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7 12:43: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七年级生物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都是刚入学的新生,刚步入初中,没有生物知识的基础.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从学习情况来看,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应付学习,整体学习成绩比较差;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二、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育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主要有:
(1)正确使用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4.上好探究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5.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习,争取把当天学习的知识消化.布置的作业及时认真完成。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观察课件上的植物,注意一下它们的形态生活环境。
2、列举周围见到的植物
3、拓展反思:观看碟片:恐龙生活的年代。恐龙时代的森林中的树木与现在森林中的树木基本一样吗?它们现在还存在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掌握藻类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学教材P78-79,结合彩图及课件,思考教材P79的讨论题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讨论题。
3、结合课件及彩图,归纳藻类植物主要特征。
4、拓展反思:“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指的是哪类植物?
学习任务二:掌握苔藓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学教材P80-81,结合彩图及课件,思考教材P81讨论题。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讨论题
3、结合课件及彩图归纳苔藓植物主要特征。
4、拓展反思:为何根据苔藓植物分辨方向和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学习任务三:掌握蕨类植物生存环境及基本特征
1、自学教材P81-82,归纳蕨类植物基本特征
2、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复述蕨类植物基本特征
3、拓展反思:肾蕨为何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长势越来越差?
三、系统总结
四、诊断评价
1、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事应陆地生活的能力较强,原因是()
A、全身都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B、有茎、叶分化,能密集生长
C、根、茎、叶具有疏输导组织D、叶片下面能产生大量孢子
2、紫菜是一种含有碘的藻类植物,生活环境是()
A、陆地B、森林C、江河D、海洋
3、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硫通种植以下四种植物的密集环境中,那种植物最先死亡()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
4、在树林中迷失了方向,看到树干的一面长满了苔藓,而对面没有。据此可判断生长苔藓的一面是()
A、南B、北C、东D、西
5、在潮湿的树林里发现一株植物,有根、有茎、有叶,叶背面有小隆起,这一植物属于()
A、蕨类植物B、藻类植物C、种子植物D、苔藓植物
6、燃烧用煤主要由古代哪一类植物遗体埋在地下形成()
A、蕨类植物B、苔藓植物C、藻类植物D、松柏类植物
7、“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出自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生长在水田、池塘中的满江红属于植物,是一种优良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1一、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共30课时)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3课时
第二章探索生命3课时
第三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课时
第四章生物体的组成4课时
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10课时
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7课时
11一、课程总目标
在新课标下,我们生物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二)学生情况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如:进行课堂比赛等;教学手法灵活、应变,这样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2本学期,得到学校领导和各班主任的信任,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的生物教学,为了顺利完成这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七年级学生都是刚入学的新生,刚步入初中,没有生物知识的基础.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从学习情况来看,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应付学习,整体学习成绩比较差;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二、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育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主要有:
(1)正确使用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4.上好探究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5.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习,争取把当天学习的知识消化.布置的作业及时认真完成。
6.每个单元测验一次,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7.期末认真组织学生复习,争取在期考中取得好成绩。
总之,通过本学期教育教学,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同时,培养相应的能力,以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3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刚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可能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也有能较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劲头十足,因此学生差异较大。
尽管如此,生物是新学科,从基础而言,可以说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生物的信心,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好比一张崭新的白纸,最容易设计最精美的画面,对于我们正在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是很好的机会,孩子们收获多多,我们很有信心。
教材内容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
本学期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认识生物,包括奇妙的生命现象、严整的生命结构和生物的生活环境,共三章;二、形形的生物世界,主要内容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与教研,把握课标与教材,摸清学情,有的放矢,高效备课。
2、改进教法,用好“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构建高效课堂。
3、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课堂的一切活动围绕学生的学展开。
4、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作业现象。
5、努力限度地组织课堂“兵教兵”,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以达到培优补差。
6、把好“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单元测试关。
单元测试后要及时讲评、补偿,以保证后续知识的学习。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4一、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初一教材内容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安排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真正让学生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进而领悟生物圈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与生物圈最密切、最直观的关系,就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初一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新鲜好奇,作为教师应唤起他们的热忱,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动力,以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三、具体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确定“三基内容”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找到与学生能产生共鸣。
3、备教法、备学法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突出设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4、备习题要精选习题,以消化、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5一、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性高,能主动自觉地学习;但普遍学生基础差,并有个别极差的学生。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确定三基内容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
(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找到与学生能产生共鸣的
3、备教法、备学法
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突出设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4、备作业
要精选习题,以消化、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四、教学要求:
1、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一、教育教学方面
认真备课
上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件和教学过程,预设各种教学情景。我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和外出学习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学习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用心上课
课上我通过“小组合作”、“小组加分制”、“师友互助”等方式积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我不提倡知识灌输,而是努力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生物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争取让学生理解透掌握住所学内容。
课下交流
课下我会积极进行课后反思,我希望每次上课都有所提升。课下也是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最佳时间。上课不积极听课的学生,课下及时提醒教育;没有听懂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讲解,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同学经常进行态度教育,我会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学习情况,对中等生、差生进行学习指导、态度引领,对优等生提出高要求。
二、想法和建议
关于副科要不要布置作业问题?
