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5 20:48: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区工作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正案规定,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社区矫正。这在继刑法修正案八以后,再一次在国家立法层面上,肯定了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一大亮点是扩大了社区矫正适用范围,增加了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情形。社区矫正适用范围的扩大,对于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行政机关而言,不仅仅是责任,更是挑战。如何克服实践中的困难,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是社区矫正工作理论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矫正人员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数量比愈来愈大。截止20__年6月底,沙市区在册的社矫人员共有__名,累计接收__人。去年同期是在册人数__人,累计接收__人。目前沙市区司法局下辖10个司法所,从事社矫工作的编制内工作人员共有15名,这与去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然而社矫人员与社矫工作人员的比例上升。
(二)社区矫正的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根据刑法修正案八以及即将实施的刑诉法修正案的有关规定,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管制;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假释。对社矫人员的教育,是社区矫正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效果与成功率。由于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而矫正教育方式的大众化、统一化,使得部分罪犯在学习教育过程中产生抵触心理,存在不服管、不报告、不请假即外出,甚至成为脱管人员的现象,部分社区矫正人员即使有心学习,也常常因为教育内容不符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而放弃学习。目前,仍然采取的是比较单一的、传统的教育模式,针对性不强。
(三)对社矫人员的帮助工作如何落到实处。目前,在册的社矫人员中,有__人处于无业状态,大约占总人数的30%,46岁至60岁之间的人员有__人。家庭困难、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的大约占总人数的20%。低保、社保、专项的慰问款等,能带来一定的帮助,然而,却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借助过渡性安置实体,使得帮扶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是我们在工作中要摸索出来的道路。
二、对社矫工作的几点设想
(一)属地原则为主,指定原则为辅。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六条的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按照规定,社矫人员按照属地原则到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告,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指定一个司法所对其进行日常的管理,并未严格规定是在社矫人员的居住地的司法所进行报到。尽管在实际工作中的通常做法均是由居住地的司法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但是这并不排除可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县级司法局指定居住地以外的司法所负责管理,因为没有强制性规定的。比如:监狱警察与犯人的管理,是按照4比1的比例来配备警力的,而我们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工作,应改变一贯坚持的属地原则,如果采取指定原则,就可以缓解前述社区矫正人员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数量比愈来愈大的问题。在沙市辖区内,在册社矫人员,城区街办社区矫正人员最多的司法所,胜利司法所__人,解放司法所__人;基层乡镇社区矫正人员最多的司法所,关沮镇司法所*人,锣场镇司法所*人。社矫人员人数两极化比较严重。出于科学安排,可以将部分具备特定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指定到居住地以外的司法所,进行均衡化管理。
特定条件是指要具备相邻关系,且转移管理不致发生其他不良影响。相邻关系是指社矫人员居住地临近拟指定司法所的辖区,便于管理。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到转移管理的后果,某些情况下不适合转移管理,如受害人及其近亲属居住在拟指定的司法所,易发生冲突等。
属地原则为主,指定原则为辅,既能平衡社矫人员与社矫工作人员的数量比两极化,也能充分利用目前现有的司法干警的警力资源,对于目前无法扩充警力的现实状况而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现状综述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经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检索和甄别,以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仅有10余篇。虽然数量不多,但也产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刘雪莲是较早研究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学者,她从实践层面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问题和需求,并针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提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马定计、应一也以2007年上海市组织的一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现状,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必要性,并从政策制度支持和加强教育培训两个维度,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路径。南红伟以专业化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素养的要求为切入点,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构成,指出了专业化现状与理想之间差距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应注重政府、社区、个人和理论研究四个方面的结合。黄健借鉴社会学领域的成果,对“专业”和“专业化”的内涵作出了界定,探讨了影响一个职业专业化的各种主要力量,深入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现实起点,认为应从政府、学术共同体、专业人员自我及其所在机构四个方面,来促进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熊菲以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探讨了中美城市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现状和差异。基于比较分析的结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社区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乔维德以无锡市为例,通过调查访谈,分析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思想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区和工作者自身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赵彦斌、花月阐述了美国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特色,分析了其在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方面的经验,并从专业保障制度、专业组织、专业培训、专业资格和专业道德方面探讨了对我国的启示。黄静芝撰文指出,当前的社区教育队伍存在着专业知识体系缺乏、学历层次偏低、高龄化现象严重、道德观念淡薄、自制力不足和专业发展意识欠缺等问题,分析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在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升策略。王秋芳探讨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从“职业”到“专业”转型的发展策略,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构建了社区教育工作者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培养培训模式。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回答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专业化、什么是专业化、专业化的现状以及怎样专业化等基本问题,在理论上指明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然而,从实践层面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实然于应然之间差距还较为明显。为此,分析探讨影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就十分必要和迫切,这也正是本文成文的原因。
三、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
1.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还未得到相关部门充分地认识我国的社区教育,一直以来主要是靠教育部门在推动。实际上,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早有认识,这从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可以看出来。早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00〕14号)就指出,要健全管理队伍,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对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进一步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地要加强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制定岗位规范,开发培训课程,建立培训中心。2013年3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又印发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教职成司函〔2013〕35号),明确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分类及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根据教育部这一系列文件的要求,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细则,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这些文件的出台,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配备、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提供了依据,奠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然而,社区教育毕竟是个大教育的观念,它超出了教育部门的范畴,涉及劳动、民政等多个部门,仅靠教育部门孤军奋战,必然陷入难以推动的困境。教育部门制定的政策由于缺乏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而未能在实践层面有效地展开,使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陷入困境。
2.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缺少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保障
国外实践经验证明,加强立法和建立政策制度保障,是社区教育取得发展成功的经验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有着相对完备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保障制度,主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和鼓励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提升。这些政策和法律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从业资格和专业培训等内容作出了规定,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再比如韩国,韩国于1999年制定了《终身教育法》,并专章对终身教育士的资格获取、工作任务、教育培训、工作分配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极大地促进了韩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观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发展过程中的政策体制障碍早已暴露出来且日益加剧,而有关终身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虽经多次提起,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并殃及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进程。《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是我国大陆第一部关于终身教育的成文立法,开创了地方终身教育立法的先河。该法的颁布对推动地方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该法内容与原则方面的不够完善,不少与终身教育密切相关的事项,如对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社区教育工作者等,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从而导致在实践层面困难重重。在现行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强制措施和相关部门认识不足,我国有关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度缺位严重。只有教育部门在唱独角戏,难以统筹协调其他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来共同推动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的发展。笔者在与社区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交流中发现,大部分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对于在更高层面出台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认定、专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制度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需求。社区教育机构的领导也对此表示出强烈的关注,希望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聘任、考核、晋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然而,现实层面政策制度的缺失却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3.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队伍基础十分薄弱
