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01 07:05: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与时俱进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与时俱进论文

篇1

教师毫不犹豫地提起粉笔在这五个字后面添上一个大大的“爽”字,教室里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的学生挥舞着国旗,有的学生哼着国歌……大家激动的欢笑已经为这堂课渲染了热烈的气氛。

这一情况完全打破了教师的教学预设。他合上教材和备课本,微笑着说:谁有新买的报纸,请读一读恒大夺冠的新闻吧!于是一个学生自告奋勇读起来:北京时间11月9日,在亚冠决赛的次回合比赛中,广州恒大坐镇天河体育场1∶1战平韩国球队首尔FC。凭借客场进球优势,恒大最终力压对手捧杯,这也是中国球队第一次问鼎亚冠冠军。恒大夺冠是一座丰碑的开始。天河以精彩纷呈的竞技,海纳百川的胸怀,定格在中国足球史上。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恒大夺冠对中国足球发展有什么启示”展开了讨论。这次讨论很自然地形成了以资深球迷为骨干,其他球迷随时插入、众口纷纭的局面。临下课时,教师说,我来把大家的意见总结一下吧:恒大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中取得了飞跃的进步,证明了他们的市场化经营、职业化管理道路是成功的。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以来,遭遇的假球黑哨、国家队成绩低迷、俱乐部经营不善等难题,并不能说明职业化、市场化失灵,恰恰是改革还不充分造成的。因此,同我们开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中遇到的其他难题一样,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轻松的话题,激烈的讨论,在分享中国足球跨越进步的喜悦的同时,师生的思想和认识也在不断地升华。

二、时事政治课也要抓住时机,进行思想认识的系统整合

篇2

1目前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1重专轻文,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成绩较差,曾经的失败让他们对语文课产生了畏难情绪和逃避思想。很多学生进职校就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加之学生们清楚的知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就业直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有的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全力学好专业,获一技之长就行了。因此,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对于语文课他们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因为将来择业时,用人单位主要是看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不会问你语文成绩怎么样,学语文无非是多识几个字而已。语文课在日常生活中也无用武之地,多学几篇少学几篇好像无关紧要。总之,学语文劳神费力,收获不大,对今后的生活没多大影响。

1.2学法单一,影响着语文知识的积累。职校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语文的视野仅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学生把语文学习等同于学习任务。这样,语文的工具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了生活的多彩世界。美国教育家华特·可乐涅斯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语文的作用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上,它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

1.3教法陈旧,制约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传统的职校语文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大都是在中学时期接受的普通教育,在大学时期接受的是面向普通中学的师范教育,工作后接受的是继续教育,所以普教的教育理念在他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另外,职校语文教学没有升学压力,因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就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相应较弱。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职校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这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需求和语文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必然。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为目的,切实为职业教育服务。在职业教育由规模型向质量型,由学历型向素质型发展的今天,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无疑是体现职业培养特色,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教育增强实效,纵深拓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职校语文课程要以“智能双向发展,说写两翼并举”为宗旨,在教学中培养并促使学生形成各自的职业技能。

2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2.1改变教学观念确立语文课程的实用性。职校语文课程历来以讲读教学为中心,突出阅读能力,讲究以读。其特点是按金字塔式结构纵向组合教学内容,讲读教学主线突出,知识结构层递分明,长于自我发展。但其明显不足是教学的职业针对性不强,智能发展主干不分明,训练实效性不突出,与职校培养目标相距甚远。尽管近几年来,职校语文教改力度加大,逐步形成了语体、文体相融,听说读写并进、依序扣格、整体优化的教学格局,但讲读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未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说写教学的发展目标往往难以落实,实用性智能开发尚未真正确立。在社会转轨变型、竞争益剧的新形势下,其人才培养的适应力已经或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职教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紧迫需求,呼唤着职校语文教改必须把握关键点,找准突破口,着重调整课程走向,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酝酿更大的质的跨越。

实现这一质的跨越的先决条件是转变观念,准确定标,确立课程的实用性,这显然要遵循以下原则:

2.1.1教学的职业性原则。为真正体现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体系中的地位,职业院校中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职”字特点。不囿陈见,大胆求新,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大多数学生是为谋求一技之长来校学习的,只有少部分想升学,如单纯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只会把学生拒之千里之外,浇灭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是改变“满堂灌这种忽视学生作用的教学方式。它易于使学生形成被动思维,缺乏探索精神,不利于形成职业能力。三是改变脱离实际或专业特点的活动。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树立为市场服务的意识。开展与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将语文教学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科目的实验报告,总结等实用文体的写作指导,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2.1.2教学的适应性原则。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完成性教育,应以培养学生从业能力为根本。如果恪守”应试“观念的模式,重形式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就只能导致学用脱节、闭门造车,偏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陷入”学多会少,长知乏能“的怪圈。讲究适应性原则,就得在目标定位上,直接面向社会需求,贴近培养目标,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语文实用能力训练上,使之练就真功夫,拥有硬本领,能够尽快胜任岗位要求,缩短适应周期,成为能说会写的社会抢手人才,此其一;其二,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体现职校语文教学特色,注重以能力需求合理组合课程内容,着力调整讲读教学的体系结构,突出教学的适应性能,使语文教学由偏重讲读分析向偏重实践运用倾斜,强化以智能发展为主题的实用模块教学,以有效增强人才竞争与发展的社会适应力。

2.1.3教材的简约性原则。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简约有效的认识迁移过程。职校语文教学内容繁复,头绪错杂,课时偏紧,任务重大。这就必须突破盲目攀比普高教育的观念,以讲实效、重实用为特色,显示职校教育之所长。在课程结构设计和施教过程中,抓住训练的根本,削枝强干,以简驭繁,以表达定摄取,以写作促融合,突出智能主干,协调”四能“发展,构建以思维发展为主、说写两翼并举的教学模块。从而以简约有效的教学模式,概要反映学科基本结构,兼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综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2转变课堂设置,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一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只有学好语文知识,掌握好母语,才便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字词不识,理解能力较差,其它学科的学习无从谈起。二是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态度、习惯、创新能力、发展意识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课堂上才能流淌出和谐的音符。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许多教师作了大胆尝试:质疑讨论、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入课件、走进自然、实地参观等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舞台,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举办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活动。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文学社团、报刊、电台,、广播站、让学生当编辑、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演、演员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以此拓宽对语文的学习。

