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4 00:55: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关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统一城市公共空间泛指城市中的园林、公园、街边绿地、广场、滨水空间等,是公共艺术天然的、最佳的布局空间,两者隐含的空间的“公共性”和“社区性”是一致的。单纯强调景观自然属性的城市园林绿地必然缺乏人文内核,尤其是可贵的地域文化内核;而过多强调公共艺术性也容易使园林绿地景观显得矫揉造作、失去可贵的自然品格。要使公共艺术与园林绿地和谐统一,除了作品须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还必须借助科学的规划。
(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价值及其必要性
公共艺术能否规划、是否需要规划,这在传统的艺术圈子里存在争议,不少艺术家认为艺术创作是个性化的过程,规划或许会损害这种个性。然而完全借助艺术创作市场或者城市领导者与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品位是不可靠的,尽管也能出一些好作品,却难以从整体上保证作品水平、作品与城市环境的协调、作品布局的科学性。公共艺术规划对城市的价值在于:“它使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识更深入、更理想、更成熟;它促使现代社会对公共艺术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它有利于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形成城市的特点,突出城市的个性,使城市的文化面貌更加鲜明。”公共艺术规划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提高艺术品的总体质量,拓展其艺术领域。比如墨尔本港区的Webb步行桥规划设计项目因艺术家的参与成为真正的公共艺术品;优化艺术品的空间布局。如美国亚特兰大的公共艺术规划重视艺术品布局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尤其是从重视对外价值向重视对内价值转变,还制定了艺术品布局和安置的具体标准;加强艺术品的公共性。当下对公共艺术规划的探讨多集中在公共艺术界,将其纳入公共空间和风景园林的人文景观塑造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公共艺术规划不但应当成为城市规划师和景观规划师的重要规划手段和工具,还应成为文化人、艺术家开拓艺术视野的途径,成为公众接受公共艺术启蒙和参与的切入点。要区别于雕塑规划,就应面向大众、面向公共性、面向社区、面向当代性,强调对内价值。
(三)凸显公共艺术规划
对城市人文景观建设的引领一个城市需要核心形象资源,它建立在对城市的定位、城市精神、区域功能和属性、山水风貌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综合理解之上,包括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大多布局或发生于城市广场绿地,对塑造城市的人文内核和地域特色往往起着重大作用,正如《五羊》之于广州、《海的女儿》之于哥本哈根。在以往的实践中,公共艺术作品的实施,往往以总体上无序的状态进行,尤其缺乏必要的时空规划协调、资金支持、人才储备和组织制度保障,使得作品的整体水平不高、与环境不协调。通过规划对公共艺术进行梳理和规范,有助于推动城市园林绿地中人文景观的建设。公共艺术规划应突出对其它人文景观系统的带动发展,公共艺术规划要达到其任务和目标,除了规划界和艺术界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公众在各个环节的有效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应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树立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地空间的主人翁地位,这也恰恰是发达国家公共艺术人文景观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一环。
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实践与工作框架
(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实践的发端
2005年,国内第一个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攀枝花市公共艺术总体规划》(2005—2020)编制完成;受原深圳雕塑院(2009年更名为“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之邀,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编制工作。规划在严谨而深入的现状调研基础上,强调把科学性、社会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探索了规划方法和理论框架,对公共艺术的总体布局、特殊城市形态与环境下的规划与创作等问题提出了控制原则,阐述了实施策略与方法,探讨了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台州市在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04年即编制了《台州市城市雕塑规划》,2005年下发《关于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活动的通知》并很快纳入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2009年《台州市区“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重点项目管理细则》,是国内第一个正式实施提取百分之一建设资金用作公共艺术的城市。台州市还在建立公共艺术管理体系中走在前列,探索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技术规范、资质管理和执业注册制度、收费标准、组建工作机构、制定管理程序等。2008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落实百分之一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012年初《北京“十二五”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则是第一个大城市推进公共艺术的措施,尽管这个纲要有在“公共艺术”、“环境艺术”和“城市雕塑”概念之间折衷的明显倾向,但也进一步表明社会对公共艺术的认知、认可和推进。
(二)公共艺术规划的工作框架规划
实施的阶段包括:规划目标与任务———城市空间及公共艺术作品现状调研———公共艺术规划编制———作品的策划、设计与创作———建造或实施———评估与反馈。规划内容主要是五个方面:现状调研:城市发展情况与定位;城市公共空间、园林绿地的调研;主要相关规划、特别是园林绿地规划和重要地段城市设计的调研;现状公共艺术作品的调研(类型、分布、数量、质量、综合评价);居民空间认知及对公共艺术作品评价的调研。空间与时间规划:各个空间尺度和空间层次下公共艺术的设置、题材、形式等的规划;按近期、中期、远期确定分期实施计划。规划管理与控制导则:针对不同时空特点和作品题材类型等所需的规划控制原则。政策、措施、机制:资金来源与投入计划(艺术百分之一计划、民间捐助等);人才(策展人制度和独立艺术家制度);组织实施(作品招标与委托制度等)。行动预案与公众参与:相关部门各阶段各自任务的相互协调、组织保证、实施预案等;公众参与的方式和内容等;如何发挥非政府组织、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的主动性。在三个规划层次中,宏观层面,研究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如何与园林绿地规划等的紧密衔接;探讨资金来源、策展人制度等管理和体制问题;研究作品点线面的宏观布局结构、主题、形式、题材等,关注各区域布局均衡、可达性等;中观层面,研究公共艺术在城市分区或社区层面的布局、大型节事活动的策划(策展)、与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的衔接等;微观层面应研究作品的创作和实施,如何与城市具体空间的城市设计紧密结合,关注重要节点或近期实施地点的作品布置,规划师与策展人和艺术家紧密沟通等。
(三)公共艺术规划的性质及参与主体分析
