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01-29 15:52: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费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费管理论文

篇1

二、高校如何科学的对科研经费进行财务上的管理

第一,要创建一个通用的管理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科研经费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推动高校科研的顺利发展,创建一个通用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人力费用、管理费用以及其他费用。此外,按照相关文件的精神,各所高校都应该编制通用的管理办法。政府相关部门要和高校联合起来,达成一致意见,可以更好的监督有关科经费的所有流程,比如如何拨转、财务的报销、经费的结余等等。要严格的审计科研经费,使科研经费真正的被使用在科研项目方面,对于这个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要坚决的抵制。第二,要对财务项目进行细致的划分。高校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做出一定的改变,财务科目必须是明晰的,以预算为基础正确的利用资金,对开支的情况进行控制。第三,在科研经费利用方面,高校应该建立评价体系。结合科研经费的实际情况,参考经费总额、社会效应、技术含量以及预期利益等,认真考核科研经费,采取奖励以及惩罚的手段,推动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获得科研成果。第四,对预算编制管理进行完善,也就是说由项目主要责任人牵头,联合管理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一起进行预算的编制。在工作当中,要体现出财务人员的价值,可以为项目主要责任人提供有效信息,这样编制的预算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第五,要加强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这个信息平台必须可以很好的连接多个职能部门,比如教育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等,可以随时的获得信息,将每一个环节都连接起来。要及时的更新财务软件,使管理方式更加的精密。

篇2

二、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现状与成因

(一)科研经费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缺乏协调机制我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众多,科研机构性质各不相同。科研经费预算科目和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经费预算与核算数据归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使得科研预算管理陷入“预算编制和执行两张皮、财务和科研两套账、审计人员两头难”的困境,严重制约了预算管理功能的发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目编制与实际财务会计科目有出入,预算与实际支出明细不衔接,在实施操作中难以精确把握。我国科技预算科目体系最早是建国初期参照原苏联体系建立,1986年进行修订,主要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研基建费和其他部门事业费中安排用于科技方面的经费,带有明显行政色彩。2007年我国正式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科学技术类预算支出分为九款,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初步实现科研预算项目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需要,财政部与科技部于2006年联合版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设置了包括设备费、材料费、劳务费、管理费等十二类支出预算科目,基本规范了国家项目的预算明细。但是,直到2009~2011年,国家科技投入才实现了真正的统一。863、973、自然基金、重大专项等专项资金首次实现预算科目统一,并明确了开支范围。但是,我国在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科目的同时,并未对核算科目进行统一界定,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研机构的性质存在多样性。我国科研机构经过改革,形成了企业性科研机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公立事业性科研机构并存的格局,它们分别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如高新技术企业及各大企业集团下属的科研院所均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高校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政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院所则需要遵守《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科研机构会计科目的设置主要受所在行业性质的限制,所以虽然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的科研预算科目趋向一致,但其会计核算科目仍然不能达到统一,这种现象在多家单位合作科研的情况下尤为突出,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科研经费核算科目和预算科目不一致,预算与核算内容不匹配,会对后续的预算执行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预算管理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二)科研成本的预算结构不合理,间接成本缺乏系统核算机制根据国际惯例和课题制的规定,我国科研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如研究经费、设备费、人员费等。间接成本虽不能直接计入课题成本,但也是项目实施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如仪器设备的使用费、行政管理费用、非在编研究人员经费等。我国预算编制中长期存在预算结构不合理,即直接成本比重偏高、间接成本比重偏低的现象。课题制虽然明确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大致范围,但并未明确规定各自内涵和量度。尤其在间接成本核算方面,我国缺乏间接成本的科研经费政策,尚未真正建立起间接成本补偿机制。以高校为例,国内大学目前普遍执行的综合管理费为项目合同额的5-10%,条件费为合同额的4-8%,劳务费为10%左右,合计19-28%,大大低于美国大学对研究经费的预算比例,尤其在人员费用的分类及比例上中美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美国《A-21通告》列示了科研间接成本的适用范围、概念界定及核算原则等,明确22项不属于间接成本的费用,其中包括校友活动费、招待费、酒饮品费、坏账损失等。而相比之下,我国科研经费对费用的范围和内涵没有如此详细的规定,坏账损失常被计入管理费。我国大学科研间接成本占科研项目总成本的比重仅相当于美国大学平均科研间接成本率的三分之一。另外,在人员费方面,科研人员薪酬机制与奖励办法鉴定不明确,受行业工资总额限制,直接用于考核奖励的资金与薪酬统一,激励作用不明显;管理费则是规定僵化,采取固定比例法且长期保持较低水平,影响了科研工作正常运转。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要求各不相同,如财政事业性的科研资金采用超额累退制,企业性质的科研院所则采用企业、集团内部的自定比例,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预算结构的差异性。

(三)科研项目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包括预警机制及调整机制)科研预算执行的控制体系主要包括预警机制和调控机制。预警是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警示,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的行为。通过建立科研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有利于加强风险预测能力,从而有效强化预算的控制力和执行力。而健全合理的预算调整机制则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升预算的可行性和执行力。两者相辅形成,互为补充,成为预算控制与约束功能的重要保障,也是科研预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相关检查和审计中可以发现,科研经费的控制和监督力度远远不够,没有进行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跟踪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尤其是在预算执行中缺乏高效完整的控制机制,具体表现在缺乏实用有效的预警机制,而变更调整机制更是体制僵化且审批滞后。没有完整的控制机制很难保证科研预算的执行力度,薄弱的执行力不仅会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而且会为成果验收和后续审计带来严重影响。

三、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优化思路

(一)协调科研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推进两者趋同的制度化研究

(1)继续推进科研预算科目的改革。我国应按照OECD组织的要求,在科技预算明细下进一步科学合理的设置便于统计、便于行业比较及国际比较的R&D类分级预算科目,尤其是要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科研预算科目的改革看似微小,实则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能够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和透明度,使科研活动的财务语言全球化,同时也为科研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间的协调一致提供了良好基础。

(2)推进科研预算与核算科目趋同的制度化研究。虽然不同类型科研机构会计制度存在差异,形式上似乎无法与预算科目协调一致,但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相关性、实用性原则,为了满足管理实际需要,现行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都允许自行增设一级科目和明细分类。这项重要规定为核算科目和预算科目的协调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行性。因此,为了提高我国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国内外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政府应从制度层面加快科技经费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尽早实现科研预算科目和核算科目的协调统一。目前,我国政府正在为提升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的协调统一做出努力。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4)充分体现了科学行业的特点,反映出以前未能单独核算的内容。如新增“科技产品”科目;将原来的“事业支出”科目拆分为“科研项目支出”、“非科研事业支出”、“支撑业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6项一级会计科目,有效细化了科研活动的成本核算,为科研活动的分类预算管理提供了财务依据;新增无形资产和固定折旧摊销内容,提出“虚提”折旧和摊销的方法,即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种处理方法既能反映资产消耗状况,又不影响支出的预算口径。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既满足了科学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需要,又有利于提升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对于其他各类科研机构提供了有益的预算管理优化思路。

