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12 21:44: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趣味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趣味教学论文

篇1

2在游戏活动中导入数学教学

小学生还处于好动、爱玩的成长阶段,小学生在玩游戏时,身心都是出于轻松的状态,也是大脑最为活跃的时候,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不能再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学生不仅会抵触这种教学方式,还会因此讨厌数学,最终会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教师如果采用趣味性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结合知识进行教授,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会对数学产生好奇的心理,从而想要进一步的对数学知识进行了解,尝试数学的实践应用。比如教师在进行“元、角、分”这一章节的教学时,老师可以采用玩家家的游戏方式进行教学,老师扮演小贩,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儿子,教师将一些玩具标价,给学生准备一些圆角分的钱,让扮演“爸妈”的学生首先给“儿子”一定数量的钱,然后让“儿子”来买玩具,在这个游戏过程中,老师教授学生识别圆角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高兴的玩游戏,还能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数学知识,在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通过“动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数学的学习中会遇到很多不能理解的情况,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要首先要解决学生这一问题,因此要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的培训,从而让学生在能读懂题目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加深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三角形这一课程的学习时,老师可以带一些平时小孩都爱玩的积木进入课堂,让学生拼积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动手进行拼图,还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形的了解。老师在学生进行拼图时,可以进行指导,为学生讲解三角形相关的特点等,全方位的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4通过巧妙设计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的设计形式不拘一格,只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将趣味性融入到作业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作业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发挥。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针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以将作业设计为:小明在实验室作清洁,失手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摔碎,三角形的玻璃一分为二,想去买一块回来,又不清楚三角形的尺寸,此时小明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对此问题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选有一个角的玻璃,将角的两边延长,但玻璃的形状却无法固定;有的同学说,选有两个角的玻璃,将角的边延长,交于一点,此时,三角形的形状便固定了,问题迎刃而解。将作业融入一些趣味性,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二、在课堂讨论中,点燃趣味性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历史教师在新的教育改革下要注重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要做学生的亲密朋友,和学生之间要消除隔阂,平等相待。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的知识,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广大历史教师要逐步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懂得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带有启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能够得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得到能力的提高,还要在愉悦的氛围下得到锻炼。尤其是对于那些稍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引导,正确启发,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紧张感。例如,在讲授农耕文明时代的时候,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泱泱中华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可以从时间上去引导,通过创设有趣味性和针对性的讨论题目,使学生从问题中学到知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人文初祖、大禹治水等等这些带有显著特征的历史事件入手,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激发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

三、在实践活动中拓展趣味性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在实践中拓展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生活在社区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学生所生活的社区有多大的面积,住有多少人口?平时社区在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社区民众生活在社区有什么样的优越感,同时社区在服务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哪些改进?根据这些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绘制一张改善社会生活布局的平面图,并在历史课堂进行展示评价,鼓励优秀,鞭策落后。这种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历史实践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兴致,还促使学生对历史课程更加喜爱。在这种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使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更加浓厚。

四、在课堂引入中,诱发趣味性

历史课程虽然大都是记忆性的知识,但是历史课程和社会生活的结合也是十分紧密的,教师要以此为契机,使枯燥的历史课堂尽量活跃起来。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枯燥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去诱发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真正感到幸福。例如,在讲授中国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播放歌曲《十送》,来渲染课堂的气氛,通过多媒体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井冈山的老百姓为什么要送?在的途中都经历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入,将学生一下子带入历史课堂中来,使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

篇3

例如,汉语拼音第11课中编排了一首儿歌,并配有一幅形象逼真,色彩丰富的图画。教学中我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文来提高学生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激发他们对识字的兴趣。我先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读儿歌: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大河弯弯流入海,街道弯弯到校园。学生听后,对这首浅显易懂的儿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圈一圈,把儿歌中“弯”字圈出来,然后连一连,把儿歌中的几个“弯”分别与月牙、小溪、大河、街道连起来,借助相像加深记忆,字形轮廓和特征就与其意义自然连在一起了。