当前的这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基础十分薄弱,这也是制约其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从数量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配备在总数上明显不足,但其由于工作职责广、服务对象众、工作任务繁杂,每天都要疲于应对各种工作事务,无暇参与各种专业化的培训和研究社区教育的规律,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其次,从来源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主要是从其他部门转行而来,绝大部分人员缺乏与工作相关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背景,加大了其专业化发展的难度;第三,从年龄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年龄的老化,导致这支队伍总体自我专业发展的意愿不强烈;第四,从学历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学历水平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教师队伍明显偏低,导致了这支队伍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能力欠缺;第五,从流动性上来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流动率较高,从业年限较短,队伍的稳定性不足,不利于专业化队伍的形成。总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队伍基础之薄弱,对其专业化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从以上论述来看,整体而言,阻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症结,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因此,针对这些症结,须内外结合、双管齐下。
1.制定法律法规,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对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予以确认,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否则,在各部门职责不明、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身份模糊的情况下,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必然会遭遇合法性危机。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提出应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可见,关于立法工作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国外的实践经验也证明,立法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社区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其中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入职要求、职责权利等内容,使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获得合法性的角色定位。在法律法规出台的过程中,各级各类社区教育的研究机构、业务指导机构、办学机构应强化自身的政策咨询职能,积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立法的各项筹备工作,促成社区教育法律法规的早日出台。国家层面出台法律法规,由于涉及面较广,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因此酝酿周期难免较长。为了应对社区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各省可以根据本省社区教育的实际,先行制定省级层面的法律法规。一来可以解燃眉之急,二来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方面,可以学习上海的经验。《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于2011年5月正式实施,条例对从事终身教育的专职教师的入职资格、职务评聘、业务进修、专业技术考核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的出台,解决了专职人员的岗位晋升、专业发展与公平待遇问题,为专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法律法规由于其普适性和高度凝练性,它只能从宏观上作出概括性的规定。因而,实践层面,还需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形成可操作的规范性文件,明确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数量配备、岗位要求、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养培训等方面的问题。政策制度的出台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超越教育部门的范畴,方具有实践上的执行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市县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办法,在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领导挂帅,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终身(社区)教育委员会,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整合协调各部门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出台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具体说来,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度应主要涵盖:(1)岗位资格制度。建立岗位资格制度,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从职业走向专业的重要标志。(2)职业准入制度。聘用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人员从事社区教育工作。(3)专业职务晋升制度。明确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的职称评审系列,提供明晰畅通的渠道,是稳定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关键。(4)进修培训制度。强化队伍的培训,明确培训的时长和要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常规性和实效性。
3.加强培养和培训,是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重点
由于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大部分是从民政、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等部门转行而来,因而普遍缺乏学科知识和专业背景,学历层次也普遍偏低,知识和能力素养远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大队伍的培养力度,提升培养的层次。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外各发达国家普遍实现了依托大学开设学科专业来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而我国大学尚未开设社区教育方面的专业,仅少数大学在其他学科门类下设立了社区教育的研究方向。我们应该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广泛依托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终身教育或社区教育方面的本科专业,同时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也设立该方向,并科学地设置相关学科课程,寻求积极的培养方案,从源头上解决社区教育工作者学科知识缺乏、专业素养薄弱的问题。在高校开设专业培养社区教育工作者,虽然解决了源头上的问题,但毕竟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眼下,加强对当前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是首要选择。从目前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现状来看,虽然各地都不同程度地组织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和业务培训,但由于专业伦理和专业标准同一性的缺失,和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往往流于表面,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因此,加强队伍的培训,首先是要建立同一性的专业标准,明确专业知能要求,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其次,培训要有系统性,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开展系统完整的培训;第三,培训工作要常态化,要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开展,明确培训的时长和频率;第四,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可采用交流研讨、学术报告、实地考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第五,培训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岗位性质,开展分类分层培训;第六,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建立培训评价考核机制,提升培训实效。
“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在狭义上讲,即社区的一线人员,好的全科医生,有经验的护士。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师,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全科医生应具备综合性的知识,高尚的素质,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才能,执着的科学精神。全科医生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使您疾病得到最有效的处理,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上门服务,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的病人,根据病人的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各自的医疗档案,这样不仅大大的提高了患者在治疗上的准确度,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全科医生对社区人群可以组织专家会诊,协调转诊,组织健康体检等工作,也可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加强对体弱多病的群体(如:老人,小孩)的护理等工作,这些工作也极大的加强了社区群众的健康防范意识。那么担负以上重任的社区医院医师是怎样的一些人呢?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学历构成[1],见表1。
而在2002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卫生人员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我们可以看到[2]:25~34岁的执业医师占26.1%,35~44岁的占22.1%,45~54岁的占42.4%,按工作年限来分10~19年的执业医师占17.4%,20~29年的占40.4%,从学历上来分占40.4%的为大专毕业,中专毕业的仍可占到36.9%,按专业技术资格分初级职称占55.6%。以上数据表明在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中,低学历,低职称,老年医师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显然跟不上社区卫生工作的发展。尽管由省市卫生系统组织的对社区医师的免费培训紧锣密鼓的开展,但要想把一批年富力强,经验充足的医师放到社区就不像培训工作那样简单了。
硬件、设备问题:①硬件设施:它包括社区卫生机构的用房,一般检查设备。据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为254.76m2>/sup>;按照一级医院的基本设备设置标准所列出的19项设备,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拥有6.24种设备;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所列出的14项设备,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拥有9.66种设备。有31.6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有编制床位;设置观察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每个机构有观察床位4.64张。②在基本设备方面: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相关的设备配置情况较为理想。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问题尚未解决[3],笔者调查了济南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0%为租赁用房,为了避免高额租金许多社区选在偏僻的位置,而位置较好的社区医院则被高昂的房屋租金弄得不堪重负。
资金投入:政府决心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社区机构的运营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社区卫生的医疗收入中治疗费占很小的比例,所以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以来,社区机构的自营收入就非常少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非盈利机构,无论从房租,水电,特别是人员工资都只能靠政府财政支持。然而由于经济体制的制约,现行的财政体制无法准确对初级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补贴。在市场力量主宰医疗服务的同时,政府投入医疗服务的资源十分有限。虽然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投入绝对数上增长,但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逐年下降。从1993年6.07%下降到2002年的4.12%,到了2003年,这一比重有所上升,达到了4.53%。
讨 论
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人员学历低,专业水平低,可以派高学历,水平高的医学人员到社区,各方面资金不足就尽量加大投入,然而真正搞好社区卫生建设,做到让百姓“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却远远不能仅用以上两种方法解决。在美国,学生经过4年大学教育,毕业后再报考医学院校。完成4年本科医学学业拿到医学学士学位后,选择家庭医学作为专业方向的医学毕业生,要向举办家庭医生(即其他国家的全科医生)培训项目的医院提出申请,经过竞争和遴选,进入家庭医学住院医生培训项目。训练时间为3年,前两年主要在大医院或社区医院培训,但每周至少2~3个半天到社区诊所实习;第3年主要在社区诊所培训。住院医生每年必须参加由美国家庭医疗委员会命题、组织的统一考试,合格者可进入下一阶段培训。3年培训结束后,还要参加由该委员会统一组织的综合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家庭医生资格证书。此外,美国家庭医生每6年必须参加美国家庭医学委员会组织的家庭医生资格再认证,这种再认证与全科医学的继续教育相联系,要求医生每6年必须获得CME(继续医学教育)300学分,合格者方能再注册执业。如此严格的全科医生培训才能真正提高社区医生的整体水平,任何流于形式的短期学习或培训在社区工作中是无法应付各科疾病诊断处理的。显然,这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李航,陈琦,李静,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力资源现状及地区间比较.中国全科医学,2005,8(13):1042.
