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3-01-19 15:21: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篇1

本计划旨在吸引、稳定和培养数以万计的有志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高等学校要在提高教师队伍全面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制定青年骨干教师专门培养计划,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提升学位层次、及早参与科研工作、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开展经常性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实施原则

1.学校主体原则。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主要由高等学校负责。

2.项目引导原则。教育部将通过项目引导各地和高等学校加大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全面提高素质原则。注重对青年骨干教师的业务能力、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优先遴选、推荐业务突出同时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负责组织实施的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4.向中西部高等学校倾斜原则。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养计划项目。鼓励东部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和重点高等学校为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培训青年骨干教师。

三、加强政策引导,切实使高等学校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抓好抓实

1.不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高等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结构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常性工作,促进高等学校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列出专项经费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使各校每年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不少于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10%。

2.将高等学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成绩和效果作为高等学校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高等学校进一步重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在职学位提升,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及早参与主干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

3.追踪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情况,对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高等学校进行表彰,并作为今后资助高等学校培养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4.高等学校要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努力提高教师整体学位层次,在招聘新任教师时主要招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

5.要加大高等学校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力度,努力扩大高等学校博士后研究人员规模,积极吸引出站人员充实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队伍。鼓励并积极安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全面锻炼,提高全面素质。

四、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1.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学位提升项目”。教育部每年从列入国家有关重点建设工程的高等学校中选择若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作为开展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工作的培养单位,并根据学校重点建设投入情况和学科优势,提出该校承担培养任务的学科、专业和年度招生计划。5年内为高等学校培养上万名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青年骨干教师,提升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学位水平。

2.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资助项目”。设立“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高等学校不断作出创造性成果。每年支持80名左右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对每个资助项目的年资助金额一般为5至15万元,资助期为五年,由教育部和高等学校按1:1比例配套支持。具体资助金额按申请项目的性质、申请资助金额预算和专项资金资助能力确定。

3.继续实施“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设立“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通过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等方式,支持更多的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到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每年资助1000人左右,资助金额平均为4万元/人。资助对象为在国外留学三年以上并在外获得博士学位、或在国内获博士学位后在外留学一年以上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4.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鼓励并积极推进高等学校与国外著名大学的强强合作和强项合作,加大力度选派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教育部通过“访问学者”、“研究生”、“博士后研究”等项目以及各类国际合作项目,每年资助5000名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访问学者研究、博士后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其中,1000人由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1000人由国家留学基金和学校按1:1配套资助;3000人以国家留学基金的名义派出并提供旅费,学校提供其他费用或争取对方免费。

5.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设立“高等学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资金”。在学校申报基础上,遴选国内重点高等学校的重点科研基地、优势学科、专业接收国内其他高等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做访问学者。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教育部宏观调控的方式,每年选拔1000名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重点高等学校参与科研工作,跟踪学术前沿。

6.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以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各区依托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学科前沿和专业知识高级研讨班”。每年培训教师2000人。

以名师巡讲和精品课程推广使用为主,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学会的作用,开展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教师培训(讲习)班;围绕“两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举办“两课”教育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每年培训2000人。

五、附则

篇2

一、申报范围

全省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专任教师。已获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重大项目资助者,不再申报。

二、申报条件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其他条件按照《*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实施办法》(附件1)的规定。

三、资助名额及方式

20*年度全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200名。各高校实行限额申报。

“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采取竞争择优、项目资助,培养人和支持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的方式,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四、申报时间和材料要求

*

1、*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申请书(附件3),一式5份,电子版1份(注:封面上的学科名称按照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填写)。

2、申请人的学位证、任职资格证复印件一式5份(原件须审验,审后退回)。

3、申请人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项目、论文、专著、获奖情况)证明复印件,一式5份。

4、20*年度*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申报汇总表(附件4)1份,加盖学校公章,电子版1份。

5、上报材料要用厚牛皮纸袋分装,并将《项目申请书》封面(复印件)和袋内材料明细表分别贴于袋的两面。

6、申报材料中的科研项目、论文、获奖情况均须标明主持人或参加人的顺序,证明、证件材料复印件需加盖学校公章。

篇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225-02

提高教师素质意义重大,首先它体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这个经济立国的时代,凸显了文化的价值,昭示着现代社会正在从传统走向文明;其次,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育改革的有力见证。然而,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骨干教师素质,使其在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旗帜,必将激发并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进步。教师专业成长,特别是骨干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改进。如,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加强老少边地区教师素质建设,特别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发展,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意义重大。

1 老少边地区教师发展状况

通过对老少边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查,可以了解到,老少边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教师专业化不达标,专任教师特别是音体美教师及校本课程专任教师缺乏,教师配备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结构不合理;其次,因经济、师资等方面的原因,教学所用设备不够齐全,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正规的教师素质培训相对较少;老少边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获取第二学历的积极性不高,不同地区的教师,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教师形成明显的对比;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欲望不强,缺乏自身素质提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有待加强;教育现代化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然而,老少边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现代化水平偏低;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所以,老少边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任务紧迫。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建立一支专业化水平过硬的教师群体,才能整体推进老少边地区教师素质的提高,进而加快老少边地区教育改革的步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 国家宏观调控,激励老少边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提高

