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范文

时间:2022-10-27 20:03: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物理实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物理实验

篇1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现象,增进学生物理素养的重要途径。苏科版物理实验较多,在实验教学目标上呈现多维性。既有实验知识的学习,还有实验技能的训练,同时还需要从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猜想能力和探究能力。但传统的实验教学被限定于“照方抓药”的教学格局,脱离实验教学趣味化、科学化、灵活化。“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应用,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经验作为问题导向,来融入物理实验原理、实验设计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

一、传统实验教学设计的弊端与不足

苏科版物理实验教学多依据配套的实验教材,以实验报告形式进行编排和呈现,让学生从中探究物理实验。以“水的沸腾”实验教学为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观察水加热及沸腾过程中的变化,并从温度变化中进行填写表格。其中,实验装置及器材选择较为科学、严谨,学生可以调整石棉网高度、酒精灯火焰来进行加热处理。最后,根据实验任务,当水温达到90开始记录温度计读数,然后填写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探析水温与加热时间的过程变化图像。从整个实验编排与设计流程来看,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流畅、步骤清晰,学生根据实验报告来进行观察、记录并填写,即可完成实验任务。不过,对于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是照搬实验过程,其成效并非理想。虽然教师在实验中也反复强调观察温度计的变化、留心烧杯里气泡的产生、以及声音的变化,还有杯口的“白汽”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于学生而言,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实验任务。因此,实验中的弊病仍然较多。如学生不明确观察的具体现象,学生不知道应该记录那些实验数据,学生不理解如何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如何从数学图像中来研究物理现象等等。总体来看,对于物理实验报告的照搬,并不能突出实验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学生也未能从中感受到不同实验器材、实验布置的合理性,反而增加了实验教学的盲目性。

二、以“活动单导学”来构建实验教学流程

藉由上述疑问,以“探究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为例,来应用“活动单导学”实验教学模式。从实验目标上,首先确立实验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从具体电路中来分析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其次,细化实验任务,让学生明确对“同一段导体”两端电压、电流、电阻进行测量,并学会控制变量法的使用;能够将实验数据进行填表,并处理,挖掘物理规律;能够解决实验中的一些其他疑难问题。再次,设置“活动单导学”实验步骤,分为三项:第一项为问题假设,设置物理情境,提出问题及假设;第二项为器材选择与方案设计,结合实验活动,明确研究对象,并探究实验方法,如何构建实验方案,记录那些实验数据,如何处理实验数据;第三项为实验过程实施;第四项为讨论与总结,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得出最后结论。另外,围绕该实验探究活动,制定实验数据表格。

三、“活动单导学”教学成效

从“活动单导学”实验探究模式来看,其目标及所运用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依然与实验配套教材中的实验报告具有相似性,但在“活动单导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成为实验探究的主体,教师从明确实验任务、设计实验流程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利用生活情境的构设,来引出“电流、电压、电阻”的实验假设,并让学生从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方案设计中逐步探究,突显了学生的能动性。同时,在“活动单导学”实验教学中,我们整个实验过程分成若干实验活动,对每个活动都明确了实验目的,讲究实验过程的阶梯性、层次性,逐步引导学生厘清实验思路,分析实验现象,拓宽实验思维,增进实验探究,推动实验问题走向实验目标。所以说,在“活动单导学”实验设计中,对于问题的假设与思考活动,我们围绕实验探究任务进行了细化,也考虑到“跳一跳够得着”的难度层级化特点,让学生能够在每个实验活动中,可以通过小组协作方式,将自我思考与合作讨论应用其中,挖掘学生的实验体验,拓宽学生的实验视野,增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最大限度挖掘实验教学的作用。“活动单导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师以“总指挥”角色来贯穿于实验过程中,而“打仗”任务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每一项实验任务都好比一场竞赛,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设计实验方案,一旦暴露问题,教师要抽丝剥茧,引导学生破解难题。

