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3 17:30: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风险理论是指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对一个位置视角或者事物的预估过程,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是一个基于未来的过程,在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性问题研究中,奈特表示,经济学当中所有不确定性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自身的一种前瞻性,它使得生产者在生产经营的一开始就必须要定下目标,另一方面,社会商业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经济活动与实际情况的偏差,这种偏差对利润的结果就是不确定性和风险存在的表现。
1.2国有企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意义
本文以我国的国有企业发现现状为切入点,对其内在的风险控制问题做出相应的研究,其中主要是对国有企业风险控制的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此外,在对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的一般框架所带来的保障国有资产经营安全性的制约性问题进行研究,进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它为当下国有企业自身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的缺陷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纠正,同时也为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且从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层面探究出相关的理论点,为我国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指导。
2.国有企业风险识别
2.1一般企业风险识别过程
风险控制是一项具有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其管理模式是动态的,最终目的在于企业组织的收益性。在企业管理中,最根本的目的是收获经济效益,在此前提之下,必要的经济估算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过程,而在经济估算当中,由于预想与实际情况的偏差所导致的问题以及人与交易的控制点的差异性对经济估算结果带来的影响成为相关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所关心的问题。风险识别就是对这种风险进行判断、界定和管理的主体,它包括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管理层两个层次,在一般情况下,风险识别是对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认知水平进行有效识别。
2.2国有企业风险识别特点
不同企业类型在风险识别管理机制上的内容与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般意义上的风险识别并不完全适用于国有企业的管理,比如一般企业的风险识别主要集中于管理层面,而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主要集中于治理层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问题上应该有所区分。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特点在外在决定性上的体现较为明显,一方面在于其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于其决策层的足够保证,这就使得国有企业在风险识别主体的选择机制上存在特殊性。
2.3国有企业风险识别具体内容
从一般企业的风险识别与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的对比之下可以预见到国有企业在企业群体中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单个国有企业风险识别具体内容的界定,另外还包括国有资产监督机构风险识别具体内容的界定。通过对双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衡量,来获取风控重点内容。
3.国有企业风险控制
3.1国有企业风险治理概述
在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风险控制是一项严肃的课题,它关系到企业的探索过程,风险治理涉及到诸多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以及经营管理,风险控制是一项系统的课程,它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发挥着潜在的影响作用,对于国有企业的风险治理,各大相关领域暂时达成了一致的共识,认为在企业治理中应该有风险控制的意识,另外,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在风险控制的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为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并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和更高层面为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理论提供案例以及参考。由于国有企业在企业内部风险交易和风险传导机制上存在一些特异点,因此,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问题应该被单独列到一个版块进行相关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究。商场化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同时在企业的风险治理方面,必须遵循标准化的价值原则,以我国国有企业治理问题的研究为导向,对市场环境下企业治理的模式进行考量,以此来丰富国有企业风险控制理论的研究状况。
3.2国有企业风险案例研究及案例分析
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过程比较短,在相关的体制建设和制度研究方面尚且存在缺陷,现实西方经济体系中活跃的大型企业集团均拥有稳定的企业制度和成熟的运作机制。本文就西方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现状为前提性背景,对国有企业的风险治理实践情况做相应的实践探究。首先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其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对企业治理存在的缺陷进行探讨,根据国资委对14家央企的抽样调查中可以发现,在2010年上半年累计发生的法律纠纷案件有288件,在2010年下半年则增加到了544件,增幅高达143%,其中金融、投资、知识产权和并购等方面的法律风险尤其突出。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本文采用改制后国有企业引入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的案例,从反面证明了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国有企业风险控制是一个综合化过程,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应该同时实施。内部从制度、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展开,做好风控评估工作,并制定出预防性方案,使得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得以降低。外部控制则需要结合市场动态进行,以市场为导向,遵从市场机制,防范市场风险,从而让企业能够立足于市场。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控制 规范 风险 机制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引起我国各行各业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评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为有效控制企业风险,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2006年6月为促进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财政部会同审计署等五部委2008年6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再次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对企业防范风险、控制舞弊、促进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剖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和区别,针对目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运用风险管理方法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形成“自我免疫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和区别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设计与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风险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和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两者相同点:(1)目标一致性,均为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经营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可靠、资产安全、实现发展战略等5个目标,首要目标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终极目标是实现发展战略;(2)都强调是全员参与的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指出各方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的角色与职责;(3)也都是企业全方位的管理,明确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一种工具和手段,都是渗透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行动,需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4)都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而不能提供百分之百绝对保证。
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1)在报告目标的范围上风险管理有所扩展,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发展为“报告的可靠性”,报告范围由“财务报告”扩展到“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报告,涵盖了企业的所有报告;(2)在内容上风险管理更丰富,引入了风险管理文化、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以及风险应对策略等新概念;(3)两者侧重点不一样,风险管理更偏向过程的前端,更偏向于对影响目标实现因素的识别、分析、评估与应对,是一个更为独立的过程,而内部控制更加重视实施,嵌入到企业各业流程的具体业务活动中,融合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
可见,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既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的现代管理元素,不存在包涵或被包涵关系,也无法完全替代,两者都是公司治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
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已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有一些风险管理策略,但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水平和效果尚不容乐观,实际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如下: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公司制改造,但其法人治理结构普遍存在问题,设计不科学,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核心机构形同虚设,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董事、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只是形式上挂个名,没有实际行使监督治理职责,导致董事不“懂事”、独董不“独立”、监事不“干事”。企业管理者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自觉不自觉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2.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制度执行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建立了比较多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内容应有尽有,但制度间缺乏有效衔接,甚至存在“互相打架”现象。一些新开展业务领域,其风险容易发生的关键环节没有有效控制措施。制度执行流于形式,主要有3种情形:一是执行不到位,出现制度与实际执行“两层皮”现象,纸上写的、墙上挂的是一套,执行的是另一套;二是不愿意执行,因人员数量不足、水平不够、能力有限,以忙于具体工作业务为由没时间去执行;三是故意不执行,为谋求个人利益,先把水搅混,好从中摸鱼。
3.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内外部监督未形成有效合力。有的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有的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或纪检合署办公,有的虽然单独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却形同虚设,不具备真正意义上审计的独立性,从而缺乏客观性,发现不了问题,或者发现了问题也不让追查,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其应有监督作用。企业、注册会计师和有关监督部门在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中,监督标准不一,各种监督职能交叉,各监督主体缺乏横向沟通,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4.风险管理薄弱,缺乏有效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缺乏有效对已经面临的和即将面临的风险作出系统分析、整体评价和管理风险的机制,没有制订具体的风险控制点,也没有将风险控制点分解和责任控制到岗、到人;一旦盲目扩张出现了问题,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灭火式”风险管理模式,抗风险能力较差。更没有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
三、原因分析
导致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大环境下法规政策和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缺陷的深层次原因,也有企业本身对内部控和风险管理制重视不够、设计制度不足、执行和监督评价不到位等方面的个性原因:
1.我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仍处在摸索阶段,其理论研究基本上借鉴美国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相关理论,与实际国情、行业特点结合不够。在《配套指引》出台之前,相关法规政策条例倾向于定性描述,缺乏具体标准,没有实务操作指引,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和客观评价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监事由上级任命,且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成员高度重叠,企业内部人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经营权得不到有效的监控,容易产生、等现象,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健全。治理结构不完善是阻碍国有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根本性问题。
