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9 12:51: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CuSo4溶液、naoh溶液、feco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kclo3kcl02
氢气+氧气水
h2o2h2o
氢气+氧化铜铜+水
h2cuocuh2o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说明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正确观察分析有关的实验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定律中的关键词语"参加化学反应的"、"生成的"、"质量总和"、一方面要注意到未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不能算在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中,未参加反应的或反应剩余的物质质量不能算在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中。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到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全部物质的质量总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驳斥伪科学的错误论点、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及化学式.
核心知识
1.质量守恒定律涵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例如:参加反应P和O2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P2O5的质量.
2.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原子质量也没有改变,因此质量守恒.
3.实质: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分子被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分子过程.
典型例题
例1若有a克KClO3与b克MnO2的混合物,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到剩余固体c克,则反应生成O2的质量是克,同时会生成氯化钾克.
分析KClO3在MnO2催化作用下生成KCl和O2,而MnO2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剩余固体是KCl和MnO2的混合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O2=MKClO3-MKCl
解答(a+b-c)克(c一b)克
例2将一定质量的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完全燃烧后,生成MgO的质量与镁条相比,是不变,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
分析Mg在空气中与O2化合生成M,遵循质量守恒定律.Mg+O2MgO
解答增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MgO的质量,必定等于镁条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之和,所以MgO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增大了.
例3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⑤物质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A①④⑥B.①③⑤C.①③④⑥D.①③④⑤⑥
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分子被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故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各物质质量总和、元素的种类不变.
解答选C.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涵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其含义有二,其一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依据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正确。其顺序一般为:“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或”“配平”“=”。
2.配平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平是通过在化学式前加系数来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以确保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的方法有多种,如奇偶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3.书写化学方程式
为了能顺利地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应力求结合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为,银白色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白色粉末为氧化镁(MgO),反应条件为点燃。因此,此反应的反应式为
点燃
2Mg+O2==2mgo
有些化学方程式可以借助于反应规律来书写、记忆。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比较容易。例如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两两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盐和水。以硫酸跟氢氧化钠反应为例。反应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教法建议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后,结合上一节学到的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本节教学可结合实际对课本内容和顺序做一些调整和改进。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宽松又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
教学时要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为主”作用。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的意识。其中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最为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体现出质量守恒,而其微观解释又是配平的依据。
2、概念和涵义,以最简单的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学生写:碳+氧气―二氧化碳,老师写出C+O2—CO2,引导学生通过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比较而得出概念。为加深理解,又以S+O2—SO2的反应强化,引导学生从特殊一般,概括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3、书写原则和配平(书写原则:1.依据客观事实;2.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常抛开原则写出错误的化学方程式,为强化二者关系,可采用练习、自学发现问题―探讨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上升到理论―实践练习的模式。
4、书写步骤。在学生探索、练习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为练习,巩固配平方法,使学生体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通过练习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并由学生总结步骤。教师板书时再次强化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
5、小结在学生思考后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知识系统化。
6、检查学习效果,进行检测练习。由学生相互评判、分析,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置作业后,教师再“画龙点睛”式的强调重点,并引出本课知识与下节课知识的关系,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使学生再次体会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巩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过程:
提问: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从微观角度解释守恒的原因
3.依据实验事实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设问:这个文字表达式能表示物质的变化及变化的条件,能体现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吗?
导入:化学反应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应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有,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另一种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
板书:
第二节化学方程式
讲述: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它有哪些涵义?怎样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本节课要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提问:
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讨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此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回答:(因上式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没变,数目相等)用已有的知识认识新问题
引导:既然此式可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特点,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我们可以用“=”
C+O2===CO2
讲述:化学上就是用这样一种既可表示反应物,又可表示生成物还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式子来表示化学反应的,这样的式子,化学上称为——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个式子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不同?