(二)完善科研成本预算编制,重视人员费与间接成本的预算从国外经验和我国科研经费成本预算管理现状来看,最需要关注人员费与间接费用的范围内涵与度量工作。

(1)改变重直接成本轻间接成本做法,正确认识科研间接成本对科研事业的重要意义。国际经验证明,对科研间接成本的补偿可以弥补公益性科研机构经费短缺,保证科研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实验仪器设备以及人力物力资源的支撑是科研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首先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间接成本的核算与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科研事业发展的成本核算和成本补偿机制。其次要明确间接成本的范围内涵。科研间接成本的内涵明晰是科研成本核算的基础,目前我国许多学者将作业成本法引入科研成本核算领域,根据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归集,这要求对成本的构成要素有明确的认识,否则会影响准确性。另外,间接经费的成本率要根据不同性质的项目或单位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不能僵化的使用固定的比率。例如管理费,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利用专家评议或同行评议来获得授权的比例。

(2)以人为本,重视人员费的预算。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科研单位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在科技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要建全科研人员收入机制,适度提高人员费用比例。首先,需要合理提高人员费在间接费用的列支比例,同时注意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区别性的测算人员费在项目经费中的比例。例如科研人力资源消耗比例较大的基础性研究领域可适当提高人员相关费用的比例。其次,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拓宽科研人员收入中绩效工资的来源渠道。取消原有科研管理经费中关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正式在编科研人员不能提取劳务费的规定,真正建立按劳取酬的机制。最后,在科研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绩效导向。将“论文导向”“经费导向”转向“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导向”,适当引入税收政策和股利政策实现对科技创新的激励。

(三)建立健全科研预算执行中的控制系统,完善预警机制,优化调整机制

篇3

首先,科研经费管理活动在申请金额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课题在申报科研经费方面没有依据,不实事求是按照经费客观使用情况来申报经费,而是过多的依靠主观猜想来申报经费。其次,在课题经费申报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存在一些费用支出较多,甚至基本都是一个项目,而另一些经费项目支出却非常少,甚至是零的情况。应当科学合理设计课题经费使用项目表格,不能够将申报经费表视为可有可无的部分,必须科学设计,严格执行。

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下拨环节存在问题。目前科研经费使用必须按照项目审批机构的下拨额度予以落实。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限制了首期经费的下拨额度,反而在结项后才讲经费落实,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会对整个课题的进行产生限制。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2)科研经费使用清零的制度使目前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存在着弄虚造假的情况。一些理论研究问题往往不太需要过多的经费支出,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依靠研究者自身的思考与创作。科研项目经费应当保证专款专用,弄虚作假是一种必须予以修正的行为。

二、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成因

1.国家政策制定层面上的原因。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法律建设,2006年财政部和科技部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配置、使用、绩效等进行有效规范。高校所采纳的一般是引导及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如教财【2005】1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11】1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等。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对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未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及办法,纵向课题管理办法基本依据政府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来制定,有相对严格的支出范围及标准,而横向课题管理制度方面则相对灵活。

2.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项目依托单位在项目的申请环节付出了较大的努力,而经费到账之后不能视同自身经费进行严格管理,有些高校为了鼓励大家去争取项目经费,有时会对项目申请部门放松限制。而部分科研人员把科研项目经费作为自己收入的主要来源,只要经费一到位,就全权归自己支配,导致经费支出上的各种问题,在软课题经费支出上面更容易降低要求,较容易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3.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不到位。

高校科研经费采用课题负责制,在扣除了部分的管理费用之后,课题负责人有较大的经费使用权,但对其财务及项目管理缺乏较深入的了解。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不同侧重交叉管理科研经费的情况下,科研人员较为不情愿的接受财务人员对项目经费的审核。尽管这种审核只是限于票据外观的形式性的审核,而没有深究该票据的真实性及经费使用合理性。这些通常容易导致经费使用管理上的随意性和违规现象。

4.各职能部门之间合作不密切。

科研项目均要求财务人员参与财务预算编制,但实际工作中,由于科研项目的专业性强,通常会以科研人员为主导,或全部由科研人员完成,而财务人员的参与程度不高,更谈不上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在预算的执行环节,普遍存在科研部门人员与财务部门人员沟通缺乏的问题,科研人员不了解财务部门的制度,财务部门的人员不了解科研部门业务,经费管理与研究工作不能有机结合,导致项目经费的投入、运用、耗费与补偿缺乏综合的管理与绩效。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机制的对策

1.前提条件。

1.1完善原则。

(1)要有利于科研事业发展。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增强创新能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提高整体科研水平。(2)改革创新。积极进行研究探索和创新,促进科研工作向更好方向发展。(3)注重绩效。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办法,根据科研工作的要求和不同层次科研工作的特点,对各类科研项目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增强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核算,优化资金配置,使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入获得更多的科研产出,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兼顾各方利益。在确保实现委托人利益的前提下,注意保护学校利益,使各种形式的科研投入得到应有的成效。

1.2完善制度保证。

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由于经费来源的渠道越来越多,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多种多样,国家主管部门只对一些国家拨款的科学基金等出台了管理办法,对其他渠道来源的科研经费没有具体规定。一般是由经费管理单位参照国家管理办法自行制定。由此造成了同一来源的科研项目经费在不同的单位执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同样的项目在有的单位可以列支而在其它单位就不能列支,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有失公正。

1.3完善组织保障

。高校应正确处理科研与行政的关系,管理部门间协调配合。科研活动是高智能高风险的创新性活动,有自身的特殊性规则。正常开展科研活动并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减少行政化对科研活动的干扰和阻碍。因此科研经费管理应以“科研”为中心,经费管理规则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有科研人员的参与,双方充分沟通以达成共识。科研项目从申报、执行、验收、结题到成果转化的全部过程,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纪委等部门协调合作。

2.建立经费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考评。预算考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警,起到持续控制、信息沟通和激励作用;二是项目结题结账后整体预算完成情况的评价,实现事后的激励。

3.建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责任分担机制。

(1)制定科研经费成本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成本制度应明确成本范围,对不允许开支的费用明确予以禁止。(2)建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体系。科研项目管理的成本核算应以整个科研项目研究期间作为成本计算期间。如果一个课题组同时承担有多个项目,其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应在所属项目间进行分摊。

4.建立科研经费监管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的结果将成为单位和个人今后申请立项的重要依据,使有限的科研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5.建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绩效机制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建立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充分的信息沟通可以降低委托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是解决委托问题的有效途径。

篇4

二、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

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3114.24亿元,比上年的2582.38亿元增长20.60%。同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8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6%,全国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5.24个百分点。