每科都配置了一本互动训练和一套教研室试卷,就生物学科而言,课上根本没有时间练习。我首先谈谈生物学科时间安排:一周3轮课,必须每节都讲授新课,这样才能在考试之前有一至两周的复习时间。所以课上时间非常紧张,而生物作为考试科目,作为理科,一定的练习是必须的。如果把所有练习都放在周末,一是作业量太大,可能一周互动训练就得写一二十页,二是不能及时巩固所学,效果不佳。我有个想法,四门副科可以一周布置两次作业,比如周一周三生物政治布置作业,周二周四地理历史布置作业。
关于教师要不要减负?
我们一直提出学生减负,有时也想要教师减负。大部分老师应该都觉得非常忙碌,好像需要一些时间进行沉淀和放松。学校给安排了各种活动提高老师技能素养,我学到了东西也得到了锻炼,但就我而言,一周15节课,还要花大量时间进行个人备课,课下还要对学生进行辅导交流,这有时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还要准备备课笔记、集体备课材料、听课反思、导师制,要讲授公开课,到处听课学习,感觉时间不够用呢。个人观点,教师是不是要减减负呢?
关于教学方法?
每种被长期使用的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需要每位老师学习。学校提出的五步十环教学法、和谐互助教学法,我都有认真学习,能给不知道如何教学的老师一个明确的教学策略和过程。但我觉得任何方法都不要生搬硬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灵活应用。我觉得教学要百花齐放,不管白猫黑猫能教好的都是好猫好方法。我比较喜欢轻松自在的教学氛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节奏和自己的计划,不希望被限制太多,纯属不成熟的一点小想法。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
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首先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我担任的工作是初一生物教学。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三、在教学方面
1、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参考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自己选购的资料《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和《完全解读》三本资料书备好每节课,充分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把握重难点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收集生活中的实例,发生在人身上的生命现象,引起的疾病等。
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课前准备好演示实验、自制肾小球模型、提前选用教具模型等。
⑵课堂上的情况。
本学期的内容与学生身体发育密切相关,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学习有着很高的兴奋性,也充满了好奇心,致使课堂难以把握控制,因此,在进行第一章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我必须谨慎用词,充分调动自己的应变能力来应答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起哄、混乱、吵杂状况。其余内容的教学也同样要做到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一定要注意简洁明了,基本克服了以前重复罗嗦的毛病。
课堂提问能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生难以答出问题时,能做到耐心引导、适当提示,使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推得答案,从而大大鼓励了学生,此外,我注意了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用语言、用模型、用生活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例子,渐渐地喜欢上生物的学生多了,课下向我问问题的学生多了。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并通过参加本学期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评估准备的课例研讨,充分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且向其他老师取经,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努力创新,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而不懈努力。
四、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在听老教师的课时,我大量汲取了许多很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并整合进自己的教学,形成我独特有效的教学。
五、成绩与反思
案例:“巴斯德实验”教学片段
课前教师预设,先让学生学习巴斯德实验,由此实验得出科学探究的六环节。可没想到,课一开始出示目标,就有同学站起来说,“科学探究的六环节,我早知道,不就是……”
还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说了出来,有的同学甚至把巴斯德实验对应的“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得出的结论”也说了出来……看来,提前预习已起了作用,于是我抛弃了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
于是,我说:“好,你们已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刚才说的几个环节都很正确,不错,不错,那还有不懂的环节吗?”