2.没有风险文化,缺乏风险意识。没有风险文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就失去了灵魂,缺乏风险意识,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源。风险管理意识不足,一方面风险意识淡薄,投机心理、侥幸心理比较重,另一方面求稳心态较重,经营偏保守,注重规避风险,而不是管理风险,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并利用其发展机会。
3.企业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评价,并根据测试评价结果及时修订。内部控制评价是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行之前,一定要对其完整性、有效性、符合性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完善。然而,许多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制订过程中,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对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进行评价,更没有随着国家政策调整、经营业务拓展,对内部控制制度及时修订。这是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根源。
4.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缺位。长期以来,对企业员工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以目标利润、经营规模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相关指标的综合考察,激励约束机制缺位,直接造成企业制度没有执行力。
5.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人才。内部控制制度制订合不合理、能否有效执行、监督评价能否公正客观,都取决于人的素质水平。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知识新、阅历广、综合型,而企业普遍缺乏这样的人才。
四、对策与建议
1.认真学习好、贯彻好内部控制规范。国有企业要认真学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根据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关法规政策条例,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订适合、适度、适用于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手册》。这对于指导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促进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进一步规范、有序运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完善法人法理结构,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法人治理结构由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和全体员工组成,是内部控制环境的核心。规范各责任主体的职责权限,保证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制衡。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实施,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同时,企业应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文化,加强团队协作意识,为内部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构建企业、注册会计师和有关监管部门三位一体的内外部监督评价体系。国有企业应该建立由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统一管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赋予审计委员会监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职能,授权内部审计机构监督评价职能,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将内部控制审计范围覆盖企业内部控制整体,而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也可以将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进行整合审计,提高审计效率;财政部等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和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监督检查,同时协调监管政策,规范监管口径,形成有效监管合力。
4.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国有企业要建立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与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制度,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利益约束驱使企业全体干部员工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和风险管理。另外,要建立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对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提高制度的威慑力和执行力。
5.运用风险管理方法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形成“自我免疫机制”。国有企业应致力于建立风险导向型的内部控制体系,即围绕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并针对各个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点,区分关键控制点和非关键控制点,再根据企业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将风险控制点层层分解到岗、到人,从而构建出贯穿于整个企业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结合企业的风险偏好,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从而指导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防止错误和舞弊,提高效率,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评估和分析的产物,是企业进行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是风险管理的支点;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基础上,而内部控制的实施经常运用风险管理的的方法。建立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对现代企业来说,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离不开权责利相制衡的体制保障。只有保证内部控制监管的独立性,明确高管层的责任,实现管理层与内审机构的相互监督,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形成“自我免疫机制”。
6.注重内部培养和外聘选拔,提高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首先要熟悉国家和行业法规政策、企业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其次要讲政治、懂技术(计算机运用技术和审计技术)、善沟通、会理财,具备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要注重内部培养和外聘选拔相结合,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是现代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国有企业只有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持续优化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制度规避风险、机制控制风险,责任降低风险,才能为风险管理奠定扎实基础,才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才能在当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经济竞争中持续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一、前言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近年来,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企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再加上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这一切因素都给国有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国有企业由于经营风险而遭受严重损失的例子并不鲜见,例如石油投资海外石油衍生品业务造成12亿的巨亏,中铝公司投资亏损80亿美元,中司投资摩根斯坦利和黑石集团,也造成60亿美元的亏损,这些数字触目惊心,充分暴露出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样,纵观国外,美国安然公司、法国兴业银行等跨国企业都因为内部控制失效导致重大损失,甚至企业破产倒闭。因此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息息相关,风险管理是企业针对潜在的风险所采取的所有控制手段的总称,内部控制是对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无论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都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密切相关,二者的性质和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保证企业经营中的资产安全、信息真实可靠,经营行为合法有效,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国有企业内部往往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的监督权利受到抑制,甚至形同虚设,监事会的成员也大多是企业内部人员,且与企业存在紧密的利益关系,缺乏独立性和公平性,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起不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在国有企业内部,董事长和经理同时兼任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企业的决策权、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部分素质不高的国企掌权者,会利用控制权威自己谋私利,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内部人控制”的问题难以解决。
(二)风险控制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处于国家的政策庇佑之下,企业的经营行为由国家财政担保,甚至一些垄断性国企依靠垄断力量,排斥了民营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进入,在市场中一家独大。因此国有企业普遍缺乏风险意识,也没有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内部也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构,没有对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在风险发生时,没有风险处置预案,不知道如何积极应对风险。随着国企改制的不断进行以及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国企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很多国企走出国门参与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由于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和制度,结果带来严重的亏损。
(三)信息沟通不畅。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是内部控制所不可或缺的,良好信息沟通机制可以提供企业经营中详细、全面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交流,制定出符合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企业内部摒弃了传统的手工处理信息阶段,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账务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一些国有企业内部,由于缺乏合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的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导致内部控制的失败。例如在中航油原领导陈久霖案例中,企业内部严重缺乏沟通机制,董事会对陈久霖炒作期货的行为毫不知情,最后酿成苦果。
(四)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国有企业内部大多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由于对内部控制理解不到位,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工作设置上存在着种种问题,监督流于形式,不能有效保障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有些企业内部审计部分隶属于财务部门,缺乏独立性;有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的专业性和责任感比较欠缺,不能满足内部审计的需要;有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责弱化,仅仅负责会计账面审查的简单的工作,在内部稽查等工作上鲜有成效。
三、完善国有企业风险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一是加强董事会建设,在组织机构设计方面要弱化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杜绝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交叉任职董事会要下设决策与监管支持机构,要充分发挥战略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在内部控制手册以及公司章程上,要明确董事会及其成员的工作职责、权利义务、任职资格和法律责任。二是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国有企业应聘请技术、法律、财务、审计、管理等外部专家担任独立董事,建立独立董事考核机制与独立董事问责机制,使独立董事真正独立于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
(二)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企业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国有企业应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企业的风险因子,确定企业的风险容量,评估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对已发生风险的应对能力,以及有可能的获得的收益。国有企业在执行风险内部控制政策时,应当建立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综合运用企业财务、人力、信息系统等资源,充分运用各种定量、定性技术分析方法,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监控,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事项发生时导致企业的损失。
