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2 05:55: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高考考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平行
常见天气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雨区域
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
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
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
常见天气
气压状况
运动方向
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
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
阴雨天气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
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南亚地区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20到3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西北风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35到5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分
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
面对措施 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微课主要就是通过利用5到10分钟时间的一个微视频来讲解一个知识点,教师通过讲授题型,然后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最后对于考点进行总结,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通过微课来讲解知识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更加有效率地开展学习。同时以微课这种新兴教学方式来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拓展。有效提高自身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综合能力。
一、利用微课,细化高中诗歌鉴赏学习知识点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由于诗歌鉴赏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繁多,题型也比较复杂,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细化,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欣赏教学效果。在高中语文诗歌欣赏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课件的形式,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ppt来展示诗歌,通过文字音乐以及图片的形式,把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细化,或者把诗歌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场景,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向,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另一种是讲课式微课,也就是针对教学实际内容进行授课拍摄,然后通过剪辑使其成为5到10分钟的微视频。在高中诗歌欣赏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这两种微课形式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提高诗歌,欣赏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涉及到的知识点,准确归纳。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记忆这些知识点,在考试中进行应用。
二、结合高考考点,巧妙设置微课
在利用微课开展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时候,结合高考考题,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有基本的解题思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来进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但是因为高考考题很少会重复出现,并且如果想要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需要是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考点有所掌握。对于考点全面的掌握,才是学生在高考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关键。例如在诗歌鉴赏中考查表达技巧一类的考点比较多,这种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繁琐,学生很难以有效掌握,比较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于诗歌鉴赏中考查表达技巧的考点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比如诗歌中常用的借景抒情和以物喻人等表达技巧,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记忆会更加准确,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会逐渐提升。
三、针对高考真题,利用微课阐释诗歌知识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微课中结合高考题型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对于诗歌鉴赏更好的理解。可以结合高考题型进行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高考思维,使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例如可以结合高考真题: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来进行微课诗歌鉴赏教学。作品原文为: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问题为: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针对这个问题着重进行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诗中描绘的会面相似的场景。这样能够使学生有更加形象化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在模仿真实场景的情境中,增强情感体验,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通过利用微课结合高考原题的方式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使学生可以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四、生动展示诗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利用微课的形式,把诗歌所描绘的场景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的学习诗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象化的思维,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会大大提升,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也就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例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雨巷的场景以及诗人离别康桥的情景,利用微课进行形象化的展现。这样学生可以从诗歌中理解诗人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可以有效提高欣赏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可以有效提高鉴赏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解题过程中保证准确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科学地将微课运用于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高考中有更好的表现,为促进学生以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我们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利用《考试说明》,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考点内容,及时回归课本
