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1-06 03:13: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1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破坏动物的视交叉上核,原有的一些日周期节律性活动。

体温调节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

摄食行为调节

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则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区后,则动物拒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

侧核则动物拒食,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由此认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所谓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用微电极分别记录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核的神经元放电,观察到动物在饥饿情况下,前者放电频率较高而后者放电频率较低;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则前者放电频率减少而后者放电频率增多。说明摄食中枢与饱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敏感,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能调节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

水平衡调节

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活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均有关系。

下丘脑内控制摄水的区域与上述摄食中枢极为靠近。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后,动物除拒食外,饮水也明显减少;刺激下丘脑外侧区某些部位,则可引致动物饮水增多。

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渗透压感受器和抗利尿激素合成的神经元均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内。一般认为,下丘脑控制摄水的区域与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两者协同调节着水平衡。

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化学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调节肽在合成后即经轴突运输并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肽已知的有九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色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下丘脑内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它主要位于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在动物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该区可获得骨骼肌的舒血管效应(通过交感胆碱能舒血管纤维),同时伴有血压上升、皮肤及小肠血管收缩、心率加速和其他交感神经性反应。在动物清醒条件下,电刺激该区还可出现防御性行为。在人类,下丘脑的疾病也往往伴随着不正常的情绪反应。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2一、昆虫的发育

1.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并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种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金龟子。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蜕皮是外骨骼,蜕皮是因为外骨骼不能随幼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

4.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5.昆虫发育若是经过四个时期消灭的时期是卵期;

发育经过三个时期的消灭是在若虫期。

6.要想得到更多的蚕丝应在幼虫时期更好的喂养。

7.蚕宝宝指的是蚕的幼虫。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低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3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

还有菜青虫取食。

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

(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4、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初二生物考点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6、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可产生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吸引雄虫来交尾。

据此,可以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或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7、探究《蚂蚁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支持假设。蚂蚁初二生物考点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

八年级生物知识总结4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

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③甲壳动物,如虾、蟹;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6、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

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8、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

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9、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10、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2、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

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13、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水中生活;

体表被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4、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动物的结构简单,它们有口无,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篇2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课前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使课堂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尤为重要。课前自主学习就正好可以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是许多学生反感预习,觉得毫无益处,徒增作业量。叶圣陶指出:“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因此,教师对课前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是督促学生落实自主学习的前提,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制定预习提纲,给学生提供明确且易于落实的自主学习任务,使他们能欣然接受任务并认真完成。

那么预习提纲该如何制定呢?

第一,注重学科特色。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设计动物学部分,教材的编写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思路,简单地介绍各种动物的特征,而每种特征都体现了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都需要营养,需要呼吸,需要生殖,需要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等。因此,预习提纲以表格的形式总结,纵向为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一直到鸟纲、哺乳纲;横向为代表动物的捕食、呼吸、运动、生殖、趋利避害、其他特点以及其他代表动物。学生通过看书,能找到其中部分答案,有部分未找到的便成为课堂的疑点和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个提纲,学生明确要研究的重点,并且容易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整体意识。表格空白有限,促使学生尝试提炼信息,总结关键词。表格纵向为对比,有助于学生通过对比辨析动物的进化方向,并且有利于归类记忆和对比记忆。无论是新授课还是临考前复习,这个表格都能促进高效学习。

第二,注重分层,因材施教。任何事物和人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个体差异,如果我们采用统一标准、单一的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因目标过高可望而不可即,最后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根据这种现状,为了不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虽然任务一样,但是课上的预习检测考查却不一样。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从书中找到相应的关键词并记住,遇到简单问题由他们按部就班解答;对于中等的学生,要求尽可能填好所有的空,还要提出一些疑问,书本上找不到的,需要引导才能得出答案的,由学生集体讨论作答;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要让他们思考各种生命现象的原理,重点是在合作探究时能引导其他同学共同进步,解析一些综合问题。

第三,注重检测评价的可操作性。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项目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其中对预习的评价也是项目之一。第一堂课就要求每个学生将表格画于书封面内页空白处,便于保存和检查。课中设“预习检测”环节,随机点名回答。教师根据问题难度请不同的学生回答,只要能答出相近答案,即口头表扬鼓励;或者登记,统一加分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还可以举行竞赛抢答或者展开小测验,使学生更有兴趣和积极性去参与课前自主学习。当然,学生没完成的要受到惩罚。这样能促使学生坚持课前自主学习,其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到预习带来的好处――知识点轻松记住了,问题回答出来了,学习成绩提高了。

做到了以上三点,那么一个很好的预习提纲就制定出来了(如表1)。

综上所述,八年级生物动物学部分的学习通过预习提纲引导课前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梳理繁杂的知识点,便于记忆;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概念和重点,留出更多时间去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学生明确目标,带着疑问上课,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相信到了八年级下学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定能使总复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我校在地理会考中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对于我校来说,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是初二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完成八下地理这一册书的新课教学,同时复习前三册书的内容,复习时间之紧迫、内容之繁多、难度之大,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好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会考备考策略的制定是关键的一环。下面我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们在备考方面的几个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班主任大力配合

学校领导把初二地理、生物会考与毕业班教学工作一同视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校领导非常重视初二地理、生物会考的工作。一般在八年级下学期会考复习阶段,都会安排第八节进行生物、地理会考复习,由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组成的团队来完成。还有其他各个部门都给了我们的工作以很大的支持。总之,领导高度重视和班主任大力配合是我们做好会考复习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集体备课,明确教学方向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在地理组备课组长的指导下,我们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首先,认真研读课标,把握考试的方向。对新课标中每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有章可寻。

