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1-29 16:41: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会计实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会计实习计划

篇1

1见习时间:(自己更改)

2见习方式:以个人联系及教师推荐的形式分散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财务等相关岗位实习

3见习地点:国有企事业单位、乡镇企业、涉外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商品批发或零售企业、银行和税所等。

二、见习目的

毕业实习,目的在于让我亲自体验会计工作的详细内容和操纵,积累经验,把握技能,增长才干,为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三见习内容

1、了解企业(或单位)的经营特点

(1)企业(单位)名称、所在地点,开户银行。

(2)企业(单位)主要的经营项目,其他经营项目。

(3)企业(单位)的出产情况或经营情况。

2、了解企业(单位)的治理组织

(1)企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及所有制体系体例。

(2)企业职工人数及出产的规模,出产组织治理的建制。

(3)财务会计治理的组织及财务职员岗位设置。

3、了解企业(或单位)的会计工作

(1)总分类科目、明细分类帐科目。通过翻阅总帐及明细帐来了解。

(2)会计凭证的格局及内容

a、原始凭证的种类,如发货票、材料领料单,入库单、增值税专用发票。

b、记帐凭证,了解记帐凭证的填写日期、摘要、编号、重点翻阅月末或年末有关内容及转帐的记帐凭证。

(3)会算帐簿的种类、格局

a、现金日记帐,了解怎样做日清月结

b、银行存款日记帐,了解银行转帐结算方式的填写

c、其他明细分类帐,了解应收、应付帐、原材料分类帐

d、总分类帐户,了解摘要的填写及余额的借贷方向

e、本钱核算

f、了解如何根据本钱计算的原始单据及有关记帐凭证,登记出产本钱明细帐,制造用度明细帐。

g、贸易企业销售本钱、商品进销差价的计算,商品销售本钱明细帐,经营用度明细帐的登记。

(4)对帐与结帐工作

a、总帐与明细帐之间的数字是如何核对与衔接的。

b、银行存款日记帐与银行对帐单的对帐工作。

c、帐面余额与什物的核对工作。

(5)会计报表种类及格局

a、资产负债表:重点看该表各项目数据的填列。多数项目是根据总分类帐的余额填报的。

b损益表:了解该表的项目是根据哪些帐户来填报的。

c、现金流量表:了解该表的项目是根据哪些帐户及其有关工作底稿填报的。

d、其他报表的种类、格局及内容

4、其他相关知识的了解

(1)了解企业(或单位)出产技术的特点和出产工艺流程。

(2)了解企业(单位)纳税的种类,纳税的计算及与纳税部分的联系情况。

(3)了解企业(单位)遵守财经纪律及财经法规的情况。

5、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

6、登记各类明细帐和总帐。

7、与银行对帐,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8、装订收拾整顿各种会计资料,如:记帐凭证,原始凭证、帐簿,报表等。

9、审计及相关岗位的经济治理工作。

四、要求

1、明确实习目的,端正立场,恪守职业道德。

2、珍惜实习机会,遵守实习单位纪律及各项规章轨制。

3、不懂就问,虚心请教。

4、留意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篇2

1、原始凭证:是指直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证明文件,其主要作用是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填写原始凭证的内容为:原始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编号、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对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给予说明,如购买商品的名称、数量、单价和金额等),填制单位及有关人员的签章。

2、记帐凭证:记帐凭证是登记帐薄的直接依据,在实行计算机处理帐务后,电子帐薄的准确和完整性完全依赖于记帐凭证,操作中根据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填制记帐凭证的内容:凭证类别、凭证编号、制单日期、科目内容等。

二、根据会计凭证登记日记帐

日记帐一般分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他们都由凭证文件生成的。计算机帐务处理中,日记帐由计算机自动登记,日记帐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输出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帐供出纳员核对现金收支和结存使用。要输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要求系统初始化时,现金会计科目和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必须选择“日记帐”标记,即表明该科目要登记日记帐。

三、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明细帐

明细分类帐薄亦称明细帐,它是根据明细分类帐户开设帐页进行明细分类登记的一种帐薄,输入记帐凭证后操作计算机则自动登记明细帐。

四、根据记账凭证及明细帐计算产品成本。根据记帐凭证及明细帐用逐步结算法中的综合结转法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五、根据记账凭证编科目汇总表

科目汇总表也由凭证文件生成,其编制方法为对用户输入需汇总的起止日期则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应时间段的科目汇总表。

六、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

根据得出的科目汇总表操作计算机,计算机产生出对应的总帐。

七、对帐(编试算平衡表)

