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范文

时间:2022-02-09 21:15: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态文明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态文明

篇1

生态文明又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篇2

改革开放后珠江口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沙漠化等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提高认识,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做起。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

改善珠江口生态环境,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是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前提,也是珠江口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推手。

1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恢复是珠江口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一要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队伍能力建设,强化各地监测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统筹规划与部署,形成全面完整的珠江口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二要建立珠江口海洋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实时系统,注重开展环境现状及趋势性评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三要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近10年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海洋环境质量主要受陆源入海污染物排放影响,在2008年的珠江椅湾底栖生物调查中甚至出现无生物区,加之珠江口沿岸河网密布,点污染源众多,因此有必要开展珠江口海洋环境容量研究,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2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和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生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增殖放流是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改善生物种群结构,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通过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改善生物的种群结构,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濒危物种,可在短期内实现资源量的快速恢复。增殖放流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和水域生态环境,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人们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珠江口增殖放流,一是要注重放流品种的选择,应以当地的经济鱼虾类和濒危物种为主,如黄鳍鲷、鲻鱼、刀额新对虾、锯缘青蟹和黄唇鱼等,避免巴西龟和雀鳝等外来物种的误放;二是要注意放流鱼苗的规格,鱼苗规格要在体长3cm以上,保证放流鱼苗的成活率;三是要注重宣传,强化社会参与,可通过开展增殖放流知识展览、举办休渔放生节、建立放生主题公园和提供社会认捐等多种渠道和形式,为社会参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搭建渠道,使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成为当地的一项传统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3建立珠江口禁渔制度,促进渔业资源恢复

为保障南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关于在南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的通知》,于每年6月1日零时起至7月31日24时止,禁止所有拖网、围网及掺缯在南海区规定水域作业。为加强伏季休渔力度,南海区伏季休渔10年后,农业部将南海区伏季休渔的时间延长半个月,调整为每年5月16日12时至8月1日12时,扩大作业类型,除单层刺网和钓具外的所有作业类型均在休渔之列。南海区伏季休渔制度,对遏制珠江口渔业资源衰退,保护物种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珠江口是我国南方水生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咸淡水渔业的生产基地,也是中华白海豚、黄唇鱼和鲥鱼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索饵场和繁殖地,有必要实行更为严格的休渔制度。由于产卵期间单层刺网、钓具同样对渔业资源造成较大损害,且在伏季休渔期间,部分单层刺网、钓具渔船存在非法携带三重刺网作业的现象,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珠江口海域可实行禁止一切作业类型作业的禁渔制度。由于珠江口鱼类产卵与繁育多数在每年的4—7月,禁渔时间可定为4月1日12时起至8月1日12时止,既照顾了珠江口鱼类的生长规律,又与南海区整体休渔时间和珠江流域禁渔时间很好地衔接起来,方便了统一管理。

统筹规划布局,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海洋开发向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全方位推进,海洋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日益凸显。以东莞市为例,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估算为534亿元,占该市当年GDP的12.6%。然而,由于海洋国土观念淡薄和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缺失等因素,海洋开发仍处在粗放型阶段。海洋生物资源、环境资源、岸线资源的本质表明了海洋资源一旦受到严重破坏,短期内将难于恢复,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海洋产业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实现资源粗暴利用型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1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口东、西岸空间布局,推进珠江口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特别要突出地方特色,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如,广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重点开发小虎岛石化基地、南沙港深水码头、万顷沙生态旅游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圳、珠海要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沿海及海岛旅游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明的新特区,东莞市要充分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资源,优化虎门港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山市要做大做强养殖业,在实现标准化养殖的基础上,注重优、特水产品种的推广,建立全国标杆。

2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据不完全统计,珠江口海域现有拖网、掺缯、刺网、笼捕和钓具等各类作业渔船500余艘,作业渔民约1100人(不含渔民家庭其他成员),处于超负荷状态。由于渔业资源的衰退和作业成本的增加,这些渔民大多生活在贫困边缘。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通过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减轻珠江口渔业资源承载量,促进渔业资源恢复;利用珠江口特有的海洋属性资源,发挥渔民专业和特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①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发展,提高鱼产品附加值,增加产业利润。②结合特色养殖发展渔家乐,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渗透。③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以渔业为载体,承载游客出海,领略海上风光,体验渔民生活,集合了旅游观光、海上捕捞体验、品尝海鲜风味、社交洽谈和娱乐于一体,渔业资源得到恢复,渔民收入得到增加,海洋文化得到传承,可谓一举多得。

