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保相应的金融服务制度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9]。
4.2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
首先,要引入新型技术手段完善金融服务。在过去银行业的发展进程当中,信息不对称对农业金融发展的阻碍较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银行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新型农业主体的个体需求,结合现代化的智能手段创新并整合业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完善业务审批过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其次,涉农信贷增信途径和方法有待丰富,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来提高涉农信贷期限的时间和额度。例如,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30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型农业主体出现。农业金融应以此为契机发放农村土地经营和农房抵押贷款,在农业设施设备抵押和生产订单等方面加强融资,以此来提高贷款的额度并延长相应期限,针对农户、地方产业、农村合作社以及电商产业链等渠道增加贷款,并丰富融资模式,以此来满足在土地流转和服务过程当中涌现出的新经营模式。再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现有的产业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农村地区现代化农业规模的共同发展,农村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基本资金需求从小额化向规模化转变,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业金融机构要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后续流通和营销渠道当中的融资需求为切入点,打造出符合农业金融产业差别的新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完善定价细则,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满足不同农户的基本需求。
4.3保证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全面提高
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析,想要实现农村金融对“三农”工作的良好服务,就要完善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明确其在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具体职能。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思维,强化金融服务模式,依照农村地区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模式实现金融服务和农业种植生产等活动的有效融合。结合这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应的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细化以多元化农村经济为主体的金融服务,确保现代农业生产活动得到更科学有效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资金难题[10]。
4.4大力发展农村绿色金融服务
首先,要重视农村金融对绿色产业的引导、约束和杠杆作用。农业金融机构要依照农业发展基础强调其实现绿色低碳化的转型方向,结合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呈现更高效、高质量的生产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转变为重视生态节约环保的绿色经营,在此过程中要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重视对农业种植养殖以及深加工产业的金融支持。其次,要细化绿色农业信贷投放制度,通过制定差异化信贷策略,创新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生产和经营特点,探索农产品商标质押贷款的新型贷款模式,结合分类化的客户管理渠道,对现有的信贷项目库当中所涉及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分级授信,提高其授信额度。构建以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示范基地,开拓绿色贷款通道,实现农村绿色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11]。再次,要强化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支持,结合现有的政策标准和金融发展制度,落实农村绿色金融的相关要求和政策体系,构建并完善能和其相对应的、以服务于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为主体的中介服务机构,投入充足的资金,调动涉农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以绿色金融服务为基础的绿色小微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
4.5加大对农村农业贷款的管理力度
想要实现农村地区金融结构的稳定发展,就要完善利率定价机制,高利率会增加农民的贷款负担,阻碍地方经济发展。政府要以规范市场运营模式为主,合理调控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各项业务有序进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结合科学的利率机制优化现有利率,确保农民主体得到金融优惠,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建设。要以小额信贷为主导,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信贷需求构建与实际利率相符合的金融制度,在强化融资效率的同时实现对金融机构运营工作的科学引导,确保金融服务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
4.6拓宽信贷渠道,提高农村农业贷款额度
发展农村信贷领域要拓宽农村信贷渠道,提高农村信贷的利用效率,强化监管水平。通过机构担保以及补贴政策,推进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拓展信贷渠道,发展不同的资金渠道,实现多个渠道资金抵押,保证农村地区经营主体拓展融资渠道。另外要加大农村金融对金融贷款的投入力度,从地方经济的发展角度入手确定金融活动的发展方向,依照民间借贷的实际情况规范并引导市场环境有序发展。
4.7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风险
首先,要由财政部门设立专门的农业风险补偿基金来补贴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信贷投入,并适当补偿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完善并推广农业保险制度。要丰富并完善农村信贷的担保体系,优化现有的金融环境,确保各类金融机构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农村金融服务当中,有序推动城乡文化和经济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险制度,构建农业金融信贷的对应风险。其次,要扩大政策性保险费用的补贴范围,吸引更多创新型农业主体,结合政策性保险对策预防风险。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相关业务,确保对应的保险服务能满足农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新型的农业主体提供更可靠有效的保险基础。再次,可以推出盈利涉农保险产品,确保农业经营主体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得到启动资金补偿。最后,通过引入风险共担及补偿制度来构建政府机构、农户和经济组织等多位一体的联保模式,充分落实集中担保、分散使用的灵活模式,采用综合化的保险措施来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金融风险,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可以完全应用到农村地区建设当中,促进农村地区各个领域的整体发展[12]。
5结束语
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和完善直接推动解决了“三农”问题,目前在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农村金融发展受环境及制度的影响存在诸多困难,对应的保障制度也不能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发展,从而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了乡村的发展。因此要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为基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进一步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并实现了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华,杨玉琪,程露.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与解决方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6):41-50,257-258.
