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2-03-24 00:19: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篇1

19世纪,世界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完成使机器大工业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在教育上。古典主义教育传统的保守势力仍然十分强大,教育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陋习。为此,当时社会的诸多有识之士都在寻找拯救教育的办法。斯宾塞便是寻找新教育的积极者之一,他根据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教育理论,以心理学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快乐”原则在教学与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快乐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愉快而非痛苦。《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本关于他自己多年教育实践的半自传、半札记的书籍,是他教育思想中一部重要的著作。

内容精要

本书共二十一章,从家庭到学校的各个不同方面阐述了快乐在儿童成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其著作中主要的思想精髓。

1、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因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在快乐的时候,儿童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而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其自信心便会减弱。这时,即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除非先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斯宾塞曾说:“我一直认为快乐的方法和气氛比其他方法更有效。”而要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斯宾塞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2)在教育中,努力去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3)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在看孩子时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

2、对儿童实施快乐的教育的方法。斯宾塞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认为,对儿童实施快乐的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兴趣和满足总会带来快乐,因此教给孩子某方面的知识时,应先激发孩子对这些方面知识的兴趣,一旦产生兴趣,教育的最好时机也就来临了。(2)多一些友好和鼓励。让儿童在一种友好亲昵和鼓励的气氛中学习,不但可以增进儿童对父母、老师的信任感,而且学习的效果也会变得更好。友好、鼓励是快乐教育的最佳方法。(3)让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对于培养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它不仅会让儿童形成因果概念,明白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有原因的,同时也会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这种原因。为此,斯宾塞明确指出:“没有一种快乐能比得上他们通过自己努力而证明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能力而获得的快乐。”

3、快乐教育的基础是儿童身体的健康。身体是所有智慧、道德、品质的载体,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才是幸福的人生。为了让儿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就必须加强身体的锻炼。斯宾塞还提出了锻炼儿童身体素质的方法:(1)避免娇生惯养。儿童的成长需要从小经历一些自然的风雨,这不仅有利于他适应本来如此的环境,而且能够从小增强身体的自我保护和调节的能力。(2)加强户外活动。大自然就像一个天然的生命运动场,一个生命如果要获得更多的力量,他一定要经常到有许多生命生长的地方。在儿童亲近大自然、锻炼身体、获得更多力量的同时,培养其优良的品质,这是快乐教育得以展开的基础与前提。

4、快乐的教育是尊重儿童的教育。实施快乐教育首先要尊重儿童的几种权利:(1)说话的权利。儿童的这种权利受到尊重,不仅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荣誉感,也会引导他注意别人的权利是否也被尊重,从而增强自治能力。(2)得到公平的权利。人类渴望非歧视和公正。儿童更是如此,因为生长和发育的力量,决定了他们非常重视生活中的公正。父母和老师应该毫无条件地保障儿童的这种权利,给儿童均等的机会,“给儿童机会,就是给儿童无穷的可能性”。(3)自尊免受伤害的权利。每一个生命,从他生下来的那一天开始,就明确地与另一个生命完全不同,当儿童明白了这一点时。他的自尊心便诞生了。如果儿童的自尊心受到打击,第一反应就是痛苦,有的会在内心反驳,有的则会讨厌自己。(4)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儿童的思考可能是幼稚的,判断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但没有幼稚的思考,怎么会有成熟的思考:没有判断的失误的经历,怎么会有正确的判断。教育要促进儿童幸福、富足的自主生活,就更应该培养、尊重其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5)自由自主选择的权利。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教育儿童以后怎样去选择。为此,从孩提时代开始,父母和老师就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和培养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就是尊重了他们的思维和判断,也就尊重了他们的未来。

简要评价

斯宾塞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他的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揭示了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对西方科学教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他一生都在倡导一种快乐的教育方法。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侄儿小斯宾塞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其教育著作自问世以来,已成为西方家庭和学校的教科书,成功培养了无数卓越的孩子。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利奥特曾经这样评价斯宾塞:“很少有人像斯宾塞一样,对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民有那样大的吸引力。他像闪电一样冲击着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在美国,他的思想统治着美国大学达30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

名言选萃

事实证明,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拥抱、抚摸,有时甚至是亲昵地拍打几下,孩子在对外交往以及智力、情感上都会更健康。我认为:拥抱、抚摸、牵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一直认为,除了极少极少的神童和天才,99%的孩子在天赋上只有特点不同之分,而没有好和坏、高和低的差别。

学一件事物比读十本书更管用。这是孩子亲身的体验,知识的得来是经过他自己验证的。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坚信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仅仅是特点不同而非智力水平有高低;坚信自己对孩子的信心不但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孩子。

孩子的心智和自然界一样,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能力的自然发展有一定顺序,每个阶段的能力则需要供给不同的知识。

父母的每一点善良、宽容、积极乐观、同情心,公正、民主的德行以及整洁、勤劳、节俭的习惯,都会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这些德行和习惯无论多么微小,都会像星光一样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里。

篇2

一、引言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部很重要的教育著作。讲述了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将养子小斯宾塞培养成人的经历,其中渗透的“快乐教育”观点,像闪电一样冲击着英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引起了一系列教育革命。斯宾塞1820年出生于英格兰德比城,其父亲和祖父都是教师,而他自己却从未进过正规学校,除家庭教育外,只有一段时期念过私立学校。但凭着自学及喜爱独立思考的个性,后来成为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著名哲学家杜威称“这是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他的思想值得每一位家长和教师聆听”……

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

在斯宾塞的眼中,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痛苦的学习会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学习会使知识吸引人…… 在同等情况下,教学的效率与学生从事学习的快乐程度是成正比的。”斯宾塞用半自传半扎记的文体阐述了教育的“快乐”内涵,掩卷而思,其中许多教育思想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斯宾塞认为,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首先自己就要做个快乐的教育者,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否则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或者刚刚闹之后开始教育或强迫他学什么,这样常常会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以为孩子天赋太差;努力去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看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看到他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同时,教育者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要钻研,要机智,要忍耐;目光短浅、缺乏同情、感情易怒,是很难教育好孩子的。