当然,针对不同实验内容,教师也要不断调整“指挥方案”,对具体的实验活动进行设置“纲领”,明确实验探究对象及问题探究的目标,指导学生从实验数据的观察、记录中,按照既定的实验表格进行填写,并完成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特别是在实验数据的“有效性”筛选上,要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对比实验任务,挖掘实验数据中的规律,真正发挥物理实验在学生知识自主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王文娟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周巷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篇2

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用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讲授“平抛运动”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的演示实验比较多。如抛出的粉笔头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这一规律。再如,讲“摩擦力”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实验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调整吊盘上的重物的重量,使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这时发现,必须增加吊盘上的重物,使拉力增大,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压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也增大。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N的大小成正比”的结论,即f=μN。然后进一步得出动摩擦因数与接触物体的材料和它们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很清楚的认知思路,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

二、生动直观,井井有条

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物理现象的变化要显著。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光杠杆、放大电路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另外,仪器摆放的位置,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通常可采用演示板、磁性黑板、染色、生烟、衬托背景、照明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

例如,讲加速度时,学生视觉感受到加速度影响速度的变化可能不很明显,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演示时,速度的变化可以用声音变化来表示。使学生听觉、视觉上共同感受,比单纯用视觉更直接。因而对速度变化率的概念也比较容易建立。演示实验切忌模糊不清,学生看不到清晰的实验过程和明显的实验结果,搞不清实验所演示的规律、原理,无助于物理教学。

三、勇于创新,难易明了

演示中的创新性,首先在于以趣激疑,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识的矛盾上升为思维的动力。例如,“静电植绒”实验中,当启动手摇感应起电机时,下极板上的小纸屑不断地飞舞,黏附在涂有胶水的上极板上,形成了美丽的图案。而对这一美妙神奇的现象,学生的问题必将油然而生。例如学生自己制作出“土电话”、“验电器”、“橡皮筋测力计”、“密度笔”、“莲花型烟灰缸”、“书页夹子”、“重垂线水平仪”、“两用秤”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也有利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从实验教学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搞好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水准。自古有“名师出高徒”说法,虽然它的说法不是很科学,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位“德才兼备、学识渊博、胸怀韬略”的教师,对于学生有着莫大的示范和模仿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推进新课教学法。

一、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

开拓思维,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不套框子,不设圈子;不迷信权威,不限于课本;大胆实践,大胆创新;说在口头上,写在纸面上,落实在行动上。

二、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才可以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真正地将物理知识理解、吃透,也真正能体现出“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三、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那么,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

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专业知识,因为物理实验本身是一种科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设计等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应具有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知识

篇3

从我第一天拿到物理教科书的瞬间起,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作为初中物理第一节课的《序言》,谈的既非该本书的学习内容概要,又非物理学的重要意义,而是零零散散的几个小实验,它们之间也没什么联系,从作用上我一直觉得它既不具有引导性又不具有条理性,所以我一直认为它是一个奇怪的存在。编书者的意图到底何在?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答案慢慢浮出水面。因为初中生正处于爱玩的年纪,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归根结底是枯燥乏味的,因为学习这件事情既需要动脑分析记忆,又需要动手计算判断,所以,如果一开始就一股脑地把理论知识倾倒给他们,那么很可能就会面临这样一种情况的发生:学生一开始就打退堂鼓,而这对于教师来说,结果就无疑是出师不利,未战先败。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无疑编书者下了一番苦功,即通过教师展示几个物理中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其中奇妙的物理现象。这样无疑是一击即中,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投石引路的作用。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物理实验可以说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贯穿于整个物理学习。首先如果离开了实验,物理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缺乏实用性。其次,物理实验可以说是物理教学中用以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大利器,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并且可以有效减轻理论学习带来的枯燥感和单调感。

那么到底物理实验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它的巨大魅力呢?