(1)教育改革浪潮下,国家高度重视老少边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建设,并制定了相关激励措施,使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骨干教师专业的发展,必须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与时展同步。根据现在老少边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发展的水平,为促进其专业提高,教育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教师的发展现状,结合教育改革的水平,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批次、分层次培训计划,为骨干教师搭建素质提升平台,为骨干教师牵线搭桥结成对子,针对骨干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素质提高服务。实现骨干教师素质的快速提升,并带动和推进老少边地区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2)老少边地区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要逐级制定骨干教师发展培训计划,并建立科学的骨干教师素质建设培训机制。对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制定细化的标准,如:普通话、粉笔字、课堂设计、关注学生、科研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标准,并且制定与完善老少边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建设奖惩激励措施,调动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使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有序、稳步、持续性发展。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通过切实可行的培训措施,对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骨干教师的要求是渐进的,是逐步提高的过程。真正为教师发展提供一个平台,使一部分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发挥其导向作用。要保证骨干教师素质建设的实效性,注重培训机制的过程管理,使每一项措施落到实处,加强监督,严格考评。并且,与教师个人发展计划相协调。每一项培训措施,要征得教师的同意,调动骨干教师发展的内部动力。

(3)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学校实际配备合格的专任教师,以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学校有和谐的教师团队,有科学的教师队伍发展机制,才能激励骨干教师的工作、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热情,才能使骨干教师获得长远发展。另外,要根据需要补充新教师,增强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满足老少边地区教育教学的需要。老少边地区教育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及时补充专业人才,才能真正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培养出一批业务精干的优秀教师,学校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4)骨干教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教学大环境。国家要加大对老少边地区的资金投入,逐步完善教育教学设施,优化现代化教学设备,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

(5)老少边地区骨干教师素质建设,应从起点抓起。要重视师范教育在培养师资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师范学校的改革。调整中师学校布局,加大中师学校资金投入,优化中师学校的办学条件。根据老少边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合并或联合组建高标准的师范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学校,培养适合当今教育发展的多才多艺、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并且,丰富师范学校教育专业,注重教育人才的培养,一切从细节抓起,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老少边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

3.1 加强老少边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老少边地区中小学教师缺少的是机会,是自身素质提高的平台。要进行老少边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建设,必须有资金保障,有制度监督。所以,要自上而下设立专项的资金,进行重点培养,全面提高,并且对骨干教师做到定期考核,进行动态管理,形成培训制度,既为老少边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又为整个教师队伍注入了活力。老少边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师集体这个大环境。

3.2 建立健全老少边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举措

时刻明确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提高骨干教师素质,以此带动整个教育教学的发展。要从老少边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实际需要和成长中的困惑出发,确定教师培训的内容。首先要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出发点,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然而,理念是一切行动的指南,行动是理念的见证。要想提高教师素质能力,需要有先进的、科学的理念,指导骨干教师的教学实践。使其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人生的意义,使骨干教师培训变被动为主动。

3.3 灵活采用各种途径,促进老少边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提高

在转变思想,提高责任感的同时,丰富师资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实效。如:通过讲评课,师生民主评议等形式评选出骨干教师,起到带头或表率的作用,由评选出的骨干教师准备示范课,组织同科教师听评课,既促进了骨干教师的发展,又提高了教师群体的力量;另外组织城乡大教研活动,安排城镇骨干教师到老少边地区的学校送课活动,或者组织城乡教师同课异构,以带动老少边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同时,利用假期安排老少边地区教师进行课标、课堂教学、师德等内容的培训,或根据条件集中组织远程培训等,真正为老少边地区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一批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为老少边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要进一步扩大老少边地区教育的规模,形成教育发展的氛围,根据老少边地区教育布局和结构,教育发展的需要,采取教育激励和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双管齐下,重视对骨干教师的远程教育培训、自学提升等开放式的形式,促进老少边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素质的提高,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周建华.高中数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来自国培计划(2011)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的报告[J].教育研究,2012(2): 147-152.

[2] 尚春雅.骨干教师培训有效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基于重庆文理学院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9):56-57.

篇4

一、调查概况

一流的教育有赖于一流的师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而骨干教师的培养又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好地构建教师发展的平台,我校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这一中心工作,着力打造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学科造诣深厚、业务技能精湛的新时代骨干教师队伍,以带动全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校地处教育水平较发达的衡水市武邑县,是一所农村学校。我校在编教职工104人,专任教师101人。目前已有衡水市教育技术能手两人,衡水市学科教改带头人三名,衡水市学术带头人一名,衡水市教学能手九名,衡水市教坛新秀两名。从总体上看,我校教师队伍数量基本适宜,结构合理,思想道德素质良好,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基本适应教育发展需要,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均衡配置工作有效推进。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各学科骨干教师分布不均匀,有待进一步优化;个别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还有待培养。

二、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1.调查目的

给全校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现有的教师结构、教育教学情况、、获奖情况、个人获奖情况、公开课情况等,为制定学校骨干教师成长计划服务,分析影响青年教师成长的因素,建立骨干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开展“阶梯式”骨干教师培养的研究任务。

2.调查方法

学校课题组向全校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90份,回收90份,有效率100%。按照教师年龄和申报类别分别进行调查。主要了解教师、获奖情况、公开课、评优课、基本功竞赛获奖情况、班主任与毕业班工作经历等。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1.教师发展意愿调查情况

有90%以上的教师有进一步发展的意向,其中50%以上的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意向较为强烈。少部分教师表示无所谓(主要是年龄较大者)。

2.教师发展条件调查情况

18%的教师已经符合市级骨干教师培养条件,15%的教师某个项目有欠缺,20%的教师两个项目不符合要求,这部分教师人数超过了全校教师人数的一半。30%的教师年龄超过45周岁,所缺项目较多。根据调查结果,学校确立了29位重点培养对象。

3.教师发展制约因素调查情况

制约教师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市级公开课情况(占30%)、情况(占28%)、毕业班工作年限(占20%)、班主任工作年限(占18%)、其他(占4%)。

四、建立教师发展机制

1.确立教师发展的培养目标

到2020年,我校要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省内教学名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管理机制,骨干队伍进一步壮大。

到2016年,我校发展目标是:省级学科带头人两人,省级教育技术能手三人;市级学科带头人五人、市级学术带头人两人、市级教学能手十五人、市级教坛新秀五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达到30%。并将任务分解为两年目标、四年目标等。

