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2 18:47: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5、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75-01
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学策略越来越细致繁杂,出现了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甚至滥用的现象,使得语文课堂丧失了真实的面貌,让学生的说读能力逐步减弱。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需要花哨的东西充斥其中,也不能囿于某种模式之内,而应真正落实语言文字教学,应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整课堂环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还原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
一、扎实基础,不滥用课堂表演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基础知识。不少教师通过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气氛非常热闹,但是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收获,学生记住的只是哪些活动更好玩,而不是从中掌握了知识。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文章写的是一位小女孩与一个学者的对话,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安排了对话表演,先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对话朗读,之后各小组进行训练朗读,朗读占据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语言的积累不仅仅靠朗读,还有词语、句子的理解,文章主题的探究,写作手法的学习等。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没有静思的过程,所学习的内容就无法变成自己的东西。课堂教学应动静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之余获得静思提升。在上述课例中,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分角色对话表演,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倾听、评价并思考问题答案,问题设计为:“通过阅读文章内容,你觉得季羡林先生告诉了我们哪些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呢?”学生思考总结,从文章的细节处归纳问题答案,其思维灵动变化,学习更加真实,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追求简约,脱离固定模式
语文教学要有教案作依托,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随时作出调整,如果学生的表现和预设不同,教师则要根据课堂实际延长或缩短相应环节的时间,让简单的课堂收获不简单的效果,这就是真实语文课的魅力。一节课40分钟,具体环节有课堂导入、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静读分析、合作探究、课堂反馈、总结反思、布置作业等。教师如果严格按照程序教学,整个课堂不仅太过紧凑,而且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往往浅尝辄止。教师应对语文课堂进行灵活把握,根据具体内容合理安排环节,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吃过花生,一部分学生也知道花生长在地下,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讲解花生的播种和收获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以后,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教师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理解父亲的话上:“父亲在说花生的好处时,为什么还提到了桃子、苹果、石榴?”学生结合对比手法的运用加深对主题句的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至此,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几个简单的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有效。
三、探究细节,落实语言教学
关键词:
情景创设;小学语文;应用途径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善,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已经显现出了教学效果的增进,诚然,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被动学习,磨灭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探析情境创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以期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情景创设教学法应用概况
情境教学法最早形成于英国,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形象的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知识水平得以提升。情绪心理学指出,个人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动力、强化、调节的功能,所以说,情景创设教学法是通过潜移默化,寓教学内容于具体情境之中,来起到暗示作用和启迪作用的。我们常用的情景创设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生活情景再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
二、情境创设教学法的作用
首先,情境创设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认知阶段,出于爱晚上耍,爱活动的阶段,这一阶段小学生自觉性差,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枯燥乏味,会压抑小学生的天性,使小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一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寓教于乐,激发起他们对学习浓厚的兴趣。其次,情境创设教学法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通过创设特定情境,为学生模拟近乎真实的场景,能让小学生在强烈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回归课文环境,在这种艺术的熏陶下,小学生的审美会得到提高,鉴赏能力也会大大提升。第三,情境创设教学法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感情,情境教学法是“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小学生尚处于喜欢玩耍的年纪,无心学习,而情境创设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进行熏陶清染,陶情冶性。第四,情境创设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社会、家庭、学校、地理等因素可以作用于人的感知,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人的思维,所以说,人受环境的影响,而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环境影响人,也由人创造,情境创设教学中创设的特定情境,为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整合提供线索、发挥作用,达到启迪智慧的效果。