(三)营造风险内控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的导向和约束功能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正如一句老话所言“良好的道德成就优秀的企业”。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人参与的过程,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减少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成本,使员工自觉自愿的遵守内部控制政策,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管理控制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应当通过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为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而担忧,为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意识的防范,营造企业风险内控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其能够主动提供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或采取必要的措施管理风险、有责任向上报告风险
(四)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首先,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应当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赋予相应的权力,使其能有效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起到监督评价的作用;其次,应当扩展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将审计范围扩展到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内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参与拟订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参与重大投资决策和工程项目追踪审计,还可以开展内部控制专项审计,重点检查内部控制关键点,找出薄弱环节,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最后,加强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全面推进企业建立健全经营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总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来,国有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因此构建一个规范有效、稳定运行的经营风险控制内部机制是国有企业亟需关注的。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
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为防范控制经营风险、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大部分国企的内部控制管理初见成效,主要体现在:各业务管理领域基本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业务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实施了风险控制活动;设置了监察审计部,对主要业务领域初步实施了内控制度监督评价惩处;各级人员对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升。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照国内外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理论和实践,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体系,突出表现在内控基础尚不牢固,内控运作机制不健全,没有实现信息化支持等,内控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内控基础尚不牢固的具体体现在:缺乏系统的内控政策和制度;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管理组织体系和明确的管理职责;缺乏内控管理绩效考核指标和流程体系;没有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风险分析和预控;尚未形成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内控管理运作机制不健全的具体体现在:业务管理领域缺乏明确的风险自我控制机制,目前只停留在零散内控管理阶段,管理水平和内控效果参差不齐;缺乏风险战略管理机制。未设立风险战略管理机构,无法统筹管理各部门内控管理工作,无法对全局性重大风险进行综合分析控制。内控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内控效率不高,无法实现在线精细化管控。内控管理的缺陷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完善、高效的内控体系,提升内控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三、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攻坚阶段,如何搞好企业内部控制,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问题。因此,建立以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为目标,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企业五要素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迅速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四、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
国有企业要按照依法从严治企的各项要求,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依法治企、规范经营的意识,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加强企业风险防范,处理好内控与发展、效率与风险等方面的关系。加大企业经济安全文化的引导和灌输,强化员工风险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内控意识的培养;规范员工行为,使其深刻认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的、意义、方法和途径;明确各单位的风险管理职责,建立风险管理的考核机制,进一步巩固风险管理初始阶段的成果,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实现规范管理和经营安全的企业目标。
五、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内部控制重点
企业要想完善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不可或缺,企业必须将风险管理的思想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做到时时进行风险管理,事事想到风险存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是整个企业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适应的组织机构。通过组织机构制定完善的风险制度以保证企业在日后行事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企业借助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可以及时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所处的风险阶段,及时不断地调整企业的应对策略,以降低企业风险。此外,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预测风险的存在,使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准备,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六、风险管控的平台和载体是内控运作的保证
开展风险管控工作以及风险战略管理、业务风险自控、监督评价奖惩、信息沟通等是内控运作机制的核心平台和载体。运作原理是: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任务,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各业务部门每季开展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制定部门风险自控计划;内部控制办公室审核汇总各部门季度风险自控计划;召开内控委员会季度工作会议研究审批后下达计划,将管控责任和具体任务落实到部门和岗位;业务部门按照计划开展风险自控改进工作;内部控制办公室每月跟踪,每季末开展监督评价,通报各部门当季风险管控完成情况,并纳入绩效指标考核;凡未完成管控任务的部门除在通报及绩效指标中予以公布外,在下一季继续实施。通过这一内控常态工作机制,有效实现风险管控的落地,形成了风险管控PDCA闭环管理,确保内部控制运作持续良性循环。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为适应供给侧改革发展的要求,不断对经营理念和经营结构进行调整,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意识,完善企业内控体系,通过改善国企内部环境、实施风险评估、加强控制、强化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措施来防范经营风险,实现有效监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二者从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
一、重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保障风险管理实施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首先应从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入手,从源头上保证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
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应强化董事会建设,弱化股东特别是大股东对董事会的牵制和控制,董事长和总经理不能交叉任职,防止管理、决策等权力过于集中。要对董事会及董事会成员的权利、义务、职责等进行详细、明确的规定,通过明确责任与义务来更好的追责。此外,国有企业应聘请专业从事法律、审计等工作的外部人员来担任监事会成员,防止企业内部成员主导监事会,削弱监督职能和作用。
二是要强化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仰仗“垄断”地位,一家独大,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因此,国有企业要自如的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从管理层而言,管理层要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快速准确的识别潜在的风险,根据企业的经营生产情况,评估风险发生的几率,同时要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当风险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快速执行风险内部控制政策,将影响降低到最小水平。从员工层面而言,企业要营造风险控制的企业文化氛围。风险管理离不开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参与。国有企业应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员工对内部控制政策的自觉遵守和执行,主动提供风险管理的信息并及时上报风险,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政策的有效性。
三是要实行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审计。国有企业要注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配备专门的、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在充分的职权范围内对内部控制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不能只局限在财务的审计范围内,应扩大到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和活动,开展内部控制专项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和领域进行评估,确定内部控制的效率。
二、规范内部控制执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要有效防范风险,保证和规范内部控制的高效率执行,必须不断规范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一是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多部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政策的出台,着重提到了企业要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和理念出发,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国有企业应根据相关政策及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及时的进行调整和规范。在开展经营活动时,要坚持内控优先的原则。
二是要加强风险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信息沟通与交流体系是实行内部控制实行的必要条件。信息化程度将直接关系着企业能否第一时间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或识别。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应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等技术,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业务范围、地域划分等情况,建立自身的信息沟通体系。加快建设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渠道,从而使信息传递与交流更方便、更快捷,提高内部控制信息的传递速度
三、强化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加强风险管理评价
通过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可以确保内控控制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首先,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国有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应结合企业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和财务总监三者之前的职能,监督机制中的人员应独立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通过行政上的交叉控制,形成三者的合力,有效的实现监管的职能。
其次,要强化监督职能的履行。作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监督部门和机构,要在职责范围内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对内部控制制定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形成评价报告。可要求企业根据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出具审计报告书,提高国有企业风险信息的可靠性与透明度。
再次,要加强外部监督管理。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主体有政府纪检机关、外部专业审计人员等,外部的监督可以督促企业在阳光下合法、合规的经营。而良好的外部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降低腐败等风险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也同样面临着各种风险的压力和威胁。国有企业要保持发展的优势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国有企业必须保持较高的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的要求纳入内部控制体系之中,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而达到降低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实现有效经营管理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4-0075-04