本文主要是在《北京市社区矫正实施细则》(以下称《实施细则》)出台之际,就社区矫正工作在检察监督方面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刑法修正案八》的实施,使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形成了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而“两高”、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出台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使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在立法性文件和规范性文件的双重指导之下,如何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的检察监督机制成为了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任何一项权力和工作都是需要进行监督的,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社区矫正活动是国家行刑权当运用,事关法律的尊严,公民的权利乃至社会的稳定,同样需要其他权力的制衡。社区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的实现和社区矫正工作功能和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参加主体的有效监督。
(一)人民检察院负责监督社区矫正工作有利于纠正社区矫正参加主体的不法行为
在现实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着社区矫正参加主体权力滥用的情况,比如无故延长或缩短矫正时间、放宽对保外就医或监外执行的条件、为不该进行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提供社区矫正的渠道等等。因此,人民检察院可以通过权力制约来制止违法腐败行为。
(二)人民检察院负责监督社区矫正工作能够保证社区矫正工作更加规范化
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社区矫正人员的交付、教育、处罚和解除等诸多程序,因此,人民检察院通过监督可以使社区矫正工作的每个程序都得到贯彻,每一个环节都得到落实,这样既能对社区矫正的参加主体的职责进行规范,也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行为加以规范。
(三)人民检察院负责监督社区矫正工作可以维护社区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
社区矫正人员同样属于服刑人员,有着犯罪分子的身份,他们大多虽然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面临着就业歧视和交往歧视,但都是认真悔过自新的,都是愿意重新回归社会的。因此社区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一定要切实得到维护,杜绝由于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而使他们再次犯罪的现象发生。
(四)人民检察院负责监督社区矫正工作对推动我国的司法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对作为刑罚执行活动的社区矫正予以监督,是保证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开展的必要条件。人民检察院监督社区矫正工作对创新我国司法改革,完善刑罚执行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俱佳的途径。
二、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
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相比,《实施细则》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的进一步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司法行政机关矫前接收时,人民检察院可以对社区矫正人员下落不明的追查情况予以监督。人民检察院还可以对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
2.在社区矫正工作实施过程中,社区矫正人员因保外就医或暂予监外执行需要做病残鉴定,区县人民检察院在鉴定当日应当派员到场监督。
3.在对社区矫正工作的保障方面,在由司法行政机关自己制定突发事件解决机制联合突发机制改为由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与公安、检察等机关联合建立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方便了人民检察院对突发事件的监督。
4.在对矫正人员处罚方面,规定了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违法的社区矫正人员依法作出处理后应通报给人民检察院的具体时间期限,有利于人民检察院及时的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处罚情况进行监督。
由于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执法工作,涉及不同的执法行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环节性。因此抓住社区矫正工作的各个环节,明确各个环节中的监督任务,针对性的开展监督,是保证检察监督有效到位的重要方法。
三、人民检察院在监督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困境
四、强化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需要采取的措施
对社区矫正执法活动的监督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关乎到了我国司法机制改革的创新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努力强化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职能:
(一)要明确人民检察院的独立监督者地位
人民检察院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责就是行使监督权,因此不应再参与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不再参与对突发事件解决机制的建立。其他机关也不能与人民检察院共同享有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权。
(二)强化人民检察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事中检察权
检察机关应根据社区矫正的进程,从“前、中、后”三个时点对社区矫正实施三段式同步监督,确保在整个社区矫正过程中都有检察机关的介入和“在场”,从而将检察监督的重心由“纠错于既然”转向“防患于未然。
(三)完善立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体系化的法律支持
社区矫正是一项严肃的工程,应该有一部社区矫正法对社区矫正工作的交付、施行、监督、法律责任做出体系化的规定。同时,人民检察院应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科学地制定出台本部门参与矫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做到监督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四)加强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监督权的威慑力
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如果违法了法律而又不进行整改或纠正的,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建议书或违法通知书应该被保证能落到实处,彻底改变检察院监督权软弱无力的情况。人民检察院应定期开展专项社区矫正专项活动,应针对各类社区矫正人员定期(每月或每季)开展专项检察活动,分别对各类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拉网式监督,在专项检检察活动后对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监所提出提监督意见或检察预案。
(五)人民检察院应保证社区矫正人员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得到及时的权利救济
人民检察院内部的控告申诉检察科应该对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负起责任。在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交付与接收时,应该告知其享有的救济性权利。当社区矫正人员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该向人民检察院内部的控告申诉检察科进行申诉并寻求救济。
(六)建立与社区矫正监督工作相适应专门检察机构
引言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力,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公共事业,关系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工作和亿万人民的生活。由于发电、用电在同一瞬间完成,就必须要求电力系统的各个生产环节时刻处于完好的状态,一旦遭到破坏,就不能实现让电能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目的。电力设施中的一个螺栓、一根塔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维护整个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石。
正是基于社会赋予供电企业安全、可靠供电的使命,对于众多威胁电力设施安全运行的现象,一经发现,供电公司积极派专人到现场联系多方请求协助解决,但往往不能及时、合理得到解决,给我供电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给社会公共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外力破坏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大量建设工程相继破土动工,在线路保护区内进行施工、建筑的现象也大大增加。一些施工单位无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事先不与电力主管部门进行协商,擅自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违章施工、违章修建建筑物、违章植树等,造成线路跳闸频发。城市建设施工挖断地下电缆造成停电的事故也在不断增加。施工机械车辆不断增加,车辆碰触电杆、碰挂导线的故障也时常发生。
(二)蓄意盗窃屡禁不止
为防止因盗窃造成电力实施故障,基层供电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安装防盗设施和聘请当地护线员的方法进行防范,仍经常发生设施被盗现象。主要是因为部分群众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盗窃惯犯常犯受利益的驱使,加上销赃容易,致使盗窃电力设施屡禁不止,造成供电企业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三)线树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各地绿化工作逐年增加,兴起大面积植树造林之势,致使线路保护区内违章植树现象十分严重。许多电力设施保护区新增的树木品种以速生杨为主,这些生长速度快的树种将在今后2-3年内直接危及线路的安全运行,形成人身和电力设施的安全隐患。在发现这些树木种植初期,尽管供电公司已经派专人深入各乡镇、村庄进行宣传、讲解,说明《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相关条款和在线路保护区内植树的危险隐患,但不能得到支持。以文件形式请示当地市政府给予协调解决,虽然市政府批示到相关部门要求给予解决,但各乡镇不能按照《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相关要求进行处理,索要高额赔偿,致使电力线路保护区内的树木无法得到控制。
(四)电力保护区内违章施工、违章建筑、随意堆物等层出不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线路保护区内推土开田、修路、建房、开挖人工湖等威胁电力设施安全的活动大量增加,已经直接或间接威胁到人身、设备的安全。这些存在极大危险隐患是在线路巡视中被发现,往往是正在进行或已经完工造成安全隐患,任何施工单位或个人从未事先告知我局需要在线路保护区内作业,置人身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于不顾,仍强行野蛮施工。
(五)“三线”违规搭挂屡禁不止
部分电信、广电单位施工时,为了降低成本,将弱电线路架设在电力线路杆塔上或自电力线路下方穿越,但无法保证与电力线路的有效安全距离,易造成强、弱电线路相互碰触,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人民群众人身与财产伤害。地埋线路也存在类似现象,随意穿越甚至封堵电力管道,给电力线路的运行维护带来极大不便,这无异于埋设了一颗“不定时炸弹”, 无法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供电企业正常供电。
二、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
供电企业应加强电力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宣传媒体、电视广播、宣传展板、电力宣传车等在人员密集及公共场所,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群众守法意识,共同维护供电企业和国家利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电力设施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
(二)强化执法力度
积极与当地政府以及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借助政府和公安部门大力支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制定并实施保证电力建设、电力施工不受阻的相关行政制度,以保证地方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确保电力正常供应。对蓄意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并追究法律责任,减少盗窃、破坏电力设施事件的发生。
(三)完善管理制度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相关规定,针对影响电力设施安全运行存在的问题和违规行为,制定出保证电力建设、电力施工不受阻的相关行政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执行并落实行政制度和管理办法,保证地方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确保电力设施和电力建设工程和谐、健康发展,确保电力正常供应。
(四)加强组织协调
在以后需要跨越、穿越输配电线路的规划建设中,要求设计、规划单位要充分考虑输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尊重电力设施保护区规划。如果需要,设计、规划、建设、施工单位应积极并提前与我供电企业取得联系,以书面形式说明施工建设情况,共同协商,做好预防措施。
(五)做好长远规划
供电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高科技防盗手段,在偏远山区、易发生被盗地段输配电线路、配电变压器安装防盗报警装置,同时,聘请义务护线员,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群防群治作用,共同保护电力设施。
三、特别重视充分依靠和发挥政府职能
(一)要坚持依靠当地政府,成立由政府负责人牵头,发改、建设、国土、林业、安监、公安等政府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电力设施保护领导组织”。电力设施保护领导组织办公室设在电力主管部门(发改委),强化电力主管部门执法力度,采取多部门联动执法,多管齐下,在规划、审批、开工、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厉打击违反《电力法》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违法行为。
(二)要注重收集和汇总当地、全省甚至全国近几年因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施工造成的各种事故,以及造成的损失和恶劣影响的数据。推进和提高政府各有关部门对电力设施安全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成地方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出台一些规范性文件。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供电企业为辅的政企长效机制,并把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纳入政府日常工作和行政执法机制,做到机构健全、措施得力、责任明确、流程规范、人员到位。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是和谐社区的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发展,使社区建设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转变。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欠缺和历史条件限制,我国专业社区工作者数量较少,且专业素质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和谐社区的建构,从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培养社会工作学生服务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社会工作者显得十分必要。