斯宾塞认为,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他的自助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对于培养一个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大有好处,它能让孩子形成因果的概念,明白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有原因的,能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找这种原因,而不会完全把某个人或某本书说的观点当做权威而接受下来。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学生自我发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讨,自己去推论。要以兴趣来为求知引路,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因为兴趣和满足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而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

斯宾塞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力,教育者要善于开掘它们。教育者要认识到每个孩子只是特点不同,而非真正有优劣势之分;要随时留心观察孩子,了解他的潜能和特点;不要否认孩子的任何一种潜能的价值,对孩子暂时表现不擅长的方面,也完全可以加以培养;对于孩子在语言方面、逻辑数学方面和对己对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应该作为基本能力加以开发、培养;一旦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应该为孩子设计一份不同阶段的计划,并实施下去。在此阶段,斯宾塞建议教育者要有耐心,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难,也应该坚持,不要失去信心,因为许多奇迹也同样发生在这个时候。同时斯宾塞还指出,在给孩子们分配学习任务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任务”、“作业”这类词,而代之以有趣的开头。

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本书,感觉少了阅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生涩,多了份亲切与共鸣。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每一个学生应有的权利。我们提倡“快乐教育”,就是要用愉快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去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享受,得到满足,并在享受学习的快乐中逐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三、快乐教育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合理性

快乐教育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且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快乐教育中的学习者感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件苦差事。但在中国的家庭和学校里,由于应试的压力,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从小吃不得苦,就培养不出人才来。告诉孩子“要想学习好,就必须能够吃苦”。父母关心孩子更多的是学习成绩,却忽略孩子在学校是否欢乐。所以,快乐教育谈到现在,并不能够真正把它当作一种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去贯彻。很多学校打出的“快乐教育”要么就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要么就是“第二课堂”甚至纯粹的娱乐活动,而即便如此,由于现实中学校还是要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所以,“快乐教育”更多的只是一种口号,被流于形式。

然而,幼儿英语教学就大不一样了。首先,快乐教育符合幼儿阶段的英语学习特点。我们知道,我国的英语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开始实施的,国家并没有规定在幼儿园必须开设英语课,只是提倡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适当地开展英语教学或其他英语学习活动。所以,在幼儿阶段的英语教学是没有考试压力的,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小朋友们也可以轻轻松松地学习。其次,从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看,快乐教育更顺应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玩,喜欢唱,把孩子们的这些特点和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可以创编很多有趣的英语游戏、歌曲和体育竞赛活动,大大提高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深受孩子们喜欢,这种教学形式恰恰符合了幼儿英语在“玩中学、乐中学”的快乐学习理念,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幼儿英语“快乐教育”是非常适合的。

四、快乐教育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形式

当然,孩子的快乐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没有社会目的的,教育则是要引导孩子得到“有目的的快乐”。在幼儿英语教学中,要让孩子们对非母语的语言产生兴趣,快乐地学英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来进行。

1.游戏教学——寓教于“玩”

游戏“玩中学”、“乐中学”的特点,使其成为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从教育意义上讲,游戏不仅仅是玩,更重要的是它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生活所具有的品质,有更多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幼儿英语教学活动中,利用游戏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好玩的活动,让儿童在无意识中自然习得英语。幼儿英语游戏设计要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生活经验和兴趣取向,还可辅以多种直观教具,如图片、头饰、面具、手偶等等、体态语,制造让幼儿“玩”的动机。比如游戏“Old wolf , old wolf , what time is it ?”,到了“It's 12 o'clock”时,“老狼”就“凶神恶煞”地扑向“小羊”,小朋友们在恐惧中逃散开去,然后大笑。这个游戏充满惊险和刺激,深受小朋友们喜欢,同时因为多次重复“what time is it ?”“It's…”,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时间的询问和表达方式;再比如,小朋友多半有去超市购物的生活体验,用“Going shop”的游戏来操练“Can I help you ?”“I want…”“Here you are”“How much is it?”等句型,小朋友会感到很新奇和兴奋。游戏要么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么是幼儿熟悉的童话故事,充满想象的空间,就能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兴趣,让他们在“玩”的快乐中学会语言。

2.儿歌教学——寓教于“乐”

英语儿歌歌词简单、节奏明快、充满童趣、富于动作性,十分迎合幼儿好动爱唱的特点,极易引发幼儿的快乐情绪,普遍受到幼儿的喜爱。教师把单调乏味的纯语言学习材料编成儿歌,顿时活泼生动, 妙趣横生, 使幼儿在玩玩唱唱中不知不觉地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课前吟唱儿歌可以很好地调动幼儿的兴趣,帮助他们把注意力从课堂外转移到课堂上特定的教学任务中。如,在课前2分钟播放一些Action Songs“If You Are Happy”,“Bingo”等,幼儿在乐曲声中,边唱、边根据歌词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师也可以跟幼儿一起做、唱,并给予他们亲切和鼓励性的微笑,让幼儿获得满足,体验愉悦。课堂中,利用儿歌不但可以活跃气氛,还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如,在学习星期几时, 如果只是单调地重复读星期日到星期六这几个单词, 时间一久幼儿一定会厌烦, 不但难于记好这几个单词, 次序也容易混淆。“Days of theWeek”的歌词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当幼儿一唱起这首歌就记起了从星期日到星期六的英语单词, 顺序也不会搞错。结束部分,也可以唱儿歌,用来巩固知识,总结内容,并使活动中的快乐情绪得到延续和升华。总之,儿歌教学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可以广泛地使用在各个环节,只要需要,都可以用。

3.故事教学——寓教于“事”

