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导师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12-23 17:03: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业导师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业导师工作计划

篇1

备注

1

(1)了解本学期学生选课情况

(2)了解学生假期学习生活情况

(3)根据本学期专业课程情况,介绍学习资源和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做好预习,配合各任课教师完成延期上课开设的线上学习。

(4)布置学生撰写上学期学业总结和本学期学习计划。

(5)要求学生利用百词斩等工具进行英语单词学习打卡。

2

(1)根据学生提交的学业总结和本学期学习计划,逐一联系学生,进行学业预警和学业指导及学习计划修订等工作(本周7人)

(2)确定本学期专业阅读书目(1本)和专业科研论文(5篇,结合本学期所学课程)

3

(1)根据学生提交的学业总结和本学期学习计划,逐一联系学生,进行学业预警和学业指导及学习计划修订等工作(本周6人)

(2)布置科研论文研读计划,由2名同学进行组织

4

(1)召开第一次集中导师见面会

(2)组织读书会——论文研读

(3)了解近段时间学生学习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

5

布置科研论文研读计划,由2名同学进行组织

6

(1)组织读书会——论文研读

(2)专业课学习方法分享

7

(1)查看读书笔记记录情况

(2)布置科研论文研读计划,由2名同学进行组织

8

(1)组织读书会——论文研读

(2)专业课学习方法分享

9

布置科研论文研读计划,由2名同学进行组织

10

(1)组织读书会——论文研读

(2)期中学习情况了解,对前期学生学业情况总结,解决存在问题

11

布置科研论文研读计划,由2名同学进行组织

12

组织读书会——论文研读

13

布置专业书目分享活动,由2名同学进行组织

14

组织读书会——专业书目,指导学生选课

15

专业课程学习情况了解,解决存在问题

安排期末复习

16

(1)专业课程学习情况了解,解决存在问题

(2)安排期末复习,介绍好的方法。

(3)介绍实习实践方法

17

督促学生复习

18

督促学生复习,要求诚信考试

19

篇2

一、总体要求

全街道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行动,与“三年大灶”有机衔接、同步推进,全面开展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环节安全的大排查、大整治,切实防范风险和治理隐患,促进全街道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领城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二、主要任务

1、全面摸清涉及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现状。全面摸清相关单位使用危险化学品的现状,掌握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品种、用途、使用方式、使用和储存数量等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督促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改,全面辨识使用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建立风险档案并采取有效管控措施。

2、全面整治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存在的隐患问题。在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隐患自查自改的基础上,按照“三管三必须”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开展监督检查,强力推动相关使用单位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突出整治重大事故隐患,将事故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全面强化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主体责任的落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求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对照《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事项清单》,严格落实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对危险化学品的布局、储存和使用条件进行规范,提升全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督查管理,充分运用社会信用体系和联合惩戒机制,压紧压实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

4、全面遏制使用危险化学品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督促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强化“防事故、保安全”的责任意识,着力管控使用环节安全风险,健全完善应急预案或处置方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执法,倒逼使用单位提升危险化学品使用环节的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三、整治重点

1、加强建筑工地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控。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工程参建单位认真落实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储存、维护、使用等管理环节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点排查乙炔等易燃易爆品,以及油漆、涂料等有毒有害材料在储存、使用、废弃处置等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污染,防范火灾、爆炸、中毒等安全事故发生。

2、加强城镇燃气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全面管控城镇燃气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等各环节的安全风险。建立城镇燃气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全面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建设,实现燃气经营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规范化。建立安全风险管控制度,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针对特殊场所和岗位,加强动态分级管理,落实重大危险源防控措施,实现可防可控,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针对燃气企业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及危害,制定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和成立应急救援队伍。严格事故信息报告,接事故报告后,及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积极响应、组织抢险救援,防止事故扩大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重点排查本行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重大危险源,具体包括:建筑工地储存量达到或超过1吨临界量的乙炔气,储存量达到或超过30吨临界量的液化石油气。并相应建立本地区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管理,并按要求进行备案。完善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加强人员培训,保障设备、器具完好,落实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四、时序安排

从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1、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2月底前)。按照国家、省、市、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总体部署要求,根据任务分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全面部署开展全街道建筑工地和城镇燃气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行动。

2、排查整治阶段(2021年6月底前)。通过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主动上报、线索跟踪摸排、群众监督举报等方式,开展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大排查、大摸底。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紧盯所监管地区、行业、企业和相关单位、场所危险化学品使用情况,推动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全面开展自查自改、边查边改。

3、集中攻坚阶段(2021年12月底前)。督促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认真组织开展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在使用单位自查自改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开展专项治理,部门联动开展督查检查,“四不两直”开展随机抽查的方式,对重点单位重点企业和重要场所、重要环节安全风险隐患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治理,建立问题隐患清单,逐条逐项整改闭环,确保专项治理行动取得实效。

4、巩固提升阶段(2022年6月底前)。总结推广专项治理行动中好的制度措施,梳理典型经验做法,推荐示范单位和先进典型,及时在全街道范围内推广借鉴。要做好全面总结,充分挖掘制度措施、治理方法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成果,并提炼转化为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篇3

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下,部分高校采取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的管理模式。二者本该是相辅相成、协同助力学生发展,却因彼此职能不清而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的实施情况如何?两者的职能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协调两者的工作职能?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笔者以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为主要调查内容,结合培养高水平本科生的目标,在江苏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望通过调察研究与分析思考,探索出解决大学生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职能不协调、不明确问题的出路。

一、研究目的及调查的开展情况

1、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学业导师与辅导员的职能区别,并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改进两者工作的意见,以增进双方相互认同感、优化细化学生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与服务。

2、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江苏大学各专业的老师和在读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分别设计并分两次发放了教师版与学生版的调查问卷。第一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第二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师生对两者职能区别的看法等。两次调查问卷分别发放150份学生版和50份教师版,共发放400份问卷,其中学生版300份,教师版100份,有效问卷达94%。

二、调查分析及总结

1.教师版调查总结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江苏大学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班级建设等;对于学业导师的工作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有:培养学生专业思想、辅导学生专业学习、督促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等。由此可见虽然对于学业导师的规定似乎侧重点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方面,但实际上有一部分是和辅导员职能重合的,比如辅导员也要求关心学生学业方面的事务,也有学业导师表示除了学校规定的工作内容外,自己也会额外注重学生的就业咨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就导致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两者无法明确区分职能,出现“同时管”或“都不管”现象。调查中,笔者了解到:40%的老师不论是作为辅导员还是学业导师对学生最关注的是学术问题及学术情况,而这也是学生向老师咨询的最主要问题,64%的老师反应学生向其咨询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学习方面的。然而,当被问到“您认为辅导员/学业导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时,50%的教师认为辅导员最应该向学生提供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高达96%的教师认为学业导师最应该向学生提供的帮助是专业课程指导方面。可见,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在观念中的职能侧重点是有明显区分的,辅导员偏重生活指导,学业导师偏重学习指导。在被问到“您觉得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在于?”,同样有68%的教师选择“辅导员更应关注学生生活,学业导师更应关注学生学习”,与上题的结果一致。可在实际工作中,当被问到“您在承担学业导师或学业导师时,工作上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56%的教师认为最大的阻碍恰恰是“权责不明,导致事务繁忙,成了几乎事事要关心的‘保姆’”。由此,当问到“您是如何看待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的?”时,有56%的教师认为“两者职能应明确区分,这样才能协同合作提高效率”也是不出所料。

2.学生版调查总结

“你与学业导师的沟通内容”一题中,39.74%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方面”,25.6%的学生选择了“生活方面”,选择“两者兼有”的学生占47.44%,选择“两者都没有”的学生仅占10.26%。而被问到“你与辅导员的沟通内容”时,12.8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方面”,11.54%的学生选择了“生活方面”,选择“两者兼有”的学生高达65.38%,选择“两者都没有”的学生同样占10.26%。从两组数据中选择“两者兼有”的比例来看,学生并未明确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在其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作用,两者在职能上区分不清。在回答“遇到问题,你觉得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谁更能帮助你”时,认为辅导员在生活方面、学业导师在学习方面更能帮助自己的学生高达71.8%。在回答“你觉得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是什么”时,55.13%的学生认为学业导师更应关注学生学习,辅导员更应关注学生生活。在回答“你觉得学校目前的辅导员制和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如何”时,56.41%的学生选择了“很好,两者相辅相成,有效的帮助学生发展”,29.29%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学业导师和辅导员有或没有差不多”,10.26%的学生选择了“不好,两者不能发挥相应的功能”,3.85%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不需要分太清楚”。此外,还有学生指出学业导师的指导更具个别性,而辅导员集中于整个班级,不具有针对性。数据说明,目前高校实行的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划分不清,未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两者合力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业导师制定工作计划、帮助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做得很好,而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较高,能够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尤其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72%的大学生最需要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为自己提供的帮助都是“专业课程辅导”。由此可见,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需求度都较高,这也表明两者在学习方面出现了职能重合。

