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16:29: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图书馆特殊人群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5] 教育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学校安全工作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12―13.
[6] 苏全有.论近百年我国图书馆人的性别轮回[J].图书馆论坛,2014(11):126―131.
[7] 景晶.馆员感知的高校图书馆馆长领导风格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79-82,19.
[8] 李超,徐建华,王雪莲.图书馆馆长群体现状的实证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4):41―45 .
[9] 罗博.国内外优秀大学图书馆正职馆长资质条件比较及趋势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3):22―26.
[10] 陈传夫,王云娣,盛钊,等.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4―8,18.
[11] 王芬,朱建亮.大学图书馆馆长任职资格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28―32.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Japanese College Library Admission Education
LI Xuexia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Library, Xiaogan, Hubei 432000)
Abstract University library is a maj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rvice-oriented academic institution, whose main readership from students and staff. In order to enable the reader to the full and effective use of library resources, the admission of students into the school education, especially new students into the museum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job. Through holistic analysi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 Japan into the museum education, we want to educate the country into the museum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university library education.
Key words Japan; college; library; admission education
1 日本高校图书馆的入馆教育
在进入日本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探究之前,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何为入馆教育及其目的性。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主要以新入校的大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利用文献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的教育。通过入馆教育帮助每一位入馆受教育者,都能了解文献信息知识、图书馆藏和图书馆服务的内容、文献检索和利用的方式方法,增强用户利用文献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①入馆教育可使学生对图书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减少使用的盲目性同时也可大大提高图书馆馆内自身的工作效率。
日本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发展几乎遍及全国,都道府县都设有图书馆。现在的日本公共图书馆在所有的一级行政机构即1 都、1 道、2 府、43 县的设置率为100%,共有2 951个,下属的市区设置率为98.2%。②伴随图书馆不断融入本国居民生活,所带来的便捷有效地促进了国家文化整体的繁荣。日本高校图书馆因其社会化服务,以至利用群体要比国内的多很多,其入馆教育工作也更为复杂。从整体来看日本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入馆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日本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主要以纸质资料、影像资料、网络操作、实地参观实践四种形式进行入馆教育。其一在纸质资料这一环节,一般图书馆都会制作图案精美标语鲜明的图书馆阅读手册发放给每一位读者,同时还会在学校的多处放有这些宣传手册,且在宣传手册发放处配有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随时对想获取图书馆的相关信息的读者进行解答。另外,在影像资料的宣传中,主要是指通过类似多媒体课件或影像动画等视觉方式的传达。利用图书馆大厅内的显示屏,将图片图表或影像动画等连续的循环播放给读者,提示入馆教育的相关内容给读者。第三,网络操作环节,主要是指利用手机在移动版的图书馆网站上进行查找资料及了解图书馆相关内容和动态。富士山大学图书馆于2000年9 月开发出i- mode 手机的书目查询(OPAC) 系统,是全日本第一个使用手机查询书目的高校图书馆。③这一方式对于学生了解图书馆相关信息更具便捷性,减少了学生来馆时间和场域的受限性。第四,参观实践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切身体会接触图书馆的各个部门相关工作内容。如: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带队参观图书馆图书的修补工作、参与书刊文献的采购会议等馆内具体的工作状态以及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利用电脑进行文献检索。
(2)入馆教育的互动式。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有效利用图书馆,师生间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互动的内容主要围绕关于具体文献资料的分类检索、安全事项进行交流。在文献资料的分类检索环节上,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有目的性的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主动而有效的运用。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可将在图书馆使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进行提问,老师给予详细讲解或演示性的解答。通过师生间这种问答式的互动,图书馆也可从中发现自身工作中的漏洞加以完善。师生互动的入馆教育除此之外,安全教育也非常重要。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安全意识很强。针对安全教育,老师会特别强调在图书馆,如遇到灾情发生时如何疏散和逃离,灾情过后又应如何自我进行调节等。
(3)入馆教育针对的特殊人群。特殊人群主要是指身体有残疾的人。日本高校图书馆对身体残疾的人群给予特殊的入馆教育。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把图书馆的概况、所有的工作流程及藏书布局等入馆教育的相关内容,录制成影像资料播放给他们观看,对于不便于观看的残疾人工作人员会认真细致的讲解给他们,如有需要影像资料还可免费赠送他们。对于特殊人群,图书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会给予特殊的关怀,日本北海道大学附属图书馆就为身体残疾的人群提供了专用电梯、专用卫生间、专用电话、盲文提示牌、凹凸路面专用通道、专用的书桌等等专属特殊人群的服务。④
2 国内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
伴随国内高校新生不断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图书馆每年针对新生的入馆教育工作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入馆教育的量与质并非成正比。即:需要接受入馆教育的学生的不断增多并未伴随入馆教育质量的提升,更有甚者,由于工作量的繁多而将入馆教育简化之。国内大多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都极为相似,入馆教育时间短,形式单一且力度也不强,这对图书馆的自身工作及学生的有效利用都极为不利。国内入馆教育的对象仅限新生,且受教时间极为有限,多数高校只在新生入学的一两个月内便结束了。国内的入馆教育形式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首先,图书馆手册的使用发放及讲解。通常以院系及班级为单位,将纸质的图书馆手册发放给新生加以简单的讲解。少数高校图书馆虽已将传统的讲解变为了图片、视频及多媒体课件等方式,这种改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听解兴趣。但是在大多高校还是以传统单一的形式进行入馆教育,即报告形式的入馆教育。其次,图书馆对新生实施入馆参观学习。由于入馆教育时间短、学生多的情况,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主要选取学生代表进行入馆参观学习。入馆参观学习的学生,参观学习之后再将所学的内容转述给同班级学生,转述会造成入馆教育内容的遗漏,再加上无实物的讲解有效性不强,因此入馆教育这一模式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3 日本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对我国高校入馆教育的启示
日本高校图书馆的入馆教育做得很深入细致,他们在为师生服务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影响力,自身得到了完善与改进。入馆教育使得读者与图书馆自身都受益颇丰。