2.确立教师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德为先、德能并重原则。

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师资培养的首要任务,把增强教育能力作为师资培养的核心目标,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优化结构、科学配置原则。

各学科均衡发展,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骨干引领、整体提升原则。

坚持自主培养与多渠道引进相结合,在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上量质并举、实现突破;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4)全面评价、优绩优酬原则。

坚持全面性、发展性的评价原则,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明确教师发展的主要措施

(1)为每位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平时强化落实,优化考核,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2)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评优课、公开课、展示课、教师基本功竞赛、解题比赛等活动。

(3)督促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教科研活动,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务处要拓宽教师的渠道,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的评选活动。

(5)采用与名师结对子、以老带新的方式,让青年教师多上实验课,加强锻炼。营造一种能让青年教师成长的氛围,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及带动作用,继续抓好导师制活动。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学科能力竞赛等活动。

⑹与教研室专家、校外的名师名校结对,提高发展层次。

4.建立教师成长电子档案

篇5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结合教师培训总体要求,以外出培训、本县集中培训、送教下乡、远程网络培训、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为抓手,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专业功底和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知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名师和名校长,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实现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扎实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

1、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主要是师德教育、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培训形式以校本培训为主,县内集中培训和县外培训为辅。围绕各学段、各学科和不同年龄段教师、不同层次学校的不同要求,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大练兵”等活动为载体,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校本培训主要安排在教学期间和暑假期间,由学校组织;县内集中培训主要安排继续教育培训,放在暑假期间,由进修学校负责组织;县外培训(含继续教育)由教育局人事股和教研室按上级要求组织。全员培训每年要达到2200人次以上。

2、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

按照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员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根据要求,搭建县、乡、校三级管理平台,每个平台均设管理员和不同层次的辅导教师,做到层层有管理,件件能落实。计划XX-2015年,三年累计培训超过6000人次,力争使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一个长足进步。此项培训工作由教师进修学校负责组织。

(二)精心组织骨干教师成长培训

骨干教师培训分三个层次。一是培训校级骨干教师。学校以提高课堂效益为重点,通过主题性校本教研活动、课堂教学研讨、专业发展研修、同伴互助、网络平台等培训形式,定向培养学校学科骨干教师。计划每年培训校级骨干教师200人。各学校力争每个学科都要有骨干教师。此项培训工作由各乡镇中心校负责组织。二是培训县级骨干教师。由县进修学校和教研室负责统一组织,通过专家指导、校际合作、集中培训、课堂跟踪等培训形式对学校培养的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和指导,培养县级骨干教师,并建立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库。每年培训县级骨干教师120人。三是组织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在县级中小学骨干教师中,认真遴选师德高尚、专业功底扎实、科研能力突出、教学风格鲜明、发展潜力较大的教师,围绕政治素质、专业水平、科研引领等方面,通过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到省市内外名校集中学习、知名中小学挂职锻炼等形式进行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力争将一部分县级骨干教师培养成省、市级骨干教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打造名师。三年内,培养县级名师60人。此项工作由人事股和教研室协调配合,统一安排。

(三)切实加强校(园)长培训工作

认真组织好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参加省、市组织的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加快骨干校长培训培养,认真遴选责任心强、办学理念先进、工作成绩显着、社会影响好的中小学校长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外出培训,校长外出理论培训安排在国家重点院校,教育见习和考察安排在教育发达地区学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校长外出培训,促使校长创新管理,特色办学,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努力培养一批骨干校长。在此基础上,打造、培养名校长,三年内计划培养名校长10人。切实加强乡镇幼儿园园长培训,通过选送参加省、市组织的园长培训班和到省、市、县幼儿园挂职见习等形式,提高幼儿园园长管理水平,促进乡镇公办幼儿园健康发展。此项培训工作由人事股负责组织。

(四)大力加强班主任培训

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根据新时期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切实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进行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教育局每年组织两期班主任培训班,每期计划培训50人。所有班主任教师每年须接受不少于20学时的专题培训。此项培训工作由思政体卫股负责组织。

(五)切实加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

加强薄弱学科教师在岗自修,提高专业水平。在校本研修中强化薄弱学科教师培训,使薄弱学科教师不断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实际需要,既要开展好薄弱学科的县级培训(其中教师进修学校重点负责专业知识培训,教研室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培训),又要完成好上级安排的薄弱学科教师外出培训。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加强基本技能以及教学方法的培训,组织好由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安排的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以及小学英语和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每年计划培训50人。此项工作由进修学校和教研室负责。

(六)不断加强学历提高和学历补偿教育

积极鼓励中小学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学历层次。到2015年小学专任教师达到专科以上学历的要达到90%以上;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要占到90%以上;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93%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人员要达到15%以上。此项工作由成职教办公室负责组织。

(七)立足课堂开展主题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研室以深入指导“课堂教学”和“主题校本教研”为抓手,以“网络教研”“学科中心组”和“与名校结对子”为三个培训平台。通过严格落实《教研员学习制度》打造高水平的教研队伍;通过“学科qq群”和“学科博客”发挥网络教研的方便、快捷的服务作用;通过中心组的“主题研究、成果共享”辐射全县中小学教师共同成长;通过教研室“拉郎配”的作法,促成县域内薄弱校和县域内名校、外县市名校结对子,取他山之石,使教师尽快完成专业提高,进而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整体进步发展。

到2015年,教研qq群和学科博客将完成中小学所有学科高质量全覆盖;学科中心教研组立项的研究专题将拿出阶段性成果,以送课下乡、汇报讲座、成果编辑推广等形式和广大一线教师共享;预计未来三年,在教研室的努力下,我县首批8所中小学将和徐水小学、安新小学、涿州西丁小学、北市区县学街小学、高开区小学、三中分校等名校“联姻”,取长补短。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人事股、教研室、计财股、进修学校、成职教办、电教站等相关部门和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股,具体牵头负责教师培训和管理的各项业务工作,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篇6

