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04:36: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追求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在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能够得到美的陶冶,提高审美情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在充分再现语言所描绘的山水之美的基础上,可把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引入课堂,并用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作解说词。这样一来,同学们就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他们心旷神怡,领略了山水的自然美。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其受到了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
(二)数学教学中的艺术美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教师应重视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利用艺术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数学美的特点,让学生乐学、爱学,在愉快的数学活动中欣赏美、感受美。如,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充满情趣美的数学游戏,有“夺红旗”、“小动物找家家”、“动物餐厅”、“小邮递员”、“数学医院”等。这些数学游戏使学生在学习美、学习乐的氛围中提高了计算能力。此外,教师还编写了大量的数学歌谣、顺口溜、儿歌等,为数学教学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三)音乐、美术中的艺术美
音乐、美术中的艺术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作品,激发学生对祖国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国外的优秀作品,扩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和表现艺术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等。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用生动的语言、美妙的方法、形象的现代化电教手段和精心设计的板书来向学生展示艺术美,让学生感受艺术美、欣赏艺术美、理解艺术美,进而去追求美,创造美,把教学过程变成艺术审美的过程,就一定会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美所带来的愉悦,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
二、兴趣活动,创造艺术美
艺术教育兴趣活动是现代小学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必要补充。我校开设的兴趣活动项目内容广泛,贴近生活,不仅体现了兴趣活动课的情趣性、知识性、创造性特点,而且还为兴趣活动课教学的实施、提高和发展架设了桥梁。
(一)遍地开花式的兴趣培训活动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兴趣培训活动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学生班级特点和兴趣爱好,学校成立了书法、绘画、舞蹈、计算机、编导、剪纸、无土栽培、柔力球操、合唱团、田径等10余个社团活动,实现了个个有兴趣,人人有活动的兴趣培训。此外,我校还将兴趣活动嵌入学校教学计划,将其在课堂上落实,营造了积极、健康、进取的校园艺术氛围。同时,我校还开发了《植物探秘》《书韵留香》《乐在炫舞》《七色神笔》《快乐在e》《HappyABC》等多元特色的选修课程,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个性需求,锻炼了师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师生的素质。
(二)满园春色式的培训活动
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持续发展,是兴趣的保持和发展。学校以“冠音乐团管乐队”为载体,将一些拥有艺术技能特长,又爱好艺术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提高式培训。这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艺术需要,又有利于稳定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我校的“冠音乐团管乐队”成立于2007年12月,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冠音琴行的支持下,该乐队已小有名气。在吴老师的带领下,管乐队的成员每天早晚都坚持训练。每周,冠音琴行的专业老师都会来校作两次辅导。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区艺术节展演中,管乐队一直都摘得桂冠。电视台也播出过冠音乐团管乐队的精彩演出。该乐队还频频走向校外,在庆典慰问演出、街道居委宣传、艺术节展示中斩露头角。
(三)一支独秀式的兴趣培训活动
这是在学校艺术培养的基础上将优秀的学生选送到校外的专业培训活动,它是对学校所开设的艺术兴趣培养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发展。学校积极将有艺术特长发展潜力的学生推荐给一些专业艺术团队,让他们参加学习和培训,为其日后的成长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艺术教育教学是需要硬件设备的,但是在打工子弟学校,校舍简陋缺少经费,导致很多学校没有能力购买艺术教学所用的设备,例如:钢琴、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等。这种硬件条件还应包括辅助艺术教育的专业教材。
(二)缺少高素质的艺术类师资
在打工子弟学校中,从事艺术教学的专业师资严重匮乏。现阶段的打工子弟小学,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兼任着很多科目的教学工作,但这些教师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的。在城市的公办学校中,每所学校都有专业的艺术教师队伍,这些艺术教育类的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较高,学科教学和实践能力较强,有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艺术。
(三)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
打工子弟学校孩子们的家长是外来进城的务工人员,其文化水平和素质相较于城市中的家长是有一定差距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所在学校的教育状态和孩子的表现漠不关心,基于这种情况,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在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是很无力与无奈的。
二、细述背景
不可否认,打工子弟学校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产物,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就现阶段的社会现状而言,它至少在最低限度上解决了很多流动儿童的上学问题。产生城市公办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原因,除了政策以外的因素,还有诸如流入城市教育资源不足、户籍制度造就的城乡差异等,很大一部分也是来自于政策自身存在的困境和不足。纵观这些年来出台的义务教育政策,不难发现,这些政策的内容都过于宏观,虽然具有指导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缺失了可操作性。
(一)政策因素
