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际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29 02:22: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会实际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实际论文

篇1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过少。调查结果显示,有33.54%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33.10%的大学生参加过一次,18.67%的大学生参加过两次,参加过两次以上的大学生相对较少。高校对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经费支持不足。仅有32.30%的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学校的经费支持。大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高。调查显示,26.80%的大学生是自觉参与社会实践,25.33%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初衷是因为学校组织,15.11%的大学生是因为完成大学的课外学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方式大多为实习和兼职。针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85%的企业接收过前往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38.46%的企业接收过前往企业进行兼职的学生。

2.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第一,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分别有45.74%、45.13%、36.61%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广泛性不够、持续时间短、操作不规范。导老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力度不够。56.4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的指导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但指导老师的实际指导次数有限,指导效果不明显。大学生社会实践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支持。63.14%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第二,用人单位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46.15%的用人单位认为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参与率不高。社会实践普遍存在持续时间短、广泛性不够、操作不规范、功利心过强的问题。65.38%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持续时间过短,未能达到实效,19.2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广泛性不够,且操作不规范,23.08%的用人单位则认为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功利心过强。社会实践内容缺乏创新、规划不够科学。42.3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今大学生所开展的社会实践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实践内容形式缺乏创新,34.62%的用人单位认为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实践缺乏科学规划且社会实践制度落实不到位。社会实践后期宣传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数据显示,仅有11.54%的用人单位认为社会实践后期宣传不力,说明用人单位高度认可当前社会实践的宣传效果。

3.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调查显示,51.16%的学生对“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这一社会实践的核心思想的体现表示较为赞同,60.0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个人走向社会,另外,分别有32.56%、36.61%、33.33%、6.37%和21.5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能够了解民生、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了解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这直观的说明了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58.3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50.0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39.8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数据显示,73.43%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之间关系较大。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其就业。数据显示,42.31%的用人单位均认为企业更愿意招收社会化技能高的大学生,他们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对社会也更加了解,进入企业以后会更加务实肯干,这对企业来说能够减少初期培训成本。在大学生应聘时,26.92%的用人单位最看中大学生的学习成绩,7.69%的用人单位最看中大学生的参与竞赛情况,而65.38%的用人单位最看中大学生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一味的关注学习,还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化技能,这样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大学生的看法不同的是,76.92%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其自身的成长非常有帮助,96.15%的企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表示支持。表明绝大多数的企业对得到过社会实践锻炼的学生表示高度认可,并赞同高校引导学生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4.社会实践与社会化技能之间的相关性。

大学生的团体意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良好体现。46.8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团队在整个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作用较为明显,这也充分说明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身的组织、协调、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即社会化行为技能得到了提升。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得到提升。数据显示,68.1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能够锻炼大学生的交流能力,即社会化语言技能,53.9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即社会化行为技能,51.7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能够锻炼大学生的适变能力,即社会化思维技能,这足以说明,社会实践能够不同程度地使大学生的表达、交流、沟通、组织、协调、合作、观察、适变、创新等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即社会化技能得到提升。社会实践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数据显示,76.92%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其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联系很大,76.92%的用人单位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61.54%的用人单位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适变能力,综合起来即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同时也有少部分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表达、组织、协调、合作、观察和创新能力等。这表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其社会化技能。

二、对策与建议

1.规范管理,引导大学生自觉有序参与社会实践。

高校作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管理和指导部门,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洞悉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现状和学生的相关需求,加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引导,使社会实践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同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注重社会实践指导老师的重要地位,尽可能地为学生解决实践基地、资金等实际问题,并需要通过规范管理,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加强选题指导,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社会实践选题对于社会化行为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不同的选题,其重点难点不同,对象不同,实践方式不同,实践效果不同,对于社会化行为技能的培养自然不同。因此,高校应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实践,加强组织、协调、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实践选题上,引导学生注重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民生相结合,增强实践的科学性和培养能力的针对性。同时,指导教师对于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导老师应注重指导大学生观察与思考社会现象,带领学生认真分析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思考所学专业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思考自身职业规划,从而指导大学生主动调整自身的学习重点,实现自主创新发展;在社会实践后,应注重指导学生总结提炼实践成果,以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将实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并积极将理论成果向相关单位反馈,从而对社会发展和工作推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2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具有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在历史上,资本主义让市场经济初试锋芒,就显示了巨大的威力。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因此不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像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与资本的交换是多么地不公平,但整个社会的财富毕竟增加了,尽管个人分配相对不公平,但对整个人类来说毕竟是进步了。30年前短缺经济的状况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计划经济把我们带入了普遍贫穷的死胡同。而我们引入市场机制后,社会财富就像喷泉一样涌现出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之间经济上的收入差距的确拉大了,但无法否认的是机会均等却大大加强了。一个基本事实是,计划经济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即农民与城镇职工这两个社会阶层的身份不平等及与之相伴的全面的机会不均等。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平等主要是机会均等,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职业、自由参与竞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机会均等意味着尊重人们的自由选择,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倡导的。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可能性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财富是大自然的恩赐,人们更多注意的只是财富的分配而不是财富的创造,这意味着一部分人“富”了,另外的人就一定“穷”。因此,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不和谐是不可调和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主要不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的创造,创造财富是人类对来自制度的鼓励和刺激的一种反应,某种制度越是能提供对人类创造力的刺激,这个社会创造的成果、财富也就越多。在这一制度下,人类创造的财富会不断增长,社会分配就是对不断增长的财富的分配。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契约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生产关系,这是一种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自愿基础上的契约关系。诚信是这种契约关系的基石,法律则是维持这种关系的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为取得某种权利而必须付出的一种义务,它是参与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必要品格。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遵守法律是每个人的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而这正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缺陷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完善

从理论上看,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它有明显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市场经济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造成两极分化,这是价值规律作用下的必然反映,有其客观规律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和政治统治,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措施解决这样的问题,缓和经济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如何也不能克服由基本矛盾造成的单个或局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追逐超额利润的破坏性后果和根本局限。所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避免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为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开辟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正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双重体制并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仍是框架式的,存在不少的漏洞;我国的体制改革虽然减少了资源行政性的配置,但仍存在“双轨”,行政性垄断权力直接介入市场,资源行政性配置产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使少数政府部门或官员利用权力谋取私利,侵占社会财富,削弱了社会调节贫富差距的能力;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保障的覆盖面窄,农村社会保障普遍缺失,导致大量的社会成员甚至作为社会主体的工人、农民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

可见,仅靠市场本身不仅无法实现社会公平以及社会和谐的一系列重要价值,也难以解决关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有效克服其带来的缺陷。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

3.1民主法治的社会

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具有一种特定的有关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而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的根本游戏规则就是基于法治的规则。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完善法治,法治和民主政治也是很有关联的,法治本身就包含着平等、正义和公平的价值判断,民主是完善法治的重要保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可以说民主法治既是和谐社会的目标要素,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3.2公平正义的社会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标准是最多被用来问责市场经济的,而市场经济实际上蕴涵并强调公平,这种公平是一种过程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民法和经济法的首要原则就是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基础,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3.3诚信友爱的社会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是市场制度中市场文化内涵的基本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同时又作为社会契约的基本表现形式和市场制度的构建而存在着,它是市场规则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遵守诚信原则可以获得更大收益,信用可以作为企业的生产力,品牌的力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完善的市场规则包含诚信友爱原则,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增强了社会的诚信友爱。

3.4充满活力的社会

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市场机制是最具活力的机制,单个人、单个组织分散决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的人会在约束条件下,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预期目标。因而增进社会活力的改革应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3.5安定有序的社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但安定有序的社会并不排斥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市场经济也是竞争的经济。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市场交换实质上是一个动态均衡的过程,价格形成是均衡的结果,均衡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理想的市场体制最终能够达到稳定有序的状况,这种状况就是经济学所称作的经济的核。虽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可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照、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因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稳定有序,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标准。

3.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显然,在今后一段时间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贯穿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化和拓展的重要方面,也即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是目标同一的过程。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是目标同一的过程。

篇3

出纳员拿了一些资料让我看,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到这里来,应该先熟悉一下出纳工作流程。我拿着这叠厚厚的资料,真不知道从哪里看起,没办法从第一业开始吧。从看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出纳工作流程真不简单。有许多步骤.