通过对日本高校入馆教育的分析,以及国内高校入馆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1)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及使用方法细则的讲解,内容需要更加详细,方式需更加生动灵活。可像日本高校图书馆那样将入馆教育部分内容拍成影像资料,以减少学习记忆的枯燥乏味,提升学生对入馆教育学习的兴趣。如:可将整个图书馆的借还书文献流程拍成影像碟片,让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影像资料的整个过程中,可将学生在利用图书馆时经常犯的错误提示出来,并给予正确的示范,这样的入馆教育方式的运用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各个年级或院系还可以将入馆教育的影像资料,通过QQ、邮箱等方式以电子版的形式发送给每一位学生,以最快捷的方式将入馆教育在广大师生中传播开来。通过这一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入馆教育的工作量,而且可以一改走马观花似的入馆教育,实现入馆教育的最终目的。
(2)图书馆应经常性的开展文献的分类与文献检索课程,在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入馆教育这一项讲解属于缺失状态。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任何一个图书馆不论其书有多少,都必须对藏书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排架,以便读者有效、充分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⑤当今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如何培养学生了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检索获取和利用馆内的信息资源,这是图书馆入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果学生对于文献的分类与检索有所了解,就可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献。图书馆的入馆教育的文献分类与检索课程的讲解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的具体设定要避免单一性和抽象性。课程最好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不同专业进行安排,最好以具体的案例来分析讲解。入馆教育的这项内容在方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也会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如可大大减少学生盲目来馆查找资料,所出现的文献大量串架现象。入馆教育既减轻了馆内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又减少了图书由于频繁抽出造成的磨损,有利于图书的管理。
(3)高校入馆教育时间的连续性。国内大多数高校入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都较为集中,而入馆教育主要面向的是新入学的学生,由于他们刚刚进入到新环境,生活学习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因此很多的学生未能及时参加入馆教育。为了加强入馆教育的有效性,入馆教育时间的连续性是相当有必要的。入馆教育的相关课程可定期间断性的以报告的形式安排讲解,并将时间地点具体信息在学校的图书馆网站上。为了调动学生的听课的积极性,可在每次的报告中插入些影像资料。
4 结语
伴随国内高校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入馆教育需进一步的强化与深入。高校图书馆可以被看作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为了使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更加的便捷有效,入馆教育应成为高校现代化教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良好的入馆教育是有效利用馆内文献资料的关键,有助于提升读者的文化素养。通过入馆教育,读者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建立文明的读书习惯,从而加强公共道德意识。入馆教育为广大师生对图书馆的使用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效率。
注释
①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187.
② 苏日娜.读解日本图书馆及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3):162-164.
一、阅读障碍儿童服务的概况与现状
读写困难(Dyslexia),是对阅读和书写能力不良儿童的神经医学判定名词,是一种较常见的表现为阅读、书写等能力缺陷的神经综合症,是儿童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 LD)的主要类型,约占其中的85%,也是学生成绩欠佳的主要原因。
国际图联从上世纪起就开始关注阅读障碍群体的服务问题,强调公共图书馆为阅读障碍者提供各种资源以满足其特殊需求。提出“获取信息:服务阅读障碍者”、“阅读障碍无处不在,你的图书馆做了什么?”。许多国家图书馆在阅读障碍服务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有所进展和突破。如瑞典、丹麦、美国、英国和日本。
我国关于特殊群体服务的研究始于世纪之交,国内的图书馆较为关注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群体,而对阅读障碍群体的研究处在起步阶段,尚未足够重视和深入服务实践以及服务政策层面设计。相比之下我国图书馆在这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对于读写困难的研究和相关政策措施已经比较完善。在中国大陆地区,存在读写困难的儿童数量高达千万,但得到帮助的孩子寥寥无几,这跟读写困难在中国没有基本认知有较大关系。读写困难的概念,目前急需在国内进行基础知识普及,在图书馆领域也是如此。
目前,课题组已经着手与广州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合作开展读写困难症系列活动。岳西县图书馆于2013年11月加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公共图书馆为阅读障碍人群服务的理论、方法与对策研究”的实践研究工作。成为全国首家县级公共图书馆参与课题的实践,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基层公共图书馆实践基地。
二、阅读障碍儿童服务课题岳西馆基地实践的案例分析
1.阅读障碍服务研究课题的目的
在我国大陆对阅读障碍症研究还刚刚处于起步,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社会上没有阅读障碍的意识,不知晓什么是阅读障碍,阅读障碍这一词汇在中文工具书中也似乎难以查找,更不知阅读障碍词语的释义。服务课题的实践就是使全社会对读写困难有个基本的认知,读写困难的概念及基本知识在社会得到普及,使阅读障碍群体在社会得到广泛的关注、足够重视和深入服务实践以及服务政策层面的保障等。
2.阅读障碍儿童服务课题在岳西馆基地实践的方法与措施
2.1馆员首先对读写困难症知识有充分了解
首先让图书馆馆员对阅读困难症基本知识有充分了解,通过让馆员观看知识宣传片《拯救聪明的“笨小孩”》,使馆员知道什么是读写困难症,了解读写困难症概念范畴等。提高馆员对所有人都享有文化和信息的权利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之一的意识。在平时工作中如何帮助读写困难症儿童,开展为读写困难儿童服务,使阅读改变人生。图书馆为读写困难儿童服务的实践更深入付诸于对读写困难症的研究。
2.2读写困难儿童知识宣传普及和问卷调查
2013年11月初,岳西县图书馆与华南师范大学读写困难儿童服务研究课题组正式启动岳西馆基地服务实践,着手建立课题实践基地,实施图书馆为读写困难儿童服务计划,开展为读写困难儿童服务各项实践活动,承担课题实践任务,开始谋划课题宣传、问卷调研等前期工作。
2014年新春伊始县图书馆正式启动课题的实施工作 ,印制2000份读写困难儿童知识宣传折页和1200多份调查问卷,普及读写困难知识,为问卷调研工作做好准备。在此期间县图书馆课题实践小组走向社会走向民众;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广泛开展读写困难知识的宣传,几次前往岳西县实验小学与该校共商读写困难儿童服务活动和调研工作事宜。经过课题实践小组的知识宣传、阐释实践的意义,岳西县图书馆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心,该项工作最终获得该校师生及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随后,县图书馆针对实验小学老师、家长及学生发放1200份调研问卷和1800份读写困难知识宣传折页。宣传折页主要是让老师、家长了解读写困难的基本知识,使人们对读写困难症有个认知。调查问卷主要是社会对读写困难症知晓度和图书馆为阅读障碍儿童服务的调查,课题实践小组对有效回收的1100多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准确可靠的调研数据――《关于读写困难儿童研究调查数据统计报告》,并通过网络发与华南师范大学束漫教授,为公共图书馆读写困难服务的课题研究提供科学准确数据。
2.3举办读写困难儿童知识专场讲座
组织读写困难儿童知识专场讲座,呼吁全社会关注“特殊孩子”。4月11日岳西县图书馆实践基地邀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图书馆学专家范并思先生和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教授、著名图书馆学者、《公共图书馆为阅读障碍人群服务的理论、方法与对策研究》国家社会基金项目主持人束漫女士做客岳西县图书馆“古岳大讲堂”,为大家讲述读写困难知识。呼吁更多人去关注读写困难儿童和认识读写困难症状,进而促进社会对读写困难儿童的理解和尊重,让读写困难儿童尽早地被发现并及时得到正确的帮助和治疗。同时,与老师、家长和学生进行密切互动,为大家答疑解惑。
2.4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障碍服务活动
为探索公共图书馆为读写困难儿童的服务方法,开展阅读障碍的创新服务,提升公共图书馆为读写困难儿童服务水平、能力和模式,岳西县图书馆开展了系列的探索服务与模式研究。
