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1 18:25: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教材目录是指语文教材中每一课的标题和相关知识点的顺序排列集合,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助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形象地把它们称为是“装饰品”。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目录一略而过,学生或根本不看,或仅在查找课文的时候翻翻目录,确实就将之当做了无用的装饰品,不加以重视。的确,说它们是装饰品很形象,但这并不表明装饰品就没有用,有的时候,它的作用还是不可低估的。
一、语文教材目录的特点和功能
语文教材目录不仅具有一般目录的特点和功能,而且还具有与语文课程教与学相契合的特殊功能。
第一,语文教材目录是语文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语文学科学习的重点的浓缩。在新学期或新课本开始使用时,运用语文教材目录介绍新学期的学习内容或全书内容、篇章结构,做到“纲举目张”。以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笔者发现,教材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相对独立。第一和二,三和四,五和六单元联系相对紧密。每个单元以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为单元板块进行教学。以某一主题为主线,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把握和处理,又有利于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学习训练。抓住语文教材目录这个“纲”,也就抓住了课本的灵魂,势必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语文教材目录集中反映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材体例编排上的要求。还是以初中语文为例子,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既能反映“热爱和平”“爱”“建筑”“科学”“历史文化”等主题,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又能从不同文体、不同语言特色中学习知识,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第三,语文教材目录集中体现了语文教材的时代性。通过对比人教社2000年版与2009年版初中语文教材,笔者发现,2009年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比2000年版教材的单元意味更浓,知识点的整合更合理,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是与我们时代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密切相关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 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
要完成新课程标准目标,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听说读写能力强,还要具有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态度。语文教师只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个人思想素养,更新知识结构,发展职业能力,才能获得自身长足的发展,才能确保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初中语文教学语言更多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感悟结合对生活的体验表述,教师在表述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美,教师的教态、语言要富有激情,它是教师语文素养的综合展现,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身教作用不可忽视。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普遍存在专业水平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要完成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教师自己必须要大力提升自身语文修养。一是,多读、多写、多思考、多练习,做学者型教师;二是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做智者型教师;三是,走出校园,体验生活,参加实践,做实践型教师。
2 优化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乐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感到“想学”,学习没有压力,学习是一种快乐、轻松的求知过程,学生才会进行积极的思考。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轻松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肯定,让学生敢于直抒己见,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竞争,争鸣和创新,要欣赏学生的观点,让学生真正自主。这样才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压力,环境轻松,思维才能放开。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会猜测教师所需要的答案,不会看教师的脸色进行回答,而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无意地采用一些说笑、表演等手段,调和课堂气氛,增加教师的亲和力。
(2)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允许有不同声音。教学过程教师放低姿态,和学生共同探讨。
(3)建立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和良好的评价系统,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实际,共同制定学生个人学习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对学生的成功及时肯定表扬,同时要结合学生自评,学生相互评,教师评等评价系统,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4)精研教材把握精髓,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要导出个性主张。要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教师首先要精研教材,领会内容精髓,体会其情感,这样才能导出个人意见,个性主张。
(5)让学生去思考、去品味、去体验。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强调教学进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品味、去体验。这样才能激感,学生思维品质,道德修养才能提高。