篇3

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住房制度变革的步伐,智能小区、文化小区、生态小区等相继出现,住宅第一次从以居住为主,变革到以理想化为主。可是因为居民小区中使用煤气及液化气的数量众多,再加上用电负荷超大,便造成了火灾隐患的增加。再加之一些小区在物业管理上消防意识淡薄,极有可能产生非常可怕的后果。从最近数年间的火灾统计中可以发现,居住小区火灾数量占到城市总火灾数量的四成。如何以消防管理消弭消防隐患,是当前需要亟需考虑的问题。

一、居民小区消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小区没有前瞻规划意识。居民小区被成片开发出来,多幢住宅矩阵布局,规模很大,配套设施众多,有的配套设施在初始规划时并不存在,是后来添加的,这就给火灾危险机率增大提供了方便。再者因为物业管理上的欠严格,很多业主将车库等附属设施擅自改装,随意使用大量可燃物质当作装修材料,用电用火管理极端混乱,万一产生火灾,则非常难以控制。

(二)消防设施保养工作不到位。一些居民小区的消防设备与器材长期和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下,出现很多丢失、损坏、被盗、年久失修的问题,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更为严重的是晚上有很多私家车停靠在道路两侧,使得消防车道形同虚设。若出现火灾,则救援不容易开展。

(三)物业管理者消防意识不强。地产开发商及物业公司在保安、保洁等方面投入的财力较多,对消防管理则相对短视。虽然我国消防法里明确规定了物业服务的消防责任,可物业服务企业很多都不能贯彻落实。不设置专门的消防管

理机构,不建立自救组织,不及时维护消防设备,对出现的火灾无法有效扑救。

(四)居民自身消防意识不强。很多居民没有接受消防教育的机会,消防责任意识不强,自救知识匮乏。在用油、用气、用电等方面,不知道正常的方法。当出现火情时,很多居民想不到报警,甚至有些居民担心灭火要收费而不敢报警。另有一些居民不了解火灾特点,随意处理,不仅达不以灭火目的,反而让火灾扩大化。

二、居民小区消防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构建居民小区消防管理机制。用规章制度的方式明确开发商、物业、业委会、业主的权利义务。由政府组织,并联合公安、消防等多个部门,制定出居民小区专项消防管理规定,规定里要确定各组织及人员的职责权限、对于损坏消防设施的赔偿责任。同时应当明确物业公司同服务公司的消防设施保养维护合同,并认真落实消防设施年检制度,针对公共设施、消防车道、安全通道等进行巡检并随时记录。物业应当同装修业主协议形成《装修保证合同》,并可以适当收取消防保证金。建立小区同公安机关的消防联系,对于可能出现的违法情况及时处理。随时关注小区中的临时建筑、古旧建筑改造问题。

(二)建立健全消防监督系统。

对居民小区进行消防监督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安消防部门、二是物业与居委会、三是居民个人。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先由公安与消防部门带头制定出符合本小区具体情况的监督框架与实施制度、明确责任与相应的制约机制。接下来让每个小区可以有专业的消防监督管理人员,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保障其管理能力可以胜任监督工作,形成从消防部门到小区,再到每个楼层,各层级都存在合格消防管理的格局。规定出公安消防机构监督检查消防工作的重点及频次;规定出物业及居委会的巡检方法,力争做到有组织管理、有制度保证。再者,需要明确业主有维护保养消防设施及举报损毁消防设施行为的义务,明确业委会对物业与居委会有消防管理执行情况的督促权利及责任。

(三)增加消防安全宣传力度。

对于居民普及消防知识,在宣传上应当采取重要时段与日常时段相结合的办法,采取固定场所与流动宣传相结合的形式,重点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当居民初次入住时,便组织召开相关的业主会议,并且确定今后业主会议的招开时间间隔。将小区当作重点宣传实例,保证公共消防宣传到位,对消防设施、安全通道、消防车出入位置等进行明确规定。居民需要配合物业与消防部门在必要位置张贴消防提示性语言。第二,在火灾多发时段、主要节假日时,应当开展专项消防培训及宣传工作,主要是讲解消防逃生方法、火灾初始阶段的扑救方法、正确报警方法等。第三,利用小区的电子显示屏、固定通知栏、广告栏等通报警示性火灾案例、及时普及同消防管理存在关联的法律法规等。第四,建立住宅小区消防义务宣传制度,在居民上下班时间,用散发传单的形式扩大宣传效果。第五,定期组织居民消防知识比赛。通过以上丰富的消防宣传活动,达到消防知识的基本覆盖,提升所有居民对于消防安全、消防管理、消防设施维护的认知程度,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约束,在根本上防止出现居民小区消防管理漏洞。

(四)建立居民参与的消防安全演练制度。

物业公司与居委会可以每年带头组织,在公安消防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形成科学周密的灭火方案,把握准确部位,制定定期演练计划,在全员参与下,实现火灾扑救的直观感受,加深消防安全管理认识,以达到掌握火灾初期控制程序、掌握正确报警方法、掌握灭火设施使用范围、掌握人员疏散方法的目标。在演练实战中锻炼消防组织强化能力、培养小区居民消防意识,并可以起到测试消防设施的作用。

三、总结:

居住小区消防安全不仅关系着小区自身管理,同时也与城市规划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仅简单地概括了当前居住小区的防火对策,城市建设的变化让旧小区减少,新小区增加。新建小区在防火方法上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探讨,这是需要在实践当中随时予以关注的。

参考文献:

[1]王铁石.引用消防标准化管理机制 完善城市社区消防安全管理服务功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

篇4

但近年来管理层出台的一些管制措施对票据市场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一些地方的票据业务增长幅度急剧下降,票据市场相对萎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以票据业务总量占全国2%的票据中心城市武汉为例,2001年票据业务总量为731亿元,同比增72%;但2002年该地区票据业务总量同比增长小于20%,票据承兑、贴现增幅大大下降;2001年一季度再贴现发生额为21亿元,2002年再贴现业务没有发生一笔,完全停滞。国内其他票据中心城市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票据业务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由此,严厉的金融管制约束票据业务发展与金融创新推动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成为下一阶段的主题,金融创新作为规避管制和推动业务发展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票据市场的现实需求。

