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2-05-18 10:34: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旅游景点考察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旅游景点考察报告

篇1

李主任在办公室主任的位子上已经坐了3年,干工作还是相当有经验的。他扫了一眼《考察计划》的第一部分:“南方五省考察的重要性”,连夸马干事思路敏捷、论述缜密、用词准确。当看到《考察计划》的第二部分“考察行程及路线安排”时,李主任皱起了眉头,脸上掠过一丝不悦:“我说小马啊,你这《考察计划》咋只写了考察的市县区啊,为什么没把沿线的知名旅游景点给写进去啊?这可是《考察计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呢!”

到底是年轻人,马干事立刻心领神会,当即将《考察计划》拿回,看地图、上网查……一通忙活,将考察团沿线的著名旅游景点一个不落地标了进去。弄得后,才交给孙局长――考察团的副团长。

孙局长展开《考察计划》,边看边夸马干事想得细、谋得远、写得好,听得马干事美滋滋的。突然,孙局长的目光“卡”在了“考察团人员组成”一栏上,“咝――我说小马啊,你列的这个考察团人员名单中缺几个人啊!”

马干事吓得一下子从沙发里站了起来:“局长,不缺啊,我是一个一个数的。”“怎么不缺?你只写了局里的几位领导,咋把粮库李主任、供电所方所长、外贸公司陈经理给忘了呢?”

马干事诧异地瞧着孙局长:“咱们局组织的考察活动,写上他们干吗?业务上也不相关啊!”

篇2

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这就说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型人才居多,与社会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还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不高。通过加大与强化各学科实践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是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动手能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在学科实践课教学中有机运用“项目教学法”能较好地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目标。

一 项目教学法的涵义及基本程式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想、自适应学习理论和探索性学习架构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过程包括收集信息、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落实、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其基本程序和模式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项目。项目的选取是成功的关键,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选取的项目应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与实践性。

2 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包括采用的实验方法(观察、调查、实验等)、步骤、内容、时间、地点、仪器设备等,并需得到教师的认可。

3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认真细致地观察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所有现象,并准确无误而又完整客观地作好记录,用文字描述或用数字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

4 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研究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评价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研究结果?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是否明显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论出其他合理的解释?等等。

5 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研究问题、程序、证据、提出的解释),与他人交换意见。使其他学生有机会就这些成果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三者之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后由老师进行评分。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二 项目教学法在本科学科教学中的实践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与组织项目教学实践活动,笔者作了一些尝试,下面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生态旅游》课程教学为例探讨。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项目。针对目前我国不少旅游景区盲目追求时尚,在并没有真正明确“生态旅游”的涵义、原则及标准的情况下,匆匆冠上“生态旅游”之名开展名不符实的生态旅游活动的现象,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生态旅游知识,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及所见所闻,对目前被评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一些著名景区进行讨论和分析,找出它们尚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此确定我们开展项目教学的活动内容和方向。

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优化和集中问题,确定项目目标和内容。如经学生讨论统一思想后,我们将考察调研“全国生态旅游示范景区――桂林市蝴蝶谷瑶寨生态旅游景区”作为“项目”确定下来。同时拟定十项考察调研内容与任务,具体为“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特征、景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现状、景区生态旅游景点开发设计、景区生态旅游活动项目设计、景区生态旅游线路设计、景区生态旅游商品设计、景区生态旅游营销方案策划、景区现有生态旅游景点生态导游词撰写、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培训、景区与社区居民的矛盾及处理对策探讨”。要求每项任务由5人一小组合作完成,最后每小组提交一份考察调研报告或设计方案,同时制作PPT将考察结果和设想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2 指导学生进行项目教学的相关准备工作。相关准备工作包括理论知识的准备及各种工具的准备。理论知识准备:要求学生复习强化生态旅游特征、原则、标准、规划、设计、管理等基础知识,同时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国内外生态旅游开发较成功的案例等;工具准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考察任务,准备必要的数码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3 引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让学生针对项目内容与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如具体的实施计划、安排、程序、时间及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工作分工以及各种突发和意外事件的应对措施等。要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计划框架。

4 指导学生实施活动过程。按照已制定的活动计划实施实践操作。第一步是实地考察调研。由于考察的对象是景区,且景区地处市郊,同时牵涉到景区接待工作及交通工具等具体事宜,所以第一次考察调研活动由老师带领统一前往。要求各小组根据小组既定计划,自行到相关部门和景点开展调查、访谈、考察、拍照等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强调如果此次活动未能完成既定计划,则可根据项目任务需要自行安排时间再次前往景区调研,直至完成全部计划。第二步是资料整理和统计。要求学生将调研得到的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并形成图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监督、检查、示范、解惑作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创作和发展空间。