三、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制的完善建议

1.找准角色定位,明晰双方职责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重心,不能偏离。然而,学生版调查数据显示:65.38%的学生平时与辅导员的沟通内容中学习和生活方面均有涉及。反观教师版,不少辅导员认为同时顾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任务繁重,这就显示了辅导员工作的庞杂性,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重心。学业导师制主要是专业教师协同辅导员的管理,对部分学生进行包括专业学习、科研实践和职业规划教育等多方面的指导,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而在实际调查中,53.77%的学生指出学业导师的学习指导效果不佳,学业导师应有的学习指导这一主要功能无法充分发挥。这是因为辅导员职能中同样包括学习指导,使这一功能部分从学业导师身上转移到了辅导员那里。如果不明确两者的定位、工作职能和范围,很多老师就可能陷入只教书不管其他或者想管怕越权或者以为不是自己管而不管等种种尴尬的境地。因此,高校需制定明确的工作条例,让双方找准定位、明晰职责,使其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工作义务,从而发挥合力、优化管理。

2.加强彼此沟通,协调两者关系

要想发挥辅导员与学业导师的合力,就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首先,学校应创建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沟通平台。学校可以硬性规定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定期交流、经常性召开联席会议、布置相应工作等。其次,辅导员和学业导师也应努力寻求对学生教育的共识,主动增进交流。如辅导员向学业导师介绍班级情况,一些班级活动可邀请学业导师参与进来,增进辅导员、学业导师、学生三者间的有机互动。同时,学业导师应配合辅导员做好相关工作,主动与本班学生保持积极的联系和沟通,对学生科研活动和创新训练工作予以格外重视。对于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工作职责中存在的重合部分,二者应积极沟通、协商解决,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

3.健全奖惩机制,优化评教制度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指导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对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并不高。因此,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制度还需不断完善。现有的考评制度仅有学生测评这一版块,形式单一且效果一般。笔者认为,除了学生测评外,还应包括学校对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考核以及两者互评这两部分的具体考核。在学校测评方面,学校管理层可依据本校工作条例分别对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测评,评优惩劣。在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互评方面,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可以对双方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双方的交流。良好的评教机制能更好地激发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使两者及时了解到自身工作的不足,有利于两者协调彼此工作。

参考文献:

[1]董秀娜.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2).

[2]陈S,徐虎雄,黄芳,张荣君,周嘉,周立志.“班导师+辅导员”育人机制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2).

[3]颜洪平.论高校辅导员模式下学业导师制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24).

篇4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72-02

教务员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起到剂的效果,高校好比一辆飞驰的汽车,本科教学工作是核心是“发动机”,教务员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无处不在,却又润物无声,是各种教学管理信息上传下达的桥梁,是连接学校、学院及师生的纽带,是院系常规教务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是领导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参谋和得力助手。教务员除了应对平日琐碎的教务管理工作,保证本科教学工作运行顺畅,还要能够钻研业务,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在工作中实践,在研究中提高。本文试从当前高校教务员工作的特征出发,总结教务员工作规律,探讨如何提高高校教务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一、高校教务员工作的特征

学分制打破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呈现出动态性、开放性、多维性,学分制的学籍管理、选课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及教材管理等大量工作都是现代化的系统管理。因此,必须能够熟练操作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具有信息化管理理念,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务员。

教务管理工作首先具有连续性,业务性强的特点,教务员对教务管理工作的熟悉和精通需要三年。其次是服务性,教务员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为学校的教学服务,为全院师生服务,因此教务员需要具有主动服务的意识。三是能动性。教学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而人又是有主观能动性、有思维活动和情感反应的,是个动态的管理,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四是耐劳性。教学管理工作琐碎、繁杂,它是连结多方面、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具有承上启下、桥梁连结的作用,因此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二、高校教务员工作的内容

以黑龙江大学为例,每学期18个教学周,在开学前一周需要做好课表的工作,提醒有教学任务的教师准备好上课并制定教学检查工作方案。

第1周解决开课初期教师遇到的困难,完成试卷存档;提醒全日制本科双学位班师生按时上课,准备期初补考,成绩上报学校;办理学分制选课的补选、免听等手续,解答关于学分修读、选课、补考、毕业论文写作等方面的问题;完成开课审核,对选课人数过少的课程及时了解情况,协助任课教师办理停课手续或向教务处申请继续开课;安排学生助理的值班表;春季学期须通过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监控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进度,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经常和系主任沟通,对指导进度滞后的要督促;秋季学期须完成毕业论文存档,筹备并组织双学位开学典礼。

第2周制订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计划,包括学业导师工作、双学位工作等;组织双学位补缓考;春季学期解答师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问题。第3周英语四六级报名开始;重视对教学工作的宣传,注意相关教学活动照片和文字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秋季学期时需在教务管理系统上做好新生的分班工作;完成学业导师的推荐,并在学业导师网站上创建导师班级,提醒导师按计划对新生开展指导;向新生介绍选课网站和学业导师网站的使用;协助教师完成优秀毕业论文校对;和新生学委、双学位班干建立联系;第4周期初补考后,需要连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一起提交成绩单给教务处。

教务员的日常工作比较琐碎,随时办理调串课手续,解答教学管理系统使用的疑问;对转专业和停学、复学的学生做好登记,在电脑中有专门的记录表。在教师节和相关的节日做好对教师的慰问工作,与师生、领导、同事保持融洽的关系,充分发挥学习委员的作用,使其成为教务员在班级的代言人。定期开展教学管理改革专项调研、组织并参与师生座谈、整理教学数据、总结教学管理经验。注意重大活动影像材料的收集,本科及双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实习、考试、教学检查、教学评估工作、上级部门的专项教学迎检等。

第6周安排双学位课程和考试,同时确定考核方式、参考书目,在课表中标注学时构成;整理以往试卷送教务处大库存档上附说明,说明内容包括学院、学年、学期、年级等信息,学院只保存近两学年的试卷。在秋季学期筹备双学位招生;春季学期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完成中期检查,确定答辩日期。

第7周开始排下学期本科课表,首先确定教学任务书和专业协调课,配合系主任落实教学任务;在春季学期安排毕业生大补考命题,通知毕业生提前准备好复习,联系结业生参加考试;向招生办提供当年本科生招生手册的宣传材料;组织双学位学生填写毕业生登记表、学籍附表。第8周确定伊春分校双学位授课安排;春季学期时需组织系主任完成学生论文答辩稿的提交,按时向黑龙江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以word文档格式提交毕业论文(设计)电子版,逾期未提交者按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不合格处理,延期答辩。

第10周发放四六级成绩单,做好成绩的存档工作,统计考试通过率;秋季学期核对本科生未报到情况,删除未报到的学生,做好学籍管理;协助院领导组织系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学秘书填写教学质量年报;参照学校相关时间安排设定毕业论文时间点,向全院;春季学期发放实习手册,大三学生开始毕业实习,在实习期间补充缺少的实习协议。双学位招生集中宣传;奖学金评选和发放;本科毕业论文反剽窃检测,组织本科和双学位毕业论文答辩。

第12周安排期末考试考场和监考;秋季学期开始大一新生选课指导,介绍选课系统、校园网及教学在线、学业导师网站等,同时讲解黑龙江大学的学分制和专业培养方案;第13周统计双学位工作量上报课时费。春季学期14周报送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材料;站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终稿提交完毕。

15周调停课补课,如果已经补课请在“申请停课、补课”网站填写补课信息,如未补课请在该网站上提交补课预案,以上工作需要在17周前完成,否则因教师个人原因临时停课而没有按时补课的学时,将在审核总学时数中减除;组织四六级监考报名,提醒学生参加四六级考试。秋季学期填报本人的年终考核材料;春季学期第15周统计双学位学生的毕业信息,了解其修读双学位的收获。

16周开始计算本学期本科教学工作量;报送公共课监考教师名单;确定伊春双学位课表;录入本学期期末考试考表;学期优秀学业导师考核;提交学业导师工作总结;组织学生和学业导师领导小组对学业导师工作进行考核,上报考核结果。17周去教材科领取考试用品;春季学期实习工作收尾,完成实习材料归档;发放双学位毕业证、学位证。18周开始组织期末考试,期末教学文件归档。