(6)课堂教学注重情感渗透。新课标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教学不仅仅给学生以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 教学方式多元化,课堂教学向课外、社会延伸,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领会知识,理解知识,同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活与教材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思考,寻找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单元型的语文教学的框架是在20世纪前期已基本形成,其中尤以夏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为代表。20世纪后期,语文单元教学的实验和研究是空前的。像魏书生“六步自学”模式,徐振维的“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式”教学模式,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模式等等。最早在80年代初,以钱任初为代表的一批老师,就清醒地提出了单元教学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市语文教学,南京市教研室姜鸿翔老师开展了“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系统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语文课程的体系。一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二是构建了两级、三维的课程目标系统,三是强调了多元、对话和生成,四是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于是单元教学渐渐淡出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视线。
二.探索及对策
单元导读课也包含起始课。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需要“起始课”,每学期也需要“起始课”,每个单元更应有 “起始课”,使单元的课文教学更连贯,也使学生对单元教学充满期待。
策略一,导趣,调动情感参与。学习一单元要两周左右时间,为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此环节的设置至关重要。故将单元导读作为具体课程来落实。学生通过导读课培养的对语文学科、对某一册语文书、对某一单元的兴趣,产生的浓厚喜爱之情,支持着他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的探索。
策略二,导读,感知整体内容。这里的读,是指整体的浏览感知,是将课文、资料、插图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对整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形成单元主旋律。虽然在教授每篇课文时学生会沉浸在不同的世界,但将单篇课文串联起来理解,贯穿始终的就是单元导读的内容。在教授中学语文课前的起始课,即是对语文学习的一个整体感知,教授分册或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对相应部分的整体感知,使学生有整体意识,能把我相应阶段的学习要领,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
通过导读,单元导学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学习框架,在他们心中建立语文学习体系,从“大”处落笔,也充分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的要求。
策略三,导学,紧扣学习目标。语文课本每单元的导读对本单元的教学在人文目标、学法目标、实践目标上均提出了要求,而每册书前面的目录也无形中对学生的本册书学习目标给予启示,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目标落实到每课、每天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孩子完成既定目标,向更高目标迈进。导学,即是让学生能直观感受目标并思考,发现,总结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单元导读促进了学生对单元学习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对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学习预知,学习有效性大大提高。
策略四,导思,延伸课内课外。用单元导读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在初一开学的起始课始,就应引导学生扩大语文的外延。如果只局限在一课一得,许多的课文外的语文世界学生就无法领略到,语文的许多知识也是割裂而单调的。新课标提出的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生活处处皆语文的观念也不会真正得到落实。
单元导读对学生开拓视野,打通课堂内外之门,启迪思维大有裨益,让教师的导读最终化为学生的导思。
策略五,导写,指导练习写作。单元导读可以和综合性学习以及写作训练相连,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这一阶段大小作文及各种练笔围绕的主题,写作的范围设置。通过单元导读课,写作训练中心突出,重点明确,便于学生对作文素材的观察与积累,将作文课不止集中在某一时间段,某一节课,而是有预设的引导学生将平常的学习与生活和作文紧密结合。
【中图分类号】623.21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侧重教材教学,侧重知识灌输,忽略了学生实践,导致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综合性学习,注重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化策略,以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有效开发与利用教材综合学习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体验到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与真实性,对教材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同时,通过综合性学习,可拓展与延伸课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想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首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课本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与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转化教材知识,使其对教材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更牢固的记忆。
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这个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布置学习任务:①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一种动物,同时说明喜欢这种动物的原因。(尽量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特点加以阐述)②浏览课文与目录,联系本单元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己的理解来制定一个专题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譬如濒临灭绝的动物或者已灭绝的野生动物等动物专题探究。小组商定活动主题与活动计划。同时注意该活动计划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广泛性,必须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比如从“动物世界”中选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然后进行调查活动,并撰写好相应的调查报告,抑或写份保护动物倡议书等等。另外,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评价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譬如:①对于“动物世界”这一单元,你们是否获得了新的认识?②是否有自己的学习主题?③是否有自己的学习小组与伙伴?④可以说出本单元中的哪些课题及其作者,可以说明课文中哪些动物的具体特点?等。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但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也使学生形成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还为学生创造了实践机会,使其融入社会生活,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调动了参与积极性。再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本文为出发点,阅读作者的其他散文,探究朱自清的写作风格,以便更好地了解作者,理解文本主旨;在学习了《父母的心》一文后,教师要求学生比较中西文化特色等,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积累。
