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10 08:08: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学目标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目标论文

篇1

二、教学目标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通常使用“认识、理解、掌握、领会、把握、培养”等抽象笼统的词语进行表述,从而导致了教学目标含糊不清。无法操作、无法测量。因此,作为教师应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比如:“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默写、背诵、区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由此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例如:“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解释为什么黑暗的地方不长青草《科学》”。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说明学生做出这些行为的条件

行为的条件是什么,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包括时间条件、完成任务的辅助工具等。例如:“能够书写生字”这一目标的表述,就可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范字,按笔顺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就指明了如何书写生字。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

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包括熟练程度、准确程度、完整程度等。例如:“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能说出四种原因”,“至少答对八题”等。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表述能够清晰地向学生传达教师对学习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也便于评价教学效果。

另外,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把学习分为三个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最匠发展区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起点水平,使起点与达到目标之间的跨度适当。不同年龄的学生,其认知能力和原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年龄同—班级的学生,其思维习惯、认知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他们的年龄特点,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目标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的努力,能够达到所设目标。另外,在兼颐全班学生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重点突出。

对于每篇课文、每一节课都有多种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权衡,确定主要目标,避免目标主次不分,影响学习效果。但这也不等于忽略其它目标,因为主要目标需要其它目标的支持。其它目标明确合理,有利于主要目标的实现。

3、教学日标设计应注重目标的层次性。

篇2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这是《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数学课程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维”,发展学生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因此,在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时,必须将《数学课程标准》的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不能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目标,或是将其中的某个目标作为实现其余目标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如: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我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

①初步认识小数,知道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位小数。

②会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交流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经历观察、思考、交流、类推、归纳、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④初步学会把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学的意义和巨大应用价值,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既关注即时目标又关注远期目标

我国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是由学科课程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构成的。与原《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育更深层次、更高度的立意出发,确定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而涉及每一节课、每一单元、每一学期的具体要求没有阐述,要求实验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把局部教材和整体数学教材综合起来,从而把每个知识点或某一个单元、甚至一单元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对人的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起来。课程目标的实现,它不是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就能达到的。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系统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一方面在系统论整体原理指导下搞好总体目标到课时目标的逐级分解,使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都被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不要“贴标签化”,使数学教学商品化、课堂教学目标八股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同一层次内部不同目标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让它们构成整体形成合力,以此促进教学目标由低级层次到高层次的逐级实现。在达成即时目标的过程中,促进远期目标的达成,并将远期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既关注数学学科又关注其他学科

篇3

教学目标指的是在教学老师和学生要达到一种学习结果和标准,这种标准随着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复杂化而不断的变化的,呈现不同层次和变化。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必要加以提高。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被学术上誉为现代教育评价和课程编制的基础,其价值在于①为教学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②综合教育学目标细目和课程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③对教学目标的基点进行了调整。他是可操作性的也是可描述性的,可以体现任何教育机构和教育体系、教育哲学下的各种行为变化。

(二)国外目标分类理论的基本框架

近三十年,许多的教育学家对教学目标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

1.布卢姆分类

其分类有四点原则,即结合教学大纲;逻辑一致性;兼顾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确保广泛适用性。将目标范畴分为三个领域:认识、情感、动作。一般认为,在众多的教学目标分类的体系中,布卢姆学派是科学性最强的。

2.加涅的分类

加涅根据布卢姆学派的理论,根据学习分成了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反应学习;③动作连锁学习;④语言连锁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解决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五种学习结果:语言信息,认识,态度,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他在布卢姆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心智能力的培养。

(三)我国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与发展

1986年布卢姆在华讲学,目标分类理论在中国国内广泛流行。如今目标分类实践涉及了我国25省,近万家学校。各地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布卢姆的六级前三级是科学的后三级不是。因此将布卢姆的六级转变为“接受,反应,爱好,个性”四个层级,并提出了中小学情感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情感、个性情感、社会情感和情感健康这四个方面。近年来各地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建立了中国化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在中学的语文和历史的学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中学语文历史教育中目标分类问题

(一)认知的情感水平低

在中学的语文和历史的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认知和情感领域,对于学生的要求偏低。其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是文科自身的学科特点,要求记忆和回忆的知识多,尤其是历史,而要求学生评价总结比较的部分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教师对技能理解不明确。认知领域要求学生利用抽象的感念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联系,这属于智慧技能的范畴。但是老师在纯属目标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认识到学生总结推广能力的重要性。从而不能在此方面进一步的陈述,导致了学生在认知领域的低下。这是教师在语文和历史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不能很妥善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认知和情感领域没有显著差异

在认识领域无显著的差异,表现在语文历史的教学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少,可见在目标分离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操作水平。在情感领域,有显著的差异,可见感受水平明显多于信息和技术。

(三)认识、技能、情感三方面有显著差异

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认知领域,数据表明有很大的差异,其了解水平高于其他两个方面,说明历史和语文的教学偏重于回忆和再认;在技能领域,差异明显,数据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较多的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独立操作的目标;在情感领域,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感受水平多于另两个领域,在教学中感情教学多侧重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受。