系列活动之一:“说好普通话”。目的是使读写困难者正确掌握发音技巧和口语表达方式。内容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读写困难儿童进行语音的纠正,学习鼻边音、平翘舌、去声变调等的发音方法,方法是老师运用制作的课件和一些典型的词组、绕口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进行教学。提高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系列活动之二:“读喜爱的书,讲趣味故事”。“六一”儿童节主办“读喜爱的书,讲趣味故事”活动。邀请阅读障碍儿童、家长五十余人来图书馆与我们的馆员一起参与此次活动。让读写困难儿童与我们的家长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同我们的馆员一起阅读图书,分享有趣故事。使家长、孩子在图书馆共享亲子阅读的时光与快乐,达到陪伴孩子阅读,矫正消除孩子读写困难障碍,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系列活动之三:“优秀书刊漂流暨千人签名活动”。举办优秀书刊漂流阅读――“中国梦 我的梦 家乡梦”图书漂流暨“走进图书馆,共享阅读精彩”千人签名活动。让阅读障碍儿童走近社会、亲近社会与广大市民一起参与借阅漂流图书,分享阅读经历和感受读书乐趣。引导阅读障碍儿童读书、爱书、藏书。
2.5购置障碍阅读服务的图书和基本设备
岳西县图书馆为做好实践工作,保证课题实践的正常开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从有限经费中拿出10万元购置读写困难儿童服务最基本的图书和设备。引进一批电子版少儿启蒙教育和国学经典有声数字书籍,采购阅读服务所需的电脑、教学显示屏和有关有声伴读设备,切实丰富障碍阅读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满足读写困难儿童读者阅读需求,为亲子伴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公共图书馆阅读障碍儿童服务的几点思考
现代公共图书馆在对社会大众发挥着传播知识、启迪民智等阵地作用的同时,更应注重延伸服务功能的拓展。特别是对特殊群体服务以及对读写困难症儿童服务,我国公共图书馆领域对这方面的探索仅仅是开始,涉猎这方面的工作远远不够,理论与实践差距还有很多很多。因此,在现阶段读写困难儿童基本知识宣传、问卷调研和讲座举办等一系列活动实践工作中,基层公共图书馆就如何改善对读写困难群体的服务做出几点深刻思考:
1.提供一些更适合读写困难儿童的图书资料和数字资源 。诸如有声伴读数字读物、色彩鲜艳的绘本图书和大字体书本等。
2.提供特殊设备和工具,支持读写困难儿童有效地阅读。例如装有阅读辅助软件的电脑、辅助视听的设备、读笔和放大镜等。
3.从保护儿童的角度出发,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必须设置读写困难儿童阅读专区。
4.先进行馆员教育,让馆员了解什么是阅读障碍。馆员应怎样关心并主动向阅读障碍孩子提供帮助。
5.针对阅读障碍孩子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推广活动,制作宣传栏目,在网站和图书馆公共阅览区域向社会大众宣传服务阅读障碍孩子的理念。
6.通过亲子阅读会、读写困难儿童阅读辅导和读写困难儿童家长交流会等,家长和图书馆相互配合的方式改善“特殊孩子”读写困难现状。
7.图书馆应与公益机构、特殊教育学校、政府、医疗等相关机构合作,开展读写困难儿童阅读的相关服务。同时,应从一开始就实行跟踪服务,不断测试读写困难症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变化。
[中图分类号]G2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3-0011-03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长期病患者、边远地区贫困人口及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其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能够彰显公共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保障公民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消除弱势群体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障碍,摧动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
近年来,国内公共图书馆就弱势群体服务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但各地图书馆在开展为弱势群体服务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主要因为依托各种活动进行,没有形成经常性、持续性开展的服务项目,没能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缺乏完善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公共图书馆行为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制度的缺失已经制约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发展。
英、美、日等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非常发达,其关于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制度建设比较成熟,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拟结合我国现状,借鉴国外经验,就如何构建我国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制度体系提出建议。
1、我国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制度建设状况
总体而言,我国关于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制度建设既没有形成体系,也缺乏具体规定和可操作性,还没能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保障和引导。
在国家法规政策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全国性的图书馆法,仅形成了《公共图书馆法(初稿)》,少数省、市颁布了地方性的图书馆法规,如《北京市图书馆条例》《深圳市图书馆条例》《上海市图书馆条例》《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等。这些地方性法规关于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内容体现不足,仅有少量笼统的规定,且缺乏可操作性[2]。从图书馆相关法规来看,我国1990年颁布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根据盲人的实际需要,在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1991年通过、2006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提出图书馆应当对未成年人开放,这些规定也是非常简要的。涉及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国家政策主要有1996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2006年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
在行业规范方面,我国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的标准和指南严重缺乏。作为全国性的图书馆行业性学会组织,中国图书馆学会没有针对各类弱势人群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也没有制订专门服务弱势人群的政策。虽然在文化部通过的《省级图书馆评估标准》《地(市)级图书馆评估标准》《县级图书馆评估标准》中设置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指标,但也仅是“设立残疾人专用通道”“设立残疾人阅览室或专门阅览坐席”“弱势人群专门服务措施”三个笼统的指标,缺乏弱势群体服务效益和读者满意度等评估内容。
在图书馆内部规章制度方面,我国只有少数图书馆设立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具体措施。如辽宁省图书馆成立了“弱势群体服务部”专门对其服务进行规划,长沙市公共图书馆针对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制定了相应的弱势人群服务政策:对那些因身体和年龄的限制而不方便来馆借书的读者,可由本人委托相关人员代为借阅,并可延长借阅时间或通过电话续借,对复印费用实行减免等。其他图书馆这方面的规划和政策还很少。
2、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制度体系构建
英、美、日等国在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制度建设上已经很成熟,都涵盖了国家政策法规、行业规范、图书馆内部规章制度等多个层面,并通过这些层面要素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发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应从以下三方面推进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制度建设。
一、关于阅读推广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析