“制定计划有通用的方法吗?”“交流的时候都要说出来吗?”“那个曲颈瓶有什么特殊的用途?”……
问题出来了,我安排小组分组讨论,要求小组中只要有一人会全组都会,看哪一组学得又快又好……
这下课堂沸腾了,翻资料的,看图的,讨论的,教同桌的……
后来,课堂检测的结果,比以前安预设案教授时高出十多分。
体会与反思: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堂上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椐当时的具体,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学生不再是一张白
纸,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丰富而有活力。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生命状态,不因尴尬而回避,不为追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应立足现实,放眼全体,以心灵来感应心灵,以智慧来启迪智慧。
皮肤与汗液分泌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 (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真皮
皮肤附属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绍生发层的分裂增长能力时,可引用一组数据来证实:“人体整个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换一次,人的一生中总共约要掉落18千克的皮肤碎屑”;在介绍“经常晒太阳的人们为何皮肤会变得黑些”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
(2)真皮
师: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看图),从厚度上看比表皮薄,还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师: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时闪现这两部分结构)
教师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脸,再轻轻扭动,松开手,看皮肤有没有大的变化? (或以一块新鲜的较厚猪皮实验,撕、拽、拉)
生笑着同做:没有!
师继续演示:这是一张白纸,我把它抓住,再轻轻一扭,松开手,大家看看纸产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皱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 (再介绍《红楼梦》中贾宝玉和刘姥姥的皮肤差别)
生:真皮内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赋予了皮肤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师:在真皮内我们还可以看见感觉神经末梢和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Flash分别闪烁)它们各有何作用?(通过Flash展现冬季与夏季毛细血管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识点)
生:感觉神经末梢能使我们感受外界刺激;毛细血管可以通过自身的“收缩”与“舒张”来调节体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3)皮肤的附属结构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皮肤,说出皮肤还有哪些附属物,再在大屏幕中显示结构照片。
在对皮脂腺的介绍中,注意补充青春期预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组成
分泌部:由弯曲成团的细管构成,周围有毛细血管
导管:细长的管道开口于皮肤表面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夏日的骄阳下呆一会儿就会感到浑身冒汗。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以前人们不知道汗水是怎么来的?现代医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真皮内隐藏着250万个小腺体,汗液就是从那里被输送到皮肤表面的。
(Flash闪现汗腺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汗腺分泌部周围的毛细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师演示:将手指按在镜面上,5秒钟后移开,发现镜面上留有水蒸气,以此证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请学生思考,并讲出证据,以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判断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军训时,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盐渍,汗的味道是咸的!说明还有无机盐。
生:烘烤汗液时应该会有臭味散发,说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结合信息技术,通过Flash动画来展示,整个过程避免了单纯语言描述的苍白无力,使教师的讲述变得生动而形象,学生的认识变得直观而明晰。)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当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剧烈运动时,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细胞从毛细血管中吸收了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形成汗液,再通过导管到达体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出汗的利弊从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时间4分钟)。
生:有排泄作用!
生:调节体温的作用!
师乘势而问:如何实现的? (将问题深入)
生:汗的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对人体的体温具有调节作用。
师:(点头赞许,同时播放Flash“汗液的蒸发带走热量”)除了刚才说到的皮肤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体温外,汗液的蒸发也可调节体温,特别是在人剧烈运动时,肌肉活动释放的热量相当于安静时的10~15倍,此时光靠皮肤的散热已经来不及了,并且要是这些热量不及时散发出去的话,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腾,这时就要紧急开动全身皮肤的250万个汗腺,结果我们会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发带走热量。
师: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的,那么出汗有没有不好的地方? (转变话题顺便进行世界观教育)
生:大量出汗会使人体盐分流失,造成热痉挛,所以高温天气里,人们应及时补充水和盐分。
生:弄脏衣物,要求我们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一定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使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得到发展。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树立学生主体地位观。
家质是人的品格特征的深层内蕴,它的基本特征是人的内在的主体性。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生素质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经过个性的内化才能实现。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区别,正是素质教育的水分岭。
坚持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把学生当做可以与教师平等对话和交往的生命体。在教育中,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和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要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能力的教练者。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使“要我学”发展为“我要学”,从而确立生物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二、探索“自主学习”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根据中师生发育特征—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这一特点,积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发现和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在讨论、操作中发现引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引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认真读书、积极思维、深入探索,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培养学生多方面自主发展。
在课堂基本知识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多布置几类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一来这样可以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顺利完成自己所能完成难度的学习,二来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主提高、发展的机会,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特长。如:A类作业—不限方式、内容的作业,可以通过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找出间题,按自己理fff做答。B类作业—选做类作业,指那些具有一定探索性或研究性的作业。C类作业—有指定性的常规书面作业,但要“少而精”。
如:在学完“根的吸收作用”一节后,我布置以下几类作业:A类作业:阅读学校阅览室现有的《花卉栽培》、《会跳舞的草》等等,找出问题自己作答。B类作业:动手栽培萝卜、菠菜等易成活植物,观察研究“植物的根如何吸收、运输水份的”以及“二者吸收无机盐的成份有何不同?”。一C类作业:根吸收水份和无机盐的原理、过程分别是什么?有何联’系?。这样一来,不仅激励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更大地调动其积极性,得到多方面的自主性发展。
三、创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树立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信心。