《考试说明》的20页至27页罗列了地理学科的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全部考点,绝大部分的考点都可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只有一小部分的考点在人教版教材中没有出现而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出现。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等。因此,我们要求学生:
1 通读《考试说明》的每一考点,找出课本对应的知识点,以点带面重新构建知识网络
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中,我们都是利用《创新设计》来作为复习蓝本,但是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复习中过度依赖复习材料而抛开课本,虽然《创新设计》为学生总结归纳了很多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但是学生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重新整理,以致于在屡次的考试中出现了答题不规范,缺乏条理性的问题。课本中语言的表述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并要求掌握的。利用《考试说明》,落实每个考点的内容,自查一下还有哪些是不太熟悉的知识点,及时回归教材,可以点、线、面有机结合,构建知识网络。
2 与《课程标准》结合,增加行为动词,明确各个考点的能力要求,提高答题能力
《考试说明》仅仅给出了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是粗线条的,不易掌握,因此我们可以结合一些行为动词,常见的行为动词有:描述、简述、说出、阐述、例析、评价、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不同的行为动词,对学生的答题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对这些行为动词的把握和答题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逐渐熟悉各类行为动词和答题要求,答题言简意赅,准确科学,在市质检和省质检的两次大型考试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3 适当补充,充实考点内容,不遗漏每个知识点
对于《考试说明》里面罗列的考点,人教版教材没有出现的,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我们补充了对流层的基本特点:①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②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另外还补充了逆温现象,而且还配套了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
二、借鉴参考例题,把握能力要求
《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归纳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又细分为13个水平层次,对每一个层次能力的具体要求,都配备一道近几年本省或其他省区的高考试题中较有代表性和带有典型意义的例题分别加以解释,具有很高的借鉴与参考价值。教师不仅要深刻领悟其能力要求的内在涵义,还要在平时练习与考试中体现各考点的能力要求,让学生逐渐适应高考考试的要求。
到了复习的第三阶段,复习的重点主要是学科内综合试题的分析和综合科模拟试卷的练习,我们尤其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每次的练习和考试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备课组老师分工协作,利用各种渠道,多方收集材料,去粗取精,选取比较好的命题角度,来考查学生对新材料、新情景的信息提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近阶段的强化训练,学生解答此类题目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熟悉试卷结构,合理安排时间
《考试说明》提供了一份参考试卷,我们通过解读可以了解试卷结构和试题比例: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地理学科单项选择题有12题安排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其中必答题1题占37分,选考题为3选1,占15分)。考查的必修模块内容占85分,3个必修模块在单项选择题中各有体现,在必考的非选择题中也有较为均衡的分布。试题基本都是以图表作为信息载体设计的,考查图的类型多样,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
我们平时训练的试卷都是以《考试说明》的参考试卷作为设计练习的蓝本。以相应的题型模式为主来训练,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类题型的考试要求。从几次的考试情况看,学生对文综试卷的整体结构比较熟悉,但是对文综三科的解题顺序和时间的安排还需要通过一定次数的训练来磨合。
1.复习时常用的做法:
1.1 教师为主讲练结合。大多数老师都采用这样的方式。因为大多数老师都认为自己还是比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的把握高考,同时有自己来驾驭课堂更能得心应手,是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或自己的要求完成要求的内容,打好基础。这之后在配给相应的练习题进行训练或知识反馈,以检验学生或魔球能力提高。这是一个非常文件的步奏。也是比较火的认可的步奏。
1.2 每复习一个新内容前对学生进行调查。列好学生知识的漏洞或能力欠缺部分,以便在讲课中能做到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我曾在指导高考中就这样进行的,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停课状态很好,解决问题的效果也很好。
1.3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每一章的每一节内容提前安排学生收集他们认为最好的练习题,进行整理,对学生最易混淆的内容和最薄弱的知识进行整理。然后在交给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探究,或全班进行交流,轻易不然放弃,轻易不去问老师,争取自己搞清楚。当然,大家真的搞不清楚,就必须来问老师了。这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1.4 区域地理的复习很关键。高考时的很多题室友背景材料和区域地理构成,所以一定要夯实学生区域地理部分的内容。这里是地理规律和原理的重要所在,也是重要的地理事物所在。区域定位几乎是必考的,所以一定要将这一部分把学生的基础打牢。常采用一个简单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绘制区域地理图标注出地理事物。同时能偶引导学生依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的知识,来推测处一些地理现象和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等。高考中的一些描述,阐述的问题有很多是由此演绎的。
1.5 反馈检测。这是检验你的复习策略是否有效的依据。为更好地证实你的效果,你的测试题必须必须是有这样的两部分组成:一是基础知识,尽量要全一些。二是能力部分,这部分一定有常规部分和特色部分组成。同时要有一定层次,既要有拔高题,也要有中等层次的题,因为不论什么问题,什么层次的人做,都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为避免低级错误,就得有些中等的题来检验。
2.复习时常用的方法:即所谓的专题复习,通常采用四大专题。
2.1 地理基本技能
这部分通常采用四个小专题:
2.1.1 地球和地图:这部分复习先帮助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之后出示本部分在高考中的地位,梳理出核心考点,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再让学生能举例应用。然后让学生总结归纳、找出规律性。然后在学生反馈查找自己的漏洞和能力欠缺部分,教师在帮助扫清障碍。
2.1.2 等值线的判读:本部分可谓高考必考点。不论哪一种等值线,其判读的原理相同。让学生在训练中找出规律。尤其是要格外注意的是特殊现象:等值线疏密情况、闭合的特殊性----“比高的高、比低的低”的情况、等值线有相交或重合时、等值线玩去较大处等等,要以案例形式呈现,便于掌握。
2.1.3 常见地理图表的判读:如结构统计图的判读技巧:a要看清图例和图中的文字说明,了解改图反映的地理项目。b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仔细读图,认识结构图的组成要素,认识各要素的比例及比例大小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处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C采用对比法对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2.1.4 对地理事物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揭示问题,做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2.2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本部分可设计六个专题:
2.2.1 地球的运动规律。这里需重点关注的核心考点是:a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计算机应用。C日照图的判读。d地球及其运动规律中的对称法则。
2.2.2 大气运动规律:本部分的核心考点有a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B常见的天气系统。C气候类型的判断及气候特征的分析技巧。
2.2.3 水循环和洋流。核心考点a水循环与地表水的补给及其影响。B洋流尤其是洋流模式图解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在地理在地理现象判断中的应用。