公共艺术规划属于专项规划,必须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借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形象定位及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等,并与之协调一致。目前国内公共艺术规划的约束力和指导性还不够,甚至被认为是概念规划。从规划的参与和实施主体看,规划部门、文化部门、艺术家、公众等在不同规划内容和层次上应扮演不同角色。根据规划的空间属性,建议行政上由规划部门牵头,文化部门、建设部门等参与。题材问题主要是文化问题,其次是艺术问题。宏观上应由文化学者、社会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提炼城市的核心公共艺术形象;中观由艺术策展人主导,微观由艺术家决定。布局问题主要是规划问题。宏观和中观由规划和园林专家确定规划布局问题,文化学者和艺术策展人参与,以城市人文形象、对内对外价值为依据,兼顾公平性问题;微观以艺术家为主导,但要遵守公共艺术品的安置标准和设计细则,规划和园林专家参与。体裁问题首先是艺术问题,其次是规划问题。一般不存在宏观尺度的公共艺术体裁,中观上应发挥策划人的主导性,微观体裁由艺术家主导,园林和规划师起辅助作用。资金来源、人才等政策和机制问题具有全局性,由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公众参与属于城市社会学问题,在规划过程、具体项目的落实中选择艺术家和作品的程序都保证公众参与和居民意见表达,实现全程公众参与。
一、内部公关重全员,美化酒店形象
酒店内部公关,即对酒店全体员工进行公关管理,即“全员PR管理”,是对酒店的每个员工在意识上进行公关培养的一种方法和艺术。它要求酒店全体员工一举一动都有代表酒店形象的观念。“饭店从上到下树立正确的公共关系思想,是饭店取得经营成功的基础。”酒店公关的成功,不只依靠专职的公关部门和公关人员的不懈努力,而且有赖于酒店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的整体配合,需要对酒店上到最高领导,下到每一个员工实施全员公关管理。
所谓“全员PR管理”,即通过全员的公关教育与培训,增强全员的公关意识,提高全员公关行为的自觉性,加强整体的公关配合与协调,全面发动全员的公关努力,形成浓厚的组织公关氛围与公关文化。可以在酒店内部普及公关教育,使全体干部、职工都认识到,酒店的形象、信誉等无形资产比有形资金、设备更为珍贵。良好的形象能使酒店所拥有的事物资产增值;恶劣的形象会使酒店的有形资产贬值。而创造和维护良好的酒店形象和声誉人人有责。
正如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的成功举办,中国、北京的声誉在全世界得到了好评,酒店也随之得到了难得发展机会。酒店全体员工的塑造形象意识、服务公众意识、创新审美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随着奥运的进程得到了有效的强化。全体员工在与酒店公众交往、服务过程中从言谈举止、仪表仪容都体现出良好的礼仪。在为客人服务的过程中,真正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细致周到而贴心的服务,使顾客对酒店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进一步美化了酒店形象。
二、外部公关巧借力,提升酒店美誉与知名
1.巧借媒体造势艺术
借助媒体进行造势,是企业公关发展自己的一种绝好的艺术。比如北京奥运赛事期间,各国媒体蜂拥而至,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巧妙地借助媒体对奥运赛事报道契机来宣传酒店,是酒店公关的一种巧妙的手法。
“北京长城饭店借媒体之力腾飞”在酒店业界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84年初,美国总统里根访华的消息传到了刚刚开业的北京长城饭店。长城饭店的经理和公关人员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能邀请里根总统光顾,将给“长城”带来良好声誉,对饭店前途产生极大影响。于是他们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争取到了里根总统在“长城”举行答谢宴会的机会,美国总统访华的答谢宴会从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搬到了刚开业的北京长城饭店。1984年4月2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名记者,聚集在长城饭店,向世界各地发出了里根举行告别宴会的消息。这些消息,无一不提到长城饭店。于是,长城饭店在全世界名声大振。后来,许多外国来宾一下飞机,就想到“长城”住宿。之后的头两年长城饭店70%以上的客人来自美国。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来华访问,长城饭店凭着自己一流的设施和服务质量,又把布什“抢”到了长城饭店,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2月26日晚,500位宾客在长城饭店与布什总统一道品尝德克萨斯烤肉。这使长城饭店又一次成为了世界各地新闻报道的中心。从此,北京长城饭店便深入了世界人们的心中。
2.发挥名人轰动艺术
利用名人影响公众,是酒店公关工作的一大创新技巧。就如北京奥运会期间,世界各地各界名人云集北京,体育明星成了世界公众关注的焦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公众。整个北京,都像重大节庆日一样欢腾。这是公关界历来倡导的绝好的公关时机。
利用名人进行公关,要注意以下工作的必须到位:一是收集名人(尤其是已经预定住宿的名人)信息资料并加以整理;二是对名人进行超常服务以获得他(或她)对酒店的最佳印象;三是通过住店吸引新闻媒介大力渲染传播,以影响公众。
比如上海金沙江大酒店,在高莉莉任公关部经理时还缺乏知名度。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记者朋友处得知:因成功扮演“真由美”而轰动当时世界影坛的日本著名影星中野良子,完婚后将偕她的新婚丈夫悄悄赴中国旅行结婚。于是她立即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争取到了接待客人的机会,接着大酒店征得“真由美”的同意,策划和组织了别开生面的“洞房花烛夜”欢迎仪式。
当中野良子夫妇到达上海金沙江大酒店时,等待他们的是一个洋溢着浓烈的喜庆气氛的“迎亲”场面:一片热烈的鞭炮声里,中野良子夫妇被超过40位的中外记者及酒店上百名员工簇拥进一个中国传统式的“洞房”——正墙上大红“喜”字熠熠生辉,两旁对联写着“富士山头紫燕双飞白头偕老,黄浦江畔鸾凤和鸣永结同心”。在笑声、掌声此起彼伏的“闹洞房”仪式中,新婚夫妇还品尝了象征“甜甜蜜弥”、“早生贵子”的哈密瓜、桂圆、红枣等,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欢乐之夜。
第二天,众多记者纷纷在各自的媒体上报道了这则极富情趣的新闻,大酒店成立公众关注的热点。酒店也随着这些报道在一夜之间阳明海内外,特别是在中国公众和日本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3.利用普通顾客口碑艺术
酒店通过对普通顾客实施贴心加超常的服务,获得顾客的良好口碑,也能全面地提升酒店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每次大型体育运动会,体育代表团下榻的酒店,往往会成为众多体育爱好者的关注对象。这些体育爱好者作为普通的酒店客人,通常不是独自活动的,他们往往是一个团体、一个协会、一个俱乐部等等,他们对当地的体育活动存在一定的号召力,口碑效应有巨大潜力。
譬如北京奥运会期间,酒店实施贴心服务,在公共场所往往转播或直播奥运赛事情况,这样既满足了顾客观看赛事进程的愿望,同时也吸纳人气,同时还带动了酒店的饮料、水果、茶点,以及整个餐饮住宿。
对顾客的贴心加超常服务,能迅速获得顾客对酒店的忠诚,同时通过他的经历、他的口碑,也获得他的社交圈的朋友对酒店的知名与美誉。北京长城饭店的一个案例很具有典型性。一次,有位服务员在打扫房间时,发现客人床头摊放着一本书,服务员没有挪动书的位置,也未信手将书合上,而是细心地在书摊开处加进了一张小纸条,以起书签的作用。事后,客人对服务员细微的服务倍加称赞,并将此事告诉了同来的几十名同事,以及她所认识的所有朋友。注重细节艺术,让长城饭店受益匪浅。
对普通顾客的服务切实做到“满意+惊喜”,从细微处做起,力求无可挑剔,利用顾客的口碑,巧妙地将酒店品牌深入人心。
总之,讲究公关艺术的酒店,其良好的品牌形象定能通过酒店员工自上而下的团结协作,随着媒体的报道、名人的效应以及普通客人的口碑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贺学良.酒店公关部运行与管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01:15.
[2]廖为建.公共关系简明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08:65.
