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文章范文

时间:2022-11-04 00:03: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活感悟文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活感悟文章

篇1

一、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文的第一步不是写,而是想,即认识: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在认识中感悟。为了使学生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我经常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走进生活。为了写好人物形象,我让学生在课间十分钟观察彼此的表现并组织了“猜猜他是谁”的活动。因为只有抓住了人物的具体特征,才能猜出“他是谁”,这样学生也就明白了什么叫做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以课本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情

教师可以课本中感情充沛的文章为载体,开启学生的思维。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之后,我让学生观察了一下自己父亲的“背影”。有的学生感言:如果不是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也许我一辈子都不会注意到父母的背影。朴素的语言中流露出了对父母的感恩。学了的《我的母亲》,我班一个学生写了《母亲,请让我给您安宁》,当我在班上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不少同学都哭了。情有了,即使语言朴实,依然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三、加强阅读训练,以读促写

篇2

关键词:学生;写作;真情实感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言为心声,文章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可是,每每翻看我们学生的作文,总感觉内容空洞,语言乏味,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叶圣陶先生更是指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尽”。 所以,写作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班级里的趣闻乐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首歌,处处都有可写之物,处处都是宝贵的写作素材。只要善于观察,总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总能找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例如,要指导学生写《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首先要带学生去观看一场足球比赛,选定一个核心队员重点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哪些地方最吸引人?特别要提醒学生抓住射门瞬间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观察。再如,要学生写《冬天的早晨》,就要让学生观察寒风落叶、忙碌的清洁工、晨练的人们、上班上学的人群,让学生感受到冬天的早晨虽然寒冷,但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总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言之有物,述之有情。

二、启发学生用心感悟

作文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但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并不能直接成为我们的思想、感情,必须用心去思考、感悟,才能形成深刻、正确的思想和情感。不少范文,所写者小,所见者大,正是用心感悟的结果。例如,屈原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不明是非的国民,忧愤交加,感慨“几世浑浊独有我清,众人皆醉独有我醒”,从而写出了《楚辞・渔夫》;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悟出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从而写出了《背影》;莫顿?亨特在面对困难时,悟出困难要一步步解决,最后才能走向成功,从而写出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生活中的一些凡人琐事,虽看似平凡,但细细体味,就能感悟到其深刻的内涵,就可以挖掘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大主题。例如,看到母亲的白发,我们可以感悟到生活的艰辛和母亲的无私奉献;看到飘扬的国旗,我们可以感悟到千千万万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看到一片落叶,我们可以感悟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看到建筑工人粗糙的双手,我们可以感悟到高楼大厦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建造出来的,劳动是拼搏和奉献,劳动是生命的永恒……所以,我们要启发学生用心感悟生活,让学生明白,拥有一颗善于感悟的心,就可以让平淡无奇的材料深刻起来,让司空见惯的景色美丽起来,让粗糙的心灵细腻起来,就能从平凡细微处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就能让文章血肉丰满,面目可亲。

三、培养学生抒写真情

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这就要求在学生懂得用心感悟生活之后,教师还要设法培养学生抒写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鲁迅先生满怀真情地讲述了他童年生活的种种趣事,尤其是对百草园中花草树木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爸爸的花儿落了》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依稀能看到文字背后闪烁的泪眼;读朱自清的《背影》,我们往往感动于文中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即文中父亲蹒跚地、努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细节,父子情深令人热泪盈眶。试想,如果作者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怎么能捕捉到生活中动人心弦的典型细节,写出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呢?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写随笔日记的习惯,把每日的所思、所想、所感及时记录下来,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得了好成绩,心情愉快;受了批评,心情郁闷;与老师作了倾心长谈,豁然开朗;妈妈今天生日,我帮她洗被子……诸如此类,充分利用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记录的真情独白、感人场面、美好瞬间,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只要学生有了真情投入,思维就会处于激发状态,头脑中储存的美好生活点滴就会纷涌而出,就能将真情实感诉诸于笔端。

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作家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都是从作者的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只要我们做到以上所述,学生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好文章将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张良胜:培养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