1.继续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宣传并实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完善师德考核制度,针对有偿家教等师德失范行为,实行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一票否决。

2.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将师德教育渗透到教师培训项目中。继续开展“我的教育故事”评选征集活动。开展市第八批和市第六批师德模范评选活动。开展学陶师陶活动,树立正面典型,凝聚和激发正能量。

二、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3.深入实施“骨干教师成长记录卡”制度,完善记录卡填写、检查要求,加强骨干教师成长过程性管理,提高骨干教师业务成长内驱力,在提高骨干教师层次的同时,逐步解决骨干教师校际均衡和学科均衡问题。

4.深入开展名师送教活动。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骨干教师送教工作机制,探索送培工作新模式,根据农村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需求,实行菜单式的送教活动,把骨干教师送教送培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把骨干教师送教送培、指导性支教与名师工作室活动相结合,把骨干教师培养与教师有效性培训相结合。

5.继续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程,依托有关高校和培训中心,对我市教学能手层次以上的卓越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促进其骨干层次迅速提升。组织参加市新一轮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工程;组织申报第四批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

三、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

6.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认真制定师资培训“十三五”规划,认真实施新一轮万名教师培训计划,完善《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促进教师主动研修,自主发展。进一步做好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工作,利用省中小学教师网络管理系统,更新各级各类培训信息库数据。

7.继续做好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选派工作。根据省市师训、干训要求,做好教育领军人物、卓越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培训、校长能力提升、国际合作培训、音体美兼职教师合格培训等项目的教师选派和相关组织工作。

8.创新教师培训模式,认真实施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专项培训,组织参加市小学语文学科网络研修、“师说”全员网络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

9.加强校本研修指导和管理。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管理,加大过程性检查考核,不定期对学校校本培训工作进行抽查,促进校本研修质量提升。

10.继续推进学历提升工作。根据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创建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大学历提升工作推进力度,将50周岁以下的在职教师作为学历提升的重点对象,对重点年龄段的教师,通过行政强势推动和宣传引导鼓励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其提升学历层次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我市各学段教师学历提升目标如期完成。

四、规范各类职称评审

篇7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一支优秀骨干教师团队是基本前提,而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为骨干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搭建平台。

湖北省武汉市长期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名师工作室,通过授徒的方式,集中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人室学习,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笔者近期参加武汉市关于名师建设的项目研究,为了解和把握武汉市目前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骨干教师培养,我们课题组对其中推荐参加名师工作室人室弟子—中学骨干教师做了一份调查,对他们目前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做了一个了解,为制定下一步培养工作方案和实施效果考评提供了基础。

一、骨千教师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1.骨干教师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对62名骨干教师所做的调查中,男教师46人,女教师16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 - 49岁之间,占被调查对象的98%0(如表这是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团队。

在对职称状况的调查研究中,62名受调教师高级职称占到了79%0(如表2)

从对目前所取得的荣誉称号中调查所得,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占到了62%0(如表6所示)上述三项调查说明这是一支处在成熟期的教师,发展的潜力很大,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正处在专业发展关键时期。

2.关注各学科骨干教师协调发展。从所调研的对象看,语文学科占到31%,是第一大学科,集中了很大一部分优质资源,骨干教师相对集中,而在美术、政治、体育、历史学科只有3%-5%0(如表3)

在中学骨干教师颁调查中了解到,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占到68%,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表4)

上述表明在骨干教师培养问题上,各学科各学段骨干教师发展不均衡值得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关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从表5可以看到,在所人室的弟子中,从农村选派进人名师工作室学习研究的已占到60%,这对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的成长大有好处,但进一步具体分析还是存在这些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城区和重点学校,对偏远农村教师还有待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关注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过的各类研修学习情况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62人中多数人参加过市级半月以上的高级研修班,一部分人参加过大型学术交流或考察的,但还有一部分人什么也没参加过。制订分类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调查2008年以来骨干教师展示教学及研究成果情况时,有}8%只在区内交流,少数在省、市里交流。骨干教师要走出学校、走出武汉、走出湖北,成为名师还有一段路程。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课题研究情况时,只有少数人主持了省级课题,多数人参加省级或主持和参加市、区级课题,也有相当部分人还没参加任何课题研究。在调查2008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有27人没有发表成果,也就是在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能物化为成果的能力还显得不足。

现状调查研究表明,我们骨干教师发展后劲不足,成员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研究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探讨骨干教师发展规律,为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术能力的提升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组建名师工作室,有效引领骨千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调查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看法时,十分渴望和感到荣幸的超过100%。虽然有人是从服从组织安排角度上来考量,他们没有去考量事实上的大,但希望参加学习则是共同的愿望。通过调查,不少骨干教师认为,骨干教师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引领。

在目前工学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依托名师工作室无疑是解决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之一。名师工作室可以使其成为优秀教师培养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向名师学习,这种直接的学习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有展示交流的平台这是名师工作室独特优势;能向同行学习,也是他们的渴望之一。总之,对参加名师工作室学习是深得骨干教师欢迎的。

篇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70-01

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并在部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任务措施时,提出了注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三对接”的新要求,即“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为了顺应教育形势,深化内涵建设,更好更深入的把改革进行下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

运用现代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在师资的引进、培养、建设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地规划,将保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更有效地服务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并实践“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时代的需要,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实现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也是实现整个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的基础。

下面就“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和实施方法进行阐述:

一、“双师型”骨干教师培养的意义

“校中厂”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旨在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使骨干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依据企业车间生产、管理模式指导学生,即作为一个专业教师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有相应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证书。