故事教学法以故事的人物、情节、悬念为支柱,把英语词句安插在生动的故事里,通过反复出现,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英语,自然地吸收使用并掌握,同时又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独木桥怪兽”抓住幼儿喜欢动物的兴趣特点,围绕“独木桥怪兽”由不劳而获、欺负弱小动物到热爱劳动,帮助小动物战胜大蛇,反复出现“bear(熊)”“goat(山羊)”“cat(猫)”“dog(狗)”“donkey(驴)”“monkey(猴)”“pig(猪)”“snake(蛇)”等单词,让幼儿在听故事和感知悬念中学单词,通常老师故事讲完了,故事中的英语词句也同时学会了。再比如“三只熊和金发女孩”的故事,讲述了三只熊吃完早饭,出去散步,这时金发女孩来了,她又饿又累,偷吃完粥以后便爬到熊宝宝的床上睡觉,三只熊回来后发现了正在熟睡的金发女孩,吃惊地大叫,金发女孩被惊醒,也惊叫着爬起来,冲出房去……故事发展到,孩子们的情绪也随着情节的起伏被充分地激活。故事中反复出现“hot(热)”“cold(冷)”“hard(硬)”“soft(软)”四个词,幼儿在深刻记忆故事情节中深刻理解并记忆了英语词汇。还可以叫小朋友来表演这个故事,模仿故事中的角色,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更好的理解和学会语言。

五、对应用快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真正有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仅仅在教学手段、方法上“快乐起来”,远远不够。还应在观念上予以更新,教师素质也需提高,还应把握好快乐的尺度。

1.传统的基础教育观念需要更新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里,父母关心孩子的问题是“你在学校学习成绩如何?”,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父母常问的是“你在学校欢乐吗?”。传统应试教育是以牺牲童年的天真,甚至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的。目前,一些幼儿园由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应运而生了英语教学,虽然强调注重幼儿的听说能力,重在培养兴趣和环境熏陶。但,大多数家长甚至一些教师的内心还是希望幼儿能多认识几个单词,以单纯的词汇量作为评价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英语好坏的标准。说到底,他们还是希望幼儿期的英语教育可以为以后小学及中学期间学好英语打好基础,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这种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幼儿英语教师们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虽然,目前在少数小学和初中学校,正参照快乐教育的模式尝试性地进行着一些教学改革,但涉及到转变观念的事,就显得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只有从小学、中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得以改变,才能在幼儿期实行真正的快乐英语教育。

2.幼儿英语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实施快乐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快乐教育要求幼儿英语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有较熟悉的了解;要熟知幼教的相关理论即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卫生学、组织管理学等和幼教技能和方法即弹、唱、说、跳、做、画、写等;要掌握幼儿英语教学法,明确幼儿英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材的内容和组织、安排,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具的种类和使用等;要有富有感染力的性格,既要象演员一样能用丰富的语言、体态、表情、道具创造和扮演各种角色,也要象导演一样善于调度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快乐教育对教师素质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那就对孩子们的爱。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发现他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全身心地投入,他爱孩子,他的学生不管是用功的还是有劣迹的,他都爱他们,并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他投身教育,不单纯是为谋生,而是献身。所以,实施快乐教育,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不够不行,老师缺乏修养和职业道德更是不行。

3.勿把快乐教育搞成娱乐活动

“快乐教育”首先是教育而不是娱乐,实现的是教育功能而不是娱乐功能。如果能在娱乐的同时,高效地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那是教育的理想状态;而一味追求教学的娱乐功能,则有“舍本逐末”之虞。教育需要快乐,但快乐绝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若离开发展,也就使快乐失去了真正的价值,所寻求的所谓快乐就只能成为“虚浮的快乐”。在幼儿英语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超越快乐的尺度。比如前面提到的游戏“Old wolf , old wolf , what time is it ?”,一部分幼儿只图体验游戏中的惊险感和刺激感,在哈哈大笑之后往往将学习内容抛在脑后,甚至有的幼儿并没有真正听懂“几点”了,只是盲目随从其他幼儿的行动,游戏是做完了,但是,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把“玩”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光玩不学。

六、结语

最后,不由想起斯宾塞说过的一段话:“我从来都不希望小斯宾塞成为一个天才和神童,但他比所有的神童和天才成就都大,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幸福完美的人生。我认为教育是一项充满快乐而漫长的事业,需要一点耐心和同情心。”

你和我,都选择了教育这一项事业,只因既教书,又育人,就让我们在这条充满快乐而漫长的事业道路上,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地努力实践着!

参考文献

[1][英]赫伯特斯宾塞著,颜真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篇3

现在“孩子学得辛苦,家长、老师教得痛苦”的现象较为普遍,家长和老师都在想,快乐的教育难道真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让孩子学得轻松,让家长、老师教得愉悦,难道真的是遥不可及?《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介绍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法却很好地回答了在平时教育孩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观全书,没有看到太多的大道理,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更像是在看斯宾塞的教育日记,书里面记录的很多小故事、小案例反映了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教育孩子的烦恼问题,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所以读者读起来非常亲切、实用。

在这本书里,斯宾塞认为教育应当是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并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教育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旨在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教育,完满生活才是教育理念之本。因为孩子在不快乐的时候,他们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们的信心会减弱,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所以,斯宾塞向家长和教师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如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的时候教育孩子,努力营造快乐的氛围;多一些友好和鼓励,给予孩子最坚实的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克服不快乐,给予快乐的力量;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但不要将兴趣与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相联系,防止删除一些所谓的“无用”兴趣。因为对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无所谓“有用”“无用”的兴趣;让孩子每天都有一点快乐的运动;要避免过度教育和过度学习,在儿童表现出疲倦之前功课就应该停止,因为硬塞的知识不能为心智所吸收,反而会使人对书本知识感到厌倦;重视实物教育,不仅是在家里,课堂上也需要,当然还应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等。

显而易见,即使到了今天,这些建议仍然值得每位家长和教师聆听。而斯宾塞能于19世纪中叶提出如此符合教育规律并具有恒久价值的建议,不得不让人惊叹于他那种预示教育未来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施桥中学)

E-mail:

篇4

在下决断之前,我们不得不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快乐教育”。

什么是“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的说法最早由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在现在的人们看来,引号里的话语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根本不值一提。但我们不能忘记,斯宾塞所生活的时期是十九世纪,那时的教育方式是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在教会学校中,学习是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修行,彼时彼地的教育者甚至还推崇告密、体罚等手段,来控制孩子的行为。斯宾塞正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批判性地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概念。

我们无法评论说斯宾塞提出的“快乐教育”是一个绝对完美的教育理念,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是一股清风,让这一概念深入人心。

因为斯宾塞提出这一观点是针对当时的情况,所以他所提出具体的落实方法也是针对当时的情况的:

教育者首先应该是快乐的。快乐的教育者能把自己的快乐情绪传导给孩子,而且拥有快乐心态的教育者,会更倾向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孩子应该接受快乐的教育。孩子应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课程;得到成人的鼓励而非一味的暴力体罚;参与一定的劳动和运动,让安静的纸笔学习和运动相互补充……

这些观念和想法,虽然是针对十九世纪的情况提出的,但即使从今日来看,仍然对我们具有指导意义。

篇5

一、儿童教育本质

(一)杜威儿童教育思想本质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这也是其儿童教育思想的本质问题。教育为何是生活?是生长?是经验的改组与改造?这些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给予我们充分的解释。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儿童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体验一种生活,并且随着经验的增长和重组不断的发展。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思想本质斯宾塞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育预备说”及“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在他看来儿童教育思想的本质是培养儿童的未来生活的能力。斯宾塞在其教育理论中,反对传统的古典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所追求的仅仅是装饰而非实用。他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设问,并通过对人类生活需求程度高低的研究,回答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且编制了各种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从而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本质的比较与分析杜威与斯宾塞在谈论儿童教育本质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都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从哲学的角度看,他认为经验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他在解释儿童教育现象时,认为不能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而是以个人的适应生活和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主观经验去诠释儿童教育现象,因此他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而斯宾塞提出的“教育预备说”,从哲学的角度看,他意识到了教育与个人生活世界内在的一致性,主张教育应像个体在自己的社会生产活动中成长一样,采取自我教育与自然教育的方式,因此他提出教育要为儿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二、儿童教育目的

(一)杜威儿童教育目的论杜威在儿童教育目的上主张“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同理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教育本身是没有目的的。从中可以看出,杜威并不主张普遍而终级的教育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随着儿童的生活经验的增长而变化的。因此,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考虑儿童的天性,并让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增长经验,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目的论斯宾塞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完满生活。他认为教育应教导儿童怎样生活,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其完满生活作好预备。他认为教育要关注儿童,但教导儿童更多考虑的是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其《教育论》中提出“判断一门教学科目唯一合理的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此处的职责也就是儿童的完满生活,因此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获得未来完满生活。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目的的比较与分析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杜威与斯宾塞在教育目的上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两者都以儿童自身为出发点,杜威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教育的个人本位性,提出教育“无目的论”;而斯宾塞的教育目的更倾向于社会性,他通过对儿童教育而达到未来完满生活。

三、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杜威儿童教育内容杜威反对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杜威认为,学校教授的内容是以社会性作业为中心,要求学校课程和教材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在课程教材中突出儿童在亲身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过程。他严厉批评传统教育“消极对待儿童,机械的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他主张要以儿童为中心,一切的教育应围绕儿童旋转。有关于杜威的儿童观具体包括:儿童是有能力的;儿童是完整的;儿童是有潜力的;儿童是不断发展的;儿童是社会的正式成员。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内容在斯宾塞看来,学校教育首先是教导儿童怎样生活,让他们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从而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并且斯宾塞根据人类活动的重要程度,把教育排列成以下的次序: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并以这个尺度为出发点,来制定课程体系,儿童按着这个课程体系来进行课程学习从而实现完美生活的目标。在他看来,只有这样设计儿童的课程,才能使儿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条件下,学习最需要掌握的知识。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内容的比较与分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杜威与斯宾塞都是反对传统教育且尊重儿童的,他们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发展,但是二者在教育内容上是有区别的。杜威是以儿童个体适应生活为中心,并主张“教育的生活化”及以儿童自己本能的能力为教育的素材。而斯宾塞是以儿童未来生活为中心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主张设计完满生活所需要的课程。因此,二者的儿童教育内容是针锋相对,大相径庭。

四、儿童教育方法

(一)杜威儿童教育方法论杜威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他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要使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与在生活过程中的经验相联系起来。儿童只有在有意义的、快乐的和有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生长和发展。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方法论斯宾塞在其儿童教育观中,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提出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的教学法原理,并且教育还应顺从儿童的兴趣,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愉快体验,因此提出“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其运用在教学方法上,则是快乐学习法。他认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是儿童对事物的主动选择;他强调教师引导的作用,认为引导能促进加强儿童的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他还认为好奇心能让儿童自愿学习,要熟练掌握了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教师和父母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篇6

本书斯宾塞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有趣的小事例,仔细地叙述了小斯宾塞的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历程,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些都对我们教育者给孩子的教育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斯宾塞这样说:“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枯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细细咀嚼,确实如此: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看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后,我才真正领悟到:真正的有成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

在我的教育工作中自己也能体会到,当看到学生们有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时,自己也会感到快乐。而大多数的时间我会因为学生的错误使我不快乐,心中会产生许多埋怨。带着这样的心态,我会不由自主的去批评他们,而他们则在这种不快乐的氛围中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即使在老师的逼迫下学习,也不是快乐的学习。长此以往,怎么教育出快乐的孩子呢?其实作为教师一个微笑、一个抚摸足矣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和过失。斯宾塞的教育思想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将努力学习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希望我的课堂能让孩子们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附书中精彩话语

1. 正确进行教育的主要障碍不在于儿童,而在于家长。并不是儿童对强制的影响不敏感,而是家长的德行不足以运用这些影响。

2. 父母们夸大了子女的不正当行为给他们带来的苦恼,总认为一切过错都是由于子女的不良行为所致,而与他们自己的行为无关。但是我们稍作公正的自我分析之后,可以发现父母发出的强制性指令,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行事,而不是为了矫正错误。

3. 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要进行钻研,要头脑理智,要能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要少对孩子命令。4.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5. 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许都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6. 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

7. 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还是在越来越亲近”。

8. 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有支配权,但每个父母和老师都应该慎用这种权力,不应该成为吓唬孩子的稻草人,使孩子总是在恐惧的情绪中颤栗。就像你不可能在一张抖动的纸张上画下什么美观的图案一样,你也不可能在一个颤抖的心灵留下什么有用的知识。

9. 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

10. 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

“培育孩子也跟家长们在社会上的其他工作一样,富有价值。我十分渴望,每个英国公民都可以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伟大意义。再说,对孩子而言,学校的教育是有限的…学校能够教给学生技能,培养一定的品质,但这相对于儿童的潜能而言,仅仅是冰山一角罢了”

“我以为,教育儿童的过程同样是教育自己的过程,你期望子女如何,你自己就先应该如何,从儿童的言谈举止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听到自己的言谈举止“---个人补充:这句话人人都知道,可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很好呢?