这许许多多的步骤,看得我头都晕了。心想这份工作到底要怎么做的啊,这么多要求,出纳员看见我皱着眉头,就笑着对我说:“是不是觉得这份工作十分麻烦啊?”我笑着点了点头。

经过与出纳员的谈话,我才知道自己以前的见解是那么的肤浅,以前别人一提起出纳就想到是跑银行的。其实跑银行只是出纳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和出纳聊天的时候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熟知每项业务要怎么和银行打交道以外还要有吃苦的精神。想想寒冷的冬天或者是酷暑,谁不想呆在办公室舒舒服服的,可出纳就要每隔一两天就往银行跑,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除了跑银行出纳还负责日常的现金库,日常现金的保管与开支,以及开支票和操作税控机。说起税控机还是近几年推广会计电算化的成果,什么都要电脑化了。税控机就是打印出发票联,金额和税额分开两栏,是要一起整理在原始凭证里的。其实它的操作也并不难,只要稍微懂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就很容易掌握它了。可是其中的原理要完全掌握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于是我便在闲余时间与出纳聊聊税控机的使用,学会了基本的操作,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不会无所适从,因为在学校学的课本上根本就没提过这种新的机器。

实践的第一天虽然没有做什么工作,但我了解到一家公司经营是有许多业务要处理的,要分成许多不同的部门,就像是出纳员的工作等等。这一天对出纳员的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一些工作流程,如何做好出纳员的工作,有了一些收获,使我知道要做好这份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实践的第二天,我依然很早来到公司,心想着这一天应该有一些任务给我做吧。心情有点兴奋,又期待。出纳员来了,他跟我说今天就帮着他按照收入和支出的单据,收入和支出现金。虽然这样的工作是很简单,但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误。出纳员告诉我,对于这些数据,虽然简单,但你看漏一眼,看多一个零或看少一个零就惨拉。这些钱如果追不回来,就要自己补上去了。原来是这样的,工作虽然简单,但一点都不可以马虎,必须认真对待。

出纳员每接到一张单据,都要认真看,看单据上是否有证明人签名,总经理签名,是否进行实报实销,是否有审核员签名,确认无误后才给现金,最后都要在单据上面盖章。

当一天的单据差不多没有了,接下来就要结帐,每一张单据都要算一次,每日也要结一次,所谓月清月结就是这个意思,结帐最麻烦的就是结算期间费用和税费了,按计算机都按到手酸,而且一不留神就会出错,

要复查两三次才行。一开始我掌握了计算公式就以为按计算机这样的小事就不在话下了,可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反而算错了不少数据,竟然也算少一个零了,真是很大一个错误,怪不得怎么算数据也不对。

数目算好后,就要填写现金日记帐。对于数字的书写也有严格要求,字迹一定要清晰清秀,按格填写,不能东倒西歪的。我先用铅笔写数据,否则真不知道要把现金日记帐本涂改成什么样子。

这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完成了,真不容易啊,还要再接再厉。

实践的第三天,我依然帮着出纳员按照收入和支出的单据,收入和支出现金。结帐,填写现金日记帐本等等工作。还跟着出纳员跑银行,人真多啊,还带着这么多现金,真危险。到了银行还要排队,真的很麻烦。我这时真的体会到在这么热的天气下跑银行真的很辛苦。

接下来的每一天,虽然我都重复着一样的工作,但我并没有马虎对待,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锻炼我的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多星期过去了,我的实践也要结束了,但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这次实践,让我体会到做好一份工作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再简单的工作都不能马虎对待。

篇4

(1)人性化。

会所室内设计的人性化也就是在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为消费者服务的特性,这样在设计中要体现实用、互动和交流等人性化功能。设计需要准确定位,不仅确保服务品质即环境的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与管理的适用性等,而且确保入会者其精神与场所功能需要等方面的适用性。

(2)艺术性。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设计,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选择更多的是被产品的设计所主导,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带有更多的感彩。因此,空间环境的设计品质、视觉的愉悦感与吸引力也成为会所消费行为的内驱力。此外,在美学及格调上如果空间设计具有深层含义,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提高了会所品牌价值。

(3)文化性。

一个成功的会所设计其设计灵感的来源更多的是从文化性方向来寻找。当室内空间注入了文化内涵,才会使得室内空间环境具有内涵。因此,会所文化内涵要考虑到室内空间设计的整体关系。具体来讲,就是在综合考虑会所室内设计和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将文化元素加入到室内空间设计中,使得会所各空间环境设计与文化装饰协调一致。

(4)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吸收本地民族或者本地的文化,将其融入到室内设计中。例如室内空间的布局、空间构造方式以及地域材料选择等均可体现室内空间设计的地域性。会所室内空间的地域性体现了会所的个性化特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诉求。

2案例“HOT-CLUB”女性休闲会所的设计探讨

当代都市有很大一部分女性其经济独立、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们追求事业上的成功、生活上亦从容优雅。然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得大多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都市女性从内心更渴望真诚、得到认可,渴望归属感以及生活节奏的舒缓时刻。由此,专门为女的会所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服务功能载体,其给都市女性生活提供了一个可以完全放松的空间场所。本次设计案例即女性休闲会所其设计主题为“HOT-CLUB”。该会所主要服务功能在于提供酒品、菜品、钢琴音乐、私人活动以及为女性开设的养生、品德讲座等服务。为了突出“HOT-CLUB”女性休闲会所品牌的视觉与创意的吸引力,室内设计中需要突出表现视觉环境特色及品质等,为更多的人喜爱和认可这个品牌,并且产生有深入了解的意愿。

2.1创意构思与设计概念

创意是一种生活态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精彩。创意是设计作品的关键所在,成功的设计会使人记忆深刻。如何做出创意佳、设计感新颖、功能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室内空间设计作品,这一点是室内设计师们所追求的结果。在该项目即女性休闲会所构思过程中,也有很多纠结之处。例如室内空间功能区域的划分,在功能区域中物件的摆设怎样才能做到最大的利用以及最好的协调?地面墙体的材质运用,顶棚的布置等如何显得既不平庸又能与项目“华丽空间”主题呼应?这一系类的问题在设计方案的确定后都得到了逐一的解决。进行构思之前,先确立创意点。创意不但要符合主题的需要,还要有好的寓意。“HOT-CLUB”女性休闲会所品牌以“风格与色彩”作为创意点。该项目即空间设计中确定运用大红色作为环境主色调。一方面,带有中国吉祥寓意的大红色,它既可以作为主色调装扮空间,易于承托灯光来营造整个空间其华丽的氛围,也可以作为装饰点,串联整个空间,并营造空间的浪漫气氛;另一方面,大红色既是女性色彩的一种代表色,也是主题“HOT”其色彩最佳诠释,是该休闲会所很好的定位。此外,大红主色调也可体现会所服务宗旨的热情、温暖而不失现代感;风格方面则确立为将中国唐朝华丽的宫廷风格与现代简约风格相融合,追求形式上的精美、华贵、微妙、轻快。例如在大量运用木质结构与装饰面的基础上,又与银镜、皮质和玻璃这些有强烈现代感的材质进行混搭,并注重细节的处理等。