2.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2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813.13元,比上年的645.28元增长26.01%,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08.39元,比上年的550.96元增长28.57%。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50.48%)。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960.51元,比上年的817.02元增长17.56%,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795.84元,比上年的656.18元增长21.28%。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37.28%)。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565.25元,比上年的1471.12元增长6.4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自治区(25.66%)。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664.06元,比上年的1547.32元增长7.54%。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吉林省(27.97%)。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6177.96元,比上年的6816.23元下降9.36%。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50.69%)。3.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2002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60.21元,比上年的45.18元增长33.27%,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42.73元,比上年的28.12元增长51.96%。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161.38%)。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04.21元,比上年的83.40元增长24.95%,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66.58元,比上年的44.95元增长48.12%。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143.44%)。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31.79元,比上年的237.98元下降2.60%。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青海省(45.90%)。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20.36元,比上年的220.39元下降0.01%。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上海市(31.90%)。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453.47元,比上年的2613.56元下降6.13%。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贵州省(78.04%)。

三、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02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22053亿元(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例为14.76%,比上年14.31%增加了0.45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篇5

高校财务管理目前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制度公开、数据录入、业务来往等,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手段实施。相对于手段运用,信息体系建设还有很大不足:一是表现在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程序等不够健全,如何细化管理信息还需要提升;二是信息反馈和监督体系不健全,有条文,缺少互动、解释、引导等手段,不利于监督体系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的公信度有待提高;三是高校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完善,如学校与二级学院、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三公经费”公开落到实处,对学校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财务信息体系要着眼细、实、快、准,才能适应“三公经费”公开的更快发展要求。

(二)“三公经费”公开有助于降低或减少行政运行成本

国务院颁布实施《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政府各部门应当执行有关因公出国(境)的规定,对本部门工作人员因公出国(境)的事由、内容、必要性和日程安排进行审查,控制因公出国(境)团组和人员数量、在国(境)外停留时间,不得安排与本部门业务工作无关的考察和培训。“三公经费”公开,定点、定项目、定人员、定费用,高校财务管理能够“有法可依”,减少资金运用中的盲目、虚报、欺诈等行为,增强透明度,利于监督,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管理好资金运用,降低了行政运营成本。

(三)“三公经费”公开有助于优化财务管理结构

从组织管理角度而言,目前高校财务管理结构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现存预算管理体制是以条块分割为主要形式,虽然是刚性管理,但由于财务管理在安排预算时,特别是对二级独立核算单位实行一次性支付,难以正确反映资金的使用情况,在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上有一定的困难,特别容易虚增“三公经费”的支出。二是核算与预算、决算的脱节,核算部门作用没有发挥应有的审查、核对、监督作用,部门的功能削减,容易导致财务信息整体失真,即使财务信息公开也会出现数据不准确。“三公经费”公开要求财务管理结构进一步优化,要确保核算与预算、决算环环相扣、高度负责、落实到位。

二、“三公经费”公开在财务管理中应适度关注高校特殊性

“三公经费”公开是立足规范、有效、节约、提高管理公信力的有力之举。对于财务管理而言是“以公开促管理,以公开增效益”。过犹不及,在推进“三公经费”公开时,有必要深入了解高校工作的特殊性,实事求是,以彰显财务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一)当前高校依然是行政化管理,“三公经费”公开需要加强经费甄别

我国的高校目前都是有一定行政级别,校内也是按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去行政化,教授治校,增强高校的自成为近期高校改革的热点。从人员类别看,学校主要形成两大类:教师和行政人员。但不少行政干部身兼两职,即是领导干部又是教授,在“三公经费”使用上有很大游离空间,甚至自己监管,直接挑战财务监督机制,造成“三公经费”高居不下。同时,由于高校的教育特殊性,因公出国(境)费用比较多,但大多用于学术交流、师资培养、学生交流等项目,这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的必由之路,它与公款出国(境)旅游不一样,在“三公经费”公开、加强财务管理时需要与上级管理部门沟通,给予适度的照顾。

(二)高校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三公经费”公开在涉及学生活动时应加强区别

目前高校规模发展很快,不少学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校区,学生往来于不同校区做实验、上课等日常交通,学生毕业设计,下场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在运行管理上,一般学校采取自行承担,没有实行外包。这些费用应该是高校正常的教学业务费用,与“三公经费”中的公务用车有本质区别,但在会计核算和相关数据统计时将其覆盖在内,导致高校公车费用巨大。财务管理显然需要高度重视,加以区别,要真实反映“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三、财务管理要创新思路应对“三公经费”公开要求

(一)完善财务信息公开机制,强化互动、反馈工作

财务管理工作要适应“三公经费”公开要求,首先要在目前信息公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领导机构。“三公经费”公开是国家推进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各部门应当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响应国家要求,推进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校级层面要设立学校财务信息领导小组,相应部门和二级学院要设立财务信息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不仅有领导、财务管理者,还应吸收教师参与,提升信息公开的公信力。二是在财务信息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公开学校“三公经费”管理内容,要明确相关财务管理的程序,同时对有限公布的信息要设置密码,保证信息的私密性。三是研究互动、反馈机制。“三公经费”公开是一个上下互动、监督落实的过程。财务部门不仅做好执行工作,还要做好解释工作,甚至做好上传工作,保证信息公开和解惑的渠道畅通。

(二)强化校级财务管理,精简部门财务人员,确保“三公经费”公开的权威性

由于高校规模大,机构、组织多,往往部门内部也设立负责部门财务的岗位或人员,一方面增加了人员开支,更重要是形成部门利益,甚至是私设小金库现象,不利于财务统一管理,削弱“三公经费”公开权威性。因此,要尽量减少涉及财务岗位的部门。“三公经费”使用最终解释权在校级财务管理部门或学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

(三)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准确反映“三公经费”情况

如上所述,高校在“三公经费”支出中有自身特点,因此在全面理解“三公经费”内涵基础上,征得上级财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完善学校“三公经费”核算体系。一是可以单独设置“三公经费”相关明细科目,如特别针对高校出国问题可加以区别,设置“学术交流类”、“学生交流类”、“教师培训类”等。二是重视项目核算。由于高校具有研究,科研项目经费比重大,科研经费中涉及“三公经费”也很多,需要高度重视。三是建立“三公经费”支出预警机制,对相关部门“三公经费”要定期反馈信息,使资金使用更有效。

(四)加强审计,加强监督问责,保证“三公经费”公开落实到位

加强“三公经费”使用管理,一方面通过透明、公开机制加强监管,更重要是需要专业的监管部门长效监管。学校审计、监察部门在新形势下必须发挥积极作用,要自觉监管经费使用的全过程,一方面要督促财务部门使用好“三公经费”,另一方面要帮助财务部门查缺补漏,完善制度、机制上的不足,共同努力完成“三公经费”公开的目标。