5 组织学生进行效果展示、交流与评价。项目活动的最后环节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PPT汇报展示各小组的实施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以及相应策略等。相互提问、质疑、答辩,与他人交流意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从而使该项目活动更具科学性和更有意义。同时,在全班开展评比活动,评出“最佳方案”、“最佳报告”、“最佳创意”等奖项。最后,根据小组、个人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老师总评,并以此作为学生的实践考评成绩,教师对

每个学生付出的努力均给予充分肯定。

三 项目教学效果与思考

通过上述的项目教学活动,全班共提交了考察报告和设计方案共9份,报告中对该景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动植物资源、民族风情、科考价值、开发生态旅游优劣势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指出该景区现有旅游产品开发欠缺或不当之处以及社区居民环保意识亟待提高等意见。事后这些报告及设计方案均被作为该景区未来发展规划意见提交董事会讨论,不少意见和方案已得到肯定并予以采纳。其中“景区与社区居民矛盾及处理对策探讨”小组,通过设计“社区居民对景区旅游所带来的影响的感知以及居民对景区旅游发展的态度”调查问卷,获取了社区居民对景区旅游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影响的感知以及对景区未来发展所持态度等一手资料,并通过走访了解了社区居民与景区之间的矛盾成因,最后提交的“蝴蝶谷景区社区居民态度与旅游开发对策”调研报告,为当地政府部门较好地协调和解决该景区与社区居民之间矛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操作指南,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由此可见,在本科学科实践课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调查研究、敏锐观察、大胆质疑、活跃思辩、摄取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为将来从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由于项目活动成果可以很快地服务于生产实践,学生因此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将激励和鼓舞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当然,如何使“项目教学”较好地落实到本科学科教学中,这一问题目前在教育界仍处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笔者在经历了一些教学探索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项目内容既要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并尽可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来确定,做到项目活动被大多数学生喜爱且能顺利实施和完成教学目标。

2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小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因为学生各有所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篇3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然而,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却发现,过去很多已经毕业的以及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回想以前的课程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说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很无聊。有部分学生说这门课就象导游词讲解,甚至有部分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没有什么好学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应该怎样来改进?

一、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关于教材方面。①教材版本很多。现在市面上的关于中国旅游地理的教材非常多,包括本科用的以及高职高专用的等,琳琅满目。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层次较多,所以市面上出现了所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出版的不同的教科书。教科书版本过多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师在选择书目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哪类的教科书会更好。②教材与其他课程教材的重合度很高。比如冯琼兰等(2008)就提到中国旅游地理继续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旅游地理的教材内容会与很多其他课程相重合。比如: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文化、旅游美学等。这样的教材重合容易导致学生重复学习同样的东西,这样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厌倦,没有新鲜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同样的老师在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中国旅游地理这门专业课,同时也在学院公选课上开设了此课程。结果却发现,全院公选课上的学生学习的热情与认真度明显高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且教学效果也会好过专业学生。③教材内容过于枯燥。现在绝大多数教科书的板书全部都是文字,而对于中国旅游地理这类实践性非常高的科目来说,全部是文字介绍的东西提不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很多教科书除了全是文字介绍之外,大部分的章节中关于旅游景点的介绍都是非常简单的,没有特别吸引人的趣味知识点。其次,教科书中的相关理论介绍并不详细、具体,都是走马观花式的简单介绍,尤其是涉及到中国各个省份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地理环境时,都没有带图片介绍,学生在开学拿到书翻开时就觉得这个书很没有吸引力。而我们都知道《中国国家地理》这本杂志很受学生的喜爱,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图片很多,介绍有趣味性,不是只一味的介绍资源等级有多高、被列入遗产名录等。