三、提升教务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策略

从上述的工作内容可以看出,教务员的工作贯穿学期,主要是教学计划制订、考务工作、学籍管理、日常教学工作、教学档案管理和处理随机性、突发性工作。每学期前两周十分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在学期初科学、合理地制订好各项工作计划。

教学管理文件、工作方案都是相关部门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教学管理经验的凝练,作为一个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熟知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要对每一项工作的各个步骤胸有成竹。作为一个好的执行者,一定要相信上级,认真贯彻执行教学计划、规章制度、工作安排。教务员不但要做好一个执行者,还要给教务处积极的反馈,帮助学校完善教学管理。

更新和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教务员积应极参加业务培训以及学习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出去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方式勇于创新,注重管理科研的积累。同时教务处把优秀的教务员送出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其开阔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在同行中推广先进教学管理手段。

提高责任意识。责任意识需要在工作中用心培养、努力提高。教务工作看似都是些琐事,但其实是一项严谨的工作,每项工作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俗话说“教学无小事”,上学期有两名教务员由于工作琐事处理不当而被通报批评,调离原岗位―――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工作方式科学规范,才能使自己少犯错。

为确保教学工作稳定运转,在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管理工作同时教务员需要有“抢前抓早”的观念,要有忧患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办事效率。教务工作复杂而琐碎,必须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并要“弹好钢琴”,善于处理中心工作和其他一般工作的关系,既要抓住中心工作,又要兼顾其他各项工作,统筹兼顾、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基础培训,对高等教育发展及改革新动向关注和研究。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学管理事务,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地工作,要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主动适应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用真诚、热心的态度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为师生提供服务,通过优质的服务最终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一支素质较高、经验丰富、熟悉教学管理工作规律和特点的教务员队伍,会使高校的教学秩序稳定,教学改革事半功倍,提高教学质量,较好地服务于师生,全面推进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高校教务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

[2]李漪.当前高校教务员工作中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5).

[3]李良菊.从自身实践浅谈教务员的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3).

篇5

为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使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更好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国际教育学院作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分院于2012年3月探索建立《成长导师制实施办法》,并在先后在2010级中英合作学生,2011级中加合作,2012级全体中外合作办学共140名学生中试行实施成长导师制,并在此对国际教育学院实施成长导师制做一分析研究。

一、 成长导师制的基本情况及实施办法

成长导师制,为提高学生素质,教学质量,结合中外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咨询和指导为核心,兼具管理职能,试行期导师队伍由管理人员(3名)及专任教师(3名)共同组成,在全体学生间随机分组,每位导师指导10至13名学生。所承担职责:在学生成长期间,导师通过谈心,座谈,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习目标规划,专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进行施导。导师采取以个别指导为主,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导师不定期,不定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的指导工作要填写导师工作志,学期初要制订指导工作计划,对指导活动做好记录。学期末要有指导工作总结。实施具体方法:

(一)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1.召开会议进行宣传动员,进行“导师”选聘工作。把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学识广博、身心健康,具备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能力的教师定为导师。

2.对全体“导师”进行集中培训,制定工作计划。

3.确定受导学生:通过辅导员摸底,对全体学生总结归纳,着重把家庭贫寒、学习困难的、 行 为有偏差的、家庭教育背景不良的、心理有障碍的、以及各科各类的特长生等确定出并分组。有助于导师的快速切入,全面了解受导学生,有的放矢。

4.师生结组,一名导师带一组学生,一组数量根据情况而定,一般10至13人。

5.导师履行职责。 按照对学生“导向,导学,和导心”的要求,导师需承担相应职责

要求导师建立:

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每2周至少谈心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学生定期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个案分析制度――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二)召开辅导员会议,落实辅导员做好“搭桥”工作

1.辅导员要明确导师制,使导师制成为有效的补充

2.让辅导员明确导师制,并不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泛泛施教,这会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而是有特定的受导对象。而这些受导对象必须由辅导员了解、确定,由辅导员做好受导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联系导师进行“搭桥结对”,同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 、成长导师制的初步成效

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是国际教育学院将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风建设,全面育人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总的来讲,通过导师制的实施,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合作院校及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社会需求,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进行学习进程和学习安排,出国,专升本,就业的学生都能够明确目标,明确该做什么,如何做。并且导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所指导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鼓励并引导他们,并当好学生深造就业的参谋,指导学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导师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

1.使学生有了归属感和学习导师。在人生道路与学习中有了方向感,利于其身心与能力的健康发展。导师的实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学院以及中外合作的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及家长对学院的信任、理解增强;学生普遍由受导前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信,到制定了短期、长期目标。出勤情况,上课纪律,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都得到提高。

2.强化了导师育人的责任感,并在指导工作中促进了自身的整体素质与业务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密切了师生关系,利于师生在深入交流中相互促进。 导师认真工作,深入实际履行导师的义务、职责,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规划,专业指导,指导学生拓宽视野,利用课外时间辅导学生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增进师生感情,从而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意识。

3.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落实了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以及发展要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把教育从批量化培养转变为个性化教育;针对不同学生通过导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在原来基础上进步和提高,并“以身示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专业兴趣,通过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实施“精英教育”,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和优秀拔尖人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个性化教育。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同学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加速同学们的成才的进程。在同学走出校园时,能够具备成为精英人才的基本素质和条件。

4.在指导过程中细化方案,根据不同需求学生,分析,制定引导的方案,所需达到目标,在采用的方式上多样灵活,抓住导向的关键点,注重过程检查。使素质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导师制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

通过总结发现在今后施导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导师不仅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还需在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寻找方法,有效解决。

抓住关键点和时机。作为导师应有的心态――亦师亦友、亦教亦学、寓教于学。抓住关键点,注重于学生心灵的沟通,才能事半功倍。

3. 搭建不同角度的教育平台;注重学生立志、立品问题,情操、思想问题;拓宽教育渠道,灵活的教育方式。

四、深入开展成长导师制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实施成长导师制的意义

将导师制实施好,提高教师对导师制意义的认识致关重要。要使大家认识到实施导师制首先有利于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弱点,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提高了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导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解答他们在各个方而遇到的困难和疑问,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指导他们的学业,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其次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由于导师和学生的交流增加改变了传统的单向教学形式,让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导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形成了一种默契、和谐和互信的良好关系。这种情况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又有利于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第四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进一步提高导师的素质,明确导师职责=

导师制是否能够顺利的实施,取决于导师本身的素质。作为导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水平,还要热爱教书育人工作,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行导师制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教学相长、师资队伍的优化。同时,学校也应该对导师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更进一步加以明确的规定,使导师知道应该“导”什么以及如何去“导”。

(三)建立对导师工作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导师制的实施,无疑需要导师在完成应有的工作任务之外,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同的导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存在差异,但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差异又往往因无法量化而难以衡量,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导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对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并且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上优先考虑;而对那些考核不称职的导师,应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来年的导师资格。

篇6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以“世界上最为有效的教育关系”而备受世人赞誉。正如法国现代史教授马蒂亚斯•夏尔曼所说:“在牛津大学,我们不培养绵羊,而是培养具有负责精神的人。”这些人今后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在长达600多年的历程中变化发展,足以显示它的独特教学模式的重要地位。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院校也实行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导师制。在我国,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曾在2O世纪30年代进行过大学生导师制的尝试。目前的大学教育主要以学分制为主,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是完善学分制的需要,伴随着学分制而出现的,其宗旨在于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机制,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本科生充分接触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创造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

植物生产类学科是在广义农业背景下研究农业、林业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和安全的科学,目的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应用”的复合型植物生产类类人才。作为一门专业口径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在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包括农学、植物保护、林学、园艺、园林设计和资源与环境6个本科专业,学院于2003年9月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象是2003级的本科生,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经过6年的实践,本科生导师制现已取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就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1.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采用全程――分阶段――分对象导师制的模式

农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是以教学、科研为纽带,帮助学生选课、学业设计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一种教育互动机制。形成了全程――分阶段――分对象导师制的模式。

全程是指通过对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多个层面的宣传动员,学生从二年级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教师申报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小组”,学生进校所在的班级即“自然班”,每个学生至少在“自然班”或同时在“自然班”及“科研小组”接受专业导师的指导,可从入学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

分阶段是指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设置“班级导师制”(辅导员+班主任)。刚入学的低年级大学新生基本接触的是基础课,并不会马上接触专业课,班级导师将本专业的特点、就业情况等及时告诉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书籍,让学生由浅人深地去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去熟悉并逐渐地喜爱上自己的专业。并请本专业知名导师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讲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想学专业的认知程度。