二、有效开发与利用课外综合性学习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有着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既有语文课本及其相关辅助书籍,还有电视媒体、杂志报纸以及互联网等,此外,还有不少课外资源可充分开发与利用,如当地的民俗民情、当地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等,这些都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良好资源,需要教师善于发掘与有效利用。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让教材牵着鼻子走,依然是逐篇讲授教材,唯恐学生不会;有的教师只是讲考试的篇目,其余教材不管不问。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教师、教材、学生三位一体的观念,准确找到课文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人教版的教材,是根据单元编排为体例的语文课本。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体例,结合教学实践,把教材分设为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和阅读课三种类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讲读课的教学。
讲读课文是教材的重点篇目,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规律,指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编排的是诗歌,共有五篇,有三首诗讲读篇目,两篇自读篇目,编排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内涵是爱国思乡。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关注“诗中包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和“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教学这个单元时先教学《乡愁》这篇讲读课,教学前先让学生搜集有关思乡爱国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激发兴趣,接着问学生:“你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你记忆深刻的东西吗?今天我们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新课时先抽查学生自读诗歌,再让学生跟名家对比读、自由读、小组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反复诵读初步地感知课文后,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懂得什么是物象,懂得作者为什么选这些事物,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2.自读课的教学。
自读课的教材就是教材目录中带*号的课文,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时点拨。教师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时所学的阅读,分析问题的方法,在自读课文中会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要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如教学八年级上册《说屏》导入新课时,先板书课题《说屏》,然后问学生:“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有怎样的疑问?”学生思考后纷纷回答:(1)屏是什么?(2)屏有什么作用?(3)屏是一幅画吗?(4)这里得“说”和“爱莲说”中的“说”意思一样吗?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里要让学生先回答第4个问题,“说”是说说、谈谈的意思,“爱莲说”中的“说”是议论的意思,前三个问题课文中有答案,请学生读课文寻找答案,并用圈点法标注。学生读书后很快找到答案并回答。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1)你从课文中还获得关于“屏”那些知识?(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回答问题,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对课文整体感知后多媒体展示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有什么作用?(3)课文里引用大量古诗词,有什么好处?(4)举例说说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5)说说这篇课文的说明顺序?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回答。由于在学习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时,已经反复强化训练说明文的方法、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文语言的运用等说明文的练习,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就容易得多,也巩固讲读课文所学的知识。
3.阅读课的教学。
阅读课的教材以配套的自主阅读教材和名著阅读课外古诗为主要学习内容。教学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大胆放手,激发学生自读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好读书笔记的摘录、读书心得的撰写。每学期教师抽出一定的课时,上名著导读课和古诗词欣赏课,引导学生如何读书,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欣赏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吃透教材,研究教材,灵活机动地发挥教学的优势,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汪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实施语文因材施教.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2.28,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75-01
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 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要实现学生“会学”而非“学会”这一目标需要家长、教师、学生“三方联动”。本文试论述初中语文如何实现学生“会学”而非“学会”这一目标,即:家长、学生、教师转变观念;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家长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家长教会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三方联动”需要三方主体转变观念
首先,教师精讲或不讲,即:“10+35”或“0+45”模式不是教师不作为,恰恰是教师转变自身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家长要理解、配合。
其次,教师自身也要明确“满堂灌”这种“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合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式,不是教师讲了多少学生就一定会了多少,相应成绩就会提高多少的。“教师的教,其实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初中语文实现学生“会学”而非“学会”这一目标的基础。