(四)教师对动作技能领域理解偏差

中学教师在采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是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对动作技能理解偏差,在历史教学表现尤为明显,语文、历史学科在动作技能设计少,在智慧技能设计的多。在有关动作技能领域的偏差主要是教师认为很多技能是智慧技能而不是动作技能造成的。例如学生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其实是智慧技能不是动作技能。即在教学目标中运用语言陈述的技能水平。

篇4

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学科教学目标,学段、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组成的。教学目标呈系统性和层次性,在教学目标系统中,下位目标都是其上位目标的具体化。课时教学目标是其最基本单位,体育教学目标基本是靠课时教学目标来实现的。

一、体育教学目标结构和层次

附图{图}

1.学段体育教学目标

学段体育教学目标是在小学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段教育与教学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本学段体育教学内容,确定本学段学生在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情感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并通过一定的运动负荷实现身体发展的目标。

2.年级体育教学目标

在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本年级各项教学内容进行纵横分析,并根据本校本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体育教学目标。

3.单元体育教学目标

在年级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本学期各项主教材进行纵向分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各项主教材的单项体育教学目标。

4.课时体育教学目标

以本年级体育教学目标和单项教材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各单项教材深入进行纵向分析,找出本年级各单项教材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各项主要教材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各课时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区别

教学目标不是教学过程,而是具体、明确的教学结果,是以学生学习以后的变化为依据,表现在学懂、学会、产生兴趣和追求等方面。教学目标是可以观测的学生身心变化,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达,它的实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任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期望,它是以教师为主体的。

教学任务是教师期望和假设,缺乏量和质的规定性,观察和测量都难以进行,因而教学效果也难以评价。教学目标将教学任务进行量化的规定,可观察、测量,也可作为学生学习行为评价依据。教学任务仅限于教师所用,而教学目标则是师生共用的。描述教学目标可用具体的行为动词,因而对教学过程的阶段、深度、层次有明确的限定。教师依据目标而教,学生则借助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检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不仅比教学任务容易操作,有利于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控制,重要的是将教学任务化为教学目标,能有效地促进由重教向重学转化,让学生得到发展。

三、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分类

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运动负荷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若干层次,其表达方式如下:

(一)知识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记忆

①能记住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了解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知道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

2.理解

①能说出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②会讲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③懂得某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

3.简单应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做某某动作。②能运用已学过的某某知识和原理。③能回答(讲出、说出)某某道理。④能回答(说出、讲出)某某动作做出的道理。

4.复杂应用

能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某某道理。

(二)技能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体验

能照示范、照片(图片)尝试(亲自)体验(体会)某某动作。

2.模仿

①能做出某某动作。②能做到某某样子(程度)。③会做某某动作。

3.组合

①能将某某与某某动作连贯做。②能做出某某联合动作。③能连贯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

4.协调

①学生能不停地做出某某与某某动作。②能熟练地做出某某动作。③能不停顿做出某某正确动作。

5.熟练(自动化)

能准确自由地做出某某动作。

(三)情感领域的学习水平、层次分级

1.接受

①学生能注意听教师讲解,认真看教师示范。②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某某要求能给予配合。③学生愿意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2.兴趣

①学生乐意按教师的某某要求去做。②学生对某某练习,精力集中(干劲大,情绪高昂),感到欣慰。③学生对某某动作乐意多次重复练习,产生爱好、倾向。

3.自觉表现,形成观点立场

学生认识到某某活动(练习)的价值,在没有人指导的条件下也能自觉地做,由倾向、爱好,经过内化形成观点、立场,并经常习惯地自觉表现。

(四)运动负荷目标

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适宜的运动负荷量,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即练习的重量、距离、速度、时间、数量和动作的质量等因素组成的。

课时教学目标中的运动负荷目标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度、适量,并且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能力的提高。

四、体育教学目标的编制

编制正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教学的前提,是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

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编制,必须遵循思想性、科学性、操作性、层次性和可测性的原则,依据教学三要素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进行编制。以一课时为例,方法如下:

1.要认真学习和钻研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根据单元教学目的,疏理出本课时的知识点以及要完成的技术技能的要求。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49(2003)01-0091-03

语文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自古以来,围绕语文教学目标问题出现过多次争论,这些争论大多数与社会政治和传统文化观念有关。古人重视“文以载道”,道为主,文为辅。近代以来,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文与道的兼容、排斥、孰轻孰重等方面。进而由此引起了语文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许多争论。到了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学目标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意见出现了靠拢靠近的发展趋向。1991年上海《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对上海《课程标准》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作者对近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反映出的教学思想的几点看法,仅供讨论参考。

一、在语文教学的性质方面,强调思想性和工具性并存,工具性为主,思想性为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教委先后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这两个大纲都提出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强调在掌握语言这一工具的同时,应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上海《课程标准》可以说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首先,《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材选编等各个环节,反映了工具性和思想性并存这一教学思想。在总述“教学目标”时提出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必须使学生具有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三是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材编选”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据。教材编选必须有利于全面完成学科教育目标规定的任务”。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部分则强调,必须“按文悟道,以道解文”,“忽视思想教育的语言文字教学和脱离语言文学教学的思想教育,都有碍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文道并存的教学思想充分考虑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是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既是对我国传统语言教育观的继承,也是对单一强调思想性(如“”中语文教学基本上是“语录”教学)或单一强调工具性的否定。