打工子弟学校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是相当复杂的,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来说,它最突出的弊端在于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把中国公民分成标志鲜明的两大类别,也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割裂开来,让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目前绝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很难达到城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办学标准,由此它们中的大多数被归入“不合法”的范畴。打工子弟学校在这种状态下生存,不仅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更会导致消极办学,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二)环境因素
从环境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首先是进城务工人员对其子女的教育意识并不强烈,其次是孩子的流动性过大,第三是整个社会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存在一些偏见。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在某一个地方打工很多都是临时性的,工作常变化,这会导致小孩子随着父母迁移;同时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需要租房,居住地的变化也会导致孩子频繁转学,有的甚至会辍学。
三、提出对策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目前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连最基本的基础学科教育都无法保证高质量教学,怎么能强调在此时重视并解决艺术教育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艺术教育与基础学科的教育并不冲突,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基于现实状况,笔者提出了有可行性的以下办法:
(一)政府帮扶、NGO支持,共同打开打工子弟学校艺术教育的大门
在政府帮扶的前提下,可以通过NGO的项目来推进,也可以借助其资金来改善硬件条件。但NGO的力量毕竟有限,仅靠NGO不能解决所有打工子弟学校艺术教育问题的,而且也不是长久的解决方案。在进行教育援助的过程中,NGO还要督促政府行为、影响公共政策,从而寻求制度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根本上完成制度性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打工子弟学校艺术教育的问题。
(二)通过志愿者的支教,填补艺术类学科教师的缺口
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极度渴望接受艺术教育,另一方面,艺术教育的教师资源高度集中在城市中心,而且打工子弟学校的资金有限,无力聘请专业的艺术教育的老师,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或许通过公益性的艺术支教能够部分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流动。近年来,艺术支教开始出现在很多打工子弟学校,很多艺术教育机构和单位都做过尝试,并受学校的热烈欢迎。但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最显著的是绝大多数艺术支教的团体只到支教地点待上一两天,甚至一个下午就离开,这样的行为的确是支教,但不如说它只给孩子们带去了一次短暂的艺术体验。而真正让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学到知识,一节课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若要对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进行艺术支教,至少要持续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
二、实施过程与对策
1.明确艺术教育理念,开展普及工作
(1)根据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把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在学校各个环节和形式上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构建一个“以美促德,以美益智”的艺术教育环境。同时,明确艺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艺术教育的机会,避免艺术教育的功利化、狭隘化,把艺术教育与其他几方面教育一起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发展。
(2)完成课程设置:根据医学院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教务部门的支持下,将艺术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影视作品欣赏等理论课程和摄影、书法、乐器演奏、国标舞等实践课程。首先把国内外的优秀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从艺术文化的发展中感悟世界的美、人生的美。其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艺术知识和技巧,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艺术修养。
(3)开辟课外艺术活动场所:课外艺术活动既能展现校园文化风貌,又是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办了乐队、舞蹈、摄影、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室,使学生每周有两次机会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艺术实践。
2.深化艺术教育,提高艺术教育层次
(1)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艺术课程除了要学习艺术知识和技巧本身,学生更要通过背景、文化,把握艺术所表述的本质和艺术的精神。所以,安排教学内容时,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艺术欣赏作品,合理拟订审美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提高审美高度和层次。
(2)明确科研方向:科研的目的是带动教学的发展,所以艺术教育的科研工作不能只重视艺术理论的研究,要针对艺术教育在学生心理、情感、审美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进行研究,大力挖掘教师潜力,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研究课题,以取得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科研成果。
(3)在艺术实践中检验艺术教育成果:在课外艺术实践中以各类艺术节做契机,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成立合唱队、舞蹈队、摄影、书画协会,积极参加各级大型文艺演出与国家、省、市的艺术展演活动,在实践中使学生的艺术技能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培养、人格得到升华。
3.促进艺术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作用
学校教育中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乃至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因素,只有拓宽艺术教育途径,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1)专业教学与艺术教学的融合: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医学院校的课程应将审美教育融入艺术教育的全过程,由原来的艺术审美延伸到医学审美;由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发展到与专业相结合的审美课程中。如开设音乐疗法、医学美术、形体仪态技能训练等。在艺术与医学结合的教学实际中,强化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审美水平的提高。
(2)挖掘教师艺术潜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各个专业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会对学生的审美水准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定期开办艺术讲座和艺术技能培训班,开发教师的艺术潜质,使他们在教学中以美学的观点、审美的眼光培养学生。