一、引言
石油天然气开发是高新技术密集、多工种协同的复杂作业,包含着技术、经济、商业、组织和政治社会等综合性风险。在国际油气市场上,作为外国投资方,一般追求的是投资项目在投资期的财务价值最大化。投资项目的财务价值等于项目预期净现金流按投资方拟接受的收益率进行折现的价值,即对商业储量、开采曲线、资本支出、作业支出,以及合作分成条款所进行的识别和财务量化。因此,要实现项目财务价值最大化,除有良好的油气收入外,更要有有效的投资支出策略。原因在于,对于项目油气收入,主要受市场基准价格(如国际原油基准价的WTI、布伦特、迪拜&阿曼价格)决定,企I缺乏自主定价权;而对于投资支出,实质是对风险的综合权衡,包括资本支出和操作成本,则可以由企业进行控制。因此,油气项目预期财务价值的实现必须采用有效投资风险控制方法。
A集团作为一家省属国有企业,是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综合开发、深度转化、高效利用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集团一直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油气权益。自2008年开始,集团在泰国、马达加斯加、中非、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开展近10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但是,截至目前所有项目实际投资完成率不足35%,油气商业化产量比例不足20%。除受近期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影响之外,长期以来如何对海外项目进行投资风险控制则是其中深层次的管理原因,是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海外项目投资风险控制流程与原则
(一)项目投资风险控制流程
对于油气开发投资项目,按照决策与开发流程,一般可划分为项目发起(识别投资机会)、项目可行性选择(提出解决方案)、项目定义(决策完成)、项目实施、项目后评价五个具体阶段。其中,前三个为项目价值判断环节,后两个为项目价值实现环节。
1.发起阶段。即识别和启动一个新项目是否有投资价值的环节。在这一阶段,通过前期项目情况资料的收集,了解拟建项目的基本特征,如投资区域、预计储量、投资总额、投资进度等基本指标,通过对技术、经济、商业、组织和社会等风险的基本判断,决定是否进一步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
2.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是进一步评估前期确定的战略及方案的可行性,判断其能否足以支持项目进入概念选择阶段。为了使可行性研究具有科学性,需要投入充分的人力和时间进行全面风险分析,而且风险评估采用的数据质量是最关键的。通过结合项目前期投资进度以及投资环境、投资谈判等情况,实施与原定可行性方案的比较分析,重新了解原预可行性方案是否周全,事先预计的投资合作困难与障碍是否充分。这一阶段需要重新有效识别投资项目,并具备充分的资料进行最佳论证和选择。
3.项目定义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在最终决策前,项目风险及价值评估材料是否齐全,是否已经建立了所有计划、战略、协议、机构、资源及系统,以及何时以最佳方式启动项目实施。即需要重新评估是否选择了最佳方案,所制定的计划是否恰当,并判断是否需要对油气开发方案做出适当修正。项目的投资方案在这个阶段全面产生,风险评估更加细致,项目价值财务风险应控制在10%左右。
4.项目实施与后评价阶段。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国资发规划〔2005〕92号)中指出:项目后评价一般是指项目投资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它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和全面系统回顾,与项目决策时确定的目标以及技术、经济、环境、社会指标进行对比,找出差别和变化,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得到启示,提出对策建议,通过信息反馈,改善投资管理和决策,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二)风险控制原则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从项目风险控制的内容上,包括技术、进度、HSE(Health-Safe-Environment)、社会绩效以及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目标(如声誉等)。其中,技术风险是最突出的,如地层和地面技术、规模、基础设施、HSE等[1]。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遍接受,HSE对人、资产、环境、声誉等风险控制不当都会造成项目财务风险或失败。在风险控制程序上,包括鉴别风险、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制定并执行风险应对措施,以及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评价和再评价,从而全面控制风险。
2.主动控制原则。主要包括:(1)建立完善投资决策制度体系。基于资源战略或商业价值目的,研究国际环境和企业条件,尽快制定完善全球范围或区域内统一的《投资决策手册》、《风险管理手册》等投资制度。(2)作好规划、计划和预算,及时修订投资方案。根据A集团战略规划,制定年度投资规划和项目可行性分析,并对已落实的投资项目实施全面预算管理。(3)强化信息流通。特别是工程技术、税务、资金、法律等部门的协作及专家团队的支持,确保项目风险的有效管理。
3.动态控制原则。根据项目开发程序,投资支出的动态调整分别为投资估算(可行性研究及商业开发书)、概算造价(初步设计)、修正概算(技术设计)、开发方案设计(预算造价)、招投标(合同价)和实际投资(竣工验收)。相关投资支出的偏差控制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实施动态控制:(1)组织措施,如金额大小由董事会或依据授权进行的组织核准。(2)管理措施,如预算管理、风险管理、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等。(3)技术措施,如采用先进钻井技术的应用。(4)经济措施,如追加投资与融资计划。
4.重点控制原则。由于投资确定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开发成本的主要风险来源于建设前期和设计过程,其对投资成本的影响最大,达到75%~90%。也就是说,如果前期项目价值鉴定阶段是成功的,即使价值实现的执行阶段不是完美运行的,项目也能取得较好的价值;反之,前期不成功,即使后期卓越运行,也不可能取得好成果。
三、投资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
油气开发项目投资支出按性质分为固定资本投资和操作成本。其中,固定资本投资按阶段分为勘探投资与开发投资,勘探投资主要是地质油气藏评价工程投资,由物化探、钻井、录井、测井、试油、综合地质研究投资等组成;开发投资包括钻采工程和地面工程,具体包括开发准备费、气井投资、地面设施及集气管线投资、其他投资(如管理费用)等。操作成本则包括油气生产环节发生的人工工资、福利费、动力费、燃料费、材料费、措施费、外协费等。因此,项目的投资控制,既要控制投资支出,也要控制操作成本,需要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连续进行[2]。
(一)投资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风险与控制
1.投资估算风险
在项目(预)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风险见表1。
对于海外油气项目,在勘探阶段,要特别考虑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在开发阶段,要侧重于经济风险、组织风险和商业风险。这些风险是项目规划和设计的重要考察因素,其评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投资估算的精度及可行性研究的结论[3-4]。油气勘探开采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设计,尽管设计费只相当于项目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设计质量对项目投资的影响可达到75%以上,因此是投资控制的关键环节。在风险衡量方面,特别要注重除定性识别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定量分析[5]。
2.投资估算风险控制
投资估算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以下资料与数据的可靠性:(1)相邻完工区块工程资料和实际造价资料。如搜集分析当地石油公司投资管理手册,同时应结合A集团投资项目评价的规定等。(2)投资估算标准指标,包括价格、汇率、利率、工艺材料参数等计价标准。在种类上可以设计全球统一应用指南和区域统一应用指南。其中最重要的是预计项目收入的油气产品价格,如筛选价格、评价价格、高价格和短期价格等。(3)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通常采用UTC、VIR(NPV)、IRR等财务指标。单位技术成本(UTC)是指投资总额的现值除以总商业油气产量,是产出单位产量所需的成本,是对比不同方案投资估算竞争力的重要指标[6];VIR是投资回报率,表示投资所产生价值的比率,等于项目NPV除以投资总额的现值(包括勘探开发支出和操作成本支出),是投资盈利能力的指标;IRR是名义价值现金流的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
(二)投资定义阶段:投资概算风险与控制
1.投资概算风险(表2)
在油气项目技术设计阶段,基本决定了项目投资总额的35%~75%,因此投资概算控制是油气项目投资风险控制的重点。
2.投资概算风险控制
投资项目价值最大化的最佳时机是项目投资流程的前三个阶段(可行性评估、选择、定义),以做好项目价值判断工作。因此,要在项目的前期阶段,也就是项目开始实施之前,用足够多的时间,聘用具有足够技能的人员,正确评估项目机遇,确定项目的价值驱动因素,鉴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调整所有与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关的目标,并取得高质量工程交付成果(油气开发方案、资产参考计划、合同策略、项目执行计划、设计基础)。重要的是,在完成投资决策之前必须具有足够的资金展开这项工作。根据机遇的具体情况,为完成一份国际水平的研究结果,大约要支出项目10%~20%的费用。
同时,进行项目健康检查。这种检查,不仅要量化比较油气开发项目案例和常规项目指标,还要通过评估项目关键指标,来评估前期工作的完整性和质量,包括保证项目交付时间表。
最后,在最终投资决策阶段,提高成本估算的精确度至5%。该精度估算结果作为项目支出的目标,用作开发阶段的经济分析基础以及制定预算。
(三)项目投资执行阶段:投资预算风险与控制
1.投资预算风险
项目投资预算的主要风险如表3。
2.投资预算风险控制
(1)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再评估
由于油气投资项目周期相对较长,地质勘探、产能建设风险等特征,集团每年应实施对国际投资合作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再评估,确保投资项目能够动态适应投资环境、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变化。其基本原理是,每年对已施工项目重新假设为新的机遇项目,重新进行基于现状的价值评估。
第一,可行性研究阶段,要结合拟投资项目前期开展情况,重新了解所发起的投资项目的基本特征是否发生变化,如投资区域、投资总额、投资进度等基本指标与初始评估报告的差异,并与合资方重新评估项目目标及期望值。最后得出是否参与以及能否成功实施项目的再次评估结果。
第二,方案比选阶段,要结合项目前期投资进度以及投资环境、投资合同等情况,实施与原定可行性方案的比较分析,重新了解原定可行性方案是否周全,事先预计的投资合作困难与障碍是否充分,是否发生变化。进一步评估前期确定的战略及方案的可行性,判断其能否足以支持项目进入方案必选阶段。
第三,项目定义(开发方案制定阶段)要结合前期勘探、生a开展情况,重新评估是否选择了最佳方案以及为了成功完成油气投资项目所制定的计划是否恰当,并判断是否需要对油气开发方案进行适当修正。
第四,项目投资决策与实施阶段,要重新评估确保成功实施项目的各项条件是否齐全,是否已经建立了启动实施项目的所有计划、战略、协议、机构、资源及资金等成功实施项目的所有工作内容。
(2)投资总量规划
第一,以油气业务量为标准的下年度零基预算。零基预算不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而是以零为出发点对各个项目进行预算,以便排除过去的影响和干扰,仅考虑预算项目在未来预算年度的重要程度、支出和收入等,全面以“零”为起点预算所有业务活动。
第二,与年度零基预算结合的3―5年期滚动预算。在编制项目下年度零基预算的同时,应基于当前形势对未来3―5年的储量、产量、人员、投资、成本及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做出最新估计,形成长周期滚动预算。这种长周期的滚动预算可以及时了解项目动态,达到投资监管的目的,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调整或控制措施,确保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
第三,基于学习曲线的滚动开发。学习曲线也称为经验曲线,是随着产品累计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会以一定的比例下降。对于油气开发这样动辄数十亿投资规模的项目来讲,前期的开发建设费用不仅仅简单地意味着开发建设的投资多少,同时也直接决定着项目建成后的运行及维护费用的高低。如国外项目经常采用的滚动开发模式,即将前期开发取得的收入用于后续的开发投资,就体现了对整个项目的地质条件、储量情况、储层特点等“学习”后再投资的特点。
(3)投资支出实时监控
一般采取每日成本管理办法。每日成本管理办法包含:第一,了解成本过程,即在适当人员参与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每日成本跟踪报告,及时准确地掌握各项费用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第二,理解成本过程,即通过公司成本报告,将每日成本与月度预算相关联,并与客户、供应商等对费用缺口/浪费进行沟通,明晰每项花费的因由。第三,管理成本过程,即各业务部门在掌握准确成本信息的前提下,通过超前成本思维,将原计划承诺的预算与可参照的预算进行不断对比,以期对以活动为依据的预算进行不断改进。
(四)项目后评价阶段风险与控制
1.项目后评价风险
项目后评估是针对项目地质、油(气)藏、勘探特点,结合项目投资主体的实际情况,兼顾项目所在地区、社会和国家利益,以项目目标、过程、效益、持续性评估为主。具体是以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预算为基础,然而将勘探支出、开发支出、管理费预算等逐一与竣工实际数据进行对比,总体评价项目价值的获取情况。在决算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是否从项目中学到了基本经验、是否实现了预期投资成果(实际成果与集团投资方案相对比)以及是否将所学的经验应用或传播。
2.项目后评价风险控制
对于投资项目决算风险,需要进行关键指标对标,如NPV、固定资产支出、可采储量、产量预测、计划及实现进度等。同时,找出可以实现项目最大价值的未来机遇(地层、油藏、监控、设施优化、油藏管理、未来开发等)以及相应的投资控制策略。
四、结论
对于海外油气项目来说,与项目相关的储量、技术、管理、市场等都存在风险。从投资风险与价值实现角度分析,可以将项目的投资过程划分为价值判断(即决策阶段)和价值实现(运营实施)两个阶段。具体的,在投资决策中,应以价值为中心,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应用项目管理方法,以项目决策(而非工作内容)为出发点;在项目实施中,对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通过投资预算、学习曲线、每日成本管理及后评价等,保障项目的价值实现。因此,这个从项目决策到最终执行和价值变现的整个过程是将所有商机从最初构想到最终变现成熟的过程,其中项目决策过程对价值实现尤为关键。
作为省属国有企业的A集团,在当前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同时应国资委对国有企业推行的EVA考核的要求,在海外油气项目投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基于EVA的投资决策和风险评估。特此提出以下建议:(1)根据特定项目,建立全球投资风险控制制度,定义油气项目风险集,形成项目价值―风险规划。描述对未来现金流、盈利能力、持续生存有影响的相关风险,建构相应的风险集。在风险集内,就销量、价格、汇率及其他各种风险因素对未来现金流的波动影响,加以概率分布描述,明确项目整体的潜在风险和价值影响。(2)根据集团风险容忍度,评估优化总风险。风险容忍度是投资者对项目风险的最低忍受程度,或最低项目价值边界。在技术上,若风险容忍剩余,则通过增加杠杆来减少股东投资比例;若风险容忍不足,则通过滚动开发、增加净收益留存等措施增加股东投资比例。(3)多职能部门应主动管理风险,提升项目价值。通过有效的知识提升,整合专业技能及技术工具,协调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加快工作流的盘旋上升,帮助项目组做出关于风险与机会的关键性决策,实现人员、商业流程与技术的最大整合。
【参考文献】
[1] 贾承造,杨树锋,张永峰,等.油气勘探风险分析与实物期权法经济评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4.