其次,《课程标准》在体现文道并存的同时,强调文为主,道为辅。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实际上是“大语文教育”,即把文、史、哲、经合为一体,使语文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经典哲学教育、政治历史教育等相融汇。且古人重“道”轻“文”,所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等都是说“道”是根本的,而“文”则是用来阐释及传播“道”,人们也必须通过“文”来理解“道”。这种重“道”轻“文”的教育观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表现了它的适应性和合理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近代随着学科门类的不断分支和细化,重“道”轻“文”则成为语文教学发展的障碍。毕竟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语文教学须以掌握语言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只能是辅的,其主要渠道应依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纵观《课程标准》,虽然对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提出一定的要求,但着重强调的还是其“工具性”──即对语文基本能力的要求。在“教学目标”部分,总目标中首先强调的是要使学生具有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六项具体目标中则全部是对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要求,为什么没有提出思想教育?根据我的理解,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目标,它只能在给学生进行基本能力基础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教材内容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冲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功能。这种对语文教学性质“文道并存,文为主、道为辅”的诠释,我认为比较符合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性,无论是和传统的重道轻文比较,还是和建国后曾出现的以道代文(纯“思想性”)、以文代道(纯“工具性”)比较,这种观点都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二、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中,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目标”部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联想、记忆、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思维训练”。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部分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泩的思维能力,促进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发展,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把握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倡导质疑探究,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防止出现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理解、欣赏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状况。”《课程标准》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来提出,反映了现代教育注重开发人的智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和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强调记忆、从启蒙教学开始就要求学生背诵记忆教材。而这种记忆又大多表现为被动的:“机械记忆”,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成为满腹经文的书呆子,只知背诵“赵、钱、孙、李”和撰写“八股文”,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则知之甚少。从心理学角度讲,鼓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一等并享受问题解决后的乐趣,更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社会需要来看,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在校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因此,《课程标准》所反映出的重视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思想,从理论上讲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和西方教学模式比较,我国在这方面是强调的多,具体教学过程中则实施得远远不够。这可能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延续至今的应试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有人提出,为什么中国“奥林匹克”竞赛得奖多,则诺贝尔奖一项也拿不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三、在教学进程方面,注意学生的年龄差异,依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这种特点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表现有较大的影响。教学内容和手段低于年龄段要求,学生就会感到“吃不饱”;超越年龄段要求,学生则感到“吃不了”。《课程标准》在实施教学进程中,对此作了充分的考虑。如考虑到小学生记忆力强,但思维能力较弱的因素,将小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方面(要求认识2500个常用汉字),而在读、写、听、说方面仅作一般性的要求。针对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好,感知较精确,理解能力增强,观察较细微全面的特点,将学习的重点逐步由识字写字(在小学2500字的基础上增加到3500字)过渡到阅读、作文、听说话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这种因年龄不同特点安排教材内容的教学思想是对我国传统和近现代语文教育观的继承、批判和发展、古代很重视“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循序渐进”,但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启蒙教育对语文的要求基本上是识字教育,以背诵记忆《千字文》、《三字经》及《百家姓》为主要教学目标;启蒙后教育则以“作文”为重,而忽视阅读、欣赏、听说等方面的教学,到了近现代,随着语文学科的细化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语文教学进程中比较强调年龄段的不同要求。但内地和香港比较,内地将语文和文学合为一科,融知识、趣味、情感于一体,可能更符合少年儿童心理成长规律;香港将语文和文学分科设置,也许会使语文学教学出现枯燥的情况,影响教学效果。当然,我国近时期的语文教学内容安排亦有不完善之处。如小学语文课程任务过重,内容偏深;中学语文课统得过死,忽视青少年语文能力的训练。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基础教育注重人性化教育的作法,将基础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小学阶段的教学以识字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为重点,中学阶段则可以给学生一个“异想天开”、充分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的自由空间,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应用能力方面,这样可能更符合少年儿童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生理需要。

总之,从古至今,教育界对语文教学目标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语文教育理论在争论中不断走向成熟,语文教学实践在争论中不断走向完善。到了上世纪末,教育界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认识趋于一致,语文课程设置、课程组织、教材选编等也一方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运用新的教学思维和手段来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分析比较,我认为,我国现阶段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准确,且在课时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手段等方面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表现出的基本国情是相符合的。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我们的理论还有待创新,我们的实践还有待改革。例如:在教育制度方面,应试发展和以高考为目的的办学导向如不改变,语文教学目标就无法全面实现。在教育思想方面,我们必须全面吸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敢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特别是要克服重视基础、忽视能力,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等错误倾向,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应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并重视图片、幻灯、录音,录像以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