2.关于教师方面。①自身知识素养有待提高。大多数旅游管理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但是却发现很少有人能够完完全全掌握中国旅游地理这门课程。正如前面提到过的,首先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学科非常多,对于一个旅游管理毕业的研究生来说都是有难度的。如上所述的每个学科都可以有自己相对应的专业,可想而知,作为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教师必须懂得非常多的其他学科的东西才能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挥洒自如。旅游管理专业流行一句话: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是一个杂家,不是专家,什么都要懂得一些,但什么又都不专。笔者个人认为,如果是作为旅游管理从业人员,那么可以只是杂家;但是如果你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那么在杂家的基础之上还得更进一步,不能单单停留在杂家水平,对相关知识需要更进一步的透彻了解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所以这对于中国旅游地理教师来说,自身素养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难度,毕竟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学科太多了,对一个老师来说将所有学科都了解清楚会很有难度。不管怎样,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有待提高。②教学方法要丰富化。已经有很多教师都曾提到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要多样化、丰富化,比如多用图片、视频,多让学生参与授课,用模拟导游方式、组织实地考察教学、多开展课堂活动以及对比教学法等。目前绝大多数的教学方法都是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虽然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但是中国这么多年来积累的“你教我记”的方式还是占主流。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室中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都考虑将一些趣闻、传说、神话故事等穿插在讲解中,但其实这种方式也会造成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这些东西会占去很大的时间,从而使得授课内容讲不完。实地考察教学在很多学校都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校方不同意将学生带出学校以免发生安全问题。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方法的确需要丰富多彩,需要图片展示,更需要趣味性故事。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对于相关方式“度”的把握。怎样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又不觉得枯燥,这才是最好的方式。再次,关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方面,学生普遍对中国旅游地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很多学生认为中国旅游地理是地理学的分支,觉得自己的方向不跟这个相关,甚至与自己将来的工作技能无关,于是对此不予重视。甚至部分高校是实行开卷考试,很多学生都对开卷考试的课程很不重视。再者,因为中国旅游地理的内容非常的多并且很零散,于是在授课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学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这样会让学生非常困扰,就会认为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很散的课程,觉得抓不住重点,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兴趣。最后,学校对于实践课程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虽然这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在部分高校中会出现校方为了安全问题而禁止学生被带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的学习方式。这对于部分学科来说不会有影响,但是,对于旅游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特别是中国旅游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其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就好比是学生永远都是对着书本说中国的山山水水、古建筑,看到实体的东西对于学生了解与理解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际教学知道,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状、布局等特点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如果只是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可能只是当下感兴趣,等课程结束之后,该忘记的还是忘记了,除非不断强化记忆。但是如果能够将学生带到古建筑实体前面,对照实体跟学生讲解,那么学生的遗忘可能性会小很多,兴趣会更加浓厚。再如,很多学生目前对于很多少数民族的民俗提不起兴趣,觉得别人的生活习惯有什么意思,但是若能实地去考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亲自体验当地的生活,这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热情。此外,考试方面,中国旅游地理有两种主要的考试方式:闭卷与开卷,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大部分中国旅游地理都会以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论述题的形式很少出现,绝大部分的教师与学生都认为中国旅游地理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记忆大量的基础知识。这样的考试方式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教师教学时会明显刻意地直接灌输,弱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二也会让学生觉得这是门只需要强记背诵的课程,于是在上课过程中不太重视,并且提不起兴趣,所以很多教师都尝试提出用其他方式考试。

二、对于相关问题的建议

1.规范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应该丰富,注重趣味性与视觉感官的享受性,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内容应该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重复,出现重复的地方应该予以说明。

2.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管是教中国旅游地理还是别的专业课都必须使自己的知识素养增加,在以前的基础上快速提升,至少要做到半个专家。对于教师来说,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以及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也是必须注意的问题,既然市场上的中国旅游地理教科书与其他学科的书目重合度很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教学计划,避免重复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以更丰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结合多种方式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增加学生的自主思考。

3.提高学生对于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在其他课程中的教学中就应该不断给学生强化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开始教这门课程时,就应该跟学生强调并解释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聘请知名旅游专业从业人员来对学生进行重要性的强化。

4.学校对于该门课程的相关教学要求应该予以支持。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相关政策的影响,对于中国旅游地理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来说,更应该得到学校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

5.丰富考试方式。很多学校规定考试方式只能有哪几种,但是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试方式也应该多样化,比如可以以分组做报告的方式考试;或者要求学生实地考察与调研并交考察报告的方式,要求考察报告中涉及到所讲到的课程知识;甚至可以以模拟介绍的方式作为考试方式。总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的考试方式,这个需要学校的允许批准以及教师的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篇4

①自身知识素养有待提高

大多数旅游管理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但是却发现很少有人能够完完全全掌握中国旅游地理这门课程。正如前面提到过的,首先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学科非常多,对于一个旅游管理毕业的研究生来说都是有难度的。如上所述的每个学科都可以有自己相对应的专业,可想而知,作为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教师必须懂得非常多的其他学科的东西才能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挥洒自如。旅游管理专业流行一句话: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是一个杂家,不是专家,什么都要懂得一些,但什么又都不专。笔者个人认为,如果是作为旅游管理从业人员,那么可以只是杂家;但是如果你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那么在杂家的基础之上还得更进一步,不能单单停留在杂家水平,对相关知识需要更进一步的透彻了解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所以这对于中国旅游地理教师来说,自身素养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难度,毕竟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学科太多了,对一个老师来说将所有学科都了解清楚会很有难度。不管怎样,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有待提高。