一、妙用实验设问引入,引人入胜

通过实验引入新课,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引入方式,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推崇。可以说,相对于视频、图片等这类引入方式,它一直炙手可热。因为它有着独特魅力。

比如,讲授在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时,以一个奇妙的物理实验开场引入,效果十分显著。该趣味实验内容为“将两本物理书一页页像洗扑克牌一样相互交错夹在一起,然后让班级中的两位大力士各自抓着其中一本物理书书脊的一端,用力往两边拉从而使两本书分开”。实验结果让同学们大吃一惊,这两位大力士竟然无法将两本书分开。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而教师在这里也无需解释,只需加一句:“到底是什么在阻碍两本书分开呢?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结束时可以给老师答案。”引入新课就好了。

惊诧于这奇妙物理现象的学生一扫睡意,注意力立即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因为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对于这种有趣神奇的现象,就像一个开关一样瞬间就把他们脑海中思考的房间打开了,条件反射般地思考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讲授本节新课,在新的知识点中寻找答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关注度。

这样的实验可以说像一盏灯塔一样,照亮远方。

二、巧设实验实化概念,加深认识

在物理学习中,有很多概念都很抽象,学生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缺乏切身体验,导致学习难度增加,很难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概念。其次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尚未完全发育,也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把抽象的概念讲透,使之形象化和生动化,一直是一个难关,而物理实验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困难。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光的反射时,如果一开始就直接抛给学生反射现象及其规律的概念,则很可能造成学生的混乱。造成混乱的原因主要是光线已经反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实感,学生并不能用眼睛看到,无法在他们脑海中与知识点引发共鸣。而教师利用身边的一些物品,比如平面镜、可乐瓶、保鲜膜、激光笔、檀香等,制造一个云雾室,可以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光线,让“光线显形”,帮助学生构建光的反射模型。

这样的实验,让抽象的概念实物化,形象化,既生动又有趣。既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反射现象,又可以为接下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埋下伏笔,一举两得。并且作为分组实验,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举两得。

这样的实验可以说像曙光一样,拨开迷雾。

三、活用实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物理实验被很多教师选用,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对于学生有致命的吸引力,这是传统教育远所不能及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会发现其实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的影子,只是他们从未深入探究。那么在这个已经学习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现象分析,学以致用,不仅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4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可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两大目标的训练。因此在平时物理教学中,老师要提出大量学生容易探究的实验题目,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和爱好,自己选择题目、自己组队,进行搜集、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大家的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直到解决问题。

1.1 探究式教学强调以实验为基础。以实验为基础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观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这是因为教学中的实验与科学研究的实验在实验性质、实验结构以及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是一种探索性或探究性活动。同时,这也是遵从“实践是认识来源”的规律,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课堂教学从问题出发,通过实验的开展,最后归结到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从中掌握知识、增强技能。

1.2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问题或创设条件,而对问题进行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和论证主要是学生自己解决。这种实验教学不同于原来的物理课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重复验证书上实验内容,从仪器装置到材料选用,实验指导书中都有详细的要求。学生的任务就是按书上的要求机械地模仿操作,再完成一次实验的过程。很少有能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地方。而探究式的实验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获得成功的愉悦中,提高学习自信心;从验证式实验推进到创新式实验。

1.3 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学的探究性。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就是在不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结论的前提下,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理,从而得出相关结论。这种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把结论教给学生,而忽视这些知识是怎么产生的”这种教学而言,更重视教给学生获得科学事实和结论的过程,更加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传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是在观察总结科学家、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索实践和吸收先进教育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它遵循着“提出问题一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和论证一评估交流”这样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特别注重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怀和尊重,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2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所应坚持的原则

2.1 坚持探究的原则。可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将教材当中存在的探究点挖掘出来,以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水平作为引导探究实验的出发点,以便将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出来。

2.2 坚持激励的原则。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潜在的主动进取与探究精神进行培养,并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笔者认为在实验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实行实验成果的评分制,采用以上方法能够产生较好的激励作用,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2.3 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实验教学应兼顾所有学生,不能侧重于部分学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将注意力放在所有学生的身上,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关注,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物理探究实验当中,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能够得以全面提高。

3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

篇5

2.将物理现象回归生活

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理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的奇妙和伟大之处,建立起物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当学习新的物理理论时,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出发,由浅入深,揭示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物理知识.