2.2.4 地质循环和地质作用 本部分需突破的考点a地址循环规律;b地质构造类型;c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2.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部分的重点要体现在差异性上。几个分异规律和典型的非地带规律的特殊地点要让学生清楚成因。
2.2.6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部分尤其需关注的是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能源的分布、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
2.3 人文地理事象的形成和变化。本部分的区位因素和地域联系几乎是必考问题。可做出以下几个专题:a人口 。b城市与城市化。C农业。d工业。e地域联系。F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2
从近三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地理高考非常关注地理的区域性和区域特征。试题利用区域地图作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地理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本文综合《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区域地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在对近三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区域地理考点的基础上,谈谈对区域地理备考复习的几点策略。
一、解读考试说明,落实区域地理考核目标
1.考试范围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了区域地理的考试范围,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相关部分。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1]
2.能力要求解读
高考地理学科命题强调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试题以实际问题立意,设置问题情景,根据问题需要,确定考查的主干知识体系;从认识分析实际问题角度设问,强调学生能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各种地理能力。[2]因此结合区域地理的考试范围以及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分析,区域地理的考查主要注重以下几个能力要求:
(1)正确运用地图,认知区域的范围、方位、大小、区域内各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以及与相邻区域的空间联系。
(2)进行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要素分析,归纳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并与相关区域进行比较。
(3)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描述、判断及反思。概括、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
(4)评价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讨论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
二、梳理近三年试题,把握区域地理考试方向
纵观2009年――2011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中的地理部分,对区域地理的考查表现出如下特点:范围广,考点多,分值大,有较大难度,主要考点的统计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据表1知,近三年高考试题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查首先突出地理主干知识,例如区域气候的分布与成因、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特定区域内湿地的成因、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域内特定港口的成因、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位、区域农业类型及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特定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等。其次强调了对区域地理要素的综合性分析,从以上试题可以看出,高考题目不再单纯地考查地理事实的记忆,而是着重强调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组合,挖掘考查学生对其深度理解的能力。最后还注重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能力的掌握程度,地理知识只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一种智力操作材料,而地理科学方法为学生在思维和行为上操作这些材料提供手段和工具,这一点不仅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强调,更是高考试题的核心。
三、善用复习方法,提升区域地理解题能力
1.正确处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的关系
就高考地理而言,区域地理是基础,重点是从空间的角度表述区域特征;系统地理是原理,重点是从成因的角度分析区域特征,只有把二者有机地整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这两者之间应该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可多做一些“合二为一”的工作。例如对2011年高考文综卷中36题的第(1)小题说明圣劳伦斯河水位稳定的原因的解答,可以从圣劳伦斯河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入手,结合该区域的降水、五大湖等自然地理信息,有效地实现区域地理与自然地理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各要素特征的关联分析,可以快速得出正确答案。再如在分析美国农业带的空间分布的时候,联系美国地形、气候、河流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这样的综合分析能充分体现高中地理的学科特色。
2.构建心理地图,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强化区域定位能力
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地域性是地理的基本特性之一,学生拥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和地理背景知识,就会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同时也是具备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基础。因此区域地理的复习需不断引导学生构建地理心理地图,形成地理空间概念。[3]
(1)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确定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绝对位置。
(2)根据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已知地理事物的位置来定位。这是一种相对定位法,需要学生记忆一些主要的经纬度及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进行定位。
(3)从区域的轮廓形状特征、面积大小等特点进行直观推测。
(4)利用区域内特殊地理事物、典型区域特征等信息加以辅助判断验证。
(5)利用题目文字信息和图中的图例、注记、比例尺等信息辅助判断定位。
这些方法的运用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些重要地理信息的空间位置才能有效开展,记住特征明显的地理事物位置。如一些重要城市的经纬度,一些重要国家或区域的轮廓形状和经纬度,世界重要海峡、河口、内海、湖泊的轮廓和经纬度等等,然后将上述各种方法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各种定位方法相互验证,这样经过多次训练,争取熟能生巧,就能用的得心应手。
3.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理解特征形成原因
综合分析法是地理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也是地理教学中一种主要的逻辑思维方式。区域特征可以是该区域自然地理事物方面的表现,也可以是该区域人文地理事物的表现,或者是两者的综合表现。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分析;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人口、工业、农业、城市、文化等方面分析;也可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或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用综合分析方法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理解特征形成原因,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这是一个发现影响某一特征形成的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出主导因素的过程。