汉字是象形文字,在儿童识字的初级阶段,这种音、形、义综合感知的办法是一种效果明显的好办法,能极大地引起儿童的识字兴趣,非常符合儿童的识字规律,而且巧妙地把汉字学习和口语发展结合起来。

教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有时每天要识字十多个,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

如何教学“乌”字,可以画一只没有眼睛的小鸟,“鸟”字去掉一点为“乌”。教学“灭”字时,做个小实验,在一个小铁盒里点燃纸,用一块合适的小板子盖住小铁盒,稍候拿开板子,试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其中变化,讲述一些有关灭火的知识,最后总结,用一块板子把火盖住,可以“灭”火。

篇4

二、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

据我的调查,班上80%学生的家庭都接入了宽带,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学习,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些物理实验由于器材的限制问题,在现实中无法实际操作。而一些学习性网站可以提供实验模拟操作,这样,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操作。这让很多学生感到兴奋和刺激。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教学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这启示我们,各位教师还得继续学习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借助它的优势,制作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课件、视频资料,辅助课堂教学,从而让我们的教学活动趣味盎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三、合理利用物理实验的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惯性这个让诸多学生头疼的概念时,我就用一个小实验演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一个玻璃瓶上放一个光滑的硬纸片,硬纸片上放一个鸡蛋,突然抽出硬纸片,学生发现鸡蛋没有随硬纸片飞出去,而是掉到了玻璃瓶里。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学生对惯性的理解大大加深了。课堂教学中突出加强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教学,用实验趣味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进而转化成学生的求知动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对物理课有了浓厚兴趣,都积极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既增长了基本技能,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物理基本知识,体验到了学习物理的快乐。

四、让学生在感知成功中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情况,设置一些不同层次和梯度的教学内容,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进行学习,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从而对物理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提问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难、较难、易、较易)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我们还应尽量避免把难的问题抛给一些学习一般的学生,以免答不出而使之处于难堪的境地,从而打击其自信心。在布置作业时,我们同样要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尽享成功的喜悦。在进行复习考试时,更应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提出不同的目标,告诉他们在考场上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对一般学生的要求是只要把自己会做的题目做对即可,对一些有潜力的学生则需要争取攻克最难的堡垒,以获得较优异的成绩。通过这样的策略,就使得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物理课学习中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从而爱上物理课,以积极的情绪状态面对学习。这样,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班级整体的实力就大大增强了。

篇5

二、趣味性教学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作出调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完相关的知识之后,教师要为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将兴趣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他们一起完成练习,这样做可以避免兴趣不相同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生争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必须以小学生的安全为前提。由于部分小学生比较调皮,有时一个动作便会伤害到其他学生,体育教师要特别留意他们,避免在课堂上发生危险。

(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包括创设故事教学情境、创设游戏教学情境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如创设游戏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但是,小学生有时不会按照老师的预设来完成游戏,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生成,此时,教师就要及时捕捉小学生的游戏生成,创造新的教育机会,让小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比如,当老师训练学生短跑的时候,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重复地练习跑步动作,就会使学生的积极性降低。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比如组织小学生玩丢手绢的游戏,教师要求丢手绢的同学要边跑边做鬼脸,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也促使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练习了跑步。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组织丰富多样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趣味性,使体育课堂教学更高效。

(三)开展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小学生具有多动、好胜心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入竞赛活动,促使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通过开展一系列竞赛活动,不仅营造了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还促使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同时,在竞赛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精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在设计竞赛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年龄特点,据此来安排合适的竞赛活动项目。如果教师设计的竞赛活动不够合理,就不利于调动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设计的竞赛活动较为合理,那么每一位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到此次竞赛中。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设计竞赛活动,增加小学体育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当老师讲解完“长跑”这一教学内容后,为了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真正掌握长跑的技巧,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完成接力比赛,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到达终点。通过设计这样的竞赛活动,既让学生巩固了相关的知识,又激发了他们训练的兴趣,从而促使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篇6

在探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集中话题中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出学生对该问题、时间或现象的最初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性的较多。这种实验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及注意点等详细而周密地交代清楚,甚至连结果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依照要求去做实验,学生的探究被抹杀,学生的创新被扼制。《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大力提倡探究性试验”。可见,我们的实验要以探究为主

