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06-01 05:46: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就业指导老师工作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43-02

距2012届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4个月后、2013届毕业生就开始考虑找工作了,据江苏省教育厅调查,江苏仍有4万名2012届毕业生未就业。《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加上2012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导致2013年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更多。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大学生求职难成为当年最明显的特点,有专家指出2013年并不比2008年的就业形势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一 就业指导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就业指导也可以称为“职业辅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指为被指导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为其与具体职业的结合牵线搭桥,充当两者的“中间人”;广义的就业指导则是指以被指导者的自身特点、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帮助和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济和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

就业指导起源于美国,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院推行就业指导工作,1903年美国的帕金斯最早提出就业指导的概念。1908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1911年,哈佛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在我国,1916年清华大学开始就业指导相关的工作,并于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

就业指导的总目标就是协助大学生作出职业选择、解决就业问题,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工作岗位并适应职业生活。大学生就业指导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可采用授课、报告、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成立就业小组,可以丰富就业指导形式,促进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二 小组工作

小组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为了达到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进行活动的人群。小组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Group Work直译而来,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1949年美国小组工作者协会指出,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小组工作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来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会依赖群体经验成长和发展,当个人出现生存能力方面的问题或心理行为有偏差时,通过小组工作,可以恢复人的原有能力达到社会化。在小组工作中,通过不同成员之间经验的交流分享,可以丰富和扩展经验和见识,改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成员发展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适应危机情景,促进个人成长。就业小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成员间的互动活动,解决就业问题。

小组工作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小组的组成、工作结构、成员的参与程度、工作目标等方面来划分。就业工作小组是从小组的工作目标来划分的,就业小组也可以再继续细化,根据毕业生去向分为国有企业就业小组、民营企业就业小组、外资企业就业小组、事业单位就业小组等;根据求职职业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就业小组,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小组等;根据求职行业分为金融业就业小组、教育就业小组、房地产业就业小组等;从求职地域分为本地就业小组、外地就业小组等。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有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在就业小组中主要采取的是互动模式。在互动模式中,小组被看做是一个互助的体系,成员依靠小组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建立信心的资源。互动模式下的小组以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小组目标,组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工作者,即就业小组中的指导老师,以协调者的角色在小组中发挥作用,不断启发组员主动考虑问题,及时了解成员的需求和期待,挖掘小组的积极潜力,动员组员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强化发展目标,为成员提供信息,充分利用相关资源为实现小组目标服务。

三 就业小组工作过程

就业小组工作过程是组员与指导老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可分为准备、开始、冲突和后期等阶段。

1.就业小组准备阶段

以毕业班的时间为参考,就业小组准备阶段集中在9月份。准备阶段的工作有就业意向调研、招募与选择组员、目标确定、制订工作计划、做好就业准备等。

第一,求职意向调研。在确定开展就业小组之前,要考虑学生的求职意向。求职意向包括求职地点、求职行业、职位等内容。求职意向越明确对就业小组工作的开展越有利。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学可能求职意向不明确,可以做一些职业测试,从而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方向。

第二,招募与选择组员。根据求职意向,将需求相似的成员分到一组,人员较多时还可以从性别、兴趣爱好等再细化小组。一般一个小组在3~50人之间。

第三,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就业小组的工作目标是就业,不同的就业小组会有不同的就业目标,如外资就业小组会锁定一些外资企业作为目标,银行就业小组会将银行作为目标。为达到就业的目标需要制订一系列的计划,如学习计划、实践计划、交流计划等。

第四,就业准备。就业准备有就业的心理准备、求职材料准备等,就业心理准备主要包括树立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强应变能力;求职材料准备有就业推荐表、求职信、个人简历和各类荣誉证书等材料。

在就业小组准备阶段,指导老师主要的任务是组织开展求职意向调研工作,组织各就业小组的人员招募,为各小组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完善学生的就业准备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就业小组开始阶段

就业小组开始阶段集中在10~11月份。主要的工作是就业信息的收集、就业经验的积累等。

第一,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共享。就业信息的收集要把握真实性、实用性、针对性等原则,就业信息收集的渠道多种多样,如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各类人才市场信息、互联网等。在就业小组中,收集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做到就业信息的共享,相互告知,把握就业机会。

第二,就业经验的积累与交流。在收集就业信息后,投递简历,进入面试、笔试等环节,不同的行业领域会有不同的就业经验要求,就业小组成员在就业过程中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进行交流、借鉴,从而促进组员的成长与发展。

在就业小组开始阶段,指导老师主要的任务是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指导、制订小组规范、指导各就业小组开展工作等。

3.就业小组冲突阶段

就业小组冲突阶段集中在12月份到次年的5月份。就业小组工作开展之后,因组员的需求、条件相似,在应聘中会因竞聘同一个职位而产生冲突。在这个阶段,各组组员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情况,在互帮互助的前提下开展良性竞争。指导老师在这个阶段要在冲突未出现时让组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冲突出现时要及时协调,并尽量引导、维护组员关系,较好地处理就业竞争冲突。

4.就业小组后期阶段

就业小组后期阶段集中在6~8月份。经过前三个阶段,就业小组中部分成员已经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个别组员仍在为找工作而努力。找到工作的组员要做好对未找到工作组员的交流指导,并为入职做好准备。未找到工作的同学,会在自己的努力和组员的帮助下继续求职之路。

指导老师在这个阶段要对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加强入职观念教育,并指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消除攀比心理等。对于未就业的同学,需高度重视,在提供就业信息、求职过程指导的同时,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成立多种样式的就业小组,在发挥指导老师作用的同时,让需求相似的同学通过互动的方式相互帮助、成长,从而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4万毕业生未就业 江苏2012就业形势“寒冷”[EB/OL].人民网

篇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企业用人标准发生了改变,社会开始迫切需要技术性人才。这种现象促使高职高专院校不断扩大规模,热门专业大量扩招。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高专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人职匹配,是高职高专院校当前应当重视的问题。

职业指导培训可以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社会地位,充分了解将来所从事行业的特点与要求,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逐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起步比较晚,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高职高专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职高专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对职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

1.认为职业指导仅是就业指导,只重视就业问题。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职业指导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找工作,仅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就可以了。实际上,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现在社会对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在学生毕业前才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忽视专职职业指导教师培养。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职业指导老师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组成。虽然这些教师常年与学生接触,但是他们毕竟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缺乏足够的职业指导理论知识,教学随意,缺乏系统性,授课缺乏趣味性和多样性。由于职业指导老师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不到位,导致我国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职业指导团队,职业指导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二)职业指导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时间相对比较短,学校的职业指导主要以职业指导课的形式开展,传统的课堂教育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差。职业指导的很多素质能力必须在实践中磨练才能形成,如心理素质、面试笔试求职技巧等。同时,每个学生特征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因此,职业指导仅靠传统的教育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职业指导工作。

1.职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入学时开始抓起,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认为职业指导工作对象仅是毕业生,工作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找工作,但是很多学生在找到工作后,因为没有接受过系统良好的职业指导培训,导致失业。高校应该把职业指导工作列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在学生刚入校时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在不同时期根据学生特点,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

(1)初入学的心理适应和职业探索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以及认识自我,设计学习生涯和前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提高社会交往和职业适应能力。

(2)职业准备的关键阶段。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落实生涯设计的具体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以后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基础。

(3)职业选择冲刺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专业实习时期。职业指导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收集就业信息,准备好各种求职材料,掌握一些求职技能,实践运用,锻炼能力,岗位适应,并做好就业前的心理调适。