3.小组合作

篇6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和思考得出来的。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使学生初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而初中的学生,正处在兴趣的发展时期,对于物理实验,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如果能正确地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使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于初中物理实验课,我有以下几点拙见。

一、老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上实验课之前要与上其他课一样准备好备课。另外还要预做实验,获取最初的相关数据,了解该实验的关键所在,做到心中有数。不要以为上实验课简单而有所懈怠,学生普遍都喜欢进实验室,求知的积极性高,如若不认真备课,课堂效果肯定会不尽如人意。真正上好实验课并不容易,不下一番功夫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因为客观条件的改变,致使许多因素也随之变化,只有通过预做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为使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做好实验,提前通知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并对实验报告册中“相关知识准备”部分快速浏览。此外,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对各个实验小组组长进行人员分工、实验携带物品、进入实验室后的纪律等相关内容的培训。上课前检查每一组仪器也是应该做的工作之一。如若不予重视,待实验开始之后,发现有的小组实验器材短缺,有的小组实验仪器不能使用,推迟了实验进度,事半功倍。

二、学生课前预习必不可少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实验是个不错的办法,但不能只停留在号召和鼓励上。要具体布置到预习提纲,要求不预习不允许进实验室,而且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来检查预习效果,比如,提问、笔记检查等形式;也可以将检查权利赋予实验小组组长,由他们检查并汇报。对于无故不预习的学生,可以暂停实验,先预习、利用课外时间补做实验等办法。这样反复管理、要求几次,不预习的学生不愿看到预习了实验的同学先做实验,而自己则需要停做实验先预习、课外补做实验,下次做实验时就会迫使自己先去预习,慢慢地整个实验课就逐步走向正规了。

三、操作前再讲解尤为重要

虽然实验前已经进行了预习,但部分学生仍对具体操作存在一些疑问,所以实验前的讲解仍然很有必要。重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中的要点、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以及相关的安全问题,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用一套实验器材做必要的演示,边操作边讲解,既形象又易懂,注意讲解要言简意赅。

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虽然实验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预习和讲解,然而一旦实验开始,一般进行得不太顺利,这时教师应随时深入到每个实验小组,及时了解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在恰当之时指出本次实验操作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排除实验中的故障。这样既可以减少盲目操作造成仪器的损坏,又不会使老师在学生的提问中焦头烂额。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测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等实验中,都用到电压表或电流表,而使用时出现的问题会很多。这需要老师提前讲清楚仪器的基本原理,以及可能出现问题的几种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将故障排除,会使学生收获颇多,远远不止学到某一知识点,更锻炼了自己独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也避免了奔走于各个小组来回指导的慌乱,掌握了指导学生的主动权。

在实验课上,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体,而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引导并帮助学生仔细分析实验中的问题所在。老师是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的指导者。其工作的重点,并不停留在一般的讲解、辅导,而应有计划和针对性地个别引导、点拨。特别对于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鼓励和信心,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努力改进的方向。

五、总结反馈更是锦上添花

实验课结束以后,老师首先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分析和讲解,并说明填写实验报告册的要求,然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交由老师验收后方可离开。对于个别的实验进度比较慢的小组,老师要求他们按现有的实际情况填写报告册,尊重实验结果,不可以虚构所测量的数据。

篇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的基础是学科教学创新。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践的检验,而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物理规律的掌握要依赖实验,因此物理学的教育创新首先应体现在实验教学的创新上,实验创新的重点应当在实验资源的开发和实验教育功能的发挥上,下面从设计实验应遵循的原则和实验教学应采取的模式提出一些看法,与同行交流。