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综合分析思维的试题在高考中不断体现,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强分值高的题目。如2010年高考文综卷第36题第(4)小题对城市分布的自然地理区域特征和原因、2011年高考文综卷第36题第(2)小题对“雪带”分布特点与原因的分析等试题,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都能得到有效的解答。
4.运用比较的方法,类比区域特征的异同,突出区域的差异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常用的学习方法,运用比较法首先需确定比较的内容,其次将同类地理要素之间进行比较,最后将比较的内容逐项对比说明。例如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主要特征可以进行如下比较(表2)。
这种比较的思维方式在高考试题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考查方式。如2011年高考文综卷中36题的第(1)小题要求比较两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可以从河流水文特征这一自然地理特征入手,然后综合分析影响水文特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比较两地海拔差异可得出河流速度的不同、比较两地的纬度高低和冬季气温差异可得出封冻时间的长短、比较两地河段的上下游关系和降水量多少可得出流量不同。
参考文献
[1][2]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编.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122-126
[3][6]吴祖良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素质目标检测(3)[M].拉萨:人民出版社,2011.191-197
(二)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在刚上高三时,很多学生非常不适应,反映说,高一高二没有这么忙,学习也不是这么费劲,感觉平时上课很轻松,最后考试背背就行了,怎么现在老师上课讲的都是从前没有学过的。
(三)备课组活动有效性低,基本停留在事务布置或工作分工上,缺少真正有效和全员参与的研究和讨论。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对新课程及新高考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依然在老教材和新教材之间犹豫,在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徘徊。
(二)不了解新高考的考试信息、考试动态,对新课程高考考什么、怎样考不清楚。
(三)对学生及其学情的研究和把握不准,教师讲太多,占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了解学生的想法,讲解没有针对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备考的策略
(一)注重基础、科学传授,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地理教师有了自己的兵就要想办法带好他们。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现状,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起点低一些,要求适当些,不要急于求成,把教学中难度大的先放一下,在注意教学内容完整上做文章。教师要善于整合适合自己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知识模块,按照能力要求,采用下列知识系列1(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系列2(自然地理+人文+区域地理),系列3(自然地理+人文和区域)等等,教师选择好教学顺序对所教学生是很重要的,因为你选择的是学生如何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如何形成学生学习地理习惯和方法的过程,也是如何培养学生获得各种地理能力的过程,最终如何形成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的过程。
(二)重视地理基本能力的培养
学习地理不仅仅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相关的地理能力。那么需要哪几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1)读图、析图的能力。该能力要求学生从各类地图中获得相应的区域地理信息;(2)处理图表和数据的能力。利用图表和数据归纳和说明相关的地理原理和理论知识;(3)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概括和解释的理论方法;(4)自学的能力。自学能使学生学到许多课本外的东西,补充课堂上学习内容的不足,增加更多学习素材,开阔学生视野。
(三)研究领会新课改背景下的命题设计理念
1.注重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1)考查学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包括探究学习)独立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
2.注重考查学习方法
(1)空间定位的方法;
(2)对现实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模拟、假设的方法;
(3)区域比较的方法;
(4)案例分析及论证方法。
3.注重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1)强调学习“有用的地理”;
(2)试题情境设计选用实际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4.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
(1)试题设计选取被普遍关注的全球或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2)考查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地理认识能力。
5.体现地理学的前沿性
(1)地理学研究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2)地理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地理图像形像、直观、简明、生动,可以把抽象难以理解的文字表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是地理信息的有效载体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所以成为各种地理考试,尤其是高考文综考试命题理想的切入点,地理高考考题的呈现形式涉及多种图型,而本人发现等值图类型多、易变化、综合性和能力要求高,能很好地体现试题的创新性和梯度性,能考查的面广,如地形、植被、气候、农业类型、工业、交通分布、旅游等,近年来一直是高考、特别是高考文综全国卷的常考点,如2010新课标全国卷1-3题、36题、选考43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6-8题、36题、选考42题等均以等值线为载体,考查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因此了解等值线的规律,找出判断此类题的方法,掌握一些技巧,是高考备考必不可少的。对于此类图,我采取以下方式:
一、先基础,再增难度
在学习等值线时,我先以等高线为例,因为高三学生有一定的识图基础,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找规律,教师点拨的形式。
看地形图转换为等高线图,发现规律:①同线等高,除陡崖外,不能相交。②相邻的线高度差相同(让学生推算高度)。③闭合(受图限制,不完全显示外)凸高值低。④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引申通视问题)。
依据等高线:①判地形(山峰、谷地、山脊、山谷、鞍、陡崖)②找一系列“点”、“线”展图找出港口(区位)、疗养院、水坝、工厂;确定河流的位置、流向、水流急缓;铁路、公路选位;引水线路(高到低);输油管道的选择。③根据等值线判地貌、农业类型、工业区位、居民区。
为巩固学生对等高线的认识,让学生依据等高线图,画地形剖面图。
最后总结出判等高线规律:①看清数值和线数,读数值和极值;②弯曲方向要认准,凸低值高;③疏密程度表缓陡,组合不同,上疏下密挡视线;④数值配合疏密线,地形类型就显现;⑤延伸方向,要看准图上点、线有依据。
二、先共性,后记特殊
我们在了解了等高线的主要规律后,对特殊问题单个处理。
陡崖的相对高度有多大?如图1所示陡崖底部海拔700-800米,顶部海拔900-1000米及相对高度100-300米,找出陡崖相对高度计算规律:(n-1)h≤H
由相邻的两米等高线间高度差相同,出现局部小范围闭合,如图1N点的高度,为多少,规律为“大于大的,小于小的”,N点可能在500-600米或300-400米之间。
2002年全国卷8-10,以气压线形式考查这个知识点。
三、依基础,举一反三
由等高线规律延伸应用到等压线、等温线、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PH值线、等太阳高度线、等太阳辐射线等。
依据等温线如何判半球;与海岸线平行,受海陆分布影响;等温线弯曲在山区凸向气温高的地方,凸向河流的上源气温低;海洋等温线弯曲判寒、暖洋流影响;等温线弯曲方向判季节或月份;强调等温线如何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
在教学中发现延伸到等太阳高度线、等潜水位线与河水的流向及补给关系时,学生出现了困惑,我侧重讲解。如等潜水水位线的判法主要是利用辅助线及依据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判潜水流向、与潜水补给关系、水井、排水沟的选择。