二年级进入SRP和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实施“科研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由导师提出申请计划,包括研究方向、科研课题名称和所需学生的人数及具体要求等,经院系审核同意后,向学生公布导师申请计划,符合条件的学生填报个人自愿。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一般每位导师每年指导3~4位学生,最多不超过5人,以保证实施过程中导师指导的有效性。

分对象指的是农学院在校学生基础和兴趣不同,需求不同。因此,导师在“自然班”及“科研小组”的指导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自然班+科研小组的组织结构,即不仅为每一个自然班配备导师,而且为对不同专业方向感兴趣的同学组建科研小组,并配有相关专业的导师进行指导。体现“兴趣导向、注重过程、巩固专业、强化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

2.完善导师的选择,建设高素质的导师队伍

选拔合格的本科生导师是实施导师制的基础。学院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除了对导师的品德、知识、素质等方面权衡评价外,特别注重导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制订了农学院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办法和相关表格,使本科生导师的选拔做常规化和制度化。同时,为确保指导的成效性,邀请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从事本科生导师工作。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指导水平。

3.建立导师管理模式,加大监管力度

为使导师制有章可循,不流于形式,建立健全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导师管理条例,制度化本科生导师工作,规定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条件、任用程序、工作职责等,以形成良好的导师制运行机制。

成立了导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完善管理。院教办等职能部门,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各系导师制的运转、执行情况,将导师制的运转情况和检查结果作为院系教学管理评估的重要内容。

明确了导师指导任务。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建立个人档案,明确指导任务、阶段目标,并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使指导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效果。同时,规定导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对本学期指导活动做好安排,并向学院提交工作计划。当然,指导计划在执行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每次开展的指导活动,不论是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导师都要做好活动记录。

4.健全相应的导师激励机制,促使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地开展

学院制定了导师考核评估体系,从职业道德、履行职责、工作绩效3大类涵盖德、能、勤、绩4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看导师是否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导师在受聘期间,与教师的岗位津贴挂钩,导师的工作要按指导学生的数量、质量计入其教学工作量。

科学地确定了本科生导师多元评价体系。采取学生、导师本人、导师之间、领导和专家“五位一体”的多元考评的方式,使考评结果全面、客观、公平、准确、有效。特别是导师自我评价。对照德、能、勤、绩4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既肯定成绩,又要找出自身能力素质、工作状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完善自己、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另一个就是学生评价。学生应是导师工作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对于导师的工作成效,学生最有发言权。

通过以上方法将激励机制与监督与评价机制并举,促使本科生导师制健康、规范的发展。

二、植物生产类导师制实施成效

导师制的实施和导师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和教学科研的丰硕成果激励着学生,近年来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中有60%以上的学生报考攻读硕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由不足10%提高到近30%。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力地带动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2004年以来,共承担SRP项目180多项,在教师的指导下有500多名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受益面超过30%,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学生参与在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达20余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有10篇。教师们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的合格毕业生。据2009年全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我校农学类专业毕业生持满意度达95%以上。在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下,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逐年升高,2009年达到85%。在这种模式培养下,许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及早地找到了专业切入点、兴趣点,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找到了明确的方向。有相当一部分获准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在攻读研究生时仍在原本科阶段的导师指导下对其早期进行过探讨和实践的专业方向、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进一步完善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设想

经过6年的实践,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与研究生导师相比,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报酬偏低,特别是科研导师,3年工作量为10学时,研究生导师为40学时,指导工作大多数情况是责任心及奉献精神的体现。由于长期工作付出得不到合理回报,导致部分本科生导师整体士气不高,指导积极性受到挫伤。另外,导师能力差异、精力投入不一,指导效果千差万别。导致那些教学科研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指导效果好,那些缺乏教学科研经验或有经验但精力投入不够,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指导效果较差,班级导师与科研导师存在职责冲突等问题。为此就进一步完善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导师制提出了一些设想。

1.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导师津贴制

导师制实施中对导师的报酬及激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运行的导师制对于导师的“责”规定较为明确,但在导师的“权”和“利”方面的规定较为含糊,尤其是“利”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导师制的运作效果。学院在无条件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参照研究生导师的激励方式,探寻设置导师津贴的可行性和方法,以提高导师工作成效。

2.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导师的培养,使其尽快胜任导师职责

学院的青年导师大多数是才出校门的博士,缺乏教学科研经验,学院计划通过组建国家、自治区和校级教学、科研团队,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素养。

3.正确处理“科研导师”与“班级导师”的关系

学院明确了二者的分工,“班级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科研导师”侧重于学业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使两者的合力效果大于1,以确保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既能解决社会对该类专业人才需要的持续性问题,又能解决该专业艰苦性对人才需要的稳定性问题。

总而言之,导师制是顺应时展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有许多工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从而寻求一条切实可行而富有成效的途径。相信随着教学改革、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导师制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起到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篇7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以“世界上最为有效的教育关系”而备受世人赞誉。正如法国现代史教授马蒂亚斯•夏尔曼所说:“在牛津大学,我们不培养绵羊,而是培养具有负责精神的人。”这些人今后无论在什么形势下,都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在长达600多年的历程中变化发展,足以显示它的独特教学模式的重要地位。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院校也实行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导师制。在我国,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曾在2O世纪30年代进行过大学生导师制的尝试。目前的大学教育主要以学分制为主,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是完善学分制的需要,伴随着学分制而出现的,其宗旨在于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机制,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本科生充分接触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创造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

植物生产类学科是在广义农业背景下研究农业、林业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和安全的科学,目的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应用”的复合型植物生产类类人才。作为一门专业口径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在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包括农学、植物保护、林学、园艺、园林设计和资源与环境6个本科专业,学院于2003年9月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象是2003级的本科生,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经过6年的实践,本科生导师制现已取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就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1.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采用全程――分阶段――分对象导师制的模式

农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是以教学、科研为纽带,帮助学生选课、学业设计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一种教育互动机制。形成了全程――分阶段――分对象导师制的模式。

全程是指通过对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多个层面的宣传动员,学生从二年级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教师申报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小组”,学生进校所在的班级即“自然班”,每个学生至少在“自然班”或同时在“自然班”及“科研小组”接受专业导师的指导,可从入学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

分阶段是指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设置“班级导师制”(辅导员+班主任)。刚入学的低年级大学新生基本接触的是基础课,并不会马上接触专业课,班级导师将本专业的特点、就业情况等及时告诉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书籍,让学生由浅人深地去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去熟悉并逐渐地喜爱上自己的专业。并请本专业知名导师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讲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想学专业的认知程度。

二年级进入SRP和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实施“科研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由导师提出申请计划,包括研究方向、科研课题名称和所需学生的人数及具体要求等,经院系审核同意后,向学生公布导师申请计划,符合条件的学生填报个人自愿。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一般每位导师每年指导3~4位学生,最多不超过5人,以保证实施过程中导师指导的有效性。

分对象指的是农学院在校学生基础和兴趣不同,需求不同。因此,导师在“自然班”及“科研小组”的指导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自然班+科研小组的组织结构,即不仅为每一个自然班配备导师,而且为对不同专业方向感兴趣的同学组建科研小组,并配有相关专业的导师进行指导。体现“兴趣导向、注重过程、巩固专业、强化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

2.完善导师的选择,建设高素质的导师队伍

选拔合格的本科生导师是实施导师制的基础。学院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除了对导师的品德、知识、素质等方面权衡评价外,特别注重导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制订了农学院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办法和相关表格,使本科生导师的选拔做常规化和制度化。同时,为确保指导的成效性,邀请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从事本科生导师工作。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指导水平。

3.建立导师管理模式,加大监管力度

为使导师制有章可循,不流于形式,建立健全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导师管理条例,制度化本科生导师工作,规定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条件、任用程序、工作职责等,以形成良好的导师制运行机制。

成立了导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完善管理。院教办等职能部门,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各系导师制的运转、执行情况,将导师制的运转情况和检查结果作为院系教学管理评估的重要内容。

明确了导师指导任务。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建立个人档案,明确指导任务、阶段目标,并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使指导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效果。同时,规定导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对本学期指导活动做好安排,并向学院提交工作计划。当然,指导计划在执行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每次开展的指导活动,不论是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导师都要做好活动记录。

4.健全相应的导师激励机制,促使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地开展

学院制定了导师考核评估体系,从职业道德、履行职责、工作绩效3大类涵盖德、能、勤、绩4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看导师是否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导师在受聘期间,与教师的岗位津贴挂钩,导师的工作要按指导学生的数量、质量计入其教学工作量。