篇6

二、产生公共卫生经费管理问题的原因

1.管理人员的经费管理监督意识不强公共卫生经费管理部门缺乏对公共卫生经费管理的意识,对公共卫生经费管理的敏感性、自觉性不高。目前经费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是落实项目和经费,对经费的管理监督则不够重视,因此也就不关注对公共卫生经费的管理监督、使用效率及使用效果。2.公共卫生经费预算执行规范和标准有待健全各级政府公共卫生经费预算的编制是公共卫生项目正常开展的基础,当然公共卫生预算的执行才是公共卫生经费管理的落脚点。当前各级政府公共卫生经费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是经费预算编制,而没有将重点放在有关公共卫生经费预算的执行上,日常工作中存在经费预算与执行相互脱节的现象。由于经费预算执行规范和标准不健全,使得预算的执行有时存在不规范、不合理、使用效率差的情况。3.公共卫生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存在公共卫生经费管理部门、经费使用部门、基层卫生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一是由于公共卫生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很难招聘到高学历的财务专业人才;二是有关部门没有对公共卫生领域工作的财务人员系统开展有关公共卫生知识的培训,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财务管理能力及作用非常有限。4.公共卫生财务绩效考评机制不完善健全完善的财务绩效考核制度是提高公共卫生经费管理水平、经费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目前,有些公共卫生经费管理部门、使用经费的公共卫生机构已制定了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但是并没有将公共卫生经费的使用效率纳入到日常公共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内容中来,有些相关公共卫生机构虽然将公共卫生经费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中,但是考核结果没有与公共卫生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直接挂钩,考核的效果有限,促进工作的作用不大。国家卫生部也开展过公共卫生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由于多种原因绩效考核工作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目前绩效考核工作已暂时停止。

三、对公共卫生经费管理措施的建议

1.加强公卫预算执行力度,杜绝执行中的违法行为一般情况下公共卫生经费的预算分为编制和执行两个环节。公共卫生经费的预算编制必须结合年度的公共卫生工作计划,同时在编制过程中应当根据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此外,预算的编制还要分清主次,优先将有限的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到重点的公共卫生项目中;同时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理和监督,必须严格执行预算。对于遇到特殊情况,需更改预算执行的,必须进行规范的审批程序后才能执行。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舞弊、挪用等情况,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坚决查处。

2.完善公卫经费管理制度,提高公卫经费使用效率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对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投入的公共卫生经费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将有限的公共卫生经费使用好,不断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更好的发挥社会效益,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的管理。各级政府、公共卫生经费使用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经费申请、拨付、使用的制度,使得公共卫生经费的拨付到使用都在阳光下运行,从制度上规范公共卫生经费的使用。同时应建立并实施公共卫生经费精细化管理制度,提高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的效率,取得更好的公共卫生社会效益,真正体现公共卫生的公益性、公平性,同时也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是很好的民生工程。

3.健全经费绩效考评制度,同步实行绩效激励机制卫生资源是有限的,公共卫生经费也是有限的,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是实现提高有限公共卫生经费使用效率的重要措施。要用有限的经费办好公共卫生事业,有赖于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经费使用考评制度,以不断提高公共卫生经费使用效率。首先是根据不同的公共卫生项目制定不同的考评指标,同时制定并实行绩效激励的机制,绩效工资与考评指标紧密结合,奖罚分明;其次是将当年度的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公共卫生经费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持续改进完善预算的编制制度,不断提高公共卫生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有效性。

4.提高财务人员知识水平,加强公卫经费管理监督公共卫生经费管理部门必须将公共卫生经费的拨付、管理监督并重。加强公共卫生经费的管理监督,对财务工作人员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务必需要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公共卫生知识水平,使其成为复合型管理人才,才能将单纯的记账、会计核算的财务人员转变为公共卫生财务管理的人才。在工作中财务工作人员要主动学习、掌握公共卫生知识,了解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单位情况,真正实现有关财务工作人员参与到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管理中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公共卫生经费全程的管理监督。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卫生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公共卫生知识的培训,强化公共卫生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为我国卫生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务保障。

5.保证公卫经费的时效性,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公共卫生经费经费管理部门对于公共卫生经费的拨付时间必须与公共卫生工作开展时间保持一致,才能为公共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提供有效的财务、后勤保障。公共卫生使用单位才能可以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在遇到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拨付经费,可以更及时的采购有关传染病防控物品及设备,从而及时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及时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使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惠及人民群众。这才是公共卫生经费的价值所在。

篇7

二、图书馆免费服务是必然趋势

一是:我国群众阅读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并不能证明人们就缺乏读书的热情,遇到节假日,各个大型的图书店也会看到很多读书的人。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各个图书馆在实行免费读书后,办理读书证件和读者流量都大幅度增加,这都表明了读者不是不愿意读书,而是希望能够将读书的价格降至最低或者免费的读书;二是:网络文化的冲击。目前社会正逐步走入网络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图书馆也就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源泉。年轻一辈大多数都喜欢快捷便利的计算机网络,现在的中老年也有不少的电脑爱好者。如果图书馆还一味的坚持公共图书馆收费政策,不降低其门槛,做到免费的图书馆服务,就会让那些想看书,却没有条件使用电脑的群众没有看书的机会,而那些有条件上网的群众将会逐渐的遗忘图书馆。逐渐的,图书馆也会走出人们的视线。

三、免费开放中遇到的问题

(一)图书馆阅读秩序

图书馆免费开放之后,肯定会迎来较多的人气,但是图书馆的环境不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增加,再加之图书馆管理也不能够短时间内跟上,导致图书馆的阅览和阅读秩序受到影响,图书馆阅览时的喧闹之声也会随之加重。例如:图书馆作为读书和文化休闲的好地方,因为其环境、条件的优秀,也会成为群众纳凉的好地方。因为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工作者也不可能将乘凉的群众拒之门外。这些人来此不是为了看书休闲,进而会产生足多喧闹嬉戏的声音,一个安静的环境变成了一个喧闹的如同菜市场的地方,也就失去了图书馆真正免费开放的目的。此外,还有的读书习惯长期性的霸占一个读书位置,从另一个角度讲也侵犯了其他读者的权力。图书馆实行全面免费服务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对读者的正确引导。

(二)“滞留书”

图书馆免费开放以后,随着阅读流量的增大,对图书馆书刊的要求也必会增加,这对图书馆的资源和管理也是一大考验。随着资源的越来越多,大量滞留书仍然存放在书库当中,如果不能够及时的清理,书库迟早会容纳不下。作为一个图书馆的管理,应当针对群众需求,将实际需求量大的书刊存放在流通的书库当中,将一些不常用的放入其他书库,或者将其转化成虚拟的信息存在在网络资源中。但是图书馆的现实管理中,往往会忽略这些地方。

(三)书刊破损等问题

虽然在免费开放图书馆以前,书刊读物也存在也破损,只不过没有那么明显,图书馆都会将其视为书刊的正常消耗。图书馆没能真正的考虑书刊破损的原因,但是随着免费图书馆服务的开放,书刊的破损也将日益严重,其中书刊出现破损的原因有:

1、作为一些比较热门的图书资源,例如公招,等级考试、学生的辅导教材等书物往往成了读者的“练习场”,有的读者习惯在文中重要的部分打上记号来着重强调,写下批注。

2、由于群众素质有高有低,对于像艺术、建筑等类型的书籍经常会出现缺页现象,尤其是其中精美的图案和建筑工艺图案等,而且缺的还有可能不是那几页,有可能是几十页的内容。

3、对于借回家的书籍,做不到爱惜,随意丢放,在还回来的时候,经常看到图书上有油渍、饭粒等,甚至还有被家养宠物啃咬过的痕迹。

4、由于书籍本身的质量不高,读者拿书的方式不对,都容易造成书籍开裂;读者习惯的折书、卷书,容易使图书变形,导致不易收藏和保管。

(四)馆员的工作量

随着图书馆免费服务的全面实施,读者流量和图书馆资源的流量都迅速的增加,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员工和服务的范围都在不断的扩大。相应的,图书馆的劳动强度、管理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而图书馆的人员却不能及时的做到补充。

四、免费开放服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多种形式,招募义工

针对免费开放下,图书馆读者的迅速增加,而工作人员不能在短时间内及时补充,图书馆可以在读书或者社会中招收一些志愿者或者义工,让他们辅助图书馆职员整理好书库。适当设立一些奖励制度,让他们在帮助之余,还能得到奖励,更能激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比如发放图书馆的荣誉卡、特殊卡等。与此同时,还要对图书馆的程序进行培训。

(二)抓紧设施设备改造

图书馆在实行免费开放服务的同时,图书馆的设施设备也应当跟上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脚步。比如适当的拓宽阅读的空间,增设桌椅等。

(三)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针对图书馆的免费服务,图书馆的管理者应该联合一些教育部门,定时、定期的对图书馆员工进行素质、业务知识的培训。可以进行图书馆之间的经验交流;可以组织到外出学习。同时也应该为图书馆职工向上级部门更多的福利待遇,逐步缩小行业差距。

(四)加强对阅读的引导

部分读者在阅读室大声玄幻,严重的影响了阅读秩序,换个方面讲,说明了有更多的读者愿意走进图书馆来阅读,只不过需要对其进行阅读引导。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将读者引进图书馆后,应当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知识,处理好读者阅读图书的一切问题。读者在图书室大声喧哗,证明了图书馆的气氛不足引起读者的共鸣。图书馆应当提升图书室的阅读环境,营造出一种引导阅读的环境,这种引导性的阅读方式具有更大的意义。及时的对图书馆的图书做好宣传,利用一些宣传的小册子、电子显示牌等,利用各种方式引导读者阅读。

(五)加强公德意识教育

篇8

引言

伴随高校科研经费活动的活跃,作为科研活动支柱的科研经费也呈大幅上升趋势,科研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并且已成为高校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高校的科研资金占学校资金的总量已经超过了30%,科研经费管理成为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层化、多元化带来管理与成本核算的复杂性

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变化,使高校科研工作于社会各界科技合作的联系逐步加强,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亦呈多样化,既有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行各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也有来自于社会其他部门的横向科研经费。而且有横向联合和合作科研、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让等渠道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占高校整个科研经费的比重日益增大。由于科研合作项目不同,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对资金的管理与成本核算的要求也不同。这样,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也就出现了纵向专业化、横向多元化的新格局。

2、管理体制不顺,项目管理与成本管理脱节

长期以来,由于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都不够重视,管理观念和方法基本上还是沿用粗放管理方式,导致项目管理与成本管理脱节。科研立项后,科研管理人员不跟踪经费使用,无法掌握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使用效益;财务管理人员不了解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对年度内项目及经费的使用情况心中有数;科研人员往往注重考虑技术和学术问题多,较少考虑经济效益。

3、科研经费开支增大与浪费严重并存

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上涨以及差旅费补助标准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科研经费的开支强度。加之项目批准经费和申请金额往往相差很大,导致科研经费实际支出和原计划的预算常常不能一致。在项目经费批准额度偏低的情况下,开支增长本来就给项目顺利实施造成了一定影响,而浪费严重对有限的项目经费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比如,部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就是一笔很大的浪费。

二、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一些思路

1、进一步提高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势必对管理层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已有观念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科研经费推行精细化管理,首先必须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只有当领导们真正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并着手采取相应的措施,精细化管理才有实施的可能。其次要解决管理人员及广大科研人员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让大家认识到推行精细化管理并不是要限制使用经费,而是引导规范科研人员在使用经费时,即符合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又有利于科研活动的开展。只有从思想源头树立精细化的管理意识,并在实践中逐步强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才能让精细化管理逐渐成为人们自觉接受的行为。

2、积极推动政策和制度研究,争取政策对高校的适应性.

尽管存在个别高校管理不善的问题,但实际上管理费用计提不合理、结余过大以及开支随意性较大等多种问题所反映的却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很多时候人们都将这些问题归因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问题,但会计政策不配套,核算方式不能满足课题制的要求,才引发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一些高校本身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

(1)制定具体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只有制定专门、具体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才能使财务人员、科研人员在业务实践中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要在坚持国家财经法规的基础上朝着有利于高校科研持续发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方面发展。

(2)建立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绩效评估,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经费的产出和效益,促进科研经费增长,提升科研水平。绩效评估机制要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原则。

3、加强高校科研资产管理

科研资产是指科研活动过程中,各项支出形成的资产及科研活动成果,由于科研资产管理游离于科研经费支出与一般资产管理之间,所以往往被忽视。随着高校科研规模的增长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资产管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研发过程形成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尽管一般情况下,存在着纵向科研经费购买固定资产成为学校的固定资产,用横向科研经费购买固定资产的权属需依据合同确定的差别,但上述支出(或核算项目)均能引起学校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变化。因此,除加强支出核算与管理外,还应加强实物资产的管理与核算,并制定明确的核算制度,减少或避免出现重复购置、流失等的现象的发生。

(2)科研成果管理

尽管不同类别科研项目形成的科研成果权属不同,但目前高校长期教学、科研活动成果所形成的资产,特别是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无形资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日常会计核算、日常管理上有待加强。高校一般拥有大量发明、专利、非专利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财富,因此,应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对这部分资产进行管理,并在日常核算及会计报告中加以体现。

三、结束语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些是课题制这一新的科研管理机制与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之间的不同所带来的问题,有些则是高校事业单位的属性带来的问题,还有一些则是不同高校自身的管理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是国家科技工作高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结合国家层面的政策研究和配套改革、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改进以及课题组微观管理措施的完善,才能够有效地化解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融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毋庸置疑,中小企业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价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0%,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一半左右。中小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些中小企业中相当部分为非公经济,往往由于企业自身信用度不高,偿债能力不强等原因,使得企业资金来源较少且融资规模有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妥善解决。随着国际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更加捉襟见肘,运营举步维艰。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停关数量多于新增数