(3)校园艺术环境的建设:指校园的物质文化设施,如校园内部景观设计、建筑物内部的装饰设计等,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它不仅反映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学习风气,还可以反映学校所蕴藏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从无意识接触中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滋润和思维的启迪,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取得的效果与分析
1.健康人格的提升:艺术教育实践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欣赏课中凭借优秀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广泛思想内容、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启迪。这情感和意识上的触动往往是构成人的美好性格的必要条件。有了美好性格,学生就会以对美好事物无比热爱、对丑恶事物无比憎恶的审美态度去对待现实社会、人生、事业、亲友、同志等。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审美的环境中和亲身的实践中去感悟艺术作品所反映、描写、刻画和塑造的人物的高尚境界,看到生活美与艺术美标准的差距,从而对优秀作品中的人物或事物产生认同。这种认同反过来又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审美能力的提高:无论是课堂教学、课外艺术实践还是艺术环境的熏陶,都是通过具体、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美的事物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发挥创造,提高敏锐的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在美的品位与感悟中得到愉悦和理性的启迪。另外,艺术活动中师生间能保持畅通的情感沟通,这种沟通和理解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激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学生的想象和思考,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
3.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艺术课程中获得的艺术能力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工作和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和富有创造性
四、结论与建议
1.艺术教育的实践使学生对美拥有了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情感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和净化,促进了人格的完美。事实证明,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
2.艺术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是提高审美而完善个人文化的品格教育。因此,它的教育是广泛的,不能只局限在艺术文化范畴,而应进一步融合于艺术教育,与其他几方面教育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为促进艺术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领导应制订政策,在教职工或学生考核中必须与艺术教育相联系,从而引起学校各个方面的重视。
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是丰富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探寻者,教学中时刻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和教学规律,运用高超的技艺、丰富的艺术、健康的内容,来激活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41-01
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亟待发掘的情感世界,而“情”就是打开学生心灵世界的金钥匙。可以说,“情” 给语文课堂赋予了新的内涵,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要使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锻炼,让师生情感行走在语文天地间,让语文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一、让点化渲染成为推波助澜的媒介
语言既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工具和载体,又是文章的血肉。语言的“点化”如同中国画之“渲染”技法,能激绪,创设情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叶圣陶先生曾言:“……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可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是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开头就勾勒出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名作《纤夫》的画面。在教学时,可这样导入课文,课件展示《纤夫》挂图后,并做深情的渲染:这篇课文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地方,前苏联的伏尔加河畔。在很多年以前,船上还没有安上蒸汽机,在没有风或者顶风的时候,因为不能前行,只有靠岸上的人背着纤绳向前拽行。这背纤的人就是纤夫。船行几十里,几百里,船夫就日夜不停地一步一步地沿着河岸背几十里,几百里,就这样长年累月的背呀,背呀……读这篇课文,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曲,接着哼几句沉重的号子,动情的语言渲染和低沉的曲调,可以使学生一下子浮想联翩,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让合理想象成为渐入情境的捷径
叶老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其实,他所强调的就是想象,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就能把已占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或创造种种新形象。
运用合理的想象可以激活语言刺激,加深阅读印象。教学中,只有善于在有限的课堂内展开无限的想象,那么学生才会因为身临其境最终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当然,想象的类型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首先强调的是“遵路入境”,抓住课文的描写,诱导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情境。如上《草原》一文对草原的描写,可以引导学生合理想象。首先要学生抓住“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轻轻流人云际”等短语,想象草原辽阔的特点,对草原获得整体印象;然后,提示学生根据“一碧千里”中的“碧”、“无边的绿毯”中的“绿”、“绿色渲染”、“翠流”等词句,想象草原无边的绿色;接下,诱导学生抓住羊群像“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四面都有小丘”,因而“并不茫茫”、“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以突出草原的美丽,让学生想象。最后让学生把草原的这几个特点联系起来想象,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出一幅完美的草原图画:辽阔与美丽。教者趁兴问学生:“如果你此刻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都想尝试着当一回小诗人,情绪也就被激发起来了。