2.2会所室内设计方案的深化

对于空间设计而言,符合实际使用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第一要求。设计师根据设计概念,对室内的立面、家具、灯具和陈设等元素进行富有创建的定义和形式上的处理。“HOT-CLUB”女性休闲会所方案的深化阶段,对平面的铺地进行设计,因为铺地是一种空间限定和引导人流活动的元素;对顶面进行深入设计,根据设计概念,会所顶面是形式及风格表现的重要内容与元素;进一步完善色彩设计、立面设计和家具设计等工作。设计过程中始终体现会所室内设计的基本要素以及“以人为本”的设计精髓,并结合设计理念,很好地处理了空间形态、细部设计和色彩等的关系。运用空间、界面、家具、色彩、材料等设计语言,形成宜人而个性化的设计效果。在该方案设计完成制作阶段,室内透视表现画作为最后确认设计效果的方法,是评价设计成果的重要依据。设计图纸中选取了会所用餐区、散座区、驻唱区三个功能区通过效果图的形式反映出来。透视表现图以3dMAXS绘制,将比例尺度、空间关系、材料色彩、家具陈设、灯光的形式和布置以及所创造的形式风格综合反映出来。用餐区,每个卡座之间隔断将其隔开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皮质沙发和玻璃钢的四角桌是这一区域的特点。散座区,长条皮质沙发和宽敞的地面,使这个区域容纳度以及活动的自由度大大提升,可以无遮挡的观看驻唱或表演。驻唱区,三角钢琴只占用空间一角,其余大面积区域是为演出的乐队及乐器等提供空间。

篇5

一、天津磁卡会计舞弊案

2005年10月10日,天津磁卡被舞弊研究中心撰文指控涉嫌操纵现金流虚构巨额非经常性损益,10月19日该公司公告称证监会已正式立案调查。

天津磁卡在2005年9月7日公告中称:研发基地一期建设总用地512.34亩,总投资103,896万元;2005年3月25日,公司与中贸源签订总价款为431,972,300元的《设备采购合同》,2005年6月30日,公司向中贸源预付了5.2亿元设备采购款及原材料采购款。总价值只有4.3亿元,就预付5.2亿元,且如此巨额工程设备不自己招标采购,反而委托一家背景不明公司操作,这只能说明这5.2亿元实际是在空转,也就是天津磁卡并没有真实收到5.2亿元的售房款,也没有真实支付5.2亿元的设备款,而是在银行的配合下做出的虚假现金流;实际上,2003年度收回的关联方欠款5.3亿元以及后面支付印刷厂6.3亿元也怀疑涉嫌资金空转,以此转回巨额的减值准备,如果是这样,则其2003年、2004年巨额的非经常性损益都是虚假的。

募集资金的使用必须存入专用账户中,做到专款专用。不少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的时候虚报项目所需经费;募集到资金后名义上还挂在账户上,但早已秘密转出到账外;或者将改存款质押套取贷款;或者虚报募集资金的使用金额和使用范围。

二、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现实危害

由天津磁卡会计舞弊案应该引发人们再次思考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其将对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的现实危害。

1、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近年来,造假账、虚列资产权益等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出现了贪污、漏税等严重问题,这都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2、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会计的目的就是真实公允地反映经济经营状况,而国家宏观调控便依赖于报表等会计成果,认为其反映的经营与资产列报是合理的,并做出宏观的经济决策。但是,在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的条件下,会计结论的可信度受到威胁,更何谈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呢?

3、侵害投资者利益。此种危害在上市公司中更为明显。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产生会使得会计工作丧失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企业及上市公司提供虚假的会计报告与验资报告,从而欺骗投资者,侵害其利益。超级秘书网

三、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成因

篇6

1.2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心理健康状况有16项条目,教师根据自身状况评价,统计结果发现(见表4),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平均值在6.11~6.84之间,柯尔克孜族教师最低6.11,汉族教师最高6.84,依次为维吾尔族6.68,塔吉克族6.35.根据心理健康评估的综合判断,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的心里健康状况均处在向负向情绪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精神紧张、精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心情、情绪不高、自信心差、安全感、幸福感不足、思考或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等.

1.3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社会适应状况调查问卷中社会适应状况有13项条目,教师根据自身状况评价,统计结果发现(见表4),被调查教师社会适应状况的平均值在6.31~6.86之间,柯尔克孜族教师最低6.31,汉族教师最高6.86,依次为维吾尔族6.83,塔吉克族6.71.根据健康评估社会适应综合判断,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均有社会适应困难的趋势.主要表现在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的能力减弱,与亲戚、好友联系减少,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减少,妥善地处理事情的能力下降等.

1.4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总体健康状况有4项条目,教师根据自身状况评价,统计结果发现(见表4),被调查教师总体健康状况的平均值在6.48~6.88之间,维吾尔族教师最低6.48,塔吉克族教师最高6.88,依次为汉族6.59,柯尔克孜族6.52.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健康状况也均处在亚健康状态.四个民族中小学教师总体健康状况平均值之间的差异与不同民族教师的工作、生活地域、环境,民族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学校教师的民族构成及学校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1.5南疆四地州中小学男、女教师的健康状况从表5明显反映出不同民族男、女教师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及总体健康状况的平均值存在着差异,各民族男教师的各项平均值都大于女教师.男教师总体健康状况平均最高值是6.98,最低值是6.71,女教师最高值是6.51,最低值是6.02.说明各民族男教师的健康状都略好于女教师.这与女教师在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处的地位、角色和承担的工作(劳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1.6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及总体健康状况的平均值也存在着差异,小学教师的各项平均值都大于中学教师.小学教师总体健康状况平均最高值是7.49,最低值是6.53,中学教师最高值是7.06,最低值是6.17.说明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均好于中学教师.这与中、小学对教师的总体工作要求、工作压力不同有着直接的关系.

1.7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情况我们从教师在学校的正常工作时间、周课时量、课外用于备课批改作业等加班时间三个方面调查了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情况.

1.7.1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从表7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学校的工作时间较长(除中午休息时间外),8小时以下的仅占5.7%,8~9小时占43.6%,9~10小时的占45.9%,10小时的占4.8%.在学校工作时间10小时以上教师比例最高的是中学教师,占20.1%.这与中考、高考和中学工作量大尤其是高中部的教师工作量大有直接的关系.