[2]李茂,王晨阳.金融创新如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衔接[J].河北学刊,2021,41(6):204-209.
[3]邵晓翀,杜尔玏.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新发展格局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0):76-80.
[4]袁文.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立法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业经济,2021(10):94-95.
[5]王兴国,吴梵,刘韬.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计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10):84-91.
[6]李昱呈.开发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21(5):41-48.
[7]马天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中国金融,2021(15):26-27.
[8]林暹亮.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0.
[9]李自强,陈佑成,叶伟娇,等.网点布局视角下农信社信贷服务感知质量影响机制分析与展望———基于商誉评价的调节效应分析[J].农业展望,2019,15(11):27-34.
[10]陈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9(6):67-70.
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是在合理利用和维护水资源与保护农村环境的同时,实行农村体质改革和技术改革,以优质、高效的水产品供给来满足当代人及其后代人对农业生产的需求,消除水旱灾害,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
一、我国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我国水资源现状
(1)人口众多,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10亿人口的农村,赖以生存的资源十分贫乏。全国人均水源的占有量仅为2480,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不足。近年来我国约有670万公顷灌溉面积缺少770亿立方米水,我们需要用来扩大土地灌溉的水大大超过我们可以得到的水资源。
(2)水资源污染严重
农村水污染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合理,乡镇企业环保措施不足及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多种因素构成。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神态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水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总体上市南多北少。同时70%―90%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从而造成大部分地区的季节性缺水;另一方面,多雨的季节又经常造成南涝北旱。对于集中了全国81%耕地的北方而言,降水量的不足使得地下水灌溉成了农作物需水的必要补充。在华北地区,地下水供给量占总供给量的70%左右。除此,农业灌溉不够科学,基础设施差,即便有丰富的水量也没有利用好。
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水利
1.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为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以及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系统应该界定在农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上。
(1)生态环境系统和水资源系统是农业经济系统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们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农业经济系统在发展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消耗资源和排放废物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进行污染破坏,降低它们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又通过环境治理和水利投资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进行恢复补偿,以提高它们的承载能力。
(3)水资源系统在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起到纽带作用。它置身于生态环境系统之中,是组成和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同时它又是自然和人工的复合系统,一方面靠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产生其物质性;另一方面靠水利工程设施实现其资源性。
2.由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扩张水与水工程的内涵和外延,不再孤立地把水工程单纯看作是挡、排、引、灌的手段,而应同时考虑它的环境责任,不再单纯考虑它的功能价值,而应同时考虑它的文化价值。在确保河湖防洪、水资源利用等功能的同时,能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要突出亲水特征,让人近水观赏、游览水景;要彰显水的“个性”和文化内涵。突出水的“奔放、湿润、清新、灵活、厚重”不同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历史人文景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开展了以乡村河道疏浚整治为重点的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搞好河坡整治,开展植树造林,清除河道有害水生植物,构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人乐”的农村河道环境,彻底改变农村河道“脏、乱、差”的现状。着力做优、做美水文章,彰显水的底蕴,展示山水风光,进一步改善地方形象。
3.稳步推进洪水资源化,树立人与洪水协调共处的防洪减灾思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新的治水思路,要突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治水理念,树立人与洪水协调共处的防洪减灾思想,把洪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开发利用。要洪水资源化,就是要有适度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作为支撑,因地制宜地建设洪水储存工程。要实现洪水资源化,还要适度承担洪水风险。无论是将洪水全部拦蓄起来,确保“供水安全”,还是处处严防死守,确保“防洪安全”,都不利于洪水资源化的实现。水少时,该蓄的水要蓄下来;水多时,该淹的地要淹得起。适度承担风险是合理的,要靠标准适度的防洪工程和严格的管理,把洪水风险减轻到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程度。贾汪是个严重缺水的地区,在雨洪利用方面,建设了大量工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