“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是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工程,是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关键,也是加快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法

(一)学校重视,目标明确

中职学校应依据学校现有基础制定出《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规划》,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不同层次的教师团队,分层次进行培养。

如:1.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培养;2.“双师型”骨干教师素质提升;3.学科带头人培养;4.青年教师培训;5.引进企业“能工巧将”(外聘教师队伍);6.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调整师资比例,整体设计,梯队培养。

(二)制度先行,措施到位

1.学校以省名师、市名师市专业带头人、校专业带头人、校骨干教师梯队建设的培养模式,在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有发展有前途的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学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骨干教师标准》、《骨干教师评选标准细则》等文件,对教师成长和能力培养产生较大影响,并给与有利、力的制度保障。

2.制订《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规定专业骨干教师两年内累计必须有二个月44天以上时间进企业挂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三)建设内涵,提升素质

在实施基于“校中厂”模式下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时,应该注重建设教师的内涵,多方面提升教师能力,主要包括:

1.学习职业文化,培养职业道德

“双师型”骨干教师要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除熟悉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相关的职业文化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在这里指的是行业职业道德,即从业人员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教师要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并让学生深刻了解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

2.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

“双师型”骨干教师要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且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校中厂”教学过程中。因此,骨干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即:根据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3.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行业职业界日新月异,企业车间生产模式也在不断变化,这必然要求骨干教师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发展的需求;具备良好的创新的精神、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一般机理,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4.组织协调能力

骨干教师的接触面广,活动范围大,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需要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5.实践能力

(1)利用“校中厂”实训基地发挥“校本”培训优势,为骨干教师的技能训练提供保障。

(2)组织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3)有计划的安排骨干教师进厂(公司)挂职实践锻炼。

6.科研与开发能力

(1)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及企业的科研项目。

篇9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ll―0120―03

2004年,笔者承担了“甘肃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与发展研究”课题的天水、陇南两市的研究任务,对这两市150多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反映,当前天水、陇南中小学骨干教师在学校中的骨干作用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其一,骨干教师在教学业务水平方面是学校公认的能手,骨干教师学历层次有大幅度提高;其二,骨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参与率高达93.62%,“参加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是教师的义务,是提高教师水平的必要途径”已经成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和领导的共识;其三,骨干教师在学校的骨干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一、骨干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骨干教师“学历”的提高,而对其“学力”的发展关注不够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把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片面地定位于教师学历的提高,以及获得高学历教师的数量,并把教师的一切待遇都与教师的学历挂钩,依然是目前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最为显性的硬指标,从而使注重“文凭”、“学历”等外在功利的思想依然是中小学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的最终追求。从骨干教师个人的培训需求看,则反映出他们对提高学历的需求远远超过对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更新、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教育观念的更新等学力提高的需求。

唯学历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后果只会使教师越发地感到工作的“异己”性质,学历越高越感受到自己作为小学教师是“大材小用”。调查表明,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认可工作复杂需不断学习才能胜任,但同时却有高达63.86%的骨干教师自认大材小用,这一倾向在青年骨干教师中甚至高达近77.82%。可见,骨干教师学历提高了,真正的素质未必相应提高,骨干教师教育依然肩负着提高学历和学历补偿的双重任务。

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质的忽略,还表现在骨干教师创新意识薄弱和科研能力欠缺上。调查表明,只有大约16.98%的骨干教师把“骨干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理解为把自己的一切教学行为作为批判或反思的对象,树立起明确的探究意识,而高达56.34%的骨干教师从来就没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作过重大的调整。有51.87%的教师视教育科研为“强加给教师的额外负担”。骨干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

2.骨干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与培训倒挂的现象。

(1)骨干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分离。我国现有的教师职前与在职教育存在分离现象,并且存在高水平院校的毕业生接受相对落后的教师进修院校培训的现象。调查中教师不满非常集中和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培训实效问题。有的老师甚至说“目前的培训学不到任何东西,不要也罢”。很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仅仅是为了取得学历而已。因此我国教师教育中的“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分别由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实施,但后者的专业水准与学术水准远远落后于前者,不仅无力承担教师研修的责任,反而往往误导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骨干教师专业自主决策权尚未得到发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两地骨干教师仅仅还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只是既定知识的供应商,难以真正拥有在其专业教育范围内的自主决策权。骨干教师应拥有的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权等基本的权利也未得到一定的落实,骨干教师权利的实现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3)把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视为教师个人的事,未能与学校发展计划联系在一起。现代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指出“不管多么不同的人,放在同一个组织中,其行为表现会很相近”。可以说,要使骨干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首先要形成研究型、学习型组织。学校对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常常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为骨干教师只要参加了培训就会引起行为的改善。却没有认识到,学校限制了骨干教师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教学实践。教师感到缺少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工作不受重视,困难无人理解,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4)骨干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缺少激励机制。研究表明,教师在有激励性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会变得积极有效。调查结果证明,骨干教师对现行的学校工作环境满意度不高,回报感不强。调查反映,一些学校对骨干教师仍是重使用轻培养,对骨干教师的管理和评价中仍重结果、轻过程,造成骨干教师普遍工作负担过重,耽于忙碌而缺少岗位进修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辛苦努力工作并无成效,任务没完没了,而对骨干教师应得的回报(获得承认、职务提升或受褒奖)并没有得到,教师觉得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则全部付出和努力全都白费。虽然在调查中骨干教师将学生进步列为成就感第一位,但实际上远远不够。领导的赏识、社会的理解、家长的支持、荣誉、奖励等等都是骨干教师迫切需要的,这些需求长久得不到满足,骨干教师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挫折和气愤,并逐步升级为一种衰竭的意识和失去关心的意识。