1.7.2中、小学教师周课时量大教师的周课时量普遍较大,10节课以下的占10.1%,10~15节课的占63%,16节课以上的占26.8%.在统计调查数据中发现,中学教师10~15节课的比例最高,占77.9%,小学教师16节课的比例最高,占38%.这与我们教师座谈会、访谈了解的情况基本相符.这些与师生比差较大、学生人数多、教室容量有限、教师严重缺编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1.7.3中、小学教师课外加班时间多中、小学教师除了正常的上课、辅导以外,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制作课件、教研组活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学生思想工作、家访、在职进修、职称论文、优质课评选、基本功大赛等,这些工作基本上需要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加班时间在0.5小时的教师比例占5%,0.5~1小时的占26.5%,1~1.5小时的占30.8%,1.5~2小时的是占37.8%.中学教师1.5~2小时的比例最高,占47%,小学教师占31.6%.

2影响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健康的主要原因

2.1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心理负担重从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期望来看,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基础教育受到各民族家长的高度关注.面对着社会竞争、人才培养需要而赋予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有渊博的学术知识,精深的专业修养,高超的教学技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教师们承受着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从中小学内部管理来看,每年的“中考”、“高考”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许多学校将学生的升学率与教师的考评挂钩,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及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学生的成绩排名、班级排名、年级排名,都是变相的对教师施压.迫使教师陪着学生起早贪黑,有53.7%的中学教师、38.6%的小学教师每天要工作9~10小时以上,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其它行业.教师们除了正常的上课、辅导、学生思想工作以外,业余时间要按时完成批改作业、备课等多项工作,还要应付各种培训、考试.从教师的工作强度来讲,一是南疆四地州经济发展滞后,造成中小学教师严重缺编.二是按教育部对教师工作量(师生比)的规定,普通中学为1:13.5,小学为1:19.我们调查的城市中小学的师生比均在1:20以上,县乡中小学师生比均在1:25以上,这无疑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从心理学角度说,有的教师抗焦虑程度低,不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有的教师人际关系不和谐,适应环境能力不强,不能接受新事物等,使自己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长期积压的心理压力,正吞噬着教师们的健康.

2.2南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生活、地域环境特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高速发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拉大,尤其是新疆南、北部的发展差距也开始拉大,区域性的不平衡在新疆境内加速显现.占新疆面积1/3、人口42%以上的新疆南疆四地州,其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南疆四地州地处天山以南,呈“C”字型环绕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部、北部和南部,跨越了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脉三大山系,绵延数千公里,属典型的大陆干旱气候,水份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天然植物稀少,并处在严酷的干早环境中,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风、沙(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在经济相对落后、工资待遇滞后、自然环境恶劣、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的影响下,使南疆四地州中小学各族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

2.3中小学教师的饮食时间、质量得不到保证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南疆少数民族人口占80%以上,本次调研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占调查教师的77%.民以食为天,营养是确保身体健康的基础和重要因素.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基本相似,多年生活在南疆地区的汉族教师也基本习惯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鸡蛋,饮茯茶(砖茶),蔬菜品种较少,水果(干果)丰富.以上所述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从营养学来说,各种营养素都不缺乏.但是,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因工作时间、性质、压力和家务负担等因素的影响,根本保证不了一日做三餐的时间,饮食结构和质量就无从谈起.在座谈和访谈中多数教师反映,为了完成学校安排和要求的各项工作任务,几乎没有时间在家做饭,多数情况下是在饭店或学校食堂吃快餐.根据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工作情况调查显示,教师在学校的工作时间较长(出中午休息时间外),8小时以下的仅占5.7%,8~9小时占43.6%,9~10小时的占45.9%,10小时的占4.8%.在学校工作时间10小时以上教师比例最高的是中学教师,占20.1%.加班时间在0.5~1小时的占教师比例的26.5%,1~1.5小时的占30.8%,1.5~2小时的是占37.8%.中学教师每天加班1.5~2小时的比例最高,占47%,小学教师占31.6%.

2.4中小学教师的保健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健身运动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们都有很强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常常是勤勤恳恳,忘我地工作,使教师们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一是自身缺乏保健意识和基本的保健措施,膳食不合理,生活没有规律,经常加班熬夜,过度工作,过度透支,缺乏(睡眠)休息,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不善于调节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二是缺乏锻炼意识和有效的健身运动,多因忙于工作、家务没时间运动,由于工作累而不想锻炼,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运动,也不知道如何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教师基本没有锻炼的意识和行为,致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3提高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健康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3.1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政府各有关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目前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教师健康状况的严重性,把关心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舒适、宽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调整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更有效地引导教师注重提高教学效率.要把教师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校开辟教师心理咨询室,开通教师健康保健咨询热线,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要严格按照《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坚持1~2年定期为教师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联合社会有关机构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营造有利于确保教师健康的内部、外部环境.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强教职工体育、娱乐场地与设施建设.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积极推行人性化“弹性”管理,保证中小学教师自由支配时间,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

3.2中小学校领导应以教师为本,进行民主管理中小学校领导应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要发扬民主作风,尊重、信任教师,确立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要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建立起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要科学地制定和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的竞争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校竞争环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教师.同时,要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心理氛围,帮助教师将心理压力转化为激励性动力,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3重视教师身体健康,强化健身意识,提供健身条件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缩短教师在校工作时间,尽可能不占用教师的下班时间,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对教师进行身体锻炼和保健类知识的讲座及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自我保健和锻炼意识.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和提供身体锻炼、健身娱乐场所和必要的运动器材,方便教师随时健身,以供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娱乐.要逐步健全教师健身的机制,明确固定的健身时间,开展健身竞赛活动,为教师展示健身成果和特长搭建平台,增加教师健身的成就感和荣誉感,逐步形成教师自觉健身的良好习惯.要有计划、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为教师提供锻炼身体的机会和条件.

3.4重视教师心理健康,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校领导要高度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要深入了解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在政治、学习、职称、体现自我价值、生活等的需要.学校要以人为本,促进教师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直接管理者,各中小学校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任何制度的制定、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健康”这一问题,考虑到教师也会出现“心理危机”这一现实,并且把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底线.

篇7

论文摘要: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性强,方法、体系复杂且应用性突出的会计专业课。目前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体系结构不完整,教学方法不完备,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对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1.现行成本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继《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后开设的又一门专业课。其理论性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应用性突出的专业课程。现行成本会计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上都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予以改进。

1.1 课程体系不完整。

现行成本会计是基于产品生产的传统制造环境。所谓传统制造环境主要是工人借助机器设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产品,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所占比重较大,制造费用所占比重较小,也就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为中心,对费用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归集与分配,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的预测、决策和计划,再对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成本控制,按照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和分析。从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上看,一般包括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成本会计总论,主要提供成本会计概念基础;第二层次是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是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第三层次是成本核算基础,是第二层次的具体化,也是成本会计的重点内容。包括各项费用要素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第四层次是成本计算方法。由于不同企业其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不同,决定了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分类法与定额法;第五层次是成本报表。是向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提供成本信息的载体。十多年没有变化的传统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制造环境下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因为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制造环境已发生变化,在新的制造环境下,机器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方面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不断下降,而制造费用急剧在增加,如果仍简单地按传统成本法归集与分配费用,不仅不能公平地分配费用、计算和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甚至会扭曲成本信息;第二,从教学内容上看,没有制造业核算过程的介绍,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感性不足,认识不够,不利于学生对工业制造业生产核算过程的把握,更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第三,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明显滞后。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成本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成本会计又要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动态,不断更新、补充、优化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为一体,以满足培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成本会计人才的需要和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管理需要。然而目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传统的成本计算原理和方法的讲述,即使对于近年来国外在成本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也会因为课时的限制而仅仅作初步的介绍。这种传统、狭窄的教学内容,即不利于培养多元化、全面掌握成本管理会计知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性会计人才,也忽视了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忽视了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管理需要。