[2] 殷爱贞.我国油气勘探项目投资决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 王c,张宝生.基于经济效益的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风险分析――以中亚地区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3-2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国际市场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为了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与业务,纷纷通过投资控股、合营、联营以及海外投资等方式,来转变自身的经营方式,寻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也在不断调整升级自身的经营模式。
一、国有合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风险
当前国有合营企业虽然比较注重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及重要性,但在内部控制的实际推进执行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风险。
(一)内部控制执行不力,没有较好的内控环境
按照现代企业规范管理的要求,合营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合理、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在企业得到有效执行,但由于国有合营企业的业务及结构相较于其他企业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在实际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与事项,导致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就目前而言,合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营企业要想打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需要建立有效合理的企业治理机制,确保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严格依法依规履行各自的职责权限,避免控股股东干预经营层管理事务,然而纵观当前大部分合营企业并未实际做到这一点。第二,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包括管理层在内的企业全体员工,按照要求与标准共同参与实施,而在当前,部分国有合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全体员工中推行不到位。第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不够合理,内控制度的业务流程存在问题,此类问题导致员工在按照内部控制流程工作时可操作性不强或按流程操作时效率太低,业务开展也就不按或不能按流程操作,具体操作起来相对随意,最终导致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业务的合法性、经营的有效性等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第四,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监督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管理层干扰,不能发挥最大的监督作用。第五,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发挥应有的职能。
(二)对内部控制风险认识不清
当前国内市场中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的形式下,企业的发展多多少少会受到国际形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影响与冲击,在此情况下,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程度也会逐步加大。
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合营企业在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方面比较欠缺,现阶段仍有许多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意识仍然停留在以往的观念上,对企业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挑战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风险管理意识,导致企业在运营中不能很好应对各种突发的风险与问题。
(三)缺乏较强的风险应对能力
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通常会面对政治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保密风险、信息风险等。
面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风险问题,现阶段部分企业缺乏先进的理念和长远的发展目光,缺乏具有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意识与方案,不能较好的对业务范围内的风险问题进行识别、分析,也就无从制订应对风险的措施,无法有效将风险降到可以把控、应对的程度。
二、强化国有合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当前国有合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下总结几点强化的建议及对策。
(一)健全当前的内部控制机制
1.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及抵御能力,确保企业有序、健康、长远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2.要进一步提高股东规范运作意识,促进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规范化运作。另外,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细化监事会工作制度,明确监事会职责,完善监事会的来源与专业构成,并对监事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责任追踪和奖惩制度,使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3.要定期开展内部控制测试工作,企业可以聘请第三方内部控制专业咨询机构,围绕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的目标,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业务层面采用跟单作业和关键控制抽样检查的方法对执行层面符合性情况进行测试,企业层面采用检查、访谈、问卷分析等方式进行测试,查找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专项整改,属于内控设计的问题,定期修改内控制度,属于执行的问题,责成相关岗位落实整改并定期跟踪复查。
(二)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及风险应对能力
1.国有合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这也是建设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前提。国有合营企业可以在企业文化中适当添加风险管理的内容,在日常工作规范与业务操作环节反复强调风险意识及应对风险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了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企业员工才能正确意识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才能有效推进企业风险意识在内部控制工作中的落地执行,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发现风险、上报风险与应对风险,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2.企业要切实提升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与应对方案。企业可以通过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与评估,根据风险的等级实施分层管控,使风险管控发挥最大的成效。同时,要提升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企业要定期举办培训学习活动,提高风险管理人员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风险判断力,使其通过自身的丰富经验与掌握的先进理念、技术,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及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在企业内部监督环节中,内部审计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有合营企业要充分运用内部审计的监督手段,通过对风险控制点、风险控制方法和效果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保证风险控制的实施效率和效果。
1.企业需要制定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制度,并将审计工作的重点适当偏向降低企业风险、应对潜在风险方面。另外,企业需要确保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性,真正落实审计委员会制度,严禁任何人、任何部门直接干预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审计的权威性。对内部业务部门,需保障在各项业务活动中,严格遵守内控制度,确保管理规范、风险可控;对内部财务部门,则需要保障其搜集整理的相关信息真实可靠,并对企业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以真实反映企业的具体运营情况。
2.企业监事会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针对董事、管理层及财务等重要岗位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企业要定期聘请第三方独立机构对企业的财务事项、重大事项、关联交易、内控工作等进行外部审计,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独立审计不受干扰。
三、结语
在当前经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国有企业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将成立国有合营企业作为其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举措。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保障业务流程的规范性、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及真实性,还能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洁.浅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知识经济,2015,16:93-94.
[2]孙艳兵.全力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国有上市企业风险管理评估[J].财经界,2010,12:65+67.
[3]张根明,张树银.我国矿业上市企业风险管理实证研究[J].矿业工程,2011,02:3-5.