据调查,广东省2008年1-10月关闭的企业约有1.5万家,同期新增仅有3200家。吉林省1-11月关停中小企业2.3万家,占全部中小企业的8%,同期新增中小企业1.7万家。海南省50家重点企业中有2家停产。

(二)微利经营,限产情况普遍;海外订单减少,经营困难

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用工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大量在产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不高,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采取减产、停产和裁员、减薪等办法来应对生存危机。吉林省有30%的中小企业开工不足,江西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有70%约4000家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产措施,有11%左右的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额同比上年增长了1.5倍。海南省的50户重点企业中有6家出现减产。

(三)资金困难未见明显缓和

企业融资需求较大,融资困难现象依然普遍。多数企业缺乏资金,无法扩展市场、转型或创新,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关闭。虽然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资金紧缺问题,但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可抵押的不动产,融资仍然很困难。有些地方组建了一些担保公司,但由于缺少担保金,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数量是有限的。

二、中小企业运转难的主要瓶颈问题

(一)经营困难的直接原因

1.近年来,由于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等价格不同幅度上涨,企业生产成本随之上涨,部分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只是微利经营,且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无法灵活运转资金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近7%-8%的小企业停产倒闭。2.部分外销型企业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内销不畅,产品积压,最终导致企业停产关闭。外贸企业原本利润水平就较低,受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的影响,大部分采用美元结算的出口企业利润下降,已经无利可图。3.税负加重。企业所得税从15%调整至25%,有些行业出口退税率下降,使得企业利润下降。新的《劳动合同法》规范了企业员工工资和社保医保标准,我国中小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成本的提高加剧了企业的成本压力。

(二)经营困难的根本原因

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或直接融资难的最根本原因和最大障碍是中小企业缺乏抵押物和信用。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较大比重,技术水平不高,利润较低,偿债能力不强,企业信用度不高。一旦出现产品销路不畅,资金回笼慢,就会难以运转。有限的资产难以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大幅提高技术水平;在面对较大的经济困难时,往往“中变小,小变无”,银行贷款风险较大,难以积累良好的信用度。

三、拓宽融资渠道,推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一)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应当逐步建立包括政府、中小企业法人、自然人等在内的股份制信用担保基金,扩张基金规模,用股份制运作理念在公司内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区域性核心担保机构,积极组建各地中小企业担保组织,指导信用担保机构盘活担保存量,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担保能力。

(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要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数量众多、规模小、机制灵活、管理层次少、自主性强、运行成本低,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风险状况,可以更好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更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另外,中小企业规模不同,对待风险的态度及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也不相同。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创新融资品种,以应对不同层次企业的需求。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已创新出一些新的融资品种:1.随借随还循环贷款。针对有适合抵押或担保,现金回笼较快的企业,推出手续简便的可循环贷款,方便了中小企业的申请、办理。2.配对组合联保贷款。这种贷款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借款人缴纳一定保证金,组成互助的联合担保小组,相互提供贷款保证担保,更多地依靠企业之间的互相监督和约束。3.动产抵押盘活资金。是指缺乏普通抵押资源、有短期融资需求的小企业可以将自有或第三人所有的商品、原材料及设备等动产向银行抵押,也可用国债、存单等进行质押,以从银行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贷款带有典当的性质,但贷款利率远低于典当利率。

(三)其他融资方式

1.推动中小企业转换融资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一方面,可以面向居民个人推出措施,增强中小企业对社会资本的直接吸纳能力,拓宽中小企业资本、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可以在中小企业间相互投资持股,提高中小企业资本率,使中小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形成新的资本运营机制。

2.大力发展民间融资,并逐步进行规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融资已成为中小企业取得流动资金和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民间融资与银行信贷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相互竞争或替代的关系,而是由于各自优势的存在,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

当前民间融资的现状:(1)民间借贷方式多样化。民间借贷形式主要有“企业间融资”、“企业向个人融资”、“工商户之间融资”等。(2)民间借贷注重社会关系的传统价值观。民间借贷的借贷双方多数通过“亲缘”、“地缘”、“业缘”等社会关系媒介实现资金融通,形成了以信用保证替代正规金融风险评价体系的现象。(3)民间借贷特有的优势。民间借贷能满足中小企业“短、快、灵”的要求。无需抵押或是繁杂的手续,当出现资金紧急缺口时,民间借贷就会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融资需求的优先选择。(4)民间借贷的利率。目前,民间融资利率大多数高于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借贷利率,这也正体现了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

尽管融资户利用民间融资比较及时、方便,但由于缺乏金融法律法规的保护,尚存在诸多风险。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做到:首先,从法律上明确界定融资和非法融资的界限,正式承认民间贷款机构的合法化。2008年以来,我国各地陆续成立了很多小额贷款公司,而合法的利率的出台有利于打击高利贷等非法融资行为。其次,适度提高民间资金注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比重。还应加强管理,通过法律手段使民间融资走上契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不断优化民间金融的生态环境,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为民间融资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担保服务等。

3.创新融资方式。网络信用已经在融资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成功地为中小企业融资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阿里巴巴是中国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并不是金融机构。从1999年开始,阿里巴巴率先建立了电子商务诚信体系。2000多万中小企业在阿里巴巴网络贸易平台上创建的网络交易信用和阿里巴巴自身建立的贯穿贷款过程前、中、后的一套风险控制体系,使银行看到了业务发展的契机。到2009年,有超过8家银行参与阿里巴巴的中小企业融资计划,中小企业通过阿里巴巴平台获得的融资金额预计将超过60亿元,贷款省份将扩大到广东、江苏、山东以及上海等地。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以多个中小企业所构成的集合为发债主体,企业各自确定债券发行额度,采用集合债券的形式,使用统一的债券名称,形成一个总发行额度而向投资人发行的约定到期还本付息的一种企业债券形式。其相比一般企业债券的优势为:(1)发行主体是多个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构成的集合体。(2)对单个企业的信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的要求较低。(3)发行费用相对较低。相比银行贷款的优势为:(1)投资者较为广泛。(2)融资成本较低。(3)融资期限相对较长。(4)融资规模相对较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可以促进优质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参与企业的知名度,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通过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以及风险投资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如今,典当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典当动机不再是生活所迫,而是换取所需资金。典当行业融资的特点是“短、小、快、灵”,一般情况放贷多则3-5天,少则1-2天。作为银行的有益补充,典当是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又一资金来源。

四、优化发展优质中小企业

(一)中小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诚信度

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诚信度是获得银行贷款、解决融资困难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水平、缓解融资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在融资时,应充分考虑风险、收益与成本,选择正确合理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

中小企业融资的优选顺序应为:内部积累、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合理的融资结构的内容包括:确定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合理比例、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的合理比例。

(三)还应考虑地区、行业特点、宏观调整等发展因素

以河北省为例,面临着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环保成本增大,部分企业面临关停的严峻局面。产业结构中资源型重工业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产品档次低,初、粗加工产品多,企业研发能力弱,产值比重较低。面对这些情况,应当有选择地帮扶优质中小企业,积极利用资金、人才和技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二、以往公司做法