三、让理解感悟成为启迪心智的钥匙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把审美称作“充满敏感的观照”。在阅读观照中深刻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内核,才能获得审美,情感愉悦。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所以教者要独具慧眼,在关键处,层层启发,披文以入境;在疑难处,启疑导思,化难为易;于无疑难处生疑,化平谈为神奇。
小语教材《月光曲》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一首曲子,还要再弹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一个疑点,也是一个难点,人们多采用“激动”说和“知音”说,参考书上就说“他在此遇到了知音,很激动,因而弹了一首又一首。”说贝多芬激动,倒是事实,诚如文中所言,那位盲姑娘不仅酷爱音乐,而且还蛮在行;说他是因为遇到了知音,由此激动而想再弹一首,理解未免肤浅甚至谬误了。教师在此激疑设问:“贝多芬再弹一首是由于遇到知音吗?”必会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其实,贝多芬的乐曲、演奏享誉世界,知音可谓多矣,何至于在此遇到知音而激动呢?我们应该抓住“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句话来理解。贝多芬从姑娘的神态和语言中感到,这位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也看到她“爱听”自己的演奏,为使盲姑娘得到最大的满足,他便想为她再弹一首,以满足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的强烈愿望。你看,这样理解,不就使学生感受到同贝多芬的真实情感、美好心灵了吗?
四、让朗读表演成为激感的催化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语言学习的真谛。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含义。朗读能整体把握课文,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词、句子进行品味与琢磨,于不知不觉中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成为激发学生情感的催化剂。
如《桂林山水》是一首流动的诗,一幅凝固的画,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所激荡起来的情感。一位特级教师就是通过师生精彩的朗读完成的,效果出奇的好。教者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初步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多读,边读边体会,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的山水。为帮助学生进入意境,教者还展示课件,播放舒缓的音乐来渲染情境,学生心中的美感渐渐被激发起来。中间,还通过精彩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的美景之中。为了使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并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教者还可做一些必要的朗读技巧的指点。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词加以强调,同时注意读准这些词后缀的语气词的音变。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从这个高度看,“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最深层的意义正是呼唤对人的价值的重视。教育,不是要改造人,而是要使人成为按他的本性应该成为的样子;教育教学活动,说到底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活动。小学语文教学就是用饱含喜怒哀乐的激情,去点燃学生心中的诗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当然,情的运用是否恰当,则要看能否将学生心灵的火花点燃起来。
参考文献:
[1]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因而,不能象赫尔巴特那样把教育学建立在实践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而应以整个哲学,即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为理论基础。纳托尔普还认为,不仅教育目的应从逻辑上引申出来,而且教育方法也应到哲学中去寻求。因此,他的社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从道德观念出发,推演出社会伦理的理念;再从社会伦理推演出应有的教育,即意志教育,其思辨色彩十分浓厚。[10]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11]而康德的教育学是以他的《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伦理学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1785)两本书所阐述的伦理学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康德依据他先验的观念论哲学,认为人的一切自然禀赋都有待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自由人。[12]哲学与教育哲学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哲学视角下的教育哲学是通过客观理性的、思辨的方式方法来研究教育,从哲学范围中找出适用于教育的规律,进而从理论方面更加系统的阐述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艺术教育哲学与学校音乐教育哲学
艺术教育哲学就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对艺术教育的探究。同样,音乐教育哲学是从哲学方面,特别是从艺术教育观方面来研究音乐教育的根本方针、原理及指导原则的一门新兴学科。音乐教育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观的一门学问,是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音乐教育哲学是对一切音乐教育、教学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反映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对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艺术教育哲学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作用
1932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发的《部颁小学、中学、高中》的三个中小学课程标准将音乐欣赏列入了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唱歌、乐理、欣赏、乐器四方面构成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16]而这一音乐课教学内容模式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直到2000年起音乐新课标的研制,才开始有所改变。新的音乐课提出了它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该种哲学认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未来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17]
关于传统音乐的教学方式问题,以下两点尤应重视:其一,要改变观念,深入研究和总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并恢复运用于传统音乐的教学之中。其二,扩展视野,实施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校教育,通常以校内课堂教学为其主要形式。[18]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可以借鉴多种形式和手法进行,教学生融入语言,视觉等形式当中。
1.注重在学生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音景,了解并研究学生们所喜欢的音乐,要倾听学生的声音。[19]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艺术蕴含着视觉之美、听觉之美、秩序之美、礼仪之美、和谐之美,艺术的美无处不在。即使如此,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7