篇6

1.身心健康是一个自然人生存并立足社会的最基本的前提

这一点很好理解。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对此都有许多体会。因为,没有身心健康,就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就会成为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也许还会成为一个家庭的灾难。这方面有许多案例。比如有些大学生甚至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心智不成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朋友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常常发生矛盾,甚至做出过激行为,造成人身伤害,且付出血的代价。有些智商高的学生,因为身体素质不好,在校不能坚持正常的学习,毕业不能坚持正常的工作,甚至不能享受正常的生活乐趣。所以,身心健康是我们教育目标追求的最基本的前提。

2.习惯良好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学校所学的具体的知识都忘记后剩下的东西。那么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只有是在学校教育中所形成的良好习惯。美国《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通过对500多名成功人士研究后指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具有良好的性格、习惯的人是任重而道远的。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将会决定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美国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性格,让孩子自强;我们要把培养良好的习惯作为我们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而且良好的习惯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理解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通过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来完善一个人的良好性格。

3.学习勤奋,其中的关键词是“勤奋”

学习的最后结果如何,是由许多的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来决定的,如个人的兴趣、先天的接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生活环境等等。在诸多因素中,有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有的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的,其中个人的努力就是勤奋。因为,勤奋是一个人对待学习的态度,而更多的情况下,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来说,态度决定一切。

4.发展科学才有可能让一个人循序而有个性地成长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要讲科学,不科学的发展就是乱发展,不科学的发展是有害的。首先,科学的发展,必须是循序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这样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人的教育发展更应遵循这个规律,否则,必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反思当前的教育,是不是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因急功近利而揠苗助长呢?分析一个优生在某个学段的品行和成绩突然滑波,是不是揠苗助长造成的断链现象呢?其次,科学的发展,必须是个性的发展。面对世界的多元化的发展,对人的发展需要也应是多元化的。由人的智能的多元理论可知,人的智能是不平衡的,即我们所说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长。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周末逼孩子参加这样或那样的兴趣辅导班,这到底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还是打击他们的兴趣呢?是张扬个性还是泯灭个性呢?再反思我们中小学教育和高校自主招生,真正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真正的“不拘一格选人才”又做到几分?因此,在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学习勤奋的前提下,要根据个人的智能长处与兴趣,扬长避短,这样才是科学的发展。

二、中学具体教育目标在学校的实施

1.落实身心健康的教育目标

一是在身体的健康上,要求学生按要求确保每天进行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从而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二是为了将来进一步提高生活的质量,在学校期间最好能培养出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与艺术类项目。一方面是为了健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将来的生活品质。三是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抓好文明礼仪教育和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能投身社会实践,明确社会责任。要教育我们学生阳光、向上、开朗,不能封闭自我,要学会大方地与同学进行阳光交流,善于沟通,善于通过正确的途径自我排解不良情绪,从而确保学生的心理是平衡的、阳光的、健康的。

2.落实习惯良好的教育目标

首先让学生了解习惯有好与坏。好的习惯才是我们一生用之不尽的人生财富,而坏的习惯会阻碍人的科学发展。教育工作者要给学生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什么,提出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如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课前预习、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等等。并且让学生明白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习惯成自然。学校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与学生家长保持一致,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休息、交往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习惯的神奇力量。

3.落实学习勤奋的教育目标

一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以勤奋刻苦学习为荣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学校里,在教室里,都要有相关的标语内容。教师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积极传递这种精神,比如可以设一个表扬“勤奋、刻苦学习”的专栏,定期评比,进行奖励,以鼓励和激励学生勤奋刻苦学习。也可以组织一些以“勤奋、刻苦学习”为主题的活动,让每个学生融入这种氛围。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二是要因人而异确立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奋斗过程中需要学生家长、教师的监督和鼓励来实现。有了目标的压力和动力,那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了方向,他们才会为达成目标而开动脑筋,付出努力。三是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和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自己的成功,保持勤奋学习的劲头。

篇7

展示教学目标的形式:要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

展示教学目标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口述形式,教师用语言叙述目标;二是书面形式,教师将目标写在黑板上或教学挂纸上;三是投影形式,教师用投影仪将目标投影在银幕上。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不多,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差,展示目标的形式采用口述形式为宜,即教师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讲述教学目标的内容。中高年级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可采用书面形式或投影形式。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低年级数学课,一般都采用书面形式展示目标,或把目标写在小黑板上,或教师带学生对照书本念一遍,或教师让学生齐读一遍,等等。这样学生对目标理解不深,起不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但却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由此分析,这种方式使目标的展示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了。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展示目标的方式和时间。

展示目标的方式和时间:要从教材内容出发

展示目标的时间有三种情况:一是新授前展示;二是新授中展示;三是新授后展示。展示目标的方式也有三种:一是一次性展示;二是逐步展示;三是随讲课提纲展示。如何做到适当展示目标?这要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

(1)对于通过一个例题或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达到几条目标的教学,采用新授前一次性展示目标为宜,这有利于保持例题的讲解或实验操作的完整性,有利于发挥目标的激励。