最后,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探索、研究,而非单纯依赖教师的“教”。
2 教师要研究课堂教学模式
课改其核心环节就是教学理念的改变引发出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就无实质性的变化。根据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适应当前教育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3 教师、家长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生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初中的语文预习包括字词的梳理,文学常识的积累,还包括文章的浅层次理解。一个生字词的学习,包括它的音、义、形,还包括它的使用。如果说浅层次的掌握是这个词运用得对,那么高一点层次的就是这个词用得好。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就能提高语文课堂上学习的效率。
除了预习,学生还要养成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包括记什么和怎么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做好了,是一种很重要的提醒,知识的强化,重点的提醒。但是记什么呢?有个原则,不知道的要标记,知道不透彻的要标记,重点的要标记,和自己理解有偏差的要标记。
三是养成阅读的习惯,读经典,多读,细读,反复读。要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养成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
4 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家长课后有效督导
(1)教会学生使用学习工具书。
(2)教会学生划重要、难点、做批注。
(3)教会学生速度。
(4)教会学生五遍读书法。
第一遍,是指上课前对老师要讲的课文先预习一遍。
第二遍,是指上课完了后,把课文再认真的研读,并把老师讲过的书上的内容复习一遍。
第三遍,是当学完一个单元之后,从单元第一课到单元最后一课仔细的看一边遍。
第四遍,是当一本书全学完之后,结合教师的复习指导,把整本书再读一遍。
第五遍,也是最后一遍,即在考试前几天,与学习笔记和平时的单元检测相配合,把课本粗略的翻看一遍,复习平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点。
(5)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制作卡片。
写读书笔记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应是从读书(报刊)中引起的,离开了书,就成了别的文体。因此,笔记一般都要注明材料出处。
②最好一则笔记记一个问题,如内容和感想多,可写成几则,不要混在一起。这样便于整理和以后使用。
③一个故事、一句话、一个数据、一段议论,不论大小均可写成读书笔记。但决不能肢解原文、歪曲愿意,也不要把自己的感想或增添的材料与引用的原文混杂在一起。
④笔记积累多了,最好能分类整理,编出目录索引。
卡片是积累资料的一种有效手段,同学们应学会做好以下两种卡片的制作。
一是文摘卡,主要摘录名人名言、好词佳段等,或是本人需要的有关内容,不掺杂自己的意见。
二是心得卡,主要是记载读书心得,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读书笔记,它偏重主观感受,写法也极为多样,但总要从所看到的材料中引出来,所以也要注明出处。
5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身在个人。”可见,教师、家长都是外因,如果学生不发挥其内因的作用,就无法产生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多少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同班同学学习成绩却有很大差距的原因。所以,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回应老师,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在参与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养成自己的个性、学习习惯。离开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就与同一潭死水,因此,如何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教师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初中语文要实现学生“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必须建立家长、教师、学生“三方联动”的长效机制,教师引导、家长督导、学生自觉三要素缺一不可。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一定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乐学、想学、会学,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其预期教育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40-01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语文自学能力就是学生能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能力和其他智能去有效地获取语文新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积淀语文素养,增进其他智能的一种稳固的学习素质。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自学能力不仅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因素,也是发展各学科自学能力的基础。因此,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既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是要时刻明确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学。初中学生的知识、阅历、方法、技巧都很欠缺。教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的“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课文的目标、内容、方法、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学习训练的难度、方式、方法,给学生指明自学的方向、方法,引导他们少走弯路。坚持做到学生不预习老师不讲课,认真检查学生自学任务,鼓励学生个性独特地发现问题,勇敢质疑。教师也要摆正自己引导者、服务者、参与者角色,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坚持少讲,敢于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去自学、思考、讨论、做笔记、做练习、朗读、写作。结合教学的内容,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同时因人而异,加强个别指导。一切以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改进课堂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课文为例子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增强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l、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每册课本的几十遍课文,教师可以灵活的使用教材,大胆增删课文篇目,调整课文顺序,确定重难点课文。自主、科学地设计适宜学生自学的教学、训练体系。以适宜学生自学为前提,根据学生年龄、身心等实际情况,以语文新课程标为准则,将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加以分解,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制定出各学期、各年级的教学、训练内容。