对帐是对帐薄数据进行核对,以检查记帐是否正确,以及帐薄是否平衡。它主要是通过核对总帐与明细帐、总帐与辅助帐数据来完成帐帐核对。试算平衡表就是将系统中设置的所有科目的期末余额按会计平衡公式借方余额=贷方余额进行平衡检验,并输出科目余额表及是否平衡信息。一般来说计算机记帐后,只要记帐凭证录入正确,计算机自动记帐后各种帐薄应该是正确的、平衡的,但由于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或其他原因有可能回造成某些数据被破坏,因此引起帐帐不符,为保证帐证相符,应经常进行对帐,每月至少一次,一般在月末结帐前进行。

八、根据给出的相关内容编制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将十二月月初数视为年初数,本月视为本年数编制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一种会计报表,它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方程式,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

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损益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把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从而计算出报告期的净损益数。根据具体要求操作计算机得出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

通过此次实习,不仅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缩短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对实际的财务工作的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传统手工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的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一)、共同点为:

1、无论是传统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其最终目标仍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济决策,提高经济效益。

2、传统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都是遵守会计法规,会计法规是会计工作的重要依据。

3、传统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都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及会计准则。

4、传统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基本功能相同,基本功能为:信息的采集与记录、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输出。

5、保存会计档案。

6、编制会计报表。

(二)、不同点为:

1、运算工具不同传统手工会计运算工具是算盘或电子计算器等,计算过程每运算一次要重复一次,由于不能存储运算结果,人要边算边记录,工作量大,速度慢。电算化会计的运算工具是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能自动及时的存储运算结果,人只要输入原始数据便能得到所希望的信息。

2、信息载体不同;传统手工会计所有信息都以纸张为载体,占用空间大,不易保管,查找困难。电算化会计除了必要的会计凭证之外,均可用磁盘、磁带做信息载体,它占用空间小,保管容易,查找方便。

3、帐薄规则不同;传统手工会计规定日记帐、总帐要用订本式帐册,明细帐要用活页式帐册;帐薄记录的错误要用化线法和红字法更正;帐页中的空行、空页要用红线划消。电算化会计不采用传统手工会计中的一套改错方案,凡是登记过帐的数据,不得更改(当然还是要辅以技术控制),即使有错,只能采用输入“更改凭证”加以改正,以留下改动痕迹。对需要打印的帐页的空行、空页可以用手工处理。

4、帐务的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不同传统手工会计处理帐务的程序有4种,但都避免不了重复转抄与计算的根本弱点,伴之而来的是人员与环节的增多和差错的增多。成熟的电算化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用同一模式来处理不同企业的会计业务,成本核算程序以软件固化形式在计算机里,从会计凭证到会计报表的过程都由计算机处理完成后,而任何要求的输出都能得到满足。

5、会计工作组织体制不同;传统手工会计的会计组织工作以会计事物的不同性质作为制定的主要依据;电算化会计组织体制以数据的不同形态做为制定的主要依据。

6、人员结果不同;传统手工会计中的人员均是会计专业人员,其中的权威应是会计师;电算化会计中的人员由会计专业人员、电子计算机软件、硬件及操作人员组成,其中权威应为掌握电算化会计中级的会计师。

7、内部控制不同;传统手工会计对会计凭证的正确性,一般从摘要内容、数量、单价、金额、会计科目等项目来审核;对帐户的正确性一般从三套帐的相互核对来验证;还通过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实相符等内部控制方式来保证数据的正确,堵塞漏洞。电算化会计由于帐务处理程序和会计工作组体制的变化,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编码由原会计人员进行外,其余的处理都由计算机部门负责。内部控制方式部分被计算机技术替代,由手工控制转为人机控制。

以上种种区别,集于一点,就是由于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方式的改变,引起了传统手工会计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一变化将使得系统功能更为加强,系统结构更为合理,系统管理更为完善。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史上崭新的一页。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首先带来数据处理工具的改变,也带来了信息载体的变化,电算化会计后对传统会计方法、会计理论都将发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会计制度、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变革。会计电算化促进着会计的规范化、标准化,通用化促进着管理的现代化。作为自身而言,处在这个与时俱进的经济大潮时代,作为一名财会专业的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应更好的学好财会专业里的专业知识,打好理论基础;在财务实习的时候按要求认真参与每一个实习的机会,总结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积累学习中自身的不足,密切关注和了解会计工作发展的最新动向,为以后即将从事的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自己走出校园,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财会专业人才,在大浪淘沙中让自己能够找到自己屹立之地,让自己的所学为社会经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我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会计专业人员,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也应该严于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于是,本学期初,我们乐于参加了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会计实习。