科学地确定了本科生导师多元评价体系。采取学生、导师本人、导师之间、领导和专家“五位一体”的多元考评的方式,使考评结果全面、客观、公平、准确、有效。特别是导师自我评价。对照德、能、勤、绩4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既肯定成绩,又要找出自身能力素质、工作状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完善自己、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另一个就是学生评价。学生应是导师工作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对于导师的工作成效,学生最有发言权。

通过以上方法将激励机制与监督与评价机制并举,促使本科生导师制健康、规范的发展。

二、植物生产类导师制实施成效

导师制的实施和导师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和教学科研的丰硕成果激励着学生,近年来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中有60%以上的学生报考攻读硕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由不足10%提高到近30%。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力地带动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2004年以来,共承担SRP项目180多项,在教师的指导下有500多名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受益面超过30%,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学生参与在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达20余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有10篇。教师们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的合格毕业生。据2009年全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我校农学类专业毕业生持满意度达95%以上。在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下,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逐年升高,2009年达到85%。在这种模式培养下,许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及早地找到了专业切入点、兴趣点,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找到了明确的方向。有相当一部分获准免试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在攻读研究生时仍在原本科阶段的导师指导下对其早期进行过探讨和实践的专业方向、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进一步完善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设想

经过6年的实践,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与研究生导师相比,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报酬偏低,特别是科研导师,3年工作量为10学时,研究生导师为40学时,指导工作大多数情况是责任心及奉献精神的体现。由于长期工作付出得不到合理回报,导致部分本科生导师整体士气不高,指导积极性受到挫伤。另外,导师能力差异、精力投入不一,指导效果千差万别。导致那些教学科研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指导效果好,那些缺乏教学科研经验或有经验但精力投入不够,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指导效果较差,班级导师与科研导师存在职责冲突等问题。为此就进一步完善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导师制提出了一些设想。

1.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导师津贴制

导师制实施中对导师的报酬及激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运行的导师制对于导师的“责”规定较为明确,但在导师的“权”和“利”方面的规定较为含糊,尤其是“利”不明确,这势必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导师制的运作效果。学院在无条件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参照研究生导师的激励方式,探寻设置导师津贴的可行性和方法,以提高导师工作成效。

2.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导师的培养,使其尽快胜任导师职责

学院的青年导师大多数是才出校门的博士,缺乏教学科研经验,学院计划通过组建国家、自治区和校级教学、科研团队,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素养。

3.正确处理“科研导师”与“班级导师”的关系

学院明确了二者的分工,“班级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科研导师”侧重于学业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如何使两者的合力效果大于1,以确保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既能解决社会对该类专业人才需要的持续性问题,又能解决该专业艰苦性对人才需要的稳定性问题。

总而言之,导师制是顺应时展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有许多工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从而寻求一条切实可行而富有成效的途径。相信随着教学改革、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导师制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起到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篇8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98-02研究生培养预警就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有效危机管理的重要举措。进行预警的目的在于使培养工作中的各主体要素(学校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及时知晓危机的存在和危机产生的根源,确保各培养环节的顺利开展。研究生培养过程监控和预警机制的建立是顺应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完善教学管理和提高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

一、研究生培养预警机制的建立

(一)合理设计培养预警机制操作流程

预警机制的操作规定与具体流程具有特异性,与高校现行的培养方式、过程特点和评估体系相关。实施预警应注明具体环节和详细事项、适用规定和处理办法,并及时以合适方式分别通知到研究生本人、导师和培养单位。各责任方在收到通知后,应对所警示事项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引起高度重视。研究生必须根据所警示事项积极进行改进,定期达到目标;对于学生改进和完成结果,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最初预警通知中所约定的处理办法执行。

学业预警机制预警的对象是学校全体学生,重点是学业不达标的学生。高校学业预警机制流程直观地呈现预警操作的全过程,它应按照高效、科学、优化的评价标准,制定最佳流程。每个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流程图。

(二)严格制定各培养环节标准

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整体的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环节标准是进行过程监控和预警管理的前提,在阶段考核中必须严格按照环节标准执行。研究生在正常的学习过程中出现较大问题,使其工作进展受到阻碍、无法顺利进入下一学习阶段,进而影响到个人整体培养进度。

(三)明确培养预警界限标准

研究生培养过程由多个系统关联的学习环节有机构成,旨在加强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预警的工作范围应是培养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环节,不仅指理论学习,更包括科研工作、实践锻炼、学位论文进展以及思想道德素养等。

在进行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具体工作中,实施预警的目的并不是预警本身,而是要通过这样一个有效的具体措施来完善管理过程和监控体系,有助于对研究生起到积极的提醒和督促作用,不断实现其个人健康发展和成长,从而确保整体培养质量。

(四)建立培养预警信息平台

严格按照培养环节标准执行,客观上要求学校管理部门必须对各类培养信息准确掌握、整理分析以及及时处理和反馈。良好运转和切实有效的预警机制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时段的研究生学业综合信息动态收集库,需要建立研究生个人动态的、连续的档案资料,信息收集要迅捷、翔实和可靠,形成合力,共同对研究生学习态度进行有效规正,并对学习方法进行必要指导。

适时引入网络管理平台,实现研究生培养信息化管理,让管理工作能够在随时全面掌握动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的基础上开展,从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对于适应高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生培养预警机制的实施

(一)建立预警工作层级管理制度,明确其位置和职责

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应紧紧围绕研究生个人学业进展情况开展,相关工作部署和实施必须有计划、有保障地进行。在此过程中,学校管理部门处于主导地位,肩负着教学计划制定和执行、培养质量监控的重要职责;研究生导师和所在学院是直接承担相关培养教学工作的责任方,对于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起着主要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在研究生培养预警工作中,核心问题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制,在涉及各方面研究生学业信息的整理、共享、反馈和执行的基础上,明确各方职责和具体工作内容,同时必须确立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管理流程开展工作。

(二)建立过程化的动态管理机制

动态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在对监测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和预期发展判断的基础上,持续对被管理对象进行外部干预和有效规正,对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和修改,即在管理上必须对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以适应变化,不断保持内在规范性。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应对的不仅是一个年级研究生培养环节教学的连续过程,而且随时处于几个年级不同环节的培养管理中,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有助于对各类不断变化的过程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判断,对问题做出及时处理,同时关注发展变化。

研究生培养评估与预警机制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必须是随时都处于运行状态,持续实施动态监控和状态评估,以达到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和任务完成情况,在对研究生任务完成情况做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进入预警程序。

(三)建立督导制度,监督预警工作的实施

研究生教学督导主要有两层涵义,从狭义上看,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全程督导,重点是对课堂教学、开题工作、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以及学位论文等具体环节进行检查,落实各项培养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从而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和科研指导起到必要的督促作用;从广义上看,它是指对学校整体研究生培养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反馈、咨询、指导,其重点是就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进行辅助管理,对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进行检查,以便为校领导和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信息与咨询。

教学督导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具有信息搜集、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在实施预警管理中,充分利用教学督导的信息反馈功能,作为获取研究生培养信息的辅助手段,一方面有助于预警工作开展得更加全面和细致,另一方面对于监督和落实预警管理的实施及之后所警示问题的改进,起着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四)建立动态的跟踪―转化―反馈机制

建立和实施研究生预警管理档案制度,对每名被执行预警的研究生建立个人档案,详细记载具体培养问题,以及附有后续具体学习要求和时间安排的说明,不定期了解学生表现和相关学习工作进度,对主要和重点情况进行跟踪记录。

学院和导师作为直接培养单位和主体,应积极配合学校管理部门,随时了解学生日常表现、学业进度和预期发展情况,并及时反馈和沟通,形成三方合力,始终保持对学生有效的约束和不断规正,确保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三、研究生培养预警机制的实施效果

(一)及时向各方反馈了研究生的培养实时状态

研究生培养预警系统的建立,使研究生培养管理部门、研究生所在学院、导师及研究生本人及时地掌握研究生培养进展状况,更好地对各培养环节进行了监控,及时评判其各项工作进度是否正常、还存在哪些具体问题,并对相关研究生实行重点管理,长期保持适度关注,根据其发展演变不断主动去干涉、调整,确保各项指标合格,从而保障培养过程的顺利开展。

(二)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实践证明:执行培养预警能起到必要的警示和督促作用,预警能让研究生对自身学业产生必要的紧迫感,引起足够警惕,积极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尽快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使都能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程序达到预期目标,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明显减少,研究生学风、教师教风明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四、结语