2.加强专职职业指导老师的培养。

职业指导老师专业化发展应该靠政府、学校、教师本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建立权威的高校职业指导老师专业组织,吸纳我国职业指导领域专家学者制定职业指导老师的专业化标准,制定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老师任职资格,以推动职业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学校应该严格选聘职业指导老师,从源头上保证职业指导老师专业队伍的水平,并且定期选派职业指导老师参加培训,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老师专业化水平。同时,职业指导老师也应该从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网络、专业书籍等多方面途径加强自己专业理论知识,成为真正的专业人才。

3.重视建立健全职业指导机构。

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没有专门负责职业指导工作的机构,都是由本校就业、人事管理部门负责,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职业指导工作中。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应该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职业指导工作,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为目标,制定并落实职业指导教育计划,合理安排职业指导课程的授课人员,定期开办讲座等相关课外活动。

同时,在各个系设立专门负责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这样不仅可以按照计划完成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而且可以根据本系专业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辅导计划,例如对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护理系学生,可以把护理专业要求、行业特点,以及就业形势等情况有计划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

(二)丰富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形式。

1.丰富职业指导课形式。

职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课程,单纯“灌输性”枯燥理论课授课方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强职业指导课程实用性建设,把不同阶段的理论课内容与实践课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在不同年级,学校根据专业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定期调查,了解职业内容,开展模拟面试比赛、模拟技能操作比赛等,作为职业指导课程成绩。恰当的实践课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课内容,而且可以让不同特征的学生在实践课上都得到培养和锻炼。

2.加强学校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高专院校可以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等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通过校园活动有意识地把职业指导相关内容渗透给学生,把社会职业现状和用人需求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尽快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就业能力。

3.借助非专职人员充实高职高专职业指导教学团队。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除通过专职教师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外,还可以通过各科任课老师将职业指导相关内容渗透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如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强调严谨、认真的职业态度教育,在护理礼仪教学中强调求职能力培养教育等。

高职高专院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职业指导咨询师、成功毕业生和企业代表等到校作讲座,系部可以邀请本专业成功人士就本专业的发展、人才要求等方面做系统报告,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在校学生直接了解社会情况,合理制定大学生涯规划。

总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起步比较晚,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总结经验,讨论解决办法,最终实现职业指导的全面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篇3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把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归结为四个问题:①我真正想做什么?②我为什么要去做?③我现在正在做什么?④我为什么这样做?这些问题归纳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精髓,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职业生涯的方向,就会从各个问题中直面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1]高校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很大一部分在填报志愿时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职业认识较少,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高校职业指导中才刚刚起步,在课程开发、内容体系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本文就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做如下思考。

1.医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1.1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

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笔者在2011年9月对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麻醉、检验、眼视光四个专业300名大学生进行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5%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65.8%的学生不清楚医学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将来有明确设计的只有15%。由此可见,目前相当多的医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真正的认识,意识淡漠,缺少实际的实施,这必将影响他们未来人生的发展。

1.2动机的差异性增加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难度。

近年来大学学费大幅提高,生活费用增加,一些贫困大学生经济压力很大,只能考虑按期完成学业,但是,大多数医学生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报考医学院校就是为了以后摆脱贫困,不愿回当地基层医疗单位就业。用人单位方面,较大规模的医院要求应聘者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或是足够临床经验,并有相关的资格证书,因此普通院校的医学本科毕业生要想进入高级别的医院并不是那么容易,一般来说只有两种途径,其一是选择考研;其二是选择一个较低的平台到小型的乡镇医院去工作,等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之后再转到较大的综合型医院工作。[2]诸多因素对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干扰,因此加强务实有效的指导和教育很有必要。

1.3大部分医学生对自己认知不清。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不断增强,但对自己的认识并不全面,对事情的观察和思考容易停留在表面。有的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有的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信心,因此对自己确定的理想与目标不切合实际,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差距,就会产生自怨自艾的心理,不能正视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1.4缺乏专业指导人才。

职业指导人员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指导老师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掌握相关医学领域政策法规,并具备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3]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的机构基本上是就业指导中心和二级学院的学生管理办公室,对学生辅导主要是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做一些简单工作。就业指导中心更多的是行使行政职权,发挥行政功能,很少针对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道路进行全面化、系统化的教育。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定职业取向的关键时期,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在客观上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进程。

1.5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未完全形成。

虽然很多院校已经开始关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而且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初步的计划,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没有认真执行,缺乏自我激励和自觉行动。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未完全形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较少融入生涯教育,缺乏主动施教的意识,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缺少积极性,很少主动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寻求指导。这往往导致知识储备不够、社会阅历较少的医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暴露出种种问题,走入误区,导致社会实践的方向不够明确,不能很好地把学习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结合起来。

2.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方法

笔者六年来从事医学生辅导员及就业指导工作,结合本院几届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得出以下指导方法。

2.1成立就业指导中心,专职负责学生毕业就业问题。

就业中心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国家和四川省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针、政策,落实学校有关决议、决定;按照省就业指导中心和学校的工作计划,制订毕业生就业方案,指导、检查、督促各学院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开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教育及咨询服务工作;完善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化服务;开拓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基地,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推荐毕业生就业;负责毕业生派遣,协助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负责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用人需求反馈分析,为学校办学决策提供参考。[4]

2.2对教师进行培训,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篇4

为了了解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英语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61份,回收406份,回收率88.1%。接受调查学生中,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占24.81%,中等的学生占60%。52.1%的学生获得过学院奖学金,获得国家级奖学金的学生占19.27%。约60%的学生担任过各类学生干部,党员占18.4%。

一、毕业生就业准备状况调查

(一)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1.就业地区选择

接受调查的406人中,78.6%学生来自潮汕地区,60.3%的学生毕业后想在珠三角地区发展,27.3%学生想回生源地。过半数家长也是期待自己的子女能留在珠三角地区发展,而期待子女回家工作的也占到了41.6%。

在广州学习几年,学生还是希望毕业后能留在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工作,但学生家长在支持子女留珠三角与回家工作上是旗鼓相当。

2.择业方向

59.4%的学生表示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学校就业手续办理及相关制度不是很清楚。毕业后,63%的学生会直接就业,27.1%的学生会选择专升本或其他升学方式,4.4%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63.2%不愿意选择三支一扶或者回农村支教。

在职业选择上,52.6%的学生会从事教育工作,25%的学生会选择外贸工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会选择毕业后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学生对自己的工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70.9%学生期待自己的工资水平达到2000元左右。

3.就业准备

在选择回生源地参加中小学教师上岗考试上,大部分学生认为获得就业机会的难度不大,约30%学生认为比较难。而80%的同学对参加上岗考试的信息不了解,69.6%的学生没有准备好,仅20%的学生认为已经准备充分。

78.1%的学生已经完成了简历制作,但只有25.8%的学生投过简历应聘,主要是通过网络投递简历,只有29.8%的学生参加过现场招聘会。

绝大部分同学能清醒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58.3%的学生感到压力很大。其中,39.3%的学生表示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满意工作,58%的学生认为就业困难较大、对自己的就业很担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络、熟人介绍以及学校的的就业信息。

从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学生能够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但就业积极性不是很高,很多学生希望能回家参加考试,而对近期的各种招聘会兴趣不高,只有部分学生在网上投简历。

(二)择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就业前夕,学生表现出了所有即将毕业学生的迷茫。38.1%的学生对自己找到工作有信心,27.5%觉得信心不足,34.4%的学生认为无从下手、没有方向感。