三、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农村水利发展
创新是水利发展的动力。做好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利的关系,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积极探索流域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农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水环境相协调各具特色的水利发展体系。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实施地上水与地下水,不同区域间、不同区域间、不同用户间和主客水之间的统一调度,优化配置,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发展高效灌溉农业
在农业节水方面应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倡导按需配水的灌溉制度,降低农业用水比例。改变目前还在实行的大块漫灌方式,积极发展喷灌和微灌技术,利用喷灌灌溉课节约用水量30%―50%。要加强渠道的防渗,减少输水过程的漏水损失。同时引导农民调节种植结构,减少耗水作物的种植,增加节水作物的面积,一方面可以节约水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作物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加大治理力度,切实发挥水利建设的重要作用
农村要把投资重点放在现有水工建筑物的维修、改造及提高上,搞好工程配套,大力挖掘现有工程的潜力,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实行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工程投入,增加调控能力。加大拦蓄工程建设,提高调蓄能力修复,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和客水,因地制宜扩建增建水库、塘坝、蓄水池、谷坊等地表拦蓄工程,最大限度地增加蓄水量,以便用于灌溉和发电等功用;平原地区宜加快机电井开发配套,提高地下水的供水量,并积极做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调度。要依托项目资金,加快对大江、龙江桥等主干渠及支渠、毛渠、水库、山塘进行防渗、堵漏和除险加固,逐步恢复农田水利设施功能。安排专项资金购买清淤设备,为各地清淤提供补贴性援助。逐级落实水利设施管理责任,做到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有奖罚措施。同时,要积极发动各灌区镇村建立和完善“用水户协会”制度,推动村民自主参与水利设施管理,自觉维护水利设施正常运转。进一步强化执法力度,对当前全县电排站、农用变压器、输电线偷盗严重的现象进一步加大侦破力度,依法保护水利基础设施安全,确保全县水利设施防洪抗旱功能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董跃明. 浅谈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实践与探索
[2]冀大民 丁艳 荆卫星.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思考.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5)
我认为,小额信贷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必须在组织上具备可持续性。小额信贷从发展初期,就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考虑,建立合法的专门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作为一项服务于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活动,需要一个具有独立性和长远目标的组织机构来运作,一个从一开始就没有独立性和长远打算的小额信贷机构是不可能发展出可持续的小额信贷的。同时,只有得到国家法律制度的许可,小额信贷机构才能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进而才能大规模地开展业务活动。
其次,必须在经营收入上具备可持续性。这点对小额信贷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小额信贷是作为一种提供给穷人的金融服务,但是它反映的是一种正常信贷关系。这决定了小额信贷机构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扶贫机构,它的业务也应该是一种正常的金融业务。尽管小额信贷的发放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不应低于商业银行平均利率,才能弥补其各项成本,使机构正常经营下去。
再次,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信贷队伍。小额信贷机构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农村客户,工作压力大,任务重,薪水待遇也比较低,这就对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业务熟练,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反之,则会影响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小额信贷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金融机构准入的严格控制。众所周之,在我国只有经过中央银行批准的金融机构才能合法从事各种金融业务。现阶段在农村地区成立和注册新的小额信贷机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从基础上影响着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2.资金来源上受到限制,过于狭窄。由于小额信贷机构没有取得合法的金融机构的地位,资金在来源上就受到严格的限制。我国目前的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依靠央行的再贷款支持,二是政府扶贫资金,三是国外和国际组织的资助。央行的再贷款数量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小额信贷市场的需求;政府扶贫资金容易受到政府的左右,用途窄;靠国外的捐赠和贷款更是永远不可能发展出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机构。
3.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低利率政策。考虑到广大低收入农户的承受能力,我国政府大规摸推行小额信贷的目标定位于消除贫困。这样,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利率在我国受到严格的限制。该利率往往低于正常商业贷款的市场利率,相反,小额信贷的管理成本和呆坏账处理成本是高于商业银行的,这就造成了低利率和高成本的矛盾缺口,而这个缺口只能由农村信用社承担。长期以来,小额信贷的运作成本难以得到补偿。