1.2 教学方法不完备。

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绝大多数还是依靠自然媒体(黑板和粉笔),还是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统而落后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学的需要,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方式单一,还是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主要讲授书本理论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着重于传授知识,而忽略知识的应用,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来的是肤浅的教学效果,更无法培养出思维开阔并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第二,实践教学欠缺,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通过课堂理论课的学习,确实可以把握成本核算过程中各费用的具体分配方法,但缺乏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了解,又没有实践环节的训练,很难将成本会计知识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掌握的只是零碎的知识片段,难以将其整合运用,更无法对成本会计知识进行整体灵活运用;第三,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手段绝大多数停留在黑板和粉笔等自然媒体,而传统的自然媒体的教学手段最大的问题在于限制教学容量,不便于按成本会计知识的内在实质进行结构化教学。因为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钩稽关系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龙去脉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为了讲解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过程,不可能将所有的成本数据表格在黑板上板书,只能通过课本前后翻阅才能解决,使学生知识结构前后不能连贯且不成体系,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缺乏连贯和流畅性,学生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成本会计课程本身的特点,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革新。

2.改革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2.1 在成本核算方面,增加作业成本法内容。随着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高度电脑化、自动化,改变了企业的产品成本结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比重下降,而制造费用比重却大幅度上升。这样,无论从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相关性,还是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来看,都要求把产品成本计算工作重点放在制造费用分配上,而传统成本法下以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等作为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分配费用已不能准确提品成本信息,甚至会造成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作出错误决策。于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并且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采用多元化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而传统成本计算法采用单一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由此导致产品产量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成本偏高,而产品产量小、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成本偏低,形成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造成生产经营决策的失误。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是将产品生产划分为若干作业中心,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各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可以避免产品或劳务成本的扭曲。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部分先进制造企业已逐步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新的理念和计算方法,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应增加作业成本法。

2.2 在成本会计教学体系结构上,增加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和成本会计知识整体应用两个环节。

从现行成本会计教学体系结构上看,一方面没有包括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进行了解这一环节;另一方面也没有包括集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报表于一体的成本会计整体应用层次。我们的学生都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的,缺乏对工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而一般成本会计教学均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为背景,学生对课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简单的工业生产术语难以理解,不利于学生对以工业企业为背景的成本核算过程和成本计算方法理解,影响他们对成本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掌握,也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所以,在原有的成本会计体系结构上,在第二和第三层次之间应增加一个环节,即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概况,其目的是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其后以工业企业为背景的成本核算基础层次和成本计算方法层次的学习和运用。同时,在原有的第五层次后再增加一个环节,即成本会计知识整体应用。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特点的具体企业如何组织成本会计工作、进行成本计算及编制成本报表等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强化成本会计知识的具体实际应用。

2.3 与管理接轨,推陈出新,教授几个新知识点。

新的制造环境和管理理论与方法,要求成本会计体系必须提供与管理需要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充分可靠性的信息,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教学必须与生产管理实践密切结合。现代成本会计已不单纯是成本的计算、归集和分配,成本核算是为了做好成本管理,形成管理决策,所以,现代的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衔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成本信息是企业管理当局极为注重的信息,成本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就成本论成本,就教材论教材,一定要将这些时代性的新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包括作业成本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的内容。

作业成本管理将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以成本动因为标准进行费用分配,强调的是直接追踪和动因追踪,利用的是产品消耗费用与成本分配标准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业成本管理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进行动态反映,通过优化“作业链”,促进“顾客价值”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的作用,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经济社会,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水平高低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质量成为许多企业的基本战略目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就会上升,市场份额也就随之上升。质量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许多企业已实现了全面质量管理,这就要求成本会计人员在以往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实行质量成本决策、最佳成本模型和质量成本综合控制等方法进行系统管理,同时要求在提供业绩评价的信息时,提供一些非财务性的相关信息,如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成本趋势报告和质量成本业绩报告等。

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生产技术不断变化,生产组织和管理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因而对会计信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本会计体系应适应这种变化,把各种成本会计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进行吸收与借鉴,并将其补充到《成本会计》课程中,做到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的更新。

3.创新成本会计教学方法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完善实践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等自然媒体的教学手段,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也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成本会计人才。因此,创新成本会计教学方式、实施多元化教学已势在必行。

3.1 改革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因此要适应现代成本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与教学层次相适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以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判断能力。此外强化案例教学和模拟学习,将案例应用于教学,根据实际资料,设计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成本会计案例,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进行模拟,以便使他们加强理性认识。要想增强学生的成本会计意识,培养符合时展的会计人才,就必须加强成本会计案例教学。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要真实。成本会计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基本情节和数据真实可信,为学生展示近乎逼真的经济事项情景,展示出会计事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思维创新和热烈讨论;二要有针对性。每个教学案例,都应该能突破课程中的某些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该课程的某些问题上有较深的理解;三要有互动性。会计案例的展示,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操作进入会计处理的情景之中,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案例,让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发言产生互动。

3.2 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

在强化和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逐步地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创造仿真的会计环境,将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统一于教学中,从成本核算到成本的管理控制,通过精心设计,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给学生分配角色、布置任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教材,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寻求教师的帮助,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成本会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同在会计部门做业务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课堂上的抽象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强化成本会计知识的具体实际应用。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走出校门,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到业务部门到基层企业去搜集资料,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总之,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实践性互动式教学,使成本会计的教学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把掌握的会计知识转化为强大的实践能力,从而成为社会有用的应用性人才。

3.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高质量的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先进的教学工具不但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的认知水平。成本会计有个特点:就是数据多,表格多,计算复杂,而且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成本表格一一在黑板上板书进行讲解,造成学生对各知识点不能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但能够克服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法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还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成本会计理论和技能,把枯燥无味的成本会计理论表现的生动有趣,再加上动画、音乐和图像,会营造一个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系统能更突出地强调各种成本核算整体流程的讲解,在重点讲授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成本计算的有关问题的前提下,更突出的强调各种成本计算方法从要素费用到完工产品成本的整体核算流程的讲解。而且,每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讲授都可以采用菜单程序式教学,将成本核算的程序固定到案例讲解的菜单上,菜单的各个选项是有先后顺序的,只有在前一个程序过程完成才能进行后程序的操作,使学生对各成本计算方法有一个完整、系统、结构化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管理上的要求越来越高,适应这种需求,开放教育培养出的21世纪的会计人才应具有全面的成本管理会计知识、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2] 黄世英、徐保华.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14)