1城市化过程中和谐社区建设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1.I城市化过程的发展
城市化即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城市和农村相比较,城市的建筑集中且高楼大厦林立。城市化除了要求高楼大厦等物质基础外,还需要大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强的城市社区。城市化是物质和精神共同建构的系统工程。高楼大厦构建了城市社区的物质基础,但和谐社区的建设还要从精神角度加以建构。
1:2城市化要求建构和谐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从结构层次来看,城市一般都是市下设区,区下设街道,街道下设社区。从组织角度来看,城市社区不是政府行政机构,而是社区自治组织。但从实际执行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作为自治组织的功能是在街道及其上级行政部门领导下实现的。一定的结构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需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和社会参与功能,只有城市社区得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1.3和谐社区的建构需要提升城市社区的服务能力
和谐社区,就是指社区的资源得到合理运用,社区环境优良,人口结构合理,社区服务能力较高,社区凝聚力、认同感及归属感很强,本社区与他社区及社会环境能够进行良好互动。
社区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社区服务指为社区里的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及精神服务,或者说服务于社区的一切O从狭义来看,社区服务指对社区内的残疾人、老人、儿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旨在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充分调动社区资源,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实现与他社区的良好互动。使社区成为和谐社区。
2我国社区工作重心转移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2.1社区工作重心由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转移
我国社区工作经历了一个由社区建设到社区服务的转变过程。我国早期社区工作主要是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建设过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居委会是建立在单位制基础上的,而社区则是建立在社会化服务基础上的。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要逐渐实现“单位办社会”向“社区办社会”转变。这种转变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员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居委会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性建设,而社区组织、人员建设随着单位制的解体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探索生建设。随着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逐渐完善,社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工作的中心内容。社会发展有一个从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过程。就社区工作来看,社区建设是结构性建设,而社区服务则是功能性发挥。也就是说,社区工作逐渐经历由社区建设这种结构性变化到社区服务这种功能性发挥的转变,是社会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发展性过程。
2.2社区服务中心地位的确立要求量与质的提升
随着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的转移,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量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数量规模的扩大,质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升。首先从广义社区服务来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性过程。就社区服务而言,就是要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服务设施,不断提高便民利民服务的质量,使社区居民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从狭义社区服务来看,社区服务要为社区里的弱势人群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福利服务,以便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由于社会转型的深人,以下岗为标志的结构性失业还在不断出现,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社区下岗职工和经济困难群体不断增多。要改善这些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就必须有更多的专业社区工作者参与进来,提供更充分的社区福利服务,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
2.3社区服务需要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随着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中心地位的凸显,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来开展社区服务。有人认为,开展社区服务,只不过是上级政府拨些钱,放点权,盖几个社区服务中心,没有什么难办的,现有社区工作员就足够了,不需要建设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其实不然,社区服务固然需要政府的管理与领导,但由于政府对社区建设是宏观的领导,很多具体方面还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提供专业服务。由于居委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工作员专业素质相对低下,不能够提供满足较高层次的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服务,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来开展社区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培养的过程。社会工作学生正是接受这种专业培养的群体,他们是建设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最理想的接班人。
3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
3.1服务人员数量不够
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首先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够。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会是在单位制的基础上运营的,单位给职工提供了很多便利和保障,这减轻了居委会的压力,因此,居委会的人员往往比较少。实行社区改革以后,新设置的社区工作员基本都是直接由居委会人员转变过来。由于单位制的解体,以前由单位给职工提供的便利和保障需要由社区单独来完成,社区工作员显得十分不够。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他们社区服务的人员充足,主要包括社区工作者和志愿服务的义工。由于社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义工团体,这些团体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的义务服务会登记下来,形成时间储蓄,即他们提供义务服务的时间以后就是享受服务的时间,这刺激了更多义工的参与。与之相比,我国参加城市社区服务的义工比较少,几乎都只是一些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并且参与社区服务的频率也比较低。可见,我国社区服务人员数量还很不够。
3.2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其次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社区建设起步较晚,社区工作者几乎都是以前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而居委会主要由妇女和一些残疾人担任,由于从业门槛低,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社区工作知识。这首要表现为社区理论素养的缺乏。他们中很少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社区工作者。从业资格证一定程度可以说明专业素养。从职业认证角度来看,社区工作的专业认证很晚才在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进行试点,全国性的从业资格认证考试2008年才开始。社区浓厚的地方特色,加上社会工作毕业生不愿到社区就业,造成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使得城市社区人员的素质极为低下。
要解决城市社区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必须完善社区人员的从业资格证制度,对长期不能通过的工作人员实行淘汰制度。
4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
4.1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的欠缺
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和毕业生不断增多,逐渐成为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首先,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数量的欠缺。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全国性社会工作资格认证考试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就业层次逐渐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开始到社区就业,壮大了社区服务的队伍。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有到社区实习的实践课安排,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也可以在实习督导和社区工作员的指导下进行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这弥补了社区服务队伍数量上的欠缺。
4,2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质的欠缺
社会工作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将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理论,掌握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对社区服务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我国社区服务队伍由于甚少接受专业理论的训练往往理论知识极为贫乏,只能用简单的方法去推行社区服务。随着社区的发展和社区居民需求的提升,这种简单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必须通过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来加以改变。对于经典理论模型的借鉴,社会工作学生在经过专业课的学习之后已经十分熟悉。他们能够提供比现有社区工作者提供的更高层次的社区服务,这种高层次的社区服务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5社会工作学生社区服务的实践能力相对不足
5.1社会工作学生对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
社会工作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基本掌握了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理论知识。由于社区工作是从西方传人的,其经典理论模型基本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社区工作基础上的,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由于社会工作学生到社区进行实践和实习的时间较少,它们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如果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社区理论来指导我国社区服务的实践,必然会因为实践环境的差距而导致理论适用性不够,从而犯经验主义错误,不利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因此,社区工作学生应该经常深人社区,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了解。超级秘书网
5.2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还很不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还很不合理。实践课的安排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进行实践课的学习,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安排往往很少,一个学期就几节实践课,往往还流于形式,这使得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阻碍了他们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
论文摘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发展模式就是针对我国目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在总结国内社区建设经验和介绍国外社区发展做法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吸收借鉴各方之长,提出新的社区发展模式涉及的主要方面及其特征。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发展模式就是针对我国目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在总结国内社区建设经验和介绍国外社区发展做法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吸收借鉴各方之长.人们提出新的社区发展模式涉及的主要方面及其特征:
第一,社区管理组织多元化。社区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政府逐渐转变职能的过程.是一个社区与社会渐趋成长的过程。社区建设主要不是一项“政府工作”,而是一项社会工作,扮演主要角色的不应当仅仅是政府,而是社会力量和居民群众。从社区发展的长远目标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是社区管理的大趋势。作为新的社区发展模式基础。社区管理的权威机构应当是由社区范围内的街道办事处、企事业单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团体横向联结共同参与组建的社区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代表,在社区建设中的理想角色应当是发挥指导员、组织者、推动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在进一步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强化街道办事处社区管理、组织、协调职能.构筑“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发挥社区企业单位的作用。培养和发展非营利服务机构。国外社区大多数管理与服务的工作由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承担.他们在社区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与市场的中介机构,与政府、营利组织(企业)起,共同构成社会机制的三大板块。