(1)化学式代替名称
(2)“”变为“=”
启发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化学方程式与文字表达式的区别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
P+O2P2O5
〔组织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2P2O5
(介绍“”’“”“”等符号表示的意义,及“”“”符号的使用范围)。
〔讲解〕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强调要防止随意乱标)
〔板书〕例如:
CuSO4+2NaOH===Na2SO4+Cu(OH)2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韵语)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平
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
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平,并要注意其规范化。
〔板书〕三、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
〔讲解〕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讲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质和量方面的涵义
〔板书〕4P+5O22P2O5
质的方面:略
量的方面:略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可以用于化学计算,这将在下一节讲。
〔总结〕略
化学方程式教案(B)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并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使学生能正确书写并配平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书写和配平。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教学过程
〔提问〕请学生用微观说法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我们已经学过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的过程,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那么什么叫做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例〕C+O2CO2
〔读法〕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提问〕怎样才算完整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l.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板书〕P+O2P2O5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通过配平的方法建立方程式,使两边原子个数相等。
〔注意〕最小公倍数法、奇偶法配平。
确定系数,符号连结。
〔板书〕4P+5O22P2O5
〔注意〕表示点燃或加热、高温。催化剂等条件须注在等号上方。若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态物质化学式右边注上“”;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而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CuSO4+2NaOH=Na2SO4+Cu(OH)2
〔练习〕
1.下列方程式是否正确
KMnO4===K2MnO4+MnO2+O2
错误①没配平②没标条件③O2后没有打
C2H2+O2CO2+H2O
错误没配平
2HgO2Hg+O2正确
预习导学就是课前让学生按着教师指导的导学模式或下发的预习提纲先自学。然后上课小组进行交流,讨论预习提纲或预习笔记,目的是培养学生互相合作意识,学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完善,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接着就是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没说完善的组内同学可补充,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来完成这个课题。其他小组的同学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大胆的提出来并给出原因,若说的不完善也可以帮助补充完善,这样再经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便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若问题较难时,教师还要适时的点拨、追问、纠偏、释难、拓展提升、点评。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但这个任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完成。即要适当插话讲解学生讲不透的内容、追问学生没有深入思考的内容,适时打断学生语言含混不清的内容。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过多的抢学生的风采,一节课教师的讲解时间一般不超过十五分钟。最后是学生自我检测,小组内互查或教师抽查。实现了当堂交流、当堂检测、当堂提高、当堂反馈”的五层次课堂教学模式。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新课堂,教师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学和交流仍不能解决。例如:当讲到:怎样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时,讲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对于这句话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很有必要通过多媒体动画深入浅出的形象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新课堂,教师的位置不在台上而在台下,在学生的群体中。和学生一起对接受检测的小组的讲解提出质疑、追问并及时纠正错误,总结规律,给予恰当的归纳和提炼。
新课堂,教师的作用由教、领变为启发、追问、督促、帮助。培养学生听、说、写、问、分析、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讲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有什么要求?当在敞口容器中用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实验或用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的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却看到了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适时的进行追问:“这一现象是否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呢?”接着教师就应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要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来考虑解释这一现象。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讨论中教师还要有效的调控课堂。如当学生讲不明白刹不住车时,要巧妙善意的打断学生。
新课堂,既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又不能过分夸大个别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让少数优秀的学生抢占了课堂,扮演老师的角色。即在交流和检测中还要更多的关注中下游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当提问较难的问题时应让优秀的学生回答;当提问较简单的问题时就让学习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也应该让这部分学生能尝到成功的体验。
新课堂,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教案,更重要的是学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程度、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自由的驾驭掌控课堂。新课堂还要分好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是由上、中、下不同程度的学生组成。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代表小组接受检测的学生不是简单的代替老师讲解,不是他提问下面的同学,而是台上台下和谐互动,大家一起探究讨论,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兴趣。
新课堂,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指导,如“怎样发表意见”、“注意倾听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如何说服他人”等。教学中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开展合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探讨氛围。
二、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
美国学者认为,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组综合性成分,这些成分能用来规定完成有效教学任务中的各种活动和功能的序列(D. Andrews & F. Goods, 1980)。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数字化学习过程的构成有时是四个要素:学生、教师、资源、内容;有时则为三个要素:学生、资源、内容。由于要素之间关系的差异,数字化学习过程结构也会有所不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就是将数字化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放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运行,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其中,有以下几种较为典型的模式可以借鉴参考:1. 教学屏幕界面的设计——电子教案。2.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CAI课件。3.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双主教学——网络课堂等。化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三、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的整合