二、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激发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机会,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研究方法,我想这实际上是课改所希望看到的。如果只为学生提供一两种材料,确实又不能够保证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所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可以说是一种最优方法,

例如,三年级一节科学课《周围的空气》,要求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后用感官感觉空气,并能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我问,你有什么方法也能把空气放到课桌上进行研究呢?生:用塑料袋装一些空气、拿气球吹一些空气、我们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气。师:好,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收集空气。学生一听到“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气,有的往塑料袋里吹气,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气,有的还在商量办法。空气采集到后,有的孩子在抛塑料袋,气氛非常热烈,效果明显。例如,《电灯亮了》是小学科学三年级学习科目,本课属于“电”这一教学单元。从生活中灯导入,设计安排了让小灯泡亮起来人等探究活动和拓展活动,学生将经历一次高度开放的探究活动。根据课的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将自选材料,自行试用各种连接方式,使小电灯泡亮起来,并设法控制电灯泡的亮与灭。在学生独立动手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电路中的主要元件,如灯泡、电池、电线等。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使用简单器材做实验、探索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张扬个性,走向成功。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是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是他们新接触的学科,如果不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没有动力,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兴味索然,味同嚼蜡。而科学实验则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最好的途径。特别是在讲新课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教师在前面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边看,而且坐在后边的学生有的还看不见,看不清,学生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上,没有亲身参与其中,长期下去,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赏识教育更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学习《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一些学习困难的或甘于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课堂中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起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篇7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料体现趣味性

在信息时代,网络资料日益丰富,网络已经充分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时代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其为教学活动所用,丰富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内容.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可以事先在网络上搜索有关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对网络资源进行分析筛选,找到一些合适的视频等资源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物理知识,也通过学生熟悉的方式迎合了学生的需求,提升了他们自主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需要进行重点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通过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课本知识之外找到学习物理知识的新途径,激发他们自主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物理的兴趣,极大程度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是对课本教学的一项有力的补充和拓展.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也符合时展的需求,迎合了学生对于网络的新鲜感,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趣味性.

三、增加物理实验的比例体现趣味性

篇8

我们知道,学习主要是一个认识活动、智力活动的过程。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方法和技巧是多样的。现结合本人近来教学实践略作阐述。

一、教学生有趣地学习拼音

众所周知,小学生都是好动的,让刚入学的儿童乖乖地在课堂上坐一节课,是不太可能的,靠硬性压制而造成的死板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传统的拼音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形式。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一项活动,把游戏引入到拼音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拼读音节时,我经常和同学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教师读出一个音节dai,拿着声母卡片的同学和拿着韵母卡片的同学找到后成为好朋友,并读出该音节的读音a。游戏的方法还有很多:摘果子、开火车、看嘴形、猜字母等;也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做成课件游戏,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总之,在拼音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语文课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让学生有趣地阅读

阅读可以带给学生丰富的知识,阅读材料的选择,决定趣味性的浓厚程度,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尽量根据学生的兴趣取向来选择,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举办各种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展示他们的特长和优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只要让他们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就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语文课文的时候,要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甚至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中去,调动学生的情感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使学生真正达到情感与兴趣的共鸣,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这样一来,教师所能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三、变换激趣方式,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导入诱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如教学《云房子》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房子形状、颜色等等,然后用多媒体演示云房子,让学生猜猜那是什么房子,看过之后的感觉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那些美丽的房子全都是小鸟们造出来的,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文的学习。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应该怎么读、怎么写,然后就让他们练习朗读课文,这样肯定不会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收好的效果。

2.设疑激趣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四、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创意,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互动式的提问

鼓励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互相交流,讨论式学习,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现性、创造性、发散性。

2.表演式的学习

小学生处于少年儿童时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获得知识。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帮助教学,一方面可以直观有效地大容量的传达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学习,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篇9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例某学校一位七十年代末期改行当教物理的中年老师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初二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记得该老师所任教的其中一个突出事例是:有一学生因物理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物理兴趣,积极大量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物理基本知识。物理中考时取得了九十多分的优良成绩,而他的其它成绩都在七十分以下,甚至个别学科是“红灯”。