1 概述
美育,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就是情感性。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中常用的材料多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教材中蕴含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等审美属性,使其独具感性特质,而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体会课文情感,获得审美感受,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 现状及分析
2.1 教学目标偏重知识性积累
美育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我国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只重知识传授,忽略了育人的大目标。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采用填鸭式的教育,视“字、词、句、段、篇、章”的教学任务为唯一目标,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美育教学。这就很容易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很难从整体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蕴藏的美感,阻碍了其审美能力的提升。
2.2 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
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束缚了语文美育教学的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仍然是抱着课本,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而忽视了学生才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就算学生们记住了种种关于美的“精辟”分析,也很难受到美的熏陶。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的教学气氛,完全扼杀了学生自我思考及再创造的能力。
2.3 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一位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又怎么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参与课堂艺术的创造,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结构,才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激情和创造欲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其自身的美学修养。
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
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偏重智育,现在的新语文大纲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并重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开始呼吁美育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激发审美情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创造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从而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激起学生的愉悦之感,这种愉悦之感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他们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一起“奇文共赏,疑义相析”。激起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的语言艺术、心理沟通艺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等等。如在教《落花生》一课的时候,笔者手里拿几颗花生展示给学生看,讲解“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让学生对花生有个主观印象,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然后再开始教学,使其在强烈的审美期待中学完课文,为学好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吟诵,品味语言美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是精心选编的佳作,很多读起来琅琅上口,顺畅协调,富有音乐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审视文章的美感,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美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品味文字作品,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3.3 想象,感受意境美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创造形象时常常会有大量的留白,供人想象,因而完全把握作品中的形象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如学习《海燕》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那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号浪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面,及暴雨骤至,激浊扬清,天清地明的清亮世界,从而感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呼喊的深层含义,进而感受文章饱含的意境美。
3.4 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来表达美
语文课文的优美,不仅体现在语言美和意境美上,还体现在形象美和结构美上。这些美感,只有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描绘,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其主动想象,小学生才能在这种感召下如临其境,顺利融入作品角色,找到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把握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将他们视为审美主体,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使其置身与美的熏陶中,进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来。如学习《望月》一文时,教师可设计生动的旁白,“此刻,月光正洒在我们的身上,大家感受到了吗?让我们继续望月”。学生会在这样的启发中,主动去想象月光洒在身上的情境,感悟那朦胧月色之美。
4 结论
小学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来。要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充分研究学生的审美需求,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爱美的情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美、领略美、享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较高境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幸芳.谈中学语文美育的现状及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2):89-91.