现如今,图书馆事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渐渐步入专业化以及规范化,成为职业化的存在个体,主要表现在:(1)具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在管理与服务方面为图书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阅读推广属于图书馆实践性质比较强的领域,支撑性理论也包括应用性特别强的理论。其主要作用主要是对阅读推广的实际操作进行正确的指导,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推广活动的提出、前期宣传和推广、组织策划与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理论、阅读推广所处环境的设置和评价、管理人员的前期培训、用户需求与心理理论、对于目标人群的阅读推广理论,而且还有与儿童健康发展、残疾人士心理疏导相关的理论。对于这些理论,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体系还不完善,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所以还需要深入对这方面的研究。(2)支撑阅读推广的理论还包括图书馆学基础这一理论,主要是研究阅读推广的概念、推出阅读推广这一理论的原因、怎样才能把阅读推广这一理论做到最好,在一定程度上对阅读推广的服务人群和服务目标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定位,提高了图书馆管理人员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对目前阅读推广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阅读推广在基础方面的理论比在应用方面所需理论更加的缺乏,而且逐渐成为图书馆人自发进行阅读推广服务,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价值以及全民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当前在阅读推广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要解决的主要有四个基础理论问题。
1.如何正确定义阅读推广
阅读推广,顾名思义就是对阅读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推广或者促进。这一词汇广泛使用于中外图书馆学,但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因为定义的难点主要是对于阅读推广的基本认识还不够,例如在国外,阅读推广的主体就是休闲阅读,那么问题来了,帮助读者进行专业的学习是不是也属于阅读推广,或者为学术界的一些专家或者学者找寻一些课外读物是不是也属于阅读推广。
2.阅读推广与图书馆的主流服务两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图书馆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和阅读有关系的服务,将图书外借,让读者进行阅览的服务是直接帮助读者阅读的,将图书馆的书籍进行分类并编号等业务也是为了读者能够方便找到书籍,在此基础上,又有一个问题产生:既然图书馆中的所有服务都是与阅读紧密联系的,为什么大多数的图书馆服务还要对阅读进行不同程度推广?而且阅读推广能够在传统图书馆的业务中一枝独秀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3.阅读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图书馆传统服务[2]的扩大还是属于服务的新类型
原有图书馆的一些传统服务项目,如对于新书的推荐和阅读指导,这些服务项目现在依然承担服务读者的功能,那么, 图书馆阅读推广究竟是不是原有图书馆服务范围的扩大? 如果说不是,那么新服务与传统服务的区别与联系又有哪些? 它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4.阅读推广符不符合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
现代图书馆学确立了对于所以读者,所提供的服务都是公平的这一核心价值理论,现代图书馆学还定义了智识自由的核心价值理论观点,主要强调尊重读者的阅读自由,对读者的阅读不干涉等一系列行为。但是,现在生活中所推崇的阅读推广,主要服务人群也具有特定性,并且受到相关干预,那么,关于图书馆理论对此又如何解释?
二、阅读推广主要针对的群体
1.普通的群体
主要指的是喜欢阅读的人,即使没有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他们也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或刊物,即使这样,普通人群也会因为本身的知识素养文化程度[3]没达到一定的程度,不能更好的利用图书馆这一资源。对于这一群体,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能够对图书馆进行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应该尊重他们的阅读意愿,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为他们设计一些服务型的阅读推广项目。
2.特殊人群
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也在缩短,创新的频率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快,因而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比任何时候更高,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增强学习意识,就成为个人,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现代社会发展特征的背景而提出来的。就其特征来看,我们可以说,学习型社会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其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学习型社会是时代的产物,但它不会自然形成,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从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等等开始,一句话,首先从人的学习开始。学习型社会由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者哈钦斯首先提出,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由此各国前后开展了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起步较晚,2001年,在上海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才提出,21世纪的中国同样要致力于“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继而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正式把创建学习型社会列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学习型社会的特征
首先,学习型社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全民性,社会全体成员都要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努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次,学习型社会的特征又体现在学习成员的终身性上,它要求学习行为有持续性、持久性,意即终身学习。全体成员应该以终身的时间用以学习,以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的社会生活、工作变化,进而形成人的社会“生存概念”与“生活方式”,也就是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再次,学习型社会的特征还体现在学习内容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意即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学习与工作、生活和发展相结合的主导性,也就是由工作、生活和发展决定学习的内容,而且自觉地以此为学习的动力,自觉性与内容的自主性得到统一,日常生活、工作、兴趣和自我发展所需的知识内容成为社会成员学习的最终目标。
最后,学习型社会的特征也体现在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在学习型社会中,社会成员共享到的学习资源十分丰富而公平,除传统的读物外,还有现代科技的产物,如电子读物,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在县级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尤为重要,县级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地位更为突出。
二、县级图书馆在县域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在县域内,建设学习型社会所需要的硬件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是学习场所,一方面与民众的学习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民众的经济状况和居住条件有关。因此,要在县域内建成“人人皆学之邦”,县级图书馆是首要的设施之一。相对来说,县级图书馆因有较为丰富的馆藏资源,较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手段,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应该成为建设县域全民学习型社会的最佳的学习场所。笔者这样认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学习型社会中的学习是主导性学习,是以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和个性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这与县级图书馆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的模式是一致的。在县域内,县级图书馆是公共信息资源重要乃至唯一的聚散中心,它给社会提供着可为全社会共享的教育资源,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的,免费的教育资源,比起学校来要开放的多,要适时的多。这就为以公共教育为主的、全员学习的社会提供重要的、丰富的文献信息,为县域建设学习型社会创造重要条件。