“我一直这样认为,在我们一切的工作当中,最为重要的应属农作与园艺了。虽然在现在英国工业与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人类各项工作之中,农作与园艺是最和生命相关的工作,它演示着生命过程,启示着生命美感,体现着生命的智慧与和谐….长期以来教育的误区,是将教育单单看成在严肃教室中的生活,却忽略了对孩子们来说更具有意义的自然教育与自助教育,而快乐和乐趣,恰恰便是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在孩子身上最直接的反应。”

“孩子的快乐当然是各式各样的,多数是没有任何社会目的或目标的,教育则是引导孩子获得‘有目标的快乐’”

“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培养儿童的自助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没有任何快乐可以比得上孩子通过自己努力而证明的哪怕是只在一点的能力,这是成长的动物都共有的特征….当然培养儿童的自助能力,父母必须要有所准备,实际上,开始的时候,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所做的准备工作,比直接告诉他答案要费心得多。

“对于培养一个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助教育也大有益处,首先,会让儿童形成因果观念,明白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成原因的,其次,会让儿童用他们的方式去发现这种原因,某个人或某本书的观点,不会被儿童完全当做权威而接受。”

“*随时观察子女,了解他的特长和潜能

*对潜能的某些方面,尽管你不期望孩子选择这些方面发展,也不必去限制,让孩子拥有这

些爱好-----个人补充:孩子的爱好,实际上也是孩子心智发育的需要,即使你不喜欢

*每项潜能的价值不可否认

*对孩子暂时表现为不擅长的某些方面,完全能加以培养

*对孩子在语言、逻辑、数学等方面,以能译对人对己的认识方面的才能,应当作为孩子的基本才能加以培养

*只要发现某种潜能,就应该为他制定计划“

“没有笨孩子,只有方法运用不当的家长或教师”

“教育孩子应当何时停止,跟教育孩子应当在何时开始,二者同样重要”

篇7

立德树人是中国快乐教育的价值取向。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传道。也就是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所体现的是我国先贤忧国忧民的价值追求与真挚情怀,也理应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尚品德。所以,中国快乐教育的价值指向是教育学生将个人的快乐融于他人和集体的快乐之中,⒏鋈说目炖钟胫谢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统一起来。

因此,当代中国的快乐教育应当是以实现中国梦激励学生的进取心,润泽学生的幸福感,进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绝不是宣扬盲目的享乐主义。

心理健康是中国快乐教育的科学依据。快乐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快乐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乐观的性格是学生优良品质的基础和来源,悲观的性格几乎是许多缺点的起源。

篇8

2012年2月7日,笔者申请并个人微博朝幸福研究院,并拟创立其下属的系列研究所,其中含教育研究所,它含有幸福与教育融合的意思。当幸福和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生成幸福教育概念。2012年11月29日,提出中国梦概念,其具体表现的第三点是“人民幸福”,“人民幸福”的“幸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或与教育的融合,就生成幸福教育概念。关于幸福与教育的关系,有句通俗话叫做“教育为幸福生活奠基”,它阐述了教育和幸福的关系。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幸福教育?笔者认为,狭义的幸福教育是人本教育,广义的幸福教育是指能促进学生幸福包括终身幸福的教育都是幸福教育。下文就幸福教育的核心概念作一个初步探索。

一、核心概念一:人本课堂(或教育)

学校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主要通过课堂实施。人本课堂的内涵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生理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上课前避免学生饥饿、口渴、排泄和保障头一天及午睡充足睡眠。(2)安全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避免和调解学生生命受到威胁及保证学生上课前不生病,如避免学生上课前打架、争斗、争吵等和不生病,以保证学生上课前健康身w和以平静的心理状态上课学习。(3)归属和爱的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保证学生对课堂的热爱之情、归属感和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接纳、爱护、关心、鼓励和支持等。(4)尊重的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及在可能的情况下其他学生应尊重学生个人的渴望知识的力量、成就、自强、自信和自主等需要;另一方面学生希望他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学习和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即希望获得威信、实力、地位等。(5)求知的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满足学生在课堂上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满足学生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它表现为学生认识到理解、认知和解决疑难问题是一种美的需要。教师在人本课堂上应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它表现为学生希望通过课堂学习能解决疑难实现成长和发展。教师在人本课堂上应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当较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满足(1)(2)(3)(4)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依次满足(1)(2)(3)(4)(5)(6)(7)是优质课堂的保证和保障。

人本主义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人本课堂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和教育激扬学生生命的保证和保障。人本课堂或教育中的学生是幸福的;人本教育是狭义的幸福教育。

二、核心概念二:健康教育

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健康包括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里主要说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有人把健康比作1,事业、金钱、地位、荣誉是后面的四个0,没有健康的1,后面的事业、金钱、地位、荣誉的0都没有意义,都不成立。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了。健康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幸福教育的实施前提;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幸福教育。俗话说,健康是福。

三、核心概念三:最佳(优)发展区

关于最优发展区的理论主要有气质说和九型人格理论。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每一种气质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每一种气质都有它的最优发展区。发挥气质优势,克服气质缺点成为教育者实施幸福教育的必然要求。性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这个先天,可能指的是人的先天遗传气质;后天指的是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发挥和张扬先天遗传气质优势,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克服其气质缺点,生成良好的性格成为幸福教育的必然要求。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发挥和张扬先天的遗传气质优势的重要意义。

四、核心概念四:成长关键期

洛仑兹认为:在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特殊的时期,其成熟程度最适宜于学习某种行为。如果错过这一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时机”称为“关键期”。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进行教育,有利于促进和实现学生幸福和终身幸福,这样的教育就是幸福教育。

五、核心概念五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快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幸福的,这样的教育是幸福教育。