第二,社区筹资渠道多元化。社区建设投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社区建设是一项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必须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建立由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及有关服务收费为主要来源的多元化社区发展筹资渠道。一是建立政府对社区服务机构f包括其他非营利机构在内)的资助制度。并将这种资助制度纳入政府经常性的财政预算:二是建立类似“社区发展基金”的筹资机构.通过各种手段广泛调动社区内外的民间资源。吸收机构赠款和民间捐款,并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将各种资源统一分配到社区服务机构中去:三是组建社区服务发展公司.负责组织辖区内的经济建设活动,并通过其工作。赢得政府和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这样做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区发展资金,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实施再就业工程作出贡献。
第三,社区服务形式与内容多样化。将政府兴办的社区服务中心的无偿和低收费服务、企业的收费服务与来自各行各业的自愿者组织的自愿服务、邻里的互助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将低层次的一般生活服务与高层次的文化智力服务结合起来.满足群众的生活、休闲、娱乐、康复、健身、卫生保健、心理咨询、就业培训、老人和儿童照顾等各种各样的需求。
第四。社区工作者构成多元化。社区工作者主要是指居民自治组织居委会干部与街道办事处干部。国外及港台地区社区工作者大多是经过社会专业训练的大中专毕业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居委会干部年龄大、文化低、能力差的状况.适应社区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大居委会干部的改革与调整力度。通过留用一批离退休人员、招聘一批事业编制专职干部、培养引进一批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等措施,逐步改善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结构,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同时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使社区工作者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为使社区工作者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需要在有关大中专院校扩大或增设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专业。
第五,社区居民参与普遍化。社区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居民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决定着社区建设的成功与否。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和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离开了对居民社区意识的培育和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广泛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国内外社区发展的经验表明:社区居民参与程度是社区发展程度的标志.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意识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源。居民的社区归属意识和参与意识淡薄是制约我国社区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新的社区建设模式应当包括多种形式的社区参与渠道和参与形式。如建立社区委员会、吸收居民代表参加社区管理、建立各种形式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建立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机制。以及建立非正式支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网络等,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教育中来。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引发了一系列行政管理体制与职能转变的迫切需求。社区作为城市最小的组织细胞,其组织机构的角色和职能也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5O年代中叶到80年代初,中国城市社区组织机构从形式到结构,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动,但始终未摆脱社区政府管理城市社区的组织延伸之角色身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单位对个体责任承担的削弱。过去包揽职工生老病死方方面面的职责落到了社区,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历程,社区的工作核心、职能的时代诉求却倍受社区管理体制中组织机构的角色身份设定的限制。
一、杜区管理体制中社居委冲突化的角色身份对社区功能的限制
社居委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单位,从历史和现实情况看,居委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介乎于半行政、半民间之间。居委会的历史地位在于既是国家与社会在基层社区的中介,是国家政权在基层的延伸;又是基层群众的代言人和利益表达者;还肩负着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自治和互助服务的职责。
1.双重角色的冲突性,使得社居委在具体工作中角色身份的合理性降低。社区居委作为社区管理的最直接的单位,一方面要代表社区居民的心声,甚至是代表居民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而另一方面,社居委又是政府政策的执行者,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和利益。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角色身份,导致了冲突。角色代表的利益群存在差异,现实赋予社居委既是居民的代言人,又是政府意志的执行者等双重角色的内在冲突,使得社居委的工作开展在角色合理性上受到质疑。
2.双重角色承担因任务的刚性差异而出现明显的重点偏颇,在上级政府繁重的“行”的工作中淡化了对“议”的工作组织。由于两种角色任务的刚性不同,导致了双重角色冲突中的行为虚实选择与社居委设立的初衷相悖,即社居委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承担了政府的“嘴与腿”的角色,而淡化了社居委设立的基本职能,即居民的“头”的角色。
3.社居委在角色承担中的趋避行为,降低了居民的信赖感与归属感。社居委在实际工作中重“行”轻“议”,将“居民带头人”的角色边缘化,在社区居民的意识中缺乏号召力与归属感,从而导致居民主体意识淡漠,既不把自己看成是社区的主人,也不把社居委看成是社区的当家人,对社居委的依赖、信任程度很低。
4.社居委成员的角色认同程度较低。社居委的角色身份最终是通过个体的角色扮演得以实现的。当角色身份出现冲突的时候,个体会对所扮演的角色在认知上心存困惑,在情感上会出现趋避冲突的现象。进而影响到社居委成员对角色行为的执行程度。
二、城市社区体制改革中的角色身份重设之分析
在“小政府一大社会”的社会发展趋势下,社区居民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社居委“议行合一”的外制型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提升的社区群众自治性要求。社居委的角色重设成为社区改革的关键点。
中国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经历了长期、多种模式的尝试,其中,有两项尝试是通过变革角色进行的,一项是针对社区组织机构职能分离的“议行分设”,另一项则是在“议行分设”改革基础上对角色职能细化的“网格化管理”。
“议行分设”是针对“议行合一”中暴露出的角色冲突之弊端所提出的,即明确居委会职责为参与决策社区事务、监督社区行政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另由政府聘用专职社区工作者组成社区事务工作站,负责社区日常行政工作。社区网格化管理则是将社区划分成若干单元网格,纳入社区事务,确定专人负责,利用信息平台,优化工作流程,到颐运行机制。
(一)明晰了社区各群体的角色身份,有利于激发角色承担的积极性
1.社区服务者角色身份明晰,职责担当明确。以合肥市蜀山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例,针对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合理和不规范情况,该区施行机构改革,重在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遏制机构人员膨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社区机构实行“议行分设”,剥离社居委承担的行政职能,建立社区工作站;实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人员素质,激发队伍的活力。这一做法,让曾经承担着众多政府各职能部门下沉来的大量行政事务的社居委逐渐还位于真正的居民自治组织。把已经进入社居委的各项行政工作进行剥离,如将社区组织、服务、卫生、环境、治安、文化和计生等七项内容从社居委的工作职能中完全剥离出来,使社居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2.居民的“社区人”主体角色意识得以强化。“议行合一”所导致的社居委角色冲突以及“议”的角色虚化状态下,社区居民被管理的角色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社区归属意识淡化。实行“议行分设”改革之后,社居委“议”的角色得以明确,引领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能得以落实,角色承担的职责明确化,社居委在居民心目中的角色形象突出了以下几个特质:基层群众的代言人和利益表达者、居民民主自治与互助服务的召集者、政府与居民合作、信任的信息沟通者。社居委角色在统一化的基础上得以细化,使其能够获得居民的认同,让居民获得“有了自己的领头人”的感受,激发居民“社区人”的主体意识。如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的金华饭店改造项目的合资立项,就是通过“议行分设”后的社居委通过民主决策进行的。金华饭店始建于1985年,由于设施老化等原因关门歇业,资产闲置,居民对此意见较大。社居委在充分收集居民意见和调研的基础上,将民情民意做了细致的整理与分析,代表居民的合理意志,提交了改造报告,并获得立项与执行。
3.帮助个体获得角色承担的积极情感。当角色身份得到他人反应的支持,人们就会经历积极的情感过程。通过“议行分设”,社居委的成员和工作站成员的角色身份通过职责的规定得以明晰,他们对角色职责的认同与来自社区居民对这两个角色的期待是一致的,这种趋同的反应能够给社区组织成员带来积极的情感。同样,通过社居委的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事务、决策等活动中,自主自治的角色意识与积极承担居民责任的情感也获得极大的提高。
(二)角色管理规范化
角色身份对于个体来说.是“个体规划给他自身的,作为对某一特定社会位置之占据的特定身份和地位。”对于某一特定的群体来说,同样包含了社会或文化对这一角色的一系列观念和角色期待。只有在角色明确的情况下,角色之间才能够按照对角色的行动预期做出呼应并获得对角色的规范管理。
以合肥市蜀山区街道、社区聘用人员管理办法为例,坚持“结构优化、从严控制、按岗定酬、管养分离、择优聘用”的原则,在“议行分设”改革中,通过对社居委、社区工作站各岗位详细、明确的岗位说明,打破身份界限的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实行一年试用期制和三年任期制以及综合考核与末位淘汰制,岗变薪变等措施,将社居委、社区工作站中以“岗”为标志的角色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并通过明确的职责描述与评价细则,对角色行为进行了界定,规范了各岗位角色的行为管理。
(三)角色承担的细致化、主动化
在改革中,“网格化管理”是将角色承担进一步推向细致化、主动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以合肥市蜀山区琥珀街道为例,将社区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划分成26个片区,62个网格,各社区工作站人员作为网格负责人。网格责任人是本网格内发现、掌握、反馈、处置相关信息的第一责任人。这种管理模式,变社区工作站成员的角色由“专项任务迎进来”为“带着多项任务走出去”,突出了社区工作站成员这一角色的主动服务意识,并将角色承担进一步细致化了。
(一)保教工作:
我段始终以保为重,小二班幼儿第一次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身边走向社会,走进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不适应的情况较多,因此,我有必要及时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幼儿活动时会碰到的困难,及时解决,使每项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杜绝事故的发生。让家长放心地将孩子交到我们手上。
(1)组织新保育员学习保育员职责,增强保育意识,合理安排保育员的上下班时间,做好保育员与教师配合的指导工作。
(2)加强保育知识学习和正确技能操作,提高保育质量。对
幼儿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培养,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3)科学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注意动静交替。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杜绝意外事故发生。
(4)定期洗、晒、消毒玩具、用具和寝室。注意保持室内外环境和幼儿仪表的整洁。
(5)重视班级幼儿良好的常规培养,培养幼儿从小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爱劳动等良好品质。
(6)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保教目标,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设有幼儿参与、生动活泼的良好环境,每月定一周开展创设区角和环境布置的活动,提高环境的教育功能,配合园的检查。
(7)鼓励年段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做幼儿的知心朋友,日常生活中坚持用鼓励、激励的话语增进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喜欢上幼儿园。
(8)有计划地开展新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鞋子踏踏响》,制定主题活动网络、主题目标网络。
(9)配合园做好新生入园前及一年一度的体检工作,做好幼儿的身高、体重、视力的测量体检工作。
(二)教科研工作:
(1)加大教科研力度,提高教研质量,加强年段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领会学园教研专题活动精神,各班根据幼儿特点及兴趣,认真开展美术专题教研,小一班开展《以游戏形式开展小班美术活动》,小二班开展《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课题活动,做到班班有课题。
(2)贯彻《纲要》精神,以“领域”为主、“主题”为辅的课程建构形式,开展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活动。认真制定周、逐日计划,做到教育有目的,行动有方向,使每次活动行之有效。
(3)保证每两周一次的年段教研活动,并做好记录。大胆设计有创意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方法,参加园内组织的教学观摩和相互听课、评价活动,做到有集中、有分散。
(三)家长与社区:
(1)各班在“家教园地”向家长宣传本月、周、半日的教育教学内容及相关的家教文章,让家长把握家教方向,增强家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健全家园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桥梁作用,提高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质量,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亲子