再以一图多角度、多考的方式,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四、做真题,理清思路
找出近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整理,总结找规律,教学生技巧。
实例引导: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6-8题,以年均温线为切入点,通过温度线及图形轮廓判地形、降水量、植被,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练习巩固: 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36题,由等高线确定地形,从地形方面分析对气温、区域天气特征和空气质量的影响;2015年高考江苏15-16题:林线高度分布与水热、纬度关系。
有针对性的指导:经练习,发现学生还不能运用自如,我又让学生代表解析了2015年高考全国1卷7-9题。
我对学生分析不到位的地方,给以点拨,发现学生能调用所学知识:年平均气温≤-4℃日数越多,海冰厚度越大,比较甲、乙、丙、丁,能得甲、乙数都在20-40之间,甲、乙如何选,不知如何下手,我引导学生发现甲、乙位置不同,乙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且有可能有径流注入,海水盐度低,海冰厚度应最大。
同时也找出学生的不足,等值线独立应用能力强,如第8题全能选对,而对知识的调动、运用及综合分析检索能力还有待提高。
五、勤考练,总结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高考真题的演练,学生强化了知识点,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我们组成员根据学生情况分工,编试题,针对测试,检查效果,查缺补漏,批改后,及时分析总结并指导学生。
总之,经这五个环节我们由浅到深;由普通到特殊;由一种延伸到多种等值图;由真题演练到总结练习;到考练结合,学生掌握了一些等值图的技巧,在获得和解读此类信息,{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方面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本文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三学生读图能力形成的研究》 JCJYC16120743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考纲特点:从《考试说明》来看,今年高考英语试题的基调仍然是稳定中有调整,取消了听力测试。听力测试取消后呈现两大特色:一是在阅读部分增加了新题型———补全对话,二是提高了单项选择、改错和书面表达的分值,明显加大了主观题的比重。
复习策略:
1、考试内容和目标仍侧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考查,考生可以脚踏实地地在以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内容和应用技能。在复习语言点的时候,要依据语言的横向组合和纵向聚合,依照点—线—面的顺序,构建知识网络环境,对知识内容进行巩固、深化和提升。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切忌带入个人经验,必须以阅读材料为背景,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补全对话题主要考查考生在连贯对话中对常用交际用语的正确使用以及交际情景的正确理解。此题要求考生在通读全篇对话的基础上,把握各部分的逻辑联系,充分理解对话内容以及谈话双方的意图。考生不仅应该熟悉初中教材所涉及的话题及情景交际用语,还应对高中教材里Speaking部分里所有的语言功能项目(FunctionalItems)巩固复习,深入理解并掌握在不同功能环境中交际用语的使用,且对教材上每个单元提供的有用表达法(usefulexpres-sions)进行替换练习和读背,其次要配合老师做一些开放性和仿真性的补全对话练习。做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通读全篇对话,弄清谈话的语境及内容;前后照应,注意对话的“链条”;先易后难;充分利用对话本身所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词;注意英美国家风俗习惯;重读对话,验证答案。
语文
解析老师:宜宾市三中语文高级教师郑勇
考纲特点:相对2008年考纲,2009年没有新变化,仍然维持了写作“每错1个字扣1分,重复不计”的要求,着重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内容明确要求具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能力,并注重对概念含义的考查;默写要求不变,但取消了对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要求,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选考部分,突出考查学生的分析、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复习策略:全面复习,随时查漏,及时补缺,逐项突破。
作文需及早着手整理和积累素材,解决考试中“巧妇”“无米”的问题;及早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以应对“错1字扣1分”的要求,适当体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要求。
在语言知识与表达方面,应强化这些考点:字音字形,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常见修辞方法,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等。
在文言文复习中,必须以翻译为重点,尤其是关键词语要落实。
数学
解析老师:宜宾市一中高三数学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王家泽
考纲特点:《考纲》与2008年完全相同,没有变化,仍然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对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复习策略:
1、对照《考试大纲》理清考点。《考试大纲》中有哪些考点,每个考点的要求属于哪个层次,如何运用这些考点解题,要认真思考。可以画出知识网络图表,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2、从试卷结构的角度整理思路。数学高考题型有三种: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其最大特点是综合性)。要对选择题、填空题进行专门训练,对解答题中的每一个大题也应该进行集中训练,以达到一定的熟练度与高度。
3、在抓好“三基”的同时重视“综合”与“联系”。“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仍是高考的基调之一。随着高考命题的改革,基础题表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因为高考常常在知识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
4、树立新的“能力观”。包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政治
解析老师:宜宾县一中高三政治备课组马代莉
考纲特点:2009年思想政治考纲总体保持稳定,考核目标和要求均未改变,知识考试范围基本稳定,只有个别知识点作了调整,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时间限定为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
复习策略:
1、注重基础知识,能够通过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2、要关注社会热点,将热点和学科知识相结合。3、重视基本能力培养,加强针对性训练。重视设问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形成答案提纲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4、整理错题集,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化学
解析老师:宜宾市三中化学一级教师吴祖金
考纲特点:2009年四川高考化学《考纲》总体上和往年没有什么区别,但试题的难度会有所增加。大家要打消畏惧心理,不管高考试题怎么变,毕竟变的只是少数,而且变化也必然在考生学过的知识范围内。
复习策略:可以采用“广读、深思、熟记、精练”的复习方法。“广读”———读教材、读复习资料、读试题、读考试大纲。在读的过程中,既可以加强记忆,又可以查漏补缺,还可以训练思维。“深思”———对于重要的理论知识以及解题方法,一定要深入思考,做到真正理解,这样才可能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对于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组成、结构、性质等,如果没有熟练记忆,很可能连题都读不懂,自然解题速度和准确率都会大打折扣。“精练”———要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练最有价值的题,要练好三类题:专题针对训练题、化学单科综合题、理科综合化学题。每类题都要精选,价值不大或者已经掌握的题要少练甚至不练,常考常错的题型要多练。
历史
解析老师:南溪一中历史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聂学海
考纲特点:2009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与2008年相比,无任何变化。这反映了考试中心要实现保持稳定不变的考试内容、考试容量和难度,以及导向。
复习策略:要研究前三年的高考题,找规律,寻导向,最好把它们拿来做一遍。因为高考不回避重点,很多重点知识可能再考,只是命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要回归教材,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抓住基本概念,清理基本线索,记住基本结论。