例如:人教版第十册数学P52例1: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通过这个例题的讲解,要求学生同时达到三条目标:①知道什么叫比例尺;②知道比例尺的通常写法;③知道求比例尺的方法。

(2)对于能够分解为几个层次,而每个层次只要求学生达到一条目标的教学,采用在新授过程中逐步展示目标为好,这样使新授过程更有条理,将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又如:人教版第七册P64“小数的性质”,这节教材可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例1、例2小数大小的比较,从中导出小数的性质;第二层次通过例3、例4,说明小数性质的作用。要求学生分别达到两条目标:①懂得小数的性质(理解);②会运用这一性质化简小数或将一个数改写成几位小数(应用)。

(3)对于段落层次很明显的教学,可以采用随板书提纲展示目标,其操作程序可设计为:板书提纲——讲课——再板书提纲——讲课——总结(揭示目标)。

例如:讲授人教版第八册数学P60第一节“分数的意义”,教师在新授过程中逐步板书下面的提纲:

①分数的产生;

②单位“1”的含义;

③分数的意义。

新授结束后,教师针对提纲进行总结,并在每条提纲的前面加上外显性动词,在后面加上水平层次的述语,即提纲变成了目标:

①知道分数的产生(识记);

②懂得单位“1”的含义(理解);

篇8

2中职教学管理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2.1中职教学管理三维目标的设计

中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设置合理的三维目标,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应该要根据三个方面的基础要素进行具体的设计,一般说来要根据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管理的总目标以及学校发展的现状为基础进行专业的目标设计。学校管理的总目标对教学管理目标的设计是一个整体的导向,加强学校管理总目标的合理制定,也是制定教学管理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则对教学管理三维目标的确定有更加详细的指导作用。在制定教学三维管理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对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有更强的针对性。

2.2中职教学管理三维目标的实施途径

2.2.1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根据当前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全新的构建,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具体的管理目标的设置出现了偏差,因此导致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也出现了缺陷。加强中职院校管理三维目标的落实,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文精神面貌、科学知识等,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掌握的技能。对此,要对当前教育过程中的课程进行重新设置,加强人文课程、科学技术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方面的结合,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比如在人文社会课程的设置方面,可以加强语言课、思想政治课、体育美育课等方面的设置,使得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在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体现中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尤其是一些动手操作技能的培训,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专业技术课程的建设应该要充分利用校园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育,根据岗位的素质要求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训。最后加强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置,是实现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步骤,由于中职院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训课程的设置,将学科内或学科间相近的几门课程相互交叉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综合新型课程,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培养,最终实现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三维目标。2.2.2加强教学评价的改革中职教育过程中,考核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积极发现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在当前的中职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教学评价手段和方式的改革,利用一些全新的理念,对教学的目标的实现结果进行全新的评价和考核,使得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教学目标的实施状况,对当前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学手段的变革,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改革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一些先进经验,在考核内容方面,要实现多元化,对考核的内容进行改革,强化对过程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不仅要涉及到学生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更应该要注重对实践过程的考察。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结合,构建企业本位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学管理目标的实施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2.2.3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因此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为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管理目标的落实,需要对中职院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比如对教师资源、多媒体资源、教材资源等都进行相应的整合与管理,最终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效率不断提升,积极落实三维管理目标。

篇9

1、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课程目标分析

1.1培养目标现状与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仅是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根本问题,而且也是教育目的在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得以应用的中介。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不断地改革,过去确定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日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落后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为主。2005年的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扩展。但综观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却忽视了学生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这种情况已渐渐成为社会现实中供需矛盾集中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讲,依照原有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加入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并且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近,同时提出了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注重了对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应用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很强。

培养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领域,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编制具体课程时就必须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为课程目标。从而既有助于学科逻辑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更贴切地反映出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间的关系。

1.2课程目标现状与分析

确立课程目标,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衔接关系,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总体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分别在2005、2008年设立了两套课程目标,表述内容是不同的。2008年比2005年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重点。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应用上,并且适应中小学校田径教学与训练的要求。2008年田径普修课课程目标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逐步发生了变化,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因与当时的形势、社会需求不同而不同,2005年以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从事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体育科研和体育管理的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上,体现了目标设置的时代性。田径课程的目标也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样发生了变化,向着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方向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适应北京市中小学校田径教学与训练工作要求。

2、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任务分析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通常首先描述为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然后用逆推的方式将目标逐步分解,直到列出必需的先行条件。任务分析有三步:1.确定先行技能:即学生在上课前已经知道什么;2.确定子技能:在完成终点的目标前,学生应习得哪些子技能;3.对子技能如何形成终点技能作出计划和安排。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应考虑下述问题:1需要什么样的先行知识和技能;2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步骤;3.完成步骤时应遵循什么样的顺序。教学设计的任务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2)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3)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需要的先行知识的技能,及遵循的顺序;确定学生的起点技能。教学任务分析主要指对教学目标,学习者起始技能、学习结果分类的分析。有助于教师确定学生的起始能力;有助于教师分析教学重点和关键;有助于教师分析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确定教学顺序;有助于帮助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针对教学任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大纲中的教学任务进行分析。教学任务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基本技战术、教学训练和竞赛裁判技能四个方面。主要是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笼统分类的。