4.农村信用社自身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硬件来说,农村信用社处于最基层,设施环境条件差,缺乏良好的办公环境;从软件来说,员工的素质千差万别,任务重,信用社管理水平和防范金融风险、创新金融产品、满足金融需求的能力层次都比较低,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管理成本。
三、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完善外部环境建设
小额信贷是一项新的金融服务,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培育。在我国农村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来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因此必须给予小额信贷机构以合法的金融机构地位,使其可以在吸收存款方面合法化。必须加快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使其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成为产权明晰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控风险、自求发展的市场主体。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使小额信贷利率逐步市场化
我们知道,一个合理的贷款利率能够激励贷款人按时还款又能使信贷机构实现自负盈亏。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成本和贷后管理成本都普遍高于大型商业银行,而且小额信贷在农村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资金来源成本、贷款管理成本、农民承受能力和农村资金市场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对小额贷款利率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首先,在小额信贷推广初期,实行优惠利率政策,鼓励农民贷款,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小额贷款的积极作用。在成熟之后,小额信贷利率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之上向上浮动。在小额信贷形式被广大农民接受之后,可以根据农村市场资金需求状况,将小额信贷利率逐步由浮动过渡到市场化。
3.对小额信贷对象进行培训
这里的“培训”既指贷前培训,又指贷后培训。多国的实践证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小额信贷成功的关键所在。农村的市场基础薄弱,农民也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在项目的选择上,无法对迅速变化的市场灵敏的做出应对,很可能选择了已经处于衰退阶段的落后技术;其次,对新技术了解渠道狭窄,操作困难。这就需要小额信贷机构对贷款户进行业务培训。首先应为农户提供有前途的项目和技术以供选择,在农户进行生产的过程中,要加以指导,教农户学会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当然,这不是单独由农村信用社的力量能够做到的,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农业科技部门共同努力。通过这样的培训,大大提高贷款的成功率,减少小额信贷的风险,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小额信贷运作及原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工作,必须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实际出发,要以人为本。我们党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把实践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不仅是国家的公益文化服务任务,更应成为我们工作的自觉追求。认识必须提高,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不仅仅是责任,还有情感,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我觉得除去责任以外,除去规定以外,更多的是情感。我们对农民兄弟有多深的感情,我们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到什么程度。
第二,全力提高队伍人员素质,确保放映质量。
加大自身队伍的培训,包括从行政主管部门到基层放映员的培训,是综合素质的培训。一是人的素质的提高。素质方面的提高要靠培训,除了加强制度管理以外,更要依靠培训来提高农村放映员的素质。要把这支队伍培养到他们认为能为农民放电影,为农民群众做点事,是积德造福的事,让他们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做善事的事情,如果不好好做良心上过不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训不能忽视,不然违规的事情难以杜绝。再一个是技术与服务水平的提高。要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创新,科技与文化历来紧密相连,如影相随。可以说,谁占有了先进技术,谁就占有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要站在科技发展最前沿,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改变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提高文化的生产传播效率,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对从业人员的培训非常重要。一个是思想水平的提高,一个是专业技术的提高,两项缺一不可。一定要抓好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当有了感情、有了认识、有了理性的认知和理念之后,就会主动地去放好电影,就会把高质量的电影放给农民。
中图分类号:TU2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
1.1锦州农村住宅现状
1.1.1地理气候条件
锦州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常年温差较大,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土地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占极大比例。锦州多数农村住宅还保持着老式农村住宅结构,房屋结构简单、老旧造成室内热环境差,冬季取暖很难达到舒适温度,室内温度普遍偏低,农民生活质量差。
1.1.2能源结构变化
目前农村地区住宅使用的一次能源的利用率很低,我们通过对锦州农村地区调研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柴、秸秆、牲畜粪便等原有能源构成逐渐被煤炭、沼气等化石能源所取代,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简单的生物化学能逐渐向化石能源过度,农民的生活成本有所提高,加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1.2节能意识淡薄