要重视与现实联系密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最好把这些知识以专题的形式整理出来,并加以理性思考。但不要一味去追求热点,因为高考不回避热点,但不是专考热点。要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方面的历史。从内容上看它既是民生新话题与民本老话题的统一,又是基点与热点的统一。
要用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来指导我们的复习,用现代化的眼光去审视历史,既要站在中国看世界,也要站在世界看中国,既要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又要探索上下前后的必然联系和进步。
生物
解析老师:宜宾县二中杨小莉
考纲特点:2009年起全国大多数省份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今年的生物高考考试大纲也随之进行了调整:一是部分试题难度有所提高;二是语言更科学准确。必考部分出现了六处内容方面的变化,考纲已经按新课标的精神有很大的体现,对一部分考试内容要求的描述更为具体、准确和规范,对考生认知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复习策略:针对这一调整,建议考生在复习中,搞清楚生物的基本概念、原理,能用不同的方式描述或表示;理清各单元知识点,并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尽量形成小知识链,以便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和应用;注意相同知识点试题的变式练习。
物理
解析老师:南溪一中物理教研组组长粟小红
考纲特点:2009年《考试大纲》理科综合中的物理部分,继续保持稳定,没有修订。
复习策略:
1、逐条钻研《考试大纲》,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明确要考查的知识和技能;认真研读分析课本,把整个高中物理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梳理出知识结构,总结其规律,使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梳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查漏补缺,争取在知识准备上不留死角,不留疑点和盲点。
2、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一些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较高层次的试题,都是与以上主干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
3、解题训练要有针对性,抓住中学物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思维方法。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解题时注意弄清楚物理过程,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和恰当的物理模型。关注联系生产实际、社会生活最新科技成果的问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尝试解决新情景问题,提高自己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
地理
解析老师:宜宾县二中高三地理备课组长、高级教师黄虎贤
考纲特点:2009年地理考纲基本无变化,只是将“世界地理分区”修正为“欧洲的东部和北亚”(2008年的表述为“欧洲的东部和北欧”),这样就与教材相对应了,避免考生产生误解。其他考点与去年完全相同。
复习策略:
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第一步。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倾听学生的诉说,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程度,师生共同剖析原因,商讨对策,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使学生增加学习劲头。
激励学生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第二步。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胜过无数次指责批评,即使是学生对知识答错了,也要给予肯定,加以鼓励,使学生看到希望。
典型进步事例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第三步。教师可以用往届学生学习地理的典型进步事例进行大肆宣扬。事实总是胜于雄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强大的精神鼓励。
二、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系统、合理的复习计划
高三复习的最终目的,是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考上理想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和理想,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了解高三阶段复习的统筹安排和教师的复习计划,并帮助学生根据相应的要求制定出最符合学生实际,最有利于学生成绩提高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制定的越详尽越好,让学生感觉到有奔头,而且目标不遥远易实现。对每一次的阶段考试,尤其是摸拟考试,教师应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总结、查漏补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做到万无一失。
三、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
首先教师应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及高考考纲,对上一年与新一年的考纲进行对比,分析近年来考点、热点在往年高考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抓住重点。其次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理解、讨论归纳,自己找出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逐渐发现教材中粗体字的标题多为课时的重点。在一节课中教师费时、列举事例最多、强调次数最多之处,也多为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关于地理时事和热点问题,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随时加到教材中,使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脑海中刻上印象、留下记号,培养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收集地理时事与信息的习惯,引导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理论去分析、解释地理时事,既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觉得地理有用而兴趣大增,又对相应的地理知识起到强化作用。
四、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和答题技能
指导学生运用记忆法复习地理概念、地名、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原理,因为这些知识是不变的。牢固掌握就可攻破诸多选择题。同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图文结合记忆、比较记忆、联想记忆、理解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提高阅读与分析能力。在每一单元知识小结时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法,根据重点知识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整理出科学实用的知识网络,形成头脑中清晰的知识脉络。
地理的大多数知识都能转换成图表,所以图文对照法及图文转换法应该贯穿整个复习过程中。
不仅复习有方法,答题更有技巧。做题前审题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但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审题?我教给学生的做法是:用最平常的心去看懂题意,看清图示是最基本一步,然后寻找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地理背景等,审题要慢、下笔要快,才能做到不走题、不偏题、不漏题。具体到各类题型又有不同的方法。
目前,许多学校在学生一进入高三时,就将教材放在一边,去进行大量的题海训练,或一系列的语法讲练;或者只是将教材中的课文内容逐句译成中文,划出其中的句型短语,学生也就机械地记住了几个固定短语,其他一无所获,更别提能力的培养了。而英语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考生除掌握约35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之外,还对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在阅读能力方面,要求考生不仅读懂各类体裁的文章,而且在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推断、推理以及生词的猜测、作者态度的理解等。高三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设计了一些篇幅较长、题材和体裁基本与考纲吻合、词汇量和难度相当于甚至高于高考的要求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章训练学生速读、概括大意、进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并引导他们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与高考的目的和要求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认为进行高三复习不应放弃高三教材,而应充分利用,从各方面促进学生的知能转换。