工艺美术是为生活的艺术。它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先秦时期,楚人在偏僻荒夷的楚地,凭借着自己积极进取、革新鼎故的精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体系,楚文化艺术瑰丽流畅,情感外露,富于抽象美感的风格,以致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为这伟大的创造而激动不已。在楚文化中,富于成就和特色,首属那美仑美奂的工艺美术,单就其中的漆器,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至今依然闪耀着令人目眩神迷的色彩。流逝的光阴,不但没有使它们失色,反到使它们越发璀璨夺目,那艳丽的色彩、流动的文饰、华丽的图案,无不折射着古代楚人工匠的卓越技艺与精巧才思,也沉淀了创作者的集体无意识。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后面,是民族自身的生存状况。当然,工艺美术与人们的生存状况的关切,不是在感性的、理性的、或道德层面上的,而是发生在存在论境域中。它们同时也是在此境域中获得独特的表现形式,传承与表征着艺术,为历史建基。
但是,它们被悬搁于高墙内阁之中,脱离了自身的世界,被人冷落,甚至遗忘,“存在自身具有的遮蔽性,也导致了这种遗忘。”1对楚文化中的工艺美术进行审美关照,就是要让其去蔽。只有当我们思考存在者之存在之际,作品之作品因素、器具之器具因素和物之物因素才会接近我们,亦即接近他们自身的本质空间。
工艺美术的出现,离不开民族生存的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先秦时期的楚地,湖泊众多,森林茂密,气候温润,特别适合漆树的生长。长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式田园生活,使大自然之风物已渗入到楚人的生活与文化之中。他们把漆树粘稠的分泌物涂在器具上,以使其光滑、耐腐。一般的文化只是存在者,从这种文化存在整体去探寻存在者,是一种文化的形而上学,只有切入到文化所关联的民族的历史性此在,才能揭示艺术品的存在纬度。漆器的出现,也是远古人民长期接触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它是发生在存在论上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表现。
就构图而言,楚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很多是模仿自然的图案,如动物、植物、天象等,还有人们劳作、娱乐的生活场景,还有许多抽象出来的图案。楚文化中的崇火崇凤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凤是原始先民从鸟中抽象而成的图腾,在工艺美术中多见。战国时期的漆双凤鼓,用双凤作为鼓架,两兽作为鼓座,以双凤首悬一圆鼓,造型优美,生动可爱。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彩绘漆内棺”,棺身两侧壁板均有黑漆绘制的一堵“回”字纹样格子门,在门两侧站着执戟持戈的神鸟、神兽。足档中部绘有一“回“字纹窗户,窗户周围及棺身外壁遍布姿态各异的龙、蛇、鸟、兽等图案,多达900多个,整个构图神秘又浪漫,俨然一副神灵保佑地宫的画面。
原始的漆器作为先民们不自觉的“艺术品“,把天地人与信仰旨趣聚集于一身,被聚集的每一方都在作品中展开游戏与嬉戏。在这些纯朴天真的作品里,浸润着乡土的情感与气息,对故乡与家园的眷恋,对天地的敬畏,对神的奉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作品是关涉到其所关切的世界的生活方式。”2
楚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制作主要是以作坊和官府所设工场的形式来组织完成的,这些技艺世代师徒言传身教,口耳相承。这些技艺介于纯艺术与技术之间,是熟练的技艺与精工细做的产物。远古时期,艺术与技术不可分离,后来技艺则是分离后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技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工艺品的品质。
漆器的制作就是一个技艺要求很高的过程。从工种分有素工、髹工、画工、上工、铜扣黄涂工、铜耳黄涂工、清工、造工、漆工、供工,实际上,从制胎到制漆,供漆、作底、髹漆、彩绘、镶扣、镏金直到最后完成,都每步必须,可见漆器制作的繁复与精巧。在实用的要求下,工艺美术除了坚固耐用,还要美观。实用对象又是审美对象。漆器装饰性的表现也是丰富多彩,除了颜色绚丽多变外,对漆饰也要求甚多。有剔红、剔黄、剔彩、剔黑、剔樨等,对于每一道漆层的厚薄都有严格的控制。如剔犀的雕镂外,要露出朱黑相间的色彩,剔彩则要露出几种不同的漆色,即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之类。”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记载:“宋人雕红漆器如宫中用盒,多以金银为胎,以朱漆厚堆,至数十层,有锡胎者,有红花黄地,二色眩观。有五色漆胎,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夺可观,传世甚少。”3工艺繁复、精雕细刻可见一斑。作为具有实用性的工艺美术,在创作者的拿捏与把玩中,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但是某些实用对象却要求人们的眼睛去看他们。尽管他们仍是实用对象,它们却用自己的装饰方式在想方设法讨人喜欢了。”是否具有观赏性,能否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是区分工艺美术与一般制造品的重要标准。即使如此,自然性与实用性之于审美的工艺美术,仍然是规定性的。在工艺美术的制作中,人手凭借一些特定的工具或器具完成特定的工序。在这一制作过程中,牵涉到人与物的关切。这些物包括被摹仿的自然物如动植物,以及用于描摹这些自然物的质料。制作者依凭自己的摹仿外,还融进了作者的想象。楚文化中工艺美术品种繁多,凝重中洋溢着几许生气,流淌着这些艺术本身的生命。其中的智慧和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源于楚民族对精神生命的执着与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制作者在制作中将物置入了工艺美术作品之中,如此顺手,以至于这些物或材料似乎根本不存在,从未受到过打量,也没有被意识到,在使用中,未能使物敞开。同样,处于对象位置上的物,即被关于物的流传的、流俗的观念所束缚,又与人相距太远,处于幽闭之中。进入作品中的物,已成为作品它即不同于自然物、器具,也不同于手前之物、手上之物。作品中的物,为物性的敞开提供了前提条件。然而,这些楚文化中美仑美奂的漆器,被搁置在那些安静而又隐蔽的角落,不在占据人们的视角,离开了人们的思维,这种非本真的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常态,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中,物之物性自身被遮蔽,偏离了其存在的境况,那么,追问存在者之存在,亦即思存在,就是我们使遮蔽着的存在如其本性地显现出来的途径了。
从漆器的产生到成熟的几千年历史中,它走向了两个方向:一个是主要用于实用的生活用品,另一个走向了专供宫廷贵族把玩的摆设装饰品。制作技艺也不断走向精巧。如后期明清时期的镶嵌工艺,金漆工艺都使得漆器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艺术乃是根本意义上的历史。这些洋溢着鲜活的生命韵律的漆器,汇集着原始先民的心智与才华。现在,已无从追问创作主体,他们早以消融在了历史文化之中,没有突显出来。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和无数个创造着灿烂的楚文化的劳动人民融合在了一起。在这悠久的楚文化背后,却包含着一个世界的建立。
漆器本身就是一个物的世界,更确切的说是一个物进入了作品的世界。只有当我们本身摆脱了我们的惯常性而进入作品所开启出来的东西之中,亦即穿越透过美的诸要素与实用的规定,通达作品之本身,一个作品才是在其现实自身的作品,这个世界才是一个敞开了的世界。“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者之存在。”4在对漆器进行审美观照时,我们要将其去蔽,原始先民的生活世界向人们敞开,并显现出来。作品之为作品建立一个世界,作品同时张开了世界之敞开领域,亦即敞开了作为独特存在者的人的世界,使人们回到其本身的生活世界之中。在这里,我们工艺美术世界看到的是楚文化包罗万象的情态,或者说是一种造物的方式,一种人的生活方式一种艺术情感的表达形式和人类远古文明的存在方式。
在艺术现象学领域中,一切审美的活动都是有作品“面向实事本身”的,“它排斥中介的因素,把直接的把握或这个意义上的直观看作是一起知识的来源和检验一切知识的最终标准。”5因此传统的审美标准在其语境是行不通的。在现代艺术现象学中,“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漆器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美的世界,更是一个与原始先民生存状况相关切的生活的世界与情感的家园。
作品之成为作品,是真理之生成和发生的一种方式。“真理已自行设置入作品中”。6因此敞开作品所包含的世界,对于人类极其重要,这是因为,“因此根据现象学的解释,正是世界的开放性界定着人类。”7敞开了一个世界就是走向了真理,人类才能实现自由。
主要参考书目
1.张贤根.存在真理语言——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
2、4、6.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
2操作流程
以图1为例分析说明。管线在线试漏应选择在在输油作业结束时段进行,此时管线内没有油气,充满油品,经阀门截断后,压力波动小,试漏准确性高。经改造的工艺管线可以实现不加盲板试漏流程和加盲板试漏流程:阀门1、阀门2组成阀门1组;阀门3、阀门4组成阀门2组。每组中有一个阀门密封完好,就可以进行不加盲板试漏,而有一组中2个阀门密封均不完好,就要进行加盲板试漏。不加盲板操作规程①加压。使用管线自身的输油泵进行加油,内压达到正常工作压力时,但最低不低于0.4MPa,关闭阀门组2和阀门组1。②保压。时间为30min,做好试漏记录,期间每5min记录一次压力表示值。③泄压。打开阀门组2和阀门组1,输油管线保持在不作业的常态。加盲板操作规程①加盲板2。关闭阀门组2,拆下垫片2,装上盲板2。②加压。使用管线自身的输油泵进行加油,但最低不低于0.4MPa,关闭阀门组1。③加盲板1。拆下垫片1,装上盲板1。④保压。时间为30min,做好试漏记录,期间每5min记录一次压力表示值。⑤拆盲板2。拆下盲板2,装上垫片2。⑥泄压。打开阀门组2。⑦拆盲板1。拆下盲板1,装上垫片1。⑧泄压。打开阀门组1,输油管线保持在不作业的常态。
3试漏记录及保压压力的判读
试漏记录主要内容试漏时间、管线管径、埋地长度、地上长度、油品牌号、油品体积、当日气温、当日风力、记录时间、压力数值、压力变化速率、泄压排出量,此外,还需注明记录人。保压压力的判读①管线无渗漏。管线内压力随油品温度变化而变化,符合pV=nRT的规律,即温度升高,压力也升高,反之亦然[7]。②管线有渗漏。管线内压力不稳定,随时间逐步下降,压力变化与温度关系不成比例。③确定管线有渗漏,应立即放空管线,停止使用,由专业人员进行查漏、堵漏处理。
4优势
鉴于常用检查方法的局限性,对现有埋地输油管线进行简单的工艺流程改造,可以实现在线试漏,其优势如下。利用原输送的油品,不必放空或置换油品;利用管线自身的输油泵作为试漏加压泵;试漏压力为正常工作压力或管线设计内压;可以即时发现管线是否存在渗漏;将非常规的检维修作业变成日常常规作业,消除了非常规作业风险。不需要检维修人员,司泵工就可以进行操作,便于日常管理。