可在每学期之初,把重新编拟的教材目录,各个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作文教学序列的训练、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安排印发、告知给学生。使学生提前明确学习的目标及关于知识、能力的具体要求,做到了然于胸,早做计划安排,便于自学。实践表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循序渐进的教学和训练,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能够增强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2、确定文章课型。可将课型分为“示范讲读课”“重点引读课”“自由阅读课”三种。第一种课型作为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老师要强化培养学生精读的方法和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探究、实践、质疑、创新等思维能力,以及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让学生逐步会精读,会自学,教师一定要精心备好课,嚼得烂,以自己对该课文的一桶水去面对学生的一碗水,全方位的去精讲,让学生活动少些,重点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努力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如何人手去解读课文、自学课文。第二种,教师可适当地讲得少些,学生活动多一些,以引导学生去尝试老师教给的学习方法。设计一些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成功、进步的快乐,增强自学的信心。第三种,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知识储备,个性独特的理解去“原汁原味”品析课文,去学以致用。教师不参与,只是在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简要提示,真正让他们动起来。同时设计好训练检测的内容去提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书面表达。但实际上,农村初中生与教师,由于受方言环境影响,平常生活中没有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部分教师课堂上也未用普通话。这是导致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因而提高普通话运用习惯与能力是教师,更是作为语文教师的一个现实任务。教师应坚持从我做起,带头营造一个用普通话交流的氛围,使学生在班级、校园能自觉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尝试用普通话与人沟通,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学校也要形成制度,促使普通话环境的形成,师生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监督,坚持用普通话交流,也可把普通话纳入学生语文学科成绩综合考评之中。
二、加强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四项基本功。听,教师可利用教学过程中或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听故事、听报告、听讲座、演讲、朗诵、广播、听课文范读录音,听音乐,甚至可采用音响作文。读,可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加大课外阅读量,可利用每天下午上课前五分钟时间,全班学生轮流读报或读自己看到的某篇佳作,某段精美语段或名言给大家听。说,教师每周可安排1~2次说话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将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奇闻趣事,读过的某个故事或笑话绘声绘色说给大家听;也可谈某次活动的感受,我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方法与收获,供大家交流并允许讨论。班上自己也可搞一些故事会、演讲会、朗读会,甚至自发编排课本剧等。写,要培养学生写日记、周记的习惯,鼓励学生每半月或一月给亲人、朋友、老师等自己愿吐内心话的人写一封信,谈谈学习情况与收获,谈新鲜事,谈身边的人,也可谈谈自己某种情绪。学习新闻写作后,还可组织学生实地采访写稿等,并鼓励投稿。
三、加强信息处理,语汇积累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语文积累既是学习语文的方法,又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指导学生编写语汇手册,将语汇分类编册,可将语汇分为:词汇(含成语、歇后语、谚语、俗语等)、名人名言、格言、精美句段等。也可分为:写人物、写事物、写景物、写动物、写植物等类型,并编目录分页记录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指导理解和运用,不能流于形式。在学生积累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意思并检查运用是否恰当。事事贵在坚持,教师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鼓励学生不求贪多,只求循序渐进。每天积累、运用的词汇3~5个为宜,句段1~2个为宜。还可将运用得好的词句、段落读给大家听,或利用墙报搞一个专题张贴栏,一是激励做得好的同学,二是供他人学习、借鉴。还可指导阅读名家名篇,举行各种朗读、演讲、交流会等,以提高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积极性。
一、增加阅读资源,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作业负担重没时间阅读,不知道如何阅读,这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笔者根据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每周抽出1~2节语文课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由于学校图书馆存量有限,笔者便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借阅,并把学生的书籍统一组织起来,在教室内建立“读书角”,开展“献一本书,读百本书”活动,资源共享,拓宽学生拥有精品的渠道,涉及书籍有优秀作文、小说、散文、童话、寓言等。大家一起行动,读自己所喜欢的书籍,互相交流心得,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保证学生阅读内容的丰富多彩,笔者鼓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适当购买一些图书,同时笔者在图书馆借阅一些图书,做到“常读常新”。学生读完一本书之后,笔者让学生把读物互换。这样在一些农村初级中学阅读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学生也有选择的空间,从而扩大了阅读范围,拓展了阅读内容。笔者平时尽量减少学生课本作业量,每天尽可能布置一些阅读性课外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笔者又让学生明确应侧重的阅读种类和阅读内容,以减少盲目性,尽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文学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阅读效果是较明显的。
二、自主与引导结合,提升阅读品味
