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3 20:59: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校管理创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
1.观念的创新:早在1998年,我国就在基本教育领域率先将教育定位于服务,并以此为指导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以制度为保障,率先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于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的服务。
国内教育界也率先提出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理念。现代教育必须实现现代科学管理,借现代企业精神、现代企业最新管理成果与国际先进管理标准接轨,从教育实际特别是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现代学校的管理理念。
2.制度的创新:现代学校管理依据最新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系列的创新整合,同时创建许多新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3.实践的创新:根据学校教育管理规律和特征进行创新和改造,建立起适应于教育行业,尤其是中学、小学、幼儿园的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学校自身督导评估管理体系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督导评估体系的结合。
4.业绩的创新:有了以上几点,才会有业绩的创新。
二、管理创新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意义
与创新相对应的是“维持”,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因此,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是取得成功的第一素。“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因”。
教育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教育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六大基本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社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绩效,有可能被淘汰或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从而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三、当今学校管理的失缺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深化教育改革,其总体思路是“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另一方面,转变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评价等都与改革的步伐大不一致。由于管理思想与心态、观念等还被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学校“偏爱于惯常策略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再具备成功地迎接日前挑战的能力”,成为改革的阻力。其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管理者习惯于经验管理或传统角色工作,不认为管理就是创新。第二,学校行政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分离,两张皮现象明显,等待观望、一般应付与敞表面文章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管理者心目中的改革,常常是向上对国家、政府的办学自主权要求,或是内部向下的人员精简,很少考虑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第三,受中庸管理观念的束缚,多年的校园文化积淀,用人与干部考核标准上的教训,使许多身居要职的管理者,宁可按照规矩行事而停滞不前,也不愿通过创新冒险去取得成功。
四、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
1.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现代学校管理在管理职能方面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规划、方案等形式表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指导和激励被领导者以及解决冲突来表现:控制职能通过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然而社会与环境的改革是管理的现实,应对改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一项职能中,事事处处皆应创新。
教育管理围绕系统的目标运行,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是由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管理循环,由此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地位,成为推动循环的原动力。
2.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管理过程和要素看,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上看,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学校育人观念;主观上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微观上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及师生、生生和干生间等三个层面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不体现创新精神,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学校管理目标的创新首先表现为对学校发展目标的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学校定位,进行前瞻决策,定时反馈,灵活调整目标,并通过高效的活动来谋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办学目标上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学校,是难以谈得上创造性的。其次,目标创新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目前我国的教育重知识灌输,轻主体内化;重单向管理,轻知、情结构;重显性效果,轻隐性环境,从而导致重知识、轻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滞后,单有一般性的调整或局部的教学改革远不足以触动,只有把目标创新作为管理者的最基本工作,并认真按阶段去实践,才有可能突破。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每一个人,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是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都享有受尊重,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要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应具有“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在学校现代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效应的学校教育环境,从优化德育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活动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及他们的互动效应来创设、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创新体系。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支起模范带头作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广闻博取,精思深索,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形成成才教育管理模式、情感教育管理模式、民主教育管理模式、角色体验管理模式、心理疏导管理模式。
3.制度的创新
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学校的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使校长的负责意识,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努力做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打破平均分配,打破铁饭碗,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要从以制度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以划一的考试成绩管理激励管理为主的刚性管理,转变为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以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
4.结构的创新
一、前言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地方,其管理理念必须迎合社会发展节奏,才能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学校缺乏基本创新意识,导致其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加强现在学校管理创新,是体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保障。
二、现在学校管理现状
(一)管理制度落后单一
学校管理分多钟类型,不用体制下的学校受环境、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管理措施和管理要求各不相同。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管理存在效仿趋势,且沿用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从而无法满足社会对学校的发展要求。
(二)权责划分不明确
权利与责任是相互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的。目前大多数学校实行分层管理,以校长为中心分管各项事务。但是,由于管理缺乏严谨性和相对统一的管理办法,导致权力与责任划分不明确,一旦出现管理问题便无人问津,严重影响学校管理质量和管理秩序。
(三)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
监督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中部分,监督管理是约束教师行为规范,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渠道。但是,大多数学校管理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从而忽视了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导致管理存在漏洞,不利于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现代学校管理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管理理念
传统应试教育围绕考试制定教学计划,以升学率衡量教学质量。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德、智、体、美、劳各项素质的综合发展[1]。因此,学校在管理理念上应融入创新理念,尊重学生的选择。包括制定个性化、人性化教学计划、加强开放式、创新式管理措施的落实,有利于加强教师工作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由于现代学校管理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所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保障学校管理与时俱进的重要路径。
(二)树立服务管理意识