篇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推动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农村合作社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改变了我国经济面貌和人民精神面貌,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断推进其稳步状态下的优化升级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样的视域下,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须得从理论建设、制度制定、组织管理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不断完善相关理论的建设,是提高农村合作社发展水平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国情又将该理论用于经济建设中,这是我党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最为典型的方式,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也不例外。坚持将理论作为彰显农村合作社实现现代化完善的基础,结合各个区域的实际问题,对这一形式进行彻底改造,让农村合作社从较为封闭、狭小的天地里走出来,逐渐向着社会化大农业的发展方向前进。因此要在农业生产上深化改革,采取联合劳动方式,实现合作社之间的互利共赢。确立农民主人翁的地位是坚持理论的重要内容,从而在利益分配上就可以实现按劳分配,劳动者可以对其经营的领域实行自主管理,并按照其实际要求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进行必要的投入。当然在理论建设中,还要突破关于国有土地利用的理论,必须和我国的农业实际相结合,将落后的农业散户生产方式改造为小规模联合经营形式,进行农民股份制分成也符合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不均衡的国情,这样还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其次,制度创新是农村合作社在市场经济视域下发展的外在保障。理论创新一定要体现到具体制度上,具体执行起来才有章可循。实现制度创新首先就要变革农地产权制度,将剩余的土地资源和闲置的耕地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将农村土地股份化,形成集体产权制度。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大面积耕地被闲置,土地的利用效率大打折扣,但也应该看到这些土地恰恰能成为扩展农村合作社的基础性资源,而资源也只有在流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所以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一方面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下推动农村合作社建设的必要途径。自然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建立,表明自然村集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农村合作社就能更加充分地保护农民的切实利益。同时,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就等于将土地资源按照人均分配,量化到了每位村民那里,这时土地虽是集体所有,但农民具有承包经营权,当合作社采用盈利方式使用土地时,就要与入股的农民一起分红。农村合作社实行股份制也是对其进行科学、高效管理的方式。采用股东大会形式来实现民主合作原则,归属明确清晰、权责落实到位的现代产权管理制度更有助于推动合作社的发展。

此外,对农村经济制度的改革也是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组织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为村民供给生产或生活产品,和村民委员会之间也有交集,但是职能未经统一明确划分,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要重新明确农村行政机构的具体职能,突出其社会管理职责,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力度,而将发展经济的重任向农村合作社倾斜,为其提供必要的政治指导,实现政经分离管理。同时也要明确划分财务管理与决策程序执行的界限,提倡农民自主经营和资本所有相一致,在以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为基础之上,突出农村合作社经济职能。综合以上管理方式,在分配方式上就要切实贯彻以按劳分配方式为主、联合按股分配的形式。除去投入生产、组织管理、缴税和公积金以后,农村合作社的收入要在入社全员之间进行分配,不仅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同时也兼顾资产、管理、技术等要素,是对以往农村经济分配方式的突破和创新。最后,实现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创新是确保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形势下,合作社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外在制度的建设和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关键是要增强自身的实力,提高组织本身的建设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要求。针对内部结构的科学管理,首要任务是保证入社农民成员的主置不动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指出,入社成员中农民社员要占到80%,少于80%的农村合作社不具有登记资格。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同时明确相应的责任和权利。对于农村合作社的内部组织结构也要不断地升级优化,在《农民合作社示范章程》中规定了基本的组织形式,包括社员大会、理事会、监理会,实行内在监管机制,与农民社员之间利益直接相关问题要通过社员大会方可定夺。降低政府对农村合作社内部事宜的干涉,完善利益分配制度,确保农民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篇9

族群关系:元朝是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社会,萧启庆(清华大学台湾新竹)的《元代多族士人网络中的师生关系》以师生关系为主干,论述了蒙古、色目族群中士人群体的形成及其与汉族士人在文化上频繁的互动关系。饭山知保(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用地域史的研究方法,结合大量石刻资料,探讨了金末元初蒙古统治在华北确立过程中汉地精英层的变化以及他们和蒙古的关系,指出这一阶段不同地区历史变迁的不同面貌(《蒙元统治与汉地地方精英层的变动——以山西忻州定襄县的事例为中心》)。洪丽珠(清华大学台湾新竹)以《至顺镇江志》为主要资料,通过统计的方法分析了镇江路及其所辖州县的长官、佐贰官的族群组成,论述了元朝在江南地区进行统治的特点(蒙元镇江路官员的族群分析刍议——地方基层统治文化的讨论)。张沛之(天津师范大学)的《元代汪古马氏的汉化问题》通过社会交往、诗文作品、礼俗、信仰等方面分析了汪古马氏的汉化倾向。

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刁培俊(南开大学)在《试论元代乡村精英与社会控制——兼与宋代的比较研究》中从元朝乡、都等乡村行政管理体系、乡村家族与宗族、乡村中的游离分子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国家与民众之间的过渡阶层,指出这些社会群体对于社会控制的重要意义。许守泯(成功大学台湾?)从士人网络的角度对元代浦江郑氏的经营发展做了详细的研究(《江南第一家:元代浦江郑氏的发展及其士人网络》)。吴小红(江西师范大学)注意到江西抚州地方势力在进入元代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指出当地政府中有大量官员出自平民,这可以从元代官制、抚州的地方性来进行解释(《元代布衣阶层的兴起——以抚州路为中心的探讨》)。

社会经济:孟繁清(河北师范大学)的《元代的契本》将文献记载与黑城出土的元代契本残件相结合,论述了元代的商业税收制度及其社会影响。赵华富(安徽大学)集中讨论了明抄本《婺源茶院朱氏家谱》中的元代契尾,对它的标题、年代、文字做了说明(《〈元代契尾翻印件的发现〉三点说明》)。王秀丽(华南师范大学)的《元代文人笔下的江南贾客》一文利用大量元人诗文集、笔记的资料对元代江南地区商人的活动及其日见增长的社会地位做了论述,颇有新意。

社会生活:吴海涛(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注意到自然灾害对社会生活造成的重要影响,指出元代黄河水患造成皖北地区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秘密宗教的流行(《元代河患与皖北社会》)。周萍萍(南京晓庄学院)利用来华外国人的记载,讨论了元代的酒文化(《蒙元时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饮料——酒》)。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王风雷研究了元朝政府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元代野生动物保护法再探》)。

婚姻与妇女问题是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王晓清(武汉电视台)的《元代赘婿婚制述论》讨论了元代比较常见的赘婿婚制,对出舍女婿、养老女婿等类别进行了研究。马彩霞(河北师范大学)论述了元代和尚娶妻的现象,从教义、物质生活等方面分析了原因(《试论元代和尚娶妻现象普遍的原因》)。谭晓玲(首都博物馆)的《元代列女人数之分析》指出《元史列女传》中列女数量的提升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修史者的观念、元代的社会变乱和妇女的从众心理等等。

二 元代文化史研究

通贯的文化问题: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元代出版史略论》中指出元代的书籍出版比较自由,没有严格的管制。蒙古国时期的编修所、经籍所不是元代出版事业的开端。该文对《元史艺文志》、《元史艺文志辑本》的优缺点做了评论。白翠琴、杜倩萍(中国社会科学院)从蒙古习俗与汉地传统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元朝的皇家建筑,讨论了藏传佛教、中亚和西亚文化对元朝居住文化的影响(《论蒙古统治者居住理念的演变及元朝建筑特点》)。杨硌堂(南开大学)提出对于元代文人绘画中体现的“士气”不应仅从“书法入画”的技术范畴来理解,而要从画家心理层面的精神追求来把握(《元代文人画士气精神论略》)。