②教学方法要丰富化

已经有很多教师都曾提到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要多样化、丰富化,比如多用图片、视频,多让学生参与授课,用模拟导游方式、组织实地考察教学、多开展课堂活动以及对比教学法等。目前绝大多数的教学方法都是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虽然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但是中国这么多年来积累的“你教我记”的方式还是占主流。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室中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都考虑将一些趣闻、传说、神话故事等穿插在讲解中,但其实这种方式也会造成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这些东西会占去很大的时间,从而使得授课内容讲不完。实地考察教学在很多学校都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校方不同意将学生带出学校以免发生安全问题。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方法的确需要丰富多彩,需要图片展示,更需要趣味性故事。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对于相关方式“度”的把握。怎样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又不觉得枯燥,这才是最好的方式。再次,关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方面,学生普遍对中国旅游地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很多学生认为中国旅游地理是地理学的分支,觉得自己的方向不跟这个相关,甚至与自己将来的工作技能无关,于是对此不予重视。甚至部分高校是实行开卷考试,很多学生都对开卷考试的课程很不重视。再者,因为中国旅游地理的内容非常的多并且很零散,于是在授课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学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这样会让学生非常困扰,就会认为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很散的课程,觉得抓不住重点,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兴趣。最后,学校对于实践课程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虽然这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在部分高校中会出现校方为了安全问题而禁止学生被带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的学习方式。这对于部分学科来说不会有影响,但是,对于旅游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特别是中国旅游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其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就好比是学生永远都是对着书本说中国的山山水水、古建筑,看到实体的东西对于学生了解与理解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际教学知道,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状、布局等特点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如果只是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可能只是当下感兴趣,等课程结束之后,该忘记的还是忘记了,除非不断强化记忆。但是如果能够将学生带到古建筑实体前面,对照实体跟学生讲解,那么学生的遗忘可能性会小很多,兴趣会更加浓厚。再如,很多学生目前对于很多少数民族的民俗提不起兴趣,觉得别人的生活习惯有什么意思,但是若能实地去考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亲自体验当地的生活,这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热情。此外,考试方面,中国旅游地理有两种主要的考试方式:闭卷与开卷,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大部分中国旅游地理都会以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论述题的形式很少出现,绝大部分的教师与学生都认为中国旅游地理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记忆大量的基础知识。这样的考试方式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教师教学时会明显刻意地直接灌输,弱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二也会让学生觉得这是门只需要强记背诵的课程,于是在上课过程中不太重视,并且提不起兴趣,所以很多教师都尝试提出用其他方式考试。

二、对于相关问题的建议

1.规范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应该丰富,注重趣味性与视觉感官的享受性,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内容应该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重复,出现重复的地方应该予以说明。

2.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管是教中国旅游地理还是别的专业课都必须使自己的知识素养增加,在以前的基础上快速提升,至少要做到半个专家。对于教师来说,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以及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也是必须注意的问题,既然市场上的中国旅游地理教科书与其他学科的书目重合度很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教学计划,避免重复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以更丰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结合多种方式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增加学生的自主思考。

3.提高学生对于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在其他课程中的教学中就应该不断给学生强化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开始教这门课程时,就应该跟学生强调并解释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聘请知名旅游专业从业人员来对学生进行重要性的强化。

篇5

吸引青少年开展阵地实践活动

阵地开放活动是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开展活动的重要平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需要,积极开辟多种类型的实践阵地,吸引青少年开展实践活动。

1.美劳世界。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劳艺术创新实践活动阵地,开设了透光水晶画、陶艺坊、石膏彩绘、创意沙画、卡通胶画、迷你机床、软陶、创意时钟、泥巴创意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综合实践项目,让孩子们在玩中展开艺术畅想,并尝试实现艺术创意萌芽向动手实践的转换。

2.假日广场小舞台。这是一个可以自我表达、自我展现的平台,活动主要在周末和假日进行,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主题每期都有变换,孩子们可以在这里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尽情展示自我,丰富人生体验。

3.“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2007年,我们在国内首创了少年儿童社会综合模拟体验场所―“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该馆以现代真实社会生活为模型,通过模拟设计,在馆内设置了100多个行业和工种,设置了市政府、工商局、财税局、公安局、法院等政府管理机构,让少年儿童在这个小社会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成人世界的社会生活,体验应聘、打工、纳税、消费、社会管理等多种社会生活环节,了解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掌握简单的行业相关知识,以加快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该场馆自2008年10月开放至2011年底,共接待52万余人次的少年儿童参与体验活动,引发了全国体验教育实践探索的热潮。