学校是服务学生,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重要场所。所以,学校管理应最大限度发挥服务职能,才能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现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服务管理意识的融入,同时还要优化老旧落后的管理制度,严禁杜绝“我说你做”“我管你服”的管理模,构建公平、公正、协调、统一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主动性[2]。
(三)建立开放式管理模式
开放式管理是创新管理的核心要素,只有关闭腐朽之窗,才能打开进步之门,从封闭走向开放实际就是进步的过程。学校管理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包括行政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等内容。开放式管理是通过沟通的方式取代“控制”管理,开放式管理以树立民主意识、承认个人价值观为出发点,强调理论与实践并存的管理方式。总的来说,开放式管理通过沟通,能够及时掌握学校管理存在问题,进而不必要的管理漏洞。
(四)落实创新管理实践
创新无处不在,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教育的认识和要求也在不断转变。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现在学校管理必须面向社会大众,不能“闭门造车”。类似于,建立健全信息化课堂、加强学生与教师一对多沟通模式、建立教职工人员民主发言制、建立全员参与式管理模式,有利于集思广益,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管理的进步和跨越。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在学校管理创新受理念、方式、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严重影响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因此,立足于长远发展目标,学校管理必须要围绕创新理念制定管理制度,并结合学校管理现状有针对性的完善管理体系。同时还要立足于创新管理要求,不断探索管理新道路,才能进一步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才能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适者生存,总的来说,现在学校管理创新是未来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谢 莉 王和林 单位:四川医科大学
有校长认为,现在的学校之所以管理不到位,主要是因为政府管得太多、太死;只要政府肯放权,学校是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政府放权越大,学校管理越有成效。有些校长以为校本管理就是增大校长权利,学校什么事情校长一人说了算,以便校长“一支笔挥舞”。殊不知这是对校本管理理念的一种误解和曲解。一些校长认为,校本管理就是政府给校长放权,校长在校本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却很少考虑校本管理中校长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问题。目前有些校长权力已经够大,要防止权力下放后校长独揽大权、为所欲为。
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是核心的问题。“权力下放是指把学校管理权从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放到学校,由学校自主管理。从广度上看,下放的权力一般包括学校目标和政策制定权、财政预算权、人事安排权、课程设置权等,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略有不同。从深度看,有的将权力下放给校长,有的将权力下放给学校委员会(各国名称各异),有的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各种各样的专业小组或工作小组。”
权力下故意味着教育决策权的重新分配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了传统的对学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方法,转而通过立法、拨款、中介组织、政策引导、督
导、信息服务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和学校公正、合理地运用得到的权力。学校也改变了职能,由原来的执行机构变成了决策机构,享有了更多的权力,同时也必须为权力的使用及其结果承担更多的责任。
有专家认为,在学校内部权力体系当中,校长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内部的权力体系安排秉承了教育行政权力的层级制安排,校长权力处于学校权力体系的最顶端,学校内部的其他行政权力来自于校长的授权,而并不是来自于教育行政权力的授权,也就是说校长一人是正统的行政权力,是行政角色,而其他行政权力是相对于学校内部而言的行政权力,并不是真正的行政权力。这样的一种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体系,导致校长权力处于无权力可监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下级行政权力不能监督校长权力。
要办好一所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光靠校长“跳独角戏”是不行的,必须依靠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带动教职工一起才能完成。可以说,学校的管理工作就是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以众人的聪明才智来办好学校。所以,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是一件亟待解决又势在必行的大事。因此,校本管理并不是校长权力大就能够顺利实施的。
校本管理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西方教育管理领域影响很大。校本管理的核心是权力下移,它包括财政预算、人事聘任、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决策方面权力的下放。在我国已经实施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虽说有些体制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我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校本管理为我们开拓了学校管理的新视野,提供了学校管理改革新的生长点。校本管理是与权力下移联系在一起的,但没有注意到教育决策权的重新分配只是提高学校效能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校本管理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调整各层级权力的同时,对学校的内部管理和教学进行变革,以便学校利用自治所带来的各种机会创造性地解决新旧问题的方法。校本管理远不止是一项政策改革,它是“整个学校组织的重新设计”,是包括一系列改革在内的学校的全面变革。如果单纯地把校本管理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到学校的权力转移,那么校本管理就不可能带来学校的任何改进。
校本管理=校本发展?
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是学校组织有相当大的办学自,并根据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它着重处理和解决三个关系,即政府和学校和关系、社会和学校的关系、学校内部自身的关系,体现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思想和策略。
校本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借鉴西方校本理论而形成的一种重视学校自身力量、倡导学校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它主张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积极参与下,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它要求学校基于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发展定位,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资源建设、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实现学校独特的发展目标,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它具有多种不同的发展指向和发展路径,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形态。
自主发展,是说校本发展的动力来自学校内部,在于学校自身,揭示的是校本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新课程给学校带来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课程权力的适度下放和学校办学自的逐步增强,学校自主发展的阻抗因素将逐步减小,每一所学校都会有不同的发展机遇,都可以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体现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都具有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在国家有关法规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主动根据社会需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决策,依靠自己努力,争取多方支持,提高办学水平,办出学校特色。
校本管理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在一些国家广为推行。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先后推行以校本决策为核心的校本管理,成为当代教育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取向。校本管理在我国的实施,应从我国的国家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校本管理的理念和体系。在学校管理体制中应注重以学校为决策和发展主体的校本管理,并不是说它与以前的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吸纳、借鉴的关系。校本管理把学校视为一个自我管理的开放系统,实施校本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我们理顺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应成为管理学校的决策主体,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改革主体,从而推进学校工作的改革创新。
管理松绑=管理松手?
在讨论这种模式是否是学校管理创新之前,先看看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管理行为,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教育影响。表面上看,这种模式似乎使教师可以更好地观察、认识和了解学生,也可以更及时地监督、控制和约束学生,学生似乎也会按照教师的意愿,自觉遵守班级纪律。这种模式似乎为班级创设了一种非常安静、和谐、有序的场面,学生不会打闹嬉戏、你追我赶,不会大声喧哗、交头接耳,更多的是在看书、做作业,履行自己的学习责任与义务。可是我们要问:班级的安静、和谐与有序是学生真实行为建构的吗?学生会平心静气地、全身心地履行学习责任吗?懂教育的人都应该知道答案。这种模式的教育影响也很明显。这种模式隐含着教师对学生信任的缺失:教师不信任学生,不信任学生可以有自主的学习行为,不信任学生可以有自律的生活行为,不信任学生可以有自我的交往行为。这种模式还隐含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的缺乏:教师没有对学生人格与隐私尊重,没有对学生兴趣和爱好尊重,没有对学生基本观点及聪明智慧尊重。缺乏信任和尊重,师生之间就很难建立起真诚、和谐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背后视学生为不守纪律者、不能自主学习者,更严重点说,视学生为“病人”“犯人”和“敌人”,需要以“救治”的态度和更为“专制”的手段来实现对学生的管理。以压制、控制及规训的行为对待每一位学生,看不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看不到学生的优势与特长,如此的管理很难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解放与愉悦,带来学习上的自由与自主,带来生活上的幸福与快乐。学生可能更愿意把这样的班级视为自己发展的“藩篱”,在“藩篱”中挣扎,看不清自我,也看不到自我超越之径。