【关键词】酒店公关内外公关艺术员工公关管理借势艺术
一、内部公关重全员,美化酒店形象
酒店内部公关,即对酒店全体员工进行公关管理,即“全员PR管理”,是对酒店的每个员工在意识上进行公关培养的一种方法和艺术。它要求酒店全体员工一举一动都有代表酒店形象的观念。“饭店从上到下树立正确的公共关系思想,是饭店取得经营成功的基础。”酒店公关的成功,不只依靠专职的公关部门和公关人员的不懈努力,而且有赖于酒店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的整体配合,需要对酒店上到最高领导,下到每一个员工实施全员公关管理。
所谓“全员PR管理”,即通过全员的公关教育与培训,增强全员的公关意识,提高全员公关行为的自觉性,加强整体的公关配合与协调,全面发动全员的公关努力,形成浓厚的组织公关氛围与公关文化。可以在酒店内部普及公关教育,使全体干部、职工都认识到,酒店的形象、信誉等无形资产比有形资金、设备更为珍贵。良好的形象能使酒店所拥有的事物资产增值;恶劣的形象会使酒店的有形资产贬值。而创造和维护良好的酒店形象和声誉人人有责。
正如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的成功举办,中国、北京的声誉在全世界得到了好评,酒店也随之得到了难得发展机会。酒店全体员工的塑造形象意识、服务公众意识、创新审美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随着奥运的进程得到了有效的强化。全体员工在与酒店公众交往、服务过程中从言谈举止、仪表仪容都体现出良好的礼仪。在为客人服务的过程中,真正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细致周到而贴心的服务,使顾客对酒店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进一步美化了酒店形象。
二、外部公关巧借力,提升酒店美誉与知名
1.巧借媒体造势艺术
借助媒体进行造势,是企业公关发展自己的一种绝好的艺术。比如北京奥运赛事期间,各国媒体蜂拥而至,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巧妙地借助媒体对奥运赛事报道契机来宣传酒店,是酒店公关的一种巧妙的手法。
“北京长城饭店借媒体之力腾飞”在酒店业界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84年初,美国总统里根访华的消息传到了刚刚开业的北京长城饭店。长城饭店的经理和公关人员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能邀请里根总统光顾,将给“长城”带来良好声誉,对饭店前途产生极大影响。于是他们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争取到了里根总统在“长城”举行答谢宴会的机会,美国总统访华的答谢宴会从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搬到了刚开业的北京长城饭店。1984年4月2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名记者,聚集在长城饭店,向世界各地发出了里根举行告别宴会的消息。这些消息,无一不提到长城饭店。于是,长城饭店在全世界名声大振。后来,许多外国来宾一下飞机,就想到“长城”住宿。之后的头两年长城饭店70%以上的客人来自美国。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来华访问,长城饭店凭着自己一流的设施和服务质量,又把布什“抢”到了长城饭店,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2月26日晚,500位宾客在长城饭店与布什总统一道品尝德克萨斯烤肉。这使长城饭店又一次成为了世界各地新闻报道的中心。从此,北京长城饭店便深入了世界人们的心中。
2.发挥名人轰动艺术
利用名人影响公众,是酒店公关工作的一大创新技巧。就如北京奥运会期间,世界各地各界名人云集北京,体育明星成了世界公众关注的焦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公众。整个北京,都像重大节庆日一样欢腾。这是公关界历来倡导的绝好的公关时机。
利用名人进行公关,要注意以下工作的必须到位:一是收集名人(尤其是已经预定住宿的名人)信息资料并加以整理;二是对名人进行超常服务以获得他(或她)对酒店的最佳印象;三是通过住店吸引新闻媒介大力渲染传播,以影响公众。
比如上海金沙江大酒店,在高莉莉任公关部经理时还缺乏知名度。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记者朋友处得知:因成功扮演“真由美”而轰动当时世界影坛的日本著名影星中野良子,完婚后将偕她的新婚丈夫悄悄赴中国旅行结婚。于是她立即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争取到了接待客人的机会,接着大酒店征得“真由美”的同意,策划和组织了别开生面的“洞房花烛夜”欢迎仪式。
当中野良子夫妇到达上海金沙江大酒店时,等待他们的是一个洋溢着浓烈的喜庆气氛的“迎亲”场面:一片热烈的鞭炮声里,中野良子夫妇被超过40位的中外记者及酒店上百名员工簇拥进一个中国传统式的“洞房”——正墙上大红“喜”字熠熠生辉,两旁对联写着“富士山头紫燕双飞白头偕老,黄浦江畔鸾凤和鸣永结同心”。在笑声、掌声此起彼伏的“闹洞房”仪式中,新婚夫妇还品尝了象征“甜甜蜜弥”、“早生贵子”的哈密瓜、桂圆、红枣等,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欢乐之夜。
第二天,众多记者纷纷在各自的媒体上报道了这则极富情趣的新闻,大酒店成立公众关注的热点。酒店也随着这些报道在一夜之间阳明海内外,特别是在中国公众和日本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3.利用普通顾客口碑艺术
酒店通过对普通顾客实施贴心加超常的服务,获得顾客的良好口碑,也能全面地提升酒店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每次大型体育运动会,体育代表团下榻的酒店,往往会成为众多体育爱好者的关注对象。这些体育爱好者作为普通的酒店客人,通常不是独自活动的,他们往往是一个团体、一个协会、一个俱乐部等等,他们对当地的体育活动存在一定的号召力,口碑效应有巨大潜力。
譬如北京奥运会期间,酒店实施贴心服务,在公共场所往往转播或直播奥运赛事情况,这样既满足了顾客观看赛事进程的愿望,同时也吸纳人气,同时还带动了酒店的饮料、水果、茶点,以及整个餐饮住宿。
对顾客的贴心加超常服务,能迅速获得顾客对酒店的忠诚,同时通过他的经历、他的口碑,也获得他的社交圈的朋友对酒店的知名与美誉。北京长城饭店的一个案例很具有典型性。一次,有位服务员在打扫房间时,发现客人床头摊放着一本书,服务员没有挪动书的位置,也未信手将书合上,而是细心地在书摊开处加进了一张小纸条,以起书签的作用。事后,客人对服务员细微的服务倍加称赞,并将此事告诉了同来的几十名同事,以及她所认识的所有朋友。注重细节艺术,让长城饭店受益匪浅。
对普通顾客的服务切实做到“满意+惊喜”,从细微处做起,力求无可挑剔,利用顾客的口碑,巧妙地将酒店品牌深入人心。
总之,讲究公关艺术的酒店,其良好的品牌形象定能通过酒店员工自上而下的团结协作,随着媒体的报道、名人的效应以及普通客人的口碑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贺学良.酒店公关部运行与管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01:15.
[2]廖为建.公共关系简明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08:65.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包括:口头流传和表达;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民族的DNA。它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激发人的创造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浓浓中华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其蕴涵的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在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下,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屡屡遭遇严重的破坏,有的甚至濒临消亡。人们在品味文化遗产带来的喜悦同时,也在深深思考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属于全人类的精神文脉。
1、有利于馆藏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基础和前提。馆藏资源决定读者满意程度,是图书馆建设成果的标志。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馆藏文献内容经历了最初记录宗教仪礼、农林牧渔,到经史子集、天文地理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总和。馆藏资源的载体形态经历了龟甲兽骨、竹木简犊、纸本印刷、再到现在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并存的过程。在图书与图书馆发展史上,馆藏资源处于不断丰富化和多样化的变化发展之中,在今天乃至未来,这种变化和发展都将一直延续下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原来并未涉足之领域,对那些记录和资料的保存也几乎是空白的。图书馆若将这些记录和资料收归为馆藏,就能够填补这一空白,并提高馆藏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形式,除了采取文字记录的方式以外,还有图片、录音、录像等声像记录方式。对这些声像记录的保存将有助于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载体类型的多样化。
2、是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延伸和深化。 根据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1931年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也有如其它一切有生命现象的机体一样,有着从萌芽到成熟、从弱小到强大、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渐成长过程。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延伸和深化是图书馆成长标志,也是图书馆维持自身活力的需要。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也因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得以延伸和扩展。