[2]孙达宏.让美育在阅读教学中延伸[J].考试周刊,2008,(49):36.
[3]刘铸,仲利亚.对语文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几点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2):93-94.
小学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与语言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因此在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授课语言的运用,具体来讲在授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的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在理解能力上还存在着欠缺,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一些语言很难完全理解,造成学生学习出现困难,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语言的调整与改革,以一种平易近人,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进行课堂的授课,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授课质量。(2)加强学生的理解。知识的掌握不在死记而在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艺术,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2增加师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
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教育教学的展开和学生的成长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的问题。而提高语言艺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语言上的改变,可以很好的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师生交流。要想让学生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通过改变语言形式,与学生进行课堂对话,可以很好的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良性的交流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有益于学生的学习。(2)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现代教育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鼓励教师与学生做朋友。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与学生进行谈心活动,以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而语言的艺术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语言表达将有利与师生间距离的拉近。
2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分析
2.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各级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传授知识,作育英才为己任,因此教育教学一直是一项具有严谨性,科学性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就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保障学生可以有效的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语言的运用上一定要注重规范性,保障学生学习的准确性,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具体来讲在小学语文的授课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其对语文知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迷糊性,无法判断学习的知识是否正确,因此其往往会对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无条件的接受。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保障学生学习知识的正确。(2)语言表述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我国教育教学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严格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在语文课堂中无论是知识讲解还是引述例子,教师在语言上一定要保持客观真实,不能向学生介绍违背科学的知识与例子,要通过科学的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2.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引导性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也在向着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而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学习,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主体。而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就一定要注意教育教学中语言上的运用,具体来说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授课。疑问是语言中的一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用疑问的方式代替传统陈述式的教育教学,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是一种备受推崇的课堂教学方法。(2)注重语言的引导性。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适当的给予一些提示与引导,通过使用启发式的语言,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这种引导式的语言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一般是从小学生的年龄段出发,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而制定,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着生动性,故事性等特点。而要想有效的将教材内容教授给学生,教师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在语言上也应突出生动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融入到教材的情境中去,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升语言的生动性:(1)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语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取不同的的授课语言,针对小学生而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声音的表达要相对夸张,以小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教材。例如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在朗读课文期间就应以讲故事的语言方式进行课文朗读,针对不同的角色采取不同的读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2)有效的借助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想提高语言的生动性,不仅要关注语言本身,还要充分的发掘自身潜力,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弥补语言表述上的不足,增强语言的表述效果,使课堂授课的语言充满生动性。
2.4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简洁性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保持简洁,这样做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太过复杂的语言其很难明白。另一方面则是,课堂的授课时间有限,简洁明了的语言可以帮助教师更加高效的利用课堂的授课时间,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具体来讲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语言的简洁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以学生理解为标准。语言的简洁程度应以学生的理解为标准,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组织语言,其主要的目的是要学生更好的对教师的语言进行理解。因此在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语言以一种简单直白,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尽量在课堂的教育教学中避免过于复杂的阐述方式,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2)语言的简洁性维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以方便学生的理解,但这种简洁性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过于简单直白的授课方式有时会局限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述,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2.5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鼓励性