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主要体现在自己的综合能力上。38.8%的学生认为就业时最缺乏的资源是学历,26%的学生认为最缺乏的是经验,只有少部分认为找工作需要靠社会关系。84%的学生认为亲戚等社会关系对自己找工作有很重要的作用,但61.2%的学生认为没有能够推荐自己就业的社会关系。

在找工作考虑的因素上,学生主要关注前三个因素是薪酬高低与福利(25.1%)、工作地点(16.1%)、个人兴趣爱好(14.1%)。同时学生也认为,综合能力(30.1%)、专业技能(21.1%)、社会经验(19.9%)三个因素是用人单位最看中的求职者需要具备的条件。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自己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21.1%)、能力不足(17.2%)以及求职方法技巧缺乏(15.4%)。

(三)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评价

绝对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前学校应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优待管理。

学生认为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应大力加强或改进的三个最重要的内容是求职应聘技巧指导(20%)、职业生涯规划指导(11.1%)以及向社会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信息(10.7%)。

学生期待就业指导老师最应该指导的内容是求职应聘技巧指导(27.6%)、推荐就业机会(23.3%)以及教学技能、英文简历等具体技能指导(19.9%)。

二、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就业准备还不充分,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就业不够主动,对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关注度不够;素质、能力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就业、就好业,需要学生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第一,成立系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建立完善、协调的运行体系。

系成立了以系领导、辅导员、德育导师以及部分专业老师为主的就业指导工作小组,认真贯彻“全程指导,全程服务”的就业指导方针,切实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发动每一位教师投入到学生就业指导。

学期初制定具体的就业指导工作计划,要求所有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老师每月召开两次就业指导会议,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工作情况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帮助学生解决部分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实保证我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稳定。并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并督促其实施。

第二,进一步加强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目前尽管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比较高。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又是有不少单位到学校招聘要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或者毕业生不愿意到培训机构公司等单位就业。因此,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至关重要。学生毕业前应利用班会、就业指导课及讲座等方式的同时,继续召开就业座谈会,结合历届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和全国就业形势、就业要求,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锻炼成长的需要。另外,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各中小型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我系目前在校生中也有少数自主创业者,要通过这部分同学教育和引导其他更多的同学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邀请在企业工作比较顺利的毕业生和自主创业比较成功的毕业生回到学校同师弟师妹座谈,对本届毕业生现身说法,改变学生就业观念。

第三,多方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门路。

教会毕业生掌握正确的就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方法及择业决策方法 , 如通过网络查找就业信息,在网上求职等,但对中介机构和网上信息要要慎重对待。另外,积极发动教职工主动关心,积极参与支持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自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对提供就业信息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和表扬激励。鼓励毕业生利用亲戚朋友、同学同乡收集就业信息。认真组织全系毕业生参加各种“双向选择”洽谈会,在双选会或招聘会上推销自己。

第四,加强学生就业技巧的培训工作,确保学生在竞争中取胜。

号召学生在实习回来后总结实习中教学技能不足,抓紧毕业前时间强化教学基本功。加强毕业生礼仪修养的指导,播放有关教师礼仪讲座。进行就业法律问题讲座和就业心理问题讲座和就业面试准备等,对毕业生进行培训,包括准备材料、自我推荐、接受面试、决策签约等方面,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以最佳状态争取每一个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范向前.“就业难”,何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5).

篇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68-02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需要就业的青年学生人数将越来越多。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除了国家、地区及学校颁布的一系列就业政策外,基层就业工作者还要对毕业生进行哪些实效性的指导呢?在此,本人以几年来在就业工作中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并以此和其他即将参与就业工作的指导老师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 事业单位——逢试必考

在就业指导的工作中我一直督促学生注意事业单位及公务员的招聘考试信息,鼓励学生“逢试必考”。对于大学生来说,事业单位、国企、政府机关是工作的首选。因此,学生应积极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区事业单位考试、各地公务员考试。广西人事考试网经常地区事业单位招考的信息;各地市人事单位网站,开设有专门的版块此类信息;广西人才网也有一个专栏是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的。

二 关注“三支一扶”、特岗、村官、西部志愿者计划及应征入伍

“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入伍等项目都是国家为扩大就业在近几年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而我院也根据自身特点对本院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做出了明确的调整。针对我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的此类拓宽就业途径的政策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十分有利。在毕业班学年工作计划中,建议把国家、地区及我院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系统地进行学习,务必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清楚他们可以选择的途径,并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

三 面试招聘——逢招必赴

一些知名企业的校园招聘工作如沃尔玛、国美、苏宁等一般安排在11月进行。看过《杜拉拉升职记》的学生对在大型企业工作的待遇及提升空间应有所了解,大型企业工作的氛围及管理制度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多关注此类招聘信息。

面向毕业生的招聘会,一般在广西毕业生就业网和广西人才网上公布,由学校就业办或省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每年11~12月或3~4月份举办。应届毕业生要参加的校园招聘会主要有广西大学招聘会、广西师范学院招聘会和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招聘会。参加招聘的企业也是本地区较为知名的公司。

鼓励学生参加招聘会除了可以让学生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参加招聘可以积累更多的面试经验。去年我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逢招必赴。一个学生曾创下半个月内每天去面试,一天连跑三家单位的最高记录。总结来说,去那么多单位,先不说找不找得到工作,积累面试经验才是他最大的收获。在面试中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如何应对普遍的问题,面试官最想听到的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经验。当面试达到最高境界,好工作也就随之而来。

四 简历——两手准备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找工作也要注意“成本投入”。一大叠厚厚的简历,一场招聘会下来投递的单位越多,个人的成本负担就越大。大学生还没有个人收入,制作并打印一份精美简历需要投入的资金也是惊人的。对于制作简历,我的建议是低成本投入,根据招聘的形势准备三种简历——单张简单简历、详细的正式简历和电子简历。参加区直组织和学校组织的大型招聘会不需要投递厚厚的简历本,在大型招聘会上企业一般情况下不会当场决定录用面试者,投递单页简历让用人单位对面试者有大致了解。如果用人单位有意向深入了解,可以当场面谈或在后期电话通知其进行复试。进入复试的面试者可以再准备详细简历参加复试。参加复试结束后,如果感觉聘用的机率不大,面试者可以索回投递的简历。很多时候,面试者应该对结果心知肚明,面试官也会暗示结果,所以不抱希望可以不留简历,这样简历就可以重复利用了。目前很多企业也注重招聘的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招聘都在使用网络简历投递或进行网络面试,因此制作一份精美的电子简历比打印华丽的纸质简历更划算。

五 慎入常招企业和直销

经常参加招聘会和浏览人才市场网站的同学不难看到一些熟悉的企业,这些企业常年在网站和招聘会上大肆招兵买马,招聘职位很是吸引应聘者:“内勤、助理、区域经理、培训总监”等。这类常招企业一方面是基本工资低、提成高的业务性岗位,从另一个方面表明这类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很大,制度及稳定性存在一定问题。有部分常招企业的招聘则是企业的一种宣传手段和发展业务的手段,去参加应聘这类企业的面试者在面试前会进行企业宣讲,宣传企业产品和发展理念。而进入面试环节后面试者会发现面试过程很简单,面试官了解完基本信息,就通知面试者被录用,并要求面试者从基层业务员做起,与面试的岗位相差巨大。如接受岗位做业务员销售产品可以使公司业务得到提升,如拒绝岗位则可以达到宣传该企业的业务和产品,使面试者成为潜在客户。