(1)对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功能的延伸和深化。 保存功能是图书馆最原始、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献典籍是图书馆保存的主要对象。国际图联提出的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功能,其实就是对蕴含着人类文明成果和知识总和的文献典籍的保存。但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并不是全部蕴含在文献典籍之中。还有以人为载体,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活态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文化遗产,它与有形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总和,都是需要保存和记忆的。很显然,图书馆仅仅发挥保存文献典籍的社会功能,对于整个人类文明而言是不完善的。图书馆采取有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存,就将图书馆的保存功能延伸到了无形文化遗产的领域,使图书馆的保存对象从文献信息资源拓展到文化信息资源,涉及的载体形态由实物载体拓展到活态载体。
(2)加强了社会教育功能。 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图书馆从古代走进近现代的标志。社会教育功能是近现代图书馆与古代藏书楼明显的区别。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馆藏资源的提供来帮助公民实现自我教育,这种教育功能是被动实现的,也就是说图书馆只是在为读者提供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实现了教育功能。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图书馆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的、提供式的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主动为社会教育服务。所以,目前图书馆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如开办展览、讲座,组织读书活动来主动为社会提供教育途径和机会。图书馆将文化信息资源转化社会教育资源,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对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强化了图书馆主动教育的功能,使图书馆成为向最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教育的基地。
(3)加强了传递科学情报的社会功能。 所谓“科学情报”是指来源于各种文献资料(包括报纸、图书、期刊、专利文献、会议文献、政府工作报告、科技报告等)的关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基本上涵盖了人类科研和社会生活领域所有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应该广泛搜集来自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资源,满足社会各种信息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传递文化信息资源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而且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传播。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了图书馆传递科学情报的功能。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记忆,它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类型及组成部分,具有历史传承、审美艺术、科学认识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当前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 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播是公共图书馆应有的文化自觉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保存知识记忆、进行文化传播、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文化娱乐等有机融合,相互补充。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各民族获取文化认同,维护文化,有利于民族国家抵制外域文化霸权的渗透,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世界文化的平衡发展,保证人类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非物质文化是“活”的文化,这就给界定和保护工作提出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也面临着诸多困惑和矛盾。 参考文献:
[1]张荣昌.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剧作家,2008
高校图书馆的导读工作,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如何根据学生的专业推荐书籍是令人值得关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他们推荐好书,抵制和批评坏书,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和识别能力。导读人员要迅速、准确地帮助每一个学生查找所需的资料,这就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导读工作的含义
对图书馆读者导读工作的含义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认识,尽管各家之言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要旨大致相同。即图书馆读者导读工作是以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馆舍设施为基础,以引导和影响读者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提高选择和阅读文献的能力,提高利用文献的水平等为目的,以图书馆特定的工作方法为手段的一种行为过程。在这种行为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读者、导读方法与技术手段、物质条件(文献、馆舍、相应的设施等)是其行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只有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根据一定的联系方式有机组合起来,并按照特定的运行规律活动,导读工作才能得以实现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导读可以分为告诉读者读什么和告诉读者怎样读。读什么是方向问题;怎样读是方法问题。
2导读工作的内容
导读工作源远流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单一的导读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高校图书馆实际情况的需要,其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1让学生了解图书馆
帮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任务以及发展的状况,介绍馆藏图书资源的分布情况、使用方法和藏书范围,向学生介绍本馆的服务方式、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及基础设施,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图书馆,乐意到图书馆来并从中受益。
2.2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每个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必备功课,并非每一个到图书馆的学生都有明确的目的。有的在图书馆里随意闲逛,东挑西拣,毫无目的;有的专看琼瑶、金庸等人的小说以及军事、烹饪之类的书籍,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几乎不看;更有甚者,大学学习期间没进过图书馆的门,以上种种,显然不利于学生读书活动的健康发展。对于学生,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对待、慎重从事,开诚布公的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读书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开座谈会、填写调查表、建立学生读书档案等方式进行,最终让学生把你当成他们的良师益友。
2.3指导学生利用图书目录和电子检索工具
图书馆目录的主要功能是全面的揭示了本馆的馆藏资源,要想充分合理地利用图书馆,就必须学会使用各种目录。帮助学生了解各种目录的作用,说明索取号是如何组成的,说明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的分类体系,以及大类类目表、标识符号等,让学生在利用图书目录中增长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现代高校图书馆几乎都实现电子系统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还不会使用电子检索工具。每当学生向工作人员咨询图书时,工作人员应主动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来进行检索,告诉学生如何检索、怎样在网上预约和续借等等,学生利用电子检索工具不但简单实用,而且快捷方便,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2.4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学生读书治学的一把金钥匙。图书馆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书,汇集了古今中外各学科各文种的基础知识和文献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料、排忧解难,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地使用工具书,掌握查阅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3导读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
现代高校图书馆大多实行开架借阅,学生可以自由出入书库,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阅读需要,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基本业务素质。
3.1熟悉和掌握图书分类法