三、情景创设教学法在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途径
(一)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就是将学生带入社会生活中,带进大自然的怀抱里,贴合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场景,将教学内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课文背后的人文精神,如在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七年级下)这篇文章时,可以将我国的“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材料引入教案,教师在课前向同学们展示“5•12”的图片和相关报道,让学生熟悉课文环境,并组织学生向地震中的遇难者进行哀悼,将学生逐步引入到课文环境中,在汶川地震中,也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一位母亲弓着身子护着怀里的孩子,母亲早已离开,而孩子没有一点伤害,安详地睡着了,并且母亲好在手机里存了一条催人泪下的短信,“孩子,假如你还活着,请你记住,妈妈爱你”,学生们都将沉浸在这浓浓的母爱中,沉浸在如山的父爱中。
(二)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再现情境,就是将课文的内容形象化,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的一种教学手段,课文中的插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作为素材来演示情景,也可以借助相关的图画进行情境的演示。小学生都有爱好图画的习惯,图画可以更简单明了的展现物体,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来进行教学,如在讲授《荷花》(人教版三年级下)这篇文章时,为了将作者笔下千奇百态的荷花展现在学生面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描述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荷花的形态,也可以选择千百年来有代表性的文人骚客的荷花图、荷花诗等展现给学生,如我国近代画家张大千的水墨画《荷花图》,诸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脍炙人口的诗句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日常所见的荷花图景来绘画自己眼中的荷花,深化荷花在小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加强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小学生的艺术才能,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与色彩。
(三)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渲染情境,就是通过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将小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音乐能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与广远的想象,音乐不一定要局限于校友的曲调,也可以是教师或者学生现场弹奏、演唱、哼唱等。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无国界,它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优美的旋律来表达丰富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音乐来渲染情境,来熏陶小学生的性情、气质、思维方式等。例如,在讲授《父亲和鸟》(人教版二年级下)这篇课文时,父亲与鸟之间那么亲密无间,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关于鸟的音乐,如《苗岭的早晨》等,该音乐中包含多种鸟叫声,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猜自己听到的鸟叫声属于哪种鸟,这种形式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鸟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可以获得知识迁移的效果,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大自然的习惯。
(四)表演体会情景
表演体会情境,就是通过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或假设自己是课文中的人物,来深刻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心理等有深刻的认识,有强烈的亲切感等。表演体会情境,深刻展现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性,而课堂的灵活性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前提,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在基于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设相应的表演环境,吸引学生融入情境。如,在讲授《坐井观天》(人教版第三册)这篇文章时,教师让学生扮演坐在井底的小青蛙和飞落在井边的鸟儿进行对话,通过小学生对小青蛙无知的语言和鸟儿对青蛙讲的道理的表演,同学们不断笑话小青蛙的无知,同时也为小青蛙感到着急,真希望能把它运到井外,让它看看井外别有洞天,在学生们的欢笑声中,让小学生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即做人不能鼠目寸光,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要走出去开阔自己的眼界,接受新的事物。角色扮演能激发学生的表演天赋和欲望,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情景创设教学法要求老师主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通过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进行情境创设的能力与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策略的本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现情境创设教学法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王雪梅.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5,(04):41-42.
唯物辩证法认为,适度原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原则,人们在一切实践活动中,都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所谓适度,是指人的认识和行动要和事物的度相适应,和事物的客观进程相一致,不能主观随意地超越和破坏事物的度。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但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不能只进行单纯的语言训练,而忽略情感熏陶、审美教育、思维训练等。只有正确把握训练的“度”,语文课才能实现“质”和“量”的和谐统一。
(一)认识“适度”,辩证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