一、当前票据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严厉的金融管制

一般认为,金融管制对规范金融机构业务经营、防范金融风险起着积极作用。但这种管制必须适时、适度,即符合当时的形势需要,否则会阻碍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健康发展。就我国票据市场而言,近年来已经走上了稳步、快速的良性发展之路,此时首要的是扩大市场规模、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票据市场具有的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引导规范商业信用、促进银行资产结构优化和作为央行宏观调控工具等多方面作用,其次才是纠正违规和适度管制。2002年我国票据业务量急剧下降,票据市场出现萎缩,与过于严厉的管制有着很大关系,这些管制措施不利于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对市场的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成了当前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瓶颈”。

1.票源管制:5%的比例限制不利于票据市场规模的扩展。2001年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加强开办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的承兑汇票规模不得超过上年末存款余额的5%。出台这一管制措施的初衷在于防范风险,但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却十分突出。(1)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明显限制了票据市场规模的扩展。目前银行承兑汇票是票据市场的主要票源,对总量实行比率限制必将导致整个票据市场票源不足,影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且实践中各商业银行按此要求层层下达比例控制,对票据业务的正常发展产生实际上的损害。(2)无法有效控制票据风险。商业银行依照规定能够将承兑汇票业务的规模控制在5%比例之内,但5%比例以内承兑汇票的风险包括伪票风险、套现风险、无真实贸易背景风险等依然存在。(3)不利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优化。票据业务不仅为银行增加利润,而且是优化银行资产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可以视资金富裕情况,通过签发承兑汇票、卖出已贴现汇票、办理贴现或转贴现等操作,调节资产流动性、提高资产收益,进而达到优化资产结构防范风险的目的。将银行承兑控制在存款余额的5%以内的规定与原来将贴现纳入75%存贷比例考核相比,银行办理贴现的空间明显缩小。

2.利率管制:过高的再贴现利率剥夺了银行盈利空间。2001年9月,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提高再贴利率的通知》,将再贴现利率由2.16%提高到2.97%,提高了37.5%。这项举措减轻了人民银行的再贴现压力,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1)银行和企业办理票据业务的积极性明显降低,票据市场业务量因此萎缩。随着市场的发展,票据贴现市场上已初步形成了以再贴现利率为基础,以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贴现利率,一般在3.3%—3.6%左右,这样对银行而言,其贴现和再贴现之间的利差收益只有0.33—0.63个百分点,考虑到贴现和再贴现过程中的各种交易费用,银行已基本无利可图。如果银行相应提高贴现利率,则一方面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不利于促进当前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民间票据市场的滋长,这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现实。(2)再贴现率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具有指导效应,提高再贴现率意味着中央银行在紧缩银根,这与目前我国支持扩大内需,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矛盾。2002年2月21日人民银行再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唯有再贴现利率没有下调,从而进一步缩小贴现率与再贴现率之间的利差,票据市场利益决定机制再次受损。

3.苛求的金融监管:挤出票据风险的同时也挤出了票据信用。有效的金融监管对规范票据经营行为、防范票据风险至关重要,但过于苛求的金融监管同样会对票据业务的发展形成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作为信用基础的商业信用并不发达,实践表明,票据业务以商品交易为基础,以真实票据为前提,对引导和规范商业信用,将分散的商业信用引导到银行信用轨道上,从而“倒逼”商业信用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以金融监管工作为重心进行机构调整后,监管部门不断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和贴现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等违规行为,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此举对防范信贷风险起到一定作用,但在目前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责任和利益的不对等的情况下,必然影响到商业银行开拓票据业务的积极性,从而阻碍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这种将票据贴现资金等同于信贷资金严禁入市,过分要求银行保证企业贴现资金专款专用和全程管理的做法既有悖于票据的抽象性也不切合实际,苛求的金融监管在挤出票据风险的同时也挤出了票据信用。

二、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前提:放松管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金融改革如火如荼,金融监管主体不再墨守成规,而是积极顺应世界经济金融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不断进行金融改革,如美国对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的放松管制,日本近年连续推出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等,这些改革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放松管制。从我国情况看,严厉的金融管制对票据市场的发展已经形成瓶颈,制约着市场扩容和功能提升,我国票据市场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和取得进一步发展,从管理层面上来说,应及时适度放松管制。

1.放松票据市场利率管制,适应市场化需要。目前贴现的市场利率在3.6%左右,这是由市场供求双方根据银行贷款利率决定的,反映了以票据贴现方式获取资金应付出的成本。银行作为资金供给方,如果提高贴现利率,则企业的资金需求必然减少,这意味着银根紧缩和票据市场发展受阻;如果不提高贴现利率,则银行几乎没有盈利空间。为加快票据市场的发展,同时给商业银行一定的盈利空间,人民银行有必要降低再贴现利率,对再贴现率定位应由市场供求双方决定,适应市场化需要,而不能由单方确定,另一方被动执行。

2.放松票源管制,取消对银行承兑汇票5%的比例限制。银行承兑汇票的需要量是由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易价值量决定,或者说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与银行存款余额并无必然的联系;通过5%的比例限制以期达到降低风险的做法既缺乏科学依据和实践佐证,而且比例明显偏紧。目前我国的票据市场还不发达,银行承兑汇票总量占GDP之比还相当低,说明经济发展对这种信用形式的需求还很大,必须鼓励企业在商品交易中使用银行承兑汇票,支持和引导商业银行发展票据业务。目前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出现了一些违规和风险问题,有商业银行原因,有企业原因,还有管理制度不适原因,这些问题通过完善票据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大事后监督可以得到解决,客观存在的风险比信贷风险小得多,基本上可以控制,对银行承兑汇票进行比例限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和控制风险。