二、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安全风险管理与传统的安全管理相比,更加先进,在管理模式和管理特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传统的安全管理重要是以事后管理为主,属于经验型管理,注重对于安全责任的追究;而安全风险管理则强调事前管理,重视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通过风险的评估和预防,对关键问题进行治理。
安全风险管理实现了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的相互结合,比安全管理具有更加广泛的管理范围和更加全面的管理内容,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乃至消除安全事故,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安全风险管理主要是从全局角度出发,对系统安全的观点进行明确,在国有能源企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1]
从目前来看,在国有能源企业中,安全风险管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当前,许多国有能源企业管理层尚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节约成本方面考虑,没有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也没有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这使许多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进而导致企业面临着极高的财务风险和安全风险。
(二)缺乏内部管控制度
很大一部分国有能源企业并没有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或者没有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内控制度的构建。要想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许多企业认为健全内控制度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因此并没有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缺乏良好的制度保障。
(三)缺乏制度有效执行
要想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如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推行力度等,如果仅仅构建了相应的内控制度,但是缺乏有效的执行,内部控制就会沦为空谈,无法发挥实质性的作用。[2]
三、企业风险管理方法创新――以贸易为重点
(一)控制下游企业,稳定公司管理
对下游优质企业的控股和兼并,能够进一步提升国有能源企业对于能源市场的掌控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对下游产业的控制能够保证资金的通畅性及安全性,了解目标市场的发展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取得经营战略上的优势。同时,还能够影响后续生产状况,提升能源供应的计划性,实现以销定产,稳定能源供应链。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混合所有制经济进行了确定。这也使得能源企业的合作对象范围有了很大的增加,通过对下游企业的控制,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二)加强物流建设,增强公司流通能力
通常来讲,能源企业的贸易不仅交易额巨大,而且交易周期相对较长,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从风险管控角度看,应该强化对于物流链的管理和监督。国有能源企业应该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物流基地的建设,强化对于物流链的掌控能力,对货物的存储和转运进行严格控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物流基地进行建设和管理,能够在实现传统物流功能的基础上,提升物流的效率,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同时,物流基地的建设还能够发挥相应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保证自有货物安全的前提下,方便对货物的流向进行控制,提升经营范围。不仅如此,加强物流建设,通过多方战略合作,甚至能够形成相应的交易中心,影响市场,争取更多的行业话语权。[3]
(三)把握金融工具,控制资金成本
国有能源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在资源、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对资金流的运作进行把握和控制,在积累资金的同时,发挥信用优势,并结合金融杠杆,通过参股银行或者收购证券公司的形式,设立相应的财务公司、保险理财公司等,实现资金运作方式的多样性。可以开展资本融资,利用国家信用评级,发行相应的票据和债券,降低融资成本。应该进一步利用金融工具,开发各种金融产品,组织与协调物流中的资金运作,减轻企业经营中的资金压力,帮助上下游企业加快资金流转速度。另外,可以利用期货等金融工具,对市场风险进行规避,减少经营风险。[4]
(四)拓展企业海外业务,增加市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快速增长,主要取决于能源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自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的进口量在世界石油出口总量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国有能源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贸易伙伴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针对我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面对能源供需矛盾,国有能源企业应该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通过技术研发以及自主勘探,对海外资源进行拓展,从源头上稳定能源产业链。
(五)开拓新领域,加快产业布局
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保障能源的可靠供应以及能源价格的稳定性。而现阶段,单纯依靠进口的能源形势很容易受到能源出口国政治经济局势变动、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等的影响,并非长久之计。对此,国有能源企业应该开拓新领域,加快新能源的产业布局,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改革,提升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将发展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促进消费、带动竞争的重要切入点,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是企业日常业务处理和会计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业务处理和会计发展都离不开财务人员的影响。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加大,财务人员需要职业判断的事项也不断增多。全面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增强财务风险控制和防范的能力,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对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财务会计基础比较薄弱,数据敏感度不够
老财务人员的会计基础非常扎实,对借贷理论和勾稽关系运用的很严密。着眼于细节处,用内控的角度处理实务。日常的工作多以核算为主,财务分析涉及较少。随着财务信息化软件的普及,计算机核算代替了手工核算,财务人员无需把大量的精力应付在日常的核算工作,多需要在核算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财务分析,找出内控的不足,进行改正。由于不需要进行具体的核算工作,就是按照运用既定的借贷理论去处理日常业务,对数据内部的勾稽关系缺乏一定的了解,往往不愿意更深入地去了解相应的业务原理。对数据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只追求获得结果,不追求获得结果是否准确。比如:支付相关费用,取得内部用款申请后就直接列支到费用中,不追踪收款单位发票开具与否;收取一张客户支票,不管这张支票是远期还是近期,支票到期是否可以获得兑付等。
(二)财务管理水平偏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
当年,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在不断变化,国家信贷、外汇政策、汇率和通货等,都成为影响企业财务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对由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因素敏感度不够或者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预见,相对财务管理基础偏弱,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有些不足,反应比较落后,隐藏了很多的风险。比如:对产品毛利降低进行分析,不分是售价变动还是成本变动的原因,感性判断为成本增加,原因笼统描述为领料成本扩大,至于为何扩大,就表述为产品更新版本等原因,并不区分是材料成本浪费还是技术造成领料成本提高;为了解决生产周转资金需求,公司进行了短期贷款,但短期贷款节节高,导致资产负债率偏高,财务风险偏大等。
(三)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
企业内控控制体系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等而建立。领导层从一开始就不重视内控体系的顶层设计,往往是为了应对上级或者外审机构的检查才建立起来,公司所有的业务环节不一定全被覆盖到,业务处理过程中就怕流程多,能够简化进行简化审批流程;虽然搭建了内控制度,从内容上看也是非常严谨的,但如同虚设,走形式,执行率不高。在缺乏规定流程情况下,业务照常进行。比如:用款申请单上缺乏部门领导签字就付款;采购入库单上制单员和复核员为同一人;岗位职责中,出纳负责取得银行对账单,核对银行日记账,并编制银行余额未达事项的调节表;带款提货时,仅凭内部用款申请就付款,没有及时取得采购合同等。
(四)风险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虽然认识到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但对风险的重要性了解不足,对风险的后果认识不足。(1)资金风险方面:为了保证企业全年的经营净现金流指标,在应收账款和存货都居高不下情况下,每个月度依旧采取量入为出原则,导致应付账款升高,时间较长账龄的应付款增大,企业面临诉讼的纠纷事件也猛然上升;随着应收账款的提高,由于没有及时建立客户信用等级档案,容易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可能是3年以上,也可能是5年以上,只能成为坏账。同时因为证据不足,该应收账款只能全额计提坏账,不能核销,长期挂账,成为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2)税务风险方面:国有制造企业成为很多地方的纳税大户,增值税等纳税额很高。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企业人员接触的就是开具发票,收取发票和抵扣发票等,鉴于增值税发票的可抵扣性,给客户开具增值税发票和收取供应商发票是比较常见的业务。但时常发现有:企业把发票快递或者其他方式给客户,但客户说没有收到,而企业也没有留下快递或者发出的依据;供应商发票虽然开具给企业,但一直保留在采购员手上,如果采购员一更替,容易造成该发票由于过期而无法抵扣;供应商开具发票,并把采购发票快递给原先业务人员,但企业对接的业务人员已经辞职;进口元器件,由于无须马上支付款项而暂时没有认证抵扣海关增值税票,直到超过抵扣期导致无法抵扣,而且金额较大。
二、财务人员风险防范和控制应采取的措施
(一)夯实会计基础工作
国有企业财务人员,大多为80.90年代的青年,会计基础比较薄弱,可通过几方面打好基础:
1.从原始数据的制证、凭证的复核、记账、结账、对账、银行余额调节表的核对一直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每项工作,都要做到准确性第一、及时性第二。只有数据工作做扎实了,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分析报告才会客观可信。
2.围绕规章制度和日常容易出错业务,可采用定期答卷考、抽查考的方式来进行,增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基础。
3.现在财务人员都是工作急需情况下上岗,对生产制造业务流程很不熟悉,处理业务过程中容易按照人家怎么说就怎么做,一旦情况变化就不知所措。可采用不定期去车间、生产部门和经营部门实习,了解业务流程,尤其对采购、成本和销售岗位财务人员都有很大帮助。
4.企业准则在不断更新,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财务人员可通过外部培训方式提高财务人员技能,从而应对日益复杂的业务。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效益
做好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内控制度的顶层设计,打造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内控体系,加强内部管理,从制度上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和规范。
1.建立完整的会计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办法、票据交接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差旅及报销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办法、、内控基本规范-销售与收款、内控基本规范-采购与付款、内控基本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基本规范-成本费用、内控基本规范-存货、内控基本规范-税务管理等。只有不断补充完善制度,财务工作开展才能得到保障。
2.建立和规范财务风险分析制度,包括年度梳理各类分析,月度风险小汇总、季度风险大汇总、季度经济活动及风险分析、年度财务风险及总结报告,对各类风险进行跟踪分析,包括强弱程度、建立风险库等。
3.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用之有效
财务人员日常业务中要考虑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因素,对预算外使用的资金,一定要在合理评估的前提下,符合一定的审批流程,从而保证企业资金管理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使用;对于长期应收应付款,要重点管控,并合理利用银行信用,不影响生产周转,尽快资金回笼;实行收支两条线,在年度预算情况下,编制季度、月度资金计划,及时反映资金动态,对偏差度较大项目及时纠正预防。
4.加强预算管理,确保获得预期收益
全面预算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一大工具。按照成本效益原则编制预算,体现可控性,预算目标要进行分解,并落实到部门,提高执行效率。多角度,多层面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监督和考核,提高预算执行率,提高企业的应对能力;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对预算方案,区分轻重缓急,区分优先原则,分解落实进行,确保费用发生的合理。
5.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高效益
区别以前从采购环节才考虑成本的控制,采用产品成本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从设计开始就重视成本的控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推进目标成本和责任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月度、季度分析比较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距,寻找是量还是价造成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案;按照会计准则确认收入和成本,规避财务风险。
(三)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培养加大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成功实现风险分散和转移
企业很多业务环节存在着财务风险,包括任何一个工作失误也会带来财务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全面系统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1)在人员配置上: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预防;培养负责的员工,调动相应的主观能动性,是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关键;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鼓励职工对企业存在的风险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极好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2)在数据利用上:以企业预算、生产经营计划及财务数据为依据,利用财经理论,采用数学模型等方法,通过计算机对大量数据的处理,采用横比、纵比等方式,对于异常值及时进行预警。这些指标也可包括两部分:采用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作为补充的方式,对指标定期不定期进行分解和测算,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可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企业损失。
(四)财务人员要廉洁自律,提高职业责任心