作为学习了差不多三年会计的我们,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都基本掌握。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

下面是我通过这次会计实习中领悟到的很多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会计的特点和积累,以及题外的很多道理。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芦葫画瓢准没错,那么,当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离开操作和实践,其它一切都为零!会计就是做账。

其次,就是会计的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一一登记入记账凭证、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多栏式账、总账等等可能连通起来的账户。这为其一。会计的每一笔账务都有依有据,而且是逐一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极具逻辑性,这为其二。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制度为前提、为基础。体现了会计的规范性,这为其三。

篇3

二、目前高职实习实训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

(一)会计理论功底不够扎实

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实训的基础,没有过硬的理论功底做支撑,在实训中往往表现为无从下手,不要说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这些工作,即便是会计分录都做不出,后续的工作便无从展开。实训中,我观察到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都想按照我们提前预定的实训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但就是由于平时学习不够扎实,对业务的判断不准确;导致凭证中的会计分录都是错的,按照错误的会计分录进行登账,自然记的账也是错的,最后还要错账更正,费时费力。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会计教学中不仅要把理论知识讲透,还要讲清楚这个知识点跟会计实践工作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其内在关系,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会计能力

实训中我发现学生在整个会计工作链条上处理单项工作的能力还可以,例如制作单个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但要运用账簿中的数据编制报表,就不知道从何下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有些学生缺乏对记账原理、会计资料间的勾稽关系及会计流程间关系的理解。并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往往很难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缺乏处理复杂会计事务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会计的工作职能;这显然与高职教育的目标是相背离的。因此,我认为不仅要教会学生“做账”,还要让学生“懂账”且会“看账”,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实习实训开始,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一个小组的成员也都能相互协调着完成工作,但由于业务量大,实训到100笔业务后,每笔业筹都是综合业务,例如,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成本结算单,编制收入费用的内部结算等,每笔业务都不简单,都要用到前面的业务数据,这就需要学生会分析、思考、计算,这时候,可能有部分学生打起退堂鼓,积极性显然不如从前;这与学生本身的素质有关,也与指导老师的教导鼓励有关,我们必须认清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要告诉他们,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是很不容易的,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品质

三、完善高职会计专业实习实训的对策

(一)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比例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性教学的学时比例基本上都是1:l,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个比例很难达到,原因在于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法规性,可以说会计实践就是对会计理论和法规的具体运用,并且必须严格按照理论和法规的规定操作,不能够自己发挥,否则可能会违反会计法规。

篇4

引言

2011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收入比已经由1985年的2.1上升到2013年的3.03,涨幅超过50%。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众多,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因素,一直被大量学者研究。正常情况下,教育是影响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二者一般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多数研究发现,在我国由于存在政府城市主导型的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经费大部分被用在发展城市教育上,农村教育经费欠缺,教育质量下降,人力资本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与此同时,城市化作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重要方式,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长期落后于同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依然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原因众多,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导致其无法进入城市务工等因素都延迟了城市化进程。城乡收入差距是收入差距的重要反映,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城乡收入分配的均衡式增长。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加大教育投入和快速推进城市化可以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必然存在。本文着重探讨人力资本、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最终的结论。文献回顾Schultz(1958)认为劳动者自身的能力可以决定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影响技术进步,最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Angrist&Larvy(1999)从微观视角,系统性地研究了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本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认为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本极大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关于人力资本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Feenstra(1995),Hanson(1996)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对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力的需求逐年上升,因此具有更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力就会具有更高的收入。进一步,Galor(1993)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假设基础之上,提出在市场不完备的条件下,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会造成收入的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又限制了低收入人群接受教育的机会,最终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减少。同其它国家比较,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异质性”,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接受教育的质量有很大差别,由此产生了较大的城乡差距。蔡(2001)认为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限制了城乡间的人口流动,不利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溢出”。陆铭(2005)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政府的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侯风云(2004)认为伴随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具有熟练劳动能力的农民进城务工,最终服务于城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城市偏向型的教育经费投入,所以无论从人力资本的初期形成还是后期对当地发展做出的贡献,城市与农村都有较大差异,进而产生了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也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程开明(2007)认为,在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的现代化过程会吸引周边大量的资本涌入,导致同时期的农村建设缺少资金,得不到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孙永强、巫和懋(2012)认为,城市化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打破户籍制度所摘要:《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本文主要是在《基础会计》现有教学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对原有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从而构建一体化模式的综合体系。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整合。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这也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实践环节,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通过动手操作,使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的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突破原有教材的体系,将课程内容按照实际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特点划分不同的模块,针对每个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此,“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二、《基础会计》现有教学模式特点

