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2 15:48: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物流集聚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第二,从西方和日本引进了“物流”概念,借鉴其理论和 方法 ,从大流通的视角,不仅把运输、装卸、仓储、包装和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作为一个系统,而且把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流通、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视为一个整体,从而有利于货畅其流,提高效益。
第三,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规模增加了物流设施。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018-02
随着柔性化生产模式的兴起,产业结构从垂直一体化向垂直分离的灵活的专业化生产转移,经济环境的变化促进企业不再仅仅依赖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而是要借助外部的资源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体现,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趋势。
1现代物流集群化发展的内涵
现代物流集群化发展,是指物流企业将以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形式出现在城市物流系统中,以物流产业(包括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邮政业务等)为主导;以其服务的制造业、流通业等联系密切的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以物流枢纽设施(如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公路枢纽等)、科研开发组织、管理部门等为必要支撑机构,它们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特色的庞大物流产业群的现象(见下图)。目前,我国以开发区、保税区、港口、机场以及传统物资储运单位为轴心,已经形成一些颇具规模的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等物流企业集群,如盐田港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等都已经显露集群效应。
2物流企业发展的自身需求推动现代物流集群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地快速增长,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强,物流需求社会化逐渐显现。但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造成物流企业经营成本持续上升,与此同时,行业竞争加剧,价格战有增无减,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因此,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营造良性竞争环境的迫切需求促使物流企业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现象。通过产业聚群,企业共同分享因区位集中而创造的外部效益、网络效益和资源共享效益,获得成本优势、资源优势、创新优势、市场竞争优势。
2.1成本优势
物流企业通过共享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克服了单个企业在公共资源使用方面的不经济现象,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交易费用。集聚让供应链上不同专业的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通过合资、合作、整合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活动,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互补性,形成物流供应链的服务市场和集聚效应,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效率,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2.2资源优势
物流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有活力的集群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集群内的企业迅速成长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②集群内的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可在较低的信息获取及交易成本下,获取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③资源的共享也为集群内物流企业集中精力发展本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并在集群化的发展中产生深度的专业化分工,从而为实现资源的专业化利用创造了条件。
2.3创新优势
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业务上的紧密性,信息交流的便捷性迫使集群内的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的源泉主要是学习,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和大量的非正式交流,通过交互式作用过程,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要优越于单个孤立的企业,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环境。
2.4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间的接近和了解使它们的互相影响加强。一方面,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和攀比心理的作用,后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通过“追赶效应”和“拉拔效应”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集群内,社会网络、技术网络、交易网络的建立,使经济体之间容易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并且创建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业规范和制度。
3外部机制促进现代物流集群化发展
3.1物流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服务性产业,物流园区的形成和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市场的需求紧密相关,有足够的物流市场需求为基础,物流产业集群才有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物流需求的快速聚集和物流资源的合理整合,吸引了各类专业物流企业。进驻企业通过物流园区这个平台,既竞争又联合,促使物流园区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整体服务水平迅速提高。
3.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整合趋势
现代物流产业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导驱动产业,它的发展改善了区域投资环境,产生巨大的生产要素流动扩散效应和显著的回流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促进物流产业的集群,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区域内物流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整合集聚,使系统化、层次化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一方面有利于物流要素的合理分配,有利于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也利于区域物流低成本、高服务、绿色化运作。
3.3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加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其产业升级也刻不容缓。由于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变化,集群化趋势日趋明显。相关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的加剧,必然会带来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自发地或政府推动形成的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将不断涌现,为物流企业在空间形态集聚发展提供了保证。
总之,以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的空间形态集聚发展,宏观上有利于城市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城市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加速物流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渗透和融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带动这些相关产业的效益增长,实现产业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全面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微观上推进了物流资源与物流需求的集聚,提高了物流服务的速度和效率,提升了物流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水平,加速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支燕.物流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39-42.
然而,这种乐观的判断并不能取代对未来上海港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忧虑。许培星坦言,今天的上海港已经面临着城市的土地、道路、环境能否承载和满足快速增长的港口业务及其相配套的仓储和道路运输需求的矛盾;加上上海城市经济加快转型,部分制造业开始向内陆转移,大量新增的规模制造业将主要落户周边地区,从而影响上海港口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另外东北亚枢纽港竞争内涵逐步转向提升港口服务品质,转向构筑供应链服务网络,转向合并成“超级港口”的组合形态参与竞争。如何应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何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大突破,这是摆在上海港面前的重大课题。重新考虑发展与定位成为上海港的重心。
作为上海港未来发展与规划的主要负责人,许培星表示,上海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既要保持港口吞吐能力和装卸转运服务能够满足上海城市和长三角、长江流域腹地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又要适应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和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实现国际一流,也要在软环境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他表示,上海港将按照“两个同步推进”和“五个着力建设”来实现上海港的新发展。
面对国内、国际港口新一轮的竞争,许培星局长认为上海港将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港口服务,主要集中在高端航运服务和现代物流服务上。
事实上,港口作为海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港口物流与城市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的紧密结合,港口物流与航运服务有紧密的关联度。
许培星表示,在服务对象上,港口现代物流主要围绕“货物”进行增值服务和提供供应链服务;而航运服务业主要发展方向是围绕“船”而展开的软服务,包括造船与入级、买卖船、航运标准与纠纷、航运与代管、船舶供应与船员劳务等。在服务目的上,港口现代物流主要是集聚“货”;航运服务业主要是集聚船公司和其他航运要素。可以说,港口现代物流和现代航运服务业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上海港将大力吸引国内外资本前来投资港口的高附加值服务。
据专家介绍,在发展港口现代物流方面,当前的港口主要任务就是加快从传统装卸服务转向现代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中心转型是亚洲港口的共同趋势。韩国政府经济协调会在去年就提出釜山港的转型目标是以“全球物流网络策略”取代原来的“东北亚航运枢纽”。最近,我国台湾的高雄港也将建设“境外转运中心”的目标修正为“区域物流中心”。这种转型反映的是港口从数量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质量效益为主的飞跃。上海港应在这一转型中走在国内港口的前列。
许培星最后还强调,今天的港口和航运在实体集聚形态上确实可合可分,但在海运系统运作上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尤其是在一个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过程中的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要业务的城市,港口、航运与航运服务业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港口与航运的发展必然会要求和带动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港口一旦成为航运企业集聚地,成为航运业务结算、调度中心,成为航运公司的基地港,就必然会要求金融、保险、修船、供应等各种与航运相关的服务企业相应集聚。另一方面,航运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又能有力地吸引航运企业总部集聚和加快基地港建设。上海目前正是需要港口、航运和航运服务业比翼齐飞。上海需要借鉴伦敦、纽约、新加坡和香港发展航运服务业的经验。
链接
两个同步推进
――港口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软环境建设、环境保护同步推进;
――港口主业发展与航运服务业、临港产业及其他相关行业发展同步推进。
五个着力建设
――着力加强集装箱枢纽港建设,重点提升国际中转、江海联运、河海联运和海铁联运能力,提高服务和辐射长江流域的能力,带动长三角港口联动发展。
――着力推进软环境建设,重点形成有利于航运要素集聚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口岸环境和信息环境。
他,就是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中心总经理王德祥,一个学识渊博、眼光独到、洞察敏锐、锐意创新的现代物流掌门人,也正力推现代服务业的“四流合一”,畅通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
物流:树立现代服务业新标杆
作为全国第一个制定《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县级市(现已改为苏州市吴江区),吴江近年来物流业总体规模增长较快,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呈现出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采访中,王德祥总经理对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有着精准的诠释和独特见解。在他看到,要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首当其冲。要以物流作为突破口,最终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实际上早在2011年,吴江物流中心作为吴江唯一一家入选首批“苏州市服务业标杆企业”,其本人也当选“苏州市服务业十大新锐人物”之时,王总对物流的认识就十分深刻和高屋建瓴:“我们需要的物流,是以最经济的费用和最高的效率,实现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确切地说是现代物流。只有现代化的物流服务,才符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
思想决定出路,眼界决定高度。从2005年执掌吴江物流中心,王总短短几年时间就创造出了无数个业界“传奇”,如该中心及下属两家子公司于2010年顺利通过ISO14064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成为全国首家通过该体系核查的物流企业,同时成为全球第二家物流行业中该国际标准的领航企业;2012年中心先后加入PPL、WCA等国际主流组织,与国际物流市场无缝对接,目前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都建有物流网络;开拓出东盟跨境公路运输专线,开创华东地区与东盟在陆路运输上的新模式,成为华东地区首家开通东盟国际货运专线的物流企业;今年4月又成立公路专线联盟,整合长三角地区物流企业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和提高利用率,规范市场配载行为,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今年6月开通华东首家卡巴跨境专线,打造苏州物流集聚区……可以说,王总的成功在于他对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链、现代服务业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在于他对现代物流业发展及趋势的准确把脉,更在于他在这项自己深爱的事业中的全面创新、转型升级!