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重点在于教师以自己的真诚去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体验到,教师是尊重他们的,并对他们的潜能、他们解决间题的能力充满信心,于是学生就会去掉畏怯之心,作出积极的反应,尽力不辜负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师生之间这种彼此信赖、彼此尊重的情感很自然就会使课堂气氛宽松和谐,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树立了信心,创造了条件。
四、运用期望和激励的心理效应,促进学生主动寻求发展。
一个学生被看成什么样,被说成什么样,被怎样对待,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变成学生的现实,这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我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譬如:在教学过程中,无论课堂上作答或是批改作业时,对一些智力一般的学生时常给予表扬、鼓励,结果,这些学生不仅在学习上突飞猛进,作业日益千净整齐且力求完美,很快成为班上的先进,并且经常抢答间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属于“冥顽”的学生,时常给予关怀,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结果,在生物学这门课上不再出现逃课、不交作业的不良习惯。这些体验让我深深感动“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要想让学生自主寻求新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才能、灵气,就应该让学生经常得到激励,树立其自信心,才能扬起其好胜心和求知欲的风帆,踏上自主学习的探索之路。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自觉地运用学生主体观念改进自身的教学观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发展开拓道路。
看了“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教案”的人还看了:
1.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一、在教学方面
1、备课。每次上课前我认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好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一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堂课进行总结,写好课后反思。
2、上课。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好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分类总结,及时进行的评讲,并针对出现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辅导。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二、成绩与反思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方面,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识、生物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少同学还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生物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是学习习惯懒散、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好奇心有余而自觉性不足,学习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
因此,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习思想引导、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监控,不仅要让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内容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共五章,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共三章。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关于第五单元的内容我主要分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1)、关于动物部分
教材先探讨生物圈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哪些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再探讨它们的运动、行为以及在生物路边中的作用,其知识结构简图如下:
这样的安排改变了长期以来按进化顺序逐门逐纲讲述各类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做法,强化了动物与环境紧密联系的认识,其中“水中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陆地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蚯蚓和家兔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空中飞行的动物”重点探究鸟和昆虫适应空中飞行的特点,这样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关于动物的类群重点阐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要求。而关于其他动物的类群则在相应的节中简单介绍。这样的安排突出了重难点。
(2)、关于细菌、真菌部分
其内容包括“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和“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两大部分。本单元的第四章标题为“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作为第一节,还安排了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内容,这些内容尽管与具体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却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在说到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时,必然要说到发酵食品的制作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物技术,因此,将课程标准中这两项内容合在一起。
2、关于第六单元的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包括生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现状及保护对策等。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课标要求达到层次是学生能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是个热点问题,所以教材从生物各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方面来阐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以便让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对策有更深入的认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三、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5、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价值。
6、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7、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进行生物学相关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收集。
(二)过程与方法:
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
(1)尝试教学法。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以上七步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学生完整的尝试过程,也是一个有序可控的科学的方法流程。
(2)问题导向法。指导学生按照“生物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如何适应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基本问题自主学习、自主解答、自主测试、自主反馈,辅以同伴互助和教师点评,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做到知识源于生活,学以致用。 (4)识图学习法。新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可读性强。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读图,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把握和理解记忆。
(5)尝试教学法。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尝试学习,让学生得到尝试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尝试学习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身生物科技的热情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3、了解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善用可以为人类造福,滥用则会贻害无穷,确立全面的、辩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四、主要措施: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倡导探究性学习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4、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编号:
32
学生姓名:
课题
4.6.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点二:反射弧(难点;掌握)
1、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反射类型:
(1)简单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发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反射等)
(2)复杂反射: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探究实验:测定反应速度:讨论并回答教材P95的问题:
(1)你们小组得出的结论与假设一致吗?如果不一致,请分析原因。
(2)做同一项运动时,反应速度会不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提高?