(一)教学内容涵盖广,偏重概念和理论

《基础会计》教材的大致结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和复式记账法;第二部分是会计方法介绍,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账户处理程序、编制财务报表。课程前半部分内容侧重理论,后半部分侧重实务操作性。虽然是会计专业的入门学科,其涵盖内容非常广,和企业实务工作流程比较接近。但是因为大一学生对企业经营和会计工作缺乏了解,因此,很多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学习感受是:理论难理解,方法不易掌握。

(二)实践教学比重小,和理论教学结合不紧密

目前,《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先讲前半部分理论知识,后半部分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实践操作是当作练习或者作业穿插到后半部分。这样动手操作占课时非常少,最多4-6课时,主要集中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章节。从课堂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到,学生对自己动手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但是这样蜻蜓点水式的实践对理论学习的作用不明显,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时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欠缺,说明理论与实践并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三)教学计划的设置上造成实践环节和教学环节脱节

现有会计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和理论学习是安排在不同的学期,相隔时间有点长。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会计》,第五学期专科开设《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本科开设《会计综合岗位实训》。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参加三个月的顶岗实习。除了实训课和毕业实习,短期实习不在教学计划中。掌握全部的会计理论知识后再进入企业锻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会有一个全面提升。但是,这种分散的“放羊式”的毕业实习对教学过程几乎没有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和教学是割裂的、互相孤立,几乎没有融合。因此学生在教学环节无法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对理论的认识。

(四)《基础会计》对学生兴趣的启发作用大

现在大学的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仅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任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计专业学生常常在考证的压力下,以通过各种资格考试为目的去学习,这样的学习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和激发。《基础会计》是入门课程,对会计专业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学习的冲动,这门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决定了以后的专业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上,更多地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基础会计》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全新、有趣的专业领域里。

三、《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目前的教学内容是以课程章节为体系的,每一章节安排一定的课时,保证一个学期完成整个课程。章节之间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是学生无法领会,同时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缺乏整体认识。《基础会计》课程特点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因此,对《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虽然划分为三个模块,但是模块之间的部分内容相互融合。比如会计等式作为复式记账法核算的基本理论依据,同时,也反映了企业资金流运动的规律。在部分知识环节上理论基础模块和企业知识模块相辅相成。

(二)教学载体一体化

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都是以原始凭证的形式出现,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企业的经济业务可以从凭证入手。以往的课堂上,都是用一段文字来描述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对于学生而言,不直观、不具体。这样的教学结果使许多同学参加工作后,看到原始凭证不知如何处理,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一体化教学中,将理论课教材与实践课教材充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附有什么样的原始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运用会计原理编制会计分录,这样,同学们对原始凭证的识别能力和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快地适应。因此,在教材的配备上,有必要将基础会计综合实训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

(三)教学场所一体化

教学中将普通教室与实训室构成一体,实现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中心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听,教室没有实践动手的机会,实现一体化教学后,将上课地点转移到会计模拟仿真实验室,模拟的现实工作环境让学生既可以感受到会计职业的工作氛围,又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除此,课堂还可以移到校外实习基地,实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运作状况,增加学生对实际的认识,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一体,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并重

会计这门学科实务性较强。首先从课时分配上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环节并重,课时分配应细化到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理论学时完成课堂上的原理、概念的讲授,实践学时进行学生的实践训练。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保证“教学做一体化”的落实到位,也使老师意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到二者的融合。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会计核算专门方法,对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比较深的理解,从而达到将会计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方法融汇贯通的目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胜任会计岗位奠定基础。

(五)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传统模式的教学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听。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了主体,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跟随教师进行操作,完成教师设置的各种工作任务,边做边学。课堂上,教师经由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得到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薄弱点,再进行理论知识的梳理和解构,使学生真正透彻地理解知识和方法。由此体现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即整合教学资源,突出能力本位的特点,只有具备了教师一体化,即专业课教师既是理论教师又是实践指导教师;教材一体化,即教材既是理论课教材又是实训课教材;教学过程一体化,即把课堂搬到实训基地(场所),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最终才能培养出兼具丰富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候红英.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J].武汉船舶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5):88-92

[2]蔡青.高职基础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方法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

[3]鲁娟.《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践[J].财会学习,2015(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