由设计部门在设计阶段编制电力工程废旧物资回收计划时就初步判定报废物资和可利旧物资,并在物资回收单中注明,然后由运维检修部等项目主管部门审核设计部门编制的废旧物资回收计划并组织进行技术鉴定,形成废旧物资回收清单。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后,按照下达的废旧物资回收清单将拆除的物资分类整理后,足量上交物资部门仓库。物资部门回收各施工单位上交的废旧物资并办理入库手续,做好废旧物资的整理、分类,报废物资由运维检修部办理资产报废审批手续,经废旧物资领导小组批准后下达。物资部门汇总所有应报废物资并编制废旧物资处置计划,每月集中上报处置计划到省公司,然后根据省公司下达的报废物资处置结果,及时与废旧回收供应商签订合同并办理废旧物资出入库手续。而鉴定时认为可利用的旧物资却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长时间没有人去管理后续问题而导致成为呆滞物资,最终大多数也成了报废物资。

三、存在的问题

1.工作人员惰性问题每年从工程中淘汰下来的物资,经过技术鉴定确认可以利用的物资也有许多,但是由于是旧物资,要通过维修或试验后甚至是返厂改造后才能使用。工程管理部门在领用材料时都是直接领用新材料,很少考虑使用旧材料。物资部门在保管旧物资的时候也不重视,通常和待报废物资堆放在室外,日晒雨淋,时间一长原来可以利用的旧物资就变成不可利用的废物资。工程管理部门也就不敢轻易使用旧物资,怕技术上会带来安全、质量风险,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物资部门也不会去专门保管旧物资,旧物资就变成废物资,这样恶性的循环。2.拆卸及运输问题当设计部门初步判定工程中可以利用的物资,经运维检修部门审核后,最后确定可利用的物资。但是施工人员不清楚哪些物资是可利用的,在拆卸过程中,为了方便,为了加快施工速度,经常都是野蛮拆卸、野蛮运输。有些工人甚至故意损坏,便于拆卸设备中值钱的铜排、铜线。退回到物资部门仓库时,有些原本可利用的旧物资,由于在拆卸和运输过程中被损坏。3.技术鉴定流程问题设计部门初步判定工程中可以利用的物资,维检修部门审核设计部门编制的废旧物资回收计划,组织进行技术鉴定。因为这个时候设备物资还是在运行中,这个时候的技术鉴定只是停留在理论的技术鉴定,最多只能是外观的鉴定。经过拆卸和运输物资实际损耗情况,原本理论上可利用的物资,实际上已经是废物资,原本认为不可利用的物资,有些还可以利用。4.节约意识的淡薄供电公司中部分人都会认为,供电企业不差钱,反正都是国家的钱,把能利用的旧物资直接就报废了,修复可利用的物资也直接报废了。员工没有精打细算的习惯,企业没有精细化管理经验。

四、对策与建议

1.建立和完善利旧机制建立和完善利旧机制,确保旧物资能够有效的使用。要充分确保废旧物资能够有效及时的使用,完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环境,从机制上让旧物资能够有效的使用。一是成立废旧物资管理领导工作小组。领导工作小组协调废旧物资管理负责审批利旧物资的使用、修复方案,指导使用部门进行修复再利用。二是完善制度体系,使工程管理部门在使用旧物资时有章可循,甚至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工程管理部门正确有效使用旧物资。三是建立废旧物资保管存放制度,物资部门废旧物资管理人员根据技术专家鉴定的可利用旧物资清单,把可利用的旧物资与废物资分开存放,并把旧物资整理、分类,建立旧物资信息台账,每月对废旧物资进行物资盘点,核对帐、卡、物数量一致。2.加强施工单位管理监督施工单位文明施工,不得野蛮拆卸。施工单位要保证拆下来的主设备及配套附属设备的完整性,不能出现以少充多、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的情况,确保废旧物资的完整。特别是回收清单中标注的可利用物资,施工单位要做好运输工作,防止在拆卸和运输过程中毁损和流失。物资部门对比废旧物资回收清单,确认可利用物资数量是否正确,设备是否完整,设备是否损坏,如有缺失,要求施工部门补全并安装完好后方可接收,如有人为损坏的,在退料清单中注明。最后工程管理部门应对废旧物资回收清单进行核实,施工单位不如实提供废旧物资或者损坏、缺失零部件的按缺少物资金额扣减工程结算金额。3.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技术鉴定体系成立物资技术鉴定专家小组,小组成员由发展建设部、运维检修部、设计部门等部门人员组成,每月物资部门组织技术鉴定专家对退回到物资部门仓库的可能可利用的废旧物资进行现场集中技术鉴定。经技术鉴定专家技术鉴定后,根据废旧物资的鉴定实际情况,对废旧物资进行分类,确认其利用价值。废旧物资按照用途可分为:(1)直接可利用的旧物资;(2)可修复的旧物资;(3)不可修复但拆卸后部分零配件可重新使用的旧物资;(4)不可修复的但具有残值的物品;(5)无任何价值的废品。对第一类物资如因增容换下来的小容量的变压器、箱变、环网柜等这类物资,经试验合格后直接使用。对第二类物资,如触头烧坏的变压器等物资,只要花费很小的修理费就可以重新使用,使原来的设备价值可以继续保持。对第三类物资如跌落式熔断器,虽然整体不能使用,但是其中的熔丝可以使用。对第四类物资就属于报废物资了,报废物资由运维检修部向财务部办理资产报废审批手续,最后确定报废物资回收清单。4.增强节约意识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全民的节约意识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全员节约意识的提高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胜于任何一项管理制度所能发挥的作用。而越卓越的企业,员工的节约意识应该是越强的。节约有时也是一种境界,是对企业和社会的一种责任。“节约不以量小而不为,浪费不以量小而为之。”希望我们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节约的意识不断增强。

篇1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有着以下的特征。

(一)科研项目经费来源较广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渠道较广,从国家科技分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农业科研经费的分布范围主要有:公益性技术研究类、高技术研究类、基础性研究类、科技环境建设类、应用研究类,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比较广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政府部门也会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因此经费的来源也会越来越广。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难度较大

现阶段的农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科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而是向市场、餐桌等方面转变,农业也逐渐向工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也就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难度,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打破原来的一点一线的管理,而是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二、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

(一)缺少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编制

一般来说,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是由课题负责人来完成的,然而这些课题负责人通常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只能凭借经验来测算,因此无法科学地编制预算。同时由于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较差,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了解的也相对较少,这就直接导致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存在较大的主观臆断。同时,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待提高,并没有全面参与到预算编制审核当中去,也就不能合理地判断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因此,常会发生不按预算编制执行、随意改变预算编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与实际开支的一致性,预算编制也失去了严肃性和严密性。一部分农业科研部门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是走走形式,没有对项目投资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最终导致了课题项目预算不够细化。