3.放松金融监管,创新监管理念,为票据市场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金融管理当局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发展,通过法律、法令对金融机构实行管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监管,维持金融业的稳定来保持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这是金融监管的最终目标;同时,处在金融监管的环境中,银行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在市场竞争和金融管制的夹缝中求生存是一个无可厚非的事实。显然在一个过于苛求的监管环境中二者要达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平衡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一个高效、宽松的市场环境。对当前的票据市场来说,完善、发达的市场对经济金融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作为资金需求者的企业创造了融资便利,由此形成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从目前情况看,过于苛求的金融监管与票据市场的现实发展需要并不吻合,实际上破坏了市场平衡,导致交易量萎缩、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受损,必须放松过于苛求的金融监管,实行适度监管,为票据市场的新一轮发展和质的提升创造宽松的环境。鉴于我国票据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实况,应树立边发展边规范和在发展中化解风险的理念,切不可采取苛求监管的做法,以致在挤出市场风险同时将信用也挤出。

三、当前中国票据市场的金融创新思路

关于金融创新的成因,经济学界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金融机构的内在需求,即金融机构为追求潜在利润而进行的金融创新;另一种解释认为是外在供给所致,即金融机构为逃避金融管制、规避风险进行的金融创新。纵观我国票据市场,金融机构将票据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外在环境又存在严厉的金融管制,票据创新的内在和外在诱因均具备。无论哪种原因,金融创新无疑会起到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充分发挥票据市场融资、信用、宏观调控、降低风险的功能,使票据市场摆脱目前的低迷和困境状态,推动票据市场的发展。

(一)放松对银行承兑汇票必须具有真实性贸易背景的苛求,将其作为融资性票据发展

融资性票据与真实性票据相对应,是指没有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商业票据。票据在承兑、贴现过程中不强调具有真实贸易背景则意味着这种票据就是融资性票据。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信用放款,但比信用放款更为优良的融资信用工具。之所以进行融资性票据业务创新,不强调真实性贸易背景,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要求我国进行融资性票据业务创新。随着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西方国家早已抛弃真实票据要求(即现在我们强调的真实贸易背景票据),企业凭借自己的信用度来发行商业票据已成为基本的票据融资形式。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融资性票据市场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美国的商业票据市场和欧洲票据市场的主要交易工具都是商业票据,这种商业票据不要求具有真实性贸易背景,企业仅凭信誉就可以签发,是一种纯粹的融资性债务凭证。这些经验和做法为我国发展融资性票据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中外资银行竞争的加剧,中资银行迫切需要开办融资性票据业务。

2.我国经济金融转轨为融资性票据业务创新创造了适宜的外部环境。我国一直未主张发展融资性票据主要是受限于1995年制定的《票据法》,而当时中国面临特殊的经济形势,通货膨胀达到了顶峰,整个社会信用、经济秩序混乱、社会乱办金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经过6年经济转轨,当时的通货膨胀已转化为现在的通货紧缩,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也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出现被动收缩,近几年一些银行的新增存贷比连50%都没有达到。而且票据市场已经走上稳步快速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从试点开始逐步开放融资性票据业务就具备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3.融资性票据在我国已经有现实的需求和基础。尽管有关法律对融资性票据进行了限制,但实际上由于我国融资工具缺乏,银行承兑汇票已经常被作为融资工具使用。根据监管部门对票据业务检查,商业银行已经采取开新票还旧票、超商品交易金额签发银票等多种变通方式,对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出票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这实际上是使用融资性票据。尽管监管部门对这些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管制,但效果不佳;同时在一些地方的民间票据市场上,融资性票据业务也有较大的发展。这说明融资性票据在我国已经有较大的需求和现实基础。

4.发展融资性票据可以节约监管成本。目前监管部门对已经有着较大需求和现实基础的融资性票据业务主要采取了防堵措施,事实证明此措施效果不佳,票据“违规行为”屡禁不止,而且花费较高的监管成本,包括信息收集成本、监督检查成本等直接成本,还包括过度监管带来负面效应形成的间接成本,也就是在挤出票据风险的同时也挤出了票据信用。在这种情况下开办融资票据业务,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加强引导和规范,有效控制风险,无疑能够有效降低监管成本,同时有利于中国票据市场的长远发展。

5.融资性票据更符合票据无因性特征。票据是一种无因的债权凭证,票据的原因作为其基础关系同票据上的权利、义务是分离的,当债权人持票据行使票据上的权利时,可以不明示其原因,只要占有了票据,就可以向票据所记载的债务人请求票据表示的金额。从这点上说,过分强调票据真实性贸易背景以及严格审查票据的原因关系与票据的无因性特征背道而驰;不强调真实性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则更加符合票据无因性特征,也更能遵循票据演变发展规律。

如同其他金融创新一样,融资性票据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在对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带来富有建设性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其中最大的问题亦即推行融资性票据最大的障碍就是创新带来的风险。当然这种创新本身会使金融机构资产结构优化,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消除了风险,相反发展融资性票据在减少风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风险。因此必须做好配套措施,强化对融资性票据的风险控制。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分阶段逐步放开融资性票据,在区域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先进行试点,积累相关经验后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目前运作成本较低的方案是直接将银行承兑汇票“改进”为融资性票据,即选择一些资信情况较好、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流量稳定的大型企业进行试点,不再强调其签发的单笔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然后推广到效益好、信誉高、管理规范的中小型企业;最后是建立专业性的商业票据发行公司和规范的票据交易所,通过严格控制票据再贴现,鼓励转贴现和票据转让行为,活跃和培育规范、高效的融资性票据市场。

2.实行“一户一行”管理制度,企业只能在一家主开户行银行签发融资性银行承兑汇票,这家银行就是企业的管理行,管理行对企业开票情况进行监控,尤其是对开票限额进行控制:(1)销售收入控制法,要求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不超过上年销售总额的一定比例,从实际情况看,生产型企业通常应在上年销售收入的1/5以内开票;流通型企业按上年销售收入的1/10控制。(2)资产负债控制法,要求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额与企业其他负债之和要小于企业资产总额,其资产负债比率须控制在85%左右。(3)现金流量控制法,从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中寻求合理的经济评判标准与监控机制,通过分析和掌握其现金流量,正确评价票据融资的偿债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使票据融资保持在可以控制的安全性、流动性和风险限度以内。应该说这一评判标准较具科学性,因为票据融资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企业短期资金流动性需求,通过分析现金流可以预测一个企业未来某个时期的现金回流情况,以便确保票据融资如期得到偿付。