我在连续几年的高三英语教学中,坚持充分挖掘高三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换。
第一、高效指导阅读教学促进阅读策略到阅读技能的转换
对于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阅读是一项基本技能。它不仅能保证英语学习的成功,而且保证任何需要用英语进行阅读的课程的成功。在学习者习得英语的过程中,英语阅读教学一直伴随着英语教学的始终;英语习得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的高低。而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有效英语阅读技能。例如略读(skimming)、跳读(scanning)、猜词(guessing)和语义图(semanticmapping)等策略。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或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行动,而技能则是已经自动化的策略。高效英语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从而将之转化为自动化的阅读技能。
高三学生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对英语教学大纲中的词汇、语法已全部接触,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四会能力,加之高三的课时很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另一方面,侧重语言点及语言结构的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语言点。我认为作为高三教师,应该以阅读材料为抓手,高效利用课堂的阅读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以牛津英语教材第九模块第二单元ReadingTheAc-ropolisNow为例,这篇阅读材料篇幅较长,新词汇也较多,所以本节课重点对学生进行此类文章的阅读策略的引导。在课堂刚开始,我以园明圆遗址、长城、雅典卫城三张图片(提出问题:Whatdotheyhaveincommonwitheachother?)迅速导入了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各小节,引导他们注意各小节主旨大意出现的大致位置,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每一节的大意,在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主旨大意时,我深谙高考英语阅读的考查要求,并借助图表、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理解文章的细节,当然其间我也进行了一些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培养他们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概括全文的主旨大意,并理清各小节的关系,从整体上理解全文。然后,结合高考命题要求,以任务型阅读检查他们对课文整体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训练了高考题型。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以下几类阅读策略:1)阅读技巧策略:略读、跳读、浏览、在文中写下关键词、对文章内容做出标记、在页边写出段落大意等。2)归类和简化策略:替代、用自己的话解释、委婉转述、同义词、反义词等。3)猜测和推断策略:就是利用上下文或语境推断某一词汇的含义;有效使用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预测下文、辨认文章中的人物及他们的观点和行为、使用文中的总结、辨认出文章的重点;4)监控策略:意识到计划的改变并完成任务、放下不懂的地方、调整阅读速度、纠正错误、进行自我评价。以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为素材,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切实高效地提高阅读技能。
第二、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句型培养知识建构能力
除了运用上述阅读策略理解语篇,透彻地理解长难句会更好地帮助理解文章,这一点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而长难句的分析也更好地体现了对语法、词汇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所以在高三的阅读教学中,我坚持引导学生结合语篇的整体理解,要求学生分析长难句,找出句子的主要成分,并熟悉各类从句的句法功能,这比单一的灌输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更有效,因为这些阅读材料为语言知识提供了真实的情境,使语言知识更生动,也为语言知识的建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是顺利实现新课标的有利保证,也可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进行知识迁移的兴趣,培养其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同时,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夯实双基,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刚才的阅读材料为例,在对篇章整体理解之后,我启发学生找出文中的长、难句,分析句子的主干,以及其中的从句和短语在整句中的功能,并引导他们找出材料中类似结构的句型,进行联想、对比,构建一定的语法体系,并联系高考考点对这一句型结构进行考查、巩固。在这篇阅读材料中学生列出了以下几个长难句:1.ThewesternorRomanalphabetisaGreekinvention,asisthemarathon,whichisalongdistanceracenamedforaGreekmessengerwhoranfrom…2.Thecommitteeisalsoundertakingimportantedu-cationalworkbasedontheconsensusofthemembersthatthebestformof…3.Inparticular,weassociateGreekcivili-zationwiththecapitalcityofAthens,thegreatsymbolofwhichistheAcropolis.第一句型主要是关于as作为关系代词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并用了几道高考考题巩固这一考点,同时复习了as作为连词和介词的几种用法。第二句主要体现了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更关键的是从句与被修饰词之间分隔开来了,借助这一句型,利用一些练习,帮助学生辨别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第三个句型是介词加关系代词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联系高考考题,强化了这一句型。
当然,我们应该有选择性地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句型,而不能面面俱到,应该突出讲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课堂效益的最大化。由于教学对象是具备了一定语言基础的高三学生,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短语,我就以投影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给几分钟让他们熟记、在文中留下标记,然后我再设计了一些练习,如:完成句子、翻译句子等形式以巩固本节课语言知识的习得,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构建语言能力。
三、借助wordpower、grammarandusage板块,为知能转换奠基
教材中的wordpower部分,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词汇的知识,如构词规则、英语释义、习惯用法等等。例如:第九模块第二单元介绍了英语中外来词这一现象,借助这一板块,我重视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词汇的方法,了解一些词汇的来源,培养学生按拼读规则读单词,利用构词知识记忆单词、判断词义,并通过练习自己总结规律、发现规律,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成为自主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更好地了解了英语的起源,丰富了知识面,而且掌握了语言知识的规律,为语言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高三教材语法设置的特点是每单元复习一个语法项目,并配有一些练习。如第九模块第一单元语法内容为“Overviewofsubordinateclauses”;借助这一板块,我引导学生复习了各类从句,以及其中的一些重要语法考点、各类从句的联系和区别等,并配以相应的练习,讲练结合,巩固语言知识的运用。第二单元语法内容为“ParticipleClauses”,我帮助学生复习了非谓语动词的不同形式以及他们的句法功能并突出强化了独立主格结构这一语法考点。由于在高二期末之前学生已学完了中学阶段的主要语法内容,这些语法项目在高三教材中再次出现是更高层次的语言应用,高三教材中出现的语法项目注重了实践性的原则,学生做完练习后就能基本达到语法复习的目的。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以达到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高层次的语言能力。