采访中,王总对吴江物流中心这些年的发展也是如数家珍:已与上海港务局、宁波港务局合作,建立苏州地区唯一的海运出口订舱平台;取得世界各家船公司的订舱权,并具有一定的运价优势,可为江浙沪地区提供服务;今年7月又成为苏州地区唯一的国际航空公司空运,可提供订舱、运输、打板等服务……现在的吴江物流中心,已被授牌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物流)集聚区”,能为全球客户提供保税业务、报关报检、国际货运、船务、进出口贸易、运输配送及货物仓储等一条龙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整体业务链已经涵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供应链管理、融通仓、商贸分销中心四大服务功能,建立起了符合市场需求的“一站式”综合物流体系。王总自豪地表示,中心已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公司的一些创新举措和成绩也正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借鉴。
资金链: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
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国内实体经济融资遭遇瓶颈。尤其是苏州地区为外向型经济集聚区域,进出口贸易频繁、数量巨大,如何让众多的中小企业平稳发展,实现软着陆?如何发挥现代物流业畅通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功能?成为了大家普遍关注和急待解决的功课。王总对此的成功出招就是“供应链金融”。在他看来,供应链金融是传统物流业务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使物流业与银行业融合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真正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并最终为许多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有效保障企业的生产、贸易等业务得到正常进行。
早在去年5月,在苏州市经信委、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的支持下,吴江物流中心根据自身业务量充足等优势,主动与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苏州银行、华夏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合作,获得15亿元授信额度,创新打造“实体经济供应链金融平台”,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根据各产业特点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整体融资解决方案。同时,还与国发担保、中远供应链、中纤供应链等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供应链金融服务监管体系,并与银企供应链金融运营平台相结合,积极突破企业资本瓶颈,真正意义上提高企业供应链运营效率。据介绍,仅去年就成功操作了20余单、约2亿元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得到服务的有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商品有铜、钢材、化纤、羊毛、纺织品、纸浆原材料等。截止目前,国际贸易、第三方集中采购、核心企业授信、银行存贷质押等已成为该中心运作成熟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采访中,王德祥总经理仍然十分看好“实体经济供应链金融平台”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他表示,供应链金融是将产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提供融资服务,可使供应链上相关的中小企业在得到融资支持后快速成长,从而解决供应链上资金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提升整个供应链甚至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也正式凭借着这些日趋成熟、完备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吴江物流中心已为苏州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安全、高效的融资渠道,实现物流企业、银行、生产企业的三方共赢,促进中小企业在生产、贸易等方面不断提升,获得更大发展,推动提升了苏州乃至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旨在打通这条供应链和整个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将触角延伸到整个产业链中,从而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于未来发展,王总表示,还要进一步做优供应链金融产品,将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及时分析市场变化,不断优化供应链金融产品结构,力争今年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营业额达到5亿元!
商流:打造国际商贸集聚区
近期,世界500强企业联想集团的“联想华东集拼仓项目”在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将作为联想集团国际物流网络的华东中枢,货物出口覆盖全球96个国家,可实现年出口金额10亿美元,年货运量2.5万吨,年物流服务金额1800元。业内表示,该项目开启了吴江物流业务的又一创新发展模式,标志着联想海外零售前置管理国内化,同时也标志着吴江物流服务的又一国际化发展。而在此之前的2011年,物流物流中心在具有进出口外贸资格,开展进出口货物外贸业务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吴江国际商贸分销中心、台湾中小企业商品交易中心,而国际商品展示中心也已在筹建中,力求打造国际商贸企业的集聚区,并有效带动区域综合贸易业、现代物流业和新型服务业等经济业态的发展,也推动了吴江现代物流与国际商贸相结合。目前已有多家国外贸易公司进驻,开始进行尝试性销售。
而据了解,曾经有台湾客户刚到吴江投资,发现吴江物流能为客户提供打包服务,连报关、销售、门点配送等都只需要找他们一家,非常感叹:一家公司全部帮我搞定,节约了很多精力和成本啊!“在现代物流业竞争的大背景下,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王德祥总经理认为,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应聚焦在总部经济上,要用专业的运作能力将制造企业的总部、销售中心、营运中心吸引过来。同时,运用强大的保税物流、配送以及国际化的物流运作模式,为更多产业链集聚提供强大的支撑。采访中,王总也坦言:当前国家要求网络销售公司采用“落地配”模式,给物流集聚区带来了商机,吴江物流中心正在努力让国内更多大型商贸企业将销售中心设到吴江。
信息流:创新第四方物流企业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物流业与现代服务业
(一)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服务业、研发与工业设计业、旅游业、物流服务业、房地产业及社区服务业等等,它们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表现在:服务的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离性、不可存储性、顾客参与性。
(二)物流企业。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企业的定义是: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标准对物流企业的概念作了更详细的解释,即物流企业为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与服务业最大的区别是,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定量性的指标进行改进。
(三)物流业与现代服务业。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服务业的有力支撑。物流企业的产出是服务,其具有服务的五大特点。主要表现在:1、不可感知性。物流企业服务的组成要素有很多都是无形的因素,为了降低物流服务的不可感知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客户一般比较关注能体现物流服务质量的一些具体因素,比如人员、设备、价格等。2、不可分离性。物流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具有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离的特征。3、模糊性。这是指物流服务标准界定的模糊性表现为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的构成及其质量水平经常变化,很难统一界定。
物流区别于一般服务的差异性,因为物流企业服务的对象一般为企业而不是个人,企业衡量服务水平高低有其自己的标准,包括利润和绩效,因此一般服务业的服务水平由顾客个人的满意度来决定,而物流业的服务水平可以由企业的指标来测量。同时,物流服务水平是可衡量的。因为物流服务由仓储、运输、包装、装卸等具体的物流活动构成,可以用这些指标加以衡量。
现代服务业管理一般都运用到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相联系。本文正是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看河北物流企业的发展形势,为河北的物流企业发展提出建议。河北的物流企业有很多家,但能称得上现代服务业的企业少之又少。这些物流企业大部分为传统服务业,即从事单一的仓储、运输服务,与顾客的多样化需要有一定的距离,一般不能提供二次包装、个性化服务,与现代服务业相差甚远。
二、河北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河北以公路、铁路为主的五种运输方式都有,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基础较好,是一个运输大省。2008年前三季度,全省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实现了高速增长。9月份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河北物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部分业务领域和局部地区出现负增长。但从全年情况看,河北物流业仍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趋势。经统计测算,2008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200多亿元,同比增长3.2%,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8,600多亿元,同比增长19.6%。物流成本不断下降,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100多亿元,占GDP比重为19.6%,同比降低2.16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货物周转量5,209亿吨公里,全省港口吞吐量突破4亿吨,达到4.4亿吨,其中唐山港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成为河北省第二个亿吨大港。2008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15.4亿元,同比增长11.7%,是河北历史上投资最多的一年。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31.2亿元,同比增长16.2%,高出全国近14个百分点;港口建设完成投资59.9亿元,其中唐山港33.2亿元、黄骅港22.1亿元、秦皇岛港4.6亿元;地方铁路建设完成投资21.5亿元,同比增长79.2%,是历年增幅最大的一年。
(二)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影响,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
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偏小,多数仍停留在货物、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采购及销售成本居高不下,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重要的是,从物流业发展的过程来看,物流业发展经历过企业内部分散化物流、企业内部专业化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三个阶段。西方国家物流业的发展历史表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约占社会物流的50%,物流业才能真正形成,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程度才能真正反映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目前,第三方物流在整个物流市场的比重,日本为80%,美国为57%,我国仅为18%。