二、努力挖掘社区资源,

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实践活动

从2009年开始,我们已经先后在杭州的社区和农村成立了101个“阳光天地”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并以俱乐部为依托成立了少先队校外组织,通过校外少先队组织开展社区“Do都城”“我是小社工”等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Do都城”是“Do都城”设计理念向社区的延伸和向真实社会的拓展,就近组织社区的商店、餐饮、理发店、修鞋铺等单位,对其中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聘任他们做实践辅导员。青少年学生以社区少先队小队为单位,自主到这些单位上一天班,有的做理发师,有的做面包师,有的做餐饮服务员,还有的做快递分拣员、送报员等。根据孩子完成工作的情况,我们以“Do都”币(“Do都城”中的纸质货币)作为工资。既解决了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社区的活动组织渠道问题,也解决了家长普遍担心的安全问题。

“我是小社工”活动是让孩子到就近的社区参加各项社区管理工作,有的穿上小保安服跟随小区保安进行收发和巡逻值班,有的到社区服务中心做引导员、图书管理员,高年级的孩子还可以坐在社区服务大厅里,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为社区居民办理各种手续等。

孩子们通过上述活动,不仅学到了生活服务技能,更是了解了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和社区单位的职能和运行情况,加快了对社会的了解,为他们理解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2012年,杭州市委决定在全市推广社区俱乐部的做法。到目前,建成的社区俱乐部达到了200多家,孩子们在家门口参与社区实践活动逐渐成为现实。

三、积极联合社会单位,

组织大、中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实践

针对中学生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接受教育,迫切需要了解各类职业的现实情况,自2010年开始,我们联合了省市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签约合作,在每年寒、暑假来临之前,活动中心集中举办两场中学生社会实践现场招聘会。这些企事业单位在现场公布实践岗位、指导教师和招聘要求,学生根据兴趣对照自身情况填写求职简历进行面试。应聘成功后,学生在假期就到被录单位上班一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指定的工作,工作结束后接受岗位工作考核鉴定,并将情况反馈活动中心存档。每场招聘会成功应聘的学生一般都在2800多名,有的学生在一个假期应聘参加多个岗位的工作,也有的学生几次应聘都在同一个单位或同一个岗位。学生们有的应聘当法庭书记员、医生助理、博物馆讲解员、古籍修复师,有的应聘到政府部门担任行政秘书、行政中心办证员,活动中心每次提供的岗位多达上百种。通过活动,学生们不但丰富了假日生活,拓宽了社会交往面,也为今后接受高一级教育奠定了实践认知基础。

为了给高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我们联合杭州师范大学等几十家在杭高校专门成立了“哥哥姐姐服务队”志愿实践组织。大学生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队后,经过岗前实践培训,在节假日深入社区、学校、农村,为中小学生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回馈社会”“快乐直通车”“流动少年宫”等公益服务活动,帮助他们丰富社会经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成立社团组织,

引导青少年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杭州少儿艺术团每年开展新春音乐会、交响乐等专场音乐会,还经常到基层(乡村社区、工地、劳教所、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开展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专业演员的真实生活,也体验到了艺术为群众服务的价值。

杭州少年科学院从2000年开始每年暑假组织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小院士们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到山区、海洋、湿地、运河开展野外专业科考活动,并形成科学考察报告向社会,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杭州少年文学院和杭州少年通讯社从2006年暑期开始,先后组织开展了“浙江地域文化寻根之旅”系列活动,以“走、看、听、问、记、访、动、写”等文化体验的方式,带领孩子们先后领略了浙江省范围内的海洋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等各种文化现象,使孩子们对浙江文化由文本间接认知走向身体力行的直接体验。

英语俱乐部的小导游们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来到西湖景区,为外国游客讲解旅游景点,在锻炼口语、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此外,我们还注重将实践教育的思想融入日常性的各项活动中,以实践教育的理论和思想改造传统活动,要求举办的各项活动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实践体验,改变学生作为活动“看客”的现状。

篇6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29-02

南宁学院坚持科技应用大学的理念,以贴近市场,服务社会为己任,采用灵活、透明的办学模式,向学生传授就业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行为责任心,为学生提供各种高水平的专业教育。这种灵活、务实的办学方针对科技应用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打造“应用”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以南宁学院为例,从课堂教学内容、模式、师资等方面分析应用科技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探讨如何通过协同创新走应用技术之路,提出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师资培训及校企合作着手,逐步形成公共英语“应用”特色。

一、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公共英语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并将其作为交流工具综合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课程学时数多、影响面广、学科特点明显,其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南宁学院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也存在着学用结合不紧密的状态。