显然,这种所谓的管理创新是让人生疑的。这种管理不仅不能给学生营造幸福、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还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根据学校管理要求,教师必须全神贯注地忙于对学生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教师应该把更多时间放在完善自身专业发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事情上,而不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没有太多教育意义的事情上。教师“监控”学生,既有“不务正业”之嫌,也可能有“荒废专业”之实。
看来,学校管理创新不是盲目的创新,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创新,学校管理创新既需要有理,也需要有据。
一、推进学校管理创新的意义
1、学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管理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管理就没有质量,就没有学校的一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进入新世纪,创新已成为各国、各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管理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管理的必然趋势。推进学校管理创新,就是要在进一步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对学校管理的目标、组织、制度、过程、内容、措施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只有推进学校管理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水平,才能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才能全面落实“*”重要思想和“三个为民”的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学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当前,全县学校管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学校管理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六不”现象:管理理念不新,囿于计划经济的“等、靠、要”思维定势,缺少主动发展意识;局限于应试教育的模式,缺乏素质教育的管理思路。管理目标不明,学校发展缺少近、中、长期规划。管理机制不顺,管理层级过多,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相互推诿,缺少协调。管理措施不力,对存在的问题缺少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或有措施而不能落实到位。管理方法不当,不能根据现代学校管理科学的要求实施有效管理。管理效率不高,时间意识、效率意识不强,高耗低效,事倍功半。
3、学校管理创新的长期性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变革、完善、提高的过程。学校必须根据自身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六大要素的变化,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不断完善管理系统,调整管理策略,改革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措施,追求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二、学校管理创新的目标
通过2-3年的努力,进一步增强管理效能,实现:
4、一流的校园环境达到绿化、美化、文化。
5、一流的教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精、善经营、会管理的教干队伍和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6、一流的管理机制使学校管理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人文化。
7、一流的办学条件达到市级教育现代化的标准。
8、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普通教育、职成教育、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统筹发展,均衡提高,质量指标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9、一流的学校品牌盱中、马中创四星级高中,其他高中创二星级高中。90%以上的初中建成省、市现代化示范初中。80%以上的小学建成星级学校。创建成一批省、市模范学校。
三、学校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措施
10、目标管理各校应根据校情及教育发展的要求,制定学校发展近、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内容包括:学校发展定位、校园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
11、队伍管理建设一个“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廉洁自律、开拓创新”的学校领导班子。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管理理论,深刻领会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使管理行为正确、科学、规范。积极主动地向先进学校学习、向专家学习,反复锤炼决策、用人、协调等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要不断将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经验、管理措施应用于学校管理实践中,健全与完善适合校情和教育发展要求的学校管理机制。要经常总结学校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调整管理的思路与策略,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管理创新的转变。
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继续贯彻盱教发[2003]1号文件精神。加强师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加强业务培训,学校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分年实施。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学习培训活动,将个人学习与小组讨论、业余自学与集中培训、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学校每月组织学习论坛,定期展示教师学习成果,每学期对教师学习进行考核评比。学校要尽最大可能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加强校本教研,将学校建成教学研究基地,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主体,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职能,重点研究《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以及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突出教学行为的研究。重视课题研究,降低课题研究的重心,以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要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集中“优势兵力”突破重点课题,及时推广应用课题研究成果。开好专题研讨会,每学期确定不同的主题开展研讨,将“专题研讨会”纳入学校教学常规。努力培养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兼教并胜任一门以上的选修课,能进行循环教学,能对外开设示范课、观摩课,具有开发课程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12、德育管理学校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特点,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完善德育方法,改进德育手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纲要。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德育规划和具体的德育工作措施。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特别是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班主任队伍。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加强德育业务知识培训,经常交流德育工作经验。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要注重德育研究,分析新形势下学生心理特点、行为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对学生品德和行为的影响,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规律、方法、途径。要强化德育工作的考核与评价。
13、教学管理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基础上,重视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教学特色。农村中学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开发以技术为主的校本课程。落实课程标准,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规范。积极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引导课程实施走向深入。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突破口,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坚持县级月备课制度、月报分析制度和督导评估制度。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转变教学观念,针对不同的课型、课题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中转优”工程,目标明确,任务到人,全面关心,全程关注;实施“帮扶”工程,每位教师每年帮扶一名以上的“学困生”。两大工程要定期考核,奖惩兑现。
开展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人人达标,限期达标。开展教学特色校创建活动,努力创建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教学管理等教学特色校。开展教学管理合格校创建活动。
14、学生管理在强化学生自主、自立、自尊、自强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强化学习管理。根据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在一定的教学模式引导下,帮助学生优化预习、课堂学习、练习、复习等主要环节;严格控制作业量和学生在校时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自主学习时间、自我调节时间。强化活动管理。以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严格规范学生行为;在班、团队中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做到每学期有目标,每月有主题,每周有安排;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集体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建设良好的班风;发挥多元评价的导向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常规管理。强化心理教育管理,设立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指导教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对不良的心理倾向进行重点疏导,加强对男生群、女生群、优生群、学困生群、贫困生群等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研究和心理教育。强化特长管理,通过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等形式,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为学生特长发展拓展空间,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素质发展成果。强化学籍管理,建立规范的学籍档案、学情档案、特困生档案;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小学、中学年辍学率控制在1%、3%以内。