篇3

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感悟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我们也许会感悟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当看见一株青松从泰山的岩缝中长出来,傲立山巅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逆境与磨难更能造就坚强的性格……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这是一道提示性的材料作文题目。第一段里材料提示的三种现象当然可以作为写作立意的切入点,但更多的立意切入口是在无限丰富的省略号里。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你没有上面的三种经历,也就自然没有文中的三种“感悟”了,但你总会有另外的“经历及感悟”。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材料里列举的都是从自然景观里获得的人生感悟,实际上,如果是生活的有心人又何止是从大自然中获得人生感悟呢?比如某天在阅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时,作者一句话引发了你的无限感慨;比如某天你行走路上,看到了一只可怜的流浪猫或狗,引发了你深深的思索;比如某天你看到某人一个小小的举动,让你无比激动或异常愤怒,使你产生了对社会或人生的思考……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只要我们保有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只要我们有良好的思考生活的习惯,那些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东西,就会成为你的“经历”,会让一个心灵敏感的人获得某种“感悟”。

这篇文章最好写成随感。可由两部分组成,先简要写出引发感悟的某个小小的由头,一人、一事、一景或一物等,然后浓墨重彩地书写由此获得的感悟。文体上说,因为要谈“感悟”,可以写成议论文,或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有人写成类似“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文章,主要篇幅用来叙述曾经的一件事,文末几十个字的议论感悟,这样的文章虽然看起来也谈了感悟,但此“感悟”从何而来?它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把“经历”写成了主体,把“感悟”变成了附属,本末倒置,所以说此“感悟”非彼“感悟”,是不符合该题目要求的。

篇4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便是读,且要多读,精读。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反复讲,详细讲,全面讲,生怕学生悟不出课文的深意,事实上这是越俎代庖。悟不是通过教师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用讲代读的方法教语文,犹如把梨子放在学生面前,只是喋喋不休地讲梨子的味道,而不让他们吃一吃,如此即使讲得再生动形象,学生也不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与其他水果有何不同。语文教师应该从繁说细讲中解脱出来,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

二、激感培养感悟能力

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有效的感悟,调动他们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白居易曾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是情感满溢的海洋。这些课文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披文以入情”,把握住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在感悟思想情感的真谛阅读时,学生要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在阅读中感悟才能更加深透。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它之所以读罢能让人泪眼朦胧,就在于它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爱子之情。在阅读中学生就要紧紧抓住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蹒跚”、“探”、“攀”、“缩”等几个饱含深情的字眼,仔细品味父亲对儿子真挚、深厚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父亲对自己点点滴滴的关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的真谛,更加珍惜生活中所拥有的真情。这样,通过开启自己的情感体验,就会对文章产生深刻的感悟。

三、启发想象培养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不能直接可感,必须借助于人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利用自己原由知识、表象或经验,对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或事物、意境展开再造想象,通过对课文的描述进行创造想象,从而使人物、事物形象更鲜明、意境更丰富。描写生动、意象丰富的课文可以在想象中体验。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可见,想象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学会感悟的翅膀。

如读高尔基的《海燕》,文章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海天的情景来反映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前夕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并借助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地飞翔和欢乐的叫喊的形象,热情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对这一主题,如果不展开想象与联想,学生根本无法领悟和把握。

四、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感悟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也处处体现着生活。叶圣陶说:“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对于课文中那些学生有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因此,语文新课堂应走进生活,应有意识地引进生活中的话题,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

《拿来主义》是鲁迅针对文化遗产提出的基本观点,即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处理文化遗产时应占有、挑选,然后加以创新。如何对待当今流行的网络文化,这一话题对于时下热衷网络的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与启导性的,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见解: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能满足自己好奇心,同时获得自我成就感。处理好网络的利弊,首先要自己有足够的自控力,学会分辨。通过结合现实生活的问题讨论,学生的语文能力会有一个深层次的提高。

五、丰富的积累是培养感悟能力的基础

图式理论告诉我们,读者的背景知识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这意味着阅读感悟的深度与广度更多地取决于读者背景知识积淀的丰厚程度,正所谓“得之于俄顷,积之于平时”。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自然、社会,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积累丰富的感性、理性经验,训练其敏锐的观察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阅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探索、思考,磨砺自己的思维,形成一定的观念、情感价值取向。这些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理性思考、情感、观念的价值取向,将构成心理图式系统,潜伏在学生的潜意识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当文本信息激活这些潜伏的图式系统时,便能恍然顿“悟”,进而完成新的意义建构。

六、适时点拨引导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