一、实验内容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与开放性,同时教师也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课程的创造者,作为课程的主体,教师要全方位地主动地介入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因此一个新的理念被突现出来:“教师即课程”。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教师完全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形,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和自然条件富有针对性地对物理实验进行适当的增舍,最终突破狭义的课堂教学的封闭环境,建构起以教科书为载体,以教室为物理空间的小环境和以所有媒介为补充以日常生活乃至宏观世界为大环境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体系。

教师在实验创新上要把握好几个原则:

1.以教材为主的原则

虽然说新课程是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为价值取向的,教科书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也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是大量的专家、学者结合一线教师长期工作的经验信息而编写的,是物理学全程学习的阶段安排,它不仅安排了当前学习课程,同时统筹物理学全程学习,是最能充分体现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课程资源之一,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任务上更是有突出作用,因此在教科书的框架内进行实验的创新设计是实验创新教学的首要原则。

2.趣味性原则

兴趣作为主体的一种内驱力,直接导致学生主动地去关注实验、完成实验,理解实验。转变教师角色,变“演”为“导”。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课堂活动实施前,教师首先应是一个策划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一个有效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将知识潜移默化地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教学时必须要贯彻始终。例如在光的折射学习时,让学生正午时在太阳光下用口喷出水雾模拟彩虹的产生过程,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3.可操作性原则

限于初中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实验设计要尽可能的简单实用,实验原理尽可能在初中范围以内,要有可操作性。就地取材,用简单的器材做实验容易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研究物理并不神秘,如抽水马桶原理的模拟;虹吸现象等。

4.科学性原则

教师在创新型实验设计上要保证不出科学性错误,同时在实验中要尊重实验事实,不要只关注与假设相符的实验数据或现象,而忽略观察收集那些与预期结果相矛盾的信息,这样往往失去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而由部分数据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

5.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物理学是一门来源于自然而又应用于自然的基础科学,它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教材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扩大学生认识事物的视野,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物理。同时关注物理学与技术、经济、社会的互动作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将学生从课堂、教材、习题中释放出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二、教学方法创新,变“传授式”为“探究式”模式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介绍实验的原理、器材、步骤、要观察的现象、记录的数据、要得出什么结论、产生误差的原因等等,甚至连实验报告中的表格都替学生设计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本不用自己思考,或者看热闹般地“观察”,仅仅被表面现象所吸引而忽略内在原因的考虑;或者机械地按老师的要求操作,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会想有没有其它等效的或更好的操作方法,更不会想重新设计此实验的做法。由于要观察的现象或要得出的结论已经先入为主,所以根本不分析采集到的数据,更谈不上由实验的数据去演绎、归纳出结论了,长此下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反而下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新课标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评价创新,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原则

传统的实验评价是重结果轻过程,重实验试题轻操作的技能与素养,最终出现会说不会做实验的现象。美国课程理论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实验教学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实验的评价机制,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变单一性评价为多方位评价,关注学生的实验结果,更关注学生实验的过程及实验过程出现的种种表象。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学生实验档案的方法实现这一转变,例如记录学生实验中的某一个好的实验设计,一次优秀的实验报告,一组精确的实验数据,一个创见,一个小教具等,及时发现闪光点,及时反馈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总之,从学生、从教师,体会新课程改革人文性、完整性、终生性、可持续发展性落实到现阶段物理教学、方法教育、情感教育,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篇8

一、多做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做演示时,讲台只是老师表演的一个舞台,老师只是一个演员,而学生充当了一个听众观众的角色。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教学就要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实现立体学习。这样不仅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例如在八年级下期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三节《电阻》的教学中,实验前可对全班学生都进行分组(三人或四人一组)每组都有电源、灯泡、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当然也可当作实验课来上)。教师边演示边问,滑动变阻器有几个接线柱,怎样连接它才起到了改变了小灯泡的亮度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再通过实物感受,实物触摸,学生必然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或许比站在讲台上空说教效果显著得多。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连接方法以及改变电流大小的原理;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动手实验中,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获取。