直销虽然合法,但是我建议面试者应谨慎对待。目前社会上很多直销人员打着公司旗号招聘人员,实际上是在发展下线。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曾接触过“×利”和“×美”等直销产品的模式,对于直销销售产品的金字塔分层模式也比较了解,没有销售就没有工资,如洗脑般的销售讲座对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影响巨大。2011届有一名毕业生曾在网上投递简历到“××德”直销公司,公司面试他的是接待前台的服务小姐,看了简历就在说公司发展和产品质量,没有问面试者任何问题。面试结束后马上进行培训,内容是产品讲座。对于直销的模式我建议毕业生在正常就业前需要谨慎对待,没有充分的人脉和了解还是选择较正规的企业工作,面试前充分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既做好面试准备也防止误入一些不良企业。

六 积极择业、慎重就业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每一个人来说,一辈子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以后的职业生涯,而如果需要跳槽,那第二份工作就源于第一份工作的工作经验了,现在企业的招聘大部分都是要求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很难再找一份好的工作。如果要重新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接触的领域和人际都变得陌生。一个人一生是以工作为目的还是以事业为目的都可以在后面的社会历练中慢慢考虑,因此择业很重要,但是不要急于就业。择业就像择偶,你选择的是一个你一辈子从事的职业,你的未来决定的起始,工作需要慎重考虑。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就业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希望能和其他就业指导老师共同探讨,也希望在老师、学生、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而我们的大学生也都能为自己到好“婆家”。

参考文献

篇6

1.1毕业顶岗实习基层操作为主,岗位单一近几年来出现的“用工荒”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许多物流企业为招不到员工着急,其中基层员工尤突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绝大部分从事基层操作,岗位以仓储、包装、物流客户服务为主。这些工作技术含量不高,难度不大,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对于日复一日重复简单的、没技术含量的工作,觉得自己大材小用。在物流企业,员工主要采用同工同薪报酬方式,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拿的工资与高中生、中专生的工资一样,学生不久就产生失落感。

1.2企业以盈利为主,提供毕业顶岗实习条件简单企业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是每个企业都要考虑的问题。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不少企业把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习惯安排学生操作一些简单的物流设施设备,对其它也有较严格的要求,对学生的培训与管理也不到位。

1.3物流人才缺乏大环境下,学生跳槽频繁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竞争越来越剧烈,物流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成为企业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加上新型流通方式的兴起,物流人才供不应求。根据国家相关资料显示,近五年物流人才不会达到饱和状态。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找到一份工作不是难事,学生在一家企业顶岗实习一段时间后,如感到学不一到更多的东西,得不到发展的空间,很容易产生跳槽换工作的想法。1.4学校存在不可控因素,管理难度大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通常是在校外企业中进行,学校老师除了带毕业生顶岗实习外,校内还有非毕业班的授课任务或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不能长时间与学生留在企业。最重要的是目前接受顶岗实习企业,通常只招收为数不多的几名学生。从而导致一个班或一个组的同学分开在不同企业或地方进行实习,增加统一指导、统一管理的难度。毕业顶岗实习“放羊”情况客观存在。

2.高职物流专业加强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途径

2.1做好学生毕业实习的各项组织工作学生毕业顶岗实习要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密切合作,提高物流专业实习单位数量与质量,鼓励学生自己联系毕业。学校聘请企业实践指导老师,应严格把关,选任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技术过硬、有一定学术水平、责任心强的兼职教师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注重毕业生顶岗实习的岗位轮换,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到更多内容。校内毕业实践教校指导教师应选择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生产实际较为熟悉,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专任教师担任。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0人。校内毕业顶岗实习老师要注意与企业联系,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企业,及时掌握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正确的引导。指导老师一经确认,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准更改。若有更改需经学校审批,并由所指导学生确认后才能生效。

2.2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老师采用双师制指导教师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校内专任教师;二是由实习单位指定的富有岗位工作经验或生产管理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他们既是业务工作的指导者,又是顶岗实习工作的组织者。指导教师主要职责包括:(1)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工作计划与进度,并严格执行;(2)做好企业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包括建立好通讯录、Q群,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岗前培训、安全教育等;(3)加强企业顶岗实习管理。指导教师要定期下企业指导学生,检查学生顶岗实习进度,及时批改学生的顶岗实习报告书;(4)关心、爱护学生。指导教师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关心学生的工作与生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5)做好学生毕业顶岗实习的工作考核、实习考勤,客观评定学顶岗实习成绩。

篇7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3-0014-02

如何加强高校就业管理,实现人才培养战略是当前高校招生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只有提高就业管理的科学化,才能有效推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办学质量,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高消费。

一、改变就业管理现状,走出就业困境

(一)高校就业管理的现状

一是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管理的重要性,与招生、培养工作始终居于中心地位的情况相比,就业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许多高校在就业指导上往往把给毕业生举办招聘会、离开学校前开展形势政策讲座看作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完成。

二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主要是大部分高校的就业管理机构不能切实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在心理咨询、职业规划、考研出国、考证咨询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咨询机构没有建立,致使就业管理工作不到位。

三是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目前,有不少高校虽然已配备了就定指导老师,但就业管理工作由行政人员来承担,很少接受过就业管理、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谈不上专业化。只是停留在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开设就业讲座,缺乏大学期间的全程指导。

(二)就业竟争激烈

一是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未就业的毕业生在逐年增长。庞大的民办院校的各类毕业生不断加入到就业大军中来,使就业人数急剧增长。

二是求矛盾突出。首先,国企不少下岗职工等待再就业。其次,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

三是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出现“博士学历抢着要,硕士学历挑着要,本科学历少人要”的现象。社会人才需求处于“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市场选择”空间大,使毕业生的“工作竟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就业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和难度。

(三)对毕业生就业缺乏具体指导

对大四学生而言,大学教育实际上只有三年,大四一半的时间在找工作。这种情况导致:课堂上严重缺课,课堂形同虚设。据在南华大学等高校的调查,某专业有百余人,而到课的人数不足40%,甚至出现只有百分之几的情况。学生不上课或不安心上课,势必对教学质量赞成影响――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专业知识不牢固。另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进展受阻。到了五月,仍有一少半学生没有归校。导师找不到人,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影响论文质量。

由此可见,只有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不断的强化就业管理,实现人才战略才能走出困境。

二、运用科学管理、培养实用人才

高校外部环境迅速变化,就业管理就应及时跟进和适应环境多变的情况,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注重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调整,使之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一要重视管理计划。做好管理计划工作是做好就业管理计划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发为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指明方向,提高管理效率。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在高校连续几年扩招的背景下,有必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就业管理计划须转变观念与作风。要确立以学生为本观,树产这样一个思想:高校因为学生而存在,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中心,更是高校服务的中心。

二要计划周全、科学预测。首先要预测本年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应达到多少?函邀多少用人单位来校选拔毕业生?双选会应达到怎样的规模?就业管理工作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怎样安排好毕业生离校工作的时间表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业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就有了轮廓。那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要注意长期与短期的结合,突出它的指导性与准确性。另外,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计划具有灵活性。

三要强化管理精心协调。就业管理虽是针对学生,做好协调工作是就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1)调整协调。高校就业管理需要多接触学生,需要与用人单位洽谈,多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各级人才交流中心、劳务市场等沟通。因此调整式协调是做就业管理工作的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要求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咨询技术,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劳动人事学、法律等学科知识和方法。

(2)调整专业结构。大学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大学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很少。像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设置哪些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素质和技能?所以这种协调主要用在以下方面:

一是就业市场的变化是学校招生、教学及管理的睛雨表。因此它要与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正式沟通,告知就业市场的专业需求情况。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要结合本校特色,敏锐地瞄准市场走势,大胆地做出前瞻性的预测,给出有价值的建议。