(一)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主

应用科技大学明显的特征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结合,除了理论学习以外,教学形式有讲座课(lecture)、研习课(Seminar)、实习课(Practice)及学业交流(Academic exchange)等。目前南宁学院英语教学以课堂讲授和学生参与为主,多沿用传统以来的教学方法,采取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不断以专业为背景扩充教学内容。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一贯地以听、记为主,虽然不断强调以学生为主,但由于实景、实地操练机会少,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欠佳。

(二)教学团队年龄结构年轻化

目前南宁学院公共英语教学团队多由年轻教师组成,队伍年龄结构年轻化,以校内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合作承担全校本专科公共英语课程。南宁学院本专科兼招,走科技应用大学之路,教师队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一,南宁学院英语教师与学生的人数比例严重失调;其二,校内教师虽然75%为中级和副高职称,但多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科研能力欠缺,缺少“双师型”教师;其三,外聘教师所占比例,管理不够规范。其四,任课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内部运作和产出方式不了解。

(三)课程大纲实践比重小

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其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中,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南。因此,公共英语教研室对课程设置、课程数量以及考试形式等都作了具体规定。目前公共英语课程大纲以课堂听说读写训练为重,约占课时80%。另20%的实践内容多为课堂上英语技能模拟训练、等级考试实际操作和各类技能比赛,且参与面较小。

(四)考核方式依然单一

目前公共英语考核由平时表现和期末测试组成,经过一系列探索改革,逐步将考核重点从期末测试转移到学生的平时参与和实践活动。由于改革还在摸索,尚未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仍然以平时表现、期末测试、等级考试等指标作为考核方式。

二、打造应用科技大学公共英语课堂“应用”特色的途径

(一)选择具有“应用”特色的教学内容

应用技术大学的核心比较优势是实践性与应用性,其办学模式强调面向社会办学,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所以其办学模式是开放的办学模式道路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与传统的大学教育不同,应用技术大学遵循“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能教什么、技术发展到哪里、我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环境的设计上,严格按照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开展教学。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整个教学场所的设计和布置可参照办公现场、口译现场、导游现场、笔译现场甚至是各类技能大赛现场等实景布置,采取理论教学和操作训练“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强化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教学形式可有讲座、研习、练习课、实习课及学术交流等,学生可以对本专业相关的专题进行透彻的探讨,形成外语技能服务专业技能的协同机制,达到“有多个入口和出口,没有死胡同”的学习效果。

此外,在教学考核环节,多种考核方式可通过传统考试、企业教师现场考核、工作效果考核、贸易成交量、考取相关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实践中获得优秀表彰等,如此各种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进行考评。

(二)全面提升公共英语教师综合素质

应用科技大学教师不同于综合大学,他们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强调学术与实践的统一,研究工作侧重于科技开发和应用,这样的教师既有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除了教学任务以外还应承担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为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和工艺改革。公共英语教研室目前师资可从以下方面加强教师技能和素质:

1.到企业一线去。公共英语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搭桥牵线,争取到企业实地学习和应用,这样才能有“满桶水”的能力去指导学生在应用技术大学边学边实践。

2.培养“双师型”教师。应用技术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师,既在本专业领域内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将技能应用到社会服务中;又能掌握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

3.聘请企业能手任教。应用科技大学还从社会和企业聘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受过良好职业训练并有丰富经验的实训教师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提升了企业和应用技术大学参与的积极性。对企业而言,可以根据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培训后备技术工人,节约了以往企业新招用人员的培训成本,产生的工作效益也大于企业为其支付的补贴。对学生而言,不仅可以了解企业和市场的真实需求,获得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还可得到一定的生活补贴,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低的失业风险。

(三)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应用课堂

德国最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双元制”对应用科技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所谓“双元制”是以学生接受实践技能训练为主,一元是企业,一元是学校,主要特点是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机敏结合起来,并体现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进入企业的“适应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质量成本。

公共英语学习“双元制”模式,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配备指导老师或企业能手,将课堂搬到户外,商务会议、旅游景点、学校课堂、会计核算、进出口贸易等等都可以作为英语学习场所。通过校企合作能有效解决英语课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薄弱的短板,学生可以真正地“上岗”工作,运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甚至可以作为毕业设计内容。同时,大学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共赢,大学不仅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进入2013年,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争先恐后想成为“森女”、流行服饰将“小碎花”打得火热、地产商将田园小区作为噱头等等,无一不表达着人们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向往。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早期农家乐,已难以满足都市人的休闲需求,国内许多生态农庄已经走向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路径。在追求个性化的时代,如何在保证农业产业效益递增的基础上,将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农庄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1农庄旅游的核心价值