有的演示实验用的教具不是很直观和清楚,老师可自制仪器模型,比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表盘、托盘天平上放游码的标尺等可制成一个放大的模型,再练习读数。这样既清晰直观,全班又都看得见。有些抽象的物理情景、原理图制作成幻灯片,配上恰当的、幽默的旁白或者是教师在一旁适时的口头演说,就是达到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厌学到想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运用投影仪或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说像磁感线的分布情况,电流的流动方向,光线的传播方向等等。老师虽然累了点,苦了点,但学生却受益匪浅。

二、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以往的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步地来做,没有半点创新的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主动地去获取、去探究。因此在新的物理课改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因此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

如凸透镜的实验教学时,有学生就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用一块不透明的薄木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还能呈现一个完整的像吗?这个像与为遮挡时的像有没有区别?要鼓励学生们亲自动手齐心协力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想、验证,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适时地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究与合作学习。分组实验中有几点要注意:组员的合理搭配,特别是组长(必要时可培训)要起到领军人物的作用(也就是其他组员的一个小老师);实验前,一定要预习实验内容、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做到成竹在胸;组长带头,指导和督促组员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或一些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地方,对新的思路,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老师在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鼓励学生勤做小实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应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它涉及了哪些物理知识,运用了什么物理原理,多想想,多问问为什么。在班上成立物理兴趣小组,课本上的小实验、小制作放手让他们去做,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之中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这些小制作要定期评比,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篇9

1.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就要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放手让学生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要轻易批评甚至训斥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独立完成,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2.头脑风暴法教学.

部分学生生怕发表错误的观点而引来同伴的讽刺、挖苦,以至于不敢提问.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思路.

3.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有些知识远离学生生活背景,如果直接呈现就显得有些突兀,此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主动猜想.因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难度适宜,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教师应将其转变为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逐层深入,各个击破.教师还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多层次知识之间、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衔接处设疑,引导学生沿着有意义、有价值的方向思考问题.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验

1.演示实验策略.

(1)改进已有的演示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观察效果差的实验仪器进行改造,如在“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实验中,后排的学生根据看不到刻度尺上的刻度,影响了演示效果,教师可以将其投影到屏幕上,或用白纸加以放大显示,从而增强教学效果.(2)通过多媒体演示,增强效果.有一些物理实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实验,利用其图文并茂、交互性强的特点进行演示.

2.分组实验策略.

教师要合理划分实验小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以确保每组都包括不同层次的学生.小组要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和任务,包括组织者、操作者、记录员等,以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当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障碍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为避免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共性问题集中解决、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当然教师指导也不是替代学生的思考,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而留有让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参与学生讨论后适当予以点拨,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顿悟,寻求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篇10

素质教育要求初中课堂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实验教学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但从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来看,多数教师还没有摆脱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对物理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使得物理实验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初中物理教师该如何改进物理实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呢?

一、改变教学理念,重视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早已不再适用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师要加快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高度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将更多先进的实验教学观念和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并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逐步从课堂主宰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主动质疑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在学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时,很多学生对声音可以在液体内传播表示不能理解。为此,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中生硬传授知识点的做法,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观看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声音在液体内传播的理解:将五把钥匙用细线系好,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然后上下抖动细绳,这时我们可以听到钥匙碰撞的声音。此时教师提问道:“大家仔细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例子能够证明声音是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的呢?”学生受实验的启发,列举出“人在潜水时可以听到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和“鞭炮在水中爆炸的声音”等例子。通过这种演示实验和教师的有效提问,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改进实验装置,增强实验效果