新世纪语文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基础扎实、修养丰厚、思维活跃、志向高远、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型人才。他们应当精于读、长于写、敏于听、善于说,有丰富的人文修养,有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有自主自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个性品质。阅读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人文精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之一,必须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为了改变农村初中生阅读名著少、阅读量小的不良状况,阅读教学中,笔者特别注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开展阅读研讨活动,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体验中,发展阅读兴趣,端正阅读态度,培养阅读习惯。为此,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知名人,读名著”活动。鼓励学生收集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学生每天把自己收集所得在黑板上用粉笔字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在名家名言收集交流中,感悟课外阅读的真谛在于:开阔视野,培养阅读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品德,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
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规律,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畅销书籍,如《哈里 波特》,感动中学生的百篇优秀散文、优秀小说,如于丹谈《论语》,刘心武讲“红学”……让学生结合作品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如何读书。另外,结合课文延伸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课外自读相关文章,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引导学生读散文《绿》《荷塘月色》和散文集《欧游杂记》,并作点评;学习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组织学生欣赏《水浒传》,并向学生介绍电影导演吴子牛将在“水浒故里”山东郓城拍摄新版《水浒传》的进展情况,并要求他们作读书笔记。这样,读与写结合,读与评相融,既保证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又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品位,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的学习过程。它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自学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这样就能避免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提高阅读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使课外阅读真正收到实效。笔者引导学生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摘抄法:对文中好的词句或段落,可摘录下来,反复揣摩吟咏,为我所用。(2)圈点批注法:对书中重要内容、精彩之处可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对原文疑难之处可作出注释、阐发。(3)读书笔记法:对书中内容可全抄、可摘录、可写感想,可不拘一格,或分类摘录,或综合分析评价。(4)交流法:开展新书推荐、办班报活动。(5)读书活动法:学校或班级可定期、不定期举办征文、练字、演讲比赛、朗诵会等,鞭策、奖励课外阅读表现突出者。(6)自主选择法: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报纸、书籍,教师要多加指导。(7)多媒体利用法:有条件的学校和家庭可指导学生上网阅读,但对其阅读范围和内容要有所限制。如武打、言情、动画、侦破之类的书,大多属于通俗、平庸、肤浅之作,不要读;一些“名人”为追求“名利效应”而出的书,多粗制滥造,也应少读。
在阅读时,引导学生抓好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二是精读与泛读结合;三是在校阅读与假期阅读结合的模式。“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内阅读中,笔者充分发挥“课本的例子”的作用,通过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通过泛读,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通过精读,培养学生的读书思考习惯,让学生学会感悟积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课内阅读获得的读书方法,阅读课外的相关文章。泛读和精读结合,要博览群书、广收信息,只求见多识广,可采用泛读法;要深入理解文章,感悟写作规律,提高鉴赏水平,可采用精读法。人类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学生的课外时间又极其有限。这样,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就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阅读的精品,如何运用精读和泛读的方法去读这些“精品”。为此,笔者定期为学生提供精品目录,定期举行阅读精品研讨会,把握阅读方向。形成了精读与泛读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在校阅读与假期阅读结合的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83-02
经典名著,穿越时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会让青少年终生受益。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语文课标中要求初中生"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名著阅读应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那么,应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呢?笔者谈谈浅见。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悦读"名著
名著阅读的引导要有趣 。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师要"多方善诱导",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向,激发他们对名著的浓厚兴趣,才会实现名著的"悦读"。
1.1课文引路,"诱"读名著。有的课文是名著的节选,可把它们作为引子,诱导学生进入名著神圣的殿堂。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了《鲁滨孙漂流记》中的《荒岛余生》,九年级上册选了《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和《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它们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文笔深得学生青睐,再通过朗读比赛、编演课本剧等形式深入展现其魅力,便会吊足学生的阅读胃口,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推出原著,会有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
1.1.1要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1.1.2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如,开展语文课前三分钟"推荐活动",每堂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名著的经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并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参与评比,每周组织学生选出一名优胜者的文章,贴在班级宣传栏供全班阅读。时间长了,名著成了大家关注、交流的话题,成了大家心灵的需求,学生觉得,不读点名著,似乎挺没品味。