河北省内现在还没有几家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河北物流企业仍以混业经营为主,物流企业和运输、仓储企业的物流供应能力、供应方式仍处在初级阶段。
三、提升河北省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方式
(一)河北发展物流业的优势
1、政策上的支持。河北在落实《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将重点推进三类物流集聚区建设:一是交通枢纽型物流集聚区。包括海港物流集聚区、内陆港物流集聚区、空港物流集聚区;二是产业基地型物流集聚区。包括钢铁产业物流集聚区、装备制造产业物流集聚区、医药产业物流集聚区;三是商贸集散型物流集聚区,包括城市仓储配送物流集聚区和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物流集聚区。
2、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环抱京津,京津已成为河北最大的物流消费市场,河北也是京津最大的物流通道。北京每年形成的直接需求在2,500亿元以上,具有强大的吸纳和辐射功能。占据京津市场上一半左右销售量的蔬菜来自河北,来自河北的生猪、活牛、活羊、禽蛋、鲜奶分别占京津市场总销售量的50%、40%、25%、50%和16.7%。河北还提供了京津产业发展所需的50%以上二次能源、80%以上基础原材料。
此外,东临渤海,使河北物流具有渔盐之利和交通海外之便;西依太行,与全国煤炭重工业基地山西省为邻;南部平原与河南、山东两省毗邻;北部坝上高踞,与内蒙古接壤;东北一隅,与全国重工业基地辽宁省为邻,都为河北物流业西进东出提供着便利。“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有利于大流通、大经贸产业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河北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这样判断。
3、河北运输基础设施良好,为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二级公路通车里程17,246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42.8公里/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天津、石家庄为枢纽,辐射10个省辖市,连接秦皇岛、天津、唐山、曹妃甸、黄骅五个港和大同、阳泉两个煤炭基地的“五纵七横”的公路主骨架系统,物流服务能力较强。
与此同时,河北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有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为骨干辐射分布,兼有地方铁路、水运、管道和航空运输方式,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全国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满足物流需求。
至今,境内15条主要干线铁路和17条国家干线公路贯穿东西南北,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65,39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81公里。海运条件便利,秦皇岛港、京唐港和黄骅港正在进一步完善功能,曹妃甸矿石专用码头正在加紧建设,拥有现代化的煤炭、石油、散粮、集装箱、水泥等生产性泊位69个,还有一批深水泊位在建,港口吞吐能力21,209万吨。管道运输平稳发展,石油、天然气管道延展长度超过2,000公里。
(二)提升河北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措施。依据河北省在2006年的“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将着力构建五大物流枢纽城市、十大物流园区和三十大专业物流(配送)项目。综合利用物流枢纽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综合优势,以及物流交换量大和物流企业集中的优势,建设多功能、高层次、强集散、广辐射等的物流园区,进行产业集聚和商品集散的专业物流管理。
1、加强政企、企研的结合,促进物流业的转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适宜的政策和管理环境。政府作为营造发展环境的主体,应当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应当在强调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搞好服务,从规划建设、查验通关、交通管制、公司管理与财税金融等各方面给予支持。
与京津两市的物流行业组织、物流龙头企业、高效、物流科研单位,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推动合作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借助科研单位的优秀成果,建设物流企业服务的信息平台,同时积极吸纳高效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懂经营、善管理的物流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单位员工的培训,灌输专业的物流知识,提升物流企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2、加快物流的信息化进程,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广泛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个根本标志。信息化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应用于物流领域。加大在企业的资金投入,广泛推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条形码、无线阅读识别等在企业的应用。
3、提高现有物流企业工作效率,提高物流供应能力。河北现有的物流企业大多从事的是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服务,依托京津的交通优势,要充分做好这两种服务,即把优势的业务做大、做强,逐步转向多元化,适应顾客需求的多样化服务。企业应加快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实现一体化的物流配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结论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现代服务业的无形性、不可分离性等重要特征。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河北企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空间发展环境,应依托京津的交通地域优势,积极吸引各种资源进入。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物流业向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发展。随着河北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推出,物流企业在发展中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各企业应当在良好的政策中脱颖而出,为自身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许峰.河北物流:难点如何变拐点[J].中外物流,2008.2.
2013年金华市吸引了总投资150亿元的阿里巴巴“中国—金义电子商务新城”即将在此开工,中外运物流基地、金华银泰电子商务仓储中心等13家物流企业也已抢先落户。金华市正全力抢占物流发展制高点,推进传统物流业朝着组织化、集约化、高效化的现代物流产业方向迈进,现代物流业成为金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流通大市到流通强市
“十一五”期,金华市投入46.5亿元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目前,已基本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场站层次分明的物流场站体系和运输物流、国际物流、仓储物流、冷链物流等物流业态体系。
金华发展现代物流业,主要是抓住物流高起点规划这一龙头,整合各县域经济宝贵资源,依据功能分布,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群城聚市的目的。
金华市交通运输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金华市物流企业达6.7万家,其中,国际物流企业1200多家,快递物流企业105家;物流园区(货运场站)26个,道路运输819条货运专线日发货量达200万吨以上;物流产业增加值高达200多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约为22%和10%,物流业成为金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引擎。
整合资源、群城聚市
金华发展现代物流业,主要是抓住物流高起点规划这一龙头,整合各县域经济宝贵资源,依据功能分布,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群城聚市的目的。
在扩大规模上,提高生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具体要培育现代物流业的骨干企业和科技信息服务业的骨干企业。
在优化生产业内部结构上,重庆要大力发展具有高产业带动力的中高端生产业,提升生产业的产业能级,拓展专业化、新兴生产服务领域,培育特色服务产业。
在推进重庆市生产业集聚性发展上,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集聚发展的经验,结合重庆市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使重庆市生产业形成区域差别化的空间性集聚和各具特色的功能性集聚。空间集聚建议分为四个层次:核心区、特色区、二环区域和郊县区;功能集聚包括围绕工业园区集聚信息、科研、物流等综合性生产业,围绕主城核心带培育金融、会展、创意、商务服务等高端生产业,围绕三基地四港区打造现代物流服务公共平台。以“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形成产业业态互补、服务层次高中低端协调配置的格局。
在实施过程中,重庆需要高度重视制造业与生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制造业竞争附加值,鼓励制造业企业从制造加工环节向价值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推动大型工业企业向总承包商和集成服务商发展。我认为,可以实施的做法其一为引导服务需求社会化: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契机,鼓励制造企业转变传统观念,改造业务流程,推动内部物流业务剥离,引导研发、信息等业务的逐步释放。其二,实施“两业”联动示范工作:重点推动汽摩、装备制造、化工、材料等千亿级产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其三,搭建完善生产业和制造业交流合作平台:支持重庆市工业服务港、五里店工业设计中心等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的专业化、网络化、一体化,提高生产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渗透带动力。
此外,重庆需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产业转移,同时,培养一批服务外包企业。重庆可以率先在政府部门和财政投资项目中推行信息化外包服务,培育信息技术服务市场。适当减少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基础性投资,增加运营维护投资,为购买外包服务提供资金支持,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中增加外包项目立项。