15、校园文化管理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规划校园,合理布局,体现人文精神,形成学校风格;绿化校园,立足校园生态建设;美化校园,实现规划布局美、标志工程建设美、生态环境美、人文环境美。要凝炼学校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文化治校,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制作校牌、校徽、校旗、校服等反映学校精神的标识。加强“三风”建设,确立“校训”,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要充分发挥墙板、黑板报、画廊、橱窗的育人作用,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办好班报、校报、广播站等文化宣传主阵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
16、学校经营管理遵循教育经济规律,将企业管理思想渗透到学校管理中,整合学校资源,使学校的人、财、物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实现学校资源的“升值”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要积极创建品牌学校,做优做大学校资源。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等办法,实行民有民营、公有民营、股份制等形式,建设后勤服务体系,增加学校收入。要依法聚财,按章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勤俭办学;大宗物品购买、基础设施建设一律公开招投标。要管好用好现有资产,校产校具建立台帐,公物使用履行手续;要充分利用“三室”现有设备和社区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
17、安全管理安全无小事。学校要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努力达到“平安校园”的标准。
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安全网络和安全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将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定期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将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常抓不懈。继续执行“两个针对”、“三个不准”、“四个严禁”、“五项制度”,确保安全工作有序开展。“两个针对”即:针对师生相对集中的场所进行安全治理,针对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场所进行安全治理。“三个不准”即:不准非竞标商店在校内及校门附近经营,不准校内有代饭点,不准学生到无卫生许可证的代饭点就餐。“四个严禁”即:严禁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严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庆典活动,严禁学校以任何理由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劳动,严禁学校将场地出租作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品的生产、经营场所。“五项制度”即:师生集体外出审批制,安全事故及时上报制,安全质量监察制,安全责任追究制,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
18、制度管理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理顺学校管理环节,协调并有效发挥学校各要素的作用,确保学校工作顺利开展。
依法制定各种岗位职责、工作规范和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各个层面、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制度设计要服从于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管理的总目标,着眼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实事求是地制定规章,防止要求过高或过低。
制度管理的关键在于执行。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各项制度、规定和要求。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同一尺度、同一标准。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督促检查和强化激励,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推进制度创新。随着学校的发展,在保持管理制度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要不断推出新的制度、新的规范和新的要求。
四、推进学校管理创新的要求
19、切实转变管理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确立效率优先的理念,不断追求管理效率的最大化。确立系统整合理念,调动各方面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确立开放创新的理念,将学校管理系统变成开放的系统,适时调整、丰富、完善。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充电换脑,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新的技术逐渐被发明和应用。在高中学校中,利用新的技术,确保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信息网络下,高中学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合理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校园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一、积极更新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高中学校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网络的影响,因此,高中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积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努力创新管理模式,逐渐实现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高中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的需求,借助信息网络革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质量,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务管理中,高中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管理网站,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排课,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高中学校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教学计划、课程表等,张贴在网页上,让学生自己去查询相关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高中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营造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满足学生学习现代技术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高中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电子阅览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外界信息、收集学习资料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提高管理的水平
信息网络可以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高中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建立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努力实现网络化、无纸化办公模式,以提高管理的质量,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中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网络建设,逐渐实现办公的自动化、无纸化,努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例如,就学生档案管理方面而言,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高中学校主要强调档案的存档和备份工作,忽视了档案的利用价值,导致档案管理的效果较差,而在信息网络时代,高中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学生档案,让教师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状态以及成绩变化等情况,充分发挥档案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在管理过程中,高中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最新的教育动态,积极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另外,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高中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专门的学习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高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图书馆,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自己去网站搜索、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高中学校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地位,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之间通力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只负责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不关注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信息网络下,高中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家长能够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例如,在管理工作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把教学计划、作业安排、考试成绩等情况,到班级群里,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建兴趣学习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等,选择学习内容,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高中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语文兴趣小组、物理学习小组、数学兴趣小组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入学习小组,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讨论和交流学习情况、学习心得以及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总而言之,高中学校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因此,在信息网络下,高中学校应该重视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逐渐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王广帅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夹河中学
参考文献:
规模较大的学校应该积极推行扁平化管理,尽可能地减少中间环节,低空强权,缩短管理半径,让最基层的管理者挑重担,掌实权,干实事,让教师与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权大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基层管理者手中,学校高层则将权力中心转移到决策和监督上来,转移到对各年级组、学科组的团队考核评价上来。例如,有的学校将年级设置成年级部,设立年级主任,让年级组成为一级建制,在学校整体秩序下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的管理,年级部对校长室负责,其教育教学成效直接决定着年级主任的考核评价,客观上形成校长室—年级部—教师这样的三级管理格局。由于年级主任对教师有着岗位调整、工作评价和工资奖惩的直接权利,年级部管理因此而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年级组负责制减少了管理的层级,基层管理者能直面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能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直接的指导和纠正。此外,年级组负责制调动了基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真问题,切实地解决问题,这使得教学研究和管理不再是浮在表面上,而是深入到实践中。
当然,年级组负责制实行以后,对于学校原有处室的职能要进行调整,对于年级部的管理评价要跟进,对于年级组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理念提升方面要加强,这些都可以用新的管理思路来解决。比如将教导处、德育处、校务处等相关处室职能定位为校长室的职能机构,负责设计方案、提供建议、调查研究、常规督促和考核评价,成为校长室决策咨询、方案设计、过程督促管理以及考核评价的机构,成为校长室的左膀右臂,而不是直接的指挥部。所有指令都由校长室统一,以加强校长室的核心领导职能。各职能部门要本着常态工作不干涉,效果考评有权威,过程调研多督导,参谋与设计安排全校性的活动方案,例如师资培训、级组间的比赛活动等。这样既缩短了管理的半径,让最基层管理者在落实层面上做足、做实,同时通过处室的专业性调研保障,也加强了校长室的权威性,确保管理更加科学,效率更高。
二、责任制
学校管理最终落脚点应该在班级和学生身上,一个班级如何管理和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发展。如何把班级教育和管理落实好呢?传统的思路是采用班主任负责制,通过班主任来落实。班主任是负责了,可是往往力量单薄,孤掌难鸣,即便负责,也最多关注到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和德育活动,至多加上自己任教的某学科的教学,对其他学科的关注不够,鞭长莫及。
有人提出成立德育小组,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参与形成班级德育团队,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传统的提法“全员德育”太理想化,操作性不强。但是,德育小组这种教育形式也同样面临不便于操作和考核等问题,没有考核的推动往往会出现教育乏力,最终结果也只会不了了之。
对此,又有人提出创想,根据教师工作量的实际情况,以两个班级作为一个基础单位,形成一个教育协作体。语文、数学、英语教师为核心组成员,承包两个班级。德育工作自然由这个协作体成员共同承担,语文、数学、英语科目也由这个协作体成员各自分学科承担,共同评价。至于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等其他科目的教学任务则由教务处统一按课表分给学科教师,这些学科教师的考核用另一套评价标准(即学科考查40%+学生问卷调查30%+学生校内活动与校外比赛成果30%=教师学期业绩)。
这样一来,学校化整为零,形成无数个教育协作体,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把控由原来的统一控制式转为,教师的教学热情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课堂教学更加扎实,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务实,学校呈现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快的提升。当然,教务处、德育处等部门的职能也发生了改变,原来要运筹帷幄细致周密地规划,现在只需要制定考核标准以引导教育协作体前行即可;过去强调过程管理,现在更注重结果的评价考核,过程只需要适当巡视即可;过去忽略的调研决策的科学性等问题,这时被特别加强,每一项大型活动都需要反复推敲论证才行。在新机制的运行下,“管理是服务”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育教学与管理更注重效果的落实。而事实上这种教育形式不仅仅在德育方面起作用,还包括了其他核心学科的学习,乃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分项负责易协调
学校大了,分工细了,看起来条块更清晰了,但其实环节也增多了。每一项活动都会牵扯到很多部门和人员,人员牵扯多了,就会产生矛盾,往往弄得校长焦头烂额。而教育活动往往是浑然一体的,不少教育教学工作无法明晰地分清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十分必要。我们常说,工作之中要互相宽容。道理是这么回事,理想的情况下人人都宽容大度,那自然好办。但是一味强调人人都宽容,实际上因为性格等原因,会造成强势的人便永远强势,弱势的人便一直弱势。而如果两个强势的人遇到一起,便容易形成纷争,形成内耗。事实上规模越大部门越多的组织,内耗越大。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呢?依靠校长说教,强调大家宽容和配合是不是就行了呢?规模小部门少的时候也许可以,但部门多了人手多了 ,光靠说教不会有很好的效果。没有一种制度来规范很难形成稳定的常规,更不用说科学管理了。
所谓项目负责制,就是将某一个项目落实给某一个人总负责,其他人都是辅助人员。这个人代表着学校层面来总协调。项目负责制的好处有三:一是明确负责人,强调责任,避免部门间相互扯皮拖延,也便于工作人员找对人;二是科学分工,合理调配各部门工作,学校各部门有常规工作,需要各司其职,对于有些特殊的或者临时性的工作,通过项目负责制的形式,从顶层设计规划这项工作,并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这样就可以逾越部门之间的壁垒,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锻炼培养干部,项目负责制将一些重大活动超越于部门,提升到学校层面来,让一些中层管理者站在全校层面来思考安排活动,使其视野更加开阔,考虑问题更加全面细致。经过几次这样的锻炼,中层管理者能很快成长起来,不但有了做事的能力,还会增强协调能力。
学校里临时性的工作任务其实不在少数,比如这一周有督导检查,下一周有一场验收,再下一次承办区市教研活动,下下周又要举行运动会、家长会等,而这些工作往往牵扯很多部门。用上项目负责制,根据具体项目要求落实合适的人,让这位负责人提前拿出方案,校长再从宏观上给以指导,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议,这样活动往往会比较成功。校长明确专人负责,各项目的执行往往有力,这样减少交叉摩擦和内耗,效率也会提高。
四、督导评估重导引
学校规模较大,管理化整为零后,如何对教育教学进行监管和评估,是直接决定着这一管理模式能否长久发挥力量的关键。对于任何单位或个人来说,督导评估是方向标,是指挥棒,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方向。客观地说,现在不少学校的督导评估意识不强,或者说只是零碎的、局部的,还缺乏全面的、系统的考核,更缺乏长久的机制。督导考核的研究在现阶段是一个难题,但却不是无解,需要各个学校进行充分地实践探索。作为规模较大的学校进行扁平化管理后,学校的一些处室职能便需要适当调整,增加督导评估等职能,探索制定出学校系统的督导评估制度。
督导评估的职能首先应该是方向的导引。作为科学的管理设计来说,学校一开学必须制定出符合年级学生特点和教师实际的考核标准来,让全体教师都明白学校会怎么考核,考核之后会有怎样的奖惩。其次是过程的督促。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督促需要厘清层次,常规性的管理权应该还给年级组这些基层管理,学校层面的过程督导则注重对年级组这些基层单位的整体督查,抓大放小,重抽查,淡普查,给基层管理单位以落实改进的时间。督查中还要遵循大事通报,小事沟通的原则,督导部门跟基层管理单位加强沟通互动,相互借力,促进管理。再次是注重结果的考核评价。督导评估既要重视平时的督促,更要注重阶段性结果的考核评价,可以针对当初制定的标准进行细致的量化考核,并公开数据,过程透明,接受监督。公开过程接受监督的过程,其实正是对全体师生教育引导的过程。高明的管理者往往将督导评估的全过程尽可能地透明化,让全体师生都清楚地看到学校督导评估的操作流程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严肃态度。
1.以分数为导向,高考成了教育的指挥棒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考名校当成了自己的最高目标,知识沦为了功利主义的奴隶,高录取率也为学校带来了名声与利益,教育也就开始被利益驱动,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2.严格控制学生行为,限制交流
以一些中学为例,这些学校限制男女生关系,甚至不允许男女生并排走,这种规定早就为社会所诟病,很多专家都批评其违背教育的本质,根本不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规定能够使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然而弊大于利,高中阶段不只是要学习知识,更多的是提高情商和提升交际能力,这种情商与交际能力来源于同学间的交流,而学校的规定恰恰限制了这一行为。
3.注重量的积累忽视质的提高
在当前的社会评价体系下,量化管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高考还是相对比较公平的选拔方式,但一些领导干部却只注重当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只重视量的积累,不重质的提升。把班级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数量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教师的教学水平要看发表的学术论文多不多。而很多指标根本不能以数量来评价,如学生的心理等,因而致使一些师生从内心产生了拒绝的心理,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4.丢了本质,灵魂缺失
回想起自己的高中时代,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压抑的感觉,为什么没有人觉得快乐呢?原因就在于学校制度过于细化,就像一根无形的锁链在束缚着教师和学生。如,量化评分和教师的奖金挂钩,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经济控制,致使教师不得不加强对班级的管理,这种压力也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学习的本质丢掉了,教育的灵魂也随之飘散。
二、改善高中教学管理的建议
1.以人为本
新课改围绕的就是以人为核心的改革,从主要目的来看,就是要培养出一批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和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具体到学校,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本。管理者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断一个事物,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也尊重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的选择,要根据教育规律办事。学校管理中,校长必须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每一项管理措施和活动之中,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2.改革高级中学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疏于管理的学校是无法持续发展下去的,没有规章制度,学习风气就会不良。然而固守成规也不对,旧有的秩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要依照新课改实行改革,建立崭新的灵活的教学秩序。新版教材的启用、教学评估标准的改变,师生地位的平衡,自由风气的渲染,都对高中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修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课改任务繁重,却关乎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学校管理者的任务就是重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更新管理思想,将新课改的精神贯彻落实到体制改革当中。校园风气本该是富于人文性、开放性、民主性、自由性,然而应试教育却催生了一系列不好的风气,例如:分数论英雄,成绩是学生的一切等。由此,重建学校的管理制度要注重校园风气的改善,气正风清的环境一定会受到追捧。不破不立,先破后立,我们一方面要下决心改革落后的管理模式,对以往规章制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内容,要逐一纠正;对于其他不合理的地方,发现一处改正一处,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尽早探索如何应对新课改之后出现的不适应情况的措施,建立新的规章制度。