其次,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会确定好本周的教学内容p教学重难点,学进度,交流上一周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方法等。

再次,我们还深入研究了考试说明、近两年的会考命题方向及题型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向学生传递一些与会考有关的信息,并注重课后知识点的巩固与会考相链接。

三、合理计划,高效复习

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需要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新授课和七年级上、下册以及八年级上册三本书的复习,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到六月份的地理会考在即,从学期伊始,我们就充分思考了教学进度与地理会考的备考等之间的关系。我们地理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依据我们学生的情况,制定了符合自己的复习计划。我们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章节梳理,重拾旧知(第6周~第10周)

第五周结束八年级下册的新课教学,从第六周起,充分结合课本和复习提纲,按章节梳理与归纳所要考到的知识点,把相关的知识点画出来,重点的做好记号,并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帮助理解和记忆。目的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唤醒,拾起忘记的知识。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整合知识(第11周~第13周)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针对会考各题型展开的,其中读图题在会考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要重点加强读图、用图的专题训练。进行各个考点的专题检测与点拨,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此外,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我们对《会考通关》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有取舍地练习,坚持“讲、练、评”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第三阶段:模拟强化,查漏补缺(第14周~会考)

以会考模拟题的形式进行检测,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指导学生分析答卷中的主要失误及其原因,并从中找出规律来,再进行训练、讲解,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突出“测―评―练―讲”的模式。临考强调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总之,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循环复习工作,让学生及时做好笔记,对于一些常见的错误要做好归纳总结,力求要逐一解决。

四、重合作,促进步

1.“生生之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挖掘地理优等生资源,发挥他们在课堂中“传帮带”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带动班级的整体提高。在每个班级里,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里有优等生,也有潜能生,每个小组有两个组长,由每位组长分管各自的下属,形成“一对一帮扶”的模式。

2.“师生之间”的合作

我们己习惯于“威慑天下”,习惯于以智者的身份去“喂养”我们的学生。但现在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上,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地理教学中尝试让师生合作,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接近老师。所以,平时我们科任老师除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和合作的机会外,课间也积极找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方面的辅导,让学生更亲近老师,努力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合作关系。

3.“师师之间”的合作

一方面,地理组老师之间,建立师徒关系,以老带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各班的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建立合伙人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复习。

篇4

根据学校整体工作安排和教导处的工作计划,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关注后进生的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开展校本教研,鼓励组内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提高我校理综科教研组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为2021届中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巨大的。全体理综科老师都要抽出业余时间学习新理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严格执行《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期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2、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抓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课后辅导 ”等重要环节。

(1)、备课:继续实行集体备课制,本组教师每人每学期集体备课一次,每位教师应明确树立集体质量意识,切实做好备课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备出优质课、特色课,全力打造实用课,实行先周备课。

(2)、上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课前要“温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讲透知识点,训练要扎实有效,同时要注意师生活动时间的分配,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科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作业布置、批改:作业设计既要在量上有所控制,更要在质上有所提高,注意保护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批改要准确、及时,要有适当的点评,尤其关注后进生的点评,要有一定的纠错措施。

(4)、辅导:要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各位教师要确定好提优补差学生名单,要定期的、有计划的组织好提优补差工作,尽力做到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3、加强校本教研,聚焦课堂教学。

(1)、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教师从岗位实践出发,及时反思,认真研究,撰写有独到见解的论文。

(2)、本学期理综科教研组每位年轻理化生老师上一节校级公开课,每位老师听、评课不少于十节,要边听边思,做好记录及时评语,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浓厚的教研风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本学期举办校级理化生竞赛,理综科教研组每位老师认真组织。每位老师根据学科特点精心组织一次实践活动,做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4、认真抓好毕业班和非毕业班教学工作。

(1)、九年级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理科组老师要齐心协力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回顾和总结上届九年级毕业班教学中的得失,根据本届毕业班学生的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系统全面细致地梳理初中的知识,加强中考命题研究,积极收集中考信息,研究中考试题特点,预测出题方向,理科组的每位教师坚持每月编制一套单元练习题。其他教师也要关注毕业班教学,献计献策,争取使我校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2)、做好七、八年级生物的教学研究与常规教学,任课教师要面向全体,抓两头带中间,单元测试要收到实效。知识梳理、试卷命题要落实到基础性知识。

5、积累和完善教学资源。

理科组的任课教师要依据自己的教学对象,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把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容易出错的题和典型习题收录整理到错题集中,整理的同时认真分析,寻找问题症结,是概念不清还是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是理解不透还是知识运用失误。错题集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综合学习资料的宝库,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铺路石。

6、加强教师自身的建设。

鼓励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在网络应用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三、工作措施

1、组织教师学习教研工作计划,收集教师的宝贵经验,改进工作措施,努力使自己的教研工作计划为大家所接受。

2、 每月对教师的常规工作进行一次检查,以督促本组教师及时完成自己的工作。

3、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优质课活动。

4、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教法”、“学法”活动,并作好记录。

5、组织开展各学科课的活动竞赛。

6、组织九年级的学生辅导工作。

7.学期结束,收集教师个人资料并整理归档。

四.时间安排:

1.组织理综科教师学习教研工作计划。(3.9)

2.理综科作业月末检查。(3.30)

3.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4.10)

4.八年级生物研讨课----万颖。(4.18)

5.物理实验操作演练。(4.9)

6.理综科作业月末检查。(4.30)

7.七八九年级生物集体备课。(5.11)