1.1.3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节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2媒体造势,"引"读名著 。许多名著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都有同名的电视连续剧;散文集《朝花夕拾》有对应电影《风雨故园》;小说《童年》有对应电影《我的童年》……在读某部名著前,先组织学生在光影世界中"阅读"--观看有关影片或电视剧片段,再设计相关的语文活动,通过层层渲染、不断造势,吸引学生去读文本。
1.3开展活动,"促"读名著。初中生思维活跃,但看问题缺乏深度,思维的表面化导致了阅读的浅层次。教师应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敲开语言的物质外壳。通过读书报告会、撰写颁奖词、手抄报展览、名著故事会、诵读大比拼等活动,促使学生阅读名著。
2.教给阅读方法 ,会读名著
文学名著,顾名思义是中外文学史上有定评的,在语言运用方面具有示范性特征的重要作品,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读名著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要读出成效来,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1要关注序、跋和目录。读名著前先阅读书前的序和书后的跋,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和写作意旨,快速有效地理解作品。文学作品往往结构复杂,头绪繁多。让学生浏览全书的目录,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全书的结构,提取内容要点。
2.2要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略读、浏览重在培养学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和从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先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或作品的主要观点。精读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对名著中的重要细节、精彩片段、话外之音,要引领学生静心细读,和他们一起去品味其构思的奇巧,揣摩其布局的精妙,欣赏其语言的优美等,来获取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
2.3要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历代学者总结出来的读书经验,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做笔记可帮记忆、储资料、促思考、提效率。它包括:
(1)圈点勾画写批注。小到字词,大到书的重点、难点都可在书上画线或做上各种符号圈点;稍纵即逝的零思碎想,亦可记在书的"天头""地脚"或其他空白处成为眉批、脚注或旁批,以备参考。
(2)日积月累作摘抄。让学生摘录妙词佳句、历史典故等,经常翻阅,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摘抄的基本形式有:语录式摘抄,提要式摘抄,赏析式摘抄,研究式摘抄,组合式摘抄。
(3)条分缕析列提纲。指导学生概括出所读名著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或者指导学生写出某一章节的提要和基本内容,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4)评析归纳抒心得。学生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或有感而发补充论证,或评论得失指摘错误,或自悟自得抒写情感,可随时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写作成文。
3.引导自主阅读,善读名著
名著阅读应是自觉的行为,只有主动阅读才会有独立深思和自由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09-02
作者简介:唐瑞(1979―),女,江苏灌云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连云港市板浦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智慧教学”是很重要的。但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为了课堂好看,花架子太多,学生看起来很活跃,其实问题肤浅,没有调动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二是以“朴素课堂”自居,局限于课本、课堂空间狭小,没有深度、没有内涵。
真正的语文教学要“活”起来,必要时可以跳出教材,节外生枝;可以外引内联,迁移融合;可以以虚击实,虚实相映;还可以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总之,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智慧教学”,把语文课堂变成“智慧课堂”。
一、语文课堂应进行多维沟通
课堂教学中,信息的传递,师生的交往,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立体的、交互作用的。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是:“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多维的沟通是以师生“与书本沟通,与生活沟通,与社会沟通”为基础的。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沟通互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可以互相学习、集智取长,深化理解;和生活、社会沟通,可以关注生活、学习生活、培养“大语文”学习观,加深情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在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母狼的智慧》教学中,笔者先让小组讨论文中动词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深入课本,理解了母爱的伟大。笔者接着就举了一个例子:唐山大地震中一位母亲把手指咬破,让自己的鲜血滋养了孩子的生命。这个例子营造出震撼心灵的氛围,笔者借此把学生引入生活和社会,让学生说一说:“社会生活中,你还看到或听到过哪些让人动容的母爱?”学生积极发言,有感情地讲述了汶川地震和云南缆车事故中的很多事例。笔者最后总结道:“在大灾大难面前,处处闪现着着母爱的光辉,而在平凡的生活中,父母又是如何关爱你们的,有哪些让你感动的细节,请同学们写下来。”
二、语文课堂应唤醒学生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味的教学;没有缺乏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学。在学生的答问或质疑中,往往有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唤醒学生智慧的问题。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时要注意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要有把握全局,即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智慧。
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妙的克隆》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学生提到了骡子。笔者趁机以这个问题启发学生,“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生物,骡子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呢?是不是克隆呢?”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课堂上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又引导学生查资料,请教专家,上网搜索等。第二节课上,学生都准备了很多的资料。再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黄鹤楼》一文中有“遂以名楼”一句,对于“遂”的解释,有一个学生解释为“于是”。笔者让他再举个例子,学生于是举了《郑人买履》中的“遂不得履”,意思是“于是”。笔者反问学生:“遂不得履”的“遂”是“于是”的意思吗?有学生答:“应解释为终于。”笔者由此引导学生辨析“于是”和“终于”有什么区别,学生翻阅古汉语词典、各种工具书,引经据典地展开了讨论。