在中学化学中,比如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等难点的教学宜采用分散教学,即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例如,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教师精讲,提出练习任务,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经常让学生写每一个元素符号或化学方程式时,要会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现象。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练习的方法并作出必要的示范,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分别辅导,练习之后学生相互交流或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知识教学与日常生活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二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三要致力于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五、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整合
讲授法,又叫言语讲授教学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对学生进行系列传授知识的方法。它的优点在于:第一,能在短时间内较简捷地传授大量的知识;第二,可以方便、及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三,它能引导或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计算题、化学用语等的认知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比如怎样导入新课,怎样提示学习主题,什么时候激疑,什么时候讲解等。
初三学生学习化学是一门新学科,学生刚接触这门学科会感到非常新鲜,且初中化学知识比较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来教学,并根据初中化学的教学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利用先学后教的方式,是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化学,也是对学生表现的好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分析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教师授课进行划分,学生在教师授课前,先进行自学,并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种先学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是阅读教材或者做一些练习题,当然还有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课堂预习作业,等等。通过先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后教的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解疑难问题。这个环节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够增强自信心,并使学生巩固了学习的知识点,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充实和拓展。
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新颖的教师模式,是教师教学的创新方法。教师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遇到的困难,体现了以学为本的精神。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教学策略分析
在进行先学后教模式中,教师可以应用很多教学方法。可以利用一种前置问题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在教学前期,家事将一些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思考,通过网上自学或者其他形式多种自学,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这种前置问题,属于一种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渴望兴趣。
例如,对于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布置的前置问题,让学习分析,为什么蜡烛越少越短这样的问题,继而再提出第二个前置问题,为什么所学反应都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这些问题。以及对化学表达式中Fe+O2Fe3O4,并分析两边原子个数为什么不相等,有没有遵守智联守恒定律。通过这些前置问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要重视试验,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引发学生对蜡烛越少越短的好奇心理。
三、先学后讲教学模式中的讲学稿方法分析
教师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可以运用讲学稿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综合运用了教案和学案,以及学生的笔记、作业等教学文本。在这个环节中,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思考,进行自学研究,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各种合作和探索,并进行课堂练习和指导,促进知识的综合性掌握。
在运用讲学稿方法时,例如在设计讲学稿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分析和观察实验,然后做好实验的现象记录,并进行仔细的思考和分析,对品红在冷水中的扩散情况,选用小烧杯取出20mL水,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然后让学生分析,在经过加入了少量品红之后,出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讲学稿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分析到,化学主要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次上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以及物资的性质等一系列的科学就是化学。因此,在讲学稿中的设计就是训练学生了解和分析水的组成,并科学判断出水由氢和氧共同组成的一种元素。
四、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后期评价和分析
通过对教师的这种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学习高效性,教师也从这种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师生均受益与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融入到化学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的教学方式有了创新性的转变,使得教师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运用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的模式,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得了进步,且学生喜欢化学的兴趣有了新的增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整体上来说,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有所增加,显示出这种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巨大成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有着很多大的促进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存进了学生的综合成绩的提高。教师在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取得自身教学业务能力的新水平。
化学课是九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水能写字魔术等等,使学生一接触化学就感觉到学化学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化学的兴趣。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分组实验,来获得结论,通过自己动手来获得知识。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学到了知识。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引导阅读理解
化学现象、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中要让学生仔细阅读理解“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关键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什么叫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本质区别?等等。
五、发展思维能力
高中是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一块跳板,很多学生在这里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很梦想,高中化学作为理工学科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学习科目,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率的表现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引领之下,高中化学教学也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改变,整合式的教学改革及实践就是在这样的教育时代背景中产生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简要的就中学化学整合式教学改革和实践方面作出探讨。