3.银行在签发和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时必须如实逐笔将其录入到信贷登记系统中,由于信贷登记系统所有信息共享,当企业签发票据与其现金流量不对称时,银行可以停止对该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4.建立票据融资企业退出机制,约束企业严格守信,对出现银行到期垫款的融资性票据的情况,由监管当局采取警告并勒令还款、黑名单通报直至取消票据融资资格的处罚,淘汰劣质企业,净化市场环境,有效降低市场风险。

(二)应大力推进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

商业承兑汇票作为一种便利的结算和融资工具,在发达国家的信用制度乃至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在我国,商业承兑汇票发展缓慢,基础薄弱,市场规模偏小,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企业逃废债较严重,企业信誉度很低,加上市场缺乏企业以外的强力推动,这些因素使得由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很难得到社会认同。事实上,从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以及票据市场现状看,扩大市场规模,大力发展商业承兑汇票相当有必要:(1)商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商业信用不发达使得信用发展不是遵循由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演进的自然过程,而是由银行信用反推商业信用的发展。当前通过发展商业承兑汇票这一载体将对商业信用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通过授予企业商业承兑汇票签发资格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步改善社会信用环境。(2)签发商业承兑汇票的成本较低。与银行承兑汇票相比,商业承兑汇票仅靠企业信用就可以签发,它不需要企业到银行三番五次申请,也不需要向银行交纳保证金、手续费,企业花费的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商业承兑汇票主体较简单,通常只有一对主体,信息容易获取,银行监管较方便,管理成本相应降低。(3)银行能够通过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操作盈利。商业承兑汇票签发后,银行可以对其进行贴现、转贴现,还可以申请再贴现,这无疑能够增加银行的贴现收入。(4)企业自身也愿意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不仅能获得融资便利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而且能提高资金利用率,支持企业加快发展,还可以树立企业形象。因为企业一旦获得签发商业承兑汇票资格,首先意味着企业拥有一笔很大的无形资产,说明企业形象、信誉度非常高,这对企业的发展相当有利。(5)商业承兑汇票签发的安全度较高。与融资性银行承兑汇票不同,商业承兑汇票的签发必须强调真实性贸易背景,主要原因在于:商业承兑汇票主要以企业信用作保证,而企业信用尚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通过要求真实性贸易背景限制可以大大降低这种不确定性,排除恶意融资行为;而且,商业承兑汇票简单的流转关系,使真实性贸易背景要求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基础,管理层很容易进行监测和控制,商业承兑汇票必须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要求才能有效提高票据签发的安全度。

我国商业承兑汇票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由人民银行推动,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主要是如何规范管理和防范风险。实践证明,通过金融创新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这些创新性制度安排包括:(1)推荐制度,企业的主开户行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推荐,为人民银行选优企业提供参考。(2)评级制度,人民银行认定的权威性评估公司对待选企业进行评级。(3)公示制度,由人民银行对候选企业名单在银行系统进行预公布,广泛征求各方意见。(4)审批制度,人民银行对候选企业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5)管理行制度,企业的主开户行为管理行,监控企业的开票及承兑情况,对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办理贴现和转贴现,用银行信用弥补企业信用的不足,为推动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提供保障。(6)公告制度,在新闻媒体上公告,列出企业和管理行名单、商业承兑汇票承兑额。(7)检查制度,人民银行对签票企业及管理行的业务开办情况进行现场检查,纠正违规行为。(8)评先制度,定期评选商业承兑汇票优秀管理银行和优秀企业,实行正向激励。(9)淘汰制度,每年对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开办不佳、到期未能及时兑付、超限额超期限签票以及签发无真实性贸易背景票据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吊销签票资格。

通过以上制度创新,解决了票据市场上两个极为关键的问题:(1)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推荐制度、谈话制度、公示制度、公告制度的推行,银行可以获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信用情况,企业借助于管理行可以了解签发商业承兑汇票企业的有关信息,从而大大减少签票企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机会,有利于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2)风险分摊问题。签票企业通过管理行制度、淘汰制度,受到相应的约束和管制,承担到期不能兑付就退出市场的责任,但企业通过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增加了一笔无形资产,同时降低了资金成本;管理银行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企业进行监测管理,但获得了票据贴现的利息收入,权责对称;人民银行对企业进行审查和管理,进行市场准入,要花费成本,同时承担一定的政策风险,但通过推行商业承兑汇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商业承兑汇票的市场风险和收益实现了高水平的对等,较好地解决了风险分摊问题。超级秘书网

(三)建立票据专营公司

所谓票据专业公司,就是专门从事票据市场交易的法人公司。一般来讲,票据经营大约有四种运作模式:柜台交易模式,就是银行设一个票据交易的柜台;专营窗口模式,就是银行开辟专业性的票据业务窗口;交易所模式,就是建立经纪人共同交易的场所;票据专营公司模式,就是建立法人公司,专业从事票据市场交易。从实际来看,前两种模式我国都已经实行,但成效并不理想。设立交易所则需要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以商品交易为基础的承兑汇票,难以满足金融产品标准化的要求。从英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票据专营公司是一种较好的可行模式。

从我国来看,由于目前票据市场发展存在多重的制度性缺陷和阻碍,成立票据专营公司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有利于解决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存在的制度性问题。票据专业公司作为高效率的机构,可以加大票据市场拓展力度,促进业务的发展,提升市场规模;有利于防范票据业务经营风险,实现票据业务的市场化和规范经营;有利于形成票据市场发展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竞争机制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票据市场的形成发挥孵化器的重要作用。票据专营公司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监督和管理,采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组建,实行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体制,参股单位可以是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业务活动范围包括:(1)对企业办理商业票据的承兑和贴现;(2)对金融机构办理商业票据的回购和转贴现;(3)与金融机构开展商业票据的买卖;(4)办理短期信用票券质押;(5)受托办理企业的短期债券的发行和还本付息;(6)提供短期票券投资和融资的信息咨询服务;(7)充当票据市场票据交易的中介;(8)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票据鉴定服务等。资金来源可以为自筹,或通过再贴现、回购等方式向人民银行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也可以向商业银行进行同业拆借,还可以持有未到期票券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贷款。