一个优秀的物理实验能够使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很多物理实验受实验器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容易出现实验成功率低,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教师在处理这些实验时,要摆脱“教材至上”的观念,根据实验特点和实际条件灵活选择实验器材,改进实验装置,增强实验的直观效果。教师在改进实验装置时要遵从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原则,使实验能够更好地突出实验原理,验证教学内容。在学习“液体汽化的物态变化”时,教材提供的是“观察水的沸腾”演示实验:利用酒精灯加热装水的烧杯,待水温达到沸点后观察水的变化。由于烧杯容积相对较大,盛水量较多,所以需要较长的加热时间。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教师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将烧杯换成大号试管。相比于烧杯,大号试管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并且盛水量更容易控制,减少了加热的时间,使实验的可控性更高,实验现象更明显,加深学生的理解。

篇11

2实验器材不足,有些实验没有条件做

有的学校多年不添置仪器耗材,实验器材数量明显不足,比如某校马德堡半球实验只有一套器材,平行班级有八个班,只能等一个班上完以后下一位教师才能使用,影响教学进度.有些学校在经费使用上也不愿意给实验教学上花费更多的钱财,几年甚至十几年也不添置器材,实验仪器匮乏.有的学校实验室器材虽然很多,但器材的型号数量配备很不合理,有的过多有的又太少,如某校弹簧秤量程为0~50N的数量多达100个,而量程为0~5N、0~10N的弹簧秤总共只有30个,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多不便;有的学校在购置实验器材时不听取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领导拍脑袋想购啥器材就买回来,有的器材对初中物理实验用处不大,如适合高中教学用的有交流输出的学生电源在初中使用的时机很少.

3有些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有限

可以说这是制约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关键,困扰着广大教师,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多,也是需要我们特别引起重视的地方;比如有些演示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有些是错误的,有些学生实验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发给学生实验器材后让学生自己乱动,学生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实验器材当成玩具,比如有的学生把砝码浸入盐水中,用量筒给水加热等,仪器损坏现象时有发生,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实验效果明显降低;有些上课用语不规范,比如把溢水杯叫水桶,把烧杯叫玻璃杯,把导线叫电线等.有的教师不清楚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及电位器的适用条件,不分电路情况和实验精确度的要求任意使用,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有的教师不知道学生电源稳压和直流输出的特性,给学生讲在任何电路情况下可以随便使用没有区别,混淆视听.有的老师在讲授布朗运动和扩散时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悬浮花粉微粒或在无风情形观察空气中的烟粒、尘埃都会看到微粒的运动,墨汁撒在水中会迅速扩散,并且温度越高,运动越激烈,扩散也越快,于是老师解释到我们学生看到的微小花粉或烟粒是它们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墨汁扩散也是因为墨汁分子在运动等等,当解释到花粉微粒为啥会在某时刻瞬间不动时是由于水分子静止不动,试想水分子怎么能在某时刻静止不动呢?把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说成是同一种现象;凡此种种漏洞百出的解释都是老师没有吃透教材出现的错误;还有个别教师实验课后不打扫卫生,不整理清洗器材,不爱护公共财物,实验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对学生不进行良好实验品格的培养,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缺失;不重视总结得失,课后没有反思,不写实验报告、作业批改不认真.

4实验器材保管使用不当管理混乱

有些砝码生锈影响测量结果,有些开关,滑动变阻器接触不良导致电路不通,有些电池电量不足影响实验效果,有些砝码不用镊子取用而用手拿取,天平上的游码不用镊子拨动,也是用手直接滑动,有些电流表、电压表接线柱螺丝松动接触不良,实验时电路虽然连接正确但是电流表电压表指针不动,学生会认为电路错误,造成误解.有的实验室管理员非专业人员,又不经过培训对物理仪器不懂,张冠李戴,经常发生仪器搭配不正确现象,仪器摆放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没有器材更新更换计划,不重视实验室建设,学校买啥仪器就保管啥仪器,充其量就是一个保管员的角色,没有报损赔偿制度管理混乱;有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由物理教师兼职,教学任务重无暇顾及实验室工作,有的教师不愿意承担实验室工作,认为学校对实验室人员划入后勤服务人员,在评职称评先进绩效考核等方面低人一等;有的实验室装备精良,先进仪器高端,仪器价值成本较高,装饰豪华成了应付检查和学校装饰门面的工具,长期不使用,或使用率不高,不打扫卫生仪器器材上面灰尘一层,白白浪费了很多财政资金.