篇10

自古以来,语文教学都十分强调“文道”结合,其实这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最基本的责任所在。目前,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但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偏重于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培养,在听、说、读、写中加强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水平的检测、评价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表面看,这都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其实,在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践中,人们更多注重的是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却很少真正的思考过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德育目标。仅有的只是在确定教学目标中形式上的列出这一项目而已。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考虑到怎么去落实。如此看来,“文”、“道”结合依然是“两张皮”。我认为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内涵与学校培育人的目标还存在着“貌合神离”。因此,我们应该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意义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作为一个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我在实践中有几点感悟和建议:

坚持育人为上。语文导创教学的开创者文兰森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因为“潜能”是“智能”的母体。那种忽视学生自信心、事业心、学习动机、审美情操、献身精神、创造意识等心理品质与人格的教学时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的[1]。科学家们也认为:创造的花朵,在“性格伟大”的土壤中才能开放。诚然“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责任,但只是教师在教给学生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工具、技能,在人的终身发展中,人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人生价值取向才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将影响的一生。在《山的那边》一文的教学中,我把语文工具性的教学目标:把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并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诗中部分诗句的含义以及诗歌的表现方法作为重点之一。把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坚韧不拔的追求理想的意志品质作为重点之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抓住小时候诗人的“痴想”、“终于”以及后来“一次又一次”、“爬上一座座”、“诱惑”这写个关键词反复品味,引导学生体会其间蕴含的对“理想”的强烈欲望和不怕失败,不断追求、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要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的真正东西,之后我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自己读诗后的感受,自己的理想以及为实现理想所做的思想和实际准备。这样一来,学生就在诗歌的学习中跳出了语文文本学习的框框约束,置身于人生发展的思考这一高度学习,我想学生能真正领悟到这一点并对将来人生发展有所思考的话,教学真正的目的便实现了。

注重读中悟情。我们知道: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感受真善美等良好的情感态度,光靠简单的理论灌输和空洞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选择诸如朱自清的《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高尔基的《海燕》等优秀散文作品,在完成了语文工具性目标教学的基础上,反复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进而点拨诱导学生感悟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的情感态度、寄寓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如《春》一文主要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济南的冬天》一文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温馨、和谐、恬静、优雅的生活情调,而在《海燕》一文则主要引导学生透过“海燕”的形象深层次体会积极乐观、勇敢顽强的豪迈奔放。在《紫藤萝瀑布》中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永恒,激发关爱生命的情感。总之,语文教学一定不能只关注考试和升学,更重要的是完成对学生心灵这块土壤的浇灌,完成对学生乐观面对生活热情的呼唤,这比升学更为重要。

巧借写中言志。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训练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只停留在技巧性的能力训练之上是不够的,说什么,写什么,必须要坚持“言为心声”的原则。这时候,教师就是关键,在实践中,我紧紧抓住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前途理想的憧憬,以诚信、感恩、理想等话题为立足点和突破口,把思想教育融化为写作内容,让学生们抒写心中的“心声”。操作中,我设计了几个写作训练专题:感恩、奉献、理想、关爱、励志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说写表达内心的思考。这样就较好的把习作训练与德育很好的结合起来了。

篇11

新一轮课程改革努力凸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然而在把科学探究作为改革教学方式的突破口的实践中,人们发现自主探究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未达到预定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刘知新先生早就强调过“应刻意追求内容目标与过程目标的融合统一”,[1]并认为是“当今课改应予特别关注的问题”。[2]但关于内容与过程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有机结合的专题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探讨内容目标与过程目标在化学教学中的融合策略具有现实需要。

一、弄清几组概念的含义

(一)内容目标与过程目标及其关系

所谓化学内容目标,是指化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化学知识、技能的内容及其相应的行为或心智方面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的化学事实、概念、术语、原理、规律和化学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等,以及在心智或行为上对它们所要达到的水平层次的要求。

所谓化学过程目标,是指对学生在学习中关于获取化学知识的智力活动程序与采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和策略的了解程度所作的要求和规定。这里所指的过程包括实验、观察、测定、分类、分析和解释数据与资料、预测、建立假设、推理、验证等。现代教学十分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了解,这既是人们对学习过程认识深化的体现,也是响应科技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作出的必然抉择。21世纪是科技创新和应用的世纪,它要求人们具有知识创新能力,能把知识转化为技术而服务于这个不断变革的社会,推进社会的进步。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化学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了解获取化学知识技能的方法,是落实化学过程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学生化学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实现化学过程目标应该成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化学内容目标与化学过程目标是化学教学目标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两者具有密切关系。首先,化学内容目标是化学过程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因为任何过程都要通过一定的内容加以表现,都要以内容作为自己的载体,它不可能脱离一定内容而存在,只有与一定的内容联系起来,才可被理解,才有意义。其次,化学过程目标是实现化学内容目标的中介。一定的化学知识内容总是通过某种探究或学习过程而获得的,过程是为内容服务的,且过程不同,探究或学习的效果或结果也往往不同。可见,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在化学教学中的统一,是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的体现。