负面情绪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严重的影响,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情绪不稳,甚至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负面情绪的疏导,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语言上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采取鼓励式的教学语言。鼓励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种新理念,通过专家的研究证明,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多运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找到学习的乐趣。(2)采取温和的批评教育方式。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一般会采取比较激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对错误产生认识,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在语言上相对严肃,尖锐,经过研究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认识错误,反之还会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温和的批评教育手段,以谈心的方式,通过平等的交谈让学生对错误产生认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项教学基本功。人们常说:“言传身教。”可见,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手段和途径丰富多彩,但其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仍然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而对于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不断提升语言的文明性、准确性、启发性、激励性,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小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文明性
小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健康、文明,切忌辱骂性的语言。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中,更要展现中国语言的智慧。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切忌一切粗俗、低级的污秽语。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优美、文雅、语气要和蔼亲切,语调要悦耳、和谐,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感情共鸣,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和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教师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健康、文明的心灵世界。例如,两个学生因犯了春困,一天早上,他们决定旷课。老师把他们抓回来,并没有直接体罚、谩骂,而是说:“你们错过了一场考试,现在我就让你们现场考。你们分开坐,每人拿出一张白纸。第一个问题是:‘公鸡什么时候忘记了打鸣?”’两个学生低着头,羞愧不已。老师用这种既文明又幽默的语言教诲了两个学生。从那以后,两个学生再也没有旷课的现象。
二、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准确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炼、准确,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简练、鲜明。所谓准确,就是要发音标准,遣词得当,观点明确,语气清晰,推理符合逻辑,造句符合文法,用语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见解独到深刻,耳目一新。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实感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泾渭分明。这样的语言才会是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才能像春雨一样浸润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科学知识的美好的思想一道带进去。
譬如,有些教师在对知识点的阐述时不够明确,仅围绕着教材教参绕来绕去,不能化抽象为形象,不能由远及近,由浅入深。没有生动的叙述,学法指导不够明确,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模糊。还有的老教师在教学中,杂音很多,语言不简洁连贯,如“嗯”、“哦”、“啊”等语气词过多,学生听起来就会很吃力。
三、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幽默、含蓄、富于启发性。语文课堂上的语言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促进学生学习。启发其实就是我们课堂中的提示。启发性的语言,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亮前进的方向;启发性的语言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的时候,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启发性语言又好比一支号角,在你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教师如果在课堂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准确的引导学生,不仅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授《曼谷的小象》时,为了让孩子们明白小象之所以如此聪明,是由于阿玲的教导和指挥得当。作者称赞小象,其实是赞美阿玲。就在学生们为“是赞美阿玲,还是赞美小象?”争论不休时,我们这样启发他们:“小象的技艺真是精湛,但它精湛的技艺又是从哪豪吹哪兀俊本过这样小小的启发,孩子们顿时领悟了作者是通过写小象来赞美阿玲的指挥有方,同时也很快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四、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是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动溢表”,从而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受到感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语言的感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表扬学生,去认可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枯燥无味,缺乏激情,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的气氛就会变得很压抑,教学双边活动开展也很机械。小孩子喜欢得到赞扬。他每回答一个问题,都希望老师能给予他一个肯定,一个表扬。那如果老师只是在他回答完问题后“嗯”一声,或“请坐下”来敷衍了事,就会让他失去信心和动力。在下一个问题中他就不会那么主动去思考、去回答。我们应该多用激励性语言,去鼓励他,赞同他。比如:“你真棒!”“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我就知道你能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励的语言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语文教师要运用语言艺术与学生实现有效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又能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用文明性、准确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会语文,使语文充分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所以,小学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让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王慧君.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6)