1.实验引导和科学理论进行整合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教育科目,高中化学的教学课堂在很多时候都是利用教学实验来进行学习问题的创设,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探究问题并最终在这一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化学科目学习的方法和模式。化学教师应该在知识教授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疑点”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利用教学实验的演示来让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与自己亲眼所见的实验现象相结合,这样一来,原本抽象难懂的化学知识变得实际具体,一方面通过实验实践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像笔者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教学时,就先在实验台上演示白磷燃烧实验前后的物质质量验证对比,在演示的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试验要点笔者都做了一一介绍,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化学学科的实验在严谨性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高中化学教师要格外注意这点。在演示结束后,再让各个实验小组进行燃烧实验,并称量实验前后的物质质量,从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这样一来,在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强化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影响,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
2.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发达过程的教育学者中,任何阶段任何学科的教学模式都是具备一定的整合性的,每个整合元素在教学构建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在达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整整合元素的顺序安排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些多种多样的整合元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元素有以下三个,即教学知识内容、教学资源和学生。化学教师要对这三种教学要素有充分的把握,在经过分析判断以后选择最优的教学方式来将三要素之间进行联系。
其中信息课程与化学课程教学的整合运行可视为将化学课程的学习资源和知识内容放置于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运行,让学生所接触到的教学方式更为现代化、实体化。当下比较流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1.网络课堂,信息技术在此模式中充当双主教学的工具,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课程参与性较强但又并不会动摇教师的主导地位;2.电子教案,电子教案主要是通过设计多媒体PPT界面来将化学课本的知识详细化、具体化,学生能够更为直接的接触到化学知识的学习;3.CAI课件,CAI课件是电子教案教学的“升级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除了能够将课本知识内容详细化、具体化以外,还能够添加演示视频或音频等工具来完善化学知识内容的教学。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这两大内容也是整合式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基本原则。除此以外,高中化学的教学环境也因此更加多元化、开放化,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3.课后练习和课堂讲解的整合
高中化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与初中时期是完全不一样的,高中化学中不管是化学专业用语还是化学计算与初中化学知识相比较而言,更为深入。因此高中化学教师教授这些知识内容时,上应该采取分散式的教学方法。这些深层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不能够自顾自地站在讲台上大讲特讲,而是要有选择性的精化知识内容,始终记住自己的“引导”地位,不能够因此忽略掉学生的主体性的突出。
像笔者在对化学用语进行讲学时,就会采取知识精化的教学处理,并在知识学习以后布置练习任务,并说出布置练习的要求和目标,从而达到学生在今后的课程学习当中,每写下某一个化学元素或化学方程式时脑海中就能浮现出与之相关的实验反应过程和现象,有利于他们化学知识的长期记忆和运用。而化学计算教学方面,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像介绍给学生他们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计算方法时,应该由教师先给出必要的演示过程,再让其自由练习,逐渐掌握。对于弄不清知识重点的学生和存在学习疑惑的学生,教师要抽出额外的时间来辅导他们,让他们逐一击破自己的学习障碍,最终获得“胜利”。
综上所述,整合式教学改革对于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进步机会,作为知识教学的引导者和辅助者,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教学课堂进行优化,从而实现高效率、高水准的教学目标。
学校教育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就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只有在课堂优化上多下功夫,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设计要求每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发展来进行。以下就我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化设计粗浅地谈谈。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教学目标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定向的活动,教学目标引导和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例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是: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能正确书写简单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上述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内容之后预期的学习结果水平。其中目标1、2属于“知识与技能”的领域而目标3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域。
教学目标不仅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还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渗透各种能力的培养,学习、研究方法的掌握,良好习惯、科学态度、思想品德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教学中不考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的。
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课程标准是其基本原则,但同时应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否则会适得其反。在教学过程中,可发给学生完成一些针对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测试题,当堂完成,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据此适时调整有关教学环节,从而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并帮助学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对于确定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分析属于哪一种知识类型,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还是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师应统览全章内容,划分单元之后,再回到每节课的内容上,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分析方法,才能做到每节课相互串联,在教法及知识结构上不脱节。在挖掘教材优点的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翻阅资料,从中寻找最新的有关背景资料,选择较好的表述方式,好的典型例题,好的演示方法及适宜的辅助练习等,以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我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得知“海啸”和“飓风”等的形成也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有关,因此,在上课引言时,我采用 幻灯把“海啸”和“飓风”引起的灾难性的场景呈现在同学面前,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找出引起的原因,从而激发同学的求知的众望,再根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知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相结合,打破书中原有的格局,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该堂课的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在优化教学内容时,应本着主次详略得当,精讲多练的原则,分表哪些内容教师讲,哪些内容学生讲,哪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或讨论,哪些由师生共同解决等。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使各个教学环节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合理安排,让教师和学生各处其位,协调一致,配合有序,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三、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教与学的各种因素,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等,设计好符合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教案。