(二)建构与意义建构

建构与意义建构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充分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学习的实质,更有目的地把化学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在教学中统一起来。

所谓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且在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是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3]可见,建构意味着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作用中的变化,变化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其中包含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所谓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4]要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学习者应遵循科学的学习程序,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建立化学事物及其现象之间的联系,理解化学事物及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化学事物的认识,获得有关的化学知识。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看来,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对事物的一种解释或假说。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主动建构,即学习者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对事物反映的性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作出一种解释或假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是各不相同的,讨论、交流是达到共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引导与促使学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对化学事实、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更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二、内容目标与过程目标融合的策略

(一)“探究—建构”策略

所谓“探究—建构”策略,是指教师针对化学学习内容,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与确定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等探究活动,使学生既获得对化学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又体验化学知识探究过程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内容与过程相结合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鲍勃·郭温(D.B.Gowin)发明的V形层级图。

鲍勃·郭温为解决探究必需的概念框架与知识建构相关的具体程序活动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发明了如图1所示的V形层级图。[5]

V形层级图表明了与知识建构相关的12种变化的认识论要素,描述了建立在科学探究过程基础上的知识建构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法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围绕焦点问题,借助右侧所列的行动程序(过程要素,即记录、转换、解释、评价等)实现左侧所列的思维活动结果(结果要素,即概念、想法、原则、理论等)。可见,它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模型,能够指导教师从内容与过程相统一的角度去设计和实施化学教学。

基于V形层级图,我们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探究—建构”策略教学过程模型。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就是采用探究方式来建构的。[6]教学的基本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确定焦点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围绕焦点问题共同开展探究活动:学生讨论并提出假设: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或不相等—根据假设设计和开展实验:分别测定白磷在密闭锥形瓶中燃烧前后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平平衡情况,记录反应前后的质量数据—实验结果表格化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

(3)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如假设提出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现象观察与数据记录的准确性,结论提出的逻辑性等。

(4)引导学生明确所得出的概念或规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5)引导学生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概念或规律的理解,分析和解释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镁带燃烧后质量增加的原因。

(6)引导学生阐述理由并形成理论:化学反应过程是构成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且在此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因此,化学变化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最后总结: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中的一条基本规律,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这一定律。

(二)“信息加工—建构”策略

所谓“信息加工—建构”策略,是指按照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注意刺激、刺激编码、信息的贮存与提取来设计化学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获得对化学知识意义的理解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融合策略的理论基础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许多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首先在环境刺激的作用下从外界有选择地知觉新信息,这些感官收录的信息包括课本提供的实例或说明材料、有关的化学实验及其现象、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教师的讲解等;接着联系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化学知识,主动地对新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建构与生成新信息的意义(即把握新信息的本质或规律),新生成的意义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或经过归类进入长时记忆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以备后用。因此,运用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开展教学的过程可归纳为如图3所示。

例如,用信息加工方式建构“加热KMnO4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的特点”的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景,引发环境刺激。教师正在演示实验室用加热KMnO4制取氧气的方法,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的特点时,教师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盛装KMnO4的试管的管口为什么要稍微向下倾斜?

(2)实验、观察,感官收录信息。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试管口处出现的现象:有水雾或水滴出现。

(3)提取原有化学知识经验,理解事物及其现象的本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的生活经验:固体物质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吸湿性,热玻璃遇冷水易破裂等。学生由此理解了加热KMnO4固体的试管口要稍微向下倾斜的原因:若管口朝上,冷凝的水珠会倒流于试管灼热处,造成试管破裂,从而认识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4)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的适当位置,并应用于新情景中。教师要求学生解决加热分解碱式碳酸铜的仪器装配问题等。

(三)“接受—建构”策略

所谓“接受—建构”策略,是指教师通过讲解或启发诱导,使学生建立起以定论形式呈现的化学新知识与原有化学知识的联系,从而理解新知识的意义的一种教学策略。此策略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具体应用。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的联系,从而理解新知识的意义。因此,要实现有意义化学学习,教师不但要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激发学生把要学的化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而且要在学习新化学知识之前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化学知识,或提供给学生一些必要的与要学的化学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例如,学习前的引导性材料,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提示,一段有关的生活背景知识,一幅反映化学事实及其现象的插图或表格,一则生动的化学实验,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化学问题等,它可以在原有相关的化学知识与要学的化学知识之间起“桥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中建立起新、旧化学知识之间的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或规律的认识和关系的把握,建构新知识的意义。这种教学的基本过程可表示为如图4所示。

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中,关于元素分类概念的“接受—建构”教学过程可概括如下。[6]

(1)呈现先行组织者。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元素的概念。

(2)呈现学习材料。教师出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挂图或投影,并强调学习的目的: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建构元素分类的概念。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①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有些元素,像钠、镁、铝等,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为1~3个;有些元素,像磷、硫、氯等,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为4~7个;有些元素,像氖、氩等,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②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元素,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金属性,为金属元素,如钠、镁等;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的元素,反应中容易获得电子,表现非金属性,为非金属元素,如氧、硫、氯等;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反应中难以得到或失去电子,表现“化学惰性”,为稀有气体元素,如氖、氩等。