二是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在素质教育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知识面过于狭窄,理论与实际脱节,实际动手能力差。这些现象说明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力度还不够,还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适当调整毕业年级的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期间就开始找工作,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所以就业管理部门有责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沟通。

三、针对具体问题、加强科学指导

(1)针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就业规划的现状,加强就业的科学指导非常重要。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科学化、专业化不够,缺乏贯穿大学教育突出每个学生个性的择业、就业辅导;缺乏职业适应性的科学辅导和科学指导的手段。

(2)大学生职业就业规划要有层次性。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兴趣因人而异,作规划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不相同,所以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要有层次性。

一是对大一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应让他们去思考职业规划这个问题,帮助他们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为今后整个职业发展奠定这基础。

二是对大二学生。应帮助他们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考虑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可以多和学生交流,特别是大四的毕业生。

三是对大三学生。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导他们加强各种技能的培训,为将来的就业储备知识和能量。在当今就业竟争异常激烈的“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优异的专业成绩、实践经历、创新能力等都成为参与就业的竟争砝码。

四是对大四学生。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储备、素质的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基本上已经完成。也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变化,调整职业目标与计划。

(3)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规划。

一是自我评估。毕业生在职业规划中,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对自己评估应包括:兴趣、性格、技能、特长、气质、职业目标等,要将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篇8

一、建立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

技工学校要将德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组织机构的建立

从德育机构图来看,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德育组长、学生科科长、教务科科长、团委书记、级长和办公室后勤科长组成。从领导到基层,由上而下,把德育工作抓起来,可以垂直联系,水平沟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机构的职能,从组织结构上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确立德育管理者的职责,制定德育管理目标

对德育工作者的职责进行分工,使每一个管理者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如《德育领导小组职责》、《级长职责》、《班主任职责》等。同时,要制定德育工作的长期、短期目标.使德育工作者能有方向、有目标地实施计划。

(三)研究德育工作

没有研究就没有进步,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经验。德育工作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创新,结合新时期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背景开展德育工作。通过研究德育课题、德育总结、论文评选、经验交流等方式促进工作创新。

二、树立全体教职工人人参与德育管理的观念

德育工作不仅是班主任、级长、学生科人员的事,每位教师也是一位德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参与德育管理。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但任课老师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的德育功能是班主任无法替代的:任课老师应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刻都说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教师应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让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加强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任务的完成及德育工作的效果。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者的素质是一项重点工作。

(一)级长的设立及作用

德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将德育看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过程。针对技校学生的情况,我校将德育分成年级式的逐层教育管理模式:一年级,着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二年级着重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三年级着重学生的职、道德教育:根据以上三个层次设立级长管理,德育领导小组将德育任务布置给级长.再由级长分级实施,要求级长做好学校与班主任的沟通,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二)班主任的作用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学校与学生问的桥梁和纽带,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成效。

(三)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提高自身素质作为级长与班主任,首先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各方面合格的教师;其次要提高管理水平,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教育艺术,特别是级长,更要注重自己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的提高目标管理能力要求级长、班主任能根据本年级,本班的特点,制定长期,中期、近期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实施教育与教学加强考核和奖励制定级长、班主任作职责,每月对级长和班主任进行考核,班主任由级长负责考核,级比由学生科考核要求班主任,级长每月写工作手册,每月写报表,逐步将级长、班主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通过对级长和班主任考核,实施考核与奖金挂钩,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每月评选红旗班,每学期评选优秀班主任,每年教师节评选“优秀教师”、“十大名师”。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发自内心的情感,才能将教育学生当作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真心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

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学校领导应重视德育教师的培训,组织班主任、级长学习德育管理新信息和当前德育的要求和任务一特别是对年轻班主任,更要做好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并通过老班主任的传、帮、带,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德育工作在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的同时,还应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升华。

(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化校园环境,首先应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促使每位学生都能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其次,要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配备图书馆或阅览室、校园网:校园内设有宣传栏、读报栏。另外,还要注重校园绿化,让学生时刻置身于优美的校园中。

(二)开展课余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政治课、时事教育都是有意识的德育教育,有时效果并不佳,应将德育渗透到课余活动中,进行无意识教育:我校每年都开展艺术节.体育节、“五四”青年节等大型系列活动,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之中受到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和体育特长。另外,学校还设立了文学社、真情服务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教育自己。

五、结合实际开展实效性的德育工作

(一)习惯养成教育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因此,学校应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将“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要求学生日常言行举止讲文明、讲礼貌,一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课堂纪律、出勤制度,抓仪容仪表、课间操、校园卫生,定期检查宣传墙报,做到常规管理与检查评比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化。另外,我校还特别注重新生的学前教育,每年新生入学都送新生到军营军训一周和举办新生入学系列教育,从学校规章制度、专业介绍、四个学会专题对新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入学后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是德育工作者的得力助手,选用好的班团干部,不仅使教师从繁忙的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技校学生人校时素质差一点,因此在选出班干部后应进行系统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对学生干部有放有导,同时也要做好监督,并帮助学生干部做好工作总结。

(三)后进生的转化

技校生入学时素质较差,后进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要极度重视,班主任应与科任老师、家长共同配合。对后进生的教育既要及时,又不能急于求成,因为他们已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我们不可能经过一次教育和谈心就能让他改正缺点,应给他机会,降低标准,逐层逐步地进行教育。

(四)加强宿舍管理

加强宿舍管理,首先,应成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我校近几年来对学校门卫和宿舍管理员进行调整,将原来年龄大、文化低的人员解聘,从社会上招聘一批文化素质好的人员,选用高中文化层次或退伍军人担任门卫,配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层次的生活指导老师。另外,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门卫和生活指导老师的岗位职责,并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同时,还成立一支学生督导队,协助生活指导教师完成平时的卫生、纪律、“文明宿舍”的检查评比。

(五)就业指导

技校生一入校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介绍当前的社会需求,让他们在三年技校生活中,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并在就业前进行面试知识、职、道德和劳动法的学习,通过培训帮助学生提高成功就业的机会。

篇9

顶岗实习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的良好途径。为进一步规范和理顺我院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工作,确保顶岗实习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我院开展了多个层面的研讨工作,组织召开了多次顶岗实习工作研讨会,对实习企业和学生进行了调查,针对顶岗实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研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一、目前我校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情况

学院从2009年起就成立了实训中心,专门负责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指导。目前学校顶岗实习工作流程包括学生入职前的准备和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和监控、实习结束后的考核和总结三部分,具体内容是:

1.招生就业处负责实习单位招聘信息的搜集、核实和,组织实习学生面试、体检,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在企业招聘面试结束后将顶岗实习学生名单、企业联系人联系方式、招聘简章、实习协议书、下厂日期等相关信息转送实训中心,实训中心根据情况做好指导前的准备。

2.学生在进入实习岗位前,实训中心组织学生召开专门会议,向学生讲解管理制度、规定、实习保险、企业文化等内容。

3.实训中心根据情况安排实习指导教师驻厂管理和定期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召开顶岗实习学生座谈会,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顶岗实结;及时处理学生擅自离岗、调换单位等情况,做好学生单位变更和通讯方式的登记等。

4.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企业填写顶岗实习学生质量评价调查表,学生及时上交顶岗实习考核手册。学生顶岗实习期满,实训中心即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转由招生就业处对学生进行就业推荐。

二、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学院三年多的工作体会及近期走访调查、研讨活动来看,顶岗实习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安全隐患多