课改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作为教研员,笔者经常要听一线教师上课,讨论公开课教案。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设计教案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是决然分开的,孤立操作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那个环节是训练学生技能的,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领会方法的,那个环节又是让学生体会情感的,等等。事实上,一个教学环节很可能会涉及目标的三个维度或者两个维度。因此,割裂地看待三维目标势必会造成很多重复,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要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就必须要注重“适度”,辩证地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把三维目标视为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的基石,又是载体,学生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对知识的探索,因此必须得依托一定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没有过程就没有学习经验,就没有体验和感悟,就不能形成技能。一句话,三维目标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水融。
(二)预设“适度”,有机整合目标的三个维度
从理论上把握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是容易的,但在每堂课中如何有机整合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既掌捏知识技能,又受到情感熏陶,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值得进一步探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笔者认为,有机整合三维目标首先要从教材分析入手,寻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由于每篇课文各有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涉及的内容是复杂多样的,有语言训练、思想教育、思维训练等,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要注重“适度”。首先,要有明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类,再根据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进行筛选、整合,最终确定三维目标。
其次,注重“适度”还体现在预设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忌“贴标签”。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于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就被很多教师当成一张美丽的标签,贴在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里。其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总体目标,由于学生的年龄下同,文本内容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肯定也是不同的。因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在一节课内是无法达到的。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三)调控“适度”,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预设了恰当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实施中同样要把握“火候”,做到调控“适度”。否则,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就成了一句空话。对小学生而言,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不能灌输的,只能依托语言文字,把相关的价值观念渗透进去。比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通过父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关键句,体会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所蕴涵的坚定信念,让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度的调控,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对父爱的体会,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来实现的。
适度的调控,还表现在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教学《找骆驼》一文时,教师要抓住老人所说的三句话,对学生进行因果关系倒装句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领悟老人的思考方法。接着,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相结合的训练除了按骆驼的脚印去找外,你还有什么其他较好的办法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在高度兴奋的状态。究其原因,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学生只是了解了老人思维的过程,对于文本所蕴涵的道理却并没有直接得出。真正让学生如此兴奋的载体却是他们讨论“除了按骆驼的脚印去找外,你还有什么其他较好的办法吗”的过程。这个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活动的空间,知识在这个空间里生成,思维在这个空间呈活跃,情感在这个空间里共鸣,这就是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板书可以将教育者课前制定的教案完整地体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明白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例如,在“识字、认字、写字”教学模块中,教育者可以先在黑板上将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写下来,然后引导学生读和写。学生在对照着教育者写在黑板上的内容进行学习和书写时,减少了错误的发生,这是板书的功能性体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板书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本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养成主动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板书能够实现“以写促读”和“以读导写”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的行文线索和层次结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的特点
(一)系统整体性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板书特点主要体现在系统和整体教学中,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板书,需要发挥板书重视系统化的特点,将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个教学情况进行系统划分,考虑到整个学期和学段的语文教学活动的要求,以完成语文教学系统目标为主。
(二)目的明确性
教育者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每学期的教学活动中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每堂课结束之后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使课堂教学能够围绕着教学任务开展。在设计板书时,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2]。