活动,沟通家园教育效应,确保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3)提高家访、面访、电话访问、你说我说大家说等方式,完善家园沟通。
(4)通过“家长学校”讲座、举办“家园同乐”、家访等活动,密切家园联系,与家长共同领会《纲要》精神,逐步树立儿童观、发展观、教育观,形成家庭、幼儿园教育的合力。
(5)鼓励家长积极动笔,撰写家教文章,推荐有代表性的论文在园报上发表。
二、月份工作安排:
九月份:
(一)保教工作:
1、根据教育目标,期初环境布置(墙饰、区角、家园栏),迎接幼儿入园。
2、各班保教人员开展期初保教活动,注意新生入园的安全防护教育,做好幼儿一日常规训练。
3、做好小班的早操编排并及时训练幼儿学习新操,使之爱参与锻炼。
4、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配合幼儿园做好“泉州市优质幼儿园”的初评准备工作。
(二)教研工作:
1、参加园教研,开展年段教研活动,讨论新早操的具体内容。
2、针对幼儿的实际,结合学园工作制订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和班级工作计划。
3、各班制定教研课题计划。
4、鼓励教师参加晋江市“教坛新秀”评选活动。
(三)家长、社区工作:
1、召开期初家长会,推选热心家长为家委会成员。
2、配合家长做好新生入园工作,减轻幼儿分离焦虑。
3、各班创设“家园联系栏”,驾起家园互动的桥梁。
十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继续组织幼儿学习新操,配合学园随机抽查。
2、抓好幼儿一日生活常
规(洗手、入厕),抽查保育员参教情况,加强对幼儿的生活管理。
3、组织幼儿秋游。
4、各班组织幼儿参与丰富节日环境布置(国庆节)。
(二)教研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幼儿园教研活动。
2、年段组织教研活动,交流主题活动的开展。
(三)家长、社区工作:
1、开展亲子活动,家园同乐活动。
2、组织幼儿参与有关慰问老人的社区活动。
3、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十一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结合月目标,更换班级副墙饰的内容。
2、继续培养幼儿自由活动、盥洗、吃饭的常规。
3、开展区角活动,各班交流材料的投放和活动指导及幼儿活动情况。
4、年段开展幼儿自理能力活动比赛。
5、配合学园开展每师一课及向教育办开放活动。
6、配合保健医生做好幼儿体检工作。
(二)教研工作:
开展年段教研活动,共同学习、探讨区角活动的开展与区角
常规的指导。
(三)家长、社区:
1、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
2、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3、召开期中班级家长会议。
十二月份:
(一) 保教工作:
1、丰富主题活动的开展。
2、组织幼儿参加学园幼儿
小段保教工作计划美术活动。
3、鼓励教师撰写教学经验与论文向第六期“园报”投稿。
4、组织幼儿参与丰富环境布置。
(二)
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有关亲子活动事项。
(三)家长、社区:
1、开展园报材料收集工作,鼓励家长踊跃投稿。
2、各班开展亲子活动。
3、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元月份
(一)保教工作:
1、更换副墙饰内容。
2、组织幼儿参加园举行的《庆元旦》、《迎新年》系列活动,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3、评价幼儿发展情况,填写《幼儿在园情况
报告单》。
4、期末班级、年段总结,配合保管员清点各班财产。
(二)教研工作:
1、各班对保教工作进行学期小结。
2、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发展评价》。
(三)、家长、社区工作:
1、各班召开期末家长会。
2、进行全面家访。
二月份:
(一)保教工作:
1、整理活动室,布置环境,绿化美化工作的开展。
2、做好幼儿入园工作和午餐午睡工作。
3、增设区角材料,开放区角。
4、补充、修订年段、班级工作计划。
(二)教研工作:
1、讨论、调整年段、班级保教工作计划补充意见。
2、年段根据实际进行早操的调整与修改。
(三)家长与社区:
1、召开期初家长会。
2、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三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结合节日,各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2、配合学园开展绿化园貌工作。
(二)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学习新《纲要》精神。
2、探讨早操调整情况。
(三)家长社区工作:
1、结合节日开展社区活动。
2、开展“亲子活动”。
3、丰富 “家教园地”内容。
四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组织幼儿春游。
2、加强各班班级常规训练。
3、组织年段教师准备向梅岭教育办开放。
4、参加园每师一课
活动。
(二)教研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学园开放活动。
(三)家长与社区工作:
1、各班召开期中家长会。
2、各班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3、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五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爱劳动、尊敬劳动人民的主题教育活动。
2、做好“庆六一”的各项准备工作,配合学园评选先进及红花幼儿。
(二)教研工作:
1、年段开展教研活动。
2、参加学园教研活动。
(三)家长与社区工作:
1、开展“家园同乐”活动。
2、丰富 “家教园地”内容。
六月份:
(一)保教工作:
1、开展庆“六一”游园系列活动,举办美术展览。
2、各班教师、保育员配合梅岭街道卫生院组织幼儿做好一年一度的体检活动。
3、协助学园开展教师学年绩效考评活动。
4、做好各项资料归档工作。
(二)教研工作:
1、对年段、班级保教工作进行总结的交流。
2、教师撰写专题总结并进行交流。
(三)家长与社区:
1、各班召开期末家长会及家长专题讲座。
2、结合“六五环保日”配合园开展有关的社区活动。
3、开展“亲子活动”。
4、丰富 “家教园地”内容。
七、八月份:
(一)保教工作:
1、参加各种培训、学习。
2、环境创设、布置活动室。
(二)教研工作:
(一)保教工作:
我段始终以保为重,小二班幼儿第一次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身边走向社会,走进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不适应的情况较多,因此,我有必要及时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幼儿活动时会碰到的困难,及时解决,使每项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杜绝事故的发生。让家长放心地将孩子交到我们手上。
(1)组织新保育员学习保育员职责,增强保育意识,合理安排保育员的上下班时间,做好保育员与教师配合的指导工作。
(2)加强保育知识学习和正确技能操作,提高保育质量。对幼儿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培养,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3)科学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注意动静交替。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杜绝意外事故发生。
(4)定期洗、晒、消毒玩具、用具和寝室。注意保持室内外环境和幼儿仪表的整洁。
(5)重视班级幼儿良好的常规培养,培养幼儿从小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爱劳动等良好品质。
(6)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保教目标,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设有幼儿参与、生动活泼的良好环境,每月定一周开展创设区角和环境布置的活动,提高环境的教育功能,配合园的检查。
(7)鼓励年段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做幼儿的知心朋友,日常生活中坚持用鼓励、激励的话语增进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喜欢上幼儿园。
(8)有计划地开展新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鞋子踏踏响》,制定主题活动网络、主题目标网络。
(9)配合园做好新生入园前及一年一度的体检工作,做好幼儿的身高、体重、视力的测量体检工作。
(二)教科研工作:
(1)加大教科研力度,提高教研质量,加强年段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领会学园教研专题活动精神,各班根据幼儿特点及兴趣,认真开展美术专题教研,小一班开展《以游戏形式开展小班美术活动》,小二班开展《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课题活动,做到班班有课题。
(2)贯彻《纲要》精神,以“领域”为主、“主题”为辅的课程建构形式,开展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活动。认真制定周、逐日计划,做到教育有目的,行动有方向,使每次活动行之有效。
(3)保证每两周一次的年段教研活动,并做好记录。大胆设计有创意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方法,参加园内组织的教学观摩和相互听课、评价活动,做到有集中、有分散。
(三)家长与社区:
(1)各班在“家教园地”向家长宣传本月、周、半日的教育教学内容及相关的家教文章,让家长把握家教方向,增强家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健全家园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桥梁作用,提高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质量,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亲子活动,沟通家园教育效应,确保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3)提高家访、面访、电话访问、你说我说大家说等方式,完善家园沟通。
(4)通过“家长学校”讲座、举办“家园同乐”、家访等活动,密切家园联系,与家长共同领会《纲要》精神,逐步树立儿童观、发展观、教育观,形成家庭、幼儿园教育的合力。
(5)鼓励家长积极动笔,撰写家教文章,推荐有代表性的论文在园报上发表。
二、月份工作安排:
九月份:
(一)保教工作:
1、根据教育目标,期初环境布置(墙饰、区角、家园栏),迎接幼儿入园。
2、各班保教人员开展期初保教活动,注意新生入园的安全防护教育,做好幼儿一日常规训练。
3、做好小班的早操编排并及时训练幼儿学习新操,使之爱参与锻炼。
4、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配合幼儿园做好“泉州市优质幼儿园”的初评准备工作。
(二)教研工作:
1、参加园教研,开展年段教研活动,讨论新早操的具体内容。
2、针对幼儿的实际,结合学园工作制订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和班级工作计划。
3、各班制定教研课题计划。
4、鼓励教师参加晋江市“教坛新秀”评选活动。
(三)家长、社区工作:
1、召开期初家长会,推选热心家长为家委会成员。
2、配合家长做好新生入园工作,减轻幼儿分离焦虑。
3、各班创设“家园联系栏”,驾起家园互动的桥梁。
十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继续组织幼儿学习新操,配合学园随机抽查。
2、抓好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洗手、入厕),抽查保育员参教情况,加强对幼儿的生活管理。
3、组织幼儿秋游。
4、各班组织幼儿参与丰富节日环境布置(国庆节)。
(二)教研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幼儿园教研活动。
2、年段组织教研活动,交流主题活动的开展。
(三)家长、社区工作:
1、开展亲子活动,家园同乐活动。
2、组织幼儿参与有关慰问老人的社区活动。
3、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十一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结合月目标,更换班级副墙饰的内容。
2、继续培养幼儿自由活动、盥洗、吃饭的常规。
3、开展区角活动,各班交流材料的投放和活动指导及幼儿活动情况。
4、年段开展幼儿自理能力活动比赛。
5、配合学园开展每师一课及向教育办开放活动。
6、配合保健医生做好幼儿体检工作。
(二)教研工作:
开展年段教研活动,共同学习、探讨区角活动的开展与区角常规的指导。
(三)家长、社区:
1、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
2、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3、召开期中班级家长会议。
十二月份:
(一)、保教工作:
1、丰富主题活动的开展。
2、组织幼儿参加学园幼儿美术活动。
3、鼓励教师撰写教学经验与论文向第六期“园报”投稿。
4、组织幼儿参与丰富环境布置。
(二)、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有关亲子活动事项。
(三)家长、社区:
1、开展园报材料收集工作,鼓励家长踊跃投稿。
2、各班开展亲子活动。
3、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元月份
(一)保教工作:
1、更换副墙饰内容。
2、组织幼儿参加园举行的《庆元旦》、《迎新年》系列活动,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3、评价幼儿发展情况,填写《幼儿在园情况报告单》。
4、期末班级、年段总结,配合保管员清点各班财产。
(二)教研工作:
1、各班对保教工作进行学期小结。
2、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发展评价》。
(三)、家长、社区工作:
1、各班召开期末家长会。
2、进行全面家访。
二月份:
(一)保教工作:
1、整理活动室,布置环境,绿化美化工作的开展。
2、做好幼儿入园工作和午餐午睡工作。
3、增设区角材料,开放区角。
4、补充、修订年段、班级工作计划。
(二)教研工作:
1、讨论、调整年段、班级保教工作计划补充意见。
2、年段根据实际进行早操的调整与修改。
(三)家长与社区:
1、召开期初家长会。
2、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三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结合节日,各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2、配合学园开展绿化园貌工作。
(二)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学习新《纲要》精神。
2、探讨早操调整情况。
(三)家长社区工作:
1、结合节日开展社区活动。
2、开展“亲子活动”。
3、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四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组织幼儿春游。
2、加强各班班级常规训练。
3、组织年段教师准备向梅岭教育办开放。
4、参加园每师一课活动。
(二)教研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学园开放活动。
(三)家长与社区工作:
1、各班召开期中家长会。
2、各班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3、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五月份:
(一)保教工作:
1、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爱劳动、尊敬劳动人民的主题教育活动。
2、做好“庆六一”的各项准备工作,配合学园评选先进及红花幼儿。
(二)教研工作:
1、年段开展教研活动。
2、参加学园教研活动。
(三)家长与社区工作:
1、开展“家园同乐”活动。
2、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六月份:
(一)保教工作:
1、开展庆“六一”游园系列活动,举办美术展览。
2、各班教师、保育员配合梅岭街道卫生院组织幼儿做好一年一度的体检活动。
3、协助学园开展教师学年绩效考评活动。
4、做好各项资料归档工作。
(二)教研工作:
1、对年段、班级保教工作进行总结的交流。
2、教师撰写专题总结并进行交流。
(三)家长与社区:
1、各班召开期末家长会及家长专题讲座。
2、结合“六五环保日”配合园开展有关的社区活动。
3、开展“亲子活动”。
4、丰富“家教园地”内容。
七、八月份:
(一)保教工作:
1、参加各种培训、学习。
2、环境创设、布置活动室。