3.营造民主的校园氛围
纵观历史,民主自由都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教育领域更应适应民主化潮流,从校园到课堂,从校长到教师都要注重民主化改革,顺应这种潮流和趋势。不仅教育要民主化,课堂也要民主化,主要体现在校长不再只是一个管理者,也是引导者,教师不再只是授课者,还是学生的朋友。师生平等,教学民主,课堂自由是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不管是校L还是教师,都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这个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学生的人性就从这个过程中磨炼出来,想象力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增强,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培养出来。
4.学校管理者自身也要改革
正如大学校长也必须是教育家一样,高中学校的管理者也应具备较高的水准,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必不可少。主席说过:“你要想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你就要变革梨子”,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学校管理者要坚持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根据本校的特点,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5.教学评估制度要重视起来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98-03
引言
中国现行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建立的,它既反映了政府集权管理高等教育的需要,又体现了党对各项社会事业统一领导的原则[1]。但是,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党对社会事业领导方式改革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高等学校面临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即便是相当有实力的大学也感受到了全球市场竞争的压力。近年来,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毕业生没有选择北大清华等高校而选择香港或国外的一些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在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今天,人们不但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且希望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这为高校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对高校提出了挑战。21世纪,中国需要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已是一个战略问题而非战术问题。本文将基于营销的视角讨论中国高校管理创新的研究内容。
一、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英文单词为Innovation,它起源于拉丁语,其原意为: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出发,提出了创新理论。在后来的研究中,他把创新引入经济领域,并从经济学的角度界定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在20世纪50年代,管理学家德鲁克又把创新引入管理领域,并认为管理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20世纪60年代后,基于技术的创新理论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已成为企业长期战略的核心[2]。同时,开始于技术的创新理论不断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关于技术创新的系统研究开始在中国受到普遍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学者基于不同角度对创新展开研究,提出诸如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等[4]。
企业的管理创新是指应用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企业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资本预算、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沟通、知识管理。企业的业务运作流程有产品开发、生产、后勤、采购和客户服务等等。通过管理创新,企业可以解决主要的管理问题,重新思考目前的工作方式,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效率,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而要进行管理创新,按照德鲁克的说法,有必要对一些看似简单而容易被忽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问题进行清晰的回答,谁是我们的客户?客户认为什么对他们最有价值?我们在这个生意中如何赚钱?我们如何才能以合适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
基于这一思路,高等学校的管理创新应是应用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高等学校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由此,必须对高等学校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是什么和它的效率和效果如何进行考察,而考察的基础必须对下述问题进行清晰的回答,高校的消费者是谁?消费者认为什么对他们最有价值?高校的收益是什么和如何获取这些收益?一所高校如何才能以合适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
二、高校管理创新研究现状
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高等学校的管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侯光明等从系统科学出发,把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认为其核心管理系统应该是决策管理系统与行政和学术管理系统的结合,这才能提高效率[5]。杨力行的研究认为,健全的内外监督机制对高校这样一个有机组织的高效运行是必须的[6]。陈功平研究认为,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引入竞争机制既有利于实现人和岗位的双向优化,又有利于物力资源的利用,提高工作效能[7]。
有研究者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对高校展开研究。洪志钧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教师管理角度探讨了现代高校教师组织管理创新问题[8]。余雅风研究认为,将契约理念引入高校学生管理不但可以促进高校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进程,而且对于保证大学理念以及高等教育的功能的实现,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学生为本和服务于学生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9]。彭秋发认为,考试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对于改变学生的学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关键性的意义[10]。
梁雪松等从高等教育体制角度的研究认为,大学应该定位大学理念、内涵以及它的法律地位和完善组织管理运作机制,系统制定高等教育的法律与规章,使之能够摆脱政府行政任命色彩和特殊地位,学校办得好坏由市场说了算,政府只做宏观调控[11]。柯佑祥从高校资源获取角度出发,研究认为,国家应转变高等教育投资观念,创新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依法加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深化高等教育投资领域改革,促进多种形式的优质高等教育发展[12]。谢仁业研究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应由政府单一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提出建立多元开放的公共治理结构[13]。
刘承波等研究认为,高校应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形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激励机制,特别是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手段,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4]。
以上从高校的运行效率、学生或教师、体制、质量角度等对高等学校的研究就其本质而言是基于“生产”导向或“产品”导向的,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需要基于市场导向或消费者导向提品或服务的营销阶段。因此,有必要基于营销视角对中国高校管理创新进行研究,有必要把基于消费者导向为核心的营销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引入到高校创新管理的研究之中。
三、基于营销视角的高校管理创新研究的内容
高等学校有一般组织的共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其共性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的消费者接受高等教育仍然是寻求问题的解决,因此,作为产品的提供方或管理者有必要为消费者提供完全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开设课程和传授知识,其特殊性主要是高等教育具有某些公共产品的特征而不能完全按私人产品进行研究。因此,营销的思想如何与作为研究对象的高等学校相结合将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质是对研究内容作出界定,提出研究框架。
从目前的认识看,市场营销已不再只是商业组织的事,科特勒和列维早已把营销拓展到非商业领域,他们认为,市场营销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社会活动[15]。市场营销的职能就是使组织能够与组织的消费者时刻保持联系以观察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与消费者建立沟通。营销的重点也从产品和作为分析单元的公司转移到持续发展的关系中的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进程上来[16]。科特勒从社会角度出发对营销的定义是: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或者可以简短地定义为有利益地满足需要[17]。营销的主要任务是辨别和满足人类与社会的需要。营销管理可以描述为在目标市场上达到预期交换结果的自觉努力,其理念从着眼于传统经济学框架的生产效率和广泛的分销覆盖的最古老的生产观念和高质量产品的产品观念以及刺激销售的推销观念发展到着眼于顾客满意和为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的营销观念。其核心为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对产品进行定位。市场营销要求顾客导向而不是产品导向,这样经济活动所要求的效率和高尚的社会目标就自然联系起来[15]。
笔者认为,基于市场营销的高等学校管理创新研究首先要解决下述基本问题:高等学校营销的是什么?其“产品”是有特色的教学、高素质学术型的教师、高校自身还是某些先进的办学理念,或是几个方面相互协调一致的集成?高等学校的利益相关群体有哪些?学生及其所代表的家庭、其他高等学校、政府、高校校友、一般公众等利益相关群体是如何对高等学校产生影响?高等学校在处理与这些相关群体的关系中应重点考虑的是什么?最根本的问题是高校的消费者是谁?是高中毕业生还是其家长。高校目前是消费者导向的吗?高校应该基于消费者导向吗?高校如何进行消费者导向的管理?总之,关注市场、关注消费者、关注消费者获得的价值、关注消费者满意是高校管理创新所必须考虑的核心内容。因此,基于营销的对中国高等学校创新管理的研究应包括下述内容:
中国高等学校所面临的市场与私人产品市场的区别与联系研究;高等学校面临的市场结构研究。
中国高等学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研究,怎样的产品和服务才算是优质高效的?怎样才算是基于消费者导向的?高校的产品和服务需要基于消费者导向吗?