同时对科研的间接经费的核算不够重视,例如对于自收自支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科研院所、民营科研机构和企业,由于财政并不保障其运行经费,现有政策并未突出对此类机构相关科研设备、仪器、水电暖消耗乃至房屋折旧等补偿。

(二)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由于农业科研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因此对科研项目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认知,在管理上也是按照财务制度来管理。同时在报批科研项目经费的时候也存在违反规定的现象,一些课题负责人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审批,随意对项目费用进行报销,对不能取得正规发票的,就会要求随意开具发票,这就导致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发票在科研项目经费中被列支,加大了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监督的难度。一部分的农业科研部门存在着不能够在结题后办理结算手续的问题,加大了科研项目经费结算工作的难度,干扰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制度不健全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中缺少专门的审计方法,缺乏对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是贯穿于科研监督工作的全过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事后审计,忽视了事前、事中的审计,也没有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

(四)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的是评价农业科研的项目成果,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即使是对项目绩效进行了考核,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在对绩效考核方面比较重视的是定量的评价,农业科研项目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在对项目结题验收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专利标准、论文等技术层面上的成果,对科研项目使用情况的评价却很少,由此看出在农业科研部门中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三、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水平,农业科研部门要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不断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课题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在设立项目目标和任务的时候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一个基本的项目预算,并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科研项目预算提出修改性意见,对科研项目经费派出专门的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将科研人员从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使其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因为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与实际支出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就需要在编制科研项目细化概算、可行性分析的时候,要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准确、科学的分析,保证在预算编制中可以更好地体现科研预算与实际支出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避免实际支出与预算相脱节。同时,在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立项、可行性论证的时候,要邀请财务人员参与进来,要对重大项目、农技推广等课题进行实地考察,聘请专业的人员对预算的风险进行评估,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建立科学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部门在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使科研项目经费得到规范化的管理,要从现阶段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例如对于来源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在财务部门中设立单独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室,由该科室统一的管理科研项目资金。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建立科研经费预算审核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经费内部检查制度,通过严格的内部审计,检查农业部门经费的审批、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建立科研经费奖罚制度,对科研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违规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的个人予以惩罚。

为了更好地避免农业科研经费交叉混用的现象发生,要保证科研经费得到专款专用,追踪问效,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三)不断完善科研经费项目考核机制

一方面,农业科研部门的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指导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为经费提供一个合法、合规的使用氛围,如果发现违反科研经费使用规定的行为,要依据相关制度,加大处置力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做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农业科研的领导层作为科研经费监督考核的主要力量,应该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做好科研经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控制工作,使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考评机制

我国财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考评机制,避免出现轻管理、重复立项的问题出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农业科研部门要在项目结题后及时进行绩效考评,当发现科研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或者与预期白纸相差较大的时候,应该向主管部门申请批评。

篇12

1、引言。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和科研资金投入的逐渐增大,高校的科研工作也快速发展,高校科研经费也迅速增长。但是,在科研经费支出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学者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2、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常见的问题

(1)科研项目经费成本预算不完善

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科研经费预算存在问题,只是单纯的反应外在支出,很少囊括基础设施损耗费用、科研中消耗的电费和水费以及办公所设计的附加费用等,这样科研经费就会出现漏洞,导致科研项目经费成本预算不完善。

(2)科研项目预算与实际支出存在差距

前文已经提到科研项目经费成本预算不完善,这样就会存在支出漏洞。支出与预算大相径庭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项目完成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项目质量,也取决于资金的投入与收入是否成正比。如果出现前文提到的现象,此项目就等于是失败的。所以,在工程实际中,必须进行管理,经专业人员合理预算,经费所有人及时登记、汇报经费的出处,根据标准进行比对,完成经费预算、开支等一系列工作。

(3)科研项目资产购置入库管理不严格

按照规定,科研设备必须进行登记,入库审核、记录。然而,多数学校对此项规定都没有落实好,不仅忽略等级环节,而且存在入库管理不严的现象。除了校方对入库有忽视的现象,持有项目经费的老师对入库观念不赞成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与此同时,校方对论文、专利等管理步伐缓慢,无统一的规定。

(4)科研项目结题没有及时结账

目前,作为从高校走出的学生,我们都知道科研经费的争取、报销流程,可以说必须细心的完成每一个过程才能最终完成经费核算。这样就会出现经费结账时间延长,部分科研经费会出现七年到八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结清。不仅老师着急,校财务部门也会遇到很多麻烦。因为时间拉长,必须核实经费的出处已经所用场合。

3、产生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问题的原因探究

(1)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不完善。首先,科研项目支出负责部门不同,沟通迟疑现象经常出现。从以往的经费管理实例来看,现阶段学校的财务管理经费支出,办公室负责项目统计管理。两个部门管理层次不同,经费的落实情况就会出现偏差,导致机制不完善。其次,经费预算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给经费管理工作带来不便。预算人员第一要负责经费预算,第二要实现经费报销。在报销环节,预算人员不能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报销行为,对随意、滥支现象控制力度不够。再次,没有统一的经费支出标准,导致科研人员经费支出混乱。最后,校方对项目经费认识度不周密。校方对对项目的申报、争取上极度重视,而对经费的管理则是毫无关心。

(2)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对于各个行业而言,制度是根本,高校的科研管理行业也不例外。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无法搞好科研工作。现阶段,高校在制度完善方面相当匮乏,没有统一的制度规范,跟谈不上针对不同科研项目相应的制度了。作为高校,一个大的管理机构,必须完善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条例,针对不同性质项目,细化规范、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申请、支出、核算规划成一条线,方便管理。

4、加强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采取的措施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要做到各个部门重视经费的管理工作,并且要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实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能够有效的改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1)完善管理模式,建立预算管理软件。预算软件从项目立项开始一一记录项目申请、项目经费开支、项目经费用途以及项目的组成人员、项目负责人、主管部门和项目进度等。这样便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记录项目执行的全过程,方便项目的总体核算,有力地消除管理与开支不合拍的问题。

(2)在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完善的同时,将项目完成审评制度提上日程。每个学校都应该依照自己的办学特点和科研项目类型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人员应将项目的类型准确定位,购置设备所用资金应有初步估算,对项目的审评制定统一标准。

(3)加强经费全程管理。无论是设备购置还是醒目尾声结算都要严格把关,采取逐级调查方式,将经费定位,确保经费合理利用。

(4)建立健全经费支出形式。可以将项目所需要的设备呈报给采购办,统一购买,既方便教师又可节省开支。改变以往的资金拨入负责人账号方式,用实物派发取代。满足工作需求,提高经费利用率。

5、结语。综上所述,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作,和多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到涉及部门相互配合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调查研究创新的管理方法和方式,并且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之处,从而在根本上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蓉.高校理科教师在科技创新中的优势和作用探讨[J]. 科研管理. 2008,(S1)

[2] 赵丹梅.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民营科技. 2009,(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