六、快乐教育

斯宾塞提出“快乐教育”。教师通过人本教育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快乐的。另外,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中,他提出了实施快乐教育的几条原则和方法,这几条原则和方法是:(1)保护孩子快乐的天赋;(2)智力培养中拒绝惩罚和暴力;(3)让孩子经常做一些运动;(4)到大自然中开启孩子的悟性。这些教育原则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快乐,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样的教育是幸福教育。

七、小结

健康是实施幸福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健康教育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本教育是狭义的幸福教育。除此之外,最优(佳)发展区、成长关键期、最近发展区、快乐教育也是幸福教育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 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 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 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篇9

转眼已在教育历程上行进了十几个春秋。每每走进课堂,学生那渴望的眼神总是让我兴奋和感动,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疑问总让我感到教师的神圣职责。一句“老师好”的问候总能让我心里暖暖的,每次成功的体验都让我和孩子们得到心里的满足。直到现在我始终认为教育是我一生中最爱的事业、教师是我最爱的职业,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我感到欣慰,学生的成人、成才更让感到我欣喜。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才有成功,才会有享受教育的感触。

初入教育时,总认为作为教师只要把学生该科成绩提上去就是成功。十几年的教学历程让我的观点发生了很大地转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总能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处世哲学,方能立足于社会。而这些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更多的老师去探讨。教无定法,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域差异,不能效仿。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快乐的源泉,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才是重中之重。

以前总是有些老师埋怨学生基础太差,一个问题讲几遍还是不会,道理讲了一大堆,还是没有学习劲头,学习之外的事情倒兴趣十足。这也说明了教师的引导方式错误。许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容量一节课满堂灌,讲的内容挺多,但效果却很差。其实,学生的心智和身体一样,超过一定的速度就不能较好地吸收。如果讲授的知识过快过多,学生就无法及时良好地吸收,不久它就会淡忘掉。这些知识和技能如不能和心智结合在一起,就会在应付完考试后从记忆中消失。更糟糕的是,这种做法会使学习变得越来越厌烦。这种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并无无快乐可言,如何让学生愉快成长呢?和学生谈心时他们常说单调的课堂学习内容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这也说明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孩子们,日

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学习;而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学生,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

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斯宾塞,通过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提出了:“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从而揭示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一、当今教育改革应从如何提高知识的趣味性和时效性入手

1.引导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而教师的引导则能促进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学习才有有兴趣,才会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当编排一些竞赛性游戏去练习。如:传统体育项目“推铁环”练习,可以设计“S”形递进追赶、慢推、接力(一组只用一个铁环)等竞技比赛。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营造了课堂气氛,又避免了技术动作练习的单调性和枯燥感。

2.好奇心让孩子自愿学习

只要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就不用担心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教师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例如:垫上前滚翻的教学,大垫子一拿出来,学生就会主动去试翻滚,可能会出现各种姿势动作,教师这时可以结合体操中“力量”与“美”的教育,激发他们翻滚的创新动作和创新意识,达到完美的效果。

二、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就必须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1.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平时注重孩子的爱好,为他们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必要的引导,他的爱好越广泛,自然就越容易拥有快乐的性格。

2.要密切关注教师同孩子之间的感情

在培养孩子快乐性格的过程中,友谊起着非常重要的的作

用,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学在一起玩耍,让他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个别孩子对体育项目练习有畏惧心理,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亲其师,信其道”消除畏惧感,培养了和谐的师生感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孩子有消极情绪时,要教孩子学会调整心态。要让孩子明白,一生快乐的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能很快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一定要让他坚信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他注重调整心理状态,使其迅速恢复快乐的心情。

学生快乐成长,是教育的成功,是教师教育的享受。享受教育吧!快乐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让教师有轻松的心情工作。

篇10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的本性,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关键词:快乐,教育,合作。

赫伯特.斯宾塞的教育小说《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被认为是继卢梭《爱弥乐》之后最有用,最深刻的教育著作。

早在1854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就提出了“快乐教育”思想,他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其“快乐教育”的精髓就是在欢愉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应用,是对孩子的情感、人品、智力、道德、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郊县一所农村中学,在大城市特别是市级城市早就做到了“英语学习从娃娃抓起”可是英语教育在我们郊县尤其是农村的小学只不过是走过场或者课程上有安排但上的却是语文和数学,所以到了初一英语的师生的英语教学就变得举步为艰。我在农村待了十几年深刻地体会了农村英语教学的难处。

但是再难我们作为教师的也要想方设法将这门学科教好,下面我想谈一下个人在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体会“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一、关爱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力创师生同乐的局面。

用最快的速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们对我过目不忘。除了讲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学习安排,学习计划,我还跟他们讲了几个有关英语的笑话。笑完后学生果然与我亲近了不少。“原来老师也有幽默的时候”学生们在私下议论。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关系顺利、融洽、亲密,则有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师生关系存在障碍,彼此隔阂甚至对抗,则教师提不起"教"的兴趣,甚至是无心教,学生则厌学、学不进。因此在英语课堂上一定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师生同乐的局面。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教师应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生从教师的耐心服务中、从教师的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的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和谐。

其次,我找出了近二百个的英文名字,让学生们自己选一个作为英文名。从今往后在英语课堂上他们只能用英文名字了。在课堂上直呼学生的英语名字等学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表现不好或其他可能被忽视的学生,都能经常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与尊重,从而提起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极大兴趣。

微笑,微笑,再微笑,有学生评价老师,最美的老师就是面带微笑的老师,所以记住不管何时何地上课一定要面带微笑。其次,教师的心境总是影响着课堂气氛,所以笔者总是尽量带着一个良好的心态走向讲台,上课时也总是精力充沛、讲课时更是热情洋溢、诙谐幽默使整堂课都在快乐、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度过。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愿把微笑带给每一个学生,以真心换真心,以真情待学生,以真情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喜爱,从而喜爱笔者所教的学科。最后达到使学生乐学愿学,教师乐教喜欢教的良好局面。