同时,学习型社会是全体成员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图书馆为民众可以提供恒久的服务,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提供了终生学习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县级图书馆的公共性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为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民众提供公开服务,倡导终身学习,引领先进的学习理念,营造人人学习、不断学习的学习氛围有着其它学习场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发挥学习行为带动和示范作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县级图书馆的公共性同样为弱势群体、特殊人群提供针对性强、个性化的特殊,提高弱势群体、特殊人群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为他们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个人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如前所述,在县域内的民众,由于各种原因,在家庭里学习的机会或时间较少,环境也较差,只有县域内县级图书馆才具有可以促进民众学习的环境,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最为理想的场所。加之当今时代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在不断更新,民众的文化素养也要求不断提高,落后必然会给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因而县级图书馆就成为了 民众“终身学习时代的终身学校”。这也为县级图书馆发挥其职能,主动为社会营造读书、求知的良好的风尚,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为培养民众的读书意识,成为“学习型公民”,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Internet信息为县级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数字图书馆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其他阅读环境不可替代的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等功能,为学习提供了最大的方便,为与外部联系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民众可以从更高一级的图书馆获得文献信息服务成为可能,为民众与外部世界联系、交流创造了条件。因而,县级图书馆也就自然成为了全体社会成员学习的文化、学术、学习和交流中心。
“无障碍,零门槛”,任何一位有阅读需求的人都可以自由进入阅览室查阅资料,真正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性。只要有阅读的需求,无论是教师还是乞丐,是领导还是贫民,图书馆的大门都为你敞开。但是一些身体有残疾,或年龄较大,行动不方便的特殊人群,让他们同样也能够方便的阅读书籍,刊物,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我们图书馆人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公共图书馆是否真正做到“无障碍,零门槛”的关键。
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的阻碍,这不单单指有一些行为障碍的残疾人,对于正常人也是如此,于是便有了无障碍设计这一概念。
一、无障碍设计的认识
在记忆里我第一次接触无障碍设计是在九二年,那时我还在上中学,对无障碍没有任何概念,我在大连探亲,发现大连人行道的地砖有些不同,路中间有一条砖道和别的砖块铺设方法不一样。朋友给我说,“这是盲道,是为盲人提供行路方便的,这种条形的黄砖,可以引导盲人探索前行,而带有圆点的黄砖,便提示前面有路口,该转弯了。我的心里立刻充满了温暖。这些年,盲道已经非常普遍的出现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而类似的无障碍设计也在建筑、交通、公共设施设备以及各种系统中处处得以体现。
无障碍设计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它强调在社会里,以人为本,一切有关人们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以及各类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各种不同程度身体伤残者和有正常活动能力老年人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设备,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生活环境,使生活更方便、舒适,切实保证所有群体的安全,舒适。
据统计2007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5340万人,占总人口的11.60%(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636万人,占总人口的8.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显示,与1987年调查结果比较,中国残疾人人口的总量增加,占人口比例上升,中国残疾人已达8296万,占全国人口的6.34%。作为特殊的困难群体,我国残疾人的权益保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预计到2025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残疾人、行动不便者将达到1亿以上。对这样大的群体,要实行实残疾人、老年人的无障碍出行,就需要对城市道路设施和建筑进行从新规划和无障碍设计。长期以来,城市中的市政建设、公共建筑以及居住建筑的硬件环境基本上是按照健康成人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空间数据来进行设计的,很多方面不适合残疾人、老年人使用 。所以营造无障碍的居住环境,公共环境在未来,特别是在中国迈向老龄化的今天,对无障碍环境建筑设计,施工,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
二、无障碍设计的发展与使用
我国的无障碍公共空间设计起步较晚,在1985年由北京率先开始研究无障碍技术,在北京召开了“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研讨会”。具有无障碍设计内容的修订后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出台于1999年 ,之前图书馆建筑仍执行的是1987年颁布 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该规范对无障碍设计的要求力度小。2001年,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共同颁布了《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2003年,建设部批准《建筑无障碍设计》标准图集,把我国无障碍设计和建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目前,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有不少无障碍设施投入使用,在各大商业场所中的卫生间都提供了残疾人专用的设施以及母婴使用的设备;火车站、地铁、飞机场,自动扶梯中也设置了方便轮椅的通道和设施;在很多社区内,大量修建了无障碍坡道等硬件设施。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城市无障碍化建设还远未达到国外的全面程度。在许多大型的公共建筑内,如地铁、商场、医院、图书馆、活动中心等,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无障碍通道,服务设施。
残疾人和老年人生理上表现为,体力弱,感官衰退、反应迟钝;在心理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人交往,要求独立自主。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环境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无障碍通行及方便借阅的公用设施和服务上;这些特殊人群由忙于工作无暇休息变为余暇时间大幅增加;由以社会工作为主变为以社区居住为主。这些变化又势必会对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情绪上的波动,导致出现孤独、失落、自卑和抑郁感。因此,他们迫切希望走出居所,到公共场所与人交流、阅读、愉悦身心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三、图书馆无障碍设计的可行性
从现有的资料看,无障碍设施本身并不复杂,也不需要特殊的设计,更不妨碍总体设计布局,而且可以做到基本上不增加造价。最关键的问题在规划设计人员的无障碍意识,以及实施过程汇总细部构造的处理。因此,只要我们在图书馆设计初期能认真地考虑并重视,无需花费很多的精力和财力,就能够消除不便及障碍。
图书馆本身就是一片净土,应该是一片充满关爱的地方,所有的人来到这里,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尽情阅读,愉悦身心,增长知识。在这个充满人性化的空间里,即便是“特殊群体”也同样方便的享受着图书带来的乐趣,享受着和谐社会热情的关怀服务,让所有的人感受到平等,自由,方便。图书馆也就真真正正地做到了“无障碍,零门槛”。
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使图书馆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效率得以提升。为更好的提升我国图书馆的管理效率,需要全面的努力和部署,全方位加强图书馆信息化技术的正确使用等。
一、 信息化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条码技术、无纸化技术以及其他多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书籍的管理效率提升,书籍的保护成本等降低,对于我国图书管理工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我国图书馆应用信息化技术的阻碍
(一) 馆内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缺乏
我国国内图书馆普遍面临馆内正式职工少的问题,馆内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更加匮乏。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在国内少数几个大型图书馆才有,各种中小型图书馆基本只有非技术专业的人才,对于图书馆内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等由此受到限制,也不利于馆内信息化技术的保护及维护等。管理人才的缺乏,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培训等较为缺乏,馆内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推崇程度不高,信息化技术的图书管理工作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技术对于我国图书馆图书管理效率的提升程度较为有限。