中图分类号:F259.27;F2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前言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物流产业作为新兴重要的行业以现代化的面貌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生活的快捷方便,同时也为城市和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最为经济的综合模式。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是个复杂系统的整体,现代物流业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发挥重要的服务作用,又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现代物流业服务范围全球化,迅速快捷的在国际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总而言之,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好坏决定了地区经济的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关于物流这一概念是连同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各种服务行业一同出现的,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流业如此重要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总有物流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物流术语》中提到物流标准定义: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一个国家是各个地区相联系沟通的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整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相互联系的需求业愈加强烈,各个地区源禀赋条件不同决定了国家只有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从而实现良性的地区间经济的互动,才能实现整合各个地区资源的最终价值最大化,而物流业就是整合的桥梁与锁链,为了实现国家整体的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即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区域经济自然有其发展的特点和方式,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是不易被其他地区所仿制学习的特有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有自身经济发展天赋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竞争力。创建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如北京中关村、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地区,创建形式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二是如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大力倡导各地区依靠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通过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创建自身竞争力;三是如一些沿海沿边地区创办的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由经济主体建立经济特区,带动经济发展;四是重点发展某一产业,实行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因其能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较大的资源集聚和市场效应,所以能产生强大的竞争优势。
三、利用地区物流产业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现代物流业因其带动效应和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决定了现代物流业的极强操作性,地区经济发展,应充分认识主体的竞争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其中经济主体的先天优势分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资源联系紧密的是前者,即比较优势,包括资源利用等,而后者则更侧重于比较,具体指地区间的差异,如资源成本和地区产品特色等内容,为了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中资源成本利用边际效益,经济发展主体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等手段,实现竞争力的最大化,更好的发挥地区优势。因此区域竞争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利益的不断获取,资源的枯竭。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一国获得生产力高水平及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代表了国家创新能力与产业升级的动力。生产能力与科研水平不断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的应用已经遍及到了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合作竞争中不断增加彼此的联系,但同时联系的加强也带来了竞争与摩擦,在竞争中赢得不败之地的法宝自然是科技能力,这也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市场主体在竞争过程中关注点从最终产品转移到产品研发设计环节,这也是地区间竞争加剧的又一新的现象,竞争主体关注点的转移也使得科技研发与设计的投入更多,主要体现在人力,开发人员,资金投入,技术投入等方面。因此,竞争优势相比于比较优势更注重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主导地区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是高级化产业组织形式,作为与某一产业链相联系的大批企业和相关机构特定地域内集中形成的集聚体,产业集群内企业与机构依靠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的市场导向、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因素聚集在一起。物流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传导通过扩散效应、回流效应以及技术外溢作用促进产业融合,加速区域行业创新,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本地区的物流业带动并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各种社会、经济关系支撑着参与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技术、信息等要素,享受空间集聚带来的效益增加或成本降低,规模经济促进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区域产业不断向第二、三产业倾斜。
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物流产业集群
经济全球化以及日益开放的区域经济使得物流产业集群得以发展,由于生产要素不断地在区域内外部重新组合和分配,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畅通而广阔的市场,广阔的市场所带来的商机在我国表现的尤为明显:经济辐射能力使得经济体无论是区域内部还是区域外部都在不断联系与对外交流中发展,此时相对开放的网络体系对于物流产业既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契机,大量的物流服务在需求中得以产生,同时又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起来。合理高效的物流服务促进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企业之间不断竞争以及追逐利润的本性使得集群体系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颇具竞争性、开放性,物流外包业务的发展使得物流产业集群出现了等级划分,促进了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辉,周熙登,林晓伟.物流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城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3.
1、新兴产业企业超50家,产值达20亿元,占现代服务业产值的25%以上。
2、建成新兴产业集聚区(科技产业园)3个,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格局。
3、引进和培养一批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其中:省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名,市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名,新兴产业领军人才50名。
二、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工作举措
1、加快科技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原则,以创意68、淮海创意设计谷、金驹物流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围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加大对创意68产业园项目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省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平台和区政府专门设立的创意文化专项基金,积极引进一批从事创意设计、动漫制作、形象设计和科技服务的机构入驻。围绕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打造占地727亩、总投资12.11亿元的金驹现代物流园项目。
支持金驹新能源有限公司与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联合建立“金驹物流技术与工程研究中心”,努力将金驹现代物流园建成淮海经济区物流资源整合集成平台、现代商贸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和物流与供应链集成平台。围绕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推进淮海创意设计谷项目的建设,依托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学、生物化工、计算机应用、动漫设计与制作、物联网等专业,重点培育新材料、动漫设计与制作、创意设计、科技服务等产业。同时,积极引导我区科技型入园集聚发展。
2、形成培育新兴产业的强大合力。
苏州传化物流基地(以下简称“苏州基地”)是浙江传化集团继萧山、成都后投资兴建的第三个物流基地,占地588亩,投资10亿元,今年5月11日开业,“它既是苏州金阊新城未来发展的引擎,也是金阊区服务业、产业升级的象征”,项目规划建设有信息交易、零担快运、仓储配送、信息数码、公水联运等功能中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基地,其主要架构可概括为:两个平台、一套服务体系。
(一)“货运班车总站”平台。传化公路港立足于港口型货物输送,直接为中小物流企业和社会货运车辆建立零担货运[1]总站,使原本零散乱的零担快运市场整合为一个集聚资源、统一调度的平台,货物运载实现了类似客运的定时、定点和定线。目前,苏州基地零担快运中心已开出货运专线185条,班车覆盖28个省、市、自治区的220多个城市。
(二)“货运信息超市”平台。通过建立物流信息交易大厅,及时物流供求信息,为“货源”和“车源”搭建信息平台,避免了“企业四处找车、司机四处找货”的情况,改变了行业信息的不对称,基地目前平均每天信息8000多条,司机平均配货时间从原来的72小时缩减为6小时。此外,所有车辆进基地均实行信息化管理覆盖,有效解决了配送交易诚信问题。
(三)“一站式”服务体系。苏州基地按物流综合体打造,配建有政府行政管理驻办机构、商务街、餐饮街等,为客户提供从财务、品牌、物业、信息、安保、法务,到工商、税务、运管、公安,再到银行、保险、通信、邮政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基地已入驻生产、生活服务企业近百家,为每天1万人流提供服务。按三星级标准打造的“司机之家”,标间价格每天只需几十元。
在此基础上,苏州基地发挥了一个现代化物流基地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是集聚了企业。作为综合性的“第四方物流”[2]平台,苏州基地目前吸引了800多家大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整合社会车辆40多万辆,日流动车辆2000-3000多辆,年承载货物量将达1800万吨。
二是培育了企业。传化公路港是中小物流企业的孵化器。萧山基地7年间培育出年营业额超亿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3家,超5000万的4家,超2000万的40多家,超千万的150多家,企业平均年营业额增长率达30%。苏州基地也力图通过集群效应,培育出一批规模型物流企业。
三是服务了企业。资料显示,萧山基地2003年运营以来,萧山工贸企业物流外包比例从2002年的36%增加至2009年的80%以上,实施物流外包的企业从2002年的6000家,上升到2009年的2万多家,仅2017年一年就为工商企业节约运输成本25亿元。苏州基地可服务于苏州及周边3万多家工商企业,可为其降低物流成本40%以上。
四是带动了发展。苏州基地运营成熟后,预计每年营业额将达40亿元,上缴当地税收2亿元,创造1万多个就业机会,更为苏州物流能力带来了突破性提升,直接助推苏州企业和苏州经济的转型升级。
五是降低了损耗。据测算,传统站场要实现传化公路港相当的货物运输量和运输效率,占用的土地要大10倍,苏州基地通过整合物流企业和社会车辆,置换出大量城市零散停车仓储用地。此外,基地配送的信息化大大降低社会车辆的空载率,减轻了区域交通压力。
二、我市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