1.我校每年顶岗实习学生人数都超过千人,实习地点分散、岗位不同,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互通困难。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自由活动空间加大,自律性较差,给实习管理和考核评价带来了一定难度。

2.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易出现安全问题,经学校推荐的顶岗实习学生在管理范围内,而自主实习、面试未报到、自行离岗学生则在失控状态下,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且责任难以界定。

(二)顶岗实习学生稳定性差,离岗率偏高

1.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定位,对个人及企业期望值偏高,吃苦精神较差,当遇到实习环境变化时导致各方面的不适应,如心理困惑得不到有效的缓解疏通,工作上的经验不足,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困难时往往选择离岗。

2.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拖欠工资,待遇不公平,招聘时所承诺的待遇不能全部兑现,产生不满情绪导致离岗。

3.学院缺少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实习工作得不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学生在实习时因遇到小困难向家里诉苦,家长不但没做学生思想工作反而心痛孩子鼓动其离职换岗。

(三)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学院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充实。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管理和约束力度不够强,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顶岗实习阶段离开了学院,主观随意性大,擅自离开顶岗实习岗位。

三、顶岗实习工作的改进措施

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同参与完成的。顶岗实习工作顺利、有序、稳定的进行,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为此,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做好实习工作。

(一)完善管理制度,为顶岗实习提供保障

1.齐抓共管,协同配合。顶岗实习工作涉及招生就业处、实训中心、学生处、教务处等多个部门,各部要协调配合,相互间要保持各种信息畅通,共同管好实习学生。

2.完善管理制度,纳入学籍管理。对于无故离岗、面试未报到的学生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处理。对于自主实习的学生,建议学生与学校签订自主实习协议,将企业接收函留存学校备案。实习结束后应提供实习单位的考核成绩,无成绩或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将按学院规定处理。

3.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学生实习风险,保证学生实习安全和权益,学院应及时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动员企业为实习学生投保意外伤害保险。学校与实习单位要签订实习协议书,学生与学校要签订顶岗实习安全协议书,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

(二)坚持德育为首,强化实习学生岗前教育

1.发挥德育主体作用,坚持德育为首,通过课堂主渠道,围绕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强化对学生的教育,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提升实习学生职业素养。

2.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课程内容融入学生实习与就业案例,贴近学生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采用第二课堂或大讲堂形式,讲授人际交往与沟通、就业形势与就业心理、顶岗实习管理与安全等方面专题内容,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做出合理的综合评价、个人定位和生涯规划,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好实习与就业的充分准备。

3.进行多级别分段教育。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从入学教育开始就使学生明白顶岗实习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班主任要召开主题班会和顶岗实习动员会,做好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同时要教育学生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专业对口率

1.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有计划地加强与学校专业相关的、生产技术较先进、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联系,将其作为重点合作对象,拓宽实习岗位渠道。

2.选择实习学生专业对口的企业作为试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实习方案,按照工作计划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和现场教学,待经验成熟后全面推广。

(四)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实习环节指导

1.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工作能力强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根据专业人数和实习单位要求不一样的特点,学院可以对学生集中的实习单位安排指导老师与学生工作生活在一起;对学生分散的则由相应的指导老师经常到各实习点去看望和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定期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课程的培训,提高教师整体指导水平和综合素质,建立实习指导教师的考核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3.实习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保持通信的畅通,做好日常性的巡查工作,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认真听取学生意见、企业评价和建议,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为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总之,顶岗实习作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是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学院要保证顶岗实习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这个平台,不仅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还可以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郝晓黎.浅谈校外实习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下),2011(9).

篇10

大学生创造意识和发明创造能力欠缺的原因

传统教育体制是“满堂灌”的应试教育,造就了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跟着标准试卷走的思维模式。在学校里,按部就班、听话的学生往往被认定是好学生,而思维活跃、具有扩散思考能力的学生经常被误认为不听话,瞎折腾。在大众观念的压力之下,学生的创造精神经常被扼杀在萌芽里。在应试教育时代,分数就是人生的全部,这种观念使得学生只学习好好要考,拿到高分就万事大吉。久而久之大部分学分都是理论修养差、知识面太窄、综合能力弱。这样的高中毕业生到了大学阶段,知识容量不够,创新意识差、发明创造能力弱,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激发学生的发明创造意识,营造创新创造的校园文化氛围

针对大学生创造意识和发明创造能力欠缺的原因,想要提高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首要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发明创造意识。通过开展以发明创造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发明创造与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举办大学生发明创造与科技创新成果展,营造创新创造的校园文化氛围。

(1)开展关于发明创造的讲座,让学生认识发明创造的巨大作用。针对电气信息类的大学生,讲座选题需要侧重近代电气电子信息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比如说电灯的发明、电报电话的发明等等。或是最近流行的iphone的更新换代,每一次更迭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这些都是和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东西,肯定能点燃学生们的热情。

(2)为了让大学生和发明创造拉近距离,在讲座中举例说明一些小的创造如何改变生活。比如说最新一代的空调,装上摄像头,就可以监控室内幼儿是否踢被,实时调整空调温度,实现家居智能化。基于电学知识而发明的捕鼠器,可以帮助很多地方改善居住环境。通过生活中的小发明创造,让学生认识到发明创造人人可为,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也可以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

开展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

想要提高大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要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训练的形式有集体讨论训练和个人分散训练。

集中讨论训练

集中训练主要以座谈会、讨论会形式进行,开展创造性思维广度、深度和力度训练。组织学生讨论,针对电气信息类的学生,着重查找家电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存在的不足甚至危害。针对某缺点和不足,组织学生进行创新设想,各抒己见,从众多创新设想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创新设想时,鼓励学生思维独特新颖,与众不同;对某产品进行创新设想时,尽量向多功能的方向思考。

个人分散训练

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分析对生活密切的电气电子类产品。把创造设想记录好,定期和同学讨论分析其可行性,大家针对某一设想提出建议和意见。对可实施的设想,组织实施。开展个人分散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养成创新习惯。

学习发明创造方法,指导创造实践

创造技法主要有还原法、智力激励法和缺点列举法。还原法是把创造的起点回归到产品创造的原点上,它可以帮助创造者克服习惯性思维。智力激励法是利用智力激励讨论来集思广益的方法。缺点列举法是列举产品缺点,然后针对产品的不足,提出创新设想的方法。将三种方法综合运用,指导大学生从小发明创造入手,通过联想、类比、组合、移植、演变、逆向思维等方式,结合创造技巧,开拓扩展思路,产生大量创新设想,寻找更优方案。

为促进激励推进相应的保障措施

加强基础条件建设,为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提供保障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创新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发明创造,鼓励学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广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奠定基础。

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针对有意向进行发明创造的学生,学院派专业老师组织全面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专业的创新素养,逐步进行发明创造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

为了训练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学院每年都会组队参加广西区电子设计竞赛,优胜队伍推荐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这种参赛经历对电气信息类的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活动是非常重要、可贵的。

制订鼓励大学生开展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活动的计划,组织专利申请培训

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做到活动情况要有记录、有档案。把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与教学工作同部署。同时,在年底考核时开展总结评比表彰活动。针对大学生中有成熟的发明创造,鼓励支持其申报专利,邀请专利公司的专家来授课、对学生和辅导老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对申报专利的学生,学校提供全程服务,积极帮助整理资料,确保专利申报的质量。