5缺少必要的教学挂图

有些当年很好很实用的教学挂图,由于经常使用,存在破损现象,没有及时修理或更换,教学的直观性打了折扣.比如船闸教学活动挂图,在长期使用后,闸室闸门损坏,如果能及时修理或更换新挂图,配上多媒体动画,教学效果会更好.有的学校近几年购置的教学挂图、图片、光盘都很少,课堂上老师可选用的教具数量少种类单一.

6没有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有些课件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十分紧密,或者课件表达的意思不明显,对学生知识的生成意义不大,有些课件或视频资料突出趣味性,知识性不足,忽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顾此失彼.有的老师课件多少年都一成不变,不修改也不增加丰富新的内容,没有时代气息,很不适应现代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课堂没有吸引力.有些老师上课只会演示课件,课堂俨然变成了课件展示会,离开课件就束手无策不会上课.

7教师自制教具能力弱

部分教师不能根据学情、校情独立制作教学用具,只会使用现有的教学用具,不会开发利用周围资源制作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用具.开发创新能力较弱,很难辅导学生的课外手工制作,对于学校或上级举办的手工制作大赛也是疲于应付,不能保证工作质量.

8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不正常

学校不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外出参观学习机会很少.物理源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理论知识必须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比如在学习水能利用时,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水电站发电设备,聘请工作人员讲解发电流程工作原理,学习汽油机柴油机时,有些老师很少组织学生去汽修厂参观,学生只能在课堂上看到汽油机柴油机模型,缺乏真实感.

篇12

一、研析实验,在课前准备上下功夫。

实验课前作充分的准备,肯花时间精心钻研教材,不仅要做到心中有实验,教师在授课之前,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抓准实验重点和实验难点,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的再处理,对实验内容做适当的补充、拓展,同时还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好实验中要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处理数据。有的放矢的去寻找实验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课堂才会由此变得更精彩、有效。

例如:利用铅笔就能很好地进行实验的再处理,对实验内容做适当的补充、拓展。两手指压住一端削尖的铅笔两端,可验证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手压铅笔,手指感到疼痛,可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握铅笔,使之竖直静止,可验证摩擦力存在说明二力平衡;铅笔在光的照射下出现影子,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将铅笔横放在手指上,使之水平静止,可找出铅笔的重心位置。

二、研读学生,在课中引导上做文章。

学生是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有效性的最活跃的因素,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基础的好坏,实验能力的强弱,思维是否活跃,情感、想象力是否丰富等。为了获得中学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研读学生,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有效性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实验为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有效实验,有效的实验课堂=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只要学生在实验,在想,在动,就不怕学生实验不成功。因此,教师应清楚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加以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有所得。教师还要照顾实验能力较差、层次低的学生,使他们成功实验,体验物理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实验要求应有层次性,基础差的主要是体验实验,基础好的还有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评估和交流。教师应设计一些典型生动的实验,充分展示问题或现象的奇异性,加强悬念,创造生动的现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持久的直觉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实验操作能力的增加,教师再提供大量的动手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来认识规律,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兴趣水平,产生较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关注每一个个体,让不同特点的学生知识得到积累,实验能力得到提高,达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导入“汽化”的内容,教师用手指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让学生观察字迹的变化;教师让学生听口令先走起来然后突然停止,让学生体验“惯性”。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第一步:提出问题:导线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第二步:猜想、假设。引导学生考虑导线自身的因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下列猜想:可能与导线的材料、长度、粗细有关。第三步:设计实验。怎样用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怎样定性地比较电阻的大小?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第四步:实验探究。强调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第五步:交流与评估。组织学习归纳总结得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表扬学生,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