(三)高度概括性
板书能够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合,突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向。教育者将有用的、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有益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记录和观看。板书的高度概括性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四)美观精致
在教学材料中有很多的知识点,它们以整齐、规范的形式排列在教科书上,学生面对着大量的文字会产生一种厌倦心理,觉得语文课堂很枯燥无聊,教育者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模式和图表的形式展?F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教学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感受。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板书的改进对策
(一)合理安排位置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强化自我教育,寻找一些板书相关的文章,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丰富,形成一个对板书的系统性认识,在板书的制作中做到胸有成竹。在备课环节,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明确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勾勒出板书的大体布局,对板书的位置进行合理安排。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突发状况,教师在板书设计环节应该留出一定的空白,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对板书进行展示。例如,在对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进行教学时,应该在黑板的中间书写诗词的内容,然后在两侧进行分析和注解,突出重点,使得学生可以一眼看到最为核心的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另外,在课余时间,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收集学生对于板书位置设计的建议,及时作出调整,使得板书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二)丰富板书形式
单一的板书形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审美疲劳,继而导致其对板书失去兴趣。对此,教师应该做好备课工作,从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要求出发,对板书进行合理设计,采用更加丰富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板书设计时,应该做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进行凸显。例如,在对《圆明园的毁灭》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板书整体设计为圆明园的形状,通过简单的勾勒来对圆明园毁灭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拓展板书色彩
教师应该对板书的色彩进行拓展,通过五彩缤纷的颜色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例如,在对《五彩池》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伴随着学生的阅读利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进行板书,在黑板上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对一些重点的内容进行突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随意使用颜色。
(四)引导学生参与
一、 第一层面:平行知识视野
所谓平行知识视野,指的是与当前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能看得见摸得着、马上能产生效能的知识视野范畴,关注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是与自身教育教学进程齐头并进的知识素养。
1.视野向右:教学亟需――时事新闻与课本拓展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兴趣的调动。要使学生感受到课本上学习的不是陈腐的知识,而是鲜活的、是资源的精选本,使之始终有兴趣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展开自己的思考,或者借助于教师的指导打开面向世界的一扇小窗户,这是教学中绝对的难点,也是最迫切需要突破却乏人关注的盲点。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思路是强调时事新闻的引入。试以几个新闻热点来举例:
比如,小学数学老师颇为苦恼也被人非议很多的“抽水放水”之类的问题,可以引入举国瞩目的王家岭透水事故轻而易举地得以解决。进水口,出水口,这些游泳池中无聊的同时出水同时又放水的把戏可以被生死攸关的透水量与抽水量的对决来替代,吸引学生的就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就可以在雅安地震中找到感性的土壤。无论什么课,总有个新闻或者旧闻能对得上号,总比雷同甚至无病的课堂有意义得多。
解决这一问题的另一个思路是把课本涉及的知识进行拓展进而引申出其他的知识。
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最怀念的是初出校门担任常识教师的时光,只是好景不长,没几年就被科学课取代了。在那段时光里,我虽然没有多少课堂教学的技巧,也没有很好的组织教学能力,但那仍然是让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堂,无它,因为那样的课堂向学生展示出的是课程五彩斑斓的一面。那时的常识是涉及地理、历史、天文、物理、生物的大杂烩,而每一堂课,我几乎都把它变成八宝粥。我总是在课前仔细地阅读教材,从中寻找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知识点,然后大量搜索相关资料,使自己的课堂总是充满着惊喜,让学生无时无刻不保留着兴趣――我相信,不管现在教学方法的导向如何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也因此,在我后来任教语文与科学的岁月里仍然保留了这样的备课习惯。
2.视野向左:学生之爱――书籍博览与影音资讯
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能否了解学生,能否团结学生,能否让学生认可教师,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无疑应当对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与电影等略有所知,这样才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动向,也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我们对学生描述《仙剑奇侠传》中景天和邪剑仙的赌局而无动于衷的时候,当我们对学生描述假期中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而不知所云的时候,我们与学生的距离虽然很近,但实际上却非常遥远,借用泰戈尔的话说,那就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站在你前面,你却不懂得我的心,宛如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不管是《梦里花落知多少》、《盗墓笔记》还是皮皮鲁、查理九世,不管是周杰伦、李宇春还是林志炫、吴莫愁,不管是《哆啦A梦》还是《爱情公寓》、《生活大爆炸》,如果我们要赢得学生的心,能够与他们有相同的气息,就要尝试着与他们同呼吸――即使是暂时的、偶尔的,也总比仅沉浸于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世界要好。