2、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记得我刚走上教育岗位时,学校里有一位数学老教师上课的语言特别有趣,学生上课感到很“有劲”,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据了解,这位数学老师的夫人是一评弹文艺工作者,而他本人年轻时也是位评弹票友。因此这位老教师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有时上课讲解中还不断夹杂些地方话,尽管这不很规范,可趣味性特强,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教学效果却相当不俗。

我结合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逐渐地将这种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方式移植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

在八十年代末期,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校物理教研组组织了一次物理智力竞赛。尽管活动效果不错,但由于当时技术设施较为落后,人工占了很大部分,结果每位老师都感到很累。现在有了计算机及其网络,那类似智力竞赛就轻松了不少,而且效果会更好。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为什么?你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一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加拿大的一个小学语言学习软件就制作得宛如游戏软件,非常有趣,小孩都喜欢。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的软件设计师们尚须努力,各位教育工作者还得继续学习。

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何选择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并能十分有效地组织表达出来,的确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经过几次改编应该说较有特色,比较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再进一步使初中物理教材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科学可行、生动有趣的特点来,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成为初中生一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令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为此,我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可在趣味性上更富有特点。

1、插图卡通化: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Disney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人们终身难忘,而国产卡通《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更让少年儿童们出神入化,这种与初中生心理特点非常吻合的表达方式何乐不为?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图中能否创作和引用卡通形式,(当然引用时要解决版权问题)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

篇10

美术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不是将学生塑造成一个美术家,而是要让他们在绘画与创作中学会绘画的基本技能,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享受绘画创作的乐趣。因此,要想在美术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美术课堂的教学艺术。下面,我就美术趣味课堂的教学艺术方式谈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一体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体机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主要载体,它是完成教学多纬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桥梁。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一体机辅助教学,不仅能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有效唤起他们的情绪、思维和兴趣。运用一体机教学是现代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充分利用一体机的针对性、交互性、直观性、动态性、可重复性、大容量性等种种优势,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使学生画有所托、想有所依,以最佳的状态进入美术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色彩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从三原色到三间色再到复色的调配,我运用了三维动画课件。首先,我设计了红、黄、蓝三个福娃,在三个福娃互相碰撞玩耍的过程中,很快产生出橙、绿、紫三个福娃,再由三间色的三个福娃相互碰撞产生了多种复色。这种形象、生动、富有趣味的课堂,不仅降低了美术基础知识的抽象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的多纬目标,提高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一体机教学,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创作欲望,开启他们的思维大门,唤起他们的灵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活动应以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来划分美术学习的领域,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使美术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美术趣味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各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学习。例如,在三月“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中,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雷锋图片、资料的任务,让学生调查在生活中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然后让他们出手抄小报、画绘画日记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搜索网络新闻、收看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新闻;观看动漫片,学画动漫故事画、科幻故事画、卡通画等;观察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画日出、看日落;背诵经典古诗文,画古诗配画;搜集当地的文化、资源,关注家乡历史及发展等。尤其是每年的书画展评活动,从布展到开展再到撤展,学生出谋划策、装裱张贴、组织参展,综合素质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篇11

(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面

1、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

有82.29%的教师能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经常拓展,有自己的补充,重点、难点突出。这充分说明新教材确实体现了生成的特征,突出了新教材所强调的教学过程中的创造与补充。但有17.71%的教师“照本宣科”,不对教材作深入钻研与分析,满足于条条框框的知识讲授,资料贫乏,讲课思路较狭窄。

2、在教师关注点上

一是从关注学生考试结果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表现为有82.1%的学生觉得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把目光集中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二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问题。61.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仅关心学生回答是否正确,而且对思考过程、回答结果有无创造性更为关注;有30%的学生认为教师关注知识的掌握,有39.1%的学生认为教师更关注教师能力的发展。这说明还有三分一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没能扭转过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