(二)教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25-02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卫生保健领域正在逐渐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模式。未来,我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将需要大量社区护理人才,社区护士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将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重点仍定位于在岗人员强化培训及医院临床护士转型培训上,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机构很少。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虽然开设了《社区护理》课程,但是大多作为考查课,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在多年《社区护理》课程教学中发现:目前社区护理学课程定位欠合理,知识结构上与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精神病护理等有较多的重复,理论的阐述较抽象,学生社区护理实践机会很少,社区护理技能不凸显等。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社区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的重要性凸显不够
《社区护理》是近年来高职护理专业新开设的课程,结合了《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知识。强调社区护士在社区的工作特点,更好地体现护理特色。但是,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与《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基础护理》等护理专业课程相比,他们对这门课的认识要陌生得多。通过在学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很少有学生知道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更不用说毕业后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更多地把《社区护理》这门课作为“副课”,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课程的系统性不强
《社区护理》课程包括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知识,还结合护理学的操作技能,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社区护理到健康教育、从环境卫生到食品营养、从急性病到慢性病、从家庭护理到健康档案、从统计学到流行病学等,课程内容多,跳跃性大,前后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各部分内容之间缺乏直接的关联,教学内容跳跃性大,所以,教师普遍认为社区护理学的课难讲,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反映知识结构松散,抓不住重点。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不紧密
《社区护理》课程中虽然涉及基础护理的内容,也有急性病、慢性病、妇女和儿童保健、老年病护理等内容,但是,就整个课程的总体而言,更多着眼于社区工作。研究对象为社区群体,有患者和病人,但更多的是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研究目的更强调的是疾病的预防而不是治疗。所以,学习的内容侧重于社区工作的一些特点。这些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联系不是很紧密,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没有很细的专业定向,跟内外科护理的教育没有清晰地区分,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没能很好地渗透到护理内容上。
(四)统计学部分难度太大
《社区护理》课程中涉及部分统计学的内容,这是令许多学生非常头痛的一部分知识。虽然说统计学内容和他们以前高中学习的数学没有多少联系,但是,统计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小概率事件、正态分布、假设检验等内容还是让不少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起来很糊涂。因为听不懂就不想学,不学就更加听不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五)理论与实践脱节
《社区护理》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课堂上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因为专业课时的紧张,本课程只能安排6学时的实践课,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统计学部分操作训练。理论学习中,关于社区工作的内容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书本上,没有社区工作的实际操作经验。我们目前社区护理实践主要针对健康促进、家庭护理、疾病管理、预防保健等技能训练,但是对于流行病调查、人际沟通、独立判断、护理科研等能力的培养基本是空白的,这样的模式,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社区护士。
(六)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工作的护士大多学历较低,理论知识不强,也没有制定出完整的、较独立的工作程序。高职院校的护士在实习阶段,几乎所有都是安排在专科医院,实习内容也主要针对临床专科护理,缺乏专门针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高职院校的护理系教师绝大多数是临床医师或专科护士,很少是专门从事社区护理专业,授课教师也常常缺乏社区实践工作经验,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
(七)学生能力目标难以实现
传统的教学目标中,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目标。虽然也有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但大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考得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高分低能,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社区或临床的工作。不少毕业后的同学反映,走上工作岗位,许多实践操作技能需要从头学起。如果我们高职学生连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目标都没有得到真正实现,也就无法真正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社区护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增加课程的岗位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社区护理》课程不熟悉、不了解的现状,学校和系部应当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通过入学教育或专题讲座,为学生剖析我国目前护理就业现状,分析将来护理就业的方向。让学生知道毕业以后,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会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也是我们工作的一片广阔天地。通过社区护理的岗位教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社区护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学目标,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我们必须积极改革教学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导,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以知识目标为基础,重点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在操作过程中渗透相关素质目标。改革教学的考核机制,不以教师“教得好”为标准,而以学生“学得好”为标准。学生学得怎么样,不是学校的专家教授说了算,而是要让用人单位来评价。
(三)整编教材内容,增加课程的系统性
目前《社区护理》课程的教材,大多是以预防医学的内容为主,不适合现在的社区护理教学,更不适合项目化教学改革,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编。删除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如急性传染病、社区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内容;缩减统计学部分内容;增加社区工作相关的内容。并把所有的内容按照项目化改革的需要,设计成每一个项目,增加课程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四)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习的技能性
项目化教学改革中,课题组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项目(如:社区护士模拟招聘、新生心理健康的调查、食物成分及糖尿病食谱的编制、“校园健康行”的健康教育活动、医学论文分析与讲解等)。并对每个项目设计具体任务,设置具体的情境,提出社区护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项目,获得一定成果,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实现了能力目标。此外,还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在完成课堂的项目以外,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实施并完成课外的项目。“双线并行”有利于有能力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改革教学考核,培养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只能考查学生的知识目标而不能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这种“一张试卷论高低”的考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人才培养目标了。我们通过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不再完全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标准,更多强调学生在项目教学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工作和独立工作能力等,并把这些工作中的表现都以具体的分值量化出来。另外,鼓励有能力的同学以兴趣小组的形式积极组织和参与课外项目,对表现突出的同学有额外加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区别训练,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安排社会调查、社区参观、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目前,我们已经逐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与学院附属护理院下辖的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在社区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社区护理常见工作。未来计划与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机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培养了社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区护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岗位需求作为学生培养方向,以能力目标作为学生主要培养目标,将社区护理课堂教学与社区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了平台,使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同时,学生通过接触社会,增强了服务意识,也提高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社会适应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能力目标的培养,而且为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探索之路。
摘要: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本文根据嘉兴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所做的二项调查,分析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提高社区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对策,提出如何通过多种机制加强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建设。
关键词:社区服务 调查 对策
一、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研究意义
1.社区及社区服务定义
中文“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意译而来,因与区域相联系,所以社区有了地域的含义,意在强调这种社会群体生活是建立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2.社区服务人力资源研究意义
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社区服务在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安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社区服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区人力资源状况。研究社区人力资源,可以了解社区服务的现状及服务内容,为提高社区人力资源及社区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二、基于社区工作人员调查及分析
1.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范围大,可信度较高。本次共对嘉兴市区的37个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占嘉兴本市社区的49%,所选样本比例较高;被调查者中有16%的正式编制职工、62%的合同制职工、19%的临时聘用职工、3%的志愿者。
2.被调查社区的基本情况
(1)社区服务人员数量偏少。将被调查社区服务人员与社区居民人数进行对比,比数为1:998,说明一个社区工作人员要服务近千人的社区居民,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
(2)年龄分布。社区服务人员年龄结构总体趋向中青年,但也有一部分年龄超过六十岁的工作人员。根据被调查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年龄段汇总,其中四十岁以下占了42%,五十岁以下占了77%, 60岁以上的占了12%的比例。
(3)学历水平。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五分之二的学历为大专水平,无高学历人员。根据被调查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汇总,小学学历占比为8%,初中学历占比为7.75%,中专与高中学历占比29.25%,大专学历占比41.5%,本科学历占比13.5%,无研究生及博士学历工作人员。
(4)制度保障。近三分之一的社区用工没有保障。社区用工性质多样化,有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但主要以合同工为主,其中合同制用工比例46%、正式工比例为24%,临时工比例达30%。
(5)薪酬水平。超过二分之一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其薪酬低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53%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低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42%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收入等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5%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收入高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
3.被调查社区服务条件及能力分析