8.九年级化学复习备考课---艾程。(5.12)

9.化学实验操作演练。(5.19)

10.理综科作业月末检查。(5.30)

11.九年级物理中考备考集体备课.(6.2)

12.九年级生物备考课---尹百涛。(6.4)

13.七年级生物实验操作演练。(6.5)

14.理综科作业月末检查。(6.10)

篇5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科书,都力求体现标准的这些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10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笔者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备课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种版本的特点。

1.1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苏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每个章节都有学习目标的提示,导图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简明扼要,这一点是苏教版所特有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独特,科学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有自我评价、思维拓展、课外探究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题目新颖,既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兼顾了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科技动态,时代感强,更新知识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图片、有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验选材容易获取,探究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教材编写文字量少,语言叙述简练,给教师以创造的空间。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以学生为本,降低了难度,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的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教材内容新颖,图片丰富,比苏教版的多一些,选用的都是实际观察到的图片(如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图片等),还有卡通图片等。教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性比较强。设计的几个版块适合学生的学习。如观察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背景,引导性强;资料丰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多资料和信息,减轻了课后寻找资料的负担。语言文字优美,经过加工和锤炼,渗透了文学艺术的意境,可读性强,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实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生物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生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选材和探究活动方面,选材容易,可操作性强。课后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较多。练习题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题目新颖、有创新,综合性强,难度大。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面面俱到,过细,偏深。如果不进行整合、删减,每节内容都讲授,课时就不够。

1.3河北少儿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河北版”)主要特点和优势

该教材有6大板块:身边的事、探究竟、知识链、大家谈、实际运用、想一想。教材积极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有落脚点,知识的呈现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进行详细的归纳。这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设计了“开眼界”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图文并茂,示意图设计得巧妙、直观。教材内容选择侧重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尤其偏向农村(家禽、农作物、观赏植物、动物等)。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过多、过细、过深,对知识目标要求偏高、偏难、繁琐。有些内容陈旧,如实验观察还保留了解剖家兔、观察蛔虫、猪肉绦虫、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等内容。

1.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北师大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系统性强,史料丰富,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典实验。如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等(八下)。版块分层,图片清晰。每章有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知识点”、“思考与练习”、“活动”、“小资料”或“课外读”等。根据教材内容所配的插图针对性强,新颖清晰、生动活泼。每个“活动”目的明确,方法清楚,贴近学生实际。

上述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结构,知识的呈现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样有较强的系统性,减少了许多繁、杂、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各个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为资料,在备课时参考,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

2根据标准用教材

以前,我们总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顺序,以及教学大纲和考试范围来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就会穿新鞋走老路,以至于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为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删减了一些偏、繁、难的知识点,而有的老师,生怕有些知识点没讲到,学生结业时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课堂上增加教学内容。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教材”教学观念,必须弄清楚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实际上还是课程理念问题。作为生物学教师,要通过生物的教学,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标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为教师所利用,而不能单纯的就教材来教教材。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呢?

2.1细读标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每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10个主题来编写的。如苏教版的《生物》七年级上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只有1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主要有3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健康地生活;八年级下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另外,生物与环境和科学探究2个主题贯穿在四册教材中。科学探究的主题从七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八年级下册都有关于科学探究的内容,以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与环境则也是贯穿四册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突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基本一致。八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有所不同(两册内容与苏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不影响标准的实施。关键是熟悉课程标准的内容,用好教材。

转贴于 2.2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谈一谈如何利用教材。该册教材共有3个单元34个学时:第一单元6个学时——探索生命的奥秘,可以说是学生接触到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序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有哪些内容?学习《生物》有什么意义?《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等,这部分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生物科学的殿堂。第二单元6个学时一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从植物细胞、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到生物体的组成。第三单元22个学时一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从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到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描述了绿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还有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从教材的编排顺序分析,内容是一环紧扣一环,由序言到方法,由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植物体,再到生物圈。按照这个顺序教学从理论上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碰到很多问题。首先是季节问题。因为,新学年开学基本上在每年的9月。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来上课,上到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时已经是12月份。这时,安徽合肥地区的天气已经很冷,光照少,且多阴雨天。这时光合作用产生氧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及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探究就很难完成。另外,在上到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的内容时,也已进人11月份,植物的花早没了,学生很难观察到花的结构。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胆尝试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适合的季节天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安排略)。

这样调整可以把第一章第一节作为生物课学习的绪言,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第二章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显微镜,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掌握一些观察微观世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内容可以结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把第六章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调到前面来,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能,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如果按部就班,放在后面进行教学,这些实验就无法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进行,然后再到课堂是验证。

把第五章的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也调到前面来,可以在秋季寻找到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实,以便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以及果实的结构等。果实里有种子,接着上种子的萌发到根的生长等内容也很顺理成章。

另外,有些章节也可以合并。如第3章的第一和第二节内容可以合并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3根据标准拓展教材的内容