中国高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影响研究,现有的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高等学校的消费者分析,包括消费者的构成、消费者的取向和偏好,高等学校与消费者的关系,消费者满意。
高等学校间的竞争与合作研究,高校间如何成为伙伴关系?不同学校的学院之间如何成为伙伴关系?高校的学院之间的竞争分析,这包括招生市场分析、目标市场、产品定位。
高校的市场营销组合的构成研究,市场营销组合如何与产品、定价、促销和分销对应?
高校与高校学生的高中毕业学校、招收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的关系研究。
高校学院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基于消费者导向的协调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诚.论高校管理体制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7,(7):8-11.
[2]Veugelers,R.and Cassiman,B.Make and buy in innovation strategies :Evidence from Belgium manufacturing firms[J].Research Policy,
1999,(1):63-80.
[3]Edosomwan,J.A.Integrating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M].John Wiley and Sons,1989.
[4]张炜.高等教育创新的范式与管理:集成创新[J].中国软科学,2004,(2):1-7.
[5]侯光明,等.高等院校的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11):11-14.
[6]杨力行.中国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2):147-149.
[7]陈功平.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32-33.
[8]洪志钧.基于复杂性科学的高校教师组织管理[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6-39.
[9]余雅风.引入契约理念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J].教育研究,2007,(6):48-53.
[10]彭秋发.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与考试改革[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9-151.
[11]梁雪松,等.高教体制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从战略高度审视并重构[J].成人高教学刊,2007,(4):4-9.
[12]柯佑祥.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54-59.
[13]谢仁业.高等教育:从政府单一管理到公共治理的转变[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6):5-9.
[14]刘承波,等.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协调发展――在新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事业[J].中国高教研究,2007,(7):61-63.
[15]Kotler,P.and Levy,S.J.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1969,(1):10-15.
[16]Webster,F.E.,Jr.The Changing Role of Marketing in the Corporation[J].1992,(10):1-17.
[17]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Marketing Perspective
CHEN Dao-ping
教师是学校组织得以发展的决定性的核心资源。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围绕这一要素,为每一个教师创造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条件,在和谐的环境中尽其所能。因此,学校在管理上要坚持以差异化管理为指导思想,以制度化与人性化的结合为方法论基础,着力营造“民主科学,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
差异化管理是知识信息时代,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交往方式变迁的必然选择。相对于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传统模式,差异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个性特长,有效开发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使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的高绩效管理模式。实施差异化管理是实现学校管理制度变革和创新的需要;是适应课程改革,促使学校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的需要;也是学校实现错位发展,推进特色化建设的制度保证。
差异化管理是一种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进行的精细化管理,要求相应制度不能过严过死,而是在坚持统一的前提下,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个性特征,设岗定位,明确职责,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教师职工能力的异步、错位发展,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不同层次或领域都得到优质发展。
实施差异化管理,学校需要在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刻变革。
1.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模式
社会性组织需要有统一的目标和行动,否则会导致思想混乱,行为散漫,工作无序。传统的集约化学校管理模式有利于教职工思想和行为的高度统一,因其有较强的操作性及制度的刚韧性,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市场,被很多管理者推崇。差异管理细化了管理目标与内容,注重实施过程的差异化和具体性,对管理者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管理工作的成本和难度。差异性管理模式带来的人本化因素如果运用失当,就会造成教职工的误解,认为管理有亲疏薄厚之分,诱发不必要的消极情绪。因此,要实现管理模式变革,既需要管理者自身观念创新,又需要积极增进教职工的思想认同,树立尊重个性的思想理念,在传统管理向差异化管理的变革中达成共识,凝聚合力。
2.完善制度,优化管理效能
差异化管理的实质是人本管理,既要有制度的刚性和强制,又蕴含人性的关心与呵护,良好的管理应该是对个性的关注与提升。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淡化了人性的温情,过于强调制度刚性,依赖强制路径,一味从严,迟到一分钟就罚款,或者谁分数低就走人。另如所谓电子监控,突击检查,推门听课,末位淘汰法,等等。差异化管理的特色在于弛张有度、刚柔相济,实现集体目标与自我特长的和谐统一。教师的坐班时间灵活变通,教学风格各具特色,考核评价细致入微,管理中透着浓浓的温情,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尊重与信任、呵护与体贴,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得以全面激发,差异化管理是有利于学校特色建设的内生源和优质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然,这种灵活变通要避免以人情取代原则,差异化对策应有充分的依据,并考虑制度的适用性。
3.调整重心,彰显人文关怀
传统管理注重对强制性的约束控制,管理过程以事系人,从而使鲜活的生命个体异化为实现管理目标的工具。在实际操作中,强调方式方法而忽视实际效能。这在当今注重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现代社会,在讲求个性与效能的知识经济时代,其专制粗放的弊端日益突出,需要人们趋时变革,管理重心由管人向用人转化,尽量淡化行政控制,注重动力激发,关注个性特长;尽量减少制度约束,更多使用针对教师个性特长的考量手段,增添激励措施,让教师的主动性有发挥的余地,有选择自我发展的空间;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工作主动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不断拓展自我业务能力的成长空间,在舒畅活泼的环境中施展才华,提高教育教学效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4.细化目标,推动错位发展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是早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理念,同时也是现代学校所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校要发展,就需要管理创新。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学校才能更快地、更好地、更有效地求得发展!