(1)辖区内有较便利的服务设施。据对被调查社区汇总,97%的社区拥有农贸市场,92%的社区拥有便民药店,89%的社区拥有托儿所、幼儿园等教育机构,86%的社区拥有银行,84%的社区拥有休闲娱乐中心,73%的社区拥有卫生院、公共汽车站,59%的社区拥有邮政代办亭、公园等,57%的社区拥有宾馆酒店,54%的社区拥有公共厕所,51%的社区拥有养老机构,46%的社区拥有图书阅览室、购物商场,41%的社区拥有居民室外活动场所等。
(2)社区服务内容比较丰富。据对被调查社区汇总,97%的社区提供保洁、保安服务,70%的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43%的社区提供代收快递、邮件服务,41%的社区提供幼儿园、运动设施等服务,27%的社区提供老人看护服务。还有少量的社区有幼儿看护、病人看护、代缴水电费、孩子放学接送托管、调解、办证服务等。
(3)社区服务解决问题存在的主要障碍。73%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障碍来自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权责不明确、关系不顺,5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居民参与积极性不足导致。
4.其他社区服务机构
除社区居委会外,还有一些其他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据调研,嘉兴的“96345”为居民提供维修等一些有偿便民服务,民政局提供困难户援助,残联提供残疾人服务,人才市场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社区医院提供医疗救助,辖区共建单位也偶尔提供一些服务;社区所辖的小区物业公司承担保洁、保安、绿化、快递代收等服务。
三、基于社区居民的调查及分析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较多,可信度较高。本次调查问卷共103份,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来看,老、中、青各年龄段的人员都有;被调查者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9%,高中以下学历占21%,被调查的103位社区居民分散在不同的小区。
2.被调查社区居民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条件
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拥有各类服务设施的比例不高。根据调查汇总,59%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托儿所或幼儿园等教育机构,52%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公交车站、农贸市场,50%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卫生院,42%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购物商场,41%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银行或储蓄所,36%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休闲娱乐中心,34%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便民药店,其他各类设施不到30%。
3.被调查社区居民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项目
社区提供的卫生保洁、绿化服务相对较多,其他服务相对较少。根据对社区居民的调查汇总,76%社区提供卫生保洁,65%社区进行环境绿化,52%社区开展安保工作,50%社区进行橱窗宣传,43%的社区居委会事务公开,41%社区提供各类便民服务,38%社区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环境美化,30%社区具有医疗卫生服务,27%社区组织公益活动,21%社区开展居民健身活动、教育培训服务,17%社区调解邻里纠纷、组织志愿者活动。
4.被调查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服务满意度分析
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较高。为了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是否满意,本次调查内容涉及社区总体工作、绿化管理、保洁服务、安保服务、医疗卫生、邻里关系、文化娱乐活动、健身体育活动等,除了娱乐活动、健身活动不满意度占比超过30%外,其他社区服务在基本满意以上的占比超过70%。
5.被调查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服务组织及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分析
对社区服务组织及工作人员满意度较高,同时认为业主委员会参与社区管理少。为了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组织及工作人员是否满意,本次调查内容有社区服务组织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文化程度、物业管理机构的服务、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及满意度等。总体来看,除了对业主委员会不满意度超过30%外,其他在基本满意以上的占比超过70%。
6.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分析
要求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且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2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中专或高中水平以上,37%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大专水平以上,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大学本科水平以上,3%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研究生水平以上,1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博士水平。被调查者基本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应该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物业管理、园林绿化、社区管理等有关。
四、社区人力资源及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调查结果来看,现有社区服务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居委会担任,非政府主导的机构参与社区服务较少,下面一方面分析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及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分析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力量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动力或机制问题。
1.社区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工作人员中临时聘用人员比例较高,用工性质没保障。被调查社区中有43%工作人员用工性质为临时工,这样不仅没有一支稳定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队伍,而且不利于调动这部分职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这部分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
(2)社区工作人员的收入普通偏低。社区工作也是当地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应该与当地国家公务员相当,收入不应该低于公务员水平。
(3)缺乏高学历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从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调查来看,目前在职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学历都在本科以下,但社区居民却认为要有一定比例的高学历社区服务工作人员。
(4)社区工作人员所受教育的专业与社区管理专业对口率不高。由于社区管理是一个新兴专业,现在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社区管理教育,社区居民意见也比较一致地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最好受过相关专业教育。
2.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权责不明确、关系不顺。当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是根据组织目标、职能范围在政府组织内部按照单位进行分工的结果。例如嘉兴市政府机构的职能部门有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等近30多个职能部门,部门全面且职责明确;而社区组织一般没有具体的职能机构划分,一般只设置一些职位,如社区书记、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居委会委员等。目前社区几乎包揽了除经济管理职能外其他绝大多数事务,像社区综合管理、安全、法制、人口计生、环境卫生和社保等等具体工作往往都落到社区,导致社区职能范围越来越大,但社区职能部门缺乏,人手少,这样的后果是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权责不明确、关系不顺。
(2)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社区服务是一个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如果双方配合好、互动到位,会更有利于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由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影响到社区服务质量。
(3)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设施及最需要的服务意见不一致。虽然从社区工作人员角度所了解社区各服务设施占比很高,但从社区居民调查来看,他们认为社区各服务设施占比还是很低的。从这也可以反映供需矛盾,虽然大部分社区拥有相关的社区服务设施及服务内容,但据所调查社区反映,有些社区在公共健身活动场地、医疗卫生室、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电动车停车库、公共厕所等设施方面有待建设,并迫切希望提供老人看护、道路整形、早点供应、送餐、病人看护等方面的服务。
3.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机构从事社区服务业动力或机制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机构参与社区服务的现象还很少,分析其主要原因应该是动力或机制等方面。一方面,社区隶属于政府体制下的机构,对社区服务的内容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必然导致非政府主导的机构难以介入;另一方面,社区服务大部分是公益性的或者薄利空间,所以也导致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机构极少参与社区服务。
五、提高社区人力资源服务对策
1.提高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对策
(1)采用事业单位编制或合同制方式建立社区服务工作队伍。社区工作是一项永久性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社区工作队伍,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质量会下降。如果能根据社区所辖居民规模配置相应社区工作人员编制数量,或者采取合同制方式对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劳动关系加以管理,就会增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稳定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社区服务工作人员薪酬也应该不断提高。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工作人员薪酬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的满意度,激发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3)聘用受过相关专业教育的人才及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社区居民建议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最好具有受过公共管理、物业管理、社区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教育背景,这样有利于社区工作的开展,提高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同时让现有社区工作人员参加一些专业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社区服务的知识和技能。
(4)利用志愿者开展各种社区服务。现有社区工作人员短缺,而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内容要求多,可利用志愿者充实社区服务队伍。利用所在地区大学生、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志愿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
(5)成立业主委员会,让他们参与社区服务。业主委员会是指由业主选举产生,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业主委员会的权力基础是其对物业的所有权,它代表该物业的全体业主,对该物业有关的一切重大事项拥有决定权,同时业主委员会作为社区居民群众性组织,能代表社区居民利益,能通过正常渠道向社区居委会提出诉求。社区服务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让业主委员会也参与社区管理,才能更好地提高社区服务工作质量。
2.提高社区服务数量和质量对策
(1)划清政府与社区的职责,理顺政府与社区关系。减少政府与社区管理的中间环节,社区成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社区与政府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协作,直接由社区和政府主管部门完成有关工作。 (2)社区周边共建单位兼任适量的社区服务工作。以减轻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和丰富社区服务工作内容。例如,利用社区周边的学校学生可以为社区提供保洁、法律咨询、美化环境等社区服务,社区周边的医院可以为社区的孤老寡人等提供身体检查、小病医治等服务。
(3)引导当地的服务企业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例如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将服务态度好、质量好、信用好的公司引进社区或与社区进行合作。例如理发室、养老院、送餐服务等,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
(4)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动员居民小区中一些有专业特长或技术的居民参与小区的社区服务,利用休息日向居民提供无偿或有偿服务,方便居民的生活,增进邻里感情,构建和谐小区。
(5)发挥好小区物业的社区服务工作。当前社区服务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社区组织来提供,但由于商品房的开发,城市的改造,每个社区下面都管辖一定数量的小区,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物业服务公司,社区可以利用小区物业公司开展互惠互利的社区服务。
3.通过多种机制加强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建设
通过引入机制、效益机制、政府减免税机制、融资和服务补贴政策、共享成果机制等加强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建设。例如将一些信用等级高、服务质量好、收费合理的服务性企业引入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让非政府主导的社会机构承担一些有一定利润空间的社区服务;对一些从事利润薄、服务难的社区服务通过减免税政策吸引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机构来承办等等。
参考文献:
[1]高正辉.上海非政府组织社区服务功能初探.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论文,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