熟悉和掌握图书分类法是每一个图书工作者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分类法的结构体系以及本馆的具体规定,才有利于图书的归类管理,有利于向学生推荐各类图书,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充分体现图书馆的情报职能。
3.2了解图书
向学生推荐图书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工作人员可以把一部图书的文献价值、行文特点以及该图书在文献史上的特殊地位或将要引起的社会反应做逐一讲评。从理论上讲,工作人员对本馆所收藏的图书都应该比较了解,而事实上,由于工作人员的兴趣爱好、文化素质、精神状况等方面的影响,一个工作人员不可能全面了解本馆所收藏的一切图书,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了解图书,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够博览群书当然是好事,但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有此能力,倒不如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了解一类或几类图书来的有效。
3.3了解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仅拥有图书馆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工作人员的知识面越广,回答学生的提问也就越容易,包括一些特别的提问,也就更容易做好导读工作。比如,学生要借《红楼梦》,你可以告诉他,红楼梦是小说,一般放在I文学类,但也有英汉对照版,放在H语言文字类,并建议学生阅读后一种。很难想象一个文化素质较低、对专业知识不甚了解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把导读工作做好的。
3.4了解文献检索知识,并能熟练运用
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中图法,以及中图法以外的其他检索语言,熟悉检索语言的功能和编排体系,掌握文献的基础知识和各专题的检索途径和步骤,帮助学生掌握查阅图书的技巧,工作人员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掌握各种检索语言,并能熟练运用,这样才能迅速准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才能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
4关于做好导读工作的几点建议
导读工作是图书馆“一切为读者”服务的直接体现,不仅为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而且为高校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本人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导读工作:
4.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层次
工作人员要热爱图书馆,立志于图书馆事业的宏伟目标,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拥有丰富的图书馆知识和工作技能,爱岗敬业,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学生的借阅情况,以文明、热情、优质的服务去赢得学生的好评,这是做好导读工作的前提。
4.2举办读书评书活动
读书评书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所读著作的作者写书的历史背景,领会该书所表达的深刻含意,提高识别能力,从而科学地选择图书。图书馆可以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经常性地举办读书评书活动,为使该活动具有广泛性以及长期地开展下去,图书馆应主动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并联合教务处、学生处、学生会等部门共同主办。读书评书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
4.3充分发挥宣传栏、橱窗、读者导报等宣传工具
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出墙报、剪裁和编辑各种资料来指导学生读书,开辟“新书目”、“读者园地”、“名人名家”、“世界名著介绍”等栏目来向学生介绍和宣传图书,也可以出版读者导报之类的内部刊物,邀请教师和校外的专家能人在内部刊物上发表他们的读书方法、读书心得以及名著解读和学术辨认,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
导读工作的政治性和业务性都很强,指导学生读书来不得半点马虎,工作人员要有高度政治思想觉悟和责任心,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工作技能,才能把导读工作做好。
图书馆要生存、发展和繁荣,面临着服务观念和管理理念的转变。读者的愿望和满意度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标准。因此,图书馆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也不仅仅是看图书馆所用的服务手段如何先进或者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信息量有多少,而应把用户的需求作为最高目标,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以及提供增值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所谓图书馆意识,是指个人或社会对图书馆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在信息社会里,公众图书馆意识日益成为判断公众是否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是否有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我国公众的图书馆意识普遍低下,已成了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公共图书馆的生机和活力直接来源于公众的自觉的图书馆意识,着力培养公众的图书馆意识既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为自身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公民图书馆意识的社会价值
公民的图书馆意识反映了公众在获取知识方面的自觉性以及知识创新上的主动性,图书馆的这种社会价值可以在许多方面得到表现。
1、培养公民图书馆意识是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21世纪被认为是终身学习的世纪,各国都把终身教育放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未来的教育是面向终身的教育,自学和终身学习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将成为人们自我充电自我教育的重要场所。如果公民缺乏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知识将直接影响到其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从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起步并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并成为一种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2、培养公民图书馆意识是提升公民信息素质的需要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面临着大大小小、一系列的决策事项,每一个决策都依赖信息。收集固然需要日积月益的积累,更需要依靠公共图书馆的有意识获取,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到图书馆收集信息更是一个比不可少的途径。图书馆中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优势和人才设备优势,拥有强烈的图书馆意识的公民,通过图书馆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是超过一般人的。
3、培养公民图书馆意识是推进民主建设的需要
公共图书馆能为“民主”和“公民权”做贡献。《国际情报与图书馆学百科全书》(第2版)中说,公共图书馆能对“民主”,即对民主和公民权做出巨大贡献,这是因为设立公共图书馆体现了让所有公民享有知的权力,让人多知,多知的人才会有强烈的公民意识,懂得“民主”的真正内涵。
二、培养公民图书馆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1、从硬件上看,公共图书馆建设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公民对图书馆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硬件建设的不足表现在图书馆的数量少、藏书少、藏书不全等方面,公众无法在图书馆得到自己所需求的信息,长期以往,公众对图书馆不感兴趣,图书馆意识自然久而久之地淡薄了。据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而在美国有2/3的人持有和使用借书证;1995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流通率为26%,全国人均借书不足0.1册,而在1994年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流通率为233%全国人均借阅量为3册。这并非我国公民不爱阅读,而是无法在拥有足够的图书来阅读。图书馆投入多少,主要取决于领导干部是否重视,即图书馆意识的强弱。在一些地区领导干部心目中,图书馆是可有可无的。反映出某些领导干部的图书馆意识不强,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并没有把图书馆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予以考虑,图书馆得不到应有的投入,致使图书馆分布不尽合理,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信息资源短缺、服务能力相对不足。不能有效地吸引公众成为读者,图书馆功能也就难以发挥。