针对大学生本身的发明创造能力的激励措施

研究设置创新学分及其实施方案

设置创新学分,根据每个创新科技成果的分量等同于一定的选修课的学分。在市级创新类型活动比赛中的奖项,等同于专业选修课的2个学分。在省级创新类型活动比赛中的奖项,等同于专业选修课的3个学分。在国家级级创新类型活动比赛中的奖项,专业选修课等同于4个学分。

研究设立发明创造成果奖学金及其实施方案

为了激励大学生的发明创造,给大学生进一步进行发明创造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设立发明创造成果奖学金。如果发明创造成果是市一级认定,奖励500元人民币。如果发明创造成果是省级认定,奖励1000元人民币。如果发明创造成果是国家级,奖励1500元人民币。

研究学生发明创造能力评估与毕业设计、就业、保送研究生挂钩的实施方案

分析发现,凡学生发明创造能力强的,毕业设计的成绩基本上在优良水平,有些毕业设计更是学校优秀。因此可以在毕业设计环节进行倾斜,比如将该生的发明创造正果直接认定是毕业设计成果,学生只需要撰写相应的论文即可,该政策对于需要时间进行创新活动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在就业时,进行过发明创造的学生在简历上面的经历相对丰富,有说服力,更能打动用人单位的心。在推荐毕业生的时候,针对那些发明创造成果丰富的学生,就业指导老师可以直接推荐给相应的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

目前,很多学生愿意进一步读研深造。为了改善研究生的生源,可以将保研政策和发明创造成果(含专利、论文、创新成果、比赛奖项)挂钩,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发明创造热情,为学生读研究生提供相应的奖励政策。

研究对申报或者获得专利授权的学生奖励方案

对于申报国家专利的学生,无论专利获得授权与否,都给予100元经济补助。对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和授权的,除享受省、市、县相关专利补贴政策外,分别给予300元和1000元奖励;并将成绩记录于学生档案。优秀科技创新作品,优先推荐参加市以上科技创新作品评奖,并优先推荐市、自治区级科学技术奖项,同时按获奖等次予以奖励;优秀专利成果,同时在学校网络、市级主流媒体上给予宣传和推介。

针对指导学生发明创造的教师的激励措施

为了进一步辅助学生进行发明创造,需要给指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指导老师一定的激励,加深效果。

对相应的指教老师进行物资和精神奖励

对发明创造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根据成果的级别高低(国家级、省级、市级),分别给予800元、500元和300元的物资奖励,并发相应的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以资鼓励。在年终考核的时候,将学生的发明创造成果纳入指导教师的考核数据,参与学校的年终评比。

篇11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创业教育 就业教育

中职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旨在培育中职生创业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从简单的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缔造者。《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版)进一步明确把创业教育纳入中职学校德育课必修内容,而中职学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对此,中职学校更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强化和普及中职创业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完善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1.建立创业教育领导机制

要使中职学生创业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实现学校创业教育的体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整体上建立“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全员落实”的创业教育工作网络,成立校长为组长的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成员由涉及教学、德育、后勤三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具体由教务处牵头。领导小组定期讨论学生的创业工作,制订有关工作计划、方法、措施,查找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2.制定创业教育管理制度

(1)完善学生创业活动考核制度。把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纳入学分制系统,以课外学分的形式记入学生成绩档案。也可以视活动开展情况及效益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

(2)制定学生创业社团管理制度。由校团委牵头,为每个创业社团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在场地、设备、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3)制定教师创业教育考核制度。选拔一批学历、职称较高,具有较强科研能力,乐于无私奉献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创业指导教师,对参与指导学生创业的教师,学校在评优和评职过程中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

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国内现行的中职创业教育大多采用课外培养等课外实践的方式,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文化基础较差,单纯实施课外培养,学生精力投入很难保障。因此,必须构建以就业指导为起点,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实践锻炼为手段的适合中职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笔者所在学校将创业教育课程分成两大类、四大模块(如图1)。这四大课程模块不是简单的分割,在实践过程中各课程模块相互交叉、融合。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为辅,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围绕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指导等课程内容,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在高一开设《商务礼仪》《经济法》《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在高二开设《中职学生求职指导》、《中职学生创业指导》《市场营销》等课程,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创业知识;邀请市场监督、金融、税务等机构的专家来校解答企业经营基本业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创业的途径。同时,编写了《优秀学子风采展》《创业策略》等校本教材,并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进行现身说教,对学生进行了活生生的创业教育。构建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多层次教育渠道,启迪了学生创业思维,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树立创业理想。

2.关注创业教育教材开发

目前市面上的创业教育教材很多,但绝大部分缺乏系统专业的创业知识,而且基本是以理论为主,没有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很难吸引中职学生的兴趣。校本教材开发要把握如下三个原则。

(1)教学内容项目化。采用教学项目、任务驱动的模式编写教材,力图创新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材的内容结构形式。把每个教学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教学任务,每个教学任务由任务要求、任务内容、知识解读、任务实施和任务拓展组成。各个项目相对独立,项目化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灵活选用。

(2)创业项目实用化。创业项目紧扣区域产业特点和中等职校专业设置要求,覆盖三大产业,突出第三产业。把创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分散融合在各个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创业知识;紧贴中职优秀毕业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和中职学生创业的现状,操作性强,实用性好。

(3)创业素材本土化。创业项目中所涉及的许多素材,如创业政策、创业操作流程、创业案例等要源于当地,这有利于当地广大中职学生创业,也可作为其他地区中职学生创业时的参考。

3.深化创业教育课程研究

为保证创业教育深入开展,鼓励教师从创业教育实施的现实情况和需要出发,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研讨,完善创业教育实施方式,推动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如鼓励教师申报、设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方面的课题与论文,并对这些课题实行定期检查、滚动拨款、专家指导、成果鉴定等制度,以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的水平。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1.增强教师创业教育技能

一是选派教师到创业企业当中挂职锻炼,学习创业教育的实践技术;二是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培训,提升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三是开展内容丰富的校本培训,加强全体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使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2.组建创业教育教研团队

以校内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为主体,聘请校外各类专家为创业教育指导老师,建立创业教育教研团队,专门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与各类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时时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建立“创业名师工作室”

聘请热心中职教育的知名成功人士等,在校内成立名师创业工作室,以成立校内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对中职校学生个体创业实践进行指导。同时,创造条件也让更多的教师体验创业的过程,鼓励教师利用学校资源进行自主创业,构建双重属性的公司(既是教师经营下的校办公司又是学校的实训基地),使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以丰富的实践经历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

四、营造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任何一个充满竞争意识的区域,都有着浓厚的创业文化。美国硅谷的奇迹与当地无与伦比的创业文化密不可分——人才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有想法,都可以在硅谷施展才华,创业发展。成功与失败并存,创业与风险同在,人的创造力因此而发挥得淋漓尽致。创业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潜藏创造力的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中职学校必须塑造自身良好创业文化氛围。

1.营造创业环境

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如广播台、校刊、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开专栏、专刊进行宣传,使创业教育深入人心;在历届毕业生中选择创业典型人物,把他们的事迹做成展板,他们的事迹,无疑对学生最具有说服力和最具感染力;聘请本地区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人才来学校兼课,通过帮带、对话交流等形式,唤起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校园环境的熏染,让学生感到创业不是神秘、高不可攀的,为学生走创业道路树立信心。

2.组建创业社团

鼓励有志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成立创业社团,并以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校园资源,为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定期举办“创业咨询”“创业讲座”“创业把脉”等,从而使社团成为中职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力度,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鼓励学生到企业挂职锻炼,在真实环境中获得工作经验,增强团队意识。