如在学习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3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内容时,可以安排一个课时,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演讲比赛。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有目的的在网上查找资料,认真准备演讲比赛稿。通过自主学习、上台演讲,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圈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很好,并且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的自觉性。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订一学期教学计划,并将计划发给学生。这样做是让学生事先就了解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知道教师调整教材前后顺序的教学意图。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先学一步。为此,我把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分类,并进行了前后内容的调整。例如,八下第一个单元里有酿制酒酿的实验内容。制造酒酿需要一定的温度,对用具的消毒比较严格。而且,八下刚开学(2月份),气温较低。于是,我将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到后面,同时,改酿制酒酿为制作酸奶或果酒。有的学生对制作酸奶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制作果酒感兴趣,我便将如何制作酸奶和果酒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这些学生回家后立即着手制作,并且获得成功。当时制作酸奶,气温比较低,这位学生通过多次制作,总结和摸索出制作酸奶的规律,写出了制作酸奶的小论文。另一个学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当时不是葡萄上市的季节,市场上没有葡萄出售,他问:现在买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苹果来酿酒呢?对学生的发问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好机会。我高兴地说:你可以试一试,根据酿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这个学生回家后真的就用苹果酿酒了,每天都向我报告发酵瓶中苹果的状态。当酒酿成后,他兴奋地装了一小杯带到学校,给我品尝,味道可真不错。别的学生也抢着品尝,并说回去也做。后来,我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分小组制作酸奶,这时气温在30℃左右,第一天制作,第二天即可品尝。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导”。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观察、实验。在这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9种。

4.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开学伊始,每个班都编好小组,每组4—5人,选好小组长。组编好后一般固定不变。小组成员自由组合,给学生民主的权利。组长可以推选,也可以自荐。

4.2校园调查课

有些内容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比如,身边生物的调查和观察、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校园生态系统的观察等内容都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园内上课。

4.3网络学习课和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如“的危害”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直接上网查找有关知识,网上大量的真实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的危害性。又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生物圈”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资料,因为网上的资料比教材上的内容丰富得多,学生也感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制作生动活泼、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在教学容量增多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4.4“模拟医学专家咨询”课

比如,“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一节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掌握相关知识后,回答“病人”或“病人家属”的“咨询”。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内容和安排。全班选出6位“医学小博士”,分成2组每组3人,一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专家组”,另一组是“防治癌症专家组”,负责回答咨询者的问题。这样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都自学了不少内容,课堂上的气氛非常热烈。最后,选出最佳“医学小博士”和最会提问题的同学。

4.5演讲比赛课(论坛演讲)

这种课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我们在八年级下学期安排2-3个课时,给学生演讲。一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演讲,一次是“保护生物圈”国际论坛演讲。这样教师讲得少,但学生的收获多。我所教的4个班每个学生都上台进行了演讲。学生演讲时,由各个小组的组长担任评委,给演讲的学生评分,然后计算出均分、排序,最后根据得分多少,评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状。

4.6辩论课

如:“关注生物技术”一节里有关于“生物技术的安全和社会伦理问题”的内容,可以开展辩论,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辨析而关注生物技术,达到学习的目的。

4.7常规的实验课、探究课等

这些实验课一定要上,不能只在黑板上讲实验,做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4.8课外书籍阅读课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078-02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以具体的实验为基础,在探究实践的基础上,衍生出各种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究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人教版生物教材设计了许多科学探究内容。例如:“观察与思考、实验、资料分析、调查、演示、模型制作”等,都是良好的探究素材。要让这些素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同时更需要教师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感悟生物科学的魅力。由此,“情感先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情感不仅是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还包括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会。积极的情感是促进学生完成任务的内在动力;通过设问,任务驱动则能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更有针对性。简而言之,“情感先导,任务驱动”,是在积极关注课堂情感体验的同时,以设定完成一定的课程任务为行动目标,带着具体的问题任务进行学习。

笔者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经验,对“情感先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详尽的阐述和分析,以供参考。

一 关注情感体验,创设教学情境

1.以形示之

教师根据生物学科和生物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及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微机等创设、渲染出生物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生物知识,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

实物模具的呈现,也采用“情感为先导,创建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所选择的实物模具既可以是现成的生物模具,也可以是教师、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小模具。新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模型制作环节,例如:制作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八年级上册),实验材料有吸管、橡皮筋、透明胶、剪刀。小组合作,观察蛙腿并思考。一看:观察骨关节骨骼肌。二认:对照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材上册43页的图,一块骨骼肌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形态特点是什么?三挑:骨骼肌的哪一部分连接在骨上?四拉:一块骨骼肌附着在几块骨上?试着拉动肌肉,想想这种连接对于蛙的运动有何意义。这些都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极好的活动素材。学生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升华了对知识的情感体会。

2.以声动之

声音信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理信息。课堂中如能巧妙地利用声音信息,也能够很好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氛围,为教学活动增添一份情感体验。笔者在讲授“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课时,曾让学生朗读动物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的诗句――“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仿佛把全班同学带入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小路上。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学习中――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同时也为讲求科学严谨的生物课堂添上一份淡淡的浪漫情怀。

3.以情感之

科学史的学习是人教版新教材的特色之一。通过对这些科学史的学习,能够很好地再现当时的科学情景,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体验他们的探究历程,感悟他们对生物学的热爱以及探索精神。比如:八年级上册“细菌”一节的学习,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分析阅读资料――“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由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然后我又把网上搜集的“巴斯德的实验”动画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认识过程,每一次新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在深入挖掘教材,帮助学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

二 设计任务驱动,构建互动环节

1.问题任务

问题是任务驱动教学的核心,提出问题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在设计问题时要着眼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通过一系列有思维梯度的问题串,巧妙地呈现教学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譬如:学习遗传规律时可以设置问题串“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一定的相似?连接父母和孩子的桥梁是什么?父母是直接将性状传递给子女吗?”在分析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体会到遗传因子在遗传中的作用。

2.实物探究

在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动手实践活动,这些实物探究活动是进行任务驱动的良好素材。如在学习节肢动物时,可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跳的影响。在实验前,先不展示实验方案,先让学生小组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而后对方案进行点评、讨论;再进行分组探究实验,最后通过数据统计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任务的驱动下,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构建出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环节。

三 “情感先导,任务驱动”模式的课例分析

下面以八年级下册鸟的生殖和发育为例,对“情感先导,任务驱动”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1.课堂设计

第一,创设情境,营造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阅读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19页的观察与思考:观察鸡卵的操作步骤,并根据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对照鸡卵结构图认识各结构名称及作用(在课堂中,每组同学合作观察一个鸡卵,通过实物展现,加强感性认识,极大地调动学习课程的情感)。

第二,巧设问题,布置任务。

学生自学:阅读、操作、识图。

检查和提问有关问题: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来自什么结构?卵细胞包括哪些结构?怎样区别受精的卵和未受精的卵?