(3)接尺子的活动是否属于反射?
学习目标: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以膝跳反射实验为例说出什么是反射。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5、尝试测定反应速度。
重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难点:
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
课堂反馈检测: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弧
B、应激性
C、适应性
D、反射
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
A、画饼充饥
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谈虎色变
D、新生儿吮吸乳汁
3、下列反射活动中,属于人类特有的是(
)
A、有东西在眼前晃动时眨眼
B、人在看到酸梅时分泌唾液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看到小说中感人处时流泪
4、下列属于反射活动的一项是(
)
A、触动含羞草的叶片,其叶片会合拢下垂
B、植物的根系会向水向肥生长
C、上课铃响后,学生们安静下来
D、将牛肉汁放在草履虫附近,它会向牛肉汁运动
5、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要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6、下列现象中,属于人类所特有的神经调节方式的是(
)
A、婴儿吮吸动作
B、看见酸梅,分泌唾液
C、看见酸梅两字,分泌唾液
D、强光刺激,立即闭眼
课前导航: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2、人体通过
,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
所发生的
的反应,叫做反射。
3、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
来完成的。
4、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
5、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都是比较
、人生来就有的反射。人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还能形成
反射,如同学们听到铃声就会走进教室。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反射(重点;理解)
反射的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阅读教材P91想一想,议一议,回答问题:
如果手指偶然被某个尖锐的物体扎了一下,或不小心被烫了一下,你是先感觉到疼还是先把手缩回来?为什么这样呢?
1.定义性概念的解释
有一些概念如细胞核、叶绿体以及染色体等是有着可被直接观察的外部特征的,这类概念被称为具体概念。其本质特征是人们按生物学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具有“原型模型”。另一些概念如“细胞分化”、“中心法则”及“反馈调节”等则是抽象的,不能以被指认的方式来体现,而要以定义的方式习得,称为定义性概念,其本质特征是人们按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属性形成的,学生习得之后,便能按定义对一些事物进行实际分类。高中生物学所涉及的多数属于定义性概念。
2.定义性概念的特点
加涅认为,就最简单的定义而言,至少含一个以上的客体(他称之为“事物概念”)和一种关系(他称之为“关系概念”)。例如: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催化(关系概念)生物化学反应(事物概念)的一类特殊有机物(事物概念)”定义性概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上述的基本成分。绝大多数的定义性概念还常需要对其中事物概念的特征增加另外的一些描述。如“种群”的定义,最简单的可以是“生物(事物概念)繁殖(关系概念)的单位(事物概念)”,若要增加这一定义的适当性,还需增加另一些描述。
若要学习定义性概念,其中所含的子概念必须已为学生先前获得。由于定义不可能处于一种永远的循环之中,其中的某些子概念最初必然是在没有定义的情况下获得的,即它们是作为具体概念而习得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具体概念是定义性概念的前提。如“有氧呼吸”这一定义性概念的习得,就必须是学生先前获得了线粒体这样的具体概念,才能习得有氧呼吸的过程、实质和意义,最终构建成有氧呼吸这一定义性概念。
二、定义性概念的学习条件
定义性概念通常是通过言语信息传递给学习者的,这意味着要提示学生回忆新概念中所包含的事物概念和关系概念,他们才能迅速“掌握”新概念的含义。如“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这一概念的言语表述就是学生获得这种新概念的适当方法,该定义的表述中有早先习得的概念,如“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提供了一些记忆线索。如果不知道这些子概念的意义,学生显然不能通过这些言语信息获得这一概念的定义。因此,定义性概念的习得受相应条件的影响,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1.学生自身的内部条件
学生的记忆中应具有所学定义性概念所含有的子概念,即事物概念和关系概念。如在学习“遗传学上把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叫做一个遗传密码子”这一定义性概念时,“mRNA”、“决定”、“氨基酸”、“碱基”等这些子概念是学生基本的必备的前提。当学习一些复杂的定义性概念时,像形容词和副词这样的修饰词的含义也必须要被学生所了解,如定义性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中的“在同一时间内”、“相互之间”、“各种”等。
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句法规则,以便能对定义性概念的言语信息作出反应。定义性概念既揭示某一概念包含于它的属概念,又强调与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真核细胞”包含在“细胞”这一属概念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这两个种概念间的差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从而我们可概括出“真核细胞是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的细胞”这一定义性概念。当然这样的语言技能一般在早些时候就已学会,但语言技能的这种运用意识仍需要一定程度的培养和训练。