近年来,我市把现代物流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给与了积极推进,首先,现代物流是规划建设的重点。2017年修编的全市三产总规中,现代物流被列为优先发展的生产业之首,同年,编制完成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我市作为浙北特色区域性物流配送基地,着力建设西部、东部、中部三大物流产业带的发展定位。其次,现代物流是政策支持的重点。在“又好又快”政策中,明确了对物流投资建设和经营的奖励政策,同时对连杭物流、广联物流等重大项目采取了“一事一议”,政策的针对性、系统性日趋成熟。第三,现代物流是招商推介的重点。自2007年以来,每年包装推介的招商项目中,物流项目比重很大,成功引进了投资近1亿美元的连杭物流、投资5亿元人民币的周王庙广联物流等重大项目,许村八方物流顺利推进,海运物流取得突破,推动了我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但对比苏州基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很明显,主要有:
1、质量亟需提高。苏州基地不过是一个平台,投资运营商本身不做交易,但正是这个平台,整合了资源,优化了配置,对传统马路货运市场进行了根本性提升。当前,我市缺乏的就是这种综合性、平台化的第四方物流平台,物流企业、社会车辆、工商企业物流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造成物流企业规模小,集聚度不高,业务层次底,主要集中在运输、仓储等,从事配送、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环节的企业几乎没有。当然,随着连杭物流等项目的建成,这一局面将会得到改变。
2、氛围亟需增强。由于缺乏一流的物流平台和物流企业,难以满足工商企业的物流配送要求,我市工商企业普遍存在物流外包难问题,企业不放心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建车队和运输部门,既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又造成物流需求增长不快,物流业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3、竞争亟需应对。我市发展现代物流已十分紧迫,周边地区都在加速物流产业布局:嘉兴秀洲在沪杭高速王店互通设立了现代物流园区,引进了普洛斯、沃尔玛盖世理、AMB等知名企业;上虞在尖山新区对岸嘉绍大桥南出口规划的仓储物流基地面积达3000亩;桐乡依托沪杭高速加紧建设濮院物流仓储中心、崇福物流园区等。我市必须进一步抓紧谋划物流产业,争夺区域物流资源。
三、对发展我市现代物流的启示和建议
传化公路港和苏州基地对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很多启示,也对我市如何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较为清晰和理性的看法。
(一)进一步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未来几年,物流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就我市而言,发展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市拥有庞大的物流需求,中小企业生产、运营、销售都需物流支撑,城市超市、购物中心等也都需相应的配送物流;是转型升级的需要,“没有现代物流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李源潮语),物流将成为下一轮制造业的主要竞争环节,通过引入物流和完善供应链,有利于增强制造业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环境提升的需要,良好的区域物流条件,满足企业快速配送及零库存的生产要求,是影响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竞争发展的需要,周边地区都在不约而同地发展物流,如再不加速发展,势必在今后的产业、城市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在管理、规划、招商上,把现代物流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进一步抢抓区域性区位交通优势。现代物流建立在便利的区位条件之上,但在交通极为发达的情况下,区位交通优势已不是绝对的竞争优势,只有谁抢占了区域物流发展先机,率先整合区域物流资源,谁才真正掌握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苏州基地提醒我们:一是,要高度重视整合区域性物流资源。苏州基地定位于服务长三角,我市发展现代物流,眼光起码要覆盖到整个环杭州湾产业带,特别要注意承接杭州都市物流资源,致力于服务杭州市和大江东新城,引领浙北物流产业。二是,要高度重视公路物流资源。资料显示,目前70%以上的国内物流依托公路实现,传化集团开创的“公路港”模式,前景可谓广阔。目前,我市在建、建成高速公路有4条,高速道口有7、8个,还有01、08省道等干线公路,但我市对公路资源、道口优势谋划不够、利用不高。可积极借鉴苏南等地“道口+市场+物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市物流发展拓展空间。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物流规划布局调控。在抢夺区域性物流发展高地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市域范围内物流基地(园区)的建设布局,因为:1、物流产业具有地区替代性强、区域关联性大、项目覆盖面广的特点,如综合性的物流基地(园区),服务辐射半径最好在100公里左右,因此,统一规划必不可少;2、当前全市各镇、街道、开发区投资建设物流的积极性很高,洽淡的物流项目也不少,有必要超前进行空间布局研究,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因此,物流基地(园区)等平台建设,不能简单地市场化,一个规范、有序、健康的物流发展体系离不开政府的一体化运作,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物流产业的调控:一是,要加强规划引导,要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相结合,完善并执行三产规划,强化规划刚性,避免项目冲突;二是,加强对公、铁、水等不同性质物流的总体布局,强化物流平台的多样性与协调性,防止同类型物流平台在同一地区有效辐射半径内的重复建设;三是,要设置一定的项目准入门槛,对物流项目的投资密度、信息技术水平和功能、运营效益目标、项目与所在地的产业关联度等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对不符合有关要求的物流项目,或不具备发展物流条件的地区,对项目的引进和落地要予以控制。
(四)进一步高起点培育建设综合性物流平台。专业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提供平台服务的物流基地(园区),是现阶段现代物流发展的切入点,其基本特征是:具备数字化、信息化的服务平台,集聚大中小第三方物流企业,依靠设施共享、专业分工、联合经营等,达到共赢发展的目的。我市物流项目必须从长远发展考虑,高起点建设。一方面,突出培育连杭物流、广联物流等大型第四方物流平台,鼓励其做大做强,提高其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其成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另一方面,整合全市范围内分散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资源,对一些自发形成发展的中小物流企业给于积极引导,鼓励其向物流平台集聚,至少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企业集群。
(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为导向,以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比重为目标,通过加快培育服务外包、科学研发、创意设计、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高端增值产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通过加大政府性投资引导扶持力度,促进重大项目、载体建设与企业改造提升并重,招商引资和招研引智并举,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以高端服务业和生产业为重点,壮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力争全市服务业实现“三个高于”:即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每年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以上,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5%以上。
(三)重点领域。着力推进六大现代高端服务业领域发展。
——服务外包。依托中国服务外包太湖保护区建设,积极实施“123”计划,紧紧抓住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契机,以服务外包园区为载体,以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为重点,强化人才引进,培育龙头品牌企业,推动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化发展,使服务外包产业逐步成为无锡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力争到2010年全市服务外包业务总额达到30亿美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达到15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
——科技研发。大力推进“530”计划和“7+1”合作,加快“三创”载体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北大无锡产学研基地等一批国内外著名院校的研究机构,提升制造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增强高新技术的集散能力,推进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的形成。力争到2010年,全市建成“三创”载体600万平方米,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流动)站、企业技术中心1000家。
——创意动漫。加快建设以“一基地四园区”为主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着力引进和培育动漫龙头骨干企业,推动创意动漫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形成以工业设计、影视动漫、网络游戏、应用服务为主的产业群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全球著名动漫企业落户无锡。提升动漫原创能力,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扩大动漫创意产业影响和辐射范围。力争到2010年,全市工业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和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动漫及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
——现代物流。充分利用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主要接收上海航运中心的辐射,积极与区域内其他城市联系,重点建设江南商贸物流城和江阴长江港口、新区口岸保税物流、空港物流等物流集聚区,面向无锡及周边城市提供商贸物流服务。力争到2010年,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比值降到15%左右,成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呼应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金融服务。主动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和金融业国际分工,加快建设太湖新城金融集聚区,大力吸引境内外银行、证券、信托、期货等各类金融机构在锡设立分支机构,形成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上市,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创新金融服务,拓宽中间业务,发展农村金融,组建金融投资公司并逐渐发展成金融控股集团,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和11%。
——现代商贸。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优化现有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行电子商务、特色街区、专业市场、配送、国际采购平台、新型商业设施开发、新兴商贸集成服务、商贸品牌建设、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商贸服务企业集团转型提升,提高商贸业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力争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继续保持16%以上,商品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速17%以上,成为长三角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