市场竞争给企业带来很多商机和挑战,财务人员也面临着一系列诚信问题。作为财务风险的直接面对者,要能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加强道德建设;要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加强自身岗位的优越感。要通过国家法律和财经法规及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大自身的约束,提高自身的自律;要站在内控的角度,宏观去分析经济数据后面存在的潜赢或者潜亏,提出风险规避措施,提高企业的效益;要加强后续教育学习,通过新知识的不断补充和财务人员的相互学习,增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从而实现推动企业发展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国有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部审计可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并提供合理化管理意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监督、预测咨询的作用,有助于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和对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例,探讨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的实际应用中存在重视不足、独立性较低、审计技术落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独立性
引言
国有企业在进行公司改制的过程中,为了更好更快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也引入了内部审计制度,而内部审计制度也是现代企业中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近20年的发展中取得的长足的进步但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与一定的风险,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企业更应该注重如何降低审计风险。
国有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有些国有企业不断地出现的现象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玷污了国有企业的形象,这时就体现出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减少在工作中的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国有企业中如何展现内部审计的优势,如何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如何让内部审计成为国有企业增加效益提高效率更值得探究。因此,本文将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原因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
1、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
1.1 内部审计的概念
201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把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个旨在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确认咨询活动,在评价和改善风险的治理、控制过程中运用有条理、全面的方法,协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它与企业内部其他的部门如生产、销售、管理部门一样,都是为企业服务的,只是在工作中职责不同,企业目标的完成是靠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完成的。
1.2 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相关审计风险的定义大体上包括三种:
①国际审计准则第六号文件《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审计师面对具有重大错报信息的财务报表时,发表不正确的审计意见所产生的风险。
②《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四十七号提出,审计师无意的对含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发表合适修改意见所面临的风险。
③《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十七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第十七条指出,当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重大缺失时,审计师未能发现或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审计风险受到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影响,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进行审计前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在审计财务报表中处于独立的地位,又可以划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审计当中存在一定的错报,那么该错报可能性是重大的,审计师的工作是为了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而实施审计后没有发现错报的风险。《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的工作标准2013年修订版指出,内部审计应当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的不足进行改善并提出合理化意见。
1.1.3 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
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运用抽样的方法,根据部分样本的特点来推测出整个总体的特点,但在抽样中,样本与总体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一种很难消除的误差,因此,根据样本推测总体总会形成一定的差异,根据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导致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只能认识、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但不可能消除已存在的风险。
审计工作只能依赖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评判,无法获得准确的数字,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潜藏于审计的整个过程当中,在审计中,即使内部审计人员出现了判断上的失误,但只要没有给企业造成损失而被追究责任时,审计风险只是潜在的风险。
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是很严重的,但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控制审计风险的无为控制,审计人员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和减少风险,审计人员意识到了审计风险存在可控制性,审计风险就被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目前,检查风险是可控的,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是内部审计无法控制的。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二十多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推行与发展,我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的发展还不均衡,进展速度也显得十分缓慢。中国的内部审计有别于西方国家的,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源于公司风险管理的需要,但我国被看作成政府审计的延续。近几年,内部审计部门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中,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
2.1 对内部审计重视较低
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态度重视与否,与企业领导层的重视程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国有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多。首先,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力度得不能得到企业领导的充分支持,有些单位将审计部门置于财务部门之中。部分企业将财务部门的会计岗设为内部审计岗,有的国有企业甚至没有内部审计机构。其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在进行日常的审计工作时,难以避免的接触到审计部门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的支持,相反领导抱着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只是走个过程,内部审计部门也没有对企业提供良好的建议,没有起到作用。
2.2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夯实的业务基础和具备足够的工作经验是每个审计人员的要达成的目标,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企业的规模来进行设置,并调配与之相当的审计人员人数。但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企业的规模往往不成比例,很多国有企业没有专属的内部审计人员,当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往往是调配其他部门岗位的人员进行内部审计。一些企业虽然配备了具有经验的内部审计人员,但大多数是从会计岗位调转,一个是单一的人员构成,另一个是单一的知识储备,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出具的报告也无法给领导据测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中国海运总公司作为中央企业的领头羊,在国外拥有100多家境外公司,涉及到业务包括海洋物流、船舶修缮、海洋运输等,2008年4月中国海运釜山公司被爆出内部审计人员将3亿多元②的人民币分成100多次进行非法转移,导致了国有企业严重的损失,从中看出,中国海运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不当。
2.3 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仍通过凭借自身的经验来进行手工查账,内部审计人员往往都是进行事后审计,对于事中审计及事后审计却很少涉及。国有企业近些年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还放在对财务信息的监督、对违反规定进行督促整改的职能,内部审计的工作还停留在财务审计,对风险导向审计而言,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却少之又少对于对于计算机审计软件也运用的较少。现有的审计技术还停滞在防止财务收支发生舞弊和纠错上,仅仅通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只能了解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而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却很少参与。一项研究表明,国内企业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审计的综合审计占80%左右,而使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仅仅只有3%。风险导向审计,绩效考核审计这些更利于现代企业战略发展的内部审计方法并未在国有企业中广泛的运用。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3.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弱
相对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弱,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能和权限受到限制。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部一个监督建议服务的部门,但有些企业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往往由财务部临时拼凑的,这样就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导致审计风险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工作时,不可避免的与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发生相互的制约,往往会碍于同事关系或领导的压力,限制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缺乏独立性使企业内部审计很难公平、客观的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进一步不能保证审计质量,无法为企业领导管理层提供准确的审计意见。内部审计能否降低风险,依赖于企业的领导管理层能否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较高的独立性。
3.2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是否良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者是缺失的,企业的管理必然存在漏洞,这对于审计工作来说是难上加难,审计人员会更加困难的获取审计证据,增加了审计的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内部控制不能适应现有的业务流程,企业往往忽视了业务流程上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及时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就会导致管理上的漏洞,会加大审计风险。所以要根据企业的每个业务流程的特点,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的格格业务流程相适应,更好的服务企业。
3.3 内部审计范围大
内部审计初期只是将工作重点发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上,内容相对单一,要求审计人员的素质也不是太高,但随着改革开放,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审计工作接触到了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审计的工作广度也不断加大,审计的内容不断扩大,复杂性也不断加强,这就要求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投入加大,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实际中,内部审计人员与业务扩展之后展现出来的供需矛盾,容易增加审计风险。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会计核算也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就容易致使会计工作上的失误,再加之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一些错误的会计核算信息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势必会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4、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对策
4.1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依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的领导领导管理层要具有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根据国际上内部审计成功的经验,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内部审计是保证企业良好运营发展的一支强心剂。只有做到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经费和岗位人手,才能让内部审计有效的实现其职能。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还要从自己做起,做好本职工作,得到了企业领导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减轻了内部审计的限制和工作压力,才能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发挥为企业保驾护航的作用。
4.2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只有保持内部审计职能的独立性,让审计人员行使审计责任,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保持独立性,还要求对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首先应该把内部审计机构从企业的其他部门中独立出来,以保证内部审计在工作时不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扰;其次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应在企业中有较深资历与威望的,能够使审计工作顺利的进行,保持独立性才能给企业的领导层出具有价值的审计意见。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调配专门的审计工作人员,并严格执行定期轮岗制度,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能和权限,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公正客观。
4.3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员素质落后所导致的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不仅要选择掌握对于财会、审计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所涉猎,全球化的今天,审计人员还应当了解计算机操作、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让这样的人才加入到内部审计的工作中去,将优化部门人员结构,逐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整体素质;其次还可以与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业务交流,引进先进的审计方法,发散思维,改变常规审计思路;积极提倡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专业的资格考试,如CPA,ACCA,CCIA等,若通过了其中几门可以予以相应的奖励,增强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参加资格考试的方法,可以提高专业理论和内部审计专业人员的素质;企业应该对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实行定期的培训考核方法,学习专业理论、提高审计技能,对国家新出台的会计、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贯彻的理解,深入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为企业提供建议。