农庄旅游的核心价值体现在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多个方面,具体体现如图1所示:

1.1农业产业支撑价值

农业产业支撑价值主要体验在3个方面,农庄旅游全产业链价值,农庄旅游是以农业为本,将农业产业与旅游休闲业全面结合的旅游方式。全产业链体现到与第一、三产业集成,拓宽到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方面,使各产业链得以延伸,共同发展;农庄旅游产业融合价值,农庄旅游主要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是农庄旅游发展的主要特征,以农业产业为本的相互融合,并不会使旅游产业的功能产生弱化,反而会通过合作达到共赢的效果,产生更多的发展机会;跨产业价值,农庄旅游打破了传统的产业严格划分的界限,更智能的将产业进行柔性融合,体现出了跨产业的超额价值。

1.2农耕文化传承价值

农庄旅游是以农耕文化为灵魂,将传统的农耕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得乡土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旅游产品的开发离不开文化的挖掘,农庄旅游也同样不能脱离农耕文化而开展旅游活动,乡土特有的农耕文化是本农庄区别于其他农庄最根本的元素。农庄旅游产品在规划开发的过程中对农耕文化进行深度挖掘,赋予其旅游功能,才能在旅游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掌握特有的目标市场群体。使得乡土文化资源得到深度的开发;也使得农耕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珍稀文化再一次得到人们的重视,也赋予了农庄旅游更高的文化价值。

1.3农业科普教育价值

现代人对于休闲体验的重视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农庄旅游从观光农园不断的向广度和深度进行演化。农庄旅游在整合农业资源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自然、生物、人文等科普教育价值,人们在试探性的开发中赋予其特定的教育意义,结合特定或不特定的教育目标,能够将农业观光、乡村度假和科普教育很好的结合,寓教于乐,达到农业科普教育的目的。在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之下,许多观光农庄都将科普教育体验活动融入其中,使农庄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具有科普教育价值。

1.4农业科技创新价值

农庄旅游要求立足于科技生态农业,将科技农业生产活动与田园休闲生活方式以及乡村野趣的生活环境等作为卖点进行深度包装和策划,这样从主观层面上需要农业科技创新来满足游客的需求,从客观层面上需要农业科技创新来增强农庄的旅游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庄旅游的核心竞动力,离开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农庄旅游很难实现转型升级来满足文化素养日益提高的当代游客的需要。

1.5乡村生态环境价值

生活在钢筋水泥土中的都市人群,期望回归自然、亲近田园的愿望日益增强,对优美的山水田园有着强烈的憧憬和向往。都市人群到农庄旅游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迷人的田野风光和新鲜的空气来舒缓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紧张的情绪,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因此,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农庄的发展在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美度等方面都不断的提高要求,这样大大推动了农村的村容改造、卫生条件的改善、环境的治理以及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6城乡一体化建设价值

农庄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效的整合农村旅游资源,将农业旅游产品引进市场,通过自身的特色产品吸引着城市的人流、物流以及外来投资者的资金,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一体化是新时期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将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核心价值的转化路径

农庄旅游的核心价值是通过将农业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旅游产品来实现的,进而探索农庄旅游发展的不同发展模式,目前国内农庄旅游发展主要围绕以下模式进行开发:

2.1观光农庄

观光农庄是依托农庄内优美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交通优势,通过规划建设成为具有观光旅游功能乡村生态农庄。农庄内提供观光游客所需的各种服务设施,使游客在观赏生态的田园风光的同时,对农庄内的农产品进行收集采摘,来达到增加游客停留时间的目的。观光农庄旅游主要侧重于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将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作为辅助产品进行包装,本身要求农庄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农庄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主要吸引物。

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对于农庄旅游的需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观光基础上,他们希望能够更长时间的停留在农庄内体验农业文化、享受乡村生活,因此越来越多的观光农庄不断地将其单一的观光旅游功能进行丰富,通过建设休闲度假设施,达到农庄转型的目的。观光农庄的类型一般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蔬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卉园、观光瓜园等等。

英才农庄在旅游规划中,特别强调让游客“动手”,项目建设在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通过活动的设计增加消费者停留时间,提高农庄经济效益。在活动策划中,既设计了诸如农事体验、蔬果采摘、花卉手工艺品制作、果林捉鸡、鱼塘捕鱼等农业体验活动,也设计了植物迷宫、生态垂钓、抓泥鳅、植物寻宝、体能运动等户外休闲娱乐活动,还设计了专业化的植物科普体验活动,全方位多角度的为游客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英才农庄活动中。