3打好海洋文化牌,做强海洋文化产业

篇3

前言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自然与人类问题的日益尖锐,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一、目前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日益突出

(一)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灰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现出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水污染,我国的水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近几年来却迅速恶化。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全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声级基本控制在70―80分贝之间,据42个城市监测,92.8%的城市交通噪声平均声级超过了70分贝的极限;多数城市的区域噪声污染状况正在急剧恶化,全国2/3的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农村污染加重。2000年乡镇企业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排放量的28.7%、45.8%、63%、36.1%和67.3%。海洋污染。1999年,全国近海接纳工业废水量36.6亿吨,其中渤海5.6亿吨、黄海7.1亿吨、东海14.8亿吨、南海9.2亿吨,四大海共接纳废水中化学需氧量111.1万吨。

(二)生态破坏问题。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水土流失,是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问题。森林不但为我们提供薪材、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还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优越的活动场所,同时,森林还是调节区域气候的“绿色之肺"。近几十年来,由于无节制地开发建设,砍伐树木、毁林造田等,森林面积日渐减少,尤其是热带雨林的面积锐减,使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威胁。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碱化)速度加快。扬尘、浮尘和沙尘暴频繁发生。沙尘暴是大风与沙漠或沙漠化土壤以及松散地表沉积物相结合,在特定地理条件下所产生的灾害性天气,具有较大的危害性,特别是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我国目前的资源匮乏问题。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除少数地区外,全国都面临着淡水紧缺的局面,缺水已经影响了经济发展。土地资源问题。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在所有资源中,地资源的约束性最强。没有石油、煤炭、天然气,我们可以找替代品;没有水和其他资源,可以从外面引进。能源匮乏问题。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问题。在1998年,中国的广大地区还在为大量的煤和电卖不出去而发愁,短短的几年后,中国能源供需普遍紧张的时代就到来了,油、电、煤“三荒”同时发生,敲响了中国能源供需的警钟。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在世界各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利用,造成了今天影响全球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环境生态危机的产生既有共性原因,也有中国自身需要反思和改进的不足之处。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人口的压力,技术的负面效应,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自由经济的弊端都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问题。

二、生态主义马克思概况

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和矛盾。马克思以实践为中介来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认为劳动是使主客体相互联系、人与自然交往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马克思将这种过程概括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他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括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然后把它们加工成为人类所需要的新形态――也就是产品――的过程,也包括将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及产品使用消费之后的残骸释放到大自然之中的过程。生态问题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人类实践活动内在的矛盾性。人类的实践活动包含着诸多矛盾,如果从生态的角度分析,那么我们可以列举出以下两对矛盾:l,实践的目的(需要)与手段之间的矛盾;2,实践的历史性与超越性之间的矛盾。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也是推动实践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作为一种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发展突出表现为所使用工具的变革与创新,而工具的创新直接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即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方式。一般而言,随着人类需要的发展,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工具)会不断扩大,因而,对自然的既有生态的破坏力度也会越大。如果不对人类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调整,生态问题的恶化将是必然的。

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对策与措施

当前,就中国国情而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至关重要。“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是工业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对策与措施中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老路。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但经济难以发展,即使发展了,也难以为继,后果不堪设想。

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人类改变现有生存方式的理论先导。马恩曾多次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人通过劳动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超越自然、改变自然。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系统中很微小的一部分,人们对自然的改造,也只是大自然系统运动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一部分。所以,在张扬人的主观能动性时,不能过高的估计人类本身的力量,而是要采取与自然界和和谐共处的态度,使整个大自然系统处于一种协调发展的状态。人类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会使自然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人类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就会受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因此,人类必须正确地遵循自然发展和运动的客观规律要求,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这一生态思想,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全球乃至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社会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更需要人与人之间协同、合作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强制度保障。总结各国环境保护制度实施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开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制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有效结合。市场固有的缺陷会导致在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理由,但并不是充足的理由,政府干预也同样面临着“政府失灵",因此,市场和政府之间并不是一个在完善与不完善之间的选择,而是在不完善的程度和类型之间的选择。效率与公平的原则环境问题的经济本质表现为效率低下,其社会本质则表现为有失公平。环境问题的低效率决定了不公平;相反,实行一种环境保护制度,如果不注意公平,也同样会导致低效率。因此,环境保护制度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接轨国际惯例环保制度创新需要综观各国环境保护制度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尽量与国际接轨,尽量避免国内外环保制度差距过大,使中国成为污染的避风港或者是环保制度过于严格使国内企业治污成本过高,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结语