学校管理创新是指学校管理过程中为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合理配置校内外有限的资源而不断采取的有创造性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方式和方法。学校管理创新是创造性的管理活动,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一所学校能否进行管理创新,将足以表明这所学校是否富有朝气、充满自信、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即使那些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管理经验的学校也不能墨守成规,抱着原有的条条框框一成不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创新的学校管理是落后的管理,是没有生命力的管理。
现就我在工作中的实践,浅议如何进行学校管理创新,促进学校发展的。
1.管理理念的创新
管理理念是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能够感觉到的东西。在开会或闲聊时经常听到一些校长在埋怨自己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师资水平不高、学生素质太低、学校硬件配备不足等,我想这种没有信心、不思进取、只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学校管理思想势必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我认为,作为一名校长要有自信,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条件、在什么样的场合,不管是对学校的发展还是对教师的成长或是对学生的培养,都时刻充满信心,都应该说“行”。当然这种信心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夜郎自大,而是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本校的实际,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才表现出来的。要让教师感觉到校长的信心不是空穴来风、虚无飘渺,而是实实在在的,跟他干工作有奔头。学校管理创新是高水平的管理实践,需要学校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除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能力、较好的作风外,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管理思想。 要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名校创办的历程,感觉到这些学校的老师在学校成名前所工作的环境和工作态度,以此激起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觉主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则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每一个人,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是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都享有受尊重,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要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应具有“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在学校现代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效应的学校教育环境,从优化德育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活动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及他们的互动效应来创设、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创新体系。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广闻博取,精思深索。
2.管理制度的创新
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教育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是多年管理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教学理论的一种物化形式。要创新管理学校,就必须创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使之适应学校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使校长的负责意识,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激励有利于学校管理目标实现的行为,抑制那些不利于学校管理目标实现的行为,使这些行为少出现或者不出现。要从以制度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转变为以制度管理与以人为本管理相结合,以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
3.管理方法的创新
学校管理方法的创新来源于信的管理理论、教育思想观念:来源于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来源于对更高办学水平、教育境界的追求;也来源于管理者的智慧与经验的总结。创新方法是否合理要看是否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否合理有效地配置了学校有限的办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9-9166(2010)011(C)-0172-02
前言:高校教学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一个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教学管理是一项体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重要的学校管理工作,它是维系学校教学机制正常运转的枢纽,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教学管理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因此,创新教学管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整合优化教学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广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持,推进社会和谐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有利于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初步完成了规模扩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机制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是师生的主观需求
一所高等院校的工作,用“治校办学”这四个字概括是最恰当的,治校是把学校管理好,办学是把学员教育好。在治校办学中,教职员工是关键要素之一。
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策略
(一)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首先是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因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校管理理念的基础。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就是指在教学管理中用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来确定教学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目标转换为通过管理塑造一种环境,激励和启迪人们自觉为实现学校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而奋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发挥教授专家治教的作用,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授为核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师生之间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形成闭环的反馈机制。教学管理工作的三大核心内容是教育、管理、服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而教育、服务功能被弱化、淡化,使教学管理的水平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新形势,以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不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变化和他们的成长规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要转变观念,逐步从管理型向教育、管理、服务型转变,转换工作职能。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是政府、受教育者、学校、社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与需求,组织专家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执行要相对稳定,同时又要有弹性、体现人性化的管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定不移地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计划创新
高等学校应依据“突出重点、强化训练、分流培养、反映特色”的教学方案,定期修订教学计划,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科重组,使教学计划能及时地反映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通过经常走访毕业生用人单位,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情况,并对照市场安排,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走访办学有特色、管理好的学校,借鉴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在教学计划公布前,请专家、教授、家长、学生多方反复讨论及论证,最后发给每名学生一本教学计划,让学生知道他们将学习那些课程。
(三)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制度创新是基础,机制完善是关键。各高校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这个根本任务进行深入研究,在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推进管理人员的激励与人文关怀制度,学术评价与监督制度,领导下课堂听课等制度的完善,并继续健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教学质量监督体制,督导组反馈等机制,使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及时总结经验,找出管理运行中的不足与漏洞,不断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规范其管理,齐抓共管,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模式。
(四)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创新
为保证教师的授课质量,学校应专门成立由专家、领导和学生家长组成的教育质量评估委员会。聘请德高望重的退休教授担任专职教学质量督导员,定期深入到各教学单位,了解和检查它们在办学方向、教学管理、教研活动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对教学有关规定的落实情况,认真进行监督和指导。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建议或指导教研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以利于改进。对教学中出现的严重问题,督学委员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个别教师有惩罚的权力。同时,评估委员会还对学生的学风进行检查和监督,督学委员会组织对题库建设的检查、审定,监督各种考试的组织和实施。考试后,审查考卷,将整个教考分离的全过程置于督学委员会的监督之下。督学委员会负责对各教学单位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评选院级优质课、评选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树立教学典型、评选优秀教学成果等主要由督学委员会评定。在评职聘任、干部配备、奖金发放等方面,督学委员会的意见应足够的重视和尊重。督学委员会每学期对全校教学工作作出总评价,并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供给学校领导,以便他们作为部署下学期工作的参考或依据。各班的学习委员负责记录教师授课时间、地点、内容,定期把教师授课情况及学生意见反馈给教务处。领导定期将教学意见反馈给每个教师,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同时也加强了教学管理,对缺课、漏课以及不负责任的情况,学校能及时补救,甚至解聘教师。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测评手段的运用,完善了教学管理的保障机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语:总而言之,我们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应明确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掌握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认清教学管理的要点与重点,把握好教学管理与运行的体制和制度,全面推进教育管理创新机制,不仅有利于顺利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