儒学与士人的研究:王建军(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分析了至元前期设置国子监的经过,指出汉族官僚集团坚持设置国子监是为了坚守汉法文治的政治方向。沈仁国(江苏教育学院)用丰富的史料对元延祐年间的进士做了考证,并对钱大昕《元进士考》的性质做了新的说明(《元延祐进士再探》)。元代儒士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周鑫(南开大学)以抚州儒士为主,分析了仁孝思想得以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原因(《出处进退必有道——宋元之际抚州儒士研究》)。士人中的“隐士”引起了学界较多关注,本次会议有两篇论文讨论这个问题。许佳君(河海大学)《元朝前期北方的汉族隐士》、申万里(武汉大学)《元代江南隐士考述》分别研究了元代北方、南方的隐士问题。申万里从隐士特征、谋生手段、心态、社会活动、社会地位等方面对江南隐士做了深入研究。高荣盛(南京大学)则注意到元代士人积极入世的方面,他通过对元代“游士”北上自荐,求取功名的分析,揭示了元代文化史另一个复杂侧面(《元代“游士”论》)。张斐怡(清华大学台湾新竹)从《录鬼薄》、《青楼集》入手,论述了元杂剧的创作群体和消费群体,分析了元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和创作活动(《创作与消费——元代杂剧文化中的士人生活》)。

部分会议论文研究了元代儒学的重要人物。刘晓(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金遗民张本事迹考》考证了金末儒士张本的生平和寄予遗民思想的作品。张帆(北京大学)从刘因《退斋记》入手,考证了刘因对许衡的抨击确为事实,指出两人思想上的深刻矛盾可以从人生经历、性格、思想和政治背景等方面找到原因(《〈退斋记〉与许衡、刘因的出处进退——元代儒士境遇心态之一斑》)。王梅堂(国家图书馆)通过对赵孟頫与西域籍大臣的文化交往探索了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元人赵孟頫与朝中西域籍大臣》)。

元代宗教:宗教史的研究是本次会议的热点之一。在佛教方面,陈育宁、汤晓芳(?)研究了蒙古统一战争前后西夏的藏传佛教(《13世纪蒙古统一战争与藏传佛教》)。乙坂智子(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的《西藏佛教与元代汉族社会》也对元代藏传佛教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杨琏真加掘毁宋朝帝陵的事件及其对汉人的影响。马明达(暨南大学)从诗文、佛道关系等方面研究了元初少林寺长老性英(《金末元初的少林寺长老性英粹中》)。王頲(暨南大学)的《清凉着奇——五台山与元代的佛教崇奉》以五台山为中心,论述了五台山在元代宗教活动和生活生活中的影响。

在伊斯兰教方面,姚大力(复旦大学)对元代泉州清净寺碑碑了比勘和复原(《元代泉州清净寺碑的文本复原》)。杨晓春(南京大学)指出河北定州清真寺的所谓元碑《重建礼拜寺记》实际上是明人所作,时间下限是正德十六年(《河北定州清真寺所谓元碑〈重建礼拜寺记〉为明人所作再考》)。马娟(南开大学)用三通元代清真寺石刻资料对当时的伊斯兰教信仰、经典翻译、文化认同做了分析(《试析元代汉人对伊斯兰教的“解读”——以清真寺碑刻资料为例》)。刘迎胜(南京大学)从元代回回人的称谓、分类、语言文字、谋生手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元代回回人的文化面貌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关元代回回人语言问题》)。

在道教方面,樱井智美(日本明治大学)用石刻资料研究了上都的早期建设和北方道教中正一教的地位问题(《〈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考释》)。在基督教方面,佟洵(北京联合大学)研究了元代景教的传播与消亡(《也里可温在蒙元帝国的再次传入以及消亡原因初探》)。

元代科技技术:刘秋果(河北邢台郭守敬纪念馆)通过对元代历法的研究,肯定了王徇对元代科学的贡献(《浅谈王徇对元代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韩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元人邹铉的著作为主,论述了汉族养生保健科学的发展(《邹铉及〈寿亲养老新书〉》)。陈广恩(暨南大学)以泾渠为主,研究了元代的水利建设和相关社会问题(《〈长安志图〉与元代泾渠水利建设》)。尚刚(清华大学)的《蒙元织锦》分别研究了汉地蜀锦和自西域传来的撒答剌欺的织造及匠作机构。杨玲(南开大学)运用大量实物资料研究了元代一种特殊的服装“辫线袄”(《元代的辫线袄》)。

三 元世祖忽必烈研究

陈学霖(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对《元史》中的忽必烈形象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文献中的唐太宗、金世宗进行了对比(《忽必烈汗的“皇帝”塑形及评价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舒振邦和河北师范大学的陈志英分别研究了忽必烈中统至元初期的统治政策(《元世祖忽必烈与中统至元之初治》、《元世祖朝转运司沿革及其职能衰落原因考》)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卢明辉和北京联合大学朱耀廷分别从个案分析和宏观视角研究了忽必烈时期的文化取向(《浅谈元世祖忽必烈与帝师八思巴》、《征服与被征服——从忽必烈“治天下”的制度措施看军事政府与经济文化征服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李迪、河北邢台郭守敬纪念馆的胡考尚、谢剑荣研究了忽必烈时期的科学技术状况(《论忽必烈的科技政策》、《从郭守敬的伟大看忽必烈的英明》)。杨德华、石坚军(云南师范大学)以云南行省为例,分析了忽必烈对边远民族地区的政策(《忽必烈与云南行省》)。

郭万平(南京大学)介绍了日本学术界关于忽必烈时期元朝入侵日本的研究情况(《日本的“蒙古袭来”研究》)。中岛乐章、四日市康博(日本早稻田大学)利用日本海出土的元军战船遗物分析进攻日本的元军构成及装备情况(《元朝新附军与海外经略》)。向正树(日本大阪大学)的《忽必烈时代的朝贡与元朝的南海信息》研究了忽必烈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

四 政治史研究

政治史一直是元史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在政治制度方面,洪金富(中央研究院台北)对元朝皇帝的蒙古语称号究竟是死后的庙号还是生前的尊号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元朝皇帝的蒙古语称号问题》)。舩田善之(日本东京大学)利用石刻资料,研究了元代圣旨的翻译和传递过程(《灵岩寺执照碑碑阳所刻公牍之价值》)。李治安(南开大学)的《元代的官吏贪赃》从蒙汉二元的官僚体制和蒙古旧俗等方面研究了元代官吏的贪赃现象、惩贪政策和有关政策失败的社会原因。屈文军(暨南大学)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元朝君臣关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论元代君臣关系的主奴化》)。王敬松(广播电视出版社)研究了元朝频繁出现的大赦和有关原因(《浅谈元代的赦》)。党宝海(北京大学)的《论元朝的站户制度及其性质》通过对站户制度各层面的分析,指出其制度根源是蒙元时期汗权的强大与主奴关系的泛化。特木勒(南京大学)利用明朝和高丽文献,研究了高丽与北元、明朝错综复杂的关系(《高丽在北元明朝之间》)。

在重要的政治人物和家族的研究方面,张金铣(安徽大学)考证了泰定帝的生年与排行(《元泰定帝生年及其他》)。王献军(海南师范学院)的《元文宗图帖睦尔出居南海考》考订了元文宗出居南海的时间、年龄、原因、侍从人员、历史影响等。王晓欣(南开大学)考证了海都之父合失的“太子”身份问题,并对海都政治影响力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说明(《合失身份问题再考》)。内蒙古大学的瞿大风研究了元代山西蒙古诸王的封地、待遇和社会影响(《有元一带山西地区的蒙古诸王》)。内蒙古师范大学贺咏梅对以木华黎家族为代表的札剌亦儿部的政治地位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不同入世途径对蒙古人的影响(《札剌亦儿部勋臣世胄的仕进情况及其与蒙元政治的关系》)。赵文坦(山东大学)的《大蒙古国时期的顺天张氏》研究了张柔家族在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事务中发挥的影响。张国旺(南开大学)利用新出墓志对真定史氏的姻亲家族崔氏进行了研究(《元代真定崔氏家族及其与史氏相关的两个问题》)。

篇10

(一) 标题论文题目(居中,字体:黑体,字号:小三)

(二) 摘要摘要应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1)“摘要”字样(黑体5号)

(2)摘要正文(200字左右,宋体5号)

(三)关键词(3—5个,黑体5号)

(四)正文内容(宋体小4号)

1.首先简要说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等基本情况,然后写正文内容。

2.正文是实践论文(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和观点的详细叙述。注意要做到论述充分,有理有据。

3.各级标题格式:

一级标题:顶格,三号黑体,如:一、二、三、二级标题:空两格,四号黑体,如:(一) (二) (三)三级标题:空两格,小四黑体,如:1.2.3.