参考文献

篇5

一、房地产虚热易发生泡沫累

篇6

 

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选拔赛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的形式下,由国际英语大赛组委会和英语沙龙杂志社在全国发起的一项赛事。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不亚于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ational English Contest for College Students 简称NECCS)和全国CCTV大赛。因而此赛事受到了全民的关注,尤其是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的重视。其宗旨不仅仅是通过大赛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有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新人,更多的是想通过大赛,选拔出一批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以增进中外了解和友谊为使命的新人。正如大学生英语竞赛一样,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选拔赛不干扰正常教学,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它是作为一种积极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的,对英语教学起着一种良好的促进作用(李树德,2009)。总体而言,此类赛事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升。此赛事包括大学组和成人组。下面,笔者就大学组的赛事做一评述。

一、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

在地球因全球化的加剧而得名“地球村”的今天,英语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国际舞台上学术思想的语言、科学研究的语言、技术发展的语言、国际贸易的语言以及各种娱乐和消遣的语言,是地地道道的国际通用语。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试用“流利或合理的”英语的人口已多达十几亿与时俱进,占了全世界人口的1/5以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英语已不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的专有话语,而是已经成为了全球化下的国际通用语。然而,当我们在借助英语了解外部世界的璀璨之时,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作为华夏子孙的年轻的我们肩上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与责任把中国,一个具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的世界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来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推动中外交流的脚步,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选拔赛的指导思想是紧跟时展的,是与时俱进的,附和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利益的论文格式。建立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交流大使选拔赛的目标也就成了:通过大赛,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有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新人;选拔出一批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以增进中外了解和友谊为使命的新人。其终极目标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凭借英语语言的优势,汲取其他文化的精髓,丰富、充实本民族文化,即达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故为今用、洋为中用;通过交流,让不同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互相包容、相互学习、和平共处、共同繁荣,从而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

二、灵活多样的题型、丰富多彩的内容

1. 灵活多样的题型

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选拔赛题型灵活多样,有:即兴演讲(impromptu speech)、看图说话(picture description)、听力题(listening comprehension)、影视配音(dub for movie or television),和写作(writing)等。题型设置可以说是包含了听、说、读、写、译等五大技能的检测,能全面考察参赛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精神,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促进其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各赛区的选拔赛可根据自身的特点、不同的赛程对其提供的题型进行筛选、改动。在云南赛区各高校组织的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选拔赛中,昆明学院和昆明理工大学两所高校的赛事受到了云南省教育厅的表彰。下表是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云南赛区昆明学院选拔赛的题型。

国际英语大赛文化交流大使云南赛区选拔赛(昆明学院赛区)

 

比赛项目(Items)

时间(Time)

要求(Requirement)

分值(Points)

得分 (Score)

1.自我介绍

Self-

introduction

1 minute

选手表现大方,介绍方式有特色、有创意

(natural and creative)

10分

10 points

 

2.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Questions & Answers

2 minutes

选手所答信息准确、全面(precise and comprehensive)

30分30 points

 

3.即兴演讲

Impromptu Speech

3 minutes

选手审题准确与时俱进,语言表达流畅、有条理、有见解;肢体语言运用恰当

(fluent, well-organized, with proper body language)

40分

40 points

 

4.才艺表演

Talent Show

1-2 minutes

选手表演到位,台风自然,有民族特色

(natural,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篇7

 

多年来,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处于投入多产出少的尴尬境地。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只能靠死记硬背来习得词语,反复做题通过考试内容图式,而主动的输入和输出较少。Krashen (1982)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1]。没有足够的输入就不能产生有质量的输出论文格式模板。写作作为一种重要的输出形式,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利用图式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种尴尬的境地,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一、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心理学家Bartlett[1]在自己的著作中第一次谈到图式。所谓图式是以等级层次的形式在长期记忆中储存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识能力的信息模块。图式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Carrel[2]等人提出的。在他们看来,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首先要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和背景知识联系起来,然后才能理解输入的新信息。

图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语言图式,指作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内容图式,即词汇、语法和句型的基础知识。语言图式是英语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论文格式模板。写作时,作者根据文章的关键词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是放在实际的语境中,却是不那么地道。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内容图式。形式图式是指作者对写作体裁、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即学生对各种文本篇章结构的知识。

二、图式理论对英语写作的启发

(一)、积累语言图式,做到有米可炊。

图式是在例子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图式的形成和激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内容图式,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词汇。这里不是指单纯地死记硬背单词表中或课文中出现的生词,而是联系已知的单词,将新词适当的进行分门别类,并且掌握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词汇搭配多数是约定俗成的,因此固定搭配也是词汇积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论文格式模板。

(二)、增强内容图式,做到与时俱进。

所谓知识不仅是指语言知识的学习内容图式,而且包含更广泛意义的知识,如英语国家的民族特质、地理风情、文化习俗等背景知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知识的更新速度是如此之快。因此,学生除了要学习课本知识之外,更多的是阅读大量课外杂志、新闻报道等,增强大脑中内容图式的存储,并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其内容图式。

(三)、了解形式图式内容图式,整理思维模式

三、结语

了解图式理论及其类别只是纸上谈兵,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才是关键之举。因此,理论知识和前提条件具备的情况之下,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布置写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让他们在不断地练习中得到提高,并给予及时的回馈与建议,这样学生才能保持高度的写作热情,其写作能力才能最终得到全面真正地提高。

参考文献

[1]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Pergamon, 1982.

[2]Carrell.Schemata Ther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 [J]. TESOLQuarterly, 1983,17(4):553-573.