同时,积极鼓励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高端旅游、高端社会服务业以及其他高端服务业等领域。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定期研究并统筹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发改委作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牵头协调部门,重点抓好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管理、综合协调、集聚区和项目管理、目标考核等工作,并与经贸、旅游、科技、外经、信息、金融、文广新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规划、国土、建设、交通、财政、工商、税务、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加快调整和完善各市(县)、区相应的综合协调体系,形成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服务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强化规划引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开展现代服务业、商贸、旅游、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科学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市自身条件,重点提出下一个5年乃至更长时间我市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和举措。以规划为引导,强化部门联动机制,重点推动现代高端产业和项目建设发展,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努力提高服务业专项规划和重点领域空间布局规划落实程度,形成从制订规划——实施方案——组织项目——政策支持——配套服务的落实体系,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三)推进集聚区建设。着力推进服务业走集中、集聚、集约化发展道路。完善全市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布局研究,促进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工业设计园等27个省、市两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专业化裂变式发展,形成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到2010年,营销收入(成交额)超500亿元集聚区达到3个,超百亿元集聚区达到6个。积极争取国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试点,力争在运作模式,以及土地、资金、税收等政策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选择业态新颖、规划完善、条件成熟的集聚区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使我市的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数量达到13个以上。抓紧推进集聚区技术公共平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集约化程度,增强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对地方经济拉动强、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加快推进高端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项目管理库建设,重点对省市两级重点服务业项目库、亿元以上重大服务业项目库实施滚动式管理,强化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力争2009年—2010年列入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企业和项目数达到20个以上,获得国家、省级各类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的企业和项目数不低于20个。强化服务业投资导向,按照有“促”有“压”的原则,扶优限劣,鼓励和支持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等新兴领域的相关实体项目建设,控制市场已饱和甚至过度竞争的部分行业新增项目,优化服务业投资结构。
(五)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按照“抓两头、带中间”(即抓住产业链前端科技研发和创意设计、后端的营销和现代物流,带动产业链中间的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发展以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商务中介、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业,促进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的格局。鼓励和引导工业设计园、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等“三创”载体重点建设软硬件平台,特别是要为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等核心企业和高端人才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的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空运物流为特色的空港产业园、以流通加工增值为特色的大明物流三期、以多运联运为特色的通江物流、西站物流和新港物流等一批现代物流重点项目和企业,有效地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六)搭建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平台。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将日本、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作为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领域对外招商引资的目的地区,与重点集聚区和重点企业合作,组织筹备集聚区建设发展论坛和招商洽谈会、欧洲现代服务业、印度服务外包、港台高端服务业等4个对外专题招商活动,吸引国际知名企业落户锡城。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内招商引资力度,做好长三角区域服务业招商引资洽谈会筹备工作,争取一批服务业项目落地锡城,力争2009年—2010年服务业招商引资协议金额达到200亿元以上。
(七)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依托“530”计划,积极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招引工程,把欧美等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地区作引智目的地,重点引进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等我市急需的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从工作方式和环境、政策资金、后勤服务等领域采取组合手段,吸引其扎根无锡工作和创业。加快服务业各类专业人才培育,建立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训机制。积极组织服务业条线、集聚区和项目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各类服务业培训,为基层工作人员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创造良好的条件。
(八)积极开展标准化及品牌建设。着力开展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在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技术管理规范等领域积极参与国家、省级有关部门及协会的服务标准制订工作。在传统和新兴服务业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服务业品牌,扶持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服务业老字号品牌。支持商业大厦、朝阳集团、天鹏集团、王兴记等一批优势服务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连锁扩张。
(九)强化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完善服务业运行分析制度,定期召开各地区服务业和各重点行业运行分析会,建立和完善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项目联系渠道,及时了解掌握实际运行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研究改进服务业统计方法,积极完善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的统计体系,完善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和运行监测机制,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及时、科学的基础信息依据。
(十)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按照国家、省、市出台扩大内需政策以及涉及服务业相关措施,研究制订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通过采取资金、信贷、土地等组合措施,重点支持带动作用强、吸纳就业人数大的重点企业和项目建设发展。完善全市服务业目标考核制度,结合我市实际,着力做好优化服务业考核目标的设置,将总量考核指标转换为增量考核指标,绝对数考核指标转换为相对数考核指标,加大奖惩力度,激发推进服务业工作热情。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协助省、市两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企业对上争取国家、省级服务业、流通等领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缓解集聚区建设和企业经营压力;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城区、集聚区、企业开展咨询和服务,为实体企业排忧解困。
三、扶持措施
(一)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政府性投入力度。围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度,结合年度重大项目安排,加大对服务业重点集聚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将市级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内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用于支持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内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重点集聚区、重大项目建设和培育农村市场及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
(二)完善现代服务业产业投资导向。积极实施产业引导,加快制订出台新的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定期。按照政府性扶持资金项目招投标工作要求,加快研究制定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的新方式和新办法,通过以公开招投标形式确定扶持项目,并强化跟踪服务和督察力度,保证引导资金按照要求足额使用到位,尽快产生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项目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三)加大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扶持力度。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至2009年底安排4000万元财政引导资金(以下简称“新增引导资金”)用于支持现代服务业企业增加投入。新增引导资金主要投向高端服务业领域,扶持期为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新增引导资金按相关规定加强管理(详见附件)。
(四)加大服务业引导资金的稽察力度。按照全市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工作的意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新增资金监督、管理和审核,做到专款专用。对骗取、转移、侵占、挪用、截留、挤占资金,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建设实施或竣工完成的,有关中介机构在评估中弄虚作假或提出的评估意见严重失实的,将限期收回已下达的资金,并按照相关法规、规章予以处理、处罚;对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法律责任。