一节化学课一般包含有新课引入、讲授新课、课堂例题、巩固训练和课堂小结等几个部份。各个环节必须在时间分配上合理安排,在内容上精心设计,才能形成有层次的科学和谐的结构。如新课引入的方法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它是每堂课的“开场白”,运用得当,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可为新课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主要可通过提问讨论法、习题解答法、实验法、猜想法、类比法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其中,提问讨论法在基本概念及基本方法的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习题解答法多用于学生已获得了较多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而新课将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实验法主要用于边讲边实验的授课类型中,可由教师演示或由学生分组去做。除此还有很多的引入方法,在设计上应力求简单明快,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如在讲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时,可让学生回顾初二物理中所学的“分子、原子”的知识,从而在化学教学中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深层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上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我觉得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喷水成图”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从而兴趣嫣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二)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峒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峒河两岸的居民、医院及峒河上游的农村、工厂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
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峒河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峒河水污染与我市的经济发展;③给市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化学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例如,在探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现象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然后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实验的习惯,能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用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如粉笔炸弹、制作叶脉书签、会长毛的鸭子、配制去污剂、汽水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如,绪言课中就补充趣味性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分别补充有气体、沉淀生成、变色、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第六单元课题一中补充玻璃刀切割玻璃、铅笔芯导电、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红墨水等实验;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补充向自制的简易天平中倾倒二氧化碳;介绍易燃易爆物质时补充氢气的爆炸实验及白磷的自燃实验;介绍溶液时补充模拟“死海实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补充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改进,即将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上烧黑后迅速伸入一氧化碳瓶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尾气的处理改成用排水法收集并点燃;做气体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排水法收集在锥形瓶里,并用橡皮塞塞紧,拿到教室直接在瓶口点燃现象非常明显,密度大的正放,密度小的倒在铁圈上。当然,我们学校从初三到高三四个教学年级四十多个教学班,只有三间化学实验室,让每一节化学课都在实验室上那是绝不可能的,教学器材也远远不够。所以,只有创造条件,寻找代用品让学生动手完成每一个实验。如蜡烛及其燃烧、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老师就提供澄清的石灰水,其他的用品均由学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就用面碱和醋在有盖的塑料杯中进行;酸碱指示剂,可用果皮、鲜花自制。总之,只要是危险性不大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引导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学不同于语文、外语,不要求死记硬背,强调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所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抓住关键词,培养理解能力。如,催化剂的概念中:“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的概念中:“生成其他物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中:“一种元素”、“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纯净物”,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各”、“质量”、“等于”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可以透彻的理解每一个化学概念。
(五)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制取氧气的时候,做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时,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让一部分学生先握住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没有看到气泡的冒出。二是让另一部分学生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住试管,很快看到有气泡冒出。得出操作方法不同,结果不同。即在读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形容词”、“副词”等,例如,“浓”、“稀”、“先”、“后”、“逐滴”、“洁净”、“干燥”、“冷”、“热”等。
总之,本人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不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应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努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35-01
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同样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二、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建立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专研,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在讲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课题时,过去一般都是实验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演示操作,按照这样的套路讲课。现在授课时改为师生先同时学习反应原理,然后由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学生自己寻找仪器、组装实验装置,然后动手操作,实验结束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出实验结论。教学中这一方法的改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学习。
三、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诸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例如,在探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现象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然后我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还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如粉笔炸弹、制作叶脉书签、会长毛的鸭子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