二、形象类比为方,增进学生技术理解
小学生还不具备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烦琐、复杂的技术性讲解对他们而言,缺乏吸引力,消化起来颇为吃力,往往会出现沟通失败的尴尬局面。因此,我以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技能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讲究语言输出方式,关注自己的语言表达,尝试结合生活实例,通过打比方、对比、形象化等语言加工方式,将抽象的技能讲解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实例分析,并配合专业的动作示范、分解示范等,以此增进学生们对体育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们的运动能力。教学小学六年级体育跆拳道启蒙课时,我考虑到本课的教学能力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跆拳道的相关知识,学会跆拳道三种口令及一种基本腿法———前踢,技能目标并不难以实现,难就难在如何生动形象地渗透跆拳道文化知识,在“以礼始,以礼终”的崇礼尚武精神中增进学生们对技术的理解,掌握前踢要领。为此,我穿一袭正规的教练服上课,把自己化身为跆拳道教练,而不是平时的体育老师,一开课,学生们就叽叽喳喳对我的一袭教练服讨论了起来。我并不着急着打断他们,整顿纪律,而是让学生们说说,今天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有的学生说,老师穿了跆拳道服;有的学生说,老师今天更加帅气了;有的学生说,老师今天变成跆拳道教练了……在学生的讨论中,我开始渗透跆拳道礼仪的讲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旨在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与互动,为学生们拉开跆拳道学习的帷幕,引导学生们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跆拳道的魅力。
三、严明纪律,提升学生安全意识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它的教学场所、教学内容以及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其隐藏的诸多不安全因素,也正是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安全隐患时刻地告诫着我们,安全是第一要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以亲和的教学语言,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又要适时地树立严厉形象,以铿锵有力的教学言语规范学生们的教学活动,明确体育游戏规则,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纪律性、条理性与规范性。教学小学五年级体育“跳跃:立定跳远”这一课时,我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们活泼好动,主观性强,他们已经有着丰富的体育活动经验与较为独立的活动能力,因此,跳跃这个技能动作对于他们而言,就仿佛生活中的家常便饭,并不陌生,而立定跳远不过是跳跃中的冰山一角。再且,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特别是男生,学习态度并不端正,在教学过程中嘻嘻哈哈,觉得不需要教,他们也可以跳得很远。因此,在教学示范中,我一改导入环节的“和蔼可亲”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不苟言笑的体育教练,一板一眼地跟学生们讲解并示范立定跳远的注意事项与技术要点,尤其是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在示范过后,我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慢动作回放活动,做到一摆二蹲三起跳,将动作做到位,做到安全。同时,在示范模仿活动后,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我设计了“青蛙跳”的游戏比赛,在比赛中,我在操场上事先画了一个大十字架,组织四个小组从十字架四个方向同时起跳,比比看哪一个小组最先达到十字架的中心点,以此丰富“跳”的形式与内容,将严格的技能示范与活跃的游戏实践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二、“投其所好”,联系专业
根据在艺术职业学校3年的教学经验,我认识到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很高的热情,也希望别人认同他们所学的专业,如果我们在上语文课时,提到他们的专业,并表现自己对他们专业的认同、欣赏,会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因此,我在课文导入,或中间举例时,尽可能联系学生专业,如此,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我在给黄梅戏表演班学生上《雅舍》一文时,是如此导入的:“大家看过黄梅戏《家》吗?对剧中的大少爷高觉新有印象吧?”很多同学回答“:知道,侯长荣演的。”“同学们一定看过传统剧目《天仙配》,高觉新的家是成都高公馆,可谓高门大户,董永的家在哪呢?”我接着说。“寒窑!”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董永自己的话说‘:上无片瓦遮身体,下无寸土立足基’,同学们认为高家大少爷幸福,还是董永幸福呢?”(我故意说出《天仙配》中那两句唱词,表明自己对他们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有说高觉新幸福的,有说董永幸福的。此时,几乎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了。“大多数同学说董永幸福,可见家不在房子之大、之豪华,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同学们,今天,我们去看看梁实秋先生的家,看看梁先生的《雅舍》。”我收了话题,回到课文上来。从学生的反应看出,这一堂课的导入是很成功的。因此,我在平时上课时尽量联系学生的专业,如讲苏轼的词《赤壁怀古》,我会与学生聊到黄梅戏《小乔初嫁》;学习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会联想到徽文化,提到韩再芬的《徽州往事》;学习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会让学生联想越剧《祝福》中的阿庆嫂等等。
师资队伍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受高校领导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师生配备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学历低、兼职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简单地运用艺术院校教学教材,缺乏教研能力,教学手段简单,缺乏艺术,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硬件保障,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投入,公共艺术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简单,教学器材种类与数量不足;部分高校配备了一定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不能随着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与滞后性严重束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
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通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刻领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它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普通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将之与艺术院校艺术教学区别开来。我们要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
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尤其要保障专职教师的数量。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难度,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
3.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施
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是推进公共艺术教学的硬件保障,我们要根据公共艺术教学要求建立起配套的电教教室、教育资源库,配置好必备的教学器材等,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公共艺术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电教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气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此外,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借助专业实践场所才能有效实施教学,高校要确保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满足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