(五)加快形成服务业政策联动机制。各有关部门和地区要加大对服务业重点领域扶持力度,清理不合理规定和限制,充分运用准入门槛,税费征缴、价格监管、财政信贷等调控手段,以调整和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为核心,重点扶持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旅游休闲等领域的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形成共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环境。
附件:无锡市新增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
无锡市新增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根据市政府决定,我市新增市级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4000万元。为加强对新增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我市新增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以下简称“新增引导资金”),以引导全社会对服务业的投入,扶持服务业新兴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发展,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我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服务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第二条新增引导资金分配遵循突出重点、择优扶持、鼓励创新、公开透明的原则。
第三条新增引导资金实施项目化管理,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市发改委和市财政局为新增引导资金的主管部门,共同对资金的审核、论证、使用和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市发改委负责新增引导资金的业务管理;市财政局负责新增引导资金的拨付。
二、支持对象和条件
第四条新增引导资金的扶持范围主要是市属和无锡市七城区中各种经济成份和经济形式的服务业重点发展企业的在建或新建项目。
第五条新增引导资金的扶持领域是高端服务业,主要包括:服务外包(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项目另行安排)、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高端增值产业。
第六条新增引导资金支持的项目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在本市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且项目在无锡市区实施的服务业企业。
(二)符合我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导向。
(三)项目已启动。
(四)项目资金已落实。
(五)至少还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纳入省、市重点,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当年新建、投资量达到总投资的30%以上,并对地方经济有重大拉动作用和示范作用的高端服务业项目。
2、纳入省、市重点(包括22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当年工作量超20%、时序进度提前一个月以上的高端服务业项目。
3、业态新颖、填补我市服务业领域空白的高端服务业项目。
三、使用范围和方式
第七条新增引导资金的主要使用范围:
(一)省、市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补贴和贴息。
(二)省级以上服务业引导资金项目配套。
(三)服务业新业态、新领域的项目。
(四)服务业创国家、省级品牌项目。
第八条新增引导资金主要采取专项补贴、贷款贴息和奖励等方式。标准如下:
(一)专项补贴:以自有资金投入为主的高端服务业项目,投资额在5000万元(含)—8000万元的,单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在8000万元(含)以上的,单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二)贷款贴息:以利用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为主的项目,给予25%—50%的贴息补助,单个项目贴息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三)知识型服务业项目奖励:对业态新颖、填补我市服务业领域空白以及科技含量高的知识型服务业项目,引进并正式开工的,单个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
(四)提前竣工项目奖励:对原计划2009年后竣工的项目,提前竣工并投入运行的,单个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
四、投入方式
第九条新增引导资金,除下列情况外,投入方式一律实行招投标方式:
(一)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
(二)只有2家或2家以下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的;
(三)没有引起有效竞争或对招标文件未作实质性响应或因故导致废除所有投标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实行招标的情况。
市发改委负责无锡市新增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并负责组织成立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分专家组和综合组,专家组由各行业的技术、经济、管理专家组成;综合组由市发改委、财政局及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投标人主要是市属和无锡市七城区中各种经济成份和经济形式的服务业重点发展企业的在建或新建项目。
招标方式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招标人将通过《无锡日报》、无锡市服务业工作网站()同时招标公告。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招标人将向3个或3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的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招标人根据招投标项目的情况确定招投标方式。开标时应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公开进行。中标项目确定后由市发改委会同市财政局将项目列入无锡市新增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计划,正式下达。招投标工作将于2009年2月份、5月份、8月份、11月份分四次进行。
第十条市财政局按下达计划及时拨付资金。对各区相关项目的扶持,各区财政按比例同步配套。
第十一条区财政在收到投资计划及预算指标后,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资金划拨手续,及时、足额将资金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市属项目由市财政直接下达预算指标及拨付资金给项目承担单位。
五、监督管理与绩效考评
第十二条市发改委负责对新增引导资金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组织对项目进行验收,会同市财政局对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市财政局负责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组织不定期抽查工作。
第十三条市发改委会同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对新增引导资金使用进行稽察。新增引导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滞留、挪用、截留、挤占,不得擅自改变或扩大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对骗取、转移、侵占、挪用、截留、挤占资金;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建设实施或竣工完成的;有关中介机构在评估中弄虚作假或提出的评估意见严重失实的,由市财政局限期收回已下达的资金,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理、处罚,对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各项目主管部门年终要对所辖范围内相关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竣工结算情况、项目实施过程和完成情况、项目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绩效评价,并及时将绩效评价材料上报市发改委和市财政局。
一、 港口在国际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港口和物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物流涉及到综合运输,外贸货物的物流更以港口为最好的交汇点。按照现代物流的观点,港口在现代生产、贸易和运输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港口是水陆运输的枢纽,又是水运货物的集散地、远洋运输的起点与终点。无论是集装箱货还是散装货,远洋运输总是承担着其中最大的运量,因而港口在整个运输链上总是最大量货物的集结点。它连接着各种陆路运输方式,汇聚着内陆运输、水路运输等大量的货物,世界贸易的90%以上是通过港口实现的。随着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与综合运输链复杂性的增加,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其功能也将更为广泛。
2、信息中心。现代港口是最重要的信息中心。对国际贸易来说,港口作为国际物流链中的技术节点,是船舶、航海、内陆运输、通讯、经济、技术汇集点。在港口地区落户的有货主、货运、船东、船舶、商品批发零售、包装公司、陆上运输公司、海关商品检查机构等。现代港口已从纯粹的运输中心,经由配送中心发展为今天的物流中心。随着国际多式联运与全球综合物流服务的发展,现代港口作为全球运输网络的节点,将朝着全方位的增值服务方向发展,成为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与信息流的汇集中心。
3、港口是全球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要把两个国家之间有着巨大禀赋差异的生产要素以最有利的方式结合,港口往往是最合乎逻辑的选址。世界主要港口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工业基地。由于港口运输优势,世界许多最重要的港口都有“前港口,后工厂”的布局设置,这样可以缩小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优化配置国际生产要素建设工业,可以节省大量物流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许多有实力的企业也选择港口城市作为发展之地。现代港口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汇集了最佳的人力、物力、财力,成为区域乃至国际性的商务中心。
4、国际贸易服务基地。港口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服务基地。在物流方面,港口为船舶、汽车、火车、飞机、货物、集装箱提供中转运输、装卸仓储等综合物流服务;在商流方面,为用户提供如、保险、融资、货代、船代、通关等商贸和金融服务。 在现代物流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港口还可利用其信息与通讯以及EDI网络,为用户提供所需市场与决策信息。港口也是一个人员服务中心,提供贸易谈判条件、人才供应和海员服务等,并提供舒适的生活娱乐空间,强化港城一体化关系。
二、宁波港口优势
1、运输网络顺畅。宁波港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拥有生产性泊位300座左右,其中有长逾4900米的集装箱泊位群,码头设施配置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能够满足超大型集装箱船的作业要求。宁波港与全球逾10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600个港口有贸易往来,集装箱航线达188条,航班已超过840班,基本构成以欧洲、北美、中东为骨干,南美、澳洲、非洲等为辅助的远洋干线网络。此外,宁波以港口为龙头,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的立体化运输网络,具有发展国际物流产业的交通运输优势。