设计问题: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思维梯度的问题串,将复杂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分解,将系统性较强的教学难点进行转化,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搭桥架梯下不断地得以提升,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在解答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成功获取知识。

2.自主学习,引导梳理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进行及时的梳理,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要做针对性的点拨和讲解。点拨要巧妙、适度,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归纳、总结的空间。让学生能及时掌握和学习相关内容,达到教学要求。

3.及时反馈,总结评价

通过反馈总结,及时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点拨、总结:鸡卵中,起到保护作用的结构有卵壳、卵壳膜和卵白,起到营养作用的结构是卵白、卵黄,气室提供空气,保证呼吸,系带起固定鸡卵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情感先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生物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生物知识的同时,也能让其感悟生物科学的独特魅力。“情感先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确实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值得教育者去应用、体会和实践。

篇7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总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而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包括: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检测等。初中的学生往往将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上课和作业环节,因为上课有老师盯着,不认真上课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作业不按时完成也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复习环节主要靠学生自己完成,往往被许多学生忽视,很少有学生专门去研究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因此到了考试时往往出现知识点不清楚、做题时似是而非、相关知识前后联系不起来等问题,从而影响了考试成绩,也对学习生物的信心和兴趣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继而成绩更差,陷入恶性循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同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复习是指把以前遗忘的知识记起来,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对其印象更加深刻,在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复习是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笔者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新课标》和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复习的方法,希望能给他人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一些借鉴。

一、熟记各个章节的标题

章节的标题,既是教材中安排知识的结构和顺序,也是对每节课所学内容的总概括,熟记每一节的标题,可以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掌握,从而为你的复习提供了一个框架,也提供了一个知识结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记住这些标题后你就可以知道,本章的每一节都是讲不同种类的动物,主要内容是各类动物的特征,知识点包括动物的生活环境,代表性的动物,它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等。记住标题如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就可以知道本节主要讲的是这两类动物的代表性动物水螅和涡虫,他们生活的环境,形态和结构特征,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等。在做题和考试时,能迅速判断知识点属于哪章哪节,该节的什么位置,从而大大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

二、认真仔细地阅读教材

当前生物学科命题范围很广,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小知识、小资料、知识链接、课后阅读资料等内容,常常是出题的知识点,而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时容易忽视的地方,而且这些部分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阅读教材,同时用笔标出其中的知识点,最好是摘抄到笔记本上,这样不仅可以完善知识点,而且可以加深印象。例如:以下这道题所涉及的内容就是教材中小字部分的内容,很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

下面是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探究实验,请回答问题。(共6分)

(1)菜粉蝶是菜青虫的_______。

(2)探究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一行为是先天吗?

①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寻找有菜青虫卵的叶片。

③找到菜青虫的卵后,将菜青虫的卵隔离孵化发育幼虫隔离饲养,从卵开始隔离的目的是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______。

④准备几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为甲组,和几种其他植物的叶片(如芹菜、莴笋叶等)为乙组,看菜青虫更趋向哪儿取食。这一步骤中,实验组叶是_________,对照组叶是________。

⑤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注重对教材中的实验探究进行复习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表现形式,深入实践与研究实验探究活动,整合、创造、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实验探究策略,对于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有关探究的题目大量出现在各级各类复习资料和试卷中,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实验转化情境,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先行组织者”的引导下,尝试运用已有的先备知识,使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明确化,使新知识顺利地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去,有效地促进学习。

学生在复习时要注重回答“为什么探究”“探究什么”“怎么探究”“探究得怎么样”等问题,对实验探究做出整体安排,对教材中的探究可以进行拓展,重新提出不同的问题,制订出不同的计划,最好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去动手做实验,不断完善和改进实验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思考和观察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

生物学十分注重实验,根据实验观察所绘制的各种图形,能够帮助我们从直观上学习有关的知识,许多重点和难点知识都与图形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的命题趋势来看,各级各类考试中,都离不开图形,看图做答题目都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往往是后面的大题,分值较高,这些图大多都直接或者间接来自课本,因此在复习时一定要重视课本上的插图,最好是自己亲自画图,能促进我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例如以下各题均出自于八年级生物教材中的插图:

(9分)家鸽适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鸽的身体呈________型,可以_________,利行。

(2)飞行器官发达:前肢变成了_________,生有几排大型的正羽,胸部有很突出的龙骨突,有发达的_________,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

(10分)请认真观察骨、关节和骨骼肌关系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A中可知一块骨骼肌由两部分组成,[1]是__________,[2]是___________。

(2)图B显示的骨与骨之间的连接是关节,它们能够灵活运动的重要原因是关节头、关节窝的表面均包围一层[ ]____________以及[ ]_______里有滑液,减少了运动时的摩擦。

(3)图A表示________动作,做该动作时,骨骼肌接受了____________传来的刺激而收缩,牵引______绕__________活动,此时,肱二头肌处于__________状态,而肱三头肌处于__________状态。