第四、巧用workbook,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教材后的workbook练习册,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的基本词汇、短语、句式结构、以及语法知识的掌握,为了防止他们忽视基础知识,我先让学生认真做这些练习,然后在讲解这些练习的过程中,我不是就题讲题,而是借助这些练习,帮助他们巩固、联系、类比,构筑知识网络,同时借助所提供的一些阅读材料和听力练习,提高学生阅读和听力水平。当然,我利用一些翻译练习、阅读中出现的热点话题为素材,讲授写作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出现“闪光点”、“加分点”,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巧用这些练习,不仅巩固了基本的语言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
另外,现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学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应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之一,即: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高三教材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应充分重视并挖掘教材,顺利实现学生语言知识到语言能力的飞跃。参考文献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与前提,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根本谈不上能力可言。因而,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能力是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也是知识的升华和融通。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这就要求同学们通过读取教材,对教材章节有一个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如:教材共有几课。每课有几节,每节有几框,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易错点,都要通过读取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将各章节零碎的知识形成网络化、提纲化、系统化,即打破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界限,使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知识线,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
二、突出重点,联系实际
第一,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就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和高考政治命题的一大特色。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社会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强劲趋势。
第三,《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是政治总复习的又一个重点。对于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88
在新课改实施后的高考应考,高三地理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及时调整高考应考策略,才能与时俱进。近几年的高考注重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综合考查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理论、规律,但答案不直接来自于课本,需要联系所提供的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应考经验,笔者认为地理高考应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信息的判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不仅是学生能否入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图表类型,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还要让他们建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之间的变式、图文之间的联系。
如,在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笔者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这三层和这三层的特点。首先,笔者给出了大气层中各层的主要成分,然后要他们分析各成分的特点。结果学生很快得出对流层集中了大气成分的大部分,主要成分有氮、氧气、二氧化碳、水汽及尘埃等固体杂质,平流层主要成分是臭氧,高层大气有氧原子。然后根据各成分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天气晴朗适宜飞行。最后根据各成分在各层的分布推理出各层气温和气压的变化规律。如在对流层二氧化碳、水汽等成分集中在近地面,所以随着海拔的增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就少,从而对流层温度、气压是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少。
二、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地表述出来。
高考地理主观题分值大,而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需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又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所以也拿不到他该拿的分;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也拿不了高分。因此,主观题更能拉开考生的差距,而对于中等偏下生源的学校而言,这更是考生的致命弱点,是他们拿高分的瓶颈。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严密性,笔者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应考效率。
三、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高考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应考中,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区位时,笔者以苍南和福鼎为例,要求学生比较这两个地区经济的差异与区位条件的关系;在讲工业区位时,笔者以龙港为例,从龙港的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产业结构及今后工业的发展方向;在讲农业和第三产业时,笔者以马站镇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马站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区位条件。
四、加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新考纲注重实践性,加强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高考卷中考点不直接来自于教材,但是能够运用考生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因此,我们在应考时不能照本宣科,不是一味地要学生死记一些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分布,而是要让学生认识这些灾害的危害,提高减灾防灾意识。例如,在本学年的应考中,考虑到利用手表定向、利用地理知识野外定向因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笔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准备了钟表、直尺或直角三角板、绳子、竹竿等材料,在野外进行实地测量。这样,化抽象为直观,并且针对资料中问题的利用模型及时解决,效果显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入了地理实验,如证明地球自转、证明地转偏向力、大气的保温效应、热力环流、水循环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体验中去分析、去思考,在深入理解地理现象与原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学科素养。
五、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