3.4整合资源,总体布局

农庄旅游的空间布局是依托农庄内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以及乡土的人文资源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整合开发,面向目标人群,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过程。合理的空间布局有助于将零散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其“1+1>2”的整体优势,提高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效率,因此科学的空间布局问题是旅游区旅游健康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必须以发展为本,立足于可整合、可优化、可持续的战略思想,对农庄旅游功能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安排。

英才农庄总体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从西南方向的30余米向东部、北部逐渐降低至武湖畔10余米。现状用地主要是苗圃、果树、鱼塘和养鸡场。从西部、南部的规划区外道路沿线向东部、北部有种植大面积桃树,中间夹杂有一块将近1.4hm2的橘园。北部地区主要是苗圃,多为10几厘米高的小苗。养鸡场布置在规划区东南部。鱼塘散布在规划区中心低洼区域和沿武湖地带。沿武湖畔多为滩涂,涨水时部分低洼处会被淹没。果树用地和苗圃用地在景区内占较大比例。根据英才农庄地形地貌趋势、旅游资源特征及分布,结合规划主体构想,将英才农庄旅游总体布局为“一环四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形成独具老黄陂乡韵特色的农庄休闲度假空间。“一环”是指由景区环路串通5个不同功能性质的分区而构建的乡村田园风景游览线;“四区”分别是入口服务区、生态教育区、滨水度假区和滨水休闲区;“多点”是指在各个功能分区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点。这种“一环四区多点”的旅游空间布局,在开发中能够扬长避短,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区域功能的地位以及种植养殖产业的规划整合能够完善区域功能,树立区域形象,丰富了英才农庄农业产业链,提升了英才农庄旅游产业地位,以实现农庄旅游开发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负面效应的最小化,为英才农庄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5设施配置,满足需求

农庄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开发投资中占很大的比重,如若设施配置不当,会对巨额资金造成很大的浪费,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农庄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是根据旅游接待体系规划所提出的要求,配合旅游线路组织规划、土地利用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科学的安排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为农庄满足旅游消费者接待服务提供依据,为农庄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通过对近中远期的游人量的科学预测,得出高峰日分别为500、1600、2800人次,旅游设施建设必须满足远期游人和工作人员的需求和生产活动需求。英才农庄旅游服务体系由游客综合服务、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及旅游商店构成,共需31个服务点;旅游基础服务体系由供电设施规划、给排水工程规划、环卫设施规划、通讯设施规划以及防灾设施规划构成。规划中通过科学的预测高峰期游客及居民水、电、环卫设施、通讯设施等需求量,合理提出建设要求,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为当地居民服务,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是获得当地居民支持旅游建设、投身旅游开发的有效手段,为农庄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和群众基础。

3.6深挖文化,注重传统

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农庄旅游的灵魂,文化挖掘的深度决定了旅游发展的深度,对原汁原味的乡土民俗进行挖掘包装,能够很好的提高农庄旅游品位,突出农庄旅游产品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以提高农庄的吸引力。

武汉市黄陂区英才农庄围绕“农”来做文章,将农业文化和乡土风情贯穿旅游规划的始终,使乡土文化资源得以保留、传承。文化在英才农庄旅游规划中是通过3个方面展现出来: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增强农业文化内涵,将黄陂地域特色的农业文化因子叠加在农庄旅游活动项目上,将农业生产体验活动做大做活,将农业科普教育活动做精做细,使游客能够在英才农庄旅游活动中体会到丰富的农业文化和乡土民俗;通过农庄景观的打造展现黄陂浓郁的农耕文化,调整种植结构,采取多选本土品种、少量引进优质育种的方式体现本土生态文化,合理建设农业科普长廊,将农耕文化和传统农业知识通过景物景观的打造展现给游客,使游客漫步英才农庄,遍布是景、处处有“农”;通过各种旅游节事活动的策划体现黄陂农耕文化,特别打造以英才农耕文化节为核心,以若干主题旅游节为内容,时间覆盖全年、活动覆盖全区、文化覆盖全域的英才农庄节事旅游产品体系。

4结语

农庄旅游发展之路漫长,武汉市黄陂区英才农庄不应一味进行盲目开发,而应该注意抓住资源特色、突出核心主题、进行科学分析、满足消费者需求、立足长远发展的基础上,走以农为本,农旅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农委赴台农业旅游考察团.赴台农业旅游考察报告[J].上海农村经济,2009(01).

[2] 吕明伟,郭焕成.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发展经验[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06).

[3] 林铭昌,林敏雄,丘秀珠.休闲农业体验教学市场发展的探讨[R]. 台南县:中国地理学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6(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