2.教师创设的外部条件
定义性概念的学习一般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呈现定义。这种言语命题的方式,要求教师维持各子概念的适当次序,促进学生回忆理解语言句法中的涵义。如学习“转录”这一定义性概念时,教师应该把其中的“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这些子概念按一定的次序呈现,引导学生回忆理解,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转录”的定义及意象。
呈现定义性概念的同时,还应呈现相应的正例和反例,且正反例应尽量多变。当所举的正例与所学的定义性概念较为相似,或反例是表现了关键差异时,获得的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如在学习“原生演替”概念时,我们要列举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新岛、冰层融化后演替这样相似的正例,更要举出过火后的林地、弃耕后的农田这样次生裸地上发生的与之有着关键性差异的演替,如此,学生对于两种演替特征回忆区分效果就会更好。
三、定义性概念的教学设计
定义性概念是反映事物内在且本质的某种属性或与其他事物间的某种关系。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概念大多属于此类,且常以陈述句给予表述。教学过程中,以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优化认知结构为目标、以知识结构改造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定义性概念,弄清定义陈述的要点,理解关键词,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通过正反例变式训练达到灵活运用。
1.呈现定义,理解陈述
定义性概念的呈现,既可言语陈述直接告知,也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呈现定义后,要引导学生理解其关键要点,厘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学生就将定义纳入到了他们已有的认知,并对接于原有知识,获得意义。要让学生理解陈述,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新旧概念的相同之处,如DNA的“复制”、“转录”与“翻译”,三者相同之处是都以一种生物大分子为模板合成另一种生物大分子;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新旧概念的不同之处,如DNA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DN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而翻译则是以RNA为模板合成多肽。这样,既将新旧概念做了有机联系,又不致混淆。
2.新旧联系,同化概念
概念同化是概念学习的重要形式,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内化新概念,是将概括程度或包容水平低的概念,归属到认知结构的相应概念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的意义。例如,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是染色体的种概念,也从属于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因此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同样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一对相对性状遗传3:1的分离比在伴性遗传中仍然出现,但与性别相关。这样通过原有概念对新概念的同化,学生可获得概念的深刻理解和记忆。那么,在教授定义性概念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忆同化新概念的旧有认知;其次,要保证学生头脑中具有同化和理解这一关键特征的子概念,这些常常要以复习提问或是复习题例的形式进行。如基因的本质属性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其中涉及“遗传效应”、“DNA”两个子概念,教师不仅要激起学生回忆上位概念“DNA”,也要通过提问和复习让学生回忆起构成关键特征的“遗传效应”这一概念。
3.归纳整理,构建图式
通过概念同化可建立新旧概念间的上下位关系,而有些概念间虽没有这种关系,但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如“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两个概念都涉及到种群),如果构建成图式,学生就能厘清相应的定义性概念。如基因的复制与表达涉及许多概念,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上下位关系,要理清它们间的联系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基因的功能出发,将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相联系;从基因和性状的分类出发,将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隐性性状等相联系,及时用概念图式表征出来,以精加工策略将新旧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变式练习,提供反馈
通过前述三种方式学生只是做到了对概念的理解,而学习的目的是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如何运用概念,而促进对概念应用的关键是变式练习。以技能的形式习得了定义性概念的标志就是学生在变式的情境下,能够结合概念的关键特征对正反例作出恰当判断。变式练习设计时既要有变化,又要保持关键特征不变,也就是说通过变化无关特征,就可形成变式。如呈现“翻译”定义后,不仅要给学生呈现翻译的图解这样的正例,还要呈现RNA复制这样的反例,学生对于翻译概念的理解就可更深入更清晰。变式练习的设计与使用,使学生对定义性概念内涵的理解与应用更加深刻。
以上只是依据加涅的定义性概念学习原理对生物学概念的学习所作的粗略的探讨,该原理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待我们进行更深入的实践研究和理性反思,借鉴其他的学习原理并将它们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上将有利于我们为学生提供更优化的学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