3、对学生的课外辅导及时间上

布置课外作业和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有助于巩固课堂和检验书本知识,有利于因材施教。调查显示:有2.08%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从来不辅导学生;一周辅导学生1-2小时的占教师总数的36.46%;有84.38%的教师感到新课改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如表1。

中小学教师辅导时间的缩短,与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符;工作量加大,使教师对新课程研究很少,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程序,对三维目标难以顾及,忙于应付,疲于备课。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

新课程观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生命。课改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身心、个性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新课改实施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结果如表2。

调查表明,近一半学生认为作业量不多,用较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为了提高听课的针对性,70%多的学生能提前预习;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但约有50%的学生认为作业量较多或非常多,这说明部分教师还没有改变教学方法,仍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效果。有10%的学生不能提前预习功课,学习盲目、被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激发起来。

(三)教师自我反思方面

自我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调查显示,有28.13%的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很重要,每节课后都写授课体会与感受;有38.54%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一般情况下都要写;有30.21%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只能偶尔进行;另有3.125%的教师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从没有反思过,且此部分调查对象集中在农村初中。这说明还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对教学反思的作用认识不足,所以不能自觉地进行,甚至从不反思,这势必影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影响教学效果。

(四)合作学习方面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把能否进行自主、合作或探究学习作为新课程行为的标志。于是,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师达61.2%,“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异常“活跃”。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及时肯定学生的长处都是可取的。但部分教师过于追求“时髦”的外在形式,学生能懂的要学生分组讨论,能独立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合作,能自主时不让学生独立;学生有探究欲望时,为赶时间,71.2%的教学内容由教师直接讲述,告知结论。这致使学生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性,体验不到分工协作的快乐。

二、原因分析

造成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因素有很多,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受传统观念影响,新课程理念模糊

课程理念是进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表达越明确,把握越准确,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越强。从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观念已深深扎根于部分教师(占1/3)的头脑中,这自然会干扰、阻碍他们对新课程理念的吸收。在他们的认识中,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成绩。因此,不顾学生的实际与感受,将学生作为接纳知识的容器,随心所欲;一味地向专家学习、向权威学习,视专家、权威为标准、真理。另外,还有15.63%的一线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过于理想化,不分学科的三维目标过于泛化,这必然影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二)教师培训力度不够,流于表面形式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新的对课程理念、课程管理体制以及课程实施的深刻变革,更加需要全面、深刻的教师培训来保证。但是,目前教师的培训针对性不强,一般限于专家的集中讲授,表现出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与教师的实际要求不吻合。例如:当前主要是分层次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地市级或省级教师由省级教育学院培训,县级教师由地市级教育部门培训,农村教师由县教育局来培训,且近90%是采用专家讲授、集中培训的方式;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的讲授仅占10%左右,且对教师如何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缺乏引导与监督,从而使教师的知识源头缺乏活水,知识陈旧或行为茫然。

(三)教师压力过大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但这类学习方式一般适用于小班教学,在大班或复式班运用,教师需要更认真地设计,在备课与方法上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忻州市有国家级贫困县11个,占全国贫困县(35个)的31.43%;目前小学中有复式班的学校占总数的61.1%,复式班占总班数的20.64%,复式班学生占小学生总数的31.2%。再加上对学生能力、主体性的培养,教师难以适应。此外,经济的贫困导致大多数教师工资待遇低,生活负担重,经济压力大,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四)教师职业倦怠感较强。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长期工作在高度压力下的教师,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长期的压力和倦怠不仅造成教师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同时也影响着教学水平。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绪衰竭,即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每天机械奔波于家庭与教室之间;第二,非人性化,即教师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第三,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评价降低。高年龄、高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明显高于年轻教师,小学教师明显高于中学教师。如此消极的心理状态显然难以有合理的教学行为,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

(五)评价体系滞后

评价体系,尤其是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落实课程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教学行为。在升学率至上的今天,“学校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而作为学生监护人的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却又担心孩子考试成绩,两相权衡下还是多以升学为主要追求。个别学校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受到家长的强烈抵制;每年一度的评优、评模、晋升职称等常规工作,仍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如此评价标准下的教学方式自然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悖,评价制度的滞后与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瓶颈。