2、从软件上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意识不尽人意,遏止了公众对图书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是面向全社会所有人低价或免费开放的,而在有些地方办理图书借阅证书时手续烦琐,还有缴纳费用不低的阅读费、保证金,尽管这些费用在个人日常消费中所占比例不是很高,甚至可以忽略不记,但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一种服务意识匮乏,因为公共图书馆所考虑的社会效益而不是自身的经济效益。这固然与国家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不足有关,有些图书馆为了维持经营,将图书馆的公共空间尽可能压缩,而腾出大量空间来出租,搞有偿服务。除此之外,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傲慢、语言生硬,甚至随意训斥读者,把自己职责范围的事诸如整理图书、图书杂志归架等推到读者身上;在图书馆服务中,是满足于简单的借借还还的格局,缺乏开拓精神,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3、从公民自身看,公民的学习能力不强,无法推进图书馆意识的形成
尽管大家都认识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天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但整体看,公众的学习能力不强,无法形成有效的图书馆意识。造成公民的学习能力不强的因素很多,一是社会流动性不强,尤其是相对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流动性不强,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凭经验就可以行事,无须增添新的知识。二是社会竞争不激烈,导致知识更替缓慢,社会公众求知欲望不强。三是有些持有借书证的公民对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认识不清,对其基本规定和运作流程也不甚了解。缺乏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技能,初来图书馆查阅资料的人群中,有些文化程度低的读者都不知道图书馆藏分类编排方法,也不擅长操作电脑,而现在的图书馆基本上都需通过计算机系统查找所需的馆藏书目信息。
三、培养公民图书馆意识的途径
公民的图书馆意识在知识时代的地位日益重要,而我国公民淡薄的图书馆意识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公民的图书馆意识,建设一个学习型、创新型的社会。
1、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力度,使公民有可去之处、有可读之书
目前,我国平均每46万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人均0.3册图书。这与每1.5公里半径内设置一所图书馆,平均2万人左右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2册图书占有量的国际标准相比也相差甚远,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势在必行。加大图书馆设施的建设是公民图书馆意识提高的物质基础,缺乏这个物质基础,公民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就失去了基础。物质是意识培养的基础,物质是意识的物化。丰富的图书馆资源,是全面提高公民图书馆意识的保证。要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保证力度,首先,要制定公共图书馆管理法,用法律形式保证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在立法中应该确定公共图书馆与本地人口总数的比例、公共图书馆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需要,还要明确忽视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领导责任。其次,保障公共图书馆运行经费的,明确每年图书馆采购图书的数量、管理人员的各种待遇等。
2、加强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培养公民的图书馆意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公民信息素质要求的提高,公民的信息素质教育愈来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公民的信息素质严重制约了公民图书馆意识的加强,为此,图书馆可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需求。第一,向公民介绍图书馆,使公民了解图书分类结构及其标识符号、常用工具书的编排和使用方法、报刊排架方法及检索途径,培养他们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及信息接受惫识。第二,通过举办书展、组织读者沙龙,来揭示馆藏文献,激发公民的阅读兴趣,丰富公民的信息量。第三,举办各类型的墙训班,教会公民如何掌握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技能,学会使用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和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方法。第四,通过建立图书馆主页,使公民通过主页的指引,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图书馆,更有效地使用网络上的丰富信息资源。第五,还可邀请专家、学者来馆举办一些学术讲座,讲述信息的普及性知识,特别是文献信息的传播、交流等基本规律,了解有关的信息改革和法规,以及国内外信息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全面公民的提高图书馆意识。3、全面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为公民服务能力
公共图书馆的宗旨是“服务”,只有站在“服务”的高度,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创新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文献信息需求,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公民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才能赢得主动权,吸引大量的公民进入图书馆查阅信息。图书馆的服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其次要完善各项服务制度,再次要改善服务环境,还要创新服务手段,提高图书馆工作任务的职业精神,提升为公民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化馆的作用
文化馆作为作为政府的一个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处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起着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并承担起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艰巨责任,同时负责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果实的要求,带有相当深远且重大的意义。
第一,f调构筑和谐的社会环境。众所周知,社会的人文环境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前进。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得大众内外平和,经济与文化相得益彰且刚柔并济作用于社会之中,展示出良好的社会风貌。
第二,是政府实施素质工程的重要载体。素质工程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精神文明建设,它为城市化提质,从深层意义上说,城市化其实就是“化”人,它既要“化”人的身份,更要“化”人的思想观念、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近年来,宝安区新安街道文体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执行国务院颁发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中心上下团结一致,围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立足长远,把市民的素质教育与群众文化演出和文化公益培训相结合,纳入素质工程,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工作在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位的作用,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为市民素质工程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三,充实大众的业余生活。人们的精神世界随着经济方面得到满足而对文化生活产生愈加全面的要求。文化馆为大众提供丰富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使得不同群体获取对应的精神食粮。
2为少儿量身定做公益文化活动
书画艺术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在少儿中开展书画培训,既可以促进少儿的心智的提高,提高少儿的修养与性格生成,同时也可以让他们通过书画艺术培训,从小喜欢上书画这门传统艺术。本文围绕开展好少儿书画活动公益培训的方方面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探究。
2.1少儿书画公益培训实践的相关探索
首先,把好质量关。以往的实践表明,我们往往用公益培训类别的多少来判定工作开展的优劣,而忽视了公益培训课程的落实状况。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聚焦公益培训课程的质量,避免公益文化培训趋于形式化。2017年,新安街道文体中心逢每周六、周日开办“我爱传统文化,体验翰墨飘香”少儿书法、国画公益培训。此次长期的公益培训受到新安街道居民群众的热烈好评,吸引上千学生踊跃报名。
其次,制度与实际相符合。当公益培训的制度与实际状况相适应时,能够充分激发大众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各种软、硬件设施的效果,这是完成培训任务的关键一步,是落实公益培训方案的重要前提。暑假期间,新安街道文体中心联合各社区居委会,在各个社区文化中心,派出文化义工进行少儿书画免费培训班,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免费的公益书画培训班,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机构在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方面的作用,使百姓在身边就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免费文化服务,让广大家长和少儿享受到更多的惠民文化政策。
2.2少儿书画公益培训落实点
第一,营造良好氛围。在环境方面力求迎合少儿的喜好,课程的安排与教材选择上应当贴近少儿的生活。让少儿能够在课程中联系实际,充分获得乐趣,学到知识,享受生活。