二、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及对策

1.关注教师自身生命意义,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1)在提高骨干教师学历的同时,尤其要关注学力的提高,充实骨干教师的实践知识。必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教师学力。一方面,骨干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学历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推广课例学习,充实实践性知识,切实提高骨干教师的学力水平。课例学习又称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可以促进理论到实践的转移,并且骨干教师之间可以相互指导,相互观摩,学科带头人可以进行指导,这样可以让骨干教师真正获得更实际更有用的实践性知识,实现自身学力的飞跃。

(2)倡导开发创新意识,培养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骨干教师不仅是优秀的教学人员,更应该具有创新意识,成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育教学问题的“反思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骨干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不仅可以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其科研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其专业发展。一方面骨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拥有更多的课程决策权,这种课程决策权可以促使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关注自己面对的学生,可以提出改进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建设性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课程规划的制订、修改与评价,使他们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解,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并且可以激发起他们对教育研究的兴趣与积极性,努力使自己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新课程中不断地自我创新,促进自己更快地实现专业发展。

(3)加强道德建设,关注骨干教师人格魅力。对于骨干教师的发展来说,人格魅力至关重要。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正是奉献心灵才智和爱意之所在。骨干教师应热爱自己的职业,感受教育学生的充实与满足的幸福感,呵护学生稚嫩的童心,牢固树立学生心目中“精神父母”的高尚可亲的形象,用自己真善美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

2.构建有利于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机制

(1)国家要尽快建立多元化、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系,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缺乏系统性,各级培训机构对教师继续教育需求不清,培训本身也多为非系统的、泛泛而谈的专题讲座和走马观花式的技能培训,受训者只能获得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难以实现原理的迁移,无法产生累积学习效应。调查中教师反映较多的问题是“培训方法单一,缺少互动”。现行在职培训无论在课程计划的制订、学习内容的选择或教学形式方法上,几乎完全是上级部门和培训机构说了算,无视受训教师先前的学历背景、教学经验及个人需求,这正是教师对培训最不满的地方。

国家要尽快从传统的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建立一个面向社会的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一体化、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系。要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首先应突破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割裂和不同教育机构不相往来的教育模式,建立起职前与在职教育相互贯通的教师培训机构。更为重要的是应改进教师的在职“研修制度”,更加强调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展骨干教师行动研究,不断提升骨干教师实践智慧。另外,必须改变单一的进修渠道和进修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进修机构应树立服务意识,扩大服务功能,不仅要提供培训,还要提供咨询、计划和帮助,不断探索多元化、开放的教师教育模式,以适应教师发展要求多样化、个别化的需求,使教师教育成为面向所有教师开放的具有多种目标的教育。这种教育,应该具有多种功能――或是补充职前教育不足,或提高文化素质,或帮助适应岗位变化,或进行创造革新,或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改革。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的专业,并加强教育实习、实践环节,以促进骨干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

(2)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为骨干教师营造宽松的专业成长环境,关注骨干教师内在专业精神发展。虽然调查中有86.3%的骨干教师反映工作压力很大,但相关检验显示,骨干教师工作满意度与骨干教师对工作压力量的感受之间相关并不很大(r=O.386),而骨干教师对工作压力来源的看法――“主要来自竞赛、抽考的排名”,与工作满意度相关达到-0.568。这一结果说明,来自外界的工作压力是否引起骨干教师不满并妨碍专业发展,可能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压力以及是否满意自己的工作。当教师觉得自己面临的压力全是来自外界,是由于不按教育规律、教育理论管理而造成自己超负荷工作时,就会导致不满、挫折和倒退。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教师工作压力除了来自教育工作本身的性质,很大程度上来自教育管理部门的不切实际的政策压力及落后的管理方式。在调查中许多教师呼吁“要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要尽快改变学校评价制度”。如老师们反映“学校表面上大喊搞素质教育,实际上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还是应试教育,不断的统考、竞赛、抽考、排名等考试压力,让我们所有教师遭受身心两方面的痛苦”。

因此,作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者,一定要充分认识: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不但需要各种时间、物质或组织上的支持,也需要同情和宽容。如果把教师专业发展变成了一种简单的行政任务,这项活动无论对既缺少时间又缺少必要支持的骨干教师来说,还是对改善教育质量本身来说,都会失去意义。为此,我们呼吁,作为学校的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必须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提高“管理即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变对学校工作的具体领导、全面监督、微观检查为对教师发展的大力支持、提供发展机遇,变注重外在指标为关注教师内在专业精神的发展,为教师发展营建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教师专业发展获得良好的政策支持。

(3)学校要扩大骨干教师专业自,提升骨干教师专业地位。为争取骨干教师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唤醒骨干教师个体和集体的专业意识,实现骨干教师的专业自主,学校应激发和培养骨干教师的研究意识,发展骨干教师的专业自主能力,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教师专业组织,并建立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的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骨干教师作为自己教学的负责人,拥有丰富的研究机会,并且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最切合实际的建议,并且可以发展教师各方面的专业自主能力,实现其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组织是教师拥有专业自的外部保障,是争取教师专业自,约束教师教育行为,促进教师队伍由他律走向自律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间专业交流,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应积极完善现有的教师专业学术组织,同时还应积极建立全国和地方一级的教师专业组织,促进教师队伍的凝聚与整合,为骨干教师争取更多的专业自,提升其专业地位。

3.构建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实现学校发展与骨干教师发展的一体化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教育观念及对工作的满意度等方面很少表现出年龄、专业、主教学科方面的差异,却表现出很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质量改善专家w.艾德华・戴明指出,94%的改善障碍在于组织结构和过程,而非个人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表面上看是一种个体的活动,却依赖一个群体的支持。学校组织在提供一个支持和鼓励学习的环境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组织的特点有必然的联系,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必须同时进行,并且要互相支持。