二、灵活运用教材教法,优化课堂结构,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转“教教材”为“用教材”的教育理念。为快乐教育施教,教师就得付出艰辛的劳动,要在博览、博闻,博思中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知识。为此,英语教师不但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还要博览群书,博闻信息,博思善析,在"览"、"闻"、"思"中创设有新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应针对自己使用的教材,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体态,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还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积极创设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优化课堂结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课堂上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开展组与组的讨论,俩俩对话、男女生互问互答、大小组间朗读、三四人表演、横排竖排提问、个人抢答等等活动,有时还结合课文内容编写剧本,表演短剧,扩写缩写短文,说格言,顺口溜,讲故事,猜谜语等以充实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这种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锻炼自己的读写说的能力和开发智力。

三、欣赏学生、多给学生欣赏肯定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之乐(The mother of success is success)

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中错,错中学,边错边学,逐渐减少错误、避免错误的过程。学生总是期待成功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尝到每一份成功的喜悦。成功和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成功能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在课堂教学中,设法创设竞争和取得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跳一跳,摘到桃子"(只要用心努力就会有一定的回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特别对于差生来说,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怀,耐心启发,因势利导,不论在课堂提问,还是在单元测试中,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只要他们在学习中取得一点成绩,都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 比如,让基础差的学生优先回答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取长补短、迎头赶上甚至超越的信心。实践证明,学生成功的机会越多,兴趣越浓,动力就越大,成绩就越好。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遇,使学生把学习英语当成一件乐事,在成功的基础上去争取更大的成功。我喜欢经常这样鼓励学生:“春天每一朵花都会开放,你只不过是那朵迟开的花。”

篇11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65

1 目前教育中惩罚的困境

由于部分教师对教育中惩罚的错误认识,滥用惩罚权力,导致很多不良甚至惨痛的后果,社会上反对教师惩罚孩子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者反对惩罚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法律也在不断出台,以应对这种教育惩罚问题。可以看出,社会对教师惩罚孩子的“打击”力度还是很大的,但同时却没有指出教师可以实施什么程度的惩罚。所以,面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出台,很多教师已经不敢用任何惩罚措施,于是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放任自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为专业教育者,我们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教育中的惩罚势必是需要存在的,存在即有其存在的必要,存在即是合理。那么,该如何去把握这种合理、科学的教育惩罚呢?在这里,斯宾塞的经典理论“自然惩罚”,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

2 斯宾塞――“自然惩罚”理论

2.1 反对父母人为的惩罚

斯宾塞在他的教育理论中指出,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当家长或教育者给予孩子的惩罚是人为的体罚或者是粗鲁而缺乏关爱的话语,这仅仅是教育者或者家长在一味地发泄自己愤懑的情绪,而不是在真正的教育孩子。这种做法在当时可能会震慑住孩子,或者短暂地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但是不能长期的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反而非常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家长或者教育者的管教置之不理,从而更容易使亲子关系或者师生关系变得疏远和僵化。当孩子把自己的行为导致家长不高兴作为一个评判标准的时候,当孩子成人后,往往没有了成年人的管束,很多早年被禁止的行为就不再受到约束,从而这些行为还可能导致真正不好的后果,还需要在经历过惨痛教训的过程中去学习。

2.2 主张“自然惩罚”

斯宾塞认为,“自然惩罚”不是人为的惩罚,不是给予孩子不必要的痛苦。这里的不必要的痛苦包括体罚和用粗鲁的语言来伤害孩子。“自然惩罚”的特点在于惩罚只是孩子行为所导致的不可避免的后果,是孩子不当行为必然导致的惩罚后果,因此,对孩子不当行为的惩罚要简化为最简单的形式,这是斯宾塞所认为的“自然惩罚”不同于人为惩罚的地方。

斯宾塞还总结了“自然惩罚”的优势之处:第一,孩子在受到“自然惩罚”后,由于是亲自经历了惩罚的过程,并且在自我认知经验上明确了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坏的行为,知道了自己行为可能导致的好的或坏的后果,由此得到了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的生活经验;第二,孩子不好的行为往往会受到惩罚,由此,孩子可能明确惩罚是公正的;第三,孩子在接受惩罚的过程中,能够明确事情发展的规律,因为受到了惩罚而为了避免再次受到惩罚所以不再去违背规律,而不是错误地认为惩罚来自于某一人之手;第四,因为“自然惩罚”会防止成人的愤怒,从而也防止了孩子受到成人的愤怒的影响而导致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从而会使亲子关系更为和谐愉快。

2.3 一点思考

当然,在有些情况下,人为的惩罚和对孩子行为的制止还是有必要的,比如,当孩子“在一些偶发的有损肢体或其他重伤危险的情况下,是需要强力制止的”[1],由于孩子并不完全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所以成人要适当地对孩子的某些危险行为做出强力的制止。

并且,“自然惩罚”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要使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良好,从而才能使父母在遇到幼儿不良好的行为时能恰当地使用“自然惩罚”。

3 对当今教育中惩罚的启示

3.1 尊重“自然惩罚”

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接受“自然惩罚”。那么,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到底什么时候插手,什么时候放手呢?斯宾塞给了我们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却没有给出很明确的答案,或许洛克和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给我们解答。“只要他们能够尊重其他在场的人,则他们所做的一切天真的傻事与幼稚的行为都是可以完全任其自由、不加约束的;而且不妨尽量放任他们”。“对于教师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看到需要责备、毫不留情的东西。”[3]

因此,结合德育教育,人为的惩罚应当是适度和在适当场合下的,当孩子所做出的行为不会伤害到别人和自己,而仅仅是过剩精力的发泄,或者是为了取悦成人,这时候成人应当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做。

3.2 成人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斯宾塞认为,实施“自然惩罚”的前提是成人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成人在孩子的心中是有威信的,是能够使孩子信服的,这样的“自然惩罚”实施起来才是有效的,并且能够避免由于孩子不信服成人而产生的叛逆和冲突。因此,成人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深厚的感情基础。

良好的关系的建立是非常困难、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这种关系不只是教师和家长成功实施惩罚的保证,而且更是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

3.3 承认要注重自身行为的好坏

斯宾塞认为遗传性传递是个自然规律,因此父母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行为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所以父母给予孩子的是什么样的惩罚至关重要,而“自然惩罚”就能够起到好的效果。“自然惩罚”对所有人平等,不会有失公允。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注重自身行为的好坏,用自身正确的惩罚来培养孩子好的行为。惩罚的权力不应全掌握在教师家长手里,而应该更多地让位给“自然惩罚”。在教师家长不得不实施惩罚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惩罚的教育性,保证惩罚的标准是合理的、前后一致的、公正的。