(二) 读者对于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较少
国内图书馆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信息化技术,引导读者进行无纸化的高效率阅读。但国内图书馆中真正选择电子阅览室等无纸化阅读的读者极少,读者更乐于在纸质书刊等阅读室内选择阅读。电子阅览室这一信息化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成为图书管理的难点,一方面图书馆应该更多扩展电子阅览室的读者。但是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实工作中,图书馆只能在读者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尊重电子阅览室读者较少的情况,导致这一信息化技术的资源浪费等。
(三)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局限于传统技术层面
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今天,国内极少数大型图书馆已经形成手机阅览室及网络阅览室,读者只需要在手机、电脑等媒介终端登录图书管理系统,就可以自主进行全面的无纸化阅读,方便读者和降低图书管理压力。但是目前国内图书馆对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十分有限,只有极少数的图书馆在一定的区域内使用这一技术,生成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数据库,并没有达到全面服务社会读者的效果。
三、 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建议
(一) 培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
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中,我国图书馆系统应该更多的培养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引入专业计算机系统人才,进行独立的图书管理系统建设与维护。定期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引导图书管理人员更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注重在馆内建立信息化技术运用的管理模式,将其纳入馆内工作人员培训及业绩考核中,引导图书管理人员更多的运用信息化技术。
(二) 引导读者使用信息化技术
扩大信息化技术运用,注重加强宣传和引导,引导读者选择电子阅览室等新型的系统,提升读者阅读效率。可以在馆内显著位置建立电子阅览室的使用介绍,明确电子阅览室的使用优势等,对读者宣传使用电子阅览室的正确信息。定期建立电子阅览室开发日,集中引导读者在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等,促进电子阅览室这一无纸化阅览室的应用,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
(三) 推广新技术
手机阅览室及网络阅览室等逐渐兴起,我国国内大中型图书馆也需要适当引入这一技术,不仅在特殊的地域范围内供特殊人群进行网络化阅读,更需要进一步扩大数据库应用范围,为全国各领域更多的读者提供便捷服务。尤其是手机阅览室具备较好的发展价值,当前国内智能手机用户不断增多,手机系统内部的电子书阅读系统等逐渐完善,我国图书馆可以考虑这一因素适当扩展手机阅览室,更方便读者阅读等。
2 图书馆在免费开放工作中的问题
2.1 经费紧张, 财政保障乏力
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全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经费补助标准为每馆50万元,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每馆2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为每站5万元。这项政策的出台为图书馆免费开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但与免费开放后读者数量的急剧增加、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和运转成本的提高相比,仍然有不少的缺口。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范围与经费的多少有着密切的联系。资金的缺乏不能保证图书的更新速度和报刊杂志的订购种类,也不能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2.2 人员不足,馆员素质有待提高
第一,实施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图书馆到馆读者数量成倍增加,文献资料流通频率加快,呈现井喷的状态。但为了更好的方便读者,很多公共图书馆实行了“365天不闭馆”制度,延长了开馆时间,馆员的工作量加大、服务难度增加。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为例,平均每周开馆时间为70小时。由于编制有限,人手不够,很多工作人员都超负荷工作,身心压力巨大。
第二,学科馆员数量较少。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不仅仅提供借还书等传统服务,更应凭借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从传统型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型,积极探索信息的检索、加工和管理技术,为宣扬优秀的社会文化、公民终身教育、传播商业资讯等发挥重要作用。有学者曾高度评价图书馆的价值:警察解决不了的问题,到可以在图书馆中找到答案。图书馆要实现这种备受期待的“超能力”,关键在于馆员的素质和能力。但目前的现状是具有某种学科背景同时受到文献情报专业训练的学科馆员数量太少,无法提供深层次、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职能,所以增加学科馆员数量,提高馆员素质,是图书馆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2.3 读者活动重量不重质,盲目跟风
读者活动是图书馆组织的,以读者为主体,通过讲座、展览、诵读、汇演、联谊会等多种形式传播信息、宣传和推广图书馆传统服务和新型服务的一种新的途径。开展读者活动,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S富读者的文化生活,提高文献利用率,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在文化部对各级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和公共图书馆的绩效考核中,读者活动的质量、数量都占有很大的分值。再加上其特有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将读者活动作为核心业务工作来抓。于是导致举办活动跟风、攀比、流于形式等问题突出,盲目追求场面大、人数多,甚至很多经费紧张的县级图书馆也不切合自身人、财、物的实际情况,热衷于花高价请名人,追求轰动效应。不少图书馆还为了应付评估和上级检查,仅仅将举办过多少活动、多少人参与作为政绩宣传和上报,不重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忽视了举办读者活动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3 对策
3.1 提高图书馆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在公共免开图书馆中,图书馆员是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图书馆员的素质高低以及业务能力会对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发挥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图书馆员是免开公共图书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图书馆有面向读者、服务读者的特点,要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要求。为此,组建一支业务能力强、思想道德素质高的馆员队伍是关键。鉴于免开放图书馆的开放性,必须首先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
3.2 强化群体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公共免开图书馆面对的服务群体较为广泛,主要有工人、农民、儿童以及外来的打工人员,无论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还是儿童都是服务对象。对于特殊人群,比如,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要给以特殊的关怀和照顾。为此,在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能够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免开图书馆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成为地区文化的传播者。随着免开放图书馆数量的不断增多,免开图书馆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3.3 在免开图书馆中,逐步改善服务态度,使社会效应提高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知道,免开图书馆面对的群体多种多样,社会上的各类人群都能到免开图书馆中阅读喜欢的书籍,因此,要对民族差异以及读者的不同需求予以理解,并积极与这些读者进行交流,以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读者的思想为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则,通过免开图书馆员辛勤的劳动,能够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并能够在与读者沟通中得到一些工作上的启发,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增长,文化素养得以提高。因此,作为一名图书馆管理人员要能够始终将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和蔼、平等的处事态度对待每一位读者。