(1)建构民主化的学校管理机制。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改善学校组织环境、构建学习型学校组织首先意味着民主化的学校管理。我国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正如彼德・圣吉所指出的:“在政治化的环境中,是‘谁’比‘是什么’更重要。公司中有人提出新构想,如果它是由老板提出的,每个人都认真地考虑,如果它是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职员提出的,最后可能便被束之高阁。”调查结果反映,90.65%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骨干教师“基本没有机会”“参与学校决策”;68.86%的骨干教师曾给学校“以某种方式提过建议”,但“没能得到重视”。可见,骨干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意识较强,但机会和受重视程度较低。因此构建学习型学校组织的首要前提便是改变传统的科层制的学校组织文化,改变上下级在工作研究和决策上无合作关系,只有指令与听从、支配与服从关系的局面,改变学校办得好不好是校长的事的思维观念。学校应形成民主管理制度,培养和激发骨干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及参与学校决策尤其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2)建立开放、信任、合作的组织学习态度。再建学习型学校组织还意味着在学校中建立开放、信任、合作的组织学习态度。持续的专业学习是每个骨干教师的责任,但是学校组织在提供一个支持和鼓励学习的环境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几乎所有组织都会学习,不管是有意或无意,组织总能形成并保持特定的行为模式、思维准则、文化及价值观等。组织不只是被动地受个体学习过程影响,而且可以主动地影响其成员的学习。因此,在僵化的学校里不可能有骨干教师的发展,只有在一个“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的学习型组织中,骨干教师个体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这里,合作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学校组织文化,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决策的过程就是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做出贡献并从中得到满足感和自,解决问题能力亦有所提升。因此,骨干教师是否合作、同谁合作、怎样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专业生活质量。

篇10

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的方针,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实效、创新、开放、集成为原则,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我市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打造一支理念新、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促进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培训类别

(一)学历培训

1、学历达标培训。未达到国家规定相应学历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应参加学历达标培训,取得国家规定的相应学历。

2、学历提高培训。培训对象是已取得国家规定相应学历要求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达到更高层次的学历,以适应广东省建设教育强省和我市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二)非学历培训

1、教师职务培训。本周期教师职务培训主要任务是新课程培训。根据教育部关于“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凡进入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本周期内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全员岗位培训。

2、新任教师培训。新任教师在一年试用期内,应接受不低于120学时的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和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新教师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是我市新一轮教师培训的重点。通过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带动我市教师全员培训。我市将按照教育部、省教厅骨干教师研修班计划,按比例推荐选送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研修。同时启动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加快打造我市骨干教师梯队的进程,促使一大批骨干教师由经验型走向科研型,成长为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

4、校长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新任校长在上岗前或任职规定时间内要参加规定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已取得任职资格的校长要参加规定学时的提高性培训。在培训提高的基础上,组织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参加省级、国家级举办的高级研修活动。

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新一轮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内容的培训和实施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6、紧缺、急需科目教师培训。着重开展新课程改革急需学科以及英语、艺术等科目的教师培训。

7、培训者培训。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及教育行政单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人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

三、培训形式与任务

(一)教师职务培训和新任教师培训。本周期要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全员培训。培训内容以新课程培训为主,通识培训与具体学科课程标准培训相结合。培训方式坚持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小学教师由各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培训,初中教师由*教育学院组织培训,高中教师由*师范学院组织培训。

(二)骨干教师培训

1、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各地要认真做好优秀骨干教师的推荐、遴选工作。本周期要分期分批选派3—5名高素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全国1000名中小学专家计划”培训,选派3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全国10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研修计划”培训,选派30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参加“全省6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计划”培训。选派一批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和教师参加省职业培训基地培训。培养和评定15名教育专家。

2、启动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要充分发挥我市培训基地的作用,以*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和各教师进修学校为依托,通过集中办班、专家讲座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重点培训300名市级骨干教师和3000名县(市、区)学科带头人。

3、建立跟班学习和挂职锻炼机制。要加强与教育强市的合作,分期分批选派骨干教师到教育强市跟班学习。要安排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能的青年骨干教师到我市基层学校挂职锻炼,并作为今后晋升的一个基本条件。

(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从2005年开始,我市实施“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教师培训。本项目上级认定的执行机构*市教师进修学校具体组织实施。主要采取选派主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再由主讲教师培训其他学科教师的方法逐步推进。同时,继续分批组织全市男50、女4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计算机等级水平培训考核,其中40%通过高级考核。

(四)学历培训。加快实施“利用网络教育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工程”计划,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兼顾函授、自考、脱产进修等多种形式,大面积组织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学习。到2007年底,全市小学和初中教师学历要全部达标,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0%以上。从2005年开始,逐年、分批组织4000名以上小学教师参加专科学历培训;3500名以上小学教师和3500名以上中学(含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参加本科学历培训;400名以上中学(含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培训。到2007年底,我市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占有率提高到70%,小学教师本科学历占有率赤坎区、霞山区和开发区达到30%,其他县(市、区)达到2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占有率提高到50%,赤坎、霞山和开发区达到60%;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10%,省一级学校和示范性高中达到15%以上。

四、非学历培训学时分配

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时间不少于240学时(新教师岗位培训不少于12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为:师德与专业培训60学时;新课程培训60学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60学时;校本培训60学时。其中,镇中心小学和县城小学的教师应有40学时是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取得(20学时属专业培训,20学时属校本培训);完全中学和县城初级中学的教师应有50学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取得(20学时属专业培训,30学时属校本培训)。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市成立“*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教育局领导挂帅,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制订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以及各类培训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部以及各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制订实施各类培训工作的具体计划。

篇11

学校的每一位骨干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参加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并掌握和理解书中的部分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记好教学笔记。并要保证完成上级规定的学时。