几千年来,靠天吃饭,向大自然无限制索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普通民众的意识中利用自然、开发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大家的基本认识。无限制的索取,带来的却是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在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重新唤醒大众的环保意识,敲响环境危机的警钟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立意到写作,所有的工作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要忠告人类:关注环保、人人呵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在全国上下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严肃的话题摆出来,并借此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这将是著述本文的最大欣慰。

【参考文献】

[1]郝丽萍,吕澜,朱华燕.建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7

[2]罗京滨,杨玲,张文艺.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及应付方式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2):57-59

[3]陈章龙,周红.基于折衷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2-84

[4][苏]A.古谢伊诺夫.西方伦理学简史[M].刘献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篇4

“生态”这一词语最早是由于本•阿格尔提出的。1979年,时任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的本•阿格尔在他的《西方概论》中,第一次运用了“生态”这个概念。生态被中国学术界接受并认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涌现,还有中国学术界对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的重视,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学术界才接受和认可生态。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第五期中,段中桥阐述了生态,并把其作为西方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加以介绍,该文在2006年被《新华文摘》第五期转载,中国学者才逐渐采纳生态这一译法。

2、生态的内涵对于生态的涵义,在本•阿格尔本人的著作《西方概论》中有所提及。他认为:在生态和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生态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态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包括马克思、弗洛姆、歌德曼和马尔库塞等。本文将生态定义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地批判,并对自然的观念进行重新解读,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劳动之间的关系,重构历史唯物主义。还提出了生态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这一流派旨在将的基本原理和批判功能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结合,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和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

二、生态的主要理论

1、莱易斯和阿格尔的生态危机理论莱易斯和阿格尔以生态危机将经济危机学说。他们认为,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叙述,不能够诠释资本主义的继续生存和进化,难以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化提供理论上的向导,当代出现的新危机就是生态危机。因此,要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危机作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除此外,他们还认为资本主义的过度生产和消费会引起的生态危机,虽然根本原因即资本积累,但是无产阶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具有其固有的责任。消费异化是无产阶级消费的一种特点,正是这种异化消费支撑了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从而使生态危机替代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因此,阿格尔期望通过消费期望的破碎和稳固经济理论消灭生态危机。

2、詹姆斯•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双重危机理论是由詹姆斯•奥康纳提出的,所谓的双重危机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同时存在。他概括了两类矛盾,矛盾之一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矛盾之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资本积累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奥康纳说明了在二元对立结构中(当然是一种全球性不平衡发展的二元对立结构),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剥削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和能源,揭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内在原因,即资本积累以及由此而酿成的全球发展不平衡。

3、克沃尔的生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克沃尔提出了对生态社会主义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设想。首先要实现使用价值代替交换价值。克沃尔论述了革命型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原则,这正是以的劳动异化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去探讨的。生态社会主义强调使用价值,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交换价值。其次是设想生态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克沃尔初步构建了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发展和挖掘打破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各种形式,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一切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最后,生态者必须在生态系统没有崩溃之前采取行动。

4、福斯特关于马克思的生态理论学福斯特仔细研究马克思的“新陈代谢”观念,并在此观念中发现了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现代生态学的重点是如何解决自然与社会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福斯特指出,马克思考察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口、土地、工业三者,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这无疑就是现代生态学的系统观点。他主要考察了马克思应用新陈代谢的四个环节:首先,人需要和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互换,而且自然是人体的器官的延伸,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其次,人类与自然新陈代谢的桥梁是劳动;再次,社会性的劳动联系着新陈代谢和整个人类社会;最后,马克思提出了要控制整个新陈代谢的观点。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在分析自然与社会的代谢过程中已经提出了现代生态学概念——可持续性发展。

三、借鉴生态建设

生态中国生态之所以受到众多中国学者的青睐,是因为其具有的研究价值和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发。要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要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

1、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的维持,生态环境也应该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主导经济发展全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方位的认识现代化的新趋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要加大力度发展循环式的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的社会,以此促成低耗能、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形成。第三,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第四是要尽快建立环保资金投入的机制,把社会和民间的资本引进,推动生态环保项目的产业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