二、 第二层面:前行知识视野
所谓前行知识视野,指的是与当前教育教学相关的、无意中闪光表露但不是与每一堂课都非常密切的知识视野范畴,关注的是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养成,是推动教育教学进步的知识素养。
1.视野向后:涵养之源――历史典故与地理风俗
俗话说得好:瞻前顾后。远行,不能只看前方,还要看看后边的来路。
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的载体记录。当我们对历史洞若观火、对典故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拥有的是一个成功者典范的宝库,一个误区的雷库,一双世事洞明的眼睛与一种超然的心态。让《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激情蔓延,让百家讲坛老树开出新枝,让《史记》、《春秋》、《资治通鉴》古韵浸润我们的心田,也让《历史的横截面》、《美人如玉》、《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样的草木能在园圃里自由生长,让秀者自秀,杂者自惭。
而地理风俗等于让我们在纸上阅尽宇内海外、大江南北,虽谈不上知之甚深,虽然纸上得来终觉浅,虽然媒体也不能真正替代我们的足迹,但我们能够在《徐霞客游记》、《山海经》、《水经注》或者国家地理频道中找到那些斜阳寒鸦、流水孤村、大漠落日、长河月圆,也能够去了解那些奇异的风土人情、迥异的地貌生物,对我们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信息、佐证着的教学内容,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2.视野向前:远见卓识――科学探索与社会研究
每个学生都拥有创新的意识,都对未来充满了幻想。这种想象驱使他们在课堂中或课堂外必然会向他们当然的指导者教师发出询问。而我们就要在宇宙探索、基因排序、克隆人、UFO的世界里尝试着给他们一个答案。同样,我们探索社会的发展、了解未来社会的建构形式,则是为他们的美好未来铺路,让类似于《物理与头脑相遇的地方》、《薛定鄂》、《南渡北归》、《于丹说庄子》、《中国农民调查报告》等书籍盈满我们的书柜吧――我们需要科学与人文的双重身份,而它的标识叫文化。
三、 第三层面:纵深知识视野
所谓纵深知识视野,指的是看似与当前教育教学无关的、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的知识视野范畴,其关注的是教师深层次素养的养成,是成就教师自我的知识素养。
1.视野向下:扎根土壤――学科知识与教育性知识
把这部分知识放在这一层面似乎会让人意外,但是前提是,第一层面中的课本拓展已经囊括了教学中对于本学科知识的几乎所有要求。拥有第一层面的知识视野就基本上已经能适应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但真正要成就自我、磨砺自己还需要教师在学科知识与教育性知识上下苦功,使之积累、凝聚成实践性知识。薛瑞萍老师的成长就很有典范意义,她从寂寂无名蜕变成能与窦桂梅唱和的名师,依靠的便是对近20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的精研细读。
人的心性、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出来的。当我们惊喜于工业化的无土栽培时,往往忽略了土壤无可取代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如是说:“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个“无可比拟”、这个博大和深厚是需要台下十年功才有可能企及的。
《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真正的教师风范:一个历史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学家;一个科学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昆虫学家;一个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名小说家。当老师具有如此的底蕴时,任何课堂对他们来说都是举重若轻的,只需要稍稍锤炼教学技能就成了。
这样,或许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去学师的课堂,却总是学也学不像了。公开课前,我们“磨课”,冀望通过不断地磨练自己来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诸多变数。但最终实施时,却往往受困于教案的小井而忘记了周围广袤的天空和大地,没有“生成”,更谈不上“生本”。这不只是学生素质的现实差距,也不仅仅在于课堂的设计与教学基本功的距离,而在于没有那种深厚的文化素养做底蕴,也就失去了挥洒自如的底气与流畅,也就失去了自信与洒脱。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2.视野向上:提升境界――艺术寄托与哲学思索
人生是需要境界的。这不仅局限于教师,因为谁都需要生活的境界与思想的境界。在这里,我分别为他们找一个代表――艺术与哲思。
艺术爱好与水准除了对艺术老师是基本需求,不予置评外,对于个人来说,艺术更是让人闲有所得老有所乐的好东西。无论是书法、绘画、器乐、篆刻,还是歌唱、表演、文学创作,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之上的寄托。而对教学来说,这样的爱好会深刻地影响到学生。李吉林老师就说:“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歌朗诵会,创作舞蹈,我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古语云:“有其师,必有其徒。”我们的身边想必不乏师父多才多艺、弟子同样兴趣广泛的例子。
课堂是学生的谋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小班化的课堂应有开放、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多倾听学生的声音,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给学生以感受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在工作中,我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更新教学观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观念不断改变,小班化教学课堂特征也逐渐显山露水了。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空间变大了,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而且每个小组的“小老师”的作用也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选定不同目标后的汇报学习体现出了分层教学。但是,课堂中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等方面虽然老师按照不同学生需求设计了教案,在教学中根本体现不出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理念。为此,深入研究,大胆尝试,课后反思,终于探索出可行的方法。《14、假如》课时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正确读课文的环节上,教师拿出字卡在选择正确读小组内进行正音训练,而选择有感情读课文或创造性表演课文的学生是以小组合作完成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老师在课堂上关注学困生,让他们有所提高的理念。整个课实行开放教学,给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多给他们选择的权利,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并学会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课堂上注意改变课堂提问的单向性,即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开创“教师一学生”“学生一教师”的双向提问式教学,教会学生敢问、好问、善问。
再如:在《春风吹》第一课教生字词时。
师:你能给本课生字找朋友吗?