当然,关于初中生物的复习方法还有很多,其中不乏更好的方法,笔者仅仅谈了一些自己的浅见,希望对生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描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生态平衡;概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尝试用坐标、曲线图或直方图来表示并分析几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过生态系统的相关基础知识,能说出生态系统组成和各种因素,已经形成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本节课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识、生物实验能力,部分学生还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生物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八年级学生已经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且掌握了一些坐标轴的知识,能用坐标、曲线图等来表示分析几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所以在设计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于现在社会上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学生耳闻目睹,深恶痛绝。八年级的学生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希望自己的观点可以被认可。

4 教学过程

4.1 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播放喜羊羊与灰太郎的动画视频,提问:假如青青草原上没有了狼,羊儿们会一直快乐地生活下去吗?根据七年级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常识,学生们立刻想到的是“不能”。教师再问:如果没有草呢?

设计意图:播放动画视频以营造欢快的气氛,接着以趣味性的问题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地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草原的各种生物因素上来。

4.2 多重设问、深化理解

问题一:你能找出影响青青草原生态系统稳定的生物因素有哪些吗?

问题二:假如青青草原上的生物只有草、羊和狼,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数量上它们能相互影响吗?

问题三:下图(图略)是青青草原上的草在一段时间内数量的变化趋势,你能根据草的变化趋势推测出羊和狼的变化趋势吗?

问题四:你能尝试用坐标、曲线来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草与羊、狼间的关系吗?

针对问题四,学生们对于曲线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小组认为草、羊、狼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有的小组则认为是相反的;有的小组认为是交错的;有的小组则综合了其他小组的见解。教师给予各个小组充分的展示机会,并且引导各个小组进行补充、辩驳,在学生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攻破难点。最后,教师精讲点拨:三种生物的数量关系;三条曲线的峰、谷出现顺序是有先后的;各小组展示的曲线只是表示在某一段时间内草原上几种生物因素的变化关系等。

设计意图:几个经典问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也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曲线作图的难度。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在亲自动手画图和讨论的基础上,在不断地争论中,在教师的精讲点拨下轻松攻克了难点。白板软件的绘图功能和回放功能在攻克难点时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和利用。

4.3 比较分析、概括总结

教师用问题进行自然过渡,启发学生思考: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那不同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有没有区别?当学生比较食物网和食物链的时候,教师借助白板的探照灯功效,强调食物网的调节能力更强。

在比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越强;结构越简单,其调节能力越弱,维持平衡的能力越弱。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的比较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识别不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差异,而且通过比较可以使知识点更加直观形象。

4.4 小小练习、巩固效果

课堂反馈也要与白板技术相结合,学生通过答题器进行选择,正确率、错误率展现在屏幕上,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是学生在形成新知识基础上的巩固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反馈,答题器的应用既能增加学生答题的乐趣,也能让教师掌握学生当堂课掌握知识点的情况。

4.5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联系实际: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也要依赖于环境生存和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取各种物质,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呢?

学以致用:设计公益广告,“保护环境,关注生态系统”。全班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通过学生们的广告设计,呼吁大家参与环保。学生通过自编自演广告,在自主学习中增长了知识,在快乐的展示中情感得到了升华,在积极的探究中生物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篇9

  在这个学年里,本人在学校的工作安排下,担任了八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工作和八年级一班数学及七年级三、四、五班的生物教学工作。一学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班主任工作

  在担任八年级一班班主任工作中,做到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重视班风、学风的培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严格治理,积极与家长配合,研究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我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针对学生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实施制度量化制度的治理。培养学生养成学习、清洁卫生等良好的习惯,努力制造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朝气的班集体。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数学教学及生物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学会做人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之前,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究,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以"如何培养中学生制造能力"教学实验专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参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习,课前听课等教学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教育的动向,开拓教学视野和思维。

  艺术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制造力。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制造性思维方式,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充分得以自由地运用。

  在这一学年的工作中,通过和同事共同的努力,提高了我校的数学水平,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工作中,自身尚有不足之处,还需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寄望于下一学年度为提高我校学生的数学水平,营造校园的文化气氛,促进我校素养教育的进展作更大的努力。

  生物老师个人总结2

  也是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做一名好老师"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本学期我担任高一(3、4、5、6班的生物科的教学工作,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教材。

  为更加透彻的理解高中新课程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注重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经常地渗透有关生物热点新闻,让学生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学科知识进入学生个人的生活中。

  二、关注学生。

  通过一年的教学让我深刻的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用心聆听用心体会学生的感受。"缺乏情感的认识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应打骂、讽刺他而应该和颜悦色的开导他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新天地。

  三、作业的设计中。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留有不同水平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提高。对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其作业的质量。做到每一次的作业都能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于部分中等学生的作业利用晚自修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四、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写好课后反思是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反思记录自己的感受、体会、评价及修订(再备课)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寻找更好的更适合我学生现状的教学方式。

  五、多听课、多交流。

  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交流能够大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本学期我除了积极走进本校老师课堂外,还参加了晋江市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与有经验的老师多交流,提高自我素质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由于经验尚浅,以上就是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生物老师个人总结3

  在这个学年的生物教学中,身为一个年轻教师的我,一直积极思考如何做好生物教学工作,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师,使学生对生物学感兴趣,并极力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下面,我就把自己这一学年的生物教学工作做一个总结。首先是我在这个学年的教学中,我做得较好的部分:

  一、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具,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生物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虽然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如果单靠平时的认知,他们是没法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因此,我在教学时运用实物对照、调查、实验、多媒体等方法,借助实物、挂图、模型等教具,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讲《水中生活的生物》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水中生物的特征,我就让学生观察一缸活生生的鱼,让学生亲自去摸,亲自地想,引导学生自己得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这样,课堂中引进了一盆鱼,就使得课堂变得不一样了。又如,在讲到《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时,我利用了我校的生物园,让学生走出课室,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让他们再一次认真地观察自己身处的环境。在讲到《种子的结构》时,我又用了花生与玉米两种实物与挂图与对照的形式,让学生动手解剖,动嘴尝,动眼看,动脑想,引导学生得出两种种子的不同。在《细胞的结构》与《草履虫的结构》、《花的结构》等课时,我借助了模型与挂图相结合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在讲到一些微观世界的生物知识时,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时》,我应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得更清楚。这样的课堂使得气氛活跃多了,另一方面,又使得学生在多方面的感观中理解知识。

  二、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生活中去。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物中的一员,生物学知识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物学知识,既是以生活为基础,从生活中来;学到的知识,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在生物教学工作中,我很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如在讲前言的时候,我就学生吃的鸡蛋与番茄引入,介绍生物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又如前面所提到的让学生到校园当中作调查,也是让学生在周围的环境中观察学习,增加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亲自解剖玉米、花生种子,也是源自一个生活的概念。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也能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事物更加了解。

  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生活中去也体现在一些特殊的时候。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时,我联系那时生活中的缺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对生物的影响,这样节约用水的观点也会随着他们的思考而诞生了。又如,在禽流感暴发时,我也正好讲到了《病毒》这一内容,故而,我就介绍了一下禽流感,然后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禽流感以及上一年暴发的sars,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也增加了他们对个人卫生、环境保护的认识。而且通过这样的课,我也发现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对病理等方面特别感兴趣。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认识和珍惜生物圈。

  第二点所提到的很多都是对兴趣的激发以及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身为生物圈中的一分子怎该怎么做。在激发学生兴趣与利用学生兴趣,我是花了很大的心思,我觉得一个人的兴趣可以杀死一头牛。有时候,虽然知识讲过了,但在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问题,又能再一次激活学生对这方面的求知欲,如“孔雀石绿”事件,这是热点新闻,这与以前学过的《生物与环境》中的知识联系密切,故而我在上课时提到了这件事,并及时要求学生回顾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如,我在讲到《“脱缰之马” ——癌细胞》时,我感觉到学生对这一方面特别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后问我有关白血病的事,因而我利用这一个“机遇”,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白血病的资料,并选取一部分打印贴出来展示,上课时也让学生谈谈怎样预防癌症。这样就能轻松地让学生自我学习知识和感受人生了。

  四、注重基础知识与相关知识。

  初一的新生们才刚学习生物,基础知识对以后他们在生物学上的发展很重要。我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以课本内容为主展开的,在这个主题中,为了以后学生在这一科的发展,我也对现时一些热门的技术有所介绍。另外,我也常引导学生看《学生物》中的扩展学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习生物学,不仅要学习生物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研究科学的能力。在学习生物学中,我通过调查、观察、收集和分析资料、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尝试在这些活动中掌握调查、观察、收集和分析资料、探究等能力。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中,我就让学生在练习显微镜的同时,探究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

  前面是我觉得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在教学中,我是一个新手,我还存在着很大部分的不足点,下面是我对自我不足点的小结:

  一、对课本内容不够纯熟。这是我一开始就注意到的缺点,因而在假期里,我特意将课本看了一遍,但偶尔也会出现个别知识点没讲的错误。

  二、课堂布置得不够细密。

  三、对实验的处理。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书本上也分布了很多个大小实验,但我们学校这一学年的情况有些特别(实验室前些时间没搞好,没有实验员且课时不够),故而面对大部分的实验,我都只能讲过,而不能让学生动手去体会。我本身是一个较认真的人,没让学生做实验,我总觉得对学生有所亏欠。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41-01

初中生物课本本身就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解课本的知识体系外,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显得非常重要。本论文就以八年级生物上第五单元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为例,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行策略研究。

一、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在进行“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教学之前,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第一自然段梳理知识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学新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上述的学习先让学生从动物分类上构建起本章知识的知识框架,进而构建知识体系。

(二)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生物概念和生物理论

生物学中有些基本概念和生物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不能抓住其内涵。对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把前后学习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一同考虑,能帮助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第三节两栖动物有关内容时,提问:“青蛙幼年在水中生活用什么呼吸?”大多学生认为是用肺呼吸,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节中已学“鱼在水中用腮呼吸”的知识,学生就可以理解“两栖动物幼年在水中用腮呼吸”的概念。

(三)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辨析和综合运用

教材各章有许多知识点,许多知识又非常相似,如本章中各种动物的特征知识点很多,代表动物也很多,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上难度很大,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两种动物时,把两者联系起来,从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辨析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在本章生物教学中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已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本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之前,教师先鼓励学生联系《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知识体系,自学本节内容,之后再对难点、疑点做一些剖析。这样做学生可以主动地发现陆地生活的动物和水中生活动物的共同点和区别,从而完成了知识的迁移,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各种环境中的生物”教材的内在知识体系

本章内容要突出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按照生物圈的环境特点,从“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来构建了教材自身的主要的知识体系,还对其他动物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两栖动物、节肢动物、鸟类和哺乳类等。构建知识体系时,学生熟悉教材自身的知识体系以至于不偏离主题。