2008年9月17日,在绍兴市委、市政府以及绍兴市文广局的关心、支持下,汽车图书馆在绍兴市第五届“全民读书月”开幕式上正式启动,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永杰为汽车图书馆启动揭牌。汽车图书馆为公共文化服务拓宽了领域,深化了服务内涵,引导市民阅读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它不停地穿梭于工厂、企业、学校、机关和社区之间,让市民在家门口更多地享受阅读的快乐,经半年多运行,效果良好,其意义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汽车图书馆作用仍未充分发挥,要真正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图书馆,显然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地方,在服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和困难也不容忽视。
1、绍兴图书馆汽车图书馆基本情况
随着绍兴市“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市民文化基本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市民的阅读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但目前越城区和市直各开发区都没有图书馆,边远地区各乡镇的居民由于路程较远,基本无法享受到绍兴图书馆的文献服务。鉴于这种情况,绍兴图书馆经过调查研究,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决定投资60余万元,购置了1辆金龙大型客车,并精心改制成一座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汽车图书馆。
汽车图书馆车身长11.5米,高3.58米。其主要配置如下:特制书架12个,可藏书5000余册,图书以实用、流行、热门为主,每月更新1000册左右。另配备阅览座席5个,空调2台,笔记本电脑2台,并通过无线网络与市馆信息中心互联,现场为读者办理与市馆通用借书证,提供文献检索、文献借还、网上续借等服务,
2、汽车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作用
农民看书读报难,民工文化生活匮乏,弱势群体文化权益难以保证,边远地区群众无法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这些都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了让城乡共享优秀文化资源,推动全市文化建设,绍兴图书馆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努力探索扩大和改善公共文献服务的新途径,“汽车图书馆”就是其中重要模式之一,也是保证全市人民基本阅读权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2.1、汽车图书馆是保护广大市民阅读权益的有力措施
阅读权利是文化权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公民参加阅读活动,获得知识、信息和精神享受的权利。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主要的阅读场所,保障平等阅读权利举足轻重,不仅体现出一个国家对公民的人文关怀,更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汽车图书馆就是通过知识的流动和服务的流动,扩大服务范围,尽可能实现市馆文献资源为全市基层读者所共享,极大地保障了基层读者的阅读权利。
2.2、汽车图书馆为缩小城乡文化鸿沟架起了桥梁
汽车图书馆是图书馆阵地服务的延伸,具有机动灵活、服务范围大的特点,为远离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尤其是农村读者提供了方便,缩短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减少了读者的借阅成本,使他们有机会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先进文化成果。尤其是将城市读者很少问津、利用率低的农科类图书资料,通过汽车图书馆有目地把这些书送到农民手中,不断帮助农民提高了文化素养和科技知识。同时汽车图书馆将大量健康、优秀的图书送到农村,有利于抵制赌博等愚昧落后东西的侵蚀,有助于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特色文化的形成。
2.3、汽车图书馆为特殊人群服务提供了基本保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这说明为特殊人群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基本职能之一,例如残障人士、外来民工、监狱囚犯,都应向其提供特殊服务。为此,我馆汽车图书馆选择了外来民工比较集中的康云来服装有限公司作为首批服务试点单位,首次服务在2小时内就有来自湖南、四川等外省的83位读者现场办理了借书证,由此可见外来民工的阅读欲望相当强烈。汽车图书馆也为绍兴市劳教所、武警部队等几十个馆外流通站服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流动服务提供了基础保证。
2.4、汽车图书馆是提高文献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岗纳赞说:“书是为了利用的,每本书有它的读者,每个读者有他需要的书。”这表明为每本书寻找读者,为每个读者寻找需要的书是图书馆生存的重要因素。由于汽车图书馆的灵活性,把过去的“守株待兔”式的被动服务转变为“送书上门”的主动服务模式,变过去的为人找书为“为书找读者”,有效地提高了藏书利用率。汽车图书馆让图书馆的书真正流动起来,既解决文化弱势群体的阅读问题,活跃农村文化,又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3、绍兴汽车图书馆服务中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汽车图书馆服务时间不长,但在运营和服务实践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和困难也显露出来,要真正开展好汽车图书馆服务,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
3.1、运行经费不足
由于绍兴图书馆本身经费来源于有限的财政拨款,汽车图书馆的配置带来了高运作成本,其养路费、油费、维护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汽车图书馆服务规模就受到限制,再加上近年来又增加了馆外流动站建设,需要定期补充书源,很难抽出更多的资金来加强汽车图书馆建设。因此,要保障汽车图书馆充分发挥作用,首先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以保证汽车图书馆持续稳定地巡借;同时也在积极争取企业和社会资助,拓宽资金来源,寻求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汽车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3.2、服务内容较少
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汽车图书馆服务工作主要以四个服务点和馆外流通站图书配送为主,服务内容仅限于办证、图书借还、书目检索等常规服务,信息咨询、课题服务等较深层次的服务还未开展。服务车配备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和无线上网功能网络速度相对慢。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汽车图书馆的特点,不断总结和发现规律,在了解不同读者群体的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汽车图书馆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新的服务项目。
3.3、服务范围有限
由于汽车图书馆车身长11.5米,很多需要服务的地方因为路况不好而不能开展服务,同时还要求服务点提供宽络接入端口和电源接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汽车图书馆的服务点选择增加了难度。所以,目前汽车图书馆的活动区域主要局限于市区和市郊中心镇区,对位置相对偏远的农村乡镇,仍未开展经常性的服务活动。这其中固然有客观因素和服务能力制约的原因,同时也与服务意识薄弱有关。因此,调整或增加汽车图书馆服务网点,仍是今后汽车图书馆服务的重点方面。
“汽车图书馆”送书上门,让普通市民能够在家门口就近借阅,亲近图书、亲近知识,体现出绍兴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新思路。方便市民读书,既是文化惠民的民生工程,更是提高市民整体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一创新之举,必将引导广大市民增强读书意识,树立先进学习理念,进而为绍兴市建设学习型城市、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雪梅.广州市少儿汽车图书馆的建设实践与思考[J].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12)
[2] 姜淑华,济南市汽车图书馆建设实践与思考[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2
[3] 乔林红,发挥汽车图书馆优势,为农民致富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6)