3.开展创业竞赛

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创业项目申报制度,要求参赛者们以获得学校的创业基金为目的,组成创业实践竞赛小组,设计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规划书。同时,支持和鼓励学生展示创业实践成果,如举办学生个人创业成果展、技能展示会等,大力营造创业光荣、成才光荣的浓厚氛围。

五、拓展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1.利用校内校外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创办的双重属性公司,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性创业实践体验,使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加贴近市场,学生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把实践体验作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业激情。例如玉环第二中等职技校利用小兵汽修公司的人才资源与管理资源,结合校内实训场地,在校内设立汽车维修分店。

2.依托产学合作机制

以实训室、教室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紧扣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创业各项基本知识及技能为主线进行教学与实践,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学生除在课堂掌握所学专业技能之外,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安排相应比例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和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新型“学徒制”培养过程中,通过企业“师傅”与教师的双重指导,让学生学习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经营和营销。使学生零距离参与创业,避免纸上谈兵式的创业,并以企业的实习鉴定作为学生相应学分取得依据,有利于学生基本创业素质的培育。

3.加强政企校企合作

联合各级共青团、社区、企业,为学生创业提供培训、场地、风险投资、技术支持等,帮助学生创办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也可借助政企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一定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鼓励学生从自身优势、特长出发,可以采取独立门户或团队合作的形式自主开展创业、就业活动,例如玉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的淘宝店。

中职创业教育在突出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强化了中职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目前,中职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中职学校更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标,扩大创业意识和精神在学生中的影响,积极营造人人敢创业,个个善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篇12

主题班会是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是班主任管理班级、学生展示自我和锻炼的平台。但是,目前中职学校主题班会普遍存在内容不具体、缺乏创新、缺少特色、德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如何充分发挥主题班会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技术人才,这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课题之一。

一、主题班会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在中职学校的诸多德育工作形式中,主题班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班集体成员可以进行更广泛的思想交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学生在主题班会上的交流、讨论和对活动的参与,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最后,主题班会可以有效弥补学科素质教育的不足。中职学校教育大纲里的德育课,受学科本身的局限性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缺乏针对性和综合性。而主题班会一般是由班主任主持召开的针对性很强的主题教育,相对于学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换句话说,具有较强针对性、经过精心设计及妥善组织实施的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优于以说教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德育课,它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二、当前中职学校主题班会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主题班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从笔者所了解的大多数中职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情况来看,其德育功能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综合起来,当前中职学校主题班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主题班会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虽然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将主题班会列入德育工作计划,但内容不具体,针对性较差,甚至相当一部分主题还是沿用中学的方式,主题的确立随意性很大。在抓主题班会的落实上缺乏制度保障,从而导致班主任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主题班会课走形式、走过场,除了布置工作外,往往缺乏一个目的性和针对性强的班会主题,因而常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讲的尴尬局面,这样的主题班会效果与学校的德育目标相差甚远。其次,主题班会主要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指导,学生组织实施。但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多是年轻教师,存在着经验不足,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教育学的缺陷,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对主题班会的认识模糊,难以对主题班会进行精心设置和科学有效的指导。再次,中职学校生源学习基础较差,纪律性不强,表现欲望较弱,参与积极性不高,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较欠缺。在班主任没有重视,会前没有做过精心准备时,主题班会往往流于形式,效果差强人意。

(二)班会主题缺乏自身特色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是成人教育。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就业。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的主流模式要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其德育形式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为主线。这也就需要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适应职场、如何适应社会和如何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的主题班会。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会主题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德育上来,具有符合中职学校德育特色。但是,中职学校的许多主题班会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班会的主题,主题班会没有特色。学生对这样的主题班会是持不欢迎态度的。

(三)教育效果缺乏后续评价

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长期性特点。学校应周密考虑主题班会的目的性和功效性,把转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视作主题班会的最终目的。因此,一个主题班会结束后,应该对其进行效果评价。甚至可以说效果评价应该是主题班会最为重要的一环。但目前很多学校的主题班会重视的是班会课的活动过程,对于主题班会的作用和效果缺少应有的评价机制,从而导致主题班会上热热闹闹,会后却平平淡淡。由于没有对主题班会作事后评估,从而也就使得主题班会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对策和建议

要切实提高主题班会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其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创新,使主题班会真正能够在制度上有保障,在操作上切实可行,在实践上受欢迎有效果。

(一)制订完善的主题班会制度

要使主题班会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抓好制度建设是前提。学校必须结合德育总体目标,制订符合本校实际和中职生实际的主题班会制度,从制度层面来保证主题班会的正常开展和取得实际成效。

1.制定主题班会明确的主题。学校除了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保证有主题班会课的时间,还要在主题班会内容上有明确的主题。应针对中职学校不同阶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的班会。总体来说,可以根据三个年级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是第一阶段,对于新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刚刚到一个新环境,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真正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据笔者问卷调查,很多学生对读中职学校的目的不明确,绝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年的主题班会重点就是以如何提高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与人相处能力,以及明确学习目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来设计主题。新生进校一年后,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题班会应以培养学习怎么学习和锻炼自己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团队意识、参与意识、自强自信的心理、积极向上的心态为主题,使他们形成职业兴趣,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三年级是第三阶段,学生面临就业择业难问题,此阶段的主题班会应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为重点,围绕就业面试、顶岗实习、如何创业等方面设计主题。如可以让学生畅谈面临经历、邀请往届毕业生做就业创业报告,请就业指导老师做就业创业讲座、模拟面试场景等方式开展主题班会。学校要召集经验丰富的学生管理人员和班主任,制定切实可行、主题明确的班会主题,使主题班会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

2.制订奖惩分明的主题班会考评制度。一是学校应定期不定期对主题班会开展情况进行抽查,确保主题班会正常开展。二是对主题班会的设计方案或教案进行检查,并评出优秀主题班会方案或教案进行奖励,激发班主任对开好主题班会的积极性。三是对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主题班会效果。

(二)开展精品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内容和组织实施环节。也就是说取决于主题班会内容必须丰富,实施环节必须紧凑,操作必须科学合理。主题班会课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它具有其他课程教学的一些共性,其中包括它具有其他课程一样的可复制性。鉴于当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年轻教师多、兼职班主任多的情况,开展精品主题班会活动是提高主题班会成效的一个可行途径。

1.学校组成以年级为单位课题小组,策划出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班会,由组织能力好、教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上示范课,全体班主任进行观摩,然后把它在全校各班推广。实施精品主题班会一是可以提高主题班会质量;二是可以提高班主任组织主题班会能力;三是可以利用集体智慧,减少班主任从找主题到写方案及组织实施过程的精力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组织优质主题班会评比活动。通过组织各年级、各系、全校等各个层级的主题班会评比活动,以评促教,扭转“要我上好班会课”的局面,营造出“我要上好班会课”的环境氛围。

3.做好精品主题班会课件的编辑整理。精品主题班会课件是集体或单个班主任教师智慧的结晶。做好精品主题班会的方案或教案或课件的收集和整理,有条件的话尽可能汇编成册,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资源,推动主题班会上水平上台阶。

(三)建立主题班会后续评价机制

主题班会的效果是开展主题班会的根本所在,学校建立主题班会后续评价机制,抓好主题班会的落实。一是通过对主题班会后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观察,对效果作出评价。二是与家长保持联系,抽样调查学生在家后的表现和反应,通过家长的反馈信息获知班会效果。三是把主题班会奖励与年终考核挂钩,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学坤.积极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J].机械职业教育,2001(3)

[2]申爱霞,陈霞.试论利用主题班会实现班级教育目标[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