三、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策略

(一)课前整体梳理

学生梳理整体知识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让学生通读教材,指导其简单梳理课本的知识体系,做到整体的把握,例如学生对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梳理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水生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及其主要特征;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知识梳理,能从整体上感知本章节知识重点和难点,在听课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能够引起自己对生物学的探索兴趣。

(二)课中引导

本章知识介绍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又彼此联系。在学习本章各节新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进行联系,这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学习《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时,教材简单介绍了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还有海豚、鲸、海豹,这些动物都是哺乳动物,教材引导学生把这部分知识与下节课学习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这样成功地为下节课哺乳动物的学习做铺垫。

(三)课后小结

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知识梳理,抓住本节的重点,这一章主要是学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所以,引导学生联系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知识梳理。例如某学生对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知识梳理如下:

常见的鱼类:海洋鱼类:带鱼、鲳鱼;淡水鱼类:青鱼、鲢鱼、草鱼、鳙鱼、中华鲟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鱼类适应于水中生活的特征:体表被鱼鳞,有粘液,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用腮呼吸外形呈梭形,靠鱼鳍游泳;背鳍、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常见水生动物: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水螅;软体动物,如河蚌、田螺、章鱼、乌贼;甲壳动物,如虾、蟹;哺乳动物,如海豚、海象、鲸鱼;爬行动物,如龟、鳖。

【参考文献】

篇11

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围绕学生的兴趣开展具有有效特色的生物课堂

初中生正处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时期,所以对生物知识也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生物课堂中展现教学的有效特色。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动物的行为”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动物行为讲给全班同学,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物行为的类型;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行为目的、为什么动物会有不同的行为等问题,再将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探讨,最终找到问题答案;最后,教师将知识点进行点评、总结、归纳,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展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有效的生物教育目标

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解决知识问题,从而全面发展学生是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初中生物课堂也应该围绕这一理念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把“听懂了”转变为“学懂了”。例如,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这种自学模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更好地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生物教育目标的有效性。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学生的资源,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技能。

篇12

实现信息技术和科学教学的整合,根本来讲就是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有效实施全新的教学方法。整合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对于初中的教学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可以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增强学生整体的素质。

一、整合科学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渐渐深入到教学中并与之整合,对于教师来讲将会是全新的教学模式。要想实现信息技术和科学教学的整合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转换传统教学理念。教师在引入信息技术同时重新了解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过程应当是由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开拓学习视野。通过信息技术建设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并进行学习交流互助、主动思考探究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要认识到在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中,培养素质性人才将成为我们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由培养知识型人才转向为重视培养高素质知识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现学的文化知识拓展出新知识的能力。

二、整合教师的备课过程

1.建立教师教学资源库

备课、教学过程设计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之前的最基本工作,备课的效果和质量对于教学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在网络上建立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方法,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课程设计优化,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相当有利的教育平台。

2.针对疑难问题备课

初中新课程科学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网络在网上搜索所需资料或者与相关教育学术人士交流探讨。例如在进行讲解宇宙、恒星、太阳系等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七年级下学期中火山、地震、板块极其成因方面的问题,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拓展相关知识并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魅力。

在教学八年级《空气污染和保护》课程中,可任意登录中国环境保护网站查找相关方面的知识,收集保存建立个人文档,做成视频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教学。

3.利用网络社交软件集体备课

利用网络信息化的网络社交软件进行科学教学备课,可以广泛集合教育工作者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探讨。进行学科教研讨论,教师以单一学科的某一知识点上传网络,在网上展开讨论随时采纳和整合大家的建议,逐渐完善适合自己进行科学教学的教学方案设计。例如在我省就有很多教育佼佼者建立了个人博客,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发到教育论坛以及个人博客主页中,开展文字交流,建立QQ群、微信群等进行近距离互动交流。

三、整合教学模式

1.网络模拟演示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有很多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点,在初中教学因为知识点具有空间地域性、季节性等因素影响,教材实物在现实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尤其对微观和过于庞大物体的教学,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课程模型,方便学生快速了解知识内容。在八年级《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中,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可以运用软件进行分步演示,建立声光色一体的水分子电解模型:讲解水分子电解的过程,文字讲解过程则是水分子在分裂后出现了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氢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重新组合,两个氢原子就会组合成一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同样原理会组合成一个氧分子。这样讲解微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分解过程会更加具体化,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调性。

2.创建情景教学模式

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声光、影像、形色等诸多功能创建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最大程度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有关于光影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挑起他们对于这节课的兴趣。教师就可针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光方面的知识进行提问,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光直线传播的事例。

3.网络游戏式教学

网络游戏教学模式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通过网络游戏竞赛形式加入实物结构相关的知识点,例如生物教学中根尖纵切面结构图等,教学的步骤具体如下:确立游戏目标与课题――进行游戏――交流――结果展示――总结。例如心脏结构的教学,利用相关软件建立心脏结构模型,标明心脏上各个内容,让学生进行游戏标明个器官,计算机进行反馈得出成绩,从而反复练习了解各个器官的结构,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可以个性化,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

四、整合学生学习方式

1.培养自主学习

现在网络已经发展到各家各户,教师可以布置网络作业,充分利用网络给教学带来学习的优势。例如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有关于地震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查找有关于地震的图片;地震的发生原理;地震的易发地;怎么预防地震发生;地震发生时怎样减少人员伤亡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交流讨论,提倡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辅导的相互学习方式。

2.协作学习

通过协作学习,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主要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分组学习,把小组内能力不同的同学充分发挥天气们各自的学习优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参考文献】

[1]罗刚淮.扬长避短科学整合和谐发展――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12):33-3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