二、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促进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省的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2011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12.76万人,占总人口的3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256.24万人,占65%。与上年比,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然而城市发展中,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与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宜居城市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图书馆。城市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城市空间的拓展、经济结构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化主体的城市市民的发展、优化与完善。只有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城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学校,终身学习的场所,能够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营造崇尚知识、倡导文明、选择阅读的共同意识和行为方式,其丰富的文献信息收藏为人们学习知识、了解信息、完善自我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的学习资源,使城市居民通过学习获得扮演其社会角色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使自己不断适应变革中的城市生活。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城市化也需要图书馆。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城市在空间上不断向乡村扩张,过去的农民变为了市民,另一方面使大量涌八城市的农民实现了职业与身份的双重变换,成为城市居民的一员。这两部分人群共同构成了城市“新市民”。尽管这些新市民已经从农村走进了城市,实现了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身份转换,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村社区”,原有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得到改变,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归根结底源于以农村和农民为载体的村落家族文化与以城市和市民为载体的城市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城市化”,更是“人的城市化”,是这些新市民群体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完全适应城市文化,从而从城市边缘人群真正转换为城市市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秉承开放、平等的人文精神,成为促进人的城市化转换的一个重要阵地。
三、公共图书馆如何为城市低收入群体开展公共服务
(一)加强宣传力度
目前在贵州图书馆城市服务功能尚未得到人们的认同,全社会尚未形成广泛地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不高,不能像国外和发达地区一样成为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生活指导中心。提高对图书馆公益服务的宣传成为图书馆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服务首要的任务。在国外这样的图书馆宣传非常普遍。例如美国的电视广告中就有关于图书馆的广告。大意是:洛杉矶洛县图书馆需要你们的支持,这里有你们需要的图书,分布在洛县的83个分馆有各种免费的语言培训,欢迎你们的到来等。配以画面展现图书馆的藏书、阅览、学习等的场景。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以金钱为生活目标的国家,尚能投入一定的资金,在电视上用各种语言大力宣传公共图书馆;而在我国,这种宣传还是欠缺的。在贵州市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都建立了网站,希望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使用图书馆,但这些宣传恰恰是城乡贫困人口的盲区。贫困人口一般都不具备电脑,也不会利用电脑。因此,图书馆要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和公众了解图书馆为贫困人口服务的内容及范围,以便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文化服务。图书馆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图书馆,宣传要注重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相结合,同时更要借助外界力量,特别要重视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利用召开新闻会、邀请记者采访、撰写宣传稿件、制作影视图像等形式,及时向报社、电视台、电台介绍图书馆的情况,争取它们的支持,扩大图书馆的影响,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城乡贫困人口了解和认识图书馆,让图书馆成为他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文化休闲的场所。
(二)提升图书馆公益水平
首先是政府公共财政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其次是图书馆自身加强努力。图书馆可与企业及各种基金会或组织联系,为他们提供服务,争取服务专款和资金。同时图书馆也可招募志愿者参加图书馆服务工作。图书馆应成为政府的信息收集地,特别对城市低收入群体要通过下社区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城市低收入者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城市低收入者进行信息服务。同时公共图书馆应该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合针对低收入弱势人群开展舆论宣传,使他们了解图书馆的公益性,把图书馆当成他们获取知识的乐园。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对电子阅览室实行了免费开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多功能阅览室也迎来了发展高峰期。然而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免费环境下却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管理方面进馆人员成分更加复杂,甚至有读者将电子阅览室当作免费“网吧”;服务方面虽然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是公益,但是在满足科研读者与娱乐型读者的需求方面有一定分歧,增加了服务难度。所以,公共图书馆需要高度重视此类问题,对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进行优化创新,确保电子阅览室在免费环境下可持续发展。
一、健全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
公共图书馆在我国推行的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典型的公益属性,为确保较高的服务质量,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去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当然,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一定要基于国家相关政策与图书馆免费服务理念,确保一切工作尽然有序。首先,公共图书馆需要对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改善读者进入电子阅览室的排队体验,确保读者按号入内,一旦发现抢位、随意损坏电子设备的情况,需要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其次,需要对电子阅览室的内部硬件设施做好维护管理,明确维护规范条例,为读者带来良好阅览环境;最后,还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考核方案,保证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能够按照制度落实。
二、坚持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
免费环境下的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创新同样是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重点,要想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则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其一,创新服务模式。公共图书馆需要由过去的集中式服务模式向开放式服务模式转变,如对电子阅览室中的数字资源利用IP控制、VPN技术等方式去提供远程访问服务,不仅能够带给读者更便捷的服务,也能缓解电子阅览室压力;其二,创新服务手段。电子阅览室属于数字化、网络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心,所以应当配备平板电脑、电子书等设备与技术手段,实现服务创新;其三,创新服务内容。电子阅览室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为互联网、数字资源、多媒体资源等方面,同时还要面向务工人员、退休人员等特殊人群,对于这部分信息素养偏低的人群要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内容,保证每一位读者需求得到满足。
三、加强科学管理,合理配置资源
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自免费开放之后,出现明显的读者數量骤增的情况,原先配备的计算机设备一时之间难以满足读者的使用需求,而且电子阅览室利用率也呈现出了阶段性差异情况,一定要通过切实可行的策略予以解决。因此,笔者建议电子阅览室应当采取分类管理措施,将时段、区域、读者年龄、具体用途进行换分,对读者实现分流,错开高峰期与低谷期,保证电子阅览室的阶段性差异能够均衡,缓解目前供求失衡的情况。具体来讲,其一,规定读者上机时间,每位读者每天上机时间不超过2小时,如无人排队可适当延长;其二,对电子阅览室进行区域划分,分为成人区与未成年区,同时也要为视障人士安排专门服务区;其三,对电子阅览室用途进行调整划分,如到馆人数较少的周一则用作馆员培训,周二到周五则主要面向成年读者,周六周日则以面向未成年人读者为主。当然,如果急需查阅资料或用到本馆数字化资源的读者,可适当优先安排。
四、提高馆员素质,提供高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