三、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对策

(一)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首先在于其能够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这方面,除了教师自学新课标外,学校还要通过培训、观摩录像等多种途径,使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标蕴含的时代内涵和本质要求,从内心深处树立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切实转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激发教师对教育改革的内在动机与热情。

(二)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由人类的主体性构筑而成,需要教师对教学行为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教师真正改变教学行为的前提,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反思内容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实践、能力结构、处理学生问题的方法、教学结果等,它是基于提高自我教学能力的强烈愿望,以教师的教学需要和个性特征为前提,“它指明了处于教学实践中的人,应该审视教学过程,反思自身行为的合理性程度。”有反思意识,才能以教学主体的身份投入教学之中,对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不断地促使自己朝既定的方向努力。而缺乏反思意识的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三)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

第一,我们应该对培训的形式及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要动员全体教师参与,使培训的内容更加贴近教师实际,与其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反思;将培训内容深入到微观层次,少一些集中讲授,多一些现场观摩;少一些理论知识的传授,多一些有指导性的讨论与研究,将科学规范的案例示范于课堂,使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将新教材的分析与课题设计联系起来,将教学理念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第二,加强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将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着重对教师进行课程基本理论、课改目标及理论、教学原则与教材、具体的教学策略、学科教学案例等方面的培训,从多方面健全培训制度。

(四)降低教师压力,消除其职业倦怠,使教师保持健康的心态

教师压力的降低、职业倦怠感的消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校长、家长、学生与社会对教师应抱有合理的期望,从加大教育投资和加大宣传人手,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第二,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特征,树立恰当的期望,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对教育工作的性质有正确的认识。第三,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如,校领导实行开放民主的管理制度、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等,这是教师保持健康心态和积极个性的重要举措。第四,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更理性地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信心。作为教师个体,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查处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

(五)改革教师评价标准,建立动态、多元、综合的评价体系

篇12

2.其他教学方式与趣味教学法的结合应用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教学方法的单一应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在化学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也应注重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

2.1提问的技巧性、趣味性确保了提问的有效性

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水平,趣味教学结合提问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中,将提问与有趣的实验结合起来,将燃烧旺盛的木条伸入一个集气瓶中,木条会逐渐熄灭,当木条只剩一点小火星时,拿出来并提问:木条会在集气瓶中熄灭吗?由于学生看到先前的实验,很多学生会认为木条熄灭,教师拿着带火星的木条放到另一个集气瓶中,木条会恢复燃烧.有的同学就会联想到先前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很快的猜到第二个集气瓶中的是氧气,第一个集气瓶与氧气相似,那也应是一种气体了.有的同学回想:原来老师并不是放在第一次用的集气瓶中,那第一次的集气瓶中装的是什么气体呢?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探究、理解,掌握的也会更为牢固.

2.2将趣味教学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而生活又给学生提供了知识实践的机会,结合实践进行化学教学,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学“自然界的水”时,学生平常生活中接触的水相当丰富,如矿物质水、自来水、蒸馏水、冰块、污水等,水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水的不同形态、软水与硬水的区别、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等.此外,在教学中向学生讲授(有条件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水相关的新闻)一些污水处理的最新科技,如将“污水”变成“饮用水”,让学生客观地看待高科技对人类世界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3将化学教学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时,将二氧化碳学习与消防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灭火作用.

3.趣味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趣味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广泛地应用趣味教学方法外,应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首先,学生发现化学趣味性的时候,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探索的方法,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指路人,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远比逼迫和强制学生学习更有效果.其次,初中学生思想逐渐的成熟,他们渴望和“大人”沟通、被“大人”认可,化学教学过程中,重视与学生的相互交流,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方向,采取更切合学生思维模式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化学教学效果极为有用.再次,在趣味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要把握好兴趣启发、引导的“度”,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化学学习观念,增长其化学学习能力,使其在化学学习、研究的道路上更加轻松自如、有所作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