第二,开拓思维空间。少年儿童的想象可以说是天马行空,以往固定不变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因材施教,满足儿童在艺术方面的发展要求,甚至会束缚住孩子的艺术创造力,影响他们潜能的开发。因此,需要以适当的教育方法,帮助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艺术,还有欣赏艺术,发掘艺术潜质。
第三,转变观念,不断创新,面向特色化进军。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要想在文化生活中站稳脚就要具备一定的特点。对于少儿书画公益培训要突出个性,尽可能提升培训的效率,充分体现出培训的效果。
第四,充分利用好平台。宝安区实施的文化春雨行动是全面提升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举措,也是一项文化强区的多维度的文化建设工程。文化春雨行动工作自从开展以来,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通过文化春雨行动,编织一张“基层文化服务网”,带动和引领全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我们新安街道文体中心要充分利用文化春雨行动的资源,利用街道注册的文化志愿者,以及各个文化志愿培训机构,强强联手,抱团合作,大力为青少年儿童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公益展示和培训交流的平台。
3当前面临的问题
除了公益培训的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以外,还要注意正确面对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文化馆(站)在进行公益艺术培训时,应当尽力避免为了争荣誉、创业绩而不顾应有的教学理念,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功利行为,不过多向家长、学生施加压力,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与适当的艺术欣赏能力。要拓宽公益培训的思路,主动出击,在公益培训管理方面,积极引进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竞争激励机制,努力发挥文化义工和文化钟点工的人才优势和专长,在公益培训方面积极开拓进取,开辟一片少儿书画艺术天地的公益舞台。
4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升公益性少儿书画培训工作,能够有效推动街道的少儿书画艺术水平。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文化馆应该根据特殊年龄群体的相应需求,营造出适合的公益教育氛围,持续革新公益培训的理念以跟随时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出文化馆的相应作用,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持续进步、国家的蓬勃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二、公立医院各级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政策现状与分析
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的管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管理、职称聘期考核的管理和岗位等级的设置几个方面。总体来说,是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指导、编制控制及设置原则的宏观调控下,各级专业技术职称均在规定的比例数内进行评聘。因此,各公立医院纷纷制定自己的职称评审条件及岗位设置条件,以保证在核定的指标数内有序地完成职称管理工作。以我院的卫生系列工作人员为例,具体政策大致如下(其它专业参照执行):助理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如无工作上的重大错误,即直接聘任到助理级岗位。中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尚需取得相应级别的职称英语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2篇、考察其完成门诊、手术、值夜班或其他临床任务、继续教育、差错事故等相关情况后,经过所在科室考评小组的评议、提交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讨论通过、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等环节方可聘任到中级岗位。.高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医院评聘条件(承担局级课题或被SCI收录、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论文4-5篇)及上级部门制定的关于外语、计算机、服务基层等条件,经过科室考评小组评议的定性考察与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的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通过者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讨论等环节方可推荐到上级评审部门进行答辩,通过后医院予以聘任。聘期考核:对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我院实行职称的聘期考核管理,制定不同的考核条件(基本集中在、出版论著、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每3年为一个聘期,对聘期结束后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降级使用,做到“能上能下”,打破了职称聘任的终身制。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按上级文件精神,从正高级到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分为13个等级,即每个级别内部分为3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数额的岗位工资。经过科学的测算及多方面权威的调研,我们制定出针对不同任职年限和不同岗位任职要求的相应政策,而上述任职要求,重点集中在、出版论著和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少部分侧重于照顾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力图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发扬人文关怀对待老同志之间找到平衡点。整体来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方面的各类要求,归根就底集中在发表高水平论文、承担高级别课题等科研方面,这是顺应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结果,也为提高医院整体的科研水平奠定基础。
1.2美术的专业人才仍然紧缺,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事美术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美术领域仍然不是一个主流领域,仍然十分缺少专业人才。这使得文化馆在美术领域难以朝正确的方向前行,缺乏专业人才指引方向,引导群众。还会发生诸如专业的美术人才不愿意进行公益培训和愿意进行公益培训的人才在美术方面不够专业的矛盾。
1.3经费的紧缺,文化馆的建设不属于政府建设的主流方向,财政在文化馆上建设的拨款通常占财政收入的较小部分。所以,通常文化馆的建设经费紧缺,从而许多省市文化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配备的设置不够全面,后期的维护跟不上,导致了文化馆建设方面虎头蛇尾,最终难以实现文化馆的最初目的。文化馆想要做好公益美术培训,其中所花费的资金必然需要财政和捐赠承担。
1.4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现今各级政府的建设主要还集中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作为文化建设方面文化馆仍属于较冷门的一个方面。财政拨款少是文化馆推进公益美术培训的首要难题。
1.5管理混乱,文化馆在进行公益美术培训时还需要文化馆的行政,运行方面的管理人才。文化馆的运行方式与许多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不同,着手于文化,并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在管理方面一般的管理人员很难踏上文化馆管理节奏。管理层难以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公益资金,促进公益美术培训发展,导致文化馆容易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浪费。
二、如何突破文化馆做好公益美术培训的难点
2.1突破各省市宣传不够的难点。文化馆在进行公益美术培训时,不仅要在文化馆内贴发关于公益美术培训的培训单,还可以在各大机构贴出广告,告诉群众,让群众知道文化馆在进行公益美术培训,或者政府出资在全市的各类公众交通上贴出宣传广告,例如公交车侧面的广告位,公交车和出租车上的车载电视,。此外,除了在线下的贴发宣传信息,还可以进行线上宣传,例如:在网上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定期宣传信息,在微博,微信号发展成熟之后,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手机app,让文化馆的文化宣传活动紧密贴合群众的生活,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快,传播广的特点,将文化馆关于公益美术培训的内容宣传出去。
2.2突破文化馆中关于公益美术人才不够的难点。来自社会中的公益性质的美术人才是目前文化馆中人才的主要来源,文化馆想要做好公益美术培训,仅仅依靠这些人才进行公益美术文化培训是不够的。文化馆除了从社会中吸纳人才还可以自主的培养公益美术方面的人才,还可以组织现有的人才集体到美术院或者创意园地培训参观。
此外还可以走进校园,招聘各类关于自主公益的美术方面的讲师在节假日,双休日作为客座老师指导文化馆内的群众,或者组织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参见公益美术活动,成为公益美术培训中的一名志愿者。
我们不难看出文化馆的公益美术培训以面授为主,而没有渗入到群众的生活中。除了以上的面授课程,文化馆还可以,自主拍摄关于美术培训的公益宣传片,公益片让更多有天赋却不知道这个艺术门类的人走进工艺美术的殿堂。或者在网易公开课,微博,微信公众号,豆瓣上开设公开课,让一些想要学习美术却没有时间参加文化馆文化活动,文化展览的人也能看到,这样的公开课比起面授的成本要小,还具有更大的推广性,十是一种分适合文化馆进行公益美术培训的形式。这样就能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实现文化馆公益美术培训的开设目的,而不是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