(4)引导学生归纳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元素性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根据元素性质的不同,元素可分为三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元素这个具有更大包容性的上位概念和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元素的3个下位概念的意义的建构,比较好地体现了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几点启示

1.化学教学应把学习的过程与内容相统一,以更全面地实现化学教学目标。化学过程目标与化学内容目标是化学教学目标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两者的融合统一。既要反对传统化学教学只重视内容的达成而忽视了解达成内容的过程,也要反对以往发现教学和探究教学只重过程而轻结果的倾向。只有过程与内容在化学教学中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化学教学目标。

2.化学知识的意义是在一定过程中建构的,建构化学知识的意义的途径具有多样性。在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的今天,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探究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实际上,探究式学习或教学只是建构知识意义的一条重要途径,不是唯一的途径,接受式学习或教学和以信息加工为基础的教学等,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关键,在于教学的过程能否促使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化学知识经验积极思考,主动把握化学事实及其现象的本质,建立新、旧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要注意分析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以确定适当的化学教学起点。现代认知心理学十分关注已有知识经验在建构新知识的意义中的作用,认为它是学生建构新知识意义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相关的化学知识经验,以确定适当的化学教学起点,促进学生更好地建构新化学知识的意义。

4.应综合考虑化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学校的设备条件等因素,选择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不同的知识应采用不同的有效策略去建构,同一知识也可能采用不同的策略去建构。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既可以采用“探究—建构”策略去获得,也可以先告知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然后通过分别测定白磷在密闭锥形瓶中燃烧前后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去验证这一结论,再通过分析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镁带燃烧后质量增加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这个定律的理解,最后从原子的角度去认识物质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的实质。所以,在选用过程与内容的融合策略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校的设备条件、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以便更有效、更全面地达到化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知新.更新课程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化学课程标准的体会[J].化学教育,2002,(9):8.

[2]刘知新.再谈内容目标与过程目标的融合统一──当今课改应予特别关注的问题[J].化学教育,2003,(9):9.

[3]吴庆鳞.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5.

篇12

高护护生在学习期间一般的实习时间为8-10个月,各科轮科时间约为3周,在临床实习的时间较短,同时包括基础、专科、整体、责任以及危重患者护理等大量的临床实习内容,护理过程中还涉及相应的心理护理,对于实习护士来说,任务繁重,很难能在短时间里完成实习计划。

1.2临床实习内容多样

在护理学习过程中,书本知识内容较为固定,但是临床实践中,各种不可预测情况都会发生,由于不同的发病机制及来源都会加大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同时不同科室,对患者的护理禁忌都有所不同,这就直接导致了基础知识与实践的相应内容衔接不上,也使实习护士对工作产生困惑,这严重影响其学习效率。

1.3实习护士的个人素质不同

每个人的护理能力是有差别的,同时每个人的学习效率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在护理人员的培训中,需要根据个人素质不同进行培训教育。对于学习人员,不止针对个人的操作能力,还涉及其生长环境以及个人心理素质,这对于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最佳的治疗状态非常有决定性作用。

1.3带教老师水平和指导方法不同

不同的带教老师对护理经验的感触不同,同时有的老师从事科研教育多年,但是临床经验较少,这也为实习护士的教学占据了很大的局限性。

2制定阶段性目标教学

2.1辅助阶段

实习的第一周作为早期阶段,主要由责任护士教学,主要参与护理工作中的基础、生活护理以及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护。并且带教老师指导进行病床用品、铺单、患者的口腔基础护理、防止褥疮、扣背吸痰等基础护理技术。同时嘱咐护理人员在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老师带教的辅助阶段,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素质,辅助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2执行阶段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作为教学的执行阶段,带教老师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医嘱建立施行特别护理,掌握患者在医院就诊过程中的一般护理内容。对于护理的特殊内容,包括监护仪的使用、输液泵的处理方式都在老师督责范围之内。在本护理教学中,让实习护士更多地与患者交流,耳濡目染地建立实习生对护理内容的概念体系的建立。同时建立实习生对护理工作的兴趣,使其热爱这一工作。

2.3责任阶段

是实习的第三周,让实习护士独立实施护理工作,包括常规的护理内容、文书记录方式、危重患者的特殊护理及急诊相应护理措施的采取,建立完整的护理体系,使其真正领会护理工作的精髓。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针对患者的疾病所围绕的支持性护理,还包括患者心理情绪方面的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3阶段性目标教学的效果

首先阶段教学保证了实习内容的有效传递,每个阶段,对实习护士都有清晰的教学任务,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同时也让实习护士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其次,阶段教学也让带教老师和学习护士建立良好的学习模式,也能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对学生的教学内容有个合适的考量。再者,阶段教学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在护理的体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实习生在不同的阶段,专业素养是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对各种突况的应变能力也有很大的改善,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也能够更为准确地回答,实习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变化都有明显的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