四级标题:空两格,小四黑体,如:(1) (2) (3)正文内容均为小四号宋体

(五)结束语(宋体小四号)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 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六)谢辞(宋体小四号)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实践过程与论文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 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七)参考文献

注意:稳重引文序号应和文后参考文献序号一致。

二、注意事项:

篇11

1.2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引导内部会计监督体系化对于尚未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的企业,要督促并引导企业建立相应机制,对于已经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的企业,要监督其运用与实践。具体可以采用“三步走”战略实现:一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二是设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测试、监督和检查;三是推行内部监督责任制,提高内部监督实施的有效性。

1.3强化会计外部监督,拓宽社会监督渠道[3]强化会计外部监督,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在实施会计监督时,遵循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事先明确监督的重点环节,具体工作中杜绝因重复检查、多头监督而造成国家监督失效。与此同时,会计中介机构进行社会监督工作时,要敢于说真话,办实事,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处理会计事务,做到不谋私,不隐瞒、不欺骗。拓宽社会监督渠道,会计监督工作不能仅仅依靠会计人员、会计中介机构、国家有关部门的力量,必须发动群众的会计监督力量,使违法者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1.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倡导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加强会计人员对会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深入认识和学习,同时进一步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使会计人员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规范。

篇12

二、遵循竞争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与生俱有的机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社会分工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相互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相互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2]可见,市场竞争是各个经济主体为争夺有利的生产和交换条件,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发生的一系列经济行为或经济关系。在商品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相互独立,其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他们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排他性资源的使用、收益的占有上,以及在商品销售市场的分割上,彼此之间是竞争关系。竞争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强制性的特点,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法则,竞争为实现微观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双重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竞争能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使用有限资源的优先权,能够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供给社会所需要的产品,能够将低效率、低水平的企业淘汰出局,从而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30多年的改革之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之一,就是在全社会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垄断领域竞争机制的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市场主体不平等、过度竞争、不当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如果说前30多年改革的任务是让市场配置资源的空间得以确立,那么未来30多年的改革则是如何使市场秩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可见,未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确立市场经济秩序。第一,完善市场竞争的主体秩序。即界定谁有资格进入市场、谁有权力制定市场竞争活动的制度与规则。通过制度设计,一方面使进入市场的企业能够真正接受市场规则的硬约束,使不具备市场责任能力的主体尽快退出;另一方面,使非公有制和公有制经济具备进入市场的平等性资格,“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解决长期以来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弹簧门”问题。第二,完善市场竞争的交易秩序。强化价格决定机制,使得价格决定真正体现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真实地反映供求矛盾运动。合理的交易秩序要求进入市场的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按照统一的法则公平交易,进而使竞争具有平等和充分性。因此,最核心的是对所有市场主体实施公平统一的交易法则,废除不平等的规定。第三,健全市场竞争的法制秩序。一是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通过法治精神的宣贯、法制体系建设,强化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契约经济的理念;二是“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第四,完善市场竞争的道德秩序。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客观上要求市场主体在道德秩序上必须恪守并弘扬诚信。针对当前中国诚信体系建设滞后问题,一方面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对市场竞争的精神支持;另一方面,健全诚信体系,加大失信的机会成本,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

三、遵循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驱动机制

资本有机构成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是指每个工人所配备的资本数量,资本价值构成指由价值表示的不变资本投入量与可变资本投入量的比例。资本价值构成的提高往往和资本技术构成有重要的关系,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谈到的:“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3]马克思认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科技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劳动力支配的生产资料不断提高,某种程度上资本对劳动力实现了替代。资本有机构成规律实质上是反映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同样也适用。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规律要求我们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注重协同创新,即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实现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协同,科学家的知识创新瞄准前沿技术,企业家的技术创新瞄准市场需求,两者的协同既可以有能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又可以使研发的新技术具有商业化和产业化价值[4]。第一,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所谓创新型经济是指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该种经济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实现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互动结合,以及知识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的紧密合作,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红利更多地将依靠创新来实现,因此,创新性经济将成为未来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基于此,应在以下方面实现转型:一是增长方式由有形要素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型;二是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创新产业转型;三是企业结构由单纯生产型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型;四是企业技术进步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型。第二,建立健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打破当前知识创新转化难、技术创新产业化难的双重困境,将知识创新延伸到技术创新,搭建科研院所、企业家沟通合作桥梁,通过企业家参与,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使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理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职能分工,政府是服务者,是创新性的引导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是创新的主体。政府在创新过程中应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制度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文化环境、服务环境和管理环境,等等。第三,建立多市场主体和政府合作的创新系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驱动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也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它需要相关主体的广泛参与。一是建立健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业联盟,集成产学研各方面的优势,实现产业技术重大突破,促进共性技术成果和关键技术的扩散和转移,加快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转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建立“产学研社政”五位一体的科技资源统筹联盟,“五位一体”是指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社区和政府。具体来讲,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围绕企业这一载体,学校、科研院所、社区民众通过“一体化”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统筹利用,促进技术转化。通过制度体制创新,确保“五位一体”的科技资源统筹联盟的稳定性、权威性和广泛性,发挥其积极作用。四、遵循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完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是各个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之一。马克思对这一规律的阐明集中体现在:“为了要有适合于各种不同需要量的产品量,就需要有不同的和数量一定的社会综合劳动量。显而易见,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消灭,所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自然法则是根本不能消灭的。可能因不同历史条件而发生改变的,只是这些法则所由以表现的形式。”

马克思通过这一规律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系统内部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领域,以及各领域内部存在着一种客观的比例关系。打破了这一关系,经济形态内部自身的秩序性就会被破坏,必然会出现经济危机。斯大林在马克思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认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个生产单位(企业)之间、各个环节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社会分工越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各部门、各环节间的联系性、依存性就越密切。因此,要求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必须互相协调、配合,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30多年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结构失衡问题。首先是经济部门结构失衡,一是部门间及部门内部比例失衡,即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二是部门内部比例失调,即各产业内部中体现高技术、高产出、高效率的比重不够,特别是产业的创新驱动不足。其次是经济空间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东西部差距,长期以来,由于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导致资源在区域间配置的失衡,西部地区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据统计,2012年东部经济总量为301811.284亿元,西部经济总量为96563.765亿元,东部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4.002%,西部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0.477%,西部经济占东部经济的31.99%,由此可以看出,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巨大;二是城乡差距,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偏向发展战略,要素更多地集中在先进部门集聚的城市,城乡差距不断加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