4.4 内部审计委托外包
有些国有企业规模较小,甚至没有自己的审计部,这时就可以将内部审计的任务交给社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的一个独立机构,但是很难避免会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有所联系,这就导致了一定的局限性,将内部审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符合了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外部审计人员与企业内部没有利益上的联系,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公平客观的工作,通过这样起草的审计报告才更加公平公正。而且在进行审计期间,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与社会审计人员进行业务上的交流,可以更加完善今后审计的工作。事务所的审计人员长期从事专业的审计工作,经验丰富,能够深入的发现并分析问题,事半功倍,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并提高了审计的质量。
结论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在企业制度的引进,使国有企业逐步与国际接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风险也在扩大,这时就体现了内部审计自身的价值,引入内部审计机构对降低企业中存在的风险是很有效果的。
本文主要对内部审计制度在国有企业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了其中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有些是由审计部门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高造成的,有些是由审计内容的广泛性所引起的,还有的是受到审计的外部环境的影响,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建议,希望能够解决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企业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相信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能良好的为企业服务。(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祝令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3年18期:88-89
[2]张春雷.浅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5期:236-241
[3]许文利.浅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J].当代经济.2013年01期:18-19
[4]辛岩.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浅析[J].商业经济.2011年20期:96-97
[5]邓铁淳.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年02期:51-52
1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1.1 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还不到位 国有企业现代化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由于受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重重困难,其中财务管理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经常因为财务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而引发风险。首先,财务预算管理不够完善,存在事后管理现象,财务管理制度过于形式化,财务监管不到位,易导致资金流失,费用成本严重透支;其次,由于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提供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导致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和决策出现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复杂的改革环境提高了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和损失性等特点,很容易受内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内外部环境都比较复杂,在改革实施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可能因为得不到准确的信息而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能很好地把握改革策略和机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风险。另外,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肯定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这就可能带来财务或经济管理上的风险,阻碍企业改革的实施。
1.3 改革过程中体制转换产生了新的风险点 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必经阶段就是进行财务制度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出现由于旧制度与新制度之间衔接性差,由此带来的风险也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而难以控制,进而导致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疏忽遗漏,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和损失。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资产流失。这是因为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体制的不清晰容易造成权责不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混乱,国有控股产权转让程序不规范,都会导致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资产流失,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管理风险。
2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对策研究
2.1 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要想在改革过程中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防范企业改革中的财务风险,必须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转变财务管理理念。让每个员工都积极参与到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活动中来,帮助基层财务人员的树立财务管理观念,严格遵守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和制度,从而有效避免由于财务信息不准确造成的风险。另外,构建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在现代化的国有企业改革管理中,要加强会计、审计等部门的建设以及专业人员的配备,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从源头防范控制财务风险 要想切实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从源头上尽量控制和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一个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它是以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为基础,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盈利能力的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搜集到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财务指标,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控制的目的。
3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3.1 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财务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进行改革,面着对复杂多样的财务风险,只有建立了全面、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避免改革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国有企业要根据各种风险产生的原因、对改革的影响及变化趋势等,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真正的控制风险。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应从整体业务范围出发,在改革的进程中进行超前、系统的风险分析,构建一套完整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体系,防止由于缺乏预警而导致风险的出现。同时,在全面制定执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还要规范设计各种财务风险的控制和应对策略,为实现科学的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3.2 强化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财务制度建设 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防范财务风险的一个关键措施就是强化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财务制度衔接,避免由于制度衔接不好而导致的财务管理漏洞。在这方面可以在改革的中间阶段使新旧财务管理制度并行,保证企业各项财务管理业务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新制度运行准确无误后再废除旧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好改革前后各类账目的交接工作,避免由于制度漏洞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也能有效防止改革过程中的资金流失。
3.3 改进财务成本控制方法 针对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流失、成本费用严重透支的现象,企业必须不断改进财务成本控制方法。目前一些国有企业财务部门成本控制还停留在粗放水平上,财务数据报表的编辑标准和方法不能统一,大量的财务数据文件存在造成数据统一难,管理难。因此,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引进一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来改进成本控制质量。
4 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财务风险,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深入分析造成这些风险的原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防范,比如加强相关财务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强化改革前后新旧制度的衔接,防止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完善企业改革过程中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加
强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提高财务风险控制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从而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实现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118-02
一、研究目的
由金融危机中企业衍生工具交易亏损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国内企业理论框架方面,尚未形成类似ERM报告那样得到广泛认同的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基本规范对风险管理的关注还不够全面,框架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严格的惩罚机制,内控制度的执行力还很薄弱。企业制度构建方面,还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或者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风险管理的关注程度不够,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重视所造成的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重视以内部控制为重点的风险意识的培养是企业应对当前整个世界经济态势的低迷,避免出现做出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风险决策的关键所在。
二、中化公司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以及政策性垄断资源逐步丧失,中化传统外贸经营模式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动摇。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加剧、国家石油和化肥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公司长期扩张积累的矛盾集中暴露。外资银行全面收缩对中化集团的信用支持,中化公司资金捉襟见肘,现金流急剧恶化,资金链几乎断裂,遭遇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支付危机。公司历史上累积形成的不良资产和潜亏高达247.5亿元而1998年公司账面净资产只有85亿元,几乎濒临破产。
2008年9月,美国爆发金融海啸,并迅速蔓延至全球经济,席卷大宗商品市场。中化公司在“上下游客户出现经营困难、甚至濒临破产”、“主要商品价格暴跌、拦腰斩”的情况下,财务状况良好,公司业绩稳定增长,总体风险可控。
两次危机,结果迥异,这源于中化公司10年来苦练内功,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管理体系。
’
(二)基于COSO框架对1998年中化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分析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化公司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忙于快速扩张,但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突出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且只实行简单的盈亏预算和单纯的结果考核,缺乏完备的业务控制过程和抵御风险的机制,再加上多年实行传统的经营承包制,导致公司漠视股东利益、短期化行为严重,盲目融资以及不分客户资信情况盲目放账、担保的现象比比皆是,最终酿成了公司的支付危机。
1.控制环境缺陷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总公司管控能力弱化。1998年前,公司长期快速扩张,组织结构软弱无力,盲目横向多元化、纵向多级法人化,权、责、利不对等,其业务运作、财务管理、资源分配均自行其事,每个法人单位都有投资权,加上总公司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总公司集中管理能力弱化。而且总公司缺乏科学的高层决策机制,决策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主观性。此外,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2)系统资源分散,总公司缺乏管控手段。资金、信息等系统资源,在原有多级法人治理结构的情况下很难实现集中统一。资金方面,各级法人都有融资权,资金占用与产出回报不挂钩,现金管理不集中,普遍存在部分单位有大量闲置存款的同时却有其他单位向银行贷款、多头对外融资等不合理现象。
2.风险评估缺陷
缺乏独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不注重对经营环境、市场、客户、竞争对手、可替代品的变动分析。审计侧重财务会计收支审计,不以风险为导向。
3.信息与沟通缺陷
会计核算标准不一,手段落后,出现会计信息滞后失真、账面资产泡沫过大等现象,不能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客户、业务等核心信息封闭,缺乏交流机制。虽然有网络建设,但各数据库没有实现联网,信息无法共享,更无法现交叉稽核,查错纠弊。
(三)支付危机后中化公司的内部控制改革措施
在度过危机后,中化公司痛定思痛,从自身查找原因,认识到产生危机的真正根源是粗放经营、无序管理、内部控制薄弱,外部环境只是导火索和助燃剂。公司以麦肯锡诊断、实施ERP为起点,从1999年起全面改革,努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客户为核心、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并实施管理改善工程,纠正制度性缺陷。
1.组织结构变革
中化公司对过去形成的纵向多级法人体制和盲目的横向多元化发展进行大规模整理清顿,对不创造价值或市场定位不清晰、无发展潜力的海内外机构进行撤并、重组和清理退出。调整经营领域,收缩经营战线,集中资源发展石油、化肥、化工品等业务,并建立石油、划分、中化国际等经营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和一体化经营。
2.体制变革
(1)职能管理体制改革。公司建立了人力资源、投资、审计稽核风险管理、预算、绩效评价六大委员会,分别由公司领导担任主任,各专业职能部门多角参与,定期召开会议,讨论问题,形成决策。