2、港口物流业发展为宁波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2007年宁波市自营进出口总额达564.99亿美元。港口物流业促进了宁波临港大工业的快速发展。集聚了一大批大型或特大型的临港大工业企业,培育了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5大临港支柱产业。
3、港口国际物流发展强劲。为了全面落实“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的实施, 近几年来宁波市在港口规划、港口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沿海深水岸线开发速度不段加快。2007年宁波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45亿吨,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58亿吨,增长6.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35.0万标箱,增长32.3%,继续保持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四位。全年新开辟集装箱航线28条,其中远洋干线19条,宁波港集装箱航线总计达190条,其中远洋干线101条,近洋支线46条,内支线19条,内贸线24条;月均航班810班,最高月航班达844班,月作业量连续突破80万标箱的新水平。预计到2010年全港货物吞吐量将达3亿吨,集装箱运量将突破1000 万标箱。
4、港口运作效率高。宁波市以上海作为港口经营管理的参照系,按照“成本不高于上海、效率不低于上海”作为港口物流的目标,完善功能,提高效率。
5、港口物流业信息体系逐步完善。宁波市较好地完成了口岸电子信息化工程,宁波港集团着力构筑生产管理、经营管理、通信与监控管理、信息服务和综合管理等五大信息系统,EDI中心平台全面升级,生产业务协同管理系统投入使用,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宁波在全国率先提出“大通关”的理念,成立了“大通关”协调领导小组,着力改善口岸环境。口岸查验部门与宁波港集团通力合作,加强口岸的信息化建设,开发应用了国际航行船舶码头综合管理系统,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监控。
6、吸引海外物流企业投资。宁波港口物流业良好的环境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联邦快递、马士基物流、UPS等世界知名物流企业与物流设施投资商落户宁波,抢占宁波市场,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船公司均在宁波设立了营运机构。截止到2006年6月底已有外资物流主体237家,占物流业经济主体的10.6%。
7、物流企业实力雄厚。据初步统计, 宁波市现有从事运输、仓储、货代、海运业及相应的物流业务服务的企业近4000家,2006 年新增从事运输、仓储、货代、配送等物流业务的企业超过500 家;培育了浙江中外运、金星、中通、海联、大港货柜等一大批在长三角及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地物流企业;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竞争充分的市场主体。同时, 随着宁波现代物流企业的迅速发展, 物流集聚区逐步形成。围绕港口服务、制造业基地建设、城乡配送等需求,逐步形成以北仑港区、镇海化工园区、杭州湾大桥和沿海产业带为支撑的环形现代物流圈。
三、宁波市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港口优势未有效发掘。首先,岸线资源濒临用完,码头开发余地不大的同时,某些业主专用码头利用效率不高,宝贵的岸线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效益。其次,宁波物流业设备虽多,但运行质量不高。物流新技术,新设备使用较少,投入也较少,许多陈旧仓库至今仍在使用。再次,运输方式发展不平衡,沿海和内河营运能力过剩,集装箱过多地依靠公路,铁路运输刚刚起步,空港物流发展滞后。然后,航线覆盖面不够完善,船期过于集中,运价竞争力不及上海。最后,是物流园区发展和建设比较滞后,保税政策未充分发挥作用。
2、竞争日益加剧,腹地开拓能力不强。宁波与上海相比,最大的劣势在于缺少广阔的腹地。宁波港口物流面临的竞争对象众多,既有长三角港口群其他港口,又有环渤海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还有国际物流公司和航运企业物流及其他行业的物流。尤其是上海港,将借助杭州湾大桥拥有更强的集装箱货物集聚能力。宁波港口的腹地也仅局限于宁波市、杭州以东和西南的浙江地区,来自于国内支线和内陆城市的集装箱货物很少,货物的运输方式也不平衡,主要依靠公路。腹地半径亟须扩大。
3、物流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产业价值链不长。全市物流企业不同程度呈现着“小、少、弱、散”的现象。现代物流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在宁波时间还比较短,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宁波市绝大部分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物资流通设施,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宁波市物流业的发展。
4、全市物流标准化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合力。在调研中发现物流标准化在企业之间运作程度不高,有不少企业虽已开始使用计算机作为企业管理、决策和运作的信息系统,但大部分企业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操作工具来,用来进行一些简单的单证和表格的处理。
5、港口联盟化程度不高,竞争合力仍需加强。宁波港与上海港之间虽有合作,但是由于腹地重合度高、箱源同质性高,竞争不可避免;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尚待深化;与省内其他港口之间由于合作成本、合作层次、口岸管理体制等因素,还难以实现货畅其流。
6、物流人才严重短缺。物流专业人才既是国家的紧缺人才之一,更是宁波的紧缺人才。在甬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港口及航运培训业不够发达,高层次、综合性的港口、物流培训体系尚未建立。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物流企业人才严重匾乏。据测算,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到2008年为:高级0.3~0.4万人;中级1.0~1.5万人,初级3万人左右。
四、宁波港发展国际物流业的策略建议
根据宁波港口国际物流发展的不足,结合宁波港自身特点,按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总体战略,提出如下粗略建议:
1、更好地利用港口优势,提高港口运作效率。加快港口的开发步伐,在搞好现有集装箱码头建设的基础上,适时推进穿山半岛、大榭岛、梅山岛和象山港深水岸线的开发建设,优化港口布局,增强港口的揽货体系,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的运作效率,要以国内经营管理最先进的港口作为参照系,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效率。大力开展多式联运,建设和完善贯通综合节点体系,顺畅衔接海、空、公、铁、河、管多种运输方式及国内国际物流枢纽,实现货物无缝衔接。改造公路,引入海铁联运,缓解北仑区域交通压力,改善港口形象,逐步建立起适应港口发展建设要求的快速疏港网络体系。借鉴广州等地的经验,规划建设一条集装箱专用通道,实现城市交通与疏港交通、物流与客流适当分离。加强与国际班轮公司的沟通,借机进一步引进国际航线。吸引船公司积极参与宁波港集装箱码头经营和管理。继续大力发展航线、航班,完善航向,增加密度,均匀时间分布,同时大力提高码头装卸作业效率。
2、建设专业性特色物流园区,形成港口物流中心。目前宁波市部分正在建造或者已经建造的物流园区有:宁波北仑港物流园区 (主要功能为保税、仓储、托运、多式联运)、宁波长三角物流园区(主要功能为仓储、货运、中转、配送)、宁波空港物流园区(主要功能为空运物流服务、集装箱运输)、宁波明州物流园区(主要功能为以日用消费品、生物医药和高新尖电子电器等产品为主的区域配送兼顾市域配送)、宁波华东物质物流中心、镇海物流园区。通过建设物流园区,提升现代物流业的集聚化、集群化发展水平。重点推进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
3、物流企业需增强竞争力,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宁波物流业多年来依托国内外发展,到目前已拥有近百家大、中型物流企业。形成了数万家集商贸、物流的客户群体和相当的网络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宁波物流企业一是要充分利用自身业务优势和网络条件,通过与势力雄厚的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合作,鼓励不同形式的企业联盟。包括物流服务供应商与客户企业的纵向协作和港口之间在资本渗透、码头经营、内支线经营等方面的横向协作。吸引知名物流企业、物流设施投资商和运营商落户宁波,同时引进资金、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际化市场占有率。二是以全球经济为着眼点,建立全球战略,快速跻身国际物流市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抓住机遇、规模风险。三是鼓励大型的工商企业对物流业务进行剥离,组建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也要引进国际第三方物流企业,带动宁波物流企业成长。四是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也可以鼓励有实力的航运企业发展多式联运及配送物流服务。做好行业门槛设置和企业专业水准的鉴定工作,集中资源和优势重点发展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促进行业发展。
4、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现代物流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平台、网络以及新的物流技术的实施都是高科技在港口物流中的成功应用。必须充分认识到科技在港口物流中的地位,加大科技投入,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现代化的港口应建立覆盖辐射区内的所有商业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为企业提供多种需求的即时反应或查询的动态服务。利用EDI、INTERNET等信息技术,建成区域性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的统一信息平台,将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提供诸如货主跟踪涉及货物状态、货物交接单证、办理和管理提单、通关、联运、仓储储存情况、船期预告、泊位使用情况、货运市场行情等信息。
5、构建宁波的优势产业集聚地,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宁波市在纺织服装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方面拥有的相对比较优势,可增加本地货源。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培养产业规模效益和区域影响力,加强其在杭州湾大桥开通后能引起的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外地货源,构建以宁波港为中心的优势产业集聚地,有效促进港口物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6、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一是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培育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聚集宁波物流人才的用人环境。二是结合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技术资格标准要求,建立适合宁波市现代物流发展的多层次职业培训基地。三组织专人到国外参观学习同时引入海外专门物流人才。四是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现代物流管理者和经营者不仅要对每个物流环节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对物流各环节进行管理和协调的能力。物流市场国际化竞争不仅要求物流专业人才能管理现有系统,更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包括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用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加大培养、吸引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的力度,重视人员配置的稳定性,使得“专业化”有软件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占林.国际物流[M].中国对外经贸出版社,2004,5.
[2] 杨霞芳.国际物流管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
[3] 马林.构筑物流人才高地,提升宁波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