篇8

我们已经走进知识经济时代,即以知识的创新和知识迅速转化为技术引导经济发展的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应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要追求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的零距离;专业设置应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则和个人的发展需要;课程体系要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体现高职特色;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应是多姿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也应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批地方职业大学建立至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有一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着规模小、效益低、发展慢、就业率低等问题,现有的办学规模与规划办学规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教学内容不能跟工作岗位设置良好的结合,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好的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一些高职学校的在课程开发中脱离市场需求,没有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达不到企业等用人部门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上随意性较大,盲目跟风上专业,造成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二)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重视课堂教学、课本教学,强调教师讲授的主导作用。一些教学改革没有深入企业、市场,没有对专业本身的需求进行细致的调研论证,盲目删减课程,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完整性、亦不利于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

(三)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有望进一步加强

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而学校缺乏政策支持与长期发展目标,使得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实际运行停留在某一时点,不能有效循环。大多数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能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

(四)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双师型”教师匮乏,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缺乏一专多能教师。企业优秀人才进事业单位较为困难,“双师型”人才很难补充进来。

二、如何确保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相匹配

订单式培养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大学内短期设置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不来人的难题。

(二)教学方式、手段向现代教学方式、手段转化

首先,教学方式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实现个人成材、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其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数字图书馆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而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三)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提倡“以做带学、学做结合”,学校教育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依托工作现场作为学生学习技能训练的基地,为学生毕业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9

《科学时代》杂志设有社科经济、教育研究、自然科学、城市建设等版块,每个版及栏目设置如下:

社科经济版块:主要栏目有社科论坛、经济发展、科学管理、金融研究、政法论坛、党建之光等。

教育研究版块:主要栏目有教育教学、机电教研、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教改、学校管理等。

自然科学版块:主要栏目有科技论坛、工作研究、技术报告、学科进展、医药研究等。

城市建设版块:主要栏目有城市建设与规划、桥梁道路建设、环保与污水处理、交通管理等。

二、来稿要求

1、文稿要求内容新颖、论点明确、力求文字精炼、准确、通顺,文题简明扼要,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书写规范,文责自负。凡来稿在2个月内未得到稿件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请勿他投。

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欢迎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并请注明联系电话、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

3、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专项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

4、稿件确认刊载后,作者需按通知数额支付审定出版费用,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上述费用可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科研经费或其他费用中支付,确有困难者可申请适当减免。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1册,以供用途。

本刊来稿必复,如采用将在一周内通知作者,望作者来稿前请与编辑部联系,以便查收。

三、来稿请寄:

北京市五芳园邮局40-035信箱 (100040) 《科学时代》杂志社编辑部

篇10

《科学时代》杂志设有社科经济、教育研究、自然科学、城市建设等版块,每个版及栏目设置如下:

社科经济版块:主要栏目有社科论坛、经济发展、科学管理、金融研究、政法论坛、党建之光等。

教育研究版块:主要栏目有教育教学、机电教研、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教改、学校管理等。

自然科学版块:主要栏目有科技论坛、工作研究、技术报告、学科进展、医药研究等。

城市建设版块:主要栏目有城市建设与规划、桥梁道路建设、环保与污水处理、交通管理等。

二、来稿要求

1、文稿要求内容新颖、论点明确、力求文字精炼、准确、通顺,文题简明扼要,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书写规范,文责自负。凡来稿在2个月内未得到稿件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请勿他投。

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欢迎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并请注明联系电话、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

3、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专项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

4、稿件确认刊载后,作者需按通知数额支付审定出版费用,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上述费用可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科研经费或其他费用中支付,确有困难者可申请适当减免。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1册,以供用途。

本刊来稿必复,如采用将在一周内通知作者,望作者来稿前请与编辑部联系,以便查收。

三、来稿请寄:北京市五芳园邮局40-035信箱 (100040) 《科学时代》杂志社编辑部

篇11

 

0.前言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信息媒介的出现,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求转变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创新。

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了解读者需求,充分运用各种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向读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服务,靠主动化、个性化的读者服务来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

1.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新特点

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永远的核心主题。网络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形成,这就给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带来了新影响,产生了新问题,使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1.1图书馆馆藏内容和载体更加多样化

在网络环境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内容方面,知识经济社会,知识不断创新、老化加速,人类的知识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急剧地更新和老化,根据美国培训与信息协会 (ASTD)的统计,在近十年中全球知识量增长了一倍,并正在以每18个月翻一翻的速度递增。在这种情况下,原有馆藏内容收藏模式势必加以改变,才能满足读者对图书馆信息内容的需要。在载体方面,磁盘、光盘、数据库、电子图书等多种信息资源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印刷型资料为主的馆藏结构。这种电子信息资源存贮量大,携带方便,所以,可以肯定,电子出版物应该将逐渐成为未来图书馆的最主要的收藏对象。

1.2图书馆的读者需求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深

网络环境下,信息时代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量的激增,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的中和化、整体化越来越强。担负着教学科研任务与学习任务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是高校图书馆每日面对的两大最主要读者群体。这两大读者群的身份特征和职业特征,决定了他们的信息需求的学科内容范围广,层次方面的深。他们不仅希望能在图书馆查阅到综合性文献,希望尽快掌握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和新进展。同时也希望在图书馆获取到教学、科研、学习方面的文献外,更希望获取现代信息社会最新最快最好的信息内容。

1.3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多样化,方式多样化

网络环境下,由于载体的多样化,信息需求的复杂化,这些变化,必然地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加全面,服务的方式方法更加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单纯的文献服务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必须向集文献服务、联机检索服务、查询服务、文献传递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服务转变。图书馆除提供常规性的服务,如可在网络上查询、阅览、下载信息等外,更要提供如OPAC服务、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远程登录、专题讨论、电视会议、图文信息等高层次的服务。通过文献检索数据库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综合处理后,还可为读者提供增值信息服务,甚至包括图像理解、语音识别、视频情节理解等内容的服务。

2.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的新思路

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对读者服务进行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思想观念的转变

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以思想进步和观念更新为先导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同样离不开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科技论文。要与时俱进,从上到下,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并把这一思想转变贯彻到为高校读者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去。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才有可能发生与时代同步的变化,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才可能完善,服务水平才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2服务方式的探索

网络环境的形成,使得高校图书馆必须以网络为平台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采用全方位的、主动的、全天候的、交互式的信息服务模式。高等院校的图书馆要及时发现并采取得务措施应对这一变化。