三、语文课堂应准备几种预案
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展示的,是一个“动态生成”和“智慧利用”的过程。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展现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等在动态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有教师上完课之后抱怨学生不发言、学生不配合等,原因便是忽视了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性质。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多准备几个预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随时调整上课方法和节奏。其实,把问题分解或换个问法,也会实现预期的效果。荆州市语文教研员余映潮老师在上完《七颗钻石》观摩课后,介绍自己的备课过程时,就说明自己准备了一个预案――“诗意阅读”:分三个环节:进入录音棚――朗读;畅游智慧泉――讨论;来到创作室――写想象片段。有了预案,上课有底,也不愁学生不配合。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心?”学生对此回答不够积极,于是笔者拿出了提前准备的视频歌曲《常回家看看》《懂你》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看到视频中的生活细节,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回答积极而踊跃。
备课当然不应只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备课时心里要有学生”。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加速器、剂、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锦上添花的效果,给课堂以惊喜。
运用教学智慧,吸引每一个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思绪的飞扬,能让学生不再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教师要学会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更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更多智慧的心灵,让语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智慧课堂”。
参考目录:
二、名著阅读教学的意义
细研人教版p苏教版p语教版的教科书,为落实新课标精神,也都在每册书的后面选取附录了2至3种名著的有关简介。但对如何阅读,都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名著阅读更是基础的基础。课本中所选的文本,多是经过历史的淘沙而留下来的璀璨明珠。有的文学性极高,有的则是思想性很强,有的是兼而有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蕴含的甚是明确,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起到了积极作用。《课程标准》具体建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很多省市在中考试卷中大都增加了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虽分值不大,3至5分左右,但也不容小觑,无疑对名著的阅读教学具有推动作用。所以,名著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做人,为文,升学考试等方面都有着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名著阅读的教学方法
名著阅读教学伴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讨论成长了十年。这期间,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可谓从无到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实际研究发现,大多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的教学方法呈现出两种状况,一种是根据课后指定篇目自由阅读,无任何指导和总结,读完了事;另一种是把课后的内容简介、有关背景读读背背即可,无需读具体的原著,纯粹为了应付考试。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是欠妥的,无论从长期或短期来说,对学生的个体发展都是没有益处的。对名著阅读的教学一定要抛弃“让学生随意读”和“为应付考试”的错误思想。
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名著阅读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引读,讨论,体悟。
1.引读
教科书中所附的名著虽很优秀,但由于时代的间隔等诸多原因,与当今的中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隔阂。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针对不同的文本材料加以引导。指导学生读《骆驼祥子》时,我适时的引导学生要关注祥子生存的那一段社会背景,关注老舍的籍贯和语言风格,实际上,这是为以后分析祥子的悲剧成因和把握老舍的“京味”做铺垫。另外,对任何一本名著,都要求学生先读书中的导语p目录和后记,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宏观把握。再者,考虑学生的可利用时间,虽说已经“减负”,但科目和作业依然很多。所以,在指导阅读时,我要求学生“分时而读之”。譬如《格列佛游记》,全书八十五页,我便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5页,这样读完一本书大约17天。当然,这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关注,每三天检查一次。时间到后,学生大部分都可以读完,甚至有的学生提前读完,很好的做到了“灵活性”和“强制性”。
2.讨论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又强调“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在阅读完文本的基础上利用2节课左右的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每位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逐个表达出来和其他学生共享。学生可谈自己的情感体验,可谈作品的内涵,可谈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可谈作品特有语言语句,可谈一个点,也可谈总的轮廓,都不一而足。指定一位学生专门负责记录大家的发言,课后整理归纳,逐条列出,形成知识点,发到每位手中。可以说,这是对文本的第二次深层次阅读。
3.体悟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及彼此不同思想的碰撞,已经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甚至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体现出来,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学生写的是自己切身感受,说的是真话p实话p心里话,很容易进入状态。《朝花夕拾》中学生们读出了温馨的回忆和鲁迅的另一面和蔼形象;《骆驼祥子》中学生们读出了人间的辛酸,语言的美味;《童年》里学生们看到,苦难和挫折也是人们进步的动力……教师在批阅的同时,伺机加以鼓励和点评,如此一来,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印痕,甚至影响到一生,当然,对待考试自然不在话下。
这样,学生阅读名著,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实现了知识能力p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多重收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