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一项具体措施,预警机制是顺应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而出现的,具有深刻务实、可操作性强、简单有效的特点,可起到防微杜渐之功,大幅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实现整体宏观管理和个人重点关注相结合。预警机制具有制度性、时效性和全局性的基本特征。制度保证是预警措施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和坚决推行的基础;时效性要求所警示事项的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必须科学合理,一环紧扣一环,操作步骤严明;全局性深刻体现在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个人、培养单位和学校之间的整体关系。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133-03

在实行专职辅导员制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进行指导的做法目前被一些人称之为是思想导师制。思想导师制这个提法或许不一定十分妥帖,但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姑且暂先以此概括表述这种做法。本来,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责任者,但一直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数量不足。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量事务性的工作,由于任务繁重,他们无暇去思考一些较为长远或较为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工作,如素质偏低。高校辅导员一般由各院系学生毕业后担任,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接受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培训,其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薄弱。这样,高素质辅导员的缺少,就必然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在这种情况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大学生的思想导师,就既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使之有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用武之地,同时也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与老师紧密联系与沟通的平台。目前,这种刚刚起步的新的做法在尝试中难免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的优势和发展的潜力已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为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这种做法及其有效性进行研究,以使之能成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进一步明确思想导师的职责,使思想导师认清自己的责任。是有效实行思想导师制的前提

在高校,学生的思想导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负责,而且更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生活和心理等各个方面都给予关注和指导。

1 思想政治引导――给予大学生以崇高的思想上的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导师要与党团组织、与辅导员密切配合,对大学生加强形势政策、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人生中的“三观”问题: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看待人生,使大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向大学生讲清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生的责任和人生中应有的态度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的意识,确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大学生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分析和鉴别不同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自觉纠正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偏差,从而树立起健康、积极和正确的价值观。“三观”问题是大学生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三观”问题解决得好,他们的人生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2 道德情感指导――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思想导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指导。要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应当具备的基本的公民道德,使他们能够讲道德、懂感恩、知荣辱、辨是非;要指导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要向大学生讲清道德情感对于一个人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自觉性;要向大学生传授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要帮助大学生养成内省的习惯,使之从中积累和升华自己的道德情感。

3 心理问题疏导――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大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所难免。针对这种情况,思想导师应设法采取措施与大学生保持联系,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积极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等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或心理矛盾;应对大学生进行自信心教育、合理竞争意识的教育以及抗挫折的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在困难面前能够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应了解大学生中的一些较有特殊情况的人常会有的心理问题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具有敏锐地做出判断、迅速而及时地采取措施加以干预的能力,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要特别注意做好家庭贫困的大学生的工作,了解他们家庭经济的状况,必要时帮助他们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避免因自卑、嫉妒或怨恨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4 学习辅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大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大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思想导师的工作也要有所侧重。新入学阶段是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和适应期。在这一时期,思想导师一方面要对他们进行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及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对他们进行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以使他们能很快地进入良好的大学生活状态。二、三年级时是大学生的思想进人稳定的时期,这时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自我完善。能以最佳的状态从事学习。要围绕与同学的交往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文化及娱乐活动,在活动中与同学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根据高校普遍会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应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友谊、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并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与此同时,还要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日常行为习惯进行辅导和帮助,以为大学生能顺利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业打下基础。进人高年级时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准备期,这时思想导师要协助做好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的教育。要辅导大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就业方向,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顺利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

二、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使思想导师的工作独具魅力。是有效实行思想导师制的关键

思想导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说理,还必须在课下甚至由校内到校外延伸自己工作的范围,并且使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1 课堂说理――透彻讲清理论,明辨是非。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夯实理论基础。思想导师所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别于其他专业课,它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帮助大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就直接表现为

是一种教书与育人、理论讲授与思想引导相结合的过程。思想导师逻辑严谨、丝丝入扣的理论阐述总是能使大学生口服心服,客观全面、鞭辟入里的事理分析也能使大学生明辨是非。应该说,课堂说理是解决大学生思想疑虑的重要途径,课堂上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很适合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2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课堂加以延伸,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之能从参与中获得体验。思想导师应组织或主动参加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学生们的主题班会、演讲、智力竞赛和辩论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能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能对问题进行积极而主动的思考,或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因而有利于对问题形成比较深入透彻的认识;还可以走出去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国有企业、小康村、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去考察或调研。便于他们对实际生活的了解和把握;还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科技扶贫等,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等都会很有帮助;还可以组织一些户外训练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这些实践形式很适合大学生的需要,可以让大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去感受、去体验。

3 面对面地个别谈心――说心里话,做知心朋友,帮助大学生解决带个性化的思想问题或烦恼。对于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某些偏差,思想导师应采取与之谈心的办法来加以疏导。一般来讲,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都是极具个性的问题,所以应该采取个别谈心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大学生因为在学习、生活或恋爱方面遇到了挫折,从而产生了烦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愿意和思想导师面对面地个别谈心,特别希望能得到思想导师的帮助。有的时候,他们非常希望一吐为快。思想导师的循循善诱,思想导师亲切友好和体贴入微的关爱与帮助会温暖他们脆弱或纠结的心,会极大地减轻他们因烦恼而带来的痛苦。

4 电话、网络交流――无地域和时间限制,是一种既快捷又方便的交流形式。电话联系在现代生活中不可少。思想导师在开始与学生接触时就应向学生公布自己的电话号码,以便学生能通过电话或手机短信随时与其沟通。网络则提供了一种更加便利的交流方式,思想导师可以通过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博客、QQ群和电子邮件等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可以BB网络平台来开展问题讨论、利用BB网络平台的功能进行咨询等。电话和网上沟通除了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之外,还能显示它的另类的优越性,即避免在有些问题上面对面地与导师沟通时所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甚至可以隐姓埋名地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实践证明,短信和网上沟通可以照顾到一些大学生的这种“小心思”,可以使大学生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同时思想导师也会尊重这些大学生的“小心思”,只关心相关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从实际效果来看,网上交流中所捕捉到的信息更真实,解决问题也更直接、更深入、更有效。

5 指导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发挥社团活动中“文化育人”的作用。社团活动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所以思想导师应积极地参加到大学生的社团活动之中去。思想导师应秉持一种理性思考与锐意改革的精神来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可以为社团举行专业知识方面的讲座,或给社团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咨询或培训。在这个过程中,思想导师应引导社团把握其活动和发展的方向,规范对社团的管理,指导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把自己所指导的社团办成为一个特色鲜明、活动力强、参与面广、品位较高的社团,让社团真正成为大学生拓展知识的平台、科研能力培养的高地、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

三、提高思想导师的人生境界和指导能力。使思想导师真正成为能点亮大学生心灵的一盏明灯。是有效实行思想导师制的根本

“导师”意味着有道德、有知识、有思想、有智慧,导师应是知识和思想的传播者,是学生的楷模。因此,担此责任者必须使自己有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1 思想导师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思想导师要系统掌握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素养。要提高自己践行理论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要能应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掌握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断积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使自己真正成为思想深邃、逻辑严密、理论系统的大学生的思想导师。

2 思想导师要有融理想、信念、情操和境界于一体的人格魅力。思想导师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还必须具有融理想、信念、情操和境界于一体的人格魅力。因此,思想导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必须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良好的境界、乐观豁达的性格以及饱满的工作热情给大学生以巨大的感染。如此,大学生会借助思想导师人格魅力的吸引,不断地超越自我,净化心灵,磨励心性,健康成长。

3 思想导师应有能和大学生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思想导师要热爱大学生,要从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服务的角度真正以平等的姿态走到太学生中去,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在此基础上,思考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他们进行对他们有启发意义的对话与交流。不然,如果思想导师看起来高不可攀,难以接近,大学生就可能对他敬而远之,他就不可能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可能使自己的工作在大学生的身上产生教育效果。

4 思想导师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相应的教育技能。首先,思想导师要心中有爱,要以自己的真心与大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即是说,思想导师在与大学生交流时要真心,要有诚心,并且不怕费心;对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热心、细心、耐心、尽心,要使自己成为大学生心目中的朋友。其次,要讲道理,要以理服人。在与大学生进行的交流中,思想导师要学会并善于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不能说教,不能动辄批评或训斥,更不能小题大做,乱扣帽子。只有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即人们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学生才会接受自己的教育和引导,思想导师的工作才会见到实效。