通过对锦州农村地区的调研并对比网上和书籍中的资料发现,现有农村住宅建造技术落后,农民在建设住宅时首先考虑的是建造经济成本,住宅的舒适度和建筑节能意识并没有被重视起来。现有农村住宅在能源消耗问题上存在着极大地浪费,节能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国家政策和社会舆论在农村建筑节能和环保问题上没有过多的宣传,节能和环保意识非常淡薄,需要社会舆论宣传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1.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清洁能源
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大气和其他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开发和使用能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技术问题。我国能源经济开发剩余可采储量的保证程度仅为129.7年(2012年资料),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占有量非常低。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时期由于其总量有限和其对环境生态造成的影响巨大决定了它仅是一个不太长的阶段,它们终将走向枯竭而被新的能源所取代。如何在开发和使用能源的同时,保护好人来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与生态,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技术问题。
研究和实践表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丰富,分布广泛,可以再生,不污染环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理想代替能源。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到21世纪60年代,全球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将会发展到占世界能源构成的50%以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清洁能源,采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逐渐减少和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是保护生态环境、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措施。
1.4建设新农村住宅的意义
以农村为单位,集居住生活和部分生产活动于一体,并能够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住宅称为新农村住宅。新农村住宅将改变现有农村住宅的普遍的设计和建造方式,融入新能源及新理念,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减轻农民在用于居住生活方面的经济负担,并保证节能减排,适应可持续发展,做到建筑的实用性、经济型和环保性。作为农业生产的大国,新农村住宅的普及将缓解我国的现有能源短缺问题和生态污染问题,设计并构建应用绿色环保能源的建筑,从而达到解决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的研究必将在今后快速、有力地发展。
2.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2.1新农村住宅使用功能的双重性
农民的正常居住场所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适当的居住条件和便于农业生产。基于农村日常生活较自由,空间比较大,人住的地方比较大,生活比较随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较多。生活比较有自然感的特点,我们将新农村住宅的使用功能进行了扩展,提高了住宅的利用率。我们的建筑新理念是“居住·绿色·新结合”,所以我们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考虑了农村生活需求问题和绿色环保问题,既要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也要满足绿色新能源可以在住宅中得到充分利用。
2.1.1满足农民生活
我们的建筑设计将改善现有农村的居住条件,在合理利用建筑空间的同时最大化的提高舒适度和功能多样性。农村住宅居住条件普遍较差,日常生活的支出也成为农民的生活负担。我们将利用现有的建筑技术改造房屋结构,将新能源应用于建筑之中,为住宅提供免费的电、热等能源以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减轻农民生活负担,在提供便利、免费的能源,同时改善现有居住环境。
2.1.2满足农民生产
农村住宅的设计应满足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根据调查表明,老式农村住宅的设计均存在大空间、建造简单、便于生产等特点。我们的设计在承袭了老式农村住宅原有优点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房屋的结构,增加了仓库的空间,以便于存放生产作物及生产用具,并与坡屋顶一起起到了保温隔热的作用。对空间进行重新规划从而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2.2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
新农村住宅旨在解决现有农村住宅问题、能源问题及绿色环保问题。为了做到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我们在设计的理念上进行了大方向的改变。现有农村住宅以国家电网提供的电能作为保障日常生活设施使用的能源,而生活取暖及日常需要的热能基本上来自于秸秆、木材和煤炭的燃烧,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随之而来。我们在设计中改变了现有农村住宅的能源使用方式,将新兴的太阳能引入住宅能源消耗的构成中,利用免费、清洁的太阳能进行光伏发电以提供日常用电,并利用太阳能进行住宅取暖。这些改善达到了减少燃料的燃烧,增加绿色能源的利用,保护环境,并适应可持续发展对农村建筑的需求,做到长久发展的目的,适应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2.3服务对象的多变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种人群聚集形式复杂,农村村落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广泛。而由于所处不同地域,生态环境、能源结构、居住条件都存在差异,温度、湿度、日照量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为应对服务对象的多变性和特殊性,我们针对不同地域的不同村落建筑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对它们的建筑结构、配套设施及能源设备的设计施工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对比,根据不同的特点和生活生产要求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
2.4建造技术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