生:(顿时跃跃欲试,举手层出不穷)
生1:看见“柳”字,我想到了贺知章的《咏柳》。
(流利背诵诗)
生2:看见“蛙”字,我想到了有“青蛙,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青蛙。”
生3:看见“吹”字,我想到了四字成语:吹吹打打,吹灰之力…
生4:看到“桃”字,我想到了“桃李满天下”。老师我想吃桃子。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但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每位同学都在班上发言,下面请同学们把你想说的在小组内部交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汉语作为我们的外语,它的外延在逐步扩大,我们正常所见的“给学生字找朋友”的训练项目做了一些小小变动,把“朋友”的外延扩大为涵盖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等。汉话的累积就融入了这些“特殊朋友”之中。这样既开放了教材又拓宽了汉语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打破了汉语教学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汉语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汉语素养,真正让学生爱上了汉语,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更多的具有扎实语言功底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凸现互动——对话
语说:水尝无华,相荡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小班化教学应搭建师生互动的课堂,实现心灵对话。汉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言学习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受到成效。小班化的课堂要求教师为这种实践活动创设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让自由交流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实现对话,达成共识,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小班化的课堂是个性化展示的舞台,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探究、研讨之中,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在《纸船和风筝》的教学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书上的文字,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深切地感受朋友之间友好相处。有了友谊要积极去维护它。
根据这个教学要求,以及我们多年的小班化互动式教育的实践研究。一开场,就希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孩子带入到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所以教师就创设了一个“领船票登船”的情景,舍弃了以往简单、枯燥的生字词复习,改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形式,一人一题,做正确了,在小组内读一读,每一组都争相去登船时,正是把孩子们从被动参与学习转向为主动学习的过程,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以情激情,以情引趣”当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这样的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老师紧接着准备了一个小组学习的活动,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眼中的友情。当教学形式是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时候,我更多地把眼光放在了“互动”这个教学方法上.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一个绝好的形式。其实5~8自然段的理解,对于我们现在的2年纪来说,并不是很难,简单的一问一答,也许学习的过程会更快,但是,学生的参与面会大打折扣。刚刚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好的学生,可能会继续保持,而相对差点的孩子,也许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而在小组讨论中,则是尽量让学生做到全面的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想一想,说一说,从而保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一个问题进行争论,进行补充,好点的学生胄邑够也会去帮助相对较弱点的孩子。比如说,,在讨论好朋友因什么事吵架?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组里就孩子想到“松树要帮小熊扎风筝,小熊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组内的同学很快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说“熊怕松树累着的”,有说“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去解决的”等等。我觉得,这正是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互动交流的结果。也许,在过去简单的教学模式中,这个问题,老师也会提一下,但是孩子不一定记得住,但在互动合作的学习中,这是他们自己讨论出的结果,孩子一定记得很牢。本课的教学目标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朗读。从对字词的指导,再到句子的指导,段落的指导,这和大班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找好朋友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一段”。既然在互动的课堂上,可以因为一个问题,孩子们进行讨论,那么我们觉得,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则会让学生更喜欢这个课堂,把好东西和自己的朋友分享,是孩子乐于做的事情,他们的身心会更积极的投入学习中。
在教学的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想象可以为松树和小熊做点什么。这样的设计肯那个过于大胆,但我觉得,,既然孩子兴趣被调动了极致,这个时候突然让他们做一件不是他自愿做的事情,多少有点打击他的感觉。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兴趣作业,展示自己,应贯穿始终,走进我们学校的班级。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自己设计作业,正是一个给他们展示自我的又一个非常好的孩子。孩子当天设计的作业也非常的好。有的学生“折纸船送给小熊”有的学生“画一画”,画出他眼中的风筝。等等。无奇不有。可以看到,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互动、合作、自主”的学习是本节课关注的重点。
三、注重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