5 思想导师要有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往往被认为是领导者需要的一种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对于思想导师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感想导师既要有点子、会设计、有办法、敢创新,以使各种活动能饶有兴味;还要能善于因势利导,把关定向,以使活动既生动活泼又组织有序;活动结束后还要善于总结,要善于将闪光处加以提炼或升华,以使大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思想上都能有所提高。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有效实行思想导师制的保证

思想导师要“导”的好,一方面要求思想导师要境界高、能力强,另一方面也要求管理部门要有相应的管理办法。要有必要的激励机制以激发思想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篇10

笔者所在学校曾经通过《普通高中课改形势下的导师制探索》这一课题试行了一种“完全导师制”,导师对学生完全“承包”,给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这一实践虽只是在小范围内试行,但积累了较丰富的心育经验。

对照高中三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发现,高三学生背负着较重的心理压力,尤其在家长期待的目光中,在社会“金榜题名”光环的渲染中,更易表现出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2]。因此,为了帮助高三学子积极应对紧张的高三学习生活,形成良好的考前心态,保持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理素质,并顺利度过“高考”这一人生重要关口,学校进行了高三心育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二、高三心育导师制的实施

(一)导师的遴选与工作机制

心育导师制在高三年级全面展开,要求师生全部参与。由于学校教师全部通过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C证培训,许多老师还取得了心理健康教育B 级证书,完全能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学校决定由学生自主选择一名自己喜欢的科任老师担任自己的心育导师。然后,根据班额(高三年级每班约为50位学生)每班设6位导师(含班主任),每位导师负责所教班级的十三四名学生(一般每位心育老师任教两个班级)。

1. 导师的主要职能

导师负责跟踪该生各个阶段学习、心理及成长情况,其辅导内容不仅注重学习心理教育,更重视学习焦虑情绪调节、考前心理调适等。这意味着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更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在应对高考挑战的过程中得到成长,从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心育导师的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计划:参照高三年级学年工作计划制定心育辅导计划,并以各班班主任为组长,根据本班实际作相应的调整。

(2)行动:以座谈会和谈话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师生相互了解,明确全年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并共同制定学习辅导计划。

(3)观察:记录心育过程,开展师生思想汇报、学生的主题活动报告,再根据学生各阶段的表现等进行观察和分析。

(4)反思:整理和收集资料,对辅导计划进行反思,及时总结,按需要调整或改进实施方案。

2. 辅导时间安排

心育辅导的常规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天下午最后一节活动课和晚修时间(每名老师每周每班辅导不少于两节课)。此外,每个月考试后,各班班主任要召集心育导师开展座谈交流,就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集体“会诊”。同时,协同学校专任心理老师对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

(二)不同时期的心育要点

根据高三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生活的心理特点,学校心育工作采取不同的辅导对策。

第一阶段:心理压力突发期(8月)

这一阶段,学生刚进入高三,课业负担加重,家长、老师的期待等诸多因素让不少学生产生了心理压力。这一阶段,心育团队发现学生普遍出现紧张、焦虑、压抑、郁闷、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对此,心育团队运用多种辅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如关心体贴、及时鼓励、稳定“军心”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稳定情绪。

第二时期:心理压力发展期(9月——12月左右)

经过一个月的磨合,大部分学生逐渐适应了高三的学习生活,原来紧张的心理压力得到舒缓与减弱,有的学生的心理压力甚至完全消失了。这个时期,心育团队开展了多种主题辅导活动,如通过畅谈理想和目标的“一个也不放弃,一个也不能少”的师生交流会,“备战高考,你准备好了吗”主题班会,“我是高三学生,屏住气,做到最好”主题活动等,使学生保有适度的心理压力。

第三时期:心理压力增长期(1月——2月左右)

心理压力增长期,是指市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临近期。这段时间,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同学会产生失眠、焦虑不安等问题。期间,心育导师因人而异,通常采用大事化小的方法,开展减压辅导。如一位原本学业优秀的同学,突然出现上课开小差、打瞌睡的情况,成绩有所下降。导师通过多次谈心,了解到该生失常表现源于考试焦虑,之后经个别心理辅导,逐步化解了他对考试的过度关注,失眠和焦虑状态也逐渐得以缓解。

第四时期:心理压力疲劳期(3月——4月左右)

这个时期,学生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高考上。但由于家长的殷切期望,学生自身成绩的变化,往往会让他们焦躁不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时期是最难熬的。在这个心理压力疲劳的特殊时期,心育导师要坚持细心观察、亲密交谈、不断鼓励的工作原则,引导学生把心理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心育团队以导师为小组开展“吹气球”“两人三条腿”“同舟共济”等团队心理减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第五时期:心理压力激化、转化期(5月——6月左右)

第二次市级模拟考试以后,距高考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意味着备考工作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学生逐渐感到身心疲惫。要在这个阶段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冲刺阶段,完全有赖于导师的激励作用。此时,心育导师可以重新布置教室环境,张贴有针对性的名人名言,并要求学生书写最激励人心的话或座右铭,把带有学生签名的班级口号放置在教室的醒目位置,让学生感受到积极上进的氛围,激活迎接高考的动力和勇气。在高考前的一个星期,导师可把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与祝福通过语言、书信、板书告诉每一个同学:“你是最棒的!”“你有巨大潜力!”高考当天,导师可在学生走进考场之前,给予一句诚挚的祝福、一声温情的叮咛以及一个温暖的拥抱,让学生在一刹那间感受到导师一年来的关爱,从而激发内心对成功的渴望。

一年来,全体心育导师始终热情投入于“心育伴行高考”的心育实践当中。心育工作促成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高考成绩振奋人心,频频刷新记录。

参考文献

篇11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傲的标志之一。随后仿效该制度的美国大学更是大大受益,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各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高校的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都有了爆炸式的增长,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给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也对高校的精英人才培养提出了客观要求;实施以优秀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满足社会经济多样化需求为目标的精英人才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精英人才培养是一种以培养各阶层精英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进行分类型、分层次培养人才的选择和趋势。本科生导师制作为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模式,对于增强学校的精英人才培养能力,对于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有着切实的意义。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的调研及分析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和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笔者在浙江工大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为96.5%,其中有效问卷173份,调查结果有效。问卷的主要针对学生在选导师前、选导师过程中、选导师过程后3个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困难和困惑进行调研和分析,通过对比选导师前后学生们期望值差异的,并从学生和导师多角度出发分析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在选择本科生导师前

调查结果显示,在本科生选择导师前,71.67%的同学只是稍微阅读了导师的个人资料,6.02%的同学没有认真了解过导师的资料,而只有22.23%的同学是很认真、很详细地了解过导师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选导师的重视程度不高,且获得相应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不全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二)在选择本科生导师时

选择导师是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调查显示很多同学对导师的选择过于随意。11.18%的同学为了进一步增加对导师的了解,会多次与导师会面交谈;53.42%的同学在选择中仅与导师进行一到两次会面;35.40%的人在选择导师时,甚至完全没有与导师接触过。分析得出结论,选择导师随意,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个是主观因素上:学生不够主动积极、不够充分重视,他们不愿意主动找导师了解相应的资料,从而做出合适的选择。另外一个是客观因素上:能为学生提供的资源有限,渠道单一,从而造成不便。另外,调查结果也可以发现,在选导师的时候,有53.8%学生们关注的是导师的研究方向;20.11%的人更注重导师的性格,16.85%比较在意导师的职称和知名度,剩余9.24%的人则是凭主观意愿进行选择。同学们关于选择导师的关注点不同,也反映出大家对未来就业方向,学业发展规划等不同。

(三)在选择本科生导师后

在选择导师过程后,调查结果发现双方的交流互动相对较少。25.63%的同学表示是导师主动联系自己,30.63%是学生主动联系导师,双方都积极互动的仅占29.38%,另外还有14.38%表示彼此从未联系过。这里也可以看出,本科生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意识双方都比较淡薄,没有特别积极的互动。仅11.80%的同学表示经常与导师联系,58.39%偶尔与导师联系,还有29.31%基本不与导师联系。缺少联系、缺少沟通、双方互动性不强,这个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关于与导师交流的内容,大多同学都比较注重科技立项、课外拓展以及考研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这也就对导师的专业能力和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关于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措施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实施情况,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我们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一)建立健全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制度包括导师制实施方案,这里要明确实施导师制的目的、导师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任与安排、考核与待遇等;还包括导师工作规程、导师年度或学期工作计划、导师工作日志、导师活动调查表以及导师考核档案等有关材料。此外,应建立导师评价激励机制,根据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学时数、成果及评价等内容,以折算成计酬业绩点、工作量的方式,纳入导师的年终工作考核范畴,调动导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完善各项考评监督制度,加强对导师实践教学、科技竞赛、就业指导、毕业设计等主要环节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充分发挥导师内在驱动力,营造导师间良性竞争氛围,调动导师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施过程中采用 “双向选择”,增强师生的交流互动