二、组织观摩课,突显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我校教务处教研中心、教研组及骨干教师,经过反复论证探讨,拟订了定期的观摩课和研讨会。由骨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个人的研究选题方向,组织相关教师共同观摩及研讨。做到每堂观摩课后由任课的骨干教师讲述个人的研究方案和教学构想,每次研讨会上由骨干教师相对完整地表述专题研究心得和教学实验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做到科学理论和教学实例相结合。不仅提升了骨干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而且也提高相关学科相关教师对教改教研的认识和热忱。

三、 学校领导深入教研教改第一线,帮助骨干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对策及采取措施。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参与下我校骨干教师个人的教研教改的研究历程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创新理论及本学科业务知识等方面的有关论著,明确可能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各项因素。2、问卷调查。重点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及非智力因素情况。3、分析综合。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对影响学生创新性学习的因素进行归纳。

四、上一节示范课

每学期骨干教师要上一节示范课,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要有教学的改革意识。

五、在各方面进行锻炼

骨干教师一般都是我们的年轻教师,我们要给他们压担子,给他们以展示的舞台,骨干教师除上好本身要求的示范课以外,在远程教育学习方面要起到带头作用,还要进行课题等业务讲座。

管理与考核

1、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建立学习督察制度,加强对理论学习的督促检查,确保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3、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及奖励措施,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

4、学校对骨干教师所需要的参考资料,学习经费等提供必要的保障。骨干教师优先派出外出学习

5、骨干教师参与的各项活动均与教师年底考核挂钩。

6、教导处组织每学年对骨干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考查,并对考查情况进行总结和通报。

总之,通过培训使骨干教师不但要在观念上转变,还要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发挥他们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使他们尽快成为本学科的带头人。

附:嵯峨寺小学骨干教师名单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82-02

教学管理以人为本,弘扬高尚,注重过程,杜绝懒散。教学研究以学生、教材、教法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以扎实有效为检验标准,鼓励集体研究,推进校本课程研究。大力支持教学改革,尊重教师个性发展,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开创教学改革新思路。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带动教学研究。

一、狠抓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为全面、务实、创新、有效开展学校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以人为本、弘扬高尚、尊重个性、关注发展的教学管理思路,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打造师德高尚、知识渊博、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教师队伍,切实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必须主题明确,提前向主管教学副校长书面说明活动开展的意义和细节,主管教学副校长或教务处指定人员参与指导教研组教研活动,活动结束后及时向教务处书面总结活动开展情况。

2、教学研究成果形成文字,被定为有价值教研成果的教研组,给予所有参与教师一定量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有价值教研成果评选由主管教学副校长组织相关人员召开评选会,确定为有价值的教研成果要及时转换为教学资源。

4、教学改革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详细的实施细节,并向主管教学副校长汇报有关情况,学校根据实际,给予必要的支持。

5、教学改革实践取得实质性成果,总结出来的经验要在一定范围推广。学校引导推广,改革首创者指导推广。

二、评选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学校负责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和管理,按照“认真遴选、悉心培养、严格评定、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培训和评价、激励机制。

1、要明确规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注重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基本功过硬,教学质量优异,在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示范或带头作用。

2、要明确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专业条件和评选产生过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也鼓励学校教师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方法参与竞争,做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比如学科带头人应该具备的专业条件和评选产生过程如下。

(1)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2)担任骨干教师期间,有计划地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对提高本校教师的政治思想、文化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有较大贡献。

(3)担任骨干教师期间,至少在学校开展一次面向全校教师的专题讲座,并获得好评。

(4)担任骨干教师期间,至少在学校开展一次面向全校教师的观摩课,并获得好评。

(5)担任骨干教师期间,至少取得一项教研教改成果,并形成有价值的教研文字报告。

(6)具备上述条件的骨干教师列为学科带头人候选人,并予以公示。

(7)候选人向全校教师作骨干教师述职报告,学校应该向全校教师广泛听取意见。

(8)学校成立学科带头人评审委员会(邀请上级教研室相关学科人员参加),组织听取参评者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专题讲座,方可确定学科带头人。

三、实施“传、帮、带”活动

“传、帮、带”活动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活动成功与否关系是否能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教师队伍。

学校应当制定明确的指导措施,保证“传、帮、带”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组织和有序开展。

1、学校确定指导的教师是通过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学校确定被指导教师:学校认为需加强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近三年分配到我校的教师。

3、学校讨论确定或调整指导教师和被指导教师“结对子”。

4、学校要及时检查“传、帮、带”实施与落实情况。

为保证“传、帮、带”活动真正取得成效,学校应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和步骤,并在活动中监督执行,进行定时考评。

1、“传帮带”活动每期为一学年。主管教学副校长具体组织执行。

2、第一学期初,校委会确定指导教师和被指导教师“结对子”。指导教师和被指导教师领取《“传帮带”活动计划表》,制定计划,交由校委会审阅备案后开始执行。

3、指导教师指导被指导教师的教学常规活动。

4、被指导教师听指导教师几堂课,听课前被指导教师领取《“传帮带”活动学习表》,听课后,被指导教师虚心学习指导教师的优点,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

5、指导教师听被指导教师几堂课,听课前指导教师领取《“传帮带”活动指导表》,听课后,指导教师客观指出被指导教师的优缺点,并指导被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加强。

6、上两款规定活动可交错进行,注重活动实际效果,活动记录材料及时交由向主管教学副校长保存。主管教学副校长监督活动实施过程。

7、学期末,学校安排适当的时间,被指导教师讲一堂汇报课。学校安排该学科的教师、中层以上的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听汇报课,并召开“传帮带”活动验收评议会。与会人员填写《“传帮带”活动验收评议表》,备案作为“传帮带”活动终评的重要依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