以上仅仅是从斯宾斯的““自然惩罚””原则得出的些许启发。当然要使惩罚取得好的影响还需要钻研更多更好的方法,才能使惩罚在教育中发挥科学合理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快乐教育;快乐性格;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29-02

在我国教育史中,长期形成的思想是“十年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行僧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思想很容易损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一个人的幼年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生活,幼年所受到的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不快乐性格是导致学生异常人格形成,产生偏激走极端、缺乏自信、丧失创造力、心理疾病、易产生敌对情绪等问题的根源。过度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情感教育,会导致学生情感世界贫乏以至扭曲。

“快乐教育”,又称“愉快教育”,首倡者是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教学中求快乐;二是在快乐中求知识。其本质是调动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双重积极主动性,在师生融洽配合的气氛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培养出学生的“善学”、“能学”的能力和“乐学”、“勤学”的态度, 在愉快的情境中得到活泼健康的成长。“快乐教育” 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抑制不健康情感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快乐性格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一生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体验所显现的愉悦面部表情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增进人际互助、谅解和相互信任,攻击性行为发生几率下降,同学间、师生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意义尤为重大。同时,快乐教育也不失为当下医治学业负担过重、提高教学成效的一剂良药。

“快乐教育”在美国被称为“have fun”,主张从情感教育入手,以情感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且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目的是要给学生快乐、健康的情感体验。快乐的情感伴随的是热情与爱心,忧郁的情感则伴随着烦躁与冷漠。快乐性格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创造力、综合能力等几乎所有优秀品质的根本,是使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人在快乐的时候,反应最快,自信心最强,想象力最丰富,创造力最强,意志力最强,吃苦能力最强。从西方百余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快乐教育造就了无数世界顶级的科学巨匠,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

“快乐教育”的目标可以总结为:乐于读书,勤奋为乐;乐于锻炼,助人为乐;乐于交往,合作为乐;乐于参与,实践为乐;乐于开拓,创新为乐。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样:“情绪亢奋, 则学习效果倍增;情绪低落, 则学习效果甚微。依靠学生的内在情感动力,才能更好地推动知识的掌握。”而“快乐教育”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动力”来强化学生学习的感情投入。

“快乐教育”需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需要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一名教师,要尽快熟识每一位学生,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组织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活动,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拥有的不同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让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小天使,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充分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求知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

一个快乐的人是懂得时时感恩的,同样地,懂得感恩的人是容易快乐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能够体谅并理解家人、老师以及身边的人,为他们的付出而感恩。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快乐与刻苦属于两个不同的心理范畴,快乐属于情感,而刻苦属于意志,快乐和刻苦是能辩证统一的:“刻苦学习,快乐体验”。“快乐教育”也不是放松管理,是在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下的积极引导和严格要求下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育艺术家黄家灿说过,“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药,情是药外带的糖皮。无情,理难以入咽;无理,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增强教育效果。”哈佛大学心理系丹尼尔·戈尔曼教授认为,“一个人的成功20%来源于智商,另外80%源于情商。”而“快乐教育”正是兼顾了情感和智商并重的教育思想。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实验外国语学校非常注重育人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注重建设优美的校园,创设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够超越传统课堂,学知识和德智体美劳兼容并包,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体现学校特色的英语文化节朗诵比赛,每一届的文化节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文化讲座,影视欣赏,朗诵比赛、文艺演出、英语手抄报比赛等系列活动。还有开展了“洪外杯”校园足球联赛等体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创造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展示了团结、和谐、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组织年度班队主体比赛,2013学年度主题为“好习惯伴我成长”,围绕“三生德育”,体现“会生活、会学习、会合作、会劳动”四个好习惯。很多学生以在洪山外校学习为荣,为在洪山外校学习而快乐:学校让我有了很多老师的关爱;学校让我学会独立了,让我结交了很多同学、朋友;有丰富的课余课程,充实了我们的兴趣和知识;老师和蔼,同学团结;老师素质高,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特别是教得好,能使我们在上课学习的同时,更感受到心情的愉悦。

在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考量学生的差异性,为了创设愉快的“教”与“学”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倡学生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五个一”:提出一个问题;发表一个个人观点;参加一次小组讨论;做好一次实验;获得一次愉快的成功体验,这“五个一”引导着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开展一些诸如听课效果竞赛、辩论比赛等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使学生在高昂的情绪和积极参与中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重视取得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是进行“快乐教育”的基本条件之一,这项工作最好能在集体刚成立之时做起。取得共鸣的方式有: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将感恩作为一个教育重点来抓,为新生布置一道特殊的寒假家庭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回家帮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并以“感恩的心”为主题将感受写成文章,开展征文比赛;在每位学生的生日之际,号召全班学生送上温馨的祝福;收集整理学生自入学以来点滴的成长历程,装订成册,在毕业的时候送给学生;在主题班会或者交流会上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曲、好影片,让学生讨论他们都喜欢的《哈利波特》、《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优秀影视作品;拿每节课的前五分钟作为“我的舞台”,在这一舞台活动中, 在课代表的主持下,放手由学生自己组织,尽情发挥,展现自己;每个月举行一次“老师, 我想对您说”活动,增加师生的沟通了解;跟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 共同关爱学生的成长。另外,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紧张的学习之余到武汉欢乐谷游玩一天,增进了师生友谊、同学合作互助;号召学生编创校歌;组织学生表演节目;对多数孩子都有兴趣的神州十号,在班集体上作了专门的相关知识学习和讨论;体验社会生活,组织学生走上街头义卖报纸,在活动中学生们有分工、有合作、有竞争。

现代化教育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培养起科学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以学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进步中成长。有一位学生由于家长工作调动的原因,不得不离开了武汉,但是每一年的教师节,她都会从遥远的杭州给老师寄来贺卡,见证了快乐教育中培育起来的师生友谊长存。实践证明,很多其他实行快乐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都收到了学生的良好反馈:老师,你真有风度,上你的课,我们很快乐。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斯宾塞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颜真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