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运行中我们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导师为主导”的原则,导师与学生关系的确定方式,采取“双向选择”。一般来讲,对于符合导师任职条件的教师,应当将其照片、情况简介及科研情况向学生公布,学生自愿填报志愿,学生管理部门根据学生填报志愿情况协调推荐,确定导师。双选前:充分发挥导师主导作用,通过开展“导师见面会”等活动,与本专业的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让每位导师分享成长历程、研究心得,展示导师风采,加深学生印象;双选后:完善二次选择和淘汰机制,允许师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导学,加深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师生互选。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发现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参与的兴趣点(需求)和学生所处不同的学习阶段而不同,在低年级学生入门阶段他对导师的要求不高,当随着步入高年级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对导师的确定上更具挑战性和选择性,指导范围涉及到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训练。

(三)以课外科技为主要抓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学术创新水平

篇12

研究生教育是按专业进行培养的高深层次的专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科研技能和专业技能培养需要大量的资源,临床医学研究生更是如此,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临床技能培养,都离不开经费、实验室、医院等这些必不可少的资源。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政府投资变化不大,使得学校的有限资源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研究生就业市场的竞争,也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压力[1]。另一方面,作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龙头的地市级医院,虽然拥有较为雄厚的医疗、科研、教学实力,在区域医疗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大型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及省级医院相比,又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劣势。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医教研同步发展,2006年始,我院开展与高等医学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做法取得了一些成效。

1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模式

1.1专业的确定 医院根据自身学科建设特点,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选择一些科研实力强、师资队伍雄厚、教学氛围好的学科确定为首批联合培养研究生专业,先行确定心血管内科、危重病学、胸心外科、妇产科学、骨科、临床检验诊断、医学影像学等七个学科。后随着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2009年又新增眼科学、病理学两个培养专业。

1.2导师的确定 研究生指导老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的角色,他们肩负着指导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的双重任务。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医院选出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专家向温州医学院推荐硕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医学院研究生部根据医院的申请,经严格的申报程序,聘任相关学科9位高级职称教师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1.3招生 医院与温州医学院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根据温州医学院的招生计划承担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任务。研究生的录取工作由温州医学院根据国家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研究生的报名、考试及资格审查等均由温州医学院具体实施,医院与相关考生签订联合面协议。

1.4培养

1.4.1医院根据高校研究生培养要求成立研究生教学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科教副院长任副组长,其他成员由科教处长、教学管理科长、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组成。教学领导小组职责包括根据高校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结合医院实际制订研究生管理规章制度;负责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负责组织研究生开题报告、论文答辩工作;负责组织研究生定期考核,掌握研究生培养工作情况;并向高校提出加强与改进培养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1.4.2为具体落实教学领导小组的各项制度,医院同时成立研究生教学指导小组,成员包括研究生导师、相关轮转科室指导教师等,指导小组成员可根据录取新生专业需要进行调整充实,新增导师为指导小组当然成员。教学指导小组职责包括制订研究生本专业轮转培养方案,指导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负责研究生本科轮转期间指导带教工作;了解研究生轮转期间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对不宜继续培养的研究生提出学籍处理建议意见;参与本教研室组织的研究生出科考试和临床基本技能考核工作,做好研究生月度考核;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指导帮助研究生完成教学、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定期向教学领导小组汇报研究生培养情况。

1.4.3加强环节管理,确保培养质量。医院设立研究生定期考核制度,考核分月度考核和学期综合考核。

月度考核内容为劳动纪律、工作质量、医德医风三部分,由研究生轮转所在科室教学指导小组老师进行评定,导师签署意见,科教处审核。月度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生"三助"津贴发放的依据。

学期综合考核是整个培养环节的重中之重,学期综合考核每年6月、12月学期末举行,考核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理论考试、临床基本技能考核,按2:2:6定分数,由科教处牵头实施。其中医德医风主要考核研究生工作态度和病人满意度,由科教处根据月度考核中相关内容和平时收集掌握的信息对其作出评判打分。理论考试考查研究生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按三级学科要求进行考试。临床基本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研究生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否独立处理常见疾病,是否掌握临床基本操作等。具体内容包括病例考核、手术或辅助诊疗技术、病例答辩三部分。科教处召集相关教学指导小组成员成立考核组,按考核内容及要求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科教处督促导师进行强化训练,并申请二次考核。

1.4.4建立研究生例会制度 为保证培养环节连续性,确保研究生教育初级阶段质量,医院建立研究生例会制度。例会参加对象为研究生教学领导小组和研究生教学指导小组成员、研究生及与研究生教学培养相关人员和其他有兴趣的人员。例会由科教处负责召集组织,每月1次。包括2方面内容,①总结前一阶段工作,讨论部署落实近期工作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②开展Work Meeking & Seminor(工作报告会/读书会)。研究生例会制度的建立和坚持很好地保证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2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成效

地市级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有效缓解学校研究生培养经费的压力、有效缓解学校研究生培养的病材短缺、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效促进医院医务人员的素质提高,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声誉、有效促进学校和医院的交流,为科研合作搭建了平台、有效拓宽了研究生就业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5年多的联合培养,至2010年年底,共培养29名研究生,其中15名研究生顺利毕业,7名留在医院工作。

2.1有利于增强院校间资源共享及科研协作 与医院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医学院校均为省内知名院校,教育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成熟,各类学习资源也相对丰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其中起到沟通桥梁作用。而地市级医院拥有一批学术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但以往他们主要从事临床实践工作,较少涉足或涉足不深教育事业。他们加盟研究生导师后,使高等医学院校拓展了学科资源,丰富更新了学科专业内容,充实了师资队伍。医院也因有了研究生培养基础而增加了科研内涵。如心血管病学、病理学、医学分子生物学3个研究生培养基地加了入省市共建重点学科创建行列。通过学科建设,技术优势更加凸现,诊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疑难疾病的诊断治愈率等有较大提高。

2.2有利于培养研究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攻关能力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尽管医学研究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积累,然而,一旦面对复杂的临床工作仍旧会茫然。究其原因,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理论知识储备不能完全内化为临床实践能力和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2]。联合培养研究生在高等医学院校学完1个学期课程后,直接进入医院开始接受科研并完成课题论文学业。对于研究生来说,尽早进入临床,丰富了理论知识,强化了实践技能,提高发思维能力。其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研究生作为一个活跃的群体,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3]。为保证研究生学业的顺利进行,研究生导师必须每年申报课题并有科研资金,极大地激发了科研热情,使医、教、研三者结合地更为牢固。

2.3有利于医院形成良好的学风 院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由于入学后在高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锻炼,具有严谨的学风,这学风在平时的临床实践、交流学习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院其他学生。研究生年纪轻、思路活、反应快,医院组织的诸如开题报告、期中反馈、论文答辩等活动,吸引了医院广大医务人员参加,增加了医院学术氛围,进而提高医院整体素质。

3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虽然,地市级医院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双方教学发展起了巨大贡献,但限于地市级医院的实际条件,而该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较规范的管理程序,故在实施中产生了一些问题。

3.1导师的遴选 地市级医院的研究生导师一般均为临床高级职称卫技人员,缺乏高等医学教育理论与经验,缺乏承担研究生教育管理能力。研究生进入医院后,而此时导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对感染和造就自己的研究生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尤为明显[4]。另一方面,地市级医院由于同专业研究生较少,不能组成学习小组,缺乏集体学习、讨论的机会。有的导师行政兼职过多,无暇过多的关注研究生。故只有遴选既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又掌握高等医学教育方法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导师,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研究生,使其成为创造型、复合性人才。

3.2考核评定机制的确定 目前,院校尚未明确制订完善的联合培养研究生考核和评定机制,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仍依据高校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研究生的阶段考核评定仍需返校进行。医院缺少必要的、有效的日常考核评定机制。医院与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商讨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核评定机制,其中医院应在考核评定体系中占较大比重。

3.3研究生培养条件的完善 由于受地市级医院的限制,医院实验室、实验设备等研究条件与高校研究生教育相比尚存在差距。可考虑根据临床的安全性、有效性与高校联合建立实验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总之,地市级医院研究生院校联合培养的实施顺应了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的要求,加强了院校沟通,发挥了双方的优势,是迅速提升研究生临床能力,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并推动了医院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院校应善于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学术应用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原志庆,徐丽,刘国伟,等.建立联合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6):647-6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