服务方式的创新求实要改变传统单一、被动式的服务方式,要利用主动介入、导向来创新服务手段,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要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立网络导航系统,编制学科、专业和专题网络检索工具、网络检索指南等。科技论文。要发挥网络化优势,提供CDROM数据通信、国际联机、电子邮件、图文传真等多种服务,以追求读者满意为标准,用人性化、信息化、网络化登记丰富创新造型的服务手段来赢得读者。

2.3服务内容的创新

(1)要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分析了解读者的需要,要在充分了解、预测读者的阅览需求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本馆所提供的读者服务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并及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深层次地开发各种信息服务、特色服务、自我服务和网络个,始终站在读者的位置去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形成一个全新的服务格局,从而推动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做好读者导读工作。导读服务是一项主动为读者服务的工作,通过导读服务,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更加充分地利用馆藏资源。特别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系统地积累,开展网络咨询导读;利用图书馆的网页宣传报道,主动向读者介绍本馆的数字化馆藏情况和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及不同专业的特征,积极开展专题图书导读服务、学术问题导读服务及休闲娱乐型的导读服务等。

(3)善于利用科学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进行服务内容的创新,还必须要在现代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在本馆自身文献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拓展信息服务新渠道,开发信息服务新功能,积极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信息网上服务、网络教育辅导服务等,追求信息服务的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率和全方位的服务。

3.结束语

总之,当今的时代,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各种服务的创新和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的创造性劳动。科技论文。面对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带给图书馆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创新创造这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高校图书馆应该顺应时代变化,加强管理,开拓创新。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创新工作刻不容缓,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要与时俱进,必须走服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芳玲.关于高校图书馆创新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6).

[2]姚冀越.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19-21.

[3]张家生,王立东.浅议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7):48-49.

[4]于立仁,刘润玲.博客: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工作新理念[J].青海社会科学, 2006(2): 146-148.

篇12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现代建筑设计是建筑艺术的塑造基础,通常在设计中需要表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考虑,现代建筑设计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子,必须得与时俱进,跟现实相结合,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寻求前进的方向,在有机结合我国特有的元素,来打造特色建筑,提高建筑美观。

二.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理解。

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这种文化既有别于巴比伦的拱券文化,也不同于古希腊的柱式文化。中国建筑的文化产生于中国这片特定的土壤,它离不产生它的民族土壤、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因此中国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丰富多彩,像从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区的山地建筑文化到的藏居、羌族的碉楼建筑等等,这一些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与建筑、与环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正是在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如颇具有华丽气质的北方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等。这些建筑都是产生在中国这片土壤中、发展在这片土壤中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第一的观念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蔓延,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现象,地域型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的建筑文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在受着猛烈的冲击。传统而精美的木工手艺渐渐消失,钟灵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堆叠的建筑所代替,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这种地步,这种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地步了吗?我们应该明白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它们的久远都是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这些生长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之所以能长存这么久远,就是因为它们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以及体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它是与当地环境和谐相处中形成的,我们应该改良、应该吸纳未来文化的影响,但这不是我们抛弃祖先留给我们遗产的理由。因此在我们这个有着辉煌文明史的国家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三.建筑与文化有机的结合。

建筑与文化犹如鱼水相依,是人类的永恒课题。建筑,为人类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砖瓦木石堆砌得遮风避雨处所;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先进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与建筑有着血缘的不解关系。建筑演绎出整个人类社会最具鲜活和充满和谐的韵律,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时代进步的镜子,经济发展的缩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集中表现,也正是建筑的个性和特色构成了城市的生命和灵魂。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一旦没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倘若建筑没有艺术情调和文化韵味,那它就失去了灵性,会因为缺少灵魂而成为钢筋和混凝土支撑的空壳子。总之,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二者息息相关,永无终结。

四.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1.现代装饰设计的思考。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装饰设计,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各国的审美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发展创新出更加心意的东西,其关键在与如何正式传统。发展劲头并创造未来。

现代建筑装饰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考虑,现代装饰设计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子,必须得与时俱进,跟现实相结合,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寻求前进的方向,事实上,今天我们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价值,还是两点---技术创新;文化内涵。在很多时候,文化含量还会给设计带来难以估量的附加值。

2.空间设计的应用。

中国已有的传统建筑的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具有围合式的院落空间,这种空间设计最初理念是使外界环境与室内空间形成过渡并增强院落的私密性,而后它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饿一个代名词,徽派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就都采用围合式院落,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以L形为基础的房屋围合,使建筑中不仅体现了现代生活的空间理念,同时给整个空间带来通透、大气的感觉另外,院落空间的设计同其它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木雕、石雕、彩绘、竹林等等相结合;同时,各种处理手法的应用,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空间的联想和回忆,使有限的空间产生无限的感觉。这样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统一,形成富有特征的空间序列,并且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用地,川军馆的空间原型是当地传统的安仁古镇庄园建筑,是四川地区颇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主要的空间特点之一就是多进式的院落组合,根据实际需要及经济条件,向四周摊开,在单一水平面上形成对院落的环绕或穿越,而川军馆由于受到基地狭长条件的限制,于是建筑采用了一种类似“竹节”的线性空间组织方式,即实-空-实-空的节奏性空间变化。

3.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主要形式。

(1).大气。

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气。

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

(3).富丽。

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丰硕的内涵,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

(4).重山林风水。

上述三个特点,仅指建筑物本身,未及其环境。若包容环境,中国建筑的传统性还有第四个特点——重山林风水。中国历代的职业风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称得上是选址专家。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当然是公认得宜于人类生存得最佳选址。

中国传统建筑不仅重自然得山林风水,也重人工得山林风水,让人工得与自然得谐调,院内的与院外的衔接,造成“天上人间”之境,使人产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旷神怡之感。

中国传统建筑的第四个特点,更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可见,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发展,以创造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

4.围院的平面空间。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5.轴线的空间设计。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

五.结束语。

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格调和责任,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有着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邵隽 浅谈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期刊论文] 《科技信息》 2010年23期

【2】王书鸿 浅析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以世博中国馆为例[期刊论文]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8